实施农村土地流转 创新农业经营模式(通用10篇)
创新农业经营模式
摘要:农村土地流转是指农村家庭承包的土地通过合法的形式,保留承包权,将经营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其他经济组织的行为。农村土地流转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通过土地流转,可以开展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农业经营模式。土地流转是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农村土地流转对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经济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新农村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土地流转;特点和优势;存在问题;采取措施
中图分类号: F321.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18.020
土地流转的特点和优势
1.1 土地流转的特点
农村土地可以进行企业化大规模耕种经营,具备现代化农业的性质特征;土地流转不会改变农村集体对土地耕地所有权的性质;土地流转不会降低农民生产积极性和生产力,可形成专业化农民的生产体系;农民可以减少农耕工具、农机具的成本投入,更能发挥劳动效率,从而节约大量成本;有效转移农村劳动力,减少农业人口的比例结构,从而加速推进城镇化建设;提高农民的集体组织观念和组织性,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1.2 土地流转的优势
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农村土地流转加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经济效益提高,增加农村的整体收入,同时土地的高度集约化也相应改善了农村的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经营效益。通过土地流转,农民可以获得相对较高和比较稳定的有偿转让收入;更新农民观念、提高农民素质。规模化经营在农村扎根后,企业先进的经营理念、生产技术和市场意识对当地农民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改变农民传统的生产观念,学到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生活水平、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土地流转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同时国家采取积极措施解决农村基本养老问题和贫困户基本生活保障问题,从而促进了农村的和谐与稳定。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受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农民对土地流转的认识不够
有相当多的农民不知道土地承包法的有关内容及土地流转的有关法规、规章、政策和知识,认为是要收回他们的承包权,思想上顾虑重重,缺乏自主创新意识,不愿将土地流转出去,这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流转规模的扩大。
2.2 土地流转范围整体性差,供需双方信息不畅
部分村民不愿意参加到土地流转的行列中来,致使土地流转的整体性大大降低,出现了土地流转不能成大片的现象,影响了规模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总体效益不是太高。
2.3 农村土地流转管理亟待加强
一是二轮土地承包需要进一步完善。承包合同不完善,承包双方权利义务关系不明确,承包纠纷时有发生,地方土地承包台账管理不健全,土地经营权证、承包合同、台账与实际承包地块不一致;二是土地流转管理滞后。缺乏完整的政策体系和现代化的工作手段,在一些地方土地流转仍然处于自发、无序的状态;三是管理机构和经费不到位。缺乏统一规范的土地承包和流转管理机构。土地承包管理有名无实,土地流转管理处于真空状态,影响了土地流转的规模和效益。
2.4 乡村基层组织工作力度不大
基层干部存在求稳怕乱、少找麻烦的思想,工作不到位,引导不力,服务滞后,影响了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与规范化管理的进程。村级组织在协调引导、土地调剂、矛盾处理、监督管理等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促进土地流转的有效措施
3.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土地流转知识与思想认识
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解除农民的顾虑;积极开展探索、大胆试验,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切实可行的指导意见和政策措施,进一步创新机制、完善制度;土地流转的受益者是农民群众,要加大土地流转的宣传力度,提升农民的思想认识,并使其真正从中受益。
3.2 加强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建设,形成完整的信息网络
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要注重信息的及时性与完整性,确保农民可以得到最大的利益;在土地的市场化运作中,农民要有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申诉权,切实保障农民的土地流转自主权和流转土地的收益权。
3.3 政府重视,政策落实到位
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是各级政府的重要目标。农村土地流转有助于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土地流转的有关政策措施,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进程;通过算账对比、典型引导、强化服务、制定优惠政策等,为土地流转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
3.4 健全土地流转市场机制,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
农村土地流转工作要在稳定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引入市场机制;逐步健全农村土地流转的市场机制,积极有序地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把农业生产从家庭分散经营转向适度规模经营;要加强对土地流转的有效监督和规范管理,做到有法可依,依规而行,使土地流转健康有序进行;要加快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同时大力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使有能力的新生代农民逐步成为“城市人”,改变农民对土地的过度依赖,为土地规模化经营打好基础。
农村土地流转为提升农村土地规模效益、促进高效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彰显了活力, 为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工作推进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一是农户私下流转承包依然存在, 且大多是双方口头约定, 基本没有签订协议;二是农民恋土情结较重。一方面, 农民依赖土地, 加之近年来中央、省、市相继出台多项惠农政策, 极大激发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致使农民不愿流转土地。另一方面, 由于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尚未完善, 土地仍然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生命线, 他们认为只要有了土地, 生活就有了保障, 宁可粗放经营, 也不愿将土地流转出去。在设施农业建设中, 常因个别农户不愿流转土地, 影响了农业规模化经营。三是流转机制不完善。虽建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和交易市场, 但市场效应发挥尚不明显, 土地流转对象与范围选择余地较小, 形式单一, 信息渠道不畅。
进一步加快农村土地流转, 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和农民增收, 重点要抓好以下工作:
1. 坚持原则, 增强耕地保护意识。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 对农民而言, 土地既是必需的生产资料, 也是重要的社会保障。因此, 城市化必须与农业现代化相结合, 以坚守基本耕地红线为前提, 坚决贯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充分尊重农民的权利, 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始终坚持农户自愿原则,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干扰和制约农民意愿。
2. 多措并举, 拓宽土地流转途径。
在农民自愿土地流转的原则下, 鼓励农民开展多种形式的流转。一是结合优势特色产业发展, 鼓励农民参与、实施高效设施农业集中开发。二是鼓励进城农民自愿放弃承包土地。对这些农民, 应结合实际给予补偿、补助, 确保农民失地不失业, 生活质量高于原有水平, 有效实现“农保”向“城保”的接轨。三是正确引导各类经营主体参与农村土地流转。以镇 (园区) 为单位, 以建立土地承包金稳定增长机制为保障, 确定土地流转指导价和最低保护价。积极推行“土地股金+劳务收入+分红”分配方式, 着力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 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3. 完善政策,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出台相关政策, 采取“以奖代补”等形式对有一定经营规模、从事设施农业生产尤其是从事高效农业生产的经营户给予一定的补偿, 实施产业化经营的种植大户给予适当的资金扶持;土地流转受让方可享受政府有关惠农补贴政策。因调整农业结构, 规模经营户在流转取得的经营权区域内修建为生产服务的道路、储藏、加工等临时设施, 应予以支持, 优先从简办理有关手续, 减免各种收费。对单宗流转20 hm2以上、未获省财政补助的土地流转, 由区、镇 (园区) 财政分别给予补助。
4. 创新思路, 健全土地流转长效机制。
在健全区、镇、村三级土地流转交易平台体系的基础上, 切实加大土地规范流转力度。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工作的指导和管理, 抓好土地流转合同的签订, 建立流转合同档案, 及时办理土地流转引起的合同变更、解除和重新签订。土地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征占土地的管理, 防止以土地流转为名擅自改变土地用途。区、镇经营管理部门要及时向主管部门提出对策建议, 促进有关政策的具体落实, 促进土地流转健康发展。村信息员要及时掌握村组农户土地流转的意愿并进行登记, 提供规范的土地流转合同文本和流转信息, 督促流转双方依法签订流转合同, 及时向乡镇农经部门提供情况, 解决土地供需双方因不能及时沟通而使流转受阻的矛盾, 提高土地流转的成功率, 降低交易成本, 从而形成长效管理机制。
5. 坚持公正, 依法推进仲裁工作。
关键词: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 F321.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09.025
土地经营权流转是当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自实行以来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由于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农村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导致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转向二三产业,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在逐渐减少,分散的经营生产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农业发展需求,这种情况下需要土地向少数人集中,进行集约化生产,因此土地流转应运而生。
1当前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土地流转虽然在总体上的形势是平稳健康的,但也存在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为了加快工作落实进度,急功近利,违背了尊重农民意愿的工作初衷,无视农民意愿与权利,强行命令农民进行土地流转,使得流转纠纷不断发生;二是政府为了增加当地经济收入,随意改变流转土地的用途,导致耕地的“非农化”、“非粮化”;三是由于我国土地流转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土地流转市场不完善,许多流转保障机制还没有建立,土地流转后农民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导致许多农民参与土地流转工作的积极性差,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土地流转工作的开展;四是许多地方政府对土地流转工作盲目求快,速度超越了劳动力转移速度和农民接受程度,导致土地流转后各种不安定因素凸显。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村土地的有序流转造成了阻碍。
2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
2.1从保障农民权益的角度推进土地流转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资本,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是国家安定团结的基础,进行土地经营权的有序流转,就是国家对农民土地权利和利益的调整,因此土地经营权的流转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保障农民的权益。一是土地流转最基本的原则是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政府不能以任何理由强行推动流转;二是土地流转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保障农民最大利益,任何损害农民权益的土地流转行为都应坚决制止;三是在流转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农民利益诉求,对于以土地经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特殊群体,土地流转后不能通过其他渠道增加收入的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四是土地流转是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其中价格的确定、形式的选择应该由农民自己根据市场变化自主决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能干预。
2.2从稳定粮食安全的角度推进土地流转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土地流转只是将土地的经营权利进行变更,其用途仍是进行农业生产,而不是倾向“非农化”、“非粮化”。因此,土地流转过程中对土地用途必须实行严格管制:一是必须设置土地流转底线。经营权已经流转的土地不能随意改变用途,一旦出现问题必须严加制止;二是要建立准入制度。鼓励和引导企业或个人转向农业领域发展,重点从事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同时要加强对土地的监管和风险防范;三是要建立约束制度,防止土地经营主体擅自改变土地用途,杜绝拖欠农民土地流转收益事件的发生。
2.3从促进农业发展的角度推进土地流转
土地经营权流转是当前农业发展的需要,通过土地流转可以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土地向少数种植大户和农民合作组织集中后,劳动力可以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去从事其他领域的工作,这样既能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又能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同时还能促进新技术及新品种在农业领域的推广应用。
促进农业发展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要认真落实国家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的各项政策措施,积极鼓励农村土地向少数农业生产大户或者经济合作组织集中;二是土地流转应因地制宜,与当地农业生产水平相适应;三是政府要加强信息沟通和服务,及时向农民提供土地流转信息,帮助农民及时找到流转出路。
2.4从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推进土地流转
土地流转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由于当前土地流转市场和各种保障机制都不是很完善,很容易出现土地纠纷,在农村最难化解的是因土地引发的矛盾。土地纠纷解决不好就容易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土地流转必须站在维护农村稳定的高度上统筹考虑,对大规模土地流转还要建立社会风险评估机制:一是要把握好土地流转的“度”。土地流转必须与新型城镇化进程相适应,与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相适应,与农民的接受程度相适应;二是土地流转必须尊重农民自己的意愿,让农民自己是否选择流转、采取什么流转方式或流转给谁,更不能强行摊派;三是政府和农经部门要加强指导、引导和监督检查工作,健全纠纷调处机制,不断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及时查处纠正土地流转中的违规违法行为,对于在土地流转中侵害农民权益的行为要严肃处理。
参考文献
[1]林静国.积极引导土地有序流转 努力推进农业产业革命[J].宁波通讯,2005,(10).
[2]王海军.浅谈如何推进农村土地的有序流转[J].科技创业家,2012,(16).
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与建议
8月中旬,天长政协经济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对该市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进行了调研,并赴全椒县考察学习。调研组通过研讨,对如何加快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实现农业产业规模经营,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一、土地流转的现状及特点
近年来,天长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土地流转工作,通过成立组织出台政策,建立机制,培育典型和开展农村土地流转专题宣传月等一系列活动,有力推动了农村土地流转规范健康有序发展。
截止2010年6月底,全市共流转土地8.58万亩,占全市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10%,其中近二年流转的土地占总数的80%以上。
调查表明:天长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土地转包;二是土地出租;三是土地入股。除此以外,还有土地转让、土地互换等其它形式。
该市土地流转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流转形式多样化。农村土地流转的形式已由过去农户之间的转包为主,逐渐转变为转包、互换、出租、转让等多种形式并存,流转形式多样化趋势明显。在全市流转的8.58万亩土地中,转包、出租、入股、转让、互换五种形式都有,其中转包、出租和入股共8.17万亩,占95.2%,成为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二是流转主体多元化。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土地流转已不仅仅局限于农户之间,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经全面参与,使农村土地流转主体趋于多元化。据统计,目前流入种养大户的土地有3.57万亩,占流转面积的41.6%;流入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有2.05万亩,占23.9%,流入到农业龙头企业的有0.35万亩,占4.1%。三是流转面积规模化。土地流转由以前的分散零星流转开始转向规模集中连片流转。据调查,全市涌现出以合作社、种植大户、龙头企业等为主体的100亩以上种养殖大户17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接土地流转的有17家,流转面积2.05万亩,仁和集镇的芦龙农事服务合作社、金集镇的益民新型农业合作社流转土地近3000亩,种植大户承接流转的有159人,面积3.57万亩。承接流转面积100亩以上的有6.5万多亩,占总流转面积的76%,其中500亩以上流转的达到33957亩,占总流转面积的40%左右。仁和集镇的宣有林、冶山镇的张献国流转土地超过5000亩。四是流转程序规范化。通过完善制度、开展培训、加强宣传、搭建平台等一系列措施,土地流转程序进一步得到规范,基本做到土地流入流出有申请、村组有审核、市镇有备案。据统计,2009年全天长市共签订土地流转合同3946份,合同面积达47260亩,占2009年总流转面积的83%,基本上采用了统一提供的规范性文本,土地经营权证、流转合同都在镇土地流转中心备案存档。五是流转服务组织化。随着市、镇、村三级管理服务网络体系的建立,天长市土地流转已经开始由自发、口头形式向规范化、组织化发展。目前,该市成立了以市委副书记刘荣祥同志为组长的农村土地流转工作领导组,挂牌成立了农村土地流转交易服务中心。15个镇(街道)都成立工作领导组、土地流转中心和管理办公室,各镇行政服务大厅增设了服务窗口,各村(社区)都配备了土地流转信息员。据统计,三级农村土地流转管理人员已经达到260多人。
二、土地流转的成效及存在问题
1、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实行农村土地适度规模流转后,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增加了土地种植面积。仁和集镇芦龙农事合作服务社集中流转土地近3000亩,通过小田改大田等措施对部分土地进行整治,增加了耕地面积近25%。
2、促进了农业规模经营。开展农村土地流转,满足了一部分有技术特长、有资金实力、有经营管理能力的专业大户集约经营土地的愿望,实现了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使土地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集聚,扩大了规模经营面积,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基地。大通镇的项永祥户原是跑运输的,积累资金后,通过参与土地流转,建成了我市新兴的蔬菜规模生产基地。冶山镇张献国办企业有了一定的积累,便弃工从农,今年租赁流转后的土地5000多亩,除了进行水稻、玉米种植外,还引进了太空莲蓬、油桃等经济作物,引领当地农民向高效特色农业方向发展。
3、增加了农民的直接收入。天长市绝大多数土地流转费在每亩500元左右,国家有关惠农补贴仍归农民享有。因此农民把土地流出后,不但在农田方面收入有了一定的保障,而且可以安心地经工经商,或外出务工,或在本地企业就业。金集镇益民新型农业专业合作社有700多户农民入社成为社员,将2468亩承包地流转给合作社,每亩每年可得到450斤稻谷,而且还可以参加合作社的保底分红,部分农民平时也可以在合作社做工获得一定的报酬。入社社员年均增加收入4000多元,土地流转后的农民务工经商、外出打工户均增加收入5000多元。
4、培育了新的经济主体。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有实力的种养大户为主的经营主体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高涨,土地股份合作、农事服务等合作社数量不断增加,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土地流转。永丰镇的华福昌户,2009年从市良种场流转土地504亩,与有关企业实行订单生产,一年纯收入达到30多万元。
5、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通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使很多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既维护了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又解除了农民离土离乡的后顾之忧,使更多的人从事二、三产业或外出打工。据统计:全市2010年离土不离市的农业劳动力约12万人,占全市农业总劳动力的38%。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为该市的工业和服务的发展提供了人力保障,从而加快了全市工业经济和服务业的发展。
据调查,目前影响土地流转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目前,大多数农民恋土情结较浓,加上各项农业补贴,土地收益得到提升,农民把土地看得更加珍贵。即使外出务工、经商,也舍不得将土地流转出去,从而限制和影响了土地流转。
二是个别镇村认识不到位。一些镇村干部对于通过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三是流转机制不够完善。有的镇流转程序不规范,土地流转双方的管理约束机制、调解纠纷仲裁机制等不够完善。
三、加快推进土地流转的意见和建议
1、强化责任,调动镇村干部积极性。在农村土地流转的进程中,镇村干部的作用发挥非常关键。他们熟悉农户家庭现状、当地的产业特点、劳动力的流动状况、农民的思想动态,做工作的针对性强。因此,各镇(街道)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工作,把建立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促进土地经营权的有序流转作为深化农村改革,实施机制创新的重要内容来抓,列入党委、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结合当地实际,制订一些促进土地流转的措施,落实镇村干部工作责任。建议市委、市政府考虑拿出指导性计划,分解到各地并列入考核内容,对成绩突出的予以表彰奖励。
2、加强宣传,消除农民的思想顾虑。一要多渠道、全方位宣传土地流转法律法规,宣传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典型,使土地流转的基本政策、原则、程序家喻户晓,为土地流转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政策环境。二要让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到,土地不仅是就业和生存的手段,更是一笔可以利用的资产,从而提高农民群众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要提高基层干部“以地生财”的意识,引导农民群众提高组织化程度,增强运作土地的能力,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合理、健康、有序开展。
3、强力推进,大胆创新土地流转模式。根据全市农业发展实际,大胆创新土地流转模式,最大限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及产出率。一要大户示范带动。大力培育种植、养殖大户,依靠大户的示范效应,促进农村土地流转。二要合作社合力带动。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民主原则对土地统一管理,提高农民对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三要招商引资带动。建议将土地流转工作与招商引资工作有效对接,互为促动。要大力引进有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到我市兴办特色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四要科研单位带动。通过实行优惠政策,鼓励市内外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租赁农民土地,建设产业生产基地和科研基地。此外要鼓励有一定规模种植和养殖的大户和合作社挂牌成立家庭农场和合作农场,为发展设施农业和高效农业创造条件,打好基础。
近年来,商丘市在尊重群众意愿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坚持“两不变”原则(保留原有分地人口不变,保留原有耕地面积不变),创造了“小块并大块,多块并一块”的农村土地流转互换新模式,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服务机制和激励机制,使全市农村土地流转步伐明显加快。
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机制
目前,该市9个县(市、区)都建立了县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成立165个乡(镇)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站,村级土地流转工作信息员达3000多人。9个县(市、区)依法调整了县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委员会,重新聘任170余名仲裁员,并集中参加法律法规知识培训。2010年以来,全市共调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案件1251起,其中乡村调解978起,县级仲裁机构调处273起,有效化解了农村土地信访问题,为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奠定了基础。
建立健全政策激励机制
该市将“小块并大块”和农村土地流转纳入政府目标考核,要求各县(市、区)结合高标准粮田建设工程,整合农村土地,实现“小块并大块,多块并一块,一家一块地”,按时完成农村土地并块工作。提前完成并块任务的,市政府将给予表彰、奖励。全市20个土地流转面积1000亩以上、粮食产量超过100万斤的产粮大户,市委、市政府给予价值10万元的农机具奖励。各县(市、区)也相继出台了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激励措施。
邵武市农村土地流转调查情况
(2011年6月17日)
邵武市耕地总面积33.45万亩,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1.5亩。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叶以后,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迅速增加,青壮年劳力大量外流,粮食播种面积逐年萎缩,边远地区耕地甚至出现抛荒,与此同时民间自发的农业土地使用权流转现象日益普遍。
一、农村土地经营流转现状
1、农业土地经营状况。一是主要作物:当前,我市农业经营的主要作物是水稻和烟叶。除水北、城郊等近郊村镇少部分农田常年种植蔬菜之外,大部分农田以种植烟叶和水稻为主。全市烟叶种植面积已达6.5万亩,水稻播种面积36.39万亩(含烟后稻),另有1.23万亩左右的山垅田(约占耕地总面积的5%左右)因自然条件差,易受野兽为害产量低等原因而处于抛荒和半抛荒状态。二是经营模式:我市农业经营仍是以家庭经营为主。农业经营户平均经营农田面积约15亩左右(含租赁经营的面积),经营规模较小,产业化程度低。目前农业经营大户在我市已开始出现,经营农田面积50至300亩不等,但为数不多。最大的农业经营户是洪墩镇尚读村姚金苗,经营面积280亩,季节性雇工80余人。烟田一般种植两季作物,即种植一季烟叶后,再种一茬水稻。水稻种植单季晚稻为主,双季稻除洪墩、卫闽、拿口、大竹等乡镇外,其它乡镇已不常见,大部份农田冬季常年闲臵,复种指数低、土地利用率偏低。三是经营效益:我市烟叶平均亩产值约2000元,除去经营成本(不含经营者自
身的投工投劳),纯利润约1500元。水稻平均亩产量950斤干谷,产值900多元,除去经营成本,纯利润不足500元。相比较而言,烟叶种植效益远高于水稻,但由于受到国家调控计划,农村劳动力不足以及田块调整等因素的影响,发展空间有限。
2、农业土地流转现状。随着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加和烟叶种植产业的发展,农业土地流转现象在我市已十分普遍。据不完全统计,我市农村常年或季节性外出人口已接近1/3。这部分农村人口承包的土地基本上流转给他人经营,此外,烟叶种植户多数也有临时租用他人承包的土地种植烟叶。2009年开始,我市被省农业厅推荐为全国100个农村土地流转监测县之一,为了做好监测工作,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调查摸底,据调查,2010年,我市有8357户农户进行了土地转出,转出面积达52390亩,占农户承包耕地总面积的16.35%。其中:转包:36249亩、转让:1071亩、出租:14674亩、股份合作195亩、其他方式流转:201亩;流转的去向:农户:47601亩、合作社:1559亩、企业:2776亩、其他:454亩;流转用途:用于种粮面积达34896亩。正式签订流转合同仅有1150份,涉及面积8800亩。土地流转几乎涉及全市所有的农业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有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多种形式,其中以转包和出租为主,流转规模不大,且具临时性、季节性的特点。
外出人口一般是将其承包经营的土地全部转给他人经营,按全市农村人均耕地水平和农村家庭平均人口数计算,每户转出面积不到5亩左右。在家务农并接受他人转给的土地进行经营的农业户一般最多接受两户人家的土地,亦即按受的面积不超过10亩。种烟户与不种烟户之间发生的土地流转宗地面积更小,多数只租用适宜种烟的土地,种烟户涉及的转出对象一般
有多户,每宗地面积仅1-2亩,甚至几分地。按每个种烟户平均种植10亩烟叶计算,其转入土地面积一般不超过10亩。
常年外出务工人员一般是将土地常年转给他人经营,租金一般每亩收取100-300斤干谷不等,高山区甚至不收任何租金。若是转给他人种植烟叶,因田块质量较好,租金较高,除收取300至400斤干谷(有的直接付现金300-500元不等)外,种烟户一般还在烟叶收完后,插上稻秧,再还给田主经营。所有的土地转让形式均不订立书面协议,不确定转让期限。一个经营周期结束后,田主随时可以收回转出的土地由自己经营,并且国家农业补贴优惠政策仍由田主享受。有的农民农闲季节外出打工,田地租给他人种烟,农忙季节又回到家乡务农,其土地流转具明显的季节性短期性特点。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与问题
开展土地流转服务工作牵涉到千家万户,要真正实行规范化操作管理有较大的难度。
1、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操作不规范。由于目前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多以自发形式,流转双方往往贪图方便而不遵循一定的程序以及履行必要的手续,未向村集体经济组织备案,也没有通过流转合同或契约来规范流转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通常采取“口头协议”的方式进行私下协商,造成土地承包关系混乱,容易引起纠纷;流转手续程序不够规范、服务和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2、土地承包经营权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还处于自发阶段,随意性、盲目性大,流转主体多以邻居或亲戚之间的转包为主,而以转包为主的流转形式,随意性、盲目性大,期限一般为一年,接包户或租赁户没有长远打算,不肯对土地作较大的投入,造成稳定性不够,容易导致经营者
对土地掠夺式种植,不利于长远发展;土地承包经营权分散与土地集中经营之间存在矛盾,若少数农户不愿流转则导致成片规模种植无法实施。
3、个别地方违背农民意愿,强制推行土地流转。不顾客观条件和实际,习惯于用行政命令代替政策引导,随意变更甚至撤销与农户签订的承包合同,强行推动农村土地流转,侵害了农民的经营自主权和合法承包权益,影响了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稳定。
4、法律上的滞后。虽然《农业法》、《土地管理法》等对土地问题作出“土地不得抛荒,不得改变用途”等有关规定,但对土地改变用途或抛荒又如何处罚,在数量、情节上没有一个量化标准;土地转让、转包的期限如何规定,土地报酬如何确定等这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实际操作起来,就难以驾驭,因而造成无序的、无规则的、盲目的土地流转。
5、证地不符问题。1999年开展农村土地第二轮延长承包期时,由于时间紧、任务重,部分村小组所颁发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上所载的地块坐落与实际地块坐落有出入。“二轮延包”后,至今才十年时间,已经有半数的村小组因为种种原因进行过承包地的调整,导致证地完全不符。
6、人员、经费问题。一是人员紧缺。乡镇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委员会大多设在经管站,而乡镇经管站人员因村账托管而有不少人兼任了村代理会计或总出纳,有的还兼任了公有资产监管三个中心的主任,造成人手紧缺。二是经费困难。目前,要对农村土地流转开展服务,有大量的前期工作要做,如:对证地不符的农户换发“经营权证”、调查摸底、登记造册、建立台账、建立信息平台、发布信息、流转交易、印制规范的流转合同、纠纷调解、仲裁等都需要经费。
三、促进土地流转的政策建议
政府应鼓励和推动土地流转,从确定试点乡镇开始先行先试,总结经验,全面推广,规范土地流转行为,促进土地流转市场化。
1、建立土地流转机构。试点乡镇设立土地流转服务所(以下简称“服务所”),由分管农业或林业的领导兼任所长,由经管、农技、林业、司法、土地等相关站所人员组成。主要负责土地流转调查、登记、建立台账、发布信息、开展交易、代签和鉴证合同、纠纷调解等服务;试点村设立服务点、村小组设一名服务员,一般由组长兼任。试点期间,市里暂不设立机构,业务工作由市经管站负责。
2.做好土地流转模底调查工作。要开展土地流转服务,首先要掌握流转的数量。由于农经统计报表数据与实际流转规模出入较大,必须有一个比较准确的数据,在试点乡镇或试点村进行调查摸底,模底调查由村民小组长负责对每户进行土地流进、流出和是否证地相符等内容进行登记,报到村委会,村委会汇总后上报到乡镇“服务所”,“服务所”根据相关信息建立台账。
3.换发经营权证。试点乡镇对证地不符的村民小组进行换证,将旧的经营权证收回并核销,重新填制与实际耕种地块相符且对基本农田进行注明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并做好登记、备案。同时依法要求各村民小组在剩余承包期内不得再调整承包地,以保证经营权证与实际地块相符,为土地流转服务创造条件。
4.加强土地流转服务宣传。通过有关媒体广泛宣传和在市农业信息网开辟专栏,宣传土地流转法律、法规和政策,发布土地流转供求信息,乡镇土地流转服务所开展流转中介的登记
服务,实行台账滚动管理;指导流转合同的签订。
5.出台抛荒耕地复耕奖励政策。据不完全统计,我市耕地抛荒面积近万亩,为鼓励抛荒耕地的复耕,政府应出台抛荒耕地复耕奖励政策,经费可从抛荒地的种粮、农资综合等补贴中筹集一部分,政府财政补贴一部分。
6.加大土地流转服务工作经费。目前,要对农村土地流转开展服务,有大量的前期工作要做,如:对证地不符的农户换发“经营权证”、调查摸底、登记造册、建立台账、建立信息平台、发布信息、流转交易、印制规范的流转合同、纠纷调解、仲裁等都需要经费。据初步估算,建立市、乡、村、组四级土地流转网络,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等,需要投入418万元,每年还要至少20万元的服务经费。
在“新型城镇化”中, 偏远山区农村受到的直接影响甚少, 但却以农村劳动力转移、旅游产业开发等间接方式受到巨大影响, 著名的三农问题专家贺雪峰在其代表作《地权的逻辑———地权变革的真相与谬误》中提出:“当前可以自由进入建设用地市场从而可以获取巨额土地利益的土地承包经营者只是中国农民中的极少数, 这部分巨额土地收益并不是在全体农民中平均分配, 而只是分配给恰好在特定位置承包经营土地的城郊农民。”[1]因此, 对远离城市郊区且生态脆弱的农村土地流转与经营模式的优化研究, 对西部绝大多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 本文将以此为切入点进行研究。
国内学术界以往对农村经营模式的研究, 倾向于为特定的地域选择适宜的农业生产模式, 例如, 李智广针对秦巴山区流域立体分异特性, 提出山地林果药菌立体开发的土地利用模式。[2]针对不同耕作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农业土地整理模式探讨是近几年农村土地利用实践和研究焦点, 例如, 杨庆媛等提出丘陵山地农林综合开发整理和新农村建设两种土地整理模式;[3]廖兴勇对西南丘陵山区柑橘园、蔬菜基地、粮油基地、农村综合土地整理模式及其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4]另外, 基于土地的经济、社会尤其是生态效益的农村土地利用模式选择研究也是研究焦点之一, 例如, 廖和平等认为三峡库区土地资源优化利用应突出生态效益、经济主导、产业协调、区域特色等4种模式;[5]王成和赵万民等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模式下土壤性质变化及其经济效益的响应;[6]饶静, 欧阳威研究得出造成农业高投人高产出土地利用模式的原因有缺乏政府公共服务, 缺少正向经济激励, 农民环境意识淡泊等因素;[7]李艳丽对农业不同土地利用模式和管理实践下的经济效益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8]
然而, 仅仅以大农业生产为核心探讨农村土地利用模式, 在现阶段中国“新型城镇化”迅速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已经不能适应现实需要, 必须根据特定地域农村土地资源和资产两方面的特性, 结合当地城镇化现状, 为其选择适宜的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新模式。本文将通过土地经营状况和土地产权状况两个方面定量分析实证村土地资源和资产特征, 研究方法为农户问卷调查和乡、村委员会及重点农户访谈。
本文的实证区为贵州省百里杜鹃风景名胜管理区 (县级) 戛木管理区 (乡镇级) 的戛木村和大堰村, 戛木管理区成立于2012年5月, 之前属于大方县管辖。两村地理位置相邻, 距大方县城63公里, 距黔西县城48公里。两村均以山地为主, 平均海拔1450米。水资源丰富, 但缺乏有效利用, 人畜饮水困难。其气候特点是冬暖夏凉, 两村聚居着彝族、苗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境内旅游资源丰富, 但景点均处于开发初期或未开发状态, 主要表现为综合性的旅游设施和产业欠缺。
两村耕地中陡坡耕地比例大, 土地产出率较低。土壤为酸性土, 农作物以玉米、烤烟、马铃薯等为主。大堰村有耕地1840亩, 人均耕地1.33亩;戛木村有耕地2105亩, 人均耕地0.76亩。两实证村人均耕地面积均小于全国人均耕地1.35亩, 属于人地矛盾较突出的地区。
二、实证区农户土地流转与经营影响因素分析
本部分研究主要通过对农户入户问卷调查的方法获取研究数据, 调查中共发放问卷250份, 获得有效问卷244份。
1. 指标体系
问卷主要涉及家庭基本情况、土地产权情况和土地经营情况三大方面问题。具体内容如表1。
农户家庭基本情况指标包括:首先, 家庭总人口, 及其中未成年人、成年劳动力、老年人的人口数量, 这些指标反映农户人口总量和年龄结构;其次, 农业劳动力和非农业劳动力数, 反映农户劳动力转移等情况;再次, 家庭年收入、农业收入和非农业收入, 反映农户家庭收入总量及结构;最后, 对于从事非农业生产农户, 非农业就业地点及工作方式反映农户参与城镇化的方式。
土地产权情况指标包括:首先, 家庭耕地和宅基地的数量, 反映农户集体土地使用权情况;其次, 农户土地 (耕地和宅基地) 被征用的数量和征地补偿, 反映实证村农转非存在问题;再次, 农户流转出 (入) 耕地数量和租金, 反映当地农地使用权流转的特征和问题。
土地经营情况指标包括:首先, 家庭耕种耕地总数量、作物种类和数量, 反映农户种植结构和规模;其次, 养殖畜禽的种类、数量和收入, 反映农业生产结构;农户耕地经营中田块大小和单位面积施用化肥数量, 反映耕地“细碎化”及农田生态环境等问题;最后, 农业经营中存在问题, 通过设置选项:A.主要耕种大田作物, 收入较低。B.耕种新品种经济作物, 担心收入不稳定。C.大规模投资种植 (养殖) , 担心投资风险。D.土地流转给外来公司, 担心公司经营风险。E.受到地形、降水、土壤等自然生态条件限制, 农业生产收入比较低或难以保障。农民对农业经营中主要问题进行选择, 选项概括不全的方面通过问询形式补充。
2. 实证区土地流转与经营影响因素定量分析
本文采用简单数据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相结合方法, 旨在利用调查数据资料分析出土地流转与经营显著影响因素特征及各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 并根据分析结果为实证村选择未来适宜的土地利用模式。
(1)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困境。两个实证村入户调查数据显示, 调查的244户农户中, 多数家庭总人口数较多, 户均人口为4.6人, 其中每户6人以上的家庭占到调查样本的19.4%。原因是实证村处于少数民族聚集区, 一般的农户都有两个以上孩子, 有些家庭子女结婚后和父辈生活在一起, 因此最多的一户有10人。但通过调查访谈得知, 农户大家庭人员只是居住在一起, 有劳动能力的老一辈和年轻一辈的经济收入和支出一般是分开的。因为有“留守”老人和未成年人, 外出打工的劳动力几乎每年都要回家一次或多次。两实证村入户调查中有未成年人 (15岁以下) 的家庭比例为26.6%, 家庭中有60岁以上老人的占30.5%, “留守”老人和儿童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困境之一。
(2) 农户生产经营模式的艰难抉择。入户调查显示, 仅有9.7%的家庭从事纯农业劳动, 其家庭平均收入为2.39万元/年;与之相比, 却有29.1%的家庭放弃农业劳动, 将土地转租或撂荒, 其家庭平均收入为2.69万元/年;其余农户选择农业和非农业混合经营模式, 其家庭平均收入为2.56万元/年。这说明在调查农户中, 从事非农业比从事农业收入略高。在对农户的非农就业地点的调查中发现, 仅有30.3%的农户中家庭成员选择了远离本地 (大方、黔西县以外) 打工, 其家庭年平均收入为2.54万元/年;而其余近70%的农户选择在本地非农就业, 其家庭年平均收入略高于外出打工, 达到2.59万元/年, 以上分析表明, 现有各种形式的农业和非农业就业都不是更具优势的选择。
(3) 耕地流转不灵的原因。调查数据显示, 有22.2%农户家庭为了从事非农业生产而将耕地流转出去, 其中有43.8%没有收取租金, 这些耕地流转给或亲戚关系比较好的邻里耕种;而收取租金的耕地, 租金从50~200元/亩·年不等;另外, 甚至有6.9%的农户选择撂荒耕地;与流转出耕地的农户数量相比, 选择租种他人耕地 (流转入) 的农户却较少, 仅占9.7%。可见, 当地农民对经营农业生产没有太大热情, 主要原因是农田交通、水利等条件限制, 加之干旱、土质差等自然条件原因, 致使农业收入较低且农业经营风险较大。因此, 土地流转在当地并没有对农业规模经营起到关键作用。
(4) 农业经营收入低、风险大的瓶颈。通过入户调查得知, 实证村农业经营面临诸多问题。首先, 从农户耕种规模上来看, 调查农户家庭耕种耕地平均数量为5.2亩, 其中最大规模的为耕种玉米22亩, 而耕种烤烟等经济作物在家庭劳动力自给情况下, 由于农业机械化使用限制, 很难超过10亩。而两实证村中超过30亩的耕作大户, 不超过10户。其次, 从耕种的作物种类来看, 只耕作大田作物 (玉米) 的农户占41.7%, 大田作物 (玉米) 和经济作物 (烤烟、蔬菜、核桃等) 混合经营的农户占12.5%, 而只耕作经济作物的农户占15.3%。再次, 从农户养殖的情况看, 有31.9%的农户养殖了猪、牛或鸡, 都属于中小规模养殖。养殖种类来看, 养猪少于20头, 养鸡少于25只, 而养牛一般1~2头, 养殖户中有30.4%的农户没有养殖收入, 即使有养殖收入, 多数在1万元以下, 最高为2万元左右;最后, 农户给出的“农业耕作中主要问题”的选项中, 69.2%的农户均选择的“E”选项, 农户主要的感受为“土质差”、“干旱”和“路不通”等问题;而15.3%的农户选择了“A”选项, 这部分农户感觉应该改变农业经营方式。另外, 为了了解生态脆弱的实证村农业生态环境状况, 问卷调查还涉及了化肥使用情况和田块大小等问题, 农户平均每亩每年使用化肥76千克, 远远超过全国平均使用化肥水平 (32千克) ;两实证村受自然条件限制, 田块非常细碎化, 平均田块大小为0.92亩/块, 最小只有0.2~0.3亩/块, 最大为2亩/块, 这给农业规模经营带来了很大难度。
(5) 农业经营影响因素分析。为了更加深入研究农业经营的影响因素, 本文通过SPSS18.0统计分析软件, 以“农业收入”为因变量 (Y) , 并选择了与农业经营直接相关, 且因素之间相关性较低 (经SPSS18.0软件多重共线性检验, 三者方差膨胀因子分别为1.039、1.187和1.228<10) 的“作物种类” (大田作物为1, 经济作物为0) 、“是否有养殖收入”和“耕种耕地数量”3个因素为自变量 (X) 做多元线性回归 (本文试图将田块大小、单位面积施用化肥数量纳入自变量中, 但是结果显示模型1将变得不显著) 。
多元线性分析模型1采用“Enter (进入) ”方法, 拟合概述 (表2) 所示:X和Y之间相关系数为0.663, 说明所选取的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程度较高;由表3回归方程检验结果表明, 显著性水平为0.000a<0.05, 可以认为所建立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有效;从表4回归系数表可知, 三个自变量对应的显著性水平sig.分别为0.000、0.007和0.156, 说明自变量“作物种类”和“是否有养殖收入”对Y的影响是显著地, 而“耕种耕地数量”是不显著的。自变量“作物种类”回归系数符号为“-”, 说明烤烟等经济作物的对增加农业收入的作用更加显著;自变量“是否有养殖收入”回归系数为“+”, 说明农户家庭养殖获得的收入增加能够显著增加农户农业收入。
a.Predictors: (Constant) , 耕种耕地数量, 作物种类, 是否有养殖收入;b.Dependent Variable:农业收入。
(6) 农业生态环境影响因素分析。为了更加深入研究位于喀斯特山区实证村的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 本文以“单位面积施用化肥数量”为因变量 (Y) , 并选择“作物种类”和“耕种耕地数量”为自变量 (X) 做多元线性回归 (模型2) 。
如表5拟合概述所示:X和Y的相关系数为0.472, 说明X对Y的解释程度不高;由表6回归方程检验结果表明:模型Sig.值为0.005<0.05, 可以认为模型2有效;从表7回归系数表可知:两自变量对应的sig.值分别为0.078和0.006, 说明“作物种类”仅在0.1水平上显著, 显著性水平不高;而“耕种耕地数量”在0.05水平上是显著的, 显著性水平非常高, 两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都是负向水平的, 说明农户更倾向于对烤烟等经济作物施用较多化肥, 而家庭“耕种耕地数量”越少越倾向于施用较多化肥。
a.Predictors: (Constant) , 耕种耕地数量, 作物种类;b.Dependent Variable:单位面积使用化肥数量。
通过以上实证分析可知, 实证村多数农户农业经营收入低的主要原因是没有种植经济作物或养殖畜禽带来家庭收入, 而耕种耕地数量差异并没有成为决定农户农业经营收入高低的显著因素, 但是耕种耕地数量较少或耕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则更倾向于在单位面积耕地上施用更多的化肥, 他们期望通过多施用化肥取得更高的单产, 但施用化肥数量又不是获得较高农业收入的显著因素, 说明现实中农户多施用化肥效果并不显著。但滥用化肥的现象却对当地农业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可见, 为当地探索更适度投入和规模的生态农业生产模式是解决当地农业经营问题的关键。
三、实证区土地利用模式优化分析
1. 纯农业经营模式
随着“百里杜鹃景区”旅游用地的陆续开发, 农户农业经营也应该融入景区的“自然景观”。通过线性回归验证, 农户“农业收入”与“单位面积施用化肥量”无显著关系, 而“耕种耕地数量”越少的农户越倾向在单位面积施用越多化肥, 可见, 施用较多化肥并不一定能获得高产, 而只是农户心理上对化肥的依赖和对农业高产的渴望, 因此, 应该在实证区推行绿色环保的生态农业, 从景观上与杜鹃花景观相辅相成, 并且农业生产过程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因此, 最好的模式就是将生态农业、民俗旅游和乡村旅游有机结合。
(1) 家庭农场模式。通过实证分析得知, 在不雇佣劳动力情况下, 两实证村在自然条件和家庭劳动力等因素限制下, 农户耕种玉米等大田作物最多不超过20亩, 按照每亩收获1000斤左右, 耕种大田作物年收入不超过2万元, 但根据实证分析可知规模养殖能够显著增加农业收入, 耕种大田作物基础上再养10头左右的猪或几十只鸡, 家庭收入可达到3万元左右;另一种情况是农户家庭耕种烤烟等经济作物最多不超过10亩, 按照每亩烤烟平均收入0.8万元 (通过访谈得知, 当地种植烤烟毛收入最高可达1.5万元/亩, 平均可达0.8万元/亩, 最差的可达0.4万元/亩) , 扣除各种投入成本, 耕种10亩一年净收入正常情况下可以达到4万元以上, 由于烤烟需要精细化经营所以耕种烤烟没有精力再养殖禽畜。可见, 在实证区单纯经营家庭农场而不从事非农业工作, 尤其是只耕种大田作物, 农户的家庭收入达不到“小康”生活水平 (农民人均收入10000元以上) 。如果将家庭农场与当地旅游产业密切结合, 将生态农业产品纳入到旅游营销产业链中, 有针对性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 家庭农场土地利用模式有望在实证区加以推广, 并能保障当地农户以此经营模式过上“小康”生活。
(2) 规模经营模式。通过对农户农业经营回归分析可知, 目前实证村农业经营收入的高低与耕种耕地数量的多少不成显著线性关系, 即大规模农业经营的农户不一定会获得更高收入, 这与影响当地农业生产的随机因素较多有关。在实证区推广超过20亩以上的农业生产规模经营模式, 需要解决两个主要瓶颈问题, 即农田灌溉和交通问题。喀斯特高山丘陵地貌给当地农田灌溉带来了严峻形势, 使得当地农业处于望天吃饭状况。因此, 结合当地“米底河”水库的旅游开发, 有计划改善一部分农田灌溉问题, 使其能够规模种植烤烟等经济作物。另外, 完成农田与当地主干公里的连通, 也是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必要条件之一。灌溉和交通问题解决后, 作物收获和运输不仅能降低成本, 也会降低耕种和销售风险, 突破以上瓶颈, 农业规模经营模式将成为一部分农户不错的选择。
2. 混合经营模式
实证村有超过60%的农户选择农业和非农业混合生产经营模式, 这种经营模式代表了中国中西部广大农村家庭。实证区的混合经营模式一般包括两种, 第一种是农户家庭在旅游旺季经营农家乐、零售业等旅游相关产业, 而旅游淡季从事农业生产;第二种是有家庭成员到临近大方县、黔西县或就在本村打工获得收入, 而农忙时从事农业生产。
(1) “旅游相关产业+小农经营”模式。通过走访调查得知, 从事旅游业相关产业农户经营的种类包括小型农家乐、乡村旅馆、小餐馆、小型超市或日杂店等, 缺乏具有本地特色的土特产品店以及较大型、综合性较强的农家乐, 这使得能够吸引旅客驻足消费的亮点很少。因此, 为了使农户从该模式中获得更高更稳定的收入, 建议引导农户合作经营较大型的旅游零售业或农家乐, 或者开发能够有效补充杜鹃花旅游单一性和观赏时期短弊端的综合旅游项目, 而选择该种模式的农户就要选择种植节省人力和物力的大田作物、应季蔬菜或多年生林果作物 (如核桃) , 耕种时选择少施化肥或只施绿肥的耕作方式。
(2) “本地就业+小农经营”模式。目前, 两实证村有10%左右农户中有人选择在临近的大方或黔西县城工作, 大多数人从事建筑、运输等行业, 由于黔西和大方县城属于能源集中型城镇, 并且被列为重点开发区———黔中经济区的组成部分, 今后经济发展速度会非常快, 随着我国小城镇户口的放开, 这里将吸引更多的农村人口就业甚至长期居住, 因此, 当地政府应该将吸引人口的重点放在像戛木村和大堰村这样处于禁止开发区的农户, 应该组织相关用人企业招聘、培训实证区的适龄劳动力, 或由职业学校定向招收该类地区的学生, 尤其对于招商引进到当地进行旅游开发的企业应该提出相关的用人政策, 这样促进当地人口城镇化和非农转移。对于不依赖农业生产的农户, 应该积极引导他们将耕地流转给规模经营的农户进行农业生产。
3. 非农业就业模式
目前, 两实证村有超过30%的农户家庭成员选择离开本地, 到其他发达地区打工, 工作地点多数为长三角或珠三角地区。由于他们文化水平低, 没有技术和资金基础, 只能从事劳动密集型行业中的低端工种, 因此一个月收入一般约2000元左右, 扣掉日常消费, 一年净收入所剩无几。而选择这种就业方式的农户, 很容易将耕地流转甚至抛荒。通过前述数据分析, 这种选择远离本地就业农户的平均收入比在本地经商或非农就业的农户还要略低, 这种就业方式还有很多其他弊端, 首先, 这些打工者由于离家较远, 平时不能很好的照顾家庭, 留下老人和儿童, 产生了由“留守”带来的若干社会问题;其次, 这些劳动者将劳动力剩余价值都贡献给了经济发达地区, 对于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十分不利, 这会使地区间经济不平衡日益加剧;再次, 由于他们到发达地区就业, 会成为当地收入最少的人群, 加上大城市户口和其他保障机制短期内很难将他们纳入其中, 他们在那里定居下来的可能性非常小。因此, 长远来看, 这种经营模式在实证区不易提倡。
四、结论
本部分通过对位于乌蒙山深处的两实证村的实证调研, 获得了大量问卷、访谈数据和资料, 旨在通过深入研究西南山区农村土地流转和经营显著影响因素, 为其选择适宜的土地利用模式。根据实证分析结果, 实证村的土地利用模式可以做出以下优化建议:农户可以在完善农田水利和交通等设施后, 选择家庭农场经营模式或农业规模经营模式, 但是建议农业产业化与旅游等其他优势产业结合, 有助于农户增收;农户可以选择农业生产加非农业经营相结合的模式, 但是最好选择在当地经营或定居就业, 不提倡农户到较远的大城市选择非农就业经营。
摘要:立足西部农村典型土地流转和经营现状, 选取位于乌蒙山区的贵州省两个村为实证区,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获取农户土地资源和资产相关影响因素数据, 利用数据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得出显著影响因素, 结果显示:实证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留守”困境;农户在农业和非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之间抉择艰难;农田水利、交通和自然条件限制山区农村土地流转;农业经营收入低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较好的经营经济作物或获得养殖收入, 山区农业经营的瓶颈还包括施用较多化肥和耕地“细碎化”。根据以上分析结果, 建议实证区农户经营模式为:农户可以在完善农田水利和交通等设施后, 选择“家庭农场经营模式”或农业“规模经营模式”, 建议农业产业化与旅游等其他优势产业结合以便农户增收;农户可以选择农业生产加非农业经营的“混合经营模式”, 但最好选择在当地经营或就业, 不提倡农户到较远的大城市选择“非农就业模式”。
关键词:西部山区农村,土地流转,土地经营模式
参考文献
[1]贺雪峰.地权的逻辑——地权变革的真相与谬误[M].北京:东方出版社, 2013.
[2]李智广, 刘务农.秦巴山区中山地小流域土地持续利用模式探讨——以柞水县薛家沟流域为例[J].山地学报, 2000, (02) .
[3]杨庆媛, 田永中, 王朝科等.西南丘陵山区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模式——以重庆渝北区为例[J].地理研究, 2004, (04) .
[4]廖兴勇.重庆丘陵山区土地整理模式及其关键技术研究[D].西南大学, 2012.
[5]廖和平, 邓旭升, 卢艳霞.三峡库区坡地资源优化利用模式与途径[J].山地学报, 2005, (02) .
[6]王成, 赵万民, 谭少华.不同土地利用模式与管理实践下的土地经济效益响应[J].农业工程学报, 2009, (10) .
[7]饶静, 欧阳威.高投入高产出土地利用模式的成因及对策[J].中国土地科学, 2011, (12) .
在世界范围内,现代农业实质上是指不断引进新的生产要素,用现代科技、先进组织制度和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科学集约化、市场社会化、环保生态化,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具有较高水平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较强竞争能力的现代化农业。其特征包括:现代化的手段、科学化的管理、社会化的服务、优质化的产品、知识化的农民。中国特色现代农业与世界各国现代农业具有共同性,同时也具有其特殊性:第一,以提高生产力总体水平和农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差别、地域差别,农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为目标。第二,通过劳动集约和技术集约为主的集约方式,提高农业总体生产效率,走以提高效率为中心的内涵发展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第三,以生物技术为主、机械技术为辅的农业现代化技术方向,通过精细农业和现代技术相结合,提高农业的生产能力,以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第四,实现农业专业化、服务社会化、经营市场化。总之,农业经营的市场化,农产品的商品化,生产的集约化、机械化,服务体系的社会化,农产品实现高产、高效、优质、低耗,农民生活水平从小康到富裕是我国农业现代化要达到的要求和实现的目标。
二、家庭承包责任制对于发展现代农业的弊端
土地产权制度是农业经济的核心问题。完善的土地产权制度对于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1979年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的《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到1983年的《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建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土地承包制是指通过农户与集体经济组织签订合同,承包使用土地的责权利相结合的一种土地经营和耕作方式。它主要是以土地的农民集体所有,由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承包经营为特征。它实现了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农户自筹资金经营相结合。此次土改对我国具有深远意义,它将生产力从人民公社体制下解放出来,发挥了农村生产主体的积极性。但随着建设新农村,走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深入,由于现行土地制度的诸多弊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遇到许多障碍。这主要源于其特有的土地经营权的平均分配的内在规定。首先,由于按人均承包农田分散耕种,而我国人多地少,加上还要求每个农户所分的土地必须好坏搭配,远近差开,因此必然不利于规模经营,不利于机械化耕作和投入的增加,有碍农产品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其次,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同时不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其生活水平。在缺乏合理有效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情况下,许多农民放弃土地承包权又不能得到合理的补偿,使得 “农民工”往往在城市里扮演低工资生产者的角色,又在农村扮演消费者的角色,这样农民成为高昂物价的直接承担者而造成福利的巨大损失。最后,农户对承包的土地缺少稳定的预期,因此容易造成经营行为短期化。婚丧嫁娶、迁入迁出以及新生人口不断形成对调整承包地的内在压力。重新分地的结果不仅使土地更加细化了,而且使农民失去对承包地的稳定预期,进而对土地投资的欲望不高,使农地的地力和基础设施水平不断下降,阻碍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同时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单位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抵御风险的能力弱,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对发展我国现代农业的作用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有利于形成适度的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使我国农业从传统农业的小农经济模式向现代农业的规模经济模式转变
我国传统的农业经济因其规模偏小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经不起风险、阻碍吸纳机械技术及其他现代生产要素,同时也难以实行企业化管理,所以小规模经营对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一种障碍。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流转农村土地经营权,一方面能够打破以前以家庭为单位的土地界限,通过平整耕地、置换宅基地,使土地达到一定规模以后,就能够以较低成本推行机械化生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减少建设大型农业基础设施的成本,促进农业基础设施实现现代化,实现农业统一规划和布局,保证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有效地改变掠夺式的农业生产方式。
(二)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同时有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
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推力形成的基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离不开推力和拉力,其大小决定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拉力有赖于农民工就业环境的整理,如统一劳动力市场、建立涵盖农民工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农民工的市民化等一系列城乡统筹的制度建设。注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推力形成,主要是提高农业生产率,而走规模化、机械化和产业化道路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根本途径。在保持土地承包权稳定并长期不变的基础上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一方面有利于形成土地规模经营,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率,从而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提供强有力的拉力;另一方面由于土地承包权不变进而能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获得收益,进城打工的农民没有了后顾之忧,这样既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又有利于城乡统筹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有利于促进农产品商品化、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
首先,土地经营权流转以后,为采用农户+农户、公司+农户、专业协会+农户等模式提供了生产要素方面的条件。特别是公司+农户的经营方式,通过积极运用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建立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利益共同体,生产可以完全按现代企业运作方式管理,采取“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分配机制,做到产权清晰、管理科学、经营方式现代化、产供销一体化,使我国农产品生产能够面向区域市场和全国市场,甚至面向国际市场。以联合体为主体比起单个的农户家庭更能促进农业市场化,农产品商品化,同时具有更强的抵御风险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总体绩效,这样更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次,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基础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稳定并长久不变,这样就增加了农户对土地收益的稳定预期,故能够增加对土地的投资和农机用具的投入,从而提高了土地的质量和农业生产率,从而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增强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加强农产品安全,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发包方:
(农户以下简称甲方)承包方:
(以下简称乙方)
根据国家有关农村土地管理政策,为了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改变传统陈旧农业耕作形式,结合本地实际,经_______组村民大会通过,甲方将本户承包集体的耕地流转入乙方,用于农业科技的开发应用。甲乙双方本着平等、自愿、有偿的原则,签订本合同,共同信守。
一、土地流转的基本情况
1、流转方式:甲方将从集体承包的耕地发包给乙方经营。
2、流转耕地情况:耕地具体位于本村_______片旱地_______亩,水田_______亩。总面积________亩。
3、流转土地用途:主要用于农业科技推广,农作物种植、林果业、花卉种植。乙方经向甲方和相关部门申请可在承包范围内建生产厂房及晒场。
4、流转土地价款:该土地承包金每亩每年人民币_______元,共计金额
元。
5、付款方式:每年9月1日前,乙方向甲方全额交纳本的承包金。并按每五年为一周期(即2013年9月至2018年9月为第一周期,2018年9月至2023年9月为第二周期,2013年9月止为第三周期)若周期初水稻价格比上周期初上涨0.3元该周期每亩土地承包金上涨50元;若第三周期水稻价格比上周期初上涨0.3元,该周期每亩土地承包金上涨100元。(第一同期标价水稻价1.25元)。
6、流转期限:该土地承包经营期限为15年自2013年9月30日至2028年9月3日止。
7、地上附作物的处置,现有水渠、作业道路,乙方根据实际用途可向甲方申请修建或销毁(费用由乙方承担)。
8、国家粮食直补款按原村上报面积发放到农户。
9、本合同签定后,甲方必须在2013年寒露节前交付乙方经营。
二、甲乙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一)甲方的权利和义务
1、对土地开发利用进行监督,保证土地按照合同约定的用途合理利用。
2、按照合同约定收取承包金。
3、保障乙方自主经营,不侵犯乙方的合法权益。
4、协助乙方进行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宣传、褒奖、应用。
5、按本村村民用电价格收取乙方电费。
6、在合同履行期内,甲方不得重复发包该地块。
(二)乙方的权利和义务
1、按照合同约定的用途和期限,有权依法利用和经营所承包的土地。
2、享有承包土地上的收益权和按照合同约定兴建、购置财产的所有权。
3、享有国家规定的优惠政策。
4、享有对公共设施的使用权。
5、乙方可在承包的土地上建设与约定用途有关的生产、生活设施。
6、乙方不得用取得承包经营权的土地抵偿债务。
7、保护自然资源,搞好水土保持,合理利用土地。
8、合同到期,乙方如不再承包经营,乙方将原承包前水田田埂、道路、水渠复原。
三、合同的变更和解除
1、本合同一经签订,即具有法律约束力,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变更或解除。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签订书面协议方可变更或解决本合同。
2、在合同履行期间,任何一方法定代表人或人员的变更,都不得因此变更或解除合同。
3、本合同履行中,如因不可抗力致本合同难以履行时,本合同可以变更或解除,双方互不承担责任。
4、本合同履行合同期间,如遇国家建设征用该土地,甲方应支付乙方在承包土地上各种建筑设施的费用,并根据乙方承包经营的年限和开发利用的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补偿。
5、如甲方重复发包该地块或擅自断电、断水、断路,致使乙方无法经营时,乙方有权解除本合同,其违约责任由甲方承担。
6、本合同期满,如继续承包,乙方享有优先权,双方应于本合同期满前半年签订未来承包合同。
四、违约责任
1、在合同履行期间,任何一方违法本合同的约定,视为违约。违约方应按土地利用的实际总投资额和合同未到期的承包金额的20%支付对方违约金,并赔偿对方违约而造成的实际损失。
2、乙方应当按照本合同约定的期限足额支付租金。如乙方逾期3日未支付租金,则甲方有权解除本合同。
本合同履行中如发生纠纷,由争议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双方同意向镇政府土地流转中心申请仲裁。
五、本合同经甲乙双方签章后生效。
六、本合同未尽事宜,可由双方约定后作为补充协议,补充协议(经公证后)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九、本合同一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发包方:(盖章)承包方:(签字)
摘要:在《农村土地承包法》颁布后,农村土地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但是在中国现实的国情下,农村土地作为一种特殊的物权客体在物权制度的设计中也遇到了很多难以解决的棘手问题,本文就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一种新型的用益物权类型在权利的创设性继受取得中所涉及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初浅的阐述。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性质分析
学界曾提出的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1.应然的物权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一种新型的用益物权,主张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规制成为规范的物权,从而保护农民的利益,激发他们的生产积极性,赋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以物权的排他性与绝对性。2.实然的债权说,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以承包合同为基础构建的,属债权性质,理由是有:首先,土地承包经营权连带于联产承包,发包方对承包经营权的标的物——土地握有相当大的支配权,承包人若达不到“承包指标”就要承担违约责任,甚至被发包方收回土地承包权。其次,从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的条件看,承包人不能自主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必须经发包方同意,这种转让方式完全是普通债权的转让方式。再次,联产承包合同关系是发包方与承包人之间的内部关系,在土地转包关系中,转包人取得的权利也是土地承包经营权,如果该权利性质为物权,显然违背一般物权法原理。总之“联产承包合同,属于债权关系,基于联产承包合同所取得的农地使用权(即目前的土地承包经营),属于债权性质”。3.物权改造无用说,“用物权、债权等纯粹大陆民法的概念和分类来分析这一纯粹中国土生土长的制度就必然会发生混乱和不合标准的问题”。“农村土地使用权属于物权还是债权,从这一角度看并无很大差别。而且,现实中侵犯农地使用权的主要是政府和农村基层组织,为政府对农地的不合理征用,村集体擅自解除承包合同等,而这些侵权问题并非简单地通过物权化就可以克服。即使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改造成物权,只要农村的法制环境得不到改善,农民的权益照样会受到侵害。唯一的区别是,原来农民被侵害的是债权,在农民被侵害的是物权”。应然的物权说和实然的债权说,尽管它们观点相异,所切入的角度也不同,但是却殊途同归,两者都已经认识到了现实中承包经营权制度债权性质存在的不足,因此都主张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规制成为规范的物权,从而保护农民的利益,激发他们的生产积极性。物权改造无用论虽然看到了目前我国法
治环境下对承包经营权保护不周的根源所在,即“中国农村地权的问题的根子出在农民与政府力量对比的关系上。农民太弱小,政府太强大,农民既无法使自己的意志上升为法律,更无法在政府侵犯法律界定的权利时去捍卫权利”。但是,这种观点在司法实践中无任何积极意义,将会使司法对承包经营权的保护失去应有法理基础。
我认为,利用物权制度独具的优势对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制度改革,对于保护承包经营权人的利益、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调整农村土地利用关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农村土地承包权的物权化有利于遏止发包方的非法干预,充分保护经营权人的合法权益。有效防止发包方对承包权人的干预和侵犯,确保承包权人在土地承包关系中与发包方处于平等的法律地位,是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化的一个主要目标。其次,农村土地承包权的物权化有利于实现农村土地效益的最大化。依法赋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以物权的效力,不仅保证承包经营权人自身拥有使用土地获得收益的权利,还充分保障土地能够朝着最佳的使用方向合理流转,确保作为物的土地在流动中发挥其最佳的效益。与此同时,物权化中蕴涵的土地承包权期限法定化要求,使得承包经营权人具有了向土地中进行长期投入的动力,这不仅有助于土地地力的逐步改善,同时也有助于承包经营权人获得更大的土地收益。最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化有利于土地所有者与承包权人双重利益的兼顾和平衡,达到双赢的效果。
目前,从已出台的《农村土地承包法》、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的《民法(草案)》和全国人大常委法工委主任顾昂然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草案)的说明》,还有《物权法建议稿》和《物权法》草案来分析,已经都将农村承包经营权作为一种用益物权来设计,用益物权作为民事权利的一种,其取得方式不仅和其他民事权利具有一定的共性,还记有它的个性。
二、创设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的必要性
任何一种制度的设定都有着深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需要。在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发展、变革的过程中,国有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冲击、家庭承包经营制的成熟、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小城镇的建设,孕育了农户对经营权处分的必要;这种必要反映到国家制度构造上,就必然地产生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制度。
具体的讲,创设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的必要性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有利于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农村土地,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顺利转移,反映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是农业生产向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深化的需要。
1.农业规模化经营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基础
一九七八年的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极大地调动了我国农村生产积极性,调和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不协调,促进了农户对土地的投入,制度上的刺激功效得到了全面发挥。但农村改革实行的第二步,即通过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和合作经济还显不够。仅仅将土地承包经营再延长三十年不能从根本上刺激促进生产力发展,也不能适应农村发展的需要。创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制度,可以为农户提供土地经营扩大再生产主要条件,刺激农户对土地投入的积极性,在农户解决温饱的基础上向更高层次跨越。
2.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农业逐步走向现代化的现实途径之一
个体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市场竞争力低下,很容易挫伤农户种植的积极性,加上农产品储存期短,加剧了买方市场的特点,使得农户个体经营势单力薄。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生产经营的社会化组织方式,其实质就是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龙头,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使企业与农户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随着农村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进程也在逐步推进。创设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为农业生产的深层次发展提供了充足空间。
3.促进农村小城镇建设
农村发展、变革改变了农户的未来发展方向,将使相当数量的农户脱离他们祖祖辈辈依附的土地,成为新生的生产力。但是现在许多地方的农村劳力依然是外出打短工,土地还是他们最基本的社会生活保障,家庭其他成员不放弃低水平的土地种植。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户籍管理之外,更主要的还在于农户粮田的限制,农田收入还是农户最基本的生活必要保障,农户一旦离开了农村就丧失了集体土地的那部分份额,断却了后退之路,这限制了农户迈出农村;从根本上限制了我国小城镇建设的推进。创设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允许农户在流转土地经营权的同时取得收益并保留土地份额,减去了农户的后顾之忧。
4.完善我国土地使用权的全面流转
国有土地使用权可以通过划拨、出让或承租等形式获得,而对集体土地使用权的严格限制流转造成了我国土地市场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完善。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完善将刺激一个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成熟。
我国目前实行的家庭承包责任制,是通过农户家庭与集体经济组织签订承包合同的方式,使农户获得农村土地的使用权。在这一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过程中,承包合同表现为一种债权关系,而农户基于这一合同所获得的土地使用权,也便具有了债权的属性。也正是因为如此,法律对农户行使使用权设立了诸多限制。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农业承包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1999年7月8日起施行)第十四条规定:“承包方未经发包方同意,转让承包合同,转包或者互换承包经营标的物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该转让、转包、互换行为无效”。《河南省农业承包合同管理条例》(1994年1月2日施行)第十二条规定:“承包方的权利义务:„„(三)在承包期内,经发包方同意,可以依法把自己承包的项目和权利、义务的部分或全部转包、转让给第三人、原合同仍然原效”。这种法律上的“非经同意,不得怎样”的规定,极大的对抗了物权的基本属性。因此,在对农户享有的承包经营权进行法律保护时,也只能以债权的方式进行保护,而未能予以物权属性的保护。但是,对农户享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性质加以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农户获得的承包土地并因此享有的土地使用权应当是一种地上权,属于一种用益物权,它具有物权的诸多特征。对这种权利以债权保护显然背离了物权法的规则。在现实生活中,发包方任意处置合同的事件时有发生,而发包方之所以敢于且能够撕毁承包合同,破坏合同关系,主要是因为双方建立的只是一种“合同关系”而非物权关系、农户获得的只是债权而非物权之故,而债权的对抗与排它的效力远不及物权强。《土地承包法》规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几种方式,实质上赋予了农户的土地的用益权,而这种用益权的行使相对摆脱了发包方的限制。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从法律制度上对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给予了物权保护,这有利于促进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不断完善和发展,保障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稳定发展。
三、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律制度探讨
(一)修改相关法规,对农民土地权益进行彻底的物权保护
《物权法》确立了~整套农村土地权利体系,肯定了《土地管理法》确定的以耕地保护为核心的土地管理制度。但《土地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与《物权法》的规定存在冲突,同时《物权法》的大量授权性规范也有待土地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进行细化和落实。因此,立法机关应尽快对《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完善,以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有序
(二)科学界定农村土地产权的内涵
1.明确集体土地产权主体
在我国农村,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的自治组织,也是农民实现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基层组织,现有农村土地地界划分最清楚的也是村民委员会这一级,能够掌握土地数量、分布。因此,村民委员会作为集体土地产权的所有者是可行的。因此应立法规定农村土地所有权原则上归村民委员会所有,明确禁止县、乡等行政组织凭借行政权利侵犯其土地所有权及其它财产权。
2.赋予农村土地完全的用益物权权能
《土地承包法》规定了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流转的权利,但在流转方式上给以限制,因而仍然是一种不完整的产权。依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可以对土地进行转包、互换、转让,但并没有规定如何进行土地的抵押、租赁。因此,应该通过立法进一步明确农民承包土地的权能,真正赋予土地承包经营权以完整的用益物权权能。
(三)强化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程序性规定
1.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主体
法律应明确规定流转的决策权和收益权在承包方。在承包期内,土地要不要流转,什么时候流转,以怎样的方式流转,只要法律不禁止,都应让土地承包方完全自主决策,流转的转包费、转让费和租金等,应由流转方与受让方协商确定,流转的收益归承包方所有,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截留、扣缴。
2.明确农地所有权人在流转中的地位
由于土地经营权涉及公共利益,尤其是农村居民的生存利益,因此,在原则上允许自由流转的前提下,村民委员会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予以合理的限制是必要的。立法应明确界定农村土地所有权人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的地位是中介者、协调者和监督者,防止转让方与受让方恶意串通,侵害公共利益。
3.取消不适当的条件限制
《土地承包法》第41条规定,承包方须有稳定的非农职业或者有稳定收入来源的,才可以将全部或部分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客观上阻碍了流转规模的扩大,因此应该取消对转让方进行身份限制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34条和第37条规定,抵押人依法承包并经发包方同意抵押的“四荒”土地使用权可以抵押,但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则不得抵押,这样规定不合理,建议立法规定所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都可以
权作为一种用益物权,也应该规定可以继承。为了防止耕地流失和土地撂荒,可以借鉴中国台湾地区的立法,规定从事农业生产的继承人要优先于非务农的继承人分得农地使用权。
4.科学架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程序
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形式进行重新设计,可以规定为转让、转包、出租、入股、抵押、退包、续期、继承等形式。为了避免纠纷,流转时应明确规定:不论采取何种形式,都必须签订书面合同,有特殊事项的,应在合同中约定。流转行为有委托代理人的,都必须具有农地使用权人的书面授权委托书。土地流转合同签订后,应由乡镇农经部门进行鉴证。为确保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归属和流转安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还应采用登记生效主义。
四、结语
【实施农村土地流转 创新农业经营模式】推荐阅读:
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浅析07-11
随州市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问题调查07-24
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机制创新的意见06-12
实施农村土地整治调研措施07-08
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06-21
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的调研报告05-27
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面临的困难及对策建议07-03
农村信用社个人经营贷款实施细则07-02
农村土地有序流转新机制的调研报告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