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的心得体会(共13篇)
情趣导航,以“趣”动“情”,以“情”促“趣”,使阅读成为“悦读”,阅读是一种享受。“情趣”教学就是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情趣”体现在阅读学习过程中就是:觉得阅读内容有意思,想研究朗读;老师说话有意思,想听;阅读过程有意思,读、说、画、演皆想尝试;阅读结果有意思,愿意记诵;阅读体验有意思,是一种享受。欲让孩子感受读之乐趣,最重要的是放手让孩子们自由阅读,教师要舍得花时间,不要过早地介入孩子的自由阅读。让孩子在课堂上充分地读,教师可以适当地做些引导,但以不干涉孩子自己的阅读为前提,可以表扬:“瞧,这个同学读得多入神啊!”可以引导:“注意课文哪些地方使你最感动,为什么。”可以点拨:“课文有些地方写得十分有趣,找找看。”可以要求:“读完一遍后,你认为重要的地方和你受感动的地方你可以反反复复读。”
将教师的引导作为一道道精心设计的佳肴一样,随着孩子阅读的进程,徐徐端出,完全是仅供孩子们参考,并不要求孩子回答,这样孩子不会觉得你是在干扰他的阅读,这样孩子才可能真的“沉”入文中,心静于阅读,心醉于阅读,享受到较为自在的自由阅读的乐趣。在课堂上,老师只提供适当的拨云见日式的点拨,这是展开教学、让他们获得乐趣的一个前提。
新课标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 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提高学习效率, 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这些说明在语文学习中, 不能只局限于语文教材, 语文学习也不仅仅是学习语文学科。那么如何有效开展小学语文同步拓展阅读呢?
一、要抓住重点字词进行拓展
抓住重点词句, 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内涵, 感受到祖国文化的魅力, 这是语文教学的要求。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我经常引导学生对文中关键字词进行深刻理解, 并进行拓展性的训练, 这样既理解了文本, 又拓展了学生视野, 增加了信息量。如在学习《庐山的云雾》时, 这课讲到“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 就“千姿百态”一词, 我先让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了意思, 然后再用它进行拓展训练, 比如, 用它来造句, 或找出其近义词等。这样的训练不但可以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词语的意思, 还能体现语文的工具性。
在上《卧薪尝胆》一课时, 我进行了这样的拓展:
师:勾践夫妇在吴国还受了哪些屈辱?
生:他们还要给吴王养马驾车, 服侍吴王。
生:他们要被吴王的大臣取笑, 大臣们都来讽刺、挖苦勾践, 说他无能。
生:他们还要做牛马不如的事情, 比如, 倒马桶什么的。
生:吴王他们可以随时打骂勾践夫妇。……
师:这些屈辱之事真是一言难尽啊!但勾践硬是“熬”过来了, 这就叫“忍辱负重”。讲到这里老师有个问题:养马驾车、舂米推磨这些事对一般百姓来说, 是不是忍辱负重呢?
生:不是。
师:为什么对勾践来说就是“屈辱之事”?
生:因为勾践是越国的国君, 不应当干这些活。
师:国君一贯“饭来张口, 衣来伸手”。
生:勾践为吴王做这些事, 就降低了他的身份。
师:再想一想。
生:勾践代表越国, 现在成了吴王的奴仆, 不管做什么事都是屈辱的。
生:吴王侮辱越王, 就是侮辱越国。勾践作为越国的国君, 当然感到耻辱了。
师:“王”以“国”为荣, “国”以“王”为荣。
在这样的训练中, 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深入, 词句的拓展训练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 也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掌握文章的内涵。
二、对相关知识进行拓展
除了文中的拓展外, 我们还要着眼于与课文内容、作者、背景等相关的知识方面。因此, 我们还要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 以丰富自己的知识, 开拓学生的眼界, 图书报刊均可让学生进行阅读, 不但丰富知识, 还能为学生写作积累素材, 何乐而不为呢?
比如, 在教学《三顾茅庐》一课时, 大家对诸葛亮的形象印象深刻, 因此, 在学生理解他的形象的基础上, 还可以让学生去搜集更多的有关诸葛亮的故事、材料来进行阅读, 在这个搜集的过程中, 学生对诸葛亮的形象更加了解,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 还能提高学生搜集材料、分析材料、整理等综合能力。
摘要:“学案导学”旨在以导学案为载体, 以导
刘学为方法, 教师的指导为主导, 学生的自主学习为
主体, 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
“关键词:学案;导学;高效课堂新课改明确提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这鲜明学伟田案地表达了学习活动是学生的主体活动甜学的关键是要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因此, , 关键在教导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得怎样、会不会学、习。启发、点拔我们在, 高中教学中进行了这最终归结为学生学 (宿州“学案导学学案导学实”践的实, 施情况谈谈我的看法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及”的市第二有效一学自、案主对导学学学习案, 就导促是学进借的学助感生学知主案和, 动认引构识导建和知培识养, 掌学握生自积极读实中学性和主动性自研的学习, 促进方式, 学生自主学习是一种激发和、主动探究调动学生学、合作交习积极施, 安流徽到、提“导”比“灌高学生”难得多学习效率, 这也对教师的有效方式。的基本功提出了要清醒地认识和更高的要求宿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故此我们也一定要不, 以便更好地断加强学习, 完提思二、学案的州成好教学任务。形成
考学案的内容包括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知识结构、学法引导、思考讨论、技能训练等。234
000) 进行寒详暑细假分放工, 假安前排备主课备组任长务根, 据假下期学教期师教准学备内和容设
计自己的学案。备课中, 要求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 弄清所备内容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等内容,
精心设计导和学, 准备教学资源, 设计突破重点、难点的学习方法, 精选检测题, 初步形成融入自己教学思想的个案。在集体备课时, 首先由中心发言人主讲学案。然后其他教师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对设计的学案进行二次修改, 形成具有群体智慧的导学共案并再次印发给每位教师。进行跟踪听课进行检验, 以便得到总结, 提高。备课组利用听课活动, 由主备人按照研讨过的个案上课, 同组教师集体听课, 根据课堂效果, 课后及时调整学案, 主备人确定可行共案。
学案在使用前, 任课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认知基础、层次差异和思想水平, 结合自己的导学风格再度思考, 再度优化, 在众人智慧的基础上归纳、提升、再创新, 将自己具体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特别是具体的操作层面上的方法、技巧写入学案, 将导学案真正一体化。形成集众家之长又兼有个人特色的导学案, 以便更好地提高教学实效。
三、学案的使用
学案的发放一般在授课前一至两天, 让学生预习课本, 自己动手去完成学案。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 能够了解和初步掌握一节课中的基本内容, 对课本内容进行较深入的理解和挖掘。教师可采取收取或课前巡视检查完成情况, 课堂上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
再如, 学习《海底世界》时我选了两篇课外材料:《人类的秘密仓库》和《海底的冷灯》在课堂上进行同步学习, 以课内材料为主, 课外材料为辅, 课内课外互相渗透, 互相借鉴, 不同角度的几个信息在结合教学中形成了合力。这样的教学效果非常好。这样呈现信息, 锻炼了学生阅读多种信息, 处理多种信息的能力。
这些资源使得课堂内容充实, 使学生掌握了更多的相关知识, 拓展了视野, 激发了兴趣。
三、向生活领域拓展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语文与生活更是密不可分, 小到广告词语, 大到报刊书籍, 都是语文的具体体现。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 构建课内外联系, 增强学科间的联系, 扩大语文教学的空间, 促进学生的发展。比如, 课文《春联》就将文学、知识融为一体, 课文中蕴含着对联的特点、创作方法的知识。在学习这课后, 我就让学生自己动手来试着写写春联, 并组织类似活动, 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 学生也非常乐于参与, 积极性非常高。
题, 精讲点拨, 归纳总结。课后学生再结合教师的讲解改错整理, 进一步巩固深化。
学案的一般结构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导学点拨、练习检测”四个板块。自主学习是关键, 合作探究是核心, 导学点拨是提高, 练习检测是巩固。要先学后教, 先练后评。
在学案式教学的课堂上, 学生依据学案自学教材, 产生疑问合作交流, 教师一般不讲, 当学生提出疑问要求教师讲, 教师才进行针对性讲解, 关键性点拨和学习方法类归纳, 最后进行检测、检验。这样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是学习的组织者, 是学习的指导者, 是学习的督察者, 这就是理想的“学案导学”教学的最高境界。
四、学案导学的成效
从教学实践看,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以教法为主转变为以学法为主, 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使僵化知识转变为能力、方法的提高, 这无疑对培养学生知识、能力、觉悟是有效的。
学生经过课前的准备, 课堂上主要进行“问题思考”的解决。通过充分的讨论, 老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点拨。讲要少而精, 要讲到学生需要之处, 讲到学生困难之时, 讲到点子上。讲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除疑点, 强化弱点。不仅要讲知识, 更重要的是讲方法, 讲思想。有了课前功夫, 课堂教与学都更加有针对性, 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五、学案导学存在的问题
学案导学成为一种模式以后, 实现了资源共享, 但是教师的个性优势被淹没, 得不到张扬, 不利于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学案为学生提供新课程的预习提纲, 有些内容在课前呈现, 削弱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学案导学”的实施, 学生课前预习用的时间过多, 减少了做相应巩固练习及总结反思的时间, 如何处理好预习、上课、课后巩固训练等学习环节所占时间的平衡是个问题。对于中下游的学生来说, 在根据学案预习时遇到的问题太多, 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并且有的问题教师以为学生通过预习已经自己解决了, 上课时不再讲解, 使一些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跟不上, 容易产生两极分化。备课时提前时间太多, 往往会导致教师思考不全面, 缺乏对学情的诊断, 对学案质量产生一定影响。
六、学案导学的改进与提高
更广泛地激发教师的智慧与力量, 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加大学案导学实施力度, 进一步优化学案, 增减栏目和改进内容, 让知识“鲜活”, 让能力“自然形成”, 让学生爱学、乐学, 将学案导学实施情况与备课组和教师评价更科学地联系起来, 针对学情的变化作出适时迅速的调整, 以更好地打造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 黄俊峰、袁方程, 《自主探究教学的一个案例》, 《中学数学杂志》, 2011
2. 李炳亭, 《高效课堂22条》[M], 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9
3. 郑金州, 《自主学习》[M],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5
四、朝想象世界拓展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人类的进步, 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 在阅读课堂教学中, 注重朝想象世界拓展至关重要。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 它反映的思想和作者渗透的情感以及语言技巧往往蕴含在空白处。这就给学生提供了极好的拓展思维能力的机会。因此, 我们可以结合课文内容把学生引入课文所描绘的艺术境界中, 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积累, 通过想象、联想去填补课文描写中所留下的空白, 用自己的经验去补充形象、丰富想象、进行再创造。
如教完《三袋麦子》一文, 我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土地爷爷送给你一袋麦子, 你会如何处理这袋麦子呢?并且用一段连贯通顺的话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写下来。不难看出, 全开放性的放手, 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想象, 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又能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认识。
一、结合课文内容,指导学生动作演示
动作演示是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非常喜欢的方法。教学中,富有情趣的比划往往能激活课堂,丰富学生的体验,增强阅读教学的效果。
一位教师在教学《北风和小鱼》,“小鱼听了浮出水面,鼓起圆圆的眼睛说:‘我们就不怕。’”是这样进行的:
师:北风得意地说:“哈哈,大家都怕我。”小鱼们,你们怕我吗?
生:我们不怕。
师:文中的小鱼儿是怎么做的,
怎么说的?谁能一边读,一边演示演示?
生:小鱼听了浮出水面,鼓起圆圆的眼睛(学生把眼睛睁得大大的,圆圆的)说:“我们就不怕。”(一边读,一边叉着腰。)
师:你读得真好,读的时候眼睛睁着圆圆的,大大的,还叉着腰呢!真是个勇敢的小鱼儿!
在朗读过程中,学生眼睛睁得大大的,圆圆的,很好地诠释了“鼓起圆圆的眼睛”,还有的学生用“叉着腰”来表示鱼儿的“不怕”。这样引导学生通过体态语言进行动作演示,使学生的朗读充满了情趣,语感得到了强化,同时也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果。
二、利用具体情景,引导学生充分想象
在阅读教学中,老师要结合具体情景,努力将课本中的文本转变为学生头脑中丰满的形象,并在这可感的形象中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努力使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
我在教学《爷爷的芦笛》一课时,让学生认真读读课文的第八自然段,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生(自读后):我仿佛看到了大海的波浪一个接着一个涌向岸边,仿佛听到了风吼的声音和海浪“哗哗”的声音,感到大海确实很怕人。
生:我看到了浪花飞溅和水珠四射的情景,听到了水花和水珠喷洒在窗户上的声音,感受到小屋在摇撼,“我”的心也在摇撼。
师:刚才两位同学说得很好,从“喷洒”一词你们体会到什么?
生:我体会到浪花和水珠来势猛,力量大,速度快。
师(顺势在黑板上用曲线画出“波峰浪谷”的样子,指着说):那小屋就好似在这波峰浪谷中上下颠簸的小船一样,
太险了,太令人害怕了。请大家练读这一自然段,读出大海狂怒的气势……
先让学生读课文,再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这实际上就是带领学生在海风海浪的情境中朗读课文。通过具体情境的熏染,丰富了学生的想象,也提高了学生阅读能力。
三、开放教学形式,注重学生情感体验
只有构造平等、和谐、富有人文气息的课堂,才能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使其思维流畅,语言丰富。在教学中,要开放教学形式,使课堂成为一个丰富内涵的个性表演舞台,让孩子们在开放的课堂上坦露内心,畅所欲言。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教学古诗《草》时:
师:谁愿意背给奶奶听?(指一生到前面)现在,我当你奶奶,你奶奶没有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生:奶奶,我背首古诗给您听好吗?
师:好。背什么古诗?(生答背《草》)
师:草?那么多花儿不写,为什么写草啊?
生:因为草有一种顽强的精神,野火把它的叶子烧死了,可是第二年春天,它又长出了新芽。
师:哦,我明白了。你背吧。(生背)“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
生:这句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众笑)
生:不是!是“一岁一枯荣”。枯,就是叶子黄了,干枯了;荣,就是茂盛。
师:后面两句我听懂了。看俺孙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奶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哪有钱上学呀?(众笑)……
老师以一个“奶奶”的身份,与学生同演同乐,以朋友般的身份拉进了和孩子的距离,让孩子在课堂上有所体验,畅所欲言。这样的阅读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故事中说凯撒大帝帐下有一位年轻的将军,他不读兵书,不研究战法,但总是牢骚满腹地说凯撒大帝不提拔和重用他。有一次他发牢骚的时候,凯撒大帝听到了。请士兵们准备了许多羽毛,请这位年轻的将军把羽毛射出去。可是羽毛飘飘洒洒地落在了他面前的地上。一次,两次,重复了好几次,依然是这样。这位年轻的将军很郁闷。此时,凯撒大帝递给他一支箭,这一次,将军的箭牢牢地钉在了十米开外的靶心上。凯撒大帝通过这件事情让这位年轻的将军明白了,一个物体能飞多远,决定它的,不仅仅是别人的用力,最关键的是要有自身的重量。
故事读完,我不由得想到,我有的时候也和这位年轻的将军一样。记得有一次去参加围棋的定段赛。我的对手在下的过程中耍赖了一次,结果那一局他赢了。我没有进行反思自己哪里不如他,就一直抓住他耍赖了,一直说这件事。老师和妈妈告诉我,如果我自己的水平高,就是对手耍赖一次了还是不会赢的。关键要提高自己的实力,而不是去抱怨怪罪别人。现在想想真是这样的呀!
我又想到了那些奥运冠军们,刘翔、郭晶晶、杜丽等等。他们每一个都是靠实力来说话的。所以,我懂得了如果你是金子就一定会闪光的。如果你自己不是一块好料,就是给你机会了也没有用。所以与其用时间来抱怨发牢骚还不如抓紧时间来充实自己。让自己成为一块好料。当机会垂青于你时,你才能把握好!
二年级是小学生学习阅读的起始阶段,也是学习阅读的基础阶段。这个阶段的阅读教学,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提高,朗读技能的获得,理解字词句能力的形成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我平时的教学谈谈我对小学二年级阅读教学的一点点体会,与各位同仁分享。
1、激发阅读兴趣,教给阅读方法,使学生既会读书又爱读书。如教《乌鸦和狐狸》一课时,我先出示乌鸦的图片问学生乌鸦是怎样的动物;再出示狐狸的图片让学生交流对狐狸得了解;然后再板书“乌鸦和狐狸”,并设疑说:“一只乌鸦和一只狐狸碰到一块儿会发生什么事呢?结果怎样?学习了课文,大家都会明白的。”为了弄明白这些问题,学生不论是听老师范读还是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讨论课文内容,都非常积极。如教《狼和小羊》一课时,在学生学习了生字新词,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以后,我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表演狼和小羊的不同姿态,再让学生汇报表演。学生不但明确了狼和小羊的各自本质还初步的理解了课文内容,为接下来的阅读理解做好了铺垫。
在阅读教学中,我在调动学生兴趣的同时还指导学生有目的有步骤地去阅读,也就是教给学生阅读学习的方法:(1)读课题,解课题,想想课文会告诉我们什么。(2)轻声读课文或听教师范读,读或听之后,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粗知课文大意。(3)自学生字词,边读课文,边利用拼音、查字典,学习字词,找出不懂的词句和问题。(4)带着问题深入读课文,尝试在小组内解决问题,理解课文内容。(5)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有的读熟会背。每一步都提出明确的阅读要求,并告诉学生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样做。
陈朝香
朗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标准语音把文章念出来,是将书面语言通过声音加工成生动活泼的口语,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朗读,有利于学生熟悉课文,感悟课文,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而发展语言,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一般来说喜欢朗读的学生口语发展较快,说话有条理、自然、流畅。新课标在对一至六年级的阅读教学中都提出了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要求,可见把朗读教学放到了重要的位置。因此,教师要想语文课堂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必须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下面,我就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谈谈对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点滴体会。
一、要有充足的朗读时间。
一节好的语文课应当书声朗朗,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而不是被老师烦琐的分析和提问占据大量的时间。读书时间不够,读书次数和阅读量就不够,语言的吸收和积累也会太少,这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表达。如预习课文时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由于受传统式教学模式的影响,老师在课堂上往往太注重讲和问,学生朗读的时间太少,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也未读完,老师就示意学生停下来,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朗读成了一个过渡环节。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读书,对教材中优美的语言、文字,教材包蕴的丰富知识和情感,就无法亲自品味、感受,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精心设计问题,把繁琐冗长的“讲、问、答”让位给读,让学生有充分的朗读时间。
二、要明确朗读的基本要求。
朗读的基本要求是读正确、读流利、读得有感情。读得正确,即要用普通话读,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添字,不掉字,不唱读,不顿读。读得流利,即不复读,不断读,不读破,停顿间歇分明,语气连贯流畅,速度适中。读得有感情,即要绘声绘色,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语调能准确地传达出文章的思想感情,感情的表露要朴实、自然。作为老师,只有明确了朗读的基本要求,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朗读的指导。
三、要尊重学生的感受。
在具体地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进行朗读指导呢?就拿最常见的有感情读来说吧。很多老师的指导都是从技巧上入手,告诉学生:这句要用欢快的语气读;那句要用忧伤的语气读;这个地方要读得快些;那个地方要读得慢一些;这个字要重读;那个字要轻读„„这样的指导也许会有点效果,但解决不了主要问题,因为感情不是从外面强加的,而是从内心发出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读出情味,读得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一次比一次体会深刻,一次比一次有感情。课文读懂了,思想教育也跑不了。新课标一再强调,要求我们在实地教学时尊重学生的体验。同一个句子,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体会,如《钓鱼的启示》一文中的这一段:“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鲶在银色月光下轻轻翕动着。”有些同学读出惊奇的语气,有些读出得意的语气。再如《五彩池》中描写五彩池形状一段“有像葫芦的,有像镰刀的,有像盘子的,有像莲花的„„”有的同学就提出“我认为应该读得越来越快,因为五彩池太多了,作者都看不过来了,所以要读得快。”有的同学却提出:“这四个像„„的,该读得越来越慢,因为五彩池太神奇了,作者边看边陶醉,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可见尊重学生的感受,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四、要有灵活多样的朗读方法。为了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提高学生朗读的能力,老师指导朗读的方式应该力求多种多样。如:范读、齐读、自由读、指名读、比赛读、分角色朗读、表演读等。单调的朗读只会使学生失去兴趣、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景,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上《黄山奇石》一课时,在理解的基础上,我跟学生说:“黄山风景秀丽尤其是黄山的奇石中外闻名,经常有外宾慕名前来,一睹它的风采,谁能做个出色的导游,为外宾介绍?”学生顿时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我顺势引导:要想做个好导游,首先要把课文读熟,并读出感情来,即读出黄山奇石的奇来,这样的介绍,才能生动精彩,让外宾听了赞叹不已。几句话激起了学生的读书欲望,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如在上《晏子使楚》一课时,我采用了分角色朗读和表演读,学生能在朗读中对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和人物思想感情有了很好的把握。
五、要同理解课文相结合。
理解是朗读的基础,只有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才能读出符合课文内容的感情来。因此,指导朗读,要在理解内容、激发感情上下功夫,而不要只单纯地做技巧上的指导或让学生机械地模仿。一次我上《鸟的天堂》,其中有一句:“这是一棵大树。”我请学生试读,并提醒他们:“怎样才算正确地读?”结果,有的把重音落在“这是”上,有的一见“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上,显然,对上下文的理解还未到位。于是,我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有关句子,弄清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学生才恍然大悟,应该重读“一棵”,从而强调了上文说的“许多课”“二棵”都是错误的。朗读到位了,对榕树之大体会也更深了。
六、要开展朗读后的评论。
在朗读时,常有“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现象”。为了让学生自己知道自己的朗读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自我纠正、互相指正的能力,可让学生们在读后围绕字音、停顿、表情、流利、有感情等方面进行评价评议。一方面学生在评议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体会了课文表达的感情;另一方面,学生在评议中认识到自己朗读的成功和不足之处,有利于总结经验,提高朗读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别人读书的好习惯。在《雪地里的小画家》的教学中,一个孩子在大声地,一字一顿地读完课文后,我让学生来评一评。马上有孩子说:“从他的读中,我感觉不到高兴的心情。”还有孩子说:“他的表情不生动。”也有孩子指出“他把‘xuě’读成‘xué’了。”我表扬了他们评得好,这样就充分地尊重了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领略到成功的喜悦。接着我又说:“你觉得应该怎样读?你来试试看?”这样,让孩子通过评议,自己发现朗读中的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无论对读者还是听者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能有效地提高学生朗读水平。
1.改革教学方法
打破以往“灌输式”、“一味牵着学生鼻子走”的传统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放手,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内容由学生自由选择, 学习方法由自己确定。如我在教学《林海》一课, 指导学习“岭”“林”“花”三部分时, 让学生自己选择最喜欢的一部分,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因为是自己喜欢的内容, 用的是自己喜欢的方法, 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这样,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掌握了自身发展的主体权, 体现出了自主精神, 为创造力的培养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培养了自学能力。在交流学习收获时, 学生都发表了见解。有的学生喜欢岭, 通过自学已经弄懂了“岭”的特点, 然后用简笔画的形式表现兴安岭的“岭”与秦岭的“岭”的不同;有的学生喜欢林, 读了以后感受到浩瀚无边的“林”;有的学生喜欢那儿的“花”, 每人都有新见解、新发现。运用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法, 真正尊重了学生, 让学生乐意学, 学习兴趣得到了培养, 学习效果不言而喻。
2.抓“课题”, 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爱学
“课题”是课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 它常常简要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在文章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阅读教学中, 往往老师第一个步骤总要揭示课题。如何揭题?要考虑通过教学方法、手段激发学生自己探求内容的兴趣。兴趣越浓, 越能激发学习热忱, 学习积极性越高, 越能持久, 越能主动学习。比如:教学《将相和》一文时, 我出示课题后, 提问:“将”指谁? “相”指谁? “和”是什么意思? 他们是怎么样从“和”到“不和”又到“和”的?再让学生对照“课题”快速默读一遍课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 能主动探究课文内容。在学生初读课文后, 老师一般要求学生汇报了解课文情况, 回答对了表示肯定或表扬, 如果回答得不很满意, 那么老师不能批评, 而是要求他们认真阅读, 保持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主张讨论法
叶圣陶先生主张让学生讨论。他说:“上课的活动, 教学上的用语称为‘讨论’, 预习得对不对, 充分不充分, 由学生与学生讨论, 学生与教师讨论, 求得解决。”“上课做什么呢?在学生是报告讨论, 不再是一味听讲。”讨论能够得到“切磋琢磨的实益”。这里所说的“讨论”如果用后现代课程观观照, 便是对话。克林伯格指出:“在所有的教学之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形式占支配地位, 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的标示。”对话是多重的, 并且通过对话相互交换观念、建议、结果和以往经验的得与失, 这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4.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4.1让学生自主确定学习目标
目标上放手, 让学生自己确定, 他们会根据情况提出自己想要达到的学习目的, 这一做法既体现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又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和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学《可爱的草塘》一课时, 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 我提问:“对于这篇课文, 你想学会些什么呢?”学生经过思考分析说出学习目标: “课题为什么是可爱的草塘?它有哪些可爱之处?作者一开始觉得这里没有意思, 后来为什么爱上了这里呢?”在学生提出这些问题后, 我给予肯定, 同时告诉大家, 这些问题正是本堂课想要实现的学习目标。制定目标不但使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而且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2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一名优秀的学生, 首先不是看他是否正确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而是看他能否提出自己想弄懂的问题。在教学中, 我把发现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4.3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学生只有学会分析、解决问题才能抵达成功的彼岸, 也就是说, 着力培养学生解疑能力才是最关键的。主要采取了学生自学、小组讨论这两种教学组织形式。学生自学主要是指学生 运用自己掌握的学习方法带着自己想出的问题看书、思考, 这样全体学生都有了参与学习的机会。小组讨论主要指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 小组成员展开讨论, 各抒己见, 往往正确的答案就是在激烈的争论中诞生的。教师鼓励学生发表独到的见解, 激起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5.创设活动情境, 展示心灵自由
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发挥与否是学习最终成功与否的关键。主体性作用的发挥, 只有通过一些特定的教学活动才能实现。如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 我创设了特定的教学情境———举办中央电视台《当代工人》采访活动。活动伊始, 我介绍:“各位工人师傅们, 大家好! 我是中央电视台《当代工人》栏目的主持人。今天把各位请来, 是想和大家聊一聊当年你们和詹天佑一起修筑京张铁路的有关情况……”课堂自然就成了名副其实的现场采访。“主持人”的热情友好、真诚谦和深深地 感染着现场的每一位“观众”。学生自然兴趣盎然, 乐此不疲。他们争先恐后地与“主持人”交流, 无拘无束, 畅所欲言。这种交流, 不仅是师生在言语上的交流, 更是双方在情感和心灵上的交流。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有效教学 阅读教学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不仅仅是因为阅读在小升初考试中占总分比例较大,同时,阅读教学也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主要途径。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小学高段阅读教学有了较大改观,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较好的凸显,阅读教学效率有了明显提升。结合小学高段阅读教学实践来看,要让阅读教学变得更加有效,教学中加强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要注重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基础上,以合作探究的方式来组织学生展开交流活动,从而丰富其阅读体验。同时,也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让学生摆脱纯书面练习而在生活中获得对作品内涵的深入理解。
一、注重阅读习惯培养,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一直是重点,就小学高段学生而言,经历了低段的学习,他们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阅读习惯,但阅读习惯还没有养成,尤其是在自主阅读中,更多还需教师进行指导。过渡到高段后,教师要注重加强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学会自主阅读,这不仅有助于阅读教学效率的提升,对学生今后的阅读也大有裨益。
首先,在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即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会课前阅读,通过课前阅读而初步掌握生字词、初步了解文章内容。在课前预习中,教师要注重以目标和任务来引导学生,即需要了解哪些背景知识,学习哪些生字词,阅读文章需要达到什么程度等都要向学生明确。否则,学生在自主预习中只会简单地阅读几遍课文,目标不明确,预习效果不佳。
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提问和积累的习惯。学生在自主阅读中自然会遇到诸多问题,而很多学生不会将这些问题提出来,结果对文章的内容不了解,对文章内涵没有深入思考,自主阅读成为一种形式。就积累而言,一是要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前预习中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通过抄写、背诵、写读后感、做标记等方式进行积累。二是在阅读课后的积累,这一方面包括文章中的好词佳句,也包括文章中的一些修辞方法等,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积累而达到迁移应用的目的。
二、关注学生阅读兴趣,促进学生主动阅读
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其实就是兴趣使然,从而让主体对自己喜欢的事物主动进行探究。从阅读本身来看,要让学生对文章的内涵有深刻的体会,首先还得让学生喜欢去读,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才能生成出体会和感悟。故而在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就成了构建有效教学的关键所在。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要从目标上着手。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所面对的学生在基础知识、理解能力、感悟能力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的差异,故而在阅读中目标就不能一概而论,相反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来制定目标。如《桂花雨》的教学中,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而言,在读中虽然能感受到“桂花之香”和“摇桂花之乐”,但很难将“桂花”和“思乡”整合起来,在阅读中教师就只要求其能简单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而对基础稍好的学生则不仅要其口头表达,还要求其能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述。
其次,要注重从学生生活出发而采用多种方法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更好地感知文本的内容,激发其学习兴趣。以《钓鱼的启示》为例,很多学生在生活中都可能没有钓过鱼,但陪父母或看见过其他人钓鱼,基于这一点,教学中先以“钓鱼”的话题来引导学生说自己的感受,然后结合教学内容而以问题“父亲让我放鱼为什么我不愿意?”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再引导学生初读而概括文章的基本内容。
三、加强课堂引导探究,丰富学生阅读体验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性得到了较好的凸显,但教学中师生互动活动却显得有些混乱,甚至教师有的时候不知道该如何对学生做出指导。的确,新课程理念提倡阅读教学要让学生主动参与,但这也并不排斥教师在整个阅读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相反要通过师生互动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在探究中更好地感悟文章的内涵,获得阅读体会。否则,失去了教师的指导,学生的探究活动会变得较为混乱。
加强对学生阅读活动的引导,首先要注重结合文章内容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展开交流和讨论活动。以《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阅读教学为例,导入新课后,教师先以问题“课文中记叙了作者成长过程中的哪几个阶段”来引导学生讨论后把握文章的线索,然后引导学生对“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意思进行辨析,在此基础上引导小组学生合作找出母亲赞扬巴迪和父亲批评巴迪的句子,鼓励学生大胆分析。接着围绕“‘我’儿时是‘多么幸运’”一句引导小组讨论为何“我”是幸运的?如此,层层推进,让学生在阅读中合作交流,在交流中逐渐感受父母对巴迪的爱。
在教学实践中,以问题引导小组学生展开讨论交流活动后,教师要注重先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总结,然后再针对学生的表达情况进行点拨。如在该案例中学生在讨论“‘我’的幸运”时对“幸运”的理解就存在争议,此时教师就需结合“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而对父母对巴迪不同的爱的表现方法进行讲解,以此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所蕴含的深意。
四、紧密联系学生生活,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阅读不仅仅是让学生能理解文章的内容,能学会读几篇文章就可以的,而是要以阅读作为认识生活的手段,让学生通过阅读而更好地去感悟生活。高段学生对生活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但其价值观念尚不成熟,而语文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阅读教学而提升学生对生活的认知能力,这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首先,要借助教材中所选文章来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如在《七律·长征》《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等作品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了解祖国的历史,在作品教学中要多引入历史事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其次,要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而引导学生展开实践活动,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如在感恩一类的作品教学后,要多引导学生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多和父母交流和沟通,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会父母的关爱,懂得感恩父母。
阅读的核心是体验,在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阅读活动中,学会自主阅读,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活动而丰富学生的体验,结合生活进行拓展,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活动体验的同时去更好地感悟文章,促进其体验的生成。在教学实践中,只有摆脱了以教师为主的讲授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阅读教学效率才会得到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杜洁琼.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基础教育研究,2000,(03).
[2]陈妙兴,林月娥.小学语文目标教学浅探[J].教育导刊,2000,(Z2).
容少虹
很荣幸学校给我一个机会去台山师范学校参加了2012年度江门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大赛的观摩活动。此行使我受益匪浅,虽然我教的是低年级,而参赛的课堂既有面向低年级的,也有面向中高年级的。这使我对小学各个阶段的教学有了个整体的认识和学习,就像其中一位老师说的“课文只是一个例子,我们是借其学习的工具”,学生用来学知识,学分析、阅读等等,而我是来学教学方法的。各位老师的授课课都精彩之极,而且各具特点,我从每位老师身上都学到了不同的教学方法,为我所用,并深有感触,体会如下:
一、教学风格朴素。
从各位讲课老师的整体教学设计来看,要想在40分钟的有限时间里把重要的知识传授给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相对简单的小学生,又能让学生在快乐的课堂中学习,那么,设定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要简明,环节要简化,方法要简便,教学语言更要简要。这里我要说的是“方法简便”,回顾在课堂教学中我走了不少弯路,一年级也好,教过的二年级也好,不会的让他们查字典,找资料,而且因为他们的遗忘还会大动肝火,由此耽误了课堂教学进程,浪费了时间,引导启发无效果,能告诉就告诉吧。“用语简要”,主要体会导入新课,讲解过程。一堂课的精彩,导入很重要,可有时候一个简单的课堂教学,却左拼右凑,多媒体都用上了,还有过多华丽的词点缀其中,结果真是任何作用没起到,反而悖离了课程标准。媒体当用则用,当省则省。
二、“语文教学重在读”。
六位老师在授课中都不约而同的重视学生的“读”。第一位讲《钓鱼的启示》的老师要求学生阅读时读出感受,读出疑问,从中发现问题能够清晰完整的表达出来。第五位讲古诗词的老师重视朗读技巧,强调读诗进行断句的方法,并且让学生边读边想象诗歌描述的画面。从中我看出,做一名语文教师,知识的功底必须扎实、丰厚,即教师具有一定的知识素养。“深挖‘洞’,广积‘梁’,备战备身备课堂。”在这里有了深刻的体现。讲四年级课文《生命,生命》的老师不但注重学生的课内阅读,同时更注重学生课外阅读。她告诉我们,首先教师自己要用喜爱的情感,来建议学生朗读、背诵。要让学生爱上阅读,阅读中,教师带学生走向思想的高处,对孩子生命的成长有着真实而深远的意义。带领学生细读文本,站在一定的高度,从中发现别人不曾留意的细节,才能有机会与许多美景不期而遇。所以要深入文本,从多角度去解读。介绍儿童文学作品,教师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阅读,用热情去点燃热情。讲中国古代神话《盘古开天地》的老师在孩子面前将生动的神话故事通过分析人物的态度、动作、表情完整的表达出来,让学生对神话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盘古开天地这则神话故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语文教学重在“积累”和“语言表达”。
为什么这两点要放在一起,我认为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小练笔,提高写作水平的前提是养成积累的好习惯。讲《坐井观天》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井沿”的“沿”的意思,让学生说出了“床沿”、“窗沿”、“桌沿”等词语,这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此外让学生们根据《坐井观天》中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续编第四次对话,即当青蛙跳出井底看到天空时,与小鸟发生的对话以及他们之间的故事。只要有平时的学习积累,再加上教师适当的引导,低年级的学生也能够做到。果然,孩子们的表现真让在场的观众惊喜万分,他们有着无穷的想象力和发挥空间等待着我们引导开发。如果在课堂上能坚持像这样的小练笔过程,我想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都会有惊人的提高。
四、教师要抓教材。
第二位老师让我学会如何设计教学流程。首先,要确定导入(有的放矢),忌华而不实。段与段的过渡和衔接要简明自然,先思考什么,问什么,结合学生的实际略作调整。第五位老师让我学会如何传授学生学习方式及知识的拓展。学习方法有背诵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方法,朗读的方法,练笔的方法。知识的拓展,相对于低、中、高年段所关注写法,结构分析,以及用修辞方法都各有不同。也就是该哪年段的学习任务,就有哪个年段来完成,一年级的孩子问他某个为什么加引号,就有些太深奥了,超过了本年度按所学的任务,教师应充分了解汉语言文字的特点,根据年龄的特点,琢磨编者的意图而进行因材施教。这些老师的教学都是如此的生动,让我知道了为什么有些老师讲课学生不爱听,学生能听懂;有些老师讲课为什么学生不爱听,学生难听懂。学习语文就是学习语言,教师也要有正确的教学语言。一个筛选,一段朗读,胜过千言万语,教学中确定学生为主体,分析阅读学会跳出语文来联系生活,联系以往素材积累,就是一个圆满的解答过程。
五、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11月4日我参加了承德市小学语文学科教研基地区域教研活动。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是“提高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本次教研活动旨在通过“同课异构”这种研训形式,寻求提高小学中高年级阅读教学实效性的方法。承德市语文研训员胡老师结合我市研训基地建设和当前我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详细地解读了我市加强小学语文教学,大力提高阅读实效的工作思路。平泉县、承德县、双桥区及我县语文研训员结合本县阅读教学开展实际,提出许多宝贵的经验。下面,我结合本次研讨活动和自己在阅读教学中的一些尝试,谈谈提高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方法。
一、分层预习,分层检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预习习惯,
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有效性。
预习课文是学生认真上课的前提条件,新教材的课文篇幅长,内容深,如果学生没有预习过就来上课,往往连课文都无法读通,更不用说有感情朗读课文和理解课文内容了。课堂上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些不预习的孩子上课茫茫然,只能做小听众听别人发言,一堂课上完,对课文也只是一知半解,学习效果很差。学生有了基础的预习能力,会主动查词典,会质疑,会思考,自己寻求答案,对学生的终身都有收益。因而,充分做好预习工作,能够激发学生在阅读教学活动中积极参与意识,深入理解、探究课文内容的好奇心,高效、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分层布置预习要求潜能生读通顺,中等生读懂,优等生读透。在检查预习时,同样分层展开,潜能生进行赛读,中等生比概括大意,优等生比感悟深浅。
二、准确地解读文本,精心设计有效的主线问题,“牵线导读”,让“精彩”出在学生身上。
准确地解读文本,设计有效的主线问题,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好的阅读课来源于匠心独具的教学设计,而好的教学设计又来源于正确深入的文本解读。所以每上一篇课文之前,我都要认真地把课文读上几遍。首先,我以普通读者的身份去赏读,对文章有自己初步的感悟;再翻开手边的《教师教学用书》,看看自己的哪些理解与教参有偏差,然后从教学的角度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最后从学生的视角去读、去思考,想想可以从中读懂什么,哪些可能是学生的疑点、难点和兴奋点,在此基础上,根据对学生理解文本的预设,设计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效的主线问题,把握教学重点与难点,设计教学过程。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有效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辅导、解决学生阅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才能更好的开展个性化阅读。与学生一起探究对话,厚积才能薄发,深入方能浅出。
(一)、钻研课文题目――牵一发而动全身。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钻研教材先要琢磨题目,有些题目不仅反映了课文主题,而且暗示了行文线索,是学生理解文章、把握文章内容的第一级台阶。利用文题设疑求答,能激发他们阅读课文的兴趣和欲望。在钻研教材时,先和题目对话,从课题出发,提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再扣住突出反映题眼的重点句段,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将相和》一文时,理解将相和的意思之后,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将相最后结果和好了,那么当初是因为什么闹不和了,后来又是为什么和好了呢?”这样的问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解读文本的欲望。
(二)、根据课文内容,设计有效的主线问题。
如:教学《晏子使楚》一文时,我抓住文章最后一句话“从此楚王再也不敢不尊重晏子了。”设计有效的主线问题,围绕“晏子的话到底有什么样的威力,能化楚王对他的侮辱为尊重呢?”这一主问题,引导学生置身于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交流的过程之中,经历思考、探究、发现、交流等多种学习过程,从而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不断感受到晏子机智巧妙的应答,有所感悟和生成。
通过精心设计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效的主线问题,引导学生多种形式有层次的研读,打破了沉闷呆板的课堂气氛,废止了繁琐的分析。学生的感悟往往更深,学生的思绪一旦被打开,往往能够妙语连珠,引来更多的课堂精彩,促进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与积累,更为学生有效运用语言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根据不同的阅读需要,恰当地选用不同的朗读方式,使学生在
读中感悟语言,受到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只有读才能让学生不断地感悟语言。速读,对读、赛读、齐读、分角色读,诵读等等,加强朗读训练,有助于学生积累词汇句式、发展智力、提高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更可以让学生从中受到品德教育、审美教育,从而形成健康的心里。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由于太过于重视“讲” ,而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的“读” ,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辩证地处理“听、说、写”的内在联系,不注重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出现这样的局面,其根本原因就是忽视了语文教学中的起点,即学生对课文的“熟读” 。一篇课文的学习,总少不了串讲,少不了繁琐的语句分析,学生只是围着老师的问题、讲解在转, “读” 则几乎成了一种过场,一篇课文讲完了,可学生甚至连课文都读不通,听记的那些所谓“理解”和“体会” ,全都是老师“讲” 出来的。这样一来,学生的语文能力停滞不前,仍然不会 “说话” ,不会“作文” ,根本原因就是学生读得太少了,自己理解体会得太少了,语言积累得太少了,所以,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多让学生去读,真正地发挥朗读的作用,让学生从实践中品尝到朗读的甜头和乐趣,体会到主动学习的快乐,圆满完成语文教学任务。
丰富朗读形式,形成特色朗读。读的表面看起来单一,但是形式却层出不穷。实际教学中要求老师在引导学生朗读时尽可能的形式多样。我们在教学“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古诗时,为了让学生体会“绿”字的巧妙之处,我们用换近义词的方法进行比较朗读,如用“度”“吹”、“拂”等词替换“绿”朗读,让学生在比较朗读中体会作者遣词的精炼及活用,提高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能力。课文中总有一些类型比较特别句子,如感叹句、反问句、祈使句等,可对这些句子改变句型进行比较朗读。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此外,还有很多朗读形式,如评读、泛读、轻声读、竞赛读等等,教师应根据课文特点及学生实际来选择恰当的朗读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形成特色朗读,在浓厚的朗读兴趣支撑下读出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多进行参与性朗读,多进行鼓励性评价。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把传统教学中专属老师的讲台让给学生,成为他们表演的舞台,引导学生将生硬的文字变成鲜明、生动、具体的场景,从中受到形象的感染和情意的熏陶。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不能很快的领略文章的情感,但针对他们的模仿力很强的特点,教师何不适时充当演员,让学生模仿老师的范读,而后进行分角色朗读,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运用这种方法可以迅速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如《小壁虎借尾巴》一文,先请几位小朋友表演,设想到表演小壁虎的学生将小壁虎天真可爱的神态以及当小壁虎的尾巴断了,借不到尾巴时,心里很难过和后来看到自己长出一条新尾巴时异常高兴的样子表现得林里尽致。成功的心理体验是保持学习兴趣的强大动力,教师对学生的每一次朗读作出鼓励性的评价,可以让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喜悦,保持他们参与朗读的激情和动力。因此,教师在指明朗读后,不能马上提问学生 “他哪里读错了?哪里读得不好?有没有读出感情?”等只找缺点的话,因为这种提问只会令学生产生挫折感和失败的心理体验,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失去参与朗读的积极性。相反,教师如能提出“他的朗读好在哪里?还有哪些不足?”之类的先找优点与进步,再寻差距的问题,不但能给学生比较与鼓励,强化成功的心理体验,还能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存在的问题找出改进的方法,提高朗读能力。有了学生的动力,加上平时积累的朗读经验,学生通过朗读去领悟课文内容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阅读教学也因此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阅读教学;思考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要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可是大多数一线语文教师为了追求语文课堂的“高效”、快节奏,往往忽视了读书的重要性。他们觉得学生们读书完全可以放在课下,不需要占用课上的时间,从而忽略了对学生们读书方法的指导。难道课堂快节奏、高效率就是舍弃读书吗?为此我进行了一些调查,产生了一些思考。
一、小学阶段,尤其到了中高年级语文课上还需要朗读吗
上学期学校搞教研活动,我和本班的学生一起为全校教师们呈现了一节语文课,所讲内容是《她是我的朋友》第一课时。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我基于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立了这样一个目标“区分血字在不同词语中的读音,较为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不丢字、不加字、不破句。”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通过检查课前预习的方式和学生们一起扫清了字词障碍,尤其是区分了“血”字的不同读音,用时七分钟;之后我让学生们通过各种方式自由的朗读、充分的朗读,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用时十三分钟。因为学生们有了充分阅读的基础,在后面二十分钟的课堂教学中,他们表现的非常活跃,不仅能孙素的回答出我提出的一些问题,而且还会在回答时发表一些自己对文中重点词句的理解。可以说我自己对整堂课的节奏、效果是很满意的,很多听课教师也觉得很舒服,但是在课后的研讨中一些同事却给出了不一样的评价——带领学生们认字识词以及给学生朗读占用的时间太多了,为了提高课堂效率这些环节可以放到预习环节。由此引起了我们所有语文教师的思考:小学阶段尤其是中高年级语文课堂中还需要朗读吗?如果读到底应该占多大的比重才更合适呢?围绕这个问题大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我也针对自己的这堂课和同事们的课后点评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围绕“语文课上学生到底读不读,读多长时间”的问题,我眼入了深深的思索。关于到底应不应该课上朗读,我和同事们的意见是一致的——读,必须读。语文课离不开读。学生生字、新词、佳句、好段的积累全是从朗读开始,课前我们可以布置学生试读课文,课上也要让学生带着任务朗读课文。那么语文课堂上到底应该给学生多长朗读的时间呢?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阅读一篇课文的第一步,应当是“读通全文”,“知道文章之大概”。而要读通、读懂是需要一段充分的时间的。在我们的语文课上我们会发现好多孩子读起书来磕磕巴巴,习惯性地添字、丢字或是读破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教师们留给学生读书的时间太短,学生们读书的次数太少。老师们为了追求所谓的“高效”而把和精力过多的放在了分析课文、讨论问题之上。我个人觉得要想改变这一现状,真正为学生考虑就应该多给学生一些读书的时间,就像有的老师提出来的那样“十五分钟读书,五分钟交流”。
二、小学阶段学生到底应该读些什么
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最爱看的就是那种被称为“小人书”的小册子,长大以后也偷偷看过金庸、古龙写的的武侠小说、琼瑶、席卷的写的风花雪月,可能是因为当时在农村能考的书籍太少吧,我连村委会征订的各种党报党刊都会认真的读,虽然看不懂上面到底写了些什么但依然读得津津有味。可当时间的车轮转到二十一世纪,各种纸质的书籍摆满书橱、各种电子书籍满手机的时代,我们却不知让我们的孩子读什么了。我曾见过一些学校每学期都会给学生们列一张“必读书单”,本来挺好的一件事情却总是让人感觉不舒服。首先说“必读”就充满了强制性,忽略了学生的兴趣与需要,不管爱不爱读都得去读;其次这些书单中的好多书籍都是诸如四大名著、《中国上下五千年》、《成语故事》、名人传记的等等。书确实都不错可是教师们完全忽略了孩子们的需求,抛开了孩子们的喜好的书籍自然不会引起孩子们阅读的兴趣,他们有的会应付的看一两眼,有的连看都不会看就把书扔到了一边,那么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书籍,既能充实学生的阅读量拓宽他们视野又能被学生们欣然接受呢?我的具体做法是课上阅读读课文,要求学生们做到篇篇通顺、流畅、不出错,能做到有感情最好,真正发挥课本作为“读本”的功用;课外阅读读学生喜欢的书籍。
三、小学生到底应该怎样读
我们的语文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总是把读和写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也认同这一观点,但是我个人认为千万不能把它教条化了。比如有的老师只要读书就会给学生布置摘抄好词好句的作业,孩子们为了完成作业,胡乱的从书中摘录几个词语、几个句子来应付老师,本来好好的读书时间全被摘抄占去了,读书变成了写作业;有的教师则是“逢读便写读后感”,这这是学生们最厌烦的一件事了。但是讨厌还得写,于是他们就空话、套话一大堆,一点真情实感也不表达,久而久之这些错误的做法只会增加学生们的负担,把学生们原有的对读书的喜爱全部消除光,使他们厌倦阅读。
我在实际工作中一般都是提倡“轻松阅读、快乐阅读”,摒弃急功近利的念头,给学生们时间和空间,耐心的等待他们成长。我们切不可急急忙忙地“种”,分秒必争地“收”,而是应该让学生们尽情地读、自由的读、充分地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书读百遍也自有发现和感悟想表达出来与人分享的时候,时间到了、时机成熟了自然会“水到渠成”。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拓展阅读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构成因素, 其对于学生综合语文水平的提升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阅读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构成, 其本质就是对信息的一个搜集、整理、分类并加以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也就是学生信息汇集与分析能力的养成过程。尤其是在信息化的今天, 为更好地实现语文阅读教学, 我们必须不断拓展语文阅读资源, 树立大语文理念, 让阅读教学置身时代大背景, 使其与实际生活相互结合, 实现对实际生活中语文资源的充分利用, 全面优化阅读教学环境, 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促进拓展阅读有效、高质地进行, 使教学效果获得良好达成。
一、拓展阅读的界定及原则
拓展阅读是指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就某个阅读材料有关的一个话题, 在课本材料之外, 搜集更多的相关资料加以整理、分析, 从而对该材料所讲述事件的时代背景及其内在本质形成更加深刻或独特的认识, 从而提高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促进其阅读能力的提升。在小学语文的拓展阅读教学中, 我们应遵循的原则有以下三种:
(一) 主体性原则
拓展式教学中的各项活动均是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因此, 主体性是其根本性原则。在开展拓展阅读教学时, 教师应首先树立起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并注重自身引导作用的发挥, 实现对学生自主参与意识的充分调动, 使其能够自觉地参与其中, 获得提升。
(二) 开放性原则
鉴于拓展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知识拓展迁移的基本属性, 拓展阅读教学必须构成良好的开放性环境, 从而保证教学活动富有活力, 充满激情。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 在课本教材阅读外, 适当地补充其他阅读物, 实现内容的向外开放;注重教学手段的开放, 通过多途径, 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注重教学设计的开放, 确保教学过程及参与方式的多元化, 实现师生间、生生间及学生与群体间的有效沟通。注重教学氛围的开放, 教师应通过演说、表演、讨论等多种形式, 实现活跃课堂教学氛围的有效激发, 进而促进拓展阅读教学的高效开展[1]。
(三) 全面性原则
阅读的拓展教学必须针对所有学生, 确保所有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培养。对学生的兴趣特长进行有效保护, 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学习空间。对个别学生的不足, 则应及时通过有效的教育措施进行补充,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已学知识和未学知识的相互比较与联系, 促进学生听说读写水平的提升, 实现其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确保知识的有效迁移和完善传承。
二、促进拓展阅读水平提升的措施
(一) 控制拓展阅读数量, 保证拓展阅读质量
当前我国小学语文的拓展教学中有着明显的拓展无度现象。许多教师进行阅读教学的拓展延伸时不考虑学生实际, 进行大量相关链接, 使得学生由于自身课余时间的有限而多泛泛了解, 对相关拓展内容的深层缺乏必要理解, 难以实现拓宽学生阅读视野, 促进阅读水平提升的教学目的。因此, 教师在阅读材料的延伸上应紧紧抓住阅读的根本目的, 并充分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 选择符合学生阅读能力的适量材料让学生进行阅读, 同时确定合适的阅读材料后, 教师还应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适当的修改, 使其更符合学生学习口味, 从而有效降低阅读难度, 促进学生阅读质量的提升。
(二) 明确拓展阅读目的, 避免功利思想
拓展性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对学生课本教材阅读量的不足进行有效补充, 实现其阅读视野的有效拓宽, 促进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和学生语文综合修养的提升。因此, 在进行拓展阅读教学时, 教师必须确立明确的教学目的:或为提高学生文学感悟;或为拓宽阅读视野;或为了解背景, 促进课本学习;或为增强语言训练……只有进行精准的目的定位, 才能更好地促进拓展阅读的高效开展。此外, 鉴于我国应试升学教育制度, 很多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有着强烈的功利色彩, 拓展阅读单纯为升学而学, 使原本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变得标准化、单一化, 这对于学生的长久发展极为不利, 因此教师应极力避免功利思想的作祟, 以学生的长久、健康发展为前提, 开展拓展阅读教学[2]。
(三) 提高学生兴趣, 助其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拓展性阅读对于小学生语文水准的提升意义非凡, 但目前多数学生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教师应在教学中针对这一现象进行相应的认识教学, 让学生充分了解拓展阅读的重要性, 使其自觉参与其中, 将拓展阅读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同时教师还应积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充分利用课余时间, 进行自我阅读, 阅读内容则应尽量丰富多样, 避免为考试而阅读的现象出现。
三、结语
阅读教学是学生语言教学的实践过程, 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与前提, 关系着语文学习成果的优劣。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应积极掌握教学活动特征, 充分发掘教学中的兴趣点, 实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大激发, 使学生自主参与其中, 在亲身体验中, 促进自身阅读水平和思维活性的提升, 真正达到拓展阅读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袁江平.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研究[J].新课程学习 (上) , 2013 (10) :3-4.
摘要:好的阅读习惯让人终身受益,但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须以兴趣为基础,持续给力,坚持经常,方能形成。为养成学生好的阅读习惯在日常教学中,我从书目、时间、激励措施、方法、手段等多个方面下手,下大力气,力争让学生在短时期内养成一个好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阅读习惯兴趣积累主题阅读经典诵读
阅读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见效的,要经过一个长期渐近的过程,是在学生乐于阅读的基础上完成的,所以兴趣起着重要的作用。阅读习惯应是在阅读兴趣的基础上形成的,应该是持久稳定的兴趣。可见兴趣在习惯的养成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在学习教材中课文的时候,就为拓展课文设下了伏笔,用简炼的一句话,最好是学生特别感兴趣的话,如:富有表扬,赞美,鼓励性的语言。也可利用文中精彩、紧张、感人的情节创设悬念,让学生产生好奇心,以此激趣。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情境中去。
记得有一次,我给学生们讲《主题阅读》中的课文《斑羚飞渡》的故事,当我讲到老斑羚为了救小斑羚牺牲自己的生命时,做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举动。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迫切想知道是为了什么要这样,我便出示《斑羚飞渡》一书告诉他们,想知道结果就借读这本书,里面还有更精彩的故事呢。学生被扣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这样让听者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我重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课外阅读的内容安排、组织形式等尽可能地满足于学生的需求,使学生乐读、爱读,使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种乐趣。为保证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养成,教学实践中我使用了以下的方法、手段和措施。
1、保证书目。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要给学生以阅读的自由,给他们时间上的保证。我尽可能地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去自由阅读。我经常鼓励孩子多买课外书,班里的孩子每人都有好几本课外书,孩子们把自己的书进行交换阅读,这样每个学生就能读到好几本不同内容的书。资源共享,读书的范围更广了。
2、保证时间。我每天挤出时间来,让他们读书。天天读,才能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每天利用课余的时间进行阅读,只要走进教室,就让孩子们养成读书的习惯。中午的时间,也是读书的时间。另外,减少重复、无效、无意义的课外作业,把时间腾出来让学生进行“自我阅读”。让孩子们读书有了充分的时间保证。
3、注意积累。在进行阅读时,要教育孩子“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爱的形式来记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本应该成为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读到好文章,摘录好词佳句,记下心得体会。每周最少写三篇日记,老师进行定期批阅,并选择优秀的日记,进行全班分享,学习优点,并借鉴。只有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才能让他们灵动的思想自由地翱翔于“学海”之中,从而稳定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4、贴小红花。为了鼓励学生进行积累,我做了一张“经典诵读检查表”,对每一单元的积累内容进行检查,优秀的贴红花,合格的贴绿花,差的贴黄花,给三次机会,也就是说,如果一次性过不了关的,还可以再给两次机会进行补查,并贴相应的花。这样,学生都努力去争取红色的花,就是进行补的花,也要最后得到一枚小红花。大大的鼓励了学生的积累。
5、开展主题诗会。在学完每单元之后,我都要进行一次“主题诗会”的活动,就是在主题的引领下,把单元所积累的内容,通过不同形式进行展示,有课内的,课外的,自创的。分板块进行,给各板块起一个有概括性的题目。既丰富了教学活动,又达到了积累和运用的目的。让经典诗文与童年相伴,经典诗文是人类知识的结晶,是蕴藏着人类几千年来灿烂的文明与智慧的宝藏;它所具有的文学价值以及它所包蕴的人文精神更是毋庸置疑。小学生处在人生记忆力发展的黄金阶段,抓住时机让学生多诵读一些经典名篇将能有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在此基础上除了背诵书中的经典,还天天利用早读时间积累《经典诵读》中的名篇。光积累不评价,时间长了学生就有懈怠的心理,所以每单元都要开一个“主题诗会”,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累、朗诵的兴趣,每天课间都能听到孩子们抑扬顿挫的诵读声,为了在“主题诗会”上能大显伸手,学生们形成了一种竞争意识,比学赶帮氛围浓厚,差一点的学生不耻下问,向朗诵好的同学请教方法。
除了学校安排的阅读课以外,随时都可以看到学生们的阅读身影,在课间时可以看到,在休息时可以看到,有时看到孩子们在孜孜不倦的捧着一本书,读得爱不释手时,心里真是充满了无限的喜悦。这样的阅读并不是让学生读一读就可以了,而是我们要定期的开展“读书交流会”,说一说感受,谈一谈体会,写一写所得所悟。和同学们交流一下读书方法,比一比谁的收获多,是怎样得到这些收获的,达到了共同学习的目的。这样坚持下来,学生充满了自信,满足了阅读和展示的欲望,自然就产生了阅读兴趣,阅读习惯也就得到了培养。
通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确实看到了可喜的成绩,学生的朗读能力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可以声情并茂、有声有色地进行诵读文章,在这样的诵读中,不仅可以悟出内涵,也悟到了情感。这是长期诵读的结果是阅读的速度提高了,可以在短时间内去阅读一篇文章,并加以理解。写作能力有所提升,给出一个小题目,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写出一篇小习作,并且语言优美,用词准确,有很多的词句都是来源于我们平时的积累中。这就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学习语言文字的最终结果就是运用,如果能用得很好了,就等于有所获了。总之,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让学生们受益终生,为他们今年的学习提升,以至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小学语文阅读的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谈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07-10
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比较阅读的思考10-28
学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得到的启示06-23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课的导入11-30
小学语文阅读策略10-02
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06-25
试论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有效开展10-13
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阅读策略11-14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07-07
小学语文毕业复习阅读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