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探析的论文

2024-12-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制造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探析的论文(精选8篇)

制造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探析的论文 篇1

物流成本管理是制造企业物流管理的核心。制造企业物流成本是指为配合企业生产而完成的物流活动占用、耗费的各种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货币表现,包括从原材料供应开始直到商品送达消费者的运输成本、库存成本(指商品占压流动资金所花的利息)、储存(含入库、在库保管、出库作业)成本、装卸成本、商品加工成本、物流信息处理成本、商品残损成本、顾客退货的处理成本,以及物资回收、废弃物处理等方面的全部物流费用。与流通企业相比,制造企业的物流成本大都体现在所生产的产品成本之中,具有与产品成本的不可分割性。

一、制造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社会物流需求的不断增大,我国物流业已从起步阶段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与此同时,一些典型的管理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企业物流成本管理就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

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年鉴(2005)》报道,我国自1992年以来,物流成本均占到整个gdp的20%以上,而国外物流发达国家的水平是8%~10%左右。从库存情况来看,中国企业产品的周转周期为35天~45天,而国外一些企业的产品库存时间不超过10天。中国企业更愿用自己的车队,但货物空载率达37%以上,同时因包装问题而造成的货物损失每年达150亿元,货物运输每年损失500亿元人民币。当前,国内企业在物流成本的控制上,还处于一种探索阶段,感性的成份居多。中国仓储协会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有45.3%的企业面临物流成本过高的压力。

西方发达国家的物流成本管理研发经历了了解物流成本实际状况、物流成本核算、物流成本管理、物流收益评估、物流盈亏分析五个阶段。在制造企业的物流成本管理实践中,达到物流成本管理第四阶段水平的企业不多,多数企业的物流成本管理水平还都处于第三阶段。

在我国,制造企业对物流成本的构成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并确认了最需要展开的功能成本分析和动态的成本计算能力。但是由于我国工业化总体水平较低,许多会计核算方法成为解决物流成本问题的障碍,对物流过程进行有效的成本管理仍然存在着困难,严重影响了工业企业物流合理化及管理水平的提高。货物卸货、搬运、暂存、包装、资讯、准时配送等方面失控,企业物流专业化技术水平不高,物流不合理,物流运作能力低下。

物流管理水平的低下决定了物流成本管理水平较低,组织间交易成本高,物流成本水平居高不下。从物流成本管理经历的五个阶段看,我国企业的物流成本管理大多还处于了解物流成本的实际状况,即对物流活动的重要性提高了认识的第一阶段,只有少部分企业达到了物流成本核算,即了解并解决物流活动中存在的问题的第二阶段(但核算水平很低、了解和解决问题的层次也不深),物流部门落后于生产部门,物流成本管理远远落后于生产管理。

二、制造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原因分析

企业物流成本管理关系到企业成本竞争优势的建立。在我国绝大多数生产制造企业管理实践中, 很多企业的物流管理采用的是分散管理物流的体制: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能力建设、合理化改进、物流运作、信息系统建设与维护分别由若干部门完成,物流系统涉及成本方面的基础数据很难进行完整有效的统计。能明确本企业物流成本在销售额中所占比例的企业少之又少,报表上所反映出来的物流成本仅是向企业外部支付的.物流费用,只不过是物流成本的“冰山一角”,因而无法真正了解物流的全部费用,实现物流成本削减也变得十分困难。

1.企业缺乏“第三利润源”的理念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达国家的企业大都把竞争焦点放在生产领域,千方百计地降低物质资源消耗,获取企业的“第一利润源泉”,千方百计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取企业的“第二利润源泉”。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生产企业把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的焦点从生产领域开始转向非生产领域,包括采购、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分销、售后服务等物资流通活动以及有关的信息活动。但中国企业缺乏现代物流是“第三利润源”的理念,没有将物流看成为优化生产过程、强化市场经营的关键,而将物流活动置于附属地位,大多数企业将仓储、运输、装卸搬运、采购、包装、配送等物流活动分散在不同部门,没有纳入一个部门对物流活动进行系统规划和统一运作与管理。

2.现行财会制度和核算方法不利于物流成本管理

日本早稻田大学西泽修教授在研究物流成本时指出,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不适合现代物流的费用管理,不能掌握物流费用的实际情况,导致人们对物流费用的了解甚少,存在很大的虚假性。目前,我国企业现有的会计核算制度主要是按照劳动力和产品来分摊企业成本的,企业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中没有单独的科目来核算物流成本,企业的“损益表”中没有物流成本的直接记录,因而较难对企业发生的各种物流费用做出准确的计算与分析,无法完整统计物流成本,使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无从下手。

3.物流量规模小制约物流成本的降低

我国第三方物流还处于发展初期,第三方物流市场还相当分散,第三方物流企业规模小,多数第三方物流企业重基础设施建设,轻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缺乏标准化的运作程序,无法提供整体解决方案,难以大幅度降低物流成本。没有物流业务外包的生产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物流量小,达不到规模经济,并且物流设施和技术落后,在仓储、运输、配送各个环节仍然以手工作业为主,使企业物流成本管理难以开展,物流成本较高。

4.物流成本横向比较困难

各企业通常是分别对物流成本进行计算和控制的,即各企业是根据各自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来把握物流成本,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各企业间无法在物流成本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也无法得出确切的行业平均物流成本值,难以建立物流成本比较优势。

三、提升制造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水平的对策

物流成本管理是制造企业物流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对物流成本的有效管理,能推动企业物流的合理化进程,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既然物流管理是“第三利润源”,那么,如何提升我国制造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水平?笔者认为,关键是要用现代物流理念做指导,再造物流程序,建立现代物流企业,组建专业物流机构,培养物流管理骨干,将经营意识、双赢意识灌输到物流全过程管理中去。同时,在物流成本的控制过程中运用系统理论和系统方法,将与物流相互联系的各项业务环节组合成统一的整体,并将计算机运用到企业物流成本的综合控制中,从系统整体出发,互相协调,为客户、本企业内各部门提供最佳服务,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1.增强企业成本管理意识

随着市场竟争的不断加剧,制造企业建立竟争优势的关键已由节约原材料的第一源泉,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第二源泉,转向高效的物流系统的第三源泉,即通过有效地控制和降低物流成本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获得利润。要把降低成本的工作从物流管理部门扩展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并从产品开发、生产、销售全生命周期中,进行物流成本管理,使企业员工具有长期发展的“战略性成本意识”。

2.优化物流流程

企业降低物流成本应从优化物流流程,改善物流管理入手,从企业组织上保证物流管理的有效进行。应组建专门的物流管理部,将原来分散管理的产、供、销、运等环节的物流统一管理。重新规划,重建物流程序,实现物流管理的专门化。树立现代物流理念,重新审视企业的物流系统和物流运作方式,吸收先进的物流管理方法,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寻找改善物流管理方法,有效管理企业物流成本。

3.完善物流途径

传统的狭义的物资成本概念仅限于物资本身的购进价款,物资的质量成本及延期交货成本对企业成本的影响往往没有得到计算、考核和控制。在物流成本构成中,仓储成本比重仅次于运输成本,因此企业应注重仓储成本的管理,采用jit(just in time)方法,完善物流途径,缩短物流运程,减少库存量和周转环节,合理库存,提高保管效率,这是降低物流成本最重要的方法。

4.再造业务流程

为适应当前的竞争态势,制造企业物流管理部门必须进行以市场、客户为导向的流程再造,变职能管理为流程管理,通过流程再造,建立以市场为导向、面向客户、以客户评判作为服务考核结果、体现运作效率和效果的流程,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首先,企业应从资金实力、管理能力、物流在企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以及物流市场的交易成本四个方面进行综合权衡,选择恰当的物流模式。其次,根据物流活动之间存在着效益背反,管理人员必须研究总体效益,以成本为核心,用系统论观点,按照总成本最低的要求,调整各个分系统之间的矛盾,把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从而达到物流总成本最小化,实现企业的最佳效益。再次,加强物流成本的核算。要做好运输费用的控制、装卸搬运费用的控制、储存费用的控制、包装费用的控制。

5.借助第三方物流公司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在控制物流成本方面,欧美国家采用较多的是物流的外包,或称第三方物流或合同制物流。它是利用企业外部的分销公司、储运公司或第三方货运人执行本企业的物流管理或产品分销职能的全部或部分。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者可以使一个公司从规模经济、更多地门到门运输等方面实现运输费用的节约,并体现出利用物流专业人员与技术。物流业务外包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物流成本,还可以提高企业的服务水平和作业效率等。

6.构筑现代物流信息网络系统

局部物流效率优化无法保证企业在竞争中取得成本上的优势,为此,企业必须借助于现代化信息系统的构建,把物流系统内部各功能要素和外部的战略伙伴有效地联系起来, 实施“全程供应链”管理,形成物流快速反应系统。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贯穿了两个过程,一个是物流,一个是信息流。物流的推进过程中产生各种运动信息,企业管理者正是通过这些信息做出决策。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快速、方便的信息传输系统,是实现现代物流管理的保证。制造企业应建立mis系统,erp系统,实现零库存。通过网络将定购的意向、数量、价格等信息进行传输,从而使生产、流通全过程的企业或部门分享由此带来的利益,充分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需求,进而调整不同企业间的经营计划和行为,从整体上降低物流成本。

21世纪,我国企业面临着全球化的挑战,绝大多数产业出现产能过剩,买方购买力低于市场供给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制造业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服务水平作为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物流系统降低成本并不意味着同时降低服务水平。控制物流成本的目的是将物流成本降低到与所提高服务水平的最佳匹配点或区间,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达到降低企业成本、促进企业增收节支的目的。我国企业应有选择地吸收成功经验,借鉴国际物流管理研究的成果,与理论界开展多方位的合作,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孙茂竹姚岳:成本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2~33,344~355

制造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探析的论文 篇2

一、制造业物流成本概述

(一)制造业物流成本概念

本文所指的物流成本主要是指,从制造企业的原料采购到废品回收和废弃物处理的一系列过程中所产生的全部费用。产生物流成本的具体环节主要包括:原材料供应、产品生产、产品销售以及废品回收等。

(二)制造业物流成本特点

一是系统性。制造业的物流成本在采购、生产、销售以及回收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所体现。可以说,其贯穿于制造业的核心业务始终。由此可知,其具有明显的系统性。二是隐蔽性。目前,国内外在物流成本管理方面仍是缺乏实践经验的。例如:在制造业内部,人们很容易发现搬运费、运输费之类的显性成本,但是,像企业内利息或者呆滞产品成本之类的隐形成本则很难发现。由于缺乏对隐形成本的有效估算,人们往往在日常管理中,只能看到“冰山一角”。由此可见,制造业物流成本具有隐蔽性是毋庸置疑的。三是效益背反性。制造业的物流成本管理中,某些活动的物流成本往往因为另一些活动成本的降低而提高,从而产生彼此冲突问题。这一现象反映出制造业物流成本的效益背反性。

二、制造业物流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物流成本控制的先进理念

粗放式的物流成本管理模式使得我国制造企业对欧美等发达国家高度重视的“第三利润源”视而不见。国内的很多制造企业并没有真正地意识到物流成本管理优化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的整体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的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例如:在具体的物流成本管理中,企业往往遵循的管理模式仍是滞后的“重商流,轻物流,大采购,小批发”,这与欧美发达国家的现代化物流管理理念背道而驰。

(二)缺乏健全的物流成本核算制度

物流成本涉及面广,流通环节多等特点致使制造业物流成本核算难度偏大,需要为其配置健全的核算制度。但是,就国内管理现状来看,多数制造企业并没有为其构建独立的会计科目,很多物流成本支出常常混在销售或者管理费用账户里。这使得库存呆滞产品成本等隐形成本被忽视掉,进而严重地影响到企业的物流成本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以至于企业的物流成本控制在缺乏重要参考信息的前提下无法得到有效实现。

(三)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滞后性明显

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资源共享已经成为了现实,这对于制造企业的物流成本控制来讲,无疑是极大的推动力量。但是,由于国内制造业物流信息技术水平良莠不齐,很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以至于其物流作业仍处于低效率水平,这严重地影响到企业的物流成本降低能力。例如:部分制造企业并没有运用EDI等信息资源共享技术,在订货、发货等职能方面仍是沿用传统模式,如此,企业在市场信息的反应能力上明显弱于其他同行企业,从而造成企业物流不畅,各物流环节协调度不够以及效率过低等,从而导致物流成本增加。

(四)缺乏高素质的物流人才

要想真正提高企业的物流成本管理水平,没有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是不行的。然而,这一人才不足问题却是在国内的制造业物流成本控制方面体现得比较明显。由于国内尚未形成完善的物流人才培养以及开发机制,以至于现代化的物流成本控制人才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而传统培养理念打造出来的物流管理人才已经很难满足当前的社会需求。

三、基于作业成本法的物流成本控制优化

(一)物流成本事前预算控制

具体有:

(1)对销售利润的有关指标进行预算。对企业产品销售利润的有效预测,能够促使企业的物流成本预算更加地科学、合理。其主要的预测指标包括:客户的订单量预测、产品的市场需求量预测、劳务成本预测以及产品和客户的结构预测等。

(2)资源和作业的需求量预测。基于作业的物流成本预算模式已经将分析的内容深入到了作业层面,这便要求企业在对资源和作业预测时,必须从“质”和“量”两方面入手。从“量”上来讲,借助上一阶段的产量和销量以及客户和产品结构预测,对需要的作业量进一步准确预测,从而预测出最终的资源需求量。从“质”上讲,就是尽量避免增值作业发生,对各增值作业组合进行优化,推动作业运行效率提高。

(3)构建绩效评价系统。企业在将总的预算目标分解成为若干的分目标,并将其分配到作业层面之后,还会为作业层面工作人员制定任务完成目标,这时,势必会有一个衡量标准,用来衡量任务的完成情况。而这一标准的制定水平高低则是作业完成效果好坏的重要影响因素。所以,企业要建立完善、合理的绩效评价系统,有效推动作业完成质量。其中,作业完成的衡量标准主要包括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

(4)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和控制。预算在执行过程中,受到实际因素的影响,未必能够真正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所以,管理人员要在其执行过程中,做好分析和控制工作。具体来讲,就是根据每一项作业完成质量的衡量标准对实际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导工作人员有效改正,从而达到优化预算执行,实现预算目标的目的。

(5)对预算执行的结果进行评估。参照预算额,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例如:作业成本的控制情况等。同时,根据评估结果,对有关的负责人进行奖励或者惩罚,以促使其对自身进一步加强管理,从而实现预算目标的优质完成,推动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物流成本事中控制

主要包括:

(1)供应环节物流成本控制。供应物流是企业整体物流的初始阶段,尽管确保供应是根本目标,但是,降低成本亦是该环节的重要任务。具体执行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优选供货商。制造企业在选择供货商时,应从产品质量、交货时间以及产量等方面对供货商的能力进行综合评估,务必选择综合成本最少的供货商,确保企业的供应环节物流成本最低;二是采购管理模式现代化。先进的现代化采购管理理念是降低物流成本的重要保障。例如:准时采购模式、订单采购模式以及集中采购模式等。为了节约物流成本,中小型企业还可以借助联合采购等模式,从而实现“成本降低,利润提高”目标。不仅如此,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网上订购或者“期货”订购等现代化采购模式也是非常适用于降低企业物流成本的采购模式;三是加强同供货商的战略合作。制造企业要想在风云变幻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立足与发展,就必须对“合作,双赢”深入认识,并将其充分体现在实际的运营过程中。具体而言,制造企业要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与上下游的供应商建立起长久、稳定的合作关系,从而在信息共享的优势下,实现采购成本的最优控制;四是实现供应环节物流作业的效率化。供销物流的“交叉化”,不仅能够大幅度提高企业物流作业的效率,还能够从根本上实现物流成本降低。所以,企业在供销过程中,要尽可能采取“集中发货”和“往返运输”模式,降低供应成本,实现企业利润增加。

(2)产品生产环节物流成本控制。作为企业的核心环节,生产环节同样是物流成本控制的关键环节。在这个原料流入到成品流出的动态过程中,企业的物流成本控制要注重整体性以及协调性。具体包括:一是对产品的设计和开发进行优化。产品的更新与完善是提高市场竞争力以及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环节。所以,企业要从技术可行性和可盈利性等方面综合考虑,有效保障源头阶段的作业成本控制。二是确保生产流程的科学化。积极构建同生产活动、生产周期相协调的生产物流,有效保障生产计划的顺利完成,避免企业不必要的额外生产成本出现。

(3)销售物流成本有效控制。一是以市场需求为前提,对订单管理进行优化。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指明了制造企业订单管理的创新方向。那就是在订单管理过程中,企业要在对产品市场需求进行充分调查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实现订单与销售物流活动的协调发展,从而借助物流效率的提高,降低企业的销售物流成本。二是实现企业物流配送的效率化。产品“量”到“质”的转变,势必会促使消费市场多样化和个性化。在该趋势下,小批量、多频率物流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如果不能在配送方式上做出及时优化调整,很容易因为配送成本增加,导致制造企业的销售成本提高。所以,制造企业需要在企业内部实现物流的统一化,并在同一层面上,与相关企业实现物流共享。借助水平和垂直两方面的物流协调、整合,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化,从而在销售物流上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三是推动商流与物流的分离。传统的“一单一送”销售模式已经在专业化、分工化以及市场一体化的社会模式中失去了原本的功效,并且,已经成为阻碍企业物流成本降低的重要所在。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制造企业需要彻底地将商流与物流分开管理。具体来讲,就是要实现订货与产品配送分离、销售与物流设施分离。如此,既能够实现销售部门的销售活动专业化、合理化,降低销售成本,还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运用现代化的物流管理理念,在满足服务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物流成本管理目标。四是加强顾客的服务质量。首先要确保交货质量,尽可能保证交到客户手中的产品是保质保量的,并且及时、高效。其次要确保物流的服务质量,配送过程中的服务质量关系到潜在客户的开发质量以及新客户的业务量多少,这对于提高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非常重要。所以,在服务过程中,要给予客户所想、所需,尽可能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从而尽可能提高客户的满意度,使其对企业产生信赖感和认同感,促使企业与客户之间的销售关系更加稳定。

(三)物流成本事后控制

制造企业的物流成本的事后控制工作主要涉及到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的绩效评估。其中,构建科学、有效的评估指标体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企业在对自身物流成本控制效果进行评估时,其是重要的衡量标准。具体的评估指标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供应环节物流成本控制绩效评估指标。包括:采购订单完成率;原料准时交货率;原料来料的合格率;采购成本的降低率。

(2)生产环节物流成本控制评估指标。包括:研发费用率;新产品开发率;生产能力利用率;设备投入增加率;产品合格率;生产计划完成率。

(3)销售物流成本控制绩效评价指标。包括:订单处理正确率;准确交货率;准时交货率;商品完好率;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率;新客户开发能力。

四、作业成本法在回收物流中的应用

以某企业为例,本月该企业发生的资源耗费主要有工资77000 元,电费2064 元,折旧费38600 元,办公费1980 元。涉及的主要作业包括运输作业、装卸搬运作业、物流信息作业和物流管理作业,所涉及的物流阶段包括废旧产品收集、运输、储存、处理四个阶段。具体资料如下:有收集及运输车辆6 辆,本月提供的作业小时数在收集阶段为250h,在运输阶段为500h,在储存阶段为0h,在处理阶段为150h;有叉车3 台,本月可提供作业小时数在收集阶段为0h,在运输阶段为0h,在储存阶段为400h,在处理阶段为200h;计算机辅助系统来完成物流信息管理作业,本月提供作业小时数在收集阶段为40h,在运输阶段为30h,在储存阶段为50h,在处理阶段为50h;物流管理作业人员本月可提供的工时为收集阶40h,运输阶段40h,储存阶段20h,处理阶段50h。

第一,确认企业所发生的资源耗费和作业。具体到本案例中,资源耗费包括:工资77000 元,电费2064 元,折旧费38600元,办公费1980 元。作业包括:运输作业、装卸搬运作业、物流信息作业和物流管理作业。

第二,确认资源动因和成本动因,将资源消耗分配至各作业。一是分配工资。资源动因为作业人数,因此根据各作业的人数和对应的工资标准进行分配。二是分配电费。资源动因为各作业的用电度数,已知每度电价格为0.8 元,从中推算出各作业消耗的电费。在运输阶段消耗的电费为0。三是分配折旧费。折旧费相对于各作业而言是直接成本,不需要采用资源动因进行分配,可以根据会计明细账资料分别统计计入,其中物流管理作业不需要折旧费,为0。四是分配办公费。资源分配动因是作业人数。

通过分析可以得出,回收物流各阶段消耗资源价值成本具体如表1 所示。各个阶段不同的作业成本,例如运输作业在收集阶段的成本是13397.5 元,在运输阶段成本为26795 元,在储存阶段成本为0 元,在处理阶段成本为8038.5 元。管理者可以根据不同阶段的消耗资源价值成本,进行成本管理优化。

制造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探析的论文 篇3

一、企业简介

常柴股份有限公司是于1994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具有九十五年历史的民族制造企业,也是全国农机行业及常州市第一家上市公司,目前同时拥有A股和B股,总股本3.74亿股,其中国家持股占31.43%,法人持股占2.69%,上市A股占39.16%,上市B股占26.72%。常柴股份有限公司的境内上市人民币普通股(“A”股)及境内上市外资股(“B”股)分别于1994年及1996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该公司主要从事以“常柴牌”为商标的中小型单缸和多缸柴油机的生产及销售。该公司所生产及销售的柴油机主要用于拖拉机、联合收割机、轻型商用车、农用设备、小型工程机械、发电机组和船机等。近几年来,常柴股份公司全面推行ISO/TS16949质量管理体系的贯标工作,加强过程控制与持续改进能力的建设,深化供应商PPM值管理,努力使常柴质保体系建设和质量管理工作逐步纳入一个高标准轨道。

二、物流成本变化对制造企业财务的影响分析

表1是该企业2009年1季度财务报表,为了简化分析过程,本文根据其主营业务财务数据从运输费用、仓储费用和存货成本三方面来分析物流成本对财务造成的影响。

由表1可见,净利润NI是息税前利润减去利息成本乃理和所得税TX得到的,这里净利润解为3392.34万,主营业务收入S为6.23亿,净利润率5.44%,毛利GM是主营业务收入占减去主营业务成本CGS的差。息税前利润EBIT是毛利扣除运营总成本TOC得到的。存货成本等于平均库存乘以库存比率W。

表2表明了该企业的资产负债状况,资产为21.74亿,企业通过运营后产生了6.23亿元的主营业务收入。资产总计TA包含13.27亿元的现金CA、3.41亿元的应收账款AR、1.34亿元的存货IN和3.71亿元的净固定资产FA。所有的资产总和等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和。它们是8.54亿元的负债合计TD,其中有7.14亿元的流动负债和1.39亿元的非流动负债LTD以及13.20亿元的所有者权益。

基于表2所给出的财务数据,物流成本的分析和控制往往最终都反映到成本节约上,可以用灵敏度方法来分析各自的波动情况。如运输费用减少10%后财务状况的变化、仓储费用减少10%后及存货成本减少10%后的财务状况。表3、表4、表5则是运输费用减少10%之后的财务变化。

从计算结果可见,2009年1季度常柴股份有限公司的净利润为3392.34万,净利润率为5.44%。企业因此而投入的资产为21.74亿,求得企业有1.56%净资产收益率。2009年1季度的存货周转为4.13次左右,运输费用达到总销售额的1.84%,仓储费用达到总销售额的0.41%,存货成本达到总销售额的1.49%。

如果该企业在原有基础上将运输费用降低10%,则企业的净利润会增加97.44万元,达到3489.78万。企业的净利润率也将增加到5.60%,净资产收益率从1.56%增长到1.60%。运输费用占总销售额的比例从1.84%降低为1.65%。而仓储费用和存货成本占总销售额的比例还维持不变(假设运输费用的改变并不引起仓储费用和存货成本的增加或减少)。

表6、表7、表8和表9、表10、表11同样表明了企业的净利润、净利润率和净资产收益率随着仓储费用和存货成本的降低都相应地得到提高,从计算得出的数据说明物流成本分析和控制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制造企业的盈利水平。

三、结论

表12对比了几种改进方案的财务影响。可见,对净利润率的增长影响最大的是运输费用的减少。因为运输费用占销售比率为1.65%,比其他两项要大,而仓储费用和存货成本分别是0.42%和1.53%。同时减少运输费用对净资产收益率增长的影响也是最大的。其次,库存减少使得净资产收益率提高到了1.61%。由库存减少而引起的财务利润的变化既降低了存货持有成本,也引起占用资产的减少。库存周转率变快,库存量随之降低,企业只要用比较少的资本投到库存,大大节省了成本。因此,减少库存战略对净资产收益率的提高有着双重的作用,既能降低占用资本又能增加净利润。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物流运作情况对于企业财务报表产生较大的影响,实际上影响的本质主要是物流对相关成本的作用。

企业的成本控制系统是个动态系统,随着企业的财务指标、经营策略、企业战略等的变化,企业的控制体系必须随之而改变和调整以适应新的状况,对于企业的物流管理控制更是如此。

参考文献:

[1]陈胜群:《现代成本管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吴滨如:《物流管理中的成本控制》,南京理工大学2003年硕士论文。

[3]刘涛:《企业物流成本分析》,山东科技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

[4]王汉江:《企业物流成本分析与控制研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5]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制造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探析的论文 篇4

摘要:企业的人力资源是一个企业最宝贵的财富,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是人才方面的竞争。随着中国的入世和制造业的繁荣,“made in China”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中国的制造业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人就制造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并就此提出一些合理的策略,最后对现代制造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趋势进行探析。

制造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有效的进行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企业成功的有力保证。国际竞争的根本是人才竞争, 是人力资源综合素质的竞争, 人力资源已成为当前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并将直接决定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我国制造企业多数沿用了以前一直使用的人事管理模式,真正意义上的人力资源开发才刚刚起步,较短的发展时间决定了在实践和研究上都存在不足。如何利用人力资源管理来帮助企业适应竞争和提高竞争力,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概述

1.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及其特性。人力资源管理指为了完成企业管理工作和总体目标,影响员工的行为、态度和绩效的各种企业管理政策、实践及制度安排。它具有以下几方面特性:(1)能动性: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处于主体地位;(2)时效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形成、开发和利用受时间约束而处于一个动态的平衡;(3)思想性:主体地位的人具有思想,是富有生命力的,这也是区别于其它资源的特征;(4)全面社会性:指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不仅联系双赢的结果,还要关注个体的态度、心理满足等指标。

2.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与内容。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是与企业的经营战略目标和绩效改善目标保持一致的,并在此前提下实现收益最大化、效用最大化和满意最大化。包括内部人员配备、人员培训和开发、激励制度、薪酬与福利制度、绩效评估、团队建设等内容。

3.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通过选择合适的方法共同完成预期、共识目标的监督和协调的功能,服务功能则提供建议和帮助的作用。

二、制造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对人力资源认识存在误区。许多制造型企业仍然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看成是单纯的人事管理活动,只进行简单的劳动组织、档案管理、工资分配、考核升级等低层次的管理活动,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源是一种能动的,具有巨大开发潜力的资源,没有把它提升到企业的战略发展的高度进行规划、配置、开发和利用。这种不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有损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2.激励机制不健全。在很多制造业企业中,有相当比例的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企业经营者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创造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有效调动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在分配上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平均主义,工资不能按岗位、能力、贡献拉开差距,干好干坏收入差别不大。这些企业对激励制度的设计和执行缺少灵活性,这也导致了很多员工的积极性得不到提高,企业也缺乏竞争力。

3.人力资源管理规划缺乏科学性。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制造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过于简单,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的体制下,制造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并没有摆脱旧体制下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的影响,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不足,缺少合理的规划和配置,公司一般都在缺少岗位的时候才去招聘新的员工,在之前就缺少远见,不能提前培养公司的人力资源。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制造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不仅与当代社会经济环境有关,同时也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对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来说,就需要采取新的策略,提高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转变观念,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针对上面提到的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可以考虑以下方法加以解决。

1.更新人力资源管理观念。首先就要确立人力资源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资源这一理念,应该使得企业的人力资源和企业协调发展,要根据员工自身的情况合理安排人力资源的工作,充分考虑他们的成长和价值,使得员工在工作当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从而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促进企业效益的提高。

2.激励机制要体现出灵活性,绩效评估要制度化。激励机制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手段之一,它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绩效和员工的工作效率,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保证企业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使得企业能够健康发展。因此,制造型企业就要建立灵活的激励机制,增强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奖励公平性和透明度。

3.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要要尽量做到人尽其才,合理配置,使员工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作用。坚持效率优先,关键是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以效率为尺度来选择和使用人才,提高企业人员的整体素质,降低用工成本,从而促进企业效益的提高。要有远见并提前培训员工,提高他们的素质和技术,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避免企业的人力资源浪费。

总结语

制造业物流成本核算探讨论文 篇5

摘要:本文在现行财务会计制度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崭新的物流成本核算思想,具体表现为不再局限于经常性核算方式,重新定义物流成本核算标准,深入分析制造企业物流成本核算问题,将作业成本法的部分特点引入其中,对企业物流成本核算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制造业;物流成本核算;作业成本法

一、引言

物流成本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已经愈发重要,无论是企业还是国家,都应在节约物流成本上进行深入的研究。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统计预测,是我国物流产业取得巨大发展的一年,统计显示社会物流总额达48万亿元,具有巨大的可节约空间。因此,迄今为止我国物流成本核算体系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会计核算制度也只是停留在研究的层面上,并未涉及公司的成本核算流程。因此,对于生产制造企业而言,研究如何降低物流成本具有重大意义。

二、制造企业物流成本核算体系设计

(一)物流成本核算体系的具体内容学界普遍认为,虽然企业核算成本方法很多,但是都有其共性,无论用什么方法核算何种成本,都要基于最基本的核算原则:即首先确定核算的目标对象,然后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核算流程、再次就是明确成本费用的归集和分配方式,最后确定成本核算的账户等。

(1)物流成本的核算对象。成本核算要归纳各环节所消耗的成本,然后其核算的每一个环节就可以看作是一个核算对象。成本核算对象应该从成本会计实体、会计期间、会计范围三方面来确定:一是物流成本核算实体的确定。成本核算实体的确定应注意承担成本的实体部门才是需要进行成本核算的。二是物流成本核算期的确定。分期核算原则是一个通用原则,无论是物流成本核算还是传统成本核算,在实际核算时都要严格执行这一原则。企业的物流成本核算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为物流活动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所以物流成本核算需要时刻更新物流信息,以做到准确而及时的更新核算成本;三是物流成本核算范围的确定。成本核算范围指的是一个广度的范畴,对于企业而言,成本核算涉及到是企业的各个环节。

(2)物流成本的流程。物流成本流程顾名思义是对成本的来源和去向的简介,把作业成本法应用到物流成本的流程之中,不仅提高了效率,还在理论层面上对产品物流成本进行了限定。上述作业成本法核算的物流成本具有局限性,对直接成本具有很好的适应性,但是对其服务的产品的间接成本只能进行粗略的估算。这些物流成本被称为直接物流资源费用,它们有时并非通过物流作业直接计入其所服务的产品成本中。图1详细介绍了物流成本流程。

(3)物流成本的归集与分配方式。作业成本法并不是以传统方式与企业物流成本的核算综合起来的,本质上作业成本法关心的是一种资源消耗,换言之,物流过程中并不是一直有效率的,耗费成本在所难免。一般而言,企业内部物流系统并不总是一致的,实际上每个企业都各不相同,只要进行详细的分析,就可以对企业各级的作业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企业内部物流系统都要消耗一定的资源,这就需要将各项资源归类,尤其是涉及资源费用的项目;物流过程不可避免地伴随着资源的损耗,企业每一个物流环节都需要配以应对资源损耗的补贴。一是分析与确定企业各级物流作业。作业成本法应用到物流成本核算中,需要一个分类的前提,即有必要分清企业各项物流作业,尤其是要将主要的物流作业从大量的作业中精准地识别出来。物流作业并不是某一个特定的环节,而是贯穿于整个企业的业务流程中。因为各企业的物流作业流程是不一样的,所以须先分析不同的企业的物流作业形式,分析工具往往是一个作业流程图,这个流程图是对各企业物流作业的一个综述,如表1所示。表1中整个框架的小方框表示的是研究分析的物流系统最开始和最终的投入或产出的开始与结束,这个系统的边界就是由这个小方框构成的,系统的起点和终点不是一成不变的,有多种多样的形式,人、公司、分级部门都属于这个范畴;圆环则表示中间的作业过程,即投入各种生产要素最后生产产品的过程,任何作业都不能拜托两个步骤,即先投入,然后才能生产。二是分析与企业物流相关的资源费用项目,并且归集资源费用。只有先进行作业界定,才能够对资源进行界定,对于物流作业而言,这是一件极其消耗资源的项目,对其具体数值的分析需要各种分析工具的配合与复杂的运算过程,所以不是简单就能够得到分析结果。但是不能只是单纯地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资源项目的确定分析,有时需要一种综合分析的方法,即把资源项目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使得某些项目能够组合成一个资源库,或者进行更加灵活的项目分解,这样会使复杂的项目分解成单个且相对简单的核算程序。物流作业消耗的资源费用信息也能够通过另一种方法分离,称之为会计凭证,通过会计凭证可以更加简单迅捷的完成统计。三是分析资源动因,将资源费用分配到各物流作业。资源费用是一种资源的消耗,一般而言可以把其分成两种类型,即直接资源费用和间接资源费用。如果以作业作为突破点,那么可以将其应用到直接资源费用之中,从而提高效率。间接资源费用也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分析:首先,直接分配。一项资源并不是一般意义上抽象的供物流消耗的资源,而是服务于特定的物流流程。这种情况下可以把这项资源计入该成本对象的直接成本;同理,一项资源虽然可以被很多物流作业所消耗,但是如果仔细分析,会发现某项资源由于应付的区域的不同而可以分为不同的部分。其次,间接分配。某项资源相对而言具有通用性,即其相对于直接分配资源而言,是同时被多个物流作业流程消耗掉的,且这项资源并不是单一的,而是混合的,这种时候就需要一种合适的量化依据来处理这项资源,从而将其耗费分摊到各项物流作业中去。四是作业成本及其作业动因的确定。在计算物流作业成本之前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各项资源费用被全部分配给物流作业。同理,只有完成了这样的一个前提,在确定作业动因时才能够做到准确有效,在预计分配物流作业成本的流程时也是以此为前提的。在统计作业之前,需要对物流作业流程进行仔细分析,以确认物流作业的动因,即在分析确定物流作业动因以后,并以此为依据来统计分析统计作业动因,最后进行归纳求和的工作。

(4)物流成本的核算账户。物流成本的核算并不是一个单行的轨迹,而是一种并行的机制,仍须采用现行的财务统计方法和财务会计制度,因此可以从管理会计学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并以此角度为基准点,设计一套与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并行的且作为辅助作用的账户。需要注意的是,这个物流成本账户只是作为辅助作用,并不是现行成本核算账户体系的一个替代。一是物流成本会计科目的.设计。作业成本法是一个优良的作业成本核算体系,其在物流成本核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依照作业成本法,物流成本核算体系的成本会计科目得以顺利进行,且由于各企业的业务物流流程并不相同,因此相应的核算要求和核算内容也是变化很大,因此应注意进行分类处理,即按照企业物流的特点进行解决,一般而言可以分为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两大类。二是物流成本核算账户的设置。账户设置要有充足的依据,本文物流成本核算账户的依据就是会计科目,所以对物流成本核算体系而言,它们的设置与分类不能随意,而应与会计科目的设置与分类相互联系起来。三是物流成本核算流程的设计。图2是一个详细的物流成本核算流程的流程图。具体而言,物流资源费用在分类时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即账户可以分为借方和贷方。账户借方的责任主要是对企业物流活动消耗的资源实际数额进行统计然后记录在案,而账户贷方主要的职责在于转入物流作业成本账户的实际数额的统计以及将之记录在案。

(二)物流成本的报表依据企业经常性的物流成本核算,加上其相关资料定期编制制定出物流成本报表,这个表能够全面表现出企业的资源消耗,以及物流作业流程的损耗,是一个有效率的会计方式,能够系统地反映物流作业消耗资源的情况。本文为了填补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需要,提出以下几种可行的物流成本报表。

三、结论

本文在不改变我国现行财务会计制度的前提下提出了一个崭新的思想,重新定义了对物流成本的核算标准,以期能够综合各方观点。制造企业的成本核算在进行传统核算方式的同时,引入另一种成本管理方法即作业成本法,能够对企业的物流成本进行单独集中核算,这样使得计算成本更加富有效率。

参考文献:

[1]肖健霞:《日本的物流成本政策分析》,《物流科技》第4期。

制造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探析的论文 篇6

摘 要: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一直居高不下,且长期得不到显著改善,其原因之一是我国物流行业中大部分是中小企业。中小物流企业由于资源有限,无法实现系统总成本最小化。公共物流信息平台能够有效整合社会物流资源,帮助中小物流企业寻求自身在区域物流系统中的战略定位,从区域物流系统的角度实现物流系统成本的改善。

关键词:物流信息平台;物流系统成本;中小物流企业

中图分类号: F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5-97-2

0 引言

目前,在我国无论是宏观的社会物流系统,还是微观的企业物流系统都面临着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从2001年的18.8%到2013年18%,10多年间下降不足1%。近两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保持在18%左右,这一比率高达美国、日本和德国等发达国家的两倍,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约6.5个百分点。同时,全社会物流企业收入增速低于物流费用增速,物流企业普遍盈利能力偏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中国采购发展报告2014》指出:在发达国家,物流成本平均占成品最终成本的10%-15%,在发展中国家,各种低效现象导致物流成本显著增高,占成品成本的15%-25%甚至更高,而对中国的制造商而言,物流成本可高达生产成本的30%-40%。上述数据说明,中国物流成本偏高的问题十分显著且长期未得到有效改善。有关降低物流成本的研究现状

多年来,诸多学者关注我国物流行业成本过高的问题,对如何降低物流成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分析,试图找到一条降低物流成本的有效途径。这些研究基本上是从两个角度着手的:一个是从宏观社会物流总费用的角度,一个是从微观的企业物流成本的角度。

从宏观角度着手的研究通常是将社会物流总费用分解成国际通用的运输费用、保管费用和物流管理费用三部分,再将各部分分别细化成许多子项目,根据宏观经济统计数据,分析各子项目在社会物流总费用中的比重,并和西方发达国家进行比较,找出比重高于发达国家的项目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从微观角度出发的研究则主要根据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的方法和内容来进行,如按照物流成本的形成阶段(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以及废弃物物流等),寻求物流技术的改善和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来控制和降低各阶段的物流成本。也有的按照物流服务的不同功能来区分成本控制对象,针对仓储、运输、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等各个物流作业或物流功能寻求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物流技术的创新,控制和降低物流成本。还有的将物流成本划分为不同的会计核算项目,如材料费、人工费、燃油费、差旅费、折旧费等,通过对各项费用的控制节约,达到降低物流成本的目的。

上述两类研究方法对寻找造成物流成本高企的具体原因和项目,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它们将物流系统分解成若干组成部分,并聚焦于其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部分,忽略了物流的系统性。众所周知,系统论是物流学的基石之一。在物流系统概念提出之前,运输、仓储等物流功能都早已存在并各自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形成了不同的行业。之所以将这些功能统一到物流系统中来,是因为人们发现这些物流功能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物流系统中各功能之间和各功能内部普遍存在着“二律背反”的关系。要降低物流成本,就必须在保证特定的服务水平的前提下,使物流系统的总成本最小化,而不能仅仅追求某个物流功能或成本项目的成本最低。因此,合理配置物流资源、优化物流系统才是解决物流成本高企的根本之道。

近年来,也有不少学者从物流系统的角度来探讨降低企业物流成本的途径。但需要注意的是现有的理论学说和研究成果都是建立在大型企业的运作和调研的基础上。大型物流企业拥有充分的物流资源,能提供综合性的物流服务,且达到一定的运作规模,因此可以在各功能之间和各功能内部进行权衡,寻求最佳的运作方案,从而降低物流系统总成本。

然而,我国物流行业中70%以上的都是中小企业。中小物流企业往往从事单一的物流服务,物流资源有限,无法形成相对独立的企业物流系统并进行优化。他们只能在区域物流和国内物流大系统中作为某个节点,承担部分的职能。因此中小物流企业能否长期生存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能否在社会物流系统中占有一席之地,能否采取合理的发展策略适应社会物流系统不断优化的大趋势。中小物流企业在社会物流系统中生存的劣势

具体而言,中小物流企业在社会物流系统中生存有着以下问题:

①中小物流企业由于规模小、功能单一,无法形成相对独立的企业微观物流系统。

②中小物流企业数量众多,但由于其规模小,因此单个企业对整个物流行业的影响力微乎其微。因此,作为社会物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小物流企业的发展受整个物流行业和社会物流系统的变化影响巨大。

③中小物流企业高级物流人才缺乏,不具备全局观念,不具备从社会物流系统的高度来进行自我定位的能力。

④中小物流企业获取相关信息的渠道少,缺乏信息优势,因此难以根据行业发展的最新趋势及时调整自身发展策略

⑤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及学术界对物流业的关注往往聚焦于大型物流企业,对中小物流企业的生存状况了解不足、重视不够,扶持政策不到位。

虽然中小物流企业存在着许多问题,但是在我国绝大部分物流企业都是中小型物流企业。中小物流企业承担着大半的物流业务,在整个社会物流系统中担当了当之无愧的主力军。因此无论是政府相关管理部门还是学术界都应该对中小物流企业的发展引起足够的重视。建设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是降低区域物流系统成本的良策

物流是个规模效益显著的行业,中小物流企业在成本控制上有着先天的劣势。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扩大物流企业规模是根本之策。因此,最先被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将中小物流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将分散的社会物流资源整合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大型物流企业。然而,即便是两三个企业之间的并购都是非常复杂的工作,要将数十个甚至更多的中小物流企业兼并重组更是难上加难。迄今为止,国内尚未听说有成功的案例。

在这种情况下,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应运而生。所谓物流信息平台,简单地说就是交易各方交换物流信息的网站。货主企业和各类物流服务商通过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发布和寻找待运货源、仓储设施、运输车辆等物流相关信息,并达成交易。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将分散的社会物流资源整合进物流信息系统,并进行集中统一处理,相当于形成一个大型的虚拟企业。在这个虚拟企业里,信息能够得到充分的共享,交易能够以最经济合理的方式达成,物流资源也能得到最有效的配置。因此,建立物流信息平台以实现物流信息的交流和资源的整合是必然的选择。

在我国全面推进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政府有关部门相继出台多项政策,积极推动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物流信息平台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好时机。然而,我国目前的公共信息平台的发展还存在着重复建设、功能单

一、信息过时、信息量过少等诸多问题,还远未起到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应有的作用,即除了促成货主企业和物流服务商的交易之外,还应对收集的物流信息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分析、挖掘,为物流需求方和供应方提供高效的物流解决方案。

中小物流企业选择加盟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既不需要自己投资建设信息系统,又可以获得大量的行业信息,通过这些一手信息可以更准确地看清行业发展趋势,对自身在社会物流系统的地位进行更精准的定位,对企业未来的发展也有更清晰的认识。

总而言之,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能够整合社会物流资源,降低物流系统成本、提高物流企业特别是中小物流企业的运作效率、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应充分认识到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对降低社会物流成本的巨大潜在作用,大力引导和促进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

参 考 文 献

制造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探析的论文 篇7

1制造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意义

制造业是指根据市场需求,通过制造过程,将原材料等制造资源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的工业品与生活消费品的行业。对这类企业而言,物流成本主要是指该企业发生的,与该企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涉及物流作业活动而发生的各项耗费。简单地说,就是指制造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供应、生产、销售、回收等所产生的运输、包装、仓储、配送、回收等方面的费用。物流成本一般可以划分为六种类型,分别是仓储成本、流通加工成本、运输成本、包装成本、装卸与搬运成本及管理成本。

在制造企业的经营活动中,物流渗透于各项经营活动之中。据相关统计,我国制造企业每生产1吨产品,就需要进行252吨次的装卸。假设每次装卸费用为10元,仅装卸作业所产生的成本就高达数千元。然而这仅仅是装卸费用,还尚未考虑运输、仓储、包装等作业所产生的费用。由此可见,制造型企业降低其物流成本的必要性。降低物流成本就意味着企业总成本的降低,就意味着企业可以获取更多的利润,提高经济效益。

1.1物流成本管理在制造企业成本管理中占有重要位置

物流是第三利润源,是指通过物流合理化降低物流成本,成为继降低劳动力资源和物质资源消耗之后企业获取利润的第三种途径。正是由于在物流领域存在着广阔的降低成本的空间,物流成本管理问题才引起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重视,而实现物流效益最大化的主要措施在于控制好物流工作所产生的成本费用。

1.2高质量的物流成本管理可以促进经济核算工作效率的提高

提高制造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水平,有利于提高企业资源利用率,降低物流工作中的资源消耗,减少支出成本,可增强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使它们能够互相协调配合,来共同承担节约物流成本的责任;有利于对整个物流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既能保障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又能充分发挥物流的功能性;不仅能够对物流活动实施定性管理,还能对其进行定量管理,有利于优化物流工作流程,提高制造企业物流管理水平,以保障制造企业的经济效益。

1.3制造企业加强物流成本管理是竞争的必然要求

通过对物流成本的合理管理,加强制造企业对物流活动过程中物流成本的有效控制,降低制造企业物流活动中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支出,从而达到降低制造企业物流总成本,提高制造企业和社会经济效益的目的。

2制造企业物流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对物流成本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

重生产轻流通在我国是一种普遍现象,很多生产制造企业重视对新产品的研发、生产工艺的改进以及生产设备的更新,但对与此相关的生产物流路线优化、供应链的设计与优化以及商品与物料的库存控制等方面,却关注甚少,降低成本的视角很少落在物流环节,更不会投资建设与改进物流系统,导致生产中产生过多的车间物流费用、采购费用以及销售物流费用,增加了制造企业生产成本。当前虽然有一些大中型制造企业逐步建立了企业内部的物流系统,但也还处于摸索阶段,从企业领导到员工对物流成本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的认识还不十分清楚,从而也影响了物流成本管理对生产总成本的降低作用。

2.2不能清楚地划分物流成本的构成,物流成本核算方法不合理

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中未针对物流成本设置单独的会计科目进行核算,通常将与物流活动相关的支出列在企业费用中,有的企业将物流支出随材料及制造费用计入制造成本中,制造企业很难对发生的各项物流费用做出明确、全面的计算与分析,例如制造企业生产所购买的原材料运输费用通常计入在货物的采购成本或销售成本之中,制造企业内部所产生的运输费用通常包括在生产成本之中;定单处理成本被列入在营业费用中;制造企业的部分存货持有成本可能会计入财务费用之中。由于制造企业无法完整准确地统计物流成本,使得制造企业想要节约物流成本也变的困难重重。通常制造企业在物流成本核算时仅把企业对外部运输所产生的运输费用或在企业向外部运输支付的商品保管费用等传统物流费用计入物流费用会计科目中,而没有把企业使用内部的物流基础设施和企业自己的车辆运输,使用企业自己的库房保管货物,企业内部工人进行包装、装卸等没有列入物流费用科目。由此可见,很多制造企业从某种程度上没有掌握正确的物流成本核算方法,制造企业管理者也很难获得准确完整的物流成本数据。

2.3存货周转率较低

我国多数制造业企业依靠人工完成购货、运输、制单,因此造成了货物流转周期低,库存量大、存货成本高的现象。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包装不合格产生的货物损失高达150亿,每年货物在流转过程中造成的损失为500亿以及存货占用大量资金。我国制造业企业成品库存约为15天,原材料库存约为30天,商业销代库存约为35天,而国外一些制造企业的产品库存的时间不超过10天,大量的库存占用了企业有限的资金,增加了企业的库存成本。因此,制造企业通过合理降低存货周转期可以减少资金占用量,降低制造企业的仓储费用,从而降低物流成本。然而,目前我国制造企业的物流成本控制尚处于探索期,存货周转期相对降低,存储费用较高,是我国制造企业物流成本较高的主要因素。此外,制造企业未能正确意识到物流的效益背反规律,为了降低成本,而忽略服务质量,在产品包装、运输等环节缩减成本,反而适得其反,由此而带来的货物损失导致物流成本增加。

2.4缺乏物流成本管理的专业技术人才

近年来,随着制造企业的发展,制造企业管理者对企业内部物流的建立和研究也相对重视起来,大多数制造企业建有自己的内部物流系统,但许多制造企业内部管理粗放,物流成本管理实际操作经验不足,先进的物流成本管理技术和管理方法都还没有得到应用。企业物流领域缺少既懂企业管理、物流管理和物流财务管理,又懂货物专业知识、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而这些人才的缺乏,影响到制造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同程度,大大降低了运转效率。

3制造企业加强物流成本管理的对策

3.1树立现代物流成本管理观念

在“微利”时代,制造企业要主动转变观念,由“企业物流”向“物流企业”转变,将物流管理提升到企业战略高度,实现物流管理的系统化、信息化、一体化,使制造企业上下形成“向物流要效益”的氛围。企业应树立系统的现代物流成本管理观念,把现代物流成本管理看作是事关企业经济发展全局的战略举措,按照现代物流成本管理的要求,加强对物流成本管理发展的宏观引导,重新审视企业的物流成本管理系统和物流成本管理运作方式,寻找改善物流成本管理,降低物流成本的最佳途径。

3.2创新物流成本管理方式

制造企业应当创新物流成本管理方式,采用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与手段,运用现代化信息管理系统,提高物流成本管理效率以降低制造企业的物流管理成本。应全面推行会计信息化,建立科学的物流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系统末端涉及每个生产班组,制定易填报、易统计的录入表格,尽量减少人工误差,同时,保持财务人员的相对独立性,保证成本信息的真实、有效。如此,一方面可使各种物流作业或业务处理更准确、迅速;另一方面,通过物流信息系统的数据汇总、分析与预测,可提前控制不必要的物流费用发生,从整体上控制物流成本发生的可能性。

3.3明确物流成本的分类和构成

我国于2006年颁布并实施了《企业物流成本构成与计算》这一国家标准,这是国内企业物流成本计算和管理的指导性文件。该文件对物流成本的构成进行了分类,例如,按成本项目划分,物流成本可划分为物流功能成本和存货相关成本;按物流成本产生的范围划分,物流成本可划分为供应物流成本、企业内物流成本、销售物流成本、回收物流成本以及废气物流成本等。弄清物流成本的分类,按分类项目计算物流成本,为制造企业降低物流成本提供前提条件。

3.4完善物流成本核算方法

物流成本管理的基础是物流成本的核算,设计出一套切实可行的、适合我国制造企业的物流成本核算体系刻不容缓。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以“成本驱动因素”理论为基本依据,根据产品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和形成的产品与作业、作业链与价值链的关系,对成本发生动因加以正确的分析,选择“作业”为成本计算对象,归集和分配生产经营费用的一种成本核算方法。也就是说,作业成本法依据不同的成本动因先分别设置作业成本库,再分别以各种产品所消耗的作业量分摊其在成本库中的作业成本,然后,分别汇总各种产品的作业总成本,计算各种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相比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作业成本法克服了传统成本核算方法对间接成本采用单一分配标准核算的缺陷,符合物流成本间接费用远大于直接费用的特点,有利于解决物流成本核算中所遇到的问题,能够为制造企业物流成本目标管理提供准确全面的物流成本数据,使制造企业能够清晰地找到物流成本的发生点,明确责任发生单位,更好地进行物流成本的管理。

3.5提高存货周转率

通常,物流成本包括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部分。其中变动成本为商品运输费用、包装费用及仓储费用。固定成本为固定的管理费用、车辆折旧等。基于以上物流成本特点,制造企业可以采取提高物流速度,进而增加物流货物总量的原理来降低物流成本。制造企业通过物流效率的提高,可以实现存货周转率的提高,从而降低存储费用和运输费用,减少资金占用量,实现物流变动成本的降低。另外,降低物流成本的同时还要重视服务质量的提高。如果因一味地追求降低成本,而忽视物流服务质量,反而会使客户失去对制造企业的信赖,导致业务量降低,进而给制造企业造成经营损失。因此要注重物流成本降低与提高物流服务质量相结合,正确地处理好包装、运输、成本与服务质量的关系。

3.6培养物流成本管理专业技术人才

制造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探析的论文 篇8

关键词:物流企业;税收管理;对策探析

中图分类号:F2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5-0075-02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国家也随之将扩大内需的经济方针进行一定的扩展,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当前,工业化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同时,经济也在不断地增长,而在此基础上,物流企业的发展空间会越来越大。如此,物流企业税收管理工作的现实意义显得尤为重要,面对当前出现的问题,找出与之相适应的对策建议,已经成为物流企业税收管理需要面临的主要课题。

一、我国物流企业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物流企业在票据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在相关规定的促使下,自开票纳税人的认定条件有了比较硬性的规定,这条规定只针对那些自备运输工具以及提供货物运输劳务的条件,也就是说,对于物流企业而言,购置自有车船进行货物运输的才能够认定为自开票纳税人。在进行工作的时候,因为物流企业需要准备的运输工具数量十分庞大,所以它的运输工具大部分都会选择租赁的方式进行货物的运输,只有一小部分会选择自购方式运输。

(二)物流企业的物流设施不足

其实并不是所有的物流企业都拥有物流设施。在1998年的时候,美国有68%的物流企业是非资产性的。我国的物流企业之间、物流企业和工商企业之间,都需要在协议、合作、联盟等方式的基础上进行协作,而政府则应该通过税收政策,给予其充分的支持和帮助。例如,低税率比较适用于合资合作的物流企业所得税税率,提供代理服务的物流企业采用3%的营业税税率,鼓励仓库的租赁使用,可以减征或免征租赁收入的营业税,房产税采用按房产余值的1.5%计税,租用仓库的物流企业的租赁支出可以一次性计入费用,降低所得税税基等。

(三)国、地税信息交换渠道单一

当前,国、地税部门信息交换是比较单行的传输方式,就是通过地税部门将运输发票数量向国税部门进行单向传递,对传递的数据是否存在问题、存在哪些问题,国税部门没有信息反馈,国、地税部门之间在货运政策执行、纳税人意见等方面交流甚少,造成了政策执行不一和工作效率的降低。

(四)部门配合机制不足

在物流企业的前期管理中,在相关法律中对于税务机关的先期参与权力是没有明确规定的,这样的话,针对物流企业的相关情况,主管税务机关就不能有全面的掌握,从而税务机关职能作用也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

二、完善物流企业税收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完善的税收政策体系,对物流企业进行界定并统一征收企业所得税

1.“付款方代扣代缴和纳税人自主申报相结合”的方式,在税收征管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所涉及到的范围是在省或者市的区域内,当纳税人的经营跨地区进行的时候,并且付款方也没有在所在地区办理临时的税务登记或者税务登记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由付款方代替其进行抵扣和缴纳相关税费,这样不仅可以使纳税人更加方便,而且在源泉管控的基础上,使异地分散税收的征管力度得以加强。

2.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相关部门针对物流业进行了相应的界定,这样的话,物流企业税收政策在建立的过程中就会有更多的依据。而国家发改委以及交通部等九部委的文件可以在税收部门中发挥一定的作用,从而使物流业的界定更有依据。

3.当前,物流企业的经营大部分都是在网络化的前提下开展的,在这种情况下,“就地预缴”的政策是不能够再出现的,从而使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实现统一化。站在总部领导的立场上进行分析,不管是在经营、管理,还是在核算过程中,都应该实行统一化的方式,并且那些与总部信息系统实现联网的分支机构,也应该通过总部统一缴纳企业所得税。

(二)加强对自开票纳税人的日常管理与辅导

为便于税务机关能够随时、准确掌握纳税人的基础信息和经营情况,一方面,应从《税收征管法》和货运税收管理规程方面入手,着重加强对纳税人的培训和辅导,不断提高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在各类信息发生变化时,要求纳税人及时到税务机关进行税务登记信息变更或通知其税收管理员。另一方面,税收管理员应建立管理台账,及时掌握自开票纳税人的动态信息,如发现问题,立即进行补充、修正,确保税务机关掌握纳税人信息的准确有效。

(三)加强物流企业的物流设施建设

针对我国物流业现有設施闲置率高的问题,政府应加大存量设施的盘活和整合的税收优惠力度,如对进行技术改造而购进固定资产的,在增值税方面允许抵扣固定资产所含税额。在企业所得税方面,允许固定资产采取加速折旧法,从而降低计税依据的数额。对企业处置不需用的固定资产,如果尚未提足折旧,允许报废时一次性提足折旧,计入税前利润。允许用新增所得税额抵免一定数额的投资额,从而降低所得税的税收负担。在营业税方面,为了提高物流设施的利用率,物流企业之间租赁设施时,免征营业税,若是房产设施,免征房产税。

(四)规范税收政策,加强信息系统建设

物流业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是需要物流企业税负的减轻来得以实现的,在此基础上,使整个物流企业都可以穿插营业税差额纳税,并且在仓储业范围内进行广泛的推广,因为仓储业有过高的租赁成本,可以抵扣租赁费用,这样的话,那些利润本身比较薄弱的仓储业就会得到更大程度的帮助,使物流行业的税收负担出现减少的趋势。而政府对于物流企业用于信息系统建设的资金,应允许抵免企业所得税或允许税前扣除,对软件研发人员的工薪收入在个人所得税方面给予优惠;对物流企业购进的信息网络技术、计算机系统技术和通信技术实行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允许对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加快技术设备的更新换代;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引导物流企业积极利用EDI、互联网等技术,促进企业内部资源配置优化。

站在信息化建设的角度上进行分析,物流企业信息采集、服务以及处理的共享机制应该在相关部门中重点建立起来。在这种情况下,税务部门才能够针对税控管理系统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完善,从而使税控系统和物流企业信息系统的数据实现对接,这样的话,企业数据就可以直接穿插到货运税控系统中,不仅可以使人工录入的工作量得以降低,而且也会降低因手工操作所产生问题的几率,从而使税务部门的税源监控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与此同时,国税和地税部门应该在交流和监督上加大力度,而在执行税收政策最终所获得的成效也会得以提升。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物流企业的成本项目中,税费支出占有着极为重要的位置,不管是什么类型的企业,都必须有国家政策的支撑和保护,而对于物流企业而言税收政策也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站在相关部门的角度上来看,千万不要出现重复征税的现象,从而进一步使物流企业的负担有所减轻,使物流企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陈喜保.铁路物流业发展中存在的税收问题及对策[J].铁道运输与经济. 2007,(8).

[2] 沈彤.物流业适用哪些税收政策[J].中国税务,2007,(3).

[3] 谭筱.物流业税政之痛[J].市场周刊(新物流),2009,(6).

[4] 贺登才.关于物流企业税收政策的几个问题[J].中国流通经济,2006,(8).

[5] 邓高权.对我国物流业发展的思考[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7,(2).

[6] 夏杰长,李小热.我国物流业税收政策的现状、问题与完善机制[J].税务研究,2008,(6).

上一篇:山羊不吃天堂草读后感450字下一篇:七夕情人节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