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古诗文

2024-10-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七年级古诗文

七年级古诗文 篇1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2,蒹葭《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3,观刈麦

白居易 4,雁门太守行 李贺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5,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6,新嫁娘 王建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7,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8,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9,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10,鹊桥仙 秦观 11,商山早行

温庭筠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12,小重山

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13,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14,月夜

刘方平 15,从军行(其三)

王昌龄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6,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17,浣溪沙·蔌蔌衣巾落枣花

苏轼

蔌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18,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19,南乡子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20,山坡羊.骊山怀古 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21,朝天子.咏喇叭 王磐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22,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23,蜀相

杜甫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24,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25,登高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26,念奴娇.自述

高启 27,一剪梅

唐寅

策勋万里,笑书生骨相,有谁相许。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壮士平生还自负,羞比纷纷儿女。赏心乐事谁论?花下销魂,月下销魂。酒发雄谈,剑增奇气,诗吐惊人语。愁聚眉峰尽日颦,千点啼痕,万点啼痕。风云无便,未容黄鹤轻举。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何事匹马尘埃,东西南北犹羁旅。只恐陈登容易笑,负却故园鸡黍。笛里关山,樽前日月,回首空凝伫。吾今未老,不须清明如雨。28,水调歌头 张惠言

百年复几许?慷慨一何多!子当为我击筑,我为子高歌。

招手海边鸥鸟,看我胸中云梦,蒂芥近如何?楚越等闲耳,肝胆有**。生平事,天付与,且婆娑。几人尘外相视,一笑醉颜酡。

看到浮云过了,又恐堂堂岁月,一掷去如梭。劝子且秉烛,为驻好春过。29,贺新郎.病中有感

吴伟业

万事催华发!论龚生、天年竟夭,高名难没。吾病难将医药治,耿耿胸中热血。待洒向、西风残月。剖却心肝今置地,问华佗解我肠千结。追往恨,倍凄咽。

故人慷慨多奇节。为当年、沉吟不断,草间偷活。艾灸眉头瓜喷鼻,今日须难决绝。早患苦、重来千叠。脱屣妻孥非易事,竟一钱不值何须说!人世事,几完缺? 30,蝶恋花 纳兰性德 31,望江南

无名氏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天上月,遥望似一团银。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夜久更阑风见紧,与奴吹散月边云,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照见负心人。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32,采桑子

纳兰性德

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33,浣溪沙

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34,菩萨蛮

无名氏 35,卜算子

无名氏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水面上秤砣浮,直待黄河彻底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二,古诗文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节选)

孟子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曹刿论战 》(节选)《左传》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鱼我所欲也》(节选)《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4,《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战国策》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5,《诫子书》 诸葛亮

七年级古诗文 篇2

一、古诗词与历史课堂教学

(一)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古诗词, 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年级的历史教学内容, 大多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人与事, 教材的语言相对比较乏味、枯燥。所涉及历史事件的性质、影响、意义等内容比较模糊, 学生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在我国古诗词中, 有许多是取材于历史, 形象生动, 且意境优美。在七年级历史课堂教学中, 运用相关的古诗词, 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使沉闷的课堂气氛更为活跃, 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古诗词, 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 培养创造性思维非常重要。创造性思维, 主要是指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强调思维的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以及多结构。创造性的思维方式, 不受传统方法以及现有知识的局限, 是一种扩散性的开放思维。在七年级的历史课堂教学中, 运用古诗词能够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联想等层面的思维以及能力, 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 也能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 使其更深入地理解有关的历史知识。

(三)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古诗词, 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在古诗词描绘内容中, 有关社会情况的作品比较多, 适当地运用古诗词, 在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 也能够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在七年级历史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多运用学生熟悉的古诗词, 通过理解历史知识和古诗词含义, 不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古诗词, 能够有效促进教师进行关联教学

在历史课堂的教学中, 许多历史事件是相互关联的。一些古诗词的应用对于促进整个教师关联教学, 提升学生对于事件来龙去脉的分析理解有着重要的促进重要。同时, 古诗词中体现出来的历史韵味使教师更好地营造历史课的教学氛围, 使整个教学课堂呈现出一种历史文化气息, 使整个历史课堂教学的开展更加的有效。

二、古诗词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利用

(一) 在历史新课中导入古诗词

七年级的学生, 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 会积累一定的诗词知识, 有一定的理解、鉴赏能力。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根据具体教学内容, 在新课中导入相关的古诗词,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七年级历史教材上册中的“三国鼎立”这一历史事件, 教师可将曹操的《步出夏门行·龟虽寿》中“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这一部分导入课堂教学内容中。通过设问的方式, 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相关历史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 在事件解释中运用古诗词

在七年级历史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利用有关诗词, 概括总结历史事件的意义或是影响。通过古诗词的形式, 解释相关的历史事件, 与纯粹的讲解相比, 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如“隋唐大运河”这一历史事件, 教师可运用胡曾《汴水》中的:“千里长河一旦开, 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 惆怅龙舟更不回。”以及李敬方《汴河直进船》和皮日休《汴河怀古》中的有关诗句。通过对比诗词中的历史观点, 帮助学生客观评价有关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三) 在悬念设置中引用古诗词

在七年级历史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在结尾时, 引用相关的古诗词设置悬念, 由学生猜测下文中的历史事件或是历史人物,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如“安史之乱”这一历史事件, 教师可引用白居易《长恨歌》中的“春寒赐浴华清池, 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 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 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 从此君王不早朝。”这一部分。教师可询问学生, 这些诗句所描述的历史人物是谁, 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反映了什么历史问题?通过设置悬念, 使学生产生好奇心, 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在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的同时, 也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 在总结教学时引入古诗词

在七年级历史课堂教学中, 许多历史课程的讲解在最后都需要教学进行总结。这种总结如何使学生能够真正地感受到此课堂教学的魅力, 这就需要教师通过运用一些古诗词来进行总结。比如, 教师在对整个唐王朝进行一个全面总结的时候。教师可以分别用初唐、盛唐、唐末期三个时期有代表性的诗人的诗进行总结, 这样十分有利于促进学生记忆和理解整个唐朝发展的始末特点。

在七年级历史课堂教学中, 运用古诗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 也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是主动性原则。历史课堂教学中古诗词的运用, 应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目的。其次是真实性原则。历史课堂教学中所运用的古诗词, 应该是对社会现实的客观反映, 不能偏离历史事实。再次是适时性原则。古诗词的运用, 应与历史课堂教学内容相适应。然后是精要性原则。历史课堂教学中古诗词的运用, 应保证其简洁性、代表性和准确性, 篇幅不宜过长。最后是通俗性原则。历史课堂教学中所运用的古诗词, 应考虑其通俗性, 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总而言之, 运用古诗词提高七年级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 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 注意古诗词运用的适当性, 以实际需求为依据, 合理运用古诗词。

参考文献

[1]马成利, 马海峰.浅谈诗词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1 (6) :218-220.

[2]张海燕.浅谈古诗词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今日中国论坛, 2013 (10) :150-151.

[3]唐惠忠.咏史诗词与历史教学[J].吴中学刊, 1997 (3) :33-34.

[4]姜桂平, 王大良, 乔景柱.浅谈诗词歌赋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 (5) :132-134.

七年级古诗文 篇3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 困境 建构主义 七步法 有效课堂

都说学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面对这排名第一的怕,文言文教学的道路就显得颇为艰难。在学生眼中,只要有文言字眼出现的课文,都被盖上文言文的标签,直接打入冷宫。作为中职生,他们的文言文基础相对薄弱,如果老师在课堂上不能营造一个适合他们的学习氛围,他们就有可能陷入听不懂的困境。因为觉得难,所以有了畏惧心理,学习起来也会特别累。这样一来,本来就不太自信的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必然受到挫伤,学习古诗文这条艰难的路会变得更为曲折。阻挡老师前行的是课堂的效率。为了学好知识,老师们都会不由自主地采取“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串讲法。然而这种教学法容易导致课堂沉闷且效率低下。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对学习和教学有很大的价值。在皮亚杰看来,学习并不是个体获得越来越多外部信息的过程,而是学到越来越多有关他们认识事物的程序即建构了新的认知图式。这一理论提醒笔者:学生的学习应该是在老师指导下的主动学习,他们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教师是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最终引导学生达到独立学习的程度。因而在古诗文教学的实践过程中需要了解个体、激发个体兴趣、授予个体方法、为个体创设情境,化被动为主动,才能拨开迷雾走出困境。当然,古诗文课堂也可以是德育的一个平台,更离不开有效的激励措施。笔者把这个方法称之为“七步法”,通过“读”、“逗”、“授”、“画”、“演”、“育”、“励”七步,把古诗文课堂交回到学生手里,让学生在“七步法”的指引下,在情境中学习,主动获取知识。下面谈谈笔者的“七步法”是如何操作的。

一、“读”

“读”者,“读心”也。“读”是前提,是基础。教师要充分了解授课对象,兵书有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作为引导者的教师要熟悉学生这个知识建构者。

1.充分了解学情

学生的学习情况是老师的教学出发点,只有对教学主体的学习基础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契合学生实际,制订适合学生的教学计划,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要了解本班学生的学情,老师需要从学习成绩、学习习惯、课堂表现、作业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对全班的学习情况要有大致的把握。

2.充分了解学生个性

要驾驭语文课堂,了解学生的个性也非常重要。个性活跃的学生,或许更适合讨论的课堂形式;个性沉稳的学生,更喜欢理性思考。面对不同个性的教学主体,授课过程中的课堂生成也是不同的,教师需要灵活变换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3.充分了解班级管理机制

每一个班级都是一个团体,不同的团体有不同的管理方式,也会有不同的奖励机制。作为任课老师有必要了解一下班级相关机制。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顺势借用班级奖励机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二、“逗”

所谓“逗”,就是逗趣,激发学生的兴趣。中职生的文言基础薄弱,但是他们的兴趣还是比较广泛的。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把握好他们的兴趣方向,并合理激发,课堂会更有生机。比如学生对一些知名作家的作品耳熟能详,但是对他们的生平却知之甚少。抓住这一点,笔者在讲解《将进酒》这首诗时,花了一节课的时间,兴致盎然地向学生讲述了李白。从“仰天长啸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狂放,到“御手调羹”、“贵妃磨墨”、“力士脱靴”的不羁,再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然不屈。一个飘逸豪放、集“儒、道、侠”于一体的李白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立了起来,学习这首诗歌的时候便有了亲切感,课堂也比较活跃。

“逗”是多角度。只要学生感兴趣,笔者可以从作者、从背景、从主题等角度展开。用契合学生兴趣方向来激活课堂,追求高效。如学习《静女》,可以介绍一下在《诗经》中出现较多的爱情诗;学习《六国论》,可以对当时天下的形势做一个颇为详尽的讲解。兴趣被激发了,学生主动了,课堂就更有效了。“逗”是催化剂,是调味料,能有效激活课堂。

三、“授”

“授”即“授之以渔”的授。宓重行老师说:“中学的文言文不应由老师一篇一篇‘教,学生完全可以利用工具书来自学。”这个观点,与建构主义理论无疑是合拍的。教师作为帮助者,应该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途径。中职老师教学古诗文时如果彻底放手比较困难,但至少应该做一做放手的事情,如让学生买好《古汉语字典》,让学生多归纳常见字词的用法,课堂上创造机会让同学们在没有老师帮助的情况下合作翻译……都说“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古诗文学习中来,无论学习古诗文这条路多么难走,学生的收获都会是满满的。“授”是拐杖,是助行器,在学习道路上起到不可缺少的辅助作用。

四、“画”

“画”者,绘画也。古代诗歌最擅长的就是运用意象营造出意境,面对绝妙的意境,在赏析诗歌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不够好的中职生,很有可能吞吞吐吐,语言匮乏。面对此种情形,笔者让学生用绘画的形式来展现,收获了不一样的效果。绘画的要求不要太高,不然不是绘画专业的学生会手足无措,只要学生能大致表达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就可以了。比如在学习《雨铃霖》时,在寻找出意象之后,让学生绘制连环画来呈现整首词。起初学生觉得特别新鲜,然后开始认真画画,教室里嬉笑声不断,但是却让老师看到了一群动脑筋思考的学生。只要有适合用绘画来表现的情境,都可以适当地运用这一方法。学习文言文的时候也不例外,在《沂水春风》这一课,笔者也尝试让学生用简笔画呈现了当时就坐的位置图,学生都是很努力地去读懂课文,然后再动笔画,这样古诗文学习的主动权又到学生那里去了,岂不快哉!

五、“演”

“演”即表演。如果课堂上“画”不足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时候“演”就可出场了。用角色扮演的形式来再现情境,既能让学生对角色有更充分的了解和体会,也给了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同样也活跃了课堂。在学习《长亭送别》时,课文学习接近尾声,笔者组织学生表演“临别叮嘱”这一情景。学生的表现真的出乎意料,除了别出心裁的“方言版”和“演唱版”,还有一个男生拿出眼镜布当道具,一边抹泪一边恶狠狠地说:“你如果在外面有女的了,我会剥了你的皮,抽了你的筋,放了你的血。”然后马上转用温柔的腔调说:“你知道吗?”引得同学们捧腹大笑。一节意犹未尽的语文课,只因为有了表演这个环节,令人久久沉醉。学生在表演过程中,积极融入角色,揣摩语言,形成了自己对人物的理解,知识也在不断构建中。“画”和“演”犹如学生的创作,既是构建的过程,也是展示的结果,同时也用创新的方式激活了原本沉闷的课堂。这两步犹如两注清流注入课堂,让课堂清亮而又有活力。

六、“育”

“育”者,育人也。 古人强调“文以载道”,中国历史上语文教学和德育是密不可分的。在职高就读的学生,有很大一部分对人生比较迷茫,导致平时表现出懒散、无所谓的状态。与其板起脸来严肃地教育他们,不如在语文课堂上融入德育主题,适时点拨会来得更深入人心。有一次,学完《琵琶行》,接着学《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有一个学生幽幽地吐出一句:“唉,这些人呀都是被贬之后才会写出那些诗的。”听完这话,同学们都笑了,没有同情,没有理解。笔者笑着赞同了该同学的话,面对课堂突发的状况,笔者顺势引导学生思考两个方面的德育主题。

1.直面挫折

这些诗人无疑都是遭遇了很大的挫折,但是他们都没有垂头丧气,更没有一蹶不振,反而在文学领域有了很大的发展。面对挫折,要有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要有李白那种“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自信,直视挫折,勇敢面对。

2.闪亮自我

有句话说得好“当上帝为你关闭一扇门的时候,同时也在为你打开一扇窗”,身在职高可能是一次失误,但是千万不要把打开的那扇窗也关上。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展现自我风采的领域,无论是学习、技能、文体,任何一个方面都要让自己有一个放光的地方,这样的人生才完整。

又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中那一句“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扣住这一点,让学生明白凡事只要尽力了,就可以不必在乎结果。凡事都应该尽力而为,才能无愧于心。这样的德育教育就如“润物细无声”般浸润学生的心灵,让古诗文课堂更加有生命力。“育”是灯塔,是指南针,指引着学生前行的方向。

七、“励”

“励”乃激励。中职生文言文基础差,老师切不可要求过高,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都应该符合中职生的特点,更有利于学生个人的发展。

1.评价标准放宽,多鼓励少批评

如何评价,老师的标准很重要。要求过高,则优秀者甚少,难免气恼忧心。面对基础差的中职生,教师应该在衡量本班学生的学情之后,从中间水平确定一个标准。对优秀者多多表扬,对需要进步的多多激励。多发现学生优点,多鼓励,相信表扬的力量是巨大的。

2.评价方法多样,重过程轻结果

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文默写2 篇4

1、山际见来烟。鸟向檐上飞

2、独坐幽篁里。深林人不知,3、峨眉山月半轮秋,夜发清溪向三峡,4、谁家玉笛暗声。此夜曲中闻折柳,5.《峨眉山月歌》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和,构思精巧,不着痕迹。

6、,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7、故园东望路漫漫。马上相逢无纸笔,8、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9、歧王宅前寻常见。正是江南好风景

10、苍苍竹林寺。,青山独归远。

11、黄梅时节家家雨。有约不来过夜半,12、李杜诗篇万口传。江山代有人才出,13、《方仲永》一文中哪些话介绍了方仲永才能发展的三个阶段:

14、《木兰诗》描写木兰奔赴战场时

矫健英姿的句子是:。描写征战激烈的子:。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军旅生活悲壮严酷气氛,烘托木兰勇敢、坚强性格的名句是。

15、成语“扑朔迷离”出自《木兰诗》中的哪一

句?。

16、《孙权劝学》中,可以写出吕蒙的判若两人及鲁肃的惊讶的语气。写出吕蒙自得之意,当之无愧。写出孙权现身说教,指出读书的益处。肯定语气,语重心长.指出“学”的必要性。

17、《口技》中描述观众的反应:

(1)

(2)⑶交代道具的简单:

口技人坐屏障中,、、、而已。,暗示名声之大,技艺之高无人不知、无人能及。

找出《口技》。

18、夸父与日逐走,;,饮于河、渭;河、渭

不足。。。

19、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倾西北地不满东南。

20、吴均的《山中杂诗》描写山峰环绕,竹木茂盛的一句是:。写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最有趣的是云彩从窗户里飘了出来的诗句是:。

21、《竹里馆》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的诗句是。

22、《春夜洛城闻笛》中写诗人听到《折杨柳》曲调,不觉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的一句是:。

23、《滁州西涧》的作者是,诗中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的诗句是:。诗人创造了涧边幽草,水急舟横的清幽意境的诗句是:。

24、《江南逢李龟年》的作者是,诗中写过去之盛,为下文作铺垫的诗句是。诗中写

现在之衰,抒发无穷感慨的诗句是。

25、《送灵澈上人》中写一抹斜阳下,几重青山外,远行人渐行渐远的是:。

26、《约客》作者中用对句写景,道出黄梅时节的夜晚,乡村池塘中传来阵阵蛙鸣的是:。写到客人失约,主人寂寞的诗句是。

27、赵翼《论诗》一诗中与“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含义相同的诗句是。

28、《狼》中写狼在路上发现屠户并紧追屠户不放的句子是。写作者对这个故事发表评论的句子是。

29、任写两句关于黄河的诗句:。。

古诗(七年级下册) 篇5

教案设计

诵读欣赏 古诗三首(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新疆五家渠一中 苏新华

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三首古代咏物诗,学会诵读欣赏咏物诗的`方法。

2.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3.熟记诗歌

教学重点:1、通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结构。

2、了解一般咏物诗的方法。

教学方法:1、反复吟咏诵读,读准字音、节奏。

2、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3、品析鉴赏、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

导言: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代诗歌了,这些诗歌可以说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灿烂明珠,给人享受,使人陶醉。

今天,我们再一起来欣赏三首古诗。同学们可能已经注意到了这三首古诗安排到了一个单元,是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以动物为题。这些诗歌在内容上说,属于咏物诗。

诵读欣赏(一)蝉

虞世南垂瑞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一、诵读

1、 老师范读,学生齐读。

2、 要正确读音、断句。

3、 识别诗体。

二、诵读

1、 应用多种方式诵读

七年级古诗文 篇6

《孙权劝学》

一、重点字词

1、当涂:当道,当权。

2、辞:推托

3、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诗》《书》《礼》《春秋》等书。

4、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5、邪:通“耶”,语气词。

6、但:只,只是

7、见往事:了解历史。见,见解,见识;往事,指历史。

8、及:到,等到。

9、今者:如今,现在10、才略:才干和谋略。

11、更:重新。

12、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擦拭。

13、见事:知晓事情。

二、问题探究

1、本文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影响,请你谈谈学习的体会。

例:①吕蒙原本是一介武夫,通过孙权的劝学,他勤奋学习,最后成了一名儒将。所表现出的才能令人刮目相待。我们如果能像吕蒙一样,抓紧时间,发奋学习,将来也一定会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到时候老师可要对同学们刮目相看,我们的同学也不会是吴下阿蒙。

②吕蒙知不足而后弥补,最终大有长进。这说明:“学习,无论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③孙权是个善用人才的明君。

④读书能使人增长知识,开拓视野。

2、课文怎样表现吕蒙的学习效果的?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论议来表现的。吕蒙原本是一介武夫,通过孙权的劝学,他勤奋学习,最后成了一名儒将。所表现出的才能令人刮目相待。我们如果能像吕蒙一样,抓紧时间,发奋学习,将来也一定会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到时候老师可要对同学们刮目相看,我们的同学也不会是吴下阿蒙。

3、孙权如何劝吕蒙学习的?

⑴交代吕蒙的身份“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说明学习的必要性。

⑵用限止语气“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来克服吕蒙畏难的心理。

⑶现身说法“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指出其可行性。

《木兰诗》

一、重点字词

1.当户织:对着门织布。

2.唯:只。

军帖:军中的文告。

3.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军书,征兵的名册。十二,表示多数,不是确指。下文的“十年”“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

4.爷:和下文的“阿爷”同,都指父亲。

5.愿为市鞍马: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为,为了。市,买。

6.万里赴戎机:远行万里,投身战事。戎机,战事。

7.关山度若飞: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的关塞山岭。度,越过。

8.策勋十二转:级最大的功。策勋,记功。转,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

9.赏赐千百强:赏赐很多的财物。强,有余。

10.不用:不愿做。28.愿驰千里足:希望驰骋千里马。31.红妆:指女子的艳丽装束。

11.帖花黄:帖,通“贴”。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

12.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据说,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扑朔,动弹。迷离,眯着眼。

13.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雄雌两兔贴近地面跑,怎能辨别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傍,靠近、临近。走,跑。

二、重点句子翻译

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花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座座山。

B、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照着铠甲。

C、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为国捐躯(生存无几),将军和壮士(木兰)戎马十年

胜利归来。

D、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给木兰)记很大的功,赏赐很多财物。

E、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木兰当着窗户,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

F、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雌雄双兔一起并排在地上跑,怎么能分辨出是雄是雌呢?

三、问题探究

1.读完此诗,你觉得我们应向木兰学习哪些精神品质?

本诗通过对木兰代父从军,沙场征战和辞官还乡的叙述,塑造了木兰勤劳善良、坚毅勇敢、机智谨慎、淳厚质朴、热爱祖国、不慕荣利、深明大义、热爱和平的巾帼英雄形象。

2.全诗详略得当,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答:对木兰的从军缘由、离别、辞官和还乡都写得比较详,对出征前的准备和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略。这是因为诗的中心在于颂扬木兰勇于献身、不图荣华富贵的高尚情操以及热爱和平生活的精神。

《卖油翁》

一、重点字词

1、公:对男子的尊称。善射:擅长射箭。善,擅长。自矜:自夸

2、尝:曾经

释担:

放下担子。释,放下。

3、睨: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

4、但微颔之:只是对此微微点头(意思是略微表示赞许)。但,只。颔,点头。之,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5、无他:没有别的奥秘。

6、但手熟尔: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熟,熟练。

尔,同“耳”,相当于“罢了”。

7、忿然:气愤的样子。然,表示“……”的样子。

8、尔安敢轻吾射

安,怎么。轻,看轻、轻视。

9、以我酌油知之: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以:凭、靠。之,指射箭是凭手熟的道理。

10、徐以杓酌油沥之。

徐,慢慢地

“杓”通“勺”,勺子

沥之,滴入(葫芦)。沥,下滴。之,指油。

11、遣之

:让他走。遣,打发。

二、问题探究

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熟能生巧,同时说明了艺无止境,告诫人们几时有了长处也不能过分骄傲。

2、高超的箭法真的能等同于往壶里倒油吗?好箭法真的只是手熟吗?

答:不能。以常识来看,从钱孔中注油入葫芦,不沾钱孔,确实是手熟之技;但与高超的箭法是不能对等的。练成此箭法不仅仅靠“手熟”二字,还要有过人的意志、超常的悟性、良好的天赋等因素。

3、你是否觉得阅读时的“质疑”也很有意思?

阅读时的质疑当然有意思。如读完故事我们会问到: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长处呢?——把自己的长处看成一种战胜困难的优势而不是宣扬的资本,学习卖油翁的谦虚和自信;对别人的长处,要取长补短,力戒陈尧咨的恃才傲物。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

(一)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参考译文】

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阅读赏析】

1.诗中写了那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2.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3.“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说说诗中“独”字好在哪里?

(二)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参考译文】

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客居之

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阅读赏析】

1.诗歌首句中的“暗”字有何妙处?全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2.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简单作一下分析。

(三)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参考译文】

东望家乡路程又远又长,热泪湿双袖还不断流淌。在马上与你相遇无纸笔,请告家人说我平安无恙。

【阅读赏析】

1.“双袖龙钟泪不干”中的“龙种”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有何表达效果?

2.本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参考译文】

春天不久就将归去,花草树木想方设法挽留春天,一是争奇斗艳,人间

万紫千红。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

【阅读赏析】

1.一、二句写出了晚春景致怎样的特点?

2.诗的三、四两句意蕴深刻,为历代传诵。请对这两句诗作赏析。

3.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参考答案

(一)1.幽篁、深林、明月

月夜山林清新幽静的意境

2.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3.“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境。

(二)1.(1)一个“暗”字,一方面表达了喧嚣过后平静夜嘹亮笛声传来的突然性,像是悄然而无痕迹的;另一方面照应了“谁家”,让人产生无限遐想。(2)游子思乡之苦。

2.古人离别常折柳枝相赠,表依依不舍之意。《折柳》既实指曲名,又代表一种风俗,一种情绪,《折杨柳》这支汉乐府古曲抒发的也正是旅人伤别之情。诗人借笛中吹奏的《折杨柳》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三)1.“

龙钟”在这里是沾湿的意思,它形象的描绘了诗人对亲人无限眷念而情不自禁流泪的神态。

2.表达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四)1.草木留春,万紫千红

2.运用拟人、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飘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作者借此表达了要珍惜光阴、不失时机的人生态度。

3.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部编版

|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内重点文言文知识梳理!

桃花源记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

一般词语:

1.缘:沿着,顺着。

2.夹岸:两岸。夹,在两旁。

3.数:几。

4.芳:香花。

5.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英,花。

6.缤纷:繁多样子。

7.复:再。

8.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9.才:仅。

10.平旷:平坦开阔。

11.俨然:整齐的样子。

12.属:类。

13.阡陌:田间小路。

14.悉、咸:全,都。

15.黄发:指老人。

16.垂髫:指小孩。

17.怡然:形容喜悦。

18.乃:竟然。

19.具:详细。

20.问讯:打听消息。

21.云:说。

22.叹惋:感叹惊讶。惋,惊讶,惊奇。

23.延:邀请。

24.语(yù):告诉。

25.扶:沿,顺着。

26.向:从前,旧的。

27.及:到。

28.诣:到。

29.遣:派。

30.欣然:高兴的样子。

31.规:计划。

32.果:实现。

一词多义:

1.中:①年间。(晋太元中)②中间。(中无杂树)

2.志:①标记。(寻向所志)②做标记。(处处志之)

3.为:①(w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

4.寻:①寻找。(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寻病终)

5.闻:①听说。(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具言所闻)

6.舍:①(shě)舍弃,放下。(便舍船)②(shè)房舍。(屋舍俨然)

7.作:①劳作。(其中往来种作)②做。(设酒杀鸡作食)

古今异义:

1.鲜美

古:鲜艳美丽。今:食物味道好。

2.开朗

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3.交通

古:交错相通。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4.妻子

古:妻子儿女。今:男子的配偶。

5.绝境

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6.无论

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

7.如此

古:像这样。今:这样。

8.不足

古:不值得。今:不充足;不满。

词类活用:

1.异:感到诧异。

2.穷:尽,有走完或穷究根源之意。

3.尽:完,文中有消失之意。

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成语:1.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2.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津,渡口。3.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4.世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理解探究:

(一)用原文语句回答: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表明渔人总体感受的句子:豁然开朗。

7.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先世避秦时乱。

8.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诣太守,说如此。

(二)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渲染了

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事出偶然,意料之外。

3.“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由于“甚异之”,想探个究竟。

4.“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初极狭,才通人。

5.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6.“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7.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自然环境:美丽富饶;②社会环境:安定平和;③生活状况:安居乐业;④精神状态:自由快乐。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人民生活痛苦。

9.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

10.桃花源中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先人已饱受战乱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会中再过痛苦的生活。

11.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对渔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

12.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并不存在。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13.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

14.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

15.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

16.写出文章的整体思路。(渔人)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

17.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18.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哪些人生道理或启示?围绕“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一些艰难苦难”回答即可。19.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难于桃花源,不复出焉的行为的?桃花源人在当时是很幸运的,能躲避祸患,生活安定;但从积极意义上来讲,躲避不是永远的,应该起来抗争。(谈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小石潭记

文学常识:

《小石潭记》的作者是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朝代),唐宋八大家之一。课文选自《柳河东集

》,体裁是游记。

字音字形:

坻(chí)

坻(dǐ)

屿(yǔ)

嵁(kān)

佁(yí)然

翕(xī)忽

如鸣珮(pèi)环

篁(huáng)竹

清冽(liè)

蒙络摇缀(zhuì)

参(cēn)差(cī)

披拂(fú)

犬牙差(cī)互

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重点字词:

1水尤清冽

尤:格外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道:道路

3.潭中鱼可百许头

见:出现

可:大约

4.佁然不动佁然:呆呆的样子

5.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清:凄清

居:停留

6.隶而从者

隶:跟从、跟随、跟着

7.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向西

8.下见小潭

下:在下面

9.日光下澈

下:往下

10.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在空中

1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斗:像北斗星一样

蛇:像蛇一样

12.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像狗的牙子

13.似与游者相乐

乐:逗乐

1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凄、寒:使……感到凄凉、使……感到寒冷

15.记之而去

去:离开

一词多译:

1.可: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可以,能够,不可久居。

2.从:自,由,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跟随,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怒己,曰奉壹。

3.清:清澈,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冷清,以其境过清。

4.差:长短不一,参差披拂;交错,动词,其岸势犬牙差互。

5.以:因为,以其境过清;表示前一行为是后一行为的的方法或手段,“一”前面的成分是后面动词的状语,可以不译,近岸卷石底以出。

6.乐:以…为乐,心乐之;逗乐,嬉戏,似与游者相乐。

见:动词,通“现”,出现,下见小潭;动词,明灭可见。

翻译句子: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

3.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

4.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那溪岸的形状像狗牙那样交错,无法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描写小石潭环境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凄苦之情。

课文结构:

作者的写作顺序:发现小石潭

(闻声见形)

潭中景物(水→石→树→鱼)

小溪源流(溪身→岸势)

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语段赏析:

1.课文按什么顺序写?抓住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按游览的顺序,抓住幽静的特点。

2.作者写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

意在表现作者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

3.柳宗元借小石潭的景色表达了被贬之后的苦闷抑郁之情。像这种借景抒情表达心志的文言名篇有很多。请联系《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和《桃花源记》等篇章中的一篇,以“小石潭凄寒幽静”为上句,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

上句:小

静;

下句:。

例(1)琅琊山蔚然深秀

例(2)岳阳楼壮美雄奇

例(3)桃花源和平宁静

4.本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

①点面结合。如写石:“全石以为底”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

②远近交错。如写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

③动静结合。如写鱼:“影布石上”是静,“俶尔远逝”是动。

④虚实相生。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表面写鱼,实为写水,以实写虚,虚实相映成趣。

九年级下册(部编版)古诗文默写汇总

古诗文默写

(说明:画线句为中考易考名句)

一诗词名句

1.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4.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苏轼《江城子·密州

出猎》)

5.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6.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7.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8.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9.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图片。(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0.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1.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2.四面歌图片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秋瑾《满江红》)

13.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秋瑾《满江红》)

14.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秋瑾《满江红》)

15.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秋瑾《满江红》)

16.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苏轼图片《定**》)

17.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

18.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陈与图片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19.图片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20.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21.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22.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纳兰性德《浣溪沙》)

23.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纳兰性德《浣溪沙》)

24.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十五从军征》)

25.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十五从军征》)

26.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十五从军征》)

27.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十五从军征》)

28.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9.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0.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1.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3.何图片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34.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35.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36.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37.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文天祥《过零丁洋》)

38.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39.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张养浩《山坡羊·潼关

怀古》)

40.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张养浩《山坡羊·潼关

怀古》)

41.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42.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文天祥《南安军》)

43.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文天祥《南安军》)

44.饿死真吾事,梦中行采薇。(文天祥《南安军》)

45.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夏完淳《别云间》)

46.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夏完淳《别云间》)

47.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张养浩《山坡羊·骊山怀古》)

48.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张养浩《山坡羊·图片骊山怀古》)

49.图片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张养浩《山坡羊·骊山怀古》)

50.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王磐《朝天子·咏喇叭》)

51.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王磐《朝天子·咏喇叭》)

二文言文名句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2.生,亦我所欲也;义图片,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

3.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鱼我所

欲也》)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鱼我所欲也》)

5.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鱼我所欲也》)

6.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7.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不辱使命》)

8.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不辱使命》)

9.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唐雎不辱使命》)

10.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1.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2.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3.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4.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5.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16.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17.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18.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19.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20.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2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图片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诸葛亮《出师表》)

22.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2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出师表》)

24.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25.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

26.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诸葛亮《出师表》)

三按要求默写

1.《渔家傲·秋思》中写出当时战争形势的诗句:四面边声连角起。

2.《渔家傲·秋思》中写出将士们生活艰苦而又思乡心切惆怅的句子:浊酒一杯家万里。

3.《渔家傲·秋思》中从虚写的角度,突出战争持久,将士背井离乡远征边塞的痛苦的图片诗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4.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抒发立志为国效命的情怀的句子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5.《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视觉与听觉两方面再现激烈战斗场面的句子是: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6.《满江红》中描述鉴湖女侠的巾帼英雄的形象,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的句子: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7.《定**》(苏轼)词中描写归途中遇雨,同行狼狈,词人却放慢脚步,不在意风雨,吟诗长啸的句子是:莫听图片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8.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中回想往昔在午桥桥上宴

饮,在一起喝酒的人大多是英雄豪杰的句子是: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9.辛弃疾的《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被白发,欺人奈何”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10.纳兰性德《浣溪沙》中的“身向云山那畔行”一句点明此行之目的地,很容易让人想起同是纳兰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这首词中的“古今幽恨几时平”一句点明主旨。

11.纳兰性德《浣溪沙》中触景生情。用了工整的对仗句勾勒出“远塞”也即“荒戍垒”“旧关城”的荒凉破旧景象的句子是: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12.《十五从军征》中更加深刻地表现出老翁孤独凄凉的处境和心情的句子是: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13.《十五从军征》中揭露(表现)汉代极端不合理的封建兵役制度的句子是: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14.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在军营里设置酒宴,用有西域特色的管弦乐器齐鸣和响来增添苍凉悲壮豪气的诗句是: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15.《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诗人目送友人离去、流露依依不舍之情的诗句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6.《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看江水东流,图片发思古幽情的句子是: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17.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4周年的主题班会上,同学们一起吟咏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其中“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不禁让我们想起中华民族的那段悲惨历史,也让我们深深体会到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深刻道理。

18.在生死大义面前,孟子主张“舍生而取义者也”,文天祥慷慨陈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古人的这些豪壮之语感召了多少仁人志士为正义事业而英勇献身!

19.《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潼关雄伟气势的句子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20.《山坡羊·潼关怀古》点明主旨、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名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21.文天祥的《南安军》这首诗抒写作者此次行程孤独悲苦心情的两句是:出岭谁同出?归乡如不归!

22.《别云间》一诗中表现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的诗句是: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23.《山坡羊·骊山怀古》中与“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相呼应的句子是: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抒写作者对历史兴亡大彻大悟的句子是: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24.《朝天子·咏喇叭》中形象写出宦官欺压百姓,把老百姓搜刮得倾家荡产的句子是: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25.《鱼我所欲也》中,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句子是: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图片6.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对太学生中的其他人“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7.春秋时期,鲁与齐交战,起初鲁庄公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被曹刿阻止了,曹刿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战胜了齐军,成为了中国战争史上图片以弱胜强的有名战例。这“敌疲我打”的方针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28.《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的理由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9.《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威王奖赏进谏的政令下达“期年之后”的情况:虽欲言,无可进者,表明齐国政治日益清明。从而达到“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的目的。

七年级古诗文 篇7

新课标要求小学低年级的孩子能“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 张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感受语音的优美。 背诵优秀诗文50篇 (段) 。 低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课标推荐的这些古诗词, 都是历代名篇佳作, 短小精悍, 词句优美, 韵律和谐, 节奏感强, 易读易记, 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

下面我就根据低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文本资源, 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和学校校本教材, 引导学生诵读经典诗文谈谈做法。

一、让学生愿读, 突出一个“趣”字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心理学家指出, 兴趣是在过去的知识经验愉快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 使人乐于积极而持久地接触, 认识某一类新事物的一种意识倾向。 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 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自动调动全部感官, 积极主动地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

(一) 范读

教师诵读古诗, 把诗词的韵律与节奏、语调读准确, 甚至模仿古人入情入境地摇头晃脑, 把诗词饱含情感表现出来, 借以激发诵读兴趣。

(二) 讲故事

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听故事, 经典古诗文中相当一部分是有故事背景的。 对这些诗文, 可以以故事激发学生诵读兴趣。 如在诵读《游子吟》一诗时, 创设这样的情境:有一天, 孟郊要出远门, 夜已很深, 母亲还在油灯下为儿子一针针一线线地缝衣裳, 衣裳千针万线, 缝得密密的, 生怕儿子回来太晚, 衣服穿破没人补。 第二天, 孟郊上路了, 他看到路边的小草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生机勃勃, 心想:母亲的恩情不就像这太阳的光辉吗? 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也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通过一边讲故事, 一边诵读古诗, 学生觉得生动有趣。 借助讲故事进行诵读的古诗还有《锄禾》《悯农》《江上渔者》, 等等。

(三) 巧用简笔画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大都绘声绘色, 情景交融, 展现出一幅幅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的美好景画。 在诵读过程中要善于运用简笔画勾勒出古诗的情景, 让学生形象地了解古诗的意思, 便于诵读和记忆。 如学习《小池》时, 我在天空中画一个圆圆的太阳, 地面上画一条弯弯的小河, 河旁边几棵小树, 水面上几支含苞欲放的荷花, 荷花上班几只蜻蜓, 让学生感受“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的意境。 像这样的古诗教学还有《咏鹅》、《江南 》、《独坐敬亭山 》、《敕勒歌 》等, 教师在作画过程中, 使学生逐步加深对字词、诗句的感知, 学生由最初的“美感”到“喜爱”, 由“喜爱”到“关注”, 由“关注”到“诵读”, 层层递进, 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对古诗的领悟力。

二、让学生会读, 突出一个“美”字

(一) 感受文字美

古人作诗作文讲究“炼字”, 经典古诗文一般语言凝练。 如贾岛、韩愈“推敲”诗句的故事, 又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的锤炼, 都是著名的例子。 在诵读活动中或适当对古诗文的精妙字句进行点评, 或组织学生进行对比辨析, 或通过猜字游戏等方式让学生悄然领悟其精妙, 都可以让学生有“美不胜收、乐不可言”的感受, 从而增强学生语感。

(二) 把握韵律美

经典古诗文一般语言凝练、节奏和谐、旋律优美, 本身即有诱人的韵律美感。 因此, 读准节奏、把握韵律是感受经典古诗文之美的第一环。 我在诵读活动中, 注意根据作品的不同艺术特征, 选择听读、范读、领读、齐读、分部重读等多种形式, 让学生不知不觉进入浓厚的诵读氛围和诗歌意境。 许多学生在反复诵读后常常欲罢不能, 感叹“怎么这么好听! ”。

(三) 体验情境美

经典诗词常常富于画面感、情境美。 这些画面情境或是浓缩的场景, 或是自然的景观, 或是简短的故事, 成为构建诗词意境的基础材料和核心意象。 诵读时采取适当方式向学生呈现这些美丽画面、美妙情景, 无疑有助于在学生潜意识中种下将诵读视为赏心乐事的种子。 如组织诵读杜甫《绝句》、王维《山居秋暝》等诗的活动时, 我用课件展现诗中描画的情景, 通过美轮美奂的图画, 带领学生走进诗中意境, 让许多学生脸上露出了会心微笑。

三、让学生乐读, 突出一个“勤”字

诵读活动真正取得成功的标志是“乐读”, 即学生在诵读中体验到审美的愉悦、成功的满足, 从而乐在其中。 让学生从诗文之美走向诵读之乐, 无疑既是康庄大道, 又是终南捷径。为此, 我采取了以下方法:

(一) 时间安排

1.早晨诵读, 养成习惯。 每天早晨安排10分钟, 进行经典诵读。

2.课前诵读, 营造气氛。 每节课前3分钟, 带领学生在轻松愉快没有压力的氛围下诵读。

3.课余时间诵读, 增进乐趣。 把这周要诵读的古诗写在前黑板上, 便于学生诵读。 一周还不会的, 把古诗写在后黑板上, 便于学生复习。 学生在课间游戏中都可以诵读。

4.校内互动, 师生共读。 教师与学生共同诵读同一首诗, 课上与学生一起诵读。

5.校外延伸, 亲子同读。 学生把诵读内容回家背给家长听, 家长鉴赏此诗文并检查孩子的诵读情况。 家长与学生同步诵读相同的内容, 共同进步, 共同提高, 进一步增进亲子关系。

(二) 激励措施要得当

首先是语音上的激励。 在诵读古诗中, 我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的鼓励, 鼓励得准确, 鼓励得有层次, 夸到点子上, 把话说到学生的心坎上。 针对那些诵读古诗准确无误、咬字清晰、节奏感强、富有感情的学生, 我会毫不犹豫地给予充分的肯定并鼓励他做到更好, 如“哎呀, 你的诵读水平可真高, 老师和同学们都像你学习。 ”“你真是一个懂诵读的好孩子! 你读的时候可真入情入境啊, 继续努力啊! ”如果遇到声音小但还是有感情的同学, 我就说:“你的声音真好听, 你能大声诵读一遍吗? ”“如果你的声音大一些就更好更棒了。 ”此时学生一定会领略到成功的喜悦, 学习积极性会越来越高。 对待一些诵读得不太到位的学生也应该给予鼓励, “你的声音好响亮啊, 这遍你读得不太到位, 再读一遍好吗? 相信你第二遍一定比第一遍好。 ”用这样的语音鼓励, 学生会立刻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 重新树立学习信心。

其次是形式上的激励。 教育的作用, 是使人天天改造, 天天进步, 天天往好的路上走;就是要用新的学理、新的方法, 改造学生的经验。 在诵读古诗文的活动中, 我不仅仅从语言上激励学生, 更从多种形式上让学生乐读。

1.物品小馈赠, 每背一首古诗, 奖励一颗星, 积累到一定的数量, 可以换一把火炬张贴在“星星火炬评比栏”。

2.开展诗文诵读比赛, 分个人、 小组、 集体自由组合等多种形式,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调动了参与的积极性。

3.在班级墙壁上张贴学生的作品, 一张张诗词小报、一幅幅诗歌配画, 展示了孩子们诵读经典的每一分收获。

4.把经典的诵读与学生的文艺表演、 体育游戏等结合起来。 如集体边跳皮筋边配乐诵读《三字经》等。

5. 每月评比一次 “ 诵读之星”, 每学期评比一次 “ 诵读冠军”, 每年评比一次“诵读楷模”, 并发给奖品, 让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

低年级儿童古诗文辅读的途径 篇8

所谓古诗文辅读,指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在不加重儿童负担的前提下,激发儿童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自学浅近古诗文的能力,适时、适量、适度辅助儿童吟诵古代经典诗词和文言文,儿童对有韵律的语言非常敏感,诗文最容易融进儿童的语言习惯中,让儿童从小吸收祖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营养,陶冶性情,夯实文化底蕴。因而,古诗文辅读重点在“辅”,途径在“导”,落脚点在“育人”。与课外活动结合,与生活相连,日积月累,不断充实儿童的“库存”。

一、贴近儿童,选读诗文

1.对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进行相似链接

儿童在语文课堂上学会读诗方法,乘这股“东风”,鼓励他们积累相似的诗文。如学会苏教版《语文》(第一册)中的《江南》这首民歌,可以拓展开来学白居易的词《忆江南》、杜牧的诗《江南春》和王昌龄的诗《采莲曲》。这一组诗本身就是一幅幅生动的江南美景图,达到了深化理解、丰富积累的诵读效果。学生的思想感情在这一系列诗歌的强烈震撼中得到强化和升华。

2.按时序节令变化组织系列诗歌

诗中所描绘的情景,如能在自然中得到体验,这种感知的深刻是无法比拟的。依季节的变化,笔者引导学生把诗文整合成一个系列,如“春日寻芳”“夏日情趣”“秋日枫情”“冬日飘雪”。笔者曾经借踏春之际向学生介绍了一组咏春诗,学生兴趣很浓,因为他们踩着“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草地,他们抚摸着“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柔柳,他们在“千朵万朵压枝低”“万紫千红总是春”的花园里尽情地欢唱……

3.以故事引导出相关的诗人和作品

儿童是天生的故事迷,当他们听了曹丕逼曹植七步作诗的故事,他们吟诵起《七步诗》来特别有感情;《铁杵成针》的故事他们听得津津有味,老师相继讲读文言文,在古今语言的对比中,学生初步体会古文字的韵味,不知不觉他们便喜欢上真实、亲切的小李白,教师引出李白的一串耳熟能详的诗,孩子们吟诵起来兴趣盎然,这样既学文又学诗。

二、以美激趣,喜吟乐诵

1.理解字词句,领略语言美

学生要欣赏语言,必先读懂。古汉语中常识性的知识应当教给学生,这是读古诗文的工具,但不宜讲得太深,宜着眼于为理解古诗的思想内容服务。古今词义的变迁现象:例如《江上渔者》“但爱鲈鱼美”中的“但”是“只”的意思,不是今义的“但是”。再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的“绿”,是形容词活用,教者把十几次修改过程以故事的形式介绍给学生,活用法无须细讲,使其能体会语言的凝练美即可。还有其它如倒装、省略、互文等古汉语知识,可在具体诗文中给学生感性认识,在不断的诵读中以熟带生、举一反三、逐渐领悟,培养语感,努力达到自动化。

2.情景物交融,体味意境美

“一切景语皆情语”,同时,儿童的形象思维占优势,在辅读过程中充分挖掘诗的意境,营造氛围,给充足的空间让学生去想象。如学杜牧的《山行》,字字都是可感可触的秋景,句句皆意境,无须教师讲解,借助画面或身临其境地想象吟诵,便能体味其中的诗情画意,如果教师把诗意讲碎,学生再来品味,便觉味同嚼蜡,毫无兴致。认识诗的思想境界,感受作者的心灵美,也离不开对诗文写景状物的理解和自我的真切感悟,例如《咏石灰》,儿童明白了石灰的特征,了解了诗人的生活背景,自然能体味出诗人坚贞不屈的精神本质。

3.吟诵出节奏,品赏声韵美

古诗文平仄和谐,声韵动人。儿童喜爱韵律感强的语言,好念好听的古诗、韵文正合其口味,索性让其尽情吟唱,“以声动情”,抑扬顿拙、铿锵有力中便是情感。语言的习得本就是不断重复的过程,在反复的吟诵过程中,古诗文的语言会转化为儿童的潜意识语言。儿童在吟诵的悦耳声中,感受到音韵、节奏、抑扬顿挫的美,有的孩子还能依据这声韵,自己有滋有味地填词作诗呢。

三、细水长流,点滴积累

1.遵循感知规律,探寻辅读的课堂模式

儿童的感知特点是由表及里、由形象到抽象、逐步感悟。在每周的课外活动课里,抽出一节课进行辅读,在实践中摸索出“两个为主,六个环节”的辅读方法,即遵循“学生为主,诵读为主”的原则和“自学——质疑——辅导——赏读——拓展”的辅读模式。

2.辅读时间的点滴运用

辅读时间是“挤”和“聚”起来的。心理学中遗忘曲线显示表明:不断复习巩固的内容达到一定程度将成为永远的记忆,“温故而知新”,不断反复便能内化为自身的语言习惯。教者把复习化在生活的点点滴滴里:每天晨会课挤出五分钟复习巩固,每节语文课前的两分钟的吟诵聚起来,“聚沙成塔”,课间游戏融诗文吟唱于玩乐中,如在儿童跳牛皮筋的游戏中,配以相适宜的古诗吟唱。

牛顿曾谦逊地说:“如果我之所见比笛卡尔等人要远一些,那只是因为我是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笔者认为,流传至今的古诗文,便是我国母语文化里的巨人。说不定哪一天,我们的孩子在“浩瀚无涯的大海”边,也能偶尔很高兴地拾到几颗光滑美丽的石子或贝壳。

上一篇:描写初一西游记读书笔记下一篇:写给未来的我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