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授课标准

2024-08-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课堂授课标准

课堂授课标准 篇1

we know that you are an expert on literature. as students in english major, we want to know some details about literature. we should be very grateful if you could give a talk on american literature to students of the english department on saturday, we have already had several very interesting talks from

distinguished visiors from various countries this semester and we look forward eagerly to the opportunity to benefit from your experience and wisdom. sincerely yours,

课堂授课标准 篇2

1 标准差在统计课程中的地位

1.1 课程体系

生物统计课程是以概率理论为基础, 研究生命科学中随机现象规律性的应用数学科学。统计不仅仅是方法和手段, 也是一种意识和观念, 是现代人应具备的一种素质。课程包括描述统计、推断统计和相关回归分析及试验设计, 其中核心内容为推断统计。描述统计是推断统计的基础, 相关回归分析是统计推断的延伸, 试验设计为统计分析提供数据原料。统计推断在于用样本信息推断总体特征, 用样本统计量推断总体参数, 包括假设检验和参数估计。标准差是反映数据离散特征的很重要的一个统计量, 总体中个体的变异性奠定了描述数据分散特征的标准差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样本数据集中特征、离散特征及总体的分布特征是对数据的基本描述, 从而达到对样本与总体的认知, 在此基础之上, 才能用已知的样本数据推断未知的总体特征, 从而揭示规律。统计分析在于分析数据变异的根本原因, 即分析试验处理是否对数据变异产生了本质的影响, 因此数据变异大小的衡量指标———标准差在统计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2 教学目标以及重点难点

通过标准差的学习引导学生准确掌握标准差的基本概念, 掌握标准差的计算方法及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尤其是其算法的灵活应用, 包括一组数据、两组甚至多组数据变异程度的衡量指标标准差的计算;还有标准差的概念与标准误的区分及其应用, 以及标准差在正态分布数据中的重要特征。标准差这一授课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围绕标准差的基本概念延伸其算法、相关概念及其应用, 通过该内容学习上升素质教育目标在于对标准差这一数学概念认知的基础上达到对事物共性与个性、统一性和矛盾性认识的升华。

2 教法分析

2.1 互动回顾导入

作为一节课的起点, 导入承载着许多重要任务:创设学习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启迪学生思维, 引起有意注意, 奠定情感基调, 呈现学习目标, 实现知识衔接……这诸多任务, 决定了课堂导入的不可缺失性。温故知新法是课程导入的常用方法之一, 引导学生一起回顾上次课描述数据集中性的统计量及其它们的应用范围, 指出数据分布特征不仅有集中性, 还应该有分散性才完整, 从而导入对数据分散特征的讲解。

2.2 对照比较展开

常用的描述资料离散特征的统计量有极差 (R) 、回分值间距 (Q) 、离均差平方和 (SS) 、MS/S2和S。这5个统计量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通过前后联系, 对照比较的教学方法, 阐明各自的优缺点、计算方法及其应用。首先介绍统计量的名称、英文名称、实际意义及其优缺点。如SS, 全称为离均差平方和, 英文为sum of square, 缩写SS, 简称平方和, 计算公式为SS=∑ (X-) 2=∑X2- (∑X) 2/n, 名如其义, 离均差平方和, 计算了数据离开平均值的大小, 反映了数据的离散或变异程度。其优越性在于利用了样本所有数据计算出的统计量, 不像极差R或四分位间距Q只利用了样本数据中的2个数值, 因此SS更能体现数据的综合变异程度。但是在比较不同样本的变异程度时, SS即暴露出其固有的欠缺, 因为用不同样本含量的数据计算同一指标的SS, 因为样本容量的差异, 计算出的数值会差别很大。如计算荷斯坦奶牛产奶量的变异程度, 一个n=10和一个n=50的奶牛产奶量数据, 分别计算的SS会差异很多, 因此不能用SS表示产奶量变异程度, 产奶量的单位同时变为原来单位的平方。这也反映了优点也是其缺点所在, 事物为矛盾统一体。因此, 需要有更好的统计量来反映数据的变异程度, 从而引入MS/S2的讲解, 继而到S。

2.3 案例分析深入

生物统计理论教学过程中, 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逻辑思维能力, 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简单地停留在感性认识和机械记忆上, 而对所学的知识真正理解和融会贯通。案例教学不仅仅局限于各种统计方法的运用, 每个概念、每个术语、每种方法、每种统计原理的讲解中都选用适宜的案例予以补充说明, 把抽象的概念、原理形象化和生动化, 把复杂繁琐的符号公式简单化、具体化, 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 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例如, 平均数和标准差选用奶牛产奶量的水平和变异程度说明该对概念在生产中的普遍性。将丰富的专业知识贯穿在整个的统计教学中, 使学生学习目的性明确, 知道学之所用, 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

结合生产实际讲解标准差大小的价值, 如养殖场场长希望奶牛能有稳定的产奶水平, 即标准差要小;而对于育种专家培育高产奶牛来说, 希望有变异程度大的奶牛群体有高的选择余地, 即标准差要大。深入举例说明标准差的多种形式, 1个、2个甚至多个样本数据标准差的计算、样本平均数或样本间变异程度标准误的计算, 以及标准差和标准误在t检验和方差分析中的应用, 为后序的推断统计课程打下铺垫。

3 学法分析

3.1 对照比较记忆

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 还必须教给学生记忆这些知识的方法和技巧, 以激发学习兴趣, 增强记忆, 提高教学质量。在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 分析教材的内部和外部联系, 对记忆材料进行概括、提炼, 学生抓住关键进行记忆, 就容易记住和保持比较记忆。比较记忆就是对相似而又不相同的识记材料进行对比分析, 弄清并把握住它们的差异和共同点。比较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 有比较才有鉴别。不经过比较, 就难以辨明事物的特性、事物的本质, 难以弄清事物的相互关系及异同[2,3]。描述数据离散特征的统计量有5个, 它们相互间存在区别和内在联系, 通过5个统计量英文名称、英文缩写、中文名称, 联系记忆各自的计算方法;分析统计量间密切关系掌握各自优缺点及其存在原因。通过对照比较, 可以精确地认识不同统计量的固有特点和共同特点。

3.2 课后练习巩固

课堂认知和理解记忆, 只有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练习才能巩固牢记, 因此课后练习是把握标准差计算方法的实践环节。生物统计这类工具课程的学习, 课后习题的练习是完善补充教师课堂讲授的重要环节。课后练习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理论和方法有独立思考和实践的机会, 有利于学生及时地理解和消化课堂所学的内容, 培养独立解决实际问题和统计分析的能力。习题练习使学生注意收集信息解决问题, 使统计学不再是简单的分析数据的方法, 更重要的是融入信息社会、驾驭信息的能力, 从纷繁的数据信息中探索规律, 揭示本质的工具。

3.3 文献阅读拓展

通过在图书馆查找阅读相关文献, 可以巩固课堂认知, 拓展认知。为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充分利用课堂外时间, 提出课下浏览图书馆科技期刊杂志, 自主预习、复习生物统计课堂讲授内容的学习方法。课堂中师生分享期刊文献论文的研究目的、试验设计方法、统计分析方法和结果的表示方式, 不仅锻炼了表达能力, 也对学生学习起到推动作用。阅览期刊资料的同时, 对本专业的研究方向、热点问题有了初步认识, 消除专业方向的模糊认识, 对稳定专业思想, 提升专业学习的热情, 从事畜牧行业工作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学生对图书馆的利用, 不仅是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需要, 更是积累知识、拓宽知识面、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需要[4]。学生在利用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图书资料的过程中, 利用大量的参考书、辅导材料去消化、理解课堂传授的知识, 深入领会生物统计课程的理论知识, 对统计分析的广泛应用有了切身感受, 从而培养学习兴趣, 坚定学习信心;同时他们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掌握信息时代所需要的多种文化和技能, 获得将来自己在社会中的竞争力, 能立足社会;同时体会到自主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 精神世界得以升华, 提高科研基本素养和能力。

4 教学反思

每次课后, 记录并总结课上讲解过程中迸发的新的思想火花和讲解的优点、漏洞或缺点, 为以后的课程讲解积累方法和经验。文献阅读共享环节是学生主动学习结果的汇报, 开始几次课, 虽然只是例举相关杂志及相关文献, 带学生识读其中专业内容及与统计相关的内容, 但学生自主学习中仍然存在一定难度, 需要继续探索改进,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明道绪.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1.

[2]康永香, 范怀玉.比较记忆法在《医学影像物理学》讲授中的应用[J].济宁医学院学报, 2012, 35 (1) :69-71.

[3]阎澜, 姜远英, 曹永兵, 等.谈记忆心理学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药学实践杂志, 2011, 29 (5) :398-340.

语文课堂授课五步法 篇3

第一步:妙写标题,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认为,兴趣就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志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的主观原因。良好的兴趣是学习活动的自觉动力。”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指出:“兴趣是创设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笔者为了一上课就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牢牢吸引学生,就在课题的写法上下了功夫。一是用变化字体的方式突出其趣。如《安塞腰鼓》的“腰”字可写成细长式;《音乐巨人贝多芬》可用变体突出“巨人”二字;《个人和集体》可以把“个人”写得非常小,“集体”放大。二是用简笔画代替字,体现其趣。如《竹影》中的“竹”,可以画两杆竹子。课文题目字体的变化,上去就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趣味自然而然就产生了。

第二步:巧妙导入,营造氛围

魏书生说:“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人们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过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人以启迪,催人奋进。”好的导语、妙的导入能烘托出课文需要的氛围,刺激学生的求知欲,为上好课做好铺垫。鉴于此,每堂课笔者都精心设计导语,课一开始就营造适于课文内容的氛围。

1.导入要有针对性

新课伊始,教师应用最少的语言,最短的时间,迅速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和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听课上来。例如在讲《周总理,你在哪里》一文时,就应用一种沉重、悲痛、怀念的语气营造氛围;而在讲《安塞腰鼓》时,就可以联系海阳大秧歌设计导语,营造喜庆气氛。

2.导入要有启发性

好的开讲应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使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心理。例如《死海不死》一文就可以从“死”和“不死”入手引入主题。

3.导入要有趣味性

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充满情趣的开讲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剂课堂教学的气氛和节奏,使师生间在会心的笑声中达到默契交流。例如教学《谈修改文章》时,可这样开讲:同学们经常写作文,什么叫作文?作文也叫文章。旧版《辞海》上说:绘画之事,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人的脸皮有赤有青有白,可见,每个人的脸皮就是一篇天生的“文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文章,要使文章出类拔萃,成为文情并茂的佳作,不在修改打扮上下功夫行吗?作家何其芳说得好:“修改是写作的一个重要部分。”看来,这是至理名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谈修改文章》一文。

第三步:快速阅读,质疑答难

即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将课文阅读完,在读的过程中把疑难问题找出来。教师再让学生分组研讨问题,采用对垒的方式,相互提问解答。这样就为学生充分展现自我搭建了一个平台,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要做到:

1.分组要合理

人是万物之灵。自主地选择生活,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发展自己,是大自然赋予人的特权,也是人的天性。因此在小组合作中,应充分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自主选择合作的伙伴才是适于合作的对象。教师不能武断地搞“统一”划分,否则就“统”掉了学生的自主权。只有在自主选择的条件下活动,学生才能真正动起来,相互交流,共同促进,共同提高。

2.时间设计要合理

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情况,从学生的角度分析研究问题,在学生自主研讨的基础上,合理调控时间,既不能给学生的时间不够,又不能浪费时间。

3.教师要适时“煽风点火”,调节气氛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也不能闲着。教师要巡回指导,也可以直接参与小组讨论,适时地对有代表性的问题,煽煽风,点点火;对于难一点的问题,点讲一二,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调节一下沉闷的气氛。

第四步:启发点拨,感受成功

教师要适当地把学生的问题归类,对争执不下的问题巧妙点拨,启发智慧。教师在点拨时要注意保护像“雪花化了变成春天”的奇思妙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第五步:模仿练习,快乐作文

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实践中运用。每学一篇课文后,笔者都要求学生联系实际仿写作文,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如学了《春晓》后,笔者带领学生仿写《冬晨》,有的学生写出了“冬眠天难晓,瑞雪满城郊。儿童上学早,嬉戏逐小道”这样情景交融的优美小诗。通过练习,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升了,写作水平也大大提高了。

信孚黄石学校课堂授课考察报告 篇4

信孚黄石学校

对这些课例,按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总结:

一、课堂授课优势

1、有良好的学习气氛,课堂纪律基本是好的,绝大部分同学认真听课,按照教师教学要求上课,主体性发挥尚好,大部分班级同学课堂上发言踊跃。

2、九年级和六年级的教学达到较好的水平。具体表现在:这两个年级的毕业班教学,基本上已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教学序列。特别是复习系列,全体任课教师都明确了复习的统一步骤,明确了每个步骤准备讲什么内容,准备什么练习;九年级毕业班教师特别注重知识归纳,这对学生了解并牢牢掌握三年的知识,有非常重要意义。

3、教师评讲练习和测验都能达到较高的水准。主要表现在:能够动员大多数学生参与评讲;评讲内容除公布标准答案外,还能指出学生易错点,举出错例,并提示改正办法;评讲题目的同时,将相关知识融会贯通;并将相应知识归类,同时提出能力的要求。一言概之,教师利用评讲来巩固加深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技巧,运用得较好。

二、教师的素质提高与发展潜力

通过随堂听课和翻阅有关资料,对本校教师队伍的素质与发展潜力有如下评价:

1、教师学历达标率高,大多数教师都有一定教学年资,教学基本功过关,教学语言流畅成为信孚教师队伍一大特点。

2、信孚教学模式——“精讲、自学、互动”,深入人心,每堂课都有不同程度的贯彻并加以实践。

3、很多教师开始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形成自己的上课格局与训练习惯。

4、教师的气质好。很多教师都有较牢固的人本思想,师生关系良好。教师在课堂上出现某些错误,敢于承认并及时改正。整个教师群体喜欢看书学习,善于将新知识和新思维运用到教学中,使授课有广度、有深度。教师群体中有勇于探索、不愿苟同的勇气。

三、存在问题

1、在教法上,教学技巧做得较好的教师,只占教师的1/4。部分教师很少运用图表等形象的教学手段,减弱了课堂的生动性。英语口语训练不到家,学生的口语水平不高。国学教育的渗透意识不强,使这一深具信孚特色的校本课程未能为学校增色。

2、教学内容的课堂组织结构有缺陷。部分教师对一堂课结构“引入—讲述—小结”执行得太过随意,不重视补充对扩拓内容的讲授,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3、从人本义角度看,个别教师在某些时间和场合对学生尊重不够,针对性不够。信孚学生的一个特点,就是学习水平差距大,我们的教学应该针对这一特点制定措施。但是在课堂上,不时会出现这种现象:学生活动面不够广,学生答错问题未能及时得到纠正,学生积极举手发言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和鼓励,出现与课堂教学无关的闲谈亦得不到有效制止和正确引导。有些科目分类教学不够明显,对学生学习情绪和方法的指导措施不够落实。

四、提高课堂效益的建议

1、提高对课堂效率的认识。从十八世纪有了班级教学开始,教师最大的功能就表现在课堂上。完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是教师完善人生最大的一面,努力引导教师探索课堂规律、提高教学效率,使教师生涯更有光彩。

2、统一课堂系列规范指导。在总结以往经验、调查研究,分析现状基础上,可制定如下教学规范手册:《任课教师守则》、《“精讲、自学、互动”教学模式操作规程》、《课堂上学生活动指引》、《加强学生口语训练办法》、《课堂上学生行为规范》、《批改学生作业若干规定》。

3、有计划地推进多媒体进课室,以适应教学现代化潮流。

4、要认真营造学校的教育环境。统一信孚学校课室的布置、走廊的布置、学校外观的布置,增强学校的教育色彩,同时加强集团的宣传力度,使信孚教育品牌深入人心。

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建设新授课模式 篇5

摘 要: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为此高效课堂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纳入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三种方式有机结合才能真正的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到了一个新的认识水平上,即“导――读――悟――赏――练――作”。

关键词:初中语文;新课改;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347-01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是教师的“一言堂”,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索然寡味。而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纳入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在新课程改革之下,提出了高效课堂,那我们就应该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教学实践中发挥教师教学艺术,通过创设语文教学意境、引领学生探究学习、应用现代教育手段、师生共同提问解答等策略来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新课程引领教学理念的更新,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语文学习氛围。这一理念也犹如春风化雨般,滋润每个教师的心田,令其清爽、豁亮。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自主”、“合作”、“探究”型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得到了全面的开发。而所谓“高效课堂”,就是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即在课堂40分钟内要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合,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通过深刻领会高效课堂的基本内涵,并经过深入学习和实践,参考《新课程标准》总结出初中语文新授课高效课堂模式,即“导――读――悟――赏――练――作”。

一、“导”即导入新课

有效的课前准备是保障高效课堂的前提条件,这就需要仔细琢磨教材重难点,扎实备好教材;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备好学生;合理设计课堂教学,认真备好课堂。这一环节,可以通过激趣导入、回顾导入、检查预习、发放导学案等来实现。在导入新课的基础上,灵活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要协调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三维目标”。目标的达成是高效课堂的核心,目标的设置也应立足于“让学生学会”和“让学生乐学”。

二、“读”即诵读感知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在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巧妙地运用诵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深层次理解。同时,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解决本节课的基本问题,并提出自主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而“集体读”、“自由读”、“分组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都可以灵活的引入课堂。

三、“悟”即整体感悟

在学生自主提出的问题中,通过老师与同学们的共同诊断,选择最具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而后让学生交流展示合作探究的成果,由师生相机给出中肯的评价,从而逐步深入,在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感悟文章主旨,感悟生活,感悟人生。

四、“赏”即重点赏析

文章的重难点部分,老师要精讲、释疑并赏析,要从文段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句式特点及重点字词运用等多方面来进行剖析,同时,对问题的常规设置和一般回答方法等进行重点讲解么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在面对类似问题时不再束手无措,同时,能指导学生作文写作,还能使他们在品析的过程中获得美的享受,更能激发出他们的求知欲望。

五、“练”即训练巩固

完成精选习题,及时小结和巩固学习效果,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同时,设计各种形式的小练笔,可以丰富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及表达,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可以就相关内容的衔接和拓展延伸,让学生将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将理论转化为实践,这将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六、“作”即布置作业

课后作业作为复习、巩固、检查、提高和应用知识的一种有效手段,是每一个教师特别关注和经常使用的,也是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标准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应少而精、要适量;有层次、重个性;多形式、重开放;重情趣、激兴趣;联生活、凸主体。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有充分的选择权和自主权,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主学习的自学能力。

这一教学模式尚需我们不断地去学习和完善。总之,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通过其“自主”、“合作”、“探究”而取得效率的最大化和效益的最优化二者和谐统一的课堂才是高效课堂。同时,高效课堂也应该是最平实的、真实的、丰实的和扎实的课堂教学状态。新课标的出台,新课程的实施,促使了语文试题的主观性、独创性、发展性。这就要求教师把教学活动的重点聚焦到学生的“学”上,完善人格,培养研究创新精神和格物致知的精神。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新授课教学模式 篇6

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上好新授课的关键是突出“新”,即突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主动地获取新知,当堂解决新问题。

新授课通常包括基础知识课、概念课、定理推导课等课型。

其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我反思→当堂达标

一、创设情境

要创设好问题情境,必须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从知识的形成过程出发,要贴近学生生活,要带有激励性和挑战性。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创设情境的方式很多,可通过动手操作、看动画演示、做数学游戏、讲数学故事、联系实际生活等多种方式进行。

二、自主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教师的备课或导学案、组织教学、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用等等,都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培养刻苦钻研精神。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同时教师要设计好探究的问题链,适当地组织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带着急需解决的问题和要求自主地尝试、操作、观察、动手、动脑,完成探究活动,解决设计的问题,真正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

三、合作交流

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合作小组内自主探索、交流、对话,获得成效。小组之间互相交流、评价,达到教学互动、互促,形成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体会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和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要注意以下几点:⑴合理分组。按学生学习可能性水平与学生品质把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实行最优化组合,组建“学习合作小组”;⑵提出的问题要明确且有思考价值。⑶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合作技能。小组合作交流要充分发挥小组的集体力量,组内之间互帮互助,兵教兵。⑷教师要重视对小组的激励性评价,注重小组成员的参与度及活动结果中的成果,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缩小优差生的距离;⑸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教师既要巡视并检查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情况,又要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以便适时引导、点拨,促进其思维的不断深化。

四、自我反思

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是教学获得成功的保障。为有效培养学生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和能力,教师可在课堂上许多环节适时“留白”,如在出现规律处留下思考的空白,在创设情境处留下悬念的空白,在新授部分结束后留下回味的空白……并给学生适度的时间和空间,采取“以提问促反思”的策略,即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入手,通过不断提问、追问,使学生或质疑问难,或自我展现,或答疑解难。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认识得到升华,体验得到丰富,能力得到培养。

五、当堂达标

教师要提前设计好涵盖本节知识点、各种题型和解题规律、技巧、方法的题目,要有梯度,分层次,利用最后一段时间,在有限时间内对学生进行当堂达标,同时要利用不同方法批阅好(如可以老师对答案,小组批阅等),掌握各个层次的学生达标情况,并且对出现的各种错误,组内或者自我解决,真正达到堂堂清。

中职数学新授课课堂教学结构探究 篇7

一、情境探究

情境可以理解为促使学生产生学习行为、从事学习活动的环境和背景, 它是提供给学生思考空间的智力背景, 能产生某种情感体验并诱发学生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的一种刺激事件或信息材料。教材中首先呈现一个有背景的问题, 并以由浅入深排列的问题串形式出现, 问题的素材大多取自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主要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力图引起学生的思考、讨论, 二是通过解决问题将话题引到要学习的数学对象上。

(1) 创设故事情境, 让学生学知识、学做人。数学情境的设置, 不仅仅有益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还应当在课程的进一步开展中自始至终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数学故事中蕴涵着数学知识、数学思想, 同时也会教给学生一些做人的道理,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陶冶学生的情操。

(2) 创设过程情境, 让学生探索数学。教师要创设浅显的、过程式的情境,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证明, 让学生去探索数学规律、发现数学规律, 以合乎学生的认知心理。在整个问题解决过程中, 学生发现定理, 获得知识, 形成技能, 发展能力。

(3) 创设活动情境, 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与趣。例如椭圆的定义及性质讲解中, 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椭圆来学习思考定义和性质。

(4) 创设生活情境, 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现实和社会生活, 让学生认识到生活处处有数学, 数学中处处有生活。

(5) 挖掘数学史料创设情境,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

二、思考交流

在教材中提出了一些有一定深度的问题, 要求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同伴交流, 以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再次深化对所学数学对象的理解。这些问题中通常会含有“开放性问题”, 如要求提供符合概念、定义的实例, 运用所学原理、法则解决问题等。该项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表达自己对前面相关知识的理解、相关材料的细节补充、举出例子, 进行推论, 或者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 以达到长期保持的目的。

(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的策略。数学课堂应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核心, 引导学生去思考, 教会学生怎样思考。在职业学校, 很多学生已经快“忘了”思考是怎么回事了, 所以, 对职校的数学老师来说, 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江苏无锡●韩莺红

所以, 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做好五个方面的引导。包括:激发动机, 引起兴趣;揭示目标、引导方向;激起疑问、引发思维;指导方法、授以技能;引导反馈、及时矫正。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给学生以鼓励和肯定, 加强学生的自信心。 (3) 提出有梯度的问题, 让学生进行思考。 (4) 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空间。 (5)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保护”他们的思维成果。 (6) 教会学生思考的方式方法,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7) 建立平等和谐、师生互动的教学气氛。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交流的策略。 (1) 激发学生的数学交流意识。教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 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都不同, 通过思维的交流, 大家把自己的思考方向、方法都说出来, 这样可以相互补充、对比等等, 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所以数学交流是很有必要的。当学生在交流过程中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和情感, 哪怕只是一小步的进步, 都要及时地给予正面评价, 不“吝啬”鼓励表扬, 尤其是那些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数学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 这样会让他们建立起自信心:“我也能得到数学老师的表扬”。这极大地唤起学生参与交流的热情, 成为开展富有成效的交流的动力, 时间长了, 还能强化学生的交流意识。学生有了充分的交流时间和空间后, 会得到越来越多的成功体验, 久而久之, 交流意识变强了, 数学交流也就变成了他们的一种自觉行为。 (2) 创设良好的数学交流环境。教学民主化, 营造交流氛围。要激发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出现最佳的活跃状态, 需要有一个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关系, 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设置合作小组, 搭建交流平台, 形成宽松的交流氛围, 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交流的可能;创新教学设计, 提供交流空间, 留给学生相应的时间, 大胆猜测、相互交流、思维碰撞、动手操作、积极探索, 让学生亲身去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 (3) 拓宽数学交流的方式。在数学交流中, 师生都是交流的主题, 师生、书生、生生、生群、群群之间都可以产生互动、产生交流;数学交流的内容应该包括数学知识与技能的理解掌握、学习过程及学习方法以及情感交流;学生在自己动手参与中开展交流, 也可以通过前后内容的对比、类比 (如类比等差数列的定义得出等比数列的定义) , 让学生在讨论中开展比较式交流, 还可以在学生易混淆或错误的地方展开反思式交流……

三、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

这里的问题解决是应用知识阶段, 是在新旧知识相互作用, 产生新的数学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开始的, 在经过例题讲解、练习的基本应用后, 通过深化的问题解决促进新的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 是对知识的再创设、再生成、再延伸, 达到螺旋上升的目的。教材的这一编排方式很大程度上就是希望通过“问题解决”的环节, 让学生对新知产生更深的本质的理解, 达到知识的深化、内化、升华。其操作程序为:

教师活动:创设问题情境→启发探求思路→联系新知识→指导具体解答;

教学程序:提出问题→问题表征→迁移创新, 拓展新知→解决问题→归纳小结;

学生活动:接受挑战发现问题→探究、思考→从新知识角度思考→完成解答。

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如下。

(1) 创设虚拟数学情境。新版的中职教材中, 基本上针对每一个新授的知识点都提供了一些需要借助刚刚建立的数学学习对象来解决的问题 (通常是有实际背景的问题) 。这些问题和我们通常所说的数学习题是不一样的, 不是仅仅通过“模仿性活动”就能够解决的, 大多需要经历分析、尝试、猜测、演算和论证等思考模式, 来加深对前面新知识的内化、掌握, 进而学会灵活应用。

(2) 引导学生正确表征数学问题, 把生活问题数学化。问题表征是问题解决的核心环节, 就是对问题及问题结构的理解, 对问题中包含信息的提取、组织、加工和表达。对问题做出什么样的表征, 这种表征是否适宜, 直接影响到问题解决的难易和快慢。作为数学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表征数学问题, 如绘制图表、图片、草图、列表等方法, 从而简化问题, 把问题数学化。

(3) 引导学生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深入内化新知。这一环节是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类似问题或新型问题, 巩固所学知识的环节, 是学生发散探究、迁移创新的过程。 (1) 在情境问题的引入中, 重点是对概念内涵、外延的“挖掘”。教师要强化学生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解, 突出概念的本质特征。 (2) 在分析问题中, 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深入“思辨”, 理解概念的本质, 而不只是停留在概念的外壳上。 (3) 在推出结论的过程中, 要着重引导, 帮助学生抽象、概括、提炼,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它阐述出来。因为概念学习的整个过程, 体现了很多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这些思想方法在对概念探究的过程中往往是一种朴素的运用, 学生并没有意识到, 而通过这一环节的点拨、分析、总结、提高, 学生对这些数学思想方法的作用以及它在解决问题时是怎样运用的, 都会有重新的认识和感悟。

摘要:针对江苏省新出版的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数学》的内容编排, 教师要明白数学新授课的课堂教学结构:情境探究——思考交流——问题解决, 并了解三个环节的具体操作策略方法。

关键词:情境探究,思考,问题解决

参考文献

[1]董凤杰.创新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与探索[J].当代教育科学, 2004 (22) .

[2]张广祥.数学中的问题探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课堂授课标准 篇8

关键词 数学课堂 授课交流 互动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5-0057-02

授课交流不仅仅是教学的外在形式,更是一种重要的课堂教学方式。然而研究发现,当前小学数学课堂师生对话中存在着诸多问题,特别是职初教师的课堂教学对话表现出明显的不足,譬如:教师话语量远超学生话语量;教师掌握话语权,而学生发起话语机会少;评价性和解释性倾听多,而移情性倾听少;简单封闭的问题多,而探究开放的问题少;传递知识的单义性对话多,而建构意义的对话性对话少;检测和理解性对话多,而探究与批判性对话少;教师与学生单向作用或双向作用多,而师生与生生交互作用少。针对以上问题,需要数学教师改进授课交流方式,以增强数学课堂效果,下面提出五点建议。

一、从“单向灌输”变为“双向互动”

杜威指出,“在组织和指导活动时,应牢记儿童与生俱来的四大本能:交谈或交流本能、探究或发现本能、制作或建造本能、艺术表现本能”。数学教学之本质在于师生在话语交流互动中实现“数学化”,所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在由“独白”走向“对话”的同时,更要由“教师主控型对话”走向“师生互动型对话”,进而走向“师生话语共同体”,实现以“知识传递”为中心的传统教学向以“知识建构”为中心的对话教学转变。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应进一步完善教学方式,改进对话互动结构,改善授课交流关系,让更多的学生更自主地参与授课交流过程。适度减少“是什么”“怎么样”等问题引发的检测性和理解性对话的比重,增加“为何”“如何”等探究性和批判性对话的比重。设计更具开放性和思考性的数学问题来引发对话,赋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和话语权,关注学生需求让其更多地表达数学想法,鼓励学生质疑和挑战异己观点,更多地倾听学生的想法并将其作为教学资源来推进教学,等等。诸如此类,都有利于学生与教师以及学生与同伴之间开展交互式对话,从而形成师生话语共同体。在这种师生话语共同体中,学生不再是听众,也不再是教师的配角,而是主动表达想法的主体,甚至是权威知识的质疑者批判者。唯伴有师生与生生的多向互动,在话语共同体中建构数学意义的课堂对话,才会使小学数学课堂更具活力。

二、以增强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作为根本出发点

教学生学会“数学的思维”,这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作为教学中介和思维外衣的课堂语言,反过来又会促进思维的成熟。激活和增进学生的数学思维,应作为小学数学课堂授课交流的根本出发点。

由于引发对话的数学问题的特性和教师倾听回应学生的方式,直接决定着学生参与课堂对话的数学思维深度,所以教师提什么样的问题和怎么提问题、如何倾听与回应学生的数学想法,对激活和增进学生的数学思维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数学问题,要少说多听并对学生的想法做出及时有效的教学干预。

在设计数学问题时,要善于找准数学学科知识和学生经验的链接点,将问题设计得更具挑战性和思考性,更具整体性和关联性,为学生参与互动和探究性对话开启智慧之门。在倾听学生时,要学会等待和宽容,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话语表达,要站在学生角度移情性地倾听,要更多地倾听学生是怎样解释思维过程的、是如何介绍活动成果的、是如何回应来自同伴或教师质疑的、又是如何在交流碰撞中产生思维火花的。在提供教学干预时,教师应将学生视作数学意义的建构者而非知识的接受者,要引导学生从同伴和教师身上学习,要把握好反馈的时机、方式、对象、内容和过程,要及时对为什么反馈、反馈什么、如何反馈、由谁来反馈等问题做出决策,使教学干预不至于太频繁而更具思考性和挑战性,让课堂话语为学生创造更大的学习空间。

“一个复杂的思维系统要求有大量可分享的经验与对话,只有在谈论我们所做的和所观察的,辩论我们从经历中所得的体验,才能凝练更多的想法并生成新的问题和做进一步的探究”。小学数学授课交流要由“封闭”走向“开放”,让学生在对话中放飞思维,在授课交流中启迪智慧,在生生对话中碰撞火花,在自我对话中悟出道理。唯有让课堂对话成为学生质疑探究的原动力,才能真正引领学生走进数学思维深处。

三、关注授课交流的文化特性

数学课堂不只是传递数学知识和发展数学思维的地方,还是培养学生数学兴趣和学习自信的场所,更是培育师生和谐交往关系的阵地。要重视授课交流赖以存在的文化基础,更要关注授课交流本身所富含的文化特性。

一方面,教师所持的学生观和教学观,直接影响着授课交流的话语范畴、话语进程和话语方式;学生个体的经验基础、能力水平和个性特征,也直接关系着其参与数学对话的表现。另一方面,引发对话的主体是谁,课堂对话规则怎样,学生如何参与对话,教师如何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所有这些都反映出了授课交流在话语机会、互动结构和交往关系等方面的文化特性。

为此,在数学课堂教学前,应更多地考虑学生己有的经验是什么,做更多的学情分析。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可适当放低教师的权威地位,放松某些不必要的课堂对话规则,多一份期望多一些等待,营造民主自由等高对话的安全心理氛围。教师要经常反省自己话语对学生的影响,在对话中创生积极的道德情感。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在改进教学方式上下狠功夫,变“知识传递”的教学为“意义建构”的教学,提供更开放的时空平台,让更多的学生拥有更大的话语权,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数学见解,成为数学话语学习共同体中的重要一员。

四、尊重课堂上学生的个性化差异

每一位学生都是鲜活而独立的生命体,在已有经验、能力水平和性格特征等方面存在着客观的个体差异,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体验和对同一句话的理解未必一致。由此,课堂中的每一次对话必然是个性化的、是不可复制的。学生个体间的这种差异,既为相互学习创设了机会,也可能为彼此理解设置了障碍,课堂授课交流正是在这些可能性中形成张力。所以,教师在与学生开展对话时,应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差异,寻找适合每一位学生的对话方式,使课堂授课交流更富个性化。

要增进与学生的个性化对话,教师需敏锐地察觉学生的个体需求,提供多样化开放的刺激情境让其表现,并根据个体的不同表现和需求做出个性化的回应。具体可做到三点:一是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通过日常观察、个体谈话和作业分析等方式,充分了解学生,用心体察每个学生的数学思维特点、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特定的学习需求。二是让学生在真实性的活动任务中彰显个性表现,并适时适切地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架,帮助不同学生成功穿越“最近发展区”。三是有针对性地为不同学生创设适时适宜的话语机会,让他们尽情表达数学想法和暴露思维过程,期待每一个回复的声音都是不同的。只有区别对待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独特性”,重视每位对话参与者的意见贡献,才可能使数学课堂授课交流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五、引导学生正确开展课堂交流

课堂授课交流的顺利展开,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对话参与能力。加强引导,帮助学生学会交流,要重视三个方面:

一是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好的对话依赖于好的倾听,好的倾听需要学生集中注意力、听好并对所听到的做出回应。要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学会积极的倾听。如对学生说,“仔细听,在接下来的几分钟内有一个数学错误,看看你能不能把错误指出来”,这是训练学生注意力的好办法。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如对自己作心理暗示,“安静,安静”“停下其他事情开始思考”“给自己思考时间”“我一定会做得很好”“听别人讲话时要用眼睛注视着对方”等,则是平静情绪和全心参与对话的有效方法。

二是引导学生学会提问与质疑。一位好的数学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提问题,鼓励他们对别人的观点发出质疑。提问和质疑需要学生细心的观察力和较好的批判思考力。如对学生说“教师在这里犯了一个错误,你能不能把它指出来”“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谁还有不同意见”等话语,引发学生去观察和思考。给学生一些时间参与小组讨论,指导他们在执行数学任务中去发现问题,运用逆向思考、建立联系等方法,从“3W”(what是什么、why为什么、how怎么办)等方面提出更多更好的问题,延展数学思维深度。改进教师自己的提问方式来引导学生提出好问题,将一些零碎的问题梳理成相互联系的问题序列,按情境事件发生的先后或问题的难易不同而有序地提出问题。如先提简单事实性的问题(“什么是圆形”),过渡到提出更具分析性的问题(“圆形和椭圆形有什么区别”),再到提更具抽象性和概括性的问题。

三是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小组谈话,让他们在与同伴解决问题和互动交谈中提高对话技能。如:共同讨论学习目标或完成某项具体任务;每位小组成员都要提出自己的问题,有时间说他所想的东西;小组成员彼此倾听,并对他人观点做出回应;小组成员反思和评论活动过程;在校外参加更多的实践活动。

欲改进教学方式,形成对话式授课模式,首先需要从教师自身做起。只有当教师习惯了教学对话,并总是以对话的习惯模式化地去感化学生时,学生也就学会了拷贝这种模式。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很自然地养成如何提问、如何分享观点和寻求不同观点的习惯。而所有这些习惯,正是学生参与知性谈话的必备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天英. 从一题多解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J]. 科技信息, 2009, (4): 567.

[2]Xuhua Sun. “Variation problems” and their roles in the topic of fraction division in Chinese mathematics textbook examples, Educ Stud Math, 2011, (76): 65-85.

[3]喻平等. 中国数学教育心理研究30年[M].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1: 111.

《天宫课堂》第二次授课观后感 篇9

令人难忘的太空课堂背后,离不开我国科学家殚精竭虑,夜以继日的科学研究以及我国航天员的刻苦训练。这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坚持,是“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毅力,更是“心怀理想,眺望远方”的追求。

一次太空课堂,反映祖国的日益强大的实力。从百年前的积贫积弱到如今的兴旺发达。中国已实现“可上九天揽月”的浪漫梦想,我国的航天事业正迅速发展壮大。

课堂授课标准 篇10

根据上级文件安排及市区局部署,我校今年的教研工作重点是“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自该实验项目启动以来,我校领导高度重视,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积极主动,现就本阶段学校采取的方法及进展情况做如下小结:

一、本阶段具体工作

1、学校从人力、物力上大力支持。

开学初学校建立了一个电子备课室,配备12台电脑,供老师网上学习高效课堂理论、课例等,实行集体备课,实现电子备课。同时还建成一个打字印刷室,安装打印机3台,一体机1台,有专业人员负责。这些部室、设备的增添为推广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做好了准备。

2、设立学科组,提高了“高校课堂”工作开展的效率。

开学初,学校以不同年级不同科目为基本单位,由本学科骨干老师担任学科组长,由组长负责组织本学科“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学习与实践,集体备课,组长带头上高效课堂探讨课,不断摸索,总结适合本年级学科的教学模式。教务处将大量高效课堂教学理念方法通过学科组长及时传达给各位老师,各学科组长工作认真、积极,有效推动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开展。

3、大力宣传,改变教师传统教学理念,改变学生学习方法,增强高效课堂意识。学校组织教师大量学习高效课堂资料,及时印发各类学习资料给每位老师,先后4次组织全体老师观看李炳亭、高俊英关于高效课堂的报告会视频。对各班级也印发了高效课堂标语,组织各班办有关高效课堂的黑板报,利用校会、班会给学生宣传高效课堂模式,让学生认识传统学习方法的弊病,转变学习观念,调整学习方法,与老师一起行动起来。

4、开展“高效课堂”模式教学实践工作,把理念变为行动,在实践中摸索前进。这三课老师认真编写导学案,认真组织课堂教学,每周每科至少由一名教师做全校性的示范课一节,供全体教师学习交流。这三科教师“高效课堂模式”课堂教学工作的开展,大力的影响了其他教师,全校教师先后也进行了“高效课堂”模式教学。各学科组的工作均能有条不紊的开展。

二、开展的效果

“高效课堂”教学工作顺利开展,教师已经基本掌握了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能独立或与组员之间合作编写导学案,能顺利驾驭课堂,课堂教学效率有所提高。教师也能及时到电子备课室查询教学资料,编写电子导学案。每周的示范教学课各组都能及时认真组织,顺利

开展。各学科组能及时开展研讨交流工作,组内听课、评课工作都能坚持到位。

学生通过这一时期课堂学习模式的转变,课前能及时预习导学案,课堂上变得也有了活力,敢于讨论,敢于发言,敢于发表不同见解,课堂中的参与度大大提高。

三、存在问题

1、与之配套的学校考核办法还未出台,原有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有待修订。

2、大部分老师的观念还未改变,一些老师的课堂仅是分了小组的传统教学,老师一讲到底,学生满堂吼。

3、学习是学生的事,因始终围绕学生来开展,但部分老师不研究学情,导学案编制脱离学生实际,大量编排习题,题型重复,一味的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学生的负担反而增加,学习时间更加紧张。

4、家庭教育的缺失也是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推广的一个障碍,有些学生疏于管理,不能及时完成预习任务,仍然存在抄袭、不做等现象。

上一篇: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下一篇:南京解说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