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2025-01-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人教版小数的意义教学设计(精选11篇)

新人教版小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在生活情境中了解小数的产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 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2、通过探究小数与分数、整数的内在联系,理解小数的意义。

3、通过分析、对比、概括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初步渗透对应思想和分类思想。教学重、难点:

在学生初步认识一位和两位小数的基础上,进一步把认数范围扩展到三位小数,使学生明确小数表示的是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并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有些数量不一定都能用整数表示,例如商品的价钱,就不一定都是整元钱,在进行测量的时候,往往不能正好得整数的结果,常常用小数表示.

师:我们上学期已初步认识了小数,你能以元作单位,把下面数先写成分数,再写成小数吗?(1)1角=(——)元=()元(2)3角=(——)元=()元(3)9分=(——)元=()元

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小数的知识。板书课题:小数的意义

二、学习新知

师: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商品标价不够整元可以用小数外。在量屋子的高度时,它不够整米时,以米作单位也常用小数表示。

1、教学小数的意义。

(1)教学一位小数 把刚才的题目稍作更改:(出示米尺)把一条长 1 米的线段平均分成 10 份,这样 1 份是1/10 米,用小 数表示是()米。板书: 1 分米 3 分米 7 分米 1/10 米 3/10 米 7/10 米 0.1米 0.3 米 0.7 米

小结:把 1 米平均分成 10 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可以用一 位小数表示,写在小数点右面的第一位,表示十分之几。小练:如果 8 分米呢?以米为单位,怎么写成分数和小数? 9 分 米呢?(2)教学两位小数。

把刚才的题目再做更改:(出示放大的 1 分米)题目和上面哪里不一样?答案一样吗? 把一条长 1 米的线段平均分成 100 份,这样 1 份是1/100 米,用小数表示是()米。

板书: 1cm 4cm 8cm 1/100m 4/100m 8/100m 0.01m 0.04m 0.08m 小结: 把 1 米平均分成 100 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可以用两 位小数表示,写在小数点右面的第二位,表示百分之几。小练:如果 28 厘米呢?以米为单位怎么写成分数和小数? 70 厘 米呢?(3)教学三位小数。

把一条长 1 米的线段平均分成 1000 份,这样 1 份是1/1000 米,用小 数表示是()米。

板书: 1 毫米 13 毫米 123 毫米 1/1000 米 13/1000 米 123/1000 米 0.001米 0.013 米 0.123 米

小结:把 1 米平均分成 1000 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可以用 两位小数表示,写在小数点右面的第三位,表示千分之几。小练:256 毫米呢?999 毫米呢? 指名学生出题,全班化成分数 和小数。

(4)师:我们还可以照前面的方法继续分下去,可以得到四位、五位......小数。

启发学生根据前面 3 个问题的研究,可以得出什 么结论?(把 1 米平均分成 10 份,1 份或几份可以用一位小数表 示,分成 100 份,1 份或几份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分成 1000 份,1 份或几份可以用三位小数表示......)

2、小结:像上面这些分数也可以依照整数的写法来写,写在整 数个位的右面,用圆点隔开,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 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

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

一、百分之

一、千分之一……,分别写 作 0.1,0.01,0.001……等。(阅读课本)

3、P34 做一做。

4、强化概念.启发性提问:

①十分之几的数用几位小数表示?一位小数表示几分之几?一 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多少?

②百分之几的数用几位小数表示?两位小数表示几分之几?两 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多少?

③千分之几的数用几位小数表示?三位小数表示几分之几?三 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多少?

④每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九第 1、3题。

四、全课小结

师:谁能说说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小数的意义 分米 1厘米 1 毫米 1/10 米 1/100 米 1/1000 米 0.1米 0.01 米 0.001 米 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

一、百分之

新人教版小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篇2

1.“小数的意义”是小学数学的基本概念之一。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一位小数和分数的基础上教学的,正确地认识小数的意义及其相关内容,是学习小数四则运算及其应用的重要基础,更是学生对“数”的认知的又一次扩展。

2.学生学习小数的基础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其已有知识,包括整数和分数的知识,特别是分母是10的分数含义;二是其生活经验,包括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到的商品价格、长度单位、重量单位等。可以引导学生在预习课本之后,在不同的材料基础上进行思考,带着自己从不同角度的理解,在课堂上交流,抽象和概括出小数的意义,并采用数形结合的方式进行多元联系表征,深化认识。

3.教学时,不仅要求学生能掌握有关的知识技能,还要能感悟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沟通知识的前后联系,这样才能对知识融会贯通,很好地完善和建构小数的知识体系。

【重点难点】

重点是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同时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课前预习】

1.认真阅读教材,把你认为重要的地方划出来。

2.根据教材内容,想一想、填一填、画一画。

【教学过程】

1.材料引入,分类研究。

师(揭题):知道今天我们要学什么吗?

(板书课题)

师(谈话):小数,对于大家来说其实并不陌生,咱们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它了,请大家先看一些含有小数的信息,边看边快速地跟着读一读。

(课件动态出示)

一块橡皮0.3元。

张老师的双眼视力都只有4.2。

刘翔以12.91秒的成绩夺得110栏奥运金牌。

“神舟五号”飞船重7.8吨,长8.65米。

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约为1.496亿千米。

苏州工业园区总人口约为45.953万人。

师:关于小数的读法要注意,小数点前面按整数读法读,后面直接读出数字。

设计说明: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对于小数的读法应该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在此环节,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领读、交流、讨论的方式,强化正确的读法。

师(引导):分类是研究问题的重要方法,哪几个小数可以分为一类,同桌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汇报,课件动态分类)

师(追问):为什么这样分?

生:可以按小数部分的位数分,可以按整数部分是不是0分来分。

师(小结):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分出来的结果也不同。

师(设问):在你们的预习指南里,你们写出的小数分别是哪一类的?

(让学生自己说一说)

设计说明:分类研究问题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对众多小数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有利于学生养成分类处理问题、研究问题的数学素养。

2.预习交流,探寻意义。

(1)探寻:一位小数的意义。

师(设问):三年级时认识的是一位小数,你们对它现在还有哪些了解呢?把你们预习时对一位小数的研究和同桌先交流一下。

(学生根据预习材料,展示不同的思考和理解过程)

师(小结):大家理解的方法、研究的过程虽然不一样,但都得出了一个结论,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生:10的分数表示一位小数。

设计说明: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从不同的角度交流小数与分数之间的关系,这样的交流有利于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感知与体验,建立对知识的多元表征与理解。

(课件出示正方形及数轴)

师:有不少同学预习时,都在正方形和线段上表示出了一位小数,把线段再延长一些,画上箭头就是我们以前接触过的数轴了。

(课件从0.1到1逐份出示正方形中的阴影部分,同时箭头对应数轴上相应的点)

师(追问):如果再画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现在涂色的一共是多少份呢?箭头应该在这条线的哪里?

生:这是比1大的小数。

师(追问):4.2也是比1大的一位小数,在正方形中怎么表示?在数轴上能找到4.2吗?

设计说明:一位小数是在三年级时就已经认识过的内容,在本课中重点要建立比1大的一位小数的概念,所以本环节在前一环节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以数形结合的方式,动态地将正方形中的阴影部分与数轴上的点对应起来,并由比1小的小数拓展至比1大的小数,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于小数的理解,更新了认知结构。

(2)探寻:两位小数的意义。

师(谈话):两位小数,你们又是怎么研究的,先和同桌交流一下。

(学生根据材料,分别介绍各自不同的理解与思考)

师(小结):大家通过不同的思考发现了这个结论,这句话也可以反过来说,分母是100的分数表示两位小数。

师:根据这个结论,完成下面的习题。

师(追问):为什么填的是两位小数呢?

(课件出示正方形及数轴)

师(设问):图中每一份都表示0.1,那你认为0.09和0.65这两个两位小数怎么表示?

生:平均分成100份,涂出其中的几份。

师:谁能上来指一指这两个小数在数轴的什么位置?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答案)

设计说明:在前一个环节中,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研究一位小数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预习中的思考,学生很容易实现从一位小数到两位小数意义的迁移,然后重点引导学生,将两位纯小数与两位带小数在百格图和数轴上相对应地表示出来,将小数的意义以“形”的方式直观地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表象。

(3)探寻:三位小数及多位小数的意义。

师(引导):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之间存在着规律吗?关于三位小数,你能想到些什么?

生:三位小数应该是表示千分之几的数。

师:举几个例子说说它们的意义。

(生举例说明)

师:为了看得更清楚,我们把一个正方体看成“1”来分一分,这个正方体平均分成10份,每一份是多少?

师:再平均分成100份,每一份是多少呢?

师:这三个三位小数都是由同样的数字组成的,但是因为9所在的位置不同,所以这三个小数的意义也不同,根据这个规律你还能想到几位小数?

设计说明:对三位小数以及更多位小数的意义理解,主要以经验迁移的方式进行,同时把“1”用正方体表示出来并不断细分,在细分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理解三位小数与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之间的关系。

3.沟通联系,深化理解。

师(谈话):刚才把1个正方体不断细分的这个过程,也可以对应在数轴上。

(多媒体动态出示)

师(追问):正方体中每次被分得的一份,你能在数轴上找到吗?不断地细分下去,还会有几位小数?两个整数之间有多少个数?两个一位小数之间有多少个数?两个两位小数之间呢?

师(追问):刚才举出的三位小数应该是这样的多少份?

(依次出示下面三幅图)

师(强调):因为小数的存在,使得任意两个数之间都有无数个数。

师:有没有思考过,为什么要把小数分得这么细呢?看完下面的一段录像再回答,刘翔的成绩记录在屏幕左上方,同时上面还有世界纪录12.87秒,我们来注意右下角的小数。

(播放视频后,学生交流)

生:为了计数、计量更加得精确,小数位数越多,计量就更加精确。

师(引导):把这个细分的过程反过来,0.001乘10是多少?0.01乘10是多少?0.1乘10是多少?1乘10是多少?10乘10是多少?

(多媒体动态呈现)

师(小结):小数与整数,都是满十进一,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这叫“十进制计数法”。所以,我们认识了分数之后还要认识小数,就是因为小数与整数有着共同的计数规律。

设计说明:在此环节中,把小正方体和数轴相对应,从“分”与“聚”这两个方向进行动态展示,让学生积累更加丰富的感性经验,更深刻地理解小数与十进制分数、小数与小数、数与形之间的联系。不断细分的过程,让学生感悟小数位数越多,计量的结果就更加精确,凸显小数产生的价值。不断聚合成更大单位的小数乃至整数的过程,则让学生认识到小数与整数的共同计数规律是“满十进一“,并将对小数的认识纳入到十进制计数法的系统结构之中。在渗透对应思想和无限思想的同时,很好地说明了整数与小数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用小数计数的精确性和必要性。

4.练习应用,拓展延伸。

师:说说下列小数的意义。

0.8是把整数“1”平均分成10份,表示这样的()份。

0.45是把整数“1”平均分成()份,表示这样的()份。

0.137是()。

师:先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再填上合适的小数和分数。

师:最后我们来认识两个特殊的有趣的小数,三位小数中有一个很特别的、很奇妙的小数0.618,叫黄金分割小数;还有一个位数更多的小数是π,它表示的是一个位数无限多的小数3.1415926535897932384……小数的世界里还有更多有趣的秘密在等着大家去探索。

新人教版小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新人教版 高中英语教学 互动式教学模式

在新人教版教材應用的情况下,依旧有一些学校高中英语教学效果不佳。究其原因,主要是基于新人教版教材展开的英语教学活动依旧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使得英语教学中过多的重视英语语法结构、英语表达形式的教学,缺少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太过刻板,学生思想、思维受到限制。对此,应当在新人教版高中英语教学中运用互动式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学习或组织学生沟通、交流、讨论,使学生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掌握英语知识。所以,新人教版高中英语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构建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新人教版高中英语互动式教学准备

基于提升高中英语教学水平、学生英语知识水平的目的,高中英语教师在对新人教版教材进行互动式教学之前,应当做好相关准备工作,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顺畅地、有目的地进行互动教学,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英语知识学习中,提高自身知识水平。那么,英语教师需要做好的准备工作有哪些呢?

其一,了解新人教版英语教材内容。因为新人教版教材内容与老版教材有些不同,为了可以准确地把握教材,有目的地进行英语教学,教师需要熟读教材,分析知识点,了解知识的重点、难点。

其二,规划教学活动。基于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特点,对英语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步骤等方面进行合理的规划,为后续有序展开英语互动教学奠定基础。

例如,某校高中英语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Unit3 Under the Sea 英语单元教学之前,详细了解新人教版英语教材,设置了适合的教学目标,即为:以谈论海底世界的动植物为切入点,让学生在交流中发现和了解大自然的奇妙和美丽;通过阅读奇闻故事,使学生从一个侧面了解人类与动物的关系,从而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同时,强化对海洋生物和大自然的保护意识。本单元实现了语言学习和传播先进思想的完美统一。

设置合理的教学内容,即为:

1.课文话题探讨,如: Whats living under the sea ?等。

2.学习词汇、短语。

3.课文阅读、英语语法的学习、课后探讨。

二、新人教版高中英语互动式教学

1.打磨教学语言,实现互动。新人教版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教学语言的巧妙运用,不仅可以顺畅的展开应用教学,还能够感染学生,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为了使英语互动式教学良好展开,在具体教学中,英语教师应当细细打磨教学语言,尽量运用诙谐的、幽默的、自然的、流畅的语言来引导学生进行互动学习。因为教师利用此类教学语言展开教学,可以缓解学生心理压力,同时营造轻松的、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融入其中,按照教师的教学步骤来学习英语知识。例如,某教师在课堂上发现学生窃窃私语,教师说:I hear someone is speaking.Please hold住.教师运用网络流行语来提点学生,不会使学生的自尊受到伤害,还会与学生产生共鸣,此时鼓励学生运用刚刚学习的英语单词与“Please hold 住”结合,组成短句,如此学生之间会相互交流、沟通,相对愉悦的造句,如此可以使学生互动学习。所以,新人教版高中英语教学中,善用、巧用教学语言来引导学生互动学习,可以使学生轻松、愉悦的学习英语知识,提升自身英语知识水平。

2.以情感人,实现互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课堂也是情绪场,良好的情感培养可以使学生英语学习情感充沛,进而影响学生思想、行为,积极主动地学习英语知识。那么,如何用情感来影响学生,开展英语互动式教学?

首先,教师要注重运用多种方式、多种方法来提升自身人格魅力,同时注意约束自身言行举止,尽可能的赢得学生的青睐、仰慕、敬重。

其次,教师在英语课堂上,应当尽可能的表达或展现对英语语言的喜爱之情,用自己的情感来影响学生,使学生受到触动,进而走进学生的内心,了解学生的心理、情绪、状态。

再次,教师基于培养学生英语学习情感的角度出发,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展开有目的的沟通、交流,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进而强化学生的学习情感,投入到英语知识学习中。

最后,教师鼓励学生之间互动学习,而学生在情感的引导下可以同其他学生进行互动学习,彼此帮助,提升自身英语知识水平。

3.搭建语言交际平台,实现互动。新人教版高中英语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语言交际活动,是互动式教学的一种有效措施。因为,在语言交际活动中,学生为了完成活动目的,学生之间会利用英语这门语言进行沟通、交流,以便更好的展现自我。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英语语言得到了锻炼,对于提升学生英语知识水平有很大帮助。那么,如何开展英语语言交际活动呢?教师应当结合英语教材,设置英语语言交际主题,并精心设计精彩的交际平台,供学生展现自我。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每组学生根据主题,选择与之相关的文章,每个学生扮演文章内不同的人物,共同演绎故事情景,教师对每组学生的英语交流进行观察、评价。最后,对每组学生英语交流情况做总体概括与评价,提出学生英语表达存在的缺陷,鼓励学生在日后学习中不断完善。例如,某校英语教师组织开展了“我要参加”英语语言交际表演活动,不限制学生表演形式、不限制学生英语交际内容,让学生在舞台上尽情的表演,校内诸多同级学生为了赢得比赛,都纷纷准备节目。在整个活动准备到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在课上或课下都在练习英语口语,这使得学生仿佛进入到了真正的英语语言世界中。

4.创设口语表达情境,实现互动。在以汉语为母语的生活环境中,高中学生学习英语这门语言是有一定障碍的,即没有语言环境、没有频繁口语交流的机会等。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在组织学生进行新人教版高中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创设英语口语表达情境,让学生在此种情境中利用英语这门语言进行交流、沟通,从而提高学生英语表达能力。例如,某英语教师每周组织学生进行一次英语角活动,在英语角活动中设置一个主题,如圣诞节、运动会等,让学生运用英语语言围绕这个主题自由的、随意的沟通、交流,在此种氛围中学生都会摒弃羞怯心理,大胆的交流知识,而且学生交流中相互纠正口语表达错误,这对于提升学生英语表达能力有很大帮助。所以,在新人教版高中英语互动式教学,注意加强口语表达情境的创设是非常必要的,如此可以打破单一、刻板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之间利用英语语言自由、轻松、自然的沟通和交流,逐渐提升学生英语口语表达水平。

三、结束语

在我国教育部要求我国多数地区运用新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的情况下,为了使高中英语教学满足新课标要求,应当摒弃传统英语教学模式,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促使学生之间彼此交流、沟通,纠正英语口语表达、写作等方面的错误,逐步提升学生自身英语知识水平,并增强自身协作能力、学习能力。总之,在新人教版英语教学中,注重促进学生互动学习是非常有意义的,利于提升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黄寿香.浅谈高中英语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构建[J].校园英语,2012(5):185-186.

[2]田茂盛.基于新人教版高中英语课堂互动教学模式探讨[J].语数外学习(高中英语教学),2014(3):40-40.

[3]张鹏.高中英语互动式教学让英语课堂流淌生命[J].语数外学习(高中英语教学),2014(5):48-49.

[4]邓江渔.试论互动式教学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生英语(教师版),2010(1):3-4.

[5]张莹莹.互动式教学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北京新东方优能中学为例[D].宁夏大学,2014.

新人教版小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篇4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四(1)

王玲

教材分析:

学生对加法和减法的学习已有了感性认识和经验的积累,本节主要是让学生的认识上升到理性层面。教材以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为情境,通过线段图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假发的意义然后通过变换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引出减法的意义,同时理解和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利用它们的关系解决问题并学会进行验算。学情分析:

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并与同伴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反馈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最后总结出加减法的意义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2.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

教学难点: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一、提纲导学

1、复习导入

加减5分钟口算。

2、出示导纲

出示例1(1)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 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 km。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根据这道题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

(让学生尝试用线段图表示)(2)请学生根据线段图写出加法算式吗?

3、自学设疑

你有什么问题?

二、合作互动

1、小组交流

2、展示评价

(1)生:814+1142=1956 或 1142+814=1956(2)师:为什么用加法呢?(3)

那怎样的运算叫做加法?

(4)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加法。)(5)

(3)小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出示加法的意义)说明加法各部分名称

(6)

2、理解减法的意义

(7)能不能试着把这道加法应用题改编成减法应用题呢?

(8)

(1)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例1(2)(3)尝试用线段图表示:(9)师:根据线段图写出两道减法算式,并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10)1956-814=1142 或 1956-1142=814(11)

(2)问:怎样的运算是减法?(小组讨论)(12)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3)小结: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出示)(13)说明减法各部分名称

(14)

三、探究、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15)1.问:上面的这些算式,你觉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观察上述四道算式中数字位置间关系,思考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16)个别汇报)2.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 加数 + 加数 = 和

被减数 - 减数 = 差 3.师归纳并小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板书)4.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出示:814+1142=1956

814=1956-1142

1142=1956-814 问:观察算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5.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出示:800-350=450

800=450+350

350=800-450 问:通过观察这组算式,你能得出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吗?(17)观察这组算式讨论归纳得:

(18)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3、质疑解难 你还有什么问题?

三、导学归纳

师: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 1.学生归纳

2、教师指导

四、拓展训练 1.拓展运用

(19)6.练习“做一做”

(20)师:谁来说说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些什么?你知道了什么呢? 2.编题自练

请你当一次小老师,编2道题考考你的同学? 板书设计: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 - 减数 = 差

苏教版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互动探究学习、迁移知识训练的方式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倡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小数加、减法,进而解决实际问题并从中体会和感悟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重点:

会正确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知道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教学难点:

在计算过程中体会算理,加深对小数加碱方法的理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揭示学习内容

1、教师谈话:我们以前学习了整数加减法,那么,整数加减法是怎样计算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老师这里有2道题,请2个同学来做一做,其他同学一边看他们的计算过程,一边思考3个问题:

①写竖式时要注意什么?

②计算是从哪算?

③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2、指名计算

48+9= 25-17=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

3、反馈题目是否正确,指名回答三个问题。

4、教师小结:通过练习,我们知道在计算整数加减法时:

①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低位开始计算。

②那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那一位不够建要向前一位退“1”再减。这是以前学的整数加减法,那么小数怎么计算呢?今天请你们来研究简单小数的加减法,板书课题:简单小数的加减法。

二、探究新知

1、利用主题图,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

(1)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通过观察你能说一说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吗?

(开学了,同学们到文具店买学习用具,每个蓝色笔记本0.9元,每个书包25.8元,每个文具盒6.8元每个红笔记本2.6元„„)

(2)利用你获取到的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你会列式吗?引导学生一人说提出的问题,一人说怎样列式,教师板书学生所说的算式,在学生提问并列式的基础上,教师引出主题,如果一个同学买了一个卷笔刀和一支铅笔,我们可以提出几个问题?是什么问题呢?

(一个卷笔刀和一支铅笔共花多少元?一个卷笔刀比一支铅笔贵多少元?一支铅笔比一个卷笔刀便宜多少元?)

教师肯定他们的说法后反问:你们会列式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列式)

“0.8+0.6= 0.8-0.6=”

这2道题怎么算呢?请你们来研究研究。

2、学生互动探究

“0.8+0.6= 0.8-0.6=”

(1)教师:你打算怎样计算呢?请你试着在数学作业纸上算一算,然后把你的想法和同桌同学说说。学生活动、教师巡视交流。

(2)汇报反馈:可能会出现这样几种情况:

①学生用口算就算出结果了,但要让学生说明他是怎么想的。

②把0.8元和0.6元改写成8角和6角,相加减后在改写成以元为单位的小数。

③按照前面复习整数加减法的方法写成竖式。

教师总结板书:

0.8+0.6=1.4(元)

0.8-0.6=0.2(元)

答:一共用了1.4元。

答:卷笔刀比铅笔贵0.2角。 教师提问并说明:在这里,“8”和“0.8”一样吗?为什么?所以在用小数直接加减时,在竖式上面也可以写上单位,元和元加、减,角和角加、减,目的是将相同数位对齐,这和整数加减法的道理是一样的。

3、学生互动探究例4

“1.2-0.6=”

(1)老师引导:刚才同学提问带橡皮的铅笔比不带橡皮的铅笔贵多少元时列式:1.2-0.6=,请你根据刚才的学习经验自己试着列竖式计算。 学生完成后说一说不同的做法,教师总结板书。

(方法1:把1元看成10角,加上2角,12角减6角就是6角。方法2:2减6不够减,向他的前一位退1当10,加上原来的2是12,12减6的6,写在6的下面,前面0减0还是0,所以得0.6)

(2)你在计算时,怎样就保证元和元、角和角相减了?(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行了。)

4、对比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复习内容与例3、例4,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1)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算起。

(2)都是满十进1,退1当十。

不同点:做小数加、减法时,只要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了。

5、引导学生总结:小数加减法该怎样计算呢?

三、练习巩固

1、教师引导从学生提问的算式种选择2题,如:6.8+2.6=、2.6-0.9=,分男女生竞赛练习。

2、口答题:

0.8-0.5 = 0.7+0.4= 1.6+2.3= 1.9-1.3 =2.3- 2.3= 5.3+1.6= 0.5+3.1= 0.8+1.5=3.6- 0.6=

3、引导学生讨论完成98页5、6题。

4、想一想

7 . □

- □ . 3

3 . 5 6 . □

+ □ . 5

1 3 . 3

四、总结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怎样计算的,请你说说。

1、相同数位上得数对齐,从低位算起。

2、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了。

3、做加法,满十进1;做减法,退1当十

五、拓展知识

小数的意义 教学设计 篇6

锦绣小学:黄芳

《小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锦绣小学 黄芳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P32、33。

【教学构想】:小数的意义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是在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小数意义的探究和理解是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甚至是这单元的重点。本节课开始便指导学生认识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然后利用正方形、数轴、米尺、钱币等环节设计,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究概括一位小数的意义,再利用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和探究两位、三位小数的意义,使学生经历了一个螺旋上升的小数概念的体验过程,逐步对知识进行了自我构建。再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调动学生对小数计数单位的掌握,最后让学生感悟到小数的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课尾渗透数学文化,为学生介绍小数点的发展过程。我想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应该会很感兴趣。【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2,过程与方法: 在操作中使学生体会小数产生的必要性。通过观察、比较,以及自主探究建立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和迁移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的意义,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的进率。【教学难点】:抽象概括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练习纸

一、情境导入,导入新课

师:大家三年级的时候对小数已经有一定的认识了,你对小数有哪些认识呢?(复习旧知,并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起点。)那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小数,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习什么内容吗? 师:那现在请同学们在大脑里想一个小数,等下请同学们把你大脑里的那个小数说出来。(老师板书要求:整数部分是0)想好了吗?当然我这里有个要求,整数部分是0。(设计意图:引出整数部分是0的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即纯小数)

二、从具体情境中探索一位小数的意义

师:出示一米的皮尺,你能在皮尺上找到0.4米吗?0.4米表示什么意思?(请学生上台在卷尺中找出0.4米,并追问其是怎么找到的)

师,在你的直尺上找出一分米,你知道0.3分米在哪吗? 用手比划一下0.3分米有多长。0.3分米表示什么意思?

师:怎么表示0.6元?0.6元又表示什么意思呢?(师演示把1元分成10角,其中的6角就是0.6元)

三、继续深入探究一位小数的意义

师:看到0.4你会想到一个什么数?为什么?

师:假设这个正方形的大小表示1,你会怎么表示0.4呢?(事先画好正方形并平均分成10份,黑板上画好图讲解之后让学生操作。)

师:假设这张纸的大小是1,怎么表示2呢?我们知道2表示2个1。那0.3怎么表示出来呢?在你的正方形纸上用阴影部分表示出0.3,看谁的速度快?(提示:为了节省时间,大概的分就可以,但是要让明白是平均分。)

师:其中的一份表示多少呢?所以3份就表示十分之三。十分之三也可以说是0.3。阴影部分表示0.3,那空白部分可以用哪个小数表示?0.7表示十分之七。那0.3加0.7等于多少?(设计目的:渗透小数的加法,一位小数的分数单位是0.1)看到一位小数你会想到怎样的分数?为什么?(设计目的:让学生把一位小数和分母是10的分数紧密联系起来,其实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四、在数轴上探究一位小数的意义并适当渗透小数的加减法。(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一位小数就表示十分之几,一位小数和分母是10的分数关系密切)

师:擦掉正方形上面部分,留下下面部分,就是一条线段并分成了10份,标出0和1,现在能找出0.4吗?0.6你会找吗?

师,如果我把这条线段延长的话,它就成一根数轴了。(设计意图:寻找几种找0.6的方法,从0.4的基础上往右数两格,或者在1的基础上往左数四格,在数的过程中渗透小数的加减法)

在数轴上认识其他一位小数。

师:这根数轴上除了有0.4和0.6,还有什么小数呢?(设计意图:以防学生产生思维定式,以为只有小于1的小数才是一位小数,让学生知道1.1、1.2等这样的小数也是一位小数,小数点后面有一个数字的小数是一位小数。)

学习1.4的意义,探索整数部分不是0的一位小数的意义 师:同学们,现在黄老师要你表示1.4,借助我们的刚才的一些工具,你会怎样表示1.4?

总结一位小数的意义:一位小数表示什么?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一位小数和分母是10的分数关系密切。其实小数是十进分数的一种表现形式。

五、探究两位小数的意义

出示爱迪生的名言:成功等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师:上面这句话里你看到了小数吗?

多媒体出示两个画满格子的正方形,一个平均分成了10份,一个平均分成了100份。

师:要你在正方形纸上表示0.01和0.99,你会选择哪张呢?为什么你不选第一幅?你觉得老师会怎样表示出0.01?灵感是指哪部分?汗水指哪部分?成功呢?

师:在练习纸上写一个整数部分是0的两位小数,你会选择哪个图来表示这个两位小数?并选择一个正方形纸用阴影部分表示出这个两位数。

总结两位小数的意义: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看到两位小数你会只想到一个怎样的分数呢?

六、根据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的意义让学生推导出三位小数的意义。

让学生自己总结三位小数的意义。针对三位小数的意义进行针对性的练习。1.0.625=()用分数表示 2.327/1000=()用小数表示 3.0.148里面有()个0.001 4.129个0.001是()

七、学习小数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

师:最小的一位小数是0.1,两位小数是0.01,三位小数是0.001„„我们把0.1、0.01、0.001叫做小数的计数单位。你能说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课件演示1,0.1,0.01,0.001之间的变化过程,让学生体会1里面有10个0.1,0.1里有10个0.01,0.01里有10个0.001,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小数部分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八、渗透数学文化

师:同学们,你知道小数是哪个国家最早提出来和使用的吗?你知道小数点是哪个国家的人发明的吗? 小数是我国最早提出和使用的。早在一千七百多年前,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在解决一个数学难题时就提出了把个位以下无法标出名称的部分称为微数。

古代,我国用小棒表示数。人们要表示小数就只是用文字。到了公元十三世纪,我国元代数字家朱世杰提出了小数的名称,同时出现了低一格表示小数的记法。例如小数64.12记作: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小数表示方法。这种记法后来传到了中亚和欧洲。后来,又有人将小数部分的各个数字用圆圈圈起来,这么一圈,就把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分开了。有了阿拉伯数字后,先后出现了像这样表示小数的方法。

在西方,小数出现很晚。直到十六世纪,法国数学家克拉维斯用小圆点“· ”表示小数点,确定了现在表示小数的形式;不过还有一部分国家是用逗号“,”表示小数点的。例如:

板书设计

小数的意义

整数部分是0 0.4= 0.6= 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0.01= 0.99= 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新人教版小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篇7

在对“民族性”的培养过程中, 文言文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 文言文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其次, 文言文作品为汉语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背景。在生活中, 一般人很少能接触到文言文, 文言文的陌生化使文言文教学困难重重, 学生缺少足够的语境去建构知识。因此传统的背诵方法成为积累文言文语境的最高效的方法。但这里的背诵并不是要死记硬背, 而是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老师所做的一切工作只是在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而已。因此文言文的教学要调动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从“接受学习”转变为“发现学习”追求成为教师选择教育方式的准则之一。

基于上述对文言文教育的分析, 我们对新人教版和沪教版的古文部分课后练习进行了类型统计 (如表1、表2) 。

一、图表分析

从以上两表中可以看出, 两版教材对于文言文教学不同方式兼收并蓄的态度。与人教版相比, 沪教版古文课后练习题采用了大致相同的课后练习构成。其中, “理解”类型的题都占据了很大的比例, 体现出编撰者对于“意义学习”和基础知识的重视程度;另外, 两版教材都没有盲目摒弃传统的“背诵”方式, 也没有过分强调“应用”题型的神奇效应, 体现出一种循序渐进的教育理念。

但从数据分布的差异性中还是可以看出两版教材的引导倾向有所不同。人教版教材的识记类型和应用类型比例大致相等, 分别占所有题型的19%和18%;而沪教版的识记类型题只占了7.5%, 应用类型题则高达21.5%。从中可以看到人教更重视知识的积累, 而沪教更重视知识的迁移。在实际生活交流中我们也发现使用人教版教材的学生的古诗文背诵量要高于使用沪教版教材的学生。人教版的应用类题型可以大致分为7种, 其中大部分集中在拓展思考与表述上, 题型较为单一, 新颖的题型很少, 从题型来看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沪教版应用类的题型较多, 大致分为思考和实际运用两大类, 而实际运用方面有比较丰富的题型。例如:

“小说情节的安排一波三折, 主人公成名的命运也随之产生了戏剧性的变化。试用线状图标出成名命运的起伏变化。主人公成名的性格是在与众多人物的对比中逐渐鲜明丰富起来的, 举出几处对比描写, 分析成名的性格特征。你如何评价他这样的人物?为什么?” (沪教版高中语文一年级第一学期《促织》课后练习第二题)

二、具体内容分析

结合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到沪教版课后练习的表述和人教版表述的一些相似之处。

首先是在题干中出现大量“外显知识”, 在上面的例子中“小说情节的安排一波三折, 主人公成名的命运也随之产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主人公成名的性格是在与众多人物的对比中逐渐鲜明丰富起来的”这一部分属于“外显知识”, 这部分叙述提供给了学生至少两个知识信息:一为小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小说情节的安排一波三折”二为小说的阅读和创作方法“对比”。同时这两个信息还起到明确做题目与指导做题方法的作用, 如果删掉这一部分, 剩下的问题就显得突兀很多。

其次是题干都显示出一种尊重认知规律的态度。人教版表现出识记、理解水平的递进融合 (上一篇有分析) , 沪教版练习则体现出一种由具体操作到抽象思考的过度。例如:“用线状图标出”→“举出几处对比描写”→“你如何评价他这样的人物”。

再次是沪版练习也体现引导学生传承与创新并存的教育理念。《师说》这篇文言文入选了两版的教材, 其课后练习对比如下:

●文中“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说法是否适合今天的教育?请谈谈你的看法。 (沪教版高中语文二年级第二学期)

●试说说作者的观点在当时有哪些进步意义, 在今天仍有什么借鉴作用。作者说:“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试就这一观点谈谈自己的认识。 (人教版必修3)

两道题都是开放性的, 但都对学生的思考方向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人教版的题干表现出更加明显的中庸式的思考角度;沪教版的题干没有给出要求, 也就是说没有限制, 学生也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

然而两版教材的课后练习也存在着很多教育理念差异。

首先, 两版教材课后练习对材料的呈现方式不同。

人教版古文课后练习部分提供了大量的背景资料, 这些资料的呈现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随着题干一起出现 (如例一) ;另一种是在练习题后用深色框区别开来的相关文学资料 (如例二) 。

例一:中国古代有诗文“穷而后工”的说法, 苏轼正是在贬谪黄州期间创作了大量名篇。如何看待“穷而后工”这种现象?你还能从古代文学家中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例二:吾文如万斛泉源, 不择地皆可出, 在乎地滔滔汩汩, 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 随物赋形, 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 常行于所当行, 常止于不可不止, 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 (摘自《苏轼文集》卷六十六)

(以上两例皆出于人教版必修2《赤壁赋》)

例一当中“穷而后工”“苏轼正是在贬谪黄州期间创作了大量名篇”这种形式的资料提供, 其作用有点类似“外显知识”。例二当中的一段文字是《苏轼文集》的节选, 其一, 这一段是对苏轼对自己文学创作过程的描述, 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从此段描述中, 我们可以看到苏轼的才情与文学创作理念, 从而对苏轼及其文章有更好的理解;其二, 作为一段较为完整的有出处的选段出现在语文课本当中, 其意义在于文学素养的展示———有文献资料意识 (一者知道古代文学有很多文献资料可查询, 二者了解与作者作品相关的资料性著作有哪些) 。如例二这样的节选在人教版的绝大多数课文后面都有附录, 这部分附录尤其是古文部分有很高的质量, 基本都是代表性与文学性与相关性和而为一的, 对语文感兴趣的学生都会对这一部分更感兴趣。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对此部分加以利用, 其作用将大大减少。

沪教版的背景资料也有两种呈现方式, 一种是显性的, 另一种是隐性的。显性的方式跟人教版练习例一类似;隐性的资料呈现方式即化陈述性为程序性。

在沪教版练习题当中要求学生使用工具书或者查背景资料的题较多, 如:

●这是一篇带有寓言及政论色彩的传记文。请查阅柳宗元写作此文的背景资料, 思考这篇文章主要说明了什么道理?

●请借助文中注释和工具书, 解释下列实词。

(两道题均来自沪教版高中语文一年级第一学期《种树郭橐驼传》)

汉语的特点是:兼容性强, 内涵极其丰富, 有说不尽的成语和典故;模糊性强, 各种“无达诂”。但汉语的复杂性并不等于汉语教学的无序和混乱。沪教版所呈现出来的教学方式强调了学生的参与性, 在实际参与过程中不仅了解陈述性知识, 更要了解知识获得的过程, 这个过程本身就成为了一种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容易遗忘的, 但程序性知识则不然, 掌握这种程序性知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陈述性知识。换句话说, 沪版教材强调了学习过程, 相比之下, 人教版则更侧重学习结果。虽然在学习结果中可以总结出一些学习过程的方法, 但这种方法的明晰须要建立在大量无效学习的基础之上, 其教学效率远没有方法的明确告知来得快。

其次, 两版教材课后练习的构架不同。

人教版的教材是以文体为单元编写的, 每个文言文单元以时间为序安排文章, 从文学史的角度对该文体进行联系, 使学生对所学的文言文有一个系统化的了解。在此种编排模式下, 人教版教材更强调学生拥有一种历时性的思维方式, 能理解文学作品存在一种发展演变的过程。与这种编排意图相适应, 人教版的课后练习也体现出对学生文学史意识的引导。如, 人教版必修2第二单元为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 在单元小序部分说明了这一时期诗歌的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和在学习中应该关注的方面, 下面以“创作手法”为例具体说明。

●“桑之未落, 其叶沃若……女之耽兮, 不可说也”和“桑之落矣, 其黄而陨”暗示了什么?这里用桑叶来打比方, 好在哪里?

●《采薇》前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 结合诗句, 说说这种手法有什么特点。

(以上两题来自《诗经》两首)

●《离骚》的句式长短不一, 又多用对偶手法, 呈现出错落中见整齐, 在整齐中又富于变化的特点。请具体说说下列诗句是如何构成对偶的。

●《离骚》多用比兴手法, 正如东汉王逸所说的“善鸟香草以配忠贞, 恶禽臭物以比谗佞, 灵修美人以媲于君”。请从诗中找出一些例子来, 并简要分析它们各自的寓意。

(以上两题来自《离骚》)

《诗经》和《离骚》是中国诗歌的两大源头, 创作手法的特点和发展从上面两组题的比较中可以看出端倪。两篇课文的第三题可以看出从《诗经》到《离骚》的句式变化;比兴手法的使用在《诗经》中已经出现, 但对于“比、兴”的概念不是很容易就能理解的, 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 因此在《诗经》的课后练习题中只用了“打比方”来帮助学生理解“比”的创作手法, 在《离骚》中才明确说明了此篇使用了比兴手法, 并用王逸之语加以解释, 其实是起到了一种提示作用, 有了3篇诗做积累, 学生能够对“比”有一定的理解, 然后题目中要求学生“请从诗中找出一些例子来, 并简要分析它们各自的寓意”。以此来检验学生对“比”这种手法的掌握程度。另外, 对这种创作手法的了解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屈原的情感表达。

沪教版的教材则是以专题为单元, 专题不同, 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就不同, 练习题的设置也能够体现单元教学目标, 但从文学史角度出发的不多, 有些单元的古文并没有统一的文体。例如, 沪教版教材一年级第一学期第五单元的专题为“山川草木”, 单元小序说明了与“山川草木”相关的文学作品“异彩纷呈”。这个单元的课文有《蒹葭》《种树郭橐驼传》《病梅馆记》和诗二首, 共3首诗, 两篇散文。从课后练习题的内容来看其共同点是:都有关于主旨的理解的题。对主旨的理解是学习每篇文章都需要了解的一方面, 而其在此统一明确提出就起到了引导教学对比主旨的作用, 同样的事物可以有不同的解读角度。

除了主旨之外, 还有关于创作手法的练习 (《蒹葭》《种树郭橐驼传》和诗二首课后有) , 有关于字词解释或翻译的题 (《蒹葭》《种树郭橐驼传》和《病梅馆记》课后有) 。虽然题目中提到的创作手法选文中有典型运用, 但这些方法之间没有一种系联性, 更多的是一种孤立的存在。例如:

●《诗经》的表现手法分为赋、比、兴3种。赋是直接叙述铺陈;比是比喻;兴即起兴, 就是借一个别的事物来开头, 然后再转到正题, 所借事物和所写的主要事物, 有的相关, 有的有关, 有的无关。有时兴中有比, 称作比兴。另外, 重章 (或叫复沓) 、叠句、叠字、双声、叠韵等, 也是《诗经》表现形式上的突出特点。这首诗反映出以上哪些特点?请具体分析。 (《蒹葭》课后题)

●具体说说本文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和类比手法?有什么作用? (《种树郭橐驼传》课后题)

●用典是古代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 请说说《咏史》一诗是如何使用这种表现手法的, 其表达效果如何? (诗二首《咏史》课后题)

《诗经》在文学史上的源头作用在此没有体现出来, 因为到《咏史》诗的用典手法的跳跃性很大;对于不同文体, 手法的使用可比性就更小了。从学生接受的角度看, 在《诗经》中学习到的方法在《咏史》中不能得到有效地迁移, 学生容易遗忘, 不利于评价和检测。另外, 《蒹葭》课后题中给出了大量定义性信息, 这些信息并不能被高一的学生所理解, 比如对兴的解释, 在没有大量例子积累的前提下, 学生很难理解到底什么是兴。所以对于这一单元来说手法的讲解就不应作为重点内容或者无法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但在《病梅馆记》的课后第二题“有人评价本篇和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在思想倾向上有想通之处。相同之处在哪里?请简要分析。”表现出了对学生迁移分析能力的鼓励引导。

新人教版小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篇8

新人教版高一英语必修4第2单元的中心话题是“农业”。而笔者所设计的是这个单元的听说课的教学设计。听力这部分的内容是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就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展开的对话,讨论农民使用化肥对食物的影响。围绕该篇听力内容设计了两个练习。练习1要求学生听对话并找出对话中的主要话题通过对错练习、问题回答和填空来完成任务。练习2要求学生再听对话,判断所给五个句子的正误。练习三结合口语表达。本单元的口语句型是提供建议,因此结合听力的任务设计了一个对话。而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农村普通高中,所教的班级又是普通班,学生英语基础较差,对英语不感兴趣者居多。怎样把听力材料上的浅而易懂,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笔者想到把听力结合口语来辅助英语课堂教学及采用小组竞赛的方法来授课。

二、教学目标

本节课为听说课型。教学目标是通过完成几篇与视频或音频材料内容相关的练习。

1.组织学生进行听前“热身”,让学生回顾一下课文中所谈到的化肥对人体的危害及看图片引出上课的主题。

2.播放第一遍录音,学生尽可能听懂大意。

3.学生听第二遍录音,听后,学生完成听力任务。

4.依据材料1所听的内容中对话人的观点,对练习2中的5个句子判断正误。

5.完成上述练习后,教师设计这样的口语任务,让学生展开讨论。Imagine you are a farmer who produces organic food. Now you should persuade the customer to buy your food. Make a dialogue with your partner.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学生通过听得训练理解听力材料内容的主旨及对相关的细节做出正确的判断;引导学生通过做对话学习如何给别人提供建议,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

四、教学过程

Step I Lead in

Show students some pictures of organic food. And all the pictures have the same label---organic label.Which one will you buy if you go to the supermarket? Why? Now,here are two women who go to the supermarket.Let’s see what happen to them.

Step II Listening I

Listen to the conversation A and get the general idea of the conversation A and then do “T” or “F” exercise.

How will the conversation go on? Let’s listen to conversation B and finish the exercise.

Step III Listening II

What will happen if farmers use too much chemicals? Let’s listen to another conversation and do “T” or “F” exercise.

Step IV Role Play

Imagine you are a farmer who produces organic food. Now you should persuade the customer to buy your food.Make a dialogue with your partner by using the following sentence patterns.

Step V Homework

Listen to the conversation again and retell them or write down the sentences.

五、教学反思

1.导入。因为听力材料中会出现一个比较重要的概念(organic label),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词汇。所以在听力开始前,我就利用导入的环节,让学生欣赏几张图片(这些图片上都有一个相同的有机标签),他们都能很容易的看出共同之处,那要掌握的概念就更直观了。再从这个标签引到听力练习上来。

2.听力练习。我认为教材上配套的听力练习对于我自己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我也一直没有机会找相对比较简单的内容来训练他们的听力。这一次,我花了将近一周的时间来找相关的材料,为了找到适合我用的片段,我还学会了视频的剪辑。结果证明,这些材料的选择是正确的,语速、口音与难度等各方面都易于接受。此外,因为我后面还是用到了课本内的相对比较难些的听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获得成就感,前面部分听力题目的设置是非常简单的。题型也比较多样,除了常规的选择外,我还设计了回答问题,填空的类型。

3.口语表达。本单元的口语句型是被建议设计成对话形式的。在备课的时候,我曾考虑到说:这么多的句型一下子抛出来,学生能接受得了吗?后来又想到:这些都不是新出现的内容,只是把原先在不同地方的东西凑到了一起,只要情景设计合理,学生应该是有话讲的。对于对话的练习,如果我先找学生做示范的话,后面的学生可能就会在该对话的基础上套换几个词,那样这个练习的设置目的就不能很好的实现,考虑到这些,我把对话的准备工作全部留给了学生。

4.小组竞赛有利于营造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也激发了学生学英语的兴趣。

小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篇9

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育红小学:李建华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32页“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教学目标:

1、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和抽象小数的意义。教学难点:抽象小数的意义。

教具准备:课件、米尺和三条彩带。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三年级时我们学习了小数的哪些知识?你还想知道关于小数的哪些知识? 板书: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2、猜一猜、估一估、测一测。

师:看,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老师给大家带来米尺和彩带,现在请同学们猜一猜哪根彩带长一些,再请同学测量一下。

师:在测量时得不到整数的结果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用小数表示。

3、请同学们口答下面的题:

1000÷10=

100÷10=

10÷10=

1÷10=

1÷100=

1÷1000= 师:1÷10=

1÷100=

1÷1000=

能得到整数的结果吗?(不能)

4、师总结:像这样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我们都可以用小数来表示。由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从而产生了小数。

5、介绍一些小数的知识。

既然同学们了解了小数的一些知识,那你知道小数的意义是什么吗?

(二)探究新知

1、认识一位小数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是一把一米长的尺子,我们把一米长的尺子平均分成了10份。谁能指出其中的一份? 师:这一份是多长?

生:一份应该是1分米。

师:如果用米作单位,写成分数是多少米?写成小数又是多少米呢?

生:写成分数是1/10 米,写成小数是0.1米。

师:我们来看一下,我们把1米长的尺子平均分成了10份,这样的1份是1分米,写成分数是1/10 米,写成小数是0.1米。

师:这样的3份是多长?用米作单位写成分数是多少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 生:这样的3份是3分米,写成分数是3/10米,写成小数是0.3米。师:那这样的7份呢?

生:这样的7份是7分米,写成分数是7/10米,写成小数是0.7米。师:同学们请仔细观察刚才写出来的小数,你们发现了什么?

师揭示:我们把1米平均分成了10份,这样的1份或几份的数就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

2、认识两位小数(教法同上)

3、认识三位小数 师:根据刚才的学习,请同学们再大胆的猜想一下,如果把1米的尺子平均分成1000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怎么用分数表示?又怎么用小数表示?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些小数,小数点后面有几位数?(三位数)

师:我们把小数点后面有三位数的小数就叫做三位小数。师揭示:也就是说,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呢?(三位小数)

4、小组活动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前后桌同学小声的讨论一下:分数与小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汇报: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这就是小数的意义。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师:既然同学们能够找到分数和小数之间的联系,那么现在老师就要考考你们了。

1、完成教材第33页做一做,集体订正。

2、括号里能填几?

(1)0.6里面有()个1/10

(3)0.32里面有()个1/100(2)0.8里面有()个1/10

(4)0.007里面有()个1/100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0.6里面有6个1/10,0.8里面有8个1/10,其实像0.6、0.8这样的一位小数都是由许多个1/10组成的,我们说1/10就是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写成小数是0.1。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两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写成小数是多少?

生:两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你是1/100,写成小数是0.01。师: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写成小数是多少?

生: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1/1000,写成小数是0.001。小数的计数单位还有很多很多!师:从上面我们就可以得出:

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

一、百分之

一、千分之一……

分别写作: 0.1、0.01、0.001……

(5)0.1米里面有()个0.01米(6)0.01米里面有()个0.001米(7)0.001米里面有()个0.0001米

小结: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3、用线连一连,找到好朋友。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拓展

谁能用小数把下面等式中的分数用小数表示出来? 天才= 1/100的灵感+ 99/100的勤奋

(六)板书设计: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计数单位

写作

1÷10 =

1/10

= 0.1 1÷100 =

1/100

= 0.01 1÷1000=

1/1000

= 0.001 意义: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

小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篇10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8-29页。

教材分析:

在一至四年级,“数与代数”领域主要教学整数的知识,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十进制计数法。三年级(下册)曾经教学了一位小数,初步体会了一位小数与十分之几的分数间的联系,这些都是本课基础。本课教材中例1、例2借助常用的元、角、分和米、厘米、毫米单位之间的换算,通过这样的感性认识,初步抽象出小数的意义。本课又是进一步教学小数性质、比较小数大小、改写大数目的基础,因此小数的意义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学生分析:

这一部分内容学生在三年级初步认识小数时其实已经有了学习的基础。学生有以元为单位的小数表示金额,以米为单位的小数表示长度的经验。如果本节课再把大量的时间放在这一方面,无异于原地转圈。对于五年的学生来讲,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对数字语言、文字语言以及图形符号语言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和理解。所以,课前的预习,五年级孩子是可以胜任的。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让学生自主运用已有的经验理解小数的意义,从而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设计意图:

本节课是一次校级教研课,在第一次试教时按照例题教学,逐步去理解小数的意义。实施下来发现,学生思维就局限在这些单位换算中,而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并不到位。于是备课组老师就讨论对于这样的概念课怎样才能达到高效呢?最后商量一致同意尝试学生先学后教,由学定教的教学方式,将本节课的设计分成三大板块。

(1)前置学习,初步感悟。课前通过引导题,让学生自学例1、例2,在常用的价钱和长度单位换算之间,初步感悟分数与小数的联系。同时通过检测题了解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理解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表示。

(2)课中操作,沟通联系。小数的意义是在分数意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符合认知建构的理论观点:学习者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与他们内在的认知结构息息相关。布鲁纳说得更清楚:“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整的结构把它们连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遗忘的知识。”学习一个概念,需要在心理上组织起适当的认知结构,并使之成为个人内部知识网络的一部分。沟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内在联系,是引导学生理解小数意义的关键。怎样让学生主动建构小数与十进分数之间的联系?我们借鉴了特级教师朱国荣老师的设计。用一张正方形纸表示整数“1”,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表示0、1的大小,在此基础上认识0、9、0、2、0、8……从而理解1里面有10个0、1、继续拓展,认识两位小数、三位小数……

(3)分层练习,实质理解。第一,基本练习,对口令;第二,看图写小数;第三,结合数轴找小数。这三组练习题,层层递进,检测学生能否从本质上真正理解小数的意义。

实施过程 :

一、前置学习,初步感悟。

1、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新的一单元,一起读一读。在三年级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今天我们重点来研究小数的意义。

2、课前大家对今天学习的内容已经进行了预习,小组交流,把你的错误向小组里的同学请教一下。(自学学习材料附后)

3、全班汇报:

第一层次:角改写成元作单位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分改写成元作单位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第二层次:分米改写成米作单位就是十分之几米,也可以写成一位小数,厘米改写成米作单位就是百分之几米,也可以写成两位小数,毫米写成米作单位就是千分之几米,也可以写成三位小数。

二、课中操作,沟通联系。

1、理解一位小数的意义

(1)、刚才我们通过课前研究,初步感知了小数和分数的联系,那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0、1的意义是什么吗?

(2)、那么老师这里有一张正方形纸,如果把这张正方形的纸看作1,怎么在这张纸上表示0、1的大小。

拿出正方形纸,分一分,涂一涂表示0、1的大小。展示交流,看看这些同学的作品,发表你的意见。

那谁能很自信地确定你表示的是正确的?

介绍你的想法。还有不一样的吗?虽然形状不一样,但所表示的都是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涂了其中的一份。

(3)、课件演示,这样表示0、1吗?要表示0、1还需要涂出一份。再说一说0、1表示什么意义。

(4)、仔细看,你除了看到0、1还看到那个小数?你是怎么看到0、9的?写成分数是什么?0、9和0、1合起来是多少?1里面有几个0、1。

(5)、这里你能看到哪2个小数,写成分数是多少。合在一起是几?

(6)、把1平均分成十份,我们认识了0、1、0、9、0、2、0、8外还可以表示那些小数。

这些小数都是一位小数,一位小数表示什么意义呢?

把1平均分成10份,表示其中的几份,也就是表示十分之几。

2、理解两位小数的意义

(1)、那0、01的意义是什么呢?

(2)、如果还是把这张正方形纸看成1,要在这张正方形纸上表示0、01,你准备怎么表示。

把这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100份,涂其中的1份表示0、01。

(3)、课件演示,0、01可以表示哪个分数。仔细观察你除了看到0、01,你还能看到那个小数。

0、99写成分数是多少?0、99里有几个0、01。0、01和0、99合在一起是多少。1里有多少个0、01

(4)、课件出示,你看到哪2个小数,分数是什么?

0、28和0、72合在一起是多少。

这些小数都是两位小数,两位小数表示什么意义。

把1平均分成100份,取其中的几份,也就是表示百分之几。

3、理解三位小数的意义

(1)、照这样看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2)、三位小数最小的是谁?0、001表示什么意义。写成分数是什么?你能写一个最大的三位小数吗?0、999表示什么意义。0、001和0、999合在一起是多少。1里面有多少个0、001。

0、012写成分数是多少?写成小数是多少?

4、拓展四位小数、五位小数

(1)、那四位小数表示什么呢?0、0123表示哪个分数。

(2)、五位小数表示什么意义?写成小数是什么?

5、概括小数的意义

那什么是小数的意义呢?

引导学生归纳: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三、分层练习,实质理解。

1、对口令

看来大家对小数的意义都已经基本掌握了,那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游戏,看谁学得扎实。

规则:老师出示小数,请你快速说出分数,老师出示分数,请你快速说出小数。

结合有单位的题目,0、80元、厘米、0、006米说一说表示的意义。

2、写小数

刚才我们在一张平面的正方形中找到了小数,看,在这个正方体中,涂色的部分能用哪个小数表示呢?

这个图形又可以用哪个小数表示?如果要表示2、43怎么办?

3、数轴上得小数

看、这是一条数轴,这两个点可以用哪个小数表示。

把数轴延伸,这两个点可以用哪个小数表示。2、35在哪里?从0向左看你还能找到哪些数。

4、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新人教版小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篇11

一、课标要求和活动建议

课标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活动建议: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解释昼夜更替与四季形成的原因。

Ⅰ.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地球仪,每组选两人为一个演示组,采用组合动态演示的方式,演示并表述地球公转运动的动态过程。通过演示和分析对比教材“地球的公转”引导学生总结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和速度特征,从中认识并表述公转运动的特点,激发学生探究天体运行规律的热情。

Ⅱ.利用“虚拟三维地球仪”软件,虚拟地球的绕日公转运动,通过分析对比教材“二分二至时地球的位置”图,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绕日公转时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利用软件继续动态演示地球公转运动,通过分析教材“黄赤交角”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无黄赤交角存在时,太阳直射点位置在哪里?黄赤交角度数发生变化时,太阳直射点运动纬度范围如何变化?(理解黄赤交角的存在,是弄清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关键)

Ⅲ.通过分析对比教材“春分日和秋分日不同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图,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教师首先指导学生读图明确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帮助学生由直观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逻辑思维,并归纳出一般规律:①太阳高度即太阳高度角,正午太阳高度即当地正午时的太阳高度,为一天中太阳高度的最大值,但不一定为90°;②昼半球:太阳高度>0°;夜半球:太阳高度<0°;晨昏线:=0°;③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为90°;④任意三地正午太阳高度: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Ⅳ.利用Flash动态图演示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通过分析对比教材“北半球某地不同日期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图,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有规律地发生变化。

Ⅴ.通过分析对比教材“阳光花园小区正午阳光变化示意图”,分析赵亮家人的困惑。同时组织学生通过事先收集的图文资料,谈谈自己所知道的南京哪些小区由于楼间距不够,导致低层住户采光困难的现象和实例,并分组讨论城市小区建设如何实现土地利用程度最大化与楼层充分采光的问题?(可以采用辩论的形式阐述观点)

Ⅵ.通过对比分析教材“昼弧和夜弧”图,指导学生读图明确昼弧夜弧的概念及意义。播放动画“春分—夏至的变化”,并通过对比分析教材“二分二至日不同纬度昼夜长短”图和“不同地点的昼夜长短变化”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下列问题:①此时,北半球的昼夜长短情况如何?②昼夜长短和纬度高低有何关系?③极昼范围如何变化?此后情况又如何?继续播放动画,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同时教师提供南京和北京最近三天的日出日落时间进行佐证。

Ⅶ.通过阅读教材“四季的划分”知识窗,引导学生理解四季的意义,区别天文四季的划分、北温带许多国家的划分和我国四季的划分。利用“虚拟三维地球仪”软件演示地球的公转,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四季形成的原因。

Ⅷ.对比分析教材“五带的划分”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五带划分的依据。这个问题相对比较开放,地球五个热量带划分的依据从直观的感性认识来看:取决于回归线和极圈的纬度、有无阳光直射现象、有无极昼极夜现象。从理性的逻辑思维分析来看:地球的五个热量带实际上是不同纬度地区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的差异,是太阳辐射能纬度分布不均的体现。

二、课堂活动组织和实施

活动1:地球公转运动的一般特征

【活动内容】通过分组动态演示和读图,认识并表述地球公转运动的特点。

【活动形式】以小组为单位,采用组合动态演示、读图对比分析,分组展示,其他小组代表点评并指出问题或不足。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亲自操作和演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胜心,训练思维,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理论依据】按照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学习者的问题解决能力,不仅在作为成年人的教师和一定的专家指导下,而且在有更高能力的伙伴存在的场合,能够提升到更高的发展水准。在活动过程中,开展合作学习,通过其他小组的评议,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活动练习】归纳总结地球公转运动的一般特点(表1)。

【活动后续】思考:北半球夏半年的日数是186天,冬半年的日数是179天,造成这种日数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活动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活动内容】观察地球公转时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活动形式】利用“虚拟三维地球仪”软件,通过读图分析对比,理解黄赤交角,归纳总结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设计意图】运用软件动态演示地球运动,变抽象为直观,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理论依据】建构主义认为人的学习是一种情境认知,情境认知不是封闭于个人头脑之中的认知过程,而是同周遭环境中的工具、符号、语言等媒体和功能性资源的交互作用之中生成的认知过程。运用计算机软件模拟地球运动,提供逼真的地球公转情景,为学生的自主和小组合作学习创设条件。

【活动练习】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表2)。

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

【活动后续】观察并思考:无黄赤交角存在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在哪里?黄赤交角度数发生变化时,太阳直射点运动纬度范围如何变化?

活动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活动内容】通过读图分析和Flash动态图的演示,明确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归纳总结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的规律。

【活动形式】学生观察教材图和Flash动态图,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抢答,其他小组进行评议。

【设计意图】通过Flash动态图创设“逼真”的情境,开展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对知识系统性和规律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理论依据】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认为,在现代学校中,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即选择这样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能使教师和学生在花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获得最好的效果。这个活动的设计就是充分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和学案教学优化组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先观察思考,再分析总结,完成学案,再由教师和学生评议,实现高效教学。

【活动练习】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1)纬度变化规律: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_____________向南北两侧递减。

(2)季节变化规律:

a.夏至日:直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_____________(赤道以_____________)达到最小值。

b.冬至日:直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_____________(赤道以_____________)达到最小值。

c.春秋分日:太阳直射_____________,正午太阳高度从_____________向_____________ 递减。

【活动后续】开展课外地理实验,进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测量,并撰写测量报告,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实践创新能力。

活动4: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应用

【活动内容】通过具体案例,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低楼层住户采光不足的问题。

【活动形式】搜集资料和照片,走访调查,通过具体的案例,分组讨论并展示。采用自由辩论的形式,阐述如何实现城市小区建设土地利用程度最大化与楼层充分采光的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体验入手,使学生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有更加直观的感性认识,体会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运用,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增强学生关心城市建设的乡土情感和热爱生活的意识。

【理论依据】皮亚杰的认知发生理论认为智力是有机体主动适应环境的一种基本生命功能,认知与环境之间产生一种平衡和谐的关系就是有机体智慧活动的目标。该活动设计通过联系日常生活,实现个体通过所学知识解释已有的相关经验。

【活动练习】

我国很多地区居民楼顶安装的太阳能热水器,它的感光板为什么是倾斜放置的?不同季节,倾斜角度应如何调整?

活动5:昼夜长短的变化

【活动内容】通过读图和动画演示,明确昼弧夜弧的概念及意义,归纳总结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

【活动形式】通过读图、观察分析对比、动画演示,自主学习,归纳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对比、分析、归纳的能力,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活动练习】昼夜长短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春分、秋分日南京的昼夜长短状况:_____________。

(2)赤道上昼夜长短状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_____________夜_____________,且纬度越高,昼_____________。

(4)夏至日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的纬度范围是_____________。

【活动后续】世界上有些国家为何夏季时采用夏令时工作制?

活动6:四季的更替

【活动内容】通过阅读教材和“虚拟三维地球仪”软件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四季形成的原因。

【活动形式】学生阅读教材,通过“虚拟三维地球仪”的动态演示,观察思考,完成思维导图并抢答。

【设计意图】运用思维导图总结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便于学生整体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理论依据】“精致理论”认为,如果信息要在记忆中存储下来,并与记忆中原有的信息相联系,学习者便必须从事对某种材料的认知重组或精致。活动过程中,通过抢答的方式,并让抢答的学生向其他学生解释成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活动练习】完成图1所示框图。

活动7:五带的划分

【活动内容】对比分析教材“五带的划分”图,观察并思考:五带是如何划分的?

【活动形式】学生读图,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抢答,其他同学进行评议。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图析图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活动练习】

(1)五带划分的界线: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2)五带:南北寒带、南北温带、_____________。

(3)我国大部分地处_____________,小部分地处_____________,没有_____________。

(4)五带中有阳光直射现象的是_____________,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_____________,四季分明的是_____________。

上一篇:网页设计求职者的自我评价下一篇:生产员工奖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