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中期报告(精选10篇)
新课程下初中英语分层教学的实践与,从小的学习氛围也,养成中期报告 的学习习惯,生源素质参差不齐。运用英语能力的差学困生占的比例到初一,初二以后,学生间
日渐
。同样距逐渐拉开,“两极分化”的所有学生的需要。
问题,同样的作业量已
素质教育,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使优
新课标要求,在科学、的理论
下,分每个学生个性
分生更优,学困生也能尽快层教学,必将有益于上述问题的解决,使更多的学生受益,从而真正学生都能发展的。新课程倡导英语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模式。依据因材施教和可,放矢,的发展,倡导体验与性原则,层次教学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从学生一切学生的发展,地
学生的潜能。
地解决了“优等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两难的个性
最,的情状况,客观了不同层次学生的个体需求,从而使优的发展。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教师的呼唤个性的张扬、创新潜能的开发。使英语学习的过程感、思维和大胆实践、学生
跨文化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但面对生源混杂,学生学习可收效却甚微。如何确实是
差异大等特点,英语教师从早到晚教得很辛苦,英语教学的状况,从而
二期课改的要求,值得探讨的问题。
热点话题。分层教学的倡导者把“因材施教”理论并考虑到学生中的差异,有
性地
其理论依据,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以便使每个学生都最好的发展。从我国现的、切合,它又代表着
教学条件和新课标的的教学方法,它将代表思想来看,分层教学不失为未来一段的改革方向。
新思想、新思路和新的教学思想在教学中的运用态势。
阶段
与实验,着重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养成的学习习惯。
教学大纲的要求。
调动学生学习的性,英语教学质量,方法及过程设计 过程的阶段: 阶段:阶段:调查和,分层阶段。对学生实施分层教学情况问卷调查、分析情况,阶段:实施阶段:
调查报告,拟出对策。要
班级学生
成绩妥善分层,大体我“两头尖,稳中间”的原则把B层学生控制在全班人数的50﹪,A、C层学生各25﹪。
:学生分组、性评价(背书登记、上课反馈、作业
及听写)、终结性评价(期中、期末考试)及备注。,倡导体验、实践、以学生为本。备课时从两、合作与交流的学习
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着手,即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在备课时考虑A、B、C层学生的不同需要,尽量使A、B层学生吃得饱,C层学生有事可做。
阶段:总结阶段:与论文等结题。
班级统考成绩对比,《英语统考成绩统计表》、方法: 理论,使课题
理论的。评价,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法:与阶段实施固定教学式。班对比,和教学内容,制定唯一的教学程序并采用单一的教学活动模
或少
学生的心理及学习需要,地在教
纵向、横向地,检验分层。
单一的课堂活动模式只适合学生则无法学过程中“因材施教”。而在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法可以
每个学生每个学生的需求,三步。
发展的目的。在教学活动中分层教学法分制定学习的制定,要的心理特点及知识生
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的要求来编撰,所体现出的差异性。教师在展示的学习。
还要符合学生
学多种的时候,也要就能给学生自身的情况,科学地选择符合尝试、选择、、发展的机会和条件,使的学习
。例如,在学习“的学习状态兴奋之中,时”(Past Progressive Tense),C、D 两类的学生只大纲和教材的要求,讲授陈述句的用法。
时”的否定句、A、B两类的学生在学习陈述句的基础上,要独立总结“疑问句和特殊疑问句的用法。再如,在听力训练时,A类:在听懂的基础上表演短文并回答问题;B类:在听懂的基础上复述短文并回答问题;C类:在教师下听懂短文,回答问题;D类:在教师的更为
下听懂短文。在需要学生。A类:在学新口语之知识运用的教学中,分层教学的优势后,既对话表演,并能熟练运用新口语;B类:在学新口语之后,既能运用
对话练习;D类:在学新口语之后,新口语;C类:在学新口语之后,既简单的对话练习。,分层教学
同的类别学生,组织不同的教学活动。既要有适合学习成绩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的教学活动,又要满低层次学生的需要。对高为辅。领会、理解、不理解的问题,在课堂上要并运用。
进步。
体验进步与要,的学生,应以自学为主,讲解,练习,使其能够不同学习能力学生的:“认识自我,习的评价,使学生在英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自信„”。由此可见,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性、探究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调动学生学
分层的教学评价是会妨碍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抹杀学生的个性,无法鼓励不同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当然也就谈不上尊重学生个人在学习中的发展方向。,学采用同
是我个人的尝试:
“因人而异,分层而评”的评价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最忌讳对所有同尺度,会
挫伤学生的学习。
性。相反,我会
评价的不同,应使用不同的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好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法。在学习过程中,鼓励、表扬、赞许,让比如,在我的课堂上,同学总是
同学习层次的学生,的喜悦,产生
适时、的学生都能够体验的情感体验。机会。但有
有学困生举手要求发言,我总会给学困生的发言迟缓,而抢先发表
能举手,说明他有把的的见解。这时候,我会说:,这是的学习开端,“请大家帮帮忙,××学习的榜样,让
机会给他,好么?”。同学们不再出声,耐的回答报以热烈的掌声,使发言者
了心地等待他的发言。之后,对他的的喜悦。当然,对学习成绩的学生,当的学习的确有或见解独特时,同样要热情的肯定,以激发更大的向上动力。的情产生使用单一的试卷而产生无法况,要使许多已
检验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
进步的学生们,在简单的分数前失去信心,并厌学心理。分层测试,分层评价,可以使每一位学习者都能找到进步的痕迹,的喜悦。在每次考试中,教师把试题分为两种题型:基础题和能力题。基础题为100分,能力题为50分。教师的成绩
学生在不同题型中的分值和以往
带,得出学生的进步幅度,依此来评价学生的综合成绩。的综合成绩
了有纵向(与自身比)和横向(与同学比)性,不但能测出各层次学生的中问题及
方向
性与科学的兴趣。,而且还着个体差异,教学障碍未能
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就产生了学习障碍。,最后
学生对英过高的要求,之母”。过于相排除,就会给后续学习带来更多的语学习完全失去兴趣。另一超越了的能力,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失败是信“失败—努力—进步—再失败—再努力—再进步”规律。在课堂评估和测
批评,试中喜欢难为学生,唯恐其过关,唯恐其骄傲自满。于是不停地对其以促其进步,其自信心的挫败。
教师应该把舞台还给学生,由学生
主体作用,课当演员,唱主角,堂服。要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
一、基于课堂45 分钟分层教学和梯度评价的设计原则
我们认为基于课堂45 分钟分层教学与梯度评价方法必须把握三个设计原则。
1. 以45 分钟为时间单位。所谓以45 分钟为时间单位就是所有的美术教学、学生操作以及教学评估都限定在45 分钟课堂内完成。其实学生在操作任何事情时都希望马上看到成果, 就如同打游戏一样, 如果能让学生在45 分钟内看到自己的成果, 学生自然就会得到激励和反馈, 从而提高对美术教育的接受和兴趣。相反, 如果不能在课堂之内看到成果, 他们多半就会半途而废, 几乎没有可能会利用业余时间去弥补没有完成的部分, 从而使得任何美术评估流于形式而不能完成教学的闭合。
2. 增量式梯度评价标准。所谓增量式梯度评价标准就是要求美术教师必须在45 分钟内设计出一个能让学生完成或其他方面得到提升的一个明显标志性成果。简而言之, 就是这个成果必须让教师和学生各方都看得见摸得到, 而不是无形的不可触及的东西。因为只有这样的成果才可能形成有效的激励效果, 而且教师也可以及时并公正地给予反馈。其实这就是该方法基于过程实施难度最大的地方, 因为怎么在4分钟时间内设计以及定义这样一个成果, 确实是一个需要对传统教学的知识点进行大量重新设计和整合的过程。
3. 要有学生操作和互动环节。该成果还必须是由学生自己动手实施和操作下获得的, 这样才能获得评价应有的效果。据我长期在美术教学和评价实践中的体验, 凡是没有学生参与的美术教学往往就很难实现教学和评价的完整过程, 最终就是以老师下课为结束。而所谓教学评价最多只能以课堂纪律为依据, 这样的教学评价无论在评估效度上还是信度上都是非常缺乏的。因此要在45 分钟内巧妙地嵌入一个学生参与过程, 并在这个过程中让他们取得自己看得到的成果。
二、基于45 分钟课堂分层教学和梯度评价的教学实践
以下我们以《蓝白之美》一课作为教学案例, 简要地介绍基于课堂的分层教学和梯度评价在教学中的具体设计与实施过程。
1. 课程分析。《蓝白之美》是江苏省美术八年级上册第六课, 主要介绍我国传统蓝印花布的历史、艺术特色以及制作工艺。教学难点在于教学在内容上不仅分散而且较难找到“亮点”来吸引刚刚处于青春期的初二学生。如果按照常规的上课程序, 基本上由老师讲授和录像为主, 学生互动环节也是老师课前制作印花底版, 由个别同学上来参与演示。由于不能吸引学生的关注, 课堂效果并不理想。
2. 课程设计。课程设计分内容讲授和学生操作两部分, 讲授部分压缩在20 分钟, 而学生操作部分则为25 分钟。在讲授部分主要围绕两个部分, 一是蓝印花布之美, 二是蓝印花布的制作工艺。课程导入环节是讲授式教学的关键, 一般采取“互动式问题”导入, 效果通常都比较好。例如, 本课程导入首先向学生展示各种绚丽的色彩, 以及各种蓝色搭配系列, 最后才展示一张美丽蓝印花布纹饰, 接着询问学生:“为什么我们中国古人在这么多美丽的色彩以及各种蓝色调中要选择这么一种深蓝色作为生活以及艺术创作之用?”这个问题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们的好奇心。
当学生明白蓝白印花布之美就在于“生活之美”后, 再顺势展示一些各地生活中的蓝印花布运用以及了解其纹饰特点。接着就可以导入蓝印花布制作与工艺环节, 该部分可以借用一段3 分钟的录像来展示, 初中学生一般对动态性的录像没有排斥感。
在学生互动环节的导入部分, 教师首先展示事先用一次性白色纸盘、白色油画棒以及群青颜料等简单工具制作的替代的蓝印花布系列作品。需要指出的是, 教师展示的作品必须是学生将要动手制作的作品, 是学生用眼睛能看到的成果, 不能超越学生能力而成为鉴赏作品。至于蓝印花布底板制作, 本课程选择了简单容易操作的团花剪纸方法加以替代, 这样使得学生能够全过程参与到后面的创作中, 从而让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和模仿实践传统蓝印花布的制作工艺, 可以直观感受蓝印花布的制作过程, 并理解蓝白色调的形成规律。
3.45 分钟课堂内的分层教学与梯度评价的实施。分层教学方法应用是基于课堂梯度评价教学能够顺利实施的关键。而分层教学实施的重点在于如何将学生有效分层以及对分层以后不同类型学生如何使用和评价的问题。这里我将学生按照美术能力以及参与意愿两个维度分为种子学生、可表扬学生、自激励学生、重点督促学生四个类别。
“种子学生”属于参与意愿高而美术能力又较高的群体。之所以称他们为种子学生, 因为他们在课堂教学之前就要参与到教学互动环节试验过程中, 教学之中还要起到辅导同学当小老师的作用。在教学前, 无论你如何准备, 你也不能预计学生在创作中会发生什么事情。实际上学生参与在多大程度上、在时间上以及效果上都是不可控的。利用种子学生在美术选修课上进行教学试验很重要。要将尽可能多的种子学生吸引到选修课程班里。在实践中我发现, 每个班至少发展4 个左右的种子学生为宜, 因为在实施教学中, 这批种子学生可以辅助教师进行一对一帮助活动, 从而使教师对互动环节的掌控能力大大提高。在《蓝白之美》教学设计环节中, 就是事先让这批学生在选修课中用白纸盘、白色油画棒、群青颜料以及团花剪纸开始创作, 从而帮助我估算制作时间以及制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和解决方法。而他们的作品还可以在课堂上作为示范, 激励其他学生参与到作品的制作中来。教学中种子学生的主动辅导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可表扬学生”是教学互动环节中最需要关注的群体。这些学生虽然美术能力有限, 但是参与热情很高, 千万不能因为作品质量而忽视他们。因此在教学中要将主要辅导时间分配给他们, 抓住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 并恰当展示他们的作品以资鼓励。
“自激励学生”具有较高美术能力, 但是由于某种原因参与意愿较低。在教学中, 他们通常自己就能很顺利地完成作品创作, 并且开始自我展示。对这批学生不需要进行太多的额外辅导, 但在他们展示作品时要积极鼓励, 并提出更高的改进要求。有时也可以鼓励他们帮助其他同学更好地完成作品。
“重点督促学生”就是美术能力和参与意愿都没有的学生群体, 常常有些调皮。对于这批学生, 往往需要课前通过微信群反复提醒他们及其家长准备好美术用具, 有时还需要为他们准备一些美术工具, 以免他们忘记带。在教学实施环节中的督促重点在于给予他们更多关注, 他们能够参与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而能够完成作品就是胜利。
《蓝白之美》在我校初二年级的所有班级进行过教学实践, 并作为公开课进行了实际演示,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以及同行的好评。我发现, 基本上带齐工具的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之内完成, 学生的完成率在95% 以上。这让我深切感受到, 如果课程教学设计得当, 学生对美术活动参与热情有时超乎我们教师的想象。后来我们在八年级的《放飞希望》以及七年级的《身边的物品》教学中尝试了类似的教学方法, 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三、实践中的局限性与面临的挑战
上面我们讨论了基于课堂美术分层教学和梯度评价活动的实践和思考。但是在现实中确实还存在很多局限性和挑战。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美术教材问题。目前我们使用的教材基本上是按照常规的美术教育所需的知识点来设计的, 其实很少照顾到这些知识点在教学中的评估问题。如果按照课本上的知识点来开展教学, 不仅不可能在45 分钟内完成, 就是完全采取授课方式都是难以完成的。所以, 初中美术教学如果要提高教学评估效度和信度, 就不得不对美术教材的内容进行大幅度取舍, 这相当于教材再编制工作。这对一个初中美术教师而言, 不可能有这么广泛的知识面设计每一堂高质量的课。
2. 美术知识点的取舍问题。基于课堂的分层教学和梯度评价需要对美术知识点进行取舍, 以利于45 分钟内完成教学、互动和评价活动。但是并不是所有重要的美术知识都可以适合于这种教学方法, 往往有时难以设计简单的学生动手操作环节。这就存在一个取舍问题, 即应该放弃这个知识点的教学, 而选择一个能够形成互动并出成果的方法, 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讲授这个知识点。
3. 互动环节的把握问题。互动环节要想取得效果就必须留出足够的时间, 一般在20 分钟左右, 时间过短会使得大部分学生很难完成操作性任务, 使得整个教学不能形成有效评价。因此互动环节的设计其实是整个基于课堂的分层教学和梯度评价方法的成功与否的关键。但是初中美术知识涉及面很广, 有的课程就难以设计出一个在20 分钟既可以让学生有效完成、又与美术教育知识点匹配的任务。
[关键词]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理论策略实施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30020
一、课题的提出
新课程标准提出一个重要的数学教育理念,它要求每个人都要学有用的数学.[1]但对于农村初中的学生来说比登天还难.原因多种,如农村多数家长对自己小孩的学习不重视,认为只懂得数的加减乘除已足够用一辈子,不用学那么多,早毕业,早赚钱.在这种经济时代,现行的“平行分班”使学生的基础落差大,造成基础好的学生知识吃不饱,久而久之,他们表现出对学习没动力,没进取心,优等生变成中等生最后变成后进生.对于后进生,却又是知识吃不了,觉得自己在咬金刚石,没劲,没趣,使他们亲身体会到对牛弹琴的滋味,觉得自己没有展示的舞台,从而产生厌学.久而久之,这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几乎为零.最后演变成学困生.上述情况不仅影响了数学学习,也影响了其他学科的学习.为了使教育面向每位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施行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学生,以实现同步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差异发展.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在《掌握学习的理论》中指出,许多学生在学习中不能取得好成绩,主要不是学生智慧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水平能力没有得到适当教学条件的合理帮助所造成的.[2]这句话意味着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成才就要接受不同的教育,而能实行这一教育的只有分层教育才能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提供条件和机会,因为只有分层教学才能使优生、中等生、学困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使他们在每一节课都有各自的收获,从而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愿意学数学,达到自愿学习的目的.
三、实施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策略与措施
(一)对全班学生综合水平进行分层
实施分层教学的前提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接管一个班级时,通过做大量的调查工作,综合各次的测验,摸清班级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在绝密的笔记本里把班级的学生按学习成绩分为好、中、差三个层次.对于一个班级来说,优生、中等生一般占60%,教师要实行分层教学首先应从座位入手,比如把学生座位按优、中、差三人一桌,这样排列两组,另一组只有中和差搭配且优、中、差各层次同列.这样的排列最有利于对不同层次学生实施因材施教.其次,这样的编排座位便于学生互助互学,从而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良好思想.更有利于教师了解学困生及优生、中等生的学习情况,使各层次的学生生活在和谐、平等、友好的学习氛围中,进而共同奋发学习.这种编排在教师心中要一清二楚.让学生在不知道的情况下进行分层教学,是最好的教学方法.
(二)分层做思想
古人言:思想决定行动,认识决定成败.这句话说明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要放在首位.学生的思想做通了,就像疏通了一条河,这时水就会畅流.也就是说学生的思想做通了,学习便有了持久的动力、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教师也要进行分层教育,对于优生、中等生要以榜样的力量来激励他们,对于学困生要用欣赏的眼光、鼓励的语言、真诚的心与他们沟通,这样学生的心里会产生强烈的震动,从而得到最好效果.
(三)分层备课
分层备课是实施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前提.改变过去同一教案的做法,对学困生采用低起步、先慢后快、由浅入深、逐渐引导的办法,把训练教材的题目编排由易到难,经过多次训练使学困生逐步达到新课标的要求,使优生、中等生精通新课标要求.对优等生还允许他们在完成教材要求下多增加课外的阅读量.各层次的教学要求都不能过多增加教学的难度,因为这样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负担过重会使学生丧失信心.但也不能太低,因为太低没法完成新课标要求的学习任务.这样要求教师准确地把握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能较好地解决优生和学困生同时学的矛盾.如要求每天早读之前用三分钟时间复习昨天学过的数学知识,中、晚餐之前复习一道数学题,久而久之,学困生就会逐渐掌握主要知识,学会基本方法,培养基本能力.而那些中等生就会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灵活运用基本方法发展他们的理解能力和探究能力.优等生会更深刻地理解知识,灵活运用知识,培养探究和创造能力,发展他们的个性和特长.例如,在对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2.2.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进行备课时,我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1.要求学困生能说出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能用判定定理进行对简单题目的证明.
2.要求中等生能理解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并能熟练地运用它来证明.
3.要求优生能理解掌握各种判定定理的推理过程,
并能灵活地运用判定定理,证明时对解题思路和方法进行总结,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分层教学的考核
进行分层教学后,考核手段也要随之更新.但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不能在同一次测验中有三个层次的试卷,这样影响学生的情趣,造成不应该有的结果.同一张试卷里的填空题、选择题、解答题均分为三层次连在一起进行测验,改卷完后对各层次学生应完成试卷进行分析,找出成功的一面和不足的一面,好的加以表扬,不足的一面用婉言加以勉励,特别是学困生的思想工作要注意时间、地点、方法等.每章要进行三次测验,每次测验都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四、实施结果与体会
(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分层教学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更加明确,更符合他们自身的实际需要,让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负担减轻了,学习过程也轻松了,这样就逐渐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课堂舞台上风风火火地展示自己的才华.这种分层教学的办法既能尊重学生的人格,又能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高,教学效果越来越好,让每位学生都成为有用之才.
(二)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分层教学改变教师原来上课的枯燥无味,充分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带动学生在课堂上生动活泼、自觉主动地去学习数学,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三)学生整体得到提高
教师改变了以往面向优生、中等生,忽略学困生,忽视全面发展的现象.分层教育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思想,使教师对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照顾到,这样有效缩小了学生间的学习差距,促使学生的整体优化.
总之,分层教学弥补了平行分班的不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每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分层教学是科学的教学方法,需要我们每位教师认认真真地去研究,不断地去探索再探索,从而更好地为建设新时期的农村初中数学教学服务.
邵岗中心校
潘红霞
摘要:长期以来,初中数学教学,由于受班级授课制的束缚,教师从备课、授课、作业、辅导、考查到评价,很少顾及好、中、差各类学生的智能差异,均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得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中等生吃不好。特别是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95%以上的小学生进入了初中,而初中毕业生大约只有1/3能进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2/3的毕业生将直接进入社会的各个领域。即使升入高中的比例增大到1/2或4/5,仍然需要从义务教育的性质、任务上全面考虑初中数学的教学目的和任务,以便更主动积极地适应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而不应仅仅局限于适应升学的需要,为此,根据我从事数学教学多年来的经验,对分层教学作粗浅归纳。
关键词:分层教学
目标分层
问题分层
练习分层
评价分层
辅导分层
一、问题的提出
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后一方面小学毕业生全部升入初中,因此同一教学班的学生尽管他们处于同一年龄段,受到几乎相同的教育;在许多方面有共同点,但同时也表现出明显的个性差异。其中在数学、英语学科体现尤为明显。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也势必造成学生参与能力的差异,另一方面传统教法受大教学班、课时45分钟时间等限制只能照顾中等学生。采用一种教法、一种作业和一种评估测
试而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必然不能照顾各个层面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不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教师在全面具体地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大纲》要求既要有层次、有步骤地搞好面向全班学生的集体教学,又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学的各个阶段提出不同的标准并给予具体的指导,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此教学中实行分层教学势在必行,目前分层教学的模式主要是两种:班内分层、年段某些学科的分层。
二、分层教学的具体实施
分层教学既是教学指导思想,又是行之有效的具体教学措施。在实验教学中,我主要思路:
课堂教学目标是支配课堂教学进行的主线,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省编义务教材对不同层面的学生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如教科书中的正文、练习题、复习题A组是每位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而“想一想”选做题、复习题B组属于较高要求是为程度较好的学生或学有余力的学生设置的。所以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以学生装实际出发,同时要体现大纲基本要求,可以分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两类。如在“直角三角形习题课”时制订的教学目标如下:
基本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看着图形正确叙述直角三角形的三个重要性质;
(2)使学生能够直接应用直角三角形的三个重要性质求解一步的计算题。
较高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解典型的直角三角形的问题;
(2)使学生掌握解直角三角形问题的一些常用技巧,会添加辅助线和用分析法去寻求难题的解法。
要求A类学生达到“较高教学目标”,做相应练习,C类学生达到“基本教学目标”,B类学生在完成“基本教学目标”的同时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较高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提问、设问要有层次性、针对性。
课堂提问不仅能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更能启迪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乐趣。一堂课成功与否关键是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否使用权不同层面学生学有所得。对于基础题总是
先让C、B层学生回答:对于逻辑性强、难度系数较高的问题则由A层学生回答,这样既能使用权提问有普遍性、针对性;同时采用四人小组集体讨论并由C层学生回答的方式激励各组相互竞争,增强他们的信心;特别是C层学生有了优先回答的机会同时得到了同组学生的帮助,以及教师的肯定与表扬,大激发了他们对学好数学的信心,由于A层学生负责本组的讨论、学习并对C层学生的指导与帮助他们感到有压力也决不敢放松,从面能达到较高的教学目标。
3、作业练习分层
(1)作业分必做和选做,否则会加重学生装课业负担、加重抄袭现象,作业本必做、同步选做、练习卷选做,并注明A、B、C。保证练习题效益;同时每周也可增加一些智力题、创造性作业供有余力的学生去做。
(2)布置难易程度不同的两类或三类题,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其中一或两类。两类题一般分基本题和提高题。
4、测试、评估分层
测试是对教学方面进行评估的重要手段,它具有达标、检测功能、矫正强化的功能、层次反馈功能等。我校实验班考试采用一卷盖三层,严格按ABC提早命题,A组全做、BC组折算后仍为满分、同时改革成绩册。这种分层命题多能化测试既不会使差生考得“灰溜溜”,也不会把优生考得“轻飘飘”。有利于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某些C层按传统的评价方式永远是不及格的,采用A、B、C分层试卷后可考到及格乃至80分以上,达到了自己的学习目标。这大大激发了
C组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鼓励B层学生向高一级努力,A层学生采用相互竞争与目标达成与否,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良好气氛。
5、课后跟踪辅导具体化
课后辅导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搞好分层教学重要的一环,也是发展学生个性和特长的有效措施。
(1)加强C层辅导,促差转优。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或者说实验的关键是提高后进生的学习水平。为此在辅导中首先要尊重他们人格、采用作业过关法、作业面批,成立课外补课小组等形式,及时做好矫正和补救来消除他们学习上的障碍,同时利用四人合作小组学习增强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
(2)强化A(B)层辅导,促优拔尖。对B层学生建立自学小组,参加补缺活动,加强变化题指导;对A层学生成立数学兴趣小组通过各种活动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加强竞赛辅导,发展其个性特长,A层同学间开展数学对抗赛;同时使他们成为一名数学“小教师”协助教师做好辅导工作。
三、实验结果与反馈
(一)强化了学生主体作用
分层教学的落脚点是建立在学生主体的基础上,只有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分层教学中就能事半功倍,各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听课、练习、作业测试等环节学习知识并在课堂上找到展示自己成果的机会。同时结合四人学习小组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率(尤其是C层学生)改变了以前有少部分参与而大部分学生做“观众”的课堂
氛围,进而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二)分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特别强调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师生之间要努力建设融洽的双边关系,“亲其师,信其道”。兴趣、良好的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都是取得好成绩的重要条件,教师要热爱自己的事业、耐心指导学生,要经常对他们讲“你行,你有进步”;包括在作业中、测试时的评价语要以激励为主,这一切都可能成为他们学好数学的动力。
开题报告
莱阳市沐浴店中心初级中学数学教研组 2011、11
一、问题的提出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现行的教学方式为传统的“平行分班”,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很大的差异性,如果按着中等的学生上课,长期下来必然形成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吃不了。优等生没有动力,而学困生最基本的知识也掌握不了,为以后的数学学习和相关科目的学习带来困难,不能实现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实施分层教学,针对不同智力层次的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能力,激发创新思维。
二、研究假设和理论依据 研究假设:
数学课堂教学是只面向少数优等生,还是面向全体学生,这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一条分水岭。班级课堂教学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能否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找到一种让优等生得到提高、中等生得到优化、后进生得到一定的转化教学策略呢?
理论依据:
1、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布鲁姆认为,教学中应克服学生成绩呈正态分布曲线的偏见,即认为优中差学生各占班级学生人数的三分之一,甚至认为优等生只能是少数,多数是中等生和差等生。他认为这种固定化的预想,是最浪费、最有破坏性的观念。它不仅遏制了教师为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努力与创造精神,而且也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容易导致老师将主要精力放在尖子学生身上而不去注意后进生的现象。布鲁姆还认为:学生在学习能力和学习速度上有一定差异,但是,我们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特别是能为中等生和后进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条件,90%以上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变得十分相似。布鲁姆的理论使我们认识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没有学会与学不会的区别,只有学得比较快和比较慢的区别。只要有充足的学习条件和学习时间,加上科学的指导,90%以上的学生都能对应学会的知识理解和掌握。
2、我国古代的教育教学理论为进行分层推进提供了传统经验。孔子教学各因其材。孔子之后的墨子也主张教学要照顾学生的实际水平,做到“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这些宝贵的传统经验提示我们在教学中要做到因能归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三、研究目标
1、科研目标:
通过课题的研究,探索如何在现行班级体制下实施分层教学,并通过实施分层教学提高全体参加实验同学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成绩。
2、育人目标:
通过课题的研究,把成绩和个性指标相近的学生分在一个层内,把教学目标分层化解于教学内容的安排,作业练习的布置,思想感情的教育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之中,学生们将在原有的程度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3、工作目标:
在原有分班体系不打乱的前提下分层备课,分层上课,分层作业和分层辅导,实施分层后的教学班级与不实施分层班的教学学生学习状态和学习成绩比较。
四、研究对象、方法、手段
本年级共有八个教学班,选择二年级二班班作为实验班,并把实验班里的学生分为A、B、C三组。A组(竞赛组),B组(提高组),C组(基础组)。教师的分组要根据一年多来对学生的观察了解合理分。各组里的人员可根据每次大考情况滚动,以调动他们的竞争意识和积极性。
五、研究原则
1、整体性原则
分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只有每个环节做扎实了,才能最终实现课题的基本目标。
2、主体性原则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和调动学生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和自我表现欲望。
3、对比性原则
在实施过程中采取实验班级和非实验班级对照的形式,为以后的教学提供有价值的数据。
六、研究内容
1、分层建组
首先给同学们讲清道理,说明分层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对个别学生作好单独的思想工作,然后根据我们掌握的情况结合学生报名的方法,把全班学生分为三个组:C组,基础知识相对较差的学生,15人左右;A组,智力因素较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较好的优秀学生,15人左右;B组是其余的属中游的较多数学生。并向学生说明,分组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按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单元过关检测成绩定期调整,引入竞争机制。使每个学生都能舒心乐意地到相应的层次里。层次划定后,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边实践、边思考、边整改。具体做法如下:
(1)对A层生着重培养创造能力,侧重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引导他们将所学的知识加深加宽,尽量做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这些学生常常得到老师的重视,表扬,得到学生的尊敬,羡慕,心理承受力往往较差,受不了挫折和批评,易产生骄傲和反抗的心理,为了使优者更优,教师不仅要肯定他们的优点和成绩,对于缺点和不足,更应及时给予批评帮助。
(2)对B层生着重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鼓励他们往A层方向努力,防止变成C层生,在课堂上多提供他们表现的机会,设计难度中等的问题让他们回答,指导他们学习数学的科学方法,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对C层生则应注重培养学习的自觉性,提高班级成绩的及格率。对数学基础知识较薄弱的学生,教师应及时辅导帮助,补好基础;对于没有养成专心听课和认真做作业的习惯,学习自我约束力差的学生,教师应着重培养他们必要的心理品质和学习习惯;对于智力水平相对滞后的学生,教师讲新课时开始要慢一些,多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教师要为C层生创造取得成绩的情境,如适当减少作业的难度,降低评分标准等,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
2、分层备课
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教师备课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备课。在备课的过程中,要认真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预测学生听课,练习可能产生的思维障碍,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对A、B、C三组的同学提出不同的要求。对A组的同学,要求注重公式的推导、来源及深化,必须有适当的提高题和补充内容;对B组同学,要求掌握基本原理、概念及运算;对于C组同学,要求熟记公式,并进行简单运算。
3、分层授课
课堂教学是数学教学的主渠道,分层教学主要体现在课堂上,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信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同一个实验班级,如何对A、B、C组的同学授课,实现备课中的目标,这是我们感觉最难解决的一个问题,我们准备在授课时按备课中的要求先达到以C组的目标(A、B当然要达到了),然后让C组同学练习巩固;再让B组同学达到B组目标(A组当然达到了),然后让B组同学练习巩固;最后再对A组同学提出更高的目标。
在同一个班级,授课着眼于B层次学生,实行精讲精练,重视双基教学,注重课本上的例题和习题的处理,着重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下功夫。对A层次学生, 实行少讲多练,让他们独立学习,注重培养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能力。对C层次学生,放低起点,浅讲多练,弄懂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学得进,跟得上。
4、分层作业
对三个组的同学的作业要有所不同。
C组侧重必须的基础题,让他们做熟弄懂,还可要求完成难度较大的选做题; B组除了必须完成C组的题外,侧重中等难度题,有一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题,通过强化训练,以扎实基础;
A组同学对C组题可少做或不做,侧重中等题加一、二道综合知识运用题,注重做考察能力题,尤其在新课结束进入全面复习阶段。
七、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5—2011.7)成立课题实验组,进行课题的申报、立项工作,制定课题实验方案。
第二阶段:实验阶段(2011.8-2011.10)(1)课题组成员开展试验研究,积累实验的优秀教学设计、案例评析。
(2)课题组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课题现场研讨会,及时交流课题的研究进展情况(3)进行课题实验中期总结。
第三阶段:总结推广阶段(2011.11-2011.12)(1)整理实验数据和资料,对试验效果进行评价。
形成实验研究报告
八、保障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
2、创设创新教育的良好氛围,学校领导班子高度重视课题实验,在管理、经费、条件等方面优先考虑。
3、优化教学过程,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积极探索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恰如其分的处理教学内容,加大学法指导的力度,强化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创新能力。
4、更新师生关系,树立民主意识。把“讲台” 搬到学生中去,变“教学”为“导学”,变老师“教”为学生“问”老师。
5、有计划地开展研讨活动,示范课、优质课、研究课的交流,在全校范围内掀起“创新教育”的热潮。
6、积极争取区、校主管部门的支持、指导。
九、成果表现形式 课例、报告、论文。
十、课题组组成 主持人:姜诗昱
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实施分层教学是十分必要的,主要体现在两大层面:一方面是现阶段初中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不足。例如,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高;对于同一个体育动作,一些学生由于很容易就能完成所以不愿意配合老师,而对于另外一些学生来说却很难完成,致使其存在一些抵触心理,进而大大降低了整节课的教学效率;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的重视程度不够等。这些问题的存在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效率,而将分层教学法融入其中,就能有效地缓解或解决上述问题,所以有将其落实的必要性。
另一方面,分层教学法有着自身独特的价值和魅力,其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爱好、兴趣、需求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和实施方案,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通过努力提高学习效果。可以說,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不会给学生造成过重的心理压力和学习负担,而且能让学生处在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中,久而久之,每个学生都能有很大的进步和发展,这对于身体素质不同、成长背景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思想意识不同的初中生来说,将分层教学法落实其中无疑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二、初中体育与健康课实施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在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而如何将其落实其中就值得一线教师进一步思考和研究了。因此,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就此问题进行了思考和研究,以确保分层教学法能够在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得到有效的实践,并取得理想的效果,具体内容如下所述:
1.注重对教学目标的分层
目标分层可以说是分层教学得以落实的前提和关键。所以,初中体育教师就可以以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等为分层标准对学生进行分组,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例如,在耐久跑训练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男生组和女生组两大类之后,各大类中再分成优秀、中等、困难三个层次,分别记为A、B、C三组。对于A组学生来说,教学目标就是继续拔高,提高学生克服“极点”的坚强意志;对于B组的学生来说,就是发展其耐力素质,增强学生的体质;对于C组学生来说,就是确保其能够掌握基本的耐力跑的练习方法,使其具备耐力跑的能力。这样一来,当教学目标比较明确时,每个学生也就有了更明确的努力方向,当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之后,整个班级的成绩也就能有所提高了。
2.注重对教学方法的分层
对教学方法的分层,就是说体育老师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避免千篇 一律,这样一来,不仅能使所使用的方法实现价值最大化,而且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在进行篮球学习时,教师在向所有学生讲解了动作要领后,就可以实施分层教学法,通过分为优秀、中等、困难三个小组来对不同的小组进行不同的技术指导和训练,分别记为A、B、C三组。其中,对A组同学的训练就是通过引导学生做假动作、传切等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确保其在成绩和技术上都有所提高;对于B组同学,要通过基本要领和动作的训练让学生在比赛中尽量不出现失误,并且培养其与A组同学竞赛的意识;对于C组同学的训练主要是激发其对篮球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此时就可以应用“抓尾巴”“火车前进”等游戏来实现。
3.注重对教学评价的分层
教学评价环节的分层,是说教师要坚持尊重每一个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的重视和关心,善于发现每一个层次学生的优点和不足,给予其鼓励和赞扬的同时也给出其向更好方向发展的建议,这样一来,每个层次的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都能有所增加,其学习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一、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角度看作文分层教学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教育。语文老师在作文辅导中, 要面向全体, 是没有疑义的, 但如果一味地注重作文的程式化和常规化训练, 要求学生写好符合“规范”的作文, 这样就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使之墨守成规, 千人一面, 从而使优秀学生的作文水平难以得到突破性的提高。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 我作了认真探索, 认识到只有实行作文的分层教学, 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使他们对事物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探索。分层教学有利于学生不被模式性的提纲牵着鼻子走, 可以放开手脚, 大胆地去写, 朝着立意新、结构新、语言新的方向发展。
二、从学生作文参差不齐的成因看作文分层教学
学生在经历了小学六年的语文之后, 跨入了中学的大门, 但作文水平已是参差不齐。看学生语文学得好坏, 拿起一篇作文就明了。探究造成学生作文水平如此差异的原因, 大概有这样几个方面:
1. 学生在认识能力方面的个别差异
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方面的差异。在我所任教的班级中, 那些专心听讲, 把老师的话当圣旨的学生, 语文普遍学得好, 作文水平也比较高, 尤其是女同学。而那些做事丢三拉四, 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的同学作文水平提高得比较慢。
2. 学生兴趣和才能的个别差异
比如有的学生喜爱文学, 善于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 具有写作的才能;有的擅长绘画、唱歌、跳舞, 具有创作的才能;有的学生对实际操作和活动有兴趣、喜欢作实验, 具有科技活动的才能;还有的对活动感兴趣, 表现出体育的才能等等。学生兴趣和才能的差异, 要求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 进行分层教学, 做到尊重其兴趣爱好, 积极引导,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对写作能力较差的学生也能通过不断的培养、鼓励, 使其“勤能补拙”, 逐步提高。
3. 教师在作文辅导和讲评方面的偏差
写作能力训练计划是十分重要的, 它是整个语文教学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没有一定的计划, 容易造成训练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有些老师往往只根据班级中上水平同学的实际, 制订训练计划, 忽视了学生的情况, 使这部分学生失去自信, 渐渐掉队, 最后造成强烈的害怕写作和讨厌写作的心理。因此, 教师辅导和讲评的失当会提高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 同时也挫伤了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
三、初中作文分层教学的一些做法
1. 定位和定向
定位是指根据学生作文水平的现状, 将全班同学分组, 教师适当调整。但定位是暂时的、流动的, 学生数也不固定。明显进步者, 可申报换组, 以激励竞争、不断进取。定向则是根据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 给每个组的同学定出作文教学的目标, 不同层次间要求不尽相同, 使学生跳一跳, 都能采到胜利的果实, 品尝成功的喜悦。
2. 辅导和批改
初中作文的分层教学要求我们在给学生分层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地进行作文辅导, 使他们各得其所, 都有收获。
作文的批改过程则充分体现对学生写作的不同要求, 各个层次的学生只要达到所在层次的目标要求, 就应给予较高的分数。因此, 批改和讲评的过程是对学生作肯定的良机。教师还可利用写作的分层目标, 通过互批、自批等手段, 增进学生之间的作文交流, 提高文章质量。
3. 规范和创新
作文分层教学, 训练起始阶段, 可解剖麻雀, 手把手地教, 向学生提供模仿的样板, 多做些重视格式的“强制”作文, 夯实基础。规范是创新的前提, 创新是规范的目标。规范就是要求学生不离文体不离题, 做好合格作文。创新要求写出自己的个性和特点, 做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四、作文分层教学的一些思考
分层教学离不开目标, 这一目标必须根据语文教学大纲来制定。欲速则不达, 求之过高, 反而没有了信心。只有动态的分层才能形成竞争机制, 激发其上进心和创新精神。
要搞好作文分层教学, 教师要用丰富多彩的形式, 培养其兴趣, 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 从而在乐写中增加作文的量。学生有了积极性, 写作就不是苦差使, 加上教师用分层的目标去鼓励, 要大面积提高作文水平就不是遥远的事。
求木之长, 必固其根;欲流之远, 必浚其泉。我们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想在作文上大面积丰收, 必须打好扎实的基础, 培养创新的能力, 作文分层教学是值得尝试的。当然, 分层教学的过程是对学生减负的过程, 我们每个语文老师只要本着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 就能把初中作文的分层教学搞好。
摘要: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 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如何使学生作文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并具有创新的能力, 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现实, 也是一个需要急于解决的课题。
在很早以前,孔子就主张“因材施教”,在如今这个创新型社会,因材施教尤其重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分层教学就是因材施教的具体表现,数学是理科科目,很多知识是需要动脑思考,需要学生去理解,教师的教学内容要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可以更好地学到、掌握更多的知识。
一、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重要性
新课改的实施,为当前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不管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目的,都发生了本质性的改变,随着社会对多面型人才的需要越来越大,教学中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每个学生在学生上都是有差异的,这是毋庸置疑的,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有的学生觉得难,听不懂,有的学生会觉得很容易,这就是学生学习能力存在差异的体现,当然,也与其数学基础的强弱存在一定的关系。分层教学就是针对学生之间学习能力、学习基础差异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之间对问题的思考方式和学习能力不同,在学习成绩上自然就有一定的差异,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不管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按照教师的教学任务进行教学,有的知识对一些基础差的学生来说非常难,对一些基础好的学生来说又非常简单,这样很容易让这部分学生丧失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采用分层教学,教师需要对班级学生进行分层,分层需要以学生的数学基础为依据,要明确分层的目的,以便更好地实施教学活动。
二、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策略
分层教学需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学生的分层;学生的分层在分层教学中是非常关键的,这个步骤教师一定要安排的科学合理,可以以单个学生为单位,对学生进行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将学生进行分层,同一层次的学生之间基础与学习能力不能相差太大,这样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制定教学计划,提高课堂效率。另外教师在学生的分层上,可以适当地将小组合作渗透到分层中去,每个小组中涵盖不同层次的学生,这样在学习上高层次数学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帮助低层次数学基础差的学生,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可以实现共同进步。第二,作业的分层;教师要根据三个层次学生的教学内容进行作业设计,难度要符合每个层次学生的特点,让学生通过做作业,可以更好地巩固课堂所学。第三,考试的分层;考试是检验学生在某个阶段的学习成果,所以在分层教学中,考试的设置显得尤为重要。考试的分层,归根结底,还是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进行出题,难易程度要以学生为主,考试内容要以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内容为参考,考试并不是教学的目的,只是作为辅助教学的一个手段,所以教师要科学合理的设置考试内容,让考试更有价值。第四,评价分层;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其自尊心相对来说比较强,教师在对学生的评价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要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与考试成绩相比,教师在评价中应该要更加注重学生的进步,进步比较明显的学生可以适当地进行奖励,而对于表现比较差的学生,也不要急于批评,要帮助他们找到问题,并且鼓励他们,以促进他们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摘要:科学分组实验中采用分层递进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和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具体应用,是对传统分组实验教学方式的弥补和改进。在分层递进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既要重视学困生问题,也要加强学优生培养,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同时,必须实现合理分层,实施动态管理,并优化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消除分层产生的不利影响,以利于每个学生的实验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科学; 分组实验; 分层递进教学;实践;反思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和实践的能力,是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分组实验是实验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和学生对其认识不足,往往轻视分组实验,导致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出现一些不良现象,削弱了分组实验应有的效果。而实验组的编排往往采用异质(学习能力、基础等各处于不同水平的学生分成A、B、C等若干个层次)分组的形式,1A2B1C组成一个操作组,由于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从合作学习的角度看,虽有利于控制实验的进程,有利于学生间的互动,但是,学优生在实验过程中得不到知识上的延伸,学困生又容易被边缘化并成为实验过程的看客。从学生实验和教师讲授的先后顺序方面看,则存在两种普遍程序:先讲后做和边讲边做。前者由于实验“好玩而不专心”导致冲淡教师对实验步骤的讲解,后者在有着层次差异的学生中搞“一刀切”显然不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科学课程要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发展。那么在分组实验教学中理应体现学习的层次性差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充分承认、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分层递进教学的核心内涵之一。为了较好的实现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的基本理念,在分组实验中实施分层递进教学,调整并弥补了异质分组方式的不足,同时,通过实施合理的目标分层、辅导分层和评价分层,可以使学习活动的进行充满动力,有利于学生自我个性的发展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大幅提高学习效率,能有效促进科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分层递进教学的理论和依据
1.分层递进教学的缘起及内涵
分层递进教学起源于个别化教学,是对教学组织形式的一次重要变革。在以班级授课制为主导的教学形式在其显示巨大优势的同时,也暴露出其局限性。人们试图在集体教学与因材施教的结合上找一个契合点,在个别教学与集体教学形式中构筑一座桥梁,实现两者优势互补,从而为层次不一的学生提供一个适应其发展特点的教学环境。分层递进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新策略,它最初是由上海市教科所“初中学习困难学生教育的研究”课题组提出的,其基本内涵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水平差异,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实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评价分层等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一种促进各层次学生不断递进的机制,开发学生潜能,发展个性,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它是解决统一教学要求与学生实际学习能力个体差异这个矛盾的教学策略,它是实施以全体学生发展为本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分层递进教学重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层次性和发展性,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和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2.分层递进教学的理论依据
关于分层递进教学的理论依据,综合文献资料,主要有以下四种代表性理论:
(1)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理论。学生个体之间是存在差异的,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个性特点,采取与之适应的措施因材施教,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孔子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的教学原则可以说是国内最早的体现分层教学思想的基础理论。个体间的差异性和共性并存,因此,如把具有类似特征的学生归结为一个个“层次”,则即可照顾学生的差异性,又可把因材施教提高到可操作水平。
(2)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其核心实质上是一种有关教和学的乐观主义思想,强调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学习和理解任何教学内容,只要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多数学生的学习能力、速度、动机方面的差异将消失,95%的学生将获得较好的学习成绩。
(3)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就是一个由潜在水平转化为新的现有水平,并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的过程。根据这种理论,人的个别差异既包括现有水平的差异,也包括潜在水平的差异,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不同层次的差异出发,才能不断地建立新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使教学成为促进发展的真正手段。
(4)巴班斯基的“教学形式最优化”理论。主张实行个别教学、分组教学和集体教学这三种教学形式的最佳结合。采用个别教学时,教师要进行个别指导;不同深度的教材内容可进行不同方案的临时分组;当不能采用个别和分组教学形式时,宜采用集体讲授或集体谈话的形式。
二、分组实验中分层递进教学的实施与操作
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水平的高低快慢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如何顺应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其在原有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达到适合其自身的最优发展,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与求知的满足,这是实施教学的最终目的。新课程允许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提出“最低要求”、“一般要求”和“较高要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选择适宜自己的目标要求,这是在班级授课条件下适应学生个体差异的有效策略。科学课程以实验为基础,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更应体现在学生的分组实验过程中。分层次递进的分组实验模式,围绕不同层次学生设计实验教学的内容和实验方法,让更多的学生有自我发展空间和学习自主权,提高实验的有效性,保证实验的质量。
在分组实验中实施分层次递进教学的具体操作如下: 1.学生层次的划分
在分层递进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和潜在水平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层次,一般为高、中、低三层(也可分为两层或四层)。同时,根据学生的成绩和动手、表述、组织等能力将学生按学优生(A)、中等生(B)、学困生(C)以1:2:1的比例进行异质(学习能力、基础等各处于不同水平的学生)分层,然后在进行同质(指学习能力、基础等在同一水平上的学生)分组。从实际操作层面来看,完全按层次分组便于学生合作,有利于教师分类指导,因为学生的知识掌握度相似、能力相近,容易实现目标分层、辅导分层、评价分层等。事实表明,在相同时间里对同质学生的教学效率比对异质学生的会有所提高。对于学生分层的基本要求是尊重学生、师生磋商、动态分层,尽量避免分层过程中“标签效应”。
2.目标层次的确定
由于学生之间的最近发展区存在差异,所以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学活动的关键是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可能性相协调的分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这样的教学能够适合并满足于每个阶段的学生。要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合理地确定各层次的教学目标,分别设计与其相应的实验要求:第一,低(C)层次目标,要求学生达到课标的最低要求,即知识目标达到“识记”和“应用”的水平,技能目标为“模仿水平”,能直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运用基本实验仪器、器材进行测量、实验的安全操作,实验数据的记录、整理、分析和处理等;第二,中(B)层次目标,要求学生达到课标的一般要求,即知识目标达到“应用”和“分析”的水平,技能目标为“独立操作水平”,能灵活 2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独立进行实验设计和操作、分析处理数据并得出结论,对实验中的简单故障和问题进行排除等;第三,高(A)层次目标,要求学生达到课标的较高要求,即知识目标达到“分析”和“综合”的水平,技能目标为“迁移水平”,能综合的运用新旧知识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进行创新实验的设计、操作和新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等。
例如,九年级上册“测定小灯泡的功率”实验。课前一天,向学生展示标有“3.8V”或“2.5V”的小灯泡并说明其意义,请各实验小组讨论怎样测定这些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根据教学要求设定的不同层次目标分别是:
低(C)层次目标:
①学习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用电器功率的方法,加深对公式P=UI的理解和应用; ②了解用电器的功率跟用电器两端的电压有关,加深对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的理解。中(B)层次目标:
③能根据实验要求设计电路,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并记录实验数据; ④认识实验原理对实验器材的指导作用。高(A)层次目标:
⑤学会分析电路故障对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影响。
在实践中,要考虑到掌握同一教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的差异,各层次目标之间的联系,以形成不大的台阶,便于低层次组可以向高层次目标递进,以起到定位、导向和激励作用。一般的做法是“中(B)层为基准,低(C)层降低起点,高(A)层适当提高或扩展”。具体到分组实验过程中,教师可采取的策略可有所不同:对低(C)层次组的学生采用“扶着走,强基础”,对中(B)层次组的学生采用“看着走,多指导”,对高(A)层次组的学生采用“主动走,促能力”。
3.教学层次的管理
分层递进教学采用集体教学与分组教学、个别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基于共性目标应实施集体教学,如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的讲解,而在实验过程中基于各组差异性给出不同的实验任务单,宜分组教学或个别教学。对于不同层次的实验组所采取的指导思想是不同,根据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储备层次,相应地采取“三步走”的教学组织形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导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督导的模式,技能目标对应于《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的三个目标层次:模仿水平、独立操作水平和迁移水平,最终实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彻底解放。无论是哪个层次的实验组织,都要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导”只有适应学生的“学”,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表现出真正的意义,而学生才能真正地发挥主体性地位作用。分层递进教学的中“教”能适应各层次学生的“学”,促进“教”与“学”互应,这为教师的主导作用提供了广阔舞台,同时学生的主体性也得到允分尊重。
如上例,“测定小灯泡的功率”实验,在明确实验原理P=UI和学生设计实验电路图的基础上,教师先讲述实验步骤,然后在分组实验时对不同层次的实验组采取的策略有所区别:
低(C)层次组
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教师在电表量程的选择、滑动变阻器的接线、电压表电流表的读数、实验数据的记录表格设计与实验数据的分析等给予学生指导,让学生完成实验报告。
中(B)层次组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电表量程的选择中为什么电流表用0-0.6A?电压表怎样选择量程?其次,要让学生明确伏安法测电阻与伏安法测电功率在电路设计、实验原理、数据处理上有何异同;第三,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能得到哪些实验结论?在使用用电器时又有哪些启示?
高(A)层次组
进行适当实验拓展设计:①电流表有外接和内接两种方案,用这两种方法测出的小灯泡电功率会相同吗?哪一种误差更小?(选择电流表外接误差较小)②在这个实验中,灯丝烧断后,电压表还有示数吗?(先猜想后验证)能否用这种现象来检查断路故障?③在实验中你还有什么研究的问题?
4.评价层次的优化
分组实验中分层递进教学活动的评价方式上,应体现共性评价和个性评价的有机结合,质评和量评的有机结合,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发展。质性评价的基本要求是差异性、及时性、激励性和可行性,体现层次。在质性评价的基础上,整合使用量化评价,主要是对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评价,如:是否积极参与、是否热情关注、记录实验结果是否实事求是、是否有学习的兴趣等,通过采用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复评相结合“多向互动、动态生成”的多元评价体系。一般对学困生以表扬为主,使其得到成功的激励,对中等生以鼓励为主,对学优生则用评价提高其竞争意识。
例如,依据学生在“安装直流电动机模型”活动中的表现进行共性评价: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和制作活动;完成作品的态度是否认真;是否能和同学合作等。但是对于不同层次的实验组,除共性评价外,还应体现层次差异:
低(C)层次组
遇到困难是否主动询问或想办法;是否给同伴提一些好建议;能否根据教师的指导进行分工合作等。
中(B)层次组
遇到困难时是否主动讨论;能否独立进行实验操作等。高(A)层次组
能否独立思考故障原因所在;有否改进实验的建议;有否自己要探究的问题并进行实验设计等。
分层评价的基本要求是差异性、及时性、激励性、整体性和可行性。评价方式还可立足于学生层次的差异可作适当的调整,通过评价帮助一部分学生实现又低层次向高层次的层间流动。
三、分组实验中分层递进教学的效果与反思
教学的功能是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个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不能促进或只能促进部分学生发展的教学都是不成功的。分层递进教学在学生分组实验教学中能最大化的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通过层次目标设计,分层施教和分层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提升学困生的成就感,对于中等生和学优生,则是给予一定学习空间。在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上,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让学优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了”,使各层次学生都学生所获,有利于大面积提高学生的成绩。由于分层目标的设计,学生进行分层练习,教师的教学活动针对性更强,“三步走”(指导、辅导和督导)的教学方法得以实施,课堂结构更紧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并形成不断递进的学习氛围。
然而分层递进教学在实施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也是显而易见的:
1.如何优化分层递进教学的过程。实践表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仅仅采用分层的方法是不够的,同时必须把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和结构。在实验过程中,由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按照各自的目标在同一时段进行分层学习,合理的课堂教学活动程序尤为重要,如何能使课堂教学时间结构符合不同层次学习特定知识的需要,如何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区别指导和有效学习。
2.如何统筹兼顾各层次组的学生。分层递进教学是针对学困生的学习问题而提出的课题,从理论上讲,分层递进教学不仅对学困生成绩提高有利,而且也有利于学优生的培养。但从实践结果来看,由于教师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指导和辅导上,得益较多的是中、低层次的 4
学生,学优生则成为一种被利用的教育资源。因此,在分组实验教学中学优生(高层次组学生)的培养便成了一个十分迫切的课题。
3.如何实施动态的分层管理。在学生层次的划分上,既要看到差异,更要看到潜能;既要分析学生成绩层次的变化,也要注意兴趣、态度和能力的发展。如何兼顾学生的学业成绩和个体内差实时动态分层,对于减少学生分层后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虽然分层递进教学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成果,对于大面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无疑起到正面的效应,但是在考试评价中并没有相应的调适机制,分层的负面影响还是存在的。另外,在分组实验教学中,如何优化分组形式、层次目标和分层管理,成为影响实验效果的重要因素,需要做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程艳红,朱汝葵.“分层递进教学”研究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6)
3.宋秋前.关于分层递进教学的教学论思考[J].中国教育科学刊,2000(3):46-47 4.吕守林.以“分层次教学”为理念构建实验教学新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8)
5.林森.初中科学课程的分层递进教学[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6)
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实行分层教学,是由目前的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和学生实际情况所决定的。提出分层教学,研究分层教学中学习者的技能方面、认知态度、兴趣等“差异”因素,探讨差异性与学习的关系,提出信息技术课堂的分层教学策略,在探索如何在学生信息技术起点低且差异存在的情况下,如何定位教学内容的难度和深度,如何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最终达到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目的,是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共同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一、分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育思想。分层教学策略的理论基础为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它将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个别辅导、同伴帮助、个人自学等多种教学法形式相结合,充分使用教学评价,保证教学始终以评定作为衡量的标准,较好地解决了统一教学与学生个别差异性的矛盾。
在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以求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让学生“能飞的飞,能跑的跑,能走的走,不能走的拉一把”。对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成功”标准;坚持每位学生都要发展,但不求一样发展;每位学生都要提高,但不是同步提高;每位学生都要合格,但不必相同规格。笔者认为这就是分层教学的理论支撑。
二、传统教学对象的差异分析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要充分针对学生个体差异的需要,找出学生学习差异的原因,在此基层上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层,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调查表明,影响学生信息技术课程成绩差异的原因主要是: 1.学习基础差异
来自不同家庭的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经济条件好,接触电脑早,有的学生还参加过计算机领域相关知识的专门培训,有较好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而有的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机会较少,学习起点存在差异。2.学习智力差异
有些学生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他们能迅速地接受新知识,表现为信息技术课上老师一点就通。而学困生接受速度相对比较慢,同一内容老师反复讲解和演示,他才能勉强完成练习,学习智力存在差异。3.学习态度差异
在对待信息技术课上,存在着三种不同的学习态度:一是主动型。他们对信息技术有浓厚的兴趣,勤于研究计算机软件硬件,一心想成为这方面的专家;二是随意型。他们把信息技术课当成娱乐休闲课,上课喜欢玩游戏、上网聊天,缺乏主动学习的欲望;三是被动型。他们本身对信息技术课不感兴趣,上课仅仅是为考试过关,教师布置的任务不能及时完成。4.学习技能差异
学习技能好的学生学完WORD能举一反三,在学习EXCEL时,大部分工具和菜单栏都会使用;而有些学生则要要从零开始。
三、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根据以上差异性,通过问卷调查和测试,就能掌握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态度、方式和水平,为合理的分层提供重要依据。结合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的熟练程度,笔者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A层:电脑操作熟练,接受能力与自学能力强,能够超前学习;B层:各方面表现一般,能基本掌握教师所教的知识,老师安排什么练习就做什么,但缺乏学习主动性;C层:对电脑没有兴趣,接受能力及学习习惯都比较差。这样分层后,笔者有意将各层次的学生安排在机房的不同位置,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有利于老师的辅导,同层次学生之间能互相合作学习。1.实施分层教学的原则 运用“因材施教”、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现代教育理论来指导“分层教学”,在分层教学模式的具体实践中,重点把握五个原则。一是教学目标分层原则。教学目标分层的目的在于设置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不同的学习目标,既要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目标,又允许学有余力的学生超过课程要求去自主学习,使目标层次与各类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相适应,让不同起点的学生都有力所能及的目标。例如,在教学“在WORD文档插入图片”一节时,笔者将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C层:掌握在WORD文档中插入图片的步骤,并能调整大小、位置。B层:除掌握初级目标以外,还要熟练使用图片工具栏处理图片,并鼓励学生设置不同的文字格式与图片相搭配。A层:要求学生能从网上下载与文章有关的图片插入到文档中,并设计图文并茂的版面。通过这三个目标的落实,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二是教学内容分层原则。为更好地考虑所有学生的个性及知识技能方面的差异,教师可以针对教材内容,给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对于B、C层学生,教学内容立足于课本,从最基础教起;对于A层学生,课本教材内容过于浅显,挖掘不出学生内在的潜能,需在教学内容上给予充分的补充,如适当增加信息技术奥赛的相关知识。通过设置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提升和发挥自己能力的空间。三是教学方法分层原则。根据各层次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A层学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教师大胆放手,多让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大胆创新。对B层学生以任务驱动法为主,加入必要的演示和讲解,依照教学大纲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不断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对C层学生则须耐心讲解示范,重点教会他们一些常规的简单的方法,使其逐步具备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并鼓励他们向更高层次递进。四是练习内容分层原则。分层练习是分层教学的核心环节,在设计练习时要有难易程度之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各取所需,各有所获”。练习题可分为必做题、选做题,使学生的练习具有弹性。例如:在学完WORD后,笔者设计以下三个层次的练习:一是教师提供一个图文混排所需的素材,并注明操作步骤,让学生完成作品;二是提供一个内容丰富的素材库,并提出要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素材完成自己作品;三是让学生自己确定一个主题,然后自己上网查找资料、图片,自由设计编辑出一份精美的电子报刊。五是教学评价分层原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需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C层学生应采用以表扬为主的评价,善于抓住这些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如一次大胆的提问、一次主动的探索„„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B层学生则采用激励性评价,多加鼓励,既揭示其不足又指明其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A层学生应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同时也要满足特长生渴望在同学面前“露一手”的表现欲望,经常展示他们的优秀作品给全班同学观摩,让他们充满成就感。实施分层教学实质上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方法,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施教方法和内容,克服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爱好之间的矛盾,克服学生掌握知识水平出现两极分化的矛盾,保护较后进者的学习信心,使他们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尽快地迎头赶上,使有潜力的学生不停滞,鼓励其追求更高的目标。2.实施分层教学的方法
一是导学法。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恰当地组织与引导学生独立或合作地进行学习活动,使他们能最自然地获取知识、技能。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采取个别化指导的方法,使优生更优,而且通过优秀生的积极带动,可以努力争取达到集体优化;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引入竞争机制,同时也要非常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寓教于乐。在“导学”中,教师是关键,教师在充分分析学生学情的基础上,进行准确的教学设计,将整个教学进程置于调控之下。在设计中,教师主要在教学资源、情境设计、习题设计等方面下足工夫。
二是帮学法。在分层教学中,针对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教师可以采用“帮学”的手段,当然也可以让颇有学习心得的其他同学进行互助。在实践中,我比较喜欢用其他同学互助的“帮学”,这样教师可以把精力投放到更需要的方面,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在互帮时,他们的效率大多高于教师对学生的帮助,这种情形在操作类的技能培养方面尤其明显,究其原因,学生更能理解同伴在学习同样知识时所面临的困境,能以大家能理解的方式进行帮助和学习。三是诱学法。所谓“诱学”,其实就是启发式教学。首先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如上机操作时让他们做一些难易程度适中的练习,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进而克服学生的自卑心理,树立起他们学好信息技术课的信心。同时,在“诱学” 的过程中,根据知识的体系结构,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主,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在课堂上都得到提高。
【初中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中期报告】推荐阅读: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英语分层教学实践与研究10-18
新课改下初中数学作业有效分层的实践研究11-14
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实践11-18
初中语文的分层教学09-22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反思05-28
谈初中数学分层教学10-09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研究》开题报告10-27
初中地理分层教学思考探究07-07
初中英语分层教学案例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