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元日(精选7篇)
长兴五小 莫晶
一、课前导入
1、出示图片—清明时的踏青图,依据习俗得知—清明节 回忆背诵古诗杜牧的《清明》
依次出示图片端午时的景象,中秋节时的景象,回忆古诗林杰的《乞巧》 师:这些都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2、师: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首古诗是跟一个节日有关的——春节 春节在古时候叫——元日(导入课题)
二、诵读古诗
1、师解释: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出示日历图)区分1月1日的元旦节和农历的春节 简介这首古诗是由1000多年前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写的师板书:元日
王安石 请学生拿出事先准备的课文纸,自由地读一读
师评语:声音渐渐小了,大家都读好了,坐得很好老师很喜欢
2、指明展示读
出示划分好节奏的古诗(男女生读)
师评语:第一遍把诗读准读顺,第二遍读出节奏,你们知道还有第三遍是怎样读诗的呢? 交流:
生:押韵,押的是“u”韵,师生合作读,读出韵味来(第一遍师读第一句,生读第二句;第二遍交换读)
过渡:读了诗,现在让我们来学了
三、自学古诗,细读诗文
出示自学要求:a、自由读诗,借助课文下面的注释,说说读懂了什么?并圈一圈人们在元日里做了什么事?b、边读边想象画面,说说你看到了()的元日?
(一)交流反馈——解决第一个问题 人们所做的事: 生1:放鞭炮 生2:喝屠苏酒
生3:师引导——挂新桃
师引用神话小故事桃符的来历:两位门神神奈和禄磊
师:除了这三件事情外,其实在第三句诗中人们也做了一件事—— 在新年的第一天里,人们打开窗户,大门,迎接第一缕阳光——迎初阳 师板书(生在课文纸上书写这四件事情)
学法指导:以后同学们在读者些诗时,可以先找节日的一些习俗 练习指导如:樱桃桑葚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抓习俗了解诗意)
(二)想象画面:()的元日
例如:生——开心的画面,热闹的画面,隆重的画面 师:咱们下次读诗的时候可以从节日的氛围来读 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
出示资料:王安石作诗时的时代背景,读出背景 联系资料,王安石写这首诗时心情是怎样的?
默读古诗,找出直接描写王安石心情的字,如——“暖”
提问: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看诗中哪里让他暖?联系资料,为什么感到暖?除了王安石,还有谁也感到暖?——人们 再读古诗,并且试着背诵
四、超写古诗
在课文纸上抄一抄古诗,展示成果
古诗凝练精致, 字字珠玑, 离儿童的现实生活久远, 课堂上如何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孩子穿越千年与诗人对话、与文本对话, 让古诗在孩子当下的生活中复活?笔者以为应当依托文本、根植生活, 寻找古诗中与孩子生活紧密结合的契合点, 举象入境, 通过读说结合、读写结合等方式, 与生活合理链接。
一、链接生活, 举象入境赏画面
对年代久远、言简意丰的古诗的学习感悟, 不能仅仅停留在诗句的表面, 教学中应举象入境, 也即举起来, 把象打开, 把象还原, 把象表现出来, 让孩子们能够看得见。朱光潜说:“读书挺要紧的一个字就是‘见’, 见什么?见象。”当然他是站在读者的角度, 站在文本的角度来说的, 因为有象在那里, 你可以去看, 你能看出那个象, 看出那个意境就行了。课堂上, 老师应充分利用这象的还原来拉近诗歌和儿童之间的距离。
以《元日》一诗的教学为例。儿童每年都要过春节, 但当下的儿童和古代人过春节的方式是有区别的。教学中应让儿童不断想象, 举象的目的就是为了解象, 悟情悟理。《元日》一诗的教学试图突破传统的“先读准字音, 读懂词句, 再品味全诗”这种“疏通文句”“面面俱到”的翻译式的固有模式, 在理解意思和感受画面意蕴之间寻求和谐的统一, 采取一种“散而不乱、细而不碎”的处理, 通过“燃爆竹”“饮屠苏”“曈曈日”“换屠苏”四个画面的想象描述来理解古诗, 并巧妙地将生字的识写、词语的理解融于其中。
【教学片段举隅】
片段一:在引导学生想象“爆竹声中一岁除”这一画面时, 依托“爆竹”这一凭借, 链接学生生活中听到的“鞭炮声”。从声音的表象、给人的感受等多方面来说说自己感受到的是___“的爆竹声”。此时学生脑海里呈现画面, 心中感受喜庆, 口中吟诵诗句, 真可谓达到古人“读书有三到———眼到口到心到”的要求。
片段二:对诗中画面“春风送暖入屠苏”的理解, 则创设情境, 唤醒儿童的生活经验, 想象人们一边喝着酒一边还可能会说些什么。“___ (人物) ___ (表情) 地说:“____。”从而品味饮屠苏时诗人身体之暖和内心之暖, 再动情地吟诵诗句。
二、链接生活, 联系背景悟情理
古诗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载体。每一首诗都饱含了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的态度与情感, 有其特定的创作背景。课堂上如何引领学生在诗中徜徉, 透过诗歌走进诗人的内心, 理解其中复杂的情感, 作者的创作背景是必不可少的。《元日》一诗是王安石49岁那年被任命为宰相后推行新政时写的。从表面看, 本诗是通过几个典型画面描述人们过春节时的习俗, 实则是透过画面表达自己坚定的改革信念。沐浴着改革的春风, 他内心暖意融融, 那时那事那景那情, 诗人不由吟诗抒怀, 他坚信自己的新政一定能成功推行, 从而实现他富国强民的愿望。
基于小学四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 背景材料在课堂上的合理取舍、适切把握和灵活利用必须费思量。背景的呈现、利用如若过于“丰满”, 显得累赘、多余, 会给人本末倒置之感, 让学生产生到底是学诗歌还是解诗人的困惑;若是过于“骨干”, 就不能为学生理解古诗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学生也就不可能理解古诗深刻的寓意。只有在教学中适切把握诗人的创作背景, 才能将教学引向深入。《元日》一诗的教学必须寻找到古人过春节和当下孩子的生活之间的最近契合点, 在诗歌与儿童生活距离拉近的过程中, 让学生初步触摸诗歌的理趣。
【教学片段举隅】
教学《元日》一诗, 在学生读懂古诗内容、读出诗歌画面的基础上, 试图引导学生品出诗中“情理”:
1. 引一引:引导学生关注王安石的写作背景, 互相交流查找到的作者的资料。
2. 读一读:出示王安石的相关介绍, 重点关注他49岁时发生的事, 初步感知其写诗背景。
3. 迁一迁:王安石当时是国家宰相, 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国家总理。让学生想一想, 快过年了, 我们敬爱的总理在想些什么?
4. 悟情理:再默读全诗, 看看哪句诗最能体现王安石的心声。 (总把新桃换旧符) 其中哪个字最能表达他坚定的信心? (总)
5. 吟古诗:通过以上关注, 引领学生感受宰相的胸怀远大, 再吟诵古诗。
三、链接生活, 适度拓展品文化
从文化的视野来看, 《元日》一诗选入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与《春联》《江雪》等文本组合为一个单元, 编者的意图就是对经典文化的继承。教学中要充分关注和诗作相关的文化, 诗歌固有的文化特点, 也即诗歌语言审美特色中的“节奏”“押韵”“对仗”等, 以及古诗内容涉及的相关文化“屠苏”“桃符”“元日”等, 适度拓展, 让学生享受一场文化的盛宴。
教学中, 在学生感知古诗画面、体悟诗人内心情感后, 由“元日”这一主题拓展开去, 关注同一主题的诗句。其要旨不仅在于拓展学生的阅读, 促进儿童深入了解我国春节传统文化习俗, 更升华了学生对古诗主旨的理解, 在吟诵的过程中爱上我国的传统经典文化。
【教学片段举隅】
1. 引一引: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它见证着我们成长的年年岁岁, 从古到今, 写春节的诗歌数不胜数。
出示诗句, 教师引读, 学生吟诵。
一年滴尽莲花漏, 碧井屠苏沉冻酒。———【宋】毛滂《元日》
无复屠苏梦, 挑灯夜未央。———【南宋】文天祥《除夜》
屠苏成醉饮, 欢笑白云窝。———【明】叶顒《己酉新正》
听烧爆竹童心在, 看换桃符老兴偏。———【清】孔尚任《甲午元旦》
举杯互敬屠苏酒, 散席分尝胜利茶。———董必武《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2. 结一结:我们发现, 无论哪个朝代, 无论是快乐还是忧愁, 春节里人们都会———品屠苏酒;都会———燃放爆竹;还会———在曈曈日里换桃符。
总结:爆竹声声辞旧岁, 屠苏美酒喝到醉, 新桃旧符映春晖, 引着孩子再背诵古诗。发现:王安石相信——— (人民一定会过上幸福的生活, 自己的新政一定会成功……)
3. 吟诵全诗, 轻唱诗歌。
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夜、岁除、大晦日,是农历一年最后一天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小学频道提供了有关除夕五言古诗,希望对大家了解除夕有帮助!
有关除夕五言古诗:《元日》
《元日》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世民。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高轩暧春色,邃阁媚朝光。彤庭飞彩旆,翠幌曜明珰。
恭己临四极,垂衣驭八荒。霜戟列丹陛,丝竹韵长廊。
穆矣熏风茂,康哉帝道昌。继文遵后轨,循古鉴前王。
草秀故春色,梅艳昔年妆。巨川思欲济,终以寄舟航。
【译文】
四上教案 古诗两首 元日 江雪
24、古诗两首 元日 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爆、屠、印⒎”的读音,并认清字形。 2、正确地朗读(停顿要恰当)、背诵本诗,力求有感情; 3.了解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一、二、四句押“u”韵。通过查工具书结合上下句学会生词:屠苏、印⑻曳,掌握学习方法; 4、.通过关于春节民俗资料和背景资料的补充阅读,体会本诗所描写的场景和所表达的感情,引导学生喜爱我国的民俗文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板书:过年]我们传统的“过年”是每年的正月初一(农历) 这第一天,我们就称之为 “元”。 [板书:第一、起始]春节就是农历的第一天。 今天,我们一块儿学一首古人写春节的诗。题目叫“元日”[板书课题]。谁能说出题目的意思?(大年初一、正月初一、农历一月一号、春节)。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读得正确 1.这首诗是宋朝的宰相王安石写的[板书:宋・王安石],他是一名政治家,也是一位大诗人。打开书。请按要求自己读一读这首诗: (1)借助课后生字表中的拼音把诗读正确; (2)结合插图,试着理解这首诗的意思; (3)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准备提问。 2.(挂出事先抄录的这首诗),指名读,相互正音,点出停顿规律和押韵规律。师生共同抄写这首诗几个难写的词:爆竹、屠苏、印⑻曳。齐读这首诗。 3.指名说出对这首诗的理解,提出不懂的地方。(估计提出的不懂之处有:屠苏、尤铡⑿绿摇⒕煞) 三、借助工具书,补充资料,自学、讨论,深入理解,说得明白 1.引导学法。有这么多不懂的地方,同学们能提出来,这非常重要。我们事先没有预习,现在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指名发言讨论。(查字典等工具书、上网查)(引导学生掌握一个学法: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有三个途径:(1)联系上下文猜测;(2)查资料(字典、词典、辞海、网络等);(3)请教别人。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比直接获取知识更重要。) 2.事先没让大家预习,为了节省时间老师帮你们初步查了,现在我们就按照诗句的顺序,逐句理解它们的意思。 第一句: 1、出示“除”的注解:①去掉:.②不计算在内:③算术中用一个数去分另一个数:④台阶:指名说出诗句的意思: 在此起彼伏的爆竹声中,一年又过去了。 2、旧的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来到了,人们都在“噼噼叭叭”放爆竹,给你什么感受?(表示祝贺、喜庆) 第二句: 1、根据上下文,猜一猜这里的“屠苏”是表示动作,还是表示一个东西,或者别的什么。(一个东西)出示:屠苏:古代一种酒名。 2、师问:如果把这里的“屠苏”理解为屠苏酒,这句话能说得通吗?谁来试着说说看。(春风把温暖送进了屠苏酒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们明白吗? 屠苏酒:古时候,每年除夕时,家家户户用屠苏草泡成的酒。饮屠苏酒是我国过年的一种风俗。饮屠苏酒,意思是“屠绝鬼气,苏醒人魂”。据说于大年初一早上,全家老小朝东喝此酒,可保一年不生病,以后便将春节喝的酒统称屠苏酒。 3、(点拨:这里的“温暖”仅仅指身体上感到温暖吗?) 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人们喝了屠苏酒感到很温暖,心里充满了希望,祈祷新的一年里很健康。 指导朗读:谁能读出这温暖的、充满希望的感受? 第三句: 1、出示:樱<书>①日出时光亮的样子:②(目光)闪烁的样子。 这里的“印庇Ω醚∧母鲆馑迹浚ǖ谝桓鲆馑迹 “尤铡笔鞘裁匆馑寄兀浚ü饬炼温暖的太阳) 2、谁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千家万户都照进了温暖而光亮的太阳光,让人觉得前途一片光明,充满了希望。)师指导读:要读出这种充满光明、充满希望的感觉。指名读,齐读。 第四句: 1、这里的“新桃”和“旧符”指的都是“桃符”,也就是新的桃符、旧的桃符,分别用了“桃符”这个词中的一个字代表这个词。(其实,这里用的是“互文”的修辞手法。虽不需要点出“互文”这个名称,但需要讲清楚它的内容,为以后深入学习这种修辞手法积累间接经验。) 2、那么,“桃符”是什么东西呢?出示: 桃符 据《山海经》记载,在很多年以前,在东海上有座古老的度朔山,山上有百鬼出没。神荼(tú)、郁(yù)垒(lěi)两兄弟神通广大,善于降鬼。他们严格限制鬼的活动,每年岁尾站在一株大树下检阅百鬼,见有害人的凶鬼,就用一种特殊的、无法挣脱的“苇绳”将它捆起来,让专吃恶鬼的神虎充饥,为民除害。但是神荼和郁垒的`能力是有限的,不能尽除天下恶鬼。也不能保证每家每户的平安。于是黄帝向全国宣布了一道命令,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用桃木板刻制神荼、郁垒的像,除夕那天悬挂门前。同时,在大门上端悬挂苇索,二门上要画一只虎,用来避免妖魔鬼怪的侵扰。到后来,人们嫌刻木人麻烦,就直接在桃木板上画两个神像,题上神荼、郁垒的名字,于除夕下午挂在门两旁,以压邪祛鬼,这就是最初的桃符。 到后来就演变成春联。 3、谁能说说最后这句的意思? (每年总是拿新门神换掉旧门神。也可以说:每年春节总要拿新春联换掉旧春联。)人们的这个举动有什么含意吗?(除旧布新,表达祝福) 4、现在的春联当然没有什么压邪驱鬼的功能,但的确是用来表达人们的愿望和祝福的。贴春联、喝屠苏酒和放爆竹都是过元日,也就是过春节时表达美好祝福和愿望的事情,很有代表性。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体会出春节时欢乐祥和的气氛。先指名读,再齐读。 5.了解王安石写这首诗时的背景,体会诗人更深层次的感情 师引导:其实王安石写这首诗不仅仅是描写新年新气象,他还有更深刻的用意。出示背景: 王安石:宋代著名政治家、诗人。20岁以前,随父南北各地游历,了解到老百姓的疾苦。21岁中进士,当过十多年的地方官,做了许多有益于国家发展、人民安康的事情。49岁时被任命为宰相,他积极进行改革,推行新政。《元日》这首诗正是担任宰相之后推行新政时写的。 此时,他写这首诗还有什么别的用意吗?(在他的心目中,新政好象春风浩荡,势必除旧布新,迎来国家欣欣向荣、人民安居乐业的新气象。) 小结:这是一位胸怀远大的宰相对他的国家和人民的美好祝福。让我们一起来背诵这首诗。 江雪 教学目标: 1、读懂古诗《江雪》,并能用自己的话语来说说这首古诗的意思。 2、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何诗中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不少同学可能有过钓鱼的经历。一千多年前,唐代诗人柳宗元曾写下一首著名的诗歌,在诗歌中,他也描写了一个垂钓的画面,他在其中又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情怀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江雪》。 题目是“江雪”――顾名思义,也就是江上雪景。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二、探究学习(一)1、环境――寒冷凄凉 刚才大家读了这一首诗,如果用一个词来感受这一幅江上雪景的话,你会用哪一个词?(凄凉、荒凉、冷清、寒冷、寂静) 你是从哪体会到的?(绝,灭,孤,独,寒)那咱们先来理解字意 (1)“绝”和“灭”,凄凉的程度――所有的山,所有的路都被白雪覆盖了,没有飞鸟,没有行人,没有声音,除了渔翁,再也没有别的生命! (2)如果没有“绝”和“灭”这两个字,会是一幅怎样的景象?――热闹、繁华,生机勃勃,可是诗人笔锋一转,“绝”、“灭”两个字,使这一切刹那间无影无踪,变得如此荒凉。 (3)“寒”,是造成凄凉的根本原因――这么寒冷的天气,鸟儿无处觅食,只好躲在巢中避寒;这么寒冷的天气,人们无法劳作,只好呆在家中取暖。 2、朗读指导 谁能把“千山”“万径”的凄凉读出来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3、过渡到下两句 (二)心情――孤独寂寞 在这样空旷而又凄凉的背景之下,却有一位渔翁,独自一人,默默垂钓。 此时,你能感受到渔翁的心情吗?(孤独、寂寞)你是从哪体会到的? (1)“孤”、“独”――孤独 (2)把四句诗当中的第一个字连起来读读看,你们有没有新的发现?――千万孤独,渔翁可不是一般的孤独,是“千万孤独”啊! 谁能把渔翁的孤独寂寞读出来。 朗读指导 反复朗读全诗,以体会感情 (三)、精神――顽强不屈 1、同学们,学到这,大家对渔翁有什么想法,有什么问题要提 吗?(鼓励学生提问,古人说得好: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由学生提问引出问题:在这样一个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的日子里,没有飞鸟,不见行人,渔翁为什么不呆在家中取暖,偏要出来钓鱼呢?(学生可能会答:这位渔翁生活贫困,为了生存,不得不出来钓鱼) 2、同学们,尽管渔翁的心情孤独寂寞,但是他有没有被贫困吓倒?有没有被寒冷征服?从渔翁身上你看到了一种什么精神? 谁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读出渔翁顽强不屈的精神。(朗读指导) 3、同学们,古诗往往都有这么一个特点,那就是“借景抒情”,借景物来抒发诗人自己内心的感受。这首诗中,渔翁与大自然抗争的形象正是诗人柳宗元自己的精神写照,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出示) 柳宗元材料:柳宗元21岁中进士,当时国家政治腐败黑暗,柳宗元和几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立志改革腐败的政治,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却遭到皇帝和权臣的反对迫害,被贬到永州,当时的永州非常偏远,极度贫穷,柳宗元无职无权,无能为力。他想到自己报国的崇高理想不能实现而又无人理解,心里非常难过,非常悲愤。《江雪》这首诗,就是在这个时候、这种情况下写的。这首诗是他当时所处的寒冷凄凉的环境的真实写照,是他孤独寂寞的心情的自然流露,是他身处逆境而顽强不屈的精神的再现。 4、咱们齐读古诗,再次感受诗人柳宗元面对重重困难而顽强不屈的精神。 板书 环境――寒冷凄凉 心情――孤独寂寞 精神――顽强不屈
《元日》这首诗歌的意思是:在爆竹声声中,人们送走了旧的一年,迎来了新的一年。春天里,有和煦的春风,人们开怀畅饮屠苏酒,心情很舒畅。家家户户的房子都被太阳的光辉照耀着。家家户户都在春节的时候,把门口上的旧桃符换成新的桃符。
在诗歌中的一些词的意思是:
1元日:指的是农历的正月初一。
2 爆竹:指鞭炮。古代相传,把竹子砍下用来燃烧,可以让恶魔鬼怪离开。后来人不烧竹子了,就用鞭炮来代替。
3一岁除:意思是一年已到尽头了。
4除:意思是逝去。
5屠苏:是一种草。以前人们用这种草来泡酒。人们喝了这种酒就可以驱赶瘟疫得到长寿了。
6樱褐柑阳出来的时候让万物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7桃符:是一种民间习俗。春节的时候,人们在两块桃木板上写上一些神灵的名字,并把它们挂在门口的两边。
8千门万户:用来形容门户众多。
《元日》诗句解释分享:第一句诗句的意思是爆竹声响起来了,旧的一年过去,新的一年到来了。这句话里面有一个实义的动作,那就是爆竹的响声。这句话还有一个抽象的动作:去旧迎新。第二句诗句的意思是春风吹了,在和煦的春风中,人们在快乐地喝着屠苏酒。第三句诗句的意思是家家户户都有太阳光照耀着。这里表明了一派祥和的气氛。第四句诗句的意思是新旧桃符的相换。它表明了新旧的交替。全首诗歌,以景抒情,用爆竹、桃符表达了中国春节的习俗以及春节的喜庆气氛。
扩展阅读:
高轩暧春色,邃阁媚朝光。彤庭飞彩旆,翠幌曜明。
恭己临四极,垂衣驭八荒。霜戟列丹陛,丝竹韵长廊。
穆矣熏风茂,康哉帝道昌。继文遵后轨,循古鉴前王。
草秀故春色,梅艳昔年妆。巨川思欲济,终以寄舟航。?
?李世民简介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汉族,陇西成纪人,祖籍赵郡隆庆(今邢台市隆尧县),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即位为帝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有个成语叫“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就是说他的,他成功转型为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唐太宗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1.古诗《元日》带拼音
2.春节古诗《元日》鉴赏
3.古诗元日的鉴赏
4.春节古诗词《元日》赏析
5.古诗【田家元日】赏析
6.古诗元日的原文及赏析
7.古诗元日的诗配画
8.古诗元日的诗意简介
9.《乞巧》古诗的意思
大明,是南朝刘宋时孝武帝刘骏的年号。刘骏,字休龙, 是刘宋文帝第三子,先为武陵王,后因元凶弑立,举兵入讨而得以即位。据沈约《宋书》中的记载,刘骏通晓文艺,不仅常常组织一些宴集令群臣为诗作赋,甚至曾经亲自为一些宗室撰铭立传。据《宋书 ·符瑞志下》载:
“大明五年正月戊午元日,花雪降殿庭。时右卫将军谢庄下殿,雪集衣。还白,上以为瑞。于是公卿并作花雪诗。”[1]
元日,即正月初一。在辞旧迎新之际,恰逢天降大雪, 孝武帝刘骏以其为祥瑞之兆,故令在场列位公卿作花雪诗。 但《宋书》毕竟是官方史书,而非诗话,因此沈约在《宋书》 中只载录了大明五年正月元日花雪降殿庭,公卿并作花雪诗一事,却没有详录此次集会上,出席的公卿有哪些,创作的作品有哪些。所以笔者将以此为线索,对这次宫廷宴集的存诗情况略作考论。
二、大明五年正月戊午元日宫廷宴集存诗考
刘宋时期,不少文人都写过咏雪题材的诗歌。根据逯钦立先生《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一书的载录情况,刘宋文人创作的咏雪题材诗歌,有:谢庄《和元日雪花应诏诗》和《瑞雪咏》两首,范泰《咏雪诗》,何承嘉《雪诗》,王韶之《咏雪离合诗》,袁淑《咏寒雪诗》,任豫《雪诗》,颜延之《白雪诗》,刘义恭《夜雪诗》,鲍照《咏白雪诗》,沈约《咏雪应令诗》[2]。又大明五年为公元461年,而据相关记载范泰、 王韶之、颜延之、袁淑四人均卒于公元461年之前,故范泰、 王韶之、颜延之、袁淑的咏雪诗都应作于此次集会之前。此外,在《宋书》中,没有何承嘉与任豫二人的本传,况何诗现仅存“飘飘乘虚,纷纶随风”二句,今已不可考,又从任诗的内容和主题思想来看,不应是应制而作,故此二位参加大明五年正月戊午元日宴集的可能性也不大。因此上述刘宋文人中余下有可能参加此次集会并留下诗作的就是:谢庄、 刘义恭、鲍照和沈约。
谢庄,谢弘微之子,仕刘宋文帝、孝武帝、明帝三朝, 官至中书令,加金紫光禄大夫,以《月赋》闻名。《宋书·符瑞志下》有:“时右卫将军谢庄下殿,雪集衣”一句,故谢庄肯定是参加了大明五年正月戊午元日的这次集会,那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载录谢庄的两首咏雪体裁的诗歌会不会是这次集会上所作呢?在《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谢庄的《瑞雪咏》题下有注:“大明元年诏敕作”,所以十分明确此诗虽也是应令而作的咏雪诗,但其创作年份在大明元年,不是此次集会上所创作的。《和元日雪花应诏诗》,“元日”二字,与《宋书 ·符瑞志》所载创作时间吻合,“雪花” 二字与《宋书· 符瑞志》所录的创作对象吻合,“应诏”二字与《宋书 · 符瑞志》所录的创作背景吻合。又《宋书》中明确提到参加此次宴集的有谢庄,因此《和元日雪花应诏诗》 极有可能是谢庄应令作于大明五年正月戊午元日宴集上。全诗为:
“从候昭神世,息燧应颂道。玄化尽天秘,凝功毕地宝。 笙鏞流七始,玉帛承三造。委霰下璇蕤,叠雪翻琼藻。积曙境寓明,聊萼千里杲。掩映顺云悬,摇裔从风扫。发贶烛侄前, 腾瑞光图表。泽厚见身末,恩踰悟生眇。竦诚岱驾肃,侧志梁銮矫。”[3]
该诗颂帝王功德、咏世间祥瑞,运用典故、辞藻富丽, 彰显了应制诗的特点。
刘义恭,刘宋宗室,按辈分属孝武帝刘骏的叔父,位尊权重。据《宋书》所载,孝武帝刘骏曾亲自为其作传,足见叔侄二人情义深笃。因此孝武帝时正月元日这样的宫廷宴集刘义恭应是不可缺席的宗室成员。据《海录碎事》载,刘义恭《夜雪诗》仅存残句:
“屯云闭星月,飞琼集庭树。”[4]
从标题及诗句看出,这是描写的夜晚降雪的景色。又谢庄的《和元日雪花应诏诗》中有“发贶烛侄前”一句,句中的“烛”字也表明大明五年正月戊午元日宫廷宴集上的降雪发生在夜晚时分,这与刘诗诗题中的“夜”字相契合。再有 《宋书 · 符瑞志》所载“花雪降殿庭”,刘诗有“飞琼集庭树”, 同样一个“庭”字表明刘诗的创作环境与《宋书·符瑞志》 所载吻合。故推论,刘义恭《夜雪诗》也作于大明五年正月元日宫廷集会上。
鲍照,虽出身寒微,但据严可均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载:“孝武即位,除海虞令,迁太学博士兼中书舍人,出为秣陵令,转永嘉令,除临海王子顼前军参军”[5]。 故大明五年正月戊午元日的公卿集会,辞采出众的鲍参军也是有条件参加的。鲍照的《咏白雪诗》,全诗为:
“白珪诚自白,不如雪光妍。工随物动气,能逐势方圆。 无妨玉颜媚,不夺素缯鲜。投心障苦节,隐迹避荣年。兰焚石既断,何用恃芳坚。”[6]
全诗运用典故,既写花雪之洁白妍丽,又写其气节,借以表达诗人自己对君王的赤诚与忠心。该诗的创作符合应制诗的特点且与鲍照的生平经历吻合,故推测此诗也作于大明五年正月元日这次公卿集会。
沈约,出自吴兴世族,时有“江东之豪,莫强周、沈”的说法。林家骊先生的《沈约研究》中提到:“沈约起身奉朝请的时间约在大明四年或大明五年四月之前”[7]。由此可知,大明五年正月元日的这次集会沈约也有参加的可能性。沈诗题为《咏雪应令诗》,全诗为:
“思鸟聚寒芦,苍云轸暮色。夜雪合且离,晓风惊复息。 婵娟入绮窗,徘徊鹜情极。弱挂不胜枝,轻飞屡低翼。玉山聊可望,瑶池岂难即。”[8]
整诗对仗工整,描写细腻。一个“暮”字表明创作时间为傍晚,这与谢诗、刘诗提到的创作时间亦相契合。接连三句诗写出了夜雪唯美轻盈的姿态。最后一句用典更道出了作者的情怀,真可谓应制佳作。结合该诗的思想内容及沈约的生平经历来看,疑由沈约作于大明五年正月戊午元日的集会上。
综上,刘宋孝武帝刘骏大明五年正月戊午元日组织的宫廷宴集上,现存可考的咏雪诗作品有:谢庄《和元日雪花应诏诗》、刘义恭《夜雪诗》(仅存残句)、鲍照《咏白雪诗》 以及沈约《咏雪应令诗》。
摘要:历朝历代都有帝王爱好风雅,通晓文艺,他们喜欢组织一些宫廷宴集诏令公卿吟诗作赋,因此在这些集会上不免产生一些应制佳作和流传千古的诗话故事。据《宋书·符瑞志》所载,南朝刘宋孝武帝刘骏于大明五年正月戊午元日的宫廷宴集上,因瑞雪降庭,令公卿并作花雪诗。本文就通过考证,论述在此次宫廷宴集上,现存诗作有谢庄的《和元日雪花应诏诗》、刘义恭的《夜雪诗》、鲍照的《咏白雪诗》以及沈约的《咏雪应令诗》。
教材分析:《元日》这首诗是王安石在神宗初年刚任宰相不久写的一首著名诗作。“元日”就是阴历正月初一。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力图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学习这首诗,重点在于让学生借助注解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情感。教学目标:
1.感情地朗诵古诗《元日》,理解古诗《元日》大意。
2.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3.能仿创古诗作品,学习写作自己的“新古诗”。教学过程:
(一)创设童趣导入古诗《元日》课题
1、你知道春节是什么时间啊?(农历正月初一)在古代,人们把农历正月初一叫作“元日”
你喜欢过春节吗?为什么呢?
2、无论何时何地,所有的炎黄子孙都很注重过年,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王安石所写的七言绝句《元日》,读经典之作,看看古人是怎样过年的?
(二)感受童趣粗读《元日》古诗篇章
1、出示《元日》古诗
请同学们自己去细读这首诗,给你提出三个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生自己连读)
2、你们有信心读准、读懂古诗吗?谁敢来读给大家听听?(请一生读,随机点评)哪个同学认为比他读得还好?(再请一生读,师随机点评)我们一起来读读,好吗?(全班齐读)
3、古诗还以他特有的节奏美吸引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你们认为该怎样读,才算读出了这首诗的节奏?(请一生说。课件示范)齐读。
4、读出了节奏,还要能读懂古诗的意思,要读懂古诗的意思,首先要先理解诗中一些关键字词的意思。反复去读读这首诗,通过你的朗读、预习你都读懂了哪些关键词的意思?
5、和同桌讨论讨论,一起来交流
6、老师也把这些关键词语的意思例举了出来,请一位同学读读。(出示这些关键词的意思)
7、再仔细读读,借助这些词语试着把古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先自己说说第 1、2两句的意思。小组内交流。指名说。3、4两句呢?自己试试,小组内说,指名说。连起来把整首诗的意思说一说。小组内说,指名说。
(二)了解掌握全首《元日》古诗大意
2、在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之后,我们还得了解一下诗的作者以及他写这首诗的背景,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诗所蕴含的意思。(指名读)
3、王安石不顾官僚大地主们的反对实行改革,推行新的政法,这样,既可以农民不再受大地主的剥削,日子比较好过一些,也巩固宋王朝的统治、增加国家收入。《元日》这首诗就是他做宰相推行新法成功时写的,想象一下作者写这首诗时的心情,他想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分享童趣精读古诗要点,欣赏品味全课古诗特色
(一)分享童趣精读古诗要点
过渡:四年级的孩子,凭自己就能基本读懂了几千年前的经典诗文,真是了不起![读诗文]集体读一遍,一边读一边品味文字给你的感受。
诗中的哪个字最能体现大家的感受?(“暖”、)这暖不仅仅是温暖,还有快乐、热闹。我们就来找找这“暖”意来自何方。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暖?
1、感受“暖”
“暖意”何处来?(放鞭炮的热闹,长一岁的快乐,春风送暖,屠苏的力量,曈曈日,辞旧迎新。)
2、谁“暖”?
(1)作者“暖”:新法推行成功(相关资料)(读:这是一个成功者的快乐,这是一个心系天下的智者传递过来的温暖)[读作者] 所有的中国人:文化的传承(读:这是几千年的文明传承,这是我们华夏祖先传递过来的温暖。)
(2)读者“暖”:文字的传递(读:这是汉语言的无穷魅力,这是吟诵千年的经典传递过来的温暖)(男生、女生)[读自己] 千门万户:普天同庆(读:这是如阳光般普照的快乐,这是一个民族所特有的温暖。)
(二)欣赏品味全课古诗特色
过渡:看来我们读诗文,不仅要弄懂字词和诗句的意思,还要读读作者,最重要的要联系自己来精读诗的要点(诗“眼”),就会有不一样的收获。一个作品,它能让所有读它的人,都能看到自己的身影,就能得到很好的传承,也自然地成为经典之作。今天这首《元日》就这样几千年来温暖着无数人的心,当然是经典。
四、诵经典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诵读这经典,先自己在下面练习。指名诵读。
五、仿写(表达童趣仿创古诗作品,学习写作自已的新古诗)
(一)表达童趣仿创古诗作品
1、在这首诗中写到了哪些与春节有关的事物。(爆竹、春风、屠苏酒、桃符)
2、你还知道哪些与春节有关的词语?(可以是2个字,也可以3个字、4个字,可以是描写景物的,可以是春节习俗的,也可以是表达心情的)
3、师课件出示与春节有关的词语。生齐读。
4、骆宾王,同学们认识吗?他是一个天才,7岁就写下了一首家喻户晓的诗,名叫——《鹅》,一起背背。
5、同学们今天才10岁,你也可以成为诗人,成为比骆宾王还要厉害的诗人,有没有信心?
6、出示《元日》,仔细观察,这首诗一共几行?每行几个字,第一、二、四句末尾的字在读音有什么相同之处?(尾字韵母相同,叫做押韵,读起来有韵味。)
(二)学习写作自已的诗
过渡:象《元日》这首诗一样,一共4句,每句7个字或者5个字,在1、2、4句的末尾押大致相同或相近的韵,就可以称的上是诗了。
1、出示诗例:王安石围绕春节写下了《元日》这首诗,同学们也来围绕春节写一写与王安石不同的诗吧。你可以在诗中叙述春节的习俗,讲述春节的故事,也可以表达春节的心情,怎么写呢?方法就藏在这首诗中。(出示一首诗,引导学生读、议诗的句式、字数、押韵、表达的意思。)
今日课堂写古诗,掌握方法非难事。精炼押韵字数同,不信你来试一试。
2、指导学写:万事开头难,先来试试写好第一句。这些词语(出示词语)可供你使用借鉴。想想怎样用凝练的语言用上其中的一个词或几个词写一句5个字或7个字的诗句。
如:爆竹。爆竹什么特点?(响)爆竹怎么响?(爆竹声声响)7个字的(爆竹声声震天响)
春节。(春节真热闹)(新春佳节真热闹)
写好第一句了,下面按照诗的要求去完成剩下的3句。
3、小组里交流交流、讨论讨论。
4、学生朗读自已写的诗,教师机评改、鼓励。
五、生长童趣推荐古诗经典,拓展延伸激励读写古诗
(一)生长童趣推荐古诗经典
1、生长童趣: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吗?(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
2、推荐古诗经典。(出示古代诗写传统节日《 》、《 》、《 》,引导学生朗读,并选一首讲一讲诗的句式、字数、押韵、表达的意思)
你都知道这些节日的故事、风俗、以及人们过节时的心情吗?课后同学们可以试着去写写这些节日的诗。愿意吗?写好之后可以和同学们交流。和老师、家长探讨,也可贴到教室的墙报栏内与大家分享。
附
板书设计:
元日
暖
故事 风俗 心情 【教学反思】
今天这节课教学了古诗《元日》,课堂教学基本结构模式:①创设童趣导入古诗《元日》课题,整体感知古诗《元日》内容;②感受童趣粗读《元日》古诗篇章,了解掌握全首《元日》古诗大意;③分享童趣精读古诗要点,欣赏品味全课古诗特色;④表达童趣仿创古诗作品,学习写作自已的新古诗;⑤生长童趣推荐古诗经典,拓展延伸激励读写古诗。
为了让学生体会诗句所表现出的意境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我抓住了“暖”这个“诗眼”,让学生体会“暖”意何处来?谁“暖”?
通过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的“诗眼”、诗句、诗意,使学生体会到了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还指导了学生学会仿写、创作“新古诗”,培养了学生学习仿写、创作“新古诗” 的浓厚兴趣和基本技能。这是本课教学的最成功之处。不足之处是:总觉得是在牵着学生走,让学生真正读懂“老古诗”学会写作“新古诗”还做得不够好。因此,我应该充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会学生质疑问难,启发学生质疑,教学的问题应从学生中来,让学生在学习的一开始就处于主动地位。我们不能满足于给学生设计好的问题,应鼓励学生敢问,还要教学生会问,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更快地发展。
同时,因为本课中安排了仿写、创作“新古诗”,所以在《元日》这首诗上朗读指导还显得不足,给学生朗读的时间也不够充分。
【古诗元日】推荐阅读:
元旦的古诗:元日04-24
古诗田家元日赏析04-24
元日古诗的意思04-24
古诗《元日》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04-22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元日》教学设计一11-01
元日改写06-29
元日的作文07-21
元日教案11-28
王安石元日05-30
元日_教学设计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