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德现状之我见(推荐10篇)
------读《共话时政》心得体会
闭关锁国之后,中国就渐渐进入了贫穷、弱小的行列。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更是被别人欺负、蹂躏得体无完肤。在这过程中,虽然有过反抗,但是一位长期落后于世界,根本就是用鸡蛋在击打石头。在这百年来,中国人受尽了屈辱,让人不堪回首。不过,还好中国人不甘落后、不甘一直被欺负,拿起了反抗的武器。终于在1945年之后,走上了独立的道路。在后来的几十年里,更是另辟蹊径,历经各种小成功和失败,在1978年确定了我们的党的领导道路,艰难地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道路,更是开始了改革开放的道路。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几年来,中国的进步速度令人瞠目结舌。直到今天,外国对我们中国更是刮目相看,东亚病夫等称呼已经很少出现了。在各个国家的高级岗位,更是经常出现中国人的身影。中国人甚至汉语已经对这个世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也有不少的问题。
一、从三位一体到五位一体
江泽民同志1991年的“七一”讲话提出了三位一体,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经过胡锦涛确定四位一体的方针之后,2012的十八大上,更是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从初中开始,我们就背起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等等。而这个中心,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毫不动摇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五位一体的二三四分别是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最后一个最后提出的就是生态建设。改革开放之后,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发展、民主政治建设稳步推进、文化建设开创新局面、社会建设明显加强、生态建设也在渐渐加强。
经过几年的理解,我终于理解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句话的意义,撇开别的不说,经济不搞上来,政治文化所有的都是纸上谈兵,在这个用钱说话的年代,没有经济为基础,中国根本就不会有在国际上立足的机会。可喜可贺的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打开了大门,别人能进来,我们也能出去。中国人在国际上有了说话权,经济市场上出现了色彩纷呈的现象。这都归功于改革开放后中国坚持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坚持了中国特色。
现在,我们的GDP已经有了让发达国家都颤抖的增速,但是人均GDP还排在世界100位以后;基尼系数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贫富差距还很大,所以社会问题很突出;经济发展得太快,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这一系列问题都说明了一个问题,正如温家宝所说:“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就如同一个人一条腿长一条腿短一样,一定会跌跤的。”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不是一头撞地发展经济,而是把另外四位发展起来,五个方面齐头并进才不会踏发达国家的后尘,这就是五位一体提出的意义所在。
在经济问题上,我们最大的问题是中国制造而不是中国创造,只能靠在国际上打价格战获得微薄的利润,或者是为外企打工。中国经济已经到了瓶颈,要打开这个瓶颈,只能创新。只有打造出真正属于中国的品牌,才能真正稳定地发展经济。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你是愿意选择在臭气熏天、无情的钢筋水泥的城市中抱着一堆钱像钱的奴隶一样活着还是想在人与生态和谐、早上买一杯咖啡走在林荫大道上去上班、听听鸟叫的环境中生活?
但在生态环境方面,我觉得做得还远远不够。政府报告出来的数据是我们这些年来环境整治得到的成就,但是树林锐减、频临灭绝的物种还在增多等等一系列的现象还很严重。植物动物也有生命,它们为我们无私地奉献了这么多,也应该得到我们的尊重。在利益的驱使下,还是有很多人在做着不合法的交易,以残害动物和植物的生命为代价。对于这一类的人,应该要严惩,决不能姑息养奸。事前防范也很重要,做好各种制度的完善,决不能等生命已逝才放马后炮,不然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二、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在这个部分,我最想说的就是文化的繁荣与多样性。国门开放以来,国家一直倡导文化多样性。所以我们的视频首页总是充斥着各个国家的文化。开放而简单粗暴的美剧、狗血但制作精美的韩剧、无厘头又温暖的日剧等等。还有各种热播的国产剧。这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好事,抱着屏幕过日子的我们,不用出家门就可以了解这个世界。通过百度搜索到的世界终究不完善、不贴切。于是,电视剧电影中的世界就成了我们了解这个世界最简单接近的方式。因为各个国家的电视剧在一定程度上是这个国家的缩影,有着他们的世界观和习俗。
但是最近广电总局在中国特别是内地打压各种国外引进的电视剧和电影。理由是尺度太大、太暴力、影响国产剧的兴旺发展等等。虽然有一定的理由,但是在文化要发展多样化的今天,打压外国文化终究是不近人情。
中国文化毕竟还处于初级阶段,问题依然还很多,但是不能因为还不够优秀就自暴自弃,用中国大陆的国产电视剧做例子。最近出现了大量小说和外国电视剧的翻拍,在还没开播甚至开拍前就被人骂得体无完肤,但是依然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一发不可收拾。其实有很多小说和国外原创的电视剧和综艺在观众心目中已经留下了经典的回忆,接受不了任何新的修改。在骂声一片中,还有一种电视剧叫做“雷”。它们的收视率是被“雷”骂上去的。但是还是有不少优秀的电视剧。
在这种形势下,更是要发展中国先进文化,在文化中突出中国的特色,以优作为目标而不是多作为目标。其实中华文化中有很多令人惊艳的部分,像是汉服和古风文言文,美得令人陶醉。这个有着五十六个民族的古老国家,有着很多令人瞠目结舌的文化,只是我们被利益蒙蔽了双眼,放弃了优秀的文化,盲目崇洋媚外。
文化多样化的发展是必要的,只是不能盲目,等到中国文化不需要在复制和修改中发展,或许我们就成功了。
三、民生大于天
民生这个词在千禧年之后就大量被提及,这里要说的就是我们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建设中的民生建设。
所谓的民生,其实要从很多方面提及。像是现在在风口浪尖的教育、就业、医疗、环境污染等问题。社会建设必须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古人云:“为政之道,以厚民为本;治国之道,必先富民。”人民是中国的骨头,没有了人,中国就是一个躯壳。书中提到:政府和党要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说明了,要解决好民生问题,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从教育上来说,政府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个做起来并没有那么简单。最近出现的小学校长事件、幼儿园的各种问题,最重要的,是全民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的问题,这些都不是空穴来风。学校的硬件已经跟上经济了,但是软件还不行,老师的素质和质量还有待考量。有人说,西方人的教育宗旨是害怕自己的孩子跟别人一样,而中国的宗旨是害怕自己的孩子跟别人不一样。中国的填鸭式教育已经被批判了很久了,但是改变毕竟要慢慢来。要改善教育质量问题,必须要学会改变,在保留中国优秀的方面比如中国人聪明、有条理的前提下,加入更多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时间。其实,我认为中国人不笨,甚至更聪明。
还有一个就是人们权益的保障问题。315权益日过去不久,其实制定这些日子都是为了人民的权益更好地实现。在人民权益相关法律和制度的完善下,人民的权益已经得到日益完善的保障,但是还是出现穷人被打压的情况。对于不识字的文盲,没有权利地位金钱的农民等等,都是不利的,他们的权益在他们不知情的情况下一次又一次地被剥夺,又有人为他们说过话吗?权益保障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钱人说了算。以为保障权益打官司为例子。打官司的金钱和时间代价很大,穷人承受不起,所以宁愿吃亏,也要私下解决。所以,制度还是不够完善。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更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公平正义的理念,健全机制,最重要的是行动落实到实处。
关键词:正规的学前教育,辍学,能力培养
本人在高校工作6年, 曾担任过辅导员, 在带课、带毕业设计等与大学生的接触过程中, 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有一定的了解。同时, 对于当前我国的学前教育以及中小学教育也有所关注。因此, 对当前我国整个教育现状有些自己的看法, 希望写出来和大家共同讨论。
一、学前教育阶段——办学不规范, 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在城市里, 一般2到3岁的儿童就都会进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幼儿园一般也都比较规范。因为学前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 没有统一的教学规范可遵循, 也造成了各个幼儿园教学质量的参差不齐。有些幼儿园, 就已经把给孩子们灌输“文化知识”作为主要的任务, 使许多刚刚入园的幼儿已经开始承担繁重的学习任务, 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幼儿该有的童趣, 预先进入了“学习状态”。此外, 在很多地区, 幼儿园也出现了“择校”的怪现象, 有些“名园”光有钱也是进不去的, 还要“托关系”才能获得一个入园考试的名额。
在广大农村地区, 则在很长时间里学前教育都处于一种空白的状态。近些年, 也有不少地区陆续开设了学前班。但由于学前教育未列入义务教育范畴, 所以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无论从师资, 教学计划, 还是硬件资源等各方面来看都处于较低水平。很多教师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幼教教育, 只是起到一个“保姆”的作用而已;教学内容随意性强, 基本内容就是一些简单的识数、认字等, 缺乏正规的教学计划, 儿童自发的玩耍过程占据了绝大部分比重;由于缺乏投资, 因而教学设施一般都非常简陋, 因而该阶段的教育质量很难保证。而且, 由于农民普遍对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认知度不高, 所以入学率也不能保证。
因而, 我认为学前教育也应该尽快被纳入义务教育范畴, 并制定详细统一的规范, 从而使更多的幼儿能够接受到正规的学前教育。
二、中小学教育阶段
(一)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堪忧
广大农村地区, 虽然“普九”的口号喊了多年, 但现状仍然不容乐观。
一方面, 由于农村教师待遇差, 工作环境差, 发展机会少, 所以绝大多数教师不愿意到农村去任教。普遍而言农村师资力量比较薄弱。
另一方面, 由于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少, 学校的硬件环境也相对较差。
最重要的是, 农民对于子女接受教育的愿望不很强烈, 很多家长对孩子是否需要接受义务教育, 甚至更高等的教育持一种放任自流的态度, 孩子愿意上就上, 不愿意上就拉倒;更有些家长可能出于观念或经济的原因, 剥夺了孩子接受教育的机会。
基于以上几方面的原因, 农村仍存在相当数量的适龄儿童没有完成义务教育就辍学或失学了。我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政府应该努力加大投入, 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和工作条件;其次应该抓住舆论导向, 加大宣传, 使广大农民从观念上提高对孩子接受教育的必要性的认识;还可以采取一些强制措施, 保证适龄儿童起码都能够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
(二) 、重知识轻能力, 传统教育缺失
我认为目前的教育体系过于侧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 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发展、道德观的培养, 以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等, 尤其在高中阶段更为突出。
现在的中小学生都是90甚至00后, 独生子女很多。在宗族观念极深的中国, 这些“小皇帝”、“小公主”们在家里被父母、祖辈包围着, 普遍被宠溺过甚, 自私自利的倾向严重, 心理承受能力弱, 自控能力差, 容易走极端。很多孩子眼睛里只有自己是需要关注的, 其他人都可以忽略不计了。
在校园里, 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 大部分时间是在接受填鸭式教育。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 很多老师也确实不大敢管学生。一旦老师对学生稍加惩戒, 别说像以前那些老先生动不动打学生手板了, 哪怕是罚个站, 学生也会振振有词的反驳老师侵犯了她的权利, 有些学生还可能会做出诸如自杀、离家出走等极端行为, 甚至有些家长也会一起指责老师。致使很多老师只能对学生的不当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老师对学生进行的德育教育, 在很多学生眼里沦为了一种形而上的说教。因为从他们眼里看到的是社会上金钱至上观念的流行;传统道德观念不断受到各方面的挑战, 而越来越远离了我们的生活;充斥着金钱、物欲、肉欲、争斗、暴力等等的影视作品, 也几乎没有对他们的世界观、是非观、道德观的塑造起到多少积极的作用。
在大学教育成为了大众化教育的当今, 高中的平均升学率已经大大提高, 近些年已经达到70%以上, 上大学再也不像80年代初那样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那样竞争激烈了。而且上大学再也不是唯一的进身之阶, 上大学不应该再成为所有人追逐的唯一目标。只要有一技之长, 在这个社会都可以立足。
我认为中学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是非观、道德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所以这一阶段对他们的正确引导非常重要, 社会、学校、家庭应该共同承担起这一责任。完全没有必要再把中小学生变成填鸭式教育的牺牲品。应该借鉴西方教育体系中的成功经验, 着力改变当前教育体系中不适应当前实际的部分, 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 有机会, 有时间使各方面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而且, 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 正确引导舆论导向, 对孩子们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文艺工作者应该多制作一些适合孩子们看的影视作品。老师应该允许学生们个性的存在和发展。不再仅凭学习成绩来评判一个学生的优秀与否。而且我觉得老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惩戒不应该被完全的禁止。因为我认为这个阶段的孩子还没有足够的自控能力, 没有外界强制力的介入并不是一件好事。
三、高等教育阶段
(一) 、当代大学生普遍不够成熟
正是由于中小学阶段家长和老师都对学习抓的很紧, 在除了学习以外的方面, 尤其是生活方面的全面包办, 学生能自主的机会很少。进入高校后, 高校教师对学生的管理相对宽松得多。忽然脱离了师长的监管, 在没有形成足够完善的世界观、是非观、道德观的情况下, 很多人就完全的呈现出了一种放任的状态。作什么事都是仅凭个人的好恶, 而不考虑事情的后果。生活追求安逸、享受, 吃不得一点点苦。不懂得人际交往的基本规则, 和同学相处不睦。比如有些学生根本不懂得“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 见到老师招呼也不打一下, 跟老师交谈时, 也不带称号, 甚至有个别学生在和老师交谈过程中完全处于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这些毛病尤其是在一些家庭环境比较宽裕甚至是富足的学生身上体现的更明显。
而相比较而言, 那些家庭环境比较差, 甚至是贫困家庭的孩子则表现的要懂事得多。这些学生往往学习比较认真, 生活比较艰苦, 很多人会想办法自己打工赚些生活费。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也表现出了较好的交流能力。
我认为要想改善目前的这种现状, 单靠大学阶段的教育和管理是很难收到明显成效的。因为大学的教育特点决定了大学阶段不可能再有谁会来承担像中小学阶段那样的包办学生一切的角色。因此, 应该在中小学阶段的教育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人格、能力的培养, 使他们在进入大学校园前, 不仅成为一个年龄上“成年”的人, 更应该是一个心理上也“成年”的人。这样, 进入大学校门的大学生, 就会很快找到自己在大学校园里的定位, 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不该做什么, 从而以一个成年人的状态, 完成自己的大学学业。
(二) 、大学生同居问题
这是我尤其想要提出的一个值得大家关注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很多人忌讳提起的。但这种现象确实是在很多高校都存在的一个比较严重的现象。虽然很多高校也采取了一些打击的措施, 但收效甚微。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一方面, 在中国传统教育过程中, 包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性教育几乎是完全缺失的。另一方面, 在当代社会, 各种影视、手机、网络等资源很容易进入大学生的视线。很多人接触了这些不健康信息。他们又缺乏足够的辨别力、自控力以及足够的生理知识, 对一旦早尝禁果可能造成的后果认识不足。甚至在很多高校周边地区, 有些唯利是图的人看到了这个“市场”, 推出了很多出租屋, 钟点房等。因而有些大学生就不成熟的选择在校外同居。我认为大学生同居绝对是有弊无利的, 尤其对于女生的伤害是很大的。一旦意外怀孕, 通常都不敢让别人知道, 一般都是偷偷找个医院堕胎。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堕胎后的女大学生不可能得到很好的休养, 身体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伤害, 甚至伤害会成为终身的遗憾。
我认为要想解决这个问题, 最根本的是给学生补性教育的课。高中生、大学生都是接近成年, 或者已经成年, 他们的生理发育早已经成熟, 可是对于自身生理发育的知识却是相当贫乏。所以, 在高中、大学阶段都应该开设性教育的相关课程, 使他们了解自身生理发育的过程, 了解科学正确的性知识, 形成正确合理的性观念, 性态度, 能够在性方面做出正确抉择, 从而维持自身的性健康。
参考文献
一、课堂是道德教育的主阵地
课堂是进行德育的主阵地,是育人的关键环节。在新课改实施多年的今天,在小学、初中、高中仍然在以抽考、统考等方式考核教师。课堂仍然是学习科学知识的主阵地,而非德育的主阵地,这也是当今“重智育,轻德育”普遍存在的一个原因。“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作为教师,首先是“传道”,然后才是“授业解惑”。然而今天有太多的课堂将其颠倒,先“授业解惑”,然后才“传道”。在此情况下,我们急需切实重视和提高课堂德育质量。
二、教师是道德教育的关键
加强学生德育工作是全体教师的共同职责。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有些教师认为自己的责任就只是教好某一门学科就行,评价学生常常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来简单地划分“优生”和“差生”,至于学生的思想品德如何极少问津,其他方面的长处也是漠不关心。这既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悖于“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的宗旨。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改其行。
在人格方面要做到教师和学生平等,但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在知识层面上会有相当大的差距。让同学们在这种知识的差距中,认识到自己本身的不足,认识到只有通过与老师沟通学习,才能在能力、学识和经历上得到进步,进而对教师更加尊重。同样,作为教师要利用这师生之间的知识差距,把课前课后结合起来,通过课前教学和课后谈心,使师生之间形成默契,进而让学习的氛围和谐融洽。教师更要注重自身的学习,努力展现更为渊博的知识,用高尚的品德和渊博的学识博得同学们的敬爱,让同学们对教师特别亲近而又非常尊敬,认定你是信赖的老师,会把你作为好朋友对待,这样教师的威望展现了出来。在平时的学科教学中,既要关心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表现,更要关心学生在生活方面、思想方面的表现,如要求同学们保持教室的卫生,早上和同学们一起锻炼身体,让同学们明白教师也是注重身体素质的;又如单亲家庭的孩子,要进行特别的思想跟进和指导,让同学们明白你是一个和蔼可亲的老师,这样,对你的学科教学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家庭教育是德育的基础
家庭是孩子最早的学校,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家庭不单单是孩子赖以生存的环境,更是受教育和影响最深的环境。作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要从小抓起,不同性别的孩子和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都要进行相应的德育,孩子家长和学校老师形成合力形成默契。首先父母要以身作则,以自己为榜样,父母的品行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品德。家庭德育作为德育的基础,要想取得实效,需要注重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首先从爱心教育入手,父母首先敬爱家人,百善孝为先,孩子家长首先对孩子的祖辈尽孝道,进而影响孩子爱父母、爱自己的亲人和朋友,引导孩子热爱家乡,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热爱自己,热爱校园,尊老爱幼,尊敬师长。爱心教育就是要从孩子的家庭环境开始,由浅入深、由近到远、逐步提高。其次对孩子进行文明教育。文明是一个人有修养、有道德的反映。家长要教育孩子使用礼貌用语;待人接物要有礼节;到别的小朋友家做客要先敲门,不经允许不能拿别人的东西,不抢小朋友的玩具等等,养成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讲究个人卫生;公共场合不乱摘花草,不破坏公物,不大声喧哗等。
孩子良好品德及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经历一定的过程,家长要坚持不懈,要让孩子亲自去做,注意顺应他们的能力、兴趣和需要,以培养孩子的各种基本习惯。家长要与孩子经常交流,谈心。家长不仅给孩子讲故事,带孩子看电影,与孩子一起阅读,更要注重引导孩子分析故事、电影里的善与恶、是与非,使孩子明辨是非、恶善,这样既加深了父母与孩子的感情,又让孩子受到了良好的家庭道德教育。
重视和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具有更为深远的战略意义。应充分利用课堂教育的主阵地,发挥好教师在德育中的关键作用,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形成合力,帮助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在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这是但丁对道德的看法。“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人们的自律或通过一定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 。”这是字典对道德的诠释。“有一种东西,只有在美与丑、善与恶较量的时候,才会体现出来。这种东西就是人的道德良心。”这是我对道德的理解。
陶行知说过:“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发展需要每个人即要讲究‘公德’,也要讲究‘私德’,‘要建筑人格长城’”。我认同这句话的说法,是的!只要人人都有良好的品德,良好的想法,那么社会就不会想海面上那么的危机四伏,而将成为新人们大展鸿图,大展身手的地方。
“这要灯光亮一些,黑暗就会少一些。”这是广告上的一句话。对!这要我们从小养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想法,那么我们就会成为所说的“灯光”感染他人,减少黑暗。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之我见
在市场经济日益深入的今天,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是深化改革的`需要,是促进企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关键要突出重点,全面推进;领导带头,会员参与;建章立制,注重实效.
作 者:张军社 作者单位:宁夏亘元集团公司,二矿,宁夏,石嘴山,753200刊 名:煤矿开采 PKU英文刊名:COAL MINING TECHNOLOGY年,卷(期):2002“”(z1)分类号:B822.9关键词:职业道德 以德治国 爱岗敬业 诚实守信
明溪县第二实小陈岚
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工作思路、方式方法、具体措施和经验教训,引导青少年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未成年人构建健康的绿色通道,就成为摆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而迫切的任务了。几年来,笔者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和规律前提下,在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方面,更新德育内容,改进教育方法,做了一些探讨。
一、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作用。
校园环境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同时又是学校日常德育的载体。优美的环境氛围,高雅的校园文化,给人以奋进向上的力量,学校应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创设一个“时时受教育,处处受感染”的德育环境。我校有健全的教育阵地,如:宣传栏、黑板报、广播站、阅览室等,有统一的校标与校卡,校风、教风、学风以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等标志,让每一块墙壁说话,让每处景点育人。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良好行为习惯教育。学校长期坚持不懈地开展升旗仪式和系列化的国旗下的讲演,丰富多彩的文艺汇演活动和兴趣小组活动,并形成了学校“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的大型活动传统。这些活动都充分体现了学生参与的全体性、教育目的的素质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使学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
二、加强品德与生活课与素质教育的有机融合,实行小学政治素质教育。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使学生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达到此目的,必须寓素质教育于教学中。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心劳动技能素质,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以形成稳定的个性特征为目的的教育.是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因此,品德与生活课教学必须把握这一教育活动的基本指向。在教学中,可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尝试:
1、转变教育观念,使教育与育人相统一。
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使品德与生活成为脱离实际的纯理论灌输,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无表达个人想法的机会,加之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使品德与生活课面临严峻挑战。所以,教学必须把传授知识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加强对学
生进行“五爱”、“三观”教育。选择典型事例和材料,凭借感人的榜样,凭借教师的激情讲授,去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去推动学生相信和追求一定的思想政治倾向和道德倾向,从而达到知行合一,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同时,还要争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2、注重心理调适。
改善师生关系以塑造学生完美个性。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应该学有专长,还应是一个精神饱满、情绪乐观、人际关系协调、言行举止受人欢迎的人。为此,我们的课堂应营造一个安全而温暖的学习氛围。教师要以诚恳的态度与学生交朋友,设身处地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帮助他们自我分析、自我评价,使师生彼此心理相融、产生思想上的共振,杜绝“我教你听”的信息单向传播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让每一位学生领悟到自我价值并产生积极进取的动力。
3、注重课外实践,培养动手能力做到自强自理。
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不仅仅是学理论,更重要是实践,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改变过去重理论灌输而轻实践教育的不良倾向。使学生摆脱被动接受和服从的地位,达到自强自立。
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与各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体现思想道德建设的多途径特征。
小学各学科所担负的德育任务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我们要求教师要根据各学科的特点,以科学性为前提,渗透思想道德建设。同时,要求教师以严谨的治学风格、平等的师生关系、高度的敬业精神体现教育的示范性、有效性和教育性。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中,使每位教师都成为学校的德青工作者。在语文教学中用插图激趣法、语句激情法、情景再现法、生情法、人物赏析法等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总之,要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教师应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把德育教育看成是各科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各科之间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障人才培养起着主导作用。
四、以班团队活动为手段,激发学生德育情感,促进德育目标全面落实。小学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五爱”教育。德育工作者在落实德育目标时,也应以此为基础,组织一些有意义的班团队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应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劳动实践”为载体,以“跨世纪雏鹰行动”为活动中心,以团队的基础工作为重点,结合实际,注重实效。比如:开展以学英雄为主要内容的革命传统教育活动缅怀革命先烈,抒发爱国情怀,继承革命传统,争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开展以爱国主义为起点的共产主义理想教育活动,培养学生从小爱祖国、爱家乡,学好知识,保卫祖国,建设家乡,开展“我是集体小主人”、“我为班级添光彩”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主人翁责任感,乐于助人、无私奉献„„将德育寓于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之中,必须从小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出发,做到道理从大处讲、要求从小事提,训练从行为起,效果从实处求,扎扎实实,有的放矢,切不可空洞说教和盲目“拔高”。
加第一此同时, 也,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意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识薄弱。在市场经济条强件的少驱数下动素, 会, 质计会较人计低员人的处员会于的计利职人益业员主行抵体为挡的也不中难住心免各, 受种由到诱于利惑多益, 不元的能化驱坚利动持益。会第原则, 二谋取, 违背私利, 执业准则贪赃枉法, 。弄虚作假。少数会计机构、会计计职告人。业近员道几甚德年至标来注准, 册, 这明类会知由计有虚师假假没而审有报计严假报格, 告执出引行具发独不的立恰“、当北客的京观审长公计正城”报的、职会计师行业“深圳原野”造、成了很坏“银广夏”的影响等一系列, 事件也给国, 家和社会公众带不仅给我们注册业观两来了造方巨成面去大的以剖经上析济会损:计失职。业道德缺乏的原因, 应从主观和客道第一员不是专, 业人员主观上, , 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学校会计人员道德素质偏低。教育有些, 而是半会计人
德路出家, 缺乏自我控制意识, 每天与金钱打交道, 经不住诱惑。俗话说得好:“良田万顷, 日食三升;广厦千间, 夜眠八尺”, 金钱本身并无罪恶, 但如果抱着贪婪的心理去建眼看待”, 和追求金钱最终罪责难逃, 欲。壑难填, 就会因利欲熏心而钻进“钱设第二, 客观上改革开放的过程中, , 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市场经济对人们价值观念的冲, 个人主击。在之义的气、受思享到想乐污有主染所义。削同的弱时意, 会识致计抬使执头社业, 会集的上体客一主观些义环丑、全境恶心不现全利象意于频为会现人计, 社民人会服员风务形
我成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有些领导的职业道德并不见得高, 为了自己的政绩授意指使甚至强令会计人员编制虚假的会计信息, 一旦违背他 (她) 的旨意, 会计人员就面临下见岗之。、因此炒鱿鱼, 的困境加强会计。因而职业道, 德建设有些会计, 具有现实的意义人员也是不得已:而为
一、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能有效地提高会计人
黑
龙员的职业道德水平
江会计人员必须遵守《会计法》所规定的各项制度, 这原是强制的、无条件的, 同时得自觉履行会计职业道德原艳
波则。会计人员要培养高尚的品德, 不仅需要努力认真地
学习专业文化知识, 提高对现代会计的认识, 而且要自觉反省自己, 以正确的会计职业道德观念战胜错误的会计职业道德观念。一个好的会计职业道德行为反复地进行就能形成在会计管理工作中习惯性的行为方式, 也就形成了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品质。
二、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是培养高素质会计人才的重要措施
一个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必须具备德、能、勤、公、廉、俭六个方面的素质。一方面, 要及时了解并熟悉国家制定的各项财务法规、方针、政策, 严格贯彻执行和遵守经济法、会计法、证券法、税法、审计法等相关法律制度, 强化法律意识, 提高自身修养。另一方面, 还应掌握时事政策知识、财政税务知识、企业管理知识、电脑操作知识等相关知识。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应当具有实事求是的作风, 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作风, 生活严谨的作风, 讲求实效、雷厉风行的作风, 艰苦朴素、大公无私的作风, 平易近人、以诚待人的作风。
三、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有利于反腐倡廉, 进而有助于形成全社会的清正廉洁之风
现实生活中, 诸多的贪污、行贿受贿、大吃大喝、铺张浪费, 都要经过会计人之手。当然, 这些现象的主要责任人可能不在会计人员, 但与我们的会计人员屈从压力, 不坚持原则大有关系。会计人员必须坚持原则, 用好《会计法》来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同时, 必须用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来武装自己的头脑, 逐渐形成会计职业道德责任心和荣誉感, 正确使用自己的会计权力, 忠实地履行自己的会计义务。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 从机制上、制度上加强建设。
建立完整的会计职业道德体系。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一个复杂而开放的系统工程。主要由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会计职业道德修养、会计职业道德评价和惩戒规范构成。会计职业道德的行为规范主要包括爱岗敬业、廉洁自律、诚实守信、坚持原则、客观公正、提高技能和奉献社会。会计职业道德建设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2. 从会计人员的思想观念、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方
思想上, 会计人员要有一颗异乎寻常的心去看待每天经手的金钱, 要有虚怀若谷的胸襟, 任何一个行业都有职业道德, 会计行业也不例外。职业道德是无形的, 是靠广大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中营造出来的工作氛围, 是一种雷厉风行、奋发进取的工作作风, 是一尊实事求是、公正执法的形象, 是为社会公众所首肯、所赞许的一种精神风貌。
行为规范上, 要求会计人员有强烈的敬业精神, 节俭的工作作风, 求实的创新意识, 无私的奉献精神。只有真正热爱会计事业, 才能把智力、体力的付出看成是人生的一种追求, 而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只有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 才能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钻研技术和精通业务。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会计专业性和技术性日趋复杂, 会计行业越来越为世人所瞩目, 讲求会计诚信,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尤为重要。中国会计业必将走向世界, 其执业水平和执业作风必将经得起严峻的考验, 每个会计人员必须从自身做起, 不负众望, 以严明的制度约束自己, 以高尚的职业道德感召世人。
当前,新课程改革高举张扬学生个性的大旗,着力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使得沉寂的德育教育悄然在发生着变化。伴随着学生的主体意识日益增强,个性化倾向日趋明显,批判欲望逐渐加强之后,越来越多的高中学生变得越来越不听话,越来越与其父辈的观念相左,他们顶嘴,他们另类,甚至他们狂妄。那么,我们的学校和教师将如何应对?实际的情况是,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我们没有完全适应飞速发展的时代,甚至还停留在过去,用老眼光老办法来看新问题,因而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教师看不惯学生的表现,任由学生发展,显得无可奈何;有的教师则会表现得极不理智,或骂之,或罚之;有的教师动辄请家长或送交政教处处理,师生之间的矛盾重重,彼此怨恨,各自以不同的方式来发泄各自心的怨恨。
究其原因,长期以来高中学生在高考指挥棒的桎梏下、学校“唯智主义”的束缚下,过度地竞争考分。这种状况不仅严重损害着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也背离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和任务,机械地重复操练,消退着学生人格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精神和丰富性。同时,在家长们的过度呵护下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又缺乏对真正的学习与生活意义的理解,面对严酷的升学压力和现实的生存竞争,滋长着各种“分本位”、“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的价值观念和不良行为,其中还有一些人,甚至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精神疾患,以至于不假思索地毁灭自己,伤害别人。而一段时期,学校德育已异化为“智育的附属”,用灌输的手段和方法,进行思想和道德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内在需要,成了一种单向的强制性的灌输过程,学生完全成为被塑造的客体,只需要听话、服从,其效果是外在和短暂的。离开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必然导致学生的厌烦和表里不一的双重人格,培养的学生“不是不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而是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却仍不这么做”。所以,现实的情况告诉我们,德育教育中的许多悲剧常常就源自于教育行为的简单粗暴、缺乏教育艺术的原因。这样,新的德育教育现象,逼迫我们作出深刻的反思。
一、新思考
1、民主意识的增强,使得学生对教师的要求变得空前的强烈,他们觉得教师要求他们做到的,教师也要做到,他们要求自己和教师在精神上应当是平等的。因而,对教师自律的要求也变得空前的强烈。
2、个性的张扬,使得今天的学生变得很难接受批评。教师要耐心、细致,尤其是班主任,要调整心态,不要总按过去的眼光来看今天的学生,要学会宽容、忍让,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退一步海阔天空,留给学生机会就是留给自己机会。
3、信息时代的到来,不断刺激着学生对求知的欲望,他们对教师的专业水平的要求也相应提高,所以,教师要有明确的角色定位,培养职业技能,提高专业水平,这里指的专业水平不仅指学科水平,还指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意识、教育眼界、教育策略和教育方法。教师不能把自己仅仅定位在知识的传播者这一角色上,更不能简单地把自己当作了家长辈的角色。用自己的博学赢得学生的信任,亲其师,信其道。
4、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渗透到学校,学生强烈需要得到关心、爱护。教师在工作中必须用爱心去教育即做到“以心教心”。“师爱”是促进教育优化和教育成功的重要条件,没有师爱就没有教育的成功。所以教师必须以爱心和诚心为教育学生的出发点,对学生施之以爱,晓之以理,动情以理,导之以行,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不足,做到“心中有人”。所以,面对日益发展的德育教育情况,教师一定要研究德育教育策略,走出德育教育的困境。新课程改革主张鼓励学生,发现学生的优点,张扬个性,这些并不意味着教师要以放弃教育批评的功能和手段为代价,需要有相应的批评教育的策略。事实上,我们都十分清楚,高中是中学期间学习负担最重的时期,也是学生本质增强的时期,此时大多数学生对世界、事业、人生和自己都可能有较清晰和深入的思考,即将对自己的未来作出重要的选择,他们的人生逐渐定向、个性基本定型,对未来充满憧憬和期望。这时通过理性的引导可以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信念,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需要两种力量:一是关爱的力量,一是批评的力量。有时批评的力量比关爱显得更有必要。因此严肃的问题摆在今天的教师面前,我们应当拥有怎样的关爱和批评武器?我们是否构建了一套成熟有效的关爱和批评反思的策略?新课程改革理念下,我们需要提高从事教育职业的素养,提高教师个人的行为品质修养,制定出德育教育策略以解决现实情况。某种意义上讲,新课改不仅仅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更重要的是对教师师德的挑战。
二、新策略
策略一:身正才能正人。我们要获得学生的尊重,不仅要学会尊重学生,更要思考自己有哪些品质值得学生尊重。如果教师个人素质的不高,很难赢得学生的尊重。谨记德育教育的第一条原则就是不要伤害学生,对学生的利益特别关注。德育教育意味着教师要身体力行地体现教育的原则。要求要考虑接纳学生不同的但合理的观点。避免教师一人说了算,应更加尊重学生的意见开展班级管理。
策略二:教学是教师职业的生命,也是保证教师获得学生欢迎的基础。教育的成功常常源自教学的成功。因而着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是提高德育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一个有效的教学活动是一定要将教育的行为渗透到教学的过程中的。教育教学是相互支撑,密不可分的。
策略三:习惯造就品行,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德育教育成功的保证。因此,德育工作不能仅从讲大道理入手,更多的是要从生活的小事抓起,从他们的衣着、发式、妆饰、坐姿、言语等细小的方面入手。细节决定成败。用生活的事例、学生关注、喜欢的事例教育学生,多从正面讲清道理。尤其是不能放松对高三德育教育,让学生有特殊感,反而要加强日常管理,确保教学质量。高中阶段对德育而言,没有特殊年级,只有教育内容侧重不同。
策略四:了解学生的秉性爱好,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与学生同步成长,不仅仅是指在教学的层面,兴趣爱好、行为习惯、认知方式都有必要与学生一同成长;德育教育还意味着要设立一个高标准和预期目标,并激励学生去实现,也催进教师去思考实践。
策略五:要研究批评学生的方法。不能不分场合、时机、对象的去批评学生。时刻想到要为改变学生留有空间,给学生一点面子,一点自尊,不能一棍子打死;寻找转变学生的契机,当下不能解决的就不妨等待下一次机会,心急是做思想工作的大忌;性格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方式方法,不能手段单一,要找到因人而异的对策。批评的艺术实际上就是交往的艺术,不要夸大批评的作用,而要让批评成为相互交往交流的方式之一。
策略六:充分利用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平台,注意过程,让学生学会评价与反思,合理规划高中人生。以往的评价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因此新课程评价重心逐步转向对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即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只有关注过程,评价才可能深入学生发展的进程,及时了解学生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所做出的努力以及获得的进步,这样才有可能对学生的持续发展和提高进行有效地指导,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与此同时,也只有在关注过程中,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才能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形成,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故此我们要发挥评价主体--学生的作用,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调动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正是新课程评价中所倡导的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的理念。因此要适时及时开展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反对突击和应付的做法。
张英哲
摘要:在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考试中《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是唯一一门必考科目,因此,学好它是非常重要的。但在学习它的过程中,许多人走入误区,以为法律法规是死规定,学习它只能靠死记硬背考前突击,其实这是错误的,它的知识和其他学科一样,也是有很强的逻辑性的,掌握其法律法规的内在逻辑,不需要死记硬背即可理解并掌握,并且在较长的时间也不容易忘记。
关键词:会计从业资格
财经法规
会计职业道德
在财会类专业里面,《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是一门比较重要的课程,其重要性在于它是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唯一的一门必考科目,并且还由于它对会计工作的规范,使得会计工作能够有效地防止错弊以及不法行为的发生。虽然大家都认识到其重要性,但是在如何学好它的问题上,是有一个误区的,许多人认为,法律法规的学习就是死记硬背法律条文,这个错误的认识,不但学生有,甚至一些教师也有。错误的认识导致在《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的学习中,不是系统地、扎实地学习,而是为了应付考试,考前突击背诵。实际上学习任何学科,需要背诵的内容都是很少的,任何学科都有其内在的逻辑性,掌握其逻辑性,不需要背诵就可以很好地理解并掌握,并且在较长时间也不容易忘记。《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也是有其自身逻辑性,学习它就是要通过分析它的逻辑性,明白法律法规为何如此规定。作为教师在授课中,也是要将其逻辑性讲解透彻。对于这门课程,我是这样认为的:它的法律法规可以分为三类,第一是公理类,第二是定理类,第三是无理类。财经法规的逻辑性主要体现在第二类法律法规里,讲课重点也要放在这里,而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主要考点也大多集中在这一类法律法规中。下面分别阐述一下这三类法律法规。
第一类是公理类,这类法律法规具有公理性质,人们根据自己的正义理念就可以理解这类法律法规。比如《会计法》第二十六条关于公司企业会计核算的禁止性规定里有:“公司企业会计核算不得有下列行为:„„虚列或者隐瞒收入,推迟或者提前确认收入”,这条规定就是具有公理性质的,即使对会计一无所知的人,按照正义的理念也会明白这样做是被禁止的。再比如《银行结算办法》里规定的“恪守信用,履约付款;谁的钱进谁的帐、由谁支配;银行不垫付”这三原则也是公理性质的,特别是“谁的钱进谁的帐、由谁支配”简直是最朴素的公理了。对这类公理性质的法律法规,在讲课中是可以不作为重点的,考试中一般也不作为重点。
第二类是定理类,这是我按照数学里面“定理”这一概念的性质套用的,数学里面定理是可以推断证明的,具体到《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里面,就是说,这类法律法规它的规定是有逻辑的,是可以通过其他知识推理出来的。对这类的法律法规要仔细地、严密地把它的逻辑性讲解给学生,使学生深刻理解其为什么要这样规定,能够深刻理解自然也就不容易遗忘它或在适用它的时候做出错误的判断。比如《会计法》的基本原则中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真实性、完整性负责”,从直觉上审视这一规定,是容易让人误解的,单位的会计工作是由会计人员具体实施的,单位负责人未必懂会计,让一个自己未必懂而又不是自己做的人对会计负责似乎是蛮不讲理的,由会计人员负责看似更合情合理。如果我们了解企业机构的构成,我们就会理解为什么这必须由单位负责人来负责了,会计机构会计人员是企业内部的职能部门和普通的工作人员,相对于企业来讲不是独立的,单位负责人对会计机构会计人员有强势的管理权力,会计人员很多时候不得不依从单位负责人的旨意而行事,因此会计工作虽然是会计人员具体实施的,但是单位负责人利用自己的强势地位要求会计人员做出符合自己利益的会计资料往往在所难免,会计资料很多时候是单位主要负责人意思的体现,因此,单位负责人理所当然地要对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真实性、完整性负责,更何况他还是单位的对外代表人。再比如《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里面规定“签章的变造属于伪造”,变造与伪造是两种不同的性质的造假,变造可以说是偷梁换柱,而伪造则是无中生有,但是为什么把签章的变造规定为“属于伪造”呢?感觉似乎也不合理,实际上签章的变造,对变造后的签章人来说,本来自己没有在票据上签章,而现在票据上有了自己签章,这对他而言就是无中生有,这与变造其他内容并不改变票据或结算凭证上面的签章人是不同的,这就是“签章的变造属于伪造”这一规定的内在逻辑。
第三类是无理类,说是无理,其实也是有点道理的,只不过这个道理是很模糊的,这类法律法规往往就需要死记硬背了。比如《税收征管法》规定“纳税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2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罚款数额多少的规定,自然要依据违法情节的轻重,违法情节轻的罚款数额小,违法情节重的自然罚款数额大,但是罚款数额的轻与重是法律法规制定者依据自己内心的感知做出的,它的逻辑性是迷糊的,我们很难说制定“处5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就不可以,但是,在适用这些法律法规的时候,用“5000”或者“3万”这类的数字肯定是错误的,法律法规这时候也显得很生硬。对这类的法律法规,那就需要用心记忆了。
综上所述,学习《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这门课程,要对里面的法律法规进行分类,第一类法律法规几乎不需要专门学习;而要重点地学习第二类法律法规,利用逻辑推理来认识它、理解它,这样做不但能很快掌握它,而且也不易忘记它,从它的逻辑推理中我们还可以体会出这些规定的完美,这样的学习也是一种美的享受;对于第三类法律法规,就只好死记硬背了。
[参考文献]
论文题目 “中国梦”之我见
课程名称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年 级 2015年秋季
专业层次 财务管理专科起点本科
学生姓名 黎春燕
2015年 11 月 30 日
“中国梦”之我见
目录
摘要 2
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提出 3
二、中国梦的内涵 4
三、中国梦的实现途径 4(1.)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的最佳途径 4(2.)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的内在灵魂 5(3.)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源泉 6 参考文献: 8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提出并深刻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强调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全体中华儿女要同心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实现中国梦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实干才能梦想成真。认真学习贯彻这些重要论述,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中国梦的内涵和实质,坚定信心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梦 国家富强 民主振兴 人民幸福 中国道路
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我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
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提出
“中国梦”的由来
梦,就是理想,就是追求。用目标来凝聚人心、动员人民,用目标来组织队伍,带领人民群众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我们的理想,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经验。中国共产党叫“共产党”,就是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是有远大理想的党,同时中国共产党人又善于从实际出发确定阶段性的奋斗目标。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为我们确定了“新民主主义”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不仅为我们确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而且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步骤。今天,在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时候,习近平提出“中国梦”,同样是用目标来凝聚人心、动员人民。“中国梦”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历史内涵和历史要求。在“康乾盛世”这一落日的辉煌中,中华民族因夜郎自大而错失工业化的机遇,到鸦片战争清政府因落后而挨打后,在西方列强的炮舰政策下中国丧失主权,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从那时开始,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就成为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性课题,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始终不渝地追求的民族复兴之梦。
圆梦之路无比艰辛,无比漫长。由于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要解决的是两大历史性课题,我们的梦想也就包括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之梦和“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之梦两大梦想。如果从1840年鸦片战争算起,到2050年我们基本实现现代化,中华民族的圆梦之路长达200多年。第一个100年,是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之梦。为了实现我们的民族复兴之梦,必须先解决中华民族面临的第一个历史性课题。从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开始,到康有为、梁启超推动戊戌变法,再到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前赴后继,英勇奋斗,都是为了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之梦,但都没有取得成功;一直到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才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使得“占人类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也就是说,我们足足奋斗了一个多世纪,才圆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之梦。
第二个100年,是圆“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之梦。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圆“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之梦,创设了不可或缺的政治和社会前提。而只有实现了这个梦想,才能最后实现民族复兴这一“最伟大的中国梦”。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后,经过7年天翻地覆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开始,站起来的中国人就已经踏上了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之路。由于我们对于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没有经验,走了不少弯路。一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工作重点转移,实行改革开放,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才真正走上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今天我们圆梦,就是要圆这“两个一百年”之梦。现在离完成第一个“一百年”的历史使命,只有8年时间了。正如中共十八大报告开宗明义指出的:“此时此刻,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经过九十多年艰苦奋斗,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前景。我们党对党和人民创造的历史伟业倍加自豪,对党和人民确立的理想信念倍加坚定,对党肩负的历史责任倍加清醒。”为此,中共十八大发出了“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伟大号召。
十八大形成的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知肩膀上的担子重、责任大,自觉地承担起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政治责任,承担起了为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的历史使命,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实现“中国梦”的号召。
二、中国梦的内涵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国家富强、名族振兴、人民幸福。
国家富强,是指我国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经济更加发达,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驱动力更加强劲,政治更加民主,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生态更加美好。
名族振兴,就是通过自身的不断发展与强大,继承并创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及先进的文明成果,并将成果传递给全世界,从而影响世界、改变世界,进而使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再次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再次以高昂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名族之林。
人民幸福,就是人民权利保障更加充分、人人得享共同发展,生活在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中国梦是国家的梦、名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基础和保障,中国近代以来的屈辱历史已经证明,名族不独立、国家不富强,人民的生存根本得不到保证,更谈不上人民幸福。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提中之义和必然要求,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都要以人民的权利得到保障、利益得到实现、幸福得到满足为条件,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是为了中国的发展,而且也是为了对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与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是想通的。
三、中国梦的实现途径
习近平同志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三个必须”,清楚地概括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项基本要求,指明了实现中国梦的三个关键路径。(1.)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的最佳途径
实现中国梦,首先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直接关系着这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在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而形成的一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道路来之不易。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实践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繁荣中国、振兴中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和谐幸福之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远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平均增长速度。正是靠着改革开放,我国GDP从1978年的3624.1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51.9万亿元,总规模居世界第二位。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社会生活方式日益丰富多彩,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巨大变化。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自信就是凝聚力,自信就是精气神。有了坚定的自信才有自觉,有了坚定的自信才有自强,才能矢志不渝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才能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在当今中国,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继续毫不动摇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的内在灵魂
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弘扬中国精神。习近平同志指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
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共同依托、共同传承的文化精神、价值观念的总和,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中国精神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构成了凝聚中华民族团结一心、促进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国精神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在长期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培育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和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奥运精神、航天精神等,使中华民族展现出崭新的精神风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体现,弘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有利于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有利于中华文化的进一步繁荣和昌盛,有利于激发当今社会的创新活力。
实现中国梦,不仅要求我们必须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还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俗话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是如此。如果没有精神力量的激励,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任何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加速、文化影响力日益增强的今天,大力弘扬中国精神,对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更加重要、更加紧迫的意义。
实现中国梦需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就必须通过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汇聚力量,使每个中国人的梦想凝聚到一起,汇聚成实现中国梦的巨大精神力量,凝聚成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能量。
实现中国梦还需要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改革创新是中华民族永葆生机、兴旺发达的源泉和动力。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充分体现和吸纳了新时代的要求,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注入了鲜活力量。改革开放政策铸就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巨变,改革创新精神激发了当代中国人的巨大精神力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继续发扬改革创新精神,不断冲破各种思想羁绊和观念枷锁,破解各种改革和发展难题,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3.)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源泉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中国力量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是全体中国人汇聚而成的整体力量。中国力量在战争年代具体表现为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力量,在和平建设时期表现为勤俭创业、艰苦奋斗的力量,在改革开放时期表现为奋勇拼搏、开拓创新的力量。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有万众一心、同心协力,才能使中国梦变成现实,使每个中国人梦想成真。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大家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依靠56个民族的共同努力;我国是一个具有13亿人口的大国,只有13亿中国人同心同德、齐心协力,中国梦才能真正变为现实。
常言道,团结就是力量。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能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把自己与集体融合在一起才最有力量,因为集体的团结能给个人以鼓舞和信心,使个人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集体的团结可以把每个人的长处集中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万众一心、同舟共济、同心同德、众志成城。实现中国梦,靠的正是这种集体的力量、团结的力量。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盛开春满园。只有每个人都梦想成真,才能使中国梦变为现实。习近平同志说得好,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只有亿万中国人都确立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信心,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那么13亿中国人的智慧和力量就必然会凝聚成一种无坚不摧、战无不胜的巨大力量。有了这种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一定能尽快变为现实,中国梦就一定能梦想成真。
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只有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才能真正实现中国梦。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力量,实现中国梦必须依靠全体人民来共同担当、共同努力。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我们党要带领全体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让中国梦梦想成真,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根本原则,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了更好地汇聚起全国人民的无穷力量,全体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必须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切实实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真正为实现人民利益而不懈奋斗。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脚踏实地依靠全体人民的创造性劳动,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之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中国梦表达的不仅是一种未来的美好前景,而且它又要求现实的行动。为了实现中国梦,我们必须勇于担当,甘于奉献,从我做起,从今天做起。
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的进步,中国人民对未来的期许又高了一层。在此情况下,党提出中国梦,无疑是顺应潮流的表现。
参考文献:李君如:《中国道路与中国梦》,外文出版社2014版
【中国道德现状之我见】推荐阅读:
当代中国经济制度之我见06-08
公民道德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09-18
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浅析10-11
大学生社会公共道德意识现状调查报告06-27
中国梦之我的梦想10-16
中国反腐现状09-22
中国人力投资现状06-06
中国佛教金融现状10-03
中国医疗改革现状05-29
中国动漫产业现状调查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