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履不停》读后感

2024-07-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步履不停》读后感(精选8篇)

《步履不停》读后感 篇1

原创: 谭业举

双11的时候,从网上买了很多评价很高的书,其中就有一本《步履不停》。昨天收到之后,我利用昨天和今天的空余时间,把这本书看完了。

这是一本思念父母的书,故事情节很简单,就是讲横山良多作为家里的次子,在大哥的忌日这天,带着一个刚娶的拖油瓶妻儿,回父母家,和父母姐姐团聚的故事。这是一次有回忆的家庭聚会,因为再往后,横山一家再也没有这样聚过。作者是枝裕和把故事写的跟绝大多数日本优秀电影作家一样,细腻温暖,平淡如风又令人回味无穷。我历来就喜欢这样温暖平静的调调,但是由于我的父母还不算老,我更多的是想念起我的爷爷奶奶。

我真的失去了我的爷爷奶奶了,他们都只活在我们的记忆中。而立之年的我,周一到周五白天要忙工作,晚上回家要陪孩子,周末也是自己带孩子,时间被挤占得满满当当,又呼啸如白驹过隙,根本没有闲暇和精力去回忆去怅然。

但是我又清楚的知道,他们都活生生的在我的脑海中,他们都很安静,在暖阳午后的台阶上,我奶奶带着棕褐色的毛线帽,低拢着头,打着瞌睡。我爷爷呢,也拿着不知道哪里抓的瓜子,在奶奶身旁呆呆的安静的磕着瓜子。他们都好好的,安安静静的在我脑海的角落里。只有在我哄赛赛睡觉了之后的安静晚上或者在我读了《步履不停》这样的纪念亲人的书本之后,才会是我走到了他们的跟前,我奶奶会马上抬起头,把耷拉下来的帽檐扶上去,发现头发乱了之后,再把帽子捋下来,把发簪子取下,重新把头发全部梳簪到脑后,再戴上帽子。我爷爷则会愣愣的看着我,把手里的瓜子递给我。

10月27日,是爷爷的百天祭日。我本来是不记得这一天的,但是那天晚上我做了个梦,梦见我带着家人在老家叔叔家里拜祭爷爷,赛赛在家里不听话,到处乱跑乱窜,我一着急就醒了,醒来是凌晨五点多,过了一会,凌晨5:52的时候,叔叔在家族群里发了“父亲的百日祭文”,我才知道,那天是爷爷的百天祭日。等到7点多的样子,我起床去给赛赛煎鸡蛋,好好的煤气灶说什么也打不着,煤气费也充足,按压开关也冒气,火星也挺大的,但是就是打不着火,最后,我找出打火机点了一张纸,伸进灶台中才把火苗点起来。我还跟赛赛妈妈说要换燃气灶电池了,但是到中午赛赛妈妈做饭的时候,又什么事都没有,一点就着。

这样的怪事,还在爷爷入土那天发生过。本来那天出奇的热,下午两三点该去给爷爷烧纸钱,又正是热气正盛的时候。结果下午我们全家上下准备出门去坟上的时候,天突然阴了下来,等到我们把纸楼纸钱都烧好了之后,天又放晴了。或许真的是爷爷的在天之灵在显威吧,因为我的爷爷在糊涂了之后,也是不认得人,只认得钱的,烧纸钱给他的时候,他应该是知道的。

奶奶却是出奇的安静,无论我怎么去回忆过往的奶奶,她都是一个敞亮的人,是一个脾气大的急躁的人。她说她喜欢安静,但是待人处事的做法,却是让她的家里总是有这样那样的热闹的人,从平常的家常唠嗑,到春节期间四面八方赶来的给奶奶拜年的长辈晚辈。我小时候就很喜欢去奶奶的房间里睡觉,一直到上初中高中,仍然还要去她那睡觉。她还养猫猫狗狗,丢了猫还会四处去找。现在她这么安静,让我很不适应。就像她走的那天一样,风轻云淡,轻轻的走了,甚至都没等一等我这个长孙,我都跟她说了,我机票都定好了再过三天就回来了呀。她没有等我,去年十一回去的时候,她一再嘱咐我要我多给她打电话,怎么走的时候又舍得这么干净轻松呢?我给她八百块钱要她买东西吃,回头她就给了我一千,哪里还有对孙儿如此操心的奶奶呀?可是奶奶很安静,很慈祥很平和的走了。

《步履不停》读后感 篇2

这家店叫“步履不停”, 主打文艺风, 追求简洁、舒适的着装体验, 最抓人眼球的是类似篇首这样个性十足的文案。大多数情况下, 女粉丝都始于被店家的文字感动, 继而穿上了这家店的衣服。

这要归功于两位广告行业出身的创始人, 肖陆峰和何晓明, 十年前他们就是同事, 一个是文案, 一个是美术指导, 在上海高耸的写字楼里讨论广告创意, 也经常谈天说地, 聊聊理想和人生。两人趣味相投, 成了朋友。多年之后, 才有了步履不停的故事, 老同事变成了合作人。

广告人和旅行者

3年前进入淘宝集市, 又是做女装, 从大环境而言, 早已错过淘宝红利期, 在激烈的竞争中, 新的小卖家能生存下来就不错了。不过也正因为此, 新卖家要占得一席之地, 必须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在步履不停, 最大的优势是其独具创意的文案, 吸引了一大批忠实读者兼买家, 有人留言说即使不买东西, 也习惯了上他家淘宝店看看。到今年7月, 步履不停上线已经三年整, 成绩是四皇冠, 去年销售额是1200万元。根据上半年势头, 两位小老板预计今年将达到3000万元, 前三年每年都保持了3倍增长。

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 一家淘宝店的成长不一定都得烙上辛酸和艰难, 至少肖陆峰和何晓明没有这种感觉, 三年下来简直可以说是一帆风顺的。当然, 两个人的人生轨迹已经随着淘宝发生了改变, 这变化至今令他们诧异, “有时候到公司看着这么多人在忙, 有种奇怪的感觉”, 对老板这个身份, 他们还不太适应。

肖陆峰与何晓明都生于1978年, 广告出身的他们, 骨子里都带着点不安分, 喜欢四处旅行。上海的两年广告文案生涯对肖陆峰来说, 只是人生的一小段, 他无法忍受自己继续过那种生活, 常常日夜颠倒, 赚来的钱支付完房租等生活开销后也不会剩下太多, 即便成为创意总监, 也是过着继续加班并成为房奴的生活。于是他果断辞职, 独自背包旅行, 走过了国内大部分地方和东南亚, 去云南偏远山区支教, 在印度一待就是半年。

在他四处游走的时候, 何晓明依然留在广告圈, 但也不安于现状。他尝试过自己开广告公司, 对行业的不满, 令他最终选择了退出。

2010年, 肖陆峰回到上海, 与何晓明再度相遇。此时, 身边同龄人大都已经安定下来, 成家生子, 上班下班忙忙碌碌。这两个大龄未婚男青年却赤手空拳, 开始了创业之旅。

他们说自己是不靠谱青年, 既不了解市场, 也不懂淘宝, 看到朋友做淘宝感觉不错, 便决定自己也来开店。“如果没有淘宝, 我们可能也不会来创业了, 因为两个人的性格都不是做生意的, 但淘宝这个平台可以让我们躲在背后, 不用跟外界接触, 就把生意做了。”

“我们的性格也比较互补, 在一起创业是正好碰上了。”肖陆峰说, 他觉得自己比较复杂, 而对方比较简单。何晓明比搭档少言, 他说, 肖对大方向的把握包括直觉比较准, 而他对细节包括执行的东西更有兴趣, 两人正好互补。

文艺青年的转型

两个大男人, 为什么选择做女装呢?连朋友都觉得好奇, 肖陆峰在淘宝日记上“招认”, 大概因为店老板兄弟俩都是光棍, 还没追到喜欢的女生, 就先卖卖她可能会喜欢的衣服吧。他们聊了好几天, 得出这样的结论:他们喜欢的女生是这种类型的———她像夏日里路过的一阵风, 清淡自然, 却回味悠长。她喜欢穿什么逛什么, 棉麻、长裙、草帽, 日式杂货店、咖啡馆……如此定位的客户对象已确定是文艺女青年无疑了。

照此思路, 他们四处找货源, 拍照上传, 忙得不亦乐乎。2010年7月, “步履不停”正式开张了, 这个名字是他们聊天聊出来的, 也是一部日本电影的片名。第一批货源质量不错, 加上广告圈的朋友们也来捧场, 很快售罄, 并通过微博等社交媒体传了开来, 更多陌生的姑娘涌入了步履不停。

文艺青年都爱做梦, 也很享受用文字或影像表达的过程。肖陆峰曾梦想当一个作家, 父亲是教师, 他从小就看了不少书, 看多了便喜欢上了写字。他记得很清楚, 十年前在上海写字楼里上班, 有天中午灵感闪现, 他匆匆打了一辆车奔回住处打开电脑, 但是坐了一下午也没写出什么来。那一刻, 他很沮丧。

2006年去云南德钦支教时, 当地的人和生活给了肖陆峰很多触动, 他一口气写了一堆笔记。后来读到美国作家彼得·海勒斯的《江城》, 因为类似的支教经历, 更因为思想的共鸣, 他对这名作家相见恨晚。他根据这一段故事写的文章后来发表在《天涯》杂志上, 但依然没成为作家。开始淘宝创业后, 肖陆峰在店铺开设了“步履日记”专栏, 有一搭没一搭地写一些自己开店的经历和感受, 当然, 这些文字和每次上新的文案一样, 都受到了粉丝的追捧。买家中也不乏图书编辑, 就这样, 有出版社来邀请他出书了。

有意思的是, 随着淘宝店越做越大, 他当作家的念头却越来越弱。“做了生意之后, 对很多事情的看法会改变, 以前觉得很重要的事现在变得不重要了。”肖陆峰发现, 渴望出书其实也是在追逐名和利, 现在的欲望已经没有那么强烈了。他反问自己, 出了一本书, 生活会不一样吗?

“我想要的东西可能根本不存在。”肖陆峰顿了顿又说, 现在不太在意外界对自己的关注, 更在意自我的认可。一直以来他经营着步履不停的官方微博, 这个文艺气息浓郁的微博粉丝数已近4万, 但他不会逼自己去讨好粉丝。

肖陆峰很清楚, 想象跟现实是不一样的, 但是人们很容易混淆。他举了个例子, 步履不停的部分员工是从微博粉丝转化过来的, 她们越是冲着步履不停而来就越容易产生强烈的落差感, 虽然公司整体环境比较宽松, 但工作毕竟不是阳春白雪, 每天都要完成一些基本的事情, 做不好还要挨批, 这与其他公司没什么两样。

淘宝这档生意切切实实地改变了这两个文艺青年。步履不停刚开张的时候, 有朋友问他们要把这家店做成什么样, 他们也没有太明确的目标和计划, 只是跟着心里的感觉走。当时肖陆峰刚看完日本作家青山七惠写的《一个人的好天气》, 小说主人公在大城市里过着自己的小生活, 上班下班, 吃饭睡觉, 恋爱失恋, 总是欠缺存在感。他感觉每个人多多少少也有这样的问题。“老实说, 开这样一家店, 也许能增加点我自己的存在感。从下了决定那一天开始, 杂七杂八的事就从来没断过, 忽然发现, 这样也好, 忙得像条狗, 就没时间像以前那样唉声叹气。”

有尊严地做生意

做淘宝起初两年在上海, 两个人外加几个客服, 这样一个小团队一年忙下来也有不错的收成。淘宝上这样的小店很多, 有的也做得很大, 挣钱很快, 但在肖何两人看来, 这个模式是有问题的, 从长远看这批店可能会被淘汰掉, 淘宝也不会如此发展下去, 这样没法提供更好的东西。

于是, 他们开始自找“麻烦”, 搬到杭州注册公司, 完善架构, 设立设计部、版房、外发生产、运营、质检等各个部门。两人说, 起初设计师把打好的版拿过来, 他们也看不懂好不好, 只是相信做这些是有价值的, 对以后的发展有好处。

两人意外的是, 同行对他们的做法不以为然, 同样是做服装的朋友也泼来冷水。“朋友都说不要建版房, 现在服装不就是抄嘛。但是大家都抱着这种想法的话, 就不会产生一个有研发能力、有创意的品牌。”

“我们希望这件事情至少做得有点尊严。”肖陆峰补充说。很多朋友都是设计圈的, 他们也希望自己有真正的原创和优秀的品质。

体系架构起来了, 人员也扩充到了二三十名, 但去年1200万的销量, 肖陆峰觉得十几个人也能完成。他口中的“混乱”, 或许在于完善规模后, 管理和效率一下子跟不上。靠文案打动人、吸引人, 也要靠过硬的质量留住人。两个小老板也说:“没有好的产品, 一切都是瞎谈。”他们在后端下起了大工夫, 多次去绍兴、广州跑原材料市场, 不断完善供应链。

今年, 步履不停正在申请入驻天猫。“现在注册了品牌, 就要做品牌价值, 不是单纯卖货。”小老板们表示。

现在, 他们的重点依然是对产品加以改进, 围绕产品风格、客户对象等问题反复进行讨论。他们发现, 产品目前只能打动一小部分人, 做小了只有学生来买, 有购买力的人就不会买了, 到底是定位学生还是白领, 公司还没有统一意见, 产品也需要更加精致的风格。没事的时候, 两人会研究品牌历史, 他们都很喜欢日本的无印良品, 这样的极简风格出现在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人心却很浮躁的时代, 与当下的中国社会颇有些相似。

他们倾向于脚步慢一点, 看长远一点, 让步履不停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从一开始, 两个小老板就没听信别人的建议去刷销量。“刷销量短期内有帮助, 长期下去会让你丧失对产品的判断力, 把一个烂产品的销量刷得很高。”肖陆峰说。

步履不停很少做付费推广, 吸引来这么多粉丝, 漂亮的文案功不可没。这种方式看上去很容易模仿, 但也没那么简单。“店里呈现出来的东西, 跟我们的经历是有关系的, 我们往外走看到了一些东西, 也在上海繁华都市的写字楼里呆过, 说出来的故事可能比较容易引起共鸣吧。”

在淘宝店三周年前夕, 他们策划了一次微博抽奖活动———“把你抽到西藏去”, 奖品是两张往返拉萨的硬座火车票和3晚拉萨青旅住宿, 共有三个名额, 活动成本只有6000多元, 但这条微博转发量达到了1.3万多人次, 评论3000多条, 微博粉丝也增加了六七千个, 按照10%的转化率来算也达到了不错的活动效果。

影响他人和社会

在活动期间, 一个粉丝的留言令何晓明很是感慨, 他说, 原来去趟拉萨只是两张火车票这么简单, 来回2000块钱而已。很多人都把去西藏当成一个高远的梦想, 但事实上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

他们从自己和他人身上, 无数次感受到“那么多人活得不自由”。肖陆峰在旅行过程中发现, 很多中国人即使出去玩心理上也是不自由的, 常常怕东怕西, 欧美人就不太会这样。归根结底, 在国内, 家庭和社会对个人的期待早已成为一种重压, 让人不敢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成为想成为的人。

如果把步履不停当成一个品牌, 他们希望这个品牌能传递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比如告诉人们———人是自由的, 起码心灵应该是自由的。

几年前, 还在西部的肖陆峰参与到刚成立的“壹个村小”公益组织中, 为秦岭和大巴山的乡村教育做项目筹款, 如招募义工、盖校舍、建篮球场、帮助贫困学生交学费等。肖陆峰负责挖掘并采写当地人的故事, 吸引外界的参与。在他眼里, 这跟在淘宝卖东西差不多, 也是以讲故事为主, 来进行品牌渗透。

过去做公益项目时, 筹款的艰难时常令他感到无力。当他回归城市生活, 因为淘宝创业, 反而有了更大的能力投入公益。步履不停店里专设了公益项目, 其中80%都与“壹个村小”有关, 对方发需求过来, 他们做淘宝义卖。每个项目完成后, 店铺都会公布汇款凭据、收据、照片和文字等, 迄今已完成了15个公益项目。

雅安地震, 步履不停进行了一天的义卖活动, 当天销售收入全部用于赈灾。最后的数字让两个小老板吃惊:一天竟然卖了15万元。他们感慨:“一条微博发出去, 就来了这么多粉丝参与, 是因为信任我们。虽然这15万改变不了什么, 但我们的行动力确实比以前强了很多。”

拍下去,步履不停 篇3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盛夏蝉鸣声里,黑色银幕上缓缓映出北宋周邦彦这阙《苏幕遮·燎沉香》,然后整个银幕渐渐亮起来,是一大片含苞待放的荷花,在拂晓天光里随风轻摇,果然是“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这便是电影《别浦》(英文版片名为“Home”)的开头。

《别浦》是青年导演文晔的第二部短片作品,也是她的第一部参展作品,到今天为止,这部片子已经为她在不同的电影节斩获了三项荣誉。在英国最大最重要的独立电影节Raindance上,《别浦》斩获最佳国际短片,在Savannah电影节上则获得由HBO特别设立的最佳学生短片奖,同时还在HollyShorts电影节为文晔赢回了最佳女导演奖。

文晔,北京姑娘,“90后”,从北京四中毕业后进入宋美龄和希拉里的母校韦尔斯利女子学院(Wellesley College)读本科,学电影与心理,之后被美国电影学院(American Film Institute,以下简称AFI)导演系录取。在经历了两年高强度的电影训练之后,文晔于2015年夏天从AFI毕业,开始走出象牙塔,正式以职业青年电影人的身份踏入这个造梦江湖。

我第一次见到文晔的时候,就被她身上的书卷气、沉稳、成熟与真诚所惊艳到。她身上有着超越她本身年龄的沉着气质,有非常自成体系的审美格局,对电影、电影行业和生活本身,都有着深刻而周致的见解。

《别浦》是文晔导演的第二部短片作品。她的第一部短片作品是她在AFI第一年时执导的,名叫《在水一方》(英文片名为“Spring Song”),由三获金马奖的老戏骨卢燕主演,讲述一个美国养老院里的华裔老年妇女的生活悲欣。《别浦》则是展现一个农民工在离京回乡的前夕,这一天从早到晚的生活状态。《别浦》之后,便是文晔的毕业作品《逝》(英文版片名为“Fata Morgana”),讲的是一个非常令人难过的故事,一对中国的老夫妇,第一次来美国,不为观光,却是为了领回唯一女儿的骨灰。送女儿赴美留学时,大概怎么也不会想到再次相见是这样一个情形。

这三部短片,在审美风格与情怀上有其相似之处,在叙事手法上却各有各的不同。若是问哪一部更能代表文晔的个人风格,答案大约是都不太能,但又都或多或少折射出她的心灵世界。文晔很坦诚地表示,在刚刚开始拍电影的阶段,她更多思考的是如何全面地积累各方面的经验,进行更为多样的尝试,训练自己驾驭不同的叙事风格,锻炼自己和不同的团队演员打交道,而不是一上来就追求要完整清晰地在作品中展示与建构自己。譬如《在水一方》,虽然故事的内容绝不是主流的好莱坞电影会关注的主题,电影语言也非常的克制、自矜、哀而不伤,像李商隐的诗、汪曾祺的小说、邓丽君的歌,但是其实如果谈到叙事本身,则是非常规整的戏剧结构,来源于传统而主流的电影叙事传统。与之相反的是《别浦》,完全是反情节叙事的,只是展现生活的状态,描摹生活本身的质感,而不是抛出一个观点或者讲出一个故事。因为《在水一方》是学生作业,而AFI作为一个严格且高度体系化的电影院校,是非常重视传统的叙事结构的。作为一个青年导演,如果一开始就非常明确自己的风格,并且一直在这条路上走,其实是双刃剑。一方面,会越来越娴熟,也会建构起特定风格和他个人品牌之间的联系。但另一方面,也可能会失去一些探索的乐趣,曲径通幽处,可能别有一番洞天,既是对眼界与格局的开阔,也是对自己既有审美体系的一种挑战与思考。因此,像文晔这样,虽有自己相对成熟与稳定的审美趣味,但仍然愿意多去探索与尝试,不失为一个有胆有识的选择。

因此,当文晔拍摄毕业短片《逝》的时候,便在努力做出一种融合上的尝试,使影片既有清晰的戏剧冲突,又能传达出幽微的人生谜语。海明威提出过一个“冰山理论”,是讲一部小说的文本呈现出来的,应该只是海底冰山露出海面的那八分之一,文本中隐藏的信息与情绪,才真正是海底冰山本身。那么文晔所追求的电影美学其实也有相似之处。电影所直接呈现的,其实只是真实完整故事的冰山一角,那些点到即止的话,那些一闪而过的眼神,那些没有被展开故事的配角,都是留给有心的观众按图索骥的线索,期待他们在八分之一的冰山之外,能看懂那八分之七的悲喜交缠。

然后这种融合,恰如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一样,听上去好像很亮眼,但倘若但凡多一点追求,不满足于只是元素的拼贴,而是希望展现更深刻的连接,在实践上便会有诸多细节和具体的困难。就像《逝》这部电影最后的成果一样,因为想表达的东西太丰富,而不得不采取以点概面的手法,展示生活的一个横截面,而观众对于人物更多的好奇心,便只能靠已有的影像来进行推断了。

关于拍摄:戴着镣铐起舞导演这个位置,需要有非常良好的沟通能力。很多电影行业以外的人,会不太知道导演具体是干吗的,他不写、不摄像、不演、不做后期,他是不是只负责领导别人?导演本人自然要有过硬的电影素养与审美品位,这会决定整部电影的格调与格局。而除了形而上层次的要求之外,导演具体做的事就是与各路人马沟通。用文晔的话说就是,从开工说到收工,嘴皮子就停不下来。一部电影在未出成品之前,其实是极抽象的存在,有非常丰富的可能走向,而导演需要通过沟通,准确地传达出这部电影的每个细节在自己的脑海中的样子,推动着电影朝着唯一可能的路去发展。

文晔所拍摄的这三部短片,拍摄团队的人员虽有重合之处,但也涵盖了非常不同的来历。比如拍《在水一方》时,虽然里面都是华裔演员,但大家都有一定程度上的美国背景,而主演卢燕女士则是经历非常丰富、资历很深的名演员。可是拍《别浦》时,就是相对比较中国的团队,里面的演员则大多是素人演员,并没有受过专业的表演训练。而到了《逝》,团队则既有美国的华裔演员,也有非常著名的中国演员刘佩琦;既有专业的演员,也有没受过表演训练的新人。

指导素人拍摄与指导名演员拍摄,原则非常不同,也带给文晔很不一样的体验。拍摄《别浦》时,男主角曹麦顺,是一位龙套演员,有片场经历,但是没有受过任何演艺方面的训练,在成为龙套演员之前,他一直在农村做农民。他的语言与形态,就是本色出演。当文晔指导这些素人演员拍摄时,她不会提前告诉他们剧本让他们去背台词,这会让他们紧张、不自然,从而完全浪费了素人演员的天然优势。与之相反,她会告诉他们一个情境,给他们发挥的空间,让他们用自己本能的语言、表情与动作来进行反应,不断地进行现场调整,目的就是让他们在轻松与自然的环境下本色出演。

看最后的拍摄成果,会发现,曹麦顺的眼神与皱纹,自然而然便呈现出生活的辛酸与复杂。这种丰富的层次感,固是演员本人的自然流露,亦是镜头巧妙的捕捉、与镜头后导演不断地激发与推动所营造出来的。电影所呈现的生活质地与人的气质,来源于真实,但本质上仍然是一种导演选择的叙事。拍摄素人演员,就像人像摄影,人的内心与情感极为复杂、幽微、流动又多变,而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从来是交错又平行,当深深懂得这一点后,会更明白何谓瞬间即是永恒,呈现便是唯一的真实,镜头捕捉你隐藏的情感与气质,也剪辑它们。文晔的三部短片,从模拟手持相机的摄影风格到沉稳的剪辑,再到演员们平淡渐近自然的演技,都或多或少地营造出一种纪录片式的感觉,便是在试图营造这一份艺术与情感的真实。电影的最高目的是制造、生产情绪,当观众感到感情上的真实,被触动到,那便是成功了。

而与著名的实力派演员的合作拍摄,则又不一样。 《在水一方》里近电影结尾的一幕,是老太太经历了生活里种种令人难过但讲出来又不是什么大不了的挫折之后,回到家,给老年痴呆的老伴儿带了红烧肉,然后平静地祝他新年快乐。因为拍摄时的不连续性,卢燕第一次拍这一幕的时候,并没有非常准确地传达出剧本所要表达的情绪,而是非常自然甚至有些愉悦地讲出了“新年快乐”。文晔只对卢燕讲了一句话,那就是“卢老师您还记得去山坡走路那场戏吗?咱们的戏紧接着那一场”。 山坡走路那场戏,是要从山底走到山顶,走一个很陡的坡,走完后整个人都会非常累。卢燕听了她这句话,迅速领悟了她的意思,接下来一条便过,非常精准地传达了那句“新年快乐”中悲凉、惘然又平静的意味。

“他们都是非常非常有经验的职业演员。”文晔讲起卢燕与刘佩琦两位老师,“与他们合作,其实要少说话,在每个take之间讲一两句关键的话,要精确,会有点头醒尾的效果。”

显然,在高强度的拍摄作业中, 无论是具体拍摄中的困难克服、与工作人员的相处,还是电影本身的制作,文晔都为自己积累了扎扎实实的导演经验。作为在校学生,尤其是要求非常严格且具体的AFI的学生,拍电影的限制是很多的。然而这些限制亦可以成为一种激发。正如绝对的自由令人无处落脚,限制带来边界,带来有限的空间,便会令创作者认真思索在这有限中,如何最大化自我的风格。知道边界在哪儿,反而能放心探索,恰如戴着镣铐起舞。就像命题作文一样,这种限制,是一种有意识的、有方向性的训练,目的是让你成为更为全面的创作者。若用武侠小说里的话来比喻,那就是从手中有剑到心中有剑,最终飞花摘叶皆可伤人,可要想达到无招胜有招,必得先好好磨刀。文晔正在做的,便是这打磨自己的过程。

关于未来:明天会更好

关于未来的规划,文晔表示出于文化上的考虑,她长期的计划还是回国拍片。她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小时候读唐诗宋词与武侠小说长大,还有很多个人文化背景与情怀上的东西,需要在特定的土壤上才能准确地被呈现。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文晔也承认,对北京,她有非常深挚的眷恋之情。目前她已经在酝酿一个长片的剧本,是关于北京一个普通家庭里三个女人的故事,这个故事会以一种严肃而写实的方式去描述不同年龄段都市女性的生活处境与状态。在文晔看来,现在虽然看上去有很多描写都市女性的电影(比如现在流行的“小妞电影”),但这些电影对于都市女性的真实状况其实是浪漫化、喜剧化了的,并没有直面女性的生活处境,也没有更多去探讨,在今天,在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里,身为女性,究竟意味着什么,需要面对怎样的喜与忧。张艾嘉的电影《20 30 40》是一个很好的典范,但是2000年年初的台湾与今日的北京,终究具有不同的背景与风貌,女性所面对的选择和妥协,也不尽相同。文晔认为,每过一段时间,女性的故事还是需要被重新讲述。

步履不停读后感 篇4

人生路上有那么多来不及,可我们依旧步履不停地一直往前,没有退路亦没有回头路:

如果有“如果”,“父亲”在“大哥”出事那天依然不会丢下食物中毒的病患;

如果有“如果”,“母亲”那天也依然不会拦住只是出门散散步的“大哥”;

如果有“如果”,良多依然不会听从“父亲”的托梦,而在28号那天赶回去……

就是因为没有“如果”,那么多“缺憾”与“来不及”组成的,才是人生!

我们在读这类书的时候,往往会很自己说:要珍惜眼前的生活,珍惜眼前人,不要错过,不要给自己留遗憾!其实呢?你的人生依然还是会照旧过下去,除非可以带着记忆再穿越一次,回到过往,回到此后令你遗憾的那个时间节点,否则所有的一切还是那一切!你的性格不变,环境不变,周遭一切不变,你依然是那个你,并,永远是那个你!

《步履不停》读后感 篇5

看完这本书,脑子里莫名想到一句诗:当时只道是寻常。真像啊,后悔、愧疚以及怀念。相处时的不耐、矛盾、小心眼,经过时间沉淀后显得如此混账和可笑。原来人们都是在失去后才开始成长的。

这是个“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故事吗?不是的,没有那么简单。过世大哥的忌日将一家人聚到一起,现实的逼仄,沉重的回忆,别扭的父子关系,这场悼念对于男主角而言只是一场过于形式的茶话会。可以看到,一家人的形象十分鲜明,不像是情景喜剧里面那样的欢乐一家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私心和不讨喜的一面。只是普通人而已。正是这份普通让读者默然,因为我们也曾经历过这些。那些久久不能释怀的童年经历、对亲人的怨怼、嫉妒和依赖,这种别扭的关系与血缘连在一起,斩不断也解不开。所以,要把一切都说开吗?堂堂正正、光明正大的相处,说错了就立马指出,做错了即刻纠正,无话不说,无话不可说?既然是一家人,坦诚相待不是很正常吗?大错特错!不要低估了人性。自私、傲慢、懒惰,这些都是人的本性,做错事后的第一想法是如何逃避这不是很正常吗?希望集一家人的宠爱于一身,不愿与他人共享这并不奇怪吧?父母偏心更优秀的孩子不是理所应当的吗?所以,人类不是那种可以完全相互理解的生物。该抱怨的就去抱怨,想后悔就去后悔,享受温馨和欢愉,接收歉意与和解,这才是家庭,正常的、不完美的普通家庭。正是这种不完美让你成长,那些琐碎的回忆成就了你,即使你不认同现在的自己。

步履不停是这本书的主题,说得很对啊,每个人或主动或被动地向前走,伤心时生活也不会暂停一秒让你歇息。我们都走的太快太急,没有足够的耐心和机会去和解,于是误会和矛盾悄悄地随我们同行,直到因果消散、尘埃落定,才开始后悔、怀念。想想真是矫情,明明做错了却不肯承认、后悔了却不愿弥补,待到时间将彼此冲散,一切只如初见。

《步履不停》读书笔记 篇6

“人生总有一点来不及”。今年,亲爱的外婆也离开了我。本来说好和她清明节后第一个周末一起过生日的,结果她清明节后的周一骤然离开。走得平静而又安详。虽然外婆已经97岁高龄,早就安排好自己的身后事,但是,我还是为那个没有一起过上的生日感到遗憾。妈妈离开人世后,有一次回老家,外婆拉着我的手说:这个没有妈妈的娃儿,好造孽。当时我鼻子一酸。也许,不管我十四岁还是四十岁,我在她心里,永远是该被心疼被照顾被呵护的小孩儿。那年,把我当小孩疼的外婆走了,而我,没有来得及见上她最后一面。

《步履不停》里,妈妈去给逝去的大哥扫墓,那个墓地面朝大海,春天有樱花盛放,是个理想的归宿。那只一直跟随他们飞舞的黄色蝴蝶,让妈妈相信那是哥哥回来了。今年清明去给妈妈扫墓,无意发现陵园对面竟是一个巨大的植物园,大蓬大蓬的蔷薇绽放,蓬勃而热烈。想到妈妈能有这样的美景相伴,压抑的心情顿时舒展许多。死亡是永恒的消亡、隔绝、失去,而只要有人还记得离开的那个人,他就会永远存在。这对于活着的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安慰。

步履不停作文700字 篇7

——题记

“遇到你之前,我没想过结婚,遇到你之后,我结婚没想过和别人。”这是钱钟书与杨绛之间决定一生的遇见;“这位妹妹我曾见过的。”这是宝玉和黛玉之间初见欢喜的遇见;“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古人撩动心弦的遇见。步履不停,遇见不停。

“Youjump,Ijump。”这是杰克和萝丝之间稀里糊涂的遇见。他们的身世相差甚远,但这并不妨碍他为她跋山涉水,不远万里。他们不畏世俗纷扰,为自由而战。她愿放弃权贵只愿与他生死相依,他愿久溺深海只愿护她一世周全。

这是纵然万劫不复,我也待你眉眼如初的深情。斯人已去,哪怕这份爱相距千山万水,相隔生死茫茫,但只要步履不停,终会遇见。

“人生若只如初见”这是容若与妻子卢氏之间柔情似水的遇见。他,眉宇俊逸;她,蕙质兰心。夫妻相濡以沫,举案齐眉。谁料天妒良缘,三年后卢氏因产子受寒而亡。

自此以后,容若一蹶不振,思念之情如滔滔江水,不可遏制。“箜篌别后谁能鼓,肠断天涯,暗损韶华,一缕茶烟透碧纱。”睹物思人,不禁让人柔肠寸断;“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春光明媚,物是人非,怎能不令人黯然神伤?“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无法相守的不满引发悲痛质问,只有痛入骨髓的失去才让人如此悲怆……

这是纵然相思入骨,我也忆你岁月如故的愁情。哪怕天人永隔,只剩独自追忆,只要步履不停,总会遇见。所爱隔山海,山海亦可平。

步履不停初一作文600字 篇8

走过去,可能沙土满地,可能繁花漫天,但若停留,一切都是未知。

小时候,家边有条河,河水不深。在河边建了两个石柱后,干活的人就走了,那本该作为桥墩的石柱,只好孤零零的呆在那儿,无人管理。

我和姐姐在闲时就在石柱边捡石子,打水漂玩儿。那些扁扁的石子儿一个接着一个的被扔进水里,有的是咚的一声,溅起一点水花后沉落,有的则掠起一阵阵涟漪。

那时,天蓝云白,片片树叶隔过了烈日。那些石子儿冲出了树荫,落入阳光下的小河里。那些石子儿最后去了哪儿?这似乎谁也不会知道。时光的匆匆,已经不允许人们,去关注一个无名的石子的未来了。

姐姐说,我们也像小石子儿那样,每个石子儿都有不一样的未来,他们或许会变得光滑美丽,但或许,只是沉入尘埃。

我那时不懂,姐姐说,这就像在天黑时走路,你需要一点点的寻找。可能会走错路,也可能会迷失,但如果朝着一个方向坚定不移的走下去,总会到的。其实没有什么终点,有的只是远方。

你到了哪儿,天亮时就知道了。

我想,如今的我,早已失去了童年时期的懵懂,但却仍然如同在黑暗中漫步。当初姐姐的话,如同一束光,照亮我的前方,但前方的前方却仍然未知。就像姐姐说的那样,人活一世,总要了解未知的。

谁也不能永远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就好像小石子儿选择从树荫下到阳光里,落入清澈的河水,就好像我勇敢的走过几千米高的吊桥,才知道,另一座大山里有着人家,木质的水车和悠扬的山歌。

【《步履不停》读后感】推荐阅读:

水木年华马不停蹄的忧伤的歌词06-07

上一篇:投资书籍的读书笔记下一篇:五年级作文提纲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