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制度(精选10篇)
一、事故报告
1、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员工应及时向上级报告,并实施抢救,当无法控制时,要确保自身的安全。事故报告应当及时、准确、完整,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
2、事故现场口头报告执行厂事故报告程序。事故后的书面报告必须要按规定格式填写,报送厂安全办,安全办在仔细调查后签署部门意见,送厂长审批,复印四分,一份行政,一份事故发生部门,一份安全办存档,一份公示。一般事故的报告由部门在事故发生后三天内完成,较大事故由厂长指定的调查组于事故发生后七天内完成调查报告。重大事故的调查权归属政府职能部门。
3、事故书面报告要准确地填写事故经过、事故原因和事故损失,查明事故性质,认定事故责任,总结事故教训,提出整改措施,并对事故责任者依厂规追究责任,严重的依法追究责任。事故调查处理坚持的原则,二、事故调查:事故发生后,相关部门必须坚持认真、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进行调查。查清事故原因和事故损失,查明事故性质,认定事故责任,总结事故教训,提出整改措施。事故调查应成立事故调查组,实行回避制度,事故调查组组长对调查结果负责。
三、事故处理:
1、迟报、谎报、瞒报事故的;拒绝接受调查或者拒绝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的,阻碍、干涉事故调查的;在事故调查中作伪证的或指使他人作伪证的;视情节轻重给予处罚和行政处分。
2、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可根据事故大小,损失程度,情节轻重,以及影响程度等情况,令其赔偿经济损失或给予行政警告、记过、记大过、降职、降薪、撤职、留厂察看、开除出厂,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关键词:事件报告,事件调查,事件回顾,安全管理
1 引言
Koniambo (Koniambo) 镍矿项目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模块化建造的大型采矿和集成冶炼工厂。“零事故、零伤害”是项目的安全生产目标。为了推动这一目标的实现, 项目管理层制定了一系列的管控制度, 这其中就包括安全生产事件报告和调查制度。这一制度的应用, 很好地促进了项目安全管理的持续改进, 有效控制了安全生产事件的再发生。笔者参与了冶炼厂的安装建设, 现就Koniambo项目的安全生产事件报告和调查制度, 同同行分享心得。
2 安全生产事件分类和定义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将“安全生产事故”定义为: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造成人身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的事件。提到施工现场的安全事故, 人们都会想到那些血淋淋的伤害事件。这样的事故确实会让人感到悲痛和恐惧, 因此作业人员很积极地从以往的事故上吸取经验教训。然而, 对于较轻的伤害事件以及那些未造成伤害的事件, 如果项目管理者不能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那么很可能滋生出更大的伤害事故。
在Koniambo项目, 事故泛指影响安全生产的事件 (incident) :包括已造成受伤、疾病、设备或材料损坏的事件, 以及那些有潜在可能造成事故的行为或状态。借鉴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方法, 事件分类和定义如下。
NM:Near Miss-险肇事件, 指没有造成伤害或财产损失, 但是存在潜在发生事故可能的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
MD:Material Damage-材料受损事件, 指造成材料、设备等财产损失的事件。
FAI:Fist Aid Injury-急救伤害事件, 指那些造成了小的伤害, 经过一次性简单医疗处理后回到原工作岗位的事件。
MTI:Medical Treatment Injury-医疗处理伤害事件, 指经过医护人员专业处理, 伤害严重性高于FAI的事件。
HPRI:High Potential Risk Incident-高潜在风险事件。它的发生发展可能导致严重的伤害, 甚至死亡。
RWI:Restricted Work Injury-工作受限制伤害事件, 指导致人员不能完全适合岗位工作的事件。
LTI:Lost Time Injury-损失人工时伤害事件, 指导致人员一段时间内不能工作的事故[1]。
此外, 环境事件、造成残疾和死亡的事件也是需要记录和报告的。鉴于有其他部门或所在地政府介入, 就不在本文中说明。
安全生产事件的影响表现为事件潜在或直接呈现的危害, 即造成伤害的可能性和严重性。可能性和严重性的量化标准可依据一定区间内的伤害统计设计, 但归根结底受项目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生产氛围直接影响。对于这些安全生产事件中, NM和HPRI是没有直接造成伤害的事件, 然而HPRI潜在的伤害结果更为严重, 如图1。对于已造成伤害的事件, 从低到高依次排列为FAI、MTI、RWI和LTI, 如图2。在事件调查分析的过程中, 事件的危害越大, 那么调查的深度和项目管理层的参与度也会相应增大。
3 事件的通告和报告
在Koniambo项目, 任何人都有权利和责任将观察到的安全生产事件在第一时间报告给安全管理人员或通过责任监督上报。
接收到现场的事件信息后, 承包商在事故发生后一个工作日内向业主安全部发送正式事故通告, 并抄送相关负责人和区域施工负责人。正式通告按照规定的版面完成, 包含时间、地点、当事人、责任监督、伤害情况、工作内容和初步调查分析, 并附上相关照片。随后, 开展更深入的调查和事件回顾会, 制定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 形成最终报告并提交项目安全负责人和施工负责人审核。
值得一提的是, 项目为了鼓励所有人员报告险肇事件, 编制了“险肇事件简报”这一表格。险肇事件使用“简报”进行上报, 遵循项目事件调查和报告程序。“简报”的报告采取广泛参与, 简明扼要, 即时整改的方针, 以进一步提高人员对不安全因素的认识。参照海因里希提出的300∶29∶1法则[2], 险肇事件的积极报告和相应整改措施的执行能有效地使人保持警惕, 减少伤害发生的可能性。“简报”制度是对事件报告的补充, 它的确立和推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项目安全氛围的营造。
4 事件调查和分析
接收到现场事件第一手信息后, 由安全部事件调查专员和涉及事件的班组及施工监督到事件发生地点开展调查[3]。调查内容包括工位环境检查、交底文件核查, 以及相关人员问询。对于典型、近期频发或伤害较严重的伤害事件, 承包商安全经理和业主区域安全主管将直接参与现场调查。现场调查情况必须进行书面记录, 为事件回顾会和事件报告做好信息资料准备。
4.1 调查人员组成
为了实现“零伤害”, Koniambo项目要求每个人都承担起消除施工现场伤害的责任并维护自身和工友的健康。据此, 参与事件调查的人员组成见图3。
从图3中参与调查的人员组成可以看出, 承包商安全经理和业主区域安全主管直接负责调查工作, 并向上一级汇报调查进展;上一级管理层督促事件调查进展, 并提出指导性意见;施工监督和班组长作为涉及人参与事件调查, 更全面系统地分析事件发生原因以及班组存在的其他问题。
4.2 事件原因分析
Koniambo项目为了明确安全生产事件发生的诱因, 通过现场考察、人员问询、事故回顾等逐层剥析事件发生的原因。
Koniambo项目安全生产事件分析应用“事故树”理论。我们关注人的能力和状态、人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管理制度的完善和执行[4]。在事件分析时, 通过紧抓人、环境、管理制度这3条主因素, 逐层展开, 同时, 结合事件发生过程, 逆向推导出工作中存在的缺陷及造成这些缺陷的因素。我们对Koniambo项目进行事件原因分析可总结为事故分析构架图, 见图4。
从构架图可以看到, 每个主因素可以划分为2个或3个不同侧重点的因子。
1) 人这一主因素指人本身对工作的适应性, 可分解为身心、技能和认知3方面。人员调整身心状况, 采取合适的工作方法来适应工作, 并通过认识的提高来完善这一适应性。
2) 环境指除人之外的事物对人活动的影响, 可分解为物的因素、工位状况和工作氛围。这里环境指在生产过程中, 对人产生影响的所有外界事物和因素, 既包括物料、工机具, 也包括社会因素。
3) 管理制度重点关注制度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可分为制度缺陷和执行力。管理制度的完善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 相关制度的缺陷或执行不力可能导致项目安全生产失控。
这些因子以各式各样的形式暴露在施工过程中, 形成安全隐患, 对施工安全造成影响, 最终导致安全事件发生。安全隐患的形成往往不是由单一方面的因子或主因素影响造成的, 它们的形成受很多方面原因的影响, 我们应结合实际的工作状况来分析确认。
4.3 事件回顾会
事件回顾会是对危险性较大和造成伤害较严重的事件的进一步分析和总结, 一般包括HPRI、MTI、RWI和LTI, 也可能是典型的NM。项目安全总监选取出一周内发生的2~3个事件, 邀请项目执行总裁、施工经理和承包商项目经理和安全经理参与分析讨论。回顾会是在初步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 是对初步调查的确认和补充。施工监督在回顾会上陈述事件发生过程并分析发生原因, 提出整改措施。管理层对当事班组、责任监督、承包商管理层和业主管理层进行问询, 检查监督管理层的职责履行和安全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 包括施工进度压力、管理缺陷等都将纳入讨论。因此, 事件回顾会也可称为管理层事件回顾会, 管理层的参与强化了调查分析的深度, 同时也加强了事件整改措施的执行力度。
5 整改措施的制定和落实
事件整改措施的制定和落实是以传达安全隐患识别信息和防护措施为出发点。通过事件调查和开展回顾会, 我们分析总结出针对类似问题的整改措施, 并通过安全周会、周例会和早班会向全体人员传达类似风险和相应防护措施。对于涉及面广、发生较频繁的事件, 还将在施工现场张贴警示海报。同时, 事件发生原因和相应的整改措施将作为下阶段现场安全培训的指引, 以进一步提高人员的认识。
整改措施的制定和落实是PDCA[5]循环在项目安全管理中应用的重要环节。我们在事件最终报告中明确整改措施内容、落实完成进度和每项措施的负责人, 通过项目管理层的审核签字来保障整改措施的执行力度。
6 事件记录和统计分析
签字关闭后事件最终报告、事件照片和调查文件需要存档。对事件详细信息进行系统登记, 接受新喀里多尼亚劳工局审查。对事件主要原因、事件类型和伤害部位等进行统计分析, 总结出项目在一段时期内的安全生产成绩以及存在的主要缺陷。针对这些缺陷进行积极整改并广泛宣传, 增强全体人员的安全认识。
7 结论
从以上可以看出, Koniambo项目事故报告和调查制度具有以下特点:
1) 项目领导层和全体员工广泛参与, 创造良好的安全氛围;
2) 积极报告险肇事故, 关注并扼杀不安全的行为和不安全的状态;
3) 事件的处理转化为了一个主动的循环过程:报告→分析→整改→推行;
4) 不局限于当前报告的事件, 而是着眼于一类风险或缺陷;
5) 关注管理制度的适应性和执行情况, 以及监督管理层的职责履行;
6) 整改措施有针对性, 并广泛宣传。当然一例事件的处理是不能完全解决一类隐患的控制问题的, 还需要不断地对类似事件进行报告和宣传, 加深人员的认识。我们在积极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的同时, 不妨学习国际上的施工安全管理方法, 结合企业自身情况, 取其精华, 这样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Herbertson, Wayne G.The Practical Safety Guide to Zero Harm:How to Effectively Manage Safety in the Workplace[M].Value Organization Pty Ltd.2008.
[2]汪元辉.安全系统工程[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9.
[3]蒋军成.事故调查与分析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4]陈全.事故致因因素和危险源理论分析[J].中国科学安全学报, 2009 (10) :67-71.
一、为什么说生产经营单位是贯彻落实《条例》的重要主体?
在《条例》所明确的相关主体中,生产经营单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体。《条例》对生产经营单位及有关人员的义务和责任作为较为具体和明确的规定。《条例》共六章四十六条,其中与生产经营单位直接相关的内容就有第三条、第四条、第七条、第九条、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第十六条、第十九条、第二十六条、第三十三条、第三十四条、第三十五条、第三十六条、第三十七条、第三十八条、第四十条等17条的规定。因此,抓好《条例》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是生产经营单位的法定职责。
二、生产安全事故的等级是如何划分的?
根据《条例》第三条规定。生产安全事故以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及直接经济损失划分为四个等级:
1、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 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2、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3、较大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4、一般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可以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事故等级划分的补充性规定。《条例》还规定上述所称的“以上”包括本数,所称的“以下”不包括本数。
三、《条例》对生产经营单位在事故报告方面规定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条例》对生产经营单位在事故报告方面的规定主要集中在第四条、第七条、第九条、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等的内容,具体包括三个方面:
1、事故报告及补报的时限与程序。第九条规定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于1小时内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情况紧急时,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可以直接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第十三条规定事故报告后出现新情况的,应当及时补报。自事故发生之日起30日内。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补报。道路交通事故、火灾事故自发生之日起7日内,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补报。
2、事故报告的内容。第十二条规定报告事故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一)事故发生单位概况;(二)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情况;(三)事故的简要经过;(四)事故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数)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五)已经采取的措施;(六)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
3、事故报告的要求。第四条规定事故报告应当及时、准确、完整,任何单位和个人对事故不得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第七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和干涉对事故的报告……。四、《条例》对生产经营单位在事故应急处置方面有哪些规定?
《条例》对生产经营单位在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方面的规定主要集中在第十四条、第十六条两条的内容。如第十四条规定事故发生单位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启动事故相应应急预案,或者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事故的处置中要注意保护现场。如第十六条规定事故发生后,有关单位和人员应当妥善保护事故现场以及相关证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事故现场、毁灭相关证据。因抢救人员、防止事故扩大以及疏通交通等原因,需要移动事故现场物件的,应当做出标志,绘制现场简图并做出书面记录,妥善保存现场重要痕迹、物证。
五、《条例》对生产经营单位在事故调查与处理方面是如何规定的?
《条例》对生产经营单位在生产安全事故调查与处理方面的规定主要集中在第七条、第十九条、第二十六条、第三十三条、第三十四条等条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配合、协助做好事故调查。如第七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和干涉对事故的……依法调查处理。第二十六条事故调查组有权向有关单位和个人了解与事故有关的情况,并要求其提供相关文件、资料,有关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事故发生单位的负责人和有关人员在事故调查期间不得擅离职守,并应当随时接受事故调查组的询问,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2)组织事故调查。如第十九条规定未造成人员伤亡的一般事故,县级人民政府也可以委托事故发生单位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3)落实防范和整改措施并接受监督。生产经营单位按照事故调查报告提出的整改建议采取措施抓好落实,如第三十三条规定事故发生单位应当认真吸取事故教训,落实防范和整改措施,防止事故再次发生。防范和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应当接受工会和职工的监督。
(4)公布事故处理情况。第三十四条规定事故处理的情况由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有关部门、机构向社会公布,依法应当保密的除外。
六、《条例》对生产经营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有关人员不履行事故报告与调查处理有关规定要承担哪些责任?
生产经营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有关人员不履行事故报告与调查处理的有关规定,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主要体现在第三十五条、第三十六条、第三十七条、第三十八条、第四十条等规定中。具体可以从两个层面看:
(一)以事故发生单位主要负责人及有关人员为主体承担的责任
有以下十五种情况之一的,事故发生单位主要负责人及有关人员可能被处于以下处罚:
第三十五条规定的三种情况之一。即(一)不立即组织事故抢救的;(二)迟报或者漏报事故的;(三)在事故调查处理期间擅离职守的,处上一年年收入40%
至80%的罚款。
第三十六条规定的六种情况之一的,即(一)谎报或者瞒报事故的;(二)伪造或者故意破坏事故现场的;(三)转移、隐匿資金、财产,或者销毁有关证据、资料的;(四)拒绝接受调查或者拒绝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的;(五)在事故调查中作伪证或者指使他人作伪证的;(六)事故发生后逃匿的。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上一年年收入60%至1 00%的罚款。
第三十八条规定的事故发生单位主要负责人未依法履行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导致事故发生的(即《安全生产法》第17条规定的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的安全生产法定职责。主要有六条:①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②组织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③保证安全生产投入;④督促检查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⑤组织制定并实施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⑥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依照下列规定处以罚款:(一)发生一般事故的。处上一年年收入30%的罚款;(二)发生较大事故的,处上一年年收入40%的罚款;(三)发生重大事故的,处上一年年收入60%的罚款;(四)发生特别重大事故的,处上一年年收入80%的罚款。
第四十条规定的对事故发生单位负有事故责任的有关人员,依法暂停或者撤销其与安全生产有关的执业资格、岗位证书;事故发生单位主要负责人受到刑事处罚或者撤职处分的,自刑罚执行完毕或者受处分之日起。5年内不得担任任何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此外,有上述情况,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以事故发生单位为主体承担的责任
与事故报告、调查处理有关的六种情况之一的。即第三十六条六种情况之一的(一)谎报或者瞒报事故的;(二)伪造或者故意破坏事故现场的;(三)转移、隐匿资金、财产。或者销毁有关证据、资料的;(四)拒绝接受调查或者拒绝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的;(五)在事故调查中作伪证或者指使他人作伪证的;(六)事故发生后逃匿的。对事故发生单位处1 OO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罚款。
与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工作不落实导致事故发生的,第三十七条规定事故发生单位对事故发生负有责任的,依照下列规定处以罚款:(一)发生一般事故的,处1 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二)发生较大事故的,处2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三)发生重大事故的,处50万元以上200万元以下的罚歉:(四)发生特别重大事故的,处2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条规定事故发生单位对事故发生负有责任的,由有关部门依法暂扣或者吊销其有关证照。
七、《条例》中有关规定所说的“事故发生单位对事故发生负有责任”中的“负有责任”主要是指哪些情况?
“对事故发生负有责任”中的“责任”,主要是指生产经营单位没有按照《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及操作规程的规定。落实安全生产保障措施。从而导致事故发生的各种情况,主要包括以下情况:
1、未取得安全生产行政许可及相关证照、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
2、没有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责任制不落实的。
3、没有建立安全生产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安全生产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不落实的。
4、未按照有关规定保证安全生产所必需的资金投入,导致产生重大安全隐患的。
5、不按规定建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配备安全管理人员的。
6、高危行业生产经营单位(危险物品从业单位及矿山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没有经过有关部门培训考核合格并取得相应安全的资格。
7、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的安全设施。不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或者未按规定审批、验收,擅自组织施工和生产的。
8、被依法责令停产停业整顿、吊销证照、关闭的生产经营单位,继续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
9、对存在的重大安全隐患,未采取有效措施的。
10、违章指挥,强令工人违章冒险作业的。
1 1、未按规定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允许从业人员上岗,致使违章作业的;特种作业人员没有经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并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证书而上岗的。
12、制造、销售、使用国家明令淘汰或者不符合国家标准的设施、设备、器材或者产品的。
13、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组织生产经营,拒不执行有关部门整改指令的。
1 4、拒绝执法人员进行现场检查或者在被检查时隐瞒事故隐患。不如实反映情况的。
1 5、生产经营单位没有按规定危险性较大的场所和设备上设置安全警示标志的。
1 6、生产经营单位没按规定对生产安全设备进行维修保养、定期检测并确保正常运行的。
1 7、不按有关规定对重大危险源进行登记建档、制定应急措施及监控的。
18、生产、经营、储存、使用危险物品的车间、商店、仓库与员工宿舍的安全距离情况以及生产经营场所和员工宿舍出口通道情况。
1 9、生产经营单位对爆破、吊装与交叉作业现场安全管理的落实情况。
20、劳动防护用品配备及监督使用不到位的。
21、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日常管理不到位的。
22、对承包租赁的生产经营项目、场所、设备的安全管理不到位的(没有专门签订安全管理协议,对安全进行统一协调管理的)。
23、生产经营单位应急救援预案制定、管理、演练及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及维护、保养情况。
24、不落实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或规程规定的其他情况。
1目的
为规范曲靖市宣威宇恒水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生产安全事故管理,及时、准确的地报告、调查、处理和统计事故,落实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度,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等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和西南水泥《安全生产管理规程》,西南水泥有限公司《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管理办法(试行)》,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
适应于本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人身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的生产安全事故的管理。
3.管理机构及职责
安全环保处是公司生产安全事故的管理部门,其具体职责: 3.1 贯彻落实和及时传达国家和各级政府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上级公司安全管理文件;组织实施本公司安委会决议。
3.2 组织制定、评审公司的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安全应急预案和安全生产管理方针目标,并根据生产技术进步和公司持续发展情况适时修订。
3.3按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督促、指导或实施对外包单位、职能部门、生产分厂进行生产安全检查和日常安全管理。
3.4 督促、指导各职能部门、生产分厂、外包单位处理日常生产经营中发现的安全事故隐患,协调并跟踪其整改措施的完成情况和验证完成效果。
3.5 负责编制安全生产指标和安全生产工作计划,实施对下属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考核;进行安全生产总结。
3.6 在本单位安委会的领导下组织实施安全应急预案和应急救援预案;组织进行应急演练、应急演习。
3.7 组织、协调和参与调查、分析和处理安全责任事故和生产安全事故。
3.8 组织开展国家、属地安监部门与上级管理部门组织的各项安全专项活动,推选、评比安全活动先进单位和个人。
3.9 编制员工安全培训计划,会同行政人事处及时组织对员工进行安全生产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
3.10 按期组织安全例会,分析研究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协调解决安全生产工作中的相关问题。
3.11 按属地安监部门与上级管理部门的要求及时填报安全生产管理月报并报相关部门。
3.12 向安委会报告本单位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运行情况及其改进要求。
3.13 负责本单位安全生产管理的有关事宜与外部相关单位的联络协调。
4、管理要求
4.1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应及时报告。事故报告应及时、准确、完整,任何单位和个人对事故不得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
4.2 事故调查处理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及时、准确地查清事故经过、事故原因和事故损失,查明事故性质,认定事故责任,总结事故教训,提出整改措施,并对事故责任者依法追究责任。
公会依法参加事故调查处理,有权向有关部门提出处理意见。4.3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和干涉对事故的报告和依法调查处理。
4.4 对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中的违法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上级公司、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监察机关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举报。
5.生产安全事故划分 5.1按事故发生的领域划分:
5.1.1 工业生产安全事故:指在生产场所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发生的造成单位员工和单位外人员人生伤亡或者经济损失的事故(含设备事故),不包括火灾事故和道路交通事故。
5.1.2 道路交通事故:指本公司车辆因公在道路上因过错或者意外造成的人生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件及厂区内公司负有直接责任的交通事故。
5.1.3 火灾事故: 指失去控制并对财产造成损害和人身造成伤害的燃烧事故。
5.2 按人受伤害的程度,生产安全事故分为轻伤、重伤、死亡三个等级:
5.2.1 轻伤事故:指只发生比较轻微的一般性伤害事故。轻伤一般为损失工作日1日以上105日一下的轻微丧失劳动能力的现象(最终以伤残等级鉴定为准)。轻伤大致分为两种情况:
5.2.1.1 对生命无危险,但能轻微损害健康的伤害现象。5.2.1.2对于生命无明显危险,但能造成部分损害健康的现象。5.2.2 重伤事故:指有重伤、无死亡,受伤后经较长时间医治后,仍然因伤致残、造成有后遗症的事故。即损失工作日105天以上无死亡的事故(最终以伤残等级鉴定为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即劳动功能障碍鉴定为一级至六级的并符合下列情况的伤残人员:
5.2.2.1 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不能工作,退出工作岗位,生活完全不能自理需要日常生活护理的。
5.2.2.2 部分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工作岗位,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需要一定生活护理的。
5.2.2.3 丧失一定劳动能力但尚能工作,生活部分不能自理需减轻工作量或调换轻便工作,仍然需要部分生活护理的。
5.2.3 死亡事故:指一次事故造成死亡一人以上事故。5.3 按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生产安全事故分为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较大事故和一般事故共四个等级(其中“一般事故”再细分为四个等级)。
5.3.1 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5.3.2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5.3.3较大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5.3.4一般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5.3.5从企业管理角度再将一般事故细分为以下四级; 5.3.5.1 一般事故一级,是指造成2人死亡,或者6人以上10人以下重伤,或者50人以上轻伤,或者3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5.3.5.2 一般事故二级,是指造成1人死亡,或者3人以上6人以下重伤,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轻伤,或者3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5.3.5.3 一般事故三级,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轻伤,或者3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5.3.5.4 一般事故四级,是指造成3人以下轻伤,或者30万元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5.3.6 中伤和轻伤的判断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界定。5.3.7 本条款所称“以上”包括本数,“以下”不包括本数,死亡事故含受伤后在医院救治时死亡的事故。
6.事故报告
6.1公司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事故后,现场有关人员应立即报告本工段领导,工段领导向处室、分厂领导报告,处室、分厂领导向企业安全环保处、生产副总、总经理报告。
情况紧急时,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可以直接向公司安全环保处报告或直接向公司总经理报告。
6.2 事故报告时间:
6.2.1 发生一般事故四级,在事故发生后1小时内逐级报告安全环保处备案。
6.2.2 发生一般事故三级,在事故发生后1小时内由公司安全环保处向云南西南水泥有限公司安委办报告备案。
6.2.3 发生一般事故二级及以上,在事故发生后1小时内由公司安全环保处向云南西南水泥有限公司安委办报告,同时向宣威市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报告。
6.2.3对本公司外包单位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公司按本制度报告。
6.2.4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应以书面形式报告,情况特别紧急时,可用电话口头初报,随后书面报告。书面报告至少包含以下内容:
6.2.4.1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情况; 6.2.4.2事故经过; 6.2.4.3 事故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数)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
6.2.4.4已经采取的措施;
6.2.4.5 事故报告单位、报告人、批准人、报告时间和联系电话。6.2.4.6 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
6.2.5
事故情况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续报。
自事故发生之日起30日内,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补报。道路交通事故、火灾事故自发生之日起7日内,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补报。
7、事故救援
7.1 公司建立各类事故相关应急救援预案,发生事故后立即启动相应事故救援应急预案,组织抢救,防治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7.2 发生事故后,事故单位负责人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应立即赶赴事故现场,组织抢险救援,不得擅离职守。
7.2.1 发生一般事故二级及以上事故,并可能造成衍生事故时,公司总经理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应当赶赴事故现场。主要领导外出时,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赶回处理事故。
7.2.2 发生一般事故三级及以下,公司总经理或者分管安全生产副总经理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应当赶赴事故现场。
7.3 事故发生后,事故单位应当妥善保护事故现场以及相关证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事故现场,毁灭相关证据。7.4因抢救人员财产和防止事故扩大等需要移动现场物件时,应当做出标志,摄像拍照记录、绘制现场简图并做出书面记录,妥善保存现场重要痕迹、物证。
8事故调查
8.1 一般事故二级及以上事故发生后,由云南西南水泥有限公司安委办牵头,本公司配合成立调查组,并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和其授权(或委托)有关部门组织的事故调查组进行事故调查。
8.2 一般事故三级由云南西南水泥有限公司安委办组织调查组展开事故调查;一般事故四级由本公司自行组织调查组,并将调查处理结果报云南西南水泥有限公司安委办备案。
8.3事故调查组履行下列职责:
8.3.1查明事故发生的经过、原因、人员伤亡情况及直接经济损失;
8.3.2认定事故的性质和事故责任;
83.3提出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
8.3.4总结事故教训,提出防范和整改措施;
8.3.5提交事故调查报告
8.2 事故调查组及时向事故单位和有关人员了解情况,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不得阻碍调查组的工作。
8.3 事故调查组成员在事故调查过程中应当恪尽职守,遵守事故调查组的纪律,保守事故调查的秘密。
8.4事故调查报告内容要真实全面,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8.4.1事故发生经过及事故事故救援情况; 8.4.2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情况; 8.4.3事故发生的原因和事故性质;
8.4.4事故责任的认定和对事故责任责任人的处理建议;
8.4.5事故教训和事故防范、整改措施;
8.4.6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
8.4.7事故报告单位、报告人、批准人、报告时间及联系方式。
8.5 事故调查报告应当附具有关证据材料,事故调查组成员应当在事故调查报告上签名。
8.6一般事故二级及以上的事故地方政府组织调查的,由其调查组按相关程序出具调查报告。地方政府不组织调查的,由云南西南水泥有限公司出具调查报告,并按程序逐级上报。事故处理
9.1 事故发生后,公司应深入查找管理方面的问题,并召开事故分析会。
9.2 事故发生后,公司应按照安全事故“四不放过”的原则进行处理,认真吸取事故教训,落实防范和整改措施,防治事故再次发生。防范和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接受工会和职工的监督
9.3所有事故结案后,必须建立事故档案,并分级保存,事故档案应至少包括事故调查报告及有关证据材料。
10事故统计与分析
10.1按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定期对事故、事件进行统计、分析。
事故事件统计采用图表形式表示,计算指标包括:工伤事故率;百万工时伤害率;未遂率。计算方法如下:
工伤事故率=计算周期内工伤事故人次÷计算周期内员工总人数平均数×1000‰;
百万工时伤害率=计算周期内轻伤以上总人数÷计算周期内总工时×1000000;
未遂率=计算周期内未遂事故总数÷计算周期内工伤事故总数×100% 10.2事故事件统计和分析结果要形成文字书面文件。10.3安全环保处年底要对全年发生的全部事故事件进行统计和分析,并与上年的统计与分析结果进行对比。
10.4每次统计和分析完成,安全环保处要将结果存档,同时以书面形式向公司领导汇报,并以安全快报的形式公布结果。
11事故回顾学习
11.1定期对本单位和其他单位已发生的事故事件进行回顾,可以降低事故事件发生的频率,是预防事故事件发生的有效方法。为了使事故事件的回顾形成制度化,特做出如下规定。
11.2各处室、分厂至少没半年一次组织员工以工段为单位对发生的事故事件进行回顾和讨论。回顾和讨论以事故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制定的防范措施为主。本单位没有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可以学习其他单位是事故案例。11.3事故事件回顾由各处室、分厂厂长或工段工段长牵头,如有需要由公司专职安全员协助,参加员工要认真学习了解事故事件发生的原因,预防同类事故事件的重复发生,对预防措施积极发表意见,鼓励员工提出新的防范措施进行完善。由牵头人做好事故事件回顾记录,回顾结束后将回顾记录上交安全环保处保存。
11.4安全环保处每年至少组织召开一次事故事件讲座,利用事故事件讲座组织员工对当期发生的事故事件进行学习和讨论。
11.5员工根据本工种近期的实际情况可以提出对已发生事故事件回顾和讨论的要求,各生产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对员工进行事故事件回顾提供必要的环境和时间。
12相关记录 10.1事故报告 10.2事故登记记录 10.3事故调查报告
为了避免和减少事故的发生,按照建筑法和国家及行业有关规定,制定伤亡事故报告调查处理和统计制度,以便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报告调查处理统计上报事故。
1、事故报告制度
发生事故后,负伤人员或最先发生事故的人员应立即逐级
1)
报告领导。2)企业发生重大伤亡事故必须在24小时内将事故基本情况逐级上报,企业报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3)向上级报告事故发生的同时,要做好保护现场工作,及时抢救人员和财产、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故扩大。
2、事故调查制度
组织调查组,在接到事故报告后,单位领导人应及时赶赴1)
现场帮助组织抢救,并迅速组织调查开展调查工作。2)轻伤、重伤事故。由企业负责人或指定人员、组织生、技术、安全设备等有关人员及工会人员组成事故调查组。
3、事故处理制度
企业在处理事故时应严格按照四不放过原则进行 1)2)3)4)事故原因不查清楚不放过 不采取改进措施不放过
责任人和职工群众不受教育不放过 对事故有关领导和责任人不查处不放过
4、伤亡事故统计制度
第一条:伤亡事故报告程序及登记手续
1.凡发生未遂事故由各施工班组进行登记,并报告工地负责人。
2.凡发生轻伤事故,于事故发生后口头报告分公司安全部门,月底填“伤亡事故登记表”上报公司安全站。
3.凡发生严重未遂事故,应立即口头报告公司安全站和分公司安全部门,由公司安全站组织调查分析,找出原因,采取防范措施,杜绝重复发生。
4.凡发生重伤、群伤、死亡事故,事故单位必须立即上报公司安全站,其中死亡事故再立即报送主管机关及当地劳动部门、工会、检察院。
5.凡属于“扭伤”事故类别的负伤者,必须持有医疗部门诊察后出具的可靠的诊断证明,并经班组长、工地、安全站确认后,所在部门方可填写“伤亡事故登记表”上报。
6.属于轻伤事故的伤者本人,必须在事故发生的当天报告班组长,过期不报者,不予补报登记手续。
第二条:重大事故的现场处理
1.发生重伤、群伤、死亡事故,就近工作人员应积极抢救伤者,保护好事故现场。
2.事故现场未经安全专业部门勘察前任何人都不得擅自变动事故物证的位置,就近施工人员有责任提供有关事故的旁证资料。
3.安全专业部门接到事故单位报告后,应立即到现场进行临时性处理,详细勘察事故现场,记录事故现场,记录事故现场情况和责任者的口述材料,索取必要的旁证材料,事故现场的临时性处理完毕后,应立即向上级主管机关、当地劳动部门、工会、检察院报告,并及时填写“重伤死亡事故调查报告书”,报送主管部门、劳动部门。
第三条:事故责任的一般区分
事故责任分直接、主要、间接、一定责任四种。确定责任时必须作到事实求是。根据安全施工责任制度的规定,结合现场施工实际情况进行严肃认真的调查分析报告后确定。
事故责任一般区分如下:
1.受过三级安全教育和本工种、专业安全教育并经考试合格的职工,因本人违反安全施工制度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而造成的事故、因职工本人玩忽职守,工作不负责任违反劳动纪律而造成的事故,由其本人负直接责任。
2.从未参加过施工,未按规定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即参加施工而发生事故的,则应分别追究有关当事人的责任。
3.施工无安全措施或未交底,就施工而造成非本人责任的事故,应分别追究项目部经理或工程技术人员的责任。
4.在施工安全条件不具备或有直接威胁工人生命安全的场所。经工人提出但未采取措施即令施工,而造成非本人责任的事故,由强迫命令者负全部或主要责任。
5.机械设备有缺陷或不按规定保修而危及安全运行的,经操作人员提出但未采取措施即令运行的,造成非本人责任的事故,由强迫命令者负全部或主要责任。
6.工人因不使用防护用品而造成的事故,由其本人负全部或主要责任。
7.各级领导或项目经理在布置任务的同时,没有布置安全工作或放松安全教
育,对发现的问题不采取措施解决以及管理不善等问题构成事故发生的原因,应根据情节分别追究领导或项目经理及施工管理人员应负不同责任。
第四条:事故的调理处理及权限
1.发生伤亡事故后各级领导要组织对事故进行认真的调查分析,从思想上、技术上、管理上查明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和主要原因。分清事故责任,坚持作到“三不放过”。即事故原因没有分析清楚不放过,事故责任人和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采取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不放过,事故责任人没有受到应有处理不放过。
2.对造成事故的责任者,要依据安全管理奖惩制度和上级有关规定进行严
肃处理。
3.一般未遂事故由工地负责人调查分析,进行处理后向单位分管领导及公
司安全站报告。
4.严重未遂事故应立即上报公司安全站,由公司分管领导和安全站主持调
查分析,找出原因,采取防范措施,杜绝重复发生。
5.重伤事故由公司组织事故调查组,主持调查分析,进行处理后向上级主
近几年来,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 (以下简称《内河条例》) 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交通事故调查处理规定》 (以下简称《内河规定》) 的修改和颁布实施, 为促进事故调查处理工作更加规范、事故责任认定更具科学性提供了法制保障。通过内河交通事故依法调查处理活动, 为事故预防预控、法规制订、安全管理规律探索提供了依据, 有效保障了水上安全形势的持续稳定。同时, 随着内河航运事业的快速发展, 国家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 内河航运人员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 社会公众诉求意愿的不断增强, 内河航运事业对交通事故调查处理工作过程中所体现的公正、公开、公平等要求也越来越高, 使现行的内河交通事故调查处理工作机制面临极大挑战, 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内河交通事故调查处理工作中的各个环节, 解决当前内河交通事故调查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因此, 笔者试对当前内河交通事故调查处理中存在的问题作逐一分析, 并就构建内河交通事故调查处理机制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2 目前内河交通事故调查处理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2.1 对内河交通事故调查处理行为本身的认识问题
在日常工作中, 我们习惯把对内河交通事故调查和处理工作称之为海事调查和海事处理, 认定其行为是一种行政执法行为。那么, 海事调查和海事处理工作是否真正属于行政行为范畴?笔者从相关原理和目前调查处理工作中遇到的现象对这一问题进行以下剖析:
(1) 海事调查和海事处理的定义。海事调查泛指海上事故发生后, 有关机关、部门、单位或个人对事故发生的有关情节进行调查的工作。专指海事机构对海上交通事故所进行的行政调查。海事处理是指海事管理机构对海上发生的船舶交通事故所实施的调查和处理工作。
从定义中我们可以得出:对交通事故进行调查和处理是海事管理机构的一种专属行政管理职能和行政管理活动。
(2) 相关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内河条例》第五十条至五十三条中对内河交通事故发生后, 事故当事人、海事管理机构的义务、责任、权利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在第七十七条中对海事管理机构作出的事故调查处理结论有效性进行了界定;第八十四条中对妨碍海事调查的行为设定了行政处罚。《内河规定》第四条明确规定:内河交通事故的调查处理由各级海事管理机构负责实施;第三十三条、第三十四条中对事故处理工作进行了明确规定。
从上述法规和规章规定中我们可以得出:海事管理机构对内河交通事故进行调查和处理是法定的行政行为, 具有法定强制性、不可替代性、专属性和行政约束力。
(3) 行政法学与事故调查处理行为的衍接。行政法原理中, 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管理活动、行使职权过程中所做出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其包含主体要素、职权要素和效力要素等三个要素。
根据《内河条例》及《内河规定》的规定, 海事管理机构在获悉内河交通事故后:第一, 必须立即赶赴现场组织进行调查取证;第二, 必须查明事故原因, 得出事故调查结论;第三, 必要时对事故责任人实施海事行政处罚;第四、必要时对事故当事人实施海事强制措施;第五、向事故相关方面提出安全管理建议。由此可见, 海事管理机构在内河交通事故调查处理过程中的活动行为具备了行政法原理中的主体要素、职权要素和效力要素的法定要求, 符合行政行为法定“三要素”的要求。因此, 理应把海事调查处理行为视为完整的行政行为。但是, 在目前内河交通事故调查处理过程中, 特别是在内河水域海事机构开展海事调查所取得的证据 (如调查询问笔录、现场勘察笔录、录音录相等) 及所作出的事故调查结论不能作为“直接证据”和“行政结论”被司法部门所采用 (只能当作一般证据进行举证) 。同时, 在《内河条例》和《内河规定》中对内河事故调查取得的证据的效力和事故调查结论的法律地位都未有明确的规定, 这就给内河事故调查行为的归属和对事故的处理结论的行政效力性提出了质疑, 也给内河交通事故的调查处理工作带来诸多不利。因此, 对内河交通事故调查处理行为如视为完整的行政行为, 则在其法律的体现方式上, 应充分体现法律上的行为内容, 并以法律、法规形式确定其合法化, 使其在行政、民事诉讼中享有应有的法律地位。
2.2 内河交通事故调查处理与民事纠纷调解问题
每一宗内河交通事故的发生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 也会因交通事故而产生民事侵权纠纷。对于由内河交通事故所引起民事侵权纠纷的处理问题, 目前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和做法:一是以法律、法规未授权或无明确调解依据为由, 对事故引起的民事纠纷不受理或不进行调解处理, 由当事人寻求其它途径处理, 海事部门只履行事故处理五步曲即:调查取证、分析原因、得出结论、实施处罚、提出安全建议;二是以着重解决事故引起的民事纠纷为侧重点, 达到结案之目的。事故发生后, 海事部门及调查人员就事故损害召集相关方进行协商调解, 反复做工作, 使双方达成一致。两种做法肯定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效果。前者在事故发生后, 虽然海事部门调查结束了, 但事故却未最终妥善处理完毕, 还存在经济纠纷等问题未解决。后者是因调解无明显依据支持, 如人身伤害、船舶修复等无法详细计算等, 导致强制力不够, 出现工作周期长, 甚至会出现无功而返的局面, 这样就会造成淡化以责论处的现象, 弱化了海事调查处理的功能。
2.3 对处理碰撞事故中界定事故责任过失程度的认识问题
在通过碰撞事故的调查处理过程中, 往往会出现这样一个现象, 不同的事故调查人员, 面对着同样的调查材料, 对同一碰撞事故的责任认定, 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并且各有其法律依据和道理。究其原因, 主要是不同的事故调查人员对双方当事船舶在事故中的过失责任程度上的认识不一致所致, 即对判定造成碰撞事故的主、客观原因认识不一。从碰撞事故发生的过程看, 船舶发生碰撞会经历三个阶段:一是船舶间出现了碰撞危险, 双方船位交叉, 或一方错走了航路;二是当存在碰撞危险后, 未引起足够警惕, 也未及时采取措施, 导致形成了紧迫局面, 或因一方突然行动形成紧迫局面;三是双方的措施不当, 形成了紧迫危险, 最后导致碰撞事故的发生。在碰撞事故调查处理中, 对不同阶段的过失程度认识不一致, 则会对事故责任认定产生不同的结果。在第一种情况下, 认定走错了航路是导致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 否则就不会出现险情或事故。因此, 谁错走了航路, 谁就要承担全部责任或主要责任;第二种情况, 以考虑权利和义务以及过失为前提, 谁首先形成紧迫局面谁应承担主要责任, 并应对事故承担相应责任。目前处理碰撞事故大多采用的这种认定方式。这一种认定方法是按航行危险的程度以及法规规定的权利、义务的体现作为基础依据来分析和处理的;第三种情况, 碰撞不可避免, 但操作上的过失, 或双方行动中的不协调, 最终导致事故发生。责任认定中有两种态度, 一是与形成紧迫局面前的权利、义务相对应;一是最后机会原则, 谁掌握最后机会, 谁承担主要责任。
依据上述现象描述, 笔者认为, 在碰撞事故责任认定中, 要解决二个问题, 一是要确定并相对统一责任认定原则;二是对碰撞事故当事方过失程度要有更加准确的描述。在责任认定原则中, 应首先确定行政强制规章的法律地位, 以此作为责任认定的首要原则, 从而提高法规的严肃性。在当事方过失程度准确描述中明确谁形成紧迫局面谁应承担主要责任, 因为这是使避让行动复杂化和提高了危险性的主要原因。在把握最后机会原则上, 应谨慎采用, 要有评判船员通常做法的标准。
2.4 事故处理过程中, 行政法规与刑事法规的衔接问题
当内河交通事故的等级达到重特大事故时, 出现司法介入的问题。海事机构的调查在司法调查开始后就存在着与其相衔接问题, 其中涉及到海事调查是否终止?如不终止, 是否会影响司法调查?涉及到移交问题, 该如何移交?移交那些内容?在事故处理结论的执行上如何完成行政法规要求的执行内容, 这些都是值得商榷的问题。
以上所述均为内河海事调查处理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也是海事调查处理工作中的基础性工作。只有正确认识和解决了这些问题, 才能充分发挥海事在内河事故调查处理的职能作用。
3 关于建立内河交通事故调查处理工作机制的探讨
(1) 加强内河交通事故调查处理立法建设。参照最高法院民事审判第四庭和国家海事局于2006年联合下发了《关于规范海上交通事故调查与海事案件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 修改《内河条例》和《内河规定》。通过立法形式, 将内河交通事故调查处理行为确定为行政行为, 确立其法律地位, 以法定形式确定事故调查结论的行政有效性, 提高内河交通事故调查处理结论的法律地位及行政力度。
(2) 加强内河交通事故调查处理工作程序化、规范化建设。根据内河航运发展和公众诉求变化, 增加事故调查处理新的内容。例如:在海事处理中增加海事机构行使民事纠纷调解的功能, 研究制定相应的配套工作依据, 使事故民事调解工作做到有据可依, 从而体现海事机构行使水上执法的功能, 达到海事服务内河航运、服务“三船”的宗旨。
(3) 建立内河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专家委员会制度。重点认证有关技术问题, 如船员通常做法, 避重就轻的操作, 操作不当的程度等, 以及有争议的事故责任认定意见。发挥专家的技术优势, 提高事故处理的质量, 并确定其地位和效力 (如法院的审委会) 。
(4) 设立专门的内河交通事故调查处理部门, 具体负责对内河交通事故的调查和处理, 保证内河交通事故调查处理质量, 树立海事部门的专业权威性。
(5) 完善内河交通事故与司法移交中的工作内容。界定事故移交的标准、移交工作程序、移交事故的后期工作要求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S].
[2]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交通事故调查处理规定[S].
[3]关于规范海上交通事故调查与海事案件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S].
[4]柳砚涛, 刘宏渭.行政行为构成要素之探讨[J].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05, (3) .
[5]倪建秋.试论水上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不可诉性[J].中国海事, 2007, (2) .
处理制度
中心小学学校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制度
为积极预防、妥善处理在校学生伤害事故,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和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安全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和其它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及有关规定,制定我乡安全事故报告制度:
第一条 为了及时控制和消除发生于校园安全事故的危害,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所称“校园安全事故”是指发生于学校之中,对在校教职工、学生身体健康、生命安全造成不良
影响,或者对学校财物造成重大损害的事故。
第三条 任何人对学校安全事故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第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学校教职工应当发现后立即向校长报告;值班人员应当在发现事故后及时向带班领导汇报,向急救中心报告,带班领导同时根据事故情况向中心校及教育局及相关部门报告:
1、发生火灾等引起重大伤害事故的;
2、发生或有明显征兆可能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的;
3、发生或有明显先兆可能发生重大食物中毒事件的;
4、发生致人伤亡或者可能致人伤亡的暴力伤害事件的;
5、发生或可能发生在校师生被绑架事件的;
6、其他造成在校师生人身伤害或者造成在校师生人身重大危险的事件。
第五条 本制度第四条范围以外的其他校园安全事故应当于事故发生后及时向中心校及相关部门进行书面报告。
第六条 发生校园安全事故后,应当就该事故保持与学校值班领导的密切联系,及时将事故处理情况和调查情况向学校进行汇报,以便学校及时上报事故情况。
第七条 校园安全事故得到控制或者消除后,负责老师应当以书面形式及时向校长或上级进行全面汇报。
说明:(1)、学校发生安全事故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报告学校负责人。
(2)、学校负责人接到安全事故报告以后,除按《学生安全事故处理(应急)程序》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外,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立即如实报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与事故种类相关的有
关安全职能部门,不得隐瞒不报、谎报或者拖延不报。
为有效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及时消除各类事故隐患。事故发生后,立足于尽量减少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并且在第一时间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投入抢险救助工作,根据我校教育实际,特制定以下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制度:
1.处理安全事故,要按学校分级管理的原则。学校发生安全事故,要立即报告乡政府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同时学校应组织、指挥、调度现场的抢险救助工作并保护好现场,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学校领导应及时赶赴现场主动参与组织抢险救助工作。
2.凡发生师生有死亡,或较大直接经济损失的重、特大安全事故,必须在1小时内电告市教育主管部门,并在12小时内附上文字报告,报告内容必须明确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伤亡情况以及经济损失状况。
3.处置事故现场最高负责人由在
场最高级别的党政领导担任指挥,并根据事故性质、危害程度成立相应的工作小组:抢险组、抢救伤员组,维护现场秩序警戒组、善后处理组,后勤保障组等,以确保抢险、救助工作有序进行,将事故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4.安全事故发生后,责任人或临时责任人要根据现场条件和自身能力对事故作最好的应急处理。责任人或临时责任人在应急处理后要以最快速度报告校长室。学校要做好相关现场保护工作。事故调查必须采取”四不放过”原则(事故原因没有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没有追究不放过;师生员工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防范措施不放过),任何学校或个人不得违反规定,隐瞒事故调查。
5.为了预防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学校加强对重、特大事故的隐患排查和整改。对一时难以整改的重、特大事故隐患,学校要建立档案,逐级上报,并制定防范监控方案,确保重、特大安全事故隐患得到及时消除和有效监控,从
而杜绝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6.责任人或临时责任人合同责任人在最短时间内对事故作深入调查分析,写出详细的书面报告,呈校长室参考。校长及时召集有关人员对事故作进一步调查分析,确定事故性质。校长空召开有关会议,根据有关规定,对事故相关人员作公正处理,并加强对责任人和当事人的教育。处理结果备案归挡并在教职工大会上公告。
7.对安全事故采取漠视、退避、推诿或掩盖的,要给予严厉批评,并视情节轻重作出相应处理。
发生工伤事故,除应对伤者急速抢救外,还要迅速对事故进行调查处理。做到“四不放过”,即事故原因不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群众没有教育不放过,没有防护措施不放过,责任者没有处罚不放过,并建立工伤事故档案。
一、发生死亡事故,立即报告公司,重大安全事故,工程处必须在4小时内报告公司,公司必须在接到报告后,12小时内报告市建委安全办及建军管处安监站,并把事故分析报告及处理意见同时上报。公司经理及负责质安工作的副经理,必须立即赶到事故现场调查事故原因及处理善后工作。
二、发生轻伤事故,由项目部经理组织有关人员进行事故调查分析,专职安全员参加,开事故分析会,进行“四不放过”教育,提出防范措施。落实整改负责人和整改期限。并填写“工程工伤事故调查处理报告书”及事故调查报告,于事故发生两天内报公司一式两份,再由分公司上报公司。
三、对未造成伤害的安全事故要当作工伤事故起因是一样的,只是造成后果程度不同。为了避免类似事故的重复发生,规定项目部经理对所有的肇事事故(险些造成人员伤亡的事故)和未造成伤害的事故,都要像对待工伤事故一样认真进行现场“四不放过”教育,对责任者严肃处理,并填写“未遂事故登记表”报公司。
四、发生伤亡事故后,项目部应立即将事故概况(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伤者姓名、年龄、工种、事故经过和发生原因等)报公司,公司用快速办法公司并于月末按规定统计上报。
事故发生需要具备两个必要的条件, 即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稳定状态, 而物的不稳定状态通常是因为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 物的不稳定状态可通过对特定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识别来确定。事故发生时, 应急响应避免事态扩大化, 事故分析和处理可有效预防事故的重复发生。该文将介绍引起事故发生的危险源因素的识别、分析和评价方法, 以及事故发生的分析和处理方法。
1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识别
根据图1的理论, 通过发现和分析所有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 对危害影响大小不一的风险内容进行控制, 可最大程度地降低事故发生的频率。在进行危险源识别时, 起关键作用的是施工项目部技术人员, 项目部应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对项目作业全过程中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进行识别, 对识别出的重大危险源和重要环境因素进行评价, 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使危害降低到可以接受并尽可能低的水平。
对于辨识出的重大危险源, 相关技术人员利用制定的施工方案, 通过安全技术措施、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安全技术交底对其进行总体控制;通过明确责任人、明确具体措施方法 (监护人旁站、仪器监测等) 、全方位全天候对其进行监控。一旦发现有失控的苗头, 必须先撤离相关人员或停工, 再采取措施, 直到危险解除后方可恢复作业。
1.1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识别的组织
任何项目开工前, 项目部必须根据当地的环境、工程概况、施工内容等因素, 组织相关专业人员进行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识别。
1.2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辨识应结合下列方法进行
通过询问与交流, 现场观察, 查阅安全检查记录, 查阅伤亡事故、环境事件记录, 收集相关外部信息等操作对危险源进行辨识。
项目部组织施工队主要负责人、技术人员、质量管理人员、HSE管理人员、骨干作业人员根据该工程有关生产资料, 从安全管理设施、办公生活区、临时设施、施工用电设备、高处作业机械、防火设备、化工危险品、检测检验仪器、起重运输机器、工程机械仪表、电动工具、施工环境季节因素、基础施工设备、钢筋作业、模板作业、混凝土作业、砌筑作业、装饰装修材料、防水作业、钢结构施工流程、铆工管工钳工焊工作业、起重作业、垂直运输作业、防腐作业、通风作业等对危险源进行识别, 编制危险源清单。
1.3在辨识危险源和环境因素时可在以下活动范围内进行
正常与异常情况下的施工现场, 施工的过程中各工种作业运行流程, 正常施工以外的临时性、突然性工作, 办公区域、生活区域内的各项操作。
1.4在辨识危险源和环境因素时要在工作人员的活动范围内进行
常规活动, 非常规活动, 所有进入施工作业场所的人员相关各工种作业。
2风险分析和评价
风险分析和评价是进行行为干预的基础。行为干预是指管理人员对员工进行有效观察之后, 通过沟通交流后, 指出并帮助其纠正不安全风险的行为或鼓励其维系安全行为而采取的一系列的活动[2]。通过对不安全行为的有效干预, 使得处于不安全状态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得到有效控制, 进一步降低事故发生的机率。
2.1进行风险分析和评价
由项目经理、执行经理、施工经理、现场HSE监督人员、技术人员、专家顾问、有经验的员工组成风险评价小组依据工程经验和各种相关技术资料, 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评价, 初步评价出重大危险源和重要环境因素。风险评价主要采用D=LEC的风险评价法, 并结合HSE检查登记台帐记录的问题和事故、事件台帐, 确定重大风险。
2.2评价时应考虑的因素
引发事故事件的机率, 发生事故事件后的伤害程度, 造成损失的轻重程度, 作业条件的危险程度。项目部根据风险评价记录, 编制重大危险源和重要环境因素清单。
2.3风险分析和评价的作用
工程开工前的风险分析和评价, 是对项目全过程、全方位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辨识和评估。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还要对每一项工作进行有针对性的风险分析评价, 并制订管理方案。以上内容必须告知所有参与职工, 使之熟知作业场所可能存在的风险, 从而有针对性安全防护和紧急避险。重大危险源名称及部位、安全措施、避险方法、责任人、应急电话等信息应张贴在现场明显位置, 必须明确全天候的应急值班电话并公示, 以便事故、事件情况的及时传递, 明确安全事故的地点及类型、涉及的危险物质、事故伤亡情况、影响范围以及事态的控制情况, 适时启动应急程序。
2.4风险控制措施
项目部对于开工前辨识出的重大危险源和重要环境因素进行综合地评估, 确定哪些方面要作为“重中之重”加以严格控制。一般建设工程的风险控制措施, 见表1。
3施工安全事故处理的基本原则
在危险源和环境因素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 人的不安全行为仍会导致事故的发生。工人在侥幸、冒险、麻痹、从众、经验等心理刺激下形成了走捷径的观念, 都会导致不安全行为;而不安全行为出现可能没有导致伤害事故, 又鼓励了工人侥幸、冒险、麻痹、从众、经验等心理[3]。而这些人的不安全行为要实现100%的监管和控制, 难度非常大且成本很高。通过加强培训和演练可约束人的不安全行为, 方可避免事故的再次发生, 以期达到降低事故发生概率的安全目标;但在事故发生时, 项目相关人员必须作出应急响应、及时进行事故处理。
3.1应急响应
当事故发生时, 发现人立即以任何形式告知周围其他人, 并利用电话、对讲机等方式以最快的速度向应急救援领导机构报告, 必要时可直接联系消防、医疗等部门。如果事故影响范围比较大, 应急救援部门及相关人员应立即采用鸣笛、吹哨、广播、扬声器或大声喊叫等方式, 通知并组织处于危险场所的人员撤离, 必要时可与相邻有救援能力的单位、消防、医疗等机构联系、请求支援。当事故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时, 应立即向上一级应急救援领导机构报告, 请求启动上一级应急预案。事故发生后事故当事人或事故发现者应立即向项目部或安全监督员报告。如发生火灾事故且火灾性质较严重时, 必须立即拨打火警电话进行报警, 并直接或者逐级报告至企业负责人。
企业负责人接到重伤、死亡、重大死亡事故报告后, 应立即前往发生事故地点, 进行调查, 处理或组织抢救;抢救的同时及时向业主和当地主管部门报告, 相关单位和人员应根据相关规定立即如实向上级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和业主 (监理) 单位和地方有关部门上报, 按要求进行调查、分析和处理。
企业主管部门和劳动部门接到死亡、重大死亡事故报告后, 应当立即按系统逐级上报;根据事故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社会影响, 依据有关规定, 按时如实向主管部门和业主 (监理) 单位和地方有关部门报告事故情况。
事故发生后, 项目部安全经理或现场项目经理、现场施工经理在进行报告的同时, 立即组织撤离现场施工人员, 迅速组织实施应急管理措施, 并迅速采取必要措施抢救人员和财产, 防止事故蔓延、并负责对现场实施保护。依据事态发展蔓延的势头, 及时通知有可能波及到的单位, 避免造成更多人员伤害、财产损失、环境破坏和社会影响。
3.2事故调查
轻伤、重伤事故, 由企业负责人或其指定人员组织生产、技术、安全等有关人员以及工会成员参加的事故调查组, 进行调查。发生轻伤事故和其它一般事故, 由项目部安全经理组织有关人员对事故进行调查和处理, 调查的具体内容如下:调查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经过、原因、损失和责任情况, 调查伤亡人员的姓名、性别、工龄、工资、级别、职称、职务、伤势部位和受过何种安全教育、技术培训、有无预防措施, 调查人证、物证、旁证在事故前、事故中、事故后的各种状况。通过现场勘察和调查询问的方法采取与发生事故有关的原始证据和证人口述材料, 核查事故有关的各种记录和资料, 掌握与事故有关的细节和因素。事故调查除遵守以上程序外, 还应符合施工地、国家以及业主 (监理) 方的相关规定要求。
事故调查组的职责:查明事故发生原因、过程和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情况, 确定事故责任者, 提出事故处理意见和防范措施的建议, 写出事故调查报告。发生的各类事故不论大小、轻重, 包括未遂事件, 都要上报本项目部的HSE管理部门、业主和总包, 并登记在事故台帐上。及时地调查、确认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 根据事故的原因制定出相应的纠正和预防措施, 防止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
3.3事故处理
事故调查组提出的事故处理意见和防范措施建议, 由发生事故的单位及其主管部门负责处理。事故处理坚持“四不放过”的原则, 即事故原因没有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没有严肃处理不放过、员工没有受过教育不放过、防范措施没有落实不放过。
3.4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
对工作不负责任、违反劳动纪律、不严格执行各项规章、造成事故的主要责任人, 对已列入安全技术措施的项目不按期实施、又不采取应急措施而造成事故的主要责任人, 对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劝阻不听造成事故的主要负责人, 对忽视劳动条件、消减安全保护措施而造成事故的主要负责人必须进行严肃处理。
4事故预防
根据事故调查所分析的事故原因和责任, 采取以下预防措施:工程技术措施、教育措施和管理措施, 消除风险的措施, 降低风险的措施, 控制风险的措施。
编制应急培训计划, 应急救援组织应组织应急救援队伍进行专业培训。内容为各专业的应急救援知识和相关内容。提高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 提高相互协调配合的能力。应急救援组织应对全员职工进行应急教育培训。内容为在特定的环境下的应急反应能力。包括:如何避险、如何逃生、如何及时向应急救援部门报告等以及必要的急救常识。
制定、完善管理程序和操作规程, 制定、落实风险监控管理措施, 制定、落实应急预案, 考虑是否需要补充现有HSE管理文件的内容来防止事故的再次发生。
事故发生后, 项目部HSE管理部门采用各种方式迅速传递事故信息, 在项目部职工大会上, 具体全面地介绍发生事故的情况, 指出错误, 吸取事故教训, 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演练目的是测试预案和计划的充分程度;如黄清武等[4]基于人的行为规律和人的行为因素提出人的不安全行为干预技术, 达到影响人的不安全行为的目的。测试应急培训的有效性和应急人员的熟练性, 测试现有应急装置、设备和其他资源的充分性, 提高与现场外的事故应急协作部门的协调能力, 通过演练来判别和改进应急预案和计划中的缺陷和不足。
5结语
在对现有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进行充分识别的同时, 也要看到人的不安全行为遗留的风险因素可能造成的事故。对现有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可通过制定措施降低风险, 还需注意对事故发生后的风险因素的控制, 跟踪检查预防措施的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对事故的发生需建立应对机制, 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包括制定风险削减措施, 通过危险源识别控制、事故应急响应与处理等活动, 控制和降低事故发生的机率。
摘要:该文介绍了一般工程建设项目中的危险源的识别和相关风险分析方法, 阐述了事故发生后的应急响应举措和事故处理程序与方法, 结合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的特点, 重申了项目施工安全管理中关于风险分析和事故处理的要点。
关键词:危险源,风险分析,应急响应,事故处理
参考文献
[1]张景林, 林柏泉.安全学原理[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9.
[2]张舒, 史秀志.安全心理与行为干预的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1, 21 (1) :27.
[3]Heinrich H W, Dan Petersen, Nestor Roos.Industrial Accident Prevention Fifth Edition[M].America:Mcgraw-hill Book Company Press, 1980.
【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制度】推荐阅读:
特种设备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管理制度05-30
幼儿园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制度07-22
学校安全生产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制度10-27
职工伤亡事故统计报告调查处理制度10-07
公司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05-25
安全生产事故报告处理及责任追究制度11-04
高处坠落事故处理报告11-21
安全事故调查处理程序09-09
事故调查分析处理记录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