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特殊句式教案(公开课)(共9篇)
1、理解和掌握文言文“宾语前置”及“状语后置”的特点。
2、学会辨析以上句式,并懂得运用。【课时安排】1课时
【学法指导】借助具体的句子给学生小组观察、分析、思考,并整理出自己的结论,学生们相互补充,总结出各种句式的规律,并进行运用。
【考纲表述】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考纲精解】主前宾后谓居中
定状补语辅其间
判断句
被动句
省略句
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考查题型】选择题
翻译题 考题回顾:(06年广东卷)
3、下列各句,与“何为而至于此?”句式完全一致的一句是()A、君何以知燕王?
B、夫子何哂(shěn 讥笑)由也? C、夫晋,何厌之有?
D、何故而至此?(06全国卷一)翻译句子 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
一、宾语前置
现代汉语中,一般把宾语放在谓语动词后面。古汉语中,有时把宾语放在动词前面,叫宾语前置。探究一:找出下列句子的共同点。
⑴大王来何操?
⑵沛公安在? ⑶执肃手曰:“卿欲何言?”
⑷微斯人,吾谁与归? ⑸客何为者? 总结规律:
规律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宾语前置。积累:常见疑问代词有“何、谁、孰、胡、曷、恶、安、奚”等。牛刀小试:
1、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
A、臣实不才,又敢谁怨?
B、豫州今欲何至?
C、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D、而今安在哉? 答案:C 探究二:找出下列句子的共同点。
⑴古之人不余欺也。
⑵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⑶忌不自信。
⑷臣未之闻也。⑸时人莫之许也。总结规律:
规律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积累:
常见否定词:“不”、“无”、“毋”、“未”、“弗” “莫” 常见代词:“之”、“余”、“吾”、“己”、“尔”、“自”
牛刀小试:
2、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居则曰:“不吾知也。” B、受制于人。
C、三岁贯汝,莫我肯顾。D、城中皆不之觉 答案:B
探究三:找出下列句子的共同点。
1、何陋之有?
2、无乃尔是过与?
3、唯利是图。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5、惟命是从。总结规律:
规律三:以“之”或“是”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牛刀小试:
下列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唯才是举
B、夫晋,何厌之有? C、唯余马首是瞻。D、甚矣,汝之不惠!答案:D 探究四: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规律四: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宾语前置句小结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宾语前置。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三、用“之”或“是”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四、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二、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有些则置后作补语。探究一:分析下列句子,找出共同点。⑴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⑵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⑶月出于东山之山,徘徊于斗牛之间。⑷长于臣。
⑸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标志性词语:于(乎)
格式:动(形)+于(“乎”,相当于“于”)+宾(名/代)翻译:于+宾+动(形)
探究二:分析下列句子,找出共同点。⑴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⑵请其矢,盛以锦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请其矢,盛以锦囊。规律: 标志性词语:以
格式:动+以+宾语(名/代)翻译:以+宾+动
一试身手:
下列句式中不属于状语后置的是()A、申之以孝悌之义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答案:C 与“具告以事”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A、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B、公与之乘,战于长勺。C、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D、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答案:D
实战演练:
一、判断下列句子属于哪种文言特殊句式,并指出其类型。A、何以伐为?
B、君患何焉? C、恐年岁之不吾与。
D、唯兄嫂是依。E、游于赤壁之下。
F、师不必贤于弟子。G、具告以事。
答案:A ——D
宾语前置
E——G
状语后置
二、选择题
1、选出句式与其他句子不同的一项
()A何以知之?
B未之有也。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D 唯才是举。答案:C
2、选出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A君安与项伯有故?
B唯余马首是瞻 C君何以知燕王?
D寂寥而莫我知也。答案:A
3、选出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姜氏何厌之有?
B.敢问何谓也?
C.昔者先王以为东盟主
D.君何患焉!答案:C
4、下列各句中,不属于状语后置句式的是()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贪于财货
D.无伤也,请辞于军。答案:A
5、与“无乃尔是过与”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唯才是举
B.唯利是图
C.何以伐为?
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答案:D
6、下列句子哪句属于状语后置句的,请选出来()A、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
B、故燕王欲结于君。
C、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D、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答案:B
小结: 宾语前置: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宾语前置。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三、用“之”或“是”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四、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 标志词:于、乎、以
格式:动(形)+于(“乎”,相当于“于”)+宾(名/代)
1、【判断句】 ①……者,……也。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②……也。环滁皆山也。③……为……。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2、【被动句】 ①为……所……(周初年少时)为乡里所患。《周处》 ②……为……。贤能为之用《隆中对》
3、【省略句】 ①主语省略。乃大惊,闻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宾语省略。备曰:“君与【】俱来。”《隆中对》 4【倒装句】 ①主谓倒装。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状语后置。(备)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③宾语后置。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 ④宾语前置。
疑问句:何苦而不平?(苦:愁)何陋之有?微斯人,吾谁与归?
否定句:彼不我恩也。时人莫之许也。固定格式:唯利是图。
文言虚词集释
中考考纲要求掌握的8个文言虚词:其、为、以、于、乃、之、且、故
1、【其】 ①第三人称代词:
公将战,曹谇请见。其乡人曰(他的)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桃花源记》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他的)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齐军的)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他的)②指示代词: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那里)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其中的)既克,公问其故。(其中的)③语气词:
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不译)
安陵君其许寡人?(祈使语气,可,该)(安陵君可要答应寡人啊?)
2、【为】 ①动词: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表现)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成为)
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是)此(孙权)可与为援而不可图也。(作为)②介词,表示被动(周处)为乡里所患。(被)贤能为之(孙权)用。(被)③介词,表示对象 不足为外人道也。(向)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给)庖丁为文惠君解牛。(给,替)
3、【以】 ①介词,译为拿、用、把、凭(借)、因、按照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因为)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凭)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凭借)衣食所安……必以分人。(把)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按照)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拿、把)②动词
皆以美于徐公。(认为)③连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结果等 属于作文以记之。(来)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可以】:可以凭借。可以一战。
4、【于】 ①介词,译为、在、到、从、比、对、向、跟等。战于长勺。(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给)皆以美于徐公。(比)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对)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向)
(刘备)访士于襄阳司马徽(到,向)遂用猖獗,至于今日。(到)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从)②【于是】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从此以后)吾祖死于是。(在捕蛇这件事上)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种情况下)③现代汉语:连词,表示后一件事紧接着前一件事。大家一鼓励,我于是恢复了信心。
5、【乃】 ①副词
乃入见,问何以战?(于是,就,才)乃记之而去。(于是,就,便)(便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离开了)凡三往,乃见。(才)羽、飞乃至。(才)
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于是就)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然)②代词
家祭毋忘告乃翁。(你的)
6、【之】 ①代词(代人、代事、代物),译为他(们)、它(们)。贤能为之用。(孙权)属于作文以记之。(代重修岳阳楼的事)登轼而望之。(齐军)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土地)②动词
之虚所卖之。(到、往)③结构助词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的)醉翁之意不在酒。(的)
b、主谓之间,不译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c、宾语前置的标志。何陋之有?
d、定语后置的标志。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e、音节助词。顷之。公将鼓之。
7、【且】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将近)
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儿去啊?)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况且)行木且荛,二豪贼劫持……(一面……一面……)
8、【故】
彼竭我盈,故克之。(连词,因此,所以)既克,公问其故。(名词,原因,缘故)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因此自己起个别号……)西出阳关无故人。(旧的,从前的。故人:老朋友)
党员民主生活会发言材料 学院三支部
李明达
本人作为一名老党员和教育工作者,更作为一名基层支部的党务工作者,多年来始终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坚持以党的理论武装自己,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尤其是今年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能够根据学院《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实施方案》文件精神,切实按照争当优秀共产党员和争当优秀党务工作者的基本要求,积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自觉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认真履行党员义务,坚持以优秀党员的标准指导和规范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强化理论武装、党性锻炼和道德修养,遵守师德规范,加强宗旨意识和组织纪律,立足本职工作,敬业勤勉,务实开拓,积极转换工作理念,构建服务型学生工作模式,全力做好学生安全健康成长成才的服务工作;在党务工作中,能够按照支部创先争优活动实施方案,围绕“立足岗位职能 打造工作亮点
提升管理成效”的活动主题,带领支部党员以“创建学习型处室、争当学习型干部”为载体,通过各种形式,深化党的理论的学习,强化党员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坚持以党员的“五带头”为指针,在支部党员中开展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比作风、比实绩、比创新的“三讲三比”活动,积极开展了“党员目标承诺”、“岗位目标承诺”,牢固树立了“学生工作无小事”的工作理念,引导支部党员立足岗位职责,以党性锻炼、改进作风、提高效率、优化服务为重点,创建务实高效的处室。
回顾过去,鉴知未来,尽管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照优秀共产党员和党务工作者的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日常学习不够深入,理论水平有待提高,特别是系统的理论学习还不够注重,学习还浮在表面,没有达到应有的深度。在工作中,有时只顾忙于一些具体的工作,坚持学习的恒心和毅力不足,自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强;在学习上搞实用主义,与本职业务有关的就学一些,与本职业务联系不紧的就不学或很少学,知识面不广,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作水平的提高。
2、在优秀共产党员的“五带头”和优秀党务工作者的“五个强”实践当中,有些方面达到了要求,优秀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做得还不够。在会上作自我批评多,在其他情况下作自我批评少;批评别人打不开情面,不够大胆,怕伤害同志间感情,不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认为目前整个大气候也就如此,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也不一定就解决问题。
4、工作方法有时不够恰当,不够策略,特别是对**室同志的批评和对**的同事的指导及批评,有时不够讲究方法,结果使同志们有时候出现比较勉强的现象。对工作方法,处事艺术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总认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是好的,方法问题欠缺一些,同志们都会相互谅解的。
5、在工作要求上。工作的标准要求不够高。满足于干完干成,求数量与求质量没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没有把自己的工作与统计改革紧密联系起来。虽然能按照完成工作任务,有只求一般标准,把标尺定的不够高,干些工作就有满足感的倾向。
6、在工作创新上。对待困难有畏难情绪,满足于领导叫干啥就干啥,积极主动性不够强,缺乏创新意识,创造性的开展工作,缺乏年轻人那种朝气蓬勃、斗志昂扬的工作热情,缺乏灵活机动,过于死板,解放思想、创新观念的理念没有贯彻始终。
7、协调能力不强,与部分群众沟通少,有时工作不细致。这一点与我的性格有很大关系,我是一个不善交际的人,也没有往这方面做过努力。而现代的社会,除了需要真才实学外,还需要学会与人沟通,努力推销自我。在平时工作中,我只管工作,而不管与人交流,不生动活泼,特别是与领导及部分同志的沟通少了,与社会的溶合度也不够,认为只要工作做好,就万事大吉了,这样造成有时工作不细致。
二、存在上述问题的根源:
经过分析以上缺点,在深入解剖自我之后,我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按照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方法进行剖析,这其实是对自己要求不严格的结果。若长期如此,对自己不加以严格约束,不采取取长补短的措施的话,前景不堪设想。
应该说,我是满腔热情地投入工作的,也一直对工作是负责的,但我总感到自己有些放松。特别是没有能好好反思自己,及时调整好心态,对外界的因素也看得太重,从而造成了上进心、进取心比先前减弱。以前我对自己缺点的认识是不够到位,知道缺点,也总给自己找借口摆脱,甚至拒绝承认,不加悔改。这对自己的进步是毫无好处的,也是会严重损害自己的发展与成长。
归到根本,这其实是人生观、世界观模糊的问题,对许多事物存在模糊认识,对社会的发展没有十分准确的认识,对客观存在没有正确的分析的结果,这也是放松自己的学习的后果。不从自己的主观意识、自身存在的问题出发,来认识自我,来改造自我,而强调客观世界对自己的影响,强调其不可改变性,存在一种畏惧心理,存在无力回天的意识,从而在生活生产过程中产生一种消极的心态。由于对自己压力不够,从而产生动力不足,进取心不强,改造自己的力度不够。
人生目标不明确,更不够远大,没有与国家的快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相结合。具体的学习计划也不清晰,没有从自己的整体素质发展上考虑,没有从工作的整体发展去考虑。平时对自己的剖析不够,对事物认识不够深刻,没有挖到心灵深处,只是很肤浅地忧郁与后悔。这也说明了我在价值观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还有遇事有抓大不抓小的心理。
同时,我也还存在一种浮躁心理、急躁心态、急于求成的思想,毅力不够,具体行动不足。
三、整改措施和今后努力方向: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人确实是可以改得更好的。剔除短处,吸人长处,不断完善自我,每个人都是可以做得更好的。毛主席说过,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拿出十二万分的精神,去开创新的局面。
一是要加强学习,特别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积极投身到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来,进一步改造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目标,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努力学习现代科学文化,提高自身素质,紧密联系群众,调整心态,制订可行计划,努力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水平,提高为人民服务水平,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要严格要求自己,严厉约束自己,时刻警示自己。在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缺点的基础上,努力改变工作中遇事处理不果断、不细致等问题,工作中、生活中有不如意之处,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克服松懈心理,树立生活、工作目标,化劣势、失败为前进的动力,保持旺盛的战斗力,永远保持自己积极肯干、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优点。
三是要立足于工作进步和自身全面发展,广泛学习一切有益知识。加强对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法律、管理、历史等基本知识的学习,加强对履行当前岗位职责所必需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并把这些方面的学习同深刻领会和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紧密结合起来。既学习与自己的业务有关的专业知识,也要广泛涉猎多方面的知识,多学习一些反映当今世界文明进步的新知识、新经验,做到“专”与“博”相结合,求知与修身共进步,使知识结构更加合理,个人素质全面提高。公务员之家
我认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必须要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按照坚定信念,牢记宗旨,与时俱进,敬业争先,团结民主,严守纪律的这个标准要求自己,努力做到“五个坚持”,即坚持自觉性、坚持长久性、坚持实践性、坚持全面性、坚持科学性。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牢记“两个务必”,能够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脚踏实地、甘于奉献,耐得住清贫、受得住寂寞,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古汉语的句法结构和现代汉语基本一致,但由于历史的演变、语言的发展,它们之间也有相异之处,作为初中学生,重点掌握以下四种即可。
⑴判断句。现代汉语一般用“是”表判断,文言文中很少用“是”表示判断,通常情况下用“……者,……也”、“……也”、“……者,……”,或主谓之间用“即”、“乃”、“则”等词语表示判断。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⑵被动句。文言文中的被动句,常用“于”、“见”、“味”、“见……于”、“为……所”等形式表被动。例如:帝感(于)其诚;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⑶倒装句。所谓“倒装”,是指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的语序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主要有四种类型:
①主谓倒装。例如:甚矣,汝之不惠。
②定语后置。例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③宾语前置。例如:何陋之有?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三、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2)为乡里所患《周处》
(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
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2.宾语前置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铭》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宾短语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
(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文言文断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初步探讨并总结出一些文言文断句简易方法;
2、学会一点归纳思维并善加实际运用,以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3、借此来提升文言文断句乃至翻译技能。
二、教学课时:4课时
第1课时
一、考点解读
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古书无标点,古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
文言断句有两种考查形式:
(1)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即给出断句,要求考生判断断句的正误,如2013年高考湖南卷、江西卷。
(2)直接指定句子或段落断句,即要求考生用斜(竖)线标记出语句停顿的位置。如2013年高考湖北卷、浙江卷、四川卷等。
文言文断句作为检查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2013年高考对该考点的考查有如下特点:
(1)涉及该考点的地区有所增加,从2012年的6个增加到9个。
(2)考查题型上,主观题居多,如2013年浙江卷、湖北卷、四川卷等;以客观题为辅,2013年湖南卷、江西卷为选择题。
二、文言文断句方法
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整体把握全段内容和大意。断句前首先要把文段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
(一)读文段,通文意
(1)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分析情节。如一遍读完不能理解,可连续读上二至三遍,直至理解。
(2)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先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3)对每一段落或层次按照前后顺序,从头到尾地进行解剖,分出若干个句子,加上恰
当的标点。
(4)通读全文,进行检查,对个别疑难之处,可根据上下文进行推断。
(二)标名(代)词,定主宾
在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特别是人名)。因为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名词(代词)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大致断出句读。要注意的是,在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要特别注意标示。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
⑴人称代词: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⑵疑问代词——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
⑶指示代词——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
例2 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刻 削 之 道 鼻 莫 如 大 目 莫 如 小 鼻 大 可 小 小 不 可 大 也 目 小 可 大 大 不 可 小 也 举 事 亦 然 为 其 后 可 复 者 也 则 事 寡 败 矣。(《韩非子·说林下》)【解析】 找出句中几个名词“道”“鼻”“目”“事”,句子基本就断开了。
【答案】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三)看虚词,找位置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由此可见,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1)对话、引文定句读——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2)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3)句尾语气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乎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4)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5)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等,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6)其他的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它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
3、还有一些放在句首的复音虚词(包括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也是我们的好“帮手”。如:至若、于是、是故、若夫、至于、嗟夫、虽然、且夫、向使、纵使、然而、然则等等。
4、时间词如:顷之、未几、已而、既而、俄而等;5、叹词如嗟夫、呜呼等会构成独词句,前后都可断。
例如: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例3 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新序·刺奢》)【解析】 这一语段中位于句首的虚词:而、焉、然;句末的虚词:耳、也、也、也、矣。找出这些虚词,本段就可以断句。
【答案】 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
(四)明语法,辨句式
1.特殊句式、固定结构一般不能拆散
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句子中的“不„„乎”这一句式显而易见地帮我们做好了这一题。(2)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祭十二郎文》)这个句子中的“其„„邪”句式很清楚地为我们解答了问题。
比如: 判断句式 反问句式 被动句式 “„„者,„„也”,“为、乃、即、则”等
“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为„„所„„”,“受„„于„„”,“见„„于„„”
“如„„何”,“况„„乎”,“何(以)„„为” “何„„之有”(宋何其他固定句式
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
例5 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
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
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解析】 可根据主语、句式结构、句末语气词以及对话关系,再联系整段文意进行断句。
【答案】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2.琢磨词性词义,用语法结构来帮助断句
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例6 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师 【解析】 找出主谓结构即可断句。
【答案】 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师(五)明修辞,巧判断
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断句依据,我们还要了解一点,古人写文章很讲究语句的整齐对称,行文中常常上下句用相同的字数和结构,对偶、顶真、反复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手法,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1.找顶真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确定句读。
例7 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①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②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左传·襄公十五年》)【答案】 ①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1)具告沛公∕沛公大惊。
(《鸿门宴》)
(2)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两个例句中都有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我们就可以根据顶真这一修辞来考虑句读。
2.重排偶
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居多,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六)懂文史,定句读
文言文中的文史知识,包括人物的名、字、号、谥号、年号、地名、官名等。了解这些知识对文言文的断句也会有帮助。
例9 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留侯世家》)【解析】 时间:汉六年正月。历史人物:良=张良=子房,高帝,萧何。官职:三万户,侯。历史地名:下邳,留。这段文言文中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有历法、地理、历史、官职、姓名等,如能借助这些常识来断句,理解起来便容易许多。
【答案】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文言文断句强化训练
1.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有 妇 人 昼 日 置 二 小 儿 沙 上 而 浣 衣 于 水 者 虎 自 山 上 驰 来 妇 人 仓 皇 沉 水 避 之 二 小 儿 戏 沙 上 自 若 虎 熟 视 久 之 至 以 首 抵 触 庶 几 其 一 惧 而 儿 痴 竟 不 知 怪 虎 亦 卒 去 意 虎 之 食 人 必 先 被 之 以 威 而 不 惧 之 人 威 亦 无 所 施 欤!
2、.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A.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
B.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
C.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
D.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
3、.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子非吾友也。
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龙门山,在河东界。禹凿山断门一里余。黄河自中流下,两岸不通车马。每岁季春,有黄鲤鱼,自海及诸川,争来赴之。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
A.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 B.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 C.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 D.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
5、用“/”线给下列文段断句:
(1)庄宗与梁军夹河对垒一日郭崇韬以诸校伴食数多主者不办请少罢减庄宗怒曰孤为效命者设食都不自由其河北三镇令三军别择一人为帅孤请归太原以避贤路
(2)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饥者而食之有饥者蒙袂辑履贸然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礼记 檀弓下》)(3)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文言文断句强化训练参考答案
1,,答案 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
2、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根据语境,画线句前面的句子是说项王屠戮咸阳、火烧秦宫后准备东行撤出。画线部分是别人对项王的劝说与项王的心思,故主语为“人”“项王”。抓住标志词“曰”可知,此处应断开;“曰”后面为劝说的具体内容,写关中地利,可据此建立霸王之业,由此可推知,“关中阻/山河四塞”错误,以此排除A、D两项。后半部分交代了项王东归的想法,理由有二:一是秦宫室被烧而残破,二是他怀念家乡。由此可知,C项“见秦宫/室”断句有误。
【参考译文】 过了几天,项羽率兵西进,屠戮咸阳城,杀了(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放火)烧了秦朝的宫室,大火三个月(都)没有熄灭;劫掠了秦朝的财宝、妇女,往东走。有人劝项王说:“关中(这块地方)依仗山河为屏障,四方都有要塞,土地肥沃,可以(在此)建都而成就霸业。”项王看到秦朝宫室都被火烧得残破不堪,心中又思念家乡,想回东方去,(就)说:“富贵了不回故乡,就像穿了绣花的衣服在黑夜中行走,有谁知道呢!”劝者说:“别人说楚国人像猕猴戴帽子,装成人的样子,果真是这样。”项王听见这话,(就)把劝者扔进鼎镬煮死了。
3、答案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子非吾友也。
4、答案 D 【参考译文】 龙门山,在黄河以东的地界。禹治洪水来到这里,把山从中凿断,成为一扇门的外形,大约有一里光景。河水从中间汹涌地流下,两岸连车马都不能通行。每年暮春三月,就有无数黄颜色的鲤鱼,从江海和河川争先恐后游到龙门来。一年当中,能够跳上龙门的,不过七十二尾。刚刚跳上龙门,就有云和雨伴随,天火又从后面去烧它的尾巴。尾巴一烧掉,它就真的变成龙了。
5(1)庄宗与梁军夹河对垒/一日/郭崇韬以诸校伴食数多/主者不办/请少罢减。庄宗怒曰:“孤为效命者设食都不自由,其河北三镇,令三军别择一人为帅,孤请归太原以避贤路。” 译文:庄宗与粱军在河两岸对垒,一天,郭崇韬认为诸军校人数口粮太多,军队很难承受,请求减少粮用开支。庄宗动怒了,说:“我为卖命的军卒定粮用都不自由,那河北三镇领地之内的三军将士另选一人为主帅,我请求回太原封地来给贤能之人让路。”
(2)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饥者而食之。有饥者,蒙袂、辑履,贸然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礼记 檀弓下》)
译文:齐国发生了大饥荒,黔敖在路上放了食物,等待饥民来,给他们吃。有个人饿得很厉害,用衣袖蒙着脸面,拖着鞋子,踉踉跄跄地走来。黔敖见了,左手拿着饭菜,右手端着汤,吆喝道:“喂!快来吃吧?”那饥民抬眼望着黔敖说:“我就是因为不吃吆喝来的饭菜才饿到这个地步的。”黔敖跟在后面表示歉意,但是这个人始终不肯吃,便活活饿死了。(3)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刘基《郁离子·捕鼠》)
——文言文阅读实词词义推断策略
复习目标:
1、要正确理解、牢固识记常见文言实词的常用义;
2、要了解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特殊文言现象。
3、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方法。复习过程:
一、导入
1、学生齐读:“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2、同学们读得懂吗?请说说文中的三个“之”。
3、文言文阅读有难易乎?
二、提问:扬州市中考文言文阅读究竟考些什么?
1、出示近四年扬州市中考文言文阅读题,学生思考。
2、讨论并归纳:① 实词解释,② 虚词用法,③ 句子翻译,④文意把握
三、明确本课复习任务:探讨中考文言文阅读文言实词词义推断策略
四、复习过程
(一)话说实词
(二)应对策略
1、加强积累,夯实基础
① 要正确理解、牢固识记常见文言实词的常用义; 出示投影:【小试牛刀】
② 要了解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特殊文言现象。从实战演练中总结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方法:
2、结合语境,灵活应对
① 课内外迁移法;② 多义项排除法;③ 加点字组词法; ④ 句结构观察法;⑤ 上下文推理法;⑥ 联系成语法
(三)课堂小结:在文言文阅读中,对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并无定法,贵在得法,关键是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文章的时代背景,作者的思想感情,全文的中心意思等),在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前提下,进行一系列的体味、判断、推导,以达到准确把握词义的目的。
文言词语包括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将学过的文言词语分类积累下来,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文言实词的学习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一、一词多义:词有本意、引申义、比喻义。例:“负”,本义是背载物,载。引申为承受、承担,支撑;再引申为抱有、享有,又引申为依仗、凭借,进而引申为辜负、对不起等。
1、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载
2、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支撑
3、久负盛名 享有
4、负势而上 凭借
5、誓天不相负 辜负 注意:一个多义词在具体语句中只表示一种特定的含义,确定多义词的义项,应结合上下文以至全文的内容。
二、古今异义:随着语言的演变,有些词语的古今意义发生很大的变化,有的古代词语今天词义扩大了,有的缩小了,有的失去了古代词语的意义,即意义转移了。这种现象叫做古今异义现象。
例:
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可以用来
2、铁骑突出刀枪鸣 突然冲出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和子 注意: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节词误以为一个双音词。另外要注意对偏义复词的理解与积累。例: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三、通假字:通假,基本是同音通假。主要有四种情况:
1、同音通假:终老不复取(取,通“娶”)
2、双声通假(声母相同):孰为汝多知(知,通“智”)乎
3、叠韵通假(韵母相同):举酒属(属,通“嘱”)客
4、形近通假(声母相同):将军身被(被,通“披”)坚执锐
注意:汉字中绝大多数是形声字,所以我们用“形声辨义法”来辩别通假字。
四、词类活用:是指某类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征,并进而产生出和语境相适合的意义。常见情况(见课本91页)
【练习】
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义:
(1)临帝子之长洲:(2)穷岛屿之萦回(3)或命巾车,或棹孤舟(4)潦水尽而寒潭清(5)策扶老以流憩(6)识盈虚之有数(7)临清流而赋诗(8)景翳翳以将入
(9)一言均赋,四韵俱成(10)齐谐者,志怪者也(11)适百里者宿舂粮(12)虽然,犹有未树也
(13)生孩六月,慈父见背(14)寻蒙国恩,除臣洗马(15)本图宦达,不矜名节(16)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17)绝云气,负青天(18)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乃瞻衡宇,载欣载奔(2)俨骖騑于上路,(3)云销雨霁,彩彻区明(4)北冥有鱼,其名为鲲(5)适莽苍者三餐而反(6)小知不及大知(7)汤之问棘也是已(8)此小大之辩也
(9)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10)辩乎荣辱之境(11)而御六气之辩(12)零丁孤苦,至于成立(13)臣密今年四十有四(14)臣以险衅,夙遭闵凶(15)旬有五日而后反(16)故夫知效一官(17)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
(1)千里逢迎,高朋满座(2)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3)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4)零丁孤苦,至于成立(5)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6)诏书特下,拜臣郎中(6)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7)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7)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8)悦亲戚之情话
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1)眄庭柯以怡颜(2)园日涉以成趣(3)悦亲戚之情话(4)乐琴书以消忧
(5)或命巾车,或棹孤舟(6)善万物之得时(7)乐夫天命复奚疑(8)襟三江而带五湖
(9)徐孺下陈蕃之榻(10)雄州雾列,俊彩星驰(11)层峦耸翠,上出重霄(11)川泽纡其骇瞩(12)钟鸣鼎食之家(12)四美具,二难并(13)屈贾谊于长沙(14)窜梁鸿于海曲(15)宁移白首之心(16)不坠青云之志
(17)我决起而飞,枪榆枋,时则不至(18)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19)臣以险衅,夙遭闵凶(20)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2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22)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23)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24)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25)人命危浅,朝不虑夕(26)是以区区不能废远(27)谨拜表以闻(28)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29)举臣秀才(30)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基础达标】
1、指出下列句中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D)
A、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B、不远万里 C.鱼肉百姓 D、春风又绿江南岸
2、选出语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B)例句:不耻相师
A、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B、扁鹊过齐,齐桓公客之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D、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按用法归类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①孔子师郯子 ②襟三江而带五湖 ③吾得兄事之 ④朝歌夜弦 ⑤目吴会于云间 ⑥择善而从之 ⑦俊采星驰 ⑧燕赵之收藏 A、③④⑤/①②⑦/⑥/⑧ B、③⑤⑦⑧/①②④/⑥ C、③⑦/④⑤/①②/⑥/⑧ D、③④/⑤⑥⑦/①②/⑧ 【作业布置】
1、下列句中都有词类活用的现象,请你在句后括号内用序号注明活用类别。A.名词作动词 B.意动用法 C.形容词用作名词。(1)吾师道也(A)(2)吾从而师之(B)
(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C)(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A)(5)而耻学于师(B)(6)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B)
2、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名词作状语的一项是(C)。
A、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B、其一犬坐于前 C、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D、卒廷见相如 文 言 句 式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示;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用:“?,?也(或者也)。”表示;如:夫战,勇气也。
3、用:“?者,?。”表示;如:粟者,民之所种。
4、用:“?,?。”表示;如:刘备,天下枭雄。注意:并非所有用了“者、也”的都表判断。有时它们表句中停顿或舒缓语气。如: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5、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6、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廉颇蔺相如列传》)“翩翩两骑来是谁?”(《卖炭翁》)
7、用动词“为”“是”表判断。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是,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
8、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练习】
1、按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1)“乃”表示判断的一项是()A、今君乃亡赵走燕 B、嬴乃夷门抱关者 C、旬乃还第 D、而陋者乃斧斤考击而求之(2)“是”表判断的一项是()
A是天下之大贼也 B是胜之舍人也 C是吾剑之所从坠 D不知木兰是女郎(3)“则”表示判断的一项是()
A、如此则荆吴之势强 B、故木受绳则直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位卑则足羞
(4)“即”表示判断的一项是()
A、梁父即楚将项燕 B、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C、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D、若即若离
2、请翻译下列判断句,并指出它的形式。(1)灭六国者,六国也。
(2)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4)环滁皆山也。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二、被动句:
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行为的受动者的句子,叫被动句。翻译为“被” 常见的几种形式:
1、用“?于?。”表示; 如:内惑于郑袖,外惑于张仪。
2、用“?见?”的形式表示;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3、用“见?于?”的形式表示;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用“受?于?”的形式表示; 如:举十万之众,受制于人。【练习】
1、按要求做题:
(1)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A败秦师于崤 B恐为操所先 C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 D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2)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A同舍生皆被绮绣 B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盖当蓼州周公之被逮 D受制于人
2、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被动的标志。(1)子急去,勿留!且为楚所得。
(2)天监初,父为吴兴原乡令,为奸吏所诬,逮诣廷尉。(3)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5)否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6)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列传》)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 教案1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
一、理解词语和句式——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B级)[知识要点] 对高中生来说,文言文阅读就是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所谓“浅易”文言文,大致可以用以下几个标准来衡量。
第一,从文章运用的词汇来看,主要是常用词与次常用词,非常用词出现的机会极少。此外,名物典章制度等专门术语也很少运用。第二,从文章出现的语法结构来看,主要采用常见的文言句式以及一般性的词类活用。文言虚词的运用也以常见的典型的用法为主。第 三,从文章的体裁上看,主要是叙事、写景、抒情、一般说理等形式,而不是专门性较强的学术著作之类的作品(如《文心雕龙》)。第四,从文章内容涉及的范围来看,同古代文化背景知识的联系较为松散,少用典故。第五,从文章的整体风格来看,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如先秦两汉散文与唐宋八大家之类后世古文家(不是骈体文作家)的作品。不过由于高考这一选拔性考试自身的要求,并非所有浅易文言文均可用作考试的材料。大致说来,文言文阅读的命题在选取文段时常有这样一些考虑:语言规范标准,却又不刻板雷同;内容深浅适中,但又含有较深的意蕴;文笔流畅多彩,决不晦涩单调;风格雅正典范,却又不千篇一律;设题之点较多,而又能分出深浅层面;总体难易适度,无过难或过易的地方。此外,选段还应和学生应该具备的文言知识有一定的联系。
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变化量大的是词汇。因此,在文言文学习中,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和虚词非常重要。而实词与虚词相比较,更是阅读文言文关键的一环。要读懂浅易的文言文,必须做到能够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实词的词义。而要达到这一要求,又必须注意以下四点:
1.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古今异义; 2.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一词多义; 3.识别和掌握常用通假宇;
4.理解和掌握实词活用的多种形式。
【知识点解说】
1.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古今异义
古今汉语的同形词语,只有一些基本词(“天”、“地”、“山”、“水”等)和一些专有名词的意义没有发生变化,大多数都有了变化。或词义扩大,或词义缩小,或词义转移,或感情色彩不同。有的变得完全不同,如“汤”、“烈士”、“爪牙”(古代指武臣,无贬义);大多数情况则是,一些多义词语,只是其中一两个义项古今相同,其他义项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比如“伐”古今都有“砍伐”、“讨伐”的意义,但古代还有“功业”、“自我夸耀”的意义。另外,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词,古代都是一个词组,意义自然也就相差很大。如“祖父”、“形容”等。阅读文言文,如果不注意古今意义的差别,以今度古,望文生义,就很易出错。下面将常见的古今异义词语,按单音和双音两类分列于后,括弧内注明古义或古代才有的意义。对古代是词组现代是双音词的不再加以说明。
单音词
被(遭受,覆,盖,通“披”)兵(武器,军事)除(建筑物台阶,任命官职)床(一种坐具)存(思念、爱抚)党(古代居民组织,偏袒)豆(古食器)多(称赞)伐(功业,自夸)访(咨询)坟(土堆,高大,古代名著)讽(背诵,委婉劝告)封(疆界,筑土为坛祭山神,分 封)国(国都,城邑,封地,地方)购(悬赏捉拿)河(专指黄河)恨(遗憾)集(栖止)几(希望)假(借 给,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及其读音、意义分列于后。[备用资料一)通 假 字 读音 意 义 例 句
亡——无 WU 没有 河曲智叟亡以应
尔——耳 er 相当于“罢了” 无他,但手熟尔
见——现 xian 显露 风吹草低见牛羊
说——悦 yue 愉快 学而时习之,不变说乎!汤——烫 tang 用热火焐 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坐——座 zuo 坐位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直——值 zhi 价钱,代价 系向牛头充炭直
反——返 fan 回来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惠——慧 hui 聪明 甚矣,汝之不惠
厝——措 cuo 放置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帖——贴 tie 粘附 对镜帖花黄
火——伙 huo 同伴 火伴皆惊忙
诎——屈 qu 弯曲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衡——横 heng 跟“竖”“直”相对 左手
倚一衡木
简——揀 jian 挑选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竦——耸 song 高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衡——横 heng 梗塞,不顺 困于心,衡于虑
拂——弼 bi 辅佐 入则无法家拂士
属——嘱 zhu 嘱托 属予作文以记之
徧——遍 bian 普及,普遍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错——措 cuo 放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仓——苍 cang 青色,灰白色 仓鹰击于殿上
虚——墟 xu 集市 之虚所卖之
食——饲 si 喂养 食之不能尽其材
邪——耶 ye 相当于“吗” 其真无马邪? 还——旋 xuan 回转、掉转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不——否 fou 不,不是 或师焉,或不焉
奉——捧 peng 捧着 臣 愿奉璧往使
庭——廷 ting 朝廷 拜送书于庭
案——按 an 察看 召有司案图
孰——熟 shu 仔细,周详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缪——穆 mu 表人名 自秦缪公以来二十余君
质——锧 zhi 古代斩人的刑具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
禽——擒 qin 捕捉 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卒——猝 cu 突然,仓促 五万兵,难卒合
住——驻 zhu 驻扎 精兵数万人,进住夏口
炎——焰 yan 火焰 烟炎张天
雷——擂 lei 敲击 雷鼓大震
而——尔 er 你,你的 而翁长铨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卻——隙 xi 隔阂、嫌怨 令将军与臣有卻
裁——才 cai 刚刚 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翼——翌 yi 明(日、年)翼日进宰
唱——倡 chang 倡导 所主唱之三民主义
录录——碌碌lulu平庸无能 公等录录
辟——避 bi 躲避 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堕——隳 hui 毁弃 堕军实而长寇仇
列——裂 lie 裂开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尊——樽 zun 酒器 一尊还酹江月
沈沈——沉沉chen 深沉 暮霭沈沈楚天阔
淬——粹 cui 淬火 使工以药淬之
陵——凌 ling 欺凌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振——震 zhen 惊恐 燕王诚振怖王之威
还——环 huan 环绕 秦王还柱而走
绌——黜 chu 罢免官职 屈平既绌
离——罹 li 遭遇 “离骚”者,犹离忧也
指——旨 zhi 旨趣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质——贽 zhi 见面礼 厚币委质事楚
被——披 pi 披散着 被发行吟泽畔
濯——浊 zhuo 混浊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契——锲 qie 刻 遽契其舟
觭——奇 qi 奇异 当时虽觭梦幻想
陼——渚 zhu 水中小块陆地 朝发枉陼兮
怳——恍 huang 恍然 怳惊起而长嗟 4.识别和掌握实词活用的多种形式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特殊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相应具有某—新的意义,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变了读音。词类
活用主要是为了收到简练、鲜明、生动的效果。下面是几种主要的活用情况。1.名词活用
①活用为一般动词。活用后的意思仍和这个名词本身的意思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了。如:沛公军霸上(军:驻扎);二月草已芽(芽:发芽);进城梯而下之(梯:架梯);冬雷震震夏雨雪(下雨、下雪)。
②活用为使动词。其特点是必带宾语,是兼语式的简化,翻译时必须恢复成兼语式。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wang之(王:使„„为王)。
③活用为意动词。活用为意动词,也必须带宾语,但这个表意动的名词和宾语并不构成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主语”把“宾语”看成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如:“孔子师郯子”,译成“孔子把郯子当作老师”。
④直接作状语。名词作状语,在古汉语中非常普遍,而且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例如:“猱进鸷击(像“猱”、“鸷”那样,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卒廷见相如(在朝廷上,表示动作行为的地点);操军破,必北还(向北方,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而乡邻之生日蹙(一天天,一天比一天,表示情况的逐渐变化);日啖荔枝三百颗(每天,表示动作行为的频率)。2.动词活用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简析]①句中的“薄”字,可借助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那么①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试解。②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③句中的“疾”字可用“疾风知劲草”中的“疾”字推断出是“强”的意思。④句中的“责”字可由成语“求全责备”推知是“寻求,寻找”之意。
二、语言结构推断
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辞格,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例如: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②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简析]①句从句式结构来看,属于对仗,“忠”和“贤”相对,“用”和“以”相对;“忠”和“贤”同义,那么“用”和“以”同义,故“以”的意义就是“重用,任用”的意思。②句从句式结构来看,也属于对仗句,“六国”与“秦”相对,“灭”与“族”相对,由此可推知,“族”就是“族灭”的意思。
三、辨析词性推断
根据词语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实词词义。例如: ①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②带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简析]①句也为对仗句,“据”与“拥”相对,“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之意,名词,那么“固”也是名词,据此推断“固”为险固的地方之意。②句也为对仗句,“帽”与“环”相对,“带”与“腰”相对,“带”为动词,“腰”也为动词,“腰佩”之意。
四、语法分析推断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例如: 辨析下列一组“信”字的用法 ①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② 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③ 信义著于四海 ④ 怀信亻宅 傺
[简析]①句“信”处在谓语动词“知”之前,作状语;既作状语,那么一定是副词,进而推断它为“确实”之意。②句“犹”是副词,作状语,“信”处在谓语的位置上,是动词,为“相信”之意。③句“著”为谓语动词,“信义”处在主语的位置上,为名词,故“信”为“信誉”之意。④句“怀”为动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信”处于宾语的位置,所以“信”为“忠诚”之意。
五、语境分析推断
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我们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例如: 辨析下面一组加点字的实词义 ①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②(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2006-8-7 10:47 【大 中 小】【我要纠错】
陈礼林(盐城师专附中副校长,语文教师):新《课标》对中学阶段文言文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和评价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这应该是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推陈出新的一把标尺,其中日常课要着力于推陈,而公开课则要合力于出新。文言文教学中有一个矛盾,即解决字词与赏读课文之间的矛盾,这在公开课上显得较为突出。如果花大量的时间来解决字词,则出不了彩;如果一味地赏读课文,又成了绣花枕头;两者兼顾,则疲于奔命。既要夯实基础,又要高屋建瓴;既要推陈,又要出新——有路吗?
许高明(盐城师专附中年级部主任,语文教师):新《课标》就语文的性质提出了二元论,即工具性和人文性,解决字词的目的是锐化文言工具,赏读课文则旨在涵养人文,因此应该两者兼顾。如疲于奔命,可以截取几段,不一定要全篇都讲,公开课也应该实事求是。要解决这个矛盾,最根本的是要明确文言文教学的目的与任务。在课堂上“出彩”的含义是什么?听起来热闹非凡的课是不是就很出彩?我认为,文言文教学的关键是一个文言学习习惯的培养,如果我们扎实地培养起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文言文教学就能出彩。
如《论语》六则中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中分析道,”学而时习之“一句,不应翻译成”学习之后不断地复习“,正确翻译是,”学“和”习“在中国古代是两个词,学指的是学习抽象的知识,习指的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实践,”学而时习之“的意思是学习知识之后不断地加以实践(学以致用)。这个分析之所以能够出彩,因为他在分析”学“、”习“二字上出了彩。因此解决字词应该是赏读课文的基础。最佳的兼顾,我觉得应像钱梦龙老师那样,抓住一些重点的词语来赏读课文,当然这对教师本身要求很高。不过,现在的公开课总觉得表演多于实在……
殷小平(盐城师专附中教务处主任,市级语文学科带头人):暂且抛开公开课是否作秀这一层意思,就从上一节中看中用的文言文公开课谈吧。我做过一些探讨,有这样一些想法:
(1)理解字词全部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的精力全部用来赏读课文文意。
(2)用于字词的时间尽可能短,赏读课文的时间尽可能长,否则出不了彩。
(3)解决字词问题尽可能用多媒体,赏读课文时尽可能少用多媒体,避免打断思路,割裂整体的美学氛围。
(4)充分了解学生,讲他们不懂的,至于基础的常用的文言词语,则可印发资料,或由学生查阅词典。
(5)建议两节课连上,给学生一个整体感。
(6)学习新《课标》,课要上得有教改味。最近我听过一节公开课,课中教师说了这样两句话:“谢谢同学们的配合”,“我给大家设计的板书是……”。我认为这两句话说错了:以学生为主体,不能说学生配合,也不能说给学生设计板书!要发动学生来思考、来创造!虽然我们对新《课标》并不陌生,但在这些细节问题上却体现出思维的盲区,因此要深入学习,努力实践,从教学思维的源头上“出彩”。
沈建林(盐城师专附中语文教研组组长):在课堂上“出彩”的含义是什么?听起来热闹非凡的课是不是就很出彩?我苦恼的问题,就是如何将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统一起来。“出彩”的含义是把文言文真正精彩的地方讲出来。课堂上的“出彩”有两种:一是外在的热闹,一是内在的沸腾。我更倾向于后者,但我也认为课堂上一点不热闹的课,大约也不能算有“彩”了。上文言文时,我通常是先让学生查资料预习课文疏通文意,然后就分析课文,这个过程中通常不管字词,上完课后单独上一节整理课(重点字词不多的课文就和别的合起来上),每次都以一个知识点为重点(比如宾语前置等),把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这也是一种学法指导吧,学生比较喜欢这样上。
陈礼林:新《课标》有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谓的“出彩”,应该是我们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想方设法开拓三维教学空间。最近,我上文言文都在这样做:先让学生泛读,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并把自己认为难的地方标注出来,然后开火车,每个学生讲一句做到大致疏通文意,最后针对学生的难点字字落实、个个到位,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把课文译出神采来!全部讲完后,问学生最喜欢哪一句,学生尽情讨论后,我适时作些补充。然后指导他们朗读,必要时进行范读,引导学生读课文读出精神来!学生很感兴趣,而且我觉得比串讲花的时间要短。最近,我听了一位行外人对文言文公开课的评价,他说,你们讲来讲去,还是过去的教学模式,虽然说以学生为主体,但模式并未变,趣味并未增,我们小时候的老师就是这样上的!
比如讲《马说》,教师直接导入课文,然后就讲题目、作者、背景,学生朗读课文,最终回到了课文串讲,毫无新意可言。就导入而言,就不能先讲个“伯乐相马”的故事,以此激趣导入吗?就作者、背景而言,就不能发动学生课前预习,搜集大量资料,课堂交流吗?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太缺少新模式、新方法了。
陈富裕(盐城师专附中语文教师):我谈一点看法,请大家指正。对于公开课要考虑一个时间问题。公开课是一种展示课,要向其他老师展示自己的教法,当然要比较全面,要语言教授和内容分析并举。面对短暂的时间,文言文公开课可选短篇进行,长篇的以文章划分的层次为单位,选择其一进行。我认为,字词是很简单的教学,学生学习主要依靠记忆,至于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完全可以通过一些重点字词引导他们去查阅资料、切磋寻问等。换言之,我认为公开课的时间仍可节约一些,用于那些富有挑战性的开拓性的未知领域。再大胆一些说,我们就不能把字词这一块全部扔掉吗?或者尽最大可能扔掉,让它完全由学生来学!我们只给他们做一些准备工作,或想办法让他们自己准备。
据我所知,学生身边的辅导资料上全有了,老师上课讲字词,他们根本不记不听,他们在看你能耍什么新花样,讲出什么新东西来!在我看来,解决字词是“实”的功夫,赏读课文
是“虚”的功夫。“实”的功夫需要习惯养成,“虚”的功夫需要开拓创新。我目前的改革思路是想在“虚”的方面下点功夫。针对新《课标》提出的“综合实践课程”理念,我觉得文言文教学中尤其应关注综合实践。如杜甫《春夜喜雨》中,春雨之“喜”除了诗人的心情外,还有“春雨贵如油”的气候学和农业学知识。诗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既形象地描绘出春雨之情态,也道出了地表径流的地理学知识。为此,我和同事构想了文言文教学中“走向综合化的教学设计”,正在实验,效果很好。
陈礼林:新《课标》提出了四个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陈富裕老师所说的“综合化的教学设计”,是我们师徒最近贯彻新《课标》的四个理念而进行的实验课题。我们认为在综合化的视野下,文言文的教学空间、教改空间非常大,这为我们寻找教学契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供了丰厚的资源。
如讲《两小儿辩日》,面对孔子都“不决”的问题,我们可以进行综合化设计:首先让学生明白研究课题,其次启发学生来思考和交流研究方法,再次要求他们每人撰写课题研究心得(问题答案),最后师生进行课堂交流。这个课题具有综合性,这主要体现在它具有多维性,一是孔子回答不出两小儿提出的问题,表明他科技知识的贫乏,这也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大缺憾;二是史载孔子面对两小儿的嘲笑,没有不懂装懂,而是勇敢地承认自己不懂,这是一种学术诚实的表现,这是部分学生和部分文人所缺乏的;三是要解决这个问题,仅仅依靠语文知识是不够的,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向地理老师请教,或上网搜索相关资料;四是课堂讨论和课堂交流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五是课后撰写研究心得,可以培养学生源于生活的写作意识和清楚实用的文风。
沈建林: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恰当利用多媒体,扩大容量,精练鉴赏,节约时间。当然,要把握好多媒体应用的度,该用则用,不该用则不用。另外,同样的内容,有人该用,有人则可不用——他有其他绝招,能够达到多媒体所难以达到的效果,比如朗读好的人自己处理,则更能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崇拜心理和接受欲望,而不必机械地搬运现成的课件。
王亚文(盐城师专附中政教处主任,市级语文学科带头人):我总觉得文言文比现代文还多了一层美,即语言文字本身的美,以及由语言的隔阂所带来的想像美、再创造美,这就是我所说的“出彩”,我想通过我们的教学,把这个东西讲出来!最近我一直在思考怎样结合新《课标》上好文言文公开课?除了各位所讲的以外,我还想到一点,即诗与文的讲法理应有所区别,方法上要革新。可是在实际操作时,我们有些教师却无丝毫区别,总是读读、说说、谈谈,即使有些区别,也不能体现文和诗的各自特点。我认为,文言文中的文和诗的教学应该有所不同:
一是朗读,古代诗文都要强调朗读,但诗的朗读应更高于文的朗读,要读出情感,读出意境,读出节奏来,甚至可以安排学生像古人那样吟诵、吟唱;
二是内容翻译,文可以直译、意译,但诗只能意译,而且我试着用诗歌的语言和形式来翻译古诗的内容,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三是想像的空间,诗歌由于体裁的特点,决定了其留给学生的想像空间比较大,因此在诗的教学中,可以更好地拓宽学生人文底蕴,强化其主观感受,进行研究性学习,激发其创新精神。
我在教学时,没有让学生说出大意,而是布置学生完成这样一道作业:如果你是一位画家,你准备用什么形式和内容来表现这两句诗?课堂上气氛活跃,讨论热烈,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这与蓝宝生老师的两大教学高招“1.让学生为课文作者整理个人档案。2.让学生为课文撰写广告词”(《中国教育报》2002年3月2日第4版)异曲同工。另外,就综合教学设计,我认为适当引入双语教学,也可以拓宽学生视野。如吕叔湘先生选编的《英译唐人绝句百首》中《回乡偶书》题目英译为《 COMING HOME》(回家),这就不对了,最明显的是没有译出“偶”字,陆游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个“偶”字包含了文学创作中的灵感机制;其次,把“回乡”译成“回家”也有失对中国文化的彻悟,中国古代人憧憬的是“衣锦还乡”、“威加海内兮归故乡”,今天我们虽然将“家”与“乡”合成一词,但古代它们是有区别的,家是一人之家,乡则是多家之族,所以“近乡情更切,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内在的情结都是回乡,意味着要光宗耀祖。
成千(盐城师专附中校长,市级学科带头人):最近,我们礼林校长一直在思考学校文言文教学模式的创新问题,我认为应从两个维度展开:一个是学校的整体文言文教学,一个是每堂课的教学。
就学校整体的文言文教学,我认为集中优质资源,共享优质资源是最主要的,应该承认,教师是有差距的,有差距的素质必然带来有差距的课堂和学生。但我们可以把优质资源用起来;同时,促进后进资源的跟进。由此,我想到了高校的教学方法,由研究某一阶段文学的教师主讲该段的文学,我们也完全可以组织某一教师,瞄准某一单元或某一课进行长期酝酿之后进行巡回演讲——我命之为“巡回演讲法”。这样行的更行了,不行的也行了。总体来说,是一种学术休整和学力整合。
就一堂课而言,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解放思想——“把理解字词全部下放给学生”,但不是完全甩给学生。尽管这方面我们老师已经作了探讨,我要提醒大家的是:要注意减轻学生的负担,因为负担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就没了,毕竟学生学习古文不是完全冲着那几个化石性的词汇来的。为此,我有这样一些设想:
(1)讲解每篇文言文时,出示文白对比的课文,(用透明胶片或多媒体展示)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比较分析梳理和归纳重点字词句式;
(2)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抓住重点字词句式,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赏读课文,品味文言文的妙处;
(3)可以尝试网络教学,带动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掌握新型的学习技术和学习思路;
(4)教师感到自己火力不足时,也可以请专家来谈谈。以此来丰富知识,打开思路。
【文言特殊句式教案(公开课)】推荐阅读:
文言特殊句式12-04
一堂特殊的公开课教案09-12
词类活用特殊句式10-09
《鱼我所欲也》特殊句式06-24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公开课教学案09-07
常见文言句式07-24
高考一轮文言句式复习06-03
文言句式复习学案11-29
文言文基本句式12-23
文言文常用句式解析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