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第4单元知识小结

2024-12-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四年级第4单元知识小结(精选6篇)

四年级第4单元知识小结 篇1

第四单元

一、读准字音

隙(xì)地 开辟(pì)灌(ɡuàn)园 悬(xuán)挂 夜阑(lán)瑟(sâ)缩 弥(mí)散 麦穗(suì)混(hùn)合 攥(zuàn)着 早餐(cān)搜(sōu)寻 涉(shâ)足 慰藉(jiâ)讴(ōu)歌 抨(pēng)击 日臻(zhēn)成熟

二、会写词语

荒芜 居然 吩咐 茅亭 难得 贱价 固然 石榴 羡慕 偶然 瑟缩 接触 体面 心版 尘雾 弥散 妇女 照射 肩膀 手臂 麦穗 承担 搜寻 辛劳 增添 麻利 艰苦 传统 禁止 描绘 切身 逼真 置身 收获 欣赏 眺望 硕大 思索 摇曳 飘落 安慰 普通 苍茫 埋头苦干 望洋兴叹 根深叶茂

三、多音字注音、组词

处 chǔ(处理)(处分)担dān(担心)(担水)落là(落下)(落队)chù(到处)(四处)dàn(扁担)(重担)lào(落枕)(落病)

垛 duǒ(城垛)(门垛)混 hùn(混合)(混乱)luî(落地)(落后)duî(麦垛)(草垛)hún(混浊)(混水摸鱼)

四、比一比、组词

茅(茅草)(茅屋)版(出版)(版面)辨(辨别)(分辨)麦(麦子)(麦田)矛(矛盾)(长矛)板(黑板)(板子)辩(辩论)(辩解)表(代表)(手表)

辟(开辟)(精辟)尝(品尝)(尝试)咐(吩咐)(嘱咐)荒(荒芜)(荒凉)避(躲避)(避免)常(常识)(经常)附(附近)(附和)慌(慌张)(慌忙)

五、近义词

居然—竟然 荒芜—荒凉 可惜—惋惜 偶然—偶尔 吩咐—嘱咐 增加—增添 艰苦—艰难 浪费—挥霍 遵循—遵照 承担—担负 弥散—弥漫 贫苦—贫穷

六、反义词

收获—播种 居然—果然 荒芜—繁华 偶然—必然 伟大—渺小 增加—减少 艰苦—优越 遵循—违反 贫苦—富裕 浪费—节约 承担—推脱 开始—结束 七、四字词语积累

四年级第4单元知识小结 篇2

(一) 教学内容分析

本册的“位置与方向”这部分内容, 要使学生掌握利用数学工具来确定图上的方位, 辨别生活中的方位的方法, 加强数学本体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

(二) 学生分析

1.知能水平:四年级学生已经掌握并能辨别八个方向, 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用量角器量角、画角, 用刻度尺测量、画线.

2.年龄心理特点:这个阶段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 思维具有一定的守恒性, 但思考问题一般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

3.可能存在的学习困难:学生对根据角度和距离确定位置的生活经验不够丰富, 确定一个物体相对于观察点的任意方向, 有一定难度.

二、以培养学生智慧为本的教学目标确定

(一) 知识与技能

1.在具体情境中, 理解方向、距离两个条件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会以方向和距离结合的方式测量和描述物体的具体位置.

2.能通过测量方向、距离来绘制出物体的具体位置.

(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方位问题, 掌握利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方法, 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我的思考过程与结果.

2.经历位置与方向的观察、测量、描述、画图等过程, 学会与人交流.

(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从实践中学习的方法, 感受确定物体.位置的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积淀生活数学、大众数学的价值观念.

三、以支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本的教学活动设计

(一) 营造问题情境, 激发认知矛盾, 积淀数形结合思想

1.教学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会以方向和距离结合的方式测量和描述物体的具体位置.解决这一重点首要方法是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知“确定物体相对于观测点的准确位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要素”, 因此我选择营造学生熟悉的去动物园游玩的情境来引出学习问题.

2.教学活动设计及整合点分析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模拟现实的情境生动还原:以“孔雀馆和雄狮山都在大象馆的东北部, 那么他们的位置一样吗?”这样一个认知冲突作为起点, 帮助学生初步感知要同时知道方向和距离才能确定物体的准确位置, 并在过程中帮助学生积淀数形结合与坐标的思想.

(二) 方法、工具支撑、构建探究环境、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1.教学方法

在创设了“情境”之后, 就进入了学习的“意义建构”阶段.具体来说就是要在确定参照物的基础上, 掌握确定主方向, 偏离的角度, 以及距离的方法.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测量、画图的探究环境, 在充分动手探索的基础上进行汇报交流, 进而归纳出描述方位的一般方法.

2.教学活动设计及整合点分析

这里我为学生准备了多媒体学件:动物园平面图、量角器、刻度尺, 构建出一个学生可以虚拟操作的探究环境, 让孩子们在讨论、量、测、画、交流的过程中, 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体验如何确定准确位置, 提升信息素养.

四、以用技术学习为本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构建

基于以上的分析, 我设计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活动, 利用一个网页把所有资源连接在一起, 设置了“热身赛、动物园、试身手、定向赛”等几个模块, 主要作用是构建问题、探究、训练环境;如果条件不允许, 这些素材也可以方便地转化为多媒体教室环境下的教学资源.

五、结语

四年级上册五单元知识小结 篇3

第五单元

一、读准字音

号召(zhào)湍(tuān)急 还(hái)有 没(mãi)有 喉咙(lóng)奔赴(fù)链(liàn)接 泥泞(nìng)日寇(kòu)霎(shà)时间 击溃(kuì)诡(guǐ)计 巍(wēi)峨 瑰(guī)丽 毛骨悚(sǒng)然 酒肆(sì)拱券(xuàn)膝(xī)盖 晨霭(ǎi)苍茫 回眸(móu)顾盼

二、会写词语

关键 激烈 搏斗 连接 延伸 功能 挺进 天险 坦荡 奔赴 和谐 妄想 增援 狼狈 诡计 撤退 号召 夺取 幽静 魅力 巍峨 建筑 繁忙 结构 攀登 妨碍 革命 沟通 尊重平添 激战 别致 雄伟 享受 珍视 谅解 心惊胆寒 震耳欲聋 千钧一发 奋不顾身 浩浩荡荡 湖光水色 倾盆大雨 翻山越岭 碧波粼粼 浩然坦荡 回眸顾盼 凭栏远眺 晨霭苍茫 神态各异

三、多音字注音、组词

都:dū(都市)奔:bân(投奔)叉: chā(交叉)重:zhòng(尊重)dōu(都有)bēn(飞奔)chà(劈叉)chóng(重复)

四、比一比、组词

筑(建筑)(筑路)键(关键)(键盘)均(平均)(均匀)湍(湍急)(湍流)巩(巩固)(巩膜)建(建设)(建议)钧(千钧一发)端(端正)(端详)

幽(幽静)(幽暗)廷(朝廷)(宫廷)享(享受)(享用)侯(公侯)(封侯)悠(悠长)(悠闲)延(延长)(延伸)亨(大亨)(亨通)喉(喉咙)(喉结)

五、近义词

夺取---抢夺 指导----指挥 击溃-----击退 阻拦------阻挡

六、反义词

普遍----特殊 别致----平常 挺进-----撤退 湍急-----平缓

七、积累 关于桥的诗句:

四年级第4单元知识小结 篇4

单元知识小结

一、易读错的字

曾经(céng)

蒙蒙细雨(méng)

顺着(shùn)

荆棘(jīng)

磨成粉(fěn)

甘蔗(zhè)

甜菜(cài)

就算(suàn)

葱葱绿绿(cōng)

一株(zhū)

恋恋不舍(shě)

二、易写错的字

冒:上边是“

”,不是“日”。

洒:右边是“西”,不是“酉”。

暖:右边是“

”,不是“爱”。

味:右边是“未”,不是“末”。

甘:第二笔是竖,不要写成竖折。

妹:右边是“未”,不是“末”。

舍:下面是“

”,不是“舌”。

三、会写的词语

雷锋

叔叔

足迹

昨天

冒着

留下

弯弯

背着

洒下

迷路

温暖

爱心

也许

桌子

平时

难道

味道

就是

加工

种子

农具

甜菜

工具

劳动

经过

才能

买卖

甘甜

一匹

妹妹

出色

河水

碧绿

波纹

好像

河岸

柳叶

景色

要求

柳树

枝条

恋恋不舍

四、多音字

曾的应

五、形近字

六、近义词

长长—很长

寻找—寻觅

足迹—脚印

好奇—奇怪

急忙—连忙

平时—平常

难道—莫非

傍晚—黄昏

波纹—水纹

柔软—松软

七、反义词

弯弯—笔直

温暖—寒冷

特别—一般

柔软—坚硬

美丽—丑陋

松开—抓住

八、词语搭配

(长长)的小溪

(弯弯)的小路

(蒙蒙)的细雨

(年迈)的大娘

(晶莹)的露珠

(温暖)的春风

(平平常常)的糕

(好奇)地问

九、词语积累

1.“AA的”式的词语:蒙蒙的细细的大大的红红的2.AABB

式的词语:平平常常

开开心心

整整齐齐

大大咧咧

十、佳句积累

1.感叹句:这糕的确应该叫“千人糕”啊!

2.比喻句:路的一边是田野,葱葱绿绿的,非常可爱,像一片柔软的绿毯。

十一、考点提示

1.《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常以阅读的形式考查对最后一小节诗的理解。

2.《千人糕》常以阅读的形式考查对米糕的制作过程的理解。

四年级第4单元知识小结 篇5

一、易读错的字

色彩(sè

shè)

远近(jìn

jìng)

声音(shēng

shēn)

多少(shǎo

sǎo)

书本(shū

sū)

作业(zuò

zhuò)

众人(zhòng

zòng)

森林(sēn

shēn)

升起(shēng

sēng)

中国(zhōng

zōng)

二、易写错的字

水:最后两画撇、捺,不要写成一笔。

小:先写中间后写两边,第一笔是竖钩。

少:第一笔是竖。

尺:最后一笔是捺。

刀:最后一笔撇不出头。

力:第一笔是横折钩。

林:左边“木”的捺变成点。

正:第三笔是短横。

心:第二笔是卧钩。

三、会写的词语

水田

来去

不足

大小

多少

水牛

水果

小鸟

早上

书本

小刀

尺子

土木

森林

人力

关心

中午

五月

立正

四、形近字

五、多音字

看还中

六、近义词

明—亮

望—看

天天—每天

徐徐—慢慢

美丽—漂亮

七、反义词

远—近

来—去

有—无

多—少

大—小

明—暗

升—降

静悄悄—闹哄哄

高—低

笑—哭

白—黑

晚—早

八、词语搭配

量词搭配

一(幅)画

一(只)鸟

一(只)猫

一(头)黄牛

一(群)鸭子

一(个)苹果

一(颗)枣

一(堆)杏子

一(个)桃

一(条)心

九、词语积累

ABB

式词语:静悄悄

乐呵呵

笑哈哈

十、佳句积累

1.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上课静悄悄,下课不乱跑。天天起得早,陪我去学校。

3.一人不成众,独木不成林。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

4.五星红旗,我们的国旗。国歌声中,徐徐升起;迎风飘扬,多么美丽。

四年级第4单元知识小结 篇6

参照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我们是怎样实施语文课程的,是如何引领学生在跑道上奔跑的呢?

绝大多数教师教学时采用一课一课地实施教学。这无疑是将语文教材分解为一个一个点。语文教师是否都有能力把这一个一个点串联起来,给学生一个珍珠项链呢?答案显而易见是否定的。

细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发现并没有将各阶段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作出具体细致的要求,各类教学参考书关于教学的建议也并不完全准确具体。因而,不少语文教师并不知道如何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也就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教学习惯展开教学,结果常常是教了学生已会的,学生不会的却没教或者没有教好。

“单元整合”这一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以往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围绕单元主题和训练目标,精心设计,加以重组整合,实现教学资源之间的联系,从而让语文教学变得灵活而开放。

这样,教师不再是仅仅关注教材中的一个一个的点,而是从单元整体出发,梳理出单元的目标,整合单元、语文教材乃至更多的语文资源,让学生获取的不再是一粒一粒的珍珠,而是一串一串项链。实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的“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

翻开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任意一册的目录,都不难发现编者将每个单元的课文以不同主题进行组合,同一单元的课文大多围绕同一个主题编录。这样一来从宏观上要求教师围绕主题制订教学计划,安排学习内容,并注意前后学习内容的相互联系,力求保持每个单元的课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此基础上的单元目标、资源整合突破了以往教科书结构体系的封闭、零散和乏味,对学生来说更具吸引力,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单元整合教学就是围绕单元主题和训练目标,精心设计加以重整组合,将精读课文与自读课文、学习内容与训练内容、阅读理解与语言积累、口语表达、习作形成一个有机的教学整体。但这个整体并不是以主题为纽带将各部分内容简单地串联和相加,而是有机地整合。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拓宽学习和运用领域,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全面开放,使全体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相互交叉、有机渗透和有机整合中开拓视野、熏陶情感、发展思维;在不增加负担的前提下,使学生获知的数量和获知的能力得到最优增长,为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单元目标和资源整合设计(以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为例):

这单元包含三篇课文:《沙漠中的绿洲》《云雀的心愿》《古诗两首》(《池上》《小儿垂钓》)练习6和习作6。通过集体钻研教材,课题组尝试进行这样的整合,目标如下:

(一)识字写字

1. 独立识字,认识6个生字,会写20个生字;

2. 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

3. 用钢笔写好“垮”“碎”“竭”等左小右大的左右结构的汉字;用毛笔学写“装”“帮”含有衣字底、巾字底的汉字。

(二)阅读

1. 朗读诗文,特别是能在分角色朗读中读出语气,体会情感;

2. 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能体会诗歌表达的儿童纯真与朴素的美感;

3. 背诵诗歌3篇;

4. 课外阅读美文诗歌;

5. 体验与同学交流阅读美文诗歌的乐趣。

(三)习作

1. 能从所给的问题中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写出自己的看法;

2. 学习修改习作,正确使用添加和删减符号;

3. 画出自己习作中有新鲜感的词句,与他人分享;

4. 找出自己习作中的得意之处。

(四)口语交际

1. 能在文本描述的情境中学习鼓励别人,给人以信心和力量;

2. 能在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的真实环境中鼓励同学和亲人。

(五)综合性学习

1. 搜集我国北方治理沙漠的文字和图片,做一份手抄报或剪贴报。

2. 走进社区,利用手抄报、剪贴报和宣传画等向社区居民宣传保护环境。

二、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总11课时):

(一)学习《沙漠中的绿洲》《云雀的心愿》“练习6”(第一板块“处处留心”)

1. 书写练习:1课时(可分在每课时10分钟)

2. 朗读《沙漠中的绿洲》,体会阿联酋人民对花草树木的热爱。(1课时)

3. 朗读《云雀的心愿》,体会云雀的心情,懂得保护森林的重要。(2课时)

4. 学习“练习6”(第一板块“处处留心”)感悟保护环境的重要,感悟形声字的特点。(1课时)

(二)古诗《池上》《小儿垂钓》《小池》

1. 学习《池上》,懂得诗意,感悟儿童的天真无邪;学习《小儿垂钓》,边读边演,体会儿童的可爱(1课时)

2. 学习《小池》,感悟初夏荷塘的安静之美,想象《小池》描绘的景色,尝试写下来,进行景色描写练习,诵读成语。(1课时)

3. 古诗小擂台:搜集、诵读一组描写儿童的诗词,开展诵读小比赛,以赛促读。(1课时)

(三)习作

1. 学习《小池》,感悟初夏荷塘的安静之美,想象《小池》描绘的景色,尝试写下来,进行景色描写练习。(1课时,不算总课时)

2. 习作及修改: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话题,适当描述,表达自己的观点。(2课时)

(四)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

1. 口语交际:能在文本描述的情境中学习鼓励别人,给人以信心和力量。(1课时)

2. 综合性学习:搜集我国北方治理沙漠的文字和图片,做一份手抄报或剪贴报。(1课时)

3. 毛笔字练习。(1课时)

三、具体教学设计(以《云雀的心愿》《沙漠中的绿洲》为例)

本单元前两篇课文都与“植树造林”有关,都传递了“爱护树木”这样的环保理念。于是,将两篇课文融合在一起教,并将主题确定为“环保心愿”。

教学时间仍然为两课时,相较中规中矩的一篇课文的教学,教学任务明显增多,课堂容量变大,对教师掌控课堂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学生来说,也需要更加熟悉文本,并增加课堂的参与度。

第一课时的教学,仍是传统的教学生字和疏通文本、理清脉络的环节。四年级下学期学生大多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课前预习的时候已经能够基本自学生字,熟读课文。这些都为第二课时的深入解读打下了基础。

在第一课时的初读的基础上,教师将两篇课文通过“心愿”一词巧妙串联,阿拉伯人民和云雀一样拥有共同的心愿———“让沙漠变成绿洲”。接着开展四步教学法:

第一步,解读“沙漠”的成因。

浏览课文,分别找出两篇文章中描写沙漠的句子,分析阿联酋王国的沙漠和云雀看到的沙漠是如何形成的。根据学生找出的句子,通过自读分析,很快地归纳出阿联酋王国的沙漠是自然形成的,而云雀看见的那片沙漠是遭到人为破坏的结果。

第二步,领会“森林实在太重要了”这个道理。

学生自读课文,从文章的主体部分归纳得出人们乱砍滥伐导致森林消失,从而造成“土地沙漠化”和“洪水泛滥成灾”的严重后果,进一步明白森林的重要性。并能通过阅读云雀回到家里后的对话,得出森林具备“调节温度,冬暖夏凉”的作用,再三体会“森林实在太重要了”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

《云雀的心愿》是篇童话,语言生动,内容简单,主要以小云雀和妈妈的对话组成,学生理解起来较为轻松,文章条理清晰也有利于学生开展自学。所以在教学这部分的时候,学生参与度和准确性都很高,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阅读的成功体验,这使得教学过程能得以流畅地进行。

第三步,分析阿拉伯人民为了实现心愿做出的努力。

通过自读和小组交流,学生汇报经教师整理归纳,知道阿拉伯人民为了将盐碱地改造成绿洲,“不惜代价培植花草”并“精心侍弄细心呵护”,才有了今天人们看到的美丽的沙漠绿洲———迪拜。

相比较《云雀的心愿》,这篇课文的脉络没有那么清晰,需要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能够站在一定高度思考教师的问题。这对于一部分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是有困难的,于是,我采取的自读配合小组交流,试图通过小组合作的讨论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

最后,教师通过迪拜的一组图片欣赏,让学生从视觉上直观了解“绿洲”的美丽,衷心赞叹阿拉伯人民为实现心愿做出的“壮举”。同时,结合图片学习第一自然段迪拜街景的描写方法。这样一来,《沙漠中的绿洲》一文的重点解读也顺利完成。

第四步,让“心愿”在课堂响起,在心田回荡。

首先,回到《云雀的心愿》,读一读小云雀表达心愿的句子,体会它植树造林的决心。

然后,写一写。“让我们先在心里和云雀一起种下一棵树,如果要在树上挂一张‘心愿卡’你想写上什么呢?”这是一个拓展延伸题,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深刻体会保护森林的重要性,这时让他们把自己的感受以“心愿语”的形式写下来,既达到了语言训练的目的,又能真正将“爱护树木、保护环境”这样的情感目标种植进学生的心田。

满满当当的一节课,从课堂效果来看,可以看到教师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实现了师生、生生、生本全方位的对话。两篇课文的整合过渡自然又巧妙,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利用教学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有效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在实现了两篇课文教学目标的同时,也实现了灵活用教材的目标。

最后,开展综合性学习,指导学生利用信息课的时间上网搜集我国北方治理沙漠的文字和图片,做一份手抄报或剪贴报,在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

对孩子进行语文素养的培养宛如植树。学生在教师的精心培育下才能逐渐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小学语文体系也是一棵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有系统的教材观,绝对不可一叶障目。一棵树,必须有根有枝有叶有脉络。

单元目标和资源整合实施语文课程对教师来说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对于学生也是一次新鲜的学习体验。通过不一样的奔跑的方式和不一样的教学形式,无疑给师生都打开了一扇窗,通过这扇窗,看到的是师生共同努力建设起的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摘要:<正>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1859年写作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它是从拉丁语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道”,根据这个词源,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指“学习的进程”。参照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我们是怎样实施语文课程的,是如何引领学生在跑道上奔跑的呢?绝大多数教师教学时采用一课一课地实施教学。这无疑是将语文教材分解为一个一个点。语文教师是否都有能力把这一个一个点串联起来,给学生一个珍珠项链呢?答案显而易见是否定的。

参考文献

上一篇:预习目标(第六、七单元)下一篇:学子宴致辞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