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工程认证工作计划

2024-08-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育工程认证工作计划(共8篇)

教育工程认证工作计划 篇1

(2017年5月修订稿)

1.申请

(1)申请学校须是经教育部批准或备案、学制不低于四年、以本科教育为主的普通高等学校,其申请认证的专业应该是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认证专业领域范围内的,经教育部批准或备案的,已有三届毕业生、以培养工程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工科专业。

(2)申请学校应向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秘书处递交申请表(格式见附件1),学校的认证申请当年度有效。

(3)学校应根据认证协会秘书处的要求,对申请表中有关问题做出答复,或提供相关材料。

(4)学校申请被受理后,应在规定时间内按照国家核定标准交纳认证费用,交费后进入认证工作流程,开展自评工作。

(5)如申请因为不符合条件而未被受理,学校可在达到申请认证的基本条件后重新提出申请;如果申请符合要求,但因为年度认证专业数量所限未予受理的,其申请有效期可保留一年。

2.自评

2.1 自评目的

自评和撰写自评报告是工程教育认证的重要阶段,是接受认证专业对办学状况、办学质量的自我检查,主要检查办学条件、人才培养计划和培养结果是否达到《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所规定的要求,以及是否采取了充分措施,以保证教学培养计划的实施。2.2 自评方法

自评工作由学校有计划地组织进行,贯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的精神,自始至终体现真实性、客观性、综合性,专业所在院(系)和学校应组织教师、学生和相关工作人员共同参与该项工作。自评工作应对照指标要求,从学校办学的特点出发,通过举证的方式,详细说明为了达成人才培养目标所开展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教学实践与取得的成效(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各教学环节的安排与保障、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和运行等),阐释其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途径以及目标达成的程度。

撰写自评报告是自评工作的主要内容。自评报告要对专业教育的各项内容进行自我评价、说明并附以证明材料,以供审核。2.3 自评报告的内容和要求

自评报告的内容和格式要求见“工程教育认证自评报告撰写指导书”(附件2),自评报告撰写的有关问题及解答可参考附件3。2.4 自评报告的补充修改

学校提交自评报告后,应根据专业类认证委员会的要求,对自评报告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改或补充材料。补充修改的内容可作为自评报告附件单独提交,不必在原报告上进行修改。

3.现场考查准备

3.1 现场考查条件准备

现场考查将在学校正常教学期间进行,接受认证专业所在学校的学校应为现场考查专家组的入校考查做好如下准备工作:

(1)应为现场考查专家组准备一间专用工作(会议)室,室内应备有供专家查阅的最基本的有关教学和教学管理等资料,如学生的作业、设计、试卷、报告、论文等;

(2)应安排有专人负责配合现场考查专家组的工作;(3)应为专家组准备考查期间教学、实践等环节的课表;同时准备各类人员名单,供专家组抽取部分进行访谈;

(4)不安排认证无关的活动;(5)遵守认证工作有关纪律。3.2 考查报告意见反馈

现场考查结束后,专业类认证委员会将“现场考查报告”送交学校征询意见。学校应在收到“现场考查报告”后核实其中所提及的问题,并于15日内按要求向相应专业类认证委员会回复意见。学校逾期不回复,则视同没有异议。学校可将“现场考查报告”在校内传阅,但在做出正式的认证结论前,不得对外公开。

4.认证结论申诉

接受认证专业所在学校如对认证协会理事会做出的认证结论有异议,可在收到认证结论后30日内向监事会提出申诉。逾期未提出异议,视为同意认证结论。

申诉应以书面形式提出,详细陈述理由,并提供能够支持申诉理由的各种材料。

监事会应在收到学校申诉的60日内提出维持或变更原认证结论的意见。监事会提出的意见为最终裁决,对申诉学校和协会理事会都具有约束力。最终裁决结论由认证协会发布。

认证结论为“不通过认证”的专业点所在高校,需经过一年建设期后方可重新申请认证。

5.认证状态保持

通过认证的专业所在学校应认真研究“认证报告”中指出的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改进。

认证结论为“通过认证,有效期6年”的,学校应在有效期内持续改进工作,并在第三年提交持续改进情况报告,认证协会备案,持续改进情况报告将作为再 次认证的重要参考。

认证结论为“通过认证,有效期6年(有条件)”的,学校应根据认证报告所提问题,逐条进行改进,并在第三年年底前提交持续改进情况报告(格式见附件4)。认证协会将组织各专业类认证委员会对持续改进情况报告进行审核,根据审核情况给出以下三种意见:(1)“继续保持有效期”(已经改进,或是未完全改进但能够在6年内保持有效期);(2)“中止认证有效期”(未完全改进,难以继续保持6年有效期);(3)“需要进校核实”(根据核实情况决定“继续保持有效期”或是“中止认证有效期”)。对“中止认证有效期”的专业,认证协会将动态调整通过认证专业名单。

如果学校未按时提交改进报告,秘书处将通知其限期提交;逾期仍未提交的,则终止其认证有效期。

通过认证的专业在有效期内如果对课程体系做重大调整,或师资、办学条件等发生重大变化,应立即向秘书处申请对调整或变化的部分进行重新认证。重新认证通过者,可继续保持原认证结论至有效期届满;否则,终止原认证的有效期。重新认证工作参照原认证程序进行,但可以视具体情况适当简化。

通过认证的专业如果要保持认证有效期的连续性,须在认证有效期届满前至少一年重新提出认证申请。

教育工程认证工作计划 篇2

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涵义及特征

所谓专业认证(specialized/professionalprogrammatic accreditation),指的是由专业性(professional)认证机构对专业性教育学院及专业性教育计划(programmatic)实施的专门性(specialized)认证,一般由专门职业协会会同该专业领域的教育工作者一起进行,其目的是为相关人才进入专门职业界从业的预备教育提供质量保证。1与此相对应,工程教育的专业认证就是工程技术行业的相关协会连同工程教育者对工程技术领域相关专业(如土木工程、电子机械等)的高等教育质量加以控制,以保证工程技术行业未来的从业人员获得必要教育基础的过程。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作为教育评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如下的特点:

从性质上说,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一种合格性评价,而非选优评估,它是对工程教育是否达到所规定的最低标准(threshold quality standard)的检查。因此,在专业认证的结果上,仅有通过和不通过之分,而没有等级或层次上的差别。通过认证也仅仅意味着相应的工程教育专业达到了最低的要求。

从主体上说,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主体包含了工程界人士、教育界人士以及其他相关群体的代表,代表了整个社会尤其是工程职业界对工程教育质量的干预。从国外负责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组织来看,一般都是非官方的中介机构,如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英国工程理事会(ECUK)、日本工程教育认证委员会(JABEE)等。在具体的认证实施过程中,通常又由工程实业界人士(通常占到1/3)、教育界人士(通常占到1/3)以及其他社会成员(通常占到1/3)共同构成认证小组对工程专业的质量加以考察。这就决定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不可能是囿于工程教育系统内部的自我评价过程,而是一个院校——社会(包含了教育界、工程界和其他相关利益群体)互动机制的开放式的反馈过程。

从功能上说,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对工程教育专业质量的控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最主要的目的是保证未来的工程技术从业人员获得了质量可靠的、与其职业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专业教育,当然,认证的结果还可以为社会公众提供各个工程专业教育质量的信息,满足社会公众的信息需求。在国外发达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往往与工程师执业资格注册制度相配合,获得经认证的四年制工程相关专业本科教育通常是毕业生取得工程师执业资格的先决条件。例如,拥有欧洲工程师学会联盟(FEANI)认可的工程专业学习经历是取得“欧洲工程师”资格的基本条件2;在美国,取得注册工程师资格要获得经ABET认证的四年制工程学士学位或同等学历3;同样,日本的《技术士法》也有类似规定,给予日本工程教育认证委员会(JABEE)认可的工程专业毕业生免试通过技术士资格考试初试的优惠4。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与工程师执业资格注册制度通道的联接意味着工程教育与工程师未来职业发展之间更为密切和更为直接的关联。工程教育的质量将直接决定着未来工程师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工程师队伍的职业声誉和社会地位。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这些特点最终体现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价值目标上的“客户导向”,它是一种以满足工程专业毕业生的消费者(主要包括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以及社会公众)需求为目标的质量保证过程,是对工程专业教育是否能为毕业生的未来职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教育基础、是否满足工程教育人才的消费者——社会需求的验证,是一种全社会维度而非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质量保证方式。

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对于工程教育的积极作用

作为一种质量保证制度,专业认证制度对于工程教育起着直接的引导和控制作用,这一制度的实施必然会对工程教育产生直接的作用。与这一制度的主要特点相对应,这种作用可以是积极的,主要表现在:

(一)确定了工程教育的基础性标准,保证了工程教育的质量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对工程教育最低标准的检查,这种最低标准的存在为工程教育的实施和发展确定了边界性的条件,保证了工程教育的质量是在一个明确的标准之上。这就意味着,各个高校的工程专业教育首先要达到这个标准,更要超越这个标准,这是工程专业获得更好声誉,使其培养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更有竞争力,谋求自身更大发展的需要。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工程技术的进步,这种基础性的标准也会逐步更新,从而不断引导工程教育的发展与进步,实现工程教育的持续质量改进。

(二)促进了工程教育的职业化和专业化,保证了工程教育与工程师职业的密切联系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工程师执业资格注册之间的密切联系明确了工程教育是为工程技术人员走上职业化道路提供教育基础,是为了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这一认识将使工程教育在教育目标的确定和教育内容的安排上更为凸显工程教育的专业化和职业化:首先,在工程教育的目标上,强调工程教育要培养未来的工程师,要为工程师的未来职业发展提供基础;其次,在工程教育的内容上,强调工程教育要在密切关注工程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培养工程师基本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在所有可能从事工作的领域中继续学习和分析综合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强化工程师的社会责任和伦理规范,为毕业生成为一个工程师提供知识上的储备和能力、品德上的准备

(三)为社会各界参与工程教育提供了一个平台,促进了工程界和教育界的密切联系

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制定和认证实施的具体过程中,都有企业界、教育界和社会人士的代表,通过这一制度的实施,就能够比较有效地把教育服务的提供者(教育界)和消费者(主要是企业界)组织到一起,把企业界、工业界对工程师的要求及时地反馈到工程师培养的过程中来,引导高等工程教育专业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密切高等工程教育和工业界的关系,从而促进工业界对高等工程教育的了解和支持,使高等工程教育更加反映工程技术的实际需求,改善高等工程教育的产业适应性,进而实现工程教育的社会功能。

三、专业认证制度与工程教育发展的几个矛盾

不可否认,专业认证制度对工程教育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同时,和任何制度一样,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本身固有的一些特点也会与工程教育的发展产生矛盾,尤其当专业认证制度本身不够科学和完善的时候,这种矛盾就会更加尖锐和突出。由于任何一种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最终目的都是要促进教育的发展,因此要从解决矛盾的角度积极完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以利工程教育本身的发展。以下就对几个需要面对的主要矛盾进行分析,并提出化解矛盾的对策和建议:

(一)专业认证的规范性与工程教育个性化发展之间的矛盾

作为一种规则和制度,专业认证本身要体现一定的规范化要求,特别是在专业认证的标准上,必须体现出一定的可操作性,如强调各个专业名称的一致,强调开设工程教育专业必须具有一些基本的要素等,这种规范化的要求固然对于规范工程教育、保证工程教育的最低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过于规范化的要求也有可能导致工程专业教育的趋同性,进而妨碍工程教育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发展。

针对这一问题,各国专业认证机构也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来加以防范,尽力促进工程教育机构的个性化发展,如在认证的程序上,都很重视各个专业的自评过程;在认证的方法上,更多地采用定性而非定量的方法;在认证的标准上,采用产出标准而不是投入标准,也就是关注各个专业已经培养出的毕业生的能力和水平状况而非为实现这一目标所投入的资源的多少。

(二)专业认证的稳定性与工程教育变革之间的矛盾

从实施的角度来看,专业认证制度作为一种经多年协调和发展形成的制度形式,是一种稳定清晰的规则表达,其实施的程序、标准和要求都是多年实践积累的产物,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也是专业认证制度有效实施的需要。但人们对工程教育的要求却在不断发展变化,如果专业认证制度(尤其是认证标准)不能及时更新以体现社会的发展,不仅不能发挥认证制度的质量保证作用,也会束缚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要想解决这一矛盾,工程教育的认证组织需要承担起自己的职责,应该在认证标准制定和变革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积极和主动的地位。事实上,从很多国家的经验来看,专业认证组织确实应该并且能够做到这一点,如果它们能够准确、及时地把社会变化和外界需求反映到工程教育机构,反映到认证标准中,那么,其认证制度就能更加有效地发挥积极的作用。比如ABET,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其认证标准一度因为过于刚性、僵化、注重说明性的材料、不能及时反映现实社会需要等问题而限制了工程教育的变革与发展,但ABET能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于1997年形成了新的工程认证标准——“EC2000”(Engineering Criteria 2000)。这一标准一经实施,就在国际工程教育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很多国家工程专业认证组织效仿和学习的典范;而且,为了避免重蹈覆辙,ABET十分重视“EC2000”的实施现状和效果分析,把标准的完善作为认证制度的一部分。5

(三)专业认证的开放性与工程教育独立性之间的矛盾

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工程教育本身有其自身运行和发展的规律,它不仅要强调专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作用,也要强调教化育人的功能。这就决定了工程教育在关注外界社会需求的同时,也要拥有一定的独立性。但专业认证制度是开放的,它是工程教育机构与社会外界的一种互动反馈过程,是社会各界参与和干涉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一个途径,这就造成了两者的矛盾。如果在专业认证的过程中,职业界和工程界的力量过于强大,教育界的力量受到压制,工程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就有可能更多地考虑外界的需求,而忽视工程教育自身的规律。

对待这一问题,世界各国的工程教育认证机构都非常关注,也采用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保证被认证专业在认证过程中的独立性和积极性,如认证考察小组的成员要经过被认证专业的审核和同意,给予被认证专业相应的申诉权;强调认证专家组成员的构成要实现合理的配备,强调各方力量的制衡等。在人员配备上,德国专业认证机构ASIIN认证委员会的成员就包括了专业协会的成员、工业协会的会员、大学的教授以及学生代表;在认证决议的制定上,ASIIN还保证参与的成员中综合大学、应用技术大学和工业界的代表各占三分之一,以此来保证力量的平衡,确保各方的利益6。

综上所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作为一种客户导向的质量保证制度,这一制度的实施必将对工程教育产生影响,我们不能只看到这种影响的积极方面,更应该关注认证制度可能与工程教育存在的矛盾,并采取多种办法,不断完善工程教育认证制度本身,以便在最大程度上化解这些矛盾,促进工程教育本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M.P.Lenn.Accreditation,Certification,and Licensure.New Direction for Higher Education[J|.1987(57):49.转引自董秀华.就业市场准入与高校专业质量认证制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13.

[2].Guide to the FEANI Register,http://www.feani.org/euring.html

[3].Report of the Engineering Licensure Qualifications Task Force,http://www.ncees.org/licensure/licensure_for_engineers

[4].汪辉.美欧日高等工程教育质量评估机制的比较.高等工程教育研究[J].2006,(2):98-101.

[5].ABET.Engineering Change-A Study of the Impact of EC2000,2006,http://www.abet.org/papers.shtml.

教育工程认证工作计划 篇3

关键词:工程教育 专业认证 综合工程

我国开展专业认证工作相对较晚,相比而言,主要发达国家均已建立比较成熟规范的认证制度。目前国际上工程专业认证已经由单一国家的认证制度向双边和多边的国际互认发展演变。1989年,由美国、英国、加拿大、爱尔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6国发起的华盛顿协议(Washington Accord)是目前工程教育领域内公认的认证标准,目前已经扩展到14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亚太的日本、韩国和我国的台湾,我国也可望在2013年前后正式加入该组织。总的来看,经济全球化对人才培养的国际化需求已经使得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成为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作为教育部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始于2006年。专业认证工作的目的是构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提高工程专业教学质量,参加认证试点的专业点均为国内高水平大学在相关领域中居国内领先地位的专业。2007年1月,全国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确定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牵头,18所高校参与开始着手研究和试点“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评估研究与实践”项目,对参与华盛顿协议的14个国家和地区的专业认证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按照国际惯例并结合中国国情,完成了电子信息类专业认证标准的初稿。2012年,根据前期试点的经验,开展了专业认证通用标准和补充标准的修订工作。

南京邮电大学作为国内信息通信类知名高校,七十年来为国内信息通信行业输送了大量优秀的工程应用人才,享有中国信息通信人才“黄埔”的美名。针对高等教育改革和创新的需求,在2008年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的基础上,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和“十二五”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等工作,启动了以通信工程专业申请加入专业认证的工作,并预定于2012年10月接受包括华盛顿条约组织观察员在内的专业认证专家组现场考察。本文主要介绍了南京邮电大学近年来针对专业认证等开展的综合训练中心建设与实践工作,包括整合现有的实验室和实践基地资源,优化和完善学生实践性教学工作,以及在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一、现有实践教学体系分析

信息通信领域是技术高度密集和对实践性要求高的领域,南京邮电大学通信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以教学实验室为基地的实验教学,以科研实验室为基地的科研工程训练实践活动,以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心和校企联合实验室为基地的课外科技实践活动,以及在校外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所开展的实践性教学活动。

实践教学体系是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石,实验实践教学内容在时间段上从大学一年级一直覆盖到四年级,从知识结构上从通识基础课程一直延伸专业课程,从实验实践空间上从校内实验室延伸到校外企业实践基地。构建了“通识基础实践、学科基础实践、专业基础实践、专业实验实践”以及“自主个性化学分训练、科技创新与学科竞赛训练”的“4+2”不同层次又紧密联系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

通信工程专业是南京邮电大学的优势专业,依托了传统的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实验平台,师资和综合力量较强。同时,学校充分发挥行业优势,与国内主要通信运营商如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设备制造商如中兴、华为、阿郎、摩托罗拉等建立了紧密的联系,这些都为包括通信工程在内的本科专业建设,特别是在实验实践教学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条件保障。

“4+2”实践教学机制取得了包括教育部本科教学一等奖等许多丰硕成果,培养的学生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但随着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和内涵也有着新的变化。南京邮电大学结合高等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对现有的实践教学体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梳理了存在的不足之处。例如,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中,不同的训练阶段分布在不同的院系,使得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体性方面有所欠缺。另一方面,由于学校所处行业的特点,在本科通识基础的个别训练环节,如金工实习和工程制图等方面较为薄弱。鉴于这些不足,对现有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在进一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面向包括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等开展综合训练中心的建设并对现有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优化成为共识。

二、建设目标与思路

1.目标与定位。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以往的本科教学评估有着很大的差别,专业认证的对象是具体的专业,而不是学校和院系,而其受益面则涵盖了包括学生、雇主、更高级别的教育机构、政府部分和社会公众等。因此,从专业认证条件建设环节考虑,重点是研究适应专业认证需要的实验实践课程体系及支撑平台和环境。综合训练中心是实施实验教学和工程实践的基地,是满足本科生包括认知实习、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基础和专业实验以及各种创新竞赛活动的教学基地。

根据南京郵电大学总体办学目标和国家信息通信产业发展纲要的需求,我们把综合训练中心的建设目标定位为:依托南京邮电大学在信息与通信领域的传统优势学科以及本科人才培养的传统强势专业,通过中心的建设,进一步促进南京邮电大学优势学科与强势专业的交叉和融合,实现学科专业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学生开展综合性、创新性训练提供支撑。中心的建设目标突出了以下思路:(1)建立完善中心的师资力量。除专任教师和实验指导人员外,将优势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以及具有中青年学术骨干聘为训练中心的兼职教师,为学生开展综合性、创新性的训练计划提供保障。(2)将优势学科中的科学研究问题、科技开发内容通过指导教师合理的任务分割,将适合于学生科技训练的工作转移到中心,让学生有机会通过中心训练方式进入到教师的科研工作中。(3)为在校的学生提供完善和先进的信息通信综合训练环境和平台,使得学生可以充分地得到学科和专业的各项训练,为新兴战略发展方向的各个领域和行业提供源源不断的高质量专业技术人员。同时,结合南京邮电大学与国家信息通信行业紧密的合作关系,聘请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人员作为训练中心的兼职指导教师,同时也在实验和实践教学内容制定时引入企业的参与。

2.建设思路。根据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及行业的特点,梳理了中心的建设思路:即在建设水平上突出先进性,在建设内容上强调针对性,在功能定位上强调综合性,在管理上强调开放性。把实验中心的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心建设思路主要特点包括:

(1)突出先进性,体现前瞻性。中心采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先进的技术,先进的设备,先进的管理和先进的教学手段,体现建设水平的前瞻性。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以能力而非分数的教学思想。强调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训练。

(2)强调针对性,体现成效性。中心对实验实践内容更加强调针对性,注重实验教学改革,训练内容、实验大纲、训练计划、训练方式和训练手段等方面的改革不仅符合信息通信技术快速发展的趋势,也符合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物联网应用、三网融合等新兴战略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实验实践和工程训练让学生掌握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使得经过实验中心训练后的学生能良好地适应社会对信息技术人才的要求。

(3)强调综合性,体现融合性。中心的功能定位更加注重具备综合性。体现出不同学科与专业优质资源的融合,中心的建设不仅充分利用了原有良好的实验基础,同时也根据统一规划把新的平台有机地进行整合,搭建了适应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发展需要的先进实验平台与环境,同时也是集实验教学、科研开发、生产实习、科技创新、创业训练和成果转化等综合在一个平台上,有效地提高了平台利用率和使用效益。

(4)强调开放性,体现服务性。中心将采用全开放的管理模式,不仅对校内不同学院和专业的学生开放,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将本地区其他高校学生开放。以我校信息与通信领域的优势为依托,辐射其他高校的信息通信类专业,为其他高校提供服务。进一步地,中心还可以直接为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服务,如提供区域经济与企业发展急需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物联网及其应用、三网融合、智能终端及应用和移动互联网的人才培训等。

三、实施与探索

1.平台建设。信息通信领域是技术高度集中的领域,实验平台的建设投入大、更新快,仅依靠学校自身的投入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中心在建设之初就充分考虑了“统一部署”和“顶层设计”,站在信息通信全局规划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同时积极拓展建设经费来源和渠道,通过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中央地方专项实验室建设、学校自筹和校企共建等多种模式,持续加大中心建设的投入。经过近年来的努力,已经初步建设完成了较为先进的信息通信工程训练中心,给出了综合训练中心4个层次的训练平台结构示意。

2.内容建设。按照强化资源整合、实现提档升级、推进共建共享为导向的建设要求,我们在综合训练中心的内容建设中突出了教学资源的系统整合和统一规划,包括基础训练、专业训练、创新训练和应用训练4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有相应的教学内容和平台提供支撑,为学生提供了从低到高、从基础、专业、创新到综合能力训练的完整平台。

中心充分利用了高水平的实验和实践教学资源,在完善的基础和专业训练基础上,支持形式多样的学生自主创新训练,如专业实验室开放课题、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训练项目、各类学科竞赛和原始创新训练计划等,为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中心每年度开设的实验室开放项目100余项,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项目300多项,大学生原始创新训练项目数百项。

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学习重分数轻动手的现象,以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和学科竞赛为载体,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科技创新活动,营造科技创新氛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学生“创新标兵”的评选和树立榜样,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激发学生热情,引领和激励每一个同学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并将其纳入培养计划,有制度保障、有资金投入、有场地保证、有优秀的师资指导,以大学生实践与科研创新中心作为创新成果和创新源泉聚集地,扩大学生科技创新立项项目的覆盖面和受益面。从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经费、企业奖学金、企业冠名学科竞赛等多方面筹集经费,支持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将得到明显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也能得到不断增强。

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创新之一,2010年7月在“信息通信人才创新素质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框架下成立学生原始创新能力培养小组,原始创新培养训练计划也于此时同时启动。有别于其他各层面的科技训练或竞赛,原始创新培养训练计划的所有项目全部都是学生原创性作品,中心组织了校内外专家组为学生提供咨询和辅助工作,项目的实施以原始创新的专利、论文等作为主要成果。计划实施三年来,覆盖通信工程专业学生达到100%,其他专业学生达到60%。

学校配套制定了相关文件根据学生的竞赛成绩在奖学金评定、推荐研究生加分、竞赛奖励等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促使学生们更广泛、更深入地学习基础知识,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才能。从多年的学科竞赛活动中教师们也摸索出一条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很好途径:帮助学生打好基础、通过参加竞赛来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再依靠在竞赛中获奖的学生力量去组织、指导新一轮的竞赛活动,以此既锻炼学生们的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又能将教师从初步的遴选、甄别等工作中解放出来。实现了学生和教师的良好互动。近三年仅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就获得国际级奖项12人次,国家级奖项50人次,省级奖项89人次。

从2006级学生开始,要求每位学生在校期间修满自主化个性学分10分,包括学科竞赛、科技创新创业、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实验室开放课题、申请专利、发表论文等各类课外活动。通过自主化个性学分的完成,学生的实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四、结束语

教育工程认证工作计划 篇4

【摘要】无线通信应用的快速发展对“高频电子线路”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专业认证已成为世界各国保证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并被各国政府和社会公众所认可。对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我们对高频电子线路的教学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促进了该门课程向更高的教学质量迈进,还提高了本专业学生的业率,达到了培养的学生符合电子类企业需求的目的。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高频电子线路;无线通信

1电子类专业工程专业认证的现状

电子类专业的工程教育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脱节,专业教育与实践教育相对缺乏,是我国电子专业教育中存在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电子类专业的教师,很多缺乏足够的工程实践;现在使用的很多教材已经沿用了很多年,内容有些陈旧,与目前电子行业的飞速发展不相符;没有把培养学生的目标定位为培养合格的电子工程师[1]。把电子与信息工程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培养成为合格的.电子工程师,可以提高我国电子产品设计的能力,提升我国电子产业的含金量,繁荣相关产业,这也是高等教育应尽的义务。作为电子工程师培养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实践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专业认证可以使得我们的工程师制度和高等工程教育制度与国际社会更好地接轨。从起,我国已经开始逐步引入了相应的专业方法并进行了相关的试点工作。在底,我国的高校中已有400多个专业通过了相应的认证[2]。我国还在6月加入了《华盛顿协议》[3],从而使得我国的专业认证更加的国际化。所有这些,都促进了我国的工程学位教育与国外的相关专业保持一致,使得高等工程教育与我国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建设更加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同时,还促进了高等学校的工程教育与电子工程师的培养变得目标一致。

2目前高频电子线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频电子线路”对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和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我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随着射频电路及其技术的快速发展,高频电子线路中的各种功能电路也正在从晶体管和场效应器件等集成电路方向迈进[4]。目前L波段、S波段和C波段正在成为无线通信的主流[5]。而当前的高频电子线路课程的内容已经落后于技术发展的需要,因而有必要对该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以便更好地适应高等工程教育的需求。同时,高频电子线路课程集理论性、工程性和实践性于一体,具有内容多、概念抽象、数学推导繁琐等特点,一直以来都是电信类专业难学的课程,学生普遍反映难以掌握,教学效果比较差。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了解并掌握高频电子线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设计能力,是该课程教学改革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6]。

3对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几点尝试

3.1精选、精简并精讲教学内容

目前“高频电子线路”的教学多以分立元件电路分析为主线,电路的工作频率大多在几兆赫兹左右,而现代无线通信技术所涉及到的工作频率通常都能达到几百兆赫,甚至更高,这种现状使得学生在学习完“高频电子线路”课程进入工作后,就会觉得该课程的内容相对落伍。目前,我们结合我校的专业特点和北京市电子信息产业市场的特点,探索将电子技术的新内容注入到“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教学中去。近几年,我们根据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的要求,在精选高频电子线路经典内容的基础上,逐步将教学内容从分析分立元件组成的单元电路过渡到射频集成电路的讲解上。随着科技和市场的发展,又将业余频段模块、蓝牙模块等引入到课程教学中去。同时,对于这些新的内容,主讲教师都花费大量时间进行备课和实践,务必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学生传授。

3.2开设开放实验,提高学生兴趣

目前,“高频电子线路”课程的实践教学往往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因为相对低频模拟电路来说,高频电路中的元器件内部参数以及电路引线等引入的分布参数对实验结果影响较大,而学生普遍对分布参数的概念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的描述。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开设了“高频电子线路”的开放实验,开放实验的内容由老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并灵活设置。针对学习基础较差的同学,我们主要让其在现有参考电路的基础上,自行挑选电路,让其在调试电路的过程中,感受高频电路和低频电子线路的区别,体验什么是分布参数的影响以及如何减小这些影响,掌握基本的高频单元电路,激发起学习兴趣。对于部分学习基础比较好、动手能力较强的同学,我们给其布置相应的电路设计的任务,让其自行查阅相关资料、确定电路的组成和参数、制版并进行调试。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使得不同基础的同学,都能在开放实验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3.3搭建系统级创新实验平台,增强学生整体设计的理念

高频电子线路的学习,不仅仅是搭建一个功能电路那么简单,更需要学生对移动通信、无线传输、接收机网络等相关知识有深入的了解才能真正学好。基于此,我们相继助教了“高频电路实验室”和“现代通信实验室”等,让学生通过实验箱就可以组成短距离的无线通信系统,还可以把自己设计的部分电路替换实验箱中的相应电路,检验其自行制作电路的质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为高年级的同学创建一个既能完成常见的专业实验,又能跟踪新技术,进行创新性专业实验的平台,为学生的顺利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4结语

在提倡素质教育和电子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如何依托于专业认证这个契机,更好地实现高频电子线路课程的教学改革,是需要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老师共同思考的问题。只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去思考、分析和吸收,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才能使学生在离开校园之时,已经具备了一名合格电子工程师的基本素养。

参考文献

[1]宋守信,杨书宏,傅贵,许开立.安全工程本科教育专业认证的方法与实践[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18(8):49-57.

[2]ceeaa.heec.edu.cn/result_search.php.

[3]周凌波,王芮.从《华盛顿协议》谈工程教育专业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4):6.

[4]沈连丰.通信新技术及其实验[M].北京:科学出版社,.

[5]ReinholdLudwig,PavelBretchko.RFCircuitDesignTheoryandApplication,Prentice-Hall.Inc..

工程认证 篇5

2013年6月19日,在韩国首尔召开的国际工程联盟大会上,《华盛顿协议》全会一致通过接纳我国为该协议签约成员,我国成为该协议组织第21个成员。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工程教育的质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是我国工程教育界多年努力的结果。工程教育规模世界第一

目前,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高校有1047所,占本科高校总数的91.5%;高校共开设工科本科专业14085个,占全国本科专业点总数的32%;高等工程教育的本科在校生452.3万人,研究生60万人,占高校本科以上在校生规模的32%。同时,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我国对学科专业结构进行了优化调整,加大了软件、集成电路、水利、地质、煤矿、核工业、信息安全、动漫产业等重点领域的人才培养力度。工程教育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具备良好基础,层次结构逐渐趋于合理、人才培养类型多样,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完善。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程教育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有力地支撑了我国工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支撑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老一代科技工作者的带领下,新一代年轻工程科技工作者已经成长起来,在载人航天、高性能计算机、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嫦娥工程等一大批举世瞩目的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如,参与神舟七号、八号、九号飞船以及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研制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0多岁,都是我国培养的优秀创新人才。

面对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国家竞争力对高等工程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迫切需要在思想理念、培养模式、评价体系、体制机制等方面深入改革。人才培养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工业界的紧密结合;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工程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工程教育的评价体系与政策保障需要进一步完善;工程教育环境建设需进一步强化。“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引领工程教育改革

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四化同步”发展等一系列战略部署,对工程教育提出了新要求。进入21世纪以来,欧美等发达国家都将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把培养未来工程师作为重要战略目标。在这一背景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作为改革试点项目。

2010年6月,“卓越计划”正式启动,该计划主要任务是探索建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教师队伍,扩大工程教育的对外开放。计划启动实施以来,各相关部门建立了协同育人机制。国务院20个部门和7个行业协会共同参与实施“卓越计划”。教育部与住建部联合制订了加强建设类专业学生企业实习工作的指导意见,与交通运输部联合制订了进一步提高航海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国土资源部、国家地震局、中国民航局等部门均将“卓越计划”纳入了行业人才发展规划,确定了相关领域的工作组。天津、辽宁、江苏等省市相继启动了省级“卓越计划”,出台了省级的支持政策。目前,已在194所高校中的1212个专业或学科领域(824个本科专业点,388个研究生培养项目)进行试点。参与“卓越计划”的在校学生人数达13万余名。参与计划的企业达到6155家,其中大型企业3779家,高新技术企业2983家。2012年,教育部等23个部委(协会)联合批准了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等626家企事业单位作为首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单位。同时,北京、辽宁等多个省市也建设了一批省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工程教育质量得到国际同行认可

“卓越计划”启动以来,在多个行业部门(协会)、地方政府、大中型企业和高校的共

同努力下,取得了积极进展,工程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形成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新模式。计划参与高校和企业开展了广泛的人才联合培养工作,学生通过三年校内学习和一年企业学习,实践能力得到很大提升。通过在企业建立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了校企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学生在企业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参与企业已经把人才培养看作关系自身发展的大事,把参与人才培养作为企业责无旁贷的义务,由用人单位转变为联合培养单位。通过校企的深入合作,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工程创新能力,毕业生也受到企业的普遍欢迎。

例如,广铁集团与中南大学签署联合培养“创新型高级工程人才试验班”的合作协议,致力于培养“工程一线下得去,能力全面适应强,功底扎实后劲足”的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领军人才,满足了企业对复合型工程人才的需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与空军联合开展国防生卓越计划试点,采取“3+1”衔接融合培养方式,学生的军事素质和业务素质明显提高,30名国防生全部申请到艰苦边远部队工作,受到部队用人单位的欢迎。为此,今年解放军四总部和教育部联合实施国防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提高了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水平。计划参与高校以国际化的标准为引导,积极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优秀人才搭建平台。通过拓展教师、学生参与国际交流的形式、数量和规模,拓宽师生的国际视野和多元文化理解及交流能力,提升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国际商业机器公司、因特尔、惠普、思科、甲骨文、德州仪器、微软等跨国企业认为,“卓越计划”有利于培养跨国企业所需的国际化工程人才,积极与高校合作,主动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

例如,西南交通大学针对国际高速铁路急需人才需求,积极与国际铁路联盟开展深度合作,吸引了美国、巴基斯坦等国的学生到中国学习高铁技术,开设埃塞俄比亚铁道高层次来华留学生班,以技术与语言复合、技术与管理复合,培养具有国际工程及管理能力的高速铁路紧缺人才,助推中国高铁进军国际市场。

教师队伍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计划参与高校从教师评聘与考核、兼职教师聘任、教师工程经历培养等多个方面制订政策措施。高校优先聘任具有工程经历的教师,安排具有丰富工程经历的教师授课,从企业聘请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选派教师到企业参与工程实践,改革教师评价体系等。目前,企业兼职教师数已达上万人,派往企业挂职学习的高校教师已达5000余人。

例如,同济大学建立“教师—工程师”有机结合的新机制,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参加工程项目或产学研合作项目、赴企业挂职锻炼和学习进修,增加在企业的工程经历。工程类专业教师教学上岗前,要经过至少一年半的岗前锻炼和培训。截至2012年底,学校外派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工程实践94人次,聘请校外企业兼职教师163人参与教学。

国际同行肯定。2012年,英国和澳大利亚分别委派专家随机选取了太原理工大学和东北大学,参与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三个专业的现场考察。外方专家对我国工程教育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我国工程人才培养质量远超预期水平。专家认为我国部分工科专业在教学条件方面已达到国际水平;在改革方向上,推动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与国际改革趋势相符;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与国际基本同步,特别是注重结果导向,以工程系统或产品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行(CDIO)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加入《华盛顿协议》,工程教育认证与国际实质等效

《华盛顿协议》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认协议,其宗旨是通过双边或多边认可工程教育资格及工程师执业资格,促进工程师跨国执业。该协议提出的工程专业

教育标准和工程师职业能力标准,是国际工程界对工科毕业生和工程师职业能力公认的权威要求。该协议由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俄罗斯、日本等15个正式成员和德国、印度等5个预备成员组成。

从2005年起,我国开始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成立了由76名教育界和产业界专家共同组成的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以及机械类、化工类等14个认证分委员会,分别负责组织开展相关专业领域的认证工作。目前已对373个专业点开展了认证工作。在推进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国际接轨的进程中,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制订的我国专业认证通用标准,在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等7个方面与国际标准紧密对接。补充标准则涵盖了各行各业对各类工程人才的要求,反映了各种层次和类型的工程人才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具备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有利于不同类型和不同服务面向的学校发挥办学优势和人才培养特色。

今年6月,《华盛顿协议》组织召开大会,通过了我国提交的加入协议申请,这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及其质量保障迈出了重大步伐。加入《华盛顿协议》,意味着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学生可以在相关的国家或地区按照职业工程师的要求,取得工程师执业资格,这将为工程类学生走向世界提供具有国际互认质量标准的通行证。加入该协议,将促进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与《华盛顿协议》的标准实质等效,推动教育界与企业界的紧密联系,对尽快提升我国工程教育水平和职业工程师能力水平,实现国家新型工业化的战略目标,提升我国工程制造业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今后,我国高等教育将以加入《华盛顿协议》为契机,在工科主要专业领域逐步扩大认证范围,积极采用国际化的标准,吸收先进的理念和质量保障文化,引领和推动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引导工程教育专业建设,进一步提高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水平,持续提升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附件:

1、《华盛顿协议》介绍

2、国内专家眼中的中国工程教育

3、国外专家眼中的中国工程教育

《华盛顿协议》介绍

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秘书处

《华盛顿协议》是工程教育本科专业学位互认协议,其宗旨是通过多边认可工程教育资格,促进工程学位互认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国际流动。工程学位的互认是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和工程教育标准的互认实现的。我国的工程教育认证由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组织实施,对外由中国科协代表中国加入《华盛顿协议》。

《华盛顿协议》成立于1989年,最初由6个英语国家的工程专业团体发起成立。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发展成为最有国际影响力的教育互认协议,成员遍及五大洲,包括美国、英国、加拿大、爱尔兰、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香港、南非、日本、新加坡、中国台湾、韩国、马来西亚、土耳其、俄罗斯等15个正式成员,和包括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孟加拉、德国、中国、菲律宾等7个预备成员。

《华盛顿协议》的主要内容包括:①各正式成员所采用的工程专业认证标准、政策和程序基本等效;②各正式成员互相承认其他正式成员提供的认证结果,并以适当的方式发表声明承认该结果;③促进专业教育实现工程职业实践所需的教育准备;④各正式成员保持相互的监督和信息交流。

加入华盛顿协议,先要经过“预备”阶段,最短2年后可以成为正式签约组织。从“预备”阶段成为正式成员,有严格、规范的程序,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认证体系和程序实质等效于协议其他成员的认证体系和程序;二是认证所采用的毕

业生标准实质等效于协议中的毕业生素质要求。

意义重大 责任重大

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主任

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吴 岩

2010年2月28日,美国《华盛顿邮报》在一篇专题文章中写到:“中国培养工程师的速度跟制造玩具一样快速廉价„„”,充满了对中国工程教育规模庞大的惊讶和质量的质疑。三年后的2013年6月19日,在韩国首尔召开的《华盛顿协议》全会上,美国、俄罗斯、日本、英国等15个国家和地区代表一致全票通过中国成为《华盛顿协议》预备成员。意义重大

加入《华盛顿协议》,对于我国工程教育乃至工业界都具有重要的标志性意义。1.标准:我国工程教育将采用与《华盛顿协议》具有实质等效的人才培养国际标准。2.认证: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和认证结果将得到《华盛顿协议》签约国家和地区的认可、采信。3.学生: 为经过我国专业认证的工程类学生走向世界提供国际质量标准的“通行证”。4.基础:为我国实施职业工程师制度打下基础,为我国职业工程师的国际流动打下基础,为我国制造业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提升打下基础。

责任重大

1.时间短: 《华盛顿协议》从1989年成立至今已有24年,已经成为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工程教育互认协议。我国2005年才开始开展工程教育认证,时间只有8年。尽管我们的工作得到了国际工程教育界的高度认可,但我们有清醒的认识,许多工作还刚刚起步,还处于探索完善阶段。2.任务重: 我国有14000多个工程教育专业布点数,占高等学校专业总布点数的1/3,工程专业类在校生超过400万人,占全国本科总数的1/3,毕业生超过100万人,占全国本科毕业生总数的1/3。三个1/3清楚地告诉我们,中国工程教育的质量和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中国高等教育整体的质量和水平。如果我们努力做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带动工程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对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有着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意义。3.要求高:时间紧、任务重也是我们今后两年时刻要面对的实际工作情况,我们没有选择,只有高质量做好我们一系列的认证工作,才能在两年后的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的《华盛顿协议》全会上顺利通过“期末考试”,成为正式会员。为此,我们必须不断完善认证体系,建设好一支熟知通晓国际标准的认证管理队伍和认证专家队伍,加大培训工作力度,指导帮助被评学校尽快按照要求进行自评自建工作,还要做好接受国际认证专家来华进行飞行检查准备工作等。我们的工作很繁重,我们的任务很艰巨,我们的时间很紧迫。

国外专家眼中的中国工程教育

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秘书处

在我国顺利加入《华盛顿协议》会议结束之后,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秘书长吴岩向曾参与考察中国认证体系的澳大利亚专家David Robinson表示感谢时,没想到这位满头银发的老专家真诚地说:“不是我对你们的评价高,而是你们的工作做得确实好!”如此评价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工作,不止David教授一人。

“中国试点认证体系是以成果为导向的,认证办法、标准、管理体系和过程都非常全面和严谨”,澳大利亚工程师学会Alan Bradley教授应邀观摩哈尔滨工业大学专业认证后这样评价。“中国采用了一个严格而合理的方法来获得一个良好的认证程序,相关的支持文件合理,英国工程委员会对于中国认证工作高度肯定、充分支持”,英国工程委员会Sunil Vadera教授观摩了华南理工大学专业现场考查后如是说。美国是最早开展工程教育认证的国家之一,有着丰富的经验,是《华盛顿协议》的积极倡导者。2011年5月,美国ABET专家、机械工

程师协会Mary E.F.Kasarda教授观摩西安交通大学专业认证后,如此评价:“中国认证考查流程与ABET整体上十分类似,专家组认证意见和ABET认证员依据美国的认证体系得出的意见也很类似”。

英国工程委员会和澳大利亚工程师学会是我国加入《华盛顿协议》的介绍国,在给《华盛顿协议》的推荐材料中,澳大利亚工程师学会写到:中国的认证程序文件齐备,认证专家来自于工程界和学术界,经验丰富,选聘和培训有效,认证过程深入而公正,管理文件保证了不同专业类认证结论的一致性。英国工程委员会对中国的认证文件体系、现场考查规范性、专家工作质量也给予了充分肯定。两个《华盛顿协议》的缔约者不约而同地写到,中国工程教育认证体系与《华盛顿协议》其他成员组织实质等效。

历经8年探索,中国工程教育认证从无到有,不断学习、实践、改进,一步一个脚印,初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认证体系。

民网天津4月22日电(贾彦、朱虹)今天下午,天津大学召开了“天大化工国际认证颁证仪式暨中英工程教育改革交流研讨会”。会上,英国化学工程师协会专业认证委员会主席、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原化工学院院长Colin Webb教授向天津大学校长龚克颁发了化工专业“Master Level”国际认证证书。天津大学化工专业成为国内高校首家通过化学工程师协会认证的专业,天津大学也成为亚洲仅有的两所通过该高级别“Master Level”认证的高校。天津大学化工专业与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和帝国理工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的化工专业共同跻身世界前列。

天津大学校长龚克表示,该认证的获得,说明我国化工高等教育在走向国际化的进程中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同时认证专业毕业生的国际竞争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中国化工高等教育的国际地位也大大提升。这既是对该校办学质量和多年来广大师生共同努力、不断改革的肯定;也为进一步改革工程教育、提升办学质量、推进国际化特别是在设计训练、能力考核和安全等方面提供了许多启示。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自1995年以来一直在不断探索化工专业本科教育,该学院在探索工程教育改革过程中,从中国国情实际出发,积极与国际接轨。自2004年开始与化学工程师协会联系,参照国际标准,对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师。

据介绍,英国化学工程师协会(IChemE, Institution of Chemical Engineers)成立于1922年,是一个非赢利性组织,其针对高等院校的认证是世界唯一一家专门针对化工专业进行的认证,该认证提供了国际高水平的化工教育标准,其认证工作得到国际同行的广泛认可。认证历史超过40年,认证的化工专业遍及世界五大洲。认证分为两个级别,即“Master Level”和“Bachelor Level”。其中通过“Master Level”认证则标志着该专业的教育水平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人民网·天津视窗4月22日电(贾彦、朱虹)今天下午,天津大学召开了“天大化工国际认证颁证仪式暨中英工程教育改革交流研讨会”。会上,英国化学工程师协会专业认证委员会主席、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原化工学院院长Colin Webb教授向天津大学校长龚克颁发了化工专业“Master Level”国际认证证书。天津大学化工专业成为国内高校首家通过化学工程师协会认证的专业,天津大学也成为亚洲仅有的两所通过该高级别“Master Level”认证的高校。天津大学化工专业与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和帝国理工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的化工专业共同跻身世界前列。

天津大学校长龚克表示,该认证的获得,说明我国化工高等教育在走向国际化的进程中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同时认证专业毕业生的国际竞争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中国化工高等教育的国际地位也大大提升。这既是对该校办学质量和多年来广大师生共同努力、不断改革的肯定;也为进一步改革工程教育、提升办学质量、推进国际化特别是在设计训练、能力考核和安全等方面提供了许多启示。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自1995年以来一直在不断探索化工专业本科教育,该学院在探索工程教育改革过程中,从中国国情实际出发,积极与国际接轨。自2004年开始与化学工程师协会联系,参照国际标准,对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师。

据介绍,英国化学工程师协会(IChemE, Institution of Chemical Engineers)成立于1922年,是一个非赢利性组织,其针对高等院校的认证是世界唯一一家专门针对化工专业进行的认证,该认证提供了国际高水平的化工教育标准,其认证工作得到国际同行的广泛认可。认证历史超过40年,认证的化工专业遍及世界五大洲。认证分为两个级别,即“Master Level”和“Bachelor Level”。其中通过“Master Level”认证则标志着该专业的教育水平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单位工程质量认证资料 篇6

各兼并重组整合矿井基建工程竣工后要进行矿井联合试运转,首先要对矿井三类工程(井巷工程、土建工程、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的单位工程进行工程质量认证,所有单位工程质量认证合格后方能上报矿井联合试运转。现对单位工程质量认证需完成工作做出说明:

一、按照批复的初步设计及安全专篇内容的矿、土、安三类工程全部完工,并符合设计要求。

二、矿、土、安三类工程单位工程招投标书及符合要求的单位工程施工图和竣工图。

三、井巷单位工程应符合如下要求;

1、实体工程质量符合

①煤矿井巷工程施工规范;GB50511-2010 ②煤矿井巷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13-2010 ③煤矿安全规程

2、竣工技术资料符合

煤矿井巷单位工程施工技术资料组卷目录;(附后)

四、地面土建单位工程应符合如下要求;

1、实体工程质量符合;

山西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程;DBJ04-226-2003

2、竣工技术资料符合;

山西省建筑工程施工资料管理规程;DBJ04-214-2004

五、机电设备安装单位工程应符合如下要求;

1、实体工程质量符合:

煤矿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上、下册MT5010-95

2、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竣工技术资料符合;

煤矿安装工程单位工程施工技术资料组卷目录(附后)

六、设计单位对矿井三类工程单位工程做出质量评价报告。

七、监理单位对矿井三类工程单位工程做出质量评估报告。

八、各参建施工单位对所施工单位工程编写总结报告。

九、建设单位对本矿井三类单位工程编写总结报告。

十、建设、设计、监理、施工单位对矿、土、安三类单位工程中的分项、分部工程评定情况说明。

十一、提供各相关参建单位的合法有效的资质及相关人员的证件。

十二、主体企业向煤炭工业吕梁地方煤矿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申请单位工程质量认证的申请,区局领导签字加注意见盖章。

矿井联合试运转所需资料

各兼并重组整合矿井在所有矿、土、安三类单位工程认证合格并取得单位工程质量认证书后由主体企业以文件形式向区煤炭局提出矿井联合试运转申请,由区局现场确认后以申请登记函上报市局。主体企业提出申请同时需提供以下资料:

1、开工批复文件(复印件一份)

2、质量认证部门出具的单位工程质量认证证明

3、环境保护部门出具的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批文(函)(复印件一份)

4、申请登记函原件1份(附后)

5、山西省煤炭建设项目联合试运转登记卡;(市局基建科领取)

6、主体企业申请联合试运转文件;

7、矿井提升、运输、通风、排水、供电、采掘、防尘洒水、防灭火、调度信息等生产系统以及井下开拓布置、采掘工作面安装和安全设施、设置的设计情况与实际建设完成情况,以文字材料和明细表说明;

8、地面生产系统、环境保护设施、行政办公和生活福利建筑设施的设计情况与实际建设完成情况,以文字材料和明细表说明;

9、矿井“六大系统”建设完成情况;

10、矿井主要单位工程的建设完成情况及工程质量认证情况;

11、高瓦斯矿井瓦斯抽放系统建设完成情况;

12、矿井联合试运转所需机构、人员配备及特种作业人员培训上岗情况;

13、矿井单位工程竣工图明细表、竣工报告、财务决算及有关工程技术资料和安全生产管理资料完善情况;

14、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及质监单位提供的矿井建设完成情况的报告。

单项工程质量认证资料

教育工程认证工作计划 篇7

一、工程教育认证

工程教育专业是当前国际上认证的教育质量保证制度, 是实现工程教育和工程师资格证确认的基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范围广阔, 知识体系宽泛, 主要包括:专业部门、行业协会、联合会等部门, 是对高等教育专业开展的一种公平合理的评价模式。进行教育认证的主要目的是构建工程教育体系, 保证体系的完善性, 为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奠定基础。因此需要在实践中保证工程师自制的实践体系符合工程教育专业的资格认证, 提升教育人才的实践能力, 进而提升我国工程技术人才的整体竞争力。当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有四个特点, 其一是需要认证专业所在院校自愿申请参加认证。其二是第三方认证机构进行组织, 禁止出现实际经济收益和预期不符的情况。其三是工程教育专业进行的相关评估, 保证评估结果的公正性。最后是需要以保证质量为前提, 以学生为主体, 对学生的总体能力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1]。

二、工程教育认证对提升专业建设的要求

在进行专业认证之前, 首先应当对其关注与培养的目标进行合理性定位;其次是对认证内容能够整体支撑培养目标进行明确。最后, 还要从课程系统性的深度与广度方面进行分析, 判断其能否具有分解、合并的毕业需求。

1.工程教育认证过程中的目标培养是基于整个工程专业建设为前提的。其毕业需求以及课程系统性还有教师团队都需要通过紧紧围绕着培养目标来展开。并在此基础上对培养目标能够提供必要、合理的支撑[2]。

2.在进行专业认证的过程中, 并不需要对培养人才的水平进行关注。这个过程中, 需要更多强队对专业人才的学业完成情况是否达标进行校验。因此, 专业内容在培养目标这项环节当中, 应当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这一方面体现出了教学环境是否满足需求, 另一方面体现的是专业人才是否具备培养条件。

3.毕业需求项目重新定义毕业生相关规格内容, 也就是对毕业生应当具备的专业素质、知识情况与能力进行了重新界定。当然, 针对个体培养对象, 应当结合实际情况, 不能千篇一律的培养。如针对软件方面人才进行培养, 首先应当准确定位, 其次应当要求专业人才具备相应的技术水平与能力。最后, 应当在软件方面给予条件, 侧重培养。

三、主要应用对策分析

针对上述工程教育认证对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提出的要求和挑战, 要在认证后进行多方面的对策处理。主要应用对策分析如下:

1. 建立完善课程体系。

为实现高级工程专业人才培养, 要建立完善课程体系, 从基础理论学习上促进工程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理论课程设置方面要包括基础工程知识课程以及实践操作技能培养课程。在培养工程能力的过程中要进行实验专业课程和实验选修课程的合理配置, 通过增设试验课程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3]。在完善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毕业设计这一环节, 将各种综合知识有效结合, 并运用自身能力促进问题的解决。高校的各专业学院中要积极鼓励学生投入在实验实践中, 促进毕业设计与实践操作的结合。从多方面进行课程体系的完善, 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专业性和技术性, 促进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 加强教学管理与机制运行。

为全面提高教学管理效率要保证决策的科学性以及管理的有效性。在教学管理中可以通过“院管教学”的模式进行综合管理。主要管理原则以“统一性”为标准, 即统一规划、统一设置、统一实践。院校的教学战略组织、政策应用以及相关教学资源设置要通过院长的指导负责。同时, 在进行相关计划的落实过程中要注重落实的有序性以及方案的可靠性, 这期间责任主要以副院长或教学指导为主[4]。要保证人才培养方向的准确性以及人才培养对策的有效性, 可以通过设置工程企业也顾问的形式, 促进人才培养方案的社会实效性。为保证教学机制的完善, 要加强教学研究和控制, 制定完整的教学体系控制, 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促进专业人才的培养。

3. 完善数据管理。

为更加高效的促进专业建设水平的提升, 要逐步实行数据的有效管理。为保证数据的及时反馈和获取, 要注重教学环节的数据管理, 如对工程实践情况分析、试卷总结、毕业设计总结以及相关的会议等。这些数据都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对建立完整的数据体系有着参考意义。对这些数据的处理可以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 实现管理的数字化。学校专业学院要在实践发展的过程中建立“以学生培养”为主的数据平台, 包括学生整个学习阶段的全部数据, 如各阶段试卷考核、实践操作以及论文报告等[5]。通过大量有效的数据积累, 能够发现学生的学习规律, 为科学合理方案的制定打下良好基础, 为教学改革奠定有力基础。

四、工程教育认证的重要价值

工程教育认证在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 促进人才培养, 提升教育效果。

工程教育认证着重从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核心要素:培养目标、毕业标准、质量改进、课程体系、教师队伍、支持条件等方面对拟申请认证的专业提出清晰的标准和基本要求, 旨在促进高校与相关专业制定符合自身定位和社会需求的培养目标, 制定以学生为中心的毕业标准[6]。建立过程监控、跟踪反馈和持续改进的质量标准机制, 构建支持培养目标达成的课程体系, 建设满足工程教育需要的教师队伍, 保证教学投入并改善教学条件, 从而建立和完善该专业的工程人才体系, 达到最终提高工程教育质量的目的。

2. 推进工程教育国际性, 增强工程专业人才的质量。

工程教育认证通过国际认可后 (为《华盛顿协议》成员) 有效提高了其国际性, 即通过认证的工程专业的质量和学位在成员国之间可以相互衡量与互认可。为此, 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对我国工程教育认证文件体系进行了整体修订完善, 以期逐步形成具有国际实质等效性和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如下表1是新修订的我国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框架。

工程教育认证的国际实质等效性将促进拟申请认证的专业重新确立面向世界的工程人才培养定位、构建国际化的课程体系、采用国际化的教学方式、建立国际化的教师队伍、加强工程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从而提高工程人才培养的国际认可度和竞争力[7]。

3. 促进工程与教育结合, 增强工程教育实践性。

《工作指南》规定:“行业企业专家应该参加培养目标的评价和修订以及课程体系的设计;要聘请行业或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高校要与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和实训基地;行业企业的技术专家要作为认证专家参与工程教育认证工作”。这些规定一方面要求行业企业参与工程人才培养的主要环节, 另一方面使得行业企业对工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质量要求能够得到充分体现, 从而更好地发挥行业企业在工程人才培养上的作用, 增强毕业生对行业企业的适应性。

五、结束语

工程教育认证对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有着直接影响, 因此在今后的专业建设中要深入专业认证理念。目前我国越来越多的高校进行专业认证, 这也成为各专业即将面临的重要挑战。因此在未来的专业建设中要积极应对教育认证提出的挑战, 为我国培养专业型高素质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朱小梅, 叶莎莎.工程教育认证在专业建设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 2012, (7) .

[2]朱松山.依托国民教育培养的军队生长干部能力建设[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 2010.

[3]欧阳志定.在近似实战训练中提高学员的心理耐受力[J].中国军事教育, 2011, (01) .

[4]郝永梅, 邢志祥, 邵辉, 等.基于大工程观的高等工程卓越教育思考[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6) .

[5]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工作方案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0, (05) .

[6]邢志祥, 郝永梅, 欧红香, 等.专业认证框架下安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C].第25届全国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学术年会论文集,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3.

教育工程认证工作计划 篇8

【摘要】随着我国与国际的工程教育标准紧密对接,这对弹性力学的课程教学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对弹性力学的教学质量提高和学习效果量化分析,对学生弹性力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弹性力学对研究工程问题分析运用程度等方面的评价及其量化分析的关注度日渐提高。本文从作者参与专业认证和弹性力学的课程教学感受出发,阐述了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探讨弹性力学课程教学要求,以“实现预期学习结果”为导向的教改实践措施,目的是提高学生对弹性力学的学习结果。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弹性力学  教改实践  预期学习结果

【基金项目】1.内蒙古科技大学创新基金项目交错巷道巷间稳定性控制技术研究,项目编号2015QDL01。2.内蒙古科技大学2015年度教学研究项目(JY2015009)。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225-02

1.弹性力学的课程特点与授课现状

在大多数的工科专业中,弹性力学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重要基础力学课程,但从弹性力学课程特点和课程学习感受来看,由于弹性力学求解问题的需要大量的偏微分方程推导与计算,因此,弹性力学课程具有理论分析强、问题抽象、力学方程推导复杂且工作量大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大多数的学生对弹性力学课程感觉到问题求解困难、学习枯燥、学习强度大的课程学习感受[1~2]。一直以来,针对弹性力学课程对专业培养的重要性,以及少课时且高难度的学习特点,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从自身教学工作角度出发,提出问题教学法、扩容教学内容、板书+多媒体+虚拟仿真、习题精讲等多种样式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思路,旨在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1~4]。尽管当前的弹性力学教学实践多样化,但对于弹性力学的教学质量提高和学习效果量化分析方面的工作仍有不足,对学生弹性力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运用弹性力学对研究工程问题分析程度、弹性力学理论知识交流、弹性力学自学情况等方面的评价及其量化分析工作较少。随着我国2015年正式成为国际工程教育“华盛顿协议”成员国,我国将与国际的工程教育标准紧密对接,这对弹性力学的课程教学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2.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探讨弹性力学课程教学要求

“华盛顿协议”规定了工科毕业生12点独立的、可评估的毕业生要求:工程知識、问题分析、解决方案的设计与开发、调查研究、现代工具应用、工程师与社会、环境与可持续性、职业道德、独立工作与团队工作、沟通与交流、项目管理与财务、终身学习,旨在帮成员国制定出一套以学习结果为导向的认证标准[5~6]。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及要求,结合弹性力学课程的性质,科学合理地制定其教学目标,并对其进行分解与毕业要求的指标点相对应,使学生掌握弹性力学基础知识,能够将其用于解决采矿工程中力学计算与分析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在弹性力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对预期学习结果的可量化采集与可评估分析,如何以预期学习结果为导向完成对弹性力学课程教学的持续改进是当前教学的重要任务与难点。

3.以“实现预期学习结果”为导向的教改实践探讨

1)以预期学习结果为教学目的的知识讲授

在知识讲授的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将预期学习结果作为教学目的,尽量以实现学生学习效果为根本。在知识讲授的教学过程中,考虑到大多数学生对弹性力学课程感觉到问题求解困难、学习枯燥、学习强度大的课程学习感受,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引入工程实例和生活中的工程力学趣味现象,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去探寻其中的弹性力学机理,避免学生出现“学无所用”的盲目感受;充分发挥多媒体、视频动画的视听优势,既可以在较短的课时内完成所教学的弹性力学内容,同时视听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弹性力学中的微元体力学解析的空间抽象理解,提高学生的接受程度;对于重点及难点的力学解析以板书形式授课,这样可以加深对力学求解过程的理解和掌握;建立知识结构框架,将各个知识点的关联情况告知学生,既可以让学生明确各个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同时有利于他们个人和多人的自学与交流,提高学生对弹性力学的学习结果。

2)以实现预期学习结果为导向的运用知识教学

为了使弹性力学知识讲授的教学目的得以实现,培养学生对弹性力学知识的应用,用以分析工程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缓解不可或缺,当前的大多数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环节重视程度相对较低。以实现预期学习结果为导向的运用知识教学,本人认为:可以采取课堂提问的形式并对学生回答表现进行等级评定,目的是调研学生对所学弹性力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初步摸底,同时对有利于对知识讲授的教学过程的持续改进,提高对教学目标的完成度;注重课后答疑内容的汇总与整理,授课与课上提问时间有限,在学生对所学弹性力学知识进行复习时,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些问题,汇总课后答疑内容进而整理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困难的节点,此时加以强调和疏导对培养学生对弹性力学知识的应用提高清除障碍的保障;课后作业布置以工程问题分析和解决为主要形式,在采矿工程专业学生进行弹性力学教学过程中,以高校教师的科研课题成果和工程实际案例为依托,和学生一起培养从实践中抽象出力学理论问题,比对力学理论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然后指导工程设计并提出解决方案,这一环节的培养将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弹性力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工程问题分析能力、方案解决与开发能力,提高学生对所讲授弹性力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效果。

3)注重学习结果的评价与教学过程的持续改进

课堂提问并对学生课堂表现进行等级评定,注重课后答疑内容的汇总与整理,课后作业精细布置与批改,注重对这三个环节对每位学生学习情况的掌握,进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可以准确把握,在下一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进行及时调整,将以往的静态且被动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动态且主动模型,提高教学过程对教学效果的可控程度,目的是提高学生对所讲授弹性力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效果,实现弹性力学的预期学习结果。

4)以“实现预期学习结果”为导向的教改实践过程

综上所述,提出以“实现预期学习结果”为导向的教改实践过程,如图1所示,目的是提高学生对弹性力学的学习结果和弹性力学教学质量。

图1以“实现预期学习结果”为导向的教改实践过程示意图

4.结论

1)在知识讲授的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将预期学习结果作为教学目的,尽量以实现学生学习效果为根本;为了使弹性力学知识讲授的教学目的得以实现,培养学生对弹性力学知识的应用,用以分析并工程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缓解不可或缺。

2)课堂表现等级评定,课后答疑汇总分析,将以往的静态且被动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动态且主动模型,提高教学过程对教学效果的可控程度;通过课后作业批改与互评,使学生增加了彼此学习效果完成情况,同时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自我评价与比较,有利于学生自学情况的提高和改善。

参考文献:

[1]何琳.“弹性力学”课程的教改实践与探讨[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137-139.

[2]王娟,李宗坤,赵凤遥.工科专业“弹性力学”课程教学现状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7:134-135.

[3]任中俊.工科专业弹性力学课程教学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05:130-131.

[4]陈星烨.工科弹性力学课程教学思考[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2,09:110-111.

[5]胡文龙.工程专业认证背景下的高校教师教学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01:73-78.

[6]陈国松.我国重点大学本科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作者简介:

上一篇:唐代诗人杜甫的古诗词摘抄下一篇:建筑工程纸质资料收集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