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粮

2024-10-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种粮(通用9篇)

种粮 篇1

种粮大户薛会贤,现年42岁,中共党员,兰考县三义寨乡蔡

楼村人,现任村计生管理员、妇联主任。多年来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导下,经过艰苦创业、科学种田、辛勤耕耘,至2009年10月已创造了亩年产粮食1220公斤的高产田。2009为国家年产小麦、玉米707吨,为社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薛会贤同志2007年9月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绿色小康户”称号;2008年10月被国家农业部授予“种粮大户”称号;2009年2月被省委、省政府奖励为“种粮标兵”;2009年7月被市、县妇联推荐为“省女种粮能手“;2009年3月还发起创办了兰考县会贤种植业合作社。

一、抓机遇、靠政策、学技术谋求农村种植大发展

2005年秋,蔡楼村北有一连片的坑坑洼洼的村集体土地,临

近黄河大堤南侧,常年长着茂密的杂草,无人管理,薛会贤看到农村搞活新土地流转政策和中央1号文件对农村扶持的一系列政策后,觉得荒废着让人看了感到可惜,就和爱人商量向村集体承包那一片土地。当她以每亩200元的价格承包了那里590亩地的时候,全村向炸了锅似的传开了,有的说:“她净瞎能,那地能会种出庄稼来?”也有朋友劝她趁早给村里说说把钱退了算了,不要折腾自己。开弓没有回头箭,听了那些闲言碎语,她暗下决心一定要干出个样子让她们瞧瞧,说干就干。由于她爱人在几十里外的城关乡政府上班,很多活就她一个人张罗,近590亩地的杂草清理,她找亲戚朋友20多个人来帮忙,清理了一个多月。土地平整她找来大型机械,花了20多天,用去现金近16万元,付出了她们半辈子的积蓄,而且还向信用社贷款12万多元。那段日子她真觉得自己有点支持不住了,有点动摇的念头,要让这590亩中低产田得到改造,产出高效益的粮食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此,她借助爱人在乡政府农业服务中心部门工作的优势,找到了一些科学种田的书籍,没日没夜的琢磨起来,弄不懂的她就骑着车到几十里地远的县农业局找技术人员求教。县农业局领导知道她这一情况后,也非常支持,局里在培训各乡镇农业技术人员时,都提前通知她,让她做旁听生。在她的记录本上,有关农作物技术管理的知识记得满满的,她承包的土地第一年复耕后,小麦的产量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但令她欣慰的是付出有所回报了。第二年,她又找农业技术专家来这里进行测土配方,指导科学种田,这一年她承包的590亩地,当年产粮食450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赚回了投资的成本,她也成了全乡及至全县有名的种粮大户。尝到承包土地甜头的她,又动员爱人一鼓作气承包了村里100多亩的果园,“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随后两年她的收入增加了,腰包鼓了起来,成了村里的富户,而后她又购臵了11种农业机械,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她的干劲更加足了。

二、依靠科技投入,实现高产稳产

俗话说:“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做咱咋做”,可在薛会贤眼里可不是这个理,她始终坚信: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要想多打粮食,只有用科技,才能取得效益。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每当种植面积确定后,薛会贤总是认真总结上一年的经验,请来专家指导培训,河南省农科院专家多次来兰考对她进行指导,薛会贤结合多年经验和专家意见,总结出两点:一是选用优良品种:二是科学种植,精心管理。她还注重整地施肥技术,根据当地土壤水肥条件,深耕细耙,耕层都在20公分以上,实行精量半精量播种。在施肥上,改变过去的“一炮轰”的做法,重施底肥,氮肥后移,巧施返青肥。及时综合防治病虫害,大大提高了小麦的单产。2009年薛会贤租种的耕地小麦的单产达到610公斤,较全县平均水平提高了25﹪。同时,所产的小麦属于优质品种,市场畅销,价格比常规小麦高出10﹪以上。2009年春天面对持续旱情,薛会贤和她的家人不等不靠、不畏天寒地冻,在农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迅速掀起了抗旱保苗工作,从春节前到春节后,她的麦田已经连续浇灌两遍,看到墨绿健壮的麦苗,薛会贤欣慰的说:“我的麦田亩产超过千斤不成问题,今年还得是个好收成。”

粮食再高产,投入是关键:不种梧桐树,引不出凤凰来。薛会贤在抓粮食生产中舍得投入那是远近闻名的,为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实现粮食高产并颗粒归仓,薛会贤这几年来先后筹资40万元购进了收割机、旋耕机、多功能发电机、综合式播种机,喷灌机等农用机械11台,进行田间机械化管理,缓解了劳动力匮乏的矛盾。2009年5月投资20万元架设了高压线路,进行了井井通配套,惠及周边2000亩地。薛会贤常说:“抓规模种粮,得靠农机帮忙”,这不仅把农民从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还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既提高了生产经营水平,又对帮助农民增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创办专业合作社,架起农民致富桥

在多年的粮食生产中,薛会贤想:怎样才能把农民组织起来,共同种植,共同参与市场竟争?为此,薛会贤来到县农业局进行了咨询,得知国家出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法》.农民可以按照“民办、民管、民收益”的原则,成立自己的组织。于是2009年3月发起创立了兰考县会贤种植业合作社,并已在县工商局登记注册。合作社运行中走:“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之路,主要采取:“五个统一”为成员服务,即统一良种供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机械播种、统一施肥标准、统一收获销售。如今,加入合作社的230户农民每年纯收入比没加入前至少增加12%以上,合作社架起了农民通向市场的致富之桥。薛会贤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通过发展粮食生产,带领农民致富的典型代表之一,她也是农民的领头羊。她不仅自己致富,而且还探索走出了一条实现规模种植、产生规模效益的产业化经验之路。

种粮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为国家、为社会生产更多的粮食是薛会贤一生的信念和追求。

薛会贤

电话:***

种粮 篇2

一、种粮致富之路

周家林家住邛崃市固驿镇花园村17组,今年46岁。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精明能干,家庭成员包括妻子、儿子和儿媳4人。在从事粮食规模经营之前,周家林从事过农产品销售,卖过沙发,开过砖窑,加工制作血粉等多种工作,这些经历为他积累了一定财富,更重要的是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管理和商贸经验。

2003~2011年,每年种植粮食收入均有小幅增长,2012年仅大春一季共流转2 030亩,成为四川种粮面积最大的种粮大户。当年种植水稻1 330亩,其中种杂交稻900亩,生产稻谷472t,平均售价3 020元/t,共卖142.5万元,扣除生产成本和土地租金83.7万元,赚58.8万元;种优质常规稻430亩,因流转土地较迟,6月初才直播,所产稻谷156t,平均售价3 040元/t,共卖47.4万元,扣除生产成本和土地租金35万元后,赚12.4万元;净种水稻赚了71.2万元,亩平盈利达535元。制种水稻700亩,生产种子7.8万公斤,平均售价21.5元/kg,共卖167.7万元,扣除生产成本和土地租金124万元,赚43.7万元。仅大春一季,周家林种水稻和制种共赚114.9万元,成为四川种粮赚钱最多的第一人。

二、种粮致富成功的探索

10年的土地流转征途,除种水稻、小麦、油菜以外,他还大胆探索种植其他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农作物。其中种了7年食用菌,因劳动成本高,价格波动大,又无固定销售渠道,7年中有6年都是微利,而2007年出现大亏损。2008年他又尝试种过100亩蔬菜,也因用工量大、成本高、价格不稳定而停止生产。近3年,他还摸索种植了杂交水稻制种,因栽秧、去杂、赶花、授粉和收割用工量很大,而且花期相遇和抽穗扬花期的天气对产量影响很大,所以制种风险很大。尽管2012年制种赚钱较多,但他已表示要适当压缩制种面积。2011年又试种川芎,种了300亩,结果亏损了12万元。通过10年的不断探索,在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中,更坚定了周家林以种粮为主的信念,种粮产量稳定,粮价有国家最低保护,市场风险小。2012年小春,周家林除安排210亩川芎外,其他全部种小麦和油菜;2013年大春除一定面积的水稻制种外,还要扩大面积种植水稻。

三、经验与做法

1. 流转协议自愿签订

周家林流转的耕地都是他家附近的3个村社,是与当地农民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签订的流转协议,有些农户干脆把田拿给周家林耕种,等大小春收获后再按当地同等租金给付。所以周家林规模种粮的耕地是大集中、小分散,但都离家很近,便于管理。流转土地的时间是当季或一年,按照出租人的意愿协商确定。但流转给周家林的土地一般都较稳定,有的已经流转给他7~8年了,现在还不断扩展。在流转土地上没有任何政府行为,土地租金随当地行情变化而变化,一般每亩700~750元,或大春450~500元、小春300~350元,租金差异主要看田土出产的好孬,经双方协商确定。

2. 家庭式经营和“计件式”管理

周家林一家4口人都是种粮经营管理主体,为了全家的利益,责任心都很强,也能吃苦耐劳。在管理层面没有再聘用其他人员,他们4人既是管理者又是劳动者,全家人都听周家林的安排。种什么、种多少、什么时间种、怎么种等都由周家林规划和布局安排。耕地、播种、施肥、灌水、病虫防治和农机具的使用都制订了管理细则和生产流程。每项工作都实行了“计件式”管理,生产过程的每小项工作细节都精确量化,确定标准,设立基本单价,根据实际工作量和质量要求考核人工报酬。家庭式经营和“计件式”管理,帮助周家林实现低运行成本创造高效益起了很好的助推作用。

3. 降低生产成本

(1)减少前期资金投入

周家林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虽然种粮之前做其他经营有一些积蓄,但财力有限。农村又没有建立好生产融资渠道,所以在2005年扩大流转368亩后,他就思考在租地、用工和生产资料购买方面尽量降低前期资金投入。土地租金支付方式与出租者协商分大小春各结清1次,且收获后支付,从而大大减轻了土地租金投入的压力;用工主要请当地农民,而且比较固定,有资金支付时,按季节支付1次;资金紧张的时候,大小春收获后才支付。生产资料如种子、农药和肥料都先与经销商协商,先赊账使用,收获后再付款。由于他很讲信誉,在当地口碑很好,所以大家都乐意接受。

(2)降低生产成本

粮食生产效益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生产成本的控制。周家林在生产过程中注重抓好生产成本控制:一是在土地的翻耕方面,他自购了5台旋耕机,包括获奖的东方红拖拉机共6台自有农机,耕作环节不用向外购买农机服务,翻耕1亩地只需花费油费和支付机手的工资,每亩约需40元,比其他农户耕田节约50%;二是在收割方面,因种植规模大,与农机服务组织形成常年合作关系,每收割1亩为60元,比其他农户少付30元左右,收割成本下降33%;三是种子方面,除油菜种子外,水稻和小麦种子都是自己生产的,每亩种子成本花费约20元,比其他农户降低种子成本50%左右;四是农药和肥料方面,因种植规模大,与销售商达成协议按批发价付,降低价格20%左右;五是自流灌溉水费,这一项与其他农户一样,为每亩30元。经调查,以水稻为例,5项生产成本周家林每亩是270元,其他农户是390元,规模化生产可减少生产成本120元/亩。

(3)控制人工成本

规模化生产除耕和收实行机械化外,播种、育秧、栽秧、施肥、灌水和病虫害防治都需要大量的人工。周家林在用工上实行的是“计件式”管理,水稻分期分批集中育秧,小麦和油菜实行撒播,大大节约了人工。以水稻为例,集中育秧管理费每亩300元,折算每亩大田育秧仅需花费人工10元,比其他农户节约人工成本高达75%;栽秧每亩90元,组织管理费每亩10元,也比其他农户节约人工20元;施肥、灌水和病虫害防治都按每亩次计算,因规模化生产,每亩仅花费50元,比其他农户节约人工成本70%左右。经调查,以水稻为例,周家林从种到收仅需人工费每亩约160元,而其他农户就需人工费340元,节约人工成本180元/亩。

(4)充分成熟收割,减少晾晒成本

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保证粮食安全入库已成为规模化生产的突出难题。周家林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渐摸索了一套无晾晒入库的收割方式:即水稻和小麦充分成熟后,选晴天中午开始机械收割,用透气的编织袋装好,堆码在四周通风的库房里,只要水稻和小麦收割时含水量在18%以内,用以上方法堆晾半月至1月后,含水量下降到14%以下即可以商品粮销售,1kg稻谷可节省0.2元晾晒和搬运经费,此方法可解决规模生产量的70%左右,余下30%左右的稻谷降低0.4~0.5元/kg卖给商家,综合算账每亩晾晒约需50元,比一般农户减少晾晒成本40元/亩左右。

周家林在粮食规模化生产各环节统筹安排,精打细算,科学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控制人工成本和减少晾晒成本。以水稻为例,包括种子、农药、化肥、农机、灌溉水费等生产成本和育秧、栽秧、田间管理、收获晾晒等人工成本,从育秧到最后的收贮,周家林每亩投入共计480元,比一般农户节约340元/亩,按大春每亩租金450元计算,相当于减少了土地租金的76%,通过减少和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了规模种粮利润的最大化。

4. 依靠科学, 稳产高效

周家林在规模化种粮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不追求高产,但求稳产,实现规模效益最大化。在生产过程中科学运用抗病抗倒优质良种,旱育秧增强秧茎弹性,中肥稳产,综合防治病虫害等先进的技术路线,促进植株健壮生长,生产上基本未发生稻瘟病和稻曲病,纹枯病也很轻,螟虫防治也较好,所产稻谷籽粒饱满,卖相很好。在我站专家指导的高产创建百亩攻关示范田中,经四川省农业厅组织的专家组验收,小麦最高田块亩产达到558.5kg、水稻达到844kg,均创成都市的高产纪录。

5. 规模生产, 诚信经营

周家林的10年种粮之路是随着面积的扩大,效益在不断提高。这里有国家惠农政策的扶持,粮价的稳定,又有市场的需求,是周家林种粮经验的积累,更是其诚信经营结出的硕果。

生产规模在不断扩大,管理成本却没有过多的增加。生产资料的供应商和粮食的经销商都愿意同种粮大户打交道,供应商提供优质价廉的生产资料。规模扩大后,还解决了大量劳动力,仅栽秧一季就需用当地200多个劳动力。1个劳动力在周家林家打工一季,比种自家承包地收入高得多,所以当地农户多数都愿意把地租出去,不仅有租金,还有打工收入,何乐而不为。周家林生产的优质稻、优质油,价格比市场上还略高,所以效益就更高。

四、存在的问题

1. 科技应用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

周家林的规模化生产,从粮食产量水平上看与一般农户没有太大区别,要提高产量就必须进一步提高科技种田的水平。建议通过与农技部门加强协作,用现代技术提高栽培管理和病虫防治的科技水平,特别是在播种、栽秧和田间管理上要提高机械化应用水平,逐步解决因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日益缺乏和人工成本的不断上升带来的压力。

2. 生产集中度不够

一方面,周家林与农户的租地协议是自愿签订的,就表现出集中度不够、规模视角效果差。另一方面,流转的田块大小和平整度不同,土壤质地、肥力水平也有差异,生产管理难度较大。要提高规模经营的生产集中度,还需大力推进实施土地综合整治,打造更多田块平整、大小规格一致、排灌自如、适宜机械化操作的高标准良田。

3. 晾晒场地和仓贮设施不足

实行土地承包联产责任制后,集体资产逐步减少,特别是原生产队的晒场和粮食仓库都已消失,现单家独户的晒场和仓贮只能满足承包土地的种植需要。周家林在扩大种植规模后虽然建有300~400m2的简易仓库,但仍不能满足晾晒和仓贮的需要。规模化生产,各级政府应考虑支持晾晒场地和就仓干燥设施建设,以适应规模化种粮晾晒和仓贮的需求。

4. 扶持政策还需进一步倾斜到种粮大户

目前,各级政府对农业的优惠政策较多,而对种粮大户的优惠政策很少。粮食直补、耕保基金、农资综合补助、良种补贴等都直补给承包农户,目前对种粮大户每亩只有20元的补助。例如成都本市对规模种粮大户还有一定奖励,但其条件是要交售50%的稻谷给粮食部门指定的购销企业,而周家林种植的水稻部分为优质稻,市场价高出指定企业的稻谷收购价,所以就把优质稻销售给其他非指定企业,优质稻生产就得不到规模种粮补助的奖励。

五、启示与思考

如何破解农民种粮困局? 篇3

“要挣钱,少种粮食少养猪。”种粮,或许是大多数人对“农民”的普遍印象,但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航民村党委书记朱重庆在采访中却对笔者说了这样一句话。作为全国“名村”的书记,朱重庆说这话时非常谨慎,语气中透着些无奈,但还是说了。他是30多年来带领航民村发展起来的老书记,是位打拼了一辈子的农村实干家,说出这句话,必然不是“一时冲动”。那么,这句话的背后到底折射了当前我国三农发展的哪些问题?

“名村”书记称“中国的发展牺牲了农民的利益,这话没人敢说”

航民村是个“名村”,从2005年以来在全国获了很多奖项,包括2008年获的“中国经济十强村”。村党委书记朱重庆就是航民村发展的带头人。

现在航民村发展到了什么程度?据朱重庆介绍,“村子很小”,只有2平方公里,全村1080余人,但村里职工则达12000多人。改革开放以来,村里主要靠发展工业起家,迄今已有纺织、印染、热电、饰品加工、宾馆、海运等二、三产业的企业25家,今年预计销售额100亿元,与去年相比增长10%。“现在增长慢了,以前都是增长30%~50%。”朱重庆说。据他介绍,去年村里上缴税金3亿元。

问到村民的生活状态,朱重庆说:“我们村民的生活不算差,也不算顶尖,算中上吧。”他说,村民年平均收入3.5万元左右,“平均每户一辆车”,村里的孩子,从上幼儿园到大学,学费全免,考上大学的除了每年2400元的补贴,还一次性奖励1万元。“三分之二学生毕业后回了村”。2000年之前,村里给村民直接发养老金,“2000年开始,按照政策,我们必须把钱交给政府,再由政府发放养老金,个人缴30%,村里缴70%。从那时到现在我们已经缴了1.8亿了”。

笔者从朱重庆展示的一份村貌画册上看到,航民村的建设外观已经完全没有了人们印象中“农村”的样子,楼房、别墅、马路、汽车、公园,俨然一座现代化城镇了。

然而,作为一个靠工业起家的村子,航民村的农业发展情况如何呢?谈到村中的农业发展,朱重庆语调中有几分自豪,也有几分无奈。他介绍说,早年村里的土地用完,从周边买了一些,目前耕地共有800亩,从1985年开始就实现了机械化,农场化操作,现在村里直接从事种地、养殖的“农民”只有26个人。“打的粮食除了给村里人吃的,每年还有部分出售。虽然实现机械化、规模化,但因为种粮农民是发工资,所以种粮食还是赔本的。”

笔者谈到大多数名村的发展主要靠二三产业而不是农业,朱重庆说出一句令人颇感意外的话:“对。要挣钱,少种粮食少养猪,自己够吃就好。”说这话时,朱重庆有些无奈。他说:“养殖、种植都很难挣钱,行情不稳定。粮价太低,国家按最低价收购,都是刚够农民成本的,所以,种粮食的农民很穷。”

对于近年来农村政策转好的问题,朱重庆也摇摇头说:“各级政府都是要赚钱的,与我们企业一样。在很多方面,都是如此,包括征地。”笔者问他对当前农村发展的建议,朱重庆说:“发展工业也不理想,已经晚了。”他认为,航民村当时发展工业起家,是赶上了好时机,“80年代时,政府先免税3年,后又支持外资进入,税收两免三减半,有扶持政策。但现在扶持政策没有了,亏损企业也要缴增值税、附加税,办工业很难。很多企业都是亏损的,不挣钱的能占到一半。现在农村办工业未必有出路”。

谈到对“新农村”的理解,朱重庆显出“实干家”而非“理论家”的本色,他说:“‘新农村’这个概念不好谈,但我们村已经差不多达到了,村民们并不向往大城市的生活。”显然,航民村的发展,像大多数名村一样,很好地解决了本村的“农村、农民”问题,富起来了,但“农业”的头上却依然有个问号。

笔者把朱重庆的观点提给山西龙门村村党委书记原贵生时,他表示赞同。原贵生略作沉思后说:“中国的发展是牺牲了农民的利益,这话没人敢说。农业根本没有出路。”原贵生进一步说:“我们国家13亿多人口,八九亿是农民,农业的产出有多少?如果一亩地产出1000斤,能挣多少钱?你的种子、化肥、浇水等成本远把你的收入都抵消光了,还不如出去打工。”

问到加大科技投入能否解决种粮利润过低的问题,原贵生认为也不容乐观:“科技投入了,你的成本还会往上加。没什么好办法,主要还是靠好的政策去引导。”对于当前的三农政策,原贵生首先肯定政策“的确很好”,但又强调“和城市、工业相比,还远不如”。

专家承认农民利益受损

讨论农民该不该“种粮”

在采访中,笔者把朱重庆的话作为问题提给几位著名的三农问题专家,大多获到了肯定回答。“一定意义上,这种话是对的。”对于朱重庆的观点,浙江省人民政府参事、三农发展组组长、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教授顾益康如此说。但他认为,种粮收入不高,主要是“人多地少”的客观原因所致,他说:“用单位土地种粮食与用单位土地种茶叶、花卉,肯定是后者挣钱。这就是所谓‘比较优势’——粮食适合于‘人少地多’的地方种,像美国就不会搞花卉,因为花卉是需要人力的,美国人少地多,只能搞粮食、棉花等适合大规模经营的。”

对于原贵生的观点,顾益康也表示赞同,他说,长期以来,城乡发展其实是在“采阴补阳”:“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低价征收农民土地,再高价卖掉;低价收购农产品,高价做工业原料,农民当然亏了”。

实际上,笔者通过采访一些刚起步的村子时也发现,发展二三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而非农业,确实是一些村子已经或将要选择的路子。对于农业该如何发展的问题,顾益康开出的方子是“走品质型发展路子”。他认为,当前社会上出现了大批高端消费群体,有大量的人想“吃文化”,那么,就要用文化来做农业。这是一个极好的历史机遇。“把原来最原始、低端的东西包装成高端产品,让老百姓增收。增收后,用文化推动乡村旅游、推动农家乐、推动新农村建设。”

对于一些人的“舍农业而发展农村”的思路,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农经分团团长、山东农村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北大客座教授高焕喜也表示了不认可。高焕喜认为,多数“名村”确实是靠工业、乡镇企业发展起来的,但今天面临的环境已经不同了。他强调说:“今天的工业竞争相当激烈,全国那么多村,县域、乡镇的工业低水平重复的很多。今天搞工业没有了早期的条件和机遇,难度相当大。”他进一步强调,在农村“搞农业效益实际上并不低”,而破解“农业”与“赚钱”这个困局的钥匙,就是“搞现代农业”。

对于“现代农业”,高焕喜与顾益康一样,也认为要发展与文化有关的“创意农业”,但他强调首先要生产出优质的农产品。高焕喜把现代农业概括为四个字:“优、特、名、高”,这应该是农业发展的目标。他解释说:“所谓‘优’,产品结构要优、品质要优;所谓‘特’,产品要有独特的优势、有市场竞争力;所谓‘名’,要有知名的品牌;所谓‘高’,要有高附加值。”

高焕喜认为在搞好农业的基础之上,可以向两个产业延伸:一是搞“创意农业”,“结合搞旅游,比如采摘,融入一些文化的元素。要满足城里人尤其是高端市场的需要”。二是可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而不一定是传统工业。“实际上农产品的加工也是工业,与农业相关的工业很多。靠贷款、靠引进去发展工业,尤其是传统的、有污染的工业,不能去考虑。”

专家热议“粮食安全”

强调中央必须牢控“18亿亩红线”

对于中国未来的“粮食安全”问题,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秘书长张从明说:“国家提出来了,首先要保护耕地,确保18亿亩红线。此外,粮食播种面积不少于16.5亿亩。再就是通过科技提高粮食产量。这样粮食供给基本上有保证。”同时,他认为,要保证粮食的安全,“第一要补贴高,第二要规模大”,“国家根据财政情况,补贴要逐步加大。将来种粮食有条件的地方,土地可以流转,种粮大户可以多赚钱。主要还是规模问题”。

对于很多人对“粮食安全”表示担忧,顾益康认为,那说明“我们还是计划经济的脑袋”。他说:“只要价格放开、市场体系完善,粮食安全基本没问题。物以稀为贵,粮食少了,价格就会上去。价格上去了,就会带动粮食种植。过去我们搞计划经济‘以粮为纲’,最后大家肚子饿坏了。计划经济解决不了粮食问题,市场经济可以解决。”他认为,如果非要说“担忧”,那主要是出于国际粮食问题的考虑,“如果中国粮食不能自给,将对世界粮食市场产生很大冲击。如果中国只有1300万人口,根本没问题”。

尽管主张要依靠“市场”来解决农业问题,但顾益康还是向笔者强调需要保证“18亿亩的耕地红线”。他说:“现在有些地方政府很冲动,就想搞工业开发区赚钱,所以,中央要牢控。农业用地转化为工业用地、城市建设用地,这个必须要严格控制。”对于“粮食安全”这个问题,高焕喜认为,更重要的是“食品安全”的问题。他说:“食品安全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第一、短缺,不够吃;第二、质量有问题,不利健康。前者是数量上的,后者是质量上的。目前我国这两种不安全都存在。”

谈到当前的三农政策,高焕喜说:“如果说政策还有什么缺陷,就是粮价太低。国家补贴是按亩来补,实际上还不如放开粮价。那样,城里的低收入人群,政府可以给补贴。现在粮农则主要是卖给国家粮库,价格很低的。农民种粮食效益还是低,所以现在种粮还是吃亏的。粮价为什么不能再高点呢?”除了政策上的原因,高焕喜认为,种粮效益低也与“人多地少”的国情有关,“农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剩余劳动时间。本来一个劳动力可以种30亩地,但他只有3亩、5亩,不就存在大量剩余劳动时间了吗?说到底就是一种失业。如果30亩地呢?会好一点”。最后的观点是,还得靠规模经营。

农村土地集中、规模经营或将快速推进 专家呼吁:“不能强行霸占”

笔者在采访中发现,大多村官、专家认为,解决粮食问题及农业现代化问题,通过“土地流转”而实现规模经营,将是一个趋势。事实上,很多村多年前已经着手进行了,而一些村正在计划之中。有专家预测:“一个可以预期的变化将在2013年窥见端倪……农村耕地将被资本整合进现代农业模式以推进规模化经营……”

那么,土地规模化经营到底是不是一个必然趋势?是不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必由之路?张从明认为:“‘土地流转’应该说是一个发展趋势,但要实事求是,看该地是不是具备流转的条件,不能盲目地流转。”同时,他针对目前国内出现的大量因土地纠纷而引发的突发事件说:“要保证‘自愿、有偿、依法’的原则,不能强行霸占。”

谈到土地规模运作与“家庭承包制度”的关系,张从明认为,即使普遍实行规模运作,家庭承包制度也没有过时。他说:“中国的农村太大,地区差别也大,有的地方二三产业发展起来了,劳动力大部分都转走了,有些户不愿耕种,于是就流转给别人了。但承包权还是他的,可以从中受益。在一些比较落后的地方,还是一家一户主要靠几亩地来生活的传统模式,这种地方要长期以家庭承包的方式进行生产经营。”

对于土地规模运营的问题,高焕喜的看法是“利大于弊,是个方向”。据他分析,“解决了规模的问题,可以解决农业青壮年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这对提高农业的效益,保障粮食安全有好处”。另外,通过大面积的土地流转之后,可以搞花卉,搞农业观光等。但同时,他又提醒,“也不排除一些地方通过土地流转,改变耕地使用方向,这就需要宏观调控”。

种粮大户李永财主要事迹 篇4

左云县种粮大户王永财主要事迹

种粮大户王永财,出生于店湾镇石虎沟村,改革开放以来,他从农田地走上煤炭生产行业,由于经营有方,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了较大财富。从农田劳动到经营矿业,陶冶了憨厚、朴实、艰苦创业、开拓创新、富而思进的品性和精神,并具有热爱革命老区农村和农业的特殊感情。2009年煤矿整合兼并重组,他毅然转产,从事农业产业化开发,得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在三屯乡十里河北岸大堡村一带,按照土地有偿自愿流转的政策,规模经营耕地,兴建高科技脱毒马铃薯育种基地。王永财奔波于内蒙商都、河北、山东等地,参观考察学习马铃薯生产新技术,并聘请高级农业专家技术人员,研究制订了公司发展总体规划和实施计划,概算总投资8200万元,建设马铃薯育种基地5000亩。目前,马铃薯育种基地,已具备培育500万粒微型薯、繁育1000亩原种,提供1万亩一级种、种植10万亩商品薯的能力,能够实现年纯收入1100万元的经济效益。公司智能温室和日光温室计划各季种植两茬蔬菜,每亩纯收入4万元。公司将逐年扩大规模,“十二五”期末,繁育优质种薯面积达到5000亩,提供5000亩原种,幅射5万亩一级种,解决50万亩二级种,不仅可以满足左云县农民每年种植10 1

万马铃薯的优种问题,实现旱地种植马铃薯平均亩产1500—3000公斤,亩收入3000—6000元,还可为周边地区供应种薯。李永财的马铃薯育种基地,深受农民爱戴,各级领导视察后称赞王永财为农业产业化开发办一件大好事。特别是将对左云的马铃薯实现“优质、高产、高效”商品化生产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为全县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作出贡献。

种粮大户禁烧秸秆承诺书 篇5

为积极响应国家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号召,我自觉承诺:

一、不露天焚烧农作物秸秆,不将农作物秸秆弃置河道或沟渠。

二、带头使用装有切碎装置的收割机械,实行秸秆还田,及时翻耕灭茬、及时播种。

三、带头配合秸秆回收单位或经纪人做好秸秆回收,保证自己承包田地不着一把火、不冒一处烟,不污一条河,不损一棵树。

四、带头做好家庭成员、亲友、左邻右舍的宣传教育工作,共同遵守禁烧规定。

五、如果在秸秆禁烧期间露天焚烧秸秆,我自愿接受相关处罚,并放弃种粮大户应享受的各种奖励。

特此承诺

承诺人(签名):

如何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篇6

如今为了促进农业发展,增加粮食产量,国家近几年不断推出了多项激励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政策,并且也不断的取得了显著地效果,2011年的中国粮食产量就能充分的证实了这一点,不过未来能不能保持住这个发展劲头和趋势,却不好说。

在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杂交水米之父”袁隆平也说过,种粮每亩纯收益不过区区7.5元,良田抛荒的现象在同为农业大省的湖南普遍存在。农民从土地中得不到实惠,甚至保证不了经济来源、生活支出,只能像前些年一样,放弃农业生产,做其他的职业以维持生计。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70岁的河南卫辉市唐庄镇党委书记吴金印在两会上如是说:农资价格猛涨,而粮价涨得太少,种田不划算,农民有意见。“1亩小麦平均能收800斤,按国内市场价格每斤1.02元计算,每亩土地共能收入816元,其中买化肥180元,耕地、播种、收割150元,浇水三次要105元、农药50元„„”

尽管中共每年的“一号文件”连续9年锁定“三农”以示重视,政府工作报告多次将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官方陆续出台了取消农业税、增加农业补贴等一系列惠农富农政策,但大量农民仍选择离开土地,到“十一五”末,涌入城市的农民工群体已达2.42亿人。

“城乡收入比例一般统计为3.4:1,加上城市居民的各种补贴,实际将近5:1。”全国政协委员刘江警示说,这是非常危险的数字。到了该补偿农民的时候了!尽管政府一直在加大支农力度,但仍然不够。刘江建议为农民切出两块“蛋糕”:调整国家预算,进一步加大支农力度;国有企业也应拿出部分纯利润给农民。而袁隆平的建议更具体:政府应大幅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可以通过高价收购、平价销售的方式,稳住粮价,提高农民收入。

最后,如果你想知道更多相关大米的知识,你可以登入我们大米价格官网查看。

种粮大户的“中国梦” 篇7

在种粮大户看来, 种田能种出一番大事业, 除了辛勤耕耘, 更得益于党的惠农政策来化解种田靠天吃饭的风险;有农机帮忙, 使大面积、规模化耕种成为现实。

梦之一:愿农民都学会科学种田

梁李, 家住巴州区化城镇水观音村, 1991年外出北京从事装修行业, 2008年回乡创业, 一次投入资金350万元, 租赁土地36.67hm2, 建生猪养殖场300m2, 2012年种植玉米36.67hm2, 产量24万kg, 利用玉米喂猪出栏1 800头, 年产值达1 852万元, 创纯利65.8万元。他狠抓了“三新”, 一是技术新, 在区农技站指导下, 他推广了双膜增温肥团育苗技术以及双行单株、定向打孔、复膜移栽和人工辅助授粉技术, 较传统种植增产15.3%;二是模式新, 主推了“小麦-玉米-大豆-秋洋芋-菜”和“玉米-辣椒-菜”高效模式, 这样就由原来每公顷收入1.8万元上升到6.75万元;三是服务新, 他投资5万余元, 购置电脑5台, 建起了农资连锁和信息服务网络, 通过服务拉动销售。

在循环农业生产上, 他采取了“粮喂猪-粪便入池-沼气-沼粪作肥”的生态循环模式, 推动了洁净农业的快速发展。2008年采取了“一会二股” (专业协会+科技入股+农民土地入股) 模式进行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耕种, 解决人走地荒的问题, 当年农民入股面积6.67hm2, 同时推行玉米宽窄排列、双行单株、苗子分级、定向打孔、复膜移栽技术, 当年收获玉米6.37万kg, 尝到了从未有过的甜头。2012年农民入股面积达到36.67hm2, 与农民签订保价收购 (2元/kg) 成品玉米23.8万kg (喂猪转化) 、鲜食玉米超过17万kg (市场销售) 。年产值达81.6万元, 仅粮食一项创年利润28.56万元。他最大的心愿是:农民都能学会科学种田, 每一块田都能实现丰产高产。

梦之二:多种地给儿子在城里买套房

王定福, 家住化城镇白庙村, 大儿子在学手艺, 女儿和小儿子还在读书, 眼瞅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 感觉身上担子也越来越重。“我不希望小孩继续在乡下种地, 干体力活太累, 指望他们能走出农村, 到城里去谋生”, 王定福说。2012年他种地33.33hm2, 挣了15万余元, 2013年估计种地面积增加33.33hm2, 收入要比去年翻一番, 达到35万元。“几个娃儿慢慢长大了, 得成家, 没有房子哪个姑娘愿嫁?”目前, 王定福已在新化城买了一套房, 还缺一套, 因此他还要继续努力。王定福说, 村里的空地很多, 60%以上村民外出务工挣钱, 土地抛荒。种粮大户承包的土地越来越多, 但他们享受的惠农补贴还远远不够, 去银行贷款也很困难, 望政府多扶持。

梦之三:盼望添置一批新农机

王志现, 家住大茅镇白云村, 年收入6.5万元。2013年1月初, 他向该村困难户王文林、王志波等5户发放5 000元的大春购卖农用物资资金, 使他们抓住了高产的关键季节。承包2.33hm2农田, 产粮2.1万kg, 这是他2012年交出的成绩单。2012年, 他种植玉米1.33hm2, 因为选用了优质、高产、抗菌能力强的杂交玉米品种, 总产量超过1万kg。王志现也因此被表彰为“全镇种粮大户”, 拿了1 000多元的奖金, 成为大茅镇第一个种粮大户。

谈及未来, 王志现希望提高种地的机械化水平, 2013年想添置耕耘机、播种机、收割机。“一台机器就是十几万元, 甚至几十万元, 我手里流动资金不足, 希望政府能多给种粮大户一些扶持政策, 能把农机购置补贴再提高点。”

水稻合作社 种粮可致富 篇8

从水稻规模种植到成立合作社

源硕水稻专业合作社占地8000平方米,建有办公室100平方米,厂房600平方米,库房1000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356.1万元,年产和销售水稻100万公斤,年纯收入65.1余万元。2009年11月建社以来,合作社从成立之初23个成员发展到现有成员178户,其中177户为种粮大户,1户为大型精米加工厂。

祝移婆,从2008年种植228亩水稻开始,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到2011年,水稻种植面积达1000亩,小麦种植面积1200亩,依靠科学种田,逐渐走上种粮致富路。2011年种粮纯收入达30万余元。

2003年,祝移婆花4.2万元买了赤壁市第一台水稻收割机。当地有限的水稻种植面积,令他的收割机很难发挥出实际作用,于是他开始全国各地联系业务,每到水稻小麦成熟时节,他的收割机便停不下来了,近的在赤壁市周边的洪湖监利,远的地方跑到了山东青岛。几年下来走南闯北,不仅开阔了视野,更令祝移婆看到了发展农业的前景,心里一个大胆的想法在萌生:不如利用自己手头上的钱办一些实事,承包一些水田,自己种水稻,一方面算是一种投资;另一方面可以把农村里那些荒芜的耕地有效地利用起来。

2008年,祝移婆开始试着租赁本村(勤俭村)228亩水田从事水稻种植,当年实现纯利润3万余元。

从2009年起,祝移婆就开始实行大规模的种植了。当年他租赁芙蓉村270多亩水田进行水稻种植;2009-2011 年又增加租赁官塘200亩、蒲圻办事处290多亩种植水稻。粮食生产上了规模,从而也带动了周围一些农民。

2010年,祝移婆在社员的支持与拥护下,成立了源硕水稻专业合作社,这样便解决了单个农户在种植水稻过程中的问题,而且农户们还可分享有关农业新科技与新成果。

三统一运作模式 推进标准化生产

为规范合作社行为,保护入社成员的合法权益,增加入社成员的收入,促进合作社的发展,合作社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了《赤壁市源硕水稻专业合作社章程》及相关的财务制度、会议制度、培训制度、工作制度等各项制度,使合作社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合作社设立了“两会一监”和一个专业服务队。“两会”即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一监”为执行监事,“一个专业服务队”即为入会成员提供技术服务的队伍。同时,合作社下设培训指导、生产管理、信息技术、市场销售四个小组。

他们按照“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确定了合作社的组织形式和运作方式。合作社采取了“三统一”的运作模式强化对社员的服务,推进水稻标准化生产。合作社统一购置种肥,不但保证了水稻的品质和品种统一,还减轻了农户购买种肥的负担;统一实行集团化机械耕种、播种及收获,保证了水稻的质量并减轻了社员的劳动强度;统一进行田间管理和技术指导,防止了水稻病虫草害的发生。同时,合作社还对社员进行技术培训,培训水稻栽培新技术,推广优质新品种。至今,合作社已经举办培训班5次,田间指导100多次,培训社员500余人,保证了入社成员户均有一个水稻种植明白人。

“订单” 推进优质水稻基地建设

合作社充分利用车埠镇盛产优质水稻的自然优势,以车埠镇芙蓉村为中心逐步辐射,拓展发展思路,制购“订单”推进优质水稻基地建设。为了确保基地建设落到实处,农户增收有效果,合作社以每市斤高于市场5分钱的价格与种植户签订合同,给农民吃上“定心丸”,极大地调动了农户入社的积极性。

合作社对签订订单的农户采取统一供应种肥、统一育苗、统一田间管理的“三统一”模式进行运作,从而保证了水稻品质。合作社年初与稻农签订订单,全程跟踪服务,秋收现金回收稻农手中水稻。同时,合作社组织入社成员定期进行技术培训、开展技术交流等活动,从而提高了合作社的质量。

此外,合作社建立了以周边集贸市场为基础,武汉、长沙等大中城市批发市场为中心,信息网络为媒介的大米销售市场。目前,合作社与广州、珠海、汕头、东莞等城市的7家粮食批发市场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同时,合作社还积极参加各种市场营销、市场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和交流,积累销售经验和技巧,增强合作社进入市场的组织化制度。

实施品牌战略,提升经营理念

为竭力打造绿色大米品牌,不断增强合作社生存发展的后劲,合作社坚持打品牌战略。2009年,他们带着自己生产的大米,多次在省城、县城之间奔波,在社员的积极努力下,合作社生产的大米最终因优良的品质,获得了大众的认可,创出了自己的绿色品牌“灌泉谷”牌,并注册了商标。

品牌效应使合作社生产的“灌泉谷”牌大米供不应求,价格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入社的农民得到了实惠,要求入社的农民也越来越多,但合作社没有因此而停止脚步,一方面加快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提升大米品质,使稻农亩均增收100余元;另一方面改进大米的包装,使包装更加美观,适合客户需求。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种粮积极性研究 篇9

摘要 ··············································(1)

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其经营现状 ····················(1)

(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1)(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现状 ························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种粮积极性分析 ··················(一)影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种类的因素··················(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 ················

三、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种粮积极性的对策 ············(一)完善市场机制 ···································(二)加强土地流转管理 ································(三)加强农资价格调控和质量监控 ························(四)加强新型经营主体人才队伍建设 ······················(五)完善基础设施 ···································

四、总结 ··········································参考文献 ··········································Abstract ···········································

(2)

(3)(3)(4)

(5)(6)(6)(7)(7)(8)

(8)(9)(9)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种粮积极性研究

摘要: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持续向外转移,不少农村出现务农劳动力老龄化和农业兼业化、副业化现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运而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种类直接关系到粮食安全、数量。本文通过介绍现阶段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概念及特点,分析其经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种粮积极性;经营种类;土地流转

近年来中央提出“谁来种地”、“地怎么种”的重大问题,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的重大主题之一就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省委书记罗志军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扶持政策,大力发展一批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因为农业发展直接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生活水平,因此提高粮食生产效率、保证粮食安全已刻不容缓。

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其经营现状

当前我国农村正发生深刻变化,农业经营方式面临诸多新挑战,经营规模小、方式粗放、劳动力老龄化、组织化程度低、服务体系不健全是突出表现。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有利于有效化解这些新问题和新挑战,保障我国农业健康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对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丰富发展,充分体现了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是应对当前农业经营方式面临新挑战的有效举措。

(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指大力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步形成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组织形式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2012 年以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词只是在部分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文章中被提及。2012年以来,开始出现在地方和中央的官方文件中,《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

第 1 页(共 10 页)

见》指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指在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下,经营规模大、集约化程度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业经营组织和有文化、懂技

(p5)术、会经营的职业农民[1]。而其他研究资料中通常有更具体的界定,主要指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具有相对较大的经营规模、较好的物质装备条件和经营管理能力,劳动生产、资源利用和土地产出率较高,以商品化生产为主要目标的农业经营组织。其具有一些尤为明显的特征。第一,适度规模和专业化生产。新型经营主体经营规模明显高于传统农户家庭经营规模,专门从事农业生产,能够实现对自身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取得较好的规模经济效益。第二,集约化经营。相对于传统小规模家庭经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有较好的物质装备条件,生产技术水平高,具有现代经营管理意识,能够实现对资源要素的集约利用,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都比较高。第三,市场化程度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动按照市场需求安排农业生产活动,绝大部分产品都要进入市场,能够和市场实现有效衔接,商品化率和经济效益明显高于传统农户。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现状

在现有文献中,一般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分为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经营性农业服务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经营规模、辐射带动、盈利能力、资金来源、市场导向、产品认证、品牌建设、销售渠道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其经营者大多具有初中以上学历,积极参与技术培训,拥有一定的非农工作经历。与此同时,他们在融资、土地获得、服务体系、政策效率、后继人才等方面仍面临困难和挑战。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依赖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但当前我国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训仍然较为欠缺。

首先,经营规模较大,呈现辐射带动效应。但受市场风险、自然风险、质量风险等多重风险的影响,面对日趋激烈的国内外竞争,无论是种养大户、合作社,还是龙头企业,经营效益普遍不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普遍不强。

其次,盈利能力较强,资金来源呈现多元。相比规模较小的农业

第 2 页(共 10 页)

经济,其营业能力相对较强,但资金缺乏实质性保证。

再次,重视品牌建设,产品认证比例较高。由于2008年出现了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人民群众的安全意识也提高了不少,因此农业生产方面的品牌意识也日渐加强。加快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配置的市场取向改革,转变政府对农业的扶持方式,营造农业创业与就业的良好环境,建立农业经营者的退出与进入机制,在其发展要求、发展效率、发展力量、发展机制上寻求突破,是现阶段中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与发展的关键。国家一直在鼓励支持新型经营主体,但具体操作中一些政策没落到实处。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种粮积极性分析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种粮积极性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资金压力占很重要的位置,因为农机具投入、基础设施投入、人工成本等费用不断上涨,农村信贷渠道不畅,手续复杂,贷款金额小,农田无法抵押,多数种粮大户根本享受不到银行贷款。据央行网站消息,人民银行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切实加大对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力度,盘活存量资金,支持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此意见声明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涉农金融机构要积极探索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有效形式。

国家重点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购买农业生产资料、购置农机具、受让土地承包经营权、从事农田整理、农田水利、大棚等基础设施建设维修等农业生产用途,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

(一)影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种类的因素

影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种类的因素分为: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这两者共同影响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农业的判断。

第一,我国的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着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不明确、土地管理混乱以及国家征地制度的不合理及土地承包经营权交易市场体系建设严重滞后等问题。第二,基础设施不健全。政府希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购买农业生产资料、购置农机具、受让土地承包经营权、从事农田整理、农田水利、大棚等基础设施建设维修等农业生产,这

(p7)很难让新型农业经主体选择此经营种类[2]。第三,种植成本增加。近

第 3 页(共 10 页)

几年,各种农用物资价格的攀升,成为全国性普遍现象,整个国民经济通胀严重,较快的农资价格增长,提高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粮食种植成本。第四,良田较少。我国面积大,人口众多,但可耕地面积有限。规模生产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第五,国家相关政策的颁布。人们根据国家颁布的政策进行预测,国家支持的项目便会成为人们的首选。从当前情况看,我国业已具备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的基础和条件。农村土地流转速度加快,农业规模经营比例明显上升,截至2012年6月底,全国农户家庭承包土地流转比例达到20%。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2012年农机总动力超过10亿千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7%,小麦、水稻等大田作物机械化水平超过90%。

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农业对外开放程度快速提高,国际供求和价格波动对国内市场的影响日益明显。国内市场体系不断完善,期货市场快速发展,宏观经济、资本市场成为影响农产品市场的重要因素。在国内外供求、能源、资本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交织、相互叠加影响下,农产品市场波动幅度加大、频率加快。与此同时,农产品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近年来大豆、棉花、玉米、油料等大宗农产品进口急剧增加,对国内农业产业的冲击明显加大。以传统农户为生产主体、以众多分散农民经纪人为购销主力的农业经营体系,无论是面对剧烈变化的农产品市场,还是面对动辄百万吨、千万吨的进口农产品冲击,都显得力不从心。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大气污染严重,气温变化异常,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得不选择相对比较安全的种植项目。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

首先,种粮效益不高。种粮成本居高不下,农资价格的过快增长,吞噬了中央惠农政策给种粮农民带来的实际利益,挤压了农民增收的空间,挫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种粮比较效益低下,由于比较效益偏低,农民在调整农业结构时必然调减粮食面积,改种其他作物。相对劳务经济,种粮的效益差距更为悬殊,多年来,外出打工的农民尝到了不少甜头,而在家里种粮的农民吃尽了苦头,又没有赚到什么钱。两相比较,广大农民更愿意弃农务工。

其次,基础设施不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面临着倒春寒、春夏

第 4 页(共 10 页)

涝、秋旱等多重自然灾害的考验,风险大,成本高,种植意愿普遍不高。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的投资大、见效慢,在市场化条件下,种粮的比较效益低下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性不高[3](p5)。

第三,国家农业种粮补贴收益甚微。国家在确定粮食补贴时仍是根据联产承包责任制时田土到户的情况来落实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农民早已外出打工,有的甚至举家搬迁。这些人的田土早已转包给其他的种粮大户种植,但补贴却照拿不误,在一些地方出现了“种粮的拿不到补贴,不种粮的反倒有补贴”的状况,不利于鼓励种粮大户,也不利于粮食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第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难以正确把握市场。由于缺乏对市场价格走向的研究和认识,粮价能否卖个好价钱不是农民说了算,而是由庞大的市场说了算,这让农民产生了诸多不确定性,他们通常会有会有跟风行为,使其对市场产生恐惧心理,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第五,缺乏现代化的生产方法和生产工具。在粮食生产方面,先进的生产工具对提高生产效率,节省社会劳动时间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我国还未完全实现现代化和机械化。

第六,农业技术培训不到位。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依赖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但当前我国农业经营者培训体系仍然较为欠缺。按照传统的种植方式以满足不了当前的生产需要,我们需要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但是缺乏农业技术研究[4](p7)。

三、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种粮积极性的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快速提高,消费能力不断提升,加上互联网带来的发达资讯,大大增强了城乡消费者的安全健康意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日益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以传统农户为主体的小生产和以难以计数的小商贩为主体的分散流通相结合的生产供给模式,不仅为质量安全监管带来极大的难题,也为建立全过程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和质量追溯体系增加了难度。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等,可以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进行生产,统一生产资料供应和技

第 5 页(共 10 页)

术规程,实现全过程、全产业链的质量管理,建立“从餐桌到田头”的质量追溯制度,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如何理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一概念,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面临哪些制约和障碍,如何促进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这些问题成为理论和政策研究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完善市场机制

要根据市场和龙头企业需求,建设粮食标准化生产基地,使粮食生产布局区域化、发展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要扶持壮大粮食深加工企业,通过外引内联、资金政策扶持等措施,大力培育

(p2)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要大力发展订单农业[5],充分发挥龙头的辐射带动作用,建立各类粮食生产专业协会,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走生产、贸易、加工同步发展的产业化之路,延长粮食产业链条,提高粮食产品附加值,增加粮食综合效益,确保企业增利、农民增收、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实现粮食生产由规模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由生产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

(二)加强土地流转管理

走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道路,目前种植规模较少,商品化程度不高,也是影响粮农效益的重要原因。加强土地流转服务为了使新型经营主体获得稳定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安排。一是明晰农民土地权益。通过土地确权颁证稳定农民土地预期,避免由于土地“四至”不清、账实不符产生纠纷,明确承包权的财产权,鼓励农民转出土地,避免农业经营过度兼业化和副业化。

(p3)二是加强土地流转服务和管理[6]。建立基层土地信托服务中心,为土地流转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平台;明确土地流转政策边界,依据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等加强项目监管和土地用途管制,遏制耕地流转的“非农化”。三是完善利益分配机制。鼓励转入土地的新型经营主体与转出土地的农户建立稳定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探索推广实物计租货币结算、租金动态调整、土地入股保底分红等利益分配办法,稳定土地流转关系,保护双方合法权益。四是研究解决农业生产性建设用地问题。农业生产性建设用地要尽可能利用集体建设用地、村庄废弃地、“四荒地”等非耕地资源,尽可能不占或少占耕地。对于土地规模经

第 6 页(共 10 页)

营,若没有可以利用的非耕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允许一定比例的耕地用于建设生产性设施,如粮食仓库、烘干机房等。探索仓库租赁或粮食银行等模式,解决种粮大户的储粮问题。

(三)加强农资价格调控和质量监控

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目前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随着农业生产资料的涨价,致使种粮生产成本提高,种粮不赚钱甚至亏损。近年主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普遍上涨,其中肥料和农药价格比前二年同期上涨30%至40%[7](p4)。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肥料和农药等主要农业生产资料随着其它原材料的涨价而有所提高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但要限制在合理的限度。有关部门应发挥职能作用,坚决查处乱涨价行为,要在农资质量方面把好关,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与此同时,建立农业合作专业组织,为粮食生产者提供服务。

(四)加强新型经营主体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应着眼于两个方面:一是加强内部从业人员培训,使之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把人才强农作为重大战略,以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为抓手,深入实施新型农村人才培养工程,主要针对返乡第一代农民工和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科技示范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等农村能人,通过创业培训、市场指导、资金支持等措施,着力培养一批农村发展致富带头人。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并扩大免费政策覆盖范围,积极开展定向委托培养,组织多种形式农业技术培训,培养大批农村适用专业人才。制定中长期培养规划,针对不同类型农民,确定不同的培训目标、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完善培训机制,加大财政投入,扩大覆盖范围,提高补助标准。健全农业技能持证上岗制度,坚持先培训、后上岗。完善绿色证书制度,探索把绿色证书作为认定职业农民的重要依据,并与农业扶持政策挂钩。二是外部人才引进。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大中专毕业生、专业技术人员等扎根农村、投身农业。从政府补贴、社会保障、项目扶持、金融服务、土地流转、职称评定等方面创新制度和政策,吸引富有创新精神、专业知识较强的大中专毕业生和专业技术人员在农业领域大显身(p7)手[8]。与传统小农户相比,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规模经营主体更容易接受和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对现代生产要素需求更为强烈;专业

第 7 页(共 10 页)

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则是先进生产要素的有效载体,并能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因此,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和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的矛盾凸显,依靠资源和劳动投入推动增长的模式难以为继,迫切要求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五)完善基础设施

持续提升粮食生产保障力,山、水、田、林、路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是粮食生产的关键和保障。大力抓好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扩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范围,继续加大投入、完善机制。要强化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和林权制度等项改革,做到建管并重,形成配套体系,为粮食生产提供更加强大保障能力[9](p5)。要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水平,扩大机耕、机种、机收面积,大力推进秸秆还田综合利用,提高粮食生产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

但是,我国人多地少,水土资源短缺,而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又占用了更多的土地和水资源,加剧了水土资源对农业生产的约束。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食品消费的升级和农产品工业用途的开发,我国农产品需求呈现刚性增长趋势。尽管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但我国农产品供给已经由20世纪90年代的总量平衡、丰年有余,转变为目前的总量基本平衡、结构性紧缺,紧平衡将成为常态,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的压力明显增加。在供求因素双重制约下,我国农业发展方式必须加快由传统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更多地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着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10](p13)。

四、总结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快速提高,消费能力不断提升,加上互联网带来的发达资讯,大大增强了城乡消费者的安全健康意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日益提高。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程度,延长产业链条,推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深度融合,提高农

第 8 页(共 10 页)

业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产品附加值,成为应对市场风险和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以传统农户为主体的小生产和以难以计数的小商贩为主体的分散流通相结合的生产供给模式,不仅为质量安全监管带来极大的难题,也为建立全过程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和质量追溯体系增加了难度。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等,可以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进行生产,统一生产资料供应和技术规程,实现全过程、全产业链的质量管理,建立“从餐桌到田头”的质量追溯制度,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参 考 文 献

[1] 黄祖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J].中国农村经济,2012,(2).[2] 戴魁根,任泽民,谢慧.调动种粮积极性的三大举措[J].中国稻米,2009,(6).[3] 蒋高明.怎样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J].党政干部参考,2010,(2).[4] 肖大伟.中国农业直接补贴政策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0.[5] 曹靖.订单农业调动了种粮农民积极性[J].湖南农业,2011,(1).[6] 谢金峰.当前如何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J].决策导刊,2011,(1).[7] 谢童伟,吴方卫.粮食利润及补贴估算与最佳补贴方式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1,(1).[8] 邓舒仁,陶冶.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成因及对策研究[J].粮食科技与经济,2008,(6).[9] 刘光生,王昱.创新农业经营体系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N].农民日报,2013-07-16.[10] 王爱丽,栾义君,茱莉雅.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激励机制研究[J].北方经济,2009,(1).Research of the Productive Positivity of New Agricultural Business

Entities

YANG Xiaru

Abstract:With the large number of rural labor force continued to shift outward,many rural farming aging workforce and a lot of rural aging labor force and sideline phenomenon existed,new agricultural business entities emerged,new type of farming operations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subject of food security.In this paper,i will introduce

第 9 页(共 10 页)

the concept and the main charateristics of new agricultural business entities,analyze their business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and propose viable solutions.Key words:new agricultural business entities;productive positivity;operation types;land circulation

第 10 页 10 页)

【种粮】推荐阅读:

种粮农民07-15

上一篇:国庆节作文350下一篇:让人惊艳到不行的古风句子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