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海教学反思

2024-07-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看海教学反思

看海教学反思 篇1

《青蛙看海》教学反思1

师:青蛙和小松鼠终于来到了山顶,看到了大海。青蛙会说些什么?

生:大海真美啊!

生:啊,大海就战线在眼前了,真大啊!

生:大海真大啊,一眼都看不到边。

生:我终于能看到大海了,别的青蛙可的看不到大海,我真幸福啊!·

生:我经过努力终于能看到无边无际的大海了!

师:那青蛙是怎样看到大海的呢?是自己的一个人的努力吗?

生:不是,是在小松鼠的鼓励下,才爬到山顶,看到大海的!

师:是啊,那青蛙会对小松鼠说些什么呢?

生:小松鼠,谢谢你!

生:小松鼠,谢谢你鼓励我,支持我!!

生:小松鼠,谢谢你帮助我看到了大海!

生:小松鼠,是你的鼓励和支持,我才能登上山顶,看到大海的,谢谢你!

生:小松鼠,在你的鼓励下,支持下,我终于登上了山顶,看到了大海。是你让我找回了信心!

(师:说得好!师生鼓掌)

生:小松鼠,我成功了,没有想到我也能看到大海了,是你给了我鼓励,让我有了希望,变得更加自信!

生:小松鼠,我以后不会再害怕了,这要感谢你!是你的鼓励和支持让我充满自信!

《青蛙看海》教学反思2

《青蛙观海》这篇课文主要讲长期生活在湖边的青蛙,很想看看大海,在苍鹰的指点下,跟着松鼠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跳,最后终于到达山顶,看到了大海。根据教材的特点和该年级的教学要求,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懂得只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道理。教学难点是:感悟课文揭示的道理。

1、我在教学中注重情境的创设,尤其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生活体验情境。这课要让学生充分体会青蛙登山的艰辛和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登上山顶。课前,我设计了“青蛙跳”,让学生跳教室的台阶。学生当时跳完以后个个都说累得很,有的直喘气,还有的就停下来跳不动了。看的出来学生对此感受是深刻的。这样,上课时学生都会联系自己的经历来体会青蛙登山的艰辛,可见,学生获得的体验能够很好地帮助他们理解和感受课文。可是,效果并不好。

2、以表演感受情境。教学中,在充分理解和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生带着头饰表演课文描叙的情景,这就促使学生进行角色转换,带着小青蛙的真切感受理解课文,学生的兴趣很浓,思维很活跃,可是,表演和朗读都不够到位,学生对课文的记忆,也没能很好体会出登上山顶,要靠不懈地努力,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去走,这样才能成功。总之遗憾之处很多,本人由于心理素质差,遇到一点不顺手的地方就着急,尤其在教第4—10自然段小青蛙和松鼠的对话中表现了极差,思路不够清晰,没能很好把握好学生,担心害怕的心理在教学中,我觉得自己指导学生练读得还不够充分,对教学效果有影响。今后,虚心学习,改进教学方法。

《青蛙看海》教学反思3

这篇课文对二年级小朋友来说篇幅较长,特别是对话较多。怎样使学生学得明白又不显得拖沓?在教学时,我采用了长文短教的方法,把对话列了出来,让学生读熟。

这课的难点是要让学生充分体会青蛙登山的艰辛和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登上山顶。课前,我让学生学青蛙跳楼梯的台阶。刚开始学生很起劲,但跳完以后个个累得叫苦连天,有的一屁股坐在地上不愿起,有的直喘气。有了自己的经历来体会青蛙登山的艰辛,能够很好地帮助他们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在充分理解和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我做热心的小松鼠,并变换着花样说一些鼓励的话,小朋友们在我的带领下不停地跳着,寓教于乐,亲历登山,感受真切。这就促使学生进行角色转换,带着小青蛙的真切感受理解课文,对课文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很自然的加深了内心体验。学生的兴趣很浓,思维很活跃,表演和朗读都挺到位。

另外在教学完后,我创设情境,对孩子进行口语训练,如:说说“青蛙失望的样子,你有失望的时候吗?” “小青蛙终于实现了看海的愿望,此时此刻,小青蛙会对帮助过它的小松鼠说些什么呢?小松鼠又会怎样夸小青蛙呢?小青蛙对自己又会说什么呢?”这样,不仅降低了理解的难度,而且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将生活的经验运用于课堂,加深了学生的体验,碰撞了学生的心灵,课堂就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青蛙看海》教学反思4

《青蛙看海》这篇课文主要讲长期生活在湖边的青蛙,很想看看大海,在苍鹰的指点下,跟着松鼠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跳,最后终于到达山顶,看到了大海。根据教材的特点和该年级的教学要求,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

1、学习课文生字,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语气词、反问句的语气变化。

3、创设情景,从中让学生懂得“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自己的理想”的道理。

4、练习运用“失望”等词语进行表达。在教学我中注意了以下教学策略的实施:

一.以读为主是当今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朗读是学生学习语言、体悟内涵、发展语感的基本方法,而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朗读训练缺乏明确的目标、缺少必要的指导,几乎是简单的重复。教师应该充分发掘教材文本的朗读训练资源,给学生实实在在的指导和扎扎实实的训练,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教学时,我把朗读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强调“以读为本、以讲助读、以演练读”,我认为学习语言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外部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实现这一内化的过程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读。所以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并让学生带着目的去读,让学生学苍鹰,谈想法,学语气,读口气,避免老师讲的多,提问多,大力提倡“以读为主,以读代讲,以讲带动读、以问促进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边读边思、相互讨论、边读边演中去学习朗读,去理解词语,去培养语感,去接受潜移默化的语言熏陶。“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因此“入境悟情”是我始终追求的教学境界。

二、情境的创设在语文教学,尤其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学生对课文叙述的一切,只有在情境中调动起学生的各路感官,让他们在情境中积极地观察、感受、操作,才能实现对语文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教学中我在情境的创设上是花费了一番心思的:

1.以生活体验情境。

这课要让学生充分体会青蛙登山的艰辛和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登上山顶。课前,我设计了“青蛙跳”的体育活动,让学生跳楼梯的台阶。学生当时跳完以后个个累得叫苦连天,有的一屁股坐在地上不愿起,有的直喘气,还有的在三楼就停下来跳不动了。看的出来学生对此感受是深刻的。课前,我就和学生先谈跳楼梯的感受,学生都说太累,有了自己的经历来体会青蛙登山的艰辛,能够很好地帮助他们理解很感受课文。

2.以表演感受情境。

教学中,在充分理解和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师生带着头饰表演课文描叙的情景:我在小朋友体会出青蛙登山的难后,我就做热心的小松鼠。小朋友们在我的带领下不停地跳着。起先小朋友们可快乐了,跳一下还“呱”地叫一声。可是几分钟过去了,“呱”的声音小了,小部分学生嘴里开始嘟囔着累了。我乘势用了采访的形式,“累了、渴了”文中的感情都出现了。不用老师的诱导,孩子已经亲身体会出了小青蛙登山的不容易。创设情景,寓教于乐,亲历登山,感受真切。这就促使学生进行角色转换,带着小青蛙的真切感受理解课文,对课文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很自然的加深了内心体验。学生的兴趣很浓,思维很活跃,表演和朗读都挺到位。表演是在熟读了课文后进行的,属巩固性的实践活动。表演后,伴随着热烈的情绪,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记忆,也体会出登上山顶要靠不懈地努力,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去走,这样才能成功。

3.画面再现情境。

根据教材和学科的特点,这节课,我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精美的画面和恰当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山的高大雄伟和海的壮阔美丽,当时学生看的时候眼睛睁大了,还情不自禁地发出一声声赞叹,看完后让他们谈一谈感觉,学生不仅有强烈的表达欲望,还争相说出了自己不同的感受。由此看来,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得这些生活经历有限、生活感受粗浅的低年级学生,不仅眼里有语言文字,还有相对应的形象画面,“符号”对应了“形象”,“形象”又激起了“情感”。

《青蛙看海》教学反思5

《青蛙看海》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述了长期生活在湖边的一只青蛙,很希望能够去看看大海。在松鼠的启发下,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它最后终于到达了山顶,看到了波澜壮阔的大海。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希望孩子们能够从中明白,只有不懈的努力,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然而在教学中,我也深受启发:如果说青蛙就相当于我们的学生的话,那么松鼠不就是我们这些做老师吗?对照自己的教育行为、教育方式,我们应该学习松鼠老师的什么呢?

一、走进心灵,取得信任

信任是打开教育之门的一把钥匙,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存在于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因此这节课中,我努力做好自己松鼠老师的工作,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充分地信任鼓励学生。当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我适当给予鼓励,引导学生一步步走向成功。

二、难度适宜,建立信心

在文章中,松鼠的话无疑唤醒了青蛙心中沉睡的信念,点燃了青蛙心中待燃的火把,增强了它的勇气和信心。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向青蛙老师学习。

三、多媒体辅助,激发兴趣

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中,我较多的依靠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出示各种图片和图像,激发学生的兴趣,以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事实证明,这样的方式对于整节课的教学来说是事半功倍的。

《青蛙看海》教学反思6

本人在设计这一课的时候,我的目的就是想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童话氛围,使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不仅读懂课文,读出感情,还能在读中领会课文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进行分角色的朗读,并能从青蛙、松鼠、苍鹰身上学会一些可贵的.品质。

第一部分的教学中重点让学生体会到青蛙想看大海这个愿望的迫切和看大海的艰难。苍鹰在整个故事中是一个引导者,是它给青蛙指明了道路,也是苍鹰让青蛙明白了现实情况的艰难,从迫切的失望变成了失望的情绪。在教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读书、品味语言文字、观察插图、体会人物心情来理解青蛙整个情绪转化的过程,明白青蛙看海是一件很难完成的心愿。为后来的看到大海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在这一个部分里青蛙遇见了松鼠,而松鼠就是青蛙理想的实践者,是它带领青蛙最终登上山顶,也可以说没有松鼠的鼓励和帮助,青蛙是不可能看见大海的。在讲这一部分的时候,我先引导学生去读一读青蛙和松鼠的对话,在读懂的基础上,我安排了角色扮演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在青蛙和松鼠的角色中转换,在跳的过程中让“小青蛙”体会到累和艰辛,想象他们所遇到的困难,坚定他们绝不放弃的信心。

课堂每一个部分的教学,都重视了词句的训练,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动脑、动嘴,还动手写一写,真正做到了读、说、写一体,完成了语文课所要达到的目标。

课堂效果证明,孩子们学得轻松快乐,他们体会到了课文语言背后所蕴含的东西。当他们最后看到大海的时候,通过读和说体会到实现理想的快乐并能对大海说几句赞美的话。

课堂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还有许多的遗憾和不足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弥补。1、童话的“童”趣体现得不够;2、小青蛙那种坚持不懈的努力精神强调得不够;3、课文的训练点挖掘得不够。

《青蛙看海》教学反思7

青蛙看海中蕴藏着许多对话,因此这篇课文最后就有一项份角色朗读课文。同时这篇课文中有许多反问句,以及一系列关联词,可以进行语式训练。在这篇文章的学习过程中,就以语式训练为穿插。

青蛙的情感线是本文的主要线索,以青蛙:希望-失望-信心-开心,展示了青蛙看海过程的潮起潮落。以青蛙心情为推动课堂的情感线,激发读者的情感。以男女生对话,同桌对话,师生对话,读出感情,读懂人物内心。

本文的情节线,情感线较为复杂。相互联系,相互穿插,为了让孩子立清思路,教师要整理出一套系统全面清晰的线索。以帮助学生读懂文章,读出感情,读懂人物情感,

我认为,虽然文本主要讲述的是青蛙,通过青蛙揭示了本文的主旨,但是,苍鹰和松鼠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苍鹰视为青蛙指明了道路,而松鼠更是青蛙道路上的引领着,给了青蛙无限的勇气。这也是课堂教学中值得学生探究和学习的。

另外,这篇文章对话颇多,很适合学生排练课本剧。学生带上表情,戴上头饰表演起来一定不错。

《青蛙看海》教学反思8

《青蛙看海》这篇课文主要讲长期生活在湖边的青蛙,很想看看大海,在苍鹰的指点下,跟着松鼠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跳,最后终于到达山顶,看到了大海。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该年级的教学要求,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懂得只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识记生字“登”“吸”“级”,认识偏旁“登字头”。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道理。

教学难点是:感悟课文揭示的道理。

以读为主是教学本课的主旋律。

情境的创设在语文教学,尤其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学生对课文叙述的一切,只有在情境中调动起学生的各路感官,让他们在情境中积极地观察、感受、操作,才能实现对语文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本课教学中我在情境的创设上是花费了一番心思的:

1、让孩子通过自学画出小松鼠和小青蛙说的话。分角色读文。注意这个时候的分角色读文不再是走过场,形式主义。而是整节课的朗读指导重中之重。层层深入的指导朗读,读中感悟。指名一个孩子扮演松鼠读:“你想看海吗?”师提示读出热情的感觉了吗?你也来演松鼠,再热情的读一读。一个孩子扮演青蛙读:啊,可是这山太高了,我上不去。”师:“你心情怎样?”“失望”“你生活中有过失望的时候吗?来说一说。”“再把这种失望的感觉送到课文中去,你能读好这句话吗?”“谁也来当小青蛙?”“老师从你的表情中已经感受到失望了!谁再来试一试?”

2、以表演感受情境。教学中,在充分理解和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师生带着头饰表演课文描叙的情景:松鼠(老师)带着青蛙(学生)来到了山脚下,不畏辛苦地一级一级地登上山顶,最后终于看到了大海。这就促使学生进行角色转换,带着小青蛙的真切感受理解课文,对课文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很自然的加深了内心体验。学生的兴趣很浓,思维很活跃,表演和朗读都挺到位。表演是在熟读了课文后进行的,属巩固性的实践活动。表演后,伴随着热烈的情绪,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记忆,也体会出登上山顶要靠不懈地努力,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去走,这样才能成功。

《青蛙看海》教学反思9

《青蛙看海》这篇课文主要讲长期生活在湖边的青蛙,很想看看大海,在苍鹰的指点下,跟着松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跳,最后终于到达山顶,看到了大海。根据教材的特点和该年级的教学要求,我把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懂得只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到达理想的彼岸。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演一演。教学难点是:感悟课文揭示的道理。我在教学设计中选择了以下教学策略:

一、以读为主。强调“以读为本、以讲助读、以演练读”,让学生在自读自悟、边读边思、相互讨论、边读边演中去学习朗读,去理解词语,去培养语感,去接受潜移默化的语言熏陶。

二、情境创设。本课教学中我在情境的创设上的设计:1.生活体验情境。这课要让学生充分体会青蛙登山的艰辛和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登上山顶。课前,布置回家时学蛙跳,第二天交流。孩子们获得的体验能够很好地帮助他们理解和感受课文。 2.表演感受情境。教学中,在充分理解和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师生表演课文描叙的情景:这就促使学生进行角色转换,带着小青蛙的真切感受理解课文。3.画面再现情境。

课结束了,我苦苦思来,有这几点感受: 思考的两个问题:1 、如何保证学生主动参与,保证参与的广度与深度,参与过程中学生的智力活动,情感体验,交往情况,发展状况。2 、怎样关注学生的发展状态。新课堂提倡“生成性”原则。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新的教学策略,捕捉亮点,让智慧闪烁光芒。教学过程不应该是一个不变的呈式,更不应该是僵化的模式。教学过程是一个随机应变的模块,应遵循思维认知的曲线。思考中明白:1 精彩的课堂教学在于学生学得精彩,而不在于教师讲得精彩。2唤醒了对自我教学实践的不满,看到了自身与别人的差距,危机感增强了,是须“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时候了。 今后研究的重中之重:1 、苦练钻研教材基本功。如果教师都走不进文本,不知其意,其主旨,指导学生时就会有偏差、有失误。2 、课堂调控的艺术。《青蛙看海》一课的教学带给了我方方面面教训和启迪,我要以此为起点,以此为压力和动力,削枝除叶,抓住主干,不求表,但求质。

《青蛙看海》教学反思10

《青蛙看海》是苏教版二年级语文第四单元的一篇童话故事,《青蛙看海》教学反思。讲的是一只长期生活在湖边的青蛙,很想看看大海,在苍鹰的指点下,跟着松鼠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跳,最后终于到达山顶,看到了大海的故事。说明了只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理想的彼岸。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明白“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的道理,并且能够分角色朗读课文。在设计这一节课的时候我想创设的就是一个轻松,愉快的童话氛围,使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不仅读通课文,读出感情,还能在读中领会课文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进行分角色的朗读和表演,并能从青蛙、松鼠、苍鹰身上学会一些可贵的品质。

在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上我采用以读代讲、扶放结合的形式,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青蛙所面临的困境,体会出青蛙为了看见大海而付出的不懈努力。

在第一部分(1-3小节)的教学中重点让学生体会到青蛙想看大海这个愿望的迫切和看大海的艰难。苍鹰在整个故事中是一个引导者,是它给青蛙指明了道路。也是苍鹰让青蛙明白了现实情况的艰难,从迫切的希望变成了失望的情绪。在教这一部分的时候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读和观察理解到青蛙整个情绪转化的过程,明白对于青蛙来说看海是一件很难完成的心愿,为后来的看到大海奠定基础,教学反思《青蛙看海》教学反思》。在这一环节,我将苍鹰的两次话放在一起学习,通过自读使学生明白小青蛙要看海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登上山顶。紧接着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高不可攀的山峰,先让学生体会角色内心的变化,再让学生从文中找一找体现青蛙心情的语句,随机指导朗读,将读与悟紧密结合起来,以读代讲,以读促悟。最后采用给动画片配音的方式,激发学生分角色朗读的热情。

第二部分(4-10小节)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在这一个部分里青蛙遇见了松鼠,而松鼠就是青蛙理想的实践者,是它带领青蛙最终登上山顶,也可以说没有松鼠的鼓励和帮助,青蛙是不可能看见大海的。在讲这一部分的时候,我先让同桌两个分角色朗读对话,反复阅读感悟语言,让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课文,并指名学生进行评价,实现生生互动。孩子们在评价中对松鼠如何激发青蛙的自信,如何言传身教地引导、如何保护青蛙登山的热情,有了深刻的体验,并通过评价了解了青蛙心情的变化,反过来指导朗读,将分角色朗读落实到位。

在第三部分(11、12小节)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到青蛙登上山顶的艰难,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跟着我一起陪小青蛙一级一级跳台阶的环节,目的是为了在跳的过程中让“小青蛙”体会到累和艰辛,坚定他们绝不放弃的信心,同时引导学生发挥主动性,想想“小青蛙在跳石阶的过程中还会遇到哪些困难”,通过朗读表现小青蛙的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最后一个自然段由动到静,通过教师的配乐朗诵及精美画面的展示,使学生体会到实现理想的快乐并能对大海说几句赞美的话,并以“你想对小松鼠说什么?小松鼠会送给小青蛙哪句话”为契机,引导学生说话,体会童话内涵,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课堂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还有许多的遗憾和不足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弥补。比如:实际教学中时间的把握不够好,第一部分用时太多,导致第二部分的生生互动草草收尾,第三部分带领学生“蛙跳”谈感受的环节也未能开展,失去了许多教学的契机,今后在备教材、备学生的同时也要备时间,充分利用课上的四十分钟,努力实现高效的课堂。

《青蛙看海》教学反思1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表演及朗读课文。

2、懂得只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课件(欣赏课文、高山、海景、课文最后一幅插图)

投影片三张(鹰、两段话)头饰(青蛙、苍鹰、松鼠)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看动画度入,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都知道,青蛙生活在?有一只长期生活在湖边的青蛙想去看大海,它能看到吗?我们来看一个动画片好吗?

二、欣赏课文课件

三、进入情境,倾情朗读

1、引导品读第1——3自然段。

(1)、过渡:青蛙一开始很想去看大海时,可是看大海并不是那么容易的,青蛙可遇到困难了。

(2)、自读1——3自然段,看看青蛙遇到了什么困难呀?

(3)、指名回答,出示相关句子。

A、青蛙遇到困难了,别担心,有了,它的好朋友谁来了?苍鹰怎么告诉青蛙的?

“喏,只要登上前面那座山,就能看到大海了。”

反复读。点名读,指导(“喏”要轻,加上动作,注意语气),生练读,再点名读。边读边表演做动作。

B、过渡:对于苍鹰来说,登上山顶太容易了,简直是小菜一碟,可是青蛙却认为这山简直是——(太高了)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天哪,这么高的山!”)

·*指导看高山插图。

*指导学生模仿青蛙的口吻,惊叹山的高,感受任务的艰巨。

假如你是这只青蛙,看了这么高的山,你怎么说?引导把课文的句子读出来.

C、过渡:说着,青蛙还——

“青蛙吸了口凉气……”

*指名表演“吸了口凉气”,说说青蛙为什么要吸一口凉气?

(4)导读第三自然段:苍鹰是怎么回答青蛙的?

(5)学生先独自扮演不同角色读第1——3自然段,再在小组里进行分角色朗读练习,相互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小组派代表在班上带头饰分角色朗读,读后评一评苍鹰、青蛙说话的语气是否到位。

2、品读第4——12自然段

(1)过渡:青蛙没有良好的自身条件,可是苍鹰告诉它,不登上山顶,怎么能看到大海呢?怎么办呢?

(2)自读第4——11节,思考:青蛙是怎么看到大海的呢?

(3)谁帮助了它?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加深对青蛙言语的体会。见过青蛙跳吗?见过青蛙登山吗?试着做青蛙跳台阶的样子,跳一跳。

(4)分角色赛读松鼠与青蛙的对话。小组练读、戴头饰读

说话:你说松鼠凭什么说青蛙一定能看到大海?

(5)青蛙是怎样跳到山顶的?画出句子,读一读。

“就这样……”

*你认为小青蛙怎样?

*试一试怎样读才能让人知道青蛙登山的艰难,再把句子读给同学听。

(6)经过这么艰辛的过程,最后他们终于——?课文怎么说的?

*读:啊!大海就展现在他们面前!

四、感悟内涵,表现美感

1、伴着动作,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出示启发说话:青蛙和松鼠在山顶上将会看到什么?

·说话:它们又会说些什么?指名表演,集体评议。

说话:如果苍鹰看到了,它会说什么?

3、自由组合,分角色美读课文。

五、作业

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课后反思;

1 以边读边表演感受情境。教学中,在充分理解和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师生带着头饰表演课文描叙的情景:松鼠(老师)带着青蛙(学生)来到了山脚下,不畏辛苦地一级一级地登上山顶,最后终于看到了大海。这就促使学生进行角色转换,带着小青蛙的真切感受理解课文,对课文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很自然的加深了内心体验。学生的兴趣很浓,思维很活跃,表演和朗读都挺到位。表演是在熟读了课文后进行的,属巩固性的实践活动。表演后,伴随着热烈的情绪,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记忆,也体会出登上山顶要靠不懈地努力,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去走,表演方面我觉得师生都做的不错。激发了他们的表演欲。

2、画面再现情境。根据教材和学科的特点,这节课,我运用了挂图辅助教学,精美的画面和恰当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山的高大雄伟和海的壮阔美丽,当时学生看的时候眼睛睁大了,还情不自禁地发出一声声赞叹,看完后让他们谈一谈感觉,学生不仅有强烈的表达欲望,还争相说出了自己不同的感受。由此看来,低年级学生,不仅眼里有语言文字,还有相对应的形象画面,“符号”对应了“形象”,“形象”又激起了“情感”。

在导读方面还要继续努力,我认为自己指导得还不够到位,还望各位多提点建议。

《青蛙看海》教学反思12

苏教版语文二上第九课《青蛙看海》是一篇童话故事。叙述了长期生活在湖边的青蛙,很想看看大海,在苍鹰的指点下,跟着松鼠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跳,最后终于到达山顶看到了大海的事。

我在设计这节课时,紧紧围绕着青蛙登山前后的心情变化这条线索加以展开。以青蛙刚开始看到高山时的畏难情绪和最后青蛙在松鼠的帮助下坚持跳台阶的过程为重点,来突出青蛙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

关于教学重点的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引导孩子说出对于青蛙来说登山看海是件难事,然后抓住难字问学生难在哪里?课文的哪句话能体现登山难?学生找得都很准,一句是天哪,这么高的山!另一句是我没有一双像你一样有力的翅膀,也没有四条善跑的长腿,怎么上地去呢?我重点指导了上一句,为了让学生体会山的高,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座山,问学生:这山算高吗?生答:不算高。接着,我又连画了两次山,并问了学生两次。学生都答:不算高。我说:那就请同学们把自己想象中的高山描绘出来好吗?学生们一下子来劲儿了,有的说:这座山头顶蓝天,脚踩大地。有的说:这山像个巨人。还有的同学用了一些形容词如直穿云霄、高耸入云等等。说完我紧接着让学生表演吸了口凉气的动作,体会山的高,最后我说: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体会山的高。经过这样的指导再来练读,学生都能读得很到位。

课文接下来讲得是:在青蛙感到很失望的时候,小松鼠来帮助了它,引领它一级一级的跳上台阶。这时青蛙开始变得有信心了,为了让学生体会青蛙登山的艰辛,我是这样设计的:先以小青蛙有信心了,登山的过程就不难了吗?这句话为过渡,激发学生继续学习探求的欲望,接下来让同学们朗读课文找出它们登山的过程,然后出示;两个句子青蛙跟着松鼠往上挑和青蛙跟着松鼠一级一极地往上跳让学生反复朗读比较,能否把一级一极去掉,学生答:不能。我问:为什么,你从一级一级中读懂了什么?学生有的答:一级一级说明了山路很长。有的说:我从中读出了它们的辛苦。我继续引导:辛苦在哪?学生答:累了在草丛中歇一会儿,渴了喝点山泉水。我接着问:就在这一级一级的登山过程中,它们还会遇到什么困难?学生积极动脑,大胆想象,最后我总结:它们登山很不容易,真是经历了千辛万苦啊!

在教学的最后我让学生说说你最喜欢谁?最想对它说什么?有的学生说到苍鹰和松鼠,认为应该学习它们乐于助人的精神;更多的学生则表示要学习青蛙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

这节课让我收获颇多。我认识到苦心钻研教材是上好课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我会永远牢记这一点。期待着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能有更大的进步!

《青蛙看海》教学反思13

本课是一则童话故事,叙述了一只长期生活在湖边的青蛙很想看大海,在苍鹰的指点下,在松鼠的帮助下终于看到了大海。课文通过青蛙和苍鹰、松鼠的对话、动作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为了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我设计了与课文相匹配的情境,再问学生:“此情此景,你会说些什么?青蛙和松鼠会说些什么?”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帮助学生在读中理解、品味语言,体会语言的魅力,培养对语言的感受力,锻炼说话能力,同时获得情感体验,提高审美的情趣。为了让课堂气氛活跃,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我让学生分角色表演了一遍课文内容。学生在表演中再次明白了青蛙看海的不易,更加理解了课文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最后,我拓展了课文内容,让学生说说,当青蛙和松鼠登上山顶后,大海呈现在眼前。他们会说些什么?学生说:“大海展现在眼前,大海真美啊!一望无边,波浪一个连着一个,发出‘哗……哗……’的声音,那是大海在歌唱。碧绿的大海和蓝蓝的天空浑然一体,美丽极了!”学生又说:“谢谢你,小松鼠,是你帮助了我,鼓励了我,我才能看到这么美的大海。”小松鼠说:“不用谢,你看,只要你有信心,什么事情都能成功的。”学生的想象力、表达力得到了较好的训练。

《青蛙看海》教学反思14

一直以来,我对课堂表演在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感情朗读、活跃课堂气氛等方面的作用都是很有自信的。但今天这一节课,给我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课堂环境对课堂表演的影响。

今天,教学《青蛙看海》时,为了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领悟文章中文字后面的内涵。小松鼠和青蛙一级一级跳石阶登山这部分,我让学生先自由活动,同桌之间边读书边表演。学生兴趣盎然,但我很快发现,犹豫这节课是借在很宽大的自然实验室上的,空旷的教室让我的声音对后排的学生无能为力。他们几乎在游戏中忘记了课堂。后来,我喊了几名同学到教室前面表演。后面的学生由于看不清,纷纷站起来,给课堂纪律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这一现象,引起我的思考。在考虑课堂表演的时候,除了表演的情节、时机等,课堂环境也是必须考虑的一个方面。教室大,学生坐得较散的情况下,教师要注意自己站立的位置,学生表演的位置,以及音响设备的准备。

课后,我又在班级中进行了一次表演。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了,纪律明显好转,对表演的评议也显得深刻起来。

另外,由于学生课文的不熟悉,导致学生在表演时只注意了片面的动作,人物的语言无从顾及。虽然我在旁边轻声提醒,但无疑表演的效果打了很大的折扣。

教后,我发现:情节简单的环节,在文字还不太熟练的情况下可以用表演帮助学生理解文字,体会感情。但是对情节比较复杂的环节,匆忙之间的表演没有任何实质的意义。我认为:对这一课,课堂上的感情朗读应该重于课堂表演。当学生对课文融会贯通之后,进行完整的课本剧表演会大大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

《青蛙看海》教学反思15

在《青蛙看海》结尾处“啊!大海就展现在它们眼前”,指导学生想象练说。

师:这时候,青蛙和松鼠在山顶上看到这一望无边而又美丽的大海,它们心情怎样?又会说些什么呢?

生:他们会高兴地说:“大海真美啊!”

生:青蛙会兴奋地说:“这一望无边的大海真是太美丽了!比起我长期生活的那个湖真是大得多了!”

生:青蛙还会对松鼠说:“小松鼠,谢谢你。如果不是你在身旁鼓励我的话,我就看不到这么美丽的大海了,就实现不了我要看看大海的梦想了!”小松鼠也会说:“不用谢。有志者事竟成!”

师:是啊,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愿大家都能像青蛙一样,为了自己的理想而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吧!请你在课文最后的空白处写上你要说的话。(学生动笔写话。)

看海教学反思 篇2

1.通过师生共读绘本《我想去看海》, 了解故事内容。

2.通过观察、听读、交流等阅读方法,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体验阅读的快乐。

3.感知故事中小鸡卡梅拉的勇敢和执著, 知道在生活中要有所追求, 遇到危险或困难时, 不害怕、不紧张、开动脑筋, 想出对策。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1.让学生喜爱绘本阅读, 通过绘本阅读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2.让学生明白绘本阅读中细心观察、展开想象, 能享受到更多的阅读乐趣, 知道图也会说话;

教学难点:

能从阅读中感知故事中小鸡卡梅拉的勇敢和执著, 明白到生活中要有所追求, 遇到危险或困难时, 应不害怕、不紧张, 开动脑筋, 想出对策来解决。

三、课前准备:绘本《我想去看海》

四、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课题, 激发阅读兴趣。

(1) 同学们, 你们平时都爱听哪一类的故事呢?

(2) 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历险故事, 这个故事可受小朋友欢迎了。引出课题《我想去看海》。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入手, 点燃孩子们的求知的欲望。】

2.观察封面, 初步感知故事。

(1) 学生观察投影上的封面, 了解封面所蕴含的信息。

(2) 学生汇报,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从题目和封面的信息中猜想故事内容。

(3) 介绍作者和图书获奖等相关资料。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读书还要有一定的步骤, 拿到一本书先要看清书名、作者、写作时间、出版单位、有关说明或内容提要等, 让他们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

3.阅读故事, 拓展想象空间。

(1) 老师读第1至15页内容。

[1]学生听故事, 了解卡梅拉厌烦透了鸡窝里的平凡生活, 她幻想着外面的世界, 一天终于朝着梦想的大海走去。

[2]观察第16页和17页的图, 引导学生想象:卡梅拉在前进的路上会遇到什么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

[3]学生交流汇报。

[4]请学生朗读第18至19页, 引导学生想象:知道卡梅拉历尽艰苦终于看到了大海这时卡梅拉的心情是如何的呢?

[5]学生交流汇报。

[6]出示“……哇!大海!”进行有感情朗读。

(2) .老师读绘本第20至23页。

[1]从听故事中了解卡梅拉来到海滩太兴奋, 玩了很多游戏, 最后飘在海面上, 找不到海岸线了, 同时找不到回家的路。

[2]引导学生想象:你有什么办法来帮助卡梅拉呢?

[3]学生交流汇报, 师生点评。

(3) 老师读绘本第24至47页。

[1]提问:卡梅拉在回家的路上还会遇到什么困难, 又是如何解决的呢, 请听故事。

[2]从故事中了解卡梅拉通过自己的机智坐着船来到了海的另一边, 还结识了火鸡皮洛克, 并且把他带回了家, 他们俩生下了一只粉色的小鸡——卡梅利多。

[3]学生交流, 师生点评。

【设计意图:教师以讲故事的方式带领学生一起来阅读, 通过声音传递故事内容, 借助图画展示感受隐藏在图画背后的东西。在情节发展的关键地方适当停顿, 让孩子们猜测一下故事接下来会怎样发展, 在阅读的同时, 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4.谈论故事, 感悟道理。

(1) 我们把故事都读完了, 你喜欢卡梅拉吗?

(2) 学生进行交流。

(3) 师小结。是呀, 从小鸡卡梅拉身上, 我们看到了它的勇敢和执著, 明白到生活中要有所追求, 遇到危险或困难时, 应不害怕、不紧张, 开动脑筋, 想出对策来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内容的回忆, 进一步加深同学们感知故事中小鸡卡梅拉的勇敢和执著, 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体会绘本带给他们的精神上的陶冶。】

5.绘本推荐, 拓展阅读视野。

同学们, 不一样的卡梅拉还有其他五个精彩的故事等着大家呢, 他们是: (出示书本的图片) 《我想有颗星星》、《我想有个弟弟》、《我去找回太阳》、《我爱小黑猫》、《我能打败怪兽》, 让我们一起走进卡梅拉的世界, 感受更多的快乐, 收获更多的道理!

【设计意图:一本书的阅读结束了, 但阅读永远不会结束绘本的推荐能给予低年级同学一个购书的参考, 同时也为他们带来了阅读的欲望。由此向孩子们展现绘本的无穷魅力, 并渐渐融入学校和家庭的读书活动中, 让同学们喜欢上阅读。】

6.作业套餐 (可从以下两个作业中选一个完成) 。

(1) 给家人讲讲这个有趣的故事。

到北海看海 篇3

说起来,我家离大海也不是很远,就1500公里吧,坐汽车转火车的要跑一天两夜,经云南过贵州便到广西。当我兴奋地从空调大巴上往下跳时,北海就到了。只是人还没着地,一股热浪已从四面八方涌来,灌得人几乎窒息——好热啊,北海!

也许是海风为空气增加了必需的湿度,其时,北海市鲜花怒放、五彩缤纷、万紫千红,到处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无处不在的花木和那些宽敞而干净的大道上的林荫,一起为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增添了几许清凉,树阴下、花丛里,到处都是纳凉的人。这座城市给人的整体感觉是,宽松、舒适、美丽而宁静,这个感觉,是绝大多数城市所缺乏的,甚至在一些有名的公园里,你也难以找到。

在装有空调的房间里睡了一晚,第二天早早地起床,到街上去吃早点。早点后,见路边有几辆二轮摩托车在等客,便上前打听:“到海边多少钱?”一个中年汉子抢先说:“来来,我带你去,6块钱。”6块钱就可以看到大海,真是太便宜了,我二话不说就上了他的车。不多一会,我们就在凉爽的晨风中,来到了著名的旅游胜地银滩。

太阳才刚刚出来,平坦宽敞的银滩上就撑起了五颜六色的太阳伞,来自全国各地的游人正在那里纳凉和冲浪,白浪滔滔、人声鼎沸。

第一次见到大海的我,迫不及待地脱下衣物,像个孩子似的大喊大叫着,奋不顾身地向大海奔去。不知那时,身边的人和岗亭上的救生员会不会被我吓了一跳?好在他们都不认识我,我便无所顾忌。只是,狂奔乱跳的我被迎面而来的海浪狠狠地呛了一口,我那时的第一个感觉是,海水比我家烧成了的菜汤还成,其次是有点苦和涩,似乎还有那么一点儿辣。后来,我跟身边的人学会了一招,那就是海浪一来,人就跟着浪头轻轻一跳,便呛不到海水了。不过,人人都一蹦一跳的,仿佛荷田里的青蛙,真是可爱极了。

银滩真是名不虚传,整个辽阔蜿蜒的沙滩都是银白色的,那沙子像麦面一样的细,一样的干净,你几乎找不出一粒掺杂在其中的小小石子。这里的海水也十分纯净,由于天空有几朵闲散的白云,阳光便使海水变得一层青、一层蓝、一层靛的,近处的清可见底。海浪层层而来,涌动着如绿玉一般,快上岸时却又开成了雪白的浪花。真不知海浪是怎么形成的,若说是海风吹的,那为什么站在世界的任何一道海岸线上,我们都能看到它?风总不会是从海的中心涌出,然后向四面吹拂的吧?

问题归问题,可不能为它耽搁了今天的好心情。我慷慨地出钱坐上了船家的快艇,让它载着我独自到大海里劈波斩浪,在波峰浪谷间摔打飞行,让灵魂和肉体同时感受一份惊险,分享一份快乐。出海归来,我便一个人在沙滩上散步,像个孩子似的一路捡拾被海水洗磨得光滑而又干净的五颜六色的贝壳。或者在退潮后的沙灘上,与千万只小螃蟹一起嬉戏,看它们打洞,看它们怎么把松散的沙子弄成米粒大的一团一团

忘情银滩,我一直在沙滩上呆到下午五点多钟,才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大海,回到住处。第二天早上起来,才发觉自己太大意了,我浑身的皮肤都辣疼,几乎穿不上衣服。嘴唇、鼻子、手臂都有些红肿,还长了许多的水泡。看看自己这个样子,已无法再在外面逗留,我便慌忙收拾行装,匆匆往家里逃去。

《青蛙看海》教学反思 篇4

一.以读为主是为课堂教学的谱写主旋律。

本课教学我把朗读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强调“以读为本、以讲助读、以演练读”。所以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避免老师讲的多,提问多,大力提倡“以读为主,以读代讲,以讲带动读、以问促进读”。总之以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小青蛙的心情变化,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及情感。

二、创设情景,发挥想象,促进言语表达

学生对课文叙述的一切,只有在情境中调动起学生的各路感官,让他们在情境中积极地观察、感受、操作,才能实现对语文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本课教学中我在情境的创设上是花费了一番心思的:

1、以生活体验情境。这课要让学生充分体会青蛙登山的艰辛和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登上山顶。课前我带学生去跳了台阶,课上我让孩子进行想象“如果你是小青蛙,一级一级不断向上跳有什么感受?”学生很热情的参与,不断的回答中,可知学生已经获得了初步体验。

我想去看海教学反思 篇5

一年级下学期,因为孩子还小,所以开的《读童话啦——金色的星星》,是一节指导课,指导学生怎样来读一篇带有拼音的童话。现在是二年级了,孩子已经会自己阅读了,所以这一次选择一本不带拼音的图文并茂的童话故事书让孩子自己阅读,阅读时间为一周左右,最后来交流汇报读书的情况。

对于这本书的汇报课,我分成三课时进行。第一课时,也就是今天这节课,重点在对句子的赏读,以及让学生看图展开想象。课始通过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前播放本书的动画片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第一环节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来读这本书的,了解学生平时读书的习惯和方法。第二环节,我先指导学生看封面,了解作者、译者等,让学生知道书的封面也会告诉我们很多有用的信息。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自己去获得知识。其次,了解学生读这本书的总体情况。让学生提出读完后的疑问,目的是让学生知道读书要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真正掌握知识。再次,让学生说说书中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回忆书中的情节,从而了解学生对故事内容的掌握程度。接着展示学生所做的摘抄,让学生以各种形式读句子,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培养学生对积累语言材料,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最后,让学生选喜欢的一幅图展开想象在小组内说一说,孩子们在大胆的想象中走进故事,融入故事中的情感世界,体验创造的快乐,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第三环节,小结课堂,跟学生们一起回忆这节课是怎么学习的,以后该如何阅读课外的书籍。引导学生从爱上故事到爱上阅读。第二课时的重点是讨论读这本书时产生的疑问,并试着解决。说说喜欢书中的哪个人物,以及喜欢的原因。第三课时主要是让学生演一演这个故事。

冬日看海人反思 篇6

冬日看海人反思范文篇1

针对课堂存在的问题,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将采取一些改变措施;

1.教学要尽量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引导学生从交往中体验合作的快乐。

2.积极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交往技能,比如,“说明白一些”,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说,引导小组成员互相评价。

3.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特点,尽量创设交往机会,加强小组同学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交往情感和合作意识。

冬日看海人反思范文篇2

课文挖掘太浅了,《冬日看海人》写的很平淡,但教师上的时候不应该平淡文章平淡讲,应该注重挖掘,比如说看海人看海前,看海中,看海后各有什么感想,可以让学生去挖掘感受,还有就是对以小见大的写法的诠释错误,应该是看海人代表了大西北千千万万个无私奉献的教师,而不是小人物有大精神。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在继续保持自己可取之处的同时,也要积极改掉自己的不足,多听其他老师的课,听取他们的建议,争取尽快完善自己,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不辜负所有给予我关心和帮助的领导以及同事的厚望。

冬日看海人反思范文篇3

讲这节课之前,我总觉得这篇课文很简单,应该很容易讲,课堂也容易把握,但讲完后才发现,原来简单文章不能简单讲。

我寻找一了一下讲课的缺点,现总结如下:

一,没有实现自主课堂,我是让学生跟着我的思路走,而不是我跟着学生的思路走,魏宏申主任说的对,教师教到最后应该感觉迷失了自我,而我这一点很差。我设计了四个模块,我只顾着自己的思路和模块了,没有估计到学生们的感受

二、没有及时的答疑释惑,在字词这一环节的时候,学生很明显犯了几个错误,但我没有及时的给学生释疑,而是听之任之。

看海教学反思 篇7

洪涝灾害自古就是影响城市安全的主要灾害之一。在过去3年, 中国超过360个城市遭遇内涝, 其中六分之一单次内涝淹水时间超过12小时, 淹水深度超过半米, 北京、济南等城市甚至发生造成伤亡的严重内涝。

参与制定《指南》的北京建筑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院长李俊奇说, 目前我国99%的城市对雨水追求“一排了之”, 这是造成上述问题的最主要原因。

“我们现在的城市, 不是海绵城市, 应该算是水泥城市。”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水文气象研究院院长林炳章教授指出,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 水泥地面、柏油路面让雨水钻不进地下, 本应成为地下水水源的大量降雨, 反而成为城市排水的巨大负担。

此外, 雨水的时空分布不均越来越明显。这些变化使城市对暴雨洪水的调蓄能力呈下降趋势, 城市的防洪压力越来越大。过去24小时降雨量超过200毫米, 城市才会出现内涝积水, 但现在我们如果碰上1小时30毫米的短时强降雨天气, 一些地方就会淹水。有些过去从来不会淹水的地方, 现在却遭遇了严重的积水内涝。

另一方面, 雨水的利用率却始终偏低。以降雨量较大的城市深圳为例, 深圳光明新区, 这个年均降雨量1935毫米、汛期暴雨集中的城区, 一方面有26个易涝点, 内涝严重;另一方面又严重缺水, 70%以上的用水靠从区外调水。这说明, 城市排涝抗旱的思路必须调整, 把雨水这个包袱变成城市解渴的财富。

(二) 五位一体处理系统

为此, 《指南》明确倡导建设海绵城市——所谓海绵城市就是比喻城市像海绵一样, 遇到降雨能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将续存的水释放出来, 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要怎么建?根据《指南》, 海绵城市建设的侧重在于下渗, 将雨水转化为可利用资源, 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中花园、下凹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 以“缓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设计理念。关键是要多建能吸水的“海绵体”。“海绵体”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 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

海绵城市改变了多年城市建设中的原有理念。转而建立“渗、蓄、滞、用、排”五位一体的新型城市雨水处理系统, 把80%左右的雨水留住, 以便涵养水源, 改善城市生态效益。住建部城建司副巡视员章林伟表示, 今后, 这些理念将被应用于桥区改造, 住宅区规划甚至每一条道路设计之中, 帮助我国城市形成更为完善合理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

今后地块开发要建海绵体

住建部城建司副巡视员章林伟透露, 《指南》发布后, 下一步住建部将扩大试点范围, 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地探索完善海绵型城市建设思路。“今后, 海绵城市理念将被应用于桥区改造、住宅区规划甚至每条道路设计之中。”

那么, 老旧城区占比较大的特大型城市, 建设海绵城市是否现实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镇水务与工程研究院副院长谢映霞认为, “老旧城区可利用社区内部花坛、绿地等布置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市政道路可结合绿化带、树池等布置生态树池、植草沟等设施;也可将老旧社区雨水管线接入周边公园、水体、集中绿地。”

根据《指南》, 各地人民政府是建设海绵城市的责任主体, 有责任明确下沉式绿地率、绿色屋顶率等主要指标, 并落实海绵城市建设任务。今后, 各地要将建设海绵城市指标作为各地块开发的约束条件, 也就是说地块开发时都要按指标进行海绵体建设。

(三) “规划引领”是前提

“海绵城市建设有别于传统排水系统的最大区别, 就在于‘回归自然的水文循环’这一理念创新, 通俗来讲, 就是充分利用城市绿地空间、水系等, 使其发挥‘海绵’的积存、渗透、净化、释放作用。”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指出。

因此, 要真正落实海绵城市建设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的要求, 就要对城市空间进行重新认识、利用, 因此必须将此提升到城市规划层面以及职能部门相互配合的操作层面, 即“规划引领”、“生态优先”。

建“海绵城市”首先得有“海绵体”, “海绵体”从哪里来?首先要保护好现有河流、湖泊、沟渠等“海绵体”。有些城市, 在急功近利的卖地与开发冲动之下, 不仅河湖周边用地纷纷被开发商侵占, 甚至还填湖遮河, 在湖河及湿地上修房造屋。或无视湖河保护而沦为“臭水坑”、“垃圾场”。要建“海绵城市”, 就要在现有河湖水系周围划一条清晰的保护线, 还公共空间给市民。

也就是说, 要以各层级规划为控制途径, 一方面保护现有可能影响城市水生态的敏感区域, 限制开发;另一方面将低影响开发这一理念植根于新开发或需要改造的城区。

中规院城镇水务与工程专业研究院副院长谢映霞指出, 城市总体规划要解决哪些区域不能开发建设的问题, 还要解决在允许开发建设的区域内需要控制多少雨水径流量、哪些地方应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为这些设施预留多少用地空间等问题。因此, 各地要因地制宜确定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及其对应的设计降雨量, 将这个指标作为控制目标, 并制定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规划原则和实施策略, 确定重点实施区域, 优化土地利用布局。

所以,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规划必须与城市水系规划、绿地系统规划、城市排水防涝综合规划等相关专项规划相衔接。一方面, 要针对城市道路、绿地、河湖水系等不同用地类型的特点, 将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量化要求纳入专项规划, 明确各地块的控制目标;另一方面, 对城市总体规划的用地提出调整建议, 充分考虑用地性质的兼容性, 优化用地布局。

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 需要进一步细化城市总体规划提出的控制目标。要综合考虑不同用地的空间关系、建设主体、排水防涝要求等因素, 明确每个地块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及其对应的设计降雨量。在进行修建性详细规划时, 需要将上述指标作为各地块的约束条件, 详细确定地块内具体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布局、规模、建设时序、资金安排等内容, 确保各地块实现低影响开发的目标。

“以排为主”需立体化设计

另一方面, 要大规模建设新“海绵体”。新建林地、河湖自不必说, 在修建街道、广场及停车场等公共区域时, 不能一味地硬化路面, 据说硬化地表对雨水的渗水率不足一成, 而用渗水砖铺设公共区域, 渗水率高达六成。还应改变过去追求一马平川而填坑平渠的不科学做法, 因地制宜地建设下沉式绿地、公园、草沟、水景设施等。在东京和大阪, 街头小型公园、绿地和广场无一例外地采用沉降式, 雨水可轻易在此汇聚并渗入地下。

专家指出, 海绵城市建设既要实现生态目标, 也要满足现有城市功能。因此, 低影响开发设施建设必须要以建筑与小区、绿地与广场、城市道路等城市基础设施作为载体, 城市规划、设计、施工及工程管理等各部门、各专业要统筹配合, 突破传统的“以排为主”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 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生态化技术, 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对于建筑与小区, 可以让屋顶绿起来, 在滞留雨水的同时起到节能减排、缓解热岛效应的功效;人行道、广场可以采用透水铺装;有条件的小区绿地应“沉下去”, 让雨水进入下沉式绿地进行调蓄、下渗与净化, 而不是直接通过下水道排放;可将小区的景观水体作为调蓄、净化与利用雨水的综合设施。

城市道路是径流雨水及其污染物产生的主要场所之一, 对城市道路径流雨水的控制尤为重要。人行道可采用透水铺装, 道路绿化带可下沉, 若绿化带空间不足, 还可将路面雨水引入周边公共绿地进行消纳。

城市绿地与广场应建成具有雨水调蓄功能的多功能“雨洪公园”, 城市水系应具备足够的雨水调蓄与排放能力, 滨水绿带应具备净化城市所汇入雨水的能力, 水系岸线应设计为生态驳岸, 提高水系的自净能力。

维持和恢复城市绿地与水体的吸水、渗水、净水能力, 是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手段。因此, 在保证城市道路、绿地原有功能的同时, 还要合理规划用地布局与竖向设计, 使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有效衔接, 充分发挥城市“绿色”基础设施与“灰色”基础设施协同作战的能力。

为此, 各城市可根据自身的水文条件、水安全要求、水资源状况, 确定符合自身需要的海绵城市建设目标, 创新建设和管理模式。“在进行植被种植过程中, 南北方因土壤、气候等不同, 植被选择也不同, 不同地区应该因地制宜, 合理规划, 选择适合本土的植被。同时要保护好原有绿色植物, 扩大绿色植物覆盖面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珏林表示, 这就是“安全为重”、“因地制宜”、“统筹建设”的含义所在。

有待全社会共同参与

“海绵城市建设, 涉及规划、国土、排水、道路、交通、园林、水文等职能部门, 不是一个部门、一个单位就能完成的, 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邵益生说。

那么, 城市人民政府要扮演好“决策者”和“指挥者”角色, 统筹协调规划、国土、排水、道路、交通、园林等职能部门, 充分发挥城市总体规划的引领作用, 因地制宜确定海绵城市开发控制目标, 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中分解和明确各地块低影响开发主要控制指标, 并通过相关专业或专项规划编制及实施, 具体落实建设任务。

其次, 相关从业人员要扮演好“设计者”和“建设者”角色。在建设项目的设计、施工过程中, 相关人员要严格落实各层级相关规划中确定的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指标和技术要求, 统筹建设。低影响开发设施应与建设项目的主体工程同时规划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再其次, 低影响开发设施维护运营单位要扮演好“养护者”角色。要做好低影响开发设施的检修和维护管理, 保障设施正常、安全运行。要配备相应的监测手段对设施的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 确保设施的功能得以正常发挥。

最后, 社会公众要做海绵城市建设的“支持者”、“参与者”。社会公众可因地制宜“创造”各类低影响开发的新模式、新技术, 如在房前屋后建设各类雨水花园、绿色阳台、微型湿地、屋顶菜园, 建设成千上万的“海绵社区”、“海绵校园”、“海绵公园”……应大力加强宣传教育和引导, 在全社会普及海绵城市和低影响开发的理念, 让海绵城市建设蔚然成风, 成为一种自发、自觉、自愿的行为。

昆明“看海”谁之过 篇8

进入2013年夏季以来,包括北京、广州、武汉和成都在内的许多地区和城市都遭遇了暴雨袭击,均造成人财物的严重伤亡和损失。早在2012年末召开的年度工作会上,住建部部长姜伟新曾说:“作为一座城市的市长,有责任也应该了解城市地下管网的情况。”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与发展迅速,但城市面对暴雨水灾的防控能力却显得极为脆弱,现代城市由于人口与资源密度过高而导致水灾造成的损失也不断攀升。”昆明市人大代表李春光说,“城市面积不断扩张,农业用地不断被开发为新兴市区,城市化加速地面硬化。由于城市表面是独特的不透水结构,导致雨水的下渗和汇流速度骤降,严重削弱了城市的防洪排涝能力。

上面是城市,下面是农村

五年前的暴雨和水灾还让昆明市民记忆犹新,“2008年7月那一次市政府的招牌都差点淹掉了”。五年后,暴雨和洪水再度呈现在眼前,一名昆明市民在微博上感慨:“一大早起来就发现到处被水淹,到处都在堵车,没有人告诉我们该怎么办。”

的确,除了广播电台上有些淹水和堵车的消息,当地官方电视台似乎动作缓慢,而平时积极发送各种政府命令和宣传口号的手机短信也一直没有消息。人们不知道还要不要上班,但仍然迎着大雨出门了,把别人也把自己堵在了整座城市的风雨里。差不多到上午十点,政府职能部门开始运转,持续通告灾情和领导们的忙碌身影,以及对市民出行的忠告。

昆明市的一名官员则说:“不仅仅是昆明,应该说全国所有的城市如果遭遇到这样的暴雨,几乎都会被淹。” 上述官员认为,中国所有的城市都属于“上面是城市,下面是农村”。言下之意是中国现在城市建设发展迅猛,每一座城市在地面上看起来都非常壮观,但其地下的各种排水系统却非常简陋和原始。云南省的一名市政设施人员说:“解放前或新中国早期的下水管道一般只有30-50厘米的直径,后来也只增加到100-120厘米。”

对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高大的下水道系统,这名市政人员表示“下水道技术上需要考虑暴雨重现期,这就涉及到对暴雨强度值取多大的问题,有关国家标准规定是两到五年,具体实践中一般取三年。即以三年为一遇,如果被淹可视为正常情况,关键在于现有的三年标准都没有执行好。而昆明的暴雨也是数年才一遇,所以在此前施工时很难以此为暴雨强度标准,这样以当地的经济能力考虑是不科学的。”

按昆明市排水公司总经理赵思东的介绍,昆明排水系统对降雨的承受能力,为一小时内降雨30毫米的强度,而7月18-19日昆明的最大降雨高达214毫米,已经远远超过昆明的承受能力。但这个说法在微博上广受昆明市民的质疑:“1小时30毫米,那么粗略算一下,全天降水720毫米才会超出设计标准。即使有峰值影响,也不应该200多毫米就搞成这个样子”。

昆明市人大代表李春光指出了另一个问题,许多城市规划只偏重表面,只注意地面美化,却不注重地下排水设施的建设;其次是水灾预警与灾后的危机处理系统缺失,导致市民灾难应对能力较弱。他说:“随着昆明城市化的发展,原有市区里固有的洼地、坑塘等自然储水地被挤占甚至消失。这些天然储水地的消失也导致昆明抵抗水灾能力下降,譬如此次遭灾严重的白龙寺区域,原先有个‘白龙潭’,结果填埋后全盖上了商品房。”

“现在流行说的‘政府工程’、‘领导工程’或‘政绩工程’如果遇到经费紧张,首先就考虑削减下面的费用。”云南省一名市政设施专家说,“作为从事技术工作的人士,我在许多重要会议上都提出了这些问题,但是始终得不到领导们的重视和采纳,所以每次暴雨被淹是必然的。”

政府承诺不敌市民感受

2010年6月,昆明市曾向社会通报了主城老城区排水管网雨污分流完善工程情况,将投资28亿元开展主城二环路内雨污分流改造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工作,并提出主城1868家单位,要在当年10月30日前实现雨污完全分流。

昆明市表示,在雨污合流制的排水体制下,一方面污水通过雨水管排入穿行于市区的入湖河道中,污染水体,破坏水环境;另一方面雨水随市政污水管道进入污水处理厂,降低了污水处理效率,增加处理成本,“并且由于没有独立的雨水、污水两套排水系统,进入雨季后,雨水排泄不畅,极易发生淹积水。”不过,花巨资进行管网工程建设后的昆明市,大雨引发淹积水的情况似乎并没有明显改观,相反在2013年的这个夏天里洋相出尽。

“新华微评”曾评论说:“南博会刚过去一个月,春城昆明就成水上威尼斯。一夜大雨后全城被淹,市民工作生活受到影响。近年来昆明多次投入巨资进行景观改造,大雨却让他们现出原形,是否为形象工程已不言自明。而此前记者曾发现某处排水系统造假,其他工程是否存在问题?”

不过,昆明的城市改造工作并没有停止,反而快马加鞭。此前的2012年7月,昆明市排水公司营运管理部长张建明已经向媒体透露,22条景观大道的改造对城市排水系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景观大道改造破坏了不少排水设施。一旦汛期到来,若是没有及时恢复,会有很大的安全隐患。”他表示,景观大道的改造覆盖了窨井盖,影响泄水;有的甚至破坏了窨井盖,而且产生的大量建筑垃圾落入到下水道,造成下水道淤塞。

2012年9月,22条景观大道改造工程终于结束。但2013年春节后,昆明市又宣布对另外27条、总长为85.78公里的重要城市道路进行综合整治和提升,理由是为迎接首届南博会和第十三届亚洲艺术节。此轮水灾发生后,昆明本地媒体也发问:“是昆明的下水道出问题了,还是历届昆明市长出问题了?”

nlc202309042321

昆明市的一名公务员说:“当然,修建高大的下水道费用不菲,应该由谁来承担更是个问题,曾经有建议先由政府垫资然后再像高速公路一样对使用者收费,但是操作起来太难、太麻烦。”

还有官员透露,相比那些错综复杂的地下管网,相应的管理机制就更加复杂,“在整座城市里,地下排水管被人为地划分成了很多段,政府、社区、企业和城中村都在参与管理,没有谁能单独管好,大家一起管似乎效果更糟”。

2010年,住建部对国内351个城市排涝能力的专项调研显示,2008-2010年间,有62%的城市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内涝,其中内涝灾害超过3次的城市有137个;在发生过内涝的城市中,57个城市的最大积水时间超过12小时。在这些数据的背后,往往都是城市严重被淹,交通几乎瘫痪,造成大量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屡屡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城市规划缺陷之痛

事实上,云南省气象部门在7月18日就发布了“暴雨蓝色预警信号”。不过,这些专业性很强的消息并没有引起多少重视,无论是政府还是民众,都仍然按照平时的习惯生活着。 7月19日上午,云南省、昆明市两级政府发出灾情紧急通知,要求各级地质灾害抢险救援指挥部成员要坚持24小时值班待命,出现险情立即处置。

昆明市的一名官员表示,7月19日的严重暴雨让大家都措手不及,但随后投入了所有人员和设备,对每一个重要出入水口严防死守。不过,这样的工作精神被一些网友称为“精神可敬,方法可笑,政府总强调用人的身体去与洪水搏斗是非常不妥的”。

在此次昆明水灾中还有一个特点被发现:老旧城区遇暴雨淹水往往不如新城区严重。有网友“道破天机”:“老城的下水设施是由专业的人员设计和建造的,新城的下水设施是由不懂专业的领导设计建造的。”李春光则认为,老城区由于建设时间的长远,自身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排涝能力,新城区往往不注重地下排水设施的建设,投入的资金较少。

“新城市大部分都被钢筋水泥覆盖,地表径流剧增,城市有限的下水道无法及时将地表雨水排空。”李春光说。此次昆明水灾最严重的北市区,其正是成型于昆明规划部门“守土无则”时期,一度被当地媒体以“睡城”、“死城”来形容。

一家中央驻滇单位的领导评价:城市规划管理混乱,市容市貌粗陋,就像一张“乱写乱划的草稿”,许多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老房子被拆一空;大多数房屋、建筑层层叠叠、密集丛蔟,就像一个拳头紧紧地攥在一起,而且风格单一、呆板。

而在2002-2007年,昆明市规划局倒下了三任局长(胡星后升任昆明市副市长、云南省交通厅副厅长,另两位为李德昭,曾华),昆明市政建设中的种种腐败恶行渐渐被掀开了面纱。昆明市的一名官员承认:“和周边几个省会城市相比,昆明早已经没有了‘1999世博会’时期的领先丰采,导致昆明城市落伍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规划腐败。”

“城市规划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漏洞问题得不到根治,导致了城市规划沦为攀比政绩的工具。政府只注重看得见的地表建筑,却忽视了地下设施的建设。”李春光说。而根据联合国机构的最新预测,2025年全球80%的人口可能将生活在城市里。中国的城市化浪潮此起彼伏,很多城市都声称要在几年内发展为“国际化大都市”。而下水道问题处理不好,中国的很多城市最后只会成为统一的‘威尼斯’模式。

不过,中国的城市管网建设或许将迎来一次大升级。2012年底,住建部部长姜伟新表示,要加快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综合管理,并积极配合发改委研究推进城镇化工作和规划。其中,编制城市排水与暴雨内涝防治设施建设规划,是2013年的重要工作之一。(据《时代周报》)

上一篇:无公害农产品证书下一篇:我和书的故事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