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管理思想的比较(共7篇)
09信管
109333060121 罗翊丹
管理思想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一定的民族文化背景之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一、中西管理特征 我国人本管理管理思想的特征
管理活动源远流长,但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理论却是经过了一段较为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尽管中国早期的管理思想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管理理论体系,但对于而后许多管理理论的兴起还是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
在管理学中,我们要了解的是根据它的理论,在做一件事情或者在做某一项工作的时候,它的依据是什么,也就是说根据它的指导性思想做了以后结果会怎样。经过我们千百年来的对管理实践的摸索,明白了只要我们进行的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我们想要达到的目的终归就能够实现。早期管理思想的提出有当时的历史背景,到了近代,世人对这些理论不断进行了提炼和总结,管理理论的指导性因而在任何时候对任何组组织都是有用的,所以我们就有必要了解、分析早期管理理论的思想性根源,也有必要了解中国早期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我们知道,中西方对管理的概念认识是不大一样的,它们有本质区别。我国早期的管理思想中“管理”是在一定的权力范围之内进行动态活动的过程,它突出的是一个个人权力的体现,是以“权“来实现最终结果的一种必然手段。而西方人来讲他们也需要权力,但权力是在协调的基础上达成的,西方人运用的管理就更注重群体的、同心协力的过程。他们同样需要权力,但侧重于下属不是强迫的而是自觉自愿的遵行条例制度。所存在的中西方管理的差别性,就有必要使我们首先了解中国的早期理论思想。中国早期的管理思想分为宏观管理的治国学和微观管理的治生学。治国学为适应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需要而产生,治生学则是在生产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基础上通过官、民的实践逐步积累起来的。作为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可以作一下要点分析:首先要求顺道。道在汉语中有多种含义,其中的一个解释是指方向,比如志同道合,方向性是一致的。在这里的“道”是说管理应该顺应客观经济规律。《孙子兵法》中开篇就指出了道的重要性,将其视为将帅必知的“五经”之首。五经包括道、天、地、将、法。道——政治方向:从古至今,人们思路不一样、观念不同时就没有办法走到一起,所以首先明确一点你的政治方向是什么。中国共产党的毛泽东对国民党的蒋介石说只要我们两党是为了人民的福利而谋求解放的,今后的天下你执政我执政都一样。而蒋知道毛提出的共产党的这个主张国民党是根本无法做得到的,再说共产党完全受制于国民党也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政治性方向不一样,“道不同不相为谋”。管子曰:“道也者,上可以导民也”,孙子进一步阐明了道的核心是人,强烈推崇民本精神,认为领导者应该以道为心,要求管理者就必须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作为根本的指导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上下同心的管理目标。道家反对主观人为的管理,主张顺应自然,说“辅万物之自然”,一年中的四季是没有办法变更顺序的,所以道家把管理称为“天治主义”,而儒家称为“人治主义”。道家说管理是”治大国若烹小鱼“,在油炸小鱼时,最开初你不要去挠它,等小鱼炸到一定程度时,你再慢慢去挠它小鱼就不会碎,“得民心者得天下”,所以道家历来都主张简政放权。
第二,从古至今,要夺取天下,办成事业,人是第一位的。所以古人也提出“重人“的思想:重人心相背,重人才归离。一旦重视人,曾经离开你的人也会重新向你靠拢,反对你的人和曾经误解你的人,他们而后都会走到你的麾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孔子的民本思想说你必须要重视人才能统治天下。现代的哪一个国家,不管是哪一个执政党,上台后首先是想方设法地改变提高老百姓的生活状况,所以荀子说我们要进行管理,就必须实行“人治”,他十分明确地提出了这个管理的重要命题,说高明的管理者通过人治就能够治人,就能够统治他们,阐述了管理是极富创造性的工作,而不是用一些规章制度去桎梏人,应该把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这与韩非子提倡的“法治”有本质区别。不重视人才、不关注民生的统治者王朝长不了,管子曰:政之所心,在顺民心。孟子从政治的角度指出,能否得到众人的支持是政权巩固与否的关键,高度强调“人治”管理的重要,提出“民贵君轻”,体现了民本思想。
第三,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非常的微妙,矛盾性也非常复杂。古代思想家就提出人和的问题。和——调整人际关系,汉语词典中含义也很多,其中就有协调,平息事端的解释。在数学中和是加总的意思,就是说人际关系搞好了,帮助你的人就会越来越多,我们说“朋友多了路好走”,“家和万事兴”等等。需要注意的是,孔子说搞好人际关系重要但也不能盲目去交朋友,人是有自尊的,当别人来帮助你时,你其实就变成一个孱弱的人。人的交往是有尊严,比如所交之人的道德观念很糟糕,或者做人根本就没有一种原则性,或者没有正常人的生存方式,那就宁愿不与之交往。孔子还说管理者在了解下情时,要了解对方之“所以”、之“所由”,必须了解此人所处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交往的是些什么样的人,他本人的行为方式是怎样的等等。所以孔子提醒说不能只看他人际关系好就重用提拔,用人也要慎之又慎。另外管理者也一定要处理好自己与下级之间、协调好同事与同事之间的关系,管子说“上下不和,虽安必危”。
第四,早期管理思想中特别提到“守信”二字。信是指诚实而不欺骗。对于领导者来讲包括威信和解决问题时的信用两个方面。威信靠信用换取,威信怎样树立,领导者要清楚威信不是靠你的权力来支撑,而是在你退休后人们还能依然尊敬你,力求不要落到“门前冷落鞍马稀”的境地。威信靠处事信用、自身魅力达成。英国的管理学家福尔克说“世界上最容易伤害一个经理威信的莫过于被人发现在进行欺骗”。孔子说:“君子信而后劳其民”,管子特别强调要“不行不可复”,管理者只有以自己的诚信才能换来群众中的威信,这就是“以信换信”。
第五,对于一个管理者来说,在一切竞争和对抗的活动中,做决定时要经过科学的思考、分析,领导要有方,不能信口开河,“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首先要清楚了解自己所处于的环境,然后制定好对策。孙子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孔子也提出了解对方情况的几个方法,比如相敌,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直接观察法;作之即投石问路法,;形之即诱敌深入法;角之即实际较量法,而最终管理者都不开“策之”即分析研究法。当然,用这些方法时还要考虑敌方是否会上当,所以提出要展开想象,拓展思维。比如诸葛亮唱的空城计,要不是司马懿呢还能成功吗?要换了周瑜说我就不信你的胆子真有这么大,那对付周瑜就必须另用计策了。
第六,儒家倡导“人治”,道家推崇“天治”,韩非子则主张“法治”。他认为管理国家必须用法,法治才是治国的根本,一切实务都应该依法办事,由此而总结了完整的法治管理思想,认为“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不能“游意于法之外”,管理者必须要惩罚分明、革新政风、必须要体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如果如此管理就能够保证王朝长治久安。现如今在用人问题上,人事改革是越来越标准化了,但是不是就意味着提拔之人一定是能力所致呢?包括公务员要必经面试笔试关,但在面试这一关节中弹性是否太大了些呢?有些笔试过关面试就被刷下来,为什么?韩非子尽管也提出依法治国,同时他也提出六个字守法、重势、用术。韩非子说制定法律的人,自己制定的法律你自己就得去维护,而在这个当中受到约束的人,如果超出这个原则范围之外制定者就没有办法去保护你,所以都得照章行事,必须遵章守纪。另一个就是要重势。我没有权力我就不能统治这个国家,国家的威慑性就不强,而帮我做事的人也必须要有权和势,不然就不能代我行事。韩非子说要用法去治理一个国家,要维系你统治的这样一个权力,必须把势力看得更重。亲信的人把权力给他,他可以为你拼命尽力以巩固王朝,故而君主要做到令行禁止,就必须以掌握权势为前提。在实施管理过程中,管理者还得善于用术——明术和暗术,这也是管理者必用之道。唯我用者,如果不能堂而皇之提拔你,也一定在公布竞争条件时用一些有利于你的硬性条件创造机会理所当然的让你升迁,以此笼络人心,排除异己。韩非子以势为后盾,用术来驾御群臣,用法来对待人民。他的主张为当时的国君提供了完备的统治手段。他认为明主如果都能以法治国,依法管理,国家也就能长治久安了。
综上所浅析,不难得知,尽管我国早期的管理思想对管理的研究还较为零碎,尽管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理论体系,但管理理论的萌芽已见雏形,表明了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管理实践活动的经验概括和理论总结。浅说中国早期的管理思想
中国人本管理思想主要有以下特色。(1)看重个人的伦理道德(2)中国人擅长综合、辨证的思维,主张从总体上去把握事物;(3)强调用个人直觉和内心感悟去认知事物,不重视实证分析和形式逻辑;(4)人治、情治,法治相结合。推崇人治思想,重视企业与员工关系的协调和内部的团结,但由于法制的相对滞后,在规范企业与员工的关系上,相关法律及规则的确定和贯彻较弱,而人情关系往往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西方人本管理管理思想的特征
西方传统管理思想围绕着如何使工商业主和资本家获取更大的利润而进行了展开,并在这个过程之中形成了自己显著的特点,若套用中国管理思想称之为“柔性”,自然西方管理就具有“刚性”特点:
西方的管理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有重物不重人的倾向,重经济利益不重道德教育。始于泰罗的科学管理,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中,西方的管理者都把人看成是“机械人”、“经济人”。与此相适应,管理就着重于企业的微观管理,不太重视社会的宏观管理;重视个人劳动能力和技术的最大发挥,不太重视群体之间的协调和心理状态的适应;重视短期效益和单个经济单位的利益,不太重视社会整体的长远目标。
在管理方法上,西方管理善于思辩,重视逻辑推理,依靠科学试验,因此,在管理上具有经验论的传统。它的经验论不是局限于直观经验,而是把管理理论建立在感性丰富、知识清晰的基础上,这种特点直接导致了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运动和管理科学理论的形成。1911年泰罗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其要点有五,即操作方法标准化、工作定额科学化、工资按额差别化、操作标准普及化、管产职能明确化。泰罗开创了管理科学化的先河,被誉为自由女神之邦的“科学管理之父”。
西方的管理在长期的商品经济土壤的培育下,不仅有严密的形式,而且充满创新精神。一方面,它依靠明确细致的法律条文和规章制度进行统一管理,尽可能把管理活动纳入严密的机械式的体系中,并对这个体系里的每一部分进行严格的责权利的规定。另一方面,为了适应剧烈变动的市场,它又不得不经常地超越和打破自己的管理规范,不断进行着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的革新和创造,因而没有一种管理理论能够在西方保持长期的主导地位,在现代更形成了“管理理论的丛林”,这与中国管理思想的强大继承性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西方人本管理思想其特点是:(1)强调理性主义、重视实证分析和形式逻辑;(2)倾向于“硬”管理。
二、中西管理比较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重视发挥人的能动作用,长于协调平衡各种管理因素肺关突出的,比如它不重视个人的价值和独立的人格,整体内部往往缺乏个性和活力,在强调稳定和谐时容易压制竟争、反对革新,它的许多信条诸如“不患寡而患不均”、“何必曰利”等,善于从整体的长远目标出发来决定管理措施,努力在管理过程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倡导群体凝聚的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这些在中国几千年农业社会的发展中功不可没,在现代的管理中仍然发挥着重大积极作用。但是,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毕竟是在封建农业社会的土壤中生长起来的,它既缺乏与近代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之间的有机联系,更缺乏与市场经济的紧密关系,本身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形态,因此以现代的眼光看,它的弊端也是很长时间里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心理惯性,等等,这些不仅在历史上曾经成为而且在今天仍然成为管理方式变革的绊脚石。
西方管理思想是与近代大工业生产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经历了科学管理运动之后所产生的各种管理理论更是直接为现代市场经济服务的,因而形成了它自身的优点:善于运用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充分发挥竞争机制的作用,讲究管理活动的效率性,注重管理创新,重视个人所具有的能力和专长,注重发挥法律和契约的作用等等,这些优点已被世人所公认和推崇,其历史作用更是不言而喻。但是它也有一定的缺陷,一个是它的过分重视理性的传统造成了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结果,一个是在对管理中的某一要素进行
科学的逻辑分析总结出某一方面的规律后,却往往把这局部的规律当作管理活动的普遍法则,产生以偏概全、易走极端的弊病。例如,“科学管理理论”有较强的唯理性论倾向;“行为科学理论”有较强的唯人性论倾向;“管理科学学派”一味强调专业化、规范化、严密化、制度化,是再次走将人机器化的极端。在现代,西方管理日益趋向复杂化,客观上组织结构的复杂化、管理技术的复杂化造成了主观上片面追求管理的数学化、模型化、计算机化的倾向,人的心理情感因素被排挤得无影无踪,西方管理理论的刚性的一面在越来越发挥作用的同时,它的弊端也愈益凸出,它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引起世人的重视。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无可厚非, 并且有着悠久的传统和丰富经验。目前, 在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 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变化, 随之而来的政治教育的缺点也初现端倪:社会适应性不强、学校教育与现实社会脱节、教育目标不明确、人才培养不全面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不能得到有效而充分的发挥。一些发达国家有意识地积极进行价值观念全球化的推动工作。因此, 探究外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 吸取其成功的经验和做法, 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和推动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要通过对中外思想道德的研究, 在了解我国现有思想政治教育优劣势的前提下, 大胆吸取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优秀成果, 建设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2 中外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方法比较
2.1 教育目标
我国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引导学生,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 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国外在实施教育过程中同样表现出浓厚的政治性, 特别是西方一些国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非常重视宣扬资本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教育、国民精神教育等几个方面。在国外, 思想政治教育被称为公民的基本教育, 不同国家和地区, 其名称形式不尽相同, 但实质及性质都是相同的。比如在美国的一些大学, 学生必须修够政治学分才能拿到学位证。
2.2 教育内容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包括世界观教育、政治观教育、人生观教育、道德观教育、民主与法制观教育五个方面。而国外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有明显的阶级性, 指导思想和课程称谓也不尽相同。西方国家主要强调“个人为本”, 在美国、法国, 思想教育被称为“公民教育”, 英国、德国称为“政治教育”, 这种差异启迪我们要拓宽思路, 积极吸取经验, 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
2.3 教育方法
传统的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都采用的是灌输法, 并且分为显性灌输方法和隐性灌输方法。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多数是在已有的想法上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教育, 这种教育方法的特点是政治性强, 阶级性明确。国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我们恰恰相反, 即间接地、含蓄地灌输在其思想政治教育当中,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 和国外渗透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较,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意图明显。
3 启示
思想政治教育是各国高校教育的重中之重, 如何归纳总结各国思想道德教育的经验和教训, 使其为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所用, 是当下思想道德教育者迫在眉睫的工作。我们以国家为单位, 区域性地比较世界范围内的思想政治教育, 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其问题所在。这种跨国度、跨文化的比较, 需要我们思想政治教育者们付出更大的努力和决心, 为更好地发展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完全跟上社会发展的需要, 有许多地方仍在沿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这就使得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体制、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网络化的教育等方面产生了许多歧异和弊端。进入新世纪, 在全球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日益增多的形势下, 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探究出一套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更好地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 发扬我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与此相匹配的, 就是我们要走出国门, 学习研究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吸取他们思想教育的层次性、针对性和注重实践的教育方法, 积极渗透到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应用中去, 从以往的理论式教育过渡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创新模式中。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与世界接轨, 更贴近人们现有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冯增俊.当代西方学校道德教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0.
[2]王建隼.思想行为教育管理[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1998.
[3]陈立思.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4]苏振芳.思想道德教育比较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5]王瑞荪.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6]袁银传.中外大学思想道德教育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7]唐克军.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8]仓道来.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关键词:中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借鉴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2-0049-03
一、中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相同之处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重要性的到广泛认同。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采用的工作方法,或者说是教育者为达到一定的目的而对受教育者采用的手段和方式。要解决问题,方法很重要。不论古代还是现代,我国还是外国,都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运用。毛泽东同志曾说过“过河要有桥货船,没有桥或船,河就过不去,方法就好比过河的桥或船”,在他看来,我们不但要善于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方法不解决,任务是瞎说一顿。
国外的政治家、教育家也有很多相类似的言论和看法。比如,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曾说,在论证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同事,特别强调家庭、学校、社会对于方法的协调一致。同样,日本也在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更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日本的企业文化是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日本某为企业管理专家说:“我们对于企业这一套的对人思想管理,一些来自美国的行为科学,一些则是从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中学来,再加上我们日本人的拼搏精神,就构成了日本式的企业思想管理。”日本近些年很注意对职工的思想行为及心理进行研究,形成一套独特的日本企业文化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没有科学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不能很好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
正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必不可少的手段,所以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和探索并努力进行改进。
(二)注重灌输教育方法的运用。
灌输理论最早是由俄国革命家普列汉诺夫提出的观点,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的过程中,结合新的实际,把蕴含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文献中的思想阐发出来,把铐茨基等人对“灌输”的论述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并进行了新的理论创造,形成了科学的、完整的“灌输论”观点体系,使之成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理。灌输法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传授所采用的最重要的形式,是思想政治教育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中外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经验,并一直沿用至今。我国一直很注重将灌输法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主要涉及两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通过国家和学校专设的机构进行教育。二是思想政治讲道德教育,主要是民主法治,党的方针政策,以及爱国主义教育,主要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大环境来进行灌输教育。在国外也一样,因为,任何阶级为夺取政权或巩固政权都必须向本国公民灌输本阶级的主流意识和价值观,只是外国在重视灌输教育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受教育者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教育。比如。在美国,是通过社会环境来对公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他们让公民路过纪念碑石停下来致敬,组织公民到法院,市政厅等地方参观,来了解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机构。历届总统在进行就职演说时都大肆宣传民主、平等、自由,以此来灌输美国的政治价值观。美国的教育家卡扎米亚斯指出:““即使在具有民主传统和声称民主之冠的国家,也必然要进行政治灌输和禁止异说,这是很实际的问题。”
(三)实施方法不用,效果相同。
不论哪个国家,也不论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方法,目的均是维护各自统治阶级的利益,同时也是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所以说不同国家,不同的实施方法带来的效果是相同的。
1.政治目的相同。
虽然中外试试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称呼不同,但其政治目的均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比如,国家制度的建立及各种路线方针政策的实施都需要公民的支持,就需要向广大民众宣传制度建立的原因及有关政策出台的重要性、必要性及内容,已得到广大民众的知悉和支持。至于采用何种方法和方式宣传,取决与各国民众的理解和接受方式。例如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十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我们采用典型示范法时,就依我国的价值观去树立先进人物和先进思想的典型。比如,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树立的榜样人物——雷锋,在他身上,我国传统美德,无私奉献精神得到了集中体现,全国上下都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甚至雷锋精神都名扬海外,这对加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在美国,宗教教育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艾森豪威尔认为,总价是美国自由的根基,力量的源泉,上帝是一种团结的象征,所以美国采用宗教教育法去维护政治统治。宗教是团结所有美国人,国民生活与多样化的信仰之间建立联系的桥梁。克林顿也常常借助商都的威力,引用《圣经》的言语,股东美国民众为他的统治服务。总之,虽然中外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时所采用的方法不同,但均是为自己的通知目的服务,即政治效果相同。
2.经济效果相同。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经济领域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众所周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有助于政治上的稳定。新时期我国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求在方法上紧紧围绕并服务于经济建设,该方法有助于使生产建设从实际出发,依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从而为繁荣经济做贡献。国外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国,日本等的有些企业非常重视个人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他们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工作培训,这是物质生产力发展自身的需要,也是经济建设本身的需要。又如许多国家提出的“顾客是上帝”都说明了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中外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之处
(一)显性教育法与隐性教育法的侧重不同。
所为显性教育法,即通过有意识地、直接的、外显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受到影响的有形的道德教育。它具有目标准确、条件可靠、效果显著的特点。而隐性教育法则是通过无意识的、间接地、内隐的教育活动是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的道德教育。它具有教育作用的无意识性,教育影响的间接性,教育方式的内隐性,教育范围和内容的广泛性等特点。虽然两者的特点不同,但是均是围绕同一目的采取的不同的方法。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显性教育方法。我国设有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宣传机构,通过专门的工作人员,划出专门的教育时间,借助党组织、团组织对各类人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体现了明显的政治性与阶级性。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意图明显,把理论、观点、要求直接明确地告诉受教育者。我国在高校设置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均为公共必修课,但除了少数文科专业有德育渗透外,在理工科专业的教学中很少进行道德的渗透教育,以致理工科学生对政治历史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
与我国不同,外国侧重于隐性教育法。外国似乎并没有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法,但却通过各种形式实施者思想政治教育。他们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校、家庭、社会的各项活动中,同时强调受教育者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中领会和感悟。这种非课堂式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这比课堂教育容易接受得多,效果也好得多。俄罗斯的高等教育系统中也没有明确开设思想政治的相关课程,但却开设大量诸如哲学、历史、心理学等相关课程作为必修课。由此可见,在国外,很多国家通常是通过隐蔽和无形的方式对其公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二)强制性灌输与柔性灌输的侧重不同。
灌输法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最重要的的一种方法。中外均重视使用灌输教育方法,但对不通关书法的使用的侧重不同。我国主要采用的是强制性灌输,而国外则主要采用柔性灌输。
所谓强制性灌输,即是教育者根据自己的意志,将教育的内容强制性地灌输给受教育者,而不论受教育者的理解与接受能力,也不允许受教育者有怀疑。这种灌输方法曾在我国起过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方法已经不完全适用了。尤其是对不同的对象均使用该方法也不合常理。比如,对小学生采用强制性灌输能有效引导他们建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规范,而对大学生来说,采用该方法只是徒劳,几乎起不到任何作用。这是因为小学生年龄小,对于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判断能力较差,这就需要给与他们肯定的强制性的引导,而对于大学生来讲,他们已经具有独立的判断能力,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看法,传统的说教已经不起作用,甚至令他们感到厌烦。特别是在信息化的今天,他们所接触的信息量大,内容繁多,不同文化,观点的交融交锋,均对他们的思想造成一定影响。于是一味强制性的灌输显然不合时宜。而在国外,则侧重于柔性灌输,主要通过引导和启发让教育者自己去判断,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是什么,怎么做。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是这个道理。例如,美国的教育模式,往往是按照“设置场景——引导角色进入——体验——选择“的过程展开的,其中无不贯穿着学生的思考活动。[2]又如新加坡的 “5E”活动,即新加坡在课堂讲授外创设的一种陶冶情操的学校环境,他们在中小学普遍开展了五项辅助活动:榜样、阐释、规劝、环境、经验。因这五项活动首字母都是E而得名。这种道德经验场景让受教育者找到自我的尊严和价值,积极进行道德选择,调动了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始之成为真正的道德实践的主体,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中外在利用宗教教育方法上存在差异。
由于各国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宗教教育方法的利用也存在很大差异。在我国,宗教教育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所起的作用很小,因为这与我国信仰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是孑然对立的。中国政法允许信仰自由,但也对宗教信仰进行了必要的规制,规范信教者的行为,使其在守法的前提下信仰自由,从而发挥宗教对社会有益的一面。同事我国也看到了宗教道德对社会风气的净化作用并进行批判的接受。比如基督教中所提倡的“爱”即被我们批判的接受了。其“爱人如己”之意是我们所提倡并接受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引导我们追求善德,消除邪念、欺骗、猜疑起到了作用。虽然宗教的道德体系与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不在一个层面上,但我们应取其精华,合理利用它劝人向善,宽容待人等方面的内容,从而促进社会道德风尚的提高。在国外,宗教教育方法是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像在美国有90%的人信仰宗教,宗
教可以约束他们的行为举止,规范其道德操守。在美国的很”多旅游景点 街道,经常可以看到各种语言译本、各种版本的圣经和宗教书籍在免费派送 很多教徒经常义务传授教义,免费接送信徒到教堂做礼拜。[3]另外,我们在美剧中也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程序:即在美国法庭审理案件中传唤证人作证时,都会要求证人将手放于《圣经》之上发誓所有证词均属实,可见宗教在美国所起的作用。
三、从借鉴中得来的启示
通过上述对中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比较,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应从中借鉴并进行创新来适应时代的要求,以下是从中得到的启示:
(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一直以来,我国都是以现行教育为主,特别是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改造时代,我当运用这种方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方法的劣势也愈加明显,这种方法效果立竿见影,但太过直接,目标过于明显,运用不好易使受教育者产生逆反心理。而国外推崇的隐性教育寓教于乐、寓教于文、寓教于游,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但效果不明显,失效长。对此,我们应当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起来,提高思想政治的实效性。比如,我们可以运用各种文字,传媒等手段大生活中的先进人物事迹加以宣传和弘扬来感染,教育人。又如,利用某些场所,如展览馆、科技馆、纪念馆、航天馆等,以生动的食物和准确的资料来熏陶人,教育人。这些形式的显性教育弥补了显性教育的不足。也广泛传播了我国的核心价值观。
(二)中使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加强柔性灌输方法的使用。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一味地在课堂上进行枯燥的,填鸭式的理论说教容易引起受教育的反感,致使事倍功半。思想政治教育能否达到要求的目标是内在的动力和外部引导双重作用的结果,然而外部的引导只是起到辅助作用,最关键的部分还是受教育者自身的内化。人是教育中最基本的着眼点,满足人自身生活,发展需要,促使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最高目的。[4]因此我们应该中使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动性,提高其参与的积极性。如多为受教育者创造实践活动的机会,将“讲”和“做”结合起来,使受教育者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所谓实践出真知即是这个道理。
(三)充分利用大众传媒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因其具有自然、亲切、轻松、没有强制性,加上其手段多样、形式灵活的特点,能在公众中产生强大的感召力,渗透力,正强烈地影响着当今社会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传播思想和文化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极大的影响和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可见大众传媒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言而喻。因此,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大众传媒这一重要手段,重视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在利用大众传媒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中应注意几个问题。首先,要保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从而正确地引导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境界。其次,要贴近生活。针对生活中受教育者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和引导。再次,要大力弘扬正气,对先锋人物和先进事迹进行大力宣传,对于假恶丑现象给与揭露和批评,从而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四)辩证的认识并利用宗教。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信仰马克思主义,我们的社会制度和指导思想决定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因此,决不能用宗教教育方式代替思想政治教育。但是由于宗教的许多内容都是劝诫信徒敬人、克己、宽容、助人等,这与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不冲突,同时,宗教中也融入了一定的民主精神和爱国主义教育,再加上宗教的群众性特点,辩证的认识并利用宗教,将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总之,在当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挑战的形势下,我们要不断寻求和探索适合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要借鉴国外思想政治教育中适合我国的好的方法,充实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使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事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明卡扎米亚斯.教育的传统与变革[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
[2]何婉平.中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异同论[J].黑河学刊,2013,(07)
[3]高婧婧.对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及得出的启示[J].黑龙江史志, 2010.(11)
国外酒店管理集团凭借他们强大的资本和管理经验占领了中国酒店业的高端市场,而我国的酒店业从1997年开始亏损。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外来的企业在中国能生存,而本土的企业却水土不服。通过现象看本质,经营业绩只是一种表现,而真正的原因在于国内外酒店管理模式的不同。我们只有研究清楚自己的竞争对手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研究出合适的对策,改变在竞争中的地位。我们研究西方的管理模式并不是要照办照抄,而是要师夷长计而治夷。
一、国内外酒店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国内酒店业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旅游饭店业的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其增长变化情况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80年到1988年可以称为起步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旅游饭店业始终处于高速增长状态,酒店数量从262家发展到1000家。但是由于发展基数较小,所以每年增长包含的绝对量不大。从经营来看,这个阶段正是处于短线制约时期,旅游饭店成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各个方面都下了决心要大力发展旅游饭店。同时也使各个方面看好这个市场时机。在当时社会观念还非常保守的情况下,努力进入这个市场,在这一阶段总体来看瓶颈制约的因素有所缓解。主要表现为供不应求的局面,全行业处于垄断经营的状况。第二个阶段是从1989年到1991年,称为波动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市场大起大落,也使我国新兴的旅游饭店业第一次体会到市场残酷的滋味。在这个阶段旅游饭店的增长速度显著下滑,整个市场从高峰骤然下滑市场的残酷性竞争的激烈性马上体现出来了。酒店业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移,打破了垄断经营的格局同时也培育了市场的竞争意识。这一阶段也是市场秩序比较混乱、竞争比较无序的的阶段。各种各样的恶性竞争行为不断发生。第三阶段是从1992年到1996年,是起飞阶段。这一阶段是旅游饭店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发展总体速度迅猛,以每年800家酒店,10万间客房的速度递增。完全实现了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并逐步培育了良好的竞争机制。第四阶段是从1997年到今天。这个阶段又是一个下滑的阶段。酒店的总量不断扩大,但客源与市场供应结构不对称致使全行业进入恶性竞争阶段。主要表现为无序的恶性的削价竞争,酒店之间相互打价格战。杭州市1998年饭店客房地平均出租率为65%,同比下降不大,但是酒店的效益下降了30%。统计资料显示,自1996年以来全行业利润急剧下降,且自1998年以来出现了行业的全面亏损。1996-1999年四年间利润率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
目前,中国共有110余家饭店管理公司,管理饭店700余家,星级饭店集团化程度7.2%。中国饭店业集团20强数量占管理集团的17%,但管理的饭店房间总数占连锁化管理的60.49%。在中国饭店业20强中,国际饭店著名酒店集团入选12家,中国饭店集团入选8家(锦江国际酒店管理公司、建国国际酒店管理有限公司、东方酒店管理有限公司、新亚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如家和美酒店管理有限公司、中旅饭店总公司、华天国际酒店酒店管理公司、开元旅业集团)这8家饭店管理公司经营规模均己达到国际饭店300强的标准,反映出中国饭店的扩张能力和市场占有率,以及在全球饭店市场中均占有重要的位置。中国国有饭店集团凭借自身优势,在国内饭店中占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积累了一些经验,培养了一批人才,白天鹅宾馆、昆仑饭店、金陵饭店等都己成为国人管理,令同行引以为自豪和骄傲的饭店。
(二)国外酒店业发展现状分析
“二次大战”之后,伴随着欧美等国出现的相对持续的和平,稳定,繁荣,发展历史机遇和五天工作制,高速公路及私家汽车的日益普及,针对在某一国家及其周边地区的休闲度假旅游或商务公干旅游对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的连锁酒店产生了强烈的市场需求。如1946年成立的“洲际酒店集团”(INTER-CONTINENTAL)1949年成立的“希尔顿国际集团”(HILTONINTERNATIONAL)。
伴随着波音707的问世和波音747的大批量投用,世界各国的民航也在20世纪60-70年代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从而使乘飞机出行逐渐成为大众休闲度假或商务旅游的首选,而不再是达官贵族的专利特权。此间在欧美国家逐渐普及的带薪年假制度又进一步催生了跨国旅游和跨洋度假的大众旅游消费市场。为了满足国际旅游的市场需求,并使本国出境游客在异国他乡同样能感受到“家外之家”的温馨,安全舒适,众多的欧美酒店集团纷纷联姻航空公司,并先后走出国门到本国出境游客流量较大的外国旅游目的地或中心门户城市接管或开设酒店。譬如:美国的希尔顿国际与环球航空公司的联姻,法国的子午线与法航的联姻等成功案例催生了一大批跨国,跨洲,跨地区经营的国际酒店集团。
伴随着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改革和经济开放,以及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在各国酒店经营管理业务中的日益普及,那些兼具规模经济和经济效益的欧美酒店管理集团在基本完成了全球酒店市场的瓜分之后又呈现出整合发展的趋势,即:酒店集团的扩张模式逐渐从单一酒店接管向管理公司或酒店集团之间的兼并、收购或联盟的转型。从1981年大都会(GRANDMETROPOLITAN)兼并洲际酒店集团开始,这种趋势一直延续到今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香港新世界集团(NEWWORLD)对华美达集团(RAMADA)的收购兼并,英国巴斯有限公司(BASS)对假日集团和洲际集团的收购兼并,以及法国雅高(ACCOR)集团对6号汽车旅馆公司(MOBILE6)的收购兼并。通过重新整合,在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大批横跨国界,纵跨行业,品牌多元,管理统一的超级酒店集团(如:英国的洲际集团,美国的万豪集团和法国的雅高集团等)。其中,2004年跃居国际酒店集团三百强首位的“洲际酒店集团”就是通过在2003年成功收购兼并了美国的“蜡木酒店式公寓集团”(CANDLEWOODSUITE)而一举夺魁的,并把连续6年稳坐世界三百强头把交椅的美国圣丹特集团(CENDANT)拉下了马。目前,洲际酒店集团是世界上客房拥有量最大(高达535,000间),跨国经营范围最广(多达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中国接管酒店最多(多达45家)的超级酒店集团(MEGAGROUP)。国外酒店业集团化发展的方向,速度与形式主要取决于市场需求的牵引力。而国内酒店业集团化发展的方向,速度与形式则主要取决于行政命令的驱动力。在过去的数十年间,欧美等国的酒店集团始终在集团化进程中扮演着领跑和助动的角色。而国内的酒店集团则基本上都是在扮演着模仿或陪练的角色。
二、中外酒店经营宗旨的比较分析
每个酒店都有自己的经营宗旨,它表明酒店为什么存在,主要的旨趣是什么。外国酒店的经营宗旨强调顾客利益,股东与员工利益三者的统一。从许多酒店的经营宗旨上可以看出,至少在书面上把顾客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其次是员工的利益,最后是企业的利润,即股东的利益放在最后。国际酒店管理集团也注重以义取利,如各种的优惠,免费服务,但这些义举的受益者是酒店的顾客而非其它,酒店更多的是致力于顾客满足,提高质量赢得顾客。
中国人受孔子的“义主利从论”的影响,在企业经营中强调酒店经营的社会效益。我国酒店对经营宗旨不明确,至少可以说没有把顾客的利益放在酒店经营的第一优先。中国酒店的员工较外国酒店的服务意识差,顾客至上意识差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国酒店的经营宗旨不明确。实际经营与高悬的经营宗旨相差十万八千里,就像没有航标,在黑暗中漂流的航船,盲目而无序。酒店盲目经营的另一重要原因是许多酒店不是真正的商业酒店,还带着浓厚的政治接待性质,酒店的经营目的不是盈利而是政治服务目的。对上服务而非对客服务,总经理于上属部门作行政指派,总经理只要把上级主管服务好,职位就保住。因此部分酒店把大量工作放在满足上级上,而非改进服务质量上及满足顾客赢得利润。中国酒店的一些“以义取利”行为是向政府的寻租或是社会公关。从“义举”中获得的不是酒店的顾客,而是酒店人事,财政有决策权的人士。中国酒店管理人员工作重点不是在满足顾客而是上级的根本原因是满足顾客,盈的利润不是评估酒店管理层最重要的指标。也就是说,顾客满足于企业利润无法保证管理层的地位稳定。而上下级关系是保证管理层地位的关键。在我国服务质量比较好的酒店,多是较早实施了政企分开,员工的提升与其工作绩效密切挂钩,这样才能激发管理层致力于提高服务质量,满足顾客。
三、中外酒店服务质量管理的比较分析
对于酒店而言,标准化是基础,个性化是趋势。标准化服务,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是标准化服务的核心。目前中国酒店的服务质量管理处于,推销不力;员工缺乏纪律,经常三五成群聊天;浴池太小;楼面服务可以取消。领导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意识浓厚;.有章不循,员工过于散漫;形式主义,许多改革走过场。基本上属于情绪化服务,其弊端是服务质量的一致性(consistency)差,波动大。服务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的标准化管理是克服情绪服务的良方。标准化意味着用数据说话,依规矩才能成方圆。要求制定操作规范,服务程序,服务标准与奖惩规则,标准应尽量具体化,使之易于考核与评判,员工依据标准行事。中国酒店业无法跳越标准化而直接进入个性化阶段。
外国酒店的标准化服务己不是什么时髦的方式了,大多数酒店已经推行个性化服务。个性化服务的优点是:同客户建立密切的关系,容易促成额外的销售,容易得到顾客的满意;顾客的忠诚度加强;顾客参与酒店活动,如产品/服务开发:一线员工能表现个性。个性化服务的缺点是:每个服务时间更长;顾客可能变得更苛刻;员工必须受到良好的培训能应付各种不同的交往场合;成本太高;个性化依赖顾客数据库,但它要受到严格的立法限制;非常难以得到顾客的真正需求信息;顾客并不总是需要个性服务。
四、中外酒店竞争比较分析
酒店之间的竞争形式无非一是硬件:建筑,装饰风格,设施性能,环境营造等方面的竞争;二是价格的竞争;三是;社会公关水平的竞争,看谁的公众形象与知名度高;四是:软件的竞争及管理水平,服务质量的竞争。目前外国酒店市场的竞争主要表现在产品差异竞争上,产品差异化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1、物资属性差异化
2、服务差异化
3、员工差异化4,区位差异化
5、形象差异化。
外国酒店集团竞争靠的是管理技术,服务质量与企业品牌。外国酒店的竞争是集团化竞争,网络化经营。中国酒店市场近年的竞争主要表现在产品的升级与价格的竞争方面。中国酒店近年的市场竞争策略与国外差异巨大,重点放在客源结构调整,产品服务改造升级与削价竞争上,对产品与服务的特性方面注重不够,也就是说注重的是档次而非差异。中国酒店竞争靠的是关系与价格,这是与外国酒店竞争关系中一个根本的差别。中国酒店与外国酒店竞争体现在形式上是个体与集团化竞争。
五、中外饭店管理模式比较
首先在经营思想上,国外酒店立足点是强调顾客利益、企业利益、员工利益三者的统一,一切资源配置都以满足客人的需求为企业最高宗旨。而中国酒店强调企业经营的社会效益,其次才是经营效益。因此中国酒店转换经营思想势在必行。第二,在经营风格上,国外酒店注重产品差异化,酒店寻找独特的消费方式推销自己,使自己在顾客心目中定位。我国酒店重点放在价格竞争上,通过旺季提高价格和淡季降低价格的方式来吸引顾客,赢得市场份额。我国酒店业的市场定位模糊,一味追求用价格的杠杆来占领市场。所以我们要转变经营风格,以质量竞争代替价格竞争,从而取得经济效益。
战略意识关注现金流量,力争在保持己有市场份额的基础上稳步提高.缺乏明确科学的战略,发展规划流于形式化、简单化关注企业核心竟争力增长,以形成长久竞争优势为战略目标,强调以战略管理作为基本模式,以对市场的控制力为规划依据组织结构典型的科层式结构,组织沟通主要通过汇报、会议等正式手段,决策反应相对滞后倾向于扁平式结构,以流程作为组织设计依据,强调建立基于现代IT信息技术技术的学习型组织,鼓励基层员工参与管理管理体制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不彻底,行政干预随意性大,职业经理人尚未成为主流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董事会和股东代表大会是最高决策机构,职业经理人群体则担负起日常营运管理责任规模经济以单店经营为主,集团化进程缓慢集团化、连锁化经营为主,产品高度标准化人力资源素质基层员工相对素质高于管理人员,缺乏系统的职业生涯设计,培训手段原始专业教育资源丰富,人力资源市场规范,培训系统,员工有良好的职业预期技术研发以简单的模仿创新为主,企业研发在经费、人员、组织等要素上缺乏制度保障集团总部职能以集中研发和提供智力服务为主,对社会技术资源获取反应敏捷市场策略以低效率的人员推销为主要营销手段,企业形象及品牌建设意识较差注重对顾客群体忠诚度的长期培育,会员俱乐部制度盛行,围绕着企业市场定位的企业形象及品牌意识强烈成本水平劳动力成本低,但规模偏小、硬件更新频率高、员工流失造成成本结构严重不合理劳动力成本较高,但规模经济显著,硬件更新周期较为合理,财务预算机制健全价格策略以竞争对手为参照的“随行就市”,缺乏严谨的成本分析,价格变动及执行很随意以自身的成本水平和财务预期作为价格基础,价格变动及执行严格制度化,价格进攻以变相的信号试探为主服务质量大力提倡个性化、定制化服务,但受制于员工素质,服务质量不稳定,顾客投诉多稳定的服务质量基于较高的员工素质和流程的合理化,大规模定制成为趋势国际化竞争能力侧重于在本地区或国内范围内扩张近年来侧重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扩张。
从教学目标来看,各国都强调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培养适应企业物流运作和发展的具有创新性、实战性的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国外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更倾向国际视野、为深入研究夯实理论基础和拓宽知识面。我国则注重理论基础,随着我国企业物流和物流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的趋势,培养具有国际视野[11]和宽广知识面人才的需求会越来越高。
从课程体系结构来看,我国的情况跟美国较为接近,都设置了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三大模块,为注重基础和满足需求的目标服务;日本的流通学科专业课程设置重在拓宽知识面、研究实训;新加坡的课程体系结构随着项目研究和企业要求进行实时更新,但总体还是可以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我国物流管理专业在调整教学目标的同时也要调整和实时更新课程体系结构,适当增加人文、科学、沟通技巧及国际物流相关课程。
从核心课程来看,日本从流通视角出发,注重产品流通政策、系统、运营等方面,涉及面较广。其他国家都将物流置于供应链中,注重整体供应链管理和物流要素。美国物流管理专业进行了分流,供应链管理方向注重商科背景,物流管理方向注重数理和计算机背景,这种清晰的分化有利于学生明确就业方向和将来研究方向,也是我国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需要借鉴的.地方。
从实践课程所占比例来看,各国表面数据相差不大,都是20%~25%,但是由于各国的理论教学讲授方式不同,隐含的实践环节相差甚远。我国理论教学以满堂灌式的老师讲授为主,很少有互动,这样学生的思维是被老师牵着走的,学生没有多少思辨和交流的机会,缺乏课堂的活力;美国的实践环节虽占比与我国相同,但美国教授理论的方式与我国截然不同,学生需要在上课前阅读大量书籍和文献,上专业基础课时,一般老师讲两堂课,会让学生分组、讨论、提问一堂课,进行知识拓展。在上专业课时,老师讲一堂课,会让学生参与案例讲解、分组讨论两堂课。老师始终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是主体。因此,美国的课堂教学实际上包含了学生参与案例讨论、讲授形式的实践环节,这样可以调动学生思维和兴趣,在这个过程中也锻炼了学生表达、沟通和协作的能力。
从教学模式来看,新加坡全程校企结合+项目驱动的双轨制能够很好地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日本的宽口径+共同研究的模式最大限度拓宽了学生知识面的同时,系统训练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这种一张一收的教学模式完整地完成了日本流通学科专业的培养内容,使学生建立了面对实际问题的知识基础和应对方法;美国将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模式落到实处,既为学生夯实了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又让学生实际接触企业或企业案例,为学生进一步深造和适应企业创造了条件。相比之下,我国的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教学模式层次不齐,教师的研究能力和实战经验也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校企结合的模式没能落实,理论讲授+模拟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企业需求,导致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数量虽然庞大,但物流人才缺口依然巨大。
4结束语
本文通过获取中外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具有优势的大学的相关信息,比较其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包括培养目标、核心课程设置、课程结构、理论与实践学时分配以及课程目标落实方式。通过对比发现,我国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存在如下问题:教学目标缺乏国际视野和知识面的拓宽,课程体系结构没有突出特点,核心课程方向不明确,实践环节不够灵活,校企结合落实不到位等。
一、前言
管理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更是一种社会活动,管理活动伴随着人类文明的产生而发生,然而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发展的时间并不长。管理学的发展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短短一百年时间里,管理学以迅猛的速度在世界范围内发展,形成了丰富、系统的理论结构。中外管理思想史是古今中外关于管理的理论和观点的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是对中外管理实践的概括和总结。中国和国外因为文化背景不同,产生了各具特色的管理思想发展历程。对中外管理思想史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综述对于引导中外管理思想史学科健康、快速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二、中外管理思想史的研究现状
(一)中国管理思想史的研究现状
关于中国管理思想史的研究,主要包括在从管理学的角度专门对古、近、现代管理思想的研究,以及从历史学的角度对中国近代企业史所体现的管理思想的.研究。王平一(2005)认为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理论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社会实践生产中创造出来的,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指导现代管理活动。贺竞择(2009)从儒、道、兵三家管理思想出发,评析了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现实意义。陈志龙(2009)认为,注重管理活动中人的能动作用是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史的主要优点。陆瑜芳(2011)指出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有顺应历史潮流、以人为本的优外,还存在一定意义的消极部分,要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思想,还需借鉴西方的科学管理思想。张金山(2012)通过研究先秦儒家的和谐管理思想,认为我国对西方文化的完全生搬硬套,忽略历史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导致了现代化过程中的诸多社会问题。
(二)西方思想史的研究现状
李宏图(2009)研究了从改革开放以来30年来的西方管理思想。黄小晏,张全新(2009)则研究了杜威“思想五步说”方法论在西方管理思想史上的地位及影响。大量学者对西方管理思想的研究,使其有了长足发展。王宏(2014)对西方管理思想史的演变及理论进行了研究,认为西方管理学理论的发展可以分为早期管理思想时代、科学管理时代、社会人时代、现代管理时代这四个阶段;是符合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大环境需求的产物。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为现代管理理论奠定了坚实基础,邱伟伟(2008)对其进行了研究,试图找出科学管理思想中对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启示。王永民(2005)对泰勒的管理思想进行了研究,认为泰勒的管理思想在不同阶段的侧重点不同:在19以前,泰勒的管理思想体现的是如何使生产效率得到提高,是技术主导阶段;在1901-19,泰勒逐渐注重人在生产管理中的作用和价值;在1911年以后,泰勒认为没有一成不变且在任何情况均可用的管理理论。
(三)中西管理思想史的研究现状
中国管理思想及西方管理思想各有千秋。在当今世界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在传承我国传统管理思想的基础上,还需学习借鉴西方好的管理思想。然而由于中西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有必要对中西管理思想进行具体研究,以更好地指导我国发展。孔德龙(2009)、陈晶(2011)、朱宝玥(2012)深入分析中西方管理思想及理论,试图找出适合我国发展的有效方法。章迪诚,张星伍(2012)从人文视野下研究中西方管理思想,比较了中西方在管理视角、管理基点、管理方法、管理行为和管理原则等诸多方面的差异。陈勇(2013)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面对的竞争压力愈发激烈,只有不断加强企业管理才能抵御风险。任志安(2001)从中西管理思想的发展趋势出发,发现中国管理思想从人本管理开始逐步走向与西方科学管理的有机融合;而西方管理思想则从科学管理开始逐步走向与中国人本管理的有机融合。陆瑜芳(2010)认为借鉴西方管理思想的可取部分对我国现代化管理建设具有积极意义。陈志龙(2010)认为中西管理思想的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今管理活动中,人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群体合作也越来越重要。大量学者开始探析中西管理思想中的人本管理思想。张丹(2009)对中外管理思想演变进行了分析,认为人力资源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企业需加强人性的管理。宫敏娜(2011)比较分析了中西人本管理思想,认为理清中西人本管理思想的关系对建立中国特色人本管理具有借鉴意义。陈诗(2006)、郭磊(2010)认为中西方思维方式不同,传统文化对人性的认识也不同,构成管理的出发点不同、管理目标不一致,造成了中西管理思想的差异。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管理体系,充分发挥人本管理思想,需要吸收借鉴西方人本管理中的精华进行开拓创新。
三、总结
摘要:当前,我国现有工程质量管理体制与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制存在差距。本文从立法体制、设计部门及运行体制、施工部门及运行体制以及政府监督体制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制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异同。对建筑业更好地与国际接轨,促进建筑业的稳定、持续、健康和快速发展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外;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比较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146-01
一、前言
伴随着杭州G20会议的召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建筑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建筑工程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当前,我国现有工程质量管理体制与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制存在差距。
中外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制的比较,能为健全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的政府质量监督职能以及规范建筑市场主体的市场行为等方面提供思路。使建筑业更好地与国际接轨,促进建筑业的稳定、持续、健康和快速发展。
二、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介绍
建筑工程的质量是由多个因素组成的系统,它不仅仅是施工质量,在建筑产品质量系统中还包括了设计质量、设备质量、材料质量、安装质量等等。质量目标包括了建设地点、建筑形式、结构形式、建筑物的功能以及使用者的满意程度,并且要满足公众的需要。
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可以分为两大部分,首先是做好工程设计,以确保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其次是必须做好项目施工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建设项目完善的质量体系。
三、中外管理体制比较
(一)建筑业立法体系的比较。
从国外的立法经验看,一般是议会授权政府或专业机构制定法律,对某个问题的宏观方面进行规范,然后根据法律的授权条款由授权机构制定相关的条例以对法律进一步细化。制定出来的法律既维护了法律的稳定性又可根据实际情况的不断发展进行增添和修改、完善。
而我国则相反,常常是先制定暂行规定、通知、决议等,由于宪法中授予了行政部门充分的行政立法权,因此这些暂行规定、通知、决议都是法,然后再根据这些暂行规定、通知、决议等的执行情况进行修改,最后上升为法律。导致建筑业管理没有系统性,政策变化无常,这种立法程序存在较大随意性,对建筑业的发展不利。
(二)设计组织及运行的比较。
由于体制的不同,西方国家的设计单位大多都是私营的,只有极少数是国营的。我国沿用前苏联的模式,在改革开放前全部都是国营或集体性质,现在虽然出现了部分合资、私营设计单位,但毕竟仍是少数,外资企业更是少之又少。
西方国家的设计单位有综合性的,有单一专业性的。大多数设计单位规模小,专业化程度很高,也有很多结构工程师、专业工程师,属于个体自由职业者。如有某某建筑师事务所、某某结构设计事务所、某某暖气工程设计事务所、某某弱电工程设计事务所、某某给排水工程设计事务所……
我国的建筑设计单位一般都是综合性的,即各专业、各工种比较齐全。电力、煤炭、化工、冶金等行业的设计单位也都是综合性的。对英、美、德、日本等国家设计机构的调查研究及与我国设计单位的比较研究表明,工业发达国家设计单位的组织特点有规模小、专业化程度高、以私营为主等。
(三)施工组织及运行的比较。
对于承包商资质等级的管理,我国与欧美国家的做法不大相同。
我国对承包商资质的评定有着严格的规定,承包商承担的工程必须与其资质相一致。例如在我国,建筑业企业资质分为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两个序列。各资质类别按照规定的条件划分为若干等级。建筑业企业资质等级标准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有关部门制定。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建筑业企业资质实行年检制度。
在欧美国家则没有对承包商资质的评定制度,在工程承发包时由业主对承包商的承包能力进行审查。无论是由政府对承包商的资质进行评定,还是由业主对承包商的承包能力进行审查,其工作的重点都是对承包商的技术能力、施工经验、人力资源和财务状况进行考察。企业的规模是指企业的经济规模,也就是企业生产或经营规模。
(四)政府工程质量监督职能的比较。
国外政府对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制定法规条例,通过专业机构实现对工程的审核并颁发施工许可证,通过专业人士或机构实施对施工过程的监督检查,颁发使用许可证。具体过程包括对设计质量的监督和对施工质量的监督。其中对设计质量的监督是通过获得由国家认可的专业机构颁发的资质证书的技术审核工程师,由政府主管官员委托的专业工程师来进行技术审核。
此外,欧美工业发达国家特别注重业主对建筑工程质量的控制和监督,强调业主应承担的质量责任应主要从政府对他的要求和作为建筑产品的购买者对建筑产品提出的需求进行考虑。一旦查处工程质量存在问题,首先追究业主的责任,促使业主加强对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的选择。加强对整个建筑过程质量的监督管理,能够有效的杜绝业主为私利与承包商勾结制造伪劣工程的可能性,这很值得我国现阶段建筑企业学习借鉴。
我国虽然很重视政府的质量监督,“质量第一”也提了很多年,但迄今还存在大量的“政策空子”“政策障碍”“政策打架”“政策不力”等政策效率低下的现象。在这方面,发达国家政府对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值得我国借鉴。我国目前虽也出台了一些鼓励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的政策,但尚不完备。一是激励的作用不大,缺乏系统性,缺乏权威性,缺乏政策到位。二是政策覆盖面窄,不能适应建设行业隶属关系复杂、专业众多的实际需要。三是奖励资金渠道没有疏通。四是虽然实行质量否决权是国家的重大质量政策,可事实上在执行政策时并不到位。
四、总结
中国正处于经济建设快速发展时期,近年来投资一大批举世瞩目的建设项日,这些项目的开发都带动了建筑市场的快速发展,另外能源、交通、通信、水利、城市基础设施、住宅建设等,使我国的建筑市场发展迅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中外管理思想的比较】推荐阅读:
中外文化差异比较07-15
中外大学生创业现状比较调研报告09-19
中外教育管理史复习11-26
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管理暂行办法07-03
中外政治思想史考纲10-08
中外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简介05-31
中外合资公司的章程11-18
对中外文化交流的思考12-11
古今中外的座右铭12-22
中外工业类合同参考的格式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