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精选14篇)
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一书中指出:处于伟大变革时期,我们需要创造力和创新精神。而创造思维培养又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基础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在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就体现在营造好的创造环境,引导学生想象,创新。最大限度的发掘学生潜能,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开展,学生创造思维的教学势在必行,因为对学生个人来将讲,创新是再创造,只要对学生个人来说是新颖的,首创的,就可以了。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不同于一般思维活动,它有新颖,首创,独创等特点。它与创造想象相联系。创造想象是人运用已有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的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提出新的假设,是创造性活动顺利开展。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针对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训练。
一
创设情境,激发好奇心,求知欲
我在教人教版第九册《草原一课》时,我启发学生联系电视中看到的草原,想象一碧千里和风吹草地见牛羊的草原立体画面,再通过幻灯片展示草原美景,这样很快把学生带到了那如诗如画的草原美景中,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诗时,针对宋诗说理性强的特点,我采用启发学生运用形体语言形象的表达古诗句。学生分组展开讨论,有的学生用五个指头表现“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又将五指聚拢,掌心成窝状,形成山峰环绕,人处山中的感觉。一看便马上联想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诗句。这样一来,既理解了诗句,又帮助了背诵。这种方法对于学生来讲就具有创造性。它使学生的思维与想象紧密相连,为今后学习古诗,形象的理解文章语言提供了方法。
二
营造氛围,培养创新意识,促进思维发展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赖于在讨论、争论的环境中不自觉创造。在教《凡卡》一文中,可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凡卡寄了信后,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着了,爷爷能收的信吗?收不到信的原因是什么?假如爷爷收到信,爷爷会带他回去吗?凡卡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吗?为什么呢?又如《赤壁之战》中,黄盖诈降成功,又可引导学生讨论:驾驭你是曹操你会想姓黄改的话吗?你怎样与对方周旋,怎样调整战术与诸葛亮斗智斗勇。这样在讨论中,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有促进了思维的发散。
三
抓住文中图画想象,促进学生创造思维发展
小学课文中许多图画不断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对学生创造思维发展是十分有利的。学生的创造想象教师不要求标准答案,学生的答案可各不相同,只要是合理的,有利于思维的发展的教师都要鼓励,支持。在《卢沟桥的狮子》一文中,说卢沟桥狮子的形态:有的蹲坐在石柱上,好像朝着远方长吼;有的低着头,好像专心听桥下的流水声„„教师可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用“有的„„有的„„”的句式,想象成不同的形状。这样打开想象的闸门,促进思维发展,而且进行了语言表达训练。
四
联系实际,培养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即“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准备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把语文教学与显示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学习。在教学《燕子》后,我让学生用课本学到的知识,根据不同的观察目的和任务,选择不同的方式去观察一种动物,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因为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有新的发现。当然,在语文教学中,同样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离不开想象,创造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联系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成规的训练。而所有的训练,都必须与现实实际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我以《我与小女孩比童年》为题,让学生练习自己的童年进行说话’训练.经过这样联系实际的训练,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改善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了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使学生的创造思维更符合实际。
五
积极评价,培养创新能力
积极评价是激发和调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之一。及时的评价,及时的矫正,是对学生常识结果的判定。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集思广义,在学生讨论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评价就是以更指挥棒,要指向创新的方向,对学生学习的新方法,新见解,新思路要加以鼓励,对学生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要加以重视。如朗读,回答问题,提出问题,找出课文中有关词语等。先让学生之间评价,以他们同龄,同年级的这种文化,促进学生的学习激情,若同学之间都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再讲解。特别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更要认真评价。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问。有问题是积极思维活动的表现,是创新的开始,现在的学生不是没有问题,而是由问题不敢问,学生心理上有三怕:一怕问题浅;二怕问题偏,老师责怪;三怕问多,老师厌烦。因此不愿意冒然提问。这种情况,老师应给多学生以鼓励,并给予表扬。如此一来,学生就会提出许多问题。如在教《跳水》一课时,学生针对文中船长的做法提出了疑问,还有没有让孩子脱险的好办法?引发学生“发散讨论评价”,学生以课文描述的情景为依据,抓住重点词语,一一分析了这些救法的不可行之处。老师再用“教师讲解评价”,先表扬这位发现问题的学生,然后指出,还是船长的办法好。他的办法是唯一的救孩子的好办法,反映了船长果断的品质。这样一评价,学生既从中受到有益的启迪,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会”“想学”“乐学”的创新学习能力。
由此可见,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语文课的教学不仅可以邮寄的结合,还可以使传统的语文教学变成真正的创新教学。在今后的教学中,多用这些方法,不断地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逐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小学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儿童心理学》
作者:苟忠翠
一、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教学理念的先进性不足
由于计算机专业课程是技术更新较快的学科课程, 它的相关理论和操作技能也处于动态的更新过程之中, 而当前的高职计算机教学理念显现出与计算机变化不相适应的状态, 仍旧采用原来的知识架构, 显现出计算机技术教学的迟滞性, 无法引领学生进入计算机的科学世界之中。
(二) 教学手段还存在缺陷
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之中, 教师采用原有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没有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专业思维能力和意识, 致使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的思维不足, 解决问题的能力显现出弱势, 尤其是对于二维或三维的问题理解能力较弱, 灵活运用知识解决综合性问题的思维能力也较差, 显现出被动的常规逻辑思维方式, 缺乏多变的、主动的专业创造性思维训练。
二、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专业创造性思维的路径探索
(一) 改革高职计算机教学内容组织和设计
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之中, 教师要从培育学生计算机专业思维的角度, 对教学课程内容和形式加以改革, 要在教学内容中融合计算机专业思维的知识, 使学生接受计算机专业思维的训练, 实现由计算机能力到思维的跨越式的知识内化和迁移。
例如, 在高职计算机教学内容“Java程序设计”课程内容设计之中, 可以转变原有的以Java语法教学内容为主的形式, 将游戏制作设计为教学内容, 可以引领学生在游戏制作流程的实训操作中, 逐步深入理解和把握相关的Java技术, 在这种课程内容设计前提下, 可以使学生把握游戏设计策略、角色运动模拟算法, 产生游戏制作课程内容相关的专业思维, 为后续的“Flash设计”奠定基础。
(二) 运用述理性和扩散性的提问方式, 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之中, 不要单纯地采用判断式的问题提问方式, 而要多采用一些述理性或发散性的问题提问方式, 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解法或思路进行探索, 可以鼓励学生寻求多种解法, 允许学生大胆尝试创新解法, 对于思维过程中的“卡壳”现象, 教师要逐步引导、点拨, 在思维角度不同的前提下, 可以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起到一定的激发作用。
教师要允许课堂教学中的思维创新活动, 不能过度依赖于课前教学设计, 要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不同的想法和解法, 要随时对教学课堂加以调整, 对于学生的思维活动也不要随意打断或阻止, 而要对学生采用鼓励的方式, 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生成和发散。
(三) 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针对性训练
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之中, 要注重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规律, 对于学生思维中的薄弱部位, 要进行针对性、递进性的思维训练, 在对学生进行思维启迪的过程中, 不要过分追求思维的数量, 而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训练的质量, 要引导学生在发散性思维的过程中, 触类旁通、由此及彼, 从而巩固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
(四) 采用实践教学方式, 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 要改变原有的“软件操作讲解+案例模仿”的方法, 教师要注重问题求解思维下的情境式教学, 并将其与实践教学相融合, 推进学生的专业思维落地。具体可以采用实践项目团队的教学方式, 将学生进行实践团队的自由组合, 学生自己设计实践项目题目和内容, 并对自己的团队实训任务进行选择和验证, 在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的综合方式之下, 真正促进学生的专业思维, 提升学生在项目团队实践中的创新创造能力。
综上所述, 高职计算机教学要转变原有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架构, 要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全新设计, 注重以“工作导向、能力本位”的教学方向, 培养高职学生的计算机专业思维和创新思维, 并且还要将高职计算机情境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全面培育学生的计算机专业思维和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陈小飞, 严涛.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创造力[J].华章, 2011 (4) .
一、教师设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可以在疑问上下功夫。有了疑问,学生才会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思考。可以说,教师的疑问是学生思维的源动力。
1激发兴趣,鼓励思考
学生在面对感兴趣的问题时,最容易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探索问题,产生有效的思维结果。所以,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趣味性,要能够让学生产生好奇心,通过自己的思维产生思维成果,体会到思维的乐趣,久而久之,形成善于思考、乐于思考的习惯,在学习中主动地、自觉地去思考问题。
例如《失街亭》教学,在学生预习之后,教师提出问题:“假如街亭未失,孔明能够一统中原吗?”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促使学生自己去文中探索街亭的重要地位,探索孔明为何失去街亭。并且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思考假如街亭未失,孔明是否能够一统中原这一问题。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思维能力就得到了训练。
2巧妙设疑,引导思考
教师要将疑问设置在重难点上,还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易到难,层层推进,促使学生不断地思考。
例如,在《雨巷》一课中,重难点之一是引导学生理解“丁香”这个意象。教学中如果直接要求学生分析丁香这一意象,学生很可能找不到突破点,思考找不到正确方向,容易产生懈怠情绪。可以先问“丁香”这个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含义是什么,如《浣溪纱》“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等诗句中“丁香”的意象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基本可以找出答案;再问本文中丁香的意象是什么,学生根据第一个问题,就能很容易得出这个问题的答案;探讨了丁香的意象这个问题后,继而分析“姑娘”这个意象,对学生来说也就容易了。这样通过循序渐进的设疑,既能减轻疑问的难度,顺利解决重点难点,又能引导学生进行连续不断的思考,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
3面向全体,有的放矢
教师要想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设疑必须具有全体性,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根据自己的好恶,重点针对优等生来设置疑问。应认真分析不同学生的思维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使所设疑问难易适中,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思考中去,体会到思考的喜悦。设疑还要具有针对性,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侧面进行分析,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设疑必须要有一定的意义,引导学生进行有价值、有成果的思考,绝不能为思考而思考。
二、促使学生主动质疑
学生的主动质疑更能够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质量。而且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本身就是一种思维。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准提问的切入点,如抓细节质疑,从内容的矛盾处质疑,从文中中心句质疑等,使学生学会抓住方向,在教学的自由提问环节中主动根据教师所提供的问题切入点进行思考,并提出问题。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会提问,掌握提问时该注意的问题。教师可以先自己提问以引导学生,并且告诉学生自己为什么这样提问,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其意义何在,并且指出在提问中需要考虑哪些方面才能让问题更有价值,从而让学生受到启发,学生自己提问时,就会根据教师所传授的方法精心思考,尽量让自己的问题有价值。
再次,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精心设计问题来引出学生的问题。例如,在《故都的秋》这一课中,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结合本文分析散文形与神的辩证关系”。对于这个问题,学生肯定会提出散文的形与神各是什么。
最后,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敢于提问的环境。尊重每一位学生,营造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这是学生敢于提问的催化剂。在教学中,无论学生的问题有多么离奇古怪、幼稚可笑、不合时宜,教师都不能采取强硬的态度批评学生。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思维成果,对学生与众不同的发问见解给予鼓励。对于学生不明白的地方允许学生提问,答错的允许重答,没想好的给予引导和鼓励,教师出现错误时,允许学生提出意见,并且以宽容与期待的心态面对学生,渐渐地学生就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
总而言之,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在训练学生思维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高中生思维能力不足的现象,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思维,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语文教学中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思考;通过巧妙设疑,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自己巧妙设疑,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通过创造条件让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并抓住时机鼓励学生进行积极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朱银华
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凭借课文对学生进行扎实的听说读写等基本功的训练,才是教学的实质。要让学生在学习这些“例子”时掌握语言文字的有关知识,领悟、理解运用语言的规律和方法。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注重读书,训练语言
熟读和背诵时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历来为人们所重视。读,是语言训练常用的方法,又是语言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知了语言文字知识和规律,又在感知语言过程中历练了读的能力。这种交叉互补,相得益彰的训练促使读书在阅读教学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注意做到:
1、读书面要广,要让班级中的学生人人有读书的机会。
2、读书量要大,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充分读书。
3、读书的质量要高,要让学生抓住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趣,读出滋味,并达到熟读成诵。
4、读书方法灵活,要在激趣和培养读书习惯上下功夫。
二、立足教材,训练语言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立足教材,给语言训练找到坚实的支点。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语言环境,可通过词句间、段落间的联系去理解内容,又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去体会,揣摩词句的用法。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语言因素和情感因素,激发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兴趣和欲望,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并掌握一定的方法。例如教学《天安门广场》一文,根据课文二三自然段运用方位词描写重点景物的方法,就可以指导学生运用方位词,并按照方位顺序描写的方法描述校园一角等地方的景色。再如《秋天》一课,当学生学到“苹果嚷着冷了,要穿红袄,葡萄嚷着冷了,要穿紫袍。”时,也可以学习文中拟人手法的运用让学生说说果园里还有哪些水果也在嚷嚷,他们在说什么呀?(_______嚷着________,要__________)。像这样能结合语境进行的说话训练可以说比比皆是,只是需要教师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去挖掘。
三、多种手段,训练语言
“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敏锐的感觉。”(叶圣陶)语感的形成来自长期的,反复的语言实践。但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感受有时是实实在在的能溢于言表,有时却是模糊不清的,只能意会不可言传。教师要抓住机会适时点拨,使学生把握语感的主动权。可从两方面入手:
1、根据年龄特点,确定语感训练目标。
2、明确训练要求。例如,教师教学《李时珍夜宿古寺》中,当讲到李时珍长年累月历尽千辛万苦时,教师先创设情景:李时珍长年累月在外奔波,有时因再一次错过了客店,他们只能在路旁的雨棚里过夜,有时在采药途中不小心一脚踩空差点掉下悬崖,有时_________________再由学生来想象并描述,就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或者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课件等直观的教学手段,激起学生读书说话的欲望,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语言素质。
小学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小学数学教学的思维训练,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主阵地,所以,要把思维训练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各个方面。
一、对学生思维的自主性训练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是《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一节数学课,如果老师动得多,那么学生可能就只是一个听众,静的机会多,失去了亲身经历的机会,学生的主体地位很难显现出来。教师应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转化知识的呈现形式,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培养学生思维的自主性。比如:排队是我们学生每天都在经历的生活事例,通过这个活动,可以使学生更为自主地了解基数和序数的知识。人民币的知识这一课,我创设模拟的商场让学生在组内进行买卖活动,在自主活动中学生不仅熟悉了人民币,而且也学会了简单的兑换。这样,在数学教学中,学习更体现自主性。孩子们实实在在地体会到生活中的数学,切实感受数学与自己学习生活的密切联系,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因此,自主参与活动是帮助学生积极思维,掌握知识的法宝。又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组织学生自由摆出自己喜欢的一种学具共12个,要求摆得美观又整齐。不一会儿,学生就摆出了自己的作品,接着,我让几个学生来说说他们的摆法,怎样能看出是12个。你们摆的是几个几?学生讨论后得出:3个4相加、4个3相加、2个6相加、6个2相加或是12个1相加都得12。我继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得到的“几个几”是不同的,但和都是12。继而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这样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确保了人人获得成功,人人都有成功的体验,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完全凸现出来。因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学生理解、获取知识的效果更好。教师的动不等于学生的动,课堂上尽可能让学生的手、脑都动起来,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二、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训练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注重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诱发学生思维的源头就是课堂,在组织数学活动过程中,我们要激活学生的思维、思路和行为。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活知识,用活知识。例如: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我创设买玩具的活动情景,让学生用36元钱买一件价值8元的玩具,观察还剩多少元?学生通过活动、交流得出了几种不同的计算方法。有的小组认为可以先用10元减8元,再加上没用的26元得28元;有的小组认为可以先用36减6再减2得28元:还有的小组认为6减8不够减就用16减8得8,再加20得28元;经过讨论,学生们还争着说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如果老是想着一种方法有时就不方便计算了。我让学生课后用一用自己想出的计算方法,看看什么时候你会用什么样的方法计算。第二天学生兴高采烈地对我说:我有21元,买文具盒要用6元,我就用10元减去6元得4元,再加11元,就剩下15元了;我有32个珠子,送给弟弟8颗后还有24颗,因为12减8等于4再加20就是24颗了。学生通过在生活中去看,去想,来课堂上议一议、算一算,把数学课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平时的生活实际中,觉得学了数学非常有用,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三、对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训练
学生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原创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和分析、整理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分类”一课时,我为学生提供了六个三角形为学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先分别量出各个角的度数和各边的长度,然后各小组进行讨论,先把六个三角形进行分类。学生各抒己见,发现划分的标准不一样,得到的种类也不同。在这一操作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多角度的创造性思维。当学生分别按照三角形的角和边的特点进行分类时,我要求学生根据三类角和三条边的特点,大胆地为它们取名字。学生争着回答,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对于取对名字的学生我及时加以表扬,大大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把学习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活动,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灵活,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学生的潜能,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学生的积极成长。
四、精心设计习题
练习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形成技能的一种基本的活动方式,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练习的设计要有层次、有梯度、难易适度等,可以通过一题多解,举一反三的方法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创造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练习课》中,设计这样的一道题:“小华体重30千克,_______,小丽的体重是多少千克?”教师让学生自己补充条件,给了学生思维很大的自由度,让学生的思维无拘无束,学生思维非常活跃,从不同角度思考得出不同的答案:“小丽的体重是小华的5/6”“小丽比小华轻1/6”“小丽的体重比小华的多1/5”等。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任重而道远,思维训练需要不断深入。教师要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从发展的角度,大胆地改革课堂教学形式,创设情景,树立创新意识,让学生有更大的能动性,全面提高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作者/周 强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培养能力的核心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学生通过数学学习,需要得到思维的训练,学会数学思考。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积累,更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暴露思维过程,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在头脑中经历建立认知结构的过程,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品质得到提升,结合七年级“有理数”的教学内容和具体案例,探讨了在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考;训练
训练学生思维能力,也是七年级学生面临的迫切需要。这个阶段的学生刚刚进入初中学习,思维还处于形象思维水平,还不习惯和适应初中学习的要求,因此,训练学生思维能力,促进他们的思维由形象思维发展成为经验型逻辑思维,对学生后续学习,以及身心发展有很大帮助。
一、利用概念、法则、性质的形成过程,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本章中,有不少概念、法则、性质。“任何一个概念、法则、性质都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经过抽象和概括的结果。”在形成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或者数学经验两个方面出发,通过观察、比较、分析,通过数学思考,归纳出本质特征,并表述,从而形成概念法则和性质。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学习离不开生活。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概念和模型、构思证明方法等,是一种归纳方法和严密思考相结合,直观与抽象相结合的抓住事物本质进而构成系统的抽象过程,这是一种独特的数学思考方式。数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这种思维方式,并将它用于实际生活。
具体教学实践中利用概念的实际生活背景,结合实际生活从中抽象出数学概念也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认知规律,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的学习,能使学生的学习有意义和富有效率。
案例1:负数的引入
数的产生是实际生活的需要,负数这个概念同样来源于实际生活。其产生过程还蕴含着符号化的思想,因而,教学中可以进行如下设计:
活动:(1)请学生数老师手上拿着的粉笔。(若干支)(2)请一个学生数数他的同桌手中拿着的粉笔。(没有笔)(3)老师手中的粉笔折断为两半,请学生用一个数表示半根粉笔。(4)一学生阅读:零上5℃,零下11℃,零上11℃等,由同桌用数来表示。表示出:-5、+11、-11等,让学生感受引入符号的必要性。
通过活动说明数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向学生渗透数学来源于实践的观点,同时进行对数学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归纳、符号化的思维训练。
案例2:有理数的加法
活动一:约定进球为正,输球为负,进球和输球的和为净胜球,红队胜蓝队3比1,蓝队胜黄队2比0,黄队平红队1比1。解决如下问题:(1)红队进球数为多少?(+3)+(+1)=4。(2)红队失球数为多少?(-1)+(-1)=-2。(3)红队净胜球为多少?4+(-2)=2。依次解决蓝队、黄队如上问题,得到9个有理数加法的算式。
活动二:观察以上算式,归纳有理数加法运算的法则。观察过程中教师提示学生观察加数的类比、加数的符号和绝对值分别与和的符号和绝对值的关系,进而归纳出运算法则。
以上活动一中,从实际生活中得到一系列算式,反应了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通过活动二进行数学思考,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加以归纳、抽象、概括得到数学法则,正是体现数学思考的良好素材,通过暴露思维的过程,既揭示了数学知识的本源,又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了训练。同时归纳过程中体现的分类思想,符号化思想,也是数学思维训练的目标。这类活动对于学生提升思维品质有极大帮助。
本章中,某些概念法则和性质有类似之处。我们还可以在它们的形成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将已经熟知知识“类似的”建立在新的知识基础上,形成新的知识。这里就可以训练学生类比联想、类比推理的能力。
案例3:有理数加法的结合律
教师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学习了有理数加法 的交换律后,启发学生比较现在所学的交换律和小学里的交换律有何不同?可以发现适合的范围有扩充。(2)小学所学的加法的结合律适合于有理数范围吗?提醒学生意识到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都是加法的运算性质,可以大胆猜想。(3)你能举例试试吗?于是,引导学生在有理数范围内试验加法结合律的适用与否,从而直接类似地“搬来了”加法的结合律。
这个过程中利用性质之间的关联,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不但能培育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通过学生类比思考,合情猜想,周密验证,从而得到结论的思维过程,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类比、观察、猜想的思维能力。
二、利用概念、法则和性质的运用过程,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本章中,概念、法则和性质的运用与数学运算有着紧密联系。数学运算的实质是根据数学运算的定义以及运算法则和性质,从已知数据推导出结果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包含有判断、演绎推理等过程。在应用过程中暴露思维过程,也能达到训练学生分析与综合的思维能力的目的。
案例4: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运用训练
训练中要求学生结合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在运算过程中放慢步伐,展示判断运算种类,根据法则确定和的符号和绝对值的过程。于是将加法运算训练题分解成多步填空题,设计如下表格供训练:
学生在填空的过程中需对照所给问题,结合法则完成判断、运用、推导的过程。既加深对法则的理解,又在运用的过程中得到逻辑推理能力的训练。
需要指出的是:新课程改革之后,不少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忽略甚至放弃运算过程中的思维训练,其实是不可取的。计算过程中的思维过程同样是数学思考,遵从法则运算不仅能训练学生推理的能力,更对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大有裨益。
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是多方面的,以上只是结合“有理数”这章的知识内容特点分析了一些做法。在实践中着眼数学思考,展示思维过程,着力于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品质就能得到良好发展,同时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健全发展也有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刘兼,孙晓天。《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5.
一、通过质疑激发思维火花,促使学生进行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说过:“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你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所以在阅读的起始阶段,设计引读性的疑难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他们主动进入阅读状态。
引读性的疑难问题,不能是支离破碎的小问题,而应该是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的问题。而且这个问题必须是有想象和辩论空间的,是学生可以各抒己见的。学生回答得是否正确或全面,其实都没有关系,可以等以后深入阅读时再纠正。例如,我班学生在阅读《夏洛的网》这本书时,我问他们:“在生活中,你们会把蜘蛛和猪联系在一起吗?为什么?那为什么对于两个毫无关联的小动物,作者用了一本书来写它们的故事?你觉得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本书的名字改为《蜘蛛和猪的故事》或者《威尔伯和夏洛的故事》可以吗?夏洛的网和这个故事可能会有什么关联呢?”学生只有通读全文才可以得出这些问题的答案。又如,阅读《夏洛的网》之前,可以让学生们先看目录。一方面,目录是整本书的高度概括,可以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另一方面,“坏消息”“臭蛋爆炸”等章节的题目对于学生而言是很有吸引力的,教师稍加指引他们便会主动进入阅读状态。
二、深化思维之魂,让学生感受阅读的魅力
在阅读过程中,不少学生和家长不能很好地区分“读”和“看”的区别,用眼睛扫过文字是“看”,而“读”是让我们感受到文字里面的喜怒哀乐和文章内在的趣味和魅力。教材中有不少精美的课文,情节生动,但不少学生只是满足于了解故事情节,很少深入思考。这时就需要教师指导。一方面,要根据设计理念、教学目标以及重点、难点进行设计;另一方面,在阅读指导中,写作方法的指导是我比较关注的,因为阅读的最终指向还是写。
如何让学生做到不枯燥且有深度地读呢?首先我会进行趣味看图指导。《夏洛的网》这本书中有不少惟妙惟肖的插图,通过观察插图,学生的直观思维会受到冲击,能更好地感受文字所描述的场景。其次我指引学生进行想象,运用比较、联想等方式走近人物。例如,老鼠坦普尔顿形象鲜明,可以拿来和绵羊、鹅进行比较,我反复训练学生深层感受人物形象的能力。
另外,这部小说结构巧妙,人物形象鲜明,如何促使学生更全面深刻地理解作者在表现人物性格特征上的独特之处呢?我们可从小说的结局入手这样设疑:“这只落脚猪威尔伯最后为什么没有死?”这一问题看似简单,但学生回答时往往只抓住表面的原因而忽视其他方面。比如,有些学生只简单地从夏洛的网救了威尔伯来分析,因为人们看到了网觉得很新奇,以为真的如织的字那样威尔伯是只了不起的、光彩照人的王牌猪,所以没有杀他。这样思考没错,但其他方面的原因也不容忽视,这就关系到思维全面性的训练。因为威尔伯是夏洛的朋友,夏洛答应救威尔伯,所以他不辞劳苦、绞尽脑汁,哪怕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关心朋友的安危,是这份真挚的友谊救了威尔伯。是夏洛利用人们的心理弱点———凡是出现在报纸上的字都会相信———救了威尔伯。夏洛用他的智慧救了威尔伯,更是用他坚定的意志救了威尔伯。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有助于他们以后面对问题时能全面、深刻地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三、发散思维之空间,诱发学生心智的开发
进行儒雅教育,要求教师创设宽松的言论空间,给学生自由发挥的天地,尊重学生的个性表达。《夏洛的网》这本书中有很多创造性的元素,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例如,在书中,有描写夏洛织网的语言,有描写坦普尔顿贪吃的片段,更有小猪威尔伯担心自己被杀的心理描写片段。在这些有价值的片段中我设计了表演环节:“如果你是电影导演,在这段中你会让演员怎么演?”为了让演员演好,学生们在分析人物形象时,认真揣摩人物心理并且进行深入的探究。同时我指出,只要不违背人物形象设定,你可以设计出更多的动作或环节来展现人物形象。学生们原本就喜欢表演,让他们身心投入地做自己喜欢的事,这有利于培养他们思维的深度和思维的发散性能力,思维发散越广表现也越灵活,无形中逻辑思维能力就会有所提升。
四、拓展思维之广度,引导学生能力的提升
要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就要导之有法、引之有方。于思维维度上加以训练,无疑是一条捷径。从思维的集中性原则来看,阅读中的语文知识及技能的确需要教师在平时多引领,做好各个知识点、技能点上的落实。如以小见大手法的教学,可以鲜花传递友谊为例,说明可用一个物件传递来自远方的友谊或者跨国情谊。如此,学生的思维就会在点与点的落实中走向面的多元。为了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教师可以在训练学生的思维时,给学生以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说明。
为了落实这些思维训练的目标,上述三个维度不可忽视,需要教师逐步对学生进行训练。如阅读一事明一理的文章,教师就要给学生创设明理的情境,让他们能够结合这些情境去体味阅读训练里的三个目标。因此在阅读思维训练开展时,不仅要把握住阅读材料的内容,而且有时还要求学生对阅读材料进行细致的筛选,并且搜索出有用的信息来。所以教师一是要对阅读的材料进行整体把握与具体揣摩,从而使学生对材料全面地了解与掌握;二是为了思维的延续,教师还可以适时地将阅读的材料与写作结合起来,此时,身边的写作素材就是阅读的有机组成部分。三是为了学生的思维更为通畅,教师可以这样去训练学生:在阅读中引入写作的话题,在写作中重新去阅读相关材料及相关链接。这样,阅读里有了写作的介入,写作里有了阅读的关联,读、写的有机结合会在思维聚合里发生碰撞。如此,学生在知识习得的同时,能力也得到提升。此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训练题:如果我们去养夏洛,结果会如何呢?这一主问题一出现,学生的思维便被快速地激活了。
实践证明,教师如果紧扣阅读的全过程,全方位地去训练学生的思维,那么效果一定会很显著。
一、思维敏捷性的训练
(一)词语组合训练
首先请全班同学在一张纸条上随意写一个词或词语,然后把它们混合一起,要求同学从中随意抽取4张纸条,用纸条上4个词语组合成一段话。但是要合乎情理,有积极意义为佳。
(二)故事接龙训练
以小组为比赛单位,第一个同学说开头,从前到后,串成一个故事或一段合乎逻辑的话,最后同学说结尾,并将整个故事情节复述一遍。以情节曲折,出人意料的小组为佳。
二、思维条理性的训练
(一)表示条理性词语,关系词语的训练,比如说“首先”“其次”“因为”“所以”等等,尽量避免连续使用“然后”等。学生在表述一个内容较为复杂的事情时,往往会出现想到哪说到哪,说者说了半天,听者还听不清他说什么,说的重点是什么,这些都是思路不清晰,缺乏层次,不能适当使用关系词的表现。比如,请学生讲述最喜爱的美食小吃的做法,大多数同学都能有条理地将美食做法的整个流程说得清清楚楚。
(二)段落衔接的训练。在述说一件事情时,会出现思路“卡壳”“短路”的现象,往往是上一段落与下一段落连接时无法衔接好,这也是学生在口语表达中的一个难点。笔者采用举例---分析---练习的步骤使学生掌握。比如,学习用“承上启下,提高意趣”的方法来衔接段落。如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例,文中第三段是作者的一段内心独白,可是读者更关心的是“什么样的荷塘月色”。而一句“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很巧妙地将第三与第四自然段衔接起来。在课堂上即时训练这种衔接方法,同学们的思维非常活跃,逐渐学会将句与句,段与段连贯起来,并将话语的意旨得以提升。
三、思维灵活性的训练
“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特点就是开放性,思路不局限于某个孤立的事务,而是积极寻求事物之间的关系,联系范围广,迁移性强。”[2]要使学生的思维开阔并灵活,就要他们敢于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进行灵活性的思维训练。
(一)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发散思维是在思维过程中,以某一问题为中心,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向外扩散的一种思维方法。如:盐的用途,同学们的回答形形色色,有的说盐可以作调味品,有的说盐可以消炎,有的说盐可以腌制食品,有的还说盐可以做房子,有的说利用盐可做不会淹人的游泳池等等。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使思维方式在面上更开阔,其看待问题的角度会更独特,表达问题的方式会更新颖。
(二)逆向思维训练
从正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这是常规的正向思维方法。如果从问题的反面去思考解决的方法和途径就叫“逆向思维”,也叫做反向思维。在课堂上,笔者请同学用逆向思维分析这个案例:有个教徒在祈祷时来了烟瘾,他问神父,祈祷时可以不可以抽香烟。神父回答“不行”。另一个教徒也想抽烟,但他换了一种问法,结果得到了神父的许可,他是这样问神父:“在抽烟的时候可不可以祈祷”?神父回答:“当然可以”。为什么同样是抽烟和祈祷,祈祷时要求抽烟?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有同学说:“祈祷时不可以抽香烟,因为那是对耶稣的不尊重;而抽烟时要求祈祷,则表示他在休闲时也想着神,神父当然也就没有反对的理由了”。因此,同学们在口语交际中,经常会遇到从正面无法回答的问题,如果能转换一下思维视角,“反其道而行之”,把事物的位置颠倒过来进行思考,从反面寻找出更好的回答方式。
三、思维深刻性训练
思维的深刻往往决定一个言语的深度。有些人说话一针见血,直达事情本质,抓住要害。但是培养这种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给学生做些针对性训练。
(一)新闻评论
每堂课前5分钟,想上台发言的同学都要到讲台上来,对于最近发生的国内外大事,及自己身边的一些新闻事件进行播报,然后再由其他同学进行各抒己见的观点阐述。刚开始同学的见解还较片面,但在与同学的交流之中,越来越能抓住事情的实质,看到现象背后的东西。
(二)写作训练
中职生平时写作较少,说到写作就头疼,殊不知写作是将思维进行条理化、深刻化,再用文字的形式外现出来的行为。经常写作的人,头脑灵活,材料信手拈来,说起话来常常滔滔不绝。因此,在教学中,笔者经常布置课外作业,比如说:写一篇演讲稿《假如我是院长》,写一篇婚礼祝福辞,写一篇毕业感言《二十年后我们再相会》等等,选取一些同学们感兴趣,有想法的话题去写。对于这些话题,有些最贴近他们目前的生活的,而有些是对未来的憧憬,很能激发他们写作的热情,其中有些同学的见解不乏深刻,颇有见的。
因此,通过有效的训练是可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这对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注释:
[1][2]余伟.创新能力培养与运用[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8.
姓名:田富强
单位: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东联现代中学 联系方式:***或*** 电子邮箱:dstfq@sina.com
时间:2012年4月10日
如何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联现代中学田富强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思维发展的最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能否初步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这对他们将来能否成为创造型的人才至关重要。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创造性的培养上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呢?
一、注重学生个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大凡创造型人才,都有一种鲜明的个性。个性虽不属于智力和思维,但它与一个人的思维品质的形成却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平时没有事业心、思想保守、唯唯诺诺、缺乏主见的人,能够在事业上有什么新的发明和创造。从创造心理学和人才学的研究看创造型人才的个性培养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远大的理想和强烈的事业心;
(2)个性的独立性;(3)意志的坚定性;(4)一丝不苟的态度。
针对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我想着生谈谈个性独立的培养问题。由于受封建伦理道德和旧的教育观念的影响,在师生关系上、教学方法上以及各项规章制度上,目前在一些学校和教师身上仍旧存在着许多不利于或压抑学生个性发展的问题。以课堂教学为例,有的教师仍习惯于一言堂和满堂灌,满足于教师讲和学生听,整个课堂缺乏民主,缺少活力,没有学生积极参与和论辩的机会,怎么能谈得上个性独立的发展呢?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优秀教师的一个共同经验,就是都把学生真正看是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意识,鼓励他们发问和争辩,这才有利于学生个性独
立性的发展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比如《陈涉世家》中有这样一个名子:“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等国可乎?’”这里的标点和内容的关系就不够清楚,很值得推敲。再如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以戏弄臣”朗读时怎么停顿,《劝学》中“以绝江河”的绝到底怎样理解。不同教材,不同参考的说法常用有不同。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求异,提出不同的看法。有时候学生的求异未必多少道理,但是学生大胆求异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养成了他们爱思考不盲从的好习惯。其次是课文的有误处。我们的教材所选的大多是名家的作品,就总体说都是好“例子”,但这不是说他们就没有问题。事实上有些大家的文章里的问题还不少。以初中语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例,文章在举虞美人这个例子时存在前后矛盾的现象,同是人工培育,文章先说“从来没有出现过蓝色”,到下文却又说“到20世纪初,使育成了各种深浅不同的蓝色虞美人”。引导学生对此:你怎么看?如果你也认为有问题应该怎么办?让同学们去发现这些问题,并不是要找教材的碴,而是培养学生用批评的甚至是批判的眼光看问题。
二、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总是与创造性活动相联系,因而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创造的客观环境是十分重要的。(1)加强课堂讨论。从课堂讨论入手,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造意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代学生都有一定的竞争欲和表现欲,在课堂讨论中,应该结合听说读写活动尽量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机会,例如创造性复
述、质疑发问和互相答疑、小组讨论、课堂辩论即席演讲、口头作文、作文互改和集体评改等,都是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方式
(2)是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从课外环境来说,像组织文学社、办班级日报和文学刊物、开展小记者活动、举办校园文学广播、开展语文智力竞赛等,也都是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好形式。从课堂到课外如果能形成一个良好的创造环境,就会时时处处激起学生创造的兴趣,在丰富多样的创造活动中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三、重点加强学生发散性思维 能力的培养
由于发散——辐合思维和非逻辑思维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因而这两类思维我们应该作为重点加以培养。发散思维之所以能够具有很大的创造性,就是因为它可以使人在遇到问题时使用权思维迅速而灵活地朝着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发散开来,从给定的信息中获得多个新颖性的答案。但是,发散思维的创造性又离不开辐合思维,只有通过思维的辐合才能从对各种答案的分析、比较中选择出其中一种最佳的答案。所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两种思维都应该重视。只是由于学生受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和束缚,在遇到问题时思路狭窄,拓展不开,成为影响创造性思维的首要障碍,因而在实践训练中对发散思维的训练又应该给以特别的注意.比如教学小说《项链》,为了让学生体会小说结尾安排的巧妙,可以让学生继续写结尾,教学《七根火柴》可以让学生想象无名战士要对卢进勇说的话,而教学《祝福》可以让学生想象祥林嫂死去的情景。作文教学更是便利于发散思维的训练。记叙文的审题,供料议论文观点的提炼,都是训练发散思维的极好机会。写记
一.抓住课题练说。
课文题目有的直接表明了所写的人物和事情发生的地点。如《雪地里的小画家》《小猴子下山》《阳阳在家里》等,有的课题揭示了所写的事件的过程和内容。如《骄傲的孔雀》《难忘的泼水节》等,还有的课题寓意含蓄深刻。如:《刻舟求剑》、《狐假虎威》等。如此种种我充分利用课题的知识含量,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精心引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如《雪地里的小画家》。先让学生说出什么季节,在此基础上,说出什么地方,--一群小画家都是谁?他们各自画什么画?经过引导学生练说,锻炼了学生说话的能力,还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
二.借助小标题练说。
复述课文是训练学生说话的重要方法之一。它一种让学生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也是一种强化说话训练的方法。以《雷雨》为例,在分析课文后,让学生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列出小标题: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然后,让学生借助小标题,按课文“先讲……然后讲……接着讲……最后讲……”的顺序练习说话。要求学生尽可能用课文的语言结构,加上自己的新词进行复述,这种训练,既能达到学习巩固课文内容的目的,又提高了学生的说话的技能技巧。强化了说话的训练。
三.巧借想象练说。
想象是人脑在原有的表象的基础上加工改选形成的过程。想象是发展儿童语言和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教材中,有些课文读完后,总给人一种言尽而意为完的感觉,让人思考与流连,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去发掘出那些深含着的因素,以用作说话的材料。无疑对学生的所谓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学完《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我对学生说:“这个喜欢葫芦的人还会再种葫芦吗?如果他第二年还会种会怎样做呢?请小朋友帮忙,说出这个人今后会怎样做?经过启发,学生们高兴极了,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展开想象,争相给这个古人来设计未来;经过这事后,种葫芦的人是如何吸取了教训,明白了什么道理。再种葫芦他怎么管理……最后得到了许多大葫芦。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说话的逻辑性和思维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发展。
四.仿照句式练说。
句式仿说是说话训练的一项最基本的训练内容,对低年级的学生更适用。它能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能帮助学生掌握表达技巧,熟练表达技能。阅读教材中句式的类型非常丰富。如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被字句、把字句、比喻句、排比句、递进句等等。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句式进行说话训练。可达到提高学生说话能力的目的。如在《蜜蜂引路》课文中有”一边……一边……“的句式。训练时,可先指导认真读原文,”列宁一边走一边看……。"读后让学生体会这种句式的构成特点。接着让学生表演动作,口述自己看到的在同一时间里做的两件不同的事,然后让学生自由地进行仿说。经过三步的进行,由扶到放,层层深入使学生牢牢的掌握该句式的特点。达到了运用自如的目的。
在阅读教学中训练学生说话能力有多中方法,只要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训练,一定能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
1、创设问题情境,诱发求异思维兴趣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层次,适时提出学生熟知但又一时解释不了的问题,造成学生认知冲突。这样就能创设直观而富有趣味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使之进入特定的学习状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提出的带有求异思维性的问题,要给予充分的认可和引导,并启发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思索。古人云:“于不疑处生疑方为进”。对于学生的质疑提问,教师绝不能厌烦,更不能简单地认为这种学生是思路怪异,“钻牛角尖”,应懂得敢于质疑、善于发现、具有创新意识是科学创造的必備素质。许多科学家、发明家的创造和发明,就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独特敏捷的,甚至是反传统、反常规的思维触角,并将其伸到了一个广阔的领域,触及到常人不去关注的一些问题,才有了各种伟大的发现和发明。我们的确应注意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引导和训练。
如在讲述高中《生物》课本中生物的无氧呼吸时,教师告诉学生人体无氧呼吸产生的物质是乳酸,而学生会提出为什么不产生酒精?甚至有人会问:若产生酒精结果将如何?针对学生中出现的这种求异思维的火花,教师应善于在教学中借题发挥,激励学生作深层次的思索和训练,使学生在训练中愉快地启动思维过程,达到引导求异思维、培养创新意识的目的。对于现行高中《生物》教材中至今还没有完全定论的内容,如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机制等问题,由于仍停留在假说和推测水平上,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允许学生提出各种不同于教材内容的观点。甚至可以为了达到训练的目的,鼓励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冲破教材内容的束缚,提出各种符合科学规律的假说和猜想,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讨论时,教师首先应认可每一种答案,再仔细分析每种结论的合理部分。这样做,既可达到训练思维的目的,又鼓舞了学生的思维创造,防止了思维的僵化、单一。
2、打破“心理定势”,鼓励学生勇于求异。
在人们进行的创造性活动过程中,“心理定势”常常会成为难以突破的“框框”,成为先入为主的成见。所以教师须帮助学生加强自我克服能力,有意识形成一种反定势心理,以消除定势的影响,促进求异思维能力的发展。首先,要教育学生多向前人学习。正是由于达尔文敢于背弃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特创论”,不怕非难与制约,才使我们了解到“人是由猿猴进化而来,而不是‘上帝’创造的”。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也正是由于敢于突破前人实验的束缚,选取豌豆作实验材料,从一对相对性状着手,并用科学的统计方法,经8年的不懈努力才终于获得成功的。其次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怕权感,不迷信书本和教师,广开思路,积极联想。教师对于学生“标新立异”的做法就要及时予以肯定。正是这种感情上的支持,学生才敢于有所思想,有所发挥。
3、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
在复习课的第一个环节———梳理知识、方法网络时,能否改变一下形式,引入“探究”元素,为学生创造有利于思维的平台.
案例1初二“四边形”的单元复习课.
在这堂复习课上,如何沟通几种重要的四边形的联系,让学生再一次获得体验,在一次校内公开课上,我们进行了如下设计、操作:
1.创设了情境引入,提出问题1:你会用四个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你学过的四边形吗?
2.学生动手拼图,约3分钟后,教师将其作品一一展示在黑板上.
3.提出问题:你根据什么判断(1)中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呢?
生:我用了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师:有没有其他识别方法?
生: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或者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或者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师:平行四边形的识别方法还有?
生: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点评:本课的复习导入采用了一种新的模式: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思考,把矩形、菱形和正方形等一一拼凑出来,引出本课的复习内容———几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尝试回忆,在活动中思考探究,对平行四边形等图形获得重新的认识,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符合新课改理念“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使知识和能力得到发展”.
二、通过开放式提问,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案例2初三“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复习课.
生:OP=2.
师:怎么得出的?
师:很好,建立直角三角形这个模型!请问,你根据这个直角三形,还能得到什么?
点评:这是一道开放式问题,结论不唯一,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本题起点低、入口宽,课堂反馈:通过师生的轻松对话,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回答一部分,再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补充,弥补了学生遗漏的知识点,这体现问题设置的层次性,体现教学的有效性.
三、通过变式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案例3初一“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复习课.
在一堂校内公开课上,一位同事对一道应用题进行了如下变式.
小哲与爸爸分别从学校、家同时出发(跑步);两地的距离是100米,小哲的速度是4m/min,爸爸的速度是6m/min
(1)如果相向而行,那么需________min相遇;
(2)如果同向追赶,那么需________min赶上.
师:这是应用题中的哪一种类型?
生:行程问题.
师:(1)与(2)分别是行程问题中的?
生:相遇问题和追击问题.
师:平时我们是如何解决这两类问题的呢?(老师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留了几分钟,让学生回顾旧知.)
经过学生的探讨,得出:相遇问题(路程=速度之和×时间),追击问题(路程=速度之差×时间)
学生总结之后,教师进行了如下:
变式:(3)如果经过一段时间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为相距20米,那么出发的时间是_________min.
生:题目没有指出相向还是同向,所以分为两种:
(1)若相向,就是相遇问题(4+6)t=100-20,t=8.
(2)若同向,就是追击问题(6-4)t=100-20,t=40.
师:很好!你注意了分情况讨论,请学生画出线型图,和同桌比较.
(2分钟后,学生进行了小声的议论)
师:有没有问题?你们画的都一样吗?
生:我们发现还有其他情况……
师:原来问题出现在相距20米,还分为相遇前和相遇后,所以本题有四解:
t=8,t=12,t=40,t=60.
点评:本题教师有效地进行了数学建模.通过引申、拓展延伸,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深切体验到“新”知识的产生过程,新知识、新问题、新体验中获得新的动力,在变换中感受成功的乐趣,从而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在复习教学中加强思维训练的途径,除了引入探究元素、设置开放性问题、变式教学外,还有很多,需要我们不断摸索.我们的复习课堂,如果能在培养学生思维方面做一些基础性铺垫,下一番功夫,就能为培养创新型顶尖人才作好储备.
参考文献
一、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意义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一种体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对学生日后的学习、生活以及发展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及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学生在这个重要的阶段会形成逻辑思维,并且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在此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助于学生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进行发散性思考,让学生可以用创新的眼光处理遇到的问题,这对学生的发展意义重大。除此之外,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进行培养。所以,为了认真贯彻和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我们要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1.创设情境激发创造性思维
据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要给学生提供轻松愉悦的环境,让学生心理状态处于最佳阶段,这样才能够促进智力发展,让潜在的能力充分的发挥出来。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时候,一定要为学生创造适合的情境。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观潮》一课内容时,就可以让学生根据文中对潮水的描写“潮来了,汹涌的.潮水,后浪推前浪,一排排白花花的潮水簇拥着冲过来,声似雷霆万钧,势如万马奔腾。”“随着潮头的翻卷,掀起阵阵白色的浪头,就像天上大块翻滚的白云。”来进行绘画创作。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一边阅读课文一边进行绘画,通过纸和画笔涂抹出脑海中大潮来时的壮观景象。同时,我又引导学生:“同学们,请根据你们的画作,来想象你们是观潮人海中的一员,请描述出潮水来时的壮观、澎湃。”通过绘画将学生带入到观潮的情境当中,活跃了课堂氛围,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得到了充分发挥,进而达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2.鼓励提问启迪创造性思维
有句话说得好: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问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问题和质疑,那么,就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所学的内容也是肤浅的。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就要培养学生勇于提问,敢于质疑的精神,并且当学生提问、质疑的时候,教师不要打压,要积极地鼓励这种行为,这样才能打破常规,培养学生独特的见解,让学生在信服真理的同时,又不迷失本心。例如,在对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进行教学时,在阅读完文章后我会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有的学生就会问“为什么小女孩不去捡一些柴,燃一堆火,这样就不会冷了啊?”“看到小女孩这么可怜为什么没有人伸出援手帮助她呢?”听了学生的提问后,教师此时并不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向学生讲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制度,然后,学生联系课本内容与当时的社会背景,通过思考和讨论找到问题的答案。鼓励学生提问,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也在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3.课堂留白拓展创造性思维
留白,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在作品中留出空白,是为了能够在艺术创作中更加充分地表现主题。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注重留白的运用,不要限制学生的创造思路,而是要给学生留有想象、思考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地对知识进行挖掘,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最后一头战象》一文,讲述了曾在西双版纳的打洛江畔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战象嘎羧,当知道大象生命将至时,再次配挂象鞍,来到打洛江畔凭吊战场,最后在百象冢旁刨坑,庄严地把自己埋葬。当阅读到文章高潮处,教师可以戛然而止,给学生留一段时间体会、感悟作品的凝重与悲怆,让学生能够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体会他的情感与高尚情怀。通过在阅读教学中运用留白的方式,留给学生联想和思考的空间,以更好地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不仅是素质教育的目标,同时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给学生提供创造、探索的机会和空间,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主动地对知识进行学习。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过程中不要禁锢学生的思想,而要通过引导与鼓励来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仍然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长期不懈的共同努力,对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地革新。只有这样,才能在不断实践和不断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参考文献:
[1]谷卫茹。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研究[J].学周刊,(32)。
[2]董金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学周刊,(06)。
[3]李玉兰。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教育[J].教学论坛,(10)。
“创造力主要指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思想、新事物的能力”。创造能力人皆有之,中国有句古语:“神仙本是凡人造”,这句古语道出了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创造力是作为智慧生物的人类普通具有的才能。对于一切正常健康的人来说,不论性别、年龄、民族、出身、学历职务等等,都具有创造能力,只是不同层次的人在创造力的高低主存在着不同的差异。那么对于小学生来说,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我们普遍关心和值得关注的问题。在此,谈一谈如何在小学剪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剪纸兴趣
牛顿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使学生的剪纸技巧得到发展,重要的是要激起学生对剪纸的兴趣,只有学生对剪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才会主动的参与其中,积极的用眼去观察,用心支感悟,动脑思考,动手制作,并积极探索,这样就能促进学生的剪纸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提高,在剪纸教学中,我们不能采取强制性的教学方法约束学生,训练学生,因为这样做不仅不能激起学生对剪纸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反而会使学生对学习剪纸感到压抑,厌倦和产生畏惧心理,所以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剪纸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和身心特点,采取各种有趣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剪纸兴趣,让学生以轻松、愉悦的心情投入到剪纸活动中一来,从而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
二、创造良好的剪纸环境
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剪纸学习环境是学生学好剪纸的必要条件之一,如果没有一个适宜学生自主活动和自我表现的环境,学生的剪纸才能就得不到充分的培养、发展。
首先要具备必要的物质环境。物质环境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基础,我们在剪纸活动中一是要与学生家长作好勾通,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剪刀、手工纸等必备工具;二是教师要为学生准备充足的辅助材料。如颜料,各种图案资料等,通过适当的辅助材料的提供,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引导学生剪出较高水平的作品,从而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培养。
其次是精神环境的营造。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自由,且利于交流的氛围是萌发学生创新精神的特别需求,作为教师,我们要满足、尊重幼儿的这种心理需求,注意给学生创设能充分自主探索与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我们在平时指导学生学生剪纸的过程中,要常鼓励学生毫无拘束地表现自己的内心情感,重视学生的个性及艺术创作,及时给予表扬。如你剪的这只老鼠太可爱了,你能到台前展示给同学欣赏一下吗?我们在教学中给予学生创作作品被认可的快乐,使他们由此更加喜欢剪纸活动,更富有创造的勇气。
三、适时指导、鼓励创新
在剪纸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为出发点来指导学生剪纸,运用各种有效的指导方式,使学生有发挥自己积极性、主动性的机会。如在学剪窗花时,没有形状、花纹的限制,可以随心所欲地剪,可学剪人物就不同了,人物的形象特征的体现就相对重要一些,这就需要在创造制作之前要有一定的构思,对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对学生的每一件作品我们都要加以肯定,遇到困难时,我们要稍加指导,使学生重新获得创作的热情,也有利于打开他们的创作思路。
创造能力与想象力的培养是对学生“脑”的锻炼。黑格尔说:“说到本领,我认为最重要的本领就是想象。”剪纸教学重要的一项就是培养学生的独创性。剪纸——究其本意是一种直接的创意。那么在剪纸教学活动中如何去帮助学生建立求新求变的创作思路呢?很多教师常要学生画得“跟老师的不一样”,“跟别的同学不一样”。需要个性空间的要求常常使孩子束手无策,我认为所谓“不一样”首先提倡了各自创新的作品不同于自己以前的创作,不满足于自己已经掌握的方法;其次,要把“不一样”具体化,明确化,如大变小,高变低,红变绿,左变右等。如用对称剪纸的方法剪鱼时,鼓励学生展开想象:不仅剪看到的鱼,海里的河里的鱼,还可剪想象中的鱼,可以剪改变鱼的各种形状,用夸张的手法剪出各种形态的心中想象的鱼,添加不同的花纹,然后添上各种装饰物,例水草、青蛙等等组成一幅幅的生态图,或组成百鱼图。每次教学结束时,教师把所有的作品都进行展示,引导儿童观赏那些技能高、具有创造性的作品,也要在一些不起眼的作品中发现其中的优点。当学生发现通过自己的创作表现出的事物是多么美好,由此带来的惊喜和成就感便成为学生继续进行创造的动力。
四、提供广阔的展示舞台
学校环境是一门隐性课程,它对学生的情绪、个性以及人格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为了培养学生对剪纸活动的兴趣,把学生的剪纸作品制作成相框、贺卡、工艺品等,用来装饰教室、楼道、橱窗、展板。为孩子们开辟了欣赏展示的天地,让他们充分欣赏剪纸的形式、造型,感知剪纸作品的语言。当学生们看到新奇作品时,都哇的叫了起来。有些甚至高兴地拍手,不停地赞美着。我们要充分利用身边的材料,努力创设一个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有童趣、有剪纸特征的艺术展示舞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剪纸活动的愿望,在创设环境的过程中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使师生的创造潜能得到了发展。
让我们用各种方式,勇于发掘孩子们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和谐的发展,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创造力开发读本》主编:王道渝重庆市人事局编印
【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推荐阅读:
教学中如何培养创造性个性12-22
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孩子的有序思维09-08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论文07-24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12-09
作文教学中的发散思维训练11-26
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机11-08
关于物理教学中思维训练的基本方法12-16
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论文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