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方案

2024-07-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农村建设方案(共8篇)

新农村建设方案 篇1

在当前中国政府把建设重点转向农村的背景下,掀起了一股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的热潮,但是许多新建农村的形式淡化了和自然环境的关系,使原有的农村秀丽景观荡然无存,丧失了乡土特色。建设后的农村景观和城市的许多景观雷同,由于观念认识的偏差,农村居民把城市的一切当成模板。

我国大多数的农村都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特色,如何保持、延续和发展这些特色,使农村在更新改造的过程中充满生机、活力和具有地方文化特色是很多人都在关注和呼吁的。另外,我们也应该看到,事物是不断地发展变化的,农村景观具有动态性的特征,特别是在中国当前正处于社会经济的转型期,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状况并不是偶然的现象,是与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相协调的。

客观地看:有些传统农村的生活方式已被现代生活所取代,景观模式也己经落伍于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需求,在这样的契机下,急需要探索出一条适合现代新农村景观的发展之路。另一方面,具有乡土特色的农村景观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传承下来的文化痕迹,是人类进化过程中与自然协调共生的结果

我们不可能也不该将其遗弃,所以本研究是以规划学、现代景观学和建筑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以现阶段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导向,构建新农村景观环境体系,以期对当前的新农村建设起到控制和保护的作用,追求既有新时代气息又有乡村特色、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和历史文脉的新农村景观。

论文研究内容 本论文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c1>新农村建设区与周边自然环境的景观融合:在村庄规划中引入景观控制的概念,研究景观控制的相关理论,对村庄居民点的建设形态进行控制,使之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体现建设中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尊重。

御鑫造园http:///

c2)新农村宏观景观研究:研究村庄居民点的宏观布局、道路骨架、景观廊道、历史发展脉络等,达到对村庄风貌的控制。

<3)新农村景观特色的创造:通过对当地传统特色文化的吸收和提炼,在新农村建设中体现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避免建设中的千篇一律。

(4)新农村典型空间的研究:

①广场绿地空间:探索为广大农民喜闻乐见的广场绿地形式,突出农村特点,体现乡土特色,结合当地实际,利用当地材料,节约建设资金,以小型化、多样化、乡情化为原则,避免对城市广场的照抄照搬。

②街道空间:研究村庄街道空间的特色,提出街道空间景观的设计要点和设计的模式。

③历史建筑和片区空间:讨论历史建筑和片区空间景观的保护、改造、更新,妥善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和新老建筑的协调。

④旅游空间:研究以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为主题的乡村旅游观光及景观设计,用于当地旅游项目的开发,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农民收入。

新农村建设方案 篇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目前,新农村场地建设多重视在村镇总平面规划阶段解决村民的居住环境,经济、合理地使用空间,然而,竖向规划作为与总平面布置相辅相成的一部分,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 新农村建设场地竖向规划的原则

新农村建设场地的竖向规划,即是指为满足道路交通、地面排水、农村住宅建筑布置和村镇景观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对自然地形进行合理利用、改造,确定建设场地坡度、控制高程和平衡土石方量等而进行的规划设计,使之既能满足村民基本的生产、生活要求,又能结合不同地区的居住建筑形式,尽可能保留其地方特色和文化风貌。

进行新农村建设场地竖向规划,应遵循下列原则:

1)合理选择竖向设计形式,尽量做到安全、适用、经济和美观;

2)应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因地制宜,力求土石方工程量最小和减少工程费用;

3)确定合理的住宅建筑、道路、广场及排水构筑物等场地的标高,使之满足日常的生活、生产要求;

4)合理进行防、排洪设计,并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避免不良地质构造的不利影响;

5)有利于空间环境设计,尽可能保留地方特色,增强景观效果。

3 新农村建设场地竖向规划的重要性

3.1 合理选择新农村建设场地的竖向规划形式

竖向规划有3种布置形式:平坡式、阶梯式和混合式。新农村建设场地的竖向布置形式应根据区域的地形、地质、气象条件,住宅建筑形式及道路与住宅、院落的连接条件等因素来决定。一般地,自然地形坡度不大于5.0%的建设场地宜采用平坡式,这种形式有利于道路布置和场地的环境美化,但往往土石方工程量较大,场地排水条件差。但是,若建设场地的自然地形坡度大于8.0%,则宜采用阶梯式,这种形式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土石方工程量,也有利于场地排水,但其总平面布置、道路连接和管线敷设复杂。混合式布置形式则介于两者之间。

值得注意的是,在选择阶梯式竖向布置形式时,对于台阶布置有几点要求:1)台阶的划分应考虑村镇队或组的单位、交通运输、管线布置等因素来布置;2)为有效利用地形,台阶纵轴一般宜平行等高线,并使性质相同的用地或者联系紧密的建、构筑物布置在同一台阶或者相邻台阶;3)考虑地形和经济的因素,因地制宜地选择边坡或挡土墙连接不同台阶;4)台阶高度、宽度和长度应结合地形并满足村镇使用功能、建筑物内外交通联系、管线布置及景观绿化等要求来设计。

3.2 新农村住宅建筑与道路布置的竖向处理

首先,村镇住宅建筑的地坪标高是在场地平土标高的基础上确定的,为了防潮和防止场地雨水进入住宅,通常情况下,住宅建筑的室内标高应高于室外地坪标高15cm~30cm(见图1),并采用0.15m高的踏步或者不大于6%的坡道与场地相连。

其次,村镇道路规划在竖向设计中不仅要合理确定道路型式,更要特别重视道路与宅院、农田、广场等连接点处高程的确定,以保证场地和道路的排水要求。另外,平坡式建设场地的道路纵向设计,可采用锯齿式坡度,使得道路上的雨水可以汇聚到不同的汇聚点,然后流入场地的排雨水系统。

最后,规划住宅建筑的标高要高于道路标高,它们之间可通过踏步连接。若道路和住宅建筑有一定距离,也可通过住宅前院直接连接,其坡道坡度一般不超过4%~6%。

3.3 新农村建设场地竖向规划中的排水系统

新农村建设场地应根据当地的自然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及年均降雨量等因素合理选择场地排雨水方式并与场地防洪排涝规划相协调。建设场地的排雨水方式包括自然排水方式、明沟排水方式和暗管排水方式(见图2)。建设场地排水方式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其中的一种,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场地分为几个小区块,每个区块因条件不同选择不同的排水方式排水,即整个场地采用混合排水方式排除地面雨水。

1)自然排水方式就是在场地不设置任何排水设施,利用地形、地质和气象上的特点将雨水迅速排除。这种方式适用于雨量较小,建设场地自然坡度较大,渗水性强的土壤地区。

2)明沟排水方式是在场地上只设置排雨水明沟(村镇道路还包括截水天沟和住宅建筑散水明沟),场地雨水靠明沟排除。一般适用于建设场地较小或村镇的边缘地带等地区,明沟应沿道路布置,在有行人和车辆通过的地方应设置带盖板的明沟。

3)暗管排水方式是在地面上除设置地面集水设施外,还设有雨水蓖井、下水管道和检查井等排除雨水。这种方式适用于建设场地平坦,住宅建筑采用内排水或者对村镇卫生及美观要求高的地区。

对于村镇建设场地排水方式选择可如下考虑:在距离城市较近的地区,村镇建设场地推荐采用暗管排水方式,并接入城市市政管网;在距离城市较远的地区,推荐采用明沟排水方式,需考虑卫生和美观要求时,可设置带盖板的明沟,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采用暗管排水方式,并按市政要求排放。



传统的建设场地竖向规划从设计到方案评价比较偏重定性分析,主要借助设计人员或专家的经验和主观判断来决定方案的优劣和取舍,这种方法的问题在于定性、定量因素没有统一的度量尺度,最终结果主要依赖设计人员的主观判断,缺乏科学性和客观性。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应用灰色系统的关联分析法,对新农村建设场地竖向规划的相关评价指标进行定量分析,并建立评价模型,提出竖向规划方案的评价方法。

4 灰色关联分析法

灰色系统理论的研究对象是“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小样本”、“贫信息”的不确定向系统,它通过对“部分”已知信息的生成,开发实现对现实世界的确切描述和认识。灰色关联分析法的基本思路是,根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曲线越接近,相应序列之间的关联度就越大,反之就越小[3]。

灰色关联分析法是通过计算关联因素变量的数据序列和系统特征变量数据序列的灰色关联度,进行优势分析,最终得出评价结果,其一般步骤如下。

4.1 确定比较数据列

在新农村建设场地竖向规划方案评价中,选择土石方工程量、排水方式等对比作为技术经济指标的数据列,称之为比较数据列,表示为:

方案的评价指标分为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对不能量化的定性指标,可以通过专家打分法,将各个指标白化处理。对定量指标这里作如下处理:对同一指标设定最大值为1,其余数一定小于1,将其归一化为0~1。

4.2 确定参考数据列

通常选取各方案指标中的最佳值组成参考数据序列,即X0={x0(1),x0(2),…,x0(n)},其中,x0(1)是x1(1),x2(1)…,xm(1)中的最佳值。

4.3 计算评价指标间的关联系数和关联度

对应于一个参考数据列,有若干个比较数据列,则第i个比较数据列与参考数据列在对应的第k个指标的相对差即为关联系数,可表示为:

式中,ξ为分辨系数,它在0和1之间取值,常取0.5。

关联度由关联系数列的平均值求出,若考虑加权后,则求其加权平均值,如式(2)所示:

最后,根据求出的关联度的大小顺序即可确定最优方案,关联度越大,说明方案越优。

5 灰色关联分析法在新农村竖向规划方案评价中的应用

5.1 建立新农村建设场地竖向规划的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竖向布置的内容,可以把新农村建设场地竖向规划划分为4个方面,包括竖向布置形式、土石方工程量、局部竖向处理和场地排雨水系统,建立如图3所示的评价指标体系。

5.2 评价实例分析

某村位于秦岭北麓的山脚下,地处山区地带,经过初步定性分析,确定了3个竖向规划的候选方案,其具体内容见表1。

根据前述计算方法对各项评价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评价指标白化值,并选取各评价指标的最优值组成参考数据列,如表2所示,X0=(0.7,1,0.7,0.7)。

根据式(1)、式(2)分别计算各方案评价指标的关联系数和关联度,在计算关联度时,评价指标的权重值由专家组评议,拟定各指标的权重为:w=(0.3,0.18,0.2,0.32),计算结果见表3。由表3可知3个方案的关联度值排序为:X2>X1>X3,即得出方案2最优,方案1次之,方案3较劣。

6 结语

新农村建设场地的竖向规划是一项复杂、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只有充分考虑农村人口的生活、生产特点及当地的传统文化特色,把新农村场地建设的平面布置、竖向规划和空间的环境设计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一个安全、方便、舒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本文建立了新农村建设场地竖向规划方案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将灰色值量化,评价结果客观、公正。

摘要:主要从建设场地的竖向布置形式、住宅建筑和道路的竖向设计以及场地的排水系统三个方面阐述了竖向规划在新农村场地建设中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竖向规划方案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某新农村建设场地竖向规划为例,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进行方案评价,结果客观、公正,便于实践。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场地,竖向布置,场地排雨水,灰色关联分析

参考文献

[1]雷明.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罗党.灰色决策问题分析方法[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5.

[3]CJJ83—1999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S].

[4]李楠.场地与建筑设计竖向设计[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11):211-217.

[5]何友军.山地城市竖向设计初探[J].有色冶金设计与研究,1999,20(3):13-14.

[6]丁威,张永奇.工业企业总图布置方案灰色系统的优选方法[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08,34(1):116-119.

新农村建设方案 篇3

[关键词]江西新农村 农村教育新体系

[作者简介]尹姗(1965- ),湖南攸县人,江西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讲师,从事成人教育研究;曾青云(1958- ),江西吉安人,江西师范大学成人教育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成人教育研究;孙卫星(1957- ),男,中国人民银行南昌市中心支行。(江西 南昌 330027)

[中图分类号]G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6-0063-03

江西是一个农村人口较多,农业比重较大,经济欠发达的省份,要实现在中部地区崛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江西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而站在历史的高度鸟瞰江西新农村建设,可以发现农村教育已成为建设新农村的基石与支点。在建设新农村与农村教育新体系建设之间,集中表征出过去与现在江西农村建设的问题与矛盾,同时也孕育着江西农村发展的前景与未来。如何把握好建设新农村与农村教育的复杂关系,进而以农村教育新体系建设推进江西新农村建设,这就需要我们以更广阔的视野和更长远的战略眼光,对建设江西新农村与农村教育新体系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的深度探究。

一、建设江西新农村呼唤农村教育新体系

(一)农村教育新体系是建设江西新农村的迫切要求

建设江西新农村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浩瀚工程。依据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方针,目标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着力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养造就新型农民;推进社会和谐,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尽管要求与目标涉及甚广,内涵博大精深,但只要对其本质属性与外部关联稍加分析,就可以清晰地发现,制定“20字方针”要求的初衷、目标实现过程以及最终实现目标,都离不开数以亿计的土生土长在中国农村的广大农民群众。

实现建设新农村的宏大目标,全面提高农村人口整体素质应是第一位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需要有政府的支持、技术资金的投入,更迫切地要求农村人口整体素质能有一个强势转化,否则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将由资金、技术转为人力资源的开发。这意味着江西新农村的“新”,不仅新在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生活富裕,新在农村秀美的田园风光,更新在培养新农民。培养新农民离不开发展农村教育,但从目前江西农村教育整体上看,教育体制、运行机制、教学质量、办学条件等软硬件环境,都与建设新农村的目标要求相距甚远。要建设新农村就必须对现有的农村教育体系进行革命性变革,通过教育格局调整、体制创新、制度建设、资源整合、环境优化、城乡互动,建立起一个新型的农村教育体系,进而以农村新教育建设推进江西新农村建设。

(二)农村新教育理念及其特征

农村新教育既是一种办学理念,也是一种办学模式,是对传统农村教育观念扬弃基础上的创新,是农村教育体系的重新规划、教育目标的重新确立、教育格局的重新调整、教育行为方式的重新抉择,彰显着“人本”色彩和文化底蕴。其基本内涵是:在教育结构上,以基础教育(义务教育)为原点,以农村成人教育和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为延伸,构建农村教育“铁三角”;在教育体制上,由以政府体制内办学为主转为政府体制内办学与社会、企业、个人体制外办学并重,加快农村教育“社会化”;在资金筹措与资源开发上,由政府财政性供给和运作为主转变为政府供给、开发与社会、村镇、企业、个人多渠道筹措、开发为主,实现农村教育资源投入“多元化”;在教育运行机制上,以发展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开发农村乡土人力资源为基点,以现代教育改造传统教育为动力,以促进城乡教育互动为切入点,以农村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开创农村教育新局面。

农村新教育还具有明显的现代特征:一是农村新教育建设突显持久性。它不是为了适应社会经济某一发展阶段需要而进行的短期性建设,更不是为了满足某些政府政绩需要搞的应急性建设,而是面向现代、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长久性教育体系建设。它存在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始终,贯穿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二是农村新教育建设强调主动性与互动性。不仅致力于农村教育的自主发展,执著追求农村教育完美的主体形象,而且激励城乡教育互动和内部诸要素间的互流,最大限度地推动城乡教育和内部教育板块的无缝链接,力图通过城乡教育与内部要素的交流与交换,为农村教育建设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激活农村教育潜力,延伸农村教育链条,形成教育发展新生态。三是农村新教育建设注重实效性。它不是样板工程,更不是亮化措施,而是面向广大农村人口、惠及子孙后代的公益性事业。它不仅要求在蓝图规划上具有时代性、先进性、前沿性,而且在建设的实践中更注重务实性、可操作性、可持续性。在教育管理体制、教育投入机制、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师资建设等方面,必须与建设新农村发展要求相适应,在新农村建设中真正发挥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作用。

(三)农村新教育建设的重大现实意义

建设江西新农村是一项惠及全省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相比以往,“建设新农村”是一个呼应新时期发展战略转变、统领全局的新提法。新农村建设的“新”集中体现在,一是城乡之间良性互动和谐共存,持续发展;二是农村各项社会制度逐步完善;三是新农村要体现出社会和谐,人民生活幸福。而要切实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意,就需要有着力点。从某种意义上讲,农村新教育建设就是这个着力点。

一方面,农村新教育建设是建设新农村的“温度计”,集中反映建设新农村的成果与程度。农村新教育建设不仅是新学校建设、教学基础设施的增加、教师工资待遇的提高、学生就读率的增长,而是当地政治文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程度与水平的真实反映。江西乃至全国农村建设和农村教育发展的实践表明,尽管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存在区域性差异和历史的惯性作用,但农村教育是否有所发展,则是一个共同话语,透过农村教育这个窗口,人们可以大致估量出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真实程度。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了,而农村教育未有起色,那么,这种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可能就属于政绩工程之类或急功近利式的泡沫经济。同样,凡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切实有所发展,当地农村教育发展的程度与水平就肯定会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另一方面,农村新教育建设是建设新农村的“推进器”,有力推动建设新农村进程。建设新农村最缺乏的就是人才。过去,为了解决农村建设人才不足的矛盾,国家和各级政府曾大力推行过城镇科技人才支农、企业送技术下乡等举措,但对于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庞大人才需求来说,这只是杯水车薪,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而建设新农村需要的人才,不仅数量庞大、种类繁多,而且要留得住心,扎得下根,这决不是依靠外部人才支援所能达到的语境。需要大力发展和创新农村教育,构建符合新农村建设要求和适应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实际的新型农村教育体系,更好地培养和造就数以千万计的农村专业技术人员和数以亿计的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储备与智力支撑。同理,一个地方的农村新教育建设搞得好,当地农村人口整体素质和技术人才数量就必然显著提升,并由此产生巨大的同向推力,开创当地建设新农村的新局面。

二、构建农村新教育新体系构想

(一)构建“三位一体”的农村教育新体系

构建“三位一体”体系,是农村新教育建设未来发展的重大课题。农村基础教育、农村成人教育、农村职业教育是建设农村新教育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三位一体”教育体系的核心是,以农村基础教育为主体,以农村成人教育和农村职业教育为两翼,三者相互衔接、相互作用、相辅相成,构成一个覆盖农村区域,跨越时空的教育网络,为不同地区、不同要求、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广大农村人口提供教育服务,不断满足建设新农村的教育需求,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增产增收和改变乡容村貌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构建“三位一体”教育体系的要点是,一要盘活农村基础教育的现有资源,充分发挥农村基础教育教学设施和师资的多元功能与效用,构建农村新教育建设的主要基地。可以采取基础教育资源叠加利用和交错使用的方式,突显农村中小学一校多能形象,促使农村基础教育资源不仅为农村中小学教学服务,还可为农村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服务。学校既是普通教育中心,又是农民文化技术教育和培训中心、农业科技知识培训中心,还是农业科技的示范中心和信息传播中心,成为乡村基层开展文化、科技和教育活动的重要基地。二是要继续发挥农村职业学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各种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机构的重要作用,通过资源整合,加快农村成校和职校的恢复与建设,重点解决“房子、班子、票子”问题,建立全新意义上的农村职成教育体系。

(二)创建“多元互动”的农村教育新模式

创建“多元互动”的教育模式,是农村新教育建设的方法论选择。运行何种教育模式,关系到农村新教育的实效性与持久性,可以说,特定的教育模式既是农村新教育植根的土壤,又是一切教育活动运作的逻辑空间。“多元互动”教育模式的首选任务就是要阐明农村新教育是怎样一种主体构成与体系结构,怎样一种实施过程和行为推进,怎样一种资源整合与社会参与,其运作的关键是实现城乡教育资源无障碍流动和各类教育无缝对接。

一是要促进城乡教育资源无障碍交流与交换。包括实现信息资源的互通,消除由于信息不通或不对称造成的教育资源浪费,并通过网络教育和远程教育,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同时,大力推进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深入开展城镇支援农村、强校支援弱校工作,推动城乡教育资源、人才的无障碍流动,鼓励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形成城镇支援农村,农村反哺城镇的良性互动机制。

二是要实现农村各类教育的无缝对接。教育链条脱节是以往农村教育的沉疴,农村基础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之间缺乏必然的通道。农村基础教育除部分和少数学生有幸进入高中和大学外,绝大多数学生初中、高中毕业即失去了接受再教育的机会,而农村成人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又由于生源不足难以维系,出现“有要求而无需求”的怪现象。农村新教育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通过各类教育的无缝对接,对广大农村青少年学生实行分流分层培养。农村学生初、高中毕业后,可根据学生个体的不同,分别纳入高中、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的轨道,从而形成完善的农村教育链条。

(三)营造“和谐安定”的农村教育新环境

农村教育社会环境不尽如人意是不争的事实。在农村教育发展过程中,尽管党和国家再三强调农村教育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并出台了多种政策与举措解决农村教育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但这些政策和举措在落实过程中被片面曲解或断章取义,有名无实,真正落实到位且发挥效应的不多,导致农村教育发展所必要的软硬件环境不断恶化,在农村经济社会结构中排序末位。在许多地区,农村教育发展缺乏制度保障,似乎可有可无,教育经费拖欠或挪用现象普遍,农村教师社会地位低下,处于难以维系的境地。这些问题的存在,尽管有其特殊的历史与现实原因,但绝不能成为搪塞推挪的借口,而更应该触发对历史症结的深刻反思和对未来行动的理性选择,换而言之,就是要通过加快农村法制建设和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为农村新教育建设营造一个“和谐安定”的育人环境。

因此,从现在起就必须为营造“和谐安定”的农村新教育建设的环境积累“要素”。作为新教育建设的重要构件与基础,应当立即着手农村新教育建设所必需的社会与法制环境的构建与完善,以此保障和支撑新教育建设的“和谐安定”发展。这种“和谐安定”的环境,应将历来党和国家有关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最新理念与政策方针注入农村各级政府,将全社会对农村教育的重视与关注引入广阔农村;应对现有的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规章制度进行系统梳理,对农村新教育未来建设所需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进行科学凝练与制定。此外,应以更为宽广的视野、更为前瞻的眼光,对农村新教育建设的未来做出既符合中国社经济发展潮流又重乡土实际的蓝图勾画,为未来农村新教育建设实践提供必要和卓有成效的社会与法制保障。

[参考文献]

[1]林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教育作用[J].教育评论,2006(2).

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 篇4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要求,推进我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系统、规范、深入开展,结合我村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情况

芦林街道上呈村位于县城西部,上广公路以北,东与芦林街道西坛居、南与芦林街道塘溪居、西与芦林街道五里居、北与信州区朝阳乡毗邻,距上广公路1公里处,紧靠芦林工业园区,区位优势明显。全村有10个村民小组,446多户人家,人口近2100人,总面积为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046亩,山地4480亩。

近年来,村两委班子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开拓进取,工作扎实,作风民主,在带领全村人民改善基础条件、发展优势产业、脱贫致富奔小康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多次受到上级部门的表彰,在群众中享有较高的威信,干群关系融洽。广大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心大,信心足。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及省、市、区有关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农业特、工业兴、田园美、休憩乐”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参与性,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建设步伐和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文明村创建为切入点,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村环境、提高文明程度,全面推进农村生产力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二)基本原则

坚持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原则。新农村建设必须强化产业发展基础,围绕区域资源特色,突出发展生态产业,形成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支撑体系,推进农民持续增收。

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在新农村规划和建设中,坚持根据我村实际,紧密结合资源状况和经济基础,突出高标准、低成本、可承受、可操作和可持续的特点,不搞形式主义,急功近利;制定建设目标要切合实际,切实可行,不搞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坚持正确处理阶段性目标和长远目标的关系,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打好基础,分步实施。

坚持全民参与、因地制宜原则。开展新农村建设,应该在上级政府的领导下,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从解决农民最关心的具体问题入手,调动农民积极性,组织和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参与,以农民自愿、村民自治为主,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坚持整体推进和突出重点原则。新农村建设要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为重点,协调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坚持有重点、有突出,确保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三、总体目标和建设重点

(一)总体目标

力争在几年时间内使我村基本形成功能齐备、空间布局合理、设施完善高效的村庄建设体系,把我村建设成为人居环境优良、社会保障均衡、民主法制健全、邻里诚信友好、农民富裕健康、社会安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我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社会协调发展。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村集体经济稳步增长,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农民人均纯收入有较快增长。

——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村路网全部硬化,农民住房、饮用水安全达标;农户基本用上无害化厕所,村污水、垃圾得到有效处理。

——公共服务设施健全。村建有标准卫生室,满足农村初级卫生保健需求,建立农民健康档案;配有完善的商业网点、健身场所和文化中心。

——人居环境大为改观。消除私搭乱建、人畜共处、柴草乱堆等影响环境的不文明行为;村庄、河道、宅旁院落实现绿化美化,绿化覆盖率明显提高。

——社会事业较大发展。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农村合作医疗、五保供养、特困救助等社会保障制度得到有效落实;农村初级教育、成人教育、科技推广、科普宣传体系进一步完善。

——文明程度显著提高。村庄管理法制化、制度化、民主化;农民素质大幅度提高,养成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尊老爱幼、邻里和睦、诚实守信;农民安居乐业,公民道德水平显著提高。

(二)新农村建设重点

我村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是:培育基础产业,增强农村发展动力;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初步建成经济发展、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生活宽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1、大力发展农村产业,着力提高农民收入

以生态农业为抓手,推广高效型种养殖模式,发展庭院经济。成立行业协会,做好农产品的加工与销售。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打造新农民。巩固和完善水利设施等生产条件,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培植优质农产品,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2、加大综合整治力度,优化农村发展环境

以“治五乱、刹三风、四改四通”为重点,推进村庄整治,加大综合整治力度。“五乱”,即柴草乱放、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流、畜禽乱跑;“三风”,即请客送礼风、抹牌赌博风、封建迷信风;四改四通,即改水、改厕、改圈、改厨,通水、通电、通路、通电信。以村内道路硬化、村庄环境美化、农户厕所无害化以及治水、治乱、治污为主要内容,大力推进农村新风新貌建设,解决好人畜混杂的局面。建设与村庄规模、布局高度协调的农村路网体系,村庄主干路、支路和宅前路全部硬化。建设街头绿地、环村林,见缝插绿。改造农村厕所,实现农村厕所无害化。实施农村改水工程,保证农村饮用水安全达标。拆除村庄内占用道路、河道、绿地等公共场所的违章建筑,实现村庄干净整洁。采取“村收集、镇处理”的模式,实现垃圾密闭收集、运输和无害化处理。

3、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合理利用土地,做好公共活动场所兴建工作,将自来水、路灯、沼气池、道路硬化等建设纳入新农村城镇规划之中,大力推进文化、学校、卫生等农村公共事业。以“一屋(农家书屋)、一室(卫生室)、一店(连锁便利店)、一场(体育健身场)”为主要内容,建设与村庄规模相适应的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体育、商业等公共服务设施,增强设施共享性,提高利用效率。建设农家书屋,满足农民读书、阅报等活动需求;建设卫生室,配备专门医务人员和急救联络系统,满足农民初级医疗保健需求;建设联村或者连片连锁便利店,满足农民日常购物需求;鼓励利用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路灯,推广沼气等新型能源,倡导农村能源利用多样化;积极推动农村信息化进程,重点推广网络、视频、广播、电视“四位一体”的信息网络,满足农民对科技、信息、文化、教育的需求。

4、创新农村管理方式,建立建管长效机制

建设是基础,管理是关键,坚持“硬件建设上水平,软件建设上素质”,探索切实可行的农村管理长效机制。充分发挥村党支部、村委会、村民代表大会等组织的作用,创新农民参与机制,激发农民创造新生活的自主精神,动员和组织农民投资投劳建设新农村;引导建立村民理事会,处理村民生产生活、公共事务、社会治安、邻里关系等事务,成为村民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载体;建立健全能充分体现新农村建设内容和要求的村民自治章程,实现村庄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加强农村法制教育,提高农民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塑造遵纪守法、勤俭节约、移风易俗的新型农民。

四、步骤和措施

按照“一年有起色、三年见成效、五年上台阶”的目标,我村新农村建设按以下三个阶段来组织实施。

1、宣传发动阶段(从2006年3月开始,贯彻始终)

广大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成败。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我们将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目标要求以及具体措施。把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真正调动起来,引导和动员广大群众自觉地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

一是对村干部的培训。培训内容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关形势、任务及作法,帮助村干部正确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涵义,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运作办法。二是会议宣传。召开动员会,宣传新农村建设的有关政策,传达中央及省、市、区精神,学习外地先进经验作法,安排部署我村新农村建设事宜。三是横幅标语宣传。通过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制作宣传专栏,广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具体内容和建设目标,让全村人民了解新农村建设,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来,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形成上下联动,整体推进。

2、示范带动阶段(2006年4月至2008年12月)

结合村情实际,按照分清轻重缓急,有步骤、有重点,逐步推进的原则,重点搞好以下几项新农村建设示范工作,以点带面,总结推广。

(1)村庄整治示范工程。选择大塘和沙墩自然村作为整治示范点,在村庄四旁、道路两侧和空地栽花种树,进行绿化,做到家家有花有树,处处花红草绿。做好村庄环境卫生的整治工作,清理土堆、石堆、柴草堆,做到堆放有序;清理杂草、粪便、垃圾,做到定点存放、定期处理;清除乱搭乱建;修建卫生公厕等。做到节能环保,无暴露垃圾,无污水横流,村容村貌整洁美观,彻底改变“脏、乱、差”现象。

(2)村主干公路建设工程。结合“村村通”工程,对村主干公路进行建设,特别是示范点道路水泥硬化通户率达100%,公路两侧兴建排水沟,实现路面整洁,交通顺畅。

(3)水利基础建设工程。修筑一条长600米的抗旱排涝渠道,对洪冲水库陈旧启闭机进行更换,并对水库一、二级跌水进行整修,东西干渠进行整治,全面改善农业水利基础设施条件。

(4)校园整治建设工程。投入资金30万元,对桃元学校教学楼进行改貌建设,校园整体绿化,使校容校貌焕然一新,教学环境明显改善。

(5)百亩有机茶园”示范基地建设。在村山场,高标准整地一百亩,全部栽植优质茶苗。并建造工作用房,配备专职人员,进行实施管理。

(6)桃元敬老院扩建工程。在村敬老院原基础上建一幢大楼,按照宾馆的标准进行设计施工,建造院墙,整体绿化。

(7)“农家书屋”建设。按照国家新闻出版署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一户“农家书屋”。以满足农民读书、阅报等活动需求。

(8)村级活动场所建设工程。将村原有两层旧楼进行扩建,并整体装潢。彻底解决村部办公场地拥挤,村各项工作制度和各种活动不能正常实施开展的现象。(9)平菇示范基地建设。以村民齐叶先等平菇种植户为基础,引导他们扩大生产,形成规模。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业产业化体系。

(10)建立“农家乐”示范户。以休闲垂钓和果园采摘为重点,精心规划,发展5户“农家乐”特色旅游。

3、全面实施阶段(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

巩固已实施的项目,扩大效益好,群众积极性较高的经济发展项目。强化民主管理,推进村庄整治,全面实现本方案制定的总体目标。

五、新农村建设工作保障措施

(一)成立组织,加强领导

为确保我村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成立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要求领导小组成员要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快新农村步伐的高度,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在街道党委和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切实抓好各项工作的组织实施,抓好各项利民政策的落实,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实效。

(二)加强村党组织建设,发挥核心作用

加强党组织建设,开展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标准党组织活动。建立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党组织工作规范化、村民自治法制化、民主监督程序化的“一制三化”工作机制。教育党员干部带着感情、带着责任,为民造福、为民解困、为民排忧。全面开展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员、把优秀党员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的农村基层干部的活动,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增强村党支部的凝聚力、感召力和战斗力。

(三)协调配合,形成合力

新农村建设任务十分繁重,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配合。要建立领导小组督办、村驻点干部负责协调、村民组长具体来抓的联动工作机制。全体村干要围绕新农村建设大局,立足各自职能,密切配合,通力协作,搞好服务,形成合力。

(四)建立监督检查机制

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 篇5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整体推进我县新农村建设工作,尽快改变农村面貌,县委、县政府决定,集全县之力,打一场“改旧换新”的攻坚战,实现全县新农村建设预期目标,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

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以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以环境建设为突破口,各项工作整体推进,尽快改变农村面貌,大幅度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二、目标任务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根据我县基础条件和现实需求,要以农村环境建设为突破口,先行一步抓出成效,带动其它各项工作同步跟进。经过一年努力,全县160个村全部成为达标村,10%的村成为先进村,争取少数村成为标兵村。利用三年时间,全县50%的村成为先进村,10%的村成为标兵村。

1、达标村标准:也就是实现“三化”和“五到位”,就是村所有自然屯净化、绿化、美化达标,卫生清理到位、有碍观瞻的堆积物清理到位、绿化到位、美化到位、畜禽圈养到位。卫生清理到位是指街路、边沟、室内外整洁干净,没

有死角死面,设有垃圾处理场,建立卫生长效保洁机制;有碍观瞻的堆积物清理到位是要拆除影响村容的烂房、烂墙、烂院、畜圈,清除垃圾、柴草、路障、杂物;绿化到位是指村屯出口和主巷路都要栽树,不缺株、不断档,庭院要栽植果树;美化到位是指路边、墙边、空院、空地都要栽花、种草,美化环境,村屯内凡硬化以外的地面全部要用树、花、草覆盖,做到不露土;畜禽圈养到位是要通过改圈实现人畜分离,积极推进沼气和标准化厕所建设。

2、先进村标准:在集体经济稳定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农民人均收入高于全县平均水平10%以上,特色产业收入占总收入40%以上的基础上,实现“六化”和“六个一”。“六化”即道路硬化、边沟围墙一体化、村屯道路绿化、环境净化、路灯亮化、文体活动经常化。“六个一”即有一个科技文化活动室、有一个标准化卫生计生室、有一个幼儿园、有一个休闲健身场所、有一个便民超市、有一个农村信息服务网络。科技文化活动室,要设施齐全,功能多样,组织农民经常开展活动,强化农民集体观念,增强凝聚力。标准化卫生计生室,设施达标,把医疗和妇女孕检结合起来,做到小病不出村。幼儿园,学龄前儿童及时受到教育,园所设施、师资符合教育部门要求。休闲健身场所,要有绿化小公园或小广场,配有体育器材,供村民休闲、健身、娱乐。便民超市,依托原供销社资源,建立便民超市,达到环境整洁、货

物齐全、质量可靠,方便农民购买。

3、标兵村标准:在先进村的基础上,实现“两高”、“一特”、“一区”。集体收入要高于全县平均水平,年稳定收入实现20万元以上,并以10%的幅度递增;农民人均收入高于全县平均水平10%,并以每年10%的幅度递增。特色产业突出,形成“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收入占总收入50%以上。有一个牧业小区,按照规划建设,实现畜禽集中养殖,提高效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实现农民生活富裕,居住环境优美,乡风文明和谐。

三、保证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以“四镇”、“四线”、乡镇所在地村为重点,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和主管领导分别包保重点乡镇,其他县级以上领导分别包保重点推进村,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要明确一名领导负责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乡镇副乡级以上领导各包保一个推进村。工作认真负责、包保成效显著的将予以表彰奖励和提拔重用;工作力度不大、包保村没有变化的要坚决进行组织调整。各乡镇要制定具体的新农村建设考核办法,将村干部工资与新农村建设工作挂钩,实行工作责任承诺制。达到达标村标准的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按规定兑现报酬,没有达标的,按照任职承诺进行处罚,并启动法定程序对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进行调整;达到先进村标准的,给予村班子奖励。

如连续保持五年,由县乡共同为村支部书记缴纳养老保险;达到标兵村标准的,除给予村班子奖励外,村支部书记可提拔为副乡级领导职务或享受副乡级待遇,继续在村里工作,并实行动态管理,如果连续五年保持标兵村标准,村支部书记可以终身享受副乡级待遇。每半年县级领导在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汇报一次包保乡镇、推进村的工作情况。七月份县委、县政府集中检查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环境整治工作。九月份集中检查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人大、政协要定期对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视察,加强监督;县委、县政府分别组建督查工作组,加大督查力度,随时检查通报。

2、营造舆论氛围。各级干部要带头宣讲新农村建设理论、政策,县、乡、村要充分建设和利用好宣传阵地,及时报道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情况。新农办利用《简报》,及时反映、推广各地的经验、作法。新闻媒体要坚持以新农村建设为宣传主线,常年不断线,月月有重点。各种文体活动也要融入新农村建设内容,达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3、发挥政策效能。各涉农部门,要积极争取省、市补助项目,增加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按照规定,用好、管好省新农村建设专项补助资金,充分发挥效益。积极探讨调动干部、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奖补办法。各帮扶部门要用好用足用活国家、省、市的相关政策,多方争取有利条件。

4、发动社会参与。进一步加大帮扶力度,扩大帮扶面,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利用地缘、亲缘、人缘关系,组织引导全县所有企事业单位、机关工作人员参与新农村建设。通过企业帮扶新农村建设,增强村企之间关联度,实现双赢,共同发展。通过“同乡联谊”活动,吸引“**县在外能人”回家乡投资建设,多做贡献。组织副局级以上领导干部回出生地,为新农村建设做贡献。邀请在**县工作过的县级以上领导,回来看看,为新农村建设献计、献策。进一步落实《**县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考核办法》、《**县新农村建设驻村指导员考核办法》,调动帮扶单位和驻村指导员积极性,形成合力,推动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

5、发挥主体作用。加强对农民组织引导,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制定对农民自有财产建设项目奖补政策,调动农民自我投入的积极性。对于村内集体公益项目建设,通过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方式,引导农民投资投劳。坚决杜绝村集体举债搞建设。积极推行村务理事会制度,实行农民自己的事情自己办,建设好自己的家园。

6、利用典型推动。县、乡、村都要着力培养和选树好各类典型,大力宣传典型的好经验、好作法,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开展“比学赶帮超”活动,以典型带全体,以典型促后进,推动工作均衡开展。

四、考评办法

1、综合考评。为了保证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和规划目标的实现,严格执行《县级领导包保乡镇和推进村新农村建设工作责任制》、《**县新农村建设乡镇、村工作考核办法》、《**县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考核办法》,把新农村建设工作纳入全县综合考核评比表彰系列。

2、考核内容。考核的主体由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责成有关部门负责。各部门制定具体、详细的方案进行考核。主要考核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新农村建设投入情况、工程项目完成情况、环境面貌变化情况。

3、考评重点。新农村建设县乡考核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按项目考核,量化打分,所得分占总分50%;另一种是通过组织全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大检查的方式进行考核,占总分50%,两种考核综合后,排出名次。乡镇新农村建设的考核结果一并纳入千分考核系列。

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 篇6

一、基本情况

金田社区移民小区位于衙前圩镇的东部,东与衙双公路相交,南与衙前交警中队相邻,西与于新公路相连,北与滨江小区相接,这里群山环抱,风景优美,交通便利。该小区共有移民户52户,常住人口216余人。

二、指导思想

以党的**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切实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各项工作,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农民增收为主线,着力改善区容区貌,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群众居住质量,努力把金田社区移民小组打造成经济发展、文明经商、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和谐文明的新农村建设点。

三、基本原则

1、坚持规则先行、梯度推进的原则。邀请专业机构实地测量,根据区位、人口、产业、生态等不同条件,因地制宜确定好村庄建设规划。镇村联动,按照美丽乡村“五美”村、新农村建设达标村、清洁工程卫生村的标准,分层次、分阶段推进。

2、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根据移民小组的实际条件和经济基础,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打好基础,分步实施。正确处理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的关系,追求实效,不急功近利,不搞形式主义,不搞面子工程。

3、坚持群众主体、政府引导的原则。尊重居民群众意愿,积极组织和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参与,从解决居民最关心的问题入手,以居民自治为主,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4、坚持重点突破、统筹推进的原则。坚持以发展主导产业,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小组环境,完善基础设施为重点,整体推进基层党建、社会综合治理、文明经商、精神文明建设等各项事业。

四、目标任务

金田社区移民小组新农村建设点的目标任务是改善基础设施,建立科学合理的小组规划管理体制,把小组规划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以改善移民小组的基础设施为重点,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全面达标。

一是搞好小组建设规划。结合实际,注重实效,适度超前的原则,做好移民小组建设规划图。

二是搞好路面水泥硬化。实现小组内外主干道、巷道和入户路全面水泥硬化,硬化总面积达1500平方米。

三是搞好路面排水设施。完成排水沟长750米,完成小组内52户居民的改水、改厕工作。

四是搞好小组主干道两旁的美化亮化设施。铺设水泥地花砖1353平方米,种植景观树木200余棵,架设路灯15盏。

五是搞好“三通”(即通水、通有线电视、通信息)。小组52户居民户全部用上安全卫生的自来水,户户通有线电视,家家安装了电话或手机。

六是建立环保机制。按照“四个一”(即有一个垃圾集中处理池,有一个垃圾处理民约,固定一个保洁人员,确保一个整洁的小区环境)的要求,建立卫生包干区责任制度,每户配备垃圾桶和垃圾袋。

七是推进社区建设。组建一个社区,整合信息代办点、计生室、社会治安室、党员活动室、农民培训场所、老年人娱乐室等社区服务设施,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体活动,活跃群众文化,陶冶村民情操。

八是培育文明新风。用先进文化充实群众思想,提升社区社会文明程度,促进居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向现代化转变,形成健康文明、进步的社会风尚。重点开展以“十星文明户”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破除陋习,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

五、方法步骤

1、宣传动员阶段(20**年元月—3月)

一是成立机构,组建金田社区移民小组新农村建设理事会。二是制定实施方案,镇政府派出驻社区工作组,深入基层调查摸底,召开相关会议,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确定建设内容。三是宣传发动,召开移民小组新农村建设动员大会,充分调动党员干部和居民的工作热情,动员各家各户募捐新农村建设缺口资金,群众对此乐意接受,募捐户达到100%。

2、组织实施阶段(20**年3月—20**年11月)

(1)科学制定小组发展建设规划,确保规划质量,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务求实效,不铺张浪费,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合理安排基础设施建设任务。(3月底前完成)

(2)抓好环境整治,清除小组内乱堆乱放51处;乱搭简易工棚3处,面积350平方米;乱倒垃圾的现象。(4月底前完成)

(3)改善人居环境,搞好景观树林种植和路灯亮化实施,搞好水、电视、电话三通设施。(7月底前完成)

(4)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硬化小组内外水泥路面,砌筑排水沟,铺设地花砖,建设生活垃圾处理池。(11月底前完成)

3、巩固验收阶段(20**年12月底前)

对照目标任务查缺补漏,基本完成方案中提出的目标任务,总结小组新农村建设建设工作经验,形成长效的工作机制,提出验收申请,做好迎检准备,接受县委、县政府验收。

六、工作措施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成立衙前镇金田社区移民小组新农村建设点工作领导小组,由曾宪桂任组长,方贺煌任副组长,刘文华、张柏生、王守敏、彭显光、李红卫为成员,下设理事会,理事长黎世柳,成员为郭爱淮、张兰继、彭遵全。具体负责新农村建设点的日常工作。要强化对新农村建设点的指导,形成工作合力,并对照目标和任务,在人力、物力、财力和政策上予以倾斜。

2、广泛宣传,激活热情。充分利用会议、标语等形式,把新农村建设点建设的意义作用以及内容、操作方式等向群众讲清讲透,从而激发群众的创建热情,以群众的积极支持和参与推动综合示范点建设。

3、财务公开,阳光操作。理事会是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和实施机制,方案的确定和资金的使用是群众最关心的敏感事项。因此,要做到事先征求,事后公布,才能取得广大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建设进程中才没有阻力。

4、倒排工期,确保实效。采取倒排工期的办法,制定详细的项目时间安排表,落实到人,以保证工程质量及时间进度。建立定期督查、调度制度,定期召开工作进展例会,确保建设工作取得成效。

新农村建设方案 篇7

新农村规划是一个全新的规划。首先, 新农村规划与城市规划不同, 具体表现在内容、标准、类型上呈现出相对特殊性;其次, 将道路交通、工程管网、市政环卫设施等统统纳入到公共设施建设中进行统一安排, 但又缺乏相应的标准和规定, 只能参照重庆市的相关规定和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部署;第三, 规划打破了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分类进行的模式, 将宏观、中观、微观层次的内容统一纳入规划进行安排。基于此, 新农村规划还没有现成的模式和标准可以直接套用, 这就需要我们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 以更广阔的视野来探索新农村规划, 建立一套适用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体系。

二、新农村规划的现状及分析

(一) 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简要回顾

重庆市8.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76%为中低山地区, 山高坡陡、交通不便和相对落后的小农生产方式造成农村居民点规模小、点多面广、基础差的基本情况。基于现状, 重庆市开展新农村建设的难度大, 首先体现在新农村规划方面。为推进新农村建设, 重庆市开展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千村推进百村示范”工程, 通过千村重点推进和百村示范, 为全市山地新农村建设探索经验。统筹协调20个市级部门1.74亿元资金启动了示范村项目建设, 带动区县、乡镇、农村居民及社会资金投入6.12亿元。经过一年多的努力, 全市各区县分别进行县级新农村规划的编制, 在新农村建设规划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二) 新农村规划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重庆市在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 在新农村建设规划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 新农村规则在编制、实施以及保障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村镇规划编制工作的“重城轻乡”以及规划编制的滞后不能满足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规划是先行环节。在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下, 地方区域规划比较普遍地存在着“城有乡无”的情况, 特别是村庄缺乏科学规划。从走访区县来看, 建制镇、乡集镇的规划大多数都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编制的, 早已到了修编或重新编制的阶段, 已经适应不了当前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另外, 据调查发现, 农村的许多重大安全隐患以及不合理的布局都与没有规划及没有执行部门法规和标准有关。如:农村居民的饮用水源被工业、养殖业或生活污水污染等。规划的滞后导致了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由于没有规划的指导, 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均衡, 且严重滞后。另外, 以石柱县为例, 32个乡镇和241个村 (社区) 截至目前已编制镇乡总体规划的只有少数几个乡镇, 已编制新农村村级规划的只有22个村, 覆盖率均不到10%。可见, 新农村规划的工作还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

2、村镇规划编制投入不足, 缺少资金的保障。按照2005年修订的《重庆市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第九条规定, “所有村镇都应制定规划, 并按批准的规划实施, 村镇规划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 按照国家及市颁布的有关技术标准进行”。然而, 关于乡镇规划的编制经费, 《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和《重庆市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均未给予明确, 加上现行重庆市区县级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 各乡镇的财政统一由区县财政管理, 使得各乡镇规划编制经费来源不明和不足, 从而造成了规划编制的滞后和编制成果质量的欠缺。区县的规划经费投入虽呈逐年增长态势, 但区县规划经费投入总量不足且不平衡。

3、乡镇规划管理人才匮乏, 规划的龙头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调研中, 乡镇规划的人员配备不足、专业人员稀缺等问题普遍存在, 是影响乡镇建设管理工作和新农村建设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乡镇规划的管理人才缺失和管理水平的低下, 实际上反映了规划人才的缺乏和规划能力的欠缺, 而规划能力欠缺主要体现在知识和财力方面。有些村镇干部对规划的认识还停留在“图上画画, 墙上挂挂”的阶段, 在现实的生活中并不是依据规划来开展生产建设活动。调查发现, 在经济欠发达的山丘地区, 村镇干部普遍不熟悉村庄规划知识, 对于村庄规划的作用、内容、重点、程序, 各种设施如何合理安置等都缺乏了解。

受农民传统意识影响以及认识上的差异, 同时受用地指标约束, 造成农户实际建房与规划脱节, 新农村规划不能得到有效实施。甚至很多地方把本应全盘考虑、综合协调的新农村建设片面理解为仅仅是村庄的村容村貌建设, 变成了拆房子、搬村子等简单建筑行为。目前, 重庆市的很多村镇建设还处在无规划可依或正在编制的过程中。即使是完成了规划编制工作的, 早期编制的规划方案由于经验不足, 已不能满足农村发展的实际需要, 对村镇村庄的建设工作缺乏足够的约束和指导, 更起不到前瞻性指导功能, 总体上存在一些问题, 需要进一步完善。

4、乡镇规划管理的机构不健全和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严重影响了规划的编制和有效实施。长期以来, 国家和地区的规划重点往往是城市, 由于需求导向的作用, 社会上从事规划的单位和专业人士为数不少, 但是他们的目光所关注的焦点往往不在农村。在城乡统筹发展的形势下, 他们当中许多人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也与新农村规划需要存在差距。乡镇规划管理的机构不健全, 规划管理和服务网络不完善, 同城乡统筹发展要求极不适应。以某县为例, 该县的规划局直到2007年3月才正式挂牌成立。目前, 该县的32个乡镇中只有20个设置了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 而且机构名称还不统一, 有的为“城建办”, 有的为“乡建办”。该县尚有12个乡镇还没有设置从事规划管理工作的专门机构。从现有的村镇规划管理机构来看, 其机构的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也是参差不齐。

乡镇级规划管理机制的不完善造成规划管理存在职能交叉、主体不一的现象。从调查来看, 有些区县单独设立规划局, 还有一些是在建委成立规划办公室。由于规划、建委以及国土等部门在职能划分上不够明确, 因此在管理中时常发生重叠, 管理规定过于烦琐, 造成执法主体不统一和执法过程、范围条块分割, 使规划管理和违法建设查处难度加大。

5、现有的规划标准体系仍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从区县调研反映的情况来看, 传统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城乡统筹规划的要求, 规划编制体系方法必须重新建章立制, 从而确立城乡总体规划的法律地位、科学方法, 以此为基础, 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城乡统筹规划编制工作。城乡总体规划编制体系应向下延伸至镇、村, 制定梯度规划编制任务和目标责任分解表, 明确完成时间及各级部门责任, 纳入城乡规划效能监督体系作为考核内容。

鉴于重庆山地农村的特殊性, 在编制村级规划时要注重新农村规划的灵活性。村庄的形成都有其自然、历史文化等渊源和经济、社会等条件, 其发展演变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 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村庄行政区划和空间位置的稳定性, 是村民安居乐业的重要条件。因此, 新农村规划要关注农村的普遍性, 但更要重视农村的特殊性。如重庆市地形地貌复杂多样, 市域范围内山地75.8%, 丘陵占18.2%, 平坝占6%, 市域内行政村的规模从2-20平方公里大小不等, 村平均人口约1400人。根据不完全分析, 村级之间面积可以相差11倍, 人口规模几乎相差5倍, 人均纯收入几乎相差1倍, 一个村内的村民小组 (社) 几乎相差12倍多。面对如此复杂的山地农村情况, 我们现有的标准和导则不能完全解决这些差异化问题, 必须因地制宜, 认识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分类、分区、分标准制定重庆市新农村体系规划。

三、完善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对策及建议

由于新农村建设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加之重庆市农村特殊性, 重庆市开展新农村建设规划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必须按照当地的资源环境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公共设施条件和农民居住习惯进行编制。针对重庆市新农村建设的复杂性, 我们开展新农村规划, 需要新办法、新思路, 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规划创新。

(一) 政府主导, 农民参与, 完善农村规划编制和审批体制

从重庆市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 推进新农村建设规划应以政府为主导, 选择试点, 模拟政府采购的方式, 由政府出资, 聘请规划机构和有关专家以及有相应能力的非营利组织深入农村, 为基层服务, 落实、完成新农村的新规划、参与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 这也是政府为农民谋求长远利益、建设城乡和谐小康社会的具体行动。

新农村建设规划不应仅仅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政府行为。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主体, 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愿望, 新农村建设规划应该是农民参与型的规划, 而不能单单政府型和专家型规划。所以, 应提倡由政府和农民一起参与新农村规划, 形成一个上下结合一起的行动。在参与农村规划的过程中, 起到教育农民、组织农民, 让他们自己动手创造自己的新生活。在“千村推进百村示范”的基础上, 进一步完善农村规划编制工作。抓住重庆市成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大好时机, 推进规划体系的改革, 明确规划审批程序和规范编制程序, 进一步完善重庆市的审批体制。

(二) 依据城乡总体规划和乡镇域规划, 科学制定新农村规划

针对当前农村规划编制水平不高的情况, 应科学统筹编制农村规划工作。镇域规划是指导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规划, 应着重从区域规划角度出发, 对乡镇域村庄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进行战略研究和合理布局, 科学制定新农村规划。要根据乡镇域村庄分布状况和相互依存关系, 预测合理的农村人口容量, 通过改造镇中村、拆除空心村、撤并行政村、合并自然村, 建立合理的镇、中心村、基层村体系, 引导农民向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分析研究本地域经济发展条件, 制定切实可行的产业发展规划, 引导农业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 引导乡村工业向开发区和工业区集中;合理确定乡镇域道路交通、公交车和通信体系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 明确功能分工, 优化资源配置, 实现共建共享, 引导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健康发展。各类建设活动都要纳入乡镇域规划统筹安排, 通过科学的乡镇域规划统筹安排和科学的新农村规划, 形成分工明确、功能互补、配套完善、环境优美、协调发展的镇村发展体系, 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科学的规划是发展生产、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前提。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根据村庄的不同类型, 在乡镇域规划的指导下, 应考虑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广大农民群众意愿, 规划的立足点放在现状基础上的适当改造和环境整治。综合考虑人口的自然增长,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和村落分布的调整以及自然地理条件、耕作半径等因素, 合理确定农村社区规模;以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住宅美化、过道净化、环境洁化、服务强化为主要内容, 统筹规划农村社区和居民集中点的布局;根据村的规模与等级, 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布点, 凸显新农村建设特色。另外, 高度重视、切实保护好村落中的文物古迹、特色民居等历史文化遗产, 发掘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和民居建筑文化, 丰富农村建设的文化内涵, 搞好乡村形象设计, 突出地方特色和乡土特色。

(三) 针对重庆农村实际制定城乡统筹规划标准、准则、方法

各地的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人力构成、地理条件等因素以及发展现状、势头存在很大差异, 以前制定的条例、标准、导则规定等注重普遍性, 忽视了差异性。从目前情况来看, 至今应该根据“一圈两翼”不同区位, 重大地形差异等因素划分出几大区域, 制定不同规划导则、指引, 分别加以指导。据调研, 区县普遍对城乡总体规划指引下, 新农村规划应如何开展, 应遵循的准则, 应达到的深度, 工作的重点等问题感到难以把握, 究其因, 还在于规划的示范作用不够。因此, 应结合已开展试点区县的经验, 尽快组织专人经验总结, 提高、制定出可以以指导全市城乡总体规划的导则、标准。

(四) 实行分类指导, 以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设施建设引导农民集中

由于广大的农村地理位置不同、经济基础不同、人文社会环境不同, 故新农村建设必须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和各地实际情况实行分类指导。如市区和区县城区的城中村和城边村主要按照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开展村级规划和村庄整治及改造, 远离市区的城郊村可按农村村庄规划建设有关要求进行村庄规划建设和整治;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村庄与经济较贫困地区村庄分别按照当地实际开展村庄规划建设和整治, 可根据经济发达程度和农民收入状况按小康型、宽裕型、生态型等层次进行规划。

根据主要地形、地貌特征, 可以将现状农民居住地划分为低山、丘陵、平坝三类地区。在城乡总体规划编制中, 可以发挥基础设施对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 将低山 (中高山) 地区划为禁止发展区, 弱化其基础设施, 基本不作投入;同时, 鼓励这些地区农民实行生态搬迁, 辅之以财政补偿;将丘陵地区划为限制发展区, 在条件相对较好处适当集中、配置基本满足要求的基础设施;将平坝地区划为优化和和发展区, 鼓励建立农民新村, 集中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

(五) 结合重庆农村特点和生活习俗, 对农村风貌特色延续的规划引导

新农村规划不能采用城市规划的理念和城市规划编制方法, 要保持乡村风貌和地方特色。重庆市农村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状况和人文社会环境差异极大, 应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 尊重农民的意愿, 本着保持原有自然风貌的原则, 根据当地的风土人情、乡风民俗进行科学规划。特别在旧村落改造中, 要注意保护原有风貌, 保留原有的院墙、街巷、树木及传统的建筑形式, 尽可能延续旧村落的历史文脉, 使得建成后的新村既体现出一种文化传统的沉积, 又具备现代化的生活环境, 满足人们对乡村人文氛围和社区功能的要求。

乡村规划还要与田园风光统一和谐, 保持乡村建设和生态保护的统一。具体规划设计应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和地物的特点, 尽可能在不破坏建设基地原有的河流、山坡、树木、绿地等地貌的基础上, 加以利用, 创造出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一致、富有当地特色的居住环境。

(六) 健全规划管理机构, 理顺规划管理体制

目前重庆市规划管理机构不健全, 由于历史的原因, 规划管理很少延伸到乡镇。村镇规划管理机构不健全, 严重影响了规划的编制及实施。为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应当以乡镇机构改革为契机, 健全规划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建制镇规划管理所的网络建设, 落实专职规划管理人员, 健全管理制度。同时, 要加强村委会的建设, 村委会是农民参政议政的常设机构, 也是村民参与新农村规划建设的组织机构以及新农村规划的审查机构, 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加强组织建设。

在健全规划管理机构的基础上, 要进一步理顺规划管理体制。严格界定规划管理机构的职能职责、明确规划审批程序、规范编制程序以及加强规划监督力度等。

(七) 加强基层领导干部和农民群众的规划知识培训

针对当前基层缺乏相关规划人才情况, 要加强规划知识宣传, 加大规划人才培养力度。基层领导干部的思想意识先进与否关系到规划工作开展和规划施行的实效。因此, 结合各地普遍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针对目前基层领导缺乏规划专业知识, 对规划工作的认识不到位, 对规划工作支持不够的实际, 由市、县一级政府组织, 有计划地分批集中基层领导学习, 由规划专业部门专业人员授课, 向他们讲授规划的基本知识和原理、原则。通过培训, 使基层领导干部提高对规划工作的认识, 在日常工作中有意识地自觉地将规划提高到决策层面, 指导他们的日常建设决策工作, 使规划工作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地方基层的支持, 充分发挥出规划的龙头作用。如重庆市开展新农村建设的“千推进百村示范”工程时, 加强对“示范村”、“推进村”规划编制的指导工作力度。针对当前农村规划的一些问题, 对全市“示范村”所在的镇长、“示范村”村长和全市农办、规划部门100名“规划指导员”进行规划培训。

参考文献

[1].黄信倩.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006/10

[2].郭大忠.新规划 新思维 新措施.山地城乡规划.2007/1

[3].张强.北京市新农村建设规划问题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3

[4].李小云.统筹城乡发展理念下的新农村规划建设.农业考古.2006/6

[5].曹立军.新农村规划与建设管理中的难点与对策.小城镇建设.2007/3

新农村建设方案 篇8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的全部工作和领导力的基础,是基层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推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如何适应农村改革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领导农村改革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切实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历史性任务,已经成为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在领导农村经济发展方面有待加强

随着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成了拥有种种自主权的生产经营主体,自主意识和独立意识大大提高,而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则失去了对集体经济资源的控制权,使农村基层党组织与分散的家庭之间的经济链条断裂,经济关系淡化,农村党支部可控制的经济资源大幅减少,公共事业服务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党组织原有功能的实现空间逐渐缩小。而在农村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普遍存在认识不足、准备不足、应对乏力的问题。职能转变没有及时到位,服务群众、联系群众、组织群众、动员群众的手段减少、功能弱化,导致带领群众发展经济方面思路不宽、办法不多,组织农民进行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能力不强,作用发挥不够。与农民群众加快发展、增收致富的愿望和要求产生了很大差距。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方面还有待提高

随着村民自治组织的建立和完善广大农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主体意识、参与意识明显增强,这给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注入了活力, 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自治主体缺乏。由传统的“统治”方式向村民自治制度的变迁,治理主体也由政府转向了村民,然而,作为村民自治制度的主体——农民,其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合作精神不足,法律意识淡薄,公共精神缺乏, 再加上由于日益扩大的城乡差别,使一些较为有知识、有文化、有能力的村民流向城市, 农村出现了以“九九、六一、三八”为特征的村庄人口结构现象导致农村基层干部倾向年龄老化、知识老化、作用弱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形不成核心,聚不成合力,影响生产和管理。其次,“两委” 班子不协调,有些党支部书记片面强调“一把手”的地位,并代替村委会决策,干预村委会自治事务。有些村委会成员又片面强调自治,认为村委会是众多村民选出来的,有群众的拥护,比由上级任命或几个党员选出来的村党支部群众基础强,所以在思想和行动上不愿服从党支部的领导,同党支部书记形成对抗,严重影响工作,也使村民自治和民主管理流于形式,使村里面的工作陷入瘫痪,争权夺势现象非常明显,有些村甚至出现利用宗族或金钱等的手段干预村务政务等现象,影响了基层稳定和民主政治建设健康发展。

(三)农村基层组织的管理方式有待创新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转型,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经济结构多元化、组织形式多样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农民生产经营的自主性日益增强,跨地区、跨产业多种形式的生产联合或经营联合不断涌现,新的经济组织日益增多,农村出现了生产大户、农业协会、经济联合体、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企业,各种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不断产生,特别是近年来的城中村开发,新的农村社区不断涌现,传统的农村基层党组织管理方式已难以适应农村经济开放性和多元化的发展要求。此外,农村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和地区间流动越来越频繁,离土离乡、经商务工的农民包括农民党员越来越多,流动性较大,党员集体活动难以开展,党内生活制度基本上流于形式,使党支部与党员思想之间出现了断层,对党员的管理和教育难以落实。目前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方式往往与党员个体特点不相适应,导致流出地党组织很难准确掌握其思想状况和行为表现,流入地党组织也很难为其搭建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平台,使党组织的凝聚力受到一定的影响。

二、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路径

(一)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带领群众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

重视加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建设,组织党员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引导基层党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做到真正同党中央保持一致。要将自学、集中学习、脱产学习等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将政治理论的学习与市场经济知识、科学技术知识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对村干部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培训的教育体系,通过各级党校、干校以及各种农村培训机构,加强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理论业务培训、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的学习,并通过外出考察、锻炼等多种渠道,帮助基层干部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和工作水平,提高带领群众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掌握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

(二)转变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

农村基层党组织主要领导和班子成员要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农业和农村工作上,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变领导为引导、变强令为示范、变要求为服务,不断改进领导方法,提高领导水平。不断强化服务意识,为农村的发展谋出路、订规划、绘蓝图,真正把促进农村发展当为己任,努力开创为农村的富裕和农业发展的场景,为农民的增收出主意、想办法、找出路、办实事。农村基层组织要加大农村普法力度,加强各项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和引导,使农民知法、懂法、守法。在教育农民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村民自治的作用,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民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上。对事关农户之间、农户与集体之间的相关权益和事关社会公共利益的重大事项,要组织农民讨论协商,制定农民共同遵守的村民公约,规范和约束农民行为。

(三)创新用人理念,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

创新用人理念,就是要打破传统的用人方法拓宽用人的渠道,在坚持政治素质标准的前提下,打破身份、籍贯等条条框框的限制,可采取公开招考、聘任制等方式,面向全社会选拔村干部,真正把政治过硬、能力较强、群众公认、作风扎实的人才引进来。要加强建设后备队伍建设,下大力气加大后备干部队伍的培养工作,注意从具有一定文化科技知识的在乡青年、致富能手、复员退伍军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以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优秀经营管理者中,选拔出经济思路清、带民致富举措多、群众满意度高的优秀年轻党员进行重点培养,并对培养对象定期考核,特别优秀、已具备领导干部条件的,要不失时机地把他们推上基层领导岗位,为他们提供施展才能的政治舞台。

(四)创新村级领导体制,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农村基层自治制度,从体制上理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和村委会的自治之间的关系。一是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制度。建立完善党员大会或党员代表会、村民议事会或村民代表议事制度,凡涉及村里重大事务及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都要经过党员大会或党员代表会、村民议事会或村民代表会讨论决定。二是完善村“两委”班子协调配合的工作体制,坚持“两个不动摇”,即坚持村党组织对村民自治的领导核心地位不动摇,坚持实行村民自治不动摇,严格界定“两委”职责范围,正确处理村党组织与村委会的关系。建立村“两委”班子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在村级组织中,村党组织处于领导核心位置,农村党支部书记是村级班子的“一把手”,是村里各项工作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村委会等其他村级组织必须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围绕自身职能,依法照章开展工作。

(五)创新党内组织机构设置,充分发挥农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应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的精神“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一是村村联建党组织。将相邻的两个或几个村党组织合并归一,建立联合支部或党总支或党委,实现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和共同富裕的目标。二是村企联建党组织。即突破行业界线,将乡镇骨干企业党组织与行政村党组织合并联建,由企业党员厂长或党组织书记兼任村党支部(党总支、党委)书记,在组织上实行村企统一领导。三是村居联建党组织。在城郊与城区接壤的地区,将行政村和居委会党组织合并,建立党总支或党支部,统一领导行政村和居民区的工作。 四是建立行业党组织。主要以行业协会为载体,把分散在广大农村和城镇的党员,按行业分工组合起来,建立相应的党组织。五是建立流动党员支部。根据农民党员的流动态势及特点,在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经济组织或行政组织中,设置流动党员临时支部。加强对党员的管理和教育,构建城乡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实行党员信息一网通,实现城乡对接的党员“无缝”管理,从而增强农村流动党员对党组织的认同感,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

(作者单位:中共黔西南州委党校)

上一篇: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下一篇:脉冲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