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特级教师

2024-12-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背影特级教师(精选9篇)

背影特级教师 篇1

生之苦痛与爱之艰难

──《背影》再读

读《背影》,亦可用关键词分析法。

第一个关键词:冬天

朱自清本人曾解释:《背影》乃是纪实。既是“纪实”,不妨就用现实主义的眼光来读。第一段点题之后,作者劈头写来:那年冬天。当时季节确实是冬:父亲的穿着是“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和“深青布棉袍”,给我做的是“紫毛大衣”。但奇怪的是,朱自清作为环境描写的高手,却在《背影》中对自然气候的寒冷阴湿不着一字。虽然如此,但作为一个成熟的读者,读完全篇,内心却有寒冷之感──哪怕这是一篇写温暖的爱的文章。这“冷”来自何处呢?

首先是家道中落之冷。祖母死。父亲失业。经商亏空需“变卖典质”才能偿还,丧事需“借钱”才能操办。“祸不单行”已致于“惨淡”到“满院狼藉”。这个曾经还算殷实的家庭,已经“呼啦啦大厦倾”,外在的面子和内在的骨子都支撑不起来了。文字中有两个细节需要注意:一是祖母之“死”。作者用的是“死”,而非“去世”或者“逝世”、“登仙”、“驾鹤归去”等雅词。一“死”而“明志”,读者自然能够感受得到当时作者心态的“狼藉”。这和后文的“簌簌流下眼泪”是相呼应的。从全文看,当时年已二十的朱自清是倾向于克制感情的,但此时却是泪水“簌簌”,其情之痛,其怀之哀可见一斑。这是自然之冬天,更是人生之冬天啊!最具“冬”之萧索色彩的文字是末段。《背影》开篇,父亲虽然镇定地劝我: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但是,真的“天无绝人之路”吗?结尾作者如此写“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这是很内敛的文字。但如果我们为这句子加上一组关联词,其情味就全部凸显。比如:近几年来,父亲和我虽然都是东奔西走,但是家中光景还是一日不如一日。父亲曾经“少年”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从中可以看出父亲绝非庸碌之辈。而“我”呢,北京大学毕业,受了中国最好的教育。但何至于均“东奔西走”之后,家境还是“一日不如一日”了呢?我一直有个观点,如果民众靠智慧和诚实艰辛的劳动都换不来幸福美满生活的话,那可能就不是个人问题,而是社会问题了。

而《背影》发生的时代背景恰恰是军阀混战社会转型的尴尬期,社会经济惨淡,知识分子穷途末路不过是正常现象。所以,“那年冬天”应当不仅仅是指季节,而是一个时代的气候标签。父子无言的相惜相爱也因为是在乱世之中所以才成为了寒冷季节里一抹淡淡的暖色。但可惜的是,这“暖色”的力量太微薄了。它在季节之冬,社会之冬、生命之冬,事业之冬的坚冰下挣扎,就像那堆橘子的“朱红”,在文字间闪闪烁烁地跳动,是全文唯一的温暖和明亮。但是,它微弱得缺乏改变的力量,更不用谈拯救。所以,我们读《背影》,明知写的是深沉父爱,但读完还是觉得“冷”。而且年龄愈大,愈是如此。经历愈丰,愈是如此。也因为这样的阅读感受,我很难接受把《背影》当作一般的“父爱”文章来教的方式。我总怀疑,那些在课堂上声泪俱下讲述自己家庭父慈母爱的故事的孩子,他们感动的其实不过是自己的经历,而非《背影》。我以为,《背影》之动人,“爱”只是一方面,至于其直指人心之处,还在“爱”外。

第二个关键词:迂

“我”因为年轻不谙世事,心里暗笑父亲的“迂”──“迂”是朱自清对父亲的评价。细读全文,结合“迂”之本义和引申义,父亲的形象确实脱不了一个“迂”字,基本可以归纳为:言行之迂腐、行动之迂缓、情感之迂折。先看言行之迂腐。

上课时,孩儿们曾经和我争论过《背影》是否惜墨如金的问题。他们觉得第四自然段第一句“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需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这句乃是闲笔可以不要。我说万万不可,验证方法是句不离段,你再结合下句读读。下句是“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父亲“忙”“何事”?前文已经有交代:要到南京谋事。父亲“忙”的此事非同小可,关系着家庭生计和男人事业。全家的一张张嘴巴等着要吃饭,子女们等着要学费,更难堪的是借贷等着要偿还啊──父亲“忙”的不异于身家性命之事!而“我”呢?“闲逛”、“勾留”以至于使行程紧张。这似只是“交待行踪”的闲笔,但静静品味却是极为要紧的一笔。我虽然前面也“簌簌流泪”,但毕竟还是“学生”,没有承担家庭重担,还轮不到我考虑生计。而一个男子,如无生计劳心之煎熬,是无论如何难以体会生存之艰难和父辈之苦心的。更何况,从此句可看出“我”已有自己的社交圈子和社交活动。这个年龄,一般是 不喜欢父辈过度参与自己的生活的。这一笔,通过写我的“闲”反衬出了父亲的“忙”──父亲有一万个理由名正言顺地不去送我,而且我也非不能理解甚至“正合我意”。这句和后面写“其实我那年已经二十岁,北京已经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相互呼应。“没有什么要紧”暗藏着一个大男孩的数落和埋怨:我已成年,我是北大学生,我的路熟,父亲总把我当成孩子,烦不烦呀„„总之,桩桩件件都摆明一点:父亲完全可以不送,起码也是可送可不送。“不送”更深得儿子之心。但感人之处就在这里,历经了三番五次的“再三”和“踌躇”之后,父亲“终于”还是决定送我。可不送却非要送,父亲自然就“迂”了。

其后的事,父亲更是时时处处都“迂”的。说实话,在那样的悲痛和忙乱中,有这样大的一个受着高等教育的儿子在旁边,行李于父亲,可看可不看;价钱于父亲,可讲可不讲;座位于父亲,可拣可不拣;叮嘱于父亲,可说可不说„„橘子更是可买可不买,即使非要买,父亲也可去可不去,月台更是可爬可不爬„„父亲为我做的一切,如果从实用的理性的角度来分析,都是自己没事找事。而且这些事儿,还是在家境如江河日下一生事业如春水东流以至于心力交瘁的情况下“找”的。没有深切之爱,何来如此“迂”行?在这里,“爱”即是“迂”,“迂”即是“爱”。父亲“爱”之艰难便在这些纠结中了。再看行动之迂缓。

从标准的审美来看,父亲这个形象是不合时宜的,不潇洒的,甚至是“丑”的。首先,父亲全无成功男性的气度和风度。他臃肿肥胖,走路“蹒跚”,连爬个月台似也需拼尽全力,现出了男人最忌讳的“下半截的光景”来。其次,父亲穿着和行为不协调。他的马褂棉袍相当于现在正式场合的知识分子着的“正装”。着正装该有正装的言行举止,但父亲似乎全然不顾。这穿着正装爬月台的父亲该有多么落魄狼狈,以至于烦厌父亲罗嗦的朱自清也不禁潸然泪下。父亲买橘子的这个“背影”,身份模糊,龙钟老态,背负着无限的沧桑,是老年男人命运不济一败涂地的集中写照。最后看情感之迂折。父爱少言,沉默如山。《背影》中的父亲也是如此。但如果仅仅只有沉默,那就不足为奇了。《背影》之奇,在于写出了父亲情感的千回百折,父子之间的欲说还休。这欲说还休集中体现在激起我写作《背影》的家书上。

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这封家书的语言表达可谓“处处矛盾”:既然“身体平安”,何来“膀子疼痛”?只是“举箸提笔”之不便,又何来“大去之期”?既然不足三十字间层层铺垫只为了告知儿子自己身体不好希望见到儿子,又何来最后不用感叹号而用一个句号淡淡收尾。现实是父亲离世是近二十年之后的事了,又何来“不远矣”„„父亲似乎既是夸大其辞,又在闪烁其辞。如果再结合文章开头的繁琐:“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余了”,为何是“不相见”,而不用惯常的“分别”、“离别”等等更简洁些的词语呢?这些信息无不在提示一点,这封遮遮掩掩的信实在大有苦衷。如果我们重新审视那些年里朱自清父子之间的恩恩怨怨,答案即可明了:

• 1915年,朱自清父亲包办朱自清婚姻,朱自清有怨言。父子生隙。• 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改“朱自华“为“朱自清”,父亲很生气。• 1917年: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家庭经济陷入困顿。朱自清二弟几乎失学。《背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年。

• 1921年,朱自清北大毕业参加工作,父亲为了缓解家庭经济紧张私自扣留了朱自清工资。父子发生剧烈矛盾。朱自清离家出走。

• 1922年,朱自清带儿子回家,父亲不准他进门,只能怅然离开。

• 1922年,朱自清再次回家,父亲不搭理他。父子开始长达多年的冷战。

• 1925年,朱自清父亲写信给儿子: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清在泪水中完成了《背影》。

• 1928年,朱自清父亲读到《背影》。父子冷战解冻。• 1945年,朱自清父亲去世。

原来,在《背影》的背后,是父子之间旷日持久的战争。君为臣纲,父为子纲,这是中国传统伦理。掌握着家庭的管理权教育权的父亲和血气方刚的儿子往往生而对峙,天生“敌人”。“父”“子”之间的抗争往往要等到“子”亦成“父”之后才能消解。父亲迂回曲折的表达已是一种求和。而当时朱自清也不再是学生,已为人父,渐历风霜,自然读懂了父亲信中的“低头”,还有那点儿努力在保全但已无法保全的“自尊”。我想,当时拥堵在朱自清心中激发他提笔的,不仅仅有父亲对他的“诸多好处”,更多的还是父亲因为身体、精神、情怀均已极度衰疲而暴露出来的暮年之气和悲凉之感吧。

总之,“迂”之一字,从内到外,写尽了一个在生命的战场上一败涂地的父亲形象。

平日里,我们说男性之美,常常用形象之伟岸,精神之刚毅、风度之儒雅,情怀之博大,行为之果断,语言之利落等等来形容。但是,这些,都和《背影》中的父亲形象不沾边。但这恰恰是《背影》的魅力所在。父亲的形象当然是“美”的,但这种“美”,其实是通过“审丑”得来的。它不是传统的“男性”之美,而是独特的“父性”之美。父性美的内涵远远厚重于男性美,它来自于生命的锤炼和生活的积淀。它甚至以抛弃男性美作为成熟的标志。父性美常常和坎坷曲折结盟,它不断证明着一个惨痛的真理:爱,不仅仅是关心、体贴、融合、奉献、温情、蜜意;爱,还是矛盾、斗争、忍耐、等待、求和„„朱自清《背影》之出色,就在于表现出了磨难中挣扎着生长的父性之美:身处乱世的凄惶,家道中落的伤感,母亲离世的悲凉,事业衰颓的辛酸,父子生隙的隐痛,送子远行的牵挂,无涯代沟的尴尬,年事渐高的颓唐,死期将至的惶恐„„所有的一切,父亲都背负在羸弱的肩上。于是,一个时代的风雨飘摇,一个家庭的凋零没落,一对父子的情感战争,一个男人的事业败退„„这些,都成为了《背影》的解读符号。

第三个关键词:泪

传统分析《背影》,都不会遗漏朱自清的四次流泪,但比较强调“泪”中的忏悔思念等等。这样的思维路径还是把《背影》定位为一篇纯粹写父爱的文章。其实,这很不够。作者的泪,仅仅是为“爱”而流吗?显然不是的。第一次流泪,直接原因是“想起祖母”。祖母是一个象征,代表着曾经亲近的鲜活生命的溘然长逝。而作者,算是亲历了这个“逝去”的全过程。这是铭心刻骨的生命体验。

第二次流泪,直接被触动于父亲买橘子的衰老背影。这里也是一个符号,是一个健康的生命失去健康,一副有力的肩膀不再有力,一个强健的背影不再强健„„“衰老”是生命的唯一的归宿。作者的泪,是因为亲睹了更亲近的人的生命由强而衰的全过程。与其说在这个地方朱自清从背影中读懂了父爱,还不如说,他读懂了承载爱的原来不过是生命的悲凉和衰颓。这是一种生命的无助感。

第三次流泪,是因为“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中了”。这是活着的告别。人群依旧“来来往往”,亲人 “混入”而不可寻。未死而别引发心痛,触动心怀的乃是生命的虚无感和情怀的孤独感。双方心中都有爱,却无力倾诉,无法交流。正面相对时交锋的永远是矛盾,爱意深浓时却彼此背过身去。天人未曾相隔但心路蜿蜒漫长,相惜相爱之人注定死守心灵的秘密永不彼此开放。于是,“距离”成为永恒,“告别”凝为主题。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开篇作者为何用了“不相见”而不用更精炼的“分别”一词,疑问就豁然了。这“不相见”,实含有千万苦衷:不能相见、不愿相见、不必相见、不忍相见、不敢相见„„也只有洞悉了这一点,才能明白文章的结尾“我不知何时才能与他相见”。许多孩子问“不是想见就可以见的吗?何来如此说法呢”?他们不明白,最根本的不是时空的距离,而是心灵的距离啊!这“不相见”写尽了人生孤独感的必然性啊!

作者最后一次的泪水又为“死亡”而流。父亲一句“大去之期不远矣”攻开了作者心灵的闸坝。我相信这并非父亲为了感动儿子的矫饰之词。这于父亲,乃是风刀霜剑严相逼之后的自我放逐,这于儿子,更是稍经世事之后的心灵共鸣。人生实苦,“大去”的不仅仅是生命本身,更是生之激情啊!

这些泪水,其实全都是生命的感悟。他们贯穿全篇,悄悄编织起来了《背影》的另外一条情感脉络。这也许是连朱自清先生自己也未意识到的。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无意识地往往是最真实的,也是最接近本质的。以祖母老年生命的结束开端,以另外一个生命宣布自己即将结束而结尾。这其中,是不是有一种隐喻:《背影》是由一声一声的生命哀叹组成的,由一粒又一粒的生命泪珠串成的。它传递着生命 的告别。告诉我们生命走向衰颓和灭亡是一个必然。生命,留给我们的永远是背影„„ 于是,《背影》就不再仅仅是爱的故事了。它是回旋着生之苦痛的哲学。而爱之苦痛,仅仅只是其中的一章罢了。《背影》讲述的是生命的冬天的故事,虽然晦暗些,阴沉些,但是,谁能说它不真实和深刻呢?《背影》的成功,就在于直面了这样的晦暗和阴沉。无数的成熟的读者,正是在这样的“审丑”中反而获取了文学的快感。因为,生之苦痛和爱之艰难,毕竟更是生命的常态啊。

背影特级教师 篇2

数学

自古以来, 数学被视为人类理性的最高成就、智慧的结晶、文化的核心、追求真理的典范。因为数学科学完美的逻辑演绎特征, 使得古希腊数学至今还依旧像两千多年前一样有效, 牛顿与莱布尼兹的微积分存在了三百多年而没有本质上的更改。就这两个实例而言, 虽然我们今天对数学基础有了更深的认识, 但是数学理论的真理性从未像其他科学那样前途未卜。例如, 数学理论不会像“地球是平坦的”这一观念那样被完全抛弃, 或者像爱因斯坦的引力理论替代牛顿的力学理论那样被修正。数学科学的威力在于许多学科试图借助于数学的逻辑威望来增加自己理论的分量。同时, 数学不像社会科学, 数学可以在各式各样的政体下自由蓬勃地发展。这使得从事数学研究的人们可以享有精神与思想上的绝对自由与独立, 这是多么美妙的事啊!

对于从事数学教育的教师而言, 数学特级教师是中小学数学教师中最优秀的教师。我认为, 这样的优秀教师所具有的品质首先表现在职业道德、教师专业知识与教育教学能力这三方面。

当前, 在社会以经济发展为主导的影响下, 公民道德水平有待提高。中小学数学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要任务, 数学特级教师应该在这方面表现得更加具有表率作用。

其次, 数学特级教师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中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知识, 包括以数学专业知识为主体, 以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技术等与之紧密相连的相关学科知识为辅的综合知识体系。杰出的数学教师还应该具有将这种综合知识灵活运用的本领。

最后, 优秀的数学教师应该终身学习, 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理念、文化素养, 与时俱进, 在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基础上, 能将自己积累的丰富的数学教育教学经验升华为系统的数学教育理论。

化学

思想素质——特级教师的立身之本

热爱学生、热爱化学, 具有献身教育的情怀。

文化素质——特级教师的立业之本

一是要精通中学化学, 这是中学化学教学的立身之本;二是要对化学前沿和优先领域有一定的了解, 例如合成化学、生命体系中的化学过程;绿色化学与环境化学中的基本化学问题、材料科学中的基本化学问题、能源中的基本化学问题、化学工程的发展与化学基础等等。这样才有利于把学生带入极具魅力的化学世界;三是要具有广博的非本学科知识, 不仅要有一定的文学功底, 同时还要在音、美、体等方面有所涉猎, 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旁征博引、思路开阔、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妙笔生花, 使教学富有色彩。

能力素质——特级教师的立才之本

组织教育教学的能力。包括对教材的再加工、再创造能力, 根据学情设计教学目标的能力, 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设计能力, 以及教学实施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掌控能力等。

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要简练、准确, 抑扬有度, 张弛得法, 繁简恰当、丝丝入扣, 富有磁性, 魅力十足。

组织管理能力。课堂管理理念先进, 方法得当, 学生乐于接受。

自我反思与调控能力。首先是反思。勤于反思, 不断促进专业化成长。例如, 这节课的演示实验为什么没有成功?有没有更好的改进方法?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浓硫酸的性质, 等等。然后是调控。调控的对象是教学实践中的各个要素。包括教学进程的控制、教学方法的调整、教师自身的心理状态、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的调节等等。

理论素质——特级教师的立言之本

能够用马列主义理论统摄学科知识的学习。例如运用马列主义哲学理论中的对立统一规律理解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之间的关系;用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理解稀硫酸与浓硫酸性质的差异;用否定之否定规律理解元素周期律等原理的发展、变迁。

熟练运用教学理论引领教学实践, 要按教学规律办事, 做到把教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统一。

刘红梅天津市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室化学室主任, 特级教师;张晓北京师范大学天津附属中学全国优秀教师, 天津市学科带头人

体育

体育特级教师应熟知党和国家关于学校体育工作的法规、政策和文件要求。

体育特级教师要善于学习, 掌握新知识、新经验、新方法、新手段, 并能创造性融入教学, 提高教学效能;随时关注、了解体育教学改革的前沿信息, 把握体育教学的本质和内涵, 发现体育教学中存在的真问题, 及时解决、实现自身能力的提高;主持体育科研项目的能力和论述、写作能力比较强。

体育特级教师要积极投身于教学改革与创新活动, 立足学校实际, 开发出学生喜闻乐见的校本课程, 策划出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 打造出学校体育品牌和亮点;能切实贯彻“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良好的健身习惯。

体育特级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 体育教学动作示范和运动能力较强;系统掌握心理学、教育学、生理学、营养保健学等相关学科知识, 掌握并运用青少年身体发育规律、体育教学规律和运动技能学习规律, 合理组织体育教学、群体活动和课余训练。

总之, 体育特级教师应是“组织体育教学的专家”“指导体育学习的专家”“组织体育活动的专家”“宣传健康理念的专家”“传承体育精神的专家”, 是“学校体育事业的奠基者”“学校体育教育的研究者”“学校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者”和“阳光体育运动的实践者”。

体育锻炼可以强身健体, 体现健康之美;体育锻炼可以塑造体态, 体现形体之美;体育锻炼可以灵活肢体, 体现动作之美;体育锻炼可以磨炼意志, 体现果敢之美;体育锻炼可以超越自我, 体现自信之美;体育锻炼可以坚定信念, 体现刚毅之美;体育锻炼可以培养胆识, 体现勇敢之美;体育锻炼可以增进友谊, 体现友爱之美;体育锻炼可以增进进交交流流, , 体体现现团团结结之之美美;;体体育育锻锻炼炼可可以以焕焕发发活活力力, , 体体现现阳阳光光之之美美。。可可使使学学生生的的动动作作更更协协调调, , 更更优优雅。体育锻炼还能培养学生的多种美德——自信乐观塑造气质美, 遵规守纪塑造心灵美, 奔跑跳跃塑造律动之美, 战胜困难塑造意志美, 成功和掌声塑造人生之美……

美术

美术特级教师应该成为本学科的领军人物, 应该有一定的理论功底, 特别是要学好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 能够把日常的教学工作从理论上进行概括和提升, 从中体验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 认识到美术教育的崇高使命。当前, 我们国家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 给每一位美术特级教师提供了很好的学习与提高的机会。美术特级教师应该积极投身于课程改革实践, 全面、准确地把握课程的内涵, 树立并不断提升课程意识。美术特级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更高的追求, 例如:要致力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编写出优质的地方或校本课程、提高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等。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的社会, 美术特级教师也不例外, 要有终身学习的精神, 不断提高了自身素质, 与时俱进, 绝不能满足于过去的经验。

此外, 还要对我国与国外美术教育的发展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以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工作。比如说, 现在很多国家都在研究“视觉文化”与美术教育的关系, 视觉文化已经成为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过去我们引导学生欣赏达·芬奇、吴道子等人的经典美术作品, 引导学生学习我国优秀的文化和国外优秀的艺术技能, 这是非常有必要的。今天学生的生活中出现了许多视觉文化, 包括动漫、电视、广告、多媒体艺术等等, 但这里面的信息良莠不齐, 所以提高学生的分辨能力和审美品位就成为一项很现实的重要任务, 而且这也是美术教育在“视觉文化”中面临的新问题。美术教育不但要以经典的东西作为学习内容, 也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提高审美能力和有关的技能。

另外, 对美术创作和批评等领域中的新发展也要给予关注。美术特级教师要经常读书, 经常看展览, 有条件的还要亲自创作, 这些都会使自己在教学领域中充满活力和前进动力。比如, 当代艺术批评变化很大, 美术欣赏和美术批评有着紧密的联系, 因此美术教师也应该适应新形势进行研究。有些美术特级教师都很少去美术馆, 也很少读书, 这是不行的。必须要实时地研究这些东西, 掌握艺术前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应对方法, 只有这样, 美术课程才会有生命力, 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

特级教师应当根据课标的要求开发出新课程。过去开发课程不是教师的事情, 而现在美术特级教师要勇于承担课程开发的工作。尤其是对于地方文化资源的利用方面, 有大量的工作可以做。欣赏领域中对自然美和美术现象的欣赏和分析, 教材上不一定有, 主要得靠教师开发, 特别是美术现象, 要靠教师的敏感度。生活中很多美术现象都值得我们去思考, 也都可以开发成很好的课程。

美术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记录, 一个载体。美术教育不仅仅是教美, 而应该是实践新课标理念, 培养具有人人文文精精神神、、创创新新能能力力、、审审美美品品位位和和美美术术素素养养的的现现代代公公民民。。首首先先是是人人文文精精神神, , 要要能能够够通通过过艺艺术术、、通通过过美美术术使使学学生具有一定的人文情怀, 懂得美术是人类历史文化的反映。美术的发展可以看成是一个人类的无穷尽的创新历程, 甚至可以说只要有人, 就会有创新。人的审美品位在不断提高, 我们也要不断和一些低下艳俗的东西做斗争, 我们们要要能能让让学学生生在在逐逐步步比比较较中中去去历历史史性性地地淘淘汰汰那那些些低低俗俗的的东东西西。。对对美美术术的的认认识识不不应应只只是是停停留留在在画画画画和和制制作, 也不应只是强调审美能力的提高, 当下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美术素养的提高是美术教育中更为重要的目标。

特级教师解读《考试说明》 篇3

语文特级教师:朱昌元

1. 《2008年浙江省高考考试说明》的语文部分与2007年的相比,删去了“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音识记”中的“常用字”三字,以及“现代常用汉字字形的识记”中的“常用”两字。对此,同学们千万不要误以为,对“字音”“字形”的考查将转向以生僻字为主。从样卷可以看出,常见字词、易混淆字词仍会是考查重点。

2. 在语言表达上增加了“准确、鲜明、生动”六字要求。“准确”是指词语运用、句式选用等方面符合事物的实际和表达的目的;“鲜明”是指色彩(包括感情色彩和事物的形象色彩)分明,观点明确而不含糊;“生动”是指描绘或表达具体、形象、可感。针对这个变化,同学们在解答语用题、写作文时,一定要在连贯、简明、得体的同时,做到观点明确,语言形象生动,有一定的细节描述,显得具体可感。

3. 写作部分在“书写规范”下增加了一条特别醒目的注:“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这条规定可能对同学们影响较大。同学们应该加强书写的规范性,考试时有意识地注意这个问题。比如,写字不要太潦草;遇到没把握的字、词,可替换成其他恰当的有把握的字、词。如果有时间,也可有意识地通读自己的作文,纠正一下文中的错别字。

数学特级教师:楼肇庆

1. 从今年的《考试说明》看,2008年数学高考的考试要求和考试内容与2007年相比基本没有变化,试卷的形式及结构也没有改变,这一点在样卷中已经有所体现。

2. 在样卷中,容易题、中等题和难题三者的分值之比大约为3 ∶ 5 ∶ 2,说明今年高考试卷的总体难度基本保持稳定。

3. 样卷中解答题的题量与去年的高考卷相同。值得注意的是,解答题第1题由三角函数题改为概率题。这个信号表示今年高考解答题中有可能会出现概率题,但不一定放在第1题,具体要根据试卷编制时试题的难度来排定位置。

从这点看,同学们要重视对概率内容的复习,要熟悉课本中要求的几种典型的概率模型,特别是要加强与传统应用题背景相结合的概率题的训练。

4. 由于解答题的题量不变,如果今年高考卷的解答题中放了概率题,那么就得去掉一道其他内容的题。样卷中去掉的是三角函数题,这样一来,在填空题或选择题中就会增加三角函数题,有关三角函数内容的总分值可能也会有所降低。

5. 今年的样卷对归纳、推理、转换等思维能力的要求有所提高,分类讨论思想在样卷试题中也体现得较多,同学们要充分重视。

英语特级教师:吕吉尔

1. 与2007年相比,2008年的《考试说明》基本没有变化,词汇表共含有2056个单词和245个短语,没有增加新词汇。考试前,同学们应翻阅词汇表,熟读、熟记这些词汇。

从样卷可以看出,单词拼写题体现了命题的一般规律:考查的单词皆出自《考试说明》词汇表,均为实词,其中半数为名词,其余为动词、副词和形容词。由此可见,熟读、熟记词汇也是解答单词拼写题的直接而有力的手段。

2. 近年来,单项选择题越来越注重在语境中考查词汇和语法的运用,2008年的样卷延续了这一特点。答题时,务必读完整个句子,理解其语境,切不可为节省时间而“断章取义”,否则容易产生理解偏差,选错答案。

3. 在历年的阅读理解题中,“文章标题”题和“作者态度意图”题的难度最大。从《考试说明》可以看出,这一题型将会保留。此外,同学们还需注意,浙江卷曾出现过其他省份卷子很少涉及的“文章结构”题和“文章体裁”题,这类题数量不多,但同学们平时接触也不多,因此复习时应予以关注。

特级教师 篇4

省第七届特级教师评选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各地送省考评名单新鲜出炉。从公示的情况来看,被推选的人员分布极不平衡,缺乏代表性。在汉川市推荐上报的6位准特级教师中,学校正副校长5人,一线教师仅1人;高中教师5人,小学教师1人,初中教师、乡村教师空缺。这种畸形分布状况,容易产生一些负面效应。诸如:容易形成官本位,滋生教育腐败,造成学术专制,压制人才,不利于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的发展,降低了评选标准,有悖特级教师评选宗旨等诸多弊端。

怎样才能克服这些弊端,使特级教师的评选走上更公平、更公正、更合理、更科学的轨道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轻形式,重质量。有些省的红头文件要求参评对象“任现职(指高级教师)以来在省级刊物发表教育教学论文3篇以上”,“或获得过省以上学术团体论文奖3篇以上”,“主编或参与过教学专著编写等”,“承担市、州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或同级学术研究团结组织的公开课、示范课或观摩课2次以上”,“近五年来每学年任课不少于400课时(不含早晚自习、补课等)”。一些校长准特级教师由于长期脱离教学一线,没有精力从事教学科研,不必说他们要完成每学年400课时的任务,也不必说他们要撰写高水平的论文,单是一些总结、报告也是靠各类工作人员帮忙完成的。他们拿出来的获奖证书和发表的论文,大多是用“评选费”换来的;他们的“专著”,也不过是“习题集锦”、“复习大全”之类,几乎没有什么学术价值,更不用说讲高级别的公开课和研讨课了。在公众心目中,特级教师除了是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外,更重要的是教学的专家,因此,教科研能力是评选特级教师的硬条件,也是分量最重的一个条件,对候选者的教科研成果,不宜在量上有太死的要求,但应在质量上严格把关,如果评选出来的特级教师没有在本学科领域产生过较大影响的教育教学论文,没有主讲过像样的公开课、研讨课,那是说不过去的。

2、重实绩,轻资历。一些省市在评选要求中规定参评对象需“任高级教师5年以上”,这一方面对参评者提出了较高的专业要求,另一方面又人为设置了障碍,因为一般教师在晋升高级职称的过程中,与拥有优先晋升权的行政领导竞争少得可怜的几个指标,显得先天不足,以致中青教师中高级教师的比例低得可怜。许多中青年骨干教师、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尽管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绩,但由于资历较浅,也被排斥在推荐的名单之外,因此,解放思想,降低职称年限要求,提高专业准入制度(论文,优质课,研究课题等方面要求),才能建立和创造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的机制和环境,才能使特级教师真正成为教育教学专家,才能真正为教育的发展增添活力,培植后劲。

3、统筹安排,合理配置。特级教师是国家为表彰特别优秀的中小学教师而特设的一种既有先进性,又具有专业性的称号,它在鼓励中小学教师长期从事教育事业,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师社会地位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特级教师的评选应有广泛的代表性,群众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总体出发,制定合理的分配比例,在不降低评选标准的前提下,尽量兼顾学科、学段和地域平衡。比如,安徽省第八届特级教师推荐提名向中小学一线教师和中青年教师倾斜,各省辖市所推荐人选,在各类教育机构中,普通中小学不低于80%,在各类人员中,教师不低于80%,校、园长(近3年满教学工作量的副职除外)不超过15%。湖南省为增强教学一线教师光荣感、责任感,进一步推动中小学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特级教师评选向农村教师倾斜。向一线教师倾斜,湖北仙桃市还对推荐指标进行分解,明确规定城区、乡镇指标各半。这些规定,将有力改变校长特级教师、城镇特级教师过于集中的现状,使特级教师队伍真正成为广大教师的优秀群体。

特级教师述职——陈福 篇5

——我的现代化教育之路

(特级教师评选述职)

吉林市二实验小学 陈福

我从教十八年来,在吉林市二实验小学的沃土上,为师、当大队辅导员、做教导主任、任副校长、兼党总支书记,在抓教学、管科研、带德育、负责体育艺术教育、信息技术、党务等工作中,我始终以做一个好人,做好一件事为目标,将“以真心拥抱事业,用真情对待他人”为人生信条。与许校长及全体教师一道构筑现代化教育的大厦,使二实验小学成为北方教育的新星。我所做的工作,凭的是一种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靠的是一种干劲——成功是对辛勤劳动者的回报。下面从五个方面作简要汇报。

一、热爱学生,教学创新,构筑学生成长的学园

爱生是教师的天职,为学生构筑生命的学园、让每个孩子都快乐成长是教师高层次追求。从86年任微机与自然课开始我就努力探索新方法,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实验,如讲《电磁铁》一课,我将抽象的电铃原理变为形象的微机演示,这一大胆尝试在全国领先。再如学习《声音的产生》一课,我让学生将多个啤酒瓶装入不等量的水做“酒瓶”音乐编钟,让学生去研究、探索和发现。从而形成了自己设境、融情、创新的教学风格。多次承担观摩课、优质课评比,《植物的生长》、《日食的月食》等课例给人们以永久的回忆。我被评为市电教最佳实验教师,省市电教先进个人。

二、科学规划,自力更生,建设网络化的校园

搞现代化硬件是基础,资金是保障,为使有限的资金获得最大的教育效益,89年任教导主任后,我与校领导研究制定了学校电教20年发展规划,全面启动了教育现代化建设工程,从吉林市第一个校园闭路电视系统,到第一个学生电视台,从苹果机到pc286、386、486、586;从netware网到现在的千兆校园网。都在描绘着电教人以方便面充饥,在北京市场上抓件组机的情形;叙述着一个管理者为学校的利益而拒绝金钱诱惑故事;刻画着一支队伍为了节省资金严冬腊月手持电锤在高楼外墙打眼架线的画

面……当人们为全国样板校园网树起大姆啧啧赞叹之时,建设者已开始进入另一项研究之中。

三、积极引领,全员培训,丰富数字化的资源

信息化的高速路没有资源,是瘫痪的路。资源建设要靠教师,18年前独自开发CAI软件在教学中成功使用后,又相继开发课件100余件,应用于各科,教学效果显著,多项通过国家省级专家鉴定、获奖,91年作为唯一的学校代表携自己的作品赴北京参加全国电教教材展览。96年我利用一个假期休息时间开发的校长办公系统,应用于学校各项管理之中,提高了管理效率。该成果被省政府评为教育成果一等奖,在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刊发表,并由多家报刊转载。

一花独放不是春,为使更多的教师能掌握信息技术,我重视队伍建设,在吉林市率先开展全员教师计算机校本培训,亲自上课辅导,还为省市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培训200余课时,编著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系列丛书》,并开发成电子教材,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在全国推广应用。

为使吉林教育尽早进入信息快车道,组织建设了“吉林市教育信息网”,使吉林市教育迈上了网上办公与管理的新台阶。此后我们又建设了“雾凇网上学园”、“校园网信息系统”等网站。指导教师建专题网站丰富教师备课资源库、学习资源库等。现有资源400G,基本满足了师生的教学需求。

99年、2000年分别参加长春、大连等地国际现代教育成果展览,多次在我校召开全国现代教育技术现场会、研讨会,推广了学校的经验。扩大了吉林教育的影响。队伍建设、软件开发与网络研究水平得到各界认可,与人民教育出版社等多家合作开发计算机备课与教学系统,在全国使用。学校被确定为市初等教育网络研究中心、电子开放教室,少年科学院计算机分院,被评为省电教示范校,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等。

四、课题把脉,实验当先,开展系列化的科研

我分管学校科研工作,着眼发展,结合实际,定规划,出规程,建机制。形成了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优质教育课题为主体,以现代化教师队伍建设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为羽翼的“一体两翼”科研课题新体系,先后承担了国家、省、市级课题16项。现有6项课题通过了国家级鉴定验收,许多课题成果得到转化。我指导课程整合课,多次在国家、省、市获奖。我获得了全国优秀教师,省学科带头人、省师德标兵、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市十大杰出青年、市优秀导师、伯乐等殊荣。学校获得了“全国科研先进学校”、省市科研示范校等称号。实验中,我不断总结,撰写经验论文

100余篇,在各级刊物上发表或大会交流。编写了《素质教育新学案》等10余部教育教学用书,主编《家庭教育指导》刊物在全省发行,出版了《情系信息技术教育》、《现代德育新探》等专著。

五、五育并举,全面育人,营造现代化的乐园

在德育工作中,狠抓师德建设树立教师新形象;建设全国第一个德育资源网,开辟了网络德育新课堂,“问题银行、创新超市”等丰富多彩的栏目深受学生喜爱;开展现代养成教育,与新课程结合,让学生走进自然、军营、社区、农村、工厂等亲自体验。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以篮球带田径形成体育特色,连年参加全国比赛,学校成为省体育传统校。艺术教育为学生搭台,展示个性,学校被省评为艺术教育示范校。科技教育也发展迅猛,成为省科技示范校。学校为学生的成长营造了现代化的乐园,从而实现了我校学生会篮球、会乐器、会微机、会英语的特色目标。

二十年的现代化目标,十八载不懈追求中,有欢笑、有泪水,更有各种高薪相聘的诱惑,然而走进吉林教育的风雨,我犹如一棵树,吹不折的,是我的根,是我对吉林教育沃土的眷爱,打不湿的,是我的心,是我对二实验现代教育美好明天的憧憬。受全校领导与老师的推荐,蒙局领导与各位专家评委的抬爱,给我这次交流的机会,我深知特级教师称号是美丽的,不论光环是否照身,我都会一如继往地追求做人的那份真实,为师的那份真情,当官的那份真爱,向更新的目标不断攀登。

特级教师作文 篇6

“哇,这么厉害,全国特级吔。”听了张老师的话,底下一片议论声。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期盼着全国特级教师的来临。

第二天,天飘着小雨有些阴冷。在多媒体教室里,鲜艳的花朵装扮着教室,显得那样的暖意融融。“丁零零……”,清脆的上课铃声响起,我们就要和薛老师见面啦!大家又紧张又兴奋。

过一会儿,一位高高的中年老师走了进来,微笑地向我们点头。啊?他就是全国著名的特级老师薛法根?嘿嘿!这位特级老师长得还真有特点。高高的个子,小小的脑袋,最逗的是薛老师一笑还露出两颗大板牙。我怎么也看不出他就是全国特级教师。

薛老师脸上总挂着温和的笑容,看上去是那么平易近人。他拿出教材给我们上起课来,一堂《桂花雨》让我们感受到大师的风采。课堂上薛老师总是不紧不慢地讲着,语言是那么生动风趣,同学们都听得津津有味,有时还被逗得哈哈大笑。薛老师不时地抛出一些问题,同学们都踊跃回答,课堂气氛是那么热烈却又感觉轻松和愉悦。

特级教师研讨部分观点摘登 篇7

1.了解学生是趣味课堂的前提。不同年龄、不同阶段、不同性别的儿童在生理、心理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性, 也都有一些成长的规律, 了解儿童就要从儿童的视角、儿童的语言、儿童的能力等方面, 具体学习, 细致分析。

2.完善自我是趣味课堂的基石。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 让孩子们的认知触角更加的宽广, 这对于教师的教学就是一种新的挑战。如何让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落到实处?首先, 体育教师要博学。要海纳百川的学习, 不仅仅是专业的知识, 一切孩子们感兴趣的知识都要去触及了解, 例如, 孩子们喜欢的动画片、运动明星、电子游戏、新兴体育、聊天方式、军事兵器等等, 让这些信息成为教学的情境、成为你跟孩子沟通的话题、成为亲和师生关系的捷径。其次, 体育教师要心中有真爱。要关爱每一位孩子, 要想疼爱自己孩子一样。由于心中有真爱, 就会让你俯身倾听;由于有真爱, 就会让你宽容接纳;由于有真爱, 就会让你诲人不倦。最后体育教师要奋进。体育教师不要躺在专业教师的摇篮里, 不闻天下事、不读天下书, 要有一颗进取心, 要准确定位自身的教师角色, 不要用体育教师的角色定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迷茫自己的目标。

3.借力发展是趣味课堂的能源。体育与健康课堂的趣味性还依托着借力发展。首先, 是跟同仁借力, 今天大家欢聚一堂, 围绕“趣味课堂”进行主题研讨, 在思维的碰撞中, 就是一种借力发展。其次, 是向学科借力, 学科虽然有着各自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但是由于传授的教育对象都是同年龄同阶段的孩子, 所以有很多学科教育资源就可以很好的整合利用。例如, 今天上海孙华老师借助音乐伴奏, 让音乐学科的节奏变化和体育学科的运动节奏进行整合, 用快慢、缓急、高低等变化调动学生的练习激情, 分散减轻疲劳感。再次, 向生活借力。对于儿童的学习, 越是贴近生活, 他的记忆越鲜明。体育与健康教学也是如此, 把一些孩子们感兴趣的物品、项目、经验引进课堂, 增强趣味性。例如, 在负重跑教学中, 让孩子们收集大大小小不同容量的油壶, 带进校园装满水, 根据孩子们自己的能力选择不同重量的油壶进行负重练习。孩子们在生活中的家务事, 也可以走进课堂成为锻炼的一种方式, 乐此不疲。

对快乐体育的基本态度王章明 (浙江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321004)

1.作为教与学的手段, 如教学行为、学练方法、课堂管理等, 注重趣味性的方式的设计与运作, 且在达成合理的预设 (目标) 的前提下, 我们应持欢迎与认同的态度 (立场) 。

2.把快乐作为体育课堂教学的目的与内容来追求, 在不影响技能教学与体能要求的前提下, 我们认为, 这是理想的体育课, 我们要为之努力。

3.如果这个前提不成立, 与体育课程的本原相佐, 那么以追求乐趣与快乐为目的体育课堂, 我们该怎么说?我的反思结果是:技能教学>健身方法>体能锻炼。

4.关于兴趣或快乐的获得, 主要应从教的激情、学的气氛、情的交互作为路径依赖, 而不是投其学生的喜好, 不能单靠教材内容或活动内容去吸引, 那是第二课堂的事, 作为课程的目标定位及内容选择, 要在学科发展、社会需求、学生喜好这三方面寻求平衡。

5.任何一种学习方式 (尝试体验、目标挑战、多样创新或自主、合作、探究) , 都有它的优势与局限;任何一种教学模式 (技能掌握式、群体合作式、目标导引式、试错发现式) , 都有它的应用人群与教材领域, 在分析这些方式与模式时, 不能沿用非A即B的思维样式, 应采用取长补短的立场态度, 选择与应用。

6.同行对快乐体育这一教学思想或教学模式存在着很大的分歧, 其焦点主要是对“什么是快乐或快乐是什么”这一概念的理解上, 表层的嘻哈 (如放羊、无厘头的搞怪、说段子等) , 不能作为体育课程的目标与内容, 而深层的快乐 (努力后的进步或取胜、失败后的抱团或掌声、动作的美感、身体的快感等) , 可作为教学的目标取向。

三看“趣味课堂”张朝辉 (浙江省温岭市三星小学, 317500)

1.从教学内容的直接兴趣来看“趣味课堂”—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四节展示课教学, 无论是场地、器材、音乐还是授课教师的肢体语言、教学设计等都充满了乐趣, 如上海孙华老师执教的“各种方向的单、双脚跳跃”一课:色彩斑斓的小圆垫, 物体本身有趣味;学生调整小圆垫间的距离, 向自己的能力作挑战有乐趣;不同线路的跳跃, 练习形式有乐趣;小奏鼓上小脚印的方向指挥学生左右前后跳跃, 统合了视觉、听觉和运动节奏, 练习策略的设计有趣味。

2.从教学内容的间接兴趣来看“趣味课堂”—教什么不离弃体育课的本质属性

本次研讨的一个最大亮点是各节展示课达成了小学技术教学的共识即靠近标准, 体现精神, 用游戏的形式进行动作、技术的练习, 在游戏中掌握方法、知识与技能。笔者一直认为为小学体育教学要遵循兴趣线和技术线的教学, 也就是从动作 (技术) 、方法及知识点的落实为学习的明线, 以激发学生学习情趣、心理适应、情感价值培养为暗线, 两者相连相生, 相辅相成。笔者把这种理解归结为“游戏性方法”, 即把体育教学的动作技术成分、知识点分散到各个游戏环节中, 体现课堂趣味性。

3.从教材背后的价值功能看待“趣味课堂”—教什么是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特级教师成长与成功的因素 篇8

作者通过选取50名浙江省特级教师,以问卷形式调查其成长与成功因素,分析概括如下:(一)在推动教师从优秀走向卓越的内在动力中,起关键性作用的因素是对教育理想的追求和自身专业发展的实现。(二)在影响个人发展的外在因素中,领导的关注与关心是最为主要的,当然,“个人”的因素也不可或缺。(三)经济是教育发展的“硬”基础,政策和机制是学校发展的“软”环境,对于特级教师的发展而言,二者都非常重要。(四)成为一个成功的教师或校长,发挥核心作用的是“对教育的理想和执著的追求”“敬业精神和献身精神”等精神层面的东西,而不是文化知识、理论水平以及管理能力。(五)一个教师成长的关键时期是30~35岁。但对于一个正走向卓越的教师而言,36~40岁也十分重要,因为很多优秀教师在这个时期进入了个人发展的高原期。而教师成长发展的两个“高原期”——称职期和成熟期,是教师和校长实现自我突破的关键时期,都需要得到外力的帮助和引领。只有突破这两个“高原期”,他们才能走向卓越。(六)在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途径中,自主学习与探索最重要,前辈的指导和帮助也不可或缺,而各种短期的培训和学历的提升起不到多大的作用。培训是要能够促进培训对象自主学习、自主研究、有针对性地发展,专家指导下的研究性学习、导师制和专家讲座是特级教师们认为比较有效的培训形式。培训内容则首先应该是总结和提炼其教学经验或办学思想,并形成其独特的风格;其次是开拓视野,了解和把握国内外教育发展的最新动态和潮流;再次是拓展其专业知识和能力。(七)对于大多数特级教师而言,教学与科研是其成长发展的主要路径。(八)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的提炼是为了在价值层面更深刻地认识自我,并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风格;教育理论和教育哲学的研修是为了进一步改善自己的思维方式、丰富自己的学养和学术功底。这两点是一个优秀教师走向卓越的两个内在基础。

——摘编自:鲁林岳《特级教师成长历程与成功因素调查:分析与思考》,《中小学管理》2011年第5期

特级教师述职报告 篇9

尊敬的各位评委:

我叫--------,------年出生,大学本科学历,2003年聘任为中学高级教师,已连续聘任14年,现任初中学段语文老师。

我于2017年评为省特级教师,2005.09评为临沂市首届沂蒙名师,2008.04获临沂市十佳班主任、临沂市建功立业标兵称号,五次被评为临沂市教学能手,还多次获得区政府表彰的区优秀教师、区优秀班主任、区十佳教学能手等称号。

从事初中语文教学29年,我前后接任过 13届毕业班,几乎每届毕业班的成绩都在县区处于第一的位置,六次获得市教学成绩奖,其中2011年所送毕业班成绩在全市单科总评第一。尤其是对作文教学进行了大胆地探索,形成了序列作文训练体系,举行过市、区公开课,并应邀到多校进行作文写作指导,均受好评。指导学生在全国“希望杯”、读者杯比赛中获得一二等奖10人,市辅导奖4项。我注重学习,不断反思,先后研究了余映潮的板块教学和王君的“青春语文”,站在名师肩膀上积极进行课堂教学创新,致力于“诗意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在教学艺术上孜孜探求这样的境界:强化课型创新,优化教材处理,简化教学思路,细化课中活动,诗化教学语言,美化教学手段,形成了“立足基础、激发能力、层次清晰、激情飞扬”的教学风格,在市讲课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多年潜沉,修心为本,涵养了一颗慧心。

任现职以来,我主持了口语训练、班级管理、主题学习等3项市级科研课题,参与了1项省级课题《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参编出版了4部校本课程和教辅编写,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40多篇教研论文,其中在国家级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6篇。1项教学成果获临沂个人成果二等奖,两次获得区教学成果奖。2004年山东省创新教育德育研讨会在我校召开现场会,我执教了省公开课《学会宽容》,来自省教育厅的张志勇副厅长在教育局长王锡兴的陪同下,来到我的课堂听课,对我的课给予很高评价,同时也指出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多年来我选准方向,潜心科研,提升了个人专业素养,铸就一颗匠心。

我担任过7年班主任,其中有五年是实验班班主任,我阅读了大量班级管理书籍,发挥学生管理班级的主动性,实行七制四式量化管理,善于用班级誓言凝聚精、气、神,即有刚性,又讲人情,以公平心和责任心对待学生,所教班级曾经在2005年沂南县中考班级总评第一,并荣获临沂市十佳班主任,期间多次被区政府表彰为“优秀班主任”。担任班主任工作以来,我的班级管理以鲜明的特色、自主的管理和年级第一的成绩,多次获得嘉奖。我守正创新,夙兴夜寐,葆有一颗初心。

本人具有坚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本学科领域里形成特色,并处于领先地位。2008年以来,先后应邀到罗庄二十中学、汪沟一中、临沂八中、方城中学等多处学校举行示范课和经验介绍,受到高度评价。2008年被临沂市教育局聘为“名师讲坛”栏目指导教师,2013年7月在全市教学能手培训中被聘为研修专家,并连年推荐为全省远程教育研修指导教师。作为教研室中心组成员,多次在市、区讲课比赛中担任评委,为参赛选手磨课指导,培养校内外20多名老师在市讲课中获得一二等奖,参与区名师工作室作文专题教学研究,在组织和指导本学科专业队伍成长方面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坚守本职,成就他人,拥有一颗真心。

上一篇:月夜话题作文下一篇:网站编辑工作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