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报表之间的关系
财务报表之间的关系
企业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都是基于相同的交易或事项,但是提供了不同的信息,这四张报表相互之间都是不可替代的,因为他们都代表了不同的重要的公司财务信息。四张财务报表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为:企业利润表中的净利润是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本年增减变动金额的起点。利润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是资产负债表中“未分配利润”项目的展开说明(净利润是怎么形成的,又是怎样分配的),现金流量表则是对资产负债表中“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年内数量变化的展开说明(现金流量净额是怎么形成的)。四张报表原来是一张报表!因此,不管出现多少张报表,它们都是一张基本报表——资产负债表和说明其某些方面的其他报表的组合体。
关键词:财务报表,项目,依存关系
0引言
大量地研究表明财务指标与会计舞弊手段上存在的联系具有普遍性,通过财务指标之间的勾稽关系的比较能够暴露其操纵手法,对这些反映利润操纵的财务指标给予足够的关注,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识别操纵手段。但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权责发生制基础下,利润表中的各项正指标易被人为操纵来虚构利润,且验证的难度较大。
1 财务报表间各项目的依存关系
从财务报表的发展过程看,资产负债表起源于17世纪欧洲国家商人定期编制的财产目录,长期以来它一直作为最基本的会计报表。利润表产生于企业独立核算经营亏损的需要,由于利润表侧重于企业的经营数额,所以,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成为正式的对外报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投资和信贷决策的需要,现金流量信息已成为西方财务报告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企业的外部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使用者对现金流量表的需要和应用都显著增加。现在形成了以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为核心的财务报表体系。财务报表的发展过程反映了信息使用者信息需求不断提高完善的过程,在历史的不同时期,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重要性表现也不同,呈现更迭突显的现象。但报表之间存在的本源勾稽关系说明,三张报表不是割裂的、毫无关系的,即离开了某一报表,对公司的情况的说明都是不全面的。因此,在财务报表分析过程中,报表之间所存在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的关系,可以帮助信息使用者从不同角度去论证某一结论的正确性。这无疑为财务报表的甄别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1.1 从整体上构建财务报表间的勾稽关系
在权责发生制基础下,利润表中的各项正指标极易被人为操纵来虚构利润,且验证的难度较大。鉴于此,我们拟采用有关现金流量指标修正基于单一权责发生制基础的评判标准,用收付实现制对权责发生制下计算的指标进行修正和检验,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在分析特定公司盈利质量时,对盈利指标的计算以收付实现制代替权责发生制作为基础,将计算结果与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计算出的盈利指标相对比,对差别较大的项目,区别具体情况,做进一步分析。运转正常、健康的企业,它的利润增长应当与现金流量之间存在正向变动关系,如果这种正向关系被打破,则表明企业不是销售政策出现了问题,就是存在舞弊的可能。用现金存量的增减为依据既避免了权责发生制的不足,又与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项目相互联系,相互验证,提高财务指标识别虚假信息的可靠性。明确现金流量表项目与资产负债表、利润表项目间的勾稽关系。现金流量表以现金收付制为基础,而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现金流量表的编制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即是将以权责发生制反映的报表信息调整为以现金收付实现制反映的报表,这三张报表间存在着必然的勾稽关系。
1.2 财务报表间各项目依存关系
明确现金流量表项目与资产负债表、利润表项目间的勾稽关系。现金流量表以现金收付制为基础,而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现金流量表的编制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即是将以权责发生制反映的报表信息调整为以现金收付实现制反映的报表,这三张报表间存在着必然的勾稽关系。现将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中部分项目间的依存关系总结如下 :
依存关系1:资产负债表项目中的“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收账款”这三项与现金流量表中的“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有依存关系 ;与利润表中的收入项目“主营业务收入”、“票据利息收入”和费用项目“管理费用中的坏账损失”、“财务费用中的票据承兑费用”有依存关系。
依存关系2:资产负债表项目中的“其他应收款”与现金流量表中的“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有依存关系 ;与利润表中的收入项目“营业外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有依存关系。
依存关系3:资产负债表项目中的“存货”、“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付账款”与现金流量表中的“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有依存关系 ;与利润表中的费用项目“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有依存关系。
依存关系4 :资产负债表项目中的“应付职工薪酬”与现金流量表中的“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有依存关系 ;与利润表中的费用项目“管理费用”、“销售费用”有依存关系。
依存关系5 :资产负债表项目中的“持有至到期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与现金流量表中的“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有依存关系 ;与利润表中的收入项目“投资收益(以“+”号)”、“其他业务收入”、“营业外收入”和费用项目“投资收益(以“-”号)“、“其他业务成本”、“营业外支出”、“管理费用”有依存关系。
依存关系6 :资产负债表项目中的“持有至到期投资”、“长期借款”、“应付债券”与现金流量表中的“发生筹资费用所支付的现金偿付利息支付的现金”有依存关系 ;与利润表中的费用项目“财务费用”项目有依存关系。
依存关系7 :资产负债表项目中的“未交税金”与现金流量表中的“支付的所得税款”、“支付的除增值税、所的税以外的其他税费”有依存关系 ;与利润表中的费用项目“所得税”、“管理费用”、“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项目有依存关系。
依存关系8 :资产负债表项目中的“累计折旧”、“无形资产”与现金流量表中的“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有依存关系 ;与利润表中的收入项目“营业外收入”和费用项目“管理费用”、“主营业务成本”、“财务费用”、“营业外支出”有依存关系。
2 后续
关键词:财务报表;解读方法;勾稽关系;意义
中图分类号:F2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177-01
一、报表的解读方法
(一)资产负债表的解读方法。
资产负债表的解读方法。资产负债表采用“丁”字型账户式结构,左方列示的是企业所拥有的资产项目,按照流动性的强弱排列;右方列示的是企业的负债项目,按照求偿权的先后顺序排列;右下方是所有者权益项目,按照所有者投入、资本公积和留存收益排列。资产负债表有个恒等式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另外,资产负债表是时点报表,上年数和今年数分别以期初余额和期末余额列示,通过比较资产负债表报表项目的期初和期末余额的变动情况,可以分析企业的产权结构、偿债能力和发展趋势。
(二)利润表的解读方法.
我国利润表采用多步式结构,通过对当期收入、费用、利润的列示,秉承“收入-费用=利润”的原则,便于使用者了解企业当期的经营成果,编制原则是权责发生制。利润表通过“基本每股收益、稀释每股收益”清晰辨别出股票的投资价值及企业的获利能力。比较企业的营业成本、营业收入,可以分析出企业成本的消耗情况,如果此比率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企业就应该规范内部控制,防范浪费现象,加大成本管理力度。
(三)现金流量表的解读方法。
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原则是收付实现制,分为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表明的是企业从日常经营活动中获得的先进净流量,是企业生成现金的能力;投资活动的现金净流量直观地说明企业把钱投到了哪里,反映的是企业有效地利用已有资金的能力;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是企业吸收投资者投入和向第三方借入的现金,反映的是筹集资金的能力。
(四)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解读方法。
成立企业之初投资者投入的各种财产是实收资本,接受捐赠、股本增值的和投入资产评估增值等形成的是资本公积,不能计入损益的利得和损失(扣除所得税影响)是其他综合收益,依据国家规定按一定比例从净利润提取的是盈余公积,净利润分配完后形成企业的未分配利润。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其他综合收益和未分配利润构成了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将所有者权益的各项目按照引起其变动的各种事项分“本年金额”和“上年金额”列示就构成了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二、各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
(一)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的勾稽关系。
1.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之间相等的项目。资产负债表中未分配利润的期末余额等于该表的年初余额加上利润表中的净利润等于利润表的附表利润分配表的未分配利润。
2.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项目形成的财务比率及其对企业的影响。比如应收账款周转率较小,说明企业的应收账款数量大,企业应该减少赊销,加大催收力度,利用现金折扣等方式鼓励债务人早还款;净资产收益率与企业的销售收入、净利润、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都有联系,等于销售净利率乘以资产周转率乘以权益乘数,通过此比率不仅可以看出企业的资产结构、获益能力,还可以衡量股东投入资本的利用效率和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与现金流量表的勾稽关系。
1.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与现金流量表的勾稽关系。“本期现金=负债+所有者权益-非现金资产”、“资产+利润=负债+所有者权+收入-支出”,将财务报表紧密联系在一起。比如资产负债表中的货币资金如果没有被冻结、查封、作为保证或质押、用途受限的情况就等于现金流量表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现金流量表中支付的各项税费等于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减去应交所得税的增加额加上营业税金及附加再加上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已交税金)。
2.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与现金流量表项目形成的财务比率对企业的影响。现金到期债务比反映了企业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企业不能偿还到期债务,会影响企业的信誉;销售现金比率小,表明企业大部分销售未形成真正的现金流,企业此时就应该关注客户的信用情况、偿还能力,加大催收力度,防范坏账风险;盈利现金比率(适用于经营现金净流量、净利润为正数的情况)小于1,说明企业即使盈利了也没有现金,严重时可能导致企业破产。
(三)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与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的勾稽关系。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记录了资产负债表所有者权益部分期初余额变为期末余额的变化过程,是资产负债表所有者权益部门变动的“源”,利润表中的净利润减去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利润分配的金额加上资产负债表未分配利润的期初余额等于资产负债表未分配利润的期末余额。
三、利益相关者了解财务报表勾稽关系的意义
(一)投资者和经营者了解财务报表勾稽关系的意义。
1.投资者了解财务报表勾稽关系的意义。投资者是企业的所有者或者股东,通过分析财务报表勾稽关系,可以了解企业是否有足够的经营利润用于分红,及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随时调整自己的投资。
2.经营者了解财务报表勾稽关系的意义。经营者是公司实际的管理者,在充分熟悉企业各个生产环节的同时,透过财务报表分析企业生产中的各种漏洞,以便进一步优化企业管理。
(二)员工了解财务报表勾稽关系的意义。
员工关心的企业的经营状况、工资发放能力和持续经营能力,都在企业财务报表中有所体现,通过这些信息,员工就能清晰的判断出自己的职业规划。
(三)社会公众与政府机构了解财务报表勾稽关系的意义。
债权人透过财务报表的勾稽关系分析企业对自身债务的偿还能力,做出对自身有利的决策;税务机关了解财务报表的勾稽关系,可以对企业的缴税情况进行判断,发现漏洞可以及时与企业进行沟通,保护国家利益不受侵害;政府部门进行采购时,可以通过企业的财务报表,判断企业的规模、发展前景,以决定是否合作。
参考文献:
[1]刘爽.财务报表项目间依存关系的研究[J].电子制作,2015.
[2]支晓强.基于报表勾稽关系的财务报表分析[J].会计之友,2006.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王娟(1987-),汉,山东省临沂市,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2015级会计专业硕士;
第二作者:李正文(1992.5-),汉,河南省周口市,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2015级 企业管理专业;
财务报表主体――财务报表的编制主体即会计主体。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核算服务的对象,是对会计人员所处的立场及空间活动范围的一个界定。
财务报表的分析主体――财务报表的使用者即财务分析主体。财务报表分析是特定主体的行为,他们通过对企业财务信息的分析来为自己的决策服务。这里的特定主体就是指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所以,企业的财务分析主体就是指与企业有利益关系,并希望通过对企业的财务报表分析而获得对其决策有用的财务信息的单位或个人。
(一)两者的差异性
1、两者界定的前提不同。财务报表主体即会计主体是会计基本假设之一,是对会计核算工作空间范围的一个假定,它是一种主观上的假设。会计假设来自于会计信息系统运行环境的抽象,是环境赋予会计工作的基本特征,是人们在客观经济环境中进行会计活动时,产生的最为基本的观念总结,也是会计信息系统运行规则的思维支撑。但假设毕竟是以有限的事实与观察为基础的,还不是既定事实,有待于实践检验与科学的论证。特别是当前网络财务对会计假设的冲击,使得会计主体的涵义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随着企业间不断分化、重组、兼并,以及跨地区,跨行业成立企业集团,使得会计主体呈不断整合之势。“主体”可能时而膨胀,时而缩小,甚至解体,会计主体业务的核算也不一定由企业本身来进行,而可以委托专门的会计公司来进行,这时企业与会计公司都可视为会计主体。
而财务分析主体是现实中实实在在的.与企业存在利益关系的主体。财务分析主体是在会计信息的形成过程中,随着会计披露的形成而产生的。在一定意义上来说,针对会计主体的主观假设,财务报表分析主体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它体现了分析主体的真实性特征。
2、两者存在的形式不同。虽说网络环境下,会计主体的范围扩大了,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企业总是作为一个“单一”的、“相对静态”的会计主体出现的。这种单一性和静态的特点有利于会计各项工作的开展及稳定性,这也是由会计的学科特性所决定的。而财务分析主体从一开始就是以多元化的、动态的形式出现的。由于财务分析主体构成的多元化导致了分析目标的多元化,而分析目标的不同又导致了分析内容的各异,正是各异的分析内容最终构成了财务分析体系。所以说是分析主体的多元化形成了财务分析学科的特点。
3、两者所处的学科环境不同。会计主体是会计学最基本与最现实的依托,是会计学科体系存在与发展的立足点,会计学就是围绕会计主体假设而形成和构建起来的。而财务分析主体所研究的内容主要处于财务学科体系的范围内。财务分析学作为财务学科体系中的组成部分是会计学的逻辑扩展,是对财务会计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深度加工与转换的一门学科。财务分析主体的存在是建立财务分析学科体系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不同的学科环境使得会计主体和财务分析主体也显现出了各自的主体属性特征。
(二)两者的相关性
1、会计主体是财务分析主体的前提条件。财务分析主体的分析行为是针对特定的会计主体而言的,是通过对特定会计主体所提供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从而为其决策服务。可以说,没有会计主体的界定,财务分析主体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2、会计主体与财务分析主体具有一致的最终目标。从“经管责任观”的角度来说,会计的职能就是管理好委托人的资产,并在保证资产的安全性的前提下取得一定的收益。在这种情况下,经营者代表会计主体来行使会计的这一职能并努力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而财务分析虽然因不同的财务分析主体所关注的角度、侧重点不同,财务分析的出发点有所区别,但是这种区别并不说明不同财务分析主体的目标不存在共性。早在20世纪中叶,创立于美国杜邦公司的杜邦分析系统就证明了这种共性的存在。杜邦分析系统之所以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就是因为它将不同角度、不同领域、不同责任者的财务分析的最终目标确定为企业权益收益率,它使企业不同的利益关系人――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在不同的财务分析出发点上,寻找到了最终的目标――企业净资产获利能力。由此可见,在追逐企业净资产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上,会计主体与财务分析主体是一致的。
一、财务报表的认知
(一)财务报表的含义
会计报表是根据登记完整、核对无误的账簿记录和其他有关资料加以汇总、整理而定期编制的,用以总括地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书面文件。
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现金流量表、附注。
会计报表编制的基本要求:数字真实;内容完整;计算准确;编制及时。
会计报表编制的准备工作:核实资产、清理债务、复核成本、内部调账、试算平衡、结账。
(二)会计报表的目的
会计报表提供的资料与其他核算资料相比,具有更集中、更概括、更系统和更有条理性的特点。因此,会计报表所揭示的财务信息,无论对于国家经济管理部门,还是企业的投资者和债权人,以及企业、行政、事业各单位自身,都具有身份重要的作用。
1.财政、税务、银行、审计等国家经济管理部门,运用单位上报的会计报表,了解各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便于检查、监督各单位财经政策、法规、纪律、制度的执行情况,更好地发挥国家经济管理部门的指导、监督、调控作用。同时,各地区、各部门的汇总会计报表提供的信息,为国家指定和修订经济政策、编制国民经济计划、进行综合平衡等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
2.企业的投资者、潜在投资者和债权人、潜在债权人,利用会计报表提供的财务信息,了解有关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其变动情况,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获利能力,预测发展前景,拘役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和信贷决策。
3.企业、行政、事业等单位的各级管理人员,通过会计报表了解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活动情况和成果,了解财务、成本各项指标的完成状况和计划经费收支预算的执行情况。从而分析、考核内部各部门的工作业绩,总结经验,发现问题,采取措施,改进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并为单位进行经济预测和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三)报表分类
1、按其反映的经济内容分类:
(1)资产负债表:反映某一会计期末企业财务状况。(2)利润表:反映某一会计期间企业经营成果。
(3)现金流量表: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报表。(4)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反映构成所有者权益的各组成部分当期的增减变动情况。
2、按反映的经济业务内容的状态分类:
(1)静态报表:反映的经济内容在某一时点上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如资产负债表。
(2)动态报表:反映的经济内容在某一时段上处于发展变化的状态,如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
3、按期编报时期分类
分为月报、季报、半年报和年报四种,即分别在月末、季末、半年末和年末编制的报表。
4、按期编制的单位分类(1)单位会计报表:指一个独立核算单位以本单位为范围,根据本单位的账薄记录和其他会计资料编制的报表。
(2)汇总会计报表:指上级主管部门、国民经济综合部门根据所属单位的会计报表逐级加以汇总编制的会计报表。
5、按期会计主题分类
(1)个别会计报表:指会计核算只以一个特定的会计主体为核算范围所编织的会计报表。(2)合并会计报表:以母公司和子公司组成的企业集团为会计主体,以母公司、子公司编制的个别会计报告为基础,由母公司合并编制的会计报表。
(四)附注
1、定义
附注是对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等报表中列示项目的文字描述或明细资料,以及对未能在这些报表中列示项目的说明等。
2、附注的披露顺序P215(1)财务报表的编制基础;(2)遵循企业会计准则的声明;
(3)重要会计政策的说明,包括财务报表项目的计量基础和会计政策的确定依据等;(4)重要会计估计的说明,包括下一会计期间内很可能导致资产和负债账面价值重大调整的会计估计的确定依据等;
(5)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以及差错更正的说明。在决定一项特定的会计政策或估 计是否应予披露时,企业应考虑披露是否有助于使用者理解交易或其他事项如何在财务报表 中反映的。当企业在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中允许选用的方法中选择特定的会计政策时,披露 这些会计政策对报表使用者尤为有用。例如,企业应披露是按照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还是个别计价法计量(存货的后进先出法已不采用)。另外企业在确定是否披露一项特定的会计政策时,应考虑其经营的性质和政策,例如当企业拥有重要的国外经营或外币交易时,企业应披露确认汇兑损益的会计政策。
(6)对已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和现金流量表中列示的重要项目 的进一步说明,包括终止经营税后利润的金额及其构成情况等。
(7)或有和承诺事项、资产负债表日后非调整事项、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等需要说明的事项。此外,对重要资产转让及其出售、企业合并与分立、重大投资与融资活动、财务报表重要项目等事项说明;以及其他有助于理解和分析财务报表需要说明的其他事项,也应在附注中披露。同时,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在资产负债表日后、财务报表批准报出日前提议或宣布发放的股利总额和每股股利金额(或分配给投资者的利润总额)。
3、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的信息(1)企业注册地、组织形式和总部地址。
(2)企业的业务性质和主要经营活动,如企业所处的行业、所提供的主要产品或服务、客户的性质、销售策略、监管环境的性质等。
(3)母公司以及集团最终母公司的名称。(4)财务报告的批准报出者和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
二、资产负债表的编制
1、资产负债表的概念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月末、年末)财务状况的报表。由于该表主要是揭示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情况,因而又称财务状况表,是反映企业状况的静态报表。资产负债表必须按月编制,对外报送。终了,企业应编报资产负债表。
资产负债表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所掌握的经济资源、债权人和投资者在企业所拥有的权益。利用该表揭示的财务状况信息进行分析,便于报表使用者了解企业的财务实力、短期偿债能力和支付能力。通过前后期资料的对比分析,还可以预测企业财务状况的发展趋势。
2、资产负债表的格式与内容 资产负债表的结构
资产负债表由表首、表身和表尾三部分组成。
表首是报表的标题,包括报表名称、编制单位、编制日期、报表编号和金额单位。
表身是报表的主体,它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会计等式为基础,把资产与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分为左右两方。左方反映企业的资产,右方反映企业的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左右两方的总计应保持平衡。
在资产负债表中,资产类项目按其流动性大小顺序排列,依次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其他资产等;负债类项目按偿债时间先后的顺序排列,依次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所有者权益项目按永久性程度排列,依次为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表尾主要包括附注资料及有关人员的签章。
资产负债表内各项目设有“年初数”和“期末数”两栏,以便于报表使用者了解一个时期内企业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变动情况以及变动趋势。
3、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
资产负债表“年初数”栏内各项数字,应根据上年末资产负债表“期末数”栏内各项数字填列。如果本资产负债表规定的各个项目的名称和内容同上不相一致,应对上年年末资产负债表各项目的名称和数字按照本的规定进行调整,填入本表“年初数”内。
资产负债表“期末数”栏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可以取得:
(1)根据总账科目余额直接填列。
资产负债表种的大部分项目,都可根据总账科目的期末余额直接填列。如:应收票据、应收股利、短期借款等。
(2)根据总账科目的余额计算填列。
资产负债表中的某些项目,需要根据若干个总账科目的期末余额计算填列。如:“货币资金”项目,就是根据“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三个科目的余额相加得到的。
(3)根据明细科目余额分析填列。
这主要是针对“应付账款、预付账款”和“应收账款、预收账款”四个项目。因为在企业实际的核算中,当预付与预收业务不多时,可以不设“预付账款”和“预收账款”科目,而将预付和预收的款项分别计入“应付账款”科目的借方和“应收账款”科目的贷方。这时就不能单纯地以“应付账款”和“应收账款”的期末余额直接填列,而应分各个明细科目具体分析填列。
(4)根据总账科目和明细科目余额分析填列。
有些项目,即不能按总账科目余额直接或计算填列,也不能按明细科目余额直接或计算填列,而需要分析总账科目和明细科目余额后再计算填列。如:“长期借款”项目,就是根据“长期借款”的期末余额减去“长期借款----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明细科目的余额后填列。
(5)根据科目余额减去备抵或附加科目后的净额填列。
如:“无形资产”项目,就是根据“无形资产”的期末余额减去“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净额填列。
三、利润表的编制
1、利润表的概念
利润表亦称收益表、损益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月度、)的经营成果及其分配情况的报表。因此,它是反映企业财务成果的动态报表。利润表必须按月编制,对外报送。终了,企业应编报利润表。该表能反映企业在一定期间内实现的净利润、利润总额及利润构成的情况。利用利润表揭示的财务成果信息,便于报表使用者了解企业的经营业绩和获得能力,预测利润趋势,通过分析利润增减变化的原因,有助于发现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改进措施,按照企业经营意向不断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
2、利润表的结构
利润表由表首、正表两部分组成。表首有报表名称、编制单位、编报时期、报表编号和金额单位。
正表部分为多步式格式,根据利润的组成内容,按其计算公式中的顺序排列,分解为多个步骤计算企业的利润。
3、利润表的编制方法
《企业会计制度》利润表中的利润计算步骤如下:
⑴从“主营业务收入”出发,减去“主营业务成本”和“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得到“主营业务利润”。
⑵以“主营业务利润”为基点,加上“其他业务利润”,减去三项期间费用(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得到“营业利润”。
⑶以“营业利润”为基点,加上“投资收益、补贴收入和营业外收入”,减去“营业外支出”,得到税前“利润总额”(或亏损)。
⑷以“利润总额”为基点,减去“所得税”费用后的净额,即为“净利润”或“净亏损”。
各项目的编制方法如下:
“主营业务收入”项目,反映企业经济主要业务所取得的收入总额。根据“主营业务收入”科目的发生额分析填列。“主营业务成本”项目,反映企业经营主要业务发生的实际成本。根据“主营业务成本”科目的发生额分析填列。“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项目,反映企业经营的主要业务应负担的营业税、消费税、城市建设维护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和教育税附加等。根据“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科目的发生额分析填列。“其他业务利润”项目,反映企业除主营业务以外取得的收入,减去所发生的相关成本、费用,以及相关税金及附加等的支出后的净额。根据“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支出”科目的发生额分析填列。“营业费用”项目,反映企业在销售商品和商品流通企业在购入商品等过程中发生的费用。根据“营业费用”科目的发生额分析填列。“管理费用”项目,反映企业发生的管理费用。根据“管理费用”科目的发生额分析填列。
“财务费用”项目,反映企业发生的财务费用。本项目应根据“财务费用”科目的发生额分析填列。“投资收益”项目,反映企业以各种方式对外投资所取得的收益。根据“投资收益”科目的发生额分析填列;如为投资损失,以“-”号填列。“补贴收入”项目,反映企业取得的各种补贴收入以及退回的增值税等。根据“补贴收入”科目的发生额分析填列。“营业外收入”项目,反映企业发生的与其生产经营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收入。根据“营业外收入”科目发生额分析填列。“营业外支出”项目,反映企业发生的与其生产经营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支出。根据“营业外支出”科目发生额分析填列。“利润总额”项目,反映企业实现的利润总额。如为亏损总额,以“-”号填列。根据上述各项目加减后的全额填列。“所得税”项目,反映企业按规定从本期损益中减去的所得税。根据“所得税”科目的发生额分析填列。“净利润”项目,反映企业实现的净利润。如为净亏损,以“-”号填列。根据“利润总额”项目减去“所得税”项目的金额填列。
补充资料是利润表新增的内容,用来反映对企业利润有重大影响的经济活动或由于非常事项所产生的对企业利润的影响。
(1)“出售、处置部门或被投资单位所得收益”项目:
“出售、处置部门或被投资单位所得收益”项目,反映企业出售、处置部门或被投资单位所得的收益。这属于企业重大的投资活动,对企业利润有较大影响,所以应在利润表附注中予以说明。根据“投资收益”科目的发生额分析填列。
(2)“自然灾害发生的损失”项目
“自然灾害发生的损失”项目,反映企业因不可抗力,如火灾、水灾等非常事项所产生的损失。这是非经营活动对企业利润的影响。根据“营业外支出--非常损失”科目的发生额分析填列。
(3)“会计政策变更增加(或减少)利润总额”项目和“会计估计变更增加(或减少)利润总额”项目:
这两个项目是反映企业因会计调整所产生的对企业利润的影响。根据“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和“以前损益调整”等科目分析填列。
(4)“债务重组损失”项目:
“债务重组损失”项目,反映企业因债务重组活动所产生的损失。根据“营业外支出---债务重组损失”科目的发生额分析填列。
(5)“其他”项目:
应集团领导要求需要调整每月报表时间,各部门每月盘点、数据月底数据的时间也要
相应的有所调整。
1、车间各部门、各个仓库盘点时间定在月末最后一天。
2、原材料库、炭黑仓库、五金库、成品库、炭黑车间、蒸汽、电费结算单据的出具报表
时间为次月的2日上午11点半之前。
3、车间各个部门的盘点数据需要在次月1号下午上班前转技术部,技术部在2日上午
11点半前将数据盘存数据给财务。
4、外贸部销售单据,每月分四个批次转财务,月底最后一批单据在次月2日上午11点
半前转交。
5、供应部挂账单转交时间次月2日上午11点半前,不要逾期,挂账单交接表应注明供
应商的批款方式,以便财务人员每月出具供应商批款表使用。
由于集团财务要求上报报表时间的变动,给各部门带来的不方便,还请各部门相关人
员谅解!希望各部门收到本通知后,及时调整各部门的业务,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转交
1.1 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是指企业为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在组织企业的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过程中所进行的科学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协调、核算、分析和考核等一系列企业经济活动过程中管理工作的全称,其主要特点是对企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的价值运动进行的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管理工作。在这一过程中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任务是组织资金供应,提高资金利用效果、降低产品成本,增加企业赢利、分配企业收入,完成上缴任务、实行财务监督,维护财经纪律。
财务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企业管理在实行分工、分权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专业管理,有的侧重于使用价值的管理,有的侧重于价值的管理,有的侧重于劳动要素的管理,有的侧重于信息的管理。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财务管理主要是运用价值形式对经营活动实施管理。通过价值形式,把企业的一切物质条件、经营过程和经营结果都合理地加以规划和控制,达到企业效益不断提高、财富不断增加的目的。因此,财务管理既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独立方面,又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
除此之外,在企业中财务管理与企业各方面具有广泛联系,一切涉及资金的收支活动,都与财务管理有关。事实上,企业内部各部门与资金不发生联系的现象是很少见的。因此,财务管理的触角,常常伸向企业经营的各个角落。每一个部门都会通过资金的使用与财务部门发生联系。每一个部门也都要在合理使用资金、节约资金支出等方面接受财务部门的指导,受到财务制度的约束,以此来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另外,财务管理能迅速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在企业管理中,决策是否得当,经营是否合理,技术是否先进,产销是否顺畅,都可迅速地在企业财务指标中得到反映。例如,如果企业生产的产品适销对路,质量优良可靠,则可带动生产发展,实现产销两旺,资金周转加快,赢利能力增强,这一切都可以通过各种财务指标迅速地反映出来。这也说明,财务管理工作既有其独立性,又受整个企业管理工作的制约。财务部门应通过自己的工作,向企业领导及时通报有关财务指标的变化情况,以便把各部门的工作都纳入到提高经济效益的轨道,努力实现财务管理的目标。
1.2 会计核算
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所谓的会计核算主要是指运用会计方法,对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地记录、分类、汇总、分析,形成会计信息,为决策提供依据的一项会计活动。会计核算是会计的一项基本职能,是会计工作的核心和重点。如何进行会计核算,关系到会计在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中的职能能否有效发挥。因此,从法律上对会计核算进行规范是十分必要的。会计核算可以分为三个基本环节,一是填制会计凭证;二是登记会计账簿;三是编制和提供财务会计报告。这三个环节相互衔接,基本上覆盖了会计核算的全过程。
2 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关系
2.1 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区别
财务管理是指运用管理知识、技能、方法,对企业资金的筹集、使用以及分配进行管理的活动。主要在事前事中管理、重在“理”;会计是指以资金形式,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连续地反映、监督和参与决策的工作。主要在事后核算,重在“算”。
2.2 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联系
两者联系在于目的都是在于管理企业经营、提高企业效益;指向的对象都是企业资金。而在这一经营过程中会计核算是整个经营管理的基础,而财务管理则是最终目标。一方面,财务管理通过会计核算记录的内容进行资金分配并制订一定的运行计划,保证资金能够全方位地在各个项目之间运行,降低企业风险。另一方面,财务管理必须依据会计核算的反映与监督制订方案,解决临时出现的问题,确保公司项目的持续运营。总之,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相互依存,会计核算所反映的资金状况是基础,财务管理作为企业运行的核心,必须依据会计核算的内容进行方案的制订。
3 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现状分析以及对策研究
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之间的关系以及二者配合产生的积极作用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对这二者的重视度。接下来笔者将对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为企业财务管理质量的提升提供理论依据。
一方面,在财务管理制度方面存在制度不健全的现状。现行的财务管理制度难以满足当前基建发展要求,在诸多方面存在空白或存在可操作性差的问题,致使财务管理常常面临无章可循的尴尬局面。为此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必须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相关项目工作人员要与财务工作人员保持密切配合、及时沟通的关系,通过建立例会制度,使两者之间的信息资源得以共享,以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通过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不仅有利于确保项目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而且有利于项目管理部门加强成本控制,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
另一方面,在人员配置方面财会人员素质不高。企业管理层对项目的会计管理重视程度不足,没有为其配备充足的人力、物力资源,致使财会人员的岗位安排随意性较大。对此管理人员需要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提高财会人员综合素质。会计核算工作量大,这就要求财会人员应具备多学科、多领域的专业知识,如经济学、税法、会计学等。企业应针对项目种类的不同配备专门的会计,以减少会计的流动,使会计能够很好地完成费用摊销,从而确保会计核算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充分发挥会计监督职能。此外,财会人员需要认真做好各项资料的收集、加工、处理、整理以及归档工作。同时向主管部门及时、准确、如实地报送会计报表和会计资料,确保项目成本核算的真实性,进而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可靠依据,避免决策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将决策风险降至最低。
4 结论
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共同推动了企业经济效益的增加。企业管理者必须充分掌握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将二者结合起来运用。并且针对目前出现的财务管理制度不严格、会计核算不规范、财务人员素质低等现状不断完善财务管理制度、规范会计核算行为、促进财务人员素质的全方位发展。相信在相关人员的不断探究与摸索下,企业财务管理将取得更好的发展。
摘要: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体制不断改革。为了跟随时代发展步伐,企业要想在本行业内持续稳定发展,就需要不断变革管理方式。近年来,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越来越引起企业管理者的重视。二者虽然属于不同的科学领域,但是共同推动企业经营管理朝着良好的趋势发展,且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为此加强对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关系的研究对于促使企业制定良好策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笔者将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以及相关的期刊文献就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述。
关键词: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关系探究
参考文献
[1]冯萍.正确处理会计与财务的关系,搞好企业经营管理[J].茂名学院学报,2004(5).
关键词:经济普查;专业统计;报表数据
中图分类号:F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03-0072-02
1 概述
经济普查是指国家为了更好的掌握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情况,建立健全全国相关单位名录和数据库,进而为国民经济规划和决策提供依据,而进行的全面调查。我国已经先后进行了五次经济普查,然而,统计的结果显示,普查数据和专业统计报表数据之间还存在一定的误差,分析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并给出改进意见,是提升我国经济普查工作准确性的重要途径。
2 普查结果与专业统计报表出现差异的原因分析
普查结果与专业统计报表出现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数据的精确性与调查范围、数据多少、样本提取、企业数据统计规范性等都有着密切关系。
结合经济普查的实际过程和实践,普查结果与专业统计报表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首先是被调查对象的范围大小,其次是被调查对象的数据大小。详细分析如下:
2.1 调查范围不一致导致的差异
我国经济发展迅猛,但抽样总体可能不能及时更新,这就导致了因调查范围不一致带来的差异。经济普查是全面“地毯式”调查,日常专业报表对于“三下”企业及个体经营户采取抽样调查,其抽样总体均是建立在以前历次普查加上平时调整的基础上,因此,从理论上来讲,经济普查包括的单位数和个体经营户均应大于专业报表的统计数字。然而,在实际的执行中,由于普查人员的不认真等原因,在一些地方,经常存在普查对象没有查全、覆盖范围不广的现象。
2.2 调查数据准确性不强导致的差异
调查数据的准确性不强主要体现在数据与实际情况不符以及抽样调查存在误差两个方面。当前,“三下”企业和个体经营户一般没有规范的账目,即使有规范的账目,也不对外提供。因此,被调查对象思想上普遍有顾虑,怕泄露商业秘密,怕秋后算账多缴税,所以不敢如实申报。另外,数据的高低也受调查人员素质的影响,有的不懂专业知识,或有的工作态度不认真,被调查对象说多少填多少,而不能帮助其算好账,评估数字的真实性。
此外,抽样误差的影响也相对较大。由于经济普查和专业统计报表均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但专业与专业之间采取的抽样方法不尽相同,同一专业所抽选的样本也不尽相同,所以会产生代表性误差。进而导致调查数据准确性存在误差,影响了普查结果。
3 缩小普查数据和专业报表数据之间差异的方法研究
根据上文所述,为了降低普查数据和专业报表数据的差距,最重要的就是从统一调查范围和提升数据准确性两个方面入手。使统计数据能够还原实际情况,能够体现出统计数据的全面、准确、真实性,使得经济普查和专业报表数据之间更加贴近。
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3.1 规范源头数据采集方式
要求调查员在采集数据时多问、多看、多走动、多记录,多掌握企业第一手资料。在上门调查时,将难以理解的调查指标转换为调查对象容易接受且愿意回答的问题,提高交流的有效性;另外,完善辅调员队伍,加强与样本企业的沟通。
3.2 做好统计数据督察工作
在每季度的数据采集期间,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数据督察工作,跟随调查员一起入户调查,及时跟进调查中存在的问题,确保源头调查数据质量。统计数据上报后,每季度再抽查三个县市的10%的样本点进行数据质量检查。通过数据上报前的督察和数据上报后的检查,使问题数据逐渐减少。
3.3 提高调查服务水平
积极探索跨专业、跨行业的综合调查服务经验,不断拓宽调查服务领域,结合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立足调查工作优势,积极开展专项调查工作,特别是围绕小微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经常深入企业调研,及时撰写调研分析报告等资料,客观、准确反映苗头性和趋势性的问题,为党政领导决策和社会各界提供富有价值的咨询服务。
3.4 使用科学的数据核查方法
明确规下网上直报流程,在统计报表填报中,采用人工逻辑审核和计算机辅助程序等科学的数据核查方法,进行序列审核分析,对数据出现奇高奇低、速度增减幅度较大、违背企业发展一般规律的进行核实,对各项指标之间的协调性、本期数据与去年同期数据及上期数据关联性、人均主营业务收入和单位主营业务收入用电量波动等方面进行审核,对统计数据失实的要求整改,并在核查结果中附加文字说明。进而提高数据质量的管控能力,保障上报源头数据的科学性。
3.5 加强对清查表的审核评估
加强对普查表的审核和评估,首先,经普办的工作人员应先对普查表中单位的个数和性质进行审核,其次,普查表录入之前,录入人员应该进行再次审核,最后,组织一次全面审核,重点关注单位是否录入齐全、单位性质是否划分正确、行业是否归类正确、私营企业的经济指标是否符合实际情况等。
4 提高专业报表统计数据质量的途径
当前,基本单位名录库已被列为统计“四大工程”之首,做好基本单位名录库工作,为“一套表”和“三下”单位抽样框的建立打好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4.1 积极利用乡镇企业作用
影响经济总量的主要因素主要是:单位数和被调查单位数据的大小,而基本单位名录库直接影响到单位数能否查全、查准。可以充分利用乡镇企业办的力量,因为乡镇企业办对所管理企业情况掌握详实,有利于准确掌握各个企业的真实情况,只有做好基本单位名录库工作,才能真正保证调查单位不重、不漏。
4.2 加强与部门的联系沟通
不定期举办基层调查人员业务培训与经验交流会议,进一步提高规模以下工业基层统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与调查技巧,还使用网上交流、微博发布、信息群发平台等现代化交流方式,例如:建立XX市规模以下工业业务交流QQ群,通过网络工作群,基层调查人员相互交流,总结先进经验,改进薄弱环节,达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4.3 提升基层基础工作质量
针对基层调查队人员少、任务重、调查对象配合程度低等困难,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辅调员队伍,充分发挥乡(镇)政府联系调查企业的优势,由乡(镇)统计员作为辅调员,加强与样本企业的沟通,争取其积极配合,近距离辅导帮助企业进行数据上报工作;对未建立财务帐的中小型规下企业,帮助其进行主要指标数据的推算,指导、帮助企业进行数据填报,确保数据的真实性。
4.4 加强统计法制宣传和执法检查力度
加大对统计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法力度,建立“人民统计为人民”的服务型统计新形象。《统计法》是统计数据质量的有力保障,在举办业务会议及各种联谊活动时,积极宣传统计调查相关政策制度,增强调查对象的法律意识,使他们知法、懂法、依法填报抽样调查表,如实报送统计数据。
5 结语
随着统计技术的不断进步,传统的统计方法将不断革新,统计技术不断进步。这就要求我们统计人勤学苦练,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我,积极主动的做好统计工作,缩小经济普查和专业统计报表数据之间差距。
参考文献
[1] 李春月.如何缩小经济普查和专业统计报表数据之间差距[J].创新科技,2013,(4).
[2] 何玮.杭州市经济普查数据库系统设计与实现[D].浙江工业大学.
财务报表分析的意义
财务报表能够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但是单纯从财务报表上的数据还不能直接或全面说明企业的财务状况,特别是不能说明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和经营成果的高低,只有将企业的财务指标与有关的数据进行比较才能说明企业财务状况所处的地位,因此要进行财务报表分析。
做好财务报表分析工作,可以正确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揭示企业未来的报酬和风险;可以检查企业预算完成情况,考核经营管理人员的业绩,为建立健全合理的激励机制提供帮助。
财务报表分析的内容
财务报表分析是由不同的使用者进行的,他们各自有不同的分析重点,也有共同的要求。从企业总体来看,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分析企业权益的结构,估量对债务资金的利用程度。
2、评价企业资产的营运能力,分析企业资产的分布情况和周转使用情况。
3、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企业利润目标的完成情况和不同盈利水平的变动情况。
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内容互相联系,互相补充,可以综合的描述出企业生产经营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以满足不同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基本需要。其中偿债能力是企业财务目标实现的稳健保证,而营运能力是企业财务目标实现的物质基础,盈利能力则是前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也对前两者的增强其推动作用。对上市公司的应用
通过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有关数据进行汇总、计算、对比,综合地分析和评价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对于股市的投资者来说,报表分析属于基本分析范畴,它是对企业历史资料的动态分析,是在研究过去的基础上预测未来,以便做出正确的投资决定。
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向各种报表使用者提供了反映公司经营情况及财务状况的各种不同数据及相关信息,但对于不同的报表使用者阅读报表时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一般来说,股东都关注公司的盈利能力,如主营收入、每股收益等,但发起人股东或国家股股东则更关心公司的偿债能力,而普通股东或潜在的股东则更关注公司的发展前景。此外,对于不同的投资策略,投资者对报表分析侧重不同,短线投资者通常关心公司的利润分配情况以及其他可作为“炒作”题材的信息,如资产重组、免税、产品价格变动等,以谋求股价的攀升,博得短差。长线投资者则关心公司的发展前景,他们甚至愿意公司不分红,以使公司有更多的资金由于扩大生产规模或用于公司未来的发展。
虽然公司的财务报表提供了大量可供分析的第一手资料,但它只是一种历史性的静态文件,只能概括地反映一个公司在一段时间内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这种概括的反映远不足以作为投资者作为投资决策的全部依据,它必须将报表与其他报表中的数据或同一报表中的其他数据相比较,否则意义并不大。例如,琼民源96年报表中,你如果将其主营收入与营业外收入相比较,相信你会作出一个理性的投资决定。所以说,进行报表分析不能单一地对某些科目关注,而应将公司财务报表与宏观经济面一起进行综合判断,与公司历史进行纵向深度比较,与同行业进行横向宽度比较,把其中偶然的、非本质的东西舍弃掉,得出与决策相关的实质性的信息,以保证投资决策的正确性与准确性。
衡量公司财务状况的主要内容包括:
1.资产净值。资产净值也就是公司的自有资本(资本金+创业利润+内部保留利润+该结算期利润)。它是考察公司经营安全性和发展前景的重要依据。
2.总资产(负债+资产净值)。它显示公司的经营规模。
3.自有资本率(自有资本/总资产×100%)。它反映了公司的经营作风和抗风险能力。
4.每股净资产,即每股帐面价值(资产净值/发行数量)。它反映了股票的真实价值
5.公司利润总额及资本利润率(当期利润/总资本)等等。
财务报表分析方法:将报表分为三个方面:单个的财务比率分析、不同时期的比较分析、与同业其它公司之间的比较。这里我们将财务比率分析分为偿债能力分析、资本结构分析(或长期偿债能力分析)、经营效率分析、盈利能力分析、投资收益分析、现金保障能力分析、利润构成分析。
A.偿债能力分析:流动比率 = 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流动比率可以反映短期偿债能力。一般认为生产企业合理的最低流动比率是2。影响流动比率的主要因素一般认为是营业周期、流动资产中的应收帐款数额和存货周转速度。速动比率 =(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
由于种种原因存货的变现能力较差,因此把存货从流动资产种减去后得到的速动比率反映的短期偿债能力更令人信服。一般认为企业合理的最低速动比率是1。但是,行业对速动比率的影响较大。比如,商店几乎没有应收帐款,比率会大大低于1。影响速动比率的可信度的重要因素是应收帐款的变现能力。
保守速动比率(超速动比率)=(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票据+应收帐款)/流动负债 进一步去掉通常与当期现金流量无关的项目如待摊费用等。
现金比率 =(货币资金/流动负债)
现金比率反应了企业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
应收帐款周转率 = 销售收入/平均应收帐款
表达内应收帐款转为现金的平均次数。如果周转率太低则影响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应收帐款周转天数 = 360天/应收帐款周转率
表达内应收帐款转为现金的平均天数。影响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
B.资本结构分析(或长期偿债能力分析):股东权益比率 = 股东权益总额/资产总额×100%
反映所有者提供的资本在总资产中的比重,反映企业的基本财务结构是否稳定。一般来说比率高是低风险、低报酬的财务结构,比率低是高风险、高报酬的财务结构。
资产负债比率 = 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反映总资产中有多大比例是通过借债得来的。
资本负债比率 = 负债合计/股东权益期末数×100%
它比资产负债率这一指标更能准确地揭示企业的偿债能力状况,因为公司只能通过增加资本的途径来降低负债率。资本负债率为200%为一般的警戒线,若超过则应该格外关注。长期负载比率 = 长期负债/资产总额×100%
判断企业债务状况的一个指标。它不会增加到企业的短期偿债压力,但是它属于资本结构性问题,在经济衰退时会给企业带来额外风险。
有息负债比率 =(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股东权益期末数×100%
无息负债与有息负债对利润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前者不直接减少利润,后者可以通过财务费用减少利润;因此,公司在降低负债率方面,应当重点减少有息负债,而不是无息负债,这对于利润增长或扭亏为盈具有重大意义。在揭示公司偿债能力方面,100%是国际公认的有息负债对资本的比率的资本安全警戒线。
C.经营效率分析:净资产调整系数 =(调整后每股净资产-每股净资产)/每股净资产 调整后每股净资产 =(股东权益-3年以上的应收帐款-待摊费用-待处理财产净损失-递延资产)/ 普通股股数
减掉的是四类不能产生效益的资产。净资产调整系数越大说明该公司的资产质量越低。特别是如果该公司在系数很大的条件下,其净资产收益率仍然很高,则要深入分析。营业费用率 = 营业费用 / 主营业务收入×100%
财务费用率 = 财务费用 / 主营业务收入×100%
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指标。
三项费用增长率 =(上期三项费用合计-本期三项费用合计)/ 本期三项费用合计 三项费用合计 = 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三项费用之和反应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如果三项费用合计相对于主营业务收入大幅增加(或减少)则说明企业产生了一定的变化,要提起注意。
存货周转率 = 销货成本×2/(期初存货+期末存货)
存货周转天数 = 360天/存货周转率
存货周转率(天数)表达了公司产品的产销率,如果和同行业其它公司相比周转率太小(或天数太长),就要注意公司产品是否能顺利销售。
固定资产周转率 = 销售收入/平均固定资产
该比率是衡量企业运用固定资产效率的指标,指标越高表示固定资产运用效果越好。总资产周转率 = 销售收入/平均资产总额
该指标越大说明销售能力越强。
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 =(本期主营业务收入-上期主营业务收入)/上期主营业务收入×100%
一般当产品处于成长期,增长率应大于10%。
其他应收帐款与流动资产比率 = 其他应收帐款/流动资产
其他应收帐款主要核算与生产经营销售活动无关的款项来往,一般应该较小。如果该指标较高则说明流动资金运用在非正常经营活动的比例高,就应该注意是否与关联交易有关。
D.盈利能力分析:营业成本比率 = 营业成本/主营业务收入×100%
在同行之间,营业成本比率最具有可比性,原因是原材料消耗大体一致,生产设备及工资支出也较为一致,发生在这一指标上的差异可以说明各公司之间在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技术优势及劳动生产率等方面的状况。那些营业成本比率较低的同行,往往就存在某种优势,而且这些优势也造成了盈利能力上的差异。相反,那些营业成本比率较高的同行,在盈利能力不免处于劣势地位。
营业利润率 = 营业利润/主营业务收入×100%
销售毛利率 =(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收入×100%
税前利润率 = 利润总额/主营业务收入×100%
税后利润率 = 净利润/主营业务收入×100%
这几个指标都是从某一方面反应企业的获利能力。
资产收益率 = 净利润×2/(期初资产总额+期末资产总额)×100%
资产收益率反应了企业的总资产利用效率,或者说是企业所有资产的获利能力。净资产收益率 = 净利润/净资产×100%
又称股东权益收益率,这个指标反应股东投入的资金能产生多少利润。
经常性净资产收益率 = 剔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股东权益期末数×100%
一般来说资产只能产生“剔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所以用这个指标来衡量资产状况更加准确。
主营业务利润率 = 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100%
一个企业如果要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主营业务利润率处于同行业前列并保持稳定十分重要。但是如果该指标异忽寻常地高于同业平均水平也应该谨慎了。
固定资产回报率 = 营业利润/固定资产净值×100%
总资产回报率 = 净利润/总资产期末数×100%
经常性总资产回报率 = 剔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总资产期末数×100%
这几项都是从某一方面衡量资产收益状况。
E.投资收益分析:市盈率 = 每股市场价/每股净利润
净资产倍率 = 每股市场价/每股净资产值
资产倍率 = 每股市场价/每股资产值
F.现金保障能力分析:
销售商品收到现金与主营业务收入比率 = 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主营业务收入×100%
正常周转企业该指标应大于1。如果指标较低,可能是关联交易较大、虚构销售收入或透支将来的销售,都可能会使来年的业绩大幅下降。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与净利润比率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净利润×100%
净利润直接现金保障倍数 =(营业现金流量净额-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流入+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流出)/主营业务收入×100%
营业现金流量净额对短期有息负债比率 = 营业现金流量净额/(短期借款+1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100%
每股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股数
每股自由现金流量 = 自由现金流量/股数
(自由现金流量=净利润+折旧及摊销-资本支出-流动资金需求-偿还负债本金+新借入资金)
【财务报表之间的关系】推荐阅读:
财务报表审计的基础12-21
财务报表的基本构成要素07-04
财务报表时间调整的通知10-23
银行贷款用的财务报表12-20
蒙牛财务报表分析07-04
财务报表分析考试10-13
财务报表综合分析11-23
财务报表分析作业12-07
如何分析财务报表12-15
合并会计报表对财务管理的影响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