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改革开放巨大变化

2024-10-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家乡改革开放巨大变化

家乡改革开放巨大变化 篇1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国家大力对经济进行深入建设,我国沿海一带以珠海三角洲为主的区域经济实力日益加强。随着科技与经济的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家也从吃不饱到最后饿不死和现在的吃的好的飞跃式的进步,这些成果无不归功于改革开放的实施。如今东南海沿海一带,长江中下游,以广东,深圳,福建,以及科技发展中心的上海为代表的经济发展区在改革开放的影响下在近30年的进步终于蜕变成不可缺少的经济要地和独一无二的贸易圣地。

关键词:改革开放 发展 建设

福建自古以来就是渔米之乡,地处中国东南部,东与台湾相接壤,西临江西以世界闻名景点武夷山作为分界点。福建优越的地理优势给它带来了丰富的经济收入,在加上近30年的改革创新与进步,无论在经济、文化、贸易、旅游都有着大幅度的提高。而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以改革开放为契机,福建不断完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着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

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产业结构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动力。1978年以来,我省经济发展经历了五个比较明显的周期:改革开放初起到1983年是第一个经济增长周期,1984-1986年是第二个周期,1987-1990年是第三个周期,1991-1996年是第四个周期,1997-2001年是第五个周期。2002年开始进入了第六个增长周期,2002年到2007年GDP增长速度分别为:10.2%、11.5%、11.8%、11.6%和14.8%,2007年达15.2%。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福建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仍沿着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的通道行进,仍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30年来,福建坚持因地制宜,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在“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调整方针指导下,采取各项积极有效的措施,不断加快产业的调整步伐,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三次产业的比例从1978年的36.0:42.5:21.5调整为2007年的10.8:49.2:40.0。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25.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了6.7个和18.5个百分点。

(一)农林牧渔业布局调整,结构逐步优化

农林牧渔业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内部结构得到优化。农业在农林牧渔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77.7%下降为2007年的40.5%,下降37.2个百分点;林、牧、渔业所占比重不同程度提高,其中林业产值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6.4%提高到2007年的7.1%,上升0.7个百分点;牧业产值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10.5%提高到2007年的20.1%,上升9.6个百分点;渔业产值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5.5%提高到2007年的28.0%,上升22.5个百分点,标志着全省农林牧渔业生产已逐步改变单纯依赖农业的单一状况,逐步形成了体现山海田优势的生产结构。全省农业经济结构得到了改善。农业扭转了单纯抓粮食的生产格局,非粮作物和茶叶、水果比重提高,2007年与1978年比,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调减,而有福建优势的烟叶、油料、蔬菜、瓜类、甘蔗等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作物面积与非粮作物面积比重由1978年81.9:18.1调整为2007年57.2:42.8。营林结构进一步优化。畜牧业改变了只重生猪生产的单一结构,家禽及草食动物饲养比重不断提高。渔业逐步向高优产品转化,养殖规模不断扩大。

(二)工业主体地位增强,内部结构持续优化

随着经济的加速发展,工业成为福建经济发展最主要的推动力,工业在全省经济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提升。2007年,全省工业增加值4018.42亿元,占GDP的比重达43.4%,比1978年提高了7.5个百分点,其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加强。工业重型化趋势进一步显现。总产值轻重工业比重由1978年的58.9:41.1转变为2007年的45.4:54.6,重工业比重上升了13.5个百分点,比轻工业高出9.2个百分点。表明福建轻重工业格局已由改革开放之初的“轻高重低”转变为“重高轻低”,标志着福建工业经济增长已从轻工业拉动为主导转向以重工业为主导,工业进程进入到重工业化的新发展阶段。

工业结构继续改善,工业部门已形成门类齐全、初具规模的行业体系。改革开放以前,福建基础工业长期落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的“瓶颈”制约比较突出。改革开放后,注重对能源、原材料增量的投入,能源工业得到较快发展,大大缓解了对工业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特别是着力培育的电子、机械、石化三大主导产业发展迅速,2007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三大主导产业完成总产值5146.09亿元,比1978年增长(29.11亿元)175.8倍,占规模以上比重由1978年的37.0%上升至2007年的41.1%。

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企业以资产为纽带,通过“三改一加强”加快了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和投、融资体制改革,企业组织结构得到优化,竞争力提高,工业企业规模不断壮大,涌现出了一批大型骨干企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到2007年底,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达1648家,其工业总产值和资产总额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0.5%和63.3%。1978年全省没有一家产值上亿元的工业企业,2007年产值上亿元的企业达到2082家,其中10亿元以上136家。

(三)服务业总量跃升,新兴行业迅速兴起

近几年来,政府把发展服务业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环节来抓,各地纷纷出台鼓励和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在社会各界的充分关注下,全省服务业在总量增长的同时,行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改善。2007年,全省服务业经济总量规模突破3500亿元,达到3697.60亿元,是1978年的259.5倍,年均增长13.6%。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了电信业、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等快速发展。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也推动了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同时,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随之而来的观念的转变使得对医疗保健服务、文化、教育服务等方面的需求快速增长,从而带动了这些行业的发展。可以说现代物流、房地产业进入黄金增长期,金融、餐饮、旅游、文化娱乐、教育等行业也正实现新的跨越。在服务业传统行业平稳发展的同时,新兴行业迅速崛起。批发和零售贸易业比重不断上升,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5.2%上升至2007年的8.7%,上升了3.5个百分点;社会服务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教育、文艺广播电影电视业和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等比重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二、经济所有制结构多元化发展

伴随市场化改革的深入,福建在积极推行公有制经济等多种有效实现形式的同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所有制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在公有制经济控制力和经济效益不断增强的同时,非公有制经济迅猛发展,成为拉动全省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逐步形成。

(一)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影响力提高

全省各地充分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通过资产重组,优化资本结构,调整国有经济的战略布局。积极推动国有资产存量从传统竞争性产业向新兴产业转移,按照“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从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入手,着眼于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和控制力,加速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改革,取得明显成效。通过改组改制、兼并重组、拍卖破产等,减少了国有企业数量,2007年全省国有企业243家,比2000年减少541家,下降69.0%,但企业效益得到大幅度提高,2007年国有企业资金利税率和流动资金周转次数分别为18.8%和3.54次,比2000年分别提高7.7个百分点和1.86次,并在调整产业结构、股权结构、资本负债结构、人员结构、组织结构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首先,通过资产重组与结构调整,国有经济在竞争性领域的比重逐步降低,更多的资产逐步转移、渗透到公益性、基础性、技术性领域。其次,通过扶优扶强,国有大企业力量得到加强。2007年国有控股大型企业18家,拥有资产1089.37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794.62亿元,实现销售收入819.90亿元,国有控股大型企业拥有资产、实现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占全部国有控股工业比重分别为41.3%、42.7%、43.8%。第三,企业股权从单一走向多元,国有资本的控制力增强,企业活力倍增。不少企业通过减持国有股,吸收民间资金入股等提高国有股的控制力,增加国有经济活力。第四,资产负债率逐步下降。通过债转股、转增国家资本金、增资减债、债权转股权等形式降低资产负债率,2007年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8.8%,比2000年下降6.1个百分点。第五,企业经营管理者素质不断提高,企业人员结构趋于合理。打破“铁工资、铁饭碗、铁交椅”的传统用人方式,转变国有职工身份,精简富余人员,建立管理人员竞聘上岗,能上能下,职工择优录用,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机制是近年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的重要成果。同时,在具有自然垄断性的基础产业部门和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部门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仍具有绝对优势和较强的控制力。

(二)非公有制经济生机勃勃,民营和“三资”经济发展迅速

随着经济体制转轨工作的加速推进,全省进一步鼓励和支持私营个体和三资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民营和“三资”等非公经济日渐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1、民营经济规模迅速扩张。2005年,全省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4188.46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达63.9%,比1978年的46.7%提高17.2个百分点,而且这一比重呈逐年增高的趋势,1997年、2000年、2003年我省民营经济经济占全省GDP的比重分别为59.5%、60.0%、60.2%,民营经济已成为推动我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福建民营企业产业层次不断提升。民营企业涉足的产业领域越来越广,广度和深度不断提升,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产品结构从低档次、松散型逐步向系列化、集群化方向转变,并注重品牌塑造和科技创新。已初步形成了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纺织、服装、鞋业、工艺陶瓷、电子电机等产业集群约六十个,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也比较有代表性的产业集群主要有:以晋江﹑石狮为主的服装旅游鞋产业集群,以德化为主的陶瓷产业集群,以安溪为主的茶叶产业集群,以南安为主的建材产业集群,以福安为主的电机产业集群,以古田为主的食用菌产业集群。

更值得关注的是,民企品牌战略已从注重外延式转变为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不少企业通过积累搞研发,走自主创新之路。而七匹狼、安踏等部分民企则已经进入品牌经营的更高级阶段,开始将加工制造阶段外包,企业主要掌握研发与营销。“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家族式经营已经越来越多地向股份制、合资合作和现代企业制度方向发展。

2、“三资”企业迅猛发展,贡献突出。福建在加快国有工业企业改革的同时,大力鼓励、扶持发展“三资”工业,“三资”工业迅猛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越来越显著。2007年规模以上“三资”工业实现工业产值6848.07亿元,是1985年的867.9倍,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4.7%,比1985年提高了49.3个百分点。特别是一些大型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更是迅猛发展。2007年,福建62家大型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工业产值1686.9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3.5%。

与此同时,省里还制定了山海协作重点项目贷款贴息资金管理办法,进一点加强对山海协作项目与资金的管理。确定了36家示范工程(项目)和59家重点骨干项目,已累计下达山海协作重点项目贷款贴息资金1.18亿元。山海协作逐步向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发展,引导了外企、乡企、私企、金融部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参与山海协作;促进了农业综合开发,发挥自然资源整体优势,发展有特色、效益高的经济作物和名特优产品;推进了农业、林业、水电、旅游、矿产等优势资源的合理开发及其产品的深度加工;加快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形成以特色资源加工、绿色产品开发、旅游生态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特色;加大了山区科技成果和农村新技术推广力度,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高新技术改造老工作基地,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12-01

2、丁志隆,《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档案文献:福建》,中国档案出版社,2010-9-01

家乡改革开放巨大变化 篇2

一、思想观念的发展变化:由不理解、不赞成改革到逐步理解、支持改革

我国目前初步构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框架。但是,在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医疗保障改革这个新生事物还有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

80年代初期,国家有关部门研究酝酿劳保、公费医疗改革,并且提出“发给职工一部分门诊费用补贴,职工看病时再收一部分”的措施,即采取医疗费用与个人经济利益挂钩的办法。但是1981年到哈尔滨一些重工业企业摸底调查时,却是反对声一片。一方面是企业劳保医疗超支、欠账严重,难以为继;另一方面是职工不赞成改革,职工认为,企业改革后社会主义优越性就剩下这么一点(指劳保医疗),不能再改啦。可见当时小小的改革却遭到那么强烈的反对。现在人们的观念不同了,社会保险利国利民,家喻户晓,人们求职就业都要看用人单位有无社会保险,而个人对交纳保险费也觉得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在全国许多商业、饮食服务行业由于个人承包经营,职工医疗费用报销遇到困难,1987年北京东城区菜蔬公司首创“大病统筹”先例,解决了本企业职工医疗费用报销问题,深受职工欢迎。劳动部发现后在全国总结推广大病统筹医疗的办法,这种行之有效的改革办法一直到基本医疗保险改革才被替代。

80年代末期,国务院多次研究医疗制度改革,并且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组织试点。1989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在丹东、四平、株洲、黄石四个城市进行医疗制度改革试点,最后由于多种客观原因未能坚持下来。笔者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某些地方领导的认识问题。在他们看来,医疗改革地方得不到实惠,所以不想出这个风头。有的市领导讲条件、摆困难,千方百计想通过试点向上级要试点经费;有的城市组织不得力,致使工作难以推进。这说明当时医疗改革的阻力重重,举步为艰。

90年代情况就大不一样了。社会保障已经提到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中央下决心加快进行社会保险改革。先是养老保险,后来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方面的社会保险工作也陆续开展起来。1994年国务院确定在江苏省镇江市、江西省九江市(简称“两江”)进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这两个城市接受试点任务后不仅不向中央要钱,而且表示要把工作做好。在一次会议上,九江市的领导说,九江经济上不如镇江,但是我们在试点工作上却不甘落后。镇江市的领导很风趣地说,论地理位置,镇江在长江的下游,九江在上游,但是我们的试点工作一定要争上游。众所周知,“两江”试点为我国以后的扩大试点以至全国普遍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除此之外,海南、深圳、成都、青岛等地区都在自发地进行改革实践。比如海南省率先立法,颁布了养老、医疗保险条例。

综上所述,从80年初采取医疗费用与个人经济利益适当挂钩的改革措施,到80年代中实行医疗费用大病统筹,再到基本医疗保险的全如实施,改革一直在进行,不断深化和完善。人们的认识也随着改革的实践不断提高和进步。

二、社会医疗保障模式的发展变化:由企业自保到社会保障的转变

20世纪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规定劳动保险的各项费用全部由企业承担,个人不负担任何费用。劳动保险是一种企业自保与社会互济相结合的保障模式。就劳保医疗而言,开始就是企业按照国家规定比例自提自用,既不能社会调剂,也无需个人掏腰包。“企业保险”一直延续了30多年,其制度弊端逐步显现出来。公费医疗虽然是由国家财政开支,但是由于“分灶吃饭”的财政管理体制,医疗费用并不能实现社会调剂。实践证明,只有跳出“企业自保”,走社会保险才是唯一的出路

社会保险改革二十多年来,保险费用社会统筹由低(县市)到高(省、直辖市),逐步向高层次演进。医疗、工伤、失业保险基本上实现了以地市为统筹单位。京、津、沪三个直辖市实现了医疗保险费用市级统筹,社会调剂功能明显增强。据有关资料显示,2007年全国医疗保险收入、支出和累计结余,分别为2257亿、1562亿、2477亿元。这上千亿的数字充分说明,基金收支规模持续增长,社会抵御医疗风险的能力比过去有较大的提高。

三、社会医疗保障责任主体的发展变化:由单一责任主体向多元责任主体转变

如前所述,劳保医疗、公费医疗由企业和国家单方包揽,到8 0年代中期在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中,劳动合同制工人实行个人缴纳养老保险费制度(按本人标准工资的3%缴费)。1991年6月《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提出,基本养老保险费由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负担,实现个人缴纳养老保险费至此,个人缴费正式成为我国社会保险的一个重要制度。同年的《失业保险条例》里,1998年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决定》里相继坚持了这一原则,实现了社会保障责任主体由单一的国家或企业统管,向国家、单位、个人三方负担格局的转变。这一社会保障多元责任主体结构的确立,扩大了社会医疗保障基金来源,分散了国家社会保障责任的压力,调动了多方面力量,共同为职工的医疗保障和生活安全提供资金支持。

四、社会医疗保障覆盖范围的变化:由宽到窄,再由窄向宽,向全面覆盖的方向转变

20世纪50年代初,所谓医疗保障主要是针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其他城乡居民基本没有制度安排劳保医疗的实施范围包括国营、公私合营、私营和合作社经营的工矿业及其附属单位职工和供养直系亲属。就其涵盖各种所有制经济而言,覆盖面比较宽泛。后来经过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私有制经济基本不存在,保险范围仅限于国营企业,集体经济则区别情况参照执行。公费医疗适用于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后,随着多种经济共同发展,客观要求扩大覆盖范围,将非国有经济也纳入其内。公费医疗适用范围未变。1998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提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城镇所有机关、事业单位、各种类型企业、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职工和退休人员。2003、2004年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延伸到城镇所有从业人员,实现了统一制度、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调剂使用基金的改革目标。近几年来,医疗保障覆盖范围逐步延伸到城乡居民。截止2008年8月底,城镇医疗保险人数达到2.63亿人,其中城镇职工医疗保险19652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6676万人;农民工参保也达到了3977万人。

五、医疗保障待遇的变化:由低到高,由少到多的方向发展

由于我国的国情(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决定,医疗消费水平差异大,社会、家庭、个人和财政各个方面承受能力有限。目前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住院和大病费用的报销方面分别在60%~70%、40%~50%、30%左右,个人负担比例分别为30%、50%、70%,而过去职工医疗保障高低不齐,家属劳保名存实亡。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从无到有,起点较高,医疗保险支付50%,与过去的半费医疗不可同日而语。从服务范围看,医疗服务项目的范围和服务质量比以前大有扩展和提高。特别是经过改革,增加了病人选择医疗服务机构和医生的权利。参保人可在获得定点资格的医疗机构范围内,除专科和中医医疗机构外,一般可选择3~4家不同层次的医疗机构,并且可自主决定在定点医疗机构购药或到定点药店购药。医疗保险目录经过2000年、2004年的两次调整,增加了品种和范围,提高了报销比例,以满足参保人的用药需求

六、社会医疗保障项目的变化:由项目短缺向比较完备、比较健全的方向转变

新中国的社会保险制度从初建时起,仅实用于企业职工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其它社会成员的医疗保障问题没有制度安排。1 9 9 8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建立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了公费、劳保医疗的机制转换;2003年国务院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着手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2005年开始城市医疗救助制度试点;2007年进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这几项制度的建立标志着一个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正在形成,这一过程也使社会保障项目不断健全,不断完备。

在社会保险体系之外的社会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也相继建立,也发生了由低到高的演进过程,为普遍解决城乡贫困人口的医疗问题提供了制度保证。制度面向由传统的单一对象向全体城乡居民的转变,也是由传统的非制度化的济贫政策向法制化的转变。

七、社会医疗保障层次的发展变化:由单一层次向多层次保障转变

到2007年底,全国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总人数达到2231 1万人,其中职工18020万人(在职职工1 3420万人,退休人员4600万人),城镇居民4291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07年覆盖了245 1个县,占全国总县数的86%,参保人数达7.3亿此外2007年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人数达到3130万人。三大保障制度以及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和推进,说明距离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的目标为期不远了。

目前,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正在逐步形成。第一层面,以社会贫困人群为对象的社会医疗救助;第二层面,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包括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第三层面,其他多种形式补充医疗保险,包括企业补充保险、公务员医疗补助,以及商业健康保险等。

八、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变化:由集中到分散,由分散向统一的方向转变

建国以来,国务院机构经过多次调整,职能相关的部门分了又合、合了又分,分分合合,撤撤并并。社会保险管理体制也经历了由集中到分散、再由分散到集中的演变过程。“文革”以前,公费医疗由卫生部门管理,劳动保险由工会组织与劳动部门集中管理;“文革”中,原有的相对集中的体制随之解体;“文革”后恢复了这种集中共管体制。到80年代中期又逐步形成了按照项目、保险对象分别由劳动、人事、卫生和民政等不同部门组织实施的多个管理条块的体制,老百姓称之为“五龙治水”。在这种条块分割的多头管理体制下,存在着机构重叠、政出多门、互相掣肘、工作效率低下的缺陷,影响了社会保险高效运行和社会保险作用的发挥。为此,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在劳动部基础上组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一管理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农村的社会保险事业,社会保险管理体制从此由分散获得统一。这是一次较大的组织人事的变动,原来的司、局(中心)、所属内部机构的人员得到进一步充实。197 8年负责社会保险行政管理的只是一个司局,1998年以来变成6个司局;原来管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的分别是处级单位,后升格为4个司级单位。另外还单独设立了农村保险司、基金监督司。现在这6个司局内设机构共计20多个处室,近百名管理人员(未包括社会保障研究所和医疗保险研究会)。

随着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险经办队伍不断壮大。到2007年,全国地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7434个,人员总数129085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现有10多个处(室),75个人。尽管如此,无论行政还是事业单位,人员编制还是不能满足事业发展的需要。

涨价引发企业巨大变化 篇3

其实,在过去的几年中,乃至2008年以后仍然将持续的一个重要的商业动态,就是原材料涨价,在众多行业领域,涨价都已经潜流暗涌。

在制糖行业,糖蜜价格在2005年就上涨了80%,到2006年,糖蜜价格更是大涨100%以上,到了2007年,在物价整体看涨的情况下,更是引起了行业性恐慌,有着中国股市算命大师雅号的国际商品投资大师罗杰斯断言:到了2008年,糖价还要再涨300%。

在家电行业,2007年上半年,液晶面板价格普遍上涨了5%~10%。其中,32寸液晶面板的价格较4月份大涨20美元,37寸的也上涨了10美元左右。到2008年,价格将继续增长,面板价格上涨直接提高了彩电制造商的制造成本。按显示屏占液晶彩电70%成本计算,面板价格提高5%,将提高彩电整机3.5%的成本。

更为严重的是,通涨对于很多民营企业来说,是一个“生存还是死亡”的问题。上月,由于原油价格上涨和燃油费开征,媒体传出80家民营石油企业集体打包欲出售的消息,其本来逼仄是生存空间已经荡然无存;由于可赚取的加工费的减少和材料涨价的两端压力,一些冶铜厂商将停产关闭;原料普涨10%与出口退税的减少,使对出口依赖较大的家具、纺织行业大批企业倒闭;近一年来,上海商铺租金上涨30%,广州增长10%,核心城市租金的猛涨,使本土品牌被挤出核心商圈。

在普遍的压力下,很多企业开始寻找出路。

早在此轮通涨前,家电行业即先期遇到了上游金属材料涨价的考验,无论是美的的成本领先,还是格力的专业化与规模化努力,或者是创维的组织变革,都为当下的企业提供了广泛的借鉴;在一些高端产业,如压缩机的普遍的技术改造,通过提高技术含量达到整体更新,从而缓解涨价的压力,技术升级和突破,也客观上为很多企业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普遍的涨价,使员工的收入增加成为必然,而国民收入增加从长远意义上必然使消费市场发生质的变化,未来的中国必然完成从外销拉动向内需拉动的转变,进入内需时代后的中国商业社会,必然发生普遍的消费升级;

从这里,我们看到一个宏大的循环图景:由于涨价,使企业积累相当利润,于是具备产业升级能力,也有能力给员工加薪;升级后的企业具备更强大的生命力,同时,员工的普遍加薪,不仅有利于增强整体素质,加速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也会带来国民收入的普遍增加,并由此造就了一个庞大的内需市场;依托于强大的国内消费能力,中国企业也将普遍完成群体性崛起,于是,企业的发展又可以进行下一轮产业升级和加薪计划——又一个轮回开始。

业之峰装饰董事长张钧:现在所有的人对于涨价都已经熟视无睹,各种原材料和人工成本都在涨价,所以家装行业涨价势在必行。

格力电器总裁董明珠:消除压力‘绝不是通过简单涨价’来完成,这样做只是简单地把压力转给了消费者。而降低成本有两个渠道可望解决,一是企业内部挖潜,二是在设计上,用能和结构匹配的新好材料来代替。

家乡巨大变化小学作文450字 篇4

如一颗古朴而又散发热力的明珠镶嵌在长江以南,南京市郊。如果是以前,你一听到“高淳”,可能会想到那是一个交通闭塞,自给自足的郊县。但是现在完全不一样了,让我跟大家讲讲我的家乡——高淳近几年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吧。

以前的.高淳是一个路窄、车少的郊县,可是现在它已形成了以田园风光、休闲娱乐为主的生态旅游区,使中外游客心驰神往、流连忘返。同时,高淳陶瓷、武家嘴造船业等一大批企业也闻名中外。

高淳有一条十分著名的古街道,那就是高淳老街。那里的建筑古色古香,商品琳琅满目,高淳土特产和各种各样的竹制品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各种美食更是香飘四溢,令人垂涎三尺……每年的九、十月份,正是螃蟹黄多油之时,高淳便会举办一年一度闻名中外的“螃蟹节”,地点是固城湖沙滩浴场。开幕式当天,礼台上彩旗林立,台下的观众人山人海,不仅可以全方位观摩顶尖厨师的高级烹饪大赛,还可以一饱口福。通过举办“螃蟹节”,让高淳的螃蟹知名度越来越高,销往了世界各地。

高淳还有国际动漫城、游子山风景区等一大批著名景点,吸引着海内外游客。我的家乡——高淳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不断发展,未来将是一座越来越美的旅游之城,欢迎大家来我的家乡作客哦。

感受改革开放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 篇5

党的十八大指出,我国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给人民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给世界带来深刻影响的就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沧海桑田,我国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想就自己身边的生活变化小叙一番。

先说教育,教育的改革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和人生轨迹。我国从七七年恢复大中专院校招生考试开始,文革十年那种单位推荐上大学的工农兵上大学的模式被招生考试代替。教育制度不断进步,大中专教育已经从精英式教育转向了普通的民众,大学已经不再是少数精英的专利。八十年代出现了出国留学热潮,发展到如今许多家长把孩子从初中、高中和大学都送出国外教育。这样为我国和世界造就了一批具有世界眼光和掌握现代化知识的各类人才。

再说人民生活,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和改善。自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后,人们的吃饭问题已经不再是问题,食、蔬菜、肉、禽、蛋、奶已经是极大的丰富,人们不再追求吃得饱,而是追求吃得好,吃得健康,绿色食品,健康食品风行。

以前只有少数食堂和国营饭店,凭粮票定时定点用餐。发展到现在,饭店林立,星罗棋布于各个社区,有许多餐馆24小时营业,你可以迟到各地的美食、佳肴,那些吃惯了城里饭菜的人,还有农家乐供你去享用。

穿衣已经摆脱了绿、蓝、灰、军装、中山装,从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的喇叭裤,长头发,牛仔装,到五颜六色的时尚服装,中国已经成为服装的加工生产地,巴黎和纽约的时尚开始在中国大陆盛行。我们有了世界级的模特,有了世界级的服装。大家的穿已经从趋同、一致变成追求自由,彰显个性,表现自我的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娱乐从当时的大小喇叭,收音机到录音机、黑白电视机到彩色电视机,等离子、液晶电视,家庭影院,各色音响设备,KTV娱乐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靡靡之音以港台歌曲为突破口,邓丽君等明星风靡全国,国内的李谷

一、朱明瑛、宋祖英、刘欢等明星成为时代的歌者。八十年后期的走穴促风潮进了演艺事业的进步,让普通大众享受到艺术的进步,一批艺人成为改革开放先富起来的人群。八十年代中期,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给老百姓的除夕晚餐上了一道文艺大餐。各种社区的合唱团、秧歌队、晨练的队伍在扩大,人们体育休闲也很丰富,打篮球、打太极拳、打乒乓、体育也逐步走出象牙塔,从精英的游戏到大众的生活方式。

出行方面,满大街的永久牌、飞鸽牌自行车王国、在九十年代之后逐步的被小汽车、公共交通和逐步完善的地铁网络所取代,到了二十一世纪的初年,我们的轿车数量猛增,可以说堵车现象的出现,是我们迈入现代化后出现的第一次瓶颈的象征和标志。

人民的住房条件逐步改善,从原来的简单平房发展到公寓、花园式小区、别墅。从人均6.7平方米到人均居住23.7平方米。从一家三代居住一室到大家庭解体,从小家过自己的甜蜜小日子,我们居住环境和生活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过去电话通讯是单位和特权者的事情,人们日常的联络书信和电报。现在电报和书信的业务大大萎缩,几乎绝大多数人家都拥有电话,可以很方便的与全国世界各地的人们交流,电子邮件已经取代了信件,成为人们的新宠。BB机风靡一时,现在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八十年代末期,让人羡慕不已的大哥大,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大多数人拥有了手机。人们用手机打电话、拍照片、发短信和视频、放音乐。当然,也有烦恼、一是有骚扰电话,还有强制性的垃圾广告。有时,你无法拥有自己的休闲时间。

网络、电脑已经进入到寻常百姓家,目前通过网络和博客我们就可以完成相关信息的查阅和公布,可以看视频,玩网络游戏,在虚拟的世界里几乎可以完成许多现实里世界的事情、网络购物、网上订餐、制定旅游线路。网上微博是我们每个人发泄和表达自己心灵感悟的好东西,网络已经把世界变得很小,全世界成了一个地球村,网络发展已经催生了知识经济的蓬勃兴起,为我们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新的模式和方式,目前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各路英雄大展身手。

投资、理财成为寻常百姓的家常,买股票,投资基金成了许多大爷大妈的工作。保险成为人们的新宠,几乎每个人都买了各种保险,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大病保险、车险,保险推销员已经渗透到各个角落,尽管我们许多人不喜欢他们的强制推销,不过在保险人员的忙碌的身影中,我们每个人都构建令人自己的一道保险屏障。

家乡改革开放巨大变化 篇6

银川工业改革开发三十年的巨大变化

摘要:

关键词: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2)班任伟男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2)班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2)班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2)班

银川市地处中国西北东部,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首府,是全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和信息中心,辖灵武市、永宁县、贺兰县、兴庆区、金凤区和西夏区,面积7137平方公里,人口133万人,其中回族人口35、8万人,城市人口70、1万人。

神秘悠远的“西夏古都”历史是银川的特色之一。早在四、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1000多年前党项族在这里建立了西夏国,建都兴庆府(现银川)。集西北豪放与江南秀色于一体的“塞上江南”风光是银川的特色之二。银川市东临黄河,西屏贺兰山,中间是黄河冲积平原,平均海拔1000米—1117米,地势开阔平坦,土质肥沃,灌溉便利,是西北有名的“高原湖城”和“鱼米之乡”。

充满魅力的“回族之乡”是银川的又一特色。回民风俗、回乡风情和回族风貌等伊斯兰独特迷人的风情在这座城市得到充分体现。

建国50年来,银川市的社会生产力、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改革开放20年来,银川市年均增长率11%。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银川市经济社会稳定高速发展,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自治区党委、政府非常重视银川市的发展与建设,2002年确定“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举全区之力建设银川市,增强了银川市作为全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信息中心的优势,有力推进了把银川市建设成为中国西部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

2002年,银川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3亿元,比上年增长11、4%,一、二、三产业结构为11、6:44:

44、4。地方财政收入13、3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2、9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79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2、34亿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32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45元。农业产品品质优良,粮食总产量为86万吨,奶类总产量达8、9万吨,蔬菜总产量达45万吨,水产品产量达2、9万吨。2002年全市工业总产值138、67亿元,主要工业产品有煤炭、化肥、成品油、轮胎、机床、轴承、合成洗涤剂、变压器、起重设备、铁合金、活性炭、乳制品、柠檬酸、酒类、清真食品、水泥、玻璃、机制纸、中西药等200多种。

今年1-9月我市各项工作全面提速,经济发展明显加快,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位居西部省会城市的前列,其中国内生产总值增幅列第一位,固定资产投资额增幅列第一位,社会消费品市零售总额增幅列第一位。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12.1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3.9%,是10年来最高水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8.5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8.7%;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3.8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4%。招商引资总投资72.34亿元,合同协议引资额51.31亿元人民币,实际引进到位国内外资9.44资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同期增长238%。农业设施商贸市场、经济适用住房和康居工程的建设分别是前4年、前10年和前5年的总和。

经过多年的探索,随着中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们对银川的建设前景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和更为科学的规划,今后工作的目标就是建设大银川,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争取在城市建设、“兴工强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吸引外来奖金、发展县域经济上有所突破,在中国西部率先基本实现工业化、率先实现城市化、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此,今后5到10年内经济要保持9-10%的增长速度,市区发展规划面积将由76平方公里扩展控制在37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由70万发展到100万,在工业上突出把产业做大做强,在城市建设上突出把做美,围绕“塞上江南”、“西夏古都”和“回族之乡”建设特色银川。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产业调整,银川市已形成了以化工、机械、食品、建材为主,门类齐全并有一定物质基础和现代化技术装备的工业体系。银川境内储藏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已探明的主要有煤炭、白云岩、硅石、磷块岩、石灰岩和辉绿岩等20余种,其中煤炭年产量达1500-1600万吨,是我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银川市地处宁夏南北两大发电基地的中间,周围分布6大电厂,形成水火相济的电力供应网,是我国电力供应条件最好的城市之一,也是电价最便宜的城市之一。银川还是距陕甘宁特大气田最近的省会城市,年供气能力为1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管道已通达银川并开始用于市民生活和工业生产。这都为银川“兴工强市”,发展化工、冶金、建材等工业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银川市已形成公路、铁路、般空相交织的立体运输网络。市内交通便捷,今年建设了六条东西大通道,明年还将建设四条南北大街,以及环城高速公路和城市轻轨,全面搭起大银川的骨架。境内有4条国道和4条省道与外界相连,高速公路形成能寄宿兰州、武汉、青岛出口,以银川为区域中心的公路运输体系基本形成。铁路运输经包兰、宝中两条干线,可东达天津出海,西经亚欧大陆桥抵达中亚和欧洲,列入国家规划的银太铁路建成后,还将大大提升银川市作为西部大开发“桥头堡”的地位。现代化的银川河东机场,可起降波音757、麦道82等大型客机,已开通银川至北京、广州、上海、成都、西安、乌鲁木齐、昆明、重庆、沈阳、武汉约20条航线。邮电通信业发展迅速,业务规模逐年扩大,服务领域不断拓宽,银川市已被国家列为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城市之一,正在向数字化银川的目标迈进。城市地下水源充沛,自来水供应能力可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目前探明品质独特的地热资源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银川工业从自治区成立前的轻工起步,设备落后(1958年)、重化工业初具规模(1958~1977年)、改革开放蓬勃发展(1978~2001年)到“兴工强市”增势迅猛(2002~2007年),经过50年风雨历程发生了质的飞跃,取得了显著成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特色产业竞相发展,县域经济你追我赶,园区建设逐步完善,产业集群初露端倪,工业经济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2007年末银川市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以达40%。

1工业实力显著增强 轻重工业同步增长:

在50年的发展中,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30年,全市工业经济快速增长。2007年全市工业总产值528.98亿元,比1958年增长1665.6倍,比1978年增长87.5倍,1958~2007年年均增长16.7%;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20.42亿元,2002~2007年年均增长78.1%;实现利税42.33亿元,2002~2007年年均增长37.6%。

2007年重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06.36亿元,比1958年增长3302.8倍,比1978年增长98.4倍,1958~2007年年均增长18.1,1978~2007年年均增长17.2%;轻工业完成工业总产

值122.62亿元,比1958年增长629.7倍,比1978年增长60.5倍,1958~2007年年均增长14.1%,1978~2007年年均增长15.3%。

2多种经济共同发展 “一强五优”竞相发展:

截至2007年年末,股份制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34.46亿元,占63.2%,比1993年(股份制起始年)增长1187.7倍,1993~2007年年均增长65.8%;国有经济完成产值116.78亿元,比1958年增长495.5倍,1958~2007年年均增长13.5%;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完成产值55.13亿元,比2002增长1.7倍,2002~2007年年均增长21.8%。

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一强五优”特色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43.44亿元,同比增长24.6%,其中能源化工产业增长17.7%;发酵及生物制药增长18.7%;清真食品及穆斯林用品增长63.1%;新材料增长38.7%;羊绒产业增长35.1%。

3大中型企业中流砥柱 支柱行业高速增长:

2007年我市工业企业中大型企业已有6户,中型企业38户,共完成产值387.09亿元,2002~2007年年均增长33.1%,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9.5%。

2007年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完成产值132.64亿元,总量居各行业之首,2002~2007年年均增长69.1%;石油加工炼焦业年均增长63.7%;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年均增长46.5%;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年均增长14.2%;通用设备制造业年均增长17.2%;橡胶制品业年均增长15.1%;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年均增长59.2%;食品制造业年均增长23.6%;医药制造业年均增长29.1%。

4县域经济你追我赶 工业园区贡献突出:

2007年市区完成工业总产值318.5亿元,2002~2007年年均增长27.8%;永宁县完成工业总产值49.41亿元,2002~2007年年均增长30.3%;贺兰县完成工业总产值35.8亿元,2002~2007年年均增长36.7%;灵武市完成工业总产值125.27亿元,2002~2007年年均增长38.6%。

2007年全市九大园区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7户,完成工业总产值195.48亿元,同比增长45.1%,其中银川经济开发区增长33.1%;望远工业园区增长21.7%;德胜增长43.6%;暖泉工业园区增长80.4%;羊绒工业园区增长1.1倍;宁东化工产业园区增长32.3%;兴庆科技园增长32.1%;金凤工业园区增长65.1%;西夏工业园区增长1.9倍。

5银川工业腾飞在即:

2008年市委政府在加快建设“两个最适宜”的进程中又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为加快培育“小巨人企业”群体,形成以“龙头”为牵引的产业集群奠定了良好的政策氛围,全市工业经济步入了崭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期,银川工业腾飞在即。截止2008年6月末,银川市完成全部工业总产值302.03亿元,同比增长34.9%,实现工业增加值96.03亿元,同比增长22.3%,预计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突破600亿元,完成增加值突破200亿元,同比增长20.0%以上。

家乡改革开放巨大变化 篇7

【关键词】妊娠期糖尿病;巨大儿;血脂及血糖水平

【中图分类号】R446.1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019-01

在临床上,妊娠期糖尿病(GDM)主要表现为妊娠期间出现的糖耐量异常的情况。如果不对妊娠期糖尿病实行及时有效的治疗,不仅危害到孕妇的身体健康,还会给新生儿的健康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1]。因此,为了研究分析妊娠期糖尿病母亲巨大儿血脂及血糖水平的变化情况,我院选取2011年到2013年妇产科收治的60例巨大儿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其血糖和血脂水平,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到2013年妇产科收治的60例巨大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30例糖尿病母亲巨大儿为A组,30例健康目前巨大儿为B1组,另选30例健康母亲新生儿作为B2组。在A组中,男17例,女13例,剖宫产24例,自然分娩6例,平均体重4464±299g;在B1组中,男16例,女14例,剖宫产23例,自然分娩7例,平均体重4458±297g;在B2组中,男18例,女12例,剖宫产10例,自然分娩20例,体重为3405±205g。

2、方法

在新生儿刚娩出之后的半个小时内,运用针刺足跟的方法来收集血液标本。在血糖分析上,选择德国罗氏罗康公司生产的全活力型微量血糖仪器,并对以上血液标本内的血糖水平进行检测;在新生儿出生之后的一到两天内,一般从头皮抽取3ml左右的空腹静脉血液,并及时送到生化室来实施检验。在转速3000r/min的速率上,对以上血液标本实施10min左右的离心处理,然后选取上清液,并采用Beckmanx7型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来检验标本,主要检测的内容为血清中甘油三酯(TG),还包括高密度脂蛋白(HDL)和低密度脂蛋白(LDL)的含量。

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并用平均值表示。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如表1所示,为以上三组新生儿在血脂、血糖水平上的检测结果。从表1可以发现,相对于B1和B2组,A组新生儿的血糖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在TG水平上,A组也要明显高于B1组和B2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HDL水平上,A组低于B1组,B1、B2组在LDL水平上高于A组,但以上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三组新生儿的血脂、血糖水平对比

组别例数血糖(mmol/L)TG(mmol/L)HDL(mmol/L)LDL(mmol/L)

A组302.24±0.420.64±0.090.60±0.180.83±0.30

B1组302.57±0.610.46±0.200.66±0.200.78±0.25

B2组303.10±0.890.45±0.250.67±0.210.76±0.22

P值 <0.05<0.05>0.05>0.05

三讨论

对于妊娠期糖尿病(GDM)而言,主要是指妊娠过程中第一次发现或者发生糖耐量不正常的情况。当前,由于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造成饮食结构和习惯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加之运动相对不足,初次怀孕孕妇平均年龄的增加等一系列因素的共同作用,造成我国妊娠期糖尿病的患者不断增多。根据相关文献资料[2],我国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率已经超过7%,是十年前的两倍。关于该疾病的致病机理,相关临床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致病因素比较复杂,可能与胰岛细胞功能缺陷、胰岛信号系统障碍、基因突变、遗传因素、脂肪细胞等多种因素有关。不少学者认为,妊娠中期的孕妇身体内会分泌出更多胰岛素酶、皮质醇、孕酮等抗胰岛素样物质,这些物质的增加会造成胰岛素敏感性下降,随着妊娠时间的增加,孕妇身体需要更多的胰岛素。此时,一旦孕妇自身不能分泌充足的胰岛素,非常容易导致血糖增高,从而发生妊娠期糖尿病。相关研究也表明,相关研究也表明,妊娠期糖尿病是造成妊娠期体重增加、孕前BMI以及产科并发症的重要原因,尤其是与巨大儿的发生具有直接关系[2]。

对于妊娠期糖尿病母亲巨大儿,不仅外观比较肥胖,皮下脂肪也相对较厚,而且容易出现血脂代谢紊乱等情况。相对于健康母亲新生儿,妊娠期糖尿病目前巨大儿在血脂、血糖上会发生一定变化。结合本次研究而言,相对于B1和B2组,A组新生儿的血糖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在TG水平上,A组要远远高于B1组和B2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HDL水平上,A组低于B1组,B1、B2组在LDL水平上高于A组,但以上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结果符合过往文献报道,也即妊娠期母亲巨大儿容易发生血脂代谢异常的问题,该问题还会增加新生儿发生冠心病等疾病的风险。

综上所述,对于妊娠期糖尿病目前巨大兒,通常会出现低血糖和脂质代谢不正常的状况,所以要对孕妇预期以及孕期实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从而促进巨大儿发生率的降低。

参考文献

[1]张萍. 妊娠期糖尿病母亲巨大儿血脂及血糖水平变化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2.

[2]朱自强, 曹芳, 黄瑞萍等. 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及胎儿胰岛素与游离脂肪酸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2013,16(16):1874-1876.

上一篇:取暖记叙文下一篇:红星幼儿园教师教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