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数学好习惯

2024-10-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如何培养数学好习惯(精选8篇)

如何培养数学好习惯 篇1

其实英语学习方法很多,但无论哪种方法,都要做到持之以恒地进行听、说、读、写,并且一定要有足够的重复量,这样才可以快速提升英语水平。

1.做完题后善于总结

可以准备一个错题本,把自己做错的题总结出不同类别,防止再发生同样的错误,这也是迅速提升成绩的办法之一。

2.不怕嘲笑

英语的学习首先要自己想学。要大胆说英语,不怕英语好的人笑。多向别人虚心学习。

3.严格制订学习计划,每天持之以恒

语言需要应用和练习,可以严格在每天固定时间进行英语学习,坚持不懈。可以在清晨5:30—7:00进行听力和朗诵、晚上7:30—9:30进行单词学习,清晨的时候人的听觉非常灵敏,对听说的训练颇为重要,而晚8点前后人的记忆力处于高峰期。

4.用英语唤醒大脑

认真听、反复听英语听力材料。基本节奏是同一篇文章连续反复听5遍,每篇文章连续听一周之后换新文章。文章可以是大学英语文章、研究生英语文章以及难度和长度更大一些的英语内容。训练标准是,能够分辨出读者的每一个单字读音和音节处理。如果一篇文章的通篇达到这个程度,也可以换新文章。文章的.难度可以渐进。这个方法坚持下来可以明显提升听力成绩。

5.讲英语故事,朗诵背诵英语佳篇

在清晨阅读英语,每天朗诵一篇文章即可。这一篇文章连续朗诵至少十遍。但每一遍朗诵,都要非常投入,把自己想象成为电视台主持人或主播在主持节目,不是在渎英语而是在用心,声情并茂地讲故事。慢慢就会发现自己一遍比一遍朗诵得好,这个方法可以快速培养你的英语语感。

目标最佳状态是可以脱稿把这个内容讲述给另外一个人听。文章的选择也很重要,每天最基本看懂一篇《大学英语》或者《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中的文章,建议选择话题广泛、内容优美的文集和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特别推荐美国总统、克林顿等演说和名家短篇、重大新闻题材。

6.嚼烂英语或双语字幕电影

相信很多大学生都很喜欢看电影,可以多看看英文电影、美剧,等等,语言从生活中来,多看看电影也会提升听说能力,对听力及作文和写作都有帮助题材的选择不建议选枪战和动作片,包括感情戏,因为对话太单调、太简单。鼓励选择历史剧、剧情片、励志题材等。可以看看奥斯卡获奖影片,《老友记》也是不错的选择。

7.英语无处不在

既然学习英语,就无时无刻都用英语,要敢于说英语,只要对方懂英语,就全用英语表达,除非实在不知道单词,也要用各种已知单词尽量描述,直到说清楚。

如何培养数学好习惯 篇2

一、充分了解学生, 制订一学期的课程教学计划

中职课和高中课截然不同, 每次上课都是一种尝试, 是对教师上课水平的一种检验, 让聪明好学的学生学好, 是没有任何难度的教学, 让认真听课的学生学好是最基本的教学, 让无法认真听课或基础知识缺乏的学生学好才是中职教师的目标。认真备课是教师的职责, 了解学情是基础, 这就要求教师要提前对教授班级做一个详细的了解, 多少学生学习, 多少学生不学习, 数学基础如何, 空间想象能力如何, 坐标系中坐标的认识情况如何, 都在新学期的第一节课中会体现出来。第一节课, 作为和学生的了解和沟通, 要了解我们教学所需要的基本情况, 学生可能因为你的一句话而认真学习你这门课, 得多去认识学生, 让学生认可你。给学生制定一个目标, 也给教师自己制定一个目标。充分了解学生, 才能制订出一份详细的教学计划。该计划应该体现出每位同学的具体情况。如姓名、家庭情况、学习情况、爱好、志向, 等等。我们教学不是让极个别的学生听懂, 而是让绝大多数, 甚至全部学生听懂。

二、利用项目来吸引学生

中职教育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 从传统教学模式中脱离出来, 在课上我们应该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学生的技能操作经验的培养, 技能经验的培养在于要求学生操作机床加工工件应该“怎么做” (经验) 和“怎么做更好、更快”。

对于技能知识, 让中职生喜欢听、听得懂绝非易事。把枯燥的理论课, 利用完成项目的方法, 让学生单人或团体协作完成。现在, 提倡工学结合, 校企结合, 由于学校自身原因, 真正能融入课堂的也寥寥无几。因此, 在确定项目教学时必须考虑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 确定项目可实施性。

在一学期的数控铣床教学中, 利用加工小工艺品或工厂实际加工的零件来代替书本上的传统零件, 让学生和工厂接轨, 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在做中学, 学中做, 是我们的教学方向, 让学生爱好学, 快乐学, 是我们的教学体现。明确我们的教学目的, 才能使自己的课更加适合学生的技能培养, 我们教学不是去上完本节课, 而是让学生学会该项技能。

三、采用分组教学结合分层教学的方法

中职生的实际水平是参差不齐的, 针对这些, 结合本课程动手操作多、知识范围繁难的特点采用分层分组教学的方法。教师可以根据情况首选将全班学生分成三个层次 (A、B、C) , 按照学校实际机床的情况把他们分成若干小组, (例如:本班能用机床5台, 可分为5组) 保证每个小组都有ABC三个层次的学生, 且比例为1:2:2。教师安排教学项目 (每个项目由若干个小任务组成) 给每组成员, 由小组成员填写自己要完成的任务, 教师可根据情况做调整, 并且要求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当然, 这里既要让水平较低的同学有任务可做, 促使他们不断上进, 又要提高水平较高的同学的技能。一般, 采用分组教学后, 每一个同学都在团队中, 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 产生较大的学习动力, 并得到一定的成就感, 从而产生较浓厚的学习兴趣, 为后续阶段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课上化繁为简

数控铣床是三个坐标轴, 需要建立三维坐标系来进行编程, 中职学生没有经过高中的学习, 三维坐标系的构成和坐标的运算不熟悉, 学习起来还是有些困难。教学中应该降低对学生的要求, 化繁为简, 用最简单的形式、简单的逻辑运算, 让学生学习和体会数控铣床编程。对于能够正确算出坐标系的同学, 我们给定标准, 要求他能够编制出来正确的程序段;对部分不懂坐标系的同学, 我们给定坐标, 要求他能够运用G代码中简单的直线插补命令和圆弧插补命令编制程序, 这样使得学生都能听懂课, 后续编制出程序。一节45分钟的课程, 学生听课注意力不可能完全集中, 课下抽出时间巩固和复习的很少, 我在课程中反复对同一技能采用不同方法讲解的办法, 来解决这一难题, 促使学生的短时记忆变成长时记忆。如顺逆铣问题, 判断方法教给大家, 大多数学生还是掌握不好如何去判断, 这时我便将抽象的判断方法, 变成直接记忆的知识, 学生记住比理解要简单许多。我发现, 学生在记住这些技能以后, 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 技能的不断熟练, 再次讲解时, 学生很快就理解了。

在理实一体的教学中, 我分别在两个班级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第一个班对于学生课上练习采用填空的形式 (学生可触及到的学习模式) 让学生去作业, 逐渐加大填空量, 是循序渐进的方法, 我发现部分不学习的学生从教师让他去学, 改变成自己主动去学;另外班级作业沿用例题加作业的方法, 该班学生作业情况明显不如第一个班级。

五、分组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 分组评价与分层评价相结合

分组评价从某种程度讲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 发现自己的学习能力与潜力, 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在分组教学的过程中, 我采用组与组间的总体评价, 评选出优秀组;组与组间的分层评价, 评选出优秀个人, 并给予适当的奖励, 奖励可是物质的, 也可是精神的。

在完成项目规定时间结束时, 每组学生提交自己组的作品, 并选出2~3人参与评价。采取学生互评的方式, 按照工件完成度和完成的质量, 评选出优秀工件, 产生准优秀组, 在加入学生完成项目过程中的记录评价, 就是小组的总体评价, 以分数的形式体现, 产生优秀组。在教学过程中, 我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记录评价。一是纪律方面:是否带好学习用品, 上课无迟到早退, 上课是否认真, 是否积极主动, 有无打闹现象。二是技能方面:操作过程是否违规, 有无损坏刀具或工件。记录评价直接关系到小组最后的评价, 让学生不要忽视过程对于结果的重要性, 让学生有约束地学习技能, 遵守技能操作车间的规则, 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在评价过程中, 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知识能力的不同, 我除了利用学生互评设立优秀组外, 还在分组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分层评价。把每个组的同层次的学生放在一起评价 (A层学生在一起评价, 单独算分) , 上述分组分层完成不同的任务, 都会有每个任务的完成度和完成质量, 按照每个学生的完成情况给予评分, 得出三个层次的优秀学生。其中可能出现A层的得分没有其他两层高的现象。我认为什么层次的学生只要任务完成的好, 都可以得优秀, 任何基础的学生有了进步, 哪怕是微小的进步, 也应该被肯定, 被认可。让每个学生知道我总是在他们身边, 真诚地关注、肯定、期待着他们的每一点进步。

六、结束语

经验来自于不断的学习、实践和总结, 中职教学中的学生和教学环境的不断改变, 要求我们必须去重视过程, 无论怎么教学, 首要应该解决如何让学生学的问题。数控铣床编程与操作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 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 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 让教学更贴合实际, 使评价不囿于传统。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更爱好学习数控数控铣床编程与操作, 更爱好数控铣床操作工这门职业。

摘要:在中职数控教学过程中, 如何让学生更爱好学习, 是我们专业教师首要解决的问题, 它直接影响到我们后续的教学。结合本人在实际教学和加工中的经验, 通过对学情的分析, 总结出一系列方法, 解决如何让学生爱好学习的问题, 在教学和加工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数学好习惯,受益终生 篇3

关键词:倾听与阅读;思考与合作;发现与应用;整理与构建

G623.5

一、培养学生专心倾听和认真阅读课本的好习惯。

要让学生认真专心倾听,教师在个人魅力上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注意作为一种心理活动, 这就要求学生首先要在心 理上接受所学学科, 只有他们主动地接受这门学科, 他们才会在上课时控制自己的行为去主 动地学习。所以,在平常的教 学中,可以经常利用丰富的表情、变化语调音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既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习惯。 学生阅读课本上相应的内容,其目的也是为了加深理解课本的有关知识,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引导学生从小养成阅读数学课本的良好习惯,一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形式。先讲后读。这是指对课本中学生不易读懂的内容,教师先讲,然后再指导学生阅读,这时教师的讲解目的是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 先读后讲。教材中有些内容并不难理解,或者是在一个单元里,虽然例题不尽相同,但是运算方法却大体一致,在教学时,可让学生带着教师事先提出的问题去阅读课本。先演后读。高年级学生学习“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时,由于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应用题的基础,所以教师可先让学生演练例题或习题,如把书上例题中的百分数改成分数或小数,然后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研究改编前后的例题,以引导学生比较“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这两种应用题的异同,这样有利于学生自己明白数学知识的连贯性,从而把旧知识联系起来学习。边读边讲。解决学生学习中碰到的疑难问题,或者上单元复习课,教师可采用一边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上的有关内容,一边作指导性讲解的方法,以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这样做能集中学生听讲的注意力,也能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从而使问题得以及时解决。还有很多培养学生阅读数学课本习惯,从而提高学生阅读课本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赞可夫有句名言:“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 数学是思考性极强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中,必须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低年级的学生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主观意识差,在课堂上容易跟随大流,别人说什么,他也跟着说什么,不经过自己的思考。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创设思考的情景,在提供思考材料的同时,要给学生留足够的思考时间,提问学生时,要多方考虑,照顾各种层次的学生。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可以让优生多发言,鼓励他们多开动脑筋,让他们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助精神,团队观念和交流能力,并在思想的碰撞中并发创新的火花。如:我在教学《统计》时,先给学生播放一段路口视频,让学生统计在一分中之内过往的车辆有几辆货车、几辆面包车、几辆小汽车,几辆公共汽车,一遍放完后,很多他同学都说:“老师,太快了,再来一次。”我不吭声,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再播放了一次,播完了以后,同学们还是来不及记录。然后我问学生:为什么看了两次都为未能记录下来呢?你们在小组里讨论一下,有没有办法能又快又准确的记录下来呢?同学们各抒己见,很快就想到了分工合作,有的组员记录面包车、有的记录货车、有的记录小汽车、有的记录公共汽车,1分钟视频播完后,各个小组都有了统计结果。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明白了一个人的量力有限,自然而然就进行了小组合作,从而使合作成为学生的一种需求。

三、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好习惯。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积极的创造条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尝试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来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数学就在身边。学生从中应用好并养成良好的习惯。

四、培养学生整理知识、构建知识结构的好习惯。

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整理、内化的知识,进而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个性化知识结构的思维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整理知识,构建合理的、有利于后继发展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学会一些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为创新提供一定基础。如:我在教完“5的口诀”时,给学生出了很有兴趣的一道题,我问:你知道罗老师今年几岁吗?猜出来有奖品哟!学生们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然后出示一幅有规律排列的糖果图,横排7颗,有5排我接着说:“罗老师的年龄数隐藏在这幅糖果图里,看谁能很快数出一共有多少颗糖果的办法。”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我把7看成6,就有5个6,再加上5就是35;有的说:我先看成5个5,再加2个5-------。就这样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得到进一步整理与内化。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结构的能力离不开老师的指导,教師除了课堂上的示范表演及课后的辅导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比赛、讨论等活动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发掘知识结构的能力不断提高。

总之,指导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结构的过程应当是知识、方法、能力

协调发展的过程。知识是能力的基石,方法是能力的阶梯,而能力又是

开拓知识尝试和改进方法的根本。因此,在指导学生整理知识结构的过

程中要注意三方面的有机结合,力求达到知识、方法和能力的同步发展

虽然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非一朝一夕之事,但由于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快,因此,只要教师引导得法,训练效果好,就可以使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的速度加快,并使良好的学习在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中扎根、结果。

参考文献:

如何培养学生数感 篇4

迓驾镇完小 滕玲艳

小学数学大纲中从未出现过“数感”一词,数感作为一个全新的学习内容,在《数学课程标准》中首次提出,并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形式为:“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合理性作出解释。”因此,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发觉,面对同一个数学情境,有些学生迅捷反应,思路简缩;有些学生苦思冥想,姗姗作答。这实质上就是一种独特的心理结构和思维现象——数学气质。在前一种数学气质中,学生总是自发或自觉地倾向于通过直接的数学棱镜去认知数学对象和学习内容,进而成为数学气质中的精髓——数感。数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结构变量,集中表现为:对知识教学的充分感知,对思维教育的强烈感应,对个性教养的深刻感受。所以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数学素养,是学生认知数学对象进而成为数学气质的心智技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结构变量。数感来自数学活动实践,又指导数学实践活动。它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沉淀的过程、积累的过程。教师应在不断的数学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对数的充分感知、感应和感受中,发展学生的数感。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下面我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一些浅知拙见:

一、体验生活,建立数感.布鲁纳强调:数学知识不是一个简单的结果,而是一个过程.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也决定,在他们认识活动中的思维正经历着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小学生这种思维特点进行教学,以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经历,体验帮助理解抽象的概念,建立数感.如:在研讨课上,我充分利用了学校开展“书香校园”活动和学生春游购物为情景,把整数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减法的性质推广到小数,解决了学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又如0表示“没有”可能是0最早的意思吧,也就是0的本义。如某种商品库存数为0,也就是这种商品在这个仓库中已经没有了。但0除了这种意思之外,它还可表示: ①数位。如10、100等,这里的0就有位置意义。②精确度。0.2、0.20、0.200等,这里分别表示精确到十分位、百分位和千分位。③分界线。如0摄氏度,这是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的分界线。④临界点。水温为0度时,这是水与冰的互相转化的关键温度,是临界点,关节点。由此可以看出,0不仅仅是没有的意义,而是有多种具体的、确定的内容,比其它数字的内涵更丰富。这些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学生学得兴致盎然,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数感的启蒙。

二、实践操作,增强数感

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继而确立应用数学的信心,是形成良好数感的重要条件.鉴于此,教学就打破从概念到概念,从课堂到课堂的数学应用僵局,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分析,理解,解决生活问题,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数感的体验.例如:教学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长度单位“米的认识” 时,让学生用米尺量一些具体的长度,如,学校操场的长度和宽度,教室的长度等等.如:教学“统计”时,我是这样组织:学校操场正在上体育课,将本班学生带到操场上去,教师让学生调查喜欢各项运动的人数.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通过这样的活动,把数感的培养落实到具体的活动中,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在一个个完整的统计过程中学习知识,一次又一次地经历或了解数据处理的全过程,使学生深刻体会了统计思想,领悟了统计方法,也在实践操作中强化了学生的数感.使学生理解数学是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三、合作学习,交流数感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人人参与学习全过程,它不仅能发掘个人内在的潜能,还能培养集体合作精神,人人可以尝试成功的喜悦。同学之间的语言最容易理解,数感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例如,在教学“有趣的数11”中,老师直接写出“42×11=462 51×11=561„„”引导学生探究的欲望,再让小组合作讨论“老师为什么能直接写出结果”。学生兴趣明显高涨,讨论很热烈。有的学生说:“老师是心算出来的吧?”有的反驳说:“不可能,肯定有速算的方法。”于是,几个人开绐仔细观察这几个数的被乘数和积,终于得出规律:把被乘数的最高位作积的最高位、最低位作积的最低位,中间加起来就可以得出积。这样,学生的数感在讨论和观察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四、解决问题,强化数感

学好大学高数函数的注意事项 篇5

其次,做俄国习题集的题目。想要学好数学,必须多做练习。完成教师布置作业后仍有余力,应该把教材上比作业难的题目也都做了。在此基础上,我建议从俄国的习题集中找题目做。这出于两方面的考虑。其一,俄国的数学教学体系与中国的很接近,更准确地讲现在中国的教学体现主要是因袭俄国的,因此比较便于与课堂教学同步练习。其二,俄国很多教材没有习题或仅有很少的练习,因此必须配套专门的习题集;往往是一本习题集要配不同的教材,所以习题集的内容很丰富。当然,俄国习题集的缺点是题目太大有些是比较机械的重复性练习。最好有内行指点使用。

第三,阅读英文教材。真正的数学概念是超越语言的,因此用不同的语言思考数学问题,有助于理解的深入。一般而言,阅读英文比中文吃力,因此教材更要精选。不仅要阅读教材,而且要完成练习,这样可以检验理解程度。或许与课堂教学同步阅读英文教材不太现实,不仅是时间有限,而且教学体系差别比较大。可以学完门课程后再读英文教材。英文教材需要精选,下次再专门详细谈。

学好语文,从习惯抓起! 篇6

一、阅读的习惯

课堂上学习的课文毕竟有限,对于整个的文学来讲,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不能涵盖丰富多彩的生活,只有引导学生带着兴趣,利用课余时间,广泛的涉猎,汲取灿烂文化中的精华,才能够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生活,以便以后学会生活,乃至反映生活。见多识广,博闻强识,在阅读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当然阅读中也要注意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内容的选择,阅读方法的指导等等。

二、积累的习惯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语文的学习在某种程度上讲靠的是积累,对于一般学生而言,短时记忆的能力毕竟有限,所以说引导学生在课外,针对自己的阅读,针对自己的所见所闻,动手记下来,以便在以后的语文学习中更好的运用。积累也要分门别类,例如好词的积累,好句的积累(包括名言、警句、俗语、诗句等等)等。并且要及时的翻阅、记忆、复习,化为己有。这些将为以后的写作积累好的素材。

三、观察思考的习惯

语文学习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也就是说要学好语文,就要独具慧眼,洞察生活,积极思维,去发掘生活中的真善美。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细心人,面对生活不能熟视无睹,要留意周围的生活,例如人物的一言一行,事物的一动一静;要用心体察,例如经历了一件事之后,要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又何启示?以后要怎么做?

四、练笔的习惯

写作是学生语文能力外化的一种形式,也是需要训练的能力之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写作也是一样,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造就的,要想使学生真正在写作方面有所造诣,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在教给学生必要的写作技巧前提下,引导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随手记下自己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自己瞬间的感受,以及灵感来临后所得的一个好的句子,一个好的词语等。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可以是一篇文章,也可以是只言片语。

影响人生的语文习惯

一、养成翻检工具书的习惯

文字是语言的材料,而工具书是学习语言材料的好帮手,教师应当要求每个学生都配备《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向学生系统介绍音序、部首、笔画等三种检字法,让他们在预习或阅读中经常使用,见 1

到“生字词”就要想起工具书这位无声的老师,在他的帮助下做到会读、会写、会解释、回运用。不等、不靠、不放、不模棱两可。教师可以给学生举行“查字典”竞赛,看谁查字典、词典最熟练、最准确。通过反复操作训练,使之成为一种语文基本技能。同时,还教给学生如何查阅、使用其他一些参考资料、文献资料的初步知识和方法。

二、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

“人靠衣裳马靠鞍”,书写是语文的脸面,字如其人,好的卷面令人赏心悦目,差的卷面叫人惨不忍睹,它将直接严重影响语文成绩,阻碍人际交往。宋代朱熹就说过“凡写字,未问工拙如何,且要一笔一画,严正分明,不可潦草。”“凡写文字,须要仔细看本,不可差讹。”教师平时就要积极引导学生字要规规矩矩的写”;点、横、竖、撇、捺等笔画要写清楚分明;要注意字的结构,把字写得各部分均衡匀称,大小比例适当;要掌握字的笔顺;写字时要态度认真,一丝不苟,做到字迹整齐美观,不乱涂改,保证纸面(卷面)清洁,“字字入心”,不写错字,不写别字,不写繁体字(书法创作时除外),不忽视标点,不潦草应付,培养学生规范书写的习惯。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悉心指导并严格要求学生练习书法(先练楷书,后练行书),临贴练习硬笔或软笔书法,定期举行展览评比,褒扬优秀者,特别耐心说服字迹潦草者限期改正,督促其纠正不良的书写态度和习惯,包括坐姿和握笔的姿势。

三、养成积累运用的习惯

语文的工具性特征非常明显,要想学好语文,首先需要打好字词句的基础,字词句是构成文章的材料,字+字=词,句子+句子=段落,段落又聚合成为文章,因此,学习语文的核心应该落实到字词句上面,这也是各种考试考查的重点。要充分的认识到语文基础既是技艺之学,也是积累之学,是检测学生真正语文水平的习惯之学、根本之学。积累运用基础知识更是阅读、作文的一大前提,必须高度重视。在课堂、课下要学生善于搜集整理老师讲授的或各种课外书,练习题中所包含的语文规律性知识,包括成语运用、词语辨析、语法修辞、典型病句、标点用法、文学文化文体常识、文言词语及句式等。牢记于心,并将这些知识灵活应用到句子仿写、排列句序、连贯句意、语言交际、阅读、写作中。

四、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课外书刊是语文学习的翅膀,只有多读才能自由翱翔于语文的天空。语言学习理论认为,学生读写能力主要是通过语言习惯发展起来的,只有多读才有助于形成语感。文学作品的语言是书面语言,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能在以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作品中得到人文关怀,认识、思维、审美情趣也随之得到提高。同时也可“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关心时政,洞察社会。教师要让学生做到一日不能无书,见到课外书刊就如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博览众长,博闻强志,泛读与精读相结合,不只一味蜻蜓点水,不求甚解。《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除了《课程标准》中所列的童话、寓言、故事、散文诗歌、文学名著外,还

要读名人传记、现代优秀文学作品、优秀报纸期刊、科普读物等,不看不健康的书籍。

五、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

思考是语文学习的灵魂,读书笔记是整理思想、收获语文的工具。同时读书笔记还具有具有积累功能、启智功能、育人功能,它是学生阅读(观察)后所产生的情感与认识的外化。一般,读书笔记可以分为两种内容形式:感想型和评价型。感想型具有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交叉训练和交叉使用的特点,是发展思维的重要环节。评价型,即评价文章中的人物或事件,便于学生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看了电影、电视后,写简单的观后感,也属于其训练序列。品评美文佳段,感悟思想火花,做读书笔记可以记卡片、作圈点批语、列提纲、写心得,应深入、实用、不浮漂、不半途而费。

六、养成做文摘的习惯

“不动笔墨不读书”,鲁迅先生就说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而做文摘是能使得读书专心的一个有效手段。好词妙句如星如玉般散布于各处,做文摘好比是采星摘玉,沙里淘金,积少成多,必然会大有收获。一篇文章可能影响我们一生的思想,一段佳句可能令我们的表达妙笔生花,一首歌、一个笑话、一个故事、一副对联、一个歇后语、一个谜语、一首诗、一副画、一段描写、一段名言„„像一朵朵鲜花开在我们的语文乐园。语文课本、课外书刊、广告电视、别人口中等都可能成为我们做文摘的来源。可摘写,可复印、可剪贴。拿起笔来,让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七、养成高声朗读的习惯

朗读是形成语感的重要手段。只要情况允许就要出声朗读。大声的朗读,就会全神贯注地沉浸在课文的境界中,能够一心一意,心无旁鹜投入进去。学问家朱熹就说过“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意思,体味感情,加深感受,加强记忆。朗读时应做到声音洪亮、吐字清晰、顺畅无误、声情并茂。不加字、不漏字、不读错别字、不崩字、不吞吞吐吐、不平淡无味。

八、养成背诵诗文的习惯

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诗文,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诗文的精华,得到文化的浸润,从而积累词语、形成语感、学会表达。宋司马光曾说:“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用力多者收功远”讲的也是这个道理。学生心中能装有百十篇范文、几百首诗歌,就如水成大海,汇纳百川,融会贯通,为我所用,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课程标准》在附录中有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7~

9年级学生背诵80篇(段),合计240篇(段)。”推荐了古诗文120篇(段),其余部分(也包括中国现当代和外国优秀诗文)可由教材编者和任课教师补充推荐。背诵时应力求准确、熟练,及时复习。不死记硬背、不丢三拉四。特别注意默写时要理解要求、认真书写、严格检查,做到准确无误。

九、养成批注文章的习惯

批注是阅读理解的一大关键手段。在勾画圈点中品读美文,捕捉筛选重要信息,概括分析文章内容,创造性的理解文章。批注能帮助我们梳理结构,概括主旨、体会写法、品味和锤炼语言(炼字)、思考并汲取文章的思想内涵等。要做到精心圈划,运用不同的笔色符号和旁批、总批等形式,批与注结合,大胆设疑推理,发表自己的见解。不乱画、不粗心、不懒于动手。

十、养成做阅读练习的习惯

经常做阅读练习是提高并检查自己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在认真批注文章之后,悉心作题,并在严格查对答案后认真思考出错的原因,努力寻找并总结阅读方法。做题时做到认清文体,“四联”(联系中心、联系段意、联系写作方法、联系上下文),“三不离”(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积极动脑,敢答善答,总结答题方法。不要不批注文章就匆忙答题,不写病句,不写错别字,不遗漏要点。做得练习多了,答题水平自然就会提高,当然做阅读练习只是在“厚积”的基础上的“薄发”。

十一、养成观察思考生活的习惯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热爱生活的人才会热爱语文。“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语文的源头,是写作取之不尽的素材仓库。要认真并善于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物,有一双婴儿般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一颗敏感多思的心。风花雪月皆有意,一草一木总关情,无论是各种媒体的所见所闻,还是街头巷尾的百姓杂谈.生活不管是平淡无波还是纷繁复杂,有心人总会投入其中,始终保持着好奇和热情,多问一个为什么,喜怒哀乐中发现“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发掘现象背后的秘密,寻找生活的情趣,思考其中蕴涵的价值,捕捉到灵感的火花。

十二、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日记是再现历史的录像机,是陶冶情操的良师益友,是观察思考生活的成果体现,是写作素材的积累仓库,是语言、卷面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写日记关键在持之以恒,做到字数足,有内容、有中心、有深度、有真情实感。可写所见所闻所感、自然景物、人物肖像、动作、语言片段素描、生活小事、社会新闻、读书感悟、心灵独语等。不记流水帐,不干干巴巴应付公事,不把他当作心灵的垃圾场。

十三、养成勤于练笔的习惯

鲁迅先生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巴金也曾说:“写吧,只有写,你才会写。”这告诉我们,写作能力从根本上讲不是一种知识,而是一种技能。作为一种心智技能,写作的能力必须通过大量的写作实践才能形成和提高。教师让学生可从模

仿入手,防立意、防结构、防语言,借他山之石攻自己之玉;鼓励自由创作散文、小说、诗歌、戏剧、寓言、童话等文学作品。既可请人命题,也可自寻话题、自拟题目;可作片段,也可成篇。使学生有强烈的表达冲动与欲望,慧眼捕捉灵感的火花,有“以我手写我心”的快感。让其将满意的作品装订成册,并起一个别致的“书名”,经常与同学交流。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多参与各种作文比赛,向报刊投稿。

十四、养成写作列提纲的习惯

园林家“胸中有丘壑”才能设计出曲径洞天,画家“胸有成竹”才能泼墨运笔,一气呵成。作家创作尚须悉心构思,学生作文也要心中有数,否则如脚踩西瓜皮,写到哪里算哪里,文如散沙,结构凌乱,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下笔前一定要确定文体,明确想表达什么中心,用什么材料表达,谁先谁后,那详那略,这样才能稳扎稳打,有条不紊。列提纲要落实到书面,充分审题构思,写作过程中随时记录脑中闪现的灵感的火花,以免忘不可寻。不可把他当作摆设,当作累赘,须知“磨刀不误砍柴工”。

十五、养成研究文章题目的习惯

文章题目犹如人的眼睛,能充分体现写作者的功底和水平,好的题目简洁生动,概括新颖,神采毕现;不好的题目平淡无奇,令人生厌。平时要用心搜集好的题目,细加分析其拟题的思路和方法(可采用换题的方法),并活学活用。自拟题目或分设小标题时要多费思量,可化用诗文,引用典故,或运用比喻、拟人、设问、对比等修辞手法,展现自己的才华。

十六、养成作文开头打草的习惯

“万事开头难”一篇文章的开头如人的头脸,重要性可见一斑。开头要求语言简洁生动,善用修辞,可开门见山点扣题目,也可名言相引,歌词发端,先声夺人,讲个故事,说个笑话,猜个谜语等曲折入题,也可写作“题记”,点明中心。不可罗里罗嗦,平淡无奇,更不可出现病句、错别字。要打草修改、润饰满意后再认真誊写。总之,开头犹如“凤头”,定下全文的感情基调,引起读者或阅卷者的阅读兴趣,表现作者的才能。

十七、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

“文章是改出来的”,只写不改,写作水平就难以提高。修改时要严格运用修改符号,从主题、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逐一过筛,不放过任何一处,哪怕一个错别字、一个标点,要讲究炼字,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精神和意志,写完就改,隔天在改,再三斟酌,反复修改,“语不惊人誓不休”。

十八、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普通话是全国通用的语言,使用普通话的意义重大。它是人际交往的需要,有利于克服语言隔阂,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它更是学习语文的必须要求,有利于将口语和书面用语结合起来,避免相互隔离。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说,而且生活中也要说,不仅用普通话说,而且用普通话想,规范自己的语言习惯,形成良好的语感。

十九、养成课堂大胆发言的习惯

要养成学生敢于开口说话的习惯,这个敢于说话不是指坐在位子上的窃窃私语,也不是上课插嘴叫一句嚷一下。这是指学生能够站起来,甚至走到讲台上,姿态端正自然,不慌不忙,口齿清楚有条有理的说话,而且能说一整段的话。有识方有胆,敢于发言是课堂精力集中、积极思考的表现形式,也是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提高个人素质的重要的途径。在互相问答中整理语言、交流思想。不仅要善于回答老师的提问,而且要善于提出问题,不仅同老师进行交流,还要同同学合作讨论。在你争我辩的中互相启发,获得更多的收益。发言时应态度大方、不卑不亢,声音洪亮,不要紧张,不人云亦云,要用句子表述,不可甭词。

二十、养成用心聆听的习惯

要养成学生留心听话的习惯,就是要他们有听整段话的习惯,得克服只听片言只语的习惯,听一段话要能讲出要点,要记住里边的妙语警句。许多成绩好的学生听的能力都比一般同学好,他们一般都能听整段的话,不会听三落四,能把握重点。而一般成绩差的学生听的能力都相对地差。他们往往听一句二句话,就拼命记,而整个意思却不知道,在上课时嚷嚷得最响、要老师再说一遍的都是他们。听,不仅在课堂上听老师的话,还要善于聆听街头巷议、电视广播。不仅听话,而且要听歌、听广告,听大自然的美好的声音。让“听”成为一种我们获取知识、开拓视野、陶冶性情的一种有效途径。

二十一、养成良好的语文思维习惯

加强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而读写听说都和思维密切相关。如果一个人思维不敏捷,思路不开阔,思考不周密,思想认识不深刻,思维缺乏创造性,那么他的读写听说都不可能是高水平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思维训练,使学生的思维具有良好的品质。具体地说,就是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创造性、多向性、求异性。另外,思维的时候不要出声,也是要学生严格做到的。我们要逼着学生不动嘴巴动脑子。

二十二、养成积极参加语文活动的习惯

浅谈学好高中语文应培养的习惯 篇7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295-01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语文的重要任务。习惯是将“知识”转化成“能力”的桥梁,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之后,头脑这部机器就会持久的运转起来,就像冲破重重阻力进入空间轨道的飞行器,基本可以靠惯性自行运转了。那么,高中生学习语文应该养成哪些良好习惯呢?

1 积累的习惯

我国古代学者十分重视知识积累的作用。战国时期的学者荀子在《劝学》一文中告诫人们:“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唐代的韩愈说:“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进学解》)。宋代的苏轼则主张:“博观约取,厚积薄发。”(《杂说》)可见积累对语文学习多么重要。从高考语文优胜者的实践来看,积累也确实重要。浙江省高考状元魏益佳高考语文成绩136分,他在谈到自己的语文学习经验时说:“语文学习是慢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点点滴滴的语文知识,就如一粒粒的黄沙,今天积一粒,明天积一粒,就会聚沙成塔。”他的高分来自高中三年苦心经营的积累。

积累的主要途径有四个:一是摘抄,二是背诵,三是记忆,四是训练。积累的方法有三种:一是单元积累法。就是学习一个单元之后,及时归纳本单元学习的难读字、易错字、成語典故、精彩语段等,力求精要实用。二是考点积累法。就是根据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规定的高考考点,对散见于课本、资料、试卷中的语言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要注意突出重点、难点。三是易混点积累法。就是对平时训练中遇到的易混知识点,考试中出错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要着眼于辨析疑点。

2 阅读的习惯

2.1 诵读。诵读就是有声的读书。古代人把上学叫做“读书”,可以看出传统的语文教育思想对“读”的重视程度。今天 许多学生语文素养差的根本原因就是从初中到高中一直都只重视去做各种模拟试题,而没有认真的进行过“诵读”的训练。但是一个人语文能力的形成恰恰是在诵读的过程中完成的。因此,教材上选的那些优秀的作品,特别是要求背诵的文章,我们要认真的诵读,除些之外还要找一些文情并茂的文章,拿来反复的诵读,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有的同学可能认为高考不考诵读,诵读文章对考试没有意义。实际上,语文试卷中的许多题目,并不是凭理性的分析而是凭借较高的语言感受能力做出来的。有些选择题,你做对了,但问你原因你可能答不出来,这并不能说明你凭运气做对了,实际*是凭语感做对的,正确的语感从何而来呢?从诵读中来。

2.2 精读。从形式上看,与诵读相比,精读是一种无声的读,即默读;从本质上看,他是一各伴随着思考、理解、概括、转化、吸收的研究性的、创造性的阅读,是更高层次的阅读。孔子讲“学而不思则罔”,对于精读来说,最关键的一条是在读中要思考,在思考中质疑,即发现问题,实际上有效的阅读,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阅读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2.3 泛读。古人讲:“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所以阅读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多读名篇佳作,读多了,视野开阔了,自然就会有比较,有鉴别,自然也就会产生较为深入的理解。如有人读了《荷塘月色》中关于月色的描写,就想起“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的朦胧,又想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恬静,觉得有那么几分相似,由是而到画面所显示的凄婉的美。

2.4 勤动笔。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一是要随时记下有用的知识,生字、新词、生动的语句,优美的语段,将读书与积累结合起来。二是点评阅读材料,对其内容、结构、语言、手法直至遣词造句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独到的点评。点评式的阅读,是中国传统的阅读方法。古代有毛宗岗点评〈〈三国演义〉〉、金圣叹点评〈〈水浒传〉〉,现代有毛泽东点评《二十四史》。三是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等,把读与写结合起来。

3 写作的习惯

3.1 积累素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素材是作文的基础。素材的积累宜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含自身周围环境见闻),这是极为丰富而行动的材料来源;二是学过的课文内容,这也是一个可观的材料库;三是课外阅读(书籍、报刊、影视等)中发现的反映社会生活的典型材料、精彩片断、名言警句等

3.2 善于思考。有的同学作文总是简单地叙写身边琐事、没有深刻思想内涵和新颖见解,对生活的观察思考不够深入,没有把握住升华文章主题的关键。考生要想写出思想深刻、见解独到的文章,就必须对生活现象进行深入的感受、领悟、思考,对其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由表及里”的精加工,力求在生活的矿石中,提炼出珍贵的人生之“金”。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深刻的思想内涵是文章的“灵魂”,精深的思考则是使“血肉”中生出“灵魂”的手段和过程。没有精思就不可能对生活进行精加工,就无法使主题思想得到升华。要学会从小处入手,向深处开掘。通过具体平凡的小事、小物和有关细节材料的剖析开掘,揭示出蕴含其中的深刻思想内涵。以一滴水映出太阳的光辉,于细微处体现伟大的精神。

3.3 抄写范文。作文水平较差,起点很低的同学,首先在抄写文章上下点功夫,即探照下面讲的三条来抄写:一是选合适的范文,例如,报刊上比较好的散文,或同学中的优秀作文;二要成句的抄写,不可看一两个字,抄一两个字,要做到看一句,抄一句,而且连标点也不要抄错;三要坚持,如果每天抄一千字,那么至少坚持两个月,即可有显著效果,如果坚持半年,那么你的作文水平就会有质的飞跃,这比看任何写作方法之类的书都管用。

3.4 勤于练笔。“曲不离口,拳不离口”,写文章也是如此。练习多了,就会熟能生巧,得心应手。练笔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养成写日记的习惯。二是经常写些画家写生式的生活片断、生活场景等,积累素材和技巧。三是及时记下自己的生活感受。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有些事情触动了心灵,使自己有所感、有所思、有所得,就及时的将其记录下来。这些来自生活的思想,往往闪耀着个性的灵光,写进文章就会焕发出耀眼的光彩。

如何培养数学好习惯 篇8

有部分同学只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没有进行课前预习。而同学们平时上课不预习,主要的原因不是没有时间,而是没有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

预习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扫除课堂学习的知识障碍,提高学习效率;还能够复习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减少对老师的依赖,增强自主学习性。

2、专心听课的习惯

如果上课前没有一个认真课的决心,会影响到你的听讲效果。如果在上课之前,能自觉地要求自己必须认真听课,那么上课的效率就会大大增强。

其实,有很多的学生认为上课没有听懂没关系,我下课看看书就能明白了。抱有这种想法的学生往往是在学习上不求甚解,稍微遇到听不懂的知识点,就不想听了。这样不仅浪费了宝贵的上课时间,还增加了下课的学习负担。这就是不专心听课的后果。

3、及时复习的习惯

及时复习的优点在于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的理解,防止在学习后发生遗忘。所以,对于刚学习过的知识点,应当及时去复习。学过即习,方为及时。千万不要在学习之后很久才去复习。这样,所学知识会遗忘殆尽,就等于重新学习。

上一篇:2024年第一季度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下一篇:十七届六中全会讲稿,党校。七一讲话。党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