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业人员培训
监管办法
保监会令2013年第3号
《保险经纪从业人员、保险公估从业人员监管办法》已经2012年12月21日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办公会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3年7月1日起实施。
主 席 项俊波
2013年1月6日
保险经纪从业人员、保险公估从业人员监管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保险经纪机构从业人员、保险公估机构从业人员的管理,保护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合法权益,维护保险市场秩序,促进保险业健康发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保监会)根据法律和国务院授权,对保险经纪机构从事保险经纪业务的人员(以下简称保险经纪从业人员)、保险公估机构从事保险公估业务的人员(以下简称保险公估从业人员)实行统一监督管理。
中国保监会派出机构在中国保监会授权范围内依法履行监管职责。
第三条 保险经纪从业人员、保险公估从业人员(以下统称从业人员)应当符合中国保监会规定的资格条件,通过中国保监会组织的资格考试,取得中国保监会颁发的资格证书,执业前取得所在保险经纪机构、保险公估机构发放的执业证书。
本办法所称资格考试,是指保险经纪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和保险公估从业人员资格考试;本办法所称资格证书,是指《保险经纪从业人员资格证书》和《保险公估从业人员资格证书》。
第四条 从业人员从事保险经纪业务、保险公估业务,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中国
保监会的有关规定。
第二章 从业资格
第五条 从事保险经纪业务的人员应当通过中国保监会组织的保险经纪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取得《保险经纪从业人员资格证书》。
保险公估机构从事保险公估业务的人员应当通过中国保监会组织的保险公估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取得《保险公估从业人员资格证书》。
第六条 报名参加资格考试的人员,应当具备大专以上学历和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受理报名申请:
(一)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的;
(二)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被宣布考试成绩无效未逾1年的;
(三)违反考试纪律情节严重,被宣布考试成绩无效未逾3年的;
(四)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资格证书,被依法撤销资格证书未逾3年的;
(五)被金融监管机构宣布禁止在一定期限内进入行业,禁入期限未届满的;
(六)因犯罪被判处刑罚,刑罚执行完毕未逾5年的;
(七)法律、行政法规和中国保监会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七条 参加资格考试的人员,考试成绩合格,且无本办法第六条第二款规定情形的,自申请资格证书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由中国保监会颁发资格证书。
第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中国保监会注销资格证书:
(一)资格证书被吊销的;
(二)资格证书被依法撤销的;
(三)法律、行政法规和中国保监会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九条 资格证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其持有人应当向中国保监会办理变更、换发或者补发:
(一)登记事项发生变更的;
(二)损毁影响使用的;
(三)遗失的。
第三章 执业管理
第十条 保险经纪机构、保险公估机构应当为取得资格证书且无本办法第六条第二款规定情形的从业人员在中国保监会保险中介监管信息系统(以下简称信息系统)中办理执业登记,并发放《保险经纪从业人员执业证书》、《保险公估从业人员执业证书》(以下简称执业证书)。
执业登记事项发生变更的,保险经纪机构、保险公估机构应当及时在信息系统中予以变更,并在3个工作日内换发执业证书。
第十一条 执业证书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名称及编号;
(二)持有人的姓名、性别、身份证件号码、照片;
(三)资格证书名称及编号;
(四)持有人所在机构名称;
(五)业务范围;
(六)发证日期;
(七)持有人所在机构投诉电话;
(八)执业证书信息查询电话和网址。
第十二条 保险经纪机构、保险公估机构不得向下列人员发放执业证书:
(一)未持有资格证书的人员;
(二)未在信息系统中办理执业登记的人员;
(三)已经由其他机构办理执业登记的人员。
第十三条 保险经纪机构、保险公估机构不得委托未持有资格证书及本机构发放的执业证书的人员从事保险经纪业务、保险公估业务。
第十四条 保险经纪机构、保险公估机构发现从业人员在业务活动中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应当立即予以纠正,并向中国保监会派出机构报告。
第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保险经纪机构、保险公估机构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收回执业证书,并在信息系统中注销执业登记:
(一)从业人员离职的;
(二)从业人员的资格证书被注销的;
(三)从业人员因其他原因终止执业的;
(四)保险经纪机构、保险公估机构停业、解散或者因其他原因无法继续经营的。
第十六条 保险经纪机构、保险公估机构应当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使其具备基本的执业素质和职业操守。培训内容至少应当包括业务知识、法律知识及职业道德。
保险经纪机构、保险公估机构可以委托行业组织或者其他机构组织培训。
第十七条 从业人员在业务活动中应当出示执业证书。
第十八条 从业人员应当在保险经纪机构、保险公估机构授权范围内从事保险经纪业务、保险公估业务。
第四章 禁止行为
第十九条 从业人员不得以捏造、散布虚假信息等方式损害其他机构、个人的商业信誉,不得以虚假广告、虚假宣传或者其他不正当竞争行为扰乱保险市场秩序。
第二十条 保险经纪从业人员不得以个人名义从事保险经纪业务。
第二十一条 保险经纪从业人员不得为非法从事保险业务、保险经纪业务的机构或者个人开展保险经纪业务。
第二十二条 保险经纪从业人员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欺骗保险人、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
(二)隐瞒与保险合同有关的重要情况;
(三)阻碍投保人履行如实告知义务,或者诱导其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
(四)给予或者承诺给予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保险合同约定以外的利益;
(五)利用行政权力、职务或者职业便利以及其他不正当手段强迫、引诱或者限制投保
人订立保险合同;
(六)伪造、擅自变更保险合同,或者为保险合同当事人提供虚假证明材料;
(七)挪用、截留、侵占保险费或者保险金;
(八)利用业务便利为其他机构或者个人牟取不正当利益;
(九)串通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骗取保险金;
(十)泄露在保险经纪业务中知悉的保险人、投保人、被保险人的商业秘密及个人隐私。
第二十三条 保险公估从业人员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向保险合同当事人出具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重大差错或者遗漏的保险公估报告;
(二)隐瞒或者虚构与保险合同有关的重要情况;
(三)冒用他人名义或者允许他人以本人名义执业;
(四)串通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骗取保险金;
(五)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或者故意夸大已发生保险事故的损失程度等;
(六)利用行政权力、股东优势地位或者职业便利以及其他不正当手段强迫、引诱、限制投保人订立保险公估合同、接受保险公估结果,或者限制其他机构正当的经营活动;
(七)给予或者承诺给予保险人、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合同约定以外的其他利益;
(八)利用业务便利为其他机构或者个人牟取不正当利益;
(九)泄露在保险公估业务中知悉的保险人、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的商业秘密及个人隐私。
第二十四条 任何机构、个人不得扣留或者变相扣留他人的资格证书。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五条 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资格证书的,依法撤销资格证书,由中国保监会给予警告,并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六条 为他人提供虚假报名材料,代替他人参加资格考试,或者协助、组织他人
在资格考试中作弊的,由中国保监会给予警告,并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七条 伪造、变造、转让或者租借资格证书、执业证书的,由中国保监会给予警告,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但最高不超过3万元,没有违法所得的,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八条 未取得资格证书和执业证书的人员从事保险经纪业务的,由中国保监会责令改正,依据法律、行政法规对相关保险经纪机构给予处罚;法律、行政法规未作规定的,由中国保监会对相关保险经纪机构给予警告,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但最高不超过3万元,没有违法所得的,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九条 保险公估机构的人员未取得资格证书和执业证书从事保险公估业务的,由中国保监会责令改正,对相关保险公估机构给予警告,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但最高不超过3万元,没有违法所得的,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条 保险经纪机构、保险公估机构违反本办法第十条、第十二条、第十四条至第十六条、第二十四条规定的,由中国保监会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但最高不超过3万元,没有违法所得的,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一条 从业人员违反本办法第十七条至第二十一条、第二十四条规定的,由中国保监会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但最高不超过3万元,没有违法所得的,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二条 保险经纪从业人员有本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行为之一的,由中国保监会责令改正,并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对该从业人员及相关保险经纪机构给予处罚;法律、行政法规未作规定的,对相关保险经纪机构给予警告,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但最高不超过3万元,没有违法所得的,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对该从业人员给予警告,并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三条 保险公估从业人员有本办法第二十三条规定行为之一的,由中国保监会责令改正,对相关保险公估机构给予警告,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但最高不超过3万元,没有违法所得的,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对该从业人员给予警告,并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自2013年 7月1日起施行。
第三十五条 再保险经纪从业人员的管理,不适用本办法。
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交通行业发展日新月异。人民收入不断提高, 私家车越来越被众多人使用, 促使众多人开始学习驾驶证。而交通运输业的繁荣, 物流业的兴起导致从事运输行业的从业人员也在逐年增多。需求的增加必然刺激供给的发展, 各种驾校逐年增多, 面对利益的竞争, 培训质量日趋下降, 驾驶员发生事故逐年增多。如何提高培训质量, 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已成为我国交通行业发展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1 道路运输培训存在问题的分析
笔者认为要提高道路运输从业人员和个人车主的素质, 首先培训工作必须得到有关部门的更加重视。一切从事运输工作的从业者, 无论是经理人还是普通的驾驶员、乘务员、押运员和装卸人员, 以及学习驾照的个人等, 其素质决定着我国交通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和交通事故发生的频率。没有一定素质的从业人员, 一切交通法规的实施、执行、管理和新技术的应用都无从谈起, 没有良好的驾驶技能和开车习惯, 节能减排、降低交通事故率成效不高。而传统的管理思想以及过往交通行业发展的经验, 不注重人素质的培训提高, 造成目前运输行业重审批、轻管理, 运输企业竞争力提高缓慢等现状。
其次市场经济的发展, 众多驾校为了自身经济利益的发展, 不是以培训高质量学员为目标, 而是以能拿到从业资格证和驾证的难易为发展目标。培训只要上车几次就行, 从业人员考试只要交钱就能过, 保过的培训单位就是好单位成为学车族和从业人员的潜意识;道路运输从业者更是认为我本来就是“老驾驶员”只是来拿一个从业资格证, 培训考试根本是没有任何用处的事情。
对于学员, 虽然安全意识不断提高, 希望培训能够学到尽可能多的实际知识, 而不是简单的拿到一个证。但是由于众多学员, 空闲时间的有限性和集中性, 导致众多人学习时间的不足, 甚至出现拿钱买证的现象。学员为了节约时间或不愿在休息时间为了学车与多人排队等候。加之目前众多学车族根本就没有车, 只是觉得有必要去学习或者预测未来几年考试的费用、难度增加而提前去学习。笔者调查发现近几年许多学生族也参与学习驾车, 且人数逐年增多。由于暂时没有自己的车, 他们更加关心的是如何拿到驾驶证, 而对于学到真正的驾驶技术的关心程度较弱。对于我国大部分道路运输从业者其基本素质仍然较低, 对于拿到从业资格证的考试, 更是认为根本没有必要。这些思想影响到培训单位和行业管理部门的经营和管理思想, 必然导致培训质量的降低。
长期以来, 认识的错位不仅感染了培训机构和学员, 在相当程度上也影响到行业管理部门的管理理念和行为, 加之我国管理体制的问题, 多头管理现象没有很好的解决, 也是造成难以有效提高学员培训质量的最主要原因。
2 解决的措施
笔者认为彻底扭转以发证为中心的经营意识和行为, 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上文分析了学车人、驾校、行业管理部门三者存在的问题是解决的核心关键, 只有在这三方面加强管理力度, 才能根本上提高培训质量, 提高培训学员的整体素质。
2.1 首先交通行业管理部门需要改变重
审批、轻监管的思想意识, 加强对驾校监管力度, 对于培训不按照国家、地方规定的严格查处, 并根据情节的严重程度进行批评、通报、停业整顿处罚甚至吊销其培训资格。以科学发展观和本省道路运输培训发展规划为标准, 提高开办培训机构、驾校的门槛, 对不符合条件或者条件较低得禁止进入培训行业。出台相关政策明确监管不仅仅包括处罚, 同时也应对于有良好表现的驾校, 交通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表扬, 公开在社会上表彰、通过传媒表扬甚至进行适当的奖励, 加强其培训单位信誉考核工作。
交通运管部门的业务水平要不断提高, 同时健全考核员制度, 对于从事考试的考核员和教学的教员必须经过培训, 达到专业要求的水平, 持证上岗并定期参加培训更新自己的知识。考核员和教员的素质是提高培训质量的保证。
2.2 驾校必须转变经营思想, 以做大、做强、做成品牌为目标。
提高学员的教学质量, 增强自身品牌的认知度为核心, 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加强对学员职业道德、驾驶技能、心理素质、国家法规等的教育, 对其教练员、培训老师的素质要求必须不断提高。优秀的教练员才能带出优秀的学员, 定期组织教练员参加培训学习, 提高教练员的理论和实际操作水平。同时作为培训组织者对学员的服务工作一定要跟上, 这样才会有满意度。首先听取学员意见:培训组织者要积极听取学员的意见, 如讲师培训的优缺点、讲课速度的快慢、培训内容的深浅、培训形式的认可度、培训疑难解答等等, 要把学员的意见及时反馈给讲师, 并与讲师协调改进, 争取让学员满意。其次观察学员反映:培训组织者不仅要听取学员意见, 还要眼观六路, 耳听八方, 察看学员的表现, 如果学员对培训内容无动于衷、哈欠连天, 交头接耳甚至是不断离场等, 这时就要主动询问原因, 让讲师及时调整课程内容或形式。
驾校同时也是一企业, 灵活的经营思路, 创新的经营理念是其生存、发展的根本。积极拓展新型业务, 可以根据目前学员多、素质参差不齐等特点以及不同学员的不同需求, 设立不同形式的培训方式和服务档次, 采用经济价格来调节学习时间、驾校服务水平与学员需要的矛盾。如设立VIP一对一学习, 一对多学习等形式。
2.3 学车学员及消费者, 应该增强自己的安全意识以及法律意识。
学习驾照或者从业资格证的目的, 首先是为了保障自身和他人的安全。不应盲目跟风学习开车。甚至自身本来就没有车, 学了驾照根本不用, 技术水平会很快下降。
其次就是增强自己的法律意识, 学习时必须让学校按照要求与承诺的标准保时保量的教你, 对于存在不合理的事项, 如缺课、不按照要求教学员等行为及时通过各种途径反映给有关部门。只有消费者加入到监督的行列, 才能使驾校的培训质量得到不断提高。对于有条件的学员, 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时间自由度、工作安排选择不同类型的培训形式, 不同的价位享受不同的培训服务来满足需求。
3 总结
【关键词】乡村旅游 从业人员 培训
乡村旅游是以传统的农业经济和乡村资源为基础,以城市居民为巨大市场,以满足都市人享受田园风光,回归自然生态为目的的旅游产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回归田园的需求日旺,乡村旅游发展迅猛。南宁周边的乡村旅游资源相当丰富,例如隆安、武鸣、上林、扶绥、宾阳、横县等县城,大力发展面向城市居民的休闲旅游,加强各项旅游资源建设,旨在打造首府南宁 “后花园”。例如,近年,隆安县努力成为南宁“旅游休闲基地”,进一步全面完善全县旅游休闲产品规划与发展体系。
乡村旅游发展能够带动农业及农村各相关产业的发展,对推进农村建设,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村文明、环境卫生、乡村民主的建设等各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包括了对旅游资源进行规划、管理、服务的各方面从业者,其中以本地农民从业人员为主,比如旅游景区交通运输提供者、餐饮旅店管理及服务者、农产品及工艺品销售者等等。由于乡村发展比起都市来说,尚有较大差距,很难吸引久地人才,缺乏有素质高文化的旅游人才一直是乡村旅游发展中的软肋。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多数是当地农民,因其自身文化素质偏低,缺少系统的专业培训,服务质量不高,服务意识和管理能力较低,这些都会影响旅游形象的建设和旅游竞争力的提高,阻碍乡村旅游的发展。旅游从业人员是旅游资源、旅游产品的维护者与销售者,是旅游景区的形象传播者,因此,要提高乡村旅游的形象,加快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就一定要加强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
一、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的影响要素
1. 接受培训的需求与动机
需求产生动机,所有的行为都源于需求。在农村发展旅游产业,对农民的生活与生产都会造成什么影响,会带来什么益处?对于村民们来说,有需要才有动力,只有当他们切身体会到旅游产业给自身带来的好处,才能激发他们的热情与聪明才智,投身于旅游产业建设与发展中去。发展乡村旅游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能提高农民家庭收入,安置转移剩余农村劳动力;能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水平,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有助于促进农民意识的提高,扩大农民视野等。
培训需求确定了培训的目的与出发点。通过培训,首先要使村民认识到他们是乡村旅游最大的受益者,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整体的接待水平;通过过培训,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积极营造干净优雅的服务环境,自觉地维护旅游景区的生态环境;通过培训,使村民充分认识到自己文化的价值,从而主动地去保护和传承当地文化,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使得农村经济得以可持续、生态地发展;通过培训,扩大农民的眼界,培养他们的全局意识;通过培训,提高农特产品的附加值,研究开发旅游的延伸产品,进而改善当地的经济产业结构。
2. 培训对象的素质与能力层次
乡村旅游农民从业者主要有以下特点:(1)农民相对来说文化素质较低,接触面比较窄,接受新鲜事物比较慢,由于电脑普及率较低,知识信息更新慢。(2)思想保守,思维方式直线型居多,对于抽象知识理解能力较差,培训内容更应侧重具像的讲解及亲身练习。(3)学习决不是单单为了增加知识,其目的主要是致富,而绝大多数农民缺乏创新意识,思想保守,从众心理强,只有亲自看到身边的致富典型才跟随效仿。
培训要根据农民的特点,确定培训内容及培训方法。在培训方法上,重现场实现展示,以实践为主,以理论为辅,生动活泼,贴近农民生活及思绪方式的授课方式会更受欢迎。
3. 培训者
针对村民的特点及培训的目的,对培训者的能力要求也比较多元化。不但应熟识旅游专业的理论和专业知识,同时更要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及实际经验,能够真正指导及帮助村民们解决在当地进行旅游生产及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4. 培训效果的评估
评估是对整个培训工作的总结,怎样的培训效果是合格的?培训效果的好坏影响到农民对培训内容的接受理解与应用情况,决定下一次培训工作的开展。所以,对培训的效果进行跟踪调查,在培训后对培训效果进行跟踪反馈,是有其必要性的。听取群众意见反馈,不断改进培训内容和方式,对比培训前后村民对旅游业进行经营管理的能力和发展经济的技能。
二、培训原则
1. 针对性原则
任何的培训模式都存在一定的适应性要求及范围,没有放之四海兼准的培训方法。必须要根据所培训的对象、地区、时期等多种特征,来展开有针对性、行多有效、命中要害的培训。 起码要考虑三方面:一是对象。不同的培训模式适用于不同的农民。这要求根据受训农民的文化背景、年龄大小、性别差异、经济情况等因素,开展适合他们的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培训。二是适用时效。不同的时期,人们的培训需求和社会信息资源都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信息化的发展如此之快,所有的培训内容都是有时效性的,培训内容的安排,培训方案的设计都必须根据不同时代不同时期来进行,必须与时俱进,体现出时代的特征,满足社会进步的需要。三是适用地区。不同的地区存在着社会差异、经济差异、自然条件差异、文化差异等。这就要求不同的地区根据自身特点,合理借鉴、建设及应用适合本地区的农民培训模式,而不能盲目照搬其他地方的经验。
2. 目的性原则
农民从业者来参加培训的目的性是非常强烈的——致富。所以,在实施培训工作之前,应先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能力有充分的了解,对培训需求也要有足够的把握,根据培训人员的要求与特点来精心安排培训内容,设计好培训方式。在内容上重实践,能真正帮助村民们解决在旅游业经营与管理当中可能出现的疑难问题;在方式上要重具化,重操作,力求活跃生动,要体现出实用性。
3. 可操作性原则
可操作性就是要针对农民、农民所处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特点,按照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与因地制宜的原则,采取不同方式、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农民培训,使农民培训能够顺利进行,且取得实际效果。
4. 循序渐进原则
参加培训的农民其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对抽象知识的理解接受能力也较差。为此,对农民旅游从业者的培训应该注意进度的安排,尽量做到由易及难,由表及里,循序渐进。根据农民的自身经验及特点,系统安排好每个阶段的学习。
三、培训内容
培训要以实际操作为主,用农民容易接受的语言,由培训教师集中对农民进行面对面、互动式、手把手等行之有效的培训,切实提高培训质量与效益。培训应在具备一定培训条件的从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研究、教学的企业(园区)和教育培训基地进行。
1. 旅游专业理论及基础知识
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向受训村民讲解旅游专业理论与基础知识,介绍旅游业的发展与最新情况,让农民了解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基本知识、意义作用和相关政策。理论知识虽然并不直接产生生产力,但是对于培养村民对旅游行业的客观认识,建立正确的服务意识起着基础性的作用。纠正农民仅仅把旅游业当成赚钱工具的短视观念,有助于建立村民的全局观念,使得乡村旅游业可以健康地、可持续地发展。
2. 旅游服务培训
通过培训和训练,使从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从业人员提高综合素质和服务技能水平,特别是树立和提高正确的服务理念,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服务,增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培训内容一般包括:
(1)礼仪常识
主要介绍基本游客心理学;仪态与体态知识; 掌握如何用心沟通、微笑服务;掌握与人交往、沟通、服务礼仪。
(2) 餐厅服务
主要介绍掌握餐厅的布置与舒适环境营造; 能提供适合客人用餐需求的服务; 掌握正确的食品加工、制作、保存、运送知识;掌握餐桌的布置;掌握点菜、上菜、结账等服务技能。
(3) 客房服务
包括掌握客房整理技能;掌握卫生间整理技能。
(4) 前厅及前台服务
主要介绍问询礼貌用语;了解正确的商品介绍及商务服务知识;掌握房间安排、交接技能;掌握结账收款技能。
(5)导游解说
主要包括导游基本常识与礼仪;编写解说词和语言训练;如何介绍景点;如何推荐体验项目;如何做到体贴、细致、周到及应急处理。
3. 烹饪技术培训
通过培训和练习,让接受培训的村民了解烹饪基础知识;了解色香味搭配基本理论; 掌握主要主食、面点制作技术; 掌握家常菜品的烹饪技术;掌握一定的特色菜肴的烹饪及制作技术;掌握一定营养卫生常识 。
4. 卫生保洁技能
主要包括环境卫生及个人卫生的整理和保持知识;了解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的常识; 会使用室内外常见清洁工具。
5.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技能
通过培训,让村民能够掌握“农家乐”、休闲农业园区、乡村旅游景点的一般经营管理知识;了解城市与农村的主要区别,懂得如何突出农家特色;学会如何开办“农家乐”、组织各种节庆、文化活动等,怎样设计游客参与体验活动。
四、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的基本类型
1. “学校+农户”型。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大部分来自当地的农民,对农民的培训在很大程度上要依托于乡村现有的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资源,往往不可能通过正规学历教育来完成。这种模式,由当地政府提供资金,当地的旅游职业教育院校提供培训服务。这种类型的培训模式,一方面在培训当中更注意增加理论方面的内容,实行教学一体化,另一方面为学校提供一个“产学研”实验基地。
2. “政府+农户”型。政府相关部门通过培训班、一对一帮扶、送教上门等多种教育和培训方式,为农民讲解国际国内开发农村旅游、开办家庭旅馆的先进经验,提高了乡村旅游从业者的素质和旅游服务技能。
3. “研究机构+农户”型。这类培训模式针对性强,技术含量高,较受当地农民欢迎。特别是生态农业旅游区,农民对生态农业高新科技的需求特别大,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可以解决农民在生产中所遇到的技术、能力、生态等方面的问题,为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4. “公司+农户”型。这是一种产业化经营模式,在旅游从业人员培训中同样得到了广泛应用,其具体形式多种多样。其核心是以一个技术先进、资金雄厚的公司为龙头,把分散的乡村旅游农户打造为一个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团队。在做法上由占股份较多的公司来组织培训,使村民具备旅游服务、参与旅游开发经营的技能,打造乡村旅游综合开发、经营、管理的经济共同体。
5. “旅游协会+农户”型。协会拥有一定的社会资源,有一定的向心力,能够把分散的乡村旅游经营者组织起来,定期开展业务培训,通过对农民的教育和引导,改变以往农民个体型的粗放式经营,通过改善服务设施,建立经济合作体,实现乡村旅游的规范化经营。能够保护农民自身利益,有效整合乡村资源。旅游协会充分发挥主要作用,使得乡村旅游更上层次、升规模。
从整合教育资源优势角度来看,由政府来统筹协调,社会各方面助学是搞好乡村旅游教育的最佳途径。各类型培训可以互相交叉、补充,不同的模式所产生的社会效果与经济效果是有差别的,不同的培训有明显优势也是有一定缺陷的,实行多元化的培训体系,能够起到有效的互补作用,产生更为理想的综合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德刚.田园季风——乡村旅游开发与经营管理[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
[2]裴凤琴.高职旅游管理人才培训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
一、《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知识
我国现行关于餐饮服务监管方面的四部法律法规名称和生效时间:
《食品安全法》(已于2009年6月1日起生效)
《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已于2009年7月20日起生效)
《餐饮服务许可管理办法》(已于2010年5月1日起生效)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于2010年5月1日起生效)
(一)、人员管理与培训
1、建立健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一般来讲,餐饮服务单位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可以对本单位的食品采购查验和索证索票、场所环境卫生、设施设备卫生管理、清洗消毒管理、人员卫生管理、人员培训管理、加工操作管理、投诉管理、关键加工环节食品操作规程、食品留样、卫生检查计划、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等方面进行规定。
2、加强对餐饮服务从业人员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并建立培训档案,配备专职或者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
(二)、索证索票
1、所谓索证索票,就是指采购食品原料时应当索取供货方的有效许可证件和所采购食品的有效票据。建立健全索证索票制度一是为了保证食品来源正当,质量可靠,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为了保证食品来源的可追溯性,一旦发现问题食品,可以迅速、准确地查找到问题食品的源头,从而帮助执法部门有力地打击违法犯罪行为,保证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
2、餐饮服务单位从食品生产单位、批发市场等采购的,应当查验、索取并留存供货者的相关许可证和产品合格证明等文件;从固定供货商或者供货基地采购的,应当查验、索取并留存供货商或者供货基地的资质证明、每笔供货清单等;从超市、农贸市场、个体经营商户等采购的,应当索取并留存采购清单。
采购记录应当如实记录产品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保质期、供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内容,或者保留载有上述信息的进货票据。记录、票据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三)、卫生管理
餐饮服务应当符合下列卫生要求:
1、在制作加工过程中应当检查待加工的食品及食品原料,发现有腐败变质或者其他感官性状异常的,不得加工或者使用;
2、贮存食品原料的场所、设备应当保持清洁,禁止存放有毒、有害物品及个人生活物品,应当分类、分架、隔墙、离地存放食品原料,并定期检查、处理变质或者超过保质期限的食品;
3、应当保持食品加工经营场所的内外环境整洁,消除老鼠、蟑螂、苍蝇和其他有害昆虫及其孳生条件;
4、应当定期维护食品加工、贮存、陈列、消毒、保洁、保温、冷藏、冷冻等设备与设施,校验计量器具,及时清理清洗,确保正常运转和使用
5、操作人员应当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
6、需要熟制加工的食品,应当烧熟煮透;需要冷藏的熟制品,应当在冷却后及时冷藏;应当将直接入口食品与食品原料或者半成品分开存放,半成品应当与食品原料分开存放;
7、用于餐饮加工操作的工具、设备必须无毒无害,标志或者区分明显,并做到分开使用,定位存放,用后洗净,保持清洁;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具、设备应当在使用前进行消毒;
9、应当按照要求对餐具、饮具进行清洗、消毒,并在专用保洁设施内备用。
10、应当保持运输食品原料的工具与设备设施的清洁,必要时应当消毒。
(四)、配合相关部门检查工作
一是配合监督检查,二是配合抽样检验。
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过程控制要求
(一)、采购验收要求
1、采购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等应符合国家有关食品安全标准和规定的有关要求,并应进行验收,不得采购《食品安全法》规定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定不得销售的食用农产品。
2、采购时应索取购货凭据,并应当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做好采购记录,便于溯源。
3、入库前应进行验收,出入库时应进行登记,作好记录。
(二)、贮存要求
1、贮存场所、设备应当保持清洁,无霉斑、鼠迹、苍蝇、蟑螂等,不得存放有毒、有害物品及个人生活用品。
2、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使用应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并对变质和过期的及时进行清理销毁。
3、冷藏、冷冻柜(库)应有明显区分标识。冷藏、冷冻贮存应做到原料、半成品、成品严
格分开,植物性食品、动物性食品和水产品分类摆放。冷藏、冷冻的温度应分别符合相应的温度范围要求。冷藏、冷冻柜(库)应定期除霜、清洁和维修,校验温度(指示)计。
(三)、粗加工与切配要求
1、加工前应认真检查待加工食品,发现有腐败变质迹象或者其他感官性状异常的,不得加工和使用。
2、食品原料在使用前应洗净,动物性食品原料、植物性食品原料、水产品原料应分池清洗。
3、易腐烂变质食品应尽量缩短在常温下的存放时间,加工后应及时使用或冷藏。
4、切配好的半成品应避免污染,与原料分开存放,并应根据性质分类存放。
5、切配好的食品应按照加工操作规程在规定时间内使用。
6、已盛装食品的容器不得直接置于地上。
7、加工用容器、工具应符合规定。生熟食品的加工工具及容器应分开使用并有明显标识。
(四)、烹调要求
1、烹调前应认真检查待加工食品,发现有腐败变质或者其他感官性状异常的,不得进行烹调加工。
2、不得将回收后的食品经加工后再次销售。
3、需要熟制加工的食品应当烧熟煮透,其加工时食品中心温度应不低于70℃。
4、加工后的成品应与半成品、原料分开存放。
5、需要冷藏的熟制品,应在清洁操作区凉透后及时冷藏,并标注加工时间等。
6、用于烹调的调料器皿宜每天清洁,使用后随即加盖,不得与地面或污垢接触。
(五)、备餐及供餐要求
1、应认真检查待供应食品,发现有感官性状异常的,不得供应。
2、操作时应避免食品受到污染。
3、在烹饪后至食用前需要较长时间(超过2小时)存放的食品应当在高于60℃或低于10℃的条件下存放。
(六)、食品再加热要求
1、无适当保存条件(温度低于60℃、高于10℃),存放时间超过2小时的食品,需再次利用的应充分加热。加热前应确认食品未变质。
2、冷冻熟食品应彻底解冻后经充分加热方可食用。
3、加热时中心温度应符合规定,不符合加热标准的食品不得食用。
(七)、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要求
1、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应符合GB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的规定,采用精确的计量工具称量,并有详细记录。
2、食品添加剂应专人采购、专人保管、专人领用、专人登记、专柜保存。
3、食品添加剂存放应有固定的场所(或橱柜),应标识 “食品添加剂”字样,盛装容器上应标明食品添加剂名称。
(八)、餐饮器具清洗消毒保洁要求
1、餐饮器具使用后应及时洗净,定位存放,保持清洁。消毒后的餐饮器具应贮存在专用保洁设施内备用,保洁设施应有明显标识。餐饮器具保洁设施应当定期清洗,保持洁净。
2、餐饮器具应按《餐饮器具清洗消毒推荐方法》的规定洗净并消毒。(附后)
3、餐饮器具宜用热力方法进行消毒,因材质、大小等原因无法采用的除外。
(九)留样管理要求
1、留样食品应按品种分别盛放于清洗消毒后的密闭专用容器内,在冷藏条件下存放48小时以上,每个品种留样量应满足检验需要,不少于100g,并做好记录。由专人负责留样。
2、各项记录均应有执行人员和检查人员的签名。
3、有关记录至少应保存2年。
三、食物中毒的预防
(一)、常见的食物中毒分类及原因
常见食物中毒分为两类:细菌性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
细菌性食物中毒常见原因
1、生熟交叉污染。如熟食品被生的食品原料污染,或被与生的食品原料接触过的表面(如容器、手、操作台等)污染,或接触熟食品的容器、手、操作台等被生的食品原料污染。
2、食品贮存不当。如熟食品被长时间存放在10℃至60℃之间的温度条件下(在此温度下的存放时间应小于2小时),或易腐原料、半成品食品在不适合温度下长时间贮存。
3、食品未烧熟煮透。如食品烧制时间不足、烹调前未彻底解冻等原因使食品加工时中心温度未达到70℃。
4、从业人员带菌污染食品。从业人员患有传染病或是带菌者,操作时通过手部接触等方式污染食品。
5、经长时间贮存的食品食用前未彻底再加热至中心温度70℃以上。
6、进食未经加热处理的生食品。
(二)、化学性食物中毒常见原因
1、作为食品原料的食用农产品在种植养殖过程或生长环境中,受到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如蔬菜中农药、猪肝中瘦肉精等。
2、食品中含有天然有毒物质,食品加工过程未去除。如豆浆未煮透使其中的胰蛋白酶抑制物未彻底去除,四季豆加工时加热时间不够使其中的皂素等未完全破坏。
3、食品在加工过程受到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如误将亚硝酸盐当作食盐使用。
4、食用有毒有害食品,如毒蕈、发芽马铃薯、毒蘑菇、河豚鱼。
预防食物中毒的基本原则
(三)、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基本原则和关键点
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应根据防止食品受到细菌污染、控制细菌的繁殖和杀灭病原菌三项基本原则采取措施,其关键点主要有:
1、避免污染。即避免熟食品受到各种致病菌的污染。如避免生食品与熟食品接触、经常性洗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还应消毒手部、保持食品加工操作场所清洁,避免昆虫、鼠类等动物接触食品。
2、控制温度。即控制适当的温度以保证杀灭食品中的微生物或防止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如加热食品应使中心温度达到70℃以上。贮存熟食品,要及时热藏,使食品温度保持在60℃以上,或者及时冷藏,把温度控制在10℃以下。
3、控制时间。即尽量缩短食品存放时间,不给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机会。熟食品应尽快吃掉;食品原料应尽快使用完。
4、清洗和消毒,这是防止食品污染的主要措施。对接触食品的所有物品应清洗干净,凡是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物品,还应在清洗的基础上进行消毒。
5、控制加工量。食品的加工量应与加工条件相吻合。食品加工量超过加工场所和设备的承受能力时,难以做到按卫生要求加工,极易造成食品污染,引起食物中毒。
(四)、预防常见化学性食物中毒的措施
1、农药引起的食物中毒。蔬菜粗加工时以食品洗涤剂(洗洁精)溶液浸泡30分钟后再冲净,烹调前再经烫泡1分钟,可有效去除蔬菜表面的大部分农药。
2、豆浆引起的食物中毒。生豆浆烧煮时将上涌泡沫除净,煮沸后再以文火维持煮沸5分钟左右,可使其中的胰蛋白酶抑制物彻底分解破坏。应注意豆浆加热至80℃时,会有许多泡沫上
浮,出现“假沸”现象。
3、四季豆引起的食物中毒。烹调时先将四季豆放入开水中烫煮10分钟以上再炒。
4、亚硝酸盐引起的食物中毒。加强亚硝酸盐的保管,避免误作食盐使用。
四、食品安全事故处理
餐饮服务单位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应当立即封存导致或者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及其原料、工具及用具、设备设施和现场,在2小时之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部门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并按照相关监管部门的要求采取控制措施。
服务单位应当配合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进行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处理,按照要求提供相关资料和样品,不得拒绝。
餐饮具清洗消毒保洁方法
严格按照“除残渣、洗涤剂洗、清水冲、消毒、保洁”的顺序操作。餐饮具应首选热力方法进行消毒,使用化学药物消毒的应至少采用“一冲刷、二消毒、三冲洗”的程序进行。
一、清洗方法
(一)采用手工方法清洗的应按以下步骤进行:
1、刮掉沾在餐饮具表面上的大部分食物残渣、污垢。
2、用含洗涤剂溶液洗净餐饮具表面。
3、最后用清水冲去残留的洗涤剂。
(二)洗碗机清洗按设备使用说明进行。餐具表面食物残渣、污垢较多的,应用手工方 法先刮去大部分后,再进入洗碗机清洗。
二、消毒方法
(一)物理消毒,包括蒸汽、煮沸、红外线等热力消毒方法。
1、煮沸、蒸汽消毒保持100℃10分钟以上。
2、红外线消毒一般控制温度120℃保持10分钟以上。
3、洗碗机消毒一般水温控制85℃,冲洗消毒40秒以上。
注意:严格按消毒柜指示时间消毒,定期检查并记录,保证消毒效果。
三、保洁方法
1、消毒后的餐饮具要自然滤干或烘干,不应使用手巾、餐巾擦干,以避免受到再次污染。
2、消毒后的餐饮具应及时放入专用密闭式餐饮具保洁柜(间)保存,避免再次受到污染。保洁柜内外洁净、干爽,不得存放其他物品。已消毒和未消毒的餐饮具应分开定位存放。
二食堂签字:膳食处
1、企业(单位)应遵照依法批准的 经营方式 和 经营范围 从事经营活动。
2、GSP的中文意思是 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GMP的中文意思是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3、审核供货方的资质资料包括 药品生产(经营)许可证 或 药品GMP(GSP)证书,营业执照,生产企业还要查看药品注册证书,必要的话还要该批药品的检验报告书,企业法人的授权委托书及业务员的身份证,上述证件注意查看是否在有效期内,营业执照应当每年进行年检。
4、处方一般不得超过 7 日用量,急诊处方一般不得超过 3 日用量。
5、药品批发企业不能从事药品 零售 活动,药品零售企业不能从事药品 批发 活动,医疗单位配制的制剂只限于在 本医疗机构内 使用。
6、特殊药品包括 麻醉药品 精神药品 医疗用毒性药品 放射性药品。、进购进口药品时必须索取供货方提供的该批药品的 进口药品注册证 和
进口药品检验报告书。
8、我国药品实行 分药 管理制度,可分为 处方药 和 非处方药 两大类。
9、处方药的警示语是 凭医师处方销售,购买和使用,非处方药的警示语是 请仔细阅读药品使用说明书并按照说明使用或在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
—1—
10、处方药必须凭 执业医师 或 执业助理医师 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
11、非处方药的包装必须印有国家指定的 非处方药专有标识,消费者有权自主选购非处方药,并须按非处方药标签和说明书所示内容使用。
12、进购的药品必须经 验收,并 检验合格 后,方可销售。
13、药物不良反应是指 正常用法,用量的情况下出现的对人体有害的或意外 的反应。
14、药品适宜相对湿度范围是 45%---75%、适宜相对温度范围常温库是 10~30℃、阴凉库是 不高于20℃(0~20℃)、冷藏库是 2~10℃。
15、药品的的摆放要做到 药品 与 非药品 分开; 处方药 与 非处方药 分开; 内服 与 外服 分开。
16、药品经营企业、医疗机构必须从具有 药品生产、药品经营资格 的企业购进药品。
17、药品经营企业从无《药品生产许可证》、《药品经营许可证》的企业购进药品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购进的药品,并处违法购进药品货值金额 2 倍以上 5 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 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 药品经营许可证。
18、药品经营企业购进药品,必须建立并执行 进货检查验收 制度,验明药品合格证明和其他标识;不符合规定要求的,不得购进。
19.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与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
20.对陈列的药品应按月进行检查并记录,发现质量问题要及时处理。21.GSP是《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的简称。它是药品经营企业质量
—2— 管理的基本准则,适用于中国境内经营药品的所有专营或兼营企业。
22.门店直接接触药品的人员每年应进行健康检查,并建立健康档案。23.企业对特殊管理的药品,必须实行双人验收制度。
24.药品零售企业销售含特殊药品(麻黄碱)复方制剂不得超过5个最小包装。
25.为发挥药物最大的疗效,减少毒副作用,便于临床应用及贮藏、运输,根据药物的性质、用法目的及给药途径,将原料药加工制成适宜的形式,称为药品剂型,如汤药、散剂、丸剂等。
26.《中国药典》规定,制剂规格是指一支、片或其他每一个单位制剂中含有主药的重量、效价、含量(%)或装量。
27.处方药是指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处方可购买、调配和使用的药品。
28.OTC药即(非处方药),是指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公布的,不需要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消费者可以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29.保健食品不可以用于治疗疾病,它是人体机理调节剂。30.门店从事质量管理的人员,不可以在其他单位兼职。31.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应当分柜摆放。
32.新开办药品零售企业,应当自取得《药品经营许可证》之日起30日内,向发给其《药品经营许可证》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或者药品监督管理机关申请《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
33.企业从事质量管理的人员,每年应接受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组织的继续教育。
34.企业应配置调节温、湿度的设备,做好库房温、湿度的检测和管理,早,中,晚对库房的温、湿度进行记录。
—3—
35.企业购进药品应有合法票据,并按规定建立购进记录,做到票、帐、货相符。企业购进记录应完整,内容包括:品名、剂型、规格、有效期、生产厂商、供货单位、购进数量、购货日期等。
36.特殊管理药品包括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
37.药品的包装中,需要有产品合格证。
38.验收人员对购进药品,应根据原始凭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逐批验收。药品验收应做好记录,验收记录记载供货单位、数量、到货日期、品名、规格、批准文号、生产批号、生产厂商、有效期、质量状况、验收结论和验收人员等项内容。
39.验收记录应保存至超过药品有效期一年,但不得少于三年。
22.药物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
40.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是指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现、报告、评价和控制的过程。
41.药品信息的来源是指国家制定、公布的药事法规、标准互联网上提供的药品信息。
42.药品包装标签分为内标签、外标签。药品包装、标签上印刷的内容对产品的表述要准确无误,除表述安全、合理用药的用词外,不得印有各种不适当宣传产品的文字和标识,如“国家级新药”、“中药保护品种”、“GMP认证”、“进口原料分装”、“监制”、“荣誉出品”、“获奖产品”、“保险公司质量保险”、“公费报销”、“现代科技”、“名贵药材”等。
一、培训目的
通过培训,增强学校食堂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责任感,提高从业人员食品卫生安全意识和操作水平,确保师生员工的饮食安全,促进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工作水平不断提升。
二、参加人员
食堂管理人员和食堂所有从业人员。
三、培训时间 时间为每月二次
四、培训内容 1.法律法规知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卫生管理规定》 《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监督法》 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
2.学校有关食品卫生安全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食品安全预案学习。
3.《学校食堂管理操作规范》 教学光盘。
五、培训的组织实施与培训形式
1.培训的组织实施:由学校总务处安排,培训时间根据食堂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工作时间组织实施。
2.培训的形式:采用集中培训与业余自学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培训。
3.积极参加教育局及卫生局的学习。
食堂从业人员培训制度
金山乡九年一贯制学校
关键词:道路运输,职业培训,培训标准化
1 培训标准化的重要意义
1.1 培训标准化的社会背景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 辽宁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省道路运输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模式已经初见成效。道路运输服务水平也得到空前提升。每位老百姓都能享受到交通运输业繁荣发展的成果。
我省道路运输业的繁荣也促进了汽车维修行业、道路运输从业人员培训行业、机动车驾驶员培训行业、汽车客运站等的快速发展。高质量、高水平的道路运输服务对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加大。
1.2 培训标准化的实施意义
交通运输行业是技术集约型、资源密集型产业。一个地区的交通运输发展水平充分体现出了当地的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交通运输行业要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迎难而上, 以改革、开放、竞争的思想去引导市场。
2 培训标准化的指导思想
(1) 科学发展, 统筹规划
驾驶培训规章不断完善, 教学设施、设备不断更新, 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素质不断提高, 其发展成为道路运输业发展的基础。但是科学的发展要求我们不仅要注重发展速度同时更应注重发展质量, 实现辽宁道路运输培训行业的又好又快发展仍需要我们进一步统筹规划、宏观调控, 以辽宁省道路运输培训整体发展为目标, 统筹各部门、各行业之间的职责关系。
(2) 以人为本, 服务百姓
道路运输行业是服务型行业, 职业培训行业更是要服务于从业人员,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才能保证职业培训行业持续发展下去。方便从业人员学习、考试, 让每个学员学到真本领、让从业人员不断提高自身执业素质, 这是道路运输职培工作的落脚点。
(3) 部门合作, 持续发展
以发展的眼光看辽宁省道路运输培训行业, 加强横向协调作用。在宏观上加强与道路运输培训行业密切相关部门的沟通, 尤其是公安部门、安全部门、财政物价部门、信息部门等。突破部门的条条框框的限制, 解放思想主动求变, 站在更高的高度上指导辽宁省道路运输培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着力推进道路运输从业人员信息平台构建, 坚持创新驱动力;着力推进运输体制机制创新, 促进培训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着力推进联合互补主动沟通的思路, 促进运输培训与相关部门的联合;坚持统筹兼顾, 区域培训、城乡培训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 着力推进和谐培训和行业文明建设, 增强行管与业户之间的关系, 努力实现辽宁道路运输培训行业又好又快发展, 为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提供优质人才的保障。
(4) 解放思想, 创新机制
推进辽宁省道路运输培训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途径是解放思想, 转变培训管理发展模式,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动力源泉是体制机制创新, 核心目标是提升从业人员对交通运输业发展的支撑力, 在深化发展战略研究上, 在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上, 在推进区域培训统筹发展上迈出更大步伐。
3 培训标准化的内容
提高职培机构培训质量是根本, 做好后期监管是保障。图1是我省道路运输从业人员培训标准化内容框架。
(1) 培训机构社会化。
目前我省有18家道路运输从业人员培训机构, 保证每个市1~2家的分布情况。培训机构的数量能够满足目前的道路运输市场需求。但从实际的情况来看, 部分培训机构隶属于行业管理部门或者是部分培训机构在本地区形成了“垄断”单位。为了防止培训机构“养尊处优, 不思进取”, 我省培训机构要全面实现社会化, 让培训机构参与竞争, 让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去平衡培训机构与道路运输市场需求的矛盾, 优胜劣汰, 不断提高培训机构资质条件等。行业管理部门重点对培训机构资质条件进行认定, 监管培训方式和方法及教学内容等。
(2) 工种分类细致化。
目前我省根据《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管理规定》规定, 重点开展了经营性客、货运输驾驶员、危险货物运输驾驶员、危险货物运输押运人员与装卸管理人员、机动车驾驶培训教练员、机动车维修技术人员等人员的从业资格制度。培训机构要根据各工种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类培训, 申请从事哪个类别的职业资格, 就要学习哪部分教学内容。
(3) 培训内容全面化。
目前我省经营性道路客、货运输驾驶员培训教学采用的是交通运输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教学大纲》 (交公路发[2007]477号) , 危险货物运输从业人员培训教学采用的是2005年交通部下发的《关于发布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从业人员培训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的通知》 (交公路发[2005]) 的教学大纲。根据我省实际, 制定了符合新形势下运输生产要求的教学内容, 重点包括反恐救助、灾难逃生、运输过程中的违反治安行为的处置办法等。培训内容的全面化, 一方面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实用上, 一方面是教学内容的可操作性上。
(4) 培训手段多媒体化。
多媒体教学内容要具有全面性、实用性、针对性等特点。所谓教学内容全面性是指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 结合辽宁省实际, 增加符合现代运输生产形势要求的教学内容, 比如安全反恐救助、救援逃生、消防、节能减排等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实用性的提出, 是由于道路运输从业人员教学是职业培训而非学历教育, 职业培训更要侧重应用性和可操作性。教学内容采用三维动漫的形式, 通过对典型案例分析, 研究事故发生的问题点, 找出降低道路交通运输事故的方法。多媒体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是指进入道路运输市场的从业人员已经具备驾驶资格。甚至通过大量调研发现, 进入道路运输市场的从业人员有相当一部分人, 取得机动车驾驶资格很多年, 驾驶技能比较熟练, 然而, 通过前文的事故分析可以看出, 很多机动车驾驶经历丰富, 驾驶熟练的经营性驾驶员道路交通运输事故发生的概率要高。究其原因, 机动车驾驶技能与道路运输执业技能不完全相同, 可以说, 道路运输从业技能高于机动车驾驶技能。鉴于此种情况, 建立多媒体教学系统, 要将机动车驾驶技能与道路运输从业技能加以区分, 侧重教学, 保证从业人员具备驾驶技能的基础上要针对性地掌握从业技能知识。
(5) 教师指导规范化。
再全面、实用的教学内容、更智能化的教学手段, 没有发挥授课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质量也不会得到大幅度提高。教师指导规范化, 一方面要组织授课专家制定全省统一的教学教案, 统一全省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要加大对老师的监管力度, 采用明察暗访相结合的方式, 对授课教师进行年度或季度教学考评, 对考评不合格的人员, 坚决退出道路运输从业人员培训的教学岗位。
(6) 学员学习兴趣化。
传统的职业培训模式是以授课教师教为主、学员学为辅, 为转变这种模式, 变被动为主动, 对全省的教学内容加大了趣味性的含量, 把呆板的理论, 用动画表现出来, 把重点内容用三维仿真的形式进行表达, 并根据人的生理和心里特点, 制定符合人学习特点的教学画面。
(7) 后期监管制度化。
所谓后期监管制度化一方面是严把考试纪律关, 对负责从业人员考试的考试院进行考务工作培训, 保证其持证上岗。另一方面是, 建立健全道路运输从业人员诚信考核机制, 根据诚信考核办法, 对违章人员进行岗位再教育。
4 培训标准化的保障措施
(1) 转变思想, 提高认识
从业人员执业素质的好坏, 直接关系到运输服务水平, 事关国家、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行业管理部门及培训机构, 乃至社会的每一位公民都有义务和责任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岗位教育和日常行为监管。管理部门更要解放思想, 转变传统的培训模式, 使学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 完善制度, 遵章办事
我省目前对从业人员职培管理方面的相关要求不是很全面, 只有2008年年底下发的《辽宁省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管理办法》 (辽交运培字[2008]90号) 。培训标准化是对从业人员从岗位培训、资格考试、后期经营监管等重点领域的一系列相关要求, 为保证培训标准化的顺利实施, 有必要增加对资格考试环节, 比如考核员的管理办法、资格考试程序等制定具体的要求, 对诚信考核在岗教育, 也要明确相关的具体操作办法等。
(3) 加大投入, 提高资质
【关键词】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一、会计人员应当具备的素质
(1)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一个人政治理论水平的体现,是一个人在从事本职工作过程中政治觉悟和思想境界的重要展示,因此思想政治素质也是一个合格的会计人员应当具备的首要素质。“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极大深入发展,会计人员面临的要求和考验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多,尤其是如今的经济体制下,很多单位为了自身发展需要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违反法律法规的问题,这时就需要会计人员以高度的政治觉悟、很高的思想素质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同违反规章的行为作斗争,维护会计工作的纯洁性和准确性。(2)业务处理能力。会计工作作为一项专门的职业技能,要求会计从业人员必须具备应有的业务处理能力,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会计工作极大发展,会计人员能力也应当越来越精、越来越高。现今的会计人员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记账、算账、报账,更重要的是要参与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因此,会计人员除了具备传统会计工作的能力外,还应当了解和熟悉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甚至多种外语的内容。(3)职业道德水平。提到会计工作,就不得不谈到会计的职业道德。会计工作作为企事业单位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需要会计人员具有强烈的职业道德,这样才能有效地为单位服务、为社会服务。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是指会计人员在工作中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首先是爱岗敬业,热爱自己的工作,这样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提高工作能力;其次应当遵法守法,除自己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外,还要敢于同不正当的行为作斗争,树立起会计人员的职业形象。
二、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对策
1.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对会计工作尤为适用,因为经济的发展瞬息万变,那么会计工作也需要日新月异。知识经济的冲击,使得会计系统的很多方面发生了变化,会计基本假设有了变化,会计核算的重心发生了转移,会计计量的模式也进行了改进,这时就需要会计人员能够与时俱进,迅速地适应会计工作的变化,自觉地跟上会计发展改革的步伐,同时还需要会计人员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会计人员应当树立其终身学习的意识,在外部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或者工作较长的时间后就应当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和学习,使得能够熟练掌握相关的业务处理能力和经济管理能力,同时在日常工作中还要紧跟时代前沿,掌握会计工作的最新发展和动向,从而使自己的工作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2.注重职业道德的提高。作为一名会计从业人员,会计职业道德的提高是一项永恒的、不间断的工作,因为会计人员由于工作的特点要时刻面临道德、法规、权利和金钱的考验。首先要对会计人员进行廉洁奉公的教育,使其牢固树立为国家、社会、单位、人民服务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事业观和价值观;其次要对会计人员进行爱岗敬业教育,使会计人员能够“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干好一行,”积极主动地钻研业务工作,增强对会计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再次要对会计人员进行实事求是的教育,使其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恪守规章、严于律己,真实准确反映各项会计信息,从而尽可能地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服务;最后要对会计人员进行遵纪守法的教育,是会计人员能够在心中时刻绷紧纪律这跟弦,自觉地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和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
3.建立有效的考核机制。根据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人是有限的理性行为人,因此,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还需要规范有效的考评监督机制。《会计法》等法律法规是会计工作规范运行的行为准则,然而,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会计法律法规依然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因此,就需要加快法制化进程,加大执法力度,从而有效地规范会计行为。另外,还要加强各方的监督作用,有效扼制会计工作的各种不规范行为。一方面是加强会计监督,即会计人员通过审查、核算、分析等会计方式,对各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管理,从而正确地进行核算和真实地进行反映;另一方面要加强社会的监督,即由财政、税务、审计等国家的职能部门对单位的经济状况经常或不经常地进行监督检查,从而有效地增强会计监督的工作力度。
4.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财务部门是企事业单位的核心部门,而会计工作又是财务工作的关键组成部分。因此,各单位从领导到职员都应当充分重视会计工作,给会计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首先单位领导应当提高依法理财的意识、更新依法理财的观念,不能固步自封、抱着以前的那套思想不放。其次单位领导还要带头执行财经法律法规制度,坚持尊重会计人员的行为和接受会计人员的监督。再次单位领导和员工还要关心爱护会计人员的成长和发展,同时加强对其业绩的考核,从而树立会计人员的新形象。
参 考 文 献
[1]王桂华.谈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几个途径.时代经贸.2007(1)
【从业人员培训】推荐阅读:
食品从业人员个人卫生06-15
证券从业人员行为管理06-23
食品行业从业人员11-16
从业人员安全知识培训题题库09-11
燃气从业人员资格证书培训通知09-15
金融机构从业人员职业06-09
代理记账从业人员守则07-18
证券从业人员考试难吗11-02
食堂从业人员配置方案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