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德育总结

2024-07-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组德育总结(精选6篇)

小组德育总结 篇1

德育功能党小组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们继续坚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确立“以德立校”、“以法治校”的思想,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以提高师生素质为目标,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旋律,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以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为重点,全面推进全员德育工作,切实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德育网络的育人功能,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现总结如下:

一、抓好德育队伍建设,强化德育意识

1、抓好师德师风建设

(1)落实全员德育,推行首遇负责制,养成主人翁意识。我年级组为单位,重视培养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班级管理的意识和能力,要求树立“人人要管事,人人敢管事,人人善管事”的主人翁意识。不论校园内外,接触到偶发事件的第一位教职员工都为首遇责任人。首遇责任人有义务处理当时发生的问题,视情况大小,能处理到哪一步就应该处理到哪一步,不能视而不见,置之不管。该表扬的要表扬,该批评的要批评,不能完善处理的再逐级汇报给年级组、校长室。在课堂上遇见违纪现象,要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在课间遇见不良行为,如有浪费水、电,有意损坏教学仪器、公共设施的现象等,要给学生指出问题,帮助他认识错误,纠正行为。对这些首遇的偶发事件,我们还要求教师写下自己的教育过程,供其他教师学习参考。这样,大大改变了过去学生管理只靠班主任老师的现象,学生的行为习惯在广大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得到进一步的改观。

(2)在教师中开展思想大讨论活动。针对“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建议”这一主题,学校教师对我们自身的教育工作进行了反思,在自己的工作中寻找不足或闪光点,从而更好地改进工作。

2、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1)严格推行每月一次的班主任例会制度,通过介绍经验与学习培训等形式,组织班主任进行工作研讨,加强理论学习和案例分析,提高业务水平,使工作规范化、方法艺术化、教育多样化,整体提高班主任工作水平。

(2)规范班主任考核奖励。由各完小每月进行班级常规管理评比、班级各项活动的评比,综合评价班主任的工作能力,每月及时反馈,查漏补缺。

二、加强常规养成教育,丰富活动载体

依据阶段德育工作重点和养成教育训练系列,每周制定行为习惯训练目标,在开展系列训练的基础上侧重培养学生以下四方面的良好习惯:

1.良

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主要包括学习纪律和学习方式、方法等方面的要求,其养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2.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主要涉及培养饮食起居及个人、公共卫生等方面的良好行为和习惯,其养成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懂得一些生活常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

3.良好的文明交往行为习惯。从待人接物的礼仪、态度等方面对学生提出要求,其养成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交往规则,提高其交往能力;

4.良好的自我保护习惯。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三、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营造育人氛围

1、努力创设优良的校园环境,学校橱窗争取每月一换,及时更新,尤其让学生的优秀作品来布置环境,努力创设一个“时时受教育,处处受感染”的德育环境,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拓展知识,陶冶情操。

2、搞好班级文化环境建设。学期初学校进行班级环境布置评比活动,要求教室张贴物既要有统一标准,又要充分张扬个性,形成有个性、有特色的班级文化育人环境;办好班级黑板报、学习园地等阵地;在班级环境建设中体现学生全员参与的主体意识。

四、发挥家校联系作用,拓宽德育途径

1、继续加强家校联系活动。要求各位班主任及科任教师按要求做好家访工作。家访要本着关心学生,沟通理念的目的,提高家访质量。让家访成为建

立起教师、学生、家长互动的三者关系,成为德育工作的有效抓手。除了开好每学期一次的家长会,本学期还组织家长学校讲座2次,让各年级的学生家长都能在讲座中学到良好的教育方法,从而更好地与学校一起开展教育工作。

2、密切与家庭、社会的联系与配合,营造学生成长的良好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本学期仍然把单亲家庭、离异家庭、贫困家庭等特殊家庭孩子的教育和管理作为重点。教师节,学校还组织学校贫困生座谈,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并赠送了礼物。

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健康人格

加强和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依然是个值得重视的问题。任课老师根据班中学生的心理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既立足于全体学生,又特别关注个体差异,及时开展有效的心理指导活动,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和不懈努力的精神,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德育小组使所有教师明确,自己都有义务认真对学生做好思想工作,随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勤找学生谈心,及时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防止突发事件。篇二:2013学年第一学期德育小组化管理总结

2013学年第一学期德育小组化管理总结

王越联

德育小组化模式的探索已经走过了三个学期,我在前两个学期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组和创新。首先是小组的组合更加细化。上学期,小组化人员的分配主要是根据成绩,在此基础上,还平均分配女生人数,学科优秀人员的分配,劳动积极分子的分配,体育特长生的分配,使大多数的学生在自己有特长的这一块上有所发挥。

其次,奖惩更为分明。学期初,再次对上学期的优秀小组进行奖励,购置了课外读本,运动水壶,护眼灯等必要的文具,在班会课上进行表彰,目前来看,不少小组人员以拥有这些奖励为荣。学习与行为有了很大的提升。在惩罚上,小组之间的监督起了很关键的作用。各小组长之间每月进行互相批评与自我批评,提出可以改进的措施与想法,也对经常有损小组荣誉的学生交流与谈心,使他认识到小组荣誉和班级荣誉的重要性,这学期来,不少学生行为有明显进步。

然后,配合学校活动,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学校在这学期进行了一系列的活动,比如,在10月份举行的运动会上,组员踊跃报名,刻苦训练,相互鼓励;班级跳绳比赛也发挥了不错的水平;学习上,互帮互助,你追我赶,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最后,小组化的进程也是有曲折的,比如,有部分学生进入初二以后,学习态度不端正,受到校外社会青年的影响,行为上有偏激或者不符合中学生行为规范的;有部分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对学习缺乏

兴趣,对于德育小组化的实施也是一种挑战。但我坚信,这一过程是曲折向上的,只有不断的探索,终究会有成功的一天。篇三:年级组德育工作总结

七年组德育工作总结

2012——2013学下学期 一学期的工作即将结束,针对本学期德育工作方面,特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总结: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人事制度改革为契机,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加强未成年思想教育工作的决议,紧紧抓住“教学质量”这个核心,以促进学生文明行为习惯为教育的主攻方向,加强教育教学的常规管理,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积极配合政教处、教导处,抓好年级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不断提升工作效益。以“务实创新”的工作作风,树立初一年级组在学校、家长、社会中的良好形象。

二、工作目标

1、全体学生要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风气,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学生,做到爱学习、遵纪律、爱集体、讲诚信。

2、全体教师要提高思想觉悟,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发扬踏实苦干、无私贡献的敬业精神。建立一支敬业、爱岗、团结、创新的教师队伍,树立“真诚合作、活泼向上、求真务实”的组风。全面贯彻落实学校的各项工作任务。

三、工作方法与措施

(一)德育工作:

全组教师必须树立教育工作者,首先就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重

视和加强德育工作,形成全面育人、全组育人、全程育人的良好机制。

1、利用晨会(周一早晨)、班会(周五下午第4节)、团队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劳动、法制教育。心理健康和基础德育与基础文明养成教育。特别要开展“班兴我荣、班衰我耻”,“年级光荣我光荣”“,学校兴旺我自豪”,人人为班级,为年级为学校争光荣的集体主义教育。

2、抓好学生行为规范和养成教育。全年级用开学初一个月的时间认真学习《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抓好起始阶段的习惯养成教育,不放过细小事情,大力表扬学生中的好人好事,对学生进行〝诚实守信,关心他人,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抗挫力、自律能力、社交能力。树立学生的竞争意识、安全意识、合作意识。争当“文明示范生”和“优秀文明、示范班级”。强化考勤、卫生、两操、上课、自习等常规管理和考核,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3、抓好年级各班的学习、卫生和纪律工作。并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加强家校联系,促进年级管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本学期计划在期中考试后举行家长会,促使班主任、任课老师与家长多联系,与家长配合共同管理好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动态。一学期中通过面谈、电话班主任家访率必须达到100%。

4、加强班主任的队伍建设、班主任是每个班级的管理者,是该班级的灵魂。班主任管理负责与否将直接影响到该班的班风,班风影响到学风,学风影响到教育、教学的质量。因此,每个班主任必须认

真学习班级管理理论和心理教育理论,认真学习学校的有关规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积极探索创建优秀班集体的有效途径,善于做好每一个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协调好任课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并要做好学校临时分配的各项任务和各部门分配的任务。

5、搞好班级文化建设,班级黑板报、宣传栏有专人负责,要保证质量,使班级文化气息浓厚,给学生以薰陶与教育。

6、提高班会的质量,班会课必须用以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坚决杜绝挪作它用。每一堂班会必须先备课,并做到主题明、条理清、针对强。班会课宜形式多样,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能受到心灵的启迪,有所收获,真正做好帮助教育的作用。

(二)、教学工作:

1、着力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教师之间加强互相学习,整个学期听课不少于12节,语数英三科保证学生的作业量,其他学科控制学生的作业量,可以按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布置作业,课前精心备课,课堂教学做到精讲巧练,课后加强辅导,真正做到学生的良师益友。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各科任教师都有有责任正确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全面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重视培优补差工作;各老师应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特点,利用自习课分层辅导,补差工作要求教师要思想重视,情感投入,分类评价,及时激励,确保每一个学生同步发展。

3、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做到有方案,有计划,有步骤,注重实效。具体方法:(1)进行思想再教育;(2)重视学法的指导;(3)

活动课抓好落实;(4)自习课加强辅导;(5)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共同教育。

4、初一是初中阶段性的起始年级,为保证在2015年中考中多出人才,对语、数、英,特别是数、英一定要打下扎实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造就学生学好语、数、英的学习动力。

(三)、教师队伍建设:

1、本组教师一定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讲实绩,服从大局讲团结,忠诚事业讲奉献,立足本职比贡献,热爱学校、热爱年级,热爱学生,关心集体,少说空话,多做实事。

2、要深入开展以“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为核心的师德教育,杜绝歧视差生,体罚学生,做到依法执教、廉洁从教、文明施教,教师之间相互协作,为同一目标而奋斗。

3、严格年级组管理,激发老师的工作热情,充分发挥年级组的全体教师的团结精神,齐心协力,达成共识,形成合力。

4、严明办公制度,每位教师必须准时上、下班,特别是有早读、自习、辅导任务的老师,必须准时到位、精心辅导,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办公期间外出严格执行请假制度。全组教师必须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制度,严以律己,忠于职守,敬业乐业,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七年级教研组 2013年7月 篇四:2014德育总结

2014---2015第二学期德育工作总结

一、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落实全员德育理念

1、组织德育领导小组成员加强自身建设,真正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带头人。探索和建立全员德育的工作机制,全面构建全员德育网络,努力创设并形成“人人是德育工作者,处处是德育工作阵地,事事是德育工作内容”的德育工作大环境,切实增强全体教职员工教书育人的意识和责任感。

2、科学地指导家庭教育,建设好家长学校,建立了一支相对稳定的“家长学校”的师资队伍,定期举行家长学校活动。

二、开展丰富多彩活动,提高队员全面素质

活动是儿童生存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活动中,孩子的天性得到完全的舒张,人性得到自然的归真,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活动给予孩子道德的实践,促进孩子德性的成长,让孩子作为真正大写的“人”全面和谐地发展,争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1、开展“争当四好少年”活动,灌输培养朴素感情。通过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的贺信精神,开展争当“四个好少年”活动,引导少年儿童理解贺信的深刻思想和丰富内涵,理解党、团、队之间特殊而紧密的关系,自觉按照党的要求成长进步。在去年学习宣传贺信内容的基础上,今年着重贯彻落实贺信精神。在“学名人做主人”活动基础上,创新开展“学英雄 学先锋 争当‘四个好少年’”活动。

2、开展文明从我做起”主题活动。结合文明城市的创建,开展“文明从我做起”主题活动,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积极响应“低碳经济”的环保理念,积极开展“低碳新生活 精彩你我他”环保宣传和实践活动。

3、开展“欢庆六一”活动。孩子们最喜欢的节日就是“六一”国际儿童节了。本学期的“六一”,本着让孩子快乐、让孩子尽兴、让孩子难忘的宗旨开展了一系列的庆祝活动,为他们的童年播种下幸福的种子。篇五:德育工作总结(2012-2013第二学期)(2012~2013学第二学期)本学期我校德育工作在坚持“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的办学理念和坚持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德育格局,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核心,以基础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为抓手,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和实效性,巩固和提高我校德育工作的整体水平,使我校的德育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现简要总结如下:

(一)以人为本,狠抓队伍建设,强化育人意识。

教育是培养人的千秋大业。在全校范围内创设全员育人的氛围,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全校教师要时时实践“好的班主任就是一个教育家”,“老师是学习的道德书籍”。同时自觉地投入到德育实施中,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坚持正面教育,有机渗透德育。结合本学期学校工作重点,进一步抓好德育队伍建设,保证德育工作顺利开展,开展好学校的德育沙龙活动,定期开展学校德育工作调研。

本学期继续实行德育处---年级组---班主任三级常规管理的制度,在原有的年级组长、班主任考核条例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奖优罚劣,奖勤罚懒,拉大差距,充分调动了德育队伍的积极性;坚持每周一次的班主任例会制度,将布置工作与理论学习、班主任工作方法指导相结合,组织班主任学习德育工作中的新思想、新方法,使德育工作与时俱进;建立了班主任电子档案袋制度,记录班主任工作中的得与失,作为其工作考核、评优、晋升职称的依据,同时记录其成长的轨迹,帮助其不断完善,不断进步;加强对新班主任的培训,开展“老青帮带”活动;重视班主任工作经验的研讨与交流,组织班主任外出参观、学习。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有力推动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提高学校德育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强工作能力,形成工作合力。

1.发挥德育领导小组的核心作用。加强了德育工作领导,完善德育工作管理机制,由校长负总责,德育处具体抓,实行德育处---年级组---班主任三级常规管理的制度,形成了各部门密切配合,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共同承担的纵向连接的德育工作体系。德育领导小组成员增强了“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意识,并能以身作则,努力工作,带领全员积极探索学校德育工作的新途径。

2.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学校坚持依法治校,深入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并把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采取了切实措施,大力提高教师职业

道德素质。每周一下午组织教职员工学习时事政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及有关教育法规,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良好的校风与教风,引导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风范影响和教育学生。3.加强班主任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学校通过了培训、经验介绍等形式开好每周一次的班主任例会,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班主任工作考核,修订了《考核条例》,完善文明班级、先进班集体、优秀班主任和先进德育工作者的评比机制,坚持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公正、客观地衡量班主任工作,建设了一套较为科学、规范的德育工作制度。

(二)注重创新,丰富活动形式,培养文明学生。

1.以活动为载体,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将进一步严格执行升国旗仪式制度,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学生统一着校服,师生齐唱国歌,并选派优秀学生进行国旗下讲话,使学生在国旗下,在国歌声中,增强爱国爱校的庄重感和实现人格的逐步升华;充分利用广播、橱窗、板报、校园广播等宣传阵地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宣传国内外大事。

2.大力开展安全教育。结合安全教育月,学校大力加强了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组织了以“珍爱生命”为主题的主题班会和知识竞赛。

3.充分利用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开展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传统文化等教育活动。先后开展了“学雷锋,树新风”、“红色之旅”、“点击心灵,爱心奉献”、“起航”等主题教育。

4.积极开展绿色环保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5.积极开展阳光健体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健体,增强健康意识,打造人人会健体的阳光校园。

(三)狠抓基础,强化养成教育,提高德育实效。

1、狠抓养成教育。学期初,利用一周时间开展“启航”思想行为规范教育,结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小学生守则》,开展(①监督②自查③自律④自爱)教育,狠抓 “建设文明校园,告别不文明行为”的活动,组织学生开展了礼仪格言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箴言征集活动。

2、狠抓常规管理。继续推行教师值日、优秀学生值日制度,对各班的卫生、文明礼仪、纪律、课间操等情况进行量化考核,每天公布分值,确保常规工作持之以恒、抓细抓实。

3、发挥德育阵地作用。校园广播每周播放,各个板块安排合理,内容的选择、组织、采编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成为学生了解天下大事、校园新闻及进行爱国主义、心理健康、法制安全教育的重要途径。

4、规范升旗仪式。每周星期一及重大节假日由校长亲自组织升旗仪式,进行国旗下讲话,平时由各班轮流进行,讲话稿由政教处审阅并收集存档,既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又使学生自己教育了自己。

(四)以法制教育为突破口,加强对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

开学初,德育处制定了法制教育计划,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宪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交通法规》为主要内容,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活动。

1、期初,我们邀请镇派出所的同志为学生进行了生动的《交通法规》教育活动,使学生了解了基本的交通安全知识,提高了学生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

2、政治教师利用学科优势,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渗透教育,并多次开展法律知识教育讲座,而且带领部分班级学生到港区交警大队参观交通事故图片展,使学生亲眼目睹了由于违反交通规则而造成的悲剧,增强了学生的法制意识。

3、学校组织成立了法制教育领导小组,由张丙其副校长任组长,政教处黄汉权主任任副组长,各年级级长、政治教师和班主任组成的法制教育小组,平时对学校周边环境进行调查摸底,节假日由法制领导小组成员组成纠察小队,对本镇的各种娱乐场所进行巡查,加强对学生的监管工作,并且在全校学生中开展了“法在我心中”知识竞赛。

4、将法制教育与道德品质教育结合起来。例如:强调学生自觉执行《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中有关“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以及公民的合法权益与自由”等规定的同时,要求礼尚往来在爱护公物、关心集体、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维护社会秩序、遵守社会公德等方面拿出实际行动来,从而提高了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真真做到了以法律规范来约束和指导自己的行为。

(五)以主题活动为主线,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教育活动。

本学期开学以来,我们围绕提高德育实效性,开展了一系列德育实践活动,每次活动都要求有计划,有活动方案,为了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我们要求班主任在制定活动计划、方案之前,由学生自己讨论拟定,班主任指导,从而逐步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同时每次活动还要求有总结,活动后记,让学生在总结讨论中培养活动的主动性,提高受教育的自觉性。

(六)三位一体,调动各界参与,发挥整合优势。

1、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联系,形成共同抓好德育工作的合力,有效提高德育教育效果。本学期开展了三次家长学校教育交流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重视单亲家庭、离异家庭、贫困家庭以及外地民工子弟等特殊家庭家教工作的指导和该类家庭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让这些孩子也能享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也能想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

坚持内涵发展,提升学校文化底蕴。切实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以抓学生礼仪礼貌教育为抓手,创设“儒雅”校园。继续深化 “教育强镇”,继续开展“文明班”评比活动,创新育人理念。把学校文化建设与学校特色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以学校文化建设带动学校特色建设,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同时加强学校板报、黑板报以及校园广播站的宣传工作,培育学校精神,营造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把学校文化建设与学校特色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以学校文化建设带动学校特色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精心布置宣传阵地。加强对校园广播、墙报等文化阵地的指导管理,在把好舆论导向的同时,力求主题突出,图文并茂,充分发挥宣传教育功能。

2.规范班室布置。各班教室的布置体现了班级特点,营造了生动活泼、洁净素雅、健康文明、催人奋进的良好育人氛围。

(八)德育工作彰显成效

一学期来,在学校政教处、教导处的领导下,在全体德育工作者和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德育教育效果取得明显进步,学生的行为习惯得到明显好转,在学校用餐的学生都能自觉排队用餐,校容校貌整洁美观,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活动普遍获奖,班级管理水平明显提升,班与班之间平衡发展,班主任业务能力显著提高。

1.一支“讲奉献,业务能力强”的班主任队伍初步形成。尽管我校班主任队伍年轻化,但经过校方多方面的努力与培养,他们的能力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涌现了一大批业务能力强、肯吃苦、能奉献的班主任。有三位班主任被评为学校优秀班主任,他们是七年级(2)班的张兴国老师、八年级(5)班的王汉标老师、九年级(5)班的戴国森老师

2.班级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3.德育科研与活动硕果累累。我校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不仅展示了我校素质教育的成果,而且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

(九)今后工作设想

1.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突出全员育人观念,充分发挥全体教师的育人作用,真正做到服务育人,教书育人的全方位育人观。

2.加强德育科研,探讨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实效性。

3.继续抓好班主任“老青帮带”工作,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小组德育总结 篇2

一、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

众所周知,在现代社会,个人只有融入集体之中,其能力才能更充分的发挥出来。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我与他人和集体”被列为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因此,对中小学生集体意识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合作学习小组的建设中,学生的集体意识更是不可或缺的。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呢?笔者在实践中将这个过程划分为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一些经典案例来启发学生对集体意识的感性认识。在日常的工作中,笔者积累了大量的关于集体意识的案例,如波音飞机的零部件来源于多个国家的事例、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都阐释了集体意识、团队力量的重要性。笔者通过向学生讲述这些案例,使他们对集体意识的重要性有了初步认识。第二阶段,通过身边的具体实例来深化学生对集体意识的理解。集体意识不仅仅是思想观念层面的东西,它更应该转换成实实在在的具体行动。笔者通过列举发生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例子,使学生对集体意识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并能够转化为自觉行动。第三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处理与他人或集体的矛盾。学生们在长期相处的过程中,产生一些小矛盾、小摩擦是不可避免的,特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随着小组成员之间交流的频繁,往往会发生思想观念上的碰撞。笔者认为,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增进彼此的理解和尊重,这样就可以促进学生集体意识的提高。

二、营造温馨的班级氛围

温馨的班级氛围,可以使学生之间的关系更为融洽,它就像一个家庭,可以使每个学生体验到温暖和快乐,这为加强合作学习小组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笔者在实践过程中,通过以下途径促进了良好班级氛围的形成:

第一,为困难家庭的学生募捐,引导学生开展互助行动。在开学之初,笔者了解到班上有两位同学的家庭条件不好。为了帮助他们解决经济困难,笔者就组织学生把班级的废旧报纸等杂物收集起来,并动员学生把家中一些废品带回学校,将这些废品变卖之后的钱用于资助这两位困难学生。同时笔者还利用召开家长会的机会,为这两位困难学生争取得到富裕家庭力所能及的资助。通过这一系列行动,困难学生的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决,学生们体验到了互助互爱,同学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

第二,怀念远去的同学,珍惜同学友谊。笔者所带班级中的某学生突发病离世后,我班的全体师生自发开展了募捐活动。离世学生家长非常感激学校的这种做法,将这笔慰问金用于购买书籍放到班级上供学生阅读。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学生都受到深深的感染,珍惜同学之间的友谊成为班级中的一种强烈氛围,弥漫在学生中久久不散。学生之间的关系分外融洽,整个班级暖意融融。

第三,照顾学友,促进真诚友谊的建立。笔者所带班级中有一位女生与同班同学比较疏远,而与一些不良少年有所来往。在寒假期间其因骑摩托车外出而摔断腿,开学后依然没有康复。很多教师和学生十分关心这位同学的身体和学习状况,经常通过各种方式嘘寒问暖,并主动为其补课。在其回校初期,很多同学轮流为其打饭、洗碗,照顾其生活起居。在此期间,这位女生与同学们之间的关系拉近了,其不但回归到正常的集体生活轨道上来,而且还收获了毕生难忘的真诚友谊。

三、对学生进行适度宽容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有不同层次的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其中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较高层次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指的是个人都期望受到他人的尊重;而自我实现的需要则指的是个人实现理想、抱负、志向等方面的需要。初中生年龄较小,属于未成年人,其心智发育尚未成熟,但他们都渴望被尊重,渴望自己的想法能够实现。而初中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难免会犯各种各种的小错误,例如由于疏忽大意导致考试成绩不理想,喜欢在教室里吃零食,上课不注意听讲而是打瞌睡等等,这些现象司空见惯。面对这些问题,笔者往往不是声色俱厉地去指责这些学生,而是对他们进行适度宽容,即使在批评学生时也要考虑其情面,尊重学生的感情;同时笔者还会深入思考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例如,面对学生在教室吃零食的行为,笔者选择了宽容的态度,因为在笔者看来学生正处于生长高峰期,需要大量的能量,喜欢零食也是正常的生理需求;对于零食引发的垃圾问题,笔者特意在教室设置了专用垃圾箱,要求学生严格保持教室卫生。对于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笔者也不是进行打击、批评,而是与其耐心的谈心,帮助其找出并克服学习中的各种障碍,鼓励其进步,尽最大可能发现其身上的优点。当然,笔者对学生的宽容并非是无原则的纵容和溺爱,而是有一定限度的。

在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度宽容的大环境中,学生也会深受老师的影响,在合作学习小组中,学生的学习成绩、性格等各方面有所差别,适度宽容的态度可以使小组成员的相处更加和谐,从而提升小组同学的友谊,推动整个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十分科学的学习形式,它在国内很多中小学乃至高等学校中已经开始推行,但有不少学校的实施效果仍然不够理想,笔者认为这是由于它们没有充分重视德育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摘要:目前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流行的教育理论和学习方式,很多学校都已经将其付诸于实践,但其成效喜忧参半。笔者认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德育教育的支撑。从推动小组建设的目标出发,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营造温馨的班级氛围、对学生进行适度宽容是德育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小组建设,集体意识,班级氛围,宽容

参考文献

[1]陈淑琼.将学习的“旁观者”变为真正的“参与者”——浅析语文课堂中分层合作学习模式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革新,2013(10)

小组德育总结 篇3

一、组织创新

成立了以“德育副校长——学生处——班主任——学生;教学副校长 ——教务处——教师——学生;党支部书记——团委——团支部——学生”“三线四级”的德育管理网络机制。学生处统筹学校德育活动的计划方案总结反馈,年级组负责督促落实,进行分线管理,分级落实,齐抓共管。

我校建有“德育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行政工作,担负对正副班主任队伍的管理及考核评价职责。同时建有“优秀班主任工作室”,主要承担班主任专业化成长中的引领和培养作用。以“优秀班主任工作室”核心成员为主体,建立了班主任导师制,参与班主任的“传、帮、带”,通过“选拔、培训、激励”三个环节,举办青年教师主题班会评优课比赛、青年教师座谈会、班主任基本功竞赛等活动,加强研讨,分享智慧,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综合素质、工作能力,加速班主任队伍的成长。

二、制度创新

草拟了一系列与小组建设相关的制度,它是“班级管理小组化”特色建设向纵深发展的评价制度保障。如拟定与“小组自主合作”建设相配套的评优评先条例,确定校级层面的个人荣誉有:最佳组长、最佳展评个人、最佳合作成员,校级集体荣誉有最佳小组。最佳组长表彰的是在班级管理中能主动发现问题、寻找办法、积累经验最终去解决问题,他们是主动思考、善于管理、团结组员,最基层的管理者——组长。他们是班级管理的坚定执行者和具体落实者,是班主任的左膀右臂,是“班级管理小组化”建设持续深入推进的有力组织保障。最佳合作成员表彰的是那些成绩可以不是特别突出,能力可以不是特别出众,但在课堂学习中,在集体活动中,他是组长忠诚的粉丝和积极拥护者,是小组各项举措的坚定执行者并以自己的言行影响和团结着身边的组员,自觉自愿地形成以组长为核心的小组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最佳小组则褒奖了在组长带领下,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突出的小组群体。

三、阵地创新

1.班主任例会

每周一次的班主任例会,摒弃了传统琐碎的德育工作布置,安排了老师以展评的形式畅谈各自在“班级管理小组化”探索实践中的心得体会。老师们的展评以治班理念为主线,以近阶段班级活动的照片及学生、教师感悟文字为主要内容,以“班级管理小组化”经验交流为主要方向。班主任例会也是我校班主任专业化发展中的校本培训途径。

2.每天10分钟点评

鉴于班主任日常班级管理任务较重,每天有必要与学生进行面对面沟通,及时反馈、点评,化解矛盾,同时为了强化“小组自主合作管理”,我校在每天放学前设置了“每天10分钟点评”这一环节。内容可以是:班级常规、小组建设,可表扬可批评;形式可以是教师点评、值日班长点评、小组自主评议、组长上台展评等。一学期下来,我校积累了“每天10分钟点评”反思文章计12万字。老师们认为:“每天10分钟点评”是一个师生自我反省、共同成长的平台,是师生每天盘点幸福、收获幸福的渠道,这也是班级、学校德育教育的新增长点。

3.德育校本小报

我们编印有2份德育校本小报。一份是面向广大教师尤其是班主任,集德育总结、安排、思考为一体的2周一期的《德育之窗》,《德育之窗》专门辟有一个专栏——“小组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刊登小组建设的理论学习文章及老师们的实践心得体会。第二份是面向学生,服务学生的,集心理教育、学生作品、小组管理为一体的《梁丰心苑》。《梁丰心苑》也专门辟有一个专栏——“我的小组生活”,专门刊登学生在小组里学习生活的心得体会文章。

四、活动创新

1.“我为小组管理献一计”征集活动

为了进一步提高组长小组的管理能力和水平,我校面向班主任及各班组长开展了“我为小组管理献一计”的征集活动。主要征集:组长在小组管理、班级管理中的心得体会或好的管理创意和点子,班主任在小组管理方面的思考和实践等。

有学生“献计”:管理中我发现存在一些问题,在交流与讨论过程中,小组成员时常意见不统一,导致活动无法推进;小组成员积极性不高,时常冷场;平时组员行为习惯不好,课间纪律嘈杂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也想了许多办法:小组成员意见不统一时,我会以民主投票的方式;小组成员积极性不高时,我会将任务进行分类,使每个成员都分配到任务,对做得又快又好的还给予奖励;对习惯不好的成员,我以身作则,与他们签订责任状,发动大家监督管理。

2.小组结对共建活动

为了进一步加强小组、组长之间成功经验的交流和沟通,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探讨小组建设、班集体建设,加速小组、班集体建设和组长成长步伐,组织开展了班级的小组间结对共建活动。

3.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

利用家长会契机,组织同小组间的家长进行面对面交流,尤其是进行家庭教育经验交流。平时则鼓励家长利用QQ群进行交流,以便及时客观地了解孩子小组生活中的情况。

4.家长开放日活动

利用家长开放日的契机,围绕小组建设,各班开设有“我的小组我做主”“让我们在小组中慢慢成长”“Be more active, get better grades”“小组互助成果汇报会”“小组齐心 携手共赢”等主题班会,向家长主动展示班级小组建设的阶段性成果,同时也赢得家长对小组建设的理解和支持。

5.“梁丰丽人”展评活动

为积极宣传“班级管理小组化”特色德育建设阶段性成果,表彰“美丽学生”典型,发挥榜样育人、文化育人的功能,我们在全校开展了“梁丰丽人”的征集、展评活动。评选出的“最佳组长、最佳合作小组、最佳展评个人”并专门举行颁奖大会,现场颁奖、发奖品,会后把他们的事迹制作了展板,在校园展示,强化学生对小组建设的认同感和使命感。

五、反思创新

以运动会反思展评为例,运动会前,班主任动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拍摄运动会精彩瞬间,用相机拍下来,用文字记录下来,会后撰写运动会反思文章,引导学生从小组建设、班集体建设、精神凝聚力、学生精神风貌、班级班风等多视角体悟运动会,感悟运动会别样的育人功能。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组长分工,组员着手制作“运动会反思”PPT。运动会后,各班制作“运动会反思”PPT,利用班会课开展“运动会反思”主题班会展评活动,展示各小组运动会成果和感悟,有效地对运动会进行总结,加强班级班风建设,增强小组凝聚力。

如寒假组织学生开展了“我与父母同工作”和“我的2014我做主”主题实践活动,利用开学班会课集中展评,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六、文化创新

影响小组发展的一只无形的手就是小组文化。学校积极倡导班级开展“小组自主合作”文化建设。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组员们动脑筋给小组取名子,定誓言,拟口号,选组歌,拍集体照布置墙面文化。

如“棒棒堂”组誓言——是人就不会完美,但是我们可以超越。组名诠释:取这个名字,就是希望我们小组的组员可以越来越出色,越来越棒。这正如我们小组的誓言希拉里说过的一句话:“我们都是上帝咬过的苹果,注定不能完美,但是我们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一定可以超越自己。”

各班利用班会课,请各小组成员对于本组组名含义、小组奋斗目标、奋斗誓言进行梳理、总结,并委派代表进行全班交流。最后这些经过小组成员充分讨论最后确定下来的小组名称、小组誓言加上组长姓名以及小组全体成员集体照被布置在了教室四周的墙壁上。

小组文化建设不仅有利于凝聚人心,也能很好地培养和激励小组成员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心和团队精神。

小组德育导师评价方案 篇4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为依据,进一步落实学校德育工作全员责任制,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提高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的接班人。

二、成立学校“德育导师”工作评价领导小组 组 长:毕义全

副组长:张连明 张敏 张奎成

成 员: 刘鹏吉 张树文 徐峰 张永利 王立刚 罗建明

边秀青

三、评价内容:

在政教处的组织下,以级部主任、班主任为级部、班级德育中心组负责人,根据级部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本级部需要帮扶方向和内容。小组德育导师在具体工作中,要对小组成员适时地进行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学业指导。

1、政教处组织教师认真开展“小组德育导师制”,每学期要召开小组德育导师制的专题研究会,或经验介绍会,或表彰会等,级部把相关材料上报学校政教处。

2、德育导师要贯彻“小组德育导师制”,每月至少召开一次小组座谈会,有明确的交流主题,作好记录。

3、导师每月至少与小组内学生家长电话交流一次,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与家长达成共识,取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促使家庭与学校协调做好受导小组成员的教育管理。

4、建立小组成员成长档案。对小组成员建立成长记录档案,追踪小组成员成长轨迹。内容包括:小组成员家庭及社会关系详细情况;小组成员的个性特征、行为习惯、道德素养、兴趣爱好的一般状况;小组成员心理、生理、身体健康状况;对小组成员每月的表现及每次考试成绩逐一登记,分析对照。

5、每学期至少撰写德育案例一篇。

四、评价方法: 学校“德育导师”工作领导小组主要结合档案材料填写情况、教育对象转化效果情况、受导小组成员、班主任及家长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的德育导师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学校将采取查阅资料、座谈会、调查问卷、评比打分等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办法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位德育导师的工作。量化采取百分制评价,具体评价方法如下:

(一)工作档案考核量分办法(40分)

1、小组德育导师谈心记录(10分)

(1)受导小组成员根据导师谈话和导育情况按时填写谈心记录和心得并及时上交,内容体现亲情化的教育方法,能体现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对学生的思想和学习进步有较大帮助作用的,得10分;

(2)谈心记录两周一次上交级部,级部汇总后统计上交政教处,每确一次扣1分;

(3)谈心记录未上交得0分。

2、受导小组成员成长档案袋(根据评选情况,内容一档10分,二档7分,三档5分,按5:4:1划定三个等级)

(二)过程评价考核量分办法(60分)

学校每学期不定期对德育导师工作进行检查,召开指导对象座谈会,或进行问卷调查。

1、受导小组成员对导师评分(20分);(每次按一等20分、二等18分、三等15分记录总分,按5:4:1划定三个等级)

2、班级中心组评价(级部主任牵头,通过在班级中心组全体教师会议上述职后再评分)(30分);(每次按一等30分、二等25分、三等20分记录总分,按5:4:1划定三个等级)

3、小组德育导师案例(10分)(根据评选情况,内容一档10分,二档7分,三档5分,按5:4:1划定三个等级)

(三)其他说明

1、评价全体教师。

2、小组德育导师在施导过程中,要尊重受导学生的个人隐私,不随意泄漏、评价受导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否则将根据调查反映情况进行扣分。

3、班主任应经常与小组德育导师进行结合,全方位做好班级的小组德育工作。

4、政教处负责对级部和班主任、小组德育导师的培训指导等工作。

五、评价效能

学校每学期对导师的工作进行一次考核评价,学期末依据考核成绩评选优秀小组德育导师。小组德育导师制工作考核结果记入导师个人业务档案,并与年度考核、评优等挂钩。

德育工作领导小组(2011年) 篇5

为全面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法规,根据学校党支部和行政校委会对学生德育教育的要求,为加强学校学生的德育工作管理,协调各项德育工作,形成有效的学校德育管理网络,特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学生科。具体名单和分工如下:

组长:陈化明(校区党委书记)主管学校德育全面工作。副组长: 邓爱民(主管学生工作校区支委)办公室主任:李耀进(学保科长)办公室副主任:章新国(校团委书记)孙宜潮(教务科长)组员:杜承刚(学生科副科长)谭子华(学生科副科长)陈锐(学生科办事员)谭文婷(学生科办事员)班主任: 刘金凤 姜立民 赵绍卿 陈锐 向启元 黄仁镜 曾宪春 黄卉江琼 刘飞 王玲 姚玉华 朱地维 吴前斌李耀进:主持全校学生德育工作及班主任队伍建设;分管学校学生纪律、安全、保卫和学生的法治安全教育工作

章新国:分管学校共青团工作及团委会干部队伍建设,学校卫生及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杜承刚、谭子华及学生科工作人员:主持各教研室学生德育工作及班主任队伍建设,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德育活动的策划及组织工作。

孙宜潮:将班主任和德育老师在德育工作中的建议、设想及时告知与反馈,架起班主任与学校德育领导小组之间的有效联系纽带,班主任配合德育老师做好各项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施。

湖北三峡高级技校小溪塔校区

小组德育总结 篇6

关键词:德育课堂 “小组合作” 有效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中职学校的新一轮德育课程改革提出了“三贴近”原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德育的积极性,需要用好“小组合作法”。笔者通过梳理“小组合作法”的内涵、作用和运用注意事项,旨在为德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课堂上“敢说”“想说”“能说”,最终达到知、情、意、行的德育目标。

一、中职德育课堂现状

在中职德育课堂上,往往存在一部分学生不仅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而且精神状态不佳,成为课堂上的旁观者。

这种现象的产生,有两大主要原因:一是与中职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基础能力有关。由于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加上经历中考失败后的挫败感,一些中职学生容易出现学习动机不强,奉行“学习无用论”,因而上课时没有动力,变得无精打采。二是德育课堂的教学方法落后,使课堂魅力不足。在传统的德育课上,很多教师仍然坚持“填鸭式”教学,对学生缺乏引导或引导不当,导致学生对教学环境不适应。如何让每位学生都能积极、愉快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分享学习的快乐、体验成功的感觉呢?笔者根据多年的德育教学实践经验,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探索出符合中职实际的“小组合作法”德育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小组合作法”的内涵

“小组合作法”是指通过小组成员间合作探讨,相互启发,实现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在德育课堂上,“小组合作法”要求德育老师向学生布置一项具体的学习任务,并要求学生分小组共同完成。学生在小组范围内独立思考、共同讨论,并与老师和其他小组进行教学互动,最终得出学习结论,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教学方法的特色在于,鼓励每一位学生参与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老师的科学引导下,展示个性,激发动力,挖掘潜能,从而更有效地学习德育知识和理论。

“小组合作法”的实施过程主要分为三大步骤:一是科学分组,二是围绕问题开展广泛讨论,三是总结学习成果并汇报。三个步骤循序渐进,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方法链条,促使预期德育教学效果的最终实现。

此外,要正确实施“小组合作法”,还必须厘清该方法的外延,注意区分它与“小组讨论”的概念和做法的差异。小组讨论是指将成员临时分成若干小组,然后围绕某个学习课题进行广泛讨论、集思广益。在小组讨论的方法中,组内的成员地位平等,没有特定的领导,其理想效果是各种思想、观点的相互印证补充,相互碰撞启发。而“小组合作法”中的小组有领导和普通成员的身份区别,组长、副组长可带领全体组员进行讨论,控制讨论的主题、方向,保证最终得出组内的一致结论,避免了小组讨论中各个组员各执己见、无法统一的问题。

三、“小组合作法”在德育课堂中的作用

“小组合作法”运用于德育课堂,是一次德育教学方法的革新,它要求教师起到从旁引导、把控进程的作用,真正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在组内交流、合作学习、总结发言的过程中,变得“敢说”“想说”“能说”。具体而言,实施“小组合作法”主要有以下的作用。

1.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说”

很多中职学生在课堂上缺乏自信,甚至感到自卑,因此对于老师的提问,往往不敢发表个人看法,不敢与同学之间进行意见交流和分享,害怕出错而被老师、同学嘲笑或孤立。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历,不少学生对教师抛出的问题怯于回答,使课堂冷场,陷入尴尬局面,最后只得由教师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完成教学过程,很难使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教学目标也较难达成。

而采用“小组合作法”的教学模式相当于给学生吃了一颗“定心丸”。因为分组合理、小组内分工明确,在每组成员中会有一至两人基础较好、思维较活跃,而且有组长和副组长,在教师提出问题的时候,他们更倾向于主动发言、积极讨论,从而使得教师抛出的问题得到及时的回应。当教师对这种发言行为表示肯定,对发言内容进行鼓励后,就在全班形成了一个相对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而带动小组内其他成员加入到交流中来,真正实现全员参与。

以“明礼诚信”一课为例,在讲“如何做一个诚信的人”的德育主题时,笔者会把课前准备好的案例《诚信老人吴乃宜的故事》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让学生看完诚信故事视频后,以小组为单位谈谈感受和收获。一时之间,许多学生因为不习惯表达,也因为害怕自己讲不好而羞于开口。

于是笔者先让组内成员之间进行思维碰撞,在小组内自由讨论,既可以收集各个成员的意见,又能练习、组织好自己的语言。因此,小组讨论起到了学生发表意见的缓冲作用。而且,在小组内个别积极外向的学生示范、引导下,其他学生也不再像原来那样恐惧发言,愿意将自己的意见表达出来,课堂氛围便从静态变成动态,真正“活”起来了。

2.培养信任的同学关系,让学生融入角色

一段融洽、平等和相互信任的同学关系,不仅是青春期的中职学生渴望友情的体现,也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激情。而“小组合作法”关注到了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注重发挥同学关系对德育学习的促进作用,使其置身于融洽的同学关系,从而有助于每个学生对教师抛出的问题进一步独立思考、延伸,最终形成个性化的见解。

以德育课职业理想的作用为例,在课前,笔者让学生畅想自己将来想要从事的职业,然后各小组以海报的形式表现各个组员的职业理想。在正式上课时,教师要求每组派出代表进行具体讲解,并且告诉学生各组的海报需要评比,评价的标准是既要体现组员的职业理想,又要有一定的观赏性。

在相互讨论之后,各组确定了海报的总体风格和组员的职业理想,在具体的海报制作过程中,组员之间会进行特长匹配:有绘画才能的组员负责绘画,字写得漂亮的同学负责誊写工作,其他组员有的涂颜色有的打下手,每个组员都真正进入了小组工作赋予自己的角色和任务,从而能够独立思考、自由表达,并且相互配合,为同一个目标而努力。学生们用短短两天时间便完成了各组的作品。正式上课时,每组选出两位学生,一人负责展示海报,一人负责解说,组内其他学生在台下为自己的组员打气加油,培养了学生的团结精神。

“小组合作法”的应用,使学生在相互协作、分工明确的任务形式中,更好地彼此融入,小组成员间建立起了一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情感,意识到组内成员间的一体性。

3.鼓励精彩的七嘴八舌,让学生“想说”

“小组合作法”强调学生的讨论、交流,改变传统教学的师传生受方式,鼓励学生表达不同见解,从而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和学习热情,不仅“敢说”,而且“想说”。

在上《恪守道德规范》这堂德育课时,为了把学生带入“道德课堂”,笔者列举了电影《盒子》里的一个片段:假如有一天你得到一个神秘的盒子,那人告诉你它上面有个按钮,只要按下它你就能得到一百万,但同时世界上某个角落将有一个你不认识的人因此而死去。然后,据此让学生讨论:如果让你选,你选择按还是不按?要求学生在纸上写下自己的选择,并说明理由。

这个问题具有很强的话题性,因此刚一抛出问题,每个小组成员之间就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人说按,因为一百万的诱惑太大;有人说看情况,最好受害者是死刑犯或者十恶不赦的罪犯;有人说坚决不按,不管怎样都是一条生命,会于心不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和理由,为了让小组内其他成员赞成自己的选择,必须思考出令人信服的理由,这种渴望他人赞同的心理,使得学生纷纷踊跃发言,并据理力争。通过在讨论中畅所欲言、思想交锋,每个小组成员都得以深刻理解“道德标准”的主题,不再流于肤浅的表面认识,学到了更多的东西。

经过小组讨论和意见综合,教师请每组派代表陈述本组观点。在小组讨论、合作的基础上,每位同学都信心满满,再也不怕站起来没话说或者说得不好而被人嘲笑了,而是更珍惜表达的机会,争当本组总结发言的小组代表。经过“小组合作法”,学生最终形成统一的答案:不按,因为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宝贵的,不能为了金钱而做损人利己的事情。

4.激起智慧的火花,让学生“能说”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小组合作法”旨在让组员与组员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在团体互助中解决学生一个人无法解答的难题,并使小组的最终观点和解决方案更加成熟和完善,让学生人人“能说”。

在上从“学校人”到“职业人”一课时,课程难点在于让学生掌握从“学校人”到“职业人”角色的转换步骤。笔者通过“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组内讨论分析“学校人”与“职业人”的区别。经过合作讨论,学生很快找出两者的不同之处,以及在社会责任、权利义务与人际关系方面都存在诸多的差别。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从个人的角度,讨论学生在校有哪些责任,进入社会的又有哪些责任,并如何进行角色转换。

“学校人”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是多重性的,单凭学生个人的力量,很难将其说完整,也很难形成系统的答案。但是,通过组内探讨交流,全组学生集思广益,就可以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答案。通过这次讨论,学生不仅“敢说”“想说”,而且更加“能说”了。让学生经过“小组合作法”自己得出结论,比直接告诉学生生硬的理论更能接受。学生在自主参与、深度参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中,感受德育课的魅力。

四、实施“小组合作法”的注意事项

将“小组合作法”运用德育课堂,让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但是,“小组合作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教育工作者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1.实行科学分组

首先,在小组数量上最好保持在5~7个左右,太多了会使讨论时间过长,影响整体的教学进程,太少了又会减少部分学生的发言机会,并无法形成深度讨论。其次,在小组成员搭配上,应尽量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不同层次进行分组,保证同一个小组内成员特质的差异性,使成员之间能够最大限度地进行意见交流和思维碰撞,实现有效互补。最后,确保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综合水平大致相当,以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让学生得以平等、轻松地开展讨论。

2.准确定位教师的角色

在实施“小组合作法”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换,成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引导者既不能成为旁观者,也不能过度干涉。教师在实施“小组合作法”时要全局性地把握课堂秩序,在学生自由讨论的时候及时给予指导和关注,并引导学生形成结论。

同时,教师又不能过度干涉学生的讨论合作过程。“小组合作法”的主角是学生,尤其在学生讨论环节,应该鼓励学生自由发言,不要提前否定学生的思考和不成熟的见解。只有做到收放自如,才能真正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知难而进、得出结论,对知识点掌握得更加透彻。

3.控制好问题的难易程度

一个适合学生合作、讨论的德育学习情境,需要教师精心选择主题,控制好难易程度,避免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教师在任务的安排和问题的设置上应注意合理、有层次梯度,让学生通过讨论合作基本都可以解决。正如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即“跳一跳摘个桃”一样,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讨论合作和教师的引导,“跳一跳”便能够完成任务。

参考文献:

[1]陈慧.浅谈分组讨论法在中职德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成功(教育),2010(9).

[2]谭业胜.浅谈讨论式教学法在中职学校德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1(23).

[3]王伟.浅析小组合作在中职德育课堂上的运用[J].赤子(上中旬),2014(23).

[4]郑秀君.在德育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化策略[J].新课程学习,2011(10).

[5]高庆.小组合作学习在德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科技信息,2011(15).

上一篇:512地震演讲稿下一篇:电车模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