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二首·春晓》教学设计

2024-11-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古诗二首·春晓》教学设计(精选6篇)

《古诗二首·春晓》教学设计 篇1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晓、眠、觉、闻、啼这5个生字,理解字词的意思。知道觉是多音字,在课文中读ju6。

2.能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通过朗读课文理解古诗的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能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引导学生通过看图,培养观察、想象的能力。在讲解古诗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古诗、品味古诗,体会作者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感情。

(四)注意体现创新和实践能力:

注重能力的培养,学会说和写,课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春天的美好景色,并写下来。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一)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并会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体会诗人,爱惜春光的思想感情。

(二)难点:对诗的意境的理解。

(三)解决方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古诗的韵味及语言美。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学生自学生字。

2.动笔描绘春天的美景。

五、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第一课时使学生能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理解图意,明确字词的意思。通过朗读课文理解古诗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第二课时学会生字,让学生练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整体感知:

这篇讲读课文是一首古诗。有一幅插图,画的是几只鸟站在开满桃花的枝头上,春燕和鸟在空中飞翔,正是诗的意境。

这首唐诗有四行两句。作者描述了一幅雨后春天早晨鸟语花香的绚丽图景。第一句讲春天的夜里睡得很香,不知不觉地天已亮了,窗外传来了一片婉转悦耳的鸟叫声,这是通过所闻描述春天早晨的情景。第二句讲朦胧中想起昨天夜里听见刮风下雨的声音,经过风吹雨打,不知有多少花朵凋落了。这是通过所想来描述春天夜里的情景。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的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解题:

人们都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春天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而春天的早晨则是一天当中最宝贵的时间,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春天早晨的美丽景色,板书3.春晓(齐读)。

(二)看图,了解图意:

1.启发想象:从图上看这是什么季节,什么时间的美景?图画中都有谁?它们在干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这是春天,桃花开了,几只鸟站在枝头叽叽喳喳地叫着,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雨下了一夜,地上到处是被风雨打落的花瓣。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完整地有顺序地叙述图意。

过渡语:作者是怎样描绘的?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介绍作者。

1.借助拼音,读熟古诗

觉是多音字,在课文中读ju6。

2.教师范读古诗。3.介绍作者:《春晓》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湖北襄阳人,大诗人李白的挚友,他一生没有做过官,大半辈子隐居农村,过着淡泊恬静的生活,年轻时曾漫游江浙,徜徉山水之间,历览自然风光,他擅于写山水诗,字里行间凝聚着对人生和山河的热爱之情。

(四)学习古诗、理解内容。

1.解题:从图上看作者描绘的是什么时间的景色?

春晓:晓,天刚亮的时候。本课指早晨。春晓,春天的早晨。

2.春天的早晨是什么样的?(齐读古诗)

3.学习前两小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1)仔细读,小组讨论你能读懂哪些词的意思?哪些没读懂,大家一起商量。

(2)重点体会:

眠:睡眠,睡觉。

不觉晓:晓,天亮。不觉晓,不知不觉地天亮了。

(3)试着说第一句话的意思:春天的气候暖和,觉睡得很香,不知不觉天已经亮了。

(4)早晨醒来,作者听见了什么?看见了谁?结合挂图齐读处处闻啼鸟。

体会:处处:到处。

闻:听到。

啼鸟:鸟叫。

想一想,鸟的叫声是什么样的?

(5)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说说第二小句话的意思:早晨醒来,听到外面到处是悦耳动听的鸟叫声。

过渡语:春天的景色这么美,作者想到了什么?(齐读后两句)

4.学习后两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出示挂图,观察:地上有什么?作者想到了什么?

(2)试着说说夜来风雨声这句话的意思:想起昨天夜里又刮风,又下雨。

过渡语:经过了风吹雨打,花儿怎样呢?结合图说说第四句话的意思。

(3)花落知多少:经过风吹雨打,不知有多少花朵被打落了。

(4)把这两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

5.自由读古诗,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五)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练习背诵和默写:

注意节奏和重音: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六)小结: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感受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扩展:春天的景色非常美,你们一定要珍惜春光,爱惜时间。

(七)布置作业:背诵、默写课文

(八)板书设计:

3春晓:春天的早晨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背诵,默写古诗。

(二)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在了解字义的基础上分析字形:

1.重点指导:

晓:从日不从目,日出而晓。与烧比较字形,右上没有一点。

眠:目字旁,闭目则眠。

闻:与问比较字形,课文中是听到,现在的意思是用鼻子嗅气味。

2.请学生说说字义。

(三)练笔:

1.导入: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春晓,看到作者把景色描绘得这么美丽生动,你们想不想写一写呢?那么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去看一看春天的美景。

2.出示挂图(画面是春景),再听听音乐,想象春天是什么样的,小组互相说一说,然后写下来。

3.师生共同点评。

(四)布置作业:抄写字词。

《古诗二首·春晓》教学设计 篇2

师:春天是什么情景, 谁会用几个成语想象一下?

生:春光明媚、百花盛开、万紫千红、桃红柳绿、草长莺飞、春暖花开、春色满园、春意盎然……

师:“眠”是睡觉的意思。是谁在睡觉?

生:是诗人在睡觉。

师:诗人是谁呢?课本左下角横线下有, 叫———孟浩然。有谁知道孟浩然?

生:我知道, 孟浩然是唐代的大诗人。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问爸爸的。

师:不懂就问, 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 也是一种好习惯。

生:我还知道李白、杜甫都很敬仰孟浩然。

师:这个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昨晚上网查了孟浩然资料知道的。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就有这个意思。

师:你真好学, 会查找资料学习!

师:想象一下孟浩然是什么打扮, 在哪里睡, 是什么样的屋子, 什么样的床?

生: (略)

师:什么时候开始睡?夜色怎么样?睡到什么时候醒?

生: (略)

师:把第一句诗完整地想象一遍, 邻座互相说一说。

生: (略)

师: (小结) 春光明媚、百花盛开的春天的一个晚上, 一座村庄, 一间房屋, 屋里有一张床, 床上躺着一位中年人, 他开始似睡非睡, 回想着白天看到的美景, 朦朦胧胧, 不知不觉要睡着了。

师:我们再看第二句。“处处”是哪些地方?

生:窗口 (门前) (屋后) (邻居家树上) (林间小道上) ……

师:“啼鸟”, 都有哪些鸟在叫?

生:小燕子 (黄鹂) (杜鹃) (麻雀) (喜鹊) (布谷鸟) ……

师:想象一下这些鸟是怎么叫的?

生:燕子是唧唧, 唧——— (黄莺是恰恰恰) (布谷是布谷, 布谷) (杜鹃是姑姑———苦, 姑姑———苦) (麻雀是叽叽喳喳, 叽叽喳) ……

师:诗人在什么地方听, 怎么听的?

生: (略)

师: (小结) 天已经亮了, 我揉了揉眼睛, 仔细聆听, 窗外传来阵阵鸟叫, 婉转而热烈, 悦耳又动听。有燕子的恩爱呢喃;有布谷催人播种;有自在的黄莺恰恰啼;有劝告的杜鹃不如归, 不如归;更有画眉在歌唱, 黄鹂在谈笑, 麻雀叽叽喳喳凑热闹。

师:清晨, 诗人听到这美妙的鸟啼, 忽然想起, 夜里还听到过什么声音?

生:风声。

师:风声是怎样的声音?

生:呼呼、嗖嗖、萧萧。

师:风吹过像柳树那样细软的植物枝条发出———

生:沙沙、沙拉拉

师:风吹过大叶的植物时发出———

生:哗哗、哗啦啦。

师:风还带来了雨, 雨声听过吗?是什么声音?

生:滴答滴答 (淅沥淅沥) (打在叶子上, 哗啦啦) (打在窗子上, 啪啪啪)

师:屋里的诗人听着风, 听着雨, 会想什么呢?

生:这风会不会把树刮倒 (这风会不会把院子里的花草吹趴下) (这雨会不会把刚开的花打落了)

师:诗人喜欢花, 舍不得花。想象一下, 诗人的家会有哪些花?

生:牵牛花、紫罗兰 (金黄的油菜花、郁金香) (像星星一样的迎春花) (山茶、白玉兰) (一串一串的海棠、紫荆) (粉红的桃花、樱花) (又大又红的芍药、牡丹) ……

师:除了诗人家院子有花, 还有哪些地方有花?

生:林间小道上有 (小河边有) (山上田间有)

……

师:诗人为什么会担心花落?

生:因为诗人喜欢花 (热爱自然) (热爱环境) (花是有生命的, 热爱生命) (花是美好的, 美好的东西不爱惜, 时间一过就没有了)

师:是呀, 我们不仅要爱花草树木, 还要热爱自然, 珍惜时间, 珍爱生命……爱一切美好的东西!

古诗《春晓》再解 篇3

关键词:伤春;伤己;伤时;山水田园诗;春晓;进仕;孟浩然;伤春诗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4)04-0033-03

一、《春晓》“伤春”说

在我国,“伤春”说由来已久,“春”用来标识时间,诗人多有时节感叹的情节,历史上也留下大量的伤春诗。悲伤的范围很广,从淡淡的哀怨,静静的闲愁,到深沉的悲哀,再到绝望的痛苦,都是春恨;从含蓄委婉的暗示,到直抒胸臆的歌唱,也都是伤春。“孟浩然的《春晓》里,‘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是轻轻着笔,不落痕迹的春愁”。《春晓》本身即堪称中国古典美学的经典意象,后世只要一提起“春晓”二字,甚至不必尽知诗的具体内容,也会立即本能地将其与生机勃勃的景象,以及对美丽年华的叹惋联系在一起。《春晓》一诗,逐步沉淀为美丽、活力和经典的同义语,充满对繁华落尽的伤感。

《春晓》历来被看作山水田园诗歌的典范,孟浩然生于689年,卒于740年,生命跨度正是唐王朝国运上升的阶段。在诗坛,孟浩然是有名的才子,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早年雄心勃勃,有志于官场,但多次折戟,后痛苦失望,终身隐居鹿门山,这首诗即是隐居时所作。他长于写景,山水田园、隐逸和行旅是反映重点,题材不宽,五言短篇见长,语言清淡,以淡雅为基调,而淡雅中有壮阔之气,如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境界开阔,气势磅礴,但类似诗作并不多见,更多如《宿建德江》描写江湖水景,不事雕饰,清淡简朴,再有《过故人庄》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而《春晓》,淡而有味,浑然一体,韵致飘逸,意境清旷,其独特的诗歌造诣,使其成为继陶渊明、谢灵运后,开盛唐山水田园诗之先的诗人。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展现的是四幅春日图景,有声有色,诗人陶醉其中,心情愉快。首句破题,写春睡香甜,流露出对明媚朝阳的喜爱,展现的是一幅悠闲自得的春眠图;下一句即景,写悦耳春声,远近应和、婉转起伏,亦交代醒来原因,展现的是一幅环境清幽的鸟鸣图;第三句转为对昨夜潇潇春雨的追忆,展现的是一幅风雨图;末一句回到眼前,由喜春翻为怜花惜春,展现的是一幅花落图。昨夜霏霏烟雨不留痕,却有落英铺满地,让人想见夜的静谧,春的凄迷。一样是写春之声,潇潇春雨可能有声,落英遍地可能无声,这有声与无声之间,是诗人对落英缤纷的一声叹息。这叹息声很轻、很轻,生怕惊动春夜的宁静,生怕惊动春夜的迷蒙。宋刘辰翁《王孟诗评》:“风流闲美,正不在多。此诗近词,太以纤丽故。”[1]作为春晨的即兴之作,主要描写春天清晨之景,“酣睡的春天,酣睡,不觉,天色已晓,处处听见,鸟雀在啼叫,夜里的声声风雨,不知吹落了多少芳香的春花”[2],字里行间流荡着春晨的浓浓气息,流露着诗人喜春、爱春、念春、惜春的春恋之情,勾勒出一幅美丽的春晓图,尤其鸟雀啼叫,风雨声响,更为人们创设了鲜明的听觉形象。

诗人写春景,不写色,不写香,只写声,突显诗人心之感悟,一句“花落知多少”,道尽诗人由喜春转为惜春的无尽哀叹。《春晓》是对青春、自由、生命的咏唱,诗人心中的那一片“百鸟争鸣”,象征着对不可复制的青春的畅想,背后实际隐藏着对这一切的感伤。

二、《春晓》“伤己”说

《春晓》千古流传,解析颇多,但时光流转,岁月钩陈,“伤春”一说似乎已是不可动摇的经典说辞。但文学毕竟是文学,它不同于历史,应该倡导发散性思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容地接纳每一种可能的阐释。

一位伟大的诗人,作出一首面目清晰的山水田园诗歌,背后必然隐藏着诗人更多的心声,只是这种情感相对隐晦,需细心体会才可把握。《春晓》就是这样,“伤春”背后,我们还可以看到诗人的“伤己”情怀,是对自我身世的一种悲叹,正所谓“诗以言志。”[3]诗人689年出生,后一直在家乡读书,直到714年25岁时,他辞亲远行,漫游长江一带,十年间,广交友朋,拜见名流贵卿,以求进身之机。

724年,唐玄宗摆驾洛阳,诗人闻讯,急奔洛阳求仕,一待就是三年,一无所获。而此时,他的忘形之交卢僎,已就任襄阳令;726年,又有储光羲、崔国辅、綦毋潜等好友先后登进士第;727年,王昌龄也登进士第,他的诗作中有名有姓的官员达60多人。从年龄角度讲,孟浩然年长王昌龄9岁,年长储光羲17岁,他们都功成名就,而自己仍一介布衣,朋友仕途顺风,必然会对他形成压力。此前,孟浩然其实并不想通过科考出仕,《田园作》中:“冲天羡鸿鹄,争食羞鸡鹜”,但出仕毕竟是有吸引力的,“至唐,尤其是武后柄政以来,进士出身的华贵和平流直上的仕宦前景,使得士族阶层对之趋之若鹜。”[4]加之周遭环境的变化,此后,孟浩然也走上了积极求仕的道路。

727年,孟浩然年近四十,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以为稳操胜券,不料名落孙山。遭此变故,诗人懊丧不已,找到好友王维,在其住处写下《岁暮归南山》,纾解进退维谷的心境,新作既成,王维非常欣赏。此时,玄宗驾到,王维让孟浩然躲在床底,急忙迎驾,待玄宗坐定,王维如实禀报,玄宗很高兴,召孟浩然现场作诗,诗人遂把刚写好的《岁暮归南山》,用一种抑扬顿挫的语调诵读起来,当听到“不才明主弃”时,玄宗极不耐烦,一挥手,怃然道:“卿自不求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说完,让孟浩然回归终南山去。孟浩然失意地离开京城,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

733年秋,孟浩然再次长安求仕,作诗《府送郑十三还京兼寄之仕》:“寄语朝廷当世人,何时重见长安道?”又作《送丁大夫进士举》:“故人今在位,岐路莫迟回。”可见其求官心切。

734年,诗人上京拜谒张九龄,张正丁母忧,一无所获,遂作《闻裴侍御朏自襄州司户除豫州司户,因以投寄》:“故人荆府掾,尚有柏台威”,仍两手空空。张、裴都是孟的至交好友却都没引荐他,这让孟浩然不免心情愤激,去京前夕,作《留别王侍御》:“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内心埋怨之情可见一斑。

虽科场失利,但孟浩然卓绝诗才却受到朝野诗才们的一致赞赏,包括大名鼎鼎的韩朝宗。韩朝宗喜欢提拔后进,时人有语:“生不用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连“谪仙”李白也向韩朝宗投书,希望得到举荐。所以,孟浩然被韩朝宗欣赏,真是荣幸之至。734年,韩朝宗为襄州刺史,一日,邀请孟浩然参加饮宴,决定向朝廷举荐他,但孟浩然因与朋友喝酒,大醉不醒,错过了这次精心准备的宴请,韩朝宗大失所望。不久,重归山野,再未出山。

晚年,鹿门山下,一日清晨,面对昨夜风雨,一地落花,孟浩然有感而发,《春晓》脱口而出。历尽坎坷,饱尝心酸,“夜来风雨声”,是对往事的一种隐晦表达,末一句“花落知多少”是诗眼,不难感知诗人繁华落尽,悲叹世事悲凉的心境,无可奈何人老去,到了全是白忙活,表面“伤春”,实则“伤己”。

三、《春晓》“伤时”说

除“伤春”“伤己”外,亦可窥见诗人的“伤时”情怀,“时”乃“时代”之意,体现为一种对那个时代深沉的忧虑。

“春眠”是极美的,尤其在清晨,隐喻国泰民安,四海升平,以致“不觉晓”。诗人处在唐王朝走向繁盛的时代,当时中国国力首屈一指,周边少数民族稍有异动,唐王朝便迎头痛击,使其年年纳贡,岁岁朝拜,而繁盛之下危机已现。

“处处闻啼鸟”,美梦被打破,可见这“鸟啼”并非好事,玄宗暮年,沉溺歌舞,撒手朝政,大权落入李林甫、杨国忠之手,国政黑暗,腐败横生,民怨沸腾,“安史之乱”的爆发,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转折。

此种情况,文化界早有预示。“夜来风雨声”,是诗人对现实政治、军事的一种关照。王维贬官济州时作《济上四贤咏》《寓言》《不遇咏》及《偶然作六首·其五》等,对于豪门贵族把持仕途,广大才士坎坷不遇的不合理现象表示愤慨,反映了开元、天宝时期的政治阴暗。那是一个被诅咒的“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年代,玄宗由早年的励精图治变得昏庸腐朽,自安禄山入朝、杨贵妃进宫册封后,一批批贤人名士、文臣武将,隐退的隐退,被贬的被贬,被杀的被杀。737年,一代贤相张九龄被逐,预示着唐王朝政治不断滑向黑暗。李白反映“安史之乱”的诗,完全可与杜甫同期所作“沉郁顿挫”的诗并读,而孟浩然,“李白和杜甫对他都很推崇,”[5]可以说,孟浩然心忧天下的气节深深影响了后辈。

“花落知多少”,孟浩然从714—737年,辞乡远游,拜谒权贵,整整23年,在努力求仕的路上,境遇坎坷,始终布衣,对政治的黑暗,民众的苦痛,感同身受,极度失望,回归山野,但依旧关注着国家的命运。文学家的神经总是敏感的,稍有异动,空气中的气味都会被他们捕捉到,最终以文字的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面对黑暗政局和松懈的边防,稍有忧国意识的人,都会发出感叹,然后融进自己诗里,成为对统治者的警示,此处,我们能体会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预感,深沉的忧虑透过诗句隐隐地传达出来,这实际是一种盛唐之音,“尽管伤春惜花,但所展现的,仍然是一幅愉快美丽的春晨图画,它清新活泼而并不低沉哀婉”。[6]

诗人的预感是敏锐的。740年,孟浩然逝世。744年,太子宾客贺知章告老还乡当道士;747年,李林甫派人杖杀北海太守李邕和淄川太守裴敦;同时,“酒中八仙”之一李适之,亦被逼仰药自杀,一桩桩惊心慑魂的事件都是血泪控诉。755年,安禄山造反,为时八年的“安史之乱”发生了,这是唐王朝各种社会矛盾的总爆发,国家在叛军的铁蹄下濒于覆亡,百姓在胡人的屠戮下呻吟挣扎。这一切,在《春晓》里好似遍地的落花。

四、结语

综上,《春晓》绝非简单的山水田园诗,春眠、鸟鸣、风雨和花落之后,“伤春”之情凸显;而深层意义不止于此,诗人实借现实之景,浇己之心中块垒,实为“伤己”;而面对大时代的变革,诗人将自己对现实的关照反映在诗里,这种情感是隐晦的,实际体现为“伤时”,是对这个大时代的触摸和反思。

参考文献:

[1]杨旭辉.唐诗鉴赏辞典[M].北京:中华书局,2012:157.

[2]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4:175.

[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1135.

[4]王伟.唐代关中文学群体与科举[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53.

[5]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1.

[6]李泽厚.美学三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120.

一年级语文古诗《春晓》教学反思 篇4

这节课,通过《春晓》这首诗的学习,了解汉字演变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在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的基础上,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并能体会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因此,在教学中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许多小朋友在没上学前就能把这首诗倒背如流了。现在请会背的小朋友试着背一下。背不下来的认真听一听。”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这节课的重点放在了朗读古诗,学习生字,课上我充分利用《春晓》意境悠闲,学生早已耳熟能详,采取配乐读、比赛读,感情读,组内读、领读、跟读等多种方式,使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并在头脑中形成古诗描绘的画面,达到流利背诵,在识字中我注意引导学生采用各种方法记忆生字,本课的形声字较多,因此指导学生根据形声字的特点记忆生字,并试着给会认的字组词,或说说生活中哪里能用上这些字,在小组竞赛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汉字的探究精神。

当然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思考的地方,如本课的形声字多,课上老师在调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对于学生识字的合作学习还需进一步加强指导。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正确认读本课2个生字,掌握4个要求会写的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了解诗句及每首诗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塞下曲》中“将军”的形象,体会《十一日四日风雨大作》中“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了解诗句及每首诗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

2.把握《塞下曲》中“将军”的形象,体会《十一日四日风雨大作》中“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诗人卢纶、陆游及西汉将军李广的资料。

课时准备: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

在中国古代,有许多位著名的将军,他们都凭着自己的军事才能和高超武艺,建立了丰功伟绩。那么,你知道古代的哪位将军,给大家介绍一下!

今天,老师也想给大家介绍一位著名的将军,他就是西汉名将李广。李广驻守边疆的时候,让敌人闻风丧胆,号称飞将军。这节课,我们就可以从唐代诗人卢纶笔下的古诗《塞下曲》中,领略这位飞将军的风采!

二、初读古诗,识字正音。

1.板书课题、作者,指名读,齐读,把生字读准。(注意指导“塞”、“曲”、“棱”的读音)

2.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把古诗读几遍,读通顺,注意古诗的停顿。3.指名读,对读。师按照刚才的要求作评价。

三、理解诗句,体会诗境。

1.想不想具体了解这首诗写了飞将军李广的什么故事?

那么就快来理解诗句的意思吧!不过在学习之前,老师想让大家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在理解诗句的时候,用过怎样的学习方法?(查字典、看图、查资料)

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这几种方法学习、理解诗句的意思,说不定在学习的过程中,还会产生新的学习方法呢!

2.学生小组互助,理解诗句。3.交流。

A、说说“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两句诗的意思。抓住“引”字总结联系上下文解释的新方法。从“惊”字体会,感受气氛的紧张。教师指导朗读。

B、说说“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两句诗的意思。抓住“没”,并且利用情景表演体会将军力气大,勇武。读出赞叹之情,指导朗读。

4.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生评价。两个人对读。师生对读。

四、全诗整合。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古诗,了解了飞将军李广的一个富于传奇性的故事。下面,谁愿意做故事大王,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大家听?

生讲故事。

师:老师也想讲一讲这个故事,可以吗?请大家跟我合作,我讲到哪句诗,请大家读出相应的诗句。好不好?

师生合作。

五、把握情感,全班朗读。

师:同学们,假如我们的飞将军李广现在就站在我们的面前,你特别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学生说出最想说的话。

师:最后,就让我们想象着诗歌描绘的情景,带着对飞将军李广的赞叹与敬佩,齐读《塞下曲》!

第二课时

一、交流资料,了解作者

师:我们已经学过许多古诗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宋朝诗人陆游写的古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对陆游,你有哪些了解?把你课前搜集的资料与大家交流。

学生可能交流陆游的生平、作品等。

师:南宋光宗三年农历十一月四日深夜,阴山骤起一场大雨,震响了僵卧孤村的六十八岁诗人陆游的心弦,虽然他已隐居两年,但老骥伏枥而志在千里。此刻,诗人灵感又随风雨同至,写下了这首《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十一月四日的夜晚。

出示古诗,教师感情朗读。

二、自读古诗,了解诗意 1.自读古诗,要求:

(1)反复读古诗,做到读通顺,正确。(2)找出生字,读准字音并识记字形。(3)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大概意思。(4)把不懂的地方作出标记。学生自学,教师巡视。2.汇报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读古诗,齐读古诗。(2)出示生字,指名认读,并说说怎么记。(3)通过刚才的自学,你学懂了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理解的字词或诗句意思。

(4)还有那些不懂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学生提出不懂的词句,互相帮助解决,解决不了的教师帮助。

师:通过刚才的朗读和交流,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这首诗写的是一件什么事吗? 学生说整首诗大概的意思。

融入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再次齐读古诗。

三、深入品读,感悟诗情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诗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哪体会到的? 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结合重点词句理解体会。

如:前两句,诗人很爱国,还想着为祖国守卫边疆。(读前两句,读出爱国之情。)师:为什么不去,而只是还想着?再读,说说你又体会到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读前两句古诗,在读中体会,抓住重点词理解。“僵卧孤村”——诗人当时的境遇,年老力衰、孤独无助、与世隔绝。

“不自哀”——教师通过提问:作者如此凄凉,为什么还“不自哀”呢?体会作者爱国热忱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已经不把个人境遇放在心上。

“尚思”——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再读,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

后两句,诗人忧国忧民连做梦都梦见自己身赴战场。“入梦来”——以梦的形式再现了戍轮台的志向。问:作者为什么只能在梦中身赴战场?(结合前两句,诗人年老力衰。)

师介绍背景:作者所处年代正是南宋与金兵交战之时,作者也曾当过官,他一直坚持抗金,并且也曾多次身赴战场,奋勇杀敌,保卫自己的祖国。但当时统治者却腐败无能,面对强敌只知道逃离,于是,与他们思想格格不入的陆游处处受到排挤,最终被罢官,隐居在阴山故居。作者目睹自己的祖国面对强敌,国土丧失,人们在金兵的铁蹄下苦不堪言。作者空有一颗报国之心,却不能实现。

问:此时此刻,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对统治者的愤恨;不能实现愿望的痛苦;在梦中实现愿望的高兴;醒来后的失望„„)教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读出作者复杂的心情。

师:是啊,作者的内心充满了渴望万里从军,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但却壮志难酬,无路请缨,心中充满了悲愤之情。愈是悲愤,他对理想愈是执著,对理想愈是执著,它的悲愤愈是强烈。这种悲愤忠烈的感情一直在他心中激荡,使他夜不能寐,在梦中也常常梦到。这是怎样的一种感情啊!

再读全诗,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此时此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学生根据理解想象画面。结合理解,尝试背诵。

四、总结学法,拓展积累 回顾这节课学习方法。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 篇6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广义的古诗,泛指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近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二首》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1

《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在回乡途中,看到柳树后突发感想所创作的一首诗。当时正是初春时节,柳树吐出的嫩芽,呈现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授课前,我先让学生画一幅自己眼中的柳树,并写上一两句赞美柳树的话,好让学生提前从色彩方面感知一下碧玉妆成般的柳树,也从形态方面感知何为万条绿丝绦。这样一来,学生对古诗内容较容易理解一些。

导课时,学生展示的作品超出了我的想象,当他们双手举起自己的作品时,站在讲台上的我禁不住叫了起来:“哇!太美了,我仿佛置身于柳树林。”然后,依次点了三个孩子单独展示自己的作品,他们的描述令我惊叹,也令在场的老师们惊叹。看来,准备工作做得很好。授课时,我采用叙事的方式来贯穿整首诗,从一千年前的某一天开始,引出地点、人物,缘何出现了《咏柳》这首诗。

整节课来看,流程进行得很好,从对“咏”的理解,到对柳树从远到近的认识,以及作者从观察到想象体现出的对春的无限热爱之情,课堂中呈现得都很好。不足之处是,老师表现得多,学生发挥得少,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一次经历,一次收获,磨砺中总结经验,在教育这条大道上,和学生携手共进。

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诗中描写的物象有机的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前二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后二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觉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和谐而优美,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清人陶虞开称诗人笔法高妙,能“以诗为画”(《说杜》),此诗可为印证。但这首五言绝句之妙并不止于“以诗为画”,诗人着意传达的还是他感受到的柔和春意。如果说春日迟迟、江山秀丽、清风徐徐、花草芬芳以及燕子、鸳鸯,都是诗人的视觉、触觉(风)、嗅觉所感,那么泥土之“融”、沙砾之“暖”,便不是五官的直接感觉了。只因为对春天的阳光明丽、惠风和畅、鸟语花香感受至深,诗人无须触摸就能想象出泥土的松湿和沙砾的温暖;而泥之融、沙之暖的体会又加深了对飞燕的轻盈、鸳鸯娇慵的视觉印象,从而使诗人的整个身心都沉浸于柔美和谐和春意之中。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2

当完成教学写这篇教学反思的时候,我心中涌动的是浓浓的感谢和感动,低年级的古诗教学很难定位,仅仅将古诗作为识字的载体,教学时满足于一遍一遍地读,缺失了发展学生思维、语言的重要环节,形同囫囵吞枣,让学生逐字逐句地理解研讨,对于学生来讲,又是强人所难,会令他们丧失情趣。我想在二年级古诗教学中,从情趣化入手,更符合学生年龄与认知特点,古诗重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解读古诗时,想象更是不可或缺,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达到“思接千载”“神通万里”的境域。古诗教学情趣化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再现作品描绘的场景、画面,丰富作品中的形象,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融情于境,入境悟情。”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力争做到以下几点:

1、结合关键词深入理解古诗: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笔下的柳树的样子——高,绿,柔软,茂密,美丽等,从而引出“高”“绿丝绦”“妆”“万条”“垂”等关键词。

2、淡化诗意,寓诗意教学于无形:如设计贺知章和老船夫的对话,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

3、激发学生想象,发展学生思维。

4、结合图片,激发向往:在这节课上,我多次通过图片,让学生欣赏春天,并力争通过优美的语言使学生产生“春天真美呀”的感叹,从而与作者贺知章产生共鸣——表面是赞美柳树,实际上是在赞美这催生万物复苏的春天。

5、旁征博引,指导积累:让学生汇报所知道的关于春天的古诗。

不足之处:

1、在语文课上求大求全,想展示的东西太多,导致主题不突出,思路不清晰。

2、教师本人,表现过于紧张,缺乏从容,导致课堂死板。

3、在备课前一定要充分研究学生,同样一节课,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孩子。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3

教学经过:《绝句》我采取了详讲的教学方法,但是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观察课文插图,结合课下注释,说说前两句写了哪些景物?请你发挥想象并结合诗意给这些景物加上形容词,然后再将这些词语串联起来,通顺地表达诗句的意思。第二首《村居》更是要求学生模仿前一首古诗的教学方式自学,可以先找出前两句都写了哪些景物等。这样做大大凸显了学生自主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和独立性。

读读写写: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或词,改写成短文,发挥自己的想象,自由写故事,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不足之处:

时间过于仓促,有些词语学生们理解不是很透彻。时间紧张,对文章读得不够细,感情不够充沛。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有种前松后紧的感觉。

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

1。让学生怀着浓浓的兴趣投人到学习中去。

2.在学习课文时,把两首诗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学,体会其内容上的相似之处,感悟童年生活因环境的各异,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3.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每首诗词读正确,读流利,在此基础上,从整体上对诗词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结合注释,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每句诗词的意思,进而理解整首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诗词,背诵诗词。

4.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应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和机械的朗读腔调的模仿。结合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4

《古诗二首》是第三单元的第一课,两首诗都从不同角度写景,所以也就产生了不同的的认识。本课的主要目标是: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同时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中所蕴含的道理,并理解诗中几个词语的意思。

在课堂上,我先让学生用多种形式朗诵古诗,然后引导学生回忆一下两位诗人的背景资料和学过的相关诗文;再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或相关资料,以及联系诗文的方法,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大致理解诗中所描绘的情景,对于学生仍然不能理解的地方,进行交流,教师讲解的方式共同解决。

因为两首诗歌比较相似,所以,我在教学时采用了对比的方法,一边比较,一边区分进行理解:比如教学《登飞来峰》时,引导学生抓住“千寻”等词语体会飞来峰的高耸入云,并且用传说引发学生联想“鸡鸣见日升”的辉煌情景,进一步体会在飞来峰上视野开阔,诗人朝气蓬勃,信心充沛的情景,从而得出“登高望远”,“站的高,看的远”的道理。在教学《题西林壁》时,我先引导学生理解题目,重点理解“题”字的意思,然后抓住“横、侧、远、近、高、低”等词语,让学生体会庐山景象的“各不同”,同时也借助庐山的图片帮助学生,感知庐山在不同角度观察时,所呈现的不同景象,让学生边读边感受庐山风景,激发学生的联想,最后引导学生抓住“不识、缘”等词语进行对比,从而体会到“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上一篇:西班牙服饰礼仪及仪态礼仪下一篇:本科毕业论文班主任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