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普通话的讲话稿

2024-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推广普通话的讲话稿(共8篇)

推广普通话的讲话稿 篇1

语言的一个重要特性是其交际性,当交流频繁甚至“地球村”也将走进我们的生活时,毫无障碍的便利的交际就显得愈来愈重要。尽管古人“读万卷书,走万里路”,但那毕竟是少数思维活跃、经济宽绰的仕宦之人的事;今天可不一样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市民坐上个把小时的飞机就可以到桂林度周末,一位文化程度不是很高的手艺人可以常年在上海、北京打工,一个公司职员可能会在很短的时间跳槽到广东、深圳的大公司等等,但所有这些,没有普通话这张通行证可就行不通了。我们经常听到因为语言隔阂闹笑话的事,那真是轻者造成误会,重者耽误大事。××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但这里的老百姓却有着远大的理想。我到××测试普通话,那里的教育官员动情地告诉我,“我们的孩子要走出××,走出××,走向全国,我们再也不能让孩子们操着一口‘山芋腔’去打天下了”。我想,只有大力推广普通话,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才能有利于促进人员交流、商品流通和建立统一市场,才能为推动××经济的发展助上一臂之力。

几千年来,语言文字面对的是人际交际,计算机的出现,信息流通的加快,使语言文字的服务对象从人际交际拓展到人机交际。今天,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已是高技术的重点之一,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的应用研究水平是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先决条件,决定着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发展的速度,它是关系到我们国家能否走上“信息高速公路”的大问题。因此,推普还在推动我国整个高新技术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生成全面发展的人,培养新世纪的合格公民。内蕴着丰富儒家文化的汉语言、优美动听的普通话对形成一个人的健康人格、精神底蕴和审美的生活方式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生命全程心理语言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发展性言语状况是人的生理发展、心理发展和健康发展的“晴雨表”,言语行为的健康与否明显反映在心理上,并涉及到人的生理健康和人类的社会健康。我们应把推普和人的健康与发展结合起来,培养善于交际、精神强健的中国人。

推广普通话的讲话稿 篇2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是现代汉语的标准语。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 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汉民族共同语。大力推广和积极普及普通话, 是我国的基本语言政策。它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是民族团结的需要, 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党和国家政府历来十分重视这项工作, 自1956年国务院发出《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 迄今已有50多年。新中国60年以来, 我国的推普工作有了长足的进展。但是, 我们也应该看到, 广大农村的推普工作还严重滞后, 一些农民对普通话还没有正确的认识, 这也给大批农民工进城后的务工、交流、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不便。在这样的情况下, 广播电视媒体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地方广播电视媒体担负着为广大农民服务, 传达党和国家政策, 报道国内外大事, 传播科学技术、致富经验, 丰富群众业余生活等任务。要真正做到媒体为广大农民群众服务, 就必须面向“三农”, 立足本土化、地域化, 打造精品栏目, 增强对农村广播电视的服务性。目前, 一些电视媒体推出了以方言为特色的节目, 如杭州电视台的《阿六头说新闻》、重庆电视台的《雾都夜话》、上海电视台的《谈天说地阿福根》、徐州电视台的《大卓说事》等;广播媒体也有相应的方言节目。这类节目以浓郁的地方特色广受百姓特别是农民群众的喜爱, 又因为说的是百姓身边事, 给人一种亲近感。但是也应该注意到, 现在, 很多农民群众对于学习普通话、讲普通话还存在着不少误区, 普通话被称之为“官话”, 一些人怕学、怕讲普通话, 怕被乡人看做是忘了老祖宗, “好出风头”;另一些人则认为方言才正宗, 易于交流, 有亲切感。调查发现, 在不少农村地区, 农民群众讲普通话的很少, 在农村中小学, 教师、学生在课堂上即使能讲普通话, 但是回到家里与父母乡亲交流还是用方言, 这与城市普通话普及情况形成鲜明对比。所以, 推广普通话的工作不能遗忘农村。

以农民为本, 做农民代言人

媒体在节目策划上要做到以农民为本, 为农民服务。广大农村地区, 特别是偏远的农村, 农民群众迫切需要了解并掌握科学技术, 以现代科技融入农业生产中;同时, 农民群众也和城市居民一样有享受文娱生活的需求。媒体应抓住农民群众这一需求在广播电视节目的策划上出台相应的对农节目, 并逐渐将其培养、打造成品牌节目。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 地方广播电视媒体缺少好的对农村广播电视节目。尽管中央电视台7套是军事农业频道, 从分类上看可以说是专门的对农频道, 除了每天固定的军事节目外, 就是与农业相关的节目, 节目以农民科技教育与培训为核心, 目的是向广大农村传播农业科技知识, 推广农业实用技术, 提高农民朋友的科技素质和生产技能。在节目编排上, 以农业科技教育培训节目为主体, 以技术内容为核心划分段落单元, 达到导视、导学和观众互动的目的, 特点是涵盖面较广, 但针对性不是很强。此外,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每天有《中国农村广播学校》一档固定节目。但是与广播电视媒体每天播出的其他时段节目相比, 播出的时间不长, 安排在早晨4:30~5:00, 信息量、针对性和地域性都较弱。地方广播电视媒体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有自己地区的对农广播和对农服务节目, 针对地方农村建设、农民需要, 打造精品节目。具体地说, 农民不仅需要科技改良技术, 还需要生产供销等信息。这要求媒介供给不能与农民需求脱节, 在传播信息时应针对农民生活、生产中遇到的难题为农民群众服务。为此, 地方广播电视媒体必须提升自身的传播效力, 做到急农民所急、想农民所想, 可以采用多种形式, 如专家做客农村节目, 与农民现场交流的方式, 解决农民实际困难, 确保传播效果, 正确引导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

发挥媒体优势, 提高农民语言文化素质

广播电视媒体要充分发挥传播优势, 使之成为广大农民群众学习普通话, 提升文化修养, 加强交往能力的工具。广播电视媒体通过有声语言进行传播, 其声音极具魅力, 既适于模仿学习, 又适于提高认知, 是学习普通话不可缺少的良师益友。节目主持人的语音面貌、声音形象都会对农民群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地方广播电视媒体的节目主持人尤其要说好普通话, 因为这是农民群众了解外界, 提升自身语言水平的窗口。

以新闻类和文艺类节目为例, 在播报和主持节目时应该做到:第一, 主持和播报新闻节目时, 首先, 要抓住新闻的新鲜感, 吐字发音要清晰, 字正腔圆, 语气连贯, 层次分明;其次, 播报新闻稿件要充满感情, 感而不入, 语尾不坠;最后, 节奏平稳, 语速适中。第二, 在读评论稿件的时候, 一是观点鲜明, 态度真诚;二是论理充分, 逻辑严密, 起承转合环环相扣;三是语气坚定, 以理服人, 播报之前一定要调动自己处于“心悦诚服”之后那“坚定不移”的状态;四是停顿较多, 节奏舒缓。评论以分析说理见长, 目的是要引起人们的思考并接受, 所以在朗读的时候一些重点句、关键词要有所停顿, 给听者留出思考的余地, 便于让听者接受并理解。第三, 在主持文娱节目时, 主持人一定要做到仪态大方、亲切自然, 尤其是吐字发音要清晰, 以一个热情的介绍者出现, 而不能喧宾夺主。现在, 一些节目主持人一味学港台腔, 还自以为新潮, 结果, 本来可以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硬是说得不标准了。作为基层的广播电视工作者一定要牢记自己的使命, 要以一颗真诚、挚爱之心面对自己的受众, 尤其是广大农民群众。就文艺节目本身来说, 内容广泛, 涉及文化生活、家庭生活、风俗民情、音乐歌舞, 根据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节目选择不同的主持风格, 把握好主持基调, 主持人要用自己灵活多样的语言表达方式, 给农民群众送去美的享受。总之, 新闻工作者要重视营造活泼的农民文化生活, 以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 传播新的健康生活方式, 发掘民间文化遗产, 提升农民群众的精神文明素质。

牢记自身责任, 构建和谐语言生活

地方广播电视媒体工作者要以建设新农村, 构建和谐语言生活为己任。国家语委主任赵沁平同志在2009年度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步伐的加快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 语言观念日趋开放、多元, 语言学习和使用的个性化需求更为鲜明;人员流动更加频繁, 社会交际急剧增加, 信息传播方式更为多样, 各种媒体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日益明显, 不同语言文字间交流、碰撞和相互影响加剧, 语言文字应用领域更为广阔, 新的语言现象层出不穷。社会语言生活丰富多彩, 纷繁复杂, 人民群众对语言生活的需求更加多样化, 对我们做好语言文字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 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 人口众多, 方言复杂, 地方广播电视媒体工作者大有可为。要树立为农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观念, 关注农民群体, 特别是农民工语言的使用现象, 要配合语言文字工作部门, 宣传国家语言政策, 做好规范语言使用示范, 积极应对不同语言现象的挑战, 准确把握各种语言关系, 通过有声语言的传播, 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 提升他们的语言文化素质。

地方媒体可以利用自身的传播优势, 针对农民群众学习普通话的误区, 进行适时疏导, 新闻工作者要深入农村变革生活第一线, 冲破主观经验的束缚, 激情塑造具有巨大历史主动性的农村改革带头人的崭新形象, 挖掘农村中的新人新事。还可以利用民间喜庆节日, 将农民喜闻乐见的方言形式节目改编成普通话形式的节目, 增加节目的新看点。同时, 地方媒体还可以与当地劳动部门联合, 在对农民职业培训中增加对普通话的培训, 为农民外出务工提供方便, 甚至还可以挖掘、培养农村文化宣传员, 宣传推广普通话, 为和谐农村建构起一座语言平台, 抵制封建落后的旧农村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腐蚀。

总之, 新闻媒体、广播影视在语言生活中, 对广大人民群众有着不可忽视的示范作用, 作为地方广播电视媒体人, 更应当认清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积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构建和谐语言生活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浅析普通话推广的现状与对策 篇3

【关键词】普通话  语言环境  语言习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152-01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因此语言是否规范直接影响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以及信息的传达,普通话作为一种通用的规范语言便应运而生。1955年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上确定了普通话的概念,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普通话,随后在北京成立了中央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全国掀起了学习和推广普通话的热潮。1982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九条也明确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1997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提出普及普通话的具体目标:在全国范围内,2010年前初步普及普通话,2050年前全面普及普通话。从1998年起,每年9月份的第三周作为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由此可见,国家对普通话的推广一直是非常重视的,但实际上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幼儿普通话教育重视度不够,幼儿教师自身掌握运用普通话的水平不高,不能起到良好的传播作用以及言传身教的榜样

《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及大纲》中提出对幼儿教师的要求:要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口齿清楚,普通话标准,语速适宜,表达比较准确、简洁、流畅、有条理,有一定的感染力。这就明确指出掌握标准普通话是幼师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幼师在校学习期间就有普通话需达到二级乙等的明确规定。这本应是对幼师的一个很好监督与规范,但正是由于这种硬性规定,反而使得在实际教学中以针对应试考试为重点,忽略了真正掌握标准普通话进行口语表达的这一实质。很多幼师只是仓促的应对考试,不能很好运用普通话进行教学与生活。再者,现行的普通话考试是适用于艺术类、师范类、旅游类等各专业的基本考试,缺乏针对性。因此,应加大幼师学习普通话的力度,多开设普通话教学的课程,可以增设一些幼师教学中有针对性的比较实用的普通话课程。除此之外,也应多鼓励幼师在工作、生活中使用标准的普通话,把普通话自然的作为职业语言和生活语言,从而教育学生、指引学生、影响学生。幼儿是学习语言的最初阶段,我们应该从娃娃抓起,从小培养良好意识。因此幼师普通话的能力应该比其他年级老师掌握的更好,要求也应该更高,更受到幼师自身以及社会的重视。

二、语言的第一教师是孩子的父母,当父母不能够创造良好语言环境时,普通话的运用就变得较为困难

普通话的培养是全民族的一种素质培养,它关乎着社会文明程度,是一个人自我素养的体现。作为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有所最为,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让孩子学会多种技能。可喜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注重孩子的语言培养,把孩子送到了口才班、小主持人班、表演班这些注重普通话运用的辅导班。但家长们往往忽略了自己本身言传身教的作用。操着浓厚的方言,不规范的文字运用,这些都会潜移默化影响孩子的语言形成跟语言习惯。小孩子最初是没有语言意识的,他们只是单纯模仿他人的语言,只能被动的接受父母家人提供的语言环境。当孩子在幼儿园学校跟老师学习,形成一定语言规范后,回到自己原生家庭语言中不能使用,这就势必会影响孩子良好语言习惯的巩固、培养、形成。我们经常会发现,父母的普通话中存在的某一语音缺陷,在其孩子身上也势必会有同样的语音缺陷。任何语言的良好运用都需要一定的语言环境培养的。因此,应在社会大力宣传推广普通话的同时,建议幼儿园学校用家长会或是讲座的形式进行宣传,使家长能够提高意识与自我运用普通话的能力,从而为孩子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长此以往,未来我们全民族的语法规范将指日可待。

三、大众媒体日趋方言话的今天,地方主义色彩较为严重

最近十几年,全国上下各大媒体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一批用方言主持的节目。这种主持风格的出现,打破了一直以来生硬的“播音腔”,人们开始被这种方言的亲近、幽默所吸引。随之带来的便是各大媒体收视率收听率的上涨,从而再加大力度开播新的类似节目。久而久之,当人们打开电视电台后,接收到的主流媒体都尽是方言。媒体是最有效的传播途径,具有导向性,它能够引导社会舆论的正确导向。而方言的日趋正常化普遍化,无疑影响着普通话的推广,也无助于公民对普通话的学习。因此需要很好的把握这个尺度,有关部门应科学系统的修订相关节目开设的审批规定,并且大力提高从业者的专业素养。根据国家规定,国家级和省级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播音员、节目主持人,普通话水平应达到一级甲等,其他的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播音员、节目主持人的普通话达标要求按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规定执行。因此,上岗的主持人首先要严格执行等级证书的上岗制度。其次,通过考级后不能放松要求,应时刻说好普通话,真正地熟练运用普通话。通过上级单位、传播者两者一起努力,真正意义上的树立说普通话的形象,促进公民整体普通话水平的提高。

四、除艺术类、师范类等需要普通话考级的专业有普通话的课程外,其他专业学生没有机会跟平台进行学习与再提高。普通话教学的普及面不够宽泛

在普通话水平等级要求中指出,“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影视话剧表演专业毕业生达到一级乙等,师范类中文专业毕业生达到二级甲等,其他与口语表达密切相关专业毕业生达到二级乙等”。因此,在校期间除这几个专业学生之外,其他专业没有开设普通话相关课程。很多学生没有机会学习普通话,没有会说相对标准普通话的人群提供交流的平台。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很多非艺术类、非师范类的学生对于普通话学习的诉求是很大的。曾经有个外地学生选择我的课程,他说自己来到外地学习听到的都是当地方言,选择我的课程就仅仅是想听听普通话,怕自己不会说普通话了。可见很多学生说普通话的意识是有的,但我们的普通话教学的普及面不够宽泛。即使有些学生的普通话能够说的比较标准,但周围同学、老师都说方言,久而久之,语言环境也会改变语言习惯,从而使普通话的推广再次遇到困难。因此应该在学校大力推广普通话教学,普遍或是大范围的开设、增设相关课程,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机会,使学生说普通话的意识提高,让更多的学生会说普通话。

五、应大力对政府机关、社会服务行业等部门进行普通话的推广,树立全民说普通话的思想意识

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九条规定“凡以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的岗位,其工作人员应当具备说普通话的能力”。但在工作生活中大部分人说普通话的意识比较薄弱,尤其是在经济文化不是很发达的地方,很多政府机关公务员或是社会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都是本地人,本土方言根深蒂固。很多人认为说方言会更有亲近感,容易与群众拉近距离,解决处理问题更方便。这些对普通话的推广造成了一定的难度。现如今,很多服务性行业没有硬性规定或是统一的服务性行业的普通话标准体系,他们对于普通话的学习的途径也并不多。因此,可以在考公务员时加入对普通话级别的衡量,在社会服务性行业设立有针对性的普通话学习与考级。在平时工作中,各单位也应大力宣传鼓励大家说普通话,开设一些有针对性的普通话短期学习班或是讲座。使大家说普通话的意识加强,并且有机会接受正规的普通话学习。从而做到自如准确使用普通话进行思想交流、信息传递,使我们全民族都能够说好标准的普通话。

参考文献:

[1]《幼师普通话教学改革策略研究》,刘红秀,2014年鲁东大学硕士论文,H193.

推广普通话活动的动员讲话 篇4

同学们:

你们知道么?每年9月份的第三周是全国推广普通话的宣传周。今年,9月11日至9月17日就是我们第九届全国推广普通话的宣传周。这次推广普通话活动的主题是“普通话,让社本文来自会更和谐,让生活更精彩。”推广普通话期间,宝山区将举行大型的街头宣传活动,广泛动员市民、教师还有学生积极参与推广普通话活动。我们广育小学的锣鼓队已在开幕仪式上作了精彩表演,赢得参加活动的所有来宾的一致称赞。我们各中队也将选出推广普通话员在班中带领同学们营造浓郁的普通话氛围,各假日小队也将成为“啄木鸟检字队”积极投入推广普通话活动,活跃在校内外,纠正身边的不规范字。同学们,“一句普通话,一份中国情;一口普通话,一颗中国心”“学好普通话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责任,用好普通话是每个中国人的骄傲”。

愿大家都能在家成为说好普通话的小标兵,在家成为说好普通话的小榜样,在社会成为说好普通话的小先锋.

推广普通话国旗下讲话稿 篇5

首先让我讲一个典故:在《韩非子》一书中“外储说左上”中说:齐桓公喜欢穿紫色衣服。紫色成了流行色,紫布脱销。齐桓公十分愁闷,就问宰相管仲该怎么办。管仲说:“大王您想煞这个风不要紧,可以先自身脱下紫色服装来,然后对身后侍卫说:我非常讨厌紫颜色。如果这时再有穿紫颜色服装的进来,您一定要对他说:你先回去脱掉你的紫色衣裳,我非常讨厌紫色!”齐桓公说:“好,我一定照这个办法去做。”这样做了之后,齐桓公的左右近臣当天就没有一个再穿紫色衣服的了。

我的普通话,大女儿捂着嘴“嗤嗤嗤嗤”地笑:大儿子、小儿子则一声不吭,眉头一皱一皱地,意思是很遭罪,敢怒不敢言:老婆就大声喊:“哎哟??哎哟??饶了俺娘们吧!”她的意思是:“救救孩子!”当我坚持说下去的时候老婆竟然说:“可叫你难受死了,再说滚出去说!”——大家说说,我这个普通话的水平真那么差,到了“药死人”的程度?我说的不是还可以吗?那么,她这样打击“推普先锋”,该当何罪?什么罪也定不上,这叫做习惯势力。

同志们!方言土语这套旧衣裳,是祖祖辈辈穿了几千年的啊!要想一下子换上普通话这件新装,真是谈何容易!难就难在千百万人的习惯势力,是最可怕势力!这样看,推普工作的任务就艰巨多了。要脱去方言土语的旧装,换上普通话的新装,而且要迅速,那就只要像齐桓公禁穿紫服的办法一样;从自身做起,坚决地、一下子甩掉旧的,一下换上新的,否则很难达到目的。

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从自身做起,要认真说,不但在课堂上说,在办公室说,还要在家里说,在公众场合说,到社会上说,这样才能真正创造一个人人说,时时说,处处说的推普环境,才算真正给学生做出了表率。

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讲话稿 篇6

——“推普周”活动讲话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同学们,我国是多民族,多方言的国家,共同语的普及程度是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更好适应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1986年国家把推广普通话列为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首要任务,1992年把推广普通话的方针由原来的“大力提倡,重点推行,逐步普及”调整为“大力推行、积极普及、逐步提高”,这12字方针的调整对全国推广普通话工作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自1998年起,经国务院批准,又将每年9月的第三周确定为全国推普宣传周。今年9月14日至20日(也就是本周),是第15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以下简称推普周)。今年推普周的主题是:“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我们伟大的国家,尽管有着各种不同的方言,但同时却拥有一种最亲切的乡音,一种令海内外所有中国人最自豪的语言,那就是普通话——我们的母语。我希望全体师生积极参与、热情投入,在参与中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合作精神,在活动中创建和谐的语言校园环境,把推普活动作为我们语文实践课来贯彻落实,把推普活动始终贯穿于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

同学们、老师们,语言文字是我们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和信息载体,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是我们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能力,也是体现我们人的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说好普通话,用好规范字,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今天所使用的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化的积淀,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是热爱祖国,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内容。一个热爱祖国的人,同时应该是一个热爱班级、热爱学校的人,我们应该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会宽容,学会礼让,学会尊敬长辈……。在平时的工作、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该多用:请、你好、谢谢、再见、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用语,使我们的校园更温馨、更和谐。

同学们、老师们,学校是推广普通话的重要阵地,“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的意识和能力,是每一位教师,乃至每一位在校学生自身素养的体现。因此,在本届推普周期间,向大家发出如下倡议:

1.在校园内,继续开展“啄木鸟”纠错行动,号召全体师生人人当推普员,对黑板报、宣传栏、学习园地、作业等进行检查,开展查找错字和不规范字的社会实践活动,强化用语用字的规范意识。

2.在校园内,积极倡导人人“讲普通话,写规范字,做文明人”,共创一个良好的校园语言环境。

3.在课堂中,积极倡导将“推普周”宣传的主题内涵融入到

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

4.在生活中,积极倡导让普通话成为我们的生活语言,做一位懂礼貌、讲文明的人。

5.在做好学校推普工作同时,我们还应该以学校为基点,走出校园、走入社区,积极参与社区的各种语言文字活动。

同学们、老师们,推普周是短暂的,但推普的任务是延续的、艰巨的。为推进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学校结合白银区语委“推普宣传周”的活动精神,已对本届推普工作的进行了全面部署,希望大家积极的行动起来,为进一步推广普通话,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谢谢大家!

新中国推广普通话的历程回顾 篇7

从1956年国务院发出《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算起, 推广普通话工作已经开展57年了;如果从1911年清末朝廷确定官话为国语, 民国初期推广国语算起, 推广普通话已经超过100年了。

民国政府推广国语是一种十分软弱的推动。言其软弱, 不但因为民国政府无法对军阀割据实行有效统治, 更因为落后的小农经济和分散封闭的社会生活对民族共同语的需求并不迫切, 在国力疲弱、文盲充斥、战乱频仍的那个时代, 普及民族共同语必然收效甚微。当然要充分肯定, 由于有一批有识之士奔走呼号和极力促成, 民国政府确认了以北京话语音系统为国语的语音标准, 制定了比较科学的注音符号, 出版了国音字典, 确定了小学语文课名为“国语”, 制作了一批国语影片和国语唱片, 在有限的铁路等行业实行以国语为工作语言等, 这些都为新中国推广普通话打下一定基础。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双翼——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催生了普通话书面语, 而普通话语音标准的确定, 则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成熟的标志。新中国成立后, 国家对推广普通话高度重视。1955年第四季度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工作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化学术会议确定了推广普通话的任务, 在随后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中, 普通话的内涵得到完整的表述:“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 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新中国的推广普通话工作, 至今可以分为这样几个阶段:

1.1956年至1966年上半年, 为政府启动、构筑基础阶段。以国务院成立中央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和发出《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为标志, 推广普通话工作全面启动, 在城乡学校、行业和军队大力推进, 广播、电影、电视采用普通话制作播出, 播出普通话和汉语拼音广播讲座, 举办大型普通话教学观摩会和普通话培训班, 出版普通话教材和工具书, 报刊、书籍采用横排, 公布《汉字简化方案》和《简化字总表》, 确定印刷汉字新字形, 制定并推行《汉语拼音方案》。推广普通话成为家喻户晓的事情, 建设了一支数千人的推广普通话骨干队伍。

2.1966年下半年至1978年, 为遭遇破坏、自发自流阶段。“文化大革命”期间, 推广普通话工作同其他各项工作一样受到摧残, 工作机构撤消或瘫痪, 行政推进和学术研究停滞不前。但普通话却随着“革命大串联”、“革命大批判”、“学习最高指示”、“上山下乡”、“五七干校”、“革命样板戏”而得到客观上大面积传播。这也算是一种黑色幽默。

3.1978年至1999年, 为全面恢复、逐步加强阶段。随着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 推广普通话工作逐渐恢复, 以中等师范学校和小学为开端, 加强普通话和汉语拼音教学。1982年, “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载入宪法, 是我国宪法第一次表述国家官方语言。随后, 《民族区域自治法》、《义务教育法》、《教育法》及多种法规、条例对推广普通话做出规定。1986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将推广普通话列为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首要任务。对师范院校、城镇中小学、职业中学的普及普通话工作实行“目标管理、量化评估”, 对普通高校提出普及普通话和语言文字规范化要求, 推动教师语言文字教学基本功训练。对广播电视、党政机关、商业、公交、铁路、旅游、邮政、部队等行业加强敦促措施, 举办面向公务员和社会各界的普通话大赛。颁布《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并启动普通话水平测试。自1998年起, 每年开展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1997年, (第二次) 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确定了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任务, 提出2010年以前“全国初步普及普通话, 21世纪中叶全国普及普通话”的目标。

4.2000年以来, 为依法推动、全面普及阶段。2000年10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诞生。该法首次确定了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的法律地位, 重申国家推广普通话, 普通话成为事实上的“国语”。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了相应的《实施办法》。以城市为单位, 对全国所有城市进行语言文字工作检查评估 (普通话的权重为0.4) 。启动全国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创建活动, 涌现出大批国家级和省、市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颁布《普通话水平测试管理规定》, 制定《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普通话水平测试规程》、《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评估标准》, 召开普通话水平测试管理工作会议, 依法对教师、大中专学生、国家公务员、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和公共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普通话测试取得巨大进展, 研发并应用普通话水平测试管理软件和自动化测试软件, 提高测试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得到广泛参与, 社会影响越来越大。推普工作向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拓展, 关注农民工和少数民族汉语师资的普通话培训。《2012-2020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 普通话在全国城市基本普及。

二、推广普通话面临历史上的最好时期

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大潮推动下, 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成为普遍而紧迫的社会需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20年来, 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成为推广普通话的强大客观动力。商品大流通, 信息大交流, 人才和劳动力大流动空前繁盛, 从语言应用的角度看是不同语言和方言的大交流、大碰撞、大融合, 其结果必然是大家服从中华民族的共同语——普通话。

义务教育的普及使得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得到普通话训练。60多年来, 从新中国初期80%的人口是文盲到目前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4%以内, 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为95%以上, 高中阶段普及率为44%, 高等学校毛入学率达到了20%以上。14年前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表明, 全国会认读和拼写汉语拼音的人口比例为44.63%, 另有23.69%的人口表示会一些汉语拼音;全国人口中能使用普通话的比例为53.06%;在城镇, 这个比例为66.03%;在大中城市, 这个比例已超过80%。可以肯定地估计, 目前这些人口比例有更大的提升。

有声传媒和通信科技的迅速发展也给推广普通话注入了勃勃生机。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电话、手机的高度普及, 使人们收听和使用普通话的机会大为增加。目前全国的手机用户已超过10亿, 发送短信成为比通话更重要的手机功能, 2012年仅春节期间全国短信数量就突破300亿条。现在还有几亿人用手机上网、玩微博。笔者10年前曾在珠江三角洲学校做过调查, 使用电脑和手机的青少年, 98.6%选择汉语拼音输入法。而使用汉语拼音输入法实际上是在说“无声普通话”。

素质是知识、能力和身心修养的综合反映, 其中知识是基础, 能力是核心, 身心修养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要条件。就能力而言, 语言文字能力则是诸如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等人生能力的基础。现在几乎所有的现代化企业对青年员工都提出会说普通话的要求, 普通话说得好的青年在求职时都能占有竞争的优势。学校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普通话交际能力。

广大人民群众的语言观念在迅速转变。方言与“封闭、保守、小农经济”等概念相联系, 普通话与“开放、时尚、信息时代”等概念相联系, 这样的观念逐步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以往认为改乡音说普通话是“撇京腔”、“打官腔”、“忘祖忘本”的老一辈人也逐渐接受了普通话, 甚至鼓励年轻一代要说好普通话。在经济较为发达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 “方言优越感”正在迅速淡化, 人们在使用普通话的过程中逐渐认同了普通话的实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香港澳门回归后与内地交往日益频繁, 港澳同胞学习和使用普通话的热潮方兴未艾, 把学习普通话看作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这个现象对广东地区的语言观念转变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对外汉语教学在海内外日益兴旺, 普通话的社会地位和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三、当前推广普通话工作的基本格局

自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巡谈话和1993年中共十四大确定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决策以来, 我国改革开放日益扩大, 市场经济迅速发展, 人员流动规模空前, 普通话的地位和作用逐步显赫起来。推广普通话工作必须主动适应社会前进的客观需求, 因此, 1992年国家语委将“大力提倡、重点推行、逐步普及”的推普工作方针调整为“大力推行、积极普及、逐步提高”。一是体现贯彻“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的宪法规定, 变“提倡”为“推行”;二是体现在30多年推普的基础上, 有可能实现“逐步提高”。1997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提出“2010年以前全国初步普及普通话, 21世纪中叶全国普及普通话”的奋斗目标。

为确保目标如期实现, 1997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指出, 要坚持普通话的法定地位, 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 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 并且提出“中心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要率先初步普及普通话”。在会议精神指导下, 1998年国家语委印发的《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宣传提纲》对推广普通话工作思路做了这样的表述:“以大中城市为中心, 以学校为基础, 以党政机关为龙头, 以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为榜样, 以主要公共服务行业为窗口, 带动全社会推广普及普通话。”《宣传提纲》还指出, 推广普通话工作以“目标管理、量化评估”、“普通话水平测试”和“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为三项基本措施, 不断加大行政管理力度, 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

从1991年起, 国家语委和国家教委遵循动态性、主体性等原则, 制定了评估标准, 对全国师范院校普及普通话工作实行逐校检查评估。普及普通话工作实行“目标管理、量化评估”就此发端。随后, 国家两委又陆续制定和实施面向城镇中小学和职业中学普及普通话工作的评估指导标准,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批省市级普通话校园语言示范校涌现出来。1995年, 国家两委对普通高等学校也提出普及普通话和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基本要求。与此同时, 国家语委还先后与建设部、商业部、国家邮政局等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商业系统、邮政系统等行业推广普通话的通知, 促成了城市公交车电子报站服务。1999年, 国家语委启动了面向城市的语言文字工作评估。评估对象包括政府部门、教育系统、公共媒体和公共服务行业, 评估“重在建设、重在过程、重在实效”, 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目前直辖市、省会、计划单列市共36个一类城市已全部通过检查评估, 实现了“普通话初步普及”的目标, 绝大部分二类城市 (地级市和州、盟政府所在地) 和多数三类城镇 (县级市和县城) 的语言文字工作评估也正在进行。北京市则连续多年深入开展街道 (乡镇、社区) 的“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单位”和教育系统的“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创建评估工作。

实践证明, 对推普工作实行目标管理、量化评估具有多种意义:其一, 把推普工作引导到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从而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其二, 把工作过程和工作成果分解成评估要素并赋以权重分值, 便于掌握进展, 及时调控;其三, 受检单位在一定程度上摆脱被动地位, 增强了工作主动性和自觉性。

1994年启动的普通话水平测试, 是语言文字工作进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又一重要标志。其意义也是重大的:

第一, 作为现代汉语标准形式的普通话, 本身有了科学的量化标准, 这是现代汉语规范化进程中重要的学术成就。作为汉语标准语的口语等级考试,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将应用语言学与教育测量学相结合的具有首创意义的考试形式, 在世界各国的母语口语考试中也是罕见的。一级甲等普通话为人们学习普通话提供了活的样本, 普通话水平测试有利于防止“地方普通话”的凝固和“新方言”的产生, 更使贯彻推普工作方针中的“逐步提高”有了量化的准绳。

第二, 有了普通话等级标准, 便于对不同方言区和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人员提出不同的普通话达标要求, 促成以普通话为工作用语的特定岗位人员持普通话等级证书上岗制度的实现。《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将普通话水平达标列入教师资格认定条件, 国家广电总局将普通话水平达标列入播音员、节目主持人的上岗条件, 人事部门对国家公务员、铁路等多种行业系统对特定岗位人员提出了普通话水平达标要求, 一些省市在地方性法规中规定大中专毕业生必须接受普通话水平测试。因此, 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实际作用远远超出了测定个人普通话水平的单纯意义, 已经成为涉及多种行业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事业。

普通话水平测试今后的主要任务, 一是继续扩大测试范围, 逐步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的人员范围以及报考教师资格和公务员资格者、与口语表达密切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公共服务行业直接面向社会服务的员工都纳入测试范围;二是要确保测试的质量和权威, 继续坚持“严密组织、严明纪律、严格管理、严肃监督、严防不正之风”, “统一标准、统一大纲、统一规程、统一证书”的“五严四统一”管理原则;三是测试本身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深入进行学术研究, 例如进行“分等级开考、量化与定性相结合进行评分”的测试模式研究, 以提高测试效率, 降低测试成本;四是继续推进管理信息化和部分测试内容的测试自动化。

1997年1月6日, 国务院第134次总理办公会议批准每年举行一次“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自1998年起至2013年, 全国推普周活动连续开展了16届, 在督促人们树立语言规范意识和推普参与意识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推普周活动由中宣部、教育部、人事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国家语委、共青团中央、解放军总政治部, 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直到各市、区、县的对口厅、委、局分级联合主办, 活动内容丰富多彩, 社会影响日益扩大。

连续多年的推普周活动的收获体现在:各级政府的重视程度逐年有加;活动内容和形式逐年丰富;社会各界参与面逐年扩大, 社会支持逐年增多;社会影响逐步扩大, 对促进干部群众树立语言规范意识和推普参与意识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项基本措施是围绕推普主题而相互支撑的整体。目标管理、量化评估是对团体 (单位、地区、城市) 的推广普通话工作的检查和督促;普通话水平测试是对个人掌握普通话规范程度的检测。前者针对团体, 后者针对个人, 前者侧重“应用”, 后者侧重“掌握”。实施普通话水平测试使法律关于特定岗位人员的普通话水平应达到一定等级的规定落在了实处, 在一定程度上使推广普通话这项“软任务”硬了起来。但如果仅有测试而缺少行政管理, 也无法实现普通话的应用, 因为“证书一到手, 方言又出口”的现象并非个别。语言的习得性决定着普通话的流畅程度和标准程度必须在经常使用中才能提高, 因此用带强制性的行政措施来监督是必需的。目标管理、量化评估和普通话水平测试, 二者似鸟之两翼, 不可偏废。

语言使用是能力, 是习惯, 更是一种意识决定的行为。人们的方言思维和对方言的熟悉程度是从小养成的, 绝非靠行政力量在短期内就能改变。如果把“要他说普通话”变成“他要说普通话”, 推广普通话工作就能事半功倍。目标管理、量化评估和普通话水平测试都是带强制性的政府行为, 其实施对于单位和个人来说免不了带上被动心态, 如果宣传教育跟不上, 一些人或可滋生对普通话的抵触情绪。开展推普周为中心的宣传教育活动是对带强制性的目标管理、量化评估和普通话水平测试两项基本措施的必要补充。16年来的实践表明, 以推普周为中心的宣传教育对于争取政府重视、舆论造势、社会支持、群众参与具有特殊作用。

四、学校普及普通话的主要成绩

学校作为推广普通话的最基本阵地, 坚持“三纳入一渗透” (纳入培养目标, 纳入管理常规, 纳入基本功训练, 渗透到德智体美和社会实践等各项教育活动中) 的推普工作指导思想, 全面实行所有教师持普通话等级证书上岗, 以普通话为校园语言, 以语文教学为主渠道, 师范专业及文秘、旅游、商业、邮电、交通等与口语表达密切相关专业的学生普通话不合格不能获得毕业证书。20多年来已经收到显著效果。据国家语委调查, 如今在受过教育的人口中, 会说普通话的人口比例分别是:小学程度是26%, 初中程度是56%, 高中程度是76%, 大专以上程度是87%。这些数据说明普及普通话在学校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 全社会的普通话应用水平已有明显提升。

1987年, 国家教委和国家语委对师范院校提出分阶段普及普通话的要求, 并跟踪进行指导和督促;1992年和1993年, 分别对所有中等师范和高等师范的普及普通话工作进行了检查评估。作为普及普通话的工作母机, 师范院校 (含教育学院、其他学校的师范专业) 先行一步, 为各级各类学校的普及普通话工作打下了基础, 做出了榜样。1991年至1995年, 国家教委和国家语委先后下发关于小学、普通中学、职业中学、普通高校普及普通话的“通知”“意见”“评估指导标准”等文件, 并跟踪进行指导、督促和检查评估。1994年, 国家教委和国家语委提出城镇中小学“普通话校园语言示范校”创建活动;2004年, 教育部、国家语委启动“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创建活动。实践证明, 示范校创建活动收到了8个方面的效果:进一步普及了语言文字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规范标准;增强了师生语言文字规范意识;督促学校落实“三纳入一渗透”要求;深化了教师语言文字基本功训练;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成为深化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有力杠杆;激发了教师学习语言文字理论和开展语言文字应用科研的热情;带动了更多学校加强了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地区和先进学校尝到了普及普通话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有效提高学生能力、有效促进素质教育的甜头, 因而从过去的被动推普转到自觉地深入思考、自觉地持久行动、自觉地科学指导的推普新阶段。

经过20多年的努力, 学校, 特别是所有师范院校、大部分城镇小学、绝大多数职业中学、很多城镇中学和一部分乡村中小学, 普及普通话工作取得了十分喜人的进展。目前, 多数城市的多数学校都能做到语言文字工作有人管, 校内有宣传环境, 教师的语言文字基本功得到明显加强, 很多学生说普通话已成习惯, “说普通话、用规范字”已成气候, 涌现出大批实现普通话成为校园语言的学校。这样的先进学校不仅出现在城市里, 甚至也出现在许多乡村里。

但是, 从全国面上来看, 情况还不能令人完全乐观。目前, 在重视程度上和工作效果上, 乡村不如城市, 中学不如小学, 高校不如中学的现象仍属普遍, 普通话成为教学语言和校园语言对于一些学校来说不但还有很大的推进难度, 甚至还有认识上的不小阻力。不但在乡村, 而且在城市, 用方言讲课仍是常见现象, 南方一些重点方言区对教师普通话达标的要求还比国家要求低一个等次。当前很多学校重升学轻素质, 重知识轻能力, 重书面语轻口语, 重外语轻母语, 重花拳秀腿轻文化内功的倾向, 极大地妨碍着素质教育的深化, 自然也妨碍着普及普通话工作的进程。在大中专毕业生求职过程中, 普通话说得好的在求职中获胜的比比皆是, 而说不好普通话的在求职中败阵的亦大有人在。实践表明, 不掌握国家通用语言的青少年无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普及民族共同语是任何国家任何民族在走向工业化信息化进程中必须完成的基础工程, 国民教育则是基础之基础。周有光先生说, 学校以民族共同语为校园语言是国民教育成年的标志。实现这一点, 尚需我们做长期不懈的努力。要使全体校长和教师深刻地认识到, 使学生熟练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是对学生的一生前途负责。

五、当前推普的主要难点是更新语言观念

语言应用是一种能力, 也是一种习惯, 但是否想具备某种能力, 是否想改变某种习惯, 却是受观念支配的。当前推广普通话的主要难点不在于还有多少人不会说普通话, 而在于很多人的语言观念仍然滞后, 特别是很多地方、很多单位的领导对推广普通话重视不够, 甚至不以为然。语言观念是时代观念的反映。小农经济时代, 人们的语言观念与其生活方式相对应, 人们不愿轻易舍弃方音, 以少小离家而乡音无改为自豪。工业化社会则不同, 社会化的工业大生产不但使全社会联结成一个大联动机, 而且需要劳动者具备必需的文化知识和语言能力。发达国家早在工业革命时期就重视普及教育和普及民族共同语, 而今天进入信息化社会, 普及民族共同语更成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欧美工业化程度高的国家的语言生活历史完全证明了这一点。我国虽然近30年来经济发展很快, 但滞后于社会发展的旧的语言观念仍然支配着很多人的意志和言行。

上世纪90年代初, 粤方言优越感曾甚嚣尘上, 有人曾公开扬言“粤语北上”, “不会说普通话照样发大财”。但曾几何时, “粤语北上”的口号淹没在普通话南下的大潮里, 因为它无法抵御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给普通话注入的强大生命力。如今, 普通话已经盛行于包括广东、上海等传统强势方言区的全国各地, 但并不意味着方言区所有人的语言观念都已经更新。事实上, “时代的需求, 时尚的追求”代表的新语言观念一直在同“宁卖祖宗坑, 不改祖宗声”代表的旧语言观念做斗争。尽管推广普通话有法律依据, 有政府背景, 有市场经济舞台, 攻势强大, 方言观念不仅占不了上风, 而且不断衰减, 但残存的方言观念和顽固的方言习惯总是以各种形式抵御普通话大潮, 给当前推广普通话带来的困难仍不可低估。这种小农经济式的语言观念若存在于领导同志头脑中, 必然把推普工作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许多政府公务员仍操方言执行公务, 用方言播出的新闻节目在地方电台电视台有增多的趋势, 教育系统冒出要教学生学方言的苗头, 个别学者提出要“保卫方言”的口号, 个别校长当众抵制推广普通话, 等等, 都告诉我们, 推广普通话面临的观念上的阻力绝对不可低估。

所以, 大力宣传语言规范意识是现代意识的体现, 也是国家意识、法制意识的体现, 应该成为推普宣传的重要内容。

宣传推广普通话, 不仅要宣传推广普通话是执法行为、政府行为, 更重要的是要宣传普通话的实用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普通话是唯一通行全中国和全中华民族的通用语言, 这一点是任何其他民族语言和汉语方言所无法匹敌的, 普通话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大潮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普通话成为国民教育、公共媒体、政府公务和公共交际的首选用语, 还因为它具有历史悠久、承载丰厚的文化价值和听觉优美、表现力强的审美价值。普通话是真善美的统一体。宣传、教育、引导, 使普通话由政府推行变成政府推行与人们主动认同相结合, 是今后推广普通话工作应当追求的新境界。

六、处理好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的关系

普通话是现代汉语的标准形式, 方言是汉语的地方变体。普通话与方言始终是推普工作中矛盾着的两个方面。

普通话不是无源之水, 无根之木, 它孕育于方言, 吸吮方言的乳汁营养, 植根方言的土壤之中。但经过悠久历史的锤炼和扬弃, 普通话拥有浩如烟海的书面语材料, 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实现了规范性升华, 成为事实存在的民族共同语和法律确认的国家通用语, 在国民教育、公共媒体、政府公务和公共交际场合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语言。

汉语方言也是中华民族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为局部地区人民服务, 也具有相当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 至今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方言承载着古老的民间习俗和丰富的地方文化。与普通话相比, 方言的生活色彩更绚烂, 乡土气息更浓郁, 与老百姓的油盐酱醋、家长里短水乳交融, 在沟通群众生活交际和增进亲情乡情方面发挥着普通话难以取代的特殊作用。

推广普通话工作从一开始就声明, 推广普通话不是要消灭方言, 方言既无必要消灭也非人力可以消灭。推广普通话是要求人们在使用家乡话的同时再掌握通行全国的民族共同语, 成为一种“双语人”。这是工业化、信息化社会对社会成员的起码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必然要构建和谐的社会语言生活。

和谐的社会语言生活应该是:普通话与方言和睦相处、各司其职、共同发展。在国家公务、教育教学、礼仪庆典和公共交际中由普通话唱主角儿, 在亲朋好友、邻里街坊、乡党聚会等日常生活和休闲娱乐场合, 方言尽可以大显身手。在广播电视中, 新闻专题节目、科学教育节目、文体卫生节目、少年儿童节目、严肃音乐节目等以普通话为播音用语, 在戏曲曲艺节目、娱乐节目 (包括娱乐性电视剧和戏剧小品) 和乡土生活节目中, 方言可以继续发挥沟通亲情乡情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独特作用。

共同语和方言的发展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普通话在发展过程中将继续从方言中汲取营养, 而方言在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普通话的影响, 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呈现向普通话靠拢的趋势。方言的这种发展趋势是客观的, 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国民教育水准提高的必然。不能将方言向普通话靠拢的现象“归罪”于推广普通话, 因为同普通话相比, 方言毕竟处于弱势地位。事实上, 推广普通话工作已经近60年, 但真正取得显著进展也不过是最近十余年的事情。普通话空前传播的根本动力是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国民教育水准的提高, 广播、电视、录像、电话、互联网、卡拉OK等有声传媒的普及, 以及电脑、短信这样的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普及。在这样的社会进程中, 方言 (特别是覆盖地区较小的小方言和土语) 的发展呈现萎缩的趋势, 则是历史的必然。

毫无疑问, 方言需要保护。从上世纪50年代起, 国家在制定语言政策和语言法律方面, 在方言调查和资料收集方面, 在拯救戏曲曲艺等地方传统艺术方面, 一直对方言采取多种必要的保护措施。但是, 保护方言并不意味着使方言在所有场合都与普通话平起平坐。保护不等于推广, 要保护的是方言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 而社会语言生活中的主角地位, 方言不得不让位给普通话。

和谐的社会语言生活, 就是以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为主导, 同时容纳多种民族语言和多种方言, 使得社会语言生活呈现主体化与多样性和睦相处, 共同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总之, 对当前推广普通话形势可以做这样的评价性估计:从全国来说, 推广普通话工作已经步入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新世纪推广普通话工作出现了“语言立法并依法推进”、“明确一个中心、四个重点领域、三项基本措施的工作思路”、“全社会共同参与”、“宣传普通话的价值”、主张“构建和谐的社会语言生活”等亮点, 呈现历史上最好局面。但是, 在更多的地区和单位, 推广普通话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并且面临着许多不可低估的困难, 在国家和省市的部门之间, 在教育系统内部, 都还存在着需要进一步协调的任务。广大农村、农民是今后的推普工作重点。推广普通话仍然任重而道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大力推广普及普通话, 有利于我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 也有利于各地各行业的自身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 更有利于个人才华的充分展示, 是符合全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历史性任务。

推广普通话、保护方言 篇8

学说普通话,研究普通话,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我国推广普通话的政策一再表明:推广普通话并不是禁止说方言,更不是要消灭方言,而是要在会说方言的基础上还要学会国家民族的主体性语言——普通话。早在1958年周恩来总理就说过:“我们推广普通话,是为的消除方言之间的隔阂,而不是禁止和消灭方言。……方言是会长期存在的。方言不能用行政命令来禁止,也不能用人为的办法来消灭。”所以,说方言和对方言的研究与推广普通话并不矛盾,我们还要继续说下去并发扬光大。因为方言里有比普通话丰富得多的生活、情感用语,在动作的细微区分、事物的形状描绘等方面都更具体。这是方言比普通话往往要生动幽默、有趣传神、在文艺表达里更受欢迎的原因。

关山迢迢,隔不断缕缕乡情;岁月流淌,掏不尽句句乡音。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不但没有冲淡方言的运用,反而深化了人们的这种乡土情结。

乡音中有童年的记忆,有故乡的温馨。中老年人喜欢,是怀旧、恋旧,乡音是他们回忆的精神土壤;青少年喜欢。是好奇、喜新,乡音满足了他们认知的惊喜;客居他乡的人喜欢,是乡思、乡愁,乡音是他们故乡情结的载体。总之,乡音寄托了尘嚣世界中人们精神世界的故土情怀,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远离都无法使之泯灭。因此,挽救濒危语言,挖掘整理和研究方言是我们精神的内在需要。

固守本土,也许对乡音不以为然;一旦远走他乡,它便成了生命的一种烙印,是牵系在心头的一根细绳,扯动一下。便颤悠悠生出无可言状的激动。即便随时间流逝、环境变化,我们的语言有所改变,但我们依然深深感到,每个人,尤其是为生活而远离他乡的人,乡音如一坛醇香的老酒,伴其一生。倘若乡党他乡邂逅,推杯把盏,浓浓的乡音缩短彼此感情的距离。

乡音总是紧密地联系着乡情,逢年过节回家探亲,迈出车站被一片乡音包围时,你就会想到“少小离家老大还。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首诗。在外工作或求学的人,回到家乡如果说普通话,大家往往都觉得别扭。如果说不标准的普通话或其他方言,影响就更坏,甚至会使很好的亲友产生隔阂。因为在家乡人的心中。乡音在,乡情便在,虽有些偏执,但又合情合理。

像这样,方言不能消灭,实际上也消灭不了。汉语分布地域如此广泛、承载着如此丰厚的地域文化,即使普通话普及率达到lOO%,人们在掌握普通话的同时,也不可能完全脱离方言,因为推广普通话,是要求人们有能力使用普通话,并不是绝对不允许说方言。

推广普通话肯定不是要消灭方言,两者是共存的。可是在很多人的眼中把推广普通话和保存方言对立起来了,实际普通话推广是有条件的,并不是要求人们时时刻刻都要讲,而主要是作为工作语言。

方言是我国极为丰富的语言资源,在语言交际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方言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份文化遗产,一部历史教科书,它反映出一定地域内的历史面貌;方言是人类社会生活的记录,民俗风情的载体;方言是区域文化心理的寄托。邻里之间谈谈家长里短,说说方言何妨?地方戏曲,如果离开了方言,还能不能为当地的人们接受?人人都离不开语言,人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在不同的场合选择说普通话还是说方言。但是如果不会普通话,那就没有选择的余地,面对听不懂自己方言的听者,岂不会很尴尬?三个人在一起说话,两个同乡一味说方言,置第三者而不顾,起码很不礼貌。推广普通话不是消灭方言,是使公民在使用方言的同时也掌握国家通用语言,并在正式场合和公共交际场合自觉地使用普通话。

普通话以官话方言为基础,有广泛的地域优势,普通话还是书面语的基础,普通话的首要地位无可替代。方言向普通话靠拢是客观规律,大势不可逆转。但是普通话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普通话过去吸收了方言中许多具有表现力的成分。在继续发展中仍然要不断吸收方言的营养来丰富自己。

上一篇:XX年护士工作心得体会下一篇:提升店面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