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计划实施方案(共11篇)
一、培养目标
公司计划在三年时间内,以“种子计划”和“核心员工培养计划”为先行机制,并逐步实施“基层管理者成长计划”、“管理者提升计划”、“管理者继任计划”等管理机制,实现建立清晰、规范的人才梯队管理及人才储备继任体系,确保公司管理人才、专业人才等的内部高效供给。
二、培养原则
核心员工培养计划将遵循“统一规划”、“分级培养”、“动态管理”的原则,实行公司统一制定指导原则、明确各级职责分工、优化人才梯队动态管理等,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及培养制度,为员工提供职业发展规划及能力开发机会。
三、核心员工评定
公司核心员工的评定主要是针对公司内各基层岗位的表现优秀、有培养潜力及富有上进心的员工,具体评定要求如下:
1、基本要求:
(1)公司工龄一年以上,专科以上学历;
(2)诚信积极、有责任心,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操守;
(3)认同企业文化并忠诚于公司;
(4)执行力强,高效完成各项任务,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
(5)绩效考核的业绩表现优秀。
2、选拔流程:
(1)由公司人力资源部牵头组织成立评选委员会,组织各项目公司及部门进行每年一次的选拔,以员工自荐和部门负责人推荐相结合的方式实施;
制度文件
(2)核心员工的评选的比例:不超过各部门/项目部基层岗位的25%;同时上的核心员工也应参加评选且重新当选可不含此指标之内;
(3)评选步骤采取员工自荐或推荐——评选名单与申报表公示——组织评选委员会评选——结果公示与意见收集——总经理审批;
(4)核心员工的日常事务管理工作由人力资源部负责,并按培养阶段进行考核,优胜劣汰,进行循环管理。
四、培养方式:
公司核心员工的培养采取“五个一”的培养方式,即核心员工每要进行“一对一提升指导”、“一次工作提案”、“一次集中培训”、“一篇读书笔记”以及“一次总经理座谈”等;
(1)“一对一提升指导”是指每位核心员工在当均由人力资源部指定包括副总经理、总监、高级经理等作为核心员工一对一的指导老师,指导其工作发展及素质提升等;
(2)“一次工作提案”是指每位核心员工担负着企业发展的基层意见调研或创新提炼的重任,每根据岗位或企业实际编写一份工作提案报告交人力资源部;
(3)“一次集中培训”是指每由人力资源部邀请内部或外部的培训师、培训公司给予全体核心员工不少于 2 天的培训;
(4)“一篇读书笔记”是指核心员工每在指定书目中选取一本书进行仔细阅读,并写出读书笔记,进行集中交流和笔记分享;
(5)“一次总经理座谈”是指每由人力资源部组织全体核心员工与总经理/副总经理进行一次座谈会,可直接与总经理探讨企业发展或经营管理的各种问题,以展示自己的才华。
(6)核心员工所在部门/项目部的负责人,对核心员工的培养管理负有非常重要的责任,其部门/项目部核心员工的成长情况将作为评定部门/项目部负责人管理绩效的重要方面。
(7)核心员工的培养会根据其发展的实际采取轮换岗位的方式,以丰富其知识和技能;同时安排其参与公司的重要项目,提升其工作技能。
五、管理办法
(1)首次被评选为核心员工的,考察期为三个月,考察期内符合各项要求,正式升为“核心员工”;
(2)核心员工每进行评选,上的核心员工也同样参加评选;如第二年仍被评选为核心员工,则为“一星级核心员工”、第三年为“二星级核心员工”等依次类推,任何一年落选的,次年重新进行评选的个人资质从头开始晋级;
(3)为增强核心员工的激励作用,对“核心员工”、“一星级核心员工”、“二
星级核心员工”等荣誉员工给予每月 200 元、300 元、400元的补贴;
(4)人力资源部于每年组织一次核心人才盘点专题会,根据岗位要求的业绩指标、工作态度、日常沟通、执行力等要素对人员进行梳理,对核心员工提出建设性意见;
(5)人力资源部负责核心员工的评定以及每季度实施督查工作,对不符合要求的核心员工随时提交评选委员会进行表决意见,并提交公司总经理审批执行。
六、晋升发展与留用
(1)在有晋升机会的情况下,在同等竞争条件下,核心员工享有优先晋升的权利;
(2)核心员工在中置国际公司内是流动和资源共享的,人力资源部、部门负责人、核心员工指导老师均有责任和义务推荐核心员工晋升到合适的位置;
(3)核心员工提出辞职的,须进行不少于2轮次面谈,且必须所在部门/项目负责人和人力资源部负责人都进行面谈,予以挽留。
七、核心员工培养计划执行:
本计划自发布之日起开始试行。
附:
《核心员工推荐表》
《核心员工评选表》
《核心员工考核与面谈表》
《意见》明确提出, 各地各校要通过自主招生、入校后二次选拔、设立面试环节等多样化的方式, 遴选乐教适教的优秀学生攻读师范专业。师范生培养要走出高校这个“象牙塔”, 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新机制, 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资源、教学团队、实践基地、教学研究及培养质量评价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协同。根据需求不断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 大力增强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意见》强调, 师范院校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通过建立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和教育实践经费保障机制、实施高校教师和中小学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的“双导师制”、建立标准化的教育实践规范等举措, 提高教育见习实习等实践教学的质量。《意见》明确要求, 建立高校和中小学教师专兼职结合的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共同体, 鼓励高校与中小学、教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和教育行政部门积极探索“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等教师发展新机制。
教师培养必须适应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的全面渗透深刻影响着教育理念、模式和走向, 教育发展必须适应信息化时代的特征。《意见》强调, 要推进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研究型教学改革, 着力提升师范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变革教师教学方式和师范生学习方式, 提升师范生信息素养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的能力。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项工程”的实施,以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为重点,以带动广大农民创业增收致富为目标,本着党委政府推动、部门组织实施、社会资源参与的原则,通过培训培育、政策扶持、资金支持、激励引导等措施,为我省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培养大批懂生产、善经营、会管理的现代新型农民,促进我省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发展。
二、目标任务
利用3年时间,在全省农村培养1万名思想解放观念新、科技兴农能力强、致富带动作用大的农民创业致富带头人,全省每个行政村至少有1名“兴农带富之星”。
三、培养对象
(一)遵纪守法,在群众中有较高威信,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有较强的带动能力,有意愿和能力带动周边农民发展生产、增收致富的农民。
(二)重点培养种植、养殖、园艺特产业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创)办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农村经纪人和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毕业学员。
(三)加强对农村党员、农村青年、农村妇女创业致富带头人的培养。
四、实施步骤
(一)遴选确定。全省“兴农带富之星”遴选确定工作,按照农民自愿报名、村委会审查推荐、乡镇党委政府审核、县(市、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审定汇总、报县级人才办备案的程序逐级推荐和遴选确定。“兴农带富之星”遴选确定具体操作办法和资格条件由各县(市、区)农业部门制定,并经同级人才办同意后具体组织实施。各市州按照省里统一下达的任务指标,根据所辖县(市、区)行政村的实际,分解落实到各县(市、区)。各县(市、区)严格按照本地制定的操作办法组织实施。
(二)培养扶持。“兴农带富之星”的培养主要依托农业大中专学历教育、绿色证书培训、阳光工程培训、农民创业培训、农村妇女“双学双比”等各类项目资源和载体,通过集中办班培训、专家技术指导、外出考察交流、实践操作学习等多种有效形式进行。同时,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对“兴农带富之星”重点给予扶持。在农机具购置补贴、重大技术补贴、棚室园区建设补贴、农民专业合作社项目扶持资金等方面,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在牧业小区建设等强牧惠牧政策方面,优先给予扶持;在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政策上,对符合相关条件者,适当提高贷款额度。“兴农带富之星”在创业带富上,可连续3年享受上述扶持政策。
(三)表彰奖励。“兴农带富之星”表彰奖励工作,实行省、市、县三级从上到下分配指标、层层推荐、分别表彰。每年表彰一次,每个“兴农带富之星”三年内不重复表彰。3年期间,县级表彰1万名,市级表彰1000名,省级表彰100名,分别由各级党委或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在每年各级农村工作会议上进行表彰,并颁发相应证书和奖金。具体表彰奖励办法另行制定。
五、组织管理
(一)加强领导。吉林省万名兴农带富之星培養计划在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由省农委负责牵头组织,省畜牧局、省供销社、省工商局、省人保厅、团省委、省妇联等部门根据职责,指派专门联络员,共同组织管理。计划采取省市统筹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以县为主的管理模式。省里负责政策制定、监督检查和表彰奖励省级“兴农带富之星”,市州负责本地工作的统筹协调、监督检查和表彰奖励市级“兴农带富之星”,县(市、区)负责计划的具体实施、政策落实、指导服务以及表彰本级“兴农带富之星”。县(市、区)作为“兴农带富之星”具体组织实施的主体,必须明确专人负责,加强管理调度;各级人才办负责计划的协调指导工作;各级农业部门负责牵头组织实施工作,健全“万名兴农带富之星”数据库,做好数据库的更新和维护,确保数据库发挥作用;各级牧业、供销、人社、工商、共青团、妇联等部门结合各自职能做好配合工作。
(二)督导检查。各级人才办、农业部门根据工作需要,联合相关部门对“兴农带富之星”培养工作进行不定期检查,督促各地搞好管理和服务工作。监督检查结果作为评先选优的重要参考指标。
一、公司内部讲师培养计划方案说明:
为有效推动公司各层制、各类别培训工作,实现公司内部知识与信息共享,建立内部讲师体系,提高内部讲师授课质量,提升培训教材制作能力,实现公司内部讲师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规范性和有效性,特制定本方案。
二、内部讲师培养计划的目的:
1、培养公司内部讲师队伍;
2、提升公司现有内部讲师整体授课能力;
3、教材编写以及课程开发能力。
三、内部讲师的任职要求:
1、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协调能力和组织能力,善于倾听;
2、较好的文字功底、语言表达能力;
3、思维敏捷;
4、团队合作精神较好。
5、熟练使用办公软件、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和知识。
四、内部讲师培养对象和提名方法:
1、各门负责人在所在部门内提拔可培养人员(1-2名)(例设备管理培训中设备课推荐一位较专业人员进行公司人员全方位培训、作业操作技能培训可由生产部内部推荐,以此类推,公司中若举行相关培训即有相关内部讲师进行培训)。
2、由各部经理提名选拔内部讲师资格人员,填写《内部讲师提名表》交至人力资源部后进行现场培训评估,考核合格后任职为内部讲师,实行讲师人员备案。
五、职责:
1、人力资源部
(1)负责《内部讲师培养计划》的启动、推进、组织、实施、评估与反馈以及改进工作;
(2)负责对内部讲师所授课程进行跟踪及评估;
(3)统计与分析参训员工对内部讲师的满意度。
(4)负责组织开展内部讲师的相关活动以及日常管理工作;
(5)负责对内部讲师进行奖励和总结工作
2、内部讲师
(1)根据公司员工培训需求,编写或开发有关课程,如培训标准教材、案例、授课PPT文档、试卷及答案等,并定期改进;同时将课程资料、教案、讲义、考试结果等交人力资源部
备案;
(2)负责讲授培训课程;
(3)负责对其他讲师的授课技巧、方法、案例、课程内容等提出改进建议;
(4)协助人力资源部建立并不断完善公司培训体系;
六、内部讲师培养模式:
内部讲师培养将采取以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演练为主,辅以其它形式(分享会、研讨会以及参
七、内部讲师激励:
1、每季度对授课满意度较高、受训学员评价较好、授课时数较多的内部讲师,将其名单在公司宣传栏公布。
2、内部讲师工作表现将作为“优秀员工、内部晋升”等考核依据。
3、年底将对公司内部讲师进行评比,评出优秀内部讲师(课程效果评估达85分以上、得到大家的广泛认同且对教材编写和课程开发质量较高的)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鼓励奖等四个奖项,并分别给予相应的现金奖励,同时颁发《公司优秀内部讲师》证书;对于明显不合格的内部讲师将取消内部讲师资格。
八、相关表单
国培英语一班 喻利(湖北省黄州区陶店中学 438022)
青年教师是学校师资队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后备力量。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好坏、业务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我校青年教师多,青年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石和中坚力量,因此青年教师的培养是我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青年教师培养工程,建造一支师德高、业务精、理念新的青年教师队伍,不仅有利于提高我校的综合教育教学实力,更为我校打造优质教育环境,优质师资,优质教学质量的“三优”工程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一、培养目标
1、热爱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敬业爱岗,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2、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能够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具有扎实精深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素养,能够独挡一面,高效优质地承担教学工作;具备较强的教育管理能力。
3、具备一定的教科研能力,能独立承担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成为学校教育科研骨干。培养一批能够在区级以上学科竞赛、教学比武、教坛新秀等比赛中脱颖而出的青年教师,使之早日成为校级以上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
二、培养对象
新毕业分配到我校英语组,教龄在4年(含4年)以下的教师;职称为初级的教师;刚大学毕业的资教教师。
三、培养措施
1、组织到位。学校成立青年教师培养领导小组,共同做好这项工作。领导小组不仅关注青年教师业务素质的提升,更注重职业道德的培养。为每位青年教师配备一名指导教师全程跟踪其思想和业务成长历程,实行谈话制度,定期交流思想,引导青年教师努力提高职业理想。为部分青年教师搭建平台,结“同伴互助”对子,相互学习提高,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提升自我。
2、激发内需。尽力挖掘青年教师自我实现的需求,引导他们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自己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期望,真正领悟生活和工作的真谛,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要求青年教师为自己量身定制成长蓝图,制定《教师个人成长规划》,并扎扎实实落实个人成长计划。这份计划由青年教师自己制定,由青年教师培养领导小组督促实施,创设发展平台,每年对实施情况进行考核,对成长快,进步大的优秀青年教师进行适度激励。
3、帮扶(互助)得力。
①结对子。学校采用“自我培养、外力援助”的方法,为部分青年教师配备一名指导教师,指导老师在青年教师成长中遇到问题和困难时给他们出点子,指路子,为他们排忧解难。
a.师徒结对后,指导教师每学期期初与指导对象共同制订好学习计划,落实平时每次的帮扶内容,制度化,规范化,有效化,注重青年教师成长过程的点滴进步,期末写好学习小结。
b.指导教师耐心指导,尽心尽职。平时多关心青年教师的日常工作,包括备课、批改、业务知识学习、班主任工作等各个方面。对青年教师的备课、上课要把好关。每月至少听取结对青年教师研究课一至二节,并及时进行评课、指导、反思,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实现教育教学工作的最优化,实现双赢。
c.青年教师要好学多问,勤思多写。每月至少听取指导教师示范课一节,并写好听课反思。每月向指导教师汇报一节高质量的研究课,要结合指导老师的评课及自己的思考,及时写好教学案例或教学随笔。
d.同伴互助的教师,每月相互备课至少1次,相互听课2节,并及时写好教学案例、教学随笔、听课反思。
②搭台子。尽可能给青年教师创造条件,提供机会,鼓励青年教师登台亮相,崭露头角,尽显才华,大胆使用德才兼备,能力较强的青年教师担当教育教学重任,为他们的成长铺平道路。
a.优先考虑青年教师参加外出学习、考察活动。为青年教师提供一些特级教师和优秀教师的讲课实况录像,请相关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课堂分析,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掌握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b.积极开展各种业务素质练兵活动,为青年教师提供各种教学信息,推荐优秀文章在各类刊物上发表。
c.争取机会承办区级的教学研讨、观摩活动,推出一批师德修养好,教学理念先进,教学基本功扎实,课堂教学特色明显的青年教师。
d.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如“教师专业化成长”论坛、专题沙龙、青年教师座谈会、青年教师教学素养比赛和青年教师汇报课展示活动等提高教师的师德、业务素养。e.对有发展潜质的青年教师进行重点培养,通过压担子,导师辅导,优先给予外出学习机会等手段促进其尽早成熟成为骨干教师。
③压担子。以校本教研为抓手,加大青年教师培训的力度和密度,对不同层次的青年教师提出不同的教育教学要求,帮助其更快、更好地发展。
被帮扶的教师:每周听课一至两节,每月写好一份有一定质量的评课,每学期上好一节教研组的公开课,教育教学质量能达到年级平均水平。认真阅读各类教育教学名著和杂志,及时了解教育教学动态,学习有关新课程的理论,大量搜集多方教育教学信息,认真做好读书摘记,每两个月写好一篇教育随笔。有个人的研究小专题,每学期写好一篇较有质量的论文,并能在校级以上交流、发表或获奖。每学期写好一份个人成长阶段性总结。
同伴互助的教师:推广“十个一”活动,即:每学期精读一本教育理论专著,写好一篇心得体会;设计一篇优秀教案,上好一堂精彩的公开课,进行一次深入的教学反思;参与并主要承担一次课题研究,写好一篇教育科研论文,拟出一份能体现新课改理念的试卷,帮扶一名贫困生或转化一名后进生,在区级或以上刊物上发表一篇论文。
四、培养途径和方法:
1、发展规划:每人写出自己具体的“发展规划”。
2、组织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教育科研基本知识、师德修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班主任工作、现代教育技术、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提高等内容。
3、理论学习:培养良好的自我学习习惯,每学期至少要读一本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做好读书笔记,并写出心得。
4、教师沙龙:学校或教研组组织教师相互交流,探讨教学体会、畅谈教学感受、倾诉教学困惑、研究解决方法、介绍成长经历;或就某个专题开展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学校给他们创造学习和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5、参观学习:学校组织青年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听课评课、对口交流等活动。
五、奖励办法
1、培养指导工作负责的指导教师,学校给予奖励和表彰,并在职称评定和评优评先中适当加分。
9月份:
1、着重培养幼儿能专注地听老师说话。
2、开展多技巧的教学活动。以新颖的教学手段去吸引幼儿。
10月份:
1、着重培养幼儿别人对自己说话时,能集中注意地听。
2、开展一些游戏活动,使得幼儿与幼儿有更多的交流机会,在游戏中,教师指导幼儿要专注听对自己说话的人。
11月份:
1、别人在说话时,要保持安静,有礼貌地倾听。
2、开展讲故事比赛。
12月份和1月份:着重培养幼儿看着对方的眼睛,注意口型、表情和姿势,要作出相应的反应。
一培养理念
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 依托现有资源, 强化学生主体地位, 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和个性发展的氛围, 形成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我校定位于培养“基础理论适度、口径适中、重视应用、强化工程”的“理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卓越计划班的教学, 结合了学校的特色与传统, 树立新的培养理念, 实行“3+1”的教学体系, 即在学校学习三年, 在企业学习一年。
二培养方案制订原则
第一, 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规律, 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 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作为高等教育主体之一的学生, 更是高等教育服务的首要目标, 因此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应结合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 统筹整个计划培养过程, 在牢固掌握理论知识基础上, 充分锻炼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协调发展和全面提高。
第二, 全面落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全面实行“工学结合、校企互动”的实践教学运行机制, 对实验课、实习实际训练、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各个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整体优化设计, 形成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结构和功能优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 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职业岗位素质、创业与就业素质、职业迁徙和职业发展素质的培养, 注重工程人才各项能力的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 把素质教育、工程实践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迁徙能力。
第三, 以行业实际需求与工程技术发展为导向, 优化课程体系, 更新教学内容。“卓越计划”的主旨就是让工程教育回归工程, 因此对人才的培养不再只局限于校园, 人才培养计划方案的制订, 必须联合企业资深人员, 全程参与, 以行业需求为基础, 结合工程技术发展前沿, 依托学院现有的人才培养基础, 制订全新的富有工程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计划。重点就是优化传统的课程体系设置, 更新教学内容。我校为此聘请了一些具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作为我校的兼职教师, 为学生带来了生动的课程以及一些实践经验, 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第四, 强化实践教学, 突出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为指南, 从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标出发, 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我校成功地实施了“十百千万”计划, 通过引导学生建立各种各样的学生社团、兴趣小组, 科学安排第一课堂的实验训练、实习、毕业设计、毕业实习和第二课堂活动等教学环节, 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 为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第五, 课程设置应当体现出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 进一步推进符合工程能力培养规律的研究性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在课程设置和实际教学过程中, 要将研究性学习的理念体现在课程设置上, 通过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基于案例的讨论式学习和基于项目的参与式学习等形式, 将学习知识与研究问题相结合, 训练学生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部分, 对此可从四个方面予以规定和要求, 确保各专业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
第一, 学院应进一步完善卓越计划各专业的培养方案, 由教学委员会对方案进行论证。专业方案要符合通用标准要求, 体现专业优势和特色, 适应行业的发展要求, 以工程技术为主线, 将培养标准导入课程体系, 依据培养标准对课程体系进行整体设计, 促进学科融合和课程体系整合, 创建一批综合性、方法性和实践性课程, 确保卓越计划教育目标在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中的实现。同时还需要严格按照教育部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和学位评估的要求, 开出专业综合实验课程。我校在通识教育课程这一块, 改变了以往的满堂灌的做法, 通过以学校党委书记的带队调研, 第一次在我校成功地实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方面的改革, 大大地压缩了理论课时, 增加了实践课时, 不仅获得了学生的好评, 而且还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提高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第二, 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创新实践学分, 学生毕业时应获得不少于2个创新学分, 创新学分是学生综合考评的重要指标。创新学分可通过下列途径获得:参加学术讲座、自主学习、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学科竞赛、工程训练等活动或参与教师、企业的科研课题并发表学术论文、申请专利, 等等。我校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以及湖南省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等赛事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为此, 在做人才培养方案时特别强调, 学生获奖的项目可以计算相应课程的学分。
第三, 建立循序渐进的“三层次 (基础实践层、实践教学提高层、综合创新层) 、三结合 (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学校与企业) ”、实现“全程贯穿、分层实现”的实践教学体系。依托我校的董事会、省级优秀实习教学基地、示范性实践教学中心, 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 充分地考虑到这些优势, 要求各专业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 使卓越班的实践教学学分达到40%以上。
第四, 毕业环节结合生产实际进行, 内容可以是工厂设计、车间设计、产品设计、工艺设计、改造方案、实验报告、研发报告等。试点专业依据自身专业特点结合企业工程实际要求, 制订相关专业考核指标与考核办法。
四结束语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 教学改革 培养计划
2010年,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该计划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
郑州大学是教育部批准的61所首批卓越计划试点高校之一,土木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软件工程3个专业是教育部试点专业。2012年,我校与企业联合申报的7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获得教育部批准。自计划启动以来,学校认真落实教育部相关精神,改革和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不断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全面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一、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目标和措施
(一)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目标
遵循“解放思想、开放借鉴、校企共赢、精心组织、持续改进”的原则, 按照教育部卓越计划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较强环境适应能力、过硬的创新本领、良好的人文素养、广阔的国际视野、良好的团队精神,能够有效表达和交流,善于开展创新实践,具备从事工程项目设计、研究开发、施工及项目管理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所采取的措施
1.积极开展调研和组织研讨,为卓越计划实施奠定理论基础
卓越计划启动后,学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先后到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和湖南大学等高校开展调研工作。2012年4月份,学校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研讨会,邀请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家工作组组长陈启元教授作专题报告,他对教育部卓越计划的相关政策进行了解读,对计划实施过程中的遇到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提出了很多指导性的意见。
通过调研和专题讲座,与校内外专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交流,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认识,理清了思路,进一步充实完善了开展卓越计划的学校工作方案,为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和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并完善试点专业的学校培养标准
按照国家通用标准和行业专业标准,根据学校的办学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服务对象定位,并结合试点专业的优势与特色,建立并完善3个试点专业的学校培养标准,并将培养标准细化为知识能力大纲,依据知识能力大纲对课程进行整合,将知识能力大纲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和教学环节。
3.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根据国家通用标准和行业专业标准,并依据学校专业培养标准,遵循工程的集成与创新特征,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制订试点专业培养方案,全面修订课程教学大纲。
4.教学方法改革
“卓越计划”注重校企合作、注重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迫切要求教学方法的改革。学校启动了若干项卓越计划教学改革项目,从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学生考核评价、质量保障、教学管理、实践教学、校企联合等方面开展研究,形成了教学方法改革的一套思路。
5.师资队伍建设
卓越计划对师资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教师具有在企业实践的经验,又要求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参与专业的教学环节。学校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工程岗位工作1-2年,积累工程实践经验,并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形成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良性机制。
6.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建设
建立校企战略合作框架,和企业联合建立一批国家级、校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企业共同制订建设方案和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密切合作构建工程人才培养的综合平台。
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取得的成效
(一)建立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制订配套的政策措施
学校成立卓越计划领导小组,指导、决策和协调运行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办公室”,负责工作的组织和协调。试点专业所在学院设有专门的办公地点和专职人员,负责各项工作的具体实施。
卓越计划启动后,省教育厅投入专项经费895万元,学校投入经费240万元,试点专业所在学院也进行了经费配套,为卓越计划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硬件保障。学校从学生遴选、学籍管理、校企合作、教师评聘与考核等方面制订相关的政策和措施。3个试点专业所在院系也制订了相应的实施细则,保障了试点班的高质量运行。
(二)制订学校培养标准和专业培养方案
按照国家通用标准和行业专业标准,建立了3个试点专业学校标准,制订了3个专业的培养方案,包括企业培养计划。
卓越计划采用“三螺旋”培养模式。“三螺旋”式培养采用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再回到更高层理论的模式。 即从课程学习到科研体验与企业实践,感受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科研体验与企业实践再到更高层次的理论学习,将实践上升到理论层面,加深对客观事物的本质认识和理解。
本科层次卓越工程师,学制四年,按照“2+1+0.5+0.5”的模式实施。其中,第1~4学期在校内学习平台课程,由校内公共平台教师教学完成;第5学期和第6学期在校内学习模块课程,由校内专业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联合教学完成;第7学期和第8学期分别在企业完成实训课程和实战课程,由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联合指导完成专业实习。
nlc202309020104
(三)成立了以校企合作为背景的师资队伍
1.校内参与卓越计划的专职师资队伍建设及相应的政策措施
(1)按照“责任心强,具有工程实践经历,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熟悉卓越计划培养标准”的要求,通过“自由申报、择优录取”,遴选具有工程背景、取得国家注册师资格的专业教师作为试点班的校内指导教师。
(2)建立教师培训制度。针对专业教师操作能力弱,开展专业教师过操作关的专项培训,增强专业教师动手能力,并派出多名教师赴企业进行工程培训。
(3)明确课程负责人职责,建立“传、帮、带”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增强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
(4)建立激励机制,促进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提高。学校投入专项经费资助教师参加各类学术会议,资助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5)建立督导制,加强检查和督导
学校和院(系)成立教学督导组,加强对试点班各教学环节的全过程检查与督导。
2.企业参与卓越计划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及相应的政策措施
(1)通过“企业推荐、择优录取”遴选出具备高级职称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作为试点班的企业指导教师。
(2)针对企业教师授课能力弱,普通话不标准等问题,开展企业教师过授课关的专项培训,并使之制度化。
(3)建立教师培养、评聘、考核与退出制度。
在学校选拔出具有国家注册资格的专业教师参与教学,在企业中选拔出取得国家注册资格的高管和技术人员作为实践环节指导教师,聘请多位企业教师参与专业课程授课。
(四)探索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为探索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联合中国一拖集团公司等行业内具有特级资质的企业,建立了校企战略合作框架,签订了校企联合培养协议,开展工程人才培养的综合平台。
1.合作模式
依托校企合作,采取 “3+1”教学模式,使学生在4年的学习过程中,累计1年到企业进行学习。针对企业特点,校企合作实施3种运行模式,一是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二是签订实习基地;三是签订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校企合作基地。在人才培养、科研合作等方面开展合作。
2.运行机制
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后,本着互利共赢约原则,明确组织机构、双方权利和义务、合作内容、经费使用、考核细则,建立双方每年定期会晤机制,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
目前,3个试点专业已经与32家企业签约,共同实施卓越计划。
(五)建设一批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2012年,学校联合15家知名企业联合申报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最终获批7个。学校投入200余万元用于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建设,与企业联合制定了《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管理办法(试行)》。
四、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的研究与思考
存在的问题:1.地方高校国际合作开展困难。如何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地方高校在国际化教育方面共同面临的问题;2.企业教师师资选拔标准。学校聘请的企业教师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熟悉行业的最新技术,但在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授课能力等方面还存在问题,如何聘任为与学校教师等同的教师运行机制还有待完善;3.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激励机制还有待完善。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如何促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参与人才培养的政策还有待完善。
今后,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相关精神,自觉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观念,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创新体系建设,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加大开放办学力度,不断拓展与国内外著名大学的交流与合作渠道。积极学习先进办学经验,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学校国际化水平。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教高[2011]1 号文).
[2]林健.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中国高等教育,2010(17).
[3]陈启元.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中几个问题的认识.中国大学教学,2012(1).
[4]张安富等.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
一、指导思想
严格按照《党章》的要求,遵循“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坚持“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程序,严把党员队伍入口关,坚持党员标准,保证党员质量,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把质量第一放在发展的首位,决不把那些不具备党员条件的人吸收到党内来,坚持统筹兼顾和数量均衡的原则,积极做好党员发展工作。
二、党员发展基本现状
目前我支部(班组)共有党员____人,其中:预备党员______人,35岁及以下党员_____人,大专及以上学历党员___人。入党积极分子___人。拟培养对象___人。
三、严格组织程序,确定发展对象【发展党员工作计划和措施】
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希望,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后备力量。青年教师的政治素质、业务水平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青年教师的培养是我县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和紧迫的任务,是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大工程。根据《舟山市中小学青年教师培养指导性计划》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南,以适应21世纪基础教育的要求为标准,以学校为培养主体,全面提升青年教师的政治素质、师德修养、业务能力,使之成为能独立承担教育、教学工作的合格教师,为造就一批优秀骨干教师奠定扎实基础。
二、培养目标
1、热爱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2、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能够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手段。
3、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教科研能力,能够独挡一面,胜任各年级教学工作。
4、具备较强的教育管理能力,能够胜任各年级班主任工作。
5、具备对各种教育教学信息的捕捉、判断和重建的能力。
根据以上目标和《舟山市中小学青年教师培养指导性计划》的要求,确定青年教师一年成长(成为合格教师),三年成型(成为学校与家长满意的教师),六年成才(成为校内或县内骨干教师)的总体培养目标。
三、培养对象
教龄5年(含5年)以下的教师。
四、培养措施
1、建立组织机构。成立以分管局长为组长的全县青年教师培养工作领导小组。局人事科和县教师进修学校具体负责实施。
2、实行过关考核。要对青年教师进行思想品德、教学技能、教材教法、教育管理、教学科研等五方面的考核。根据青年教师平时表现和教学成绩情况由县教师进修学校和青年教师所在学校共同实施。通过考核的教师发放结业证书,并实行滚动式培训管理(即青年教师培训班为固定式的组织形式,过关的教师结业,新招聘教师和未结业教师继续参加培训)。
3、重视管理培训。一是县教师进修学校建立对青年教师的常规管理制度。二是县教师进修学校定期召开青年教师工作汇报会。三是县教师进修学校建立青年教师成长档案,记录青年教师成长全过程。四是定期组织对青年教师进行专题培训。
4、落实导师制度。一是为每名青年教师确定一名指导教师,指导教师由校级以上骨干教师担任。二是指导教师要把好青年教师的备课和上课关,建立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所用教案必须由指导教师在课前审批的制度。三是指导教师要对青年教师整个成长过程负责,指导与被指导关系要保持相对稳定,一般不少于3年,并尽量安排两者在一个年级任教。四是设立“导师奖”,根据每年考核结果对在培养青年教师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指导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在评优晋级时给予政策倾斜。
5、完善激励机制。一是建立青年教师进修学习、考察培训制度,为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提供有效平台。二是提供和创造青年教师平等竞争和施展才能的机会和舞台,让更多的青年教师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三是每年“五四”期间组织开展评选“优秀青年教师”活动。
五、具体要求
1、安排好培训工作。原则上每学年安排县级集中培训四次,其中两次为工作交流汇报,两次为专题培训。
2、教龄3年内的青年教师每学年完成“六个一”任务:每周听一节课(第一年试用期教师按市教育学院要求执行)、每月交一份规范教案并附课堂教学反思(由指导教师审查签字)、每学期上一节组内公开课、每学期独立出一份试卷、每学期完成一个课件、每学期写一份教学案例或教学叙事。每学年结束前上交“六个一”活动材料,由学校教导处审核,报县教师进修学校备案。
3、教龄在3至5年间的青年教师每两周至少学习一篇教育教学文章,观看一堂优质课视频,并分别写好感触最深的体会;加强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每学年完成不少于5000字的读后感;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每学期上一堂围绕研修主题的校内研究课。加强教学反思,每周选择一堂成功课或问题课写两篇反思随笔;每学期至少撰写一篇较高质量的教学论文或教学案例。每学年结束前上交活动材料,由学校教导处审核,报县教师进修学校备案。
4、加强教学基本功训练。学校要经常性组织青年教师演讲、粉笔字、硬(软)笔字、课件制作、板书等内容的比赛活动,达到以赛促练的目的,掀起青年教师苦练基本功的热潮。县教研室每学年组织青年教师教育教学基本功考核暨竞赛活动。
5、提供教学实践锻炼的舞台。县教师进修学校每2年安排一次青年教师专项教学竞赛,如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武、青年教师创新教学设计比赛、青年教师学科微型课例展示、青年教师现场说课比赛。
嵊泗县教育局
2012年10月 附件: 1、2012学年嵊泗县中小学青年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安排
2、舟山市中小学青年教师培养考核办法
3、中小学青年教师名单(2008年以来教龄5年以下教师)
2012学年嵊泗县中小学青年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安排
2012年10月:
1、制定培养计划实施方案,组织发动、建立制度。
2、开班仪式;青年教师师徒结对;培养计划实施方案解读;布置工作任务。2012年11月:
1、青年教师所在学校落实相关组织和制度。
2、青年教师制定2012-2013个人发展计划。2012年12月:
集中培训:主题一,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主题二,青年教师工作汇报及个人发展计划交流 2013年3月
集中培训:主题三,如何驾驭课堂,提高调控应变能力,组织观看优质课视频,结合视频研究讨论。2013年5月
1、组织青年教师第一次基本功竞赛。
2、开展优秀青年教师评比活动。2013年7月
1、完成青年教师学年培训任务检查考核。
关键词:“卓越计划”,创新能力,工程实践
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的国家发展战略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同时还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深化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切实贯彻“卓越计划”,关键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
一、创新能力是“卓越计划”的本质要求
实施“卓越计划”的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質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 [1]“卓越工程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必须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对卓越工程技术人员的本质要求。
二、高等工程教育中创新能力培养中的突出问题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对创新能力培养不足仍是目前高等工程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课程设置及课程结构不合理
我国高校主要是按专业设置课程,课程设置又紧紧为专业服务,使得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呈现高度的单一性,弹性较弱;必修课多,选修课少;课程内容重复,衔接不力等。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受限,大多只能在本专业的狭窄范围内学习,没有时间精力和机会触及相邻学科以及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学生的视野受到限制,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二、过分重视课堂理论教学,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根据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课程内容,向学生灌输知识,教师处于完全的主导地位,学生处于相对被动、消极的听者地位。这种灌输式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自信心,难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自由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着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解决处理问题能力的实验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却相当薄弱,即使有开设实践环节,大多数情况下,老师作为实践的真正实施者,学生缺乏真正的动手实践,根本无法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创新能力只能停留在纸上,不能落在实处。
第三、工程类实践接触少,实质实践训练不足
突出反映在工程实践训练没有真正结合企业生产实际,使学生没有实际的感性认识,没有感受到所学专业的实际工程意义和价值。导致学生缺乏对工程技术在工程应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缺乏参与管理现代工程的初步能力和管理素质。长期,使得学生工程意识和工程能力弱化,无疑阻碍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和成长。[2]
第四、缺乏利于培养创新能力的土壤和环境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创新氛围不浓的现象,大部分工科院校的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还比较落后。一方面,学生在校内实践环节的条件普遍较差,大学生能够自主进行创新性实验的仪器、设备更加有限,另一方面,从学校外部环境来讲,企业在工程教育中的作用有所弱化,接收实习生的热情下降,使实践教学环节难以保证,工程技术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没有良好的土壤和环境。
第五、缺乏对工程型师资队伍的评价与激励机制
我国高校大多缺乏有企业工作经历的工程型师资队伍,更缺乏高水平的工程型师资队伍。同时,对参与工程实践的教师没有有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使得老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活动中没有明确的成就感和价值感。教师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严重制约了高校对创新性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
三、培养“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的对策
第一、改革课程设置。针对学生只能在本专业的狭窄视野问题开设相应的人文社科知识和学科基础课程,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打好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
第二、坚持以学生为本,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机制。要以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为导向,改变以校内学习和理论传授为主的传统教育观念,树立面向工程实际、面向实践的教育观念,使产学研真正相结合,将实践环节提前到与理论学习同步,达到边学习边实践的目的。
第三、建立“3+1+X”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为学生的工程实践搭建良好平台,如图一所示。其中要完成累计3年的校内知识体系和基本能力的构建;要有1年以上的企业环境实训培养经历;X代表学生需完成相应的各类学科竞赛以及主持或完成一项科研项目。
图1.3+1+X校企培养模式
第四、建设高水平工程师资队伍。满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要求的高水平师资是“卓越计划”实施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为顺利推进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的培养,成立校内校外导师联合指导的“双导师”师资队伍。师资队伍人员应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学术资深、具一定工程背景和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另一部分则是企业里实践能力强,功底深厚的高水平企业专家。最后完善导师评价和奖励政策,对于指导学生、培养学生成绩优异的教师要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并与年终考评和职称晋升挂钩。
总结:“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复杂、系统的工程,是高校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创新能力面临的一个新的重要课题。在实施“卓越计划”过程中,应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应将传统教学模式改为能力培养和创新教育为一体的新模式,建立培养“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的新体系。
参考文献:
[1]宋佩维.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和途径[J].人才培养2015(194).
【培养计划实施方案】推荐阅读:
公司英才计划培养计划11-25
教学培养计划01-05
“卓越培养计划”范文05-31
优差生培养计划06-08
青年医师培养计划06-23
名优教师培养计划10-11
小学名师培养计划10-25
支部培养教育计划11-01
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感想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