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院前急救基础知识(精选10篇)
乡村名:姓名:得分:
一、填空题(共50分、每空1.5分)
1、烧伤面积计算中,正常成人的单手掌面积为体表面积的%。
2、成年人的血容量是毫升。
3、动脉出血血色,静脉出血血色。
4、常用的现场止血术
有,。
5、直接压迫止血法,适用于较小伤口的出血,用无菌纱布直接压迫伤口处,压迫时间约min。
6、烧伤深度的识别时,我国普遍采用三度四分法,即根据皮肤烧伤的深浅分为浅Ⅰ度、浅Ⅱ度、深Ⅱ度、Ⅲ度。
深达肌肉、骨质者仍按Ⅲ度计算。临床上为表达方便,将度和度称为浅烧伤。
7、血液是维持生命的重要物质,成年人血容量约占体重的8%,即4000~5000ml,如出血量为总血量的%时,会出现头晕、脉搏增快、血压下降、出冷汗、肤色苍白、少尿等症状,如出血量达总血量的%时,就有生命危险。
8、外伤性气胸一般可分为、、三大类。
9、凡被狗咬伤或皮肤伤口被狂犬唾液所污染者,应于受伤当天、、、、天各注射2ml狂犬疫苗。
10、一氧化碳中毒处理原则:、、防治脑水肿、改善脑组织代谢、防治和。
11、食物中毒消除毒物的主要方法有、和。
12、不全流产是指妊娠周前,胎儿体重 二、多选题(共30分、每题3分) 1、院前对外伤患者主要有哪些急救步骤?() A、止血B、消毒C、包扎D、固定E、搬运 2、使用止血带的注意事项为() A、压扎部位B、放置衬垫C、松紧度 D、时间E、止痛 3、在心跳骤停抢救生命的黄金时间段为() A、1分钟B、3分钟C、4分钟D、8分钟E、10分钟 4、有效胸外心脏按压要求(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 A、力度 B、速度 C、胸壁弹回 D、按压不中断 E、按压人可轮换 5、人工心脏按压时,按压/通气(次数)比例:() A、10/1B、15/1C、30/1D、15/2E、30/26、导致昏厥的原因:() A、心源性B、脑源性C、反射性 D、排尿性 E、其它原因 7、呼吸困难的发病原因有:() A、呼吸系统病 B、心脏病 C、中毒 D、血液病 E、神经精神因素 8、气管异物判断() A、憋气咳嗽 B、大声呼叫C、呼吸困难D、缺氧症状 E、高热 9、烫伤与烧伤应急要点() A、隔断热源B、清水冲洗伤C、涂抹牙膏 D、遮盖伤处E、立即送医院 10、心肺复苏有效指征为:() A、面色、口唇由苍白、青紫变红润 B、眼球活动C、手足抽动D、呻呤E、恢复自主呼吸及脉搏搏动 三、简答题(共20分,每题10分) 1如何打120电话(打120电话需报告和注意哪些问题)? 答: 2、简述现场心肺复苏有效指标。 答: 院 前 急 救 知 识 培 训 后 试 题(答案) 答案 一、1、12、4000—5000毫升 3、鲜红色,暗红色 4、压动脉止血法,直接加压止血法,加压包扎止血法,填塞止血法,止血带止血法5、10、Ⅰ度,浅Ⅱ度7、20,408、闭合性气胸、开放性气胸、张力性气胸9、3、7、14、3010、迅速撤离中毒现场、吸氧、并发症和后遗症 11、催吐、洗胃、导泻12、28、1000、先兆流产、难免流产、不全流产、完全流产 二、1、ACD 2、ABCD 3、C 4、ABCDE 5、E6、ABCDE 7、ABCDE 8、ABCD 9、ABDE 10、ABCDE 三、1、答:打“120”报警电话要点: (1)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确切的地址、联系电话。 (2)病人患病或受伤的时间,目前的主要症状和现场采取的初步的急救措施。 (3)报告病人最突出、最典型的发病表现。 (4)过去得过什么疾病,服药情况。 (5)约定具体的候车地点,准备接车。 严格的出诊管理制度及出诊前的准备 将我院急救电话公布于社会。在各乡、镇、村和主要交通要道显著位置张贴和悬挂我院急救电话号码, 24小时保持通畅, 值班人员认真接听急救电话, 接到呼救电话时必须详细询问出诊地点、联系方式、患者大致伤情, 并立即通知相应科室和救护车出诊。 各科出诊医护人员、驾驶员配备有专用出诊电话并保持24小时通畅, 纪律严明, 在接到出诊通知5分钟内带齐急救物 (药) 品驱车出发, 如>5分钟者每人次将被扣款200元。 提高科室出诊人员的院前急救水平, 增强护士急救意识和急救能力, 如科室经常组织护士进行徒手心肺复苏、气管插管、复合性损伤的初步处理、骨折后的初步固定等的培训及演习并进行认真考核。 出诊人员必须是科室业务骨干, 临床经验丰富, 急救技术熟练、思维敏捷, 应尽能力强, 且不会晕车、具有护师以上职称的人员。出诊时要衣帽整齐。 救护车要随时保持车况良好, 燃料充足, 车上抢救设施齐备并完好 (如氧气、急救药品、急救物品、被褥等) , 驾驶员车技熟练并能掌握一些简单的急救技术, 如徒手心肺复苏等。 急救药品、物品的准备:出诊时医疗环境和条件都会比较差, 故必须备齐抢救药品、物品等。出诊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必须每天检查并配足出诊箱内的急救药品 (如肾上腺素、可拉明、洛贝林、止血药物、各输液用液体等) ;急救物品 (如开口器、舌钳、压舌板、环甲膜穿刺针、气管切开包、手电筒、纱布、绷带、止血带、夹板等) ;常用物品 (如输液用物品、各种型号注射器、留置针、三通管、一次性手套、导尿包、缝合包等) , 并将这些物 (药) 品定点放置, 以保持良好的应急状态。 护理 伤员的初步处理:出诊人员到达急救地点时, 应立即判断伤情、实施急救, 如心肺复苏、保持呼吸道通畅、快速开通静脉输液、吸氧、固定、止血、包扎等, 同时尽快 (病情不允许除外) 将伤者搬至救护车上, 使伤员脱离致伤或再次潜致伤环境, 争分夺秒快速将伤者接回医院进一步治疗。 伤员转运的护理:伤员在转运过程中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监测生命体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及输液通畅, 防止被固定物扯脱及各种继发性损伤, 执行完口头医嘱要做好记录;做好伤员的保暖工作, 如开取救护车内空调、关好车窗、给伤员盖好被子等, 因为大多数伤员因失血、受伤、应急、惊恐等都会出现怕冷、畏寒等;保持急救过程中的连贯性, 做好患者救治和护理的连续性。在转运途中, 还应积极联系相关科室做好接诊准备, 为患者进一步的抢救提供最快捷、有效的诊治。 伤员的心理护理:外伤突如其来, 患者往往具有恐惧心理, 医护人员应态度和蔼, 对患者进行良好的心理疏导。途中要告知患者自己的身份, 并明确表示“你不要害怕, 我们会全力抢救你的生命, 如果你哪里有不舒服要立即告诉我们”, 其次简明扼要地告诉伤员的伤情、所在位置, 如何配合抢救等, 再次, 要积极帮助伤员与家属取得联系, 以使患者情绪稳定, 对抢救生命充满信心。 入院后的护理: (1) 一般护理: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安排床位, 如为重危患者, 应置于抢救室, 以便于抢救治疗和护理。进一步协助医生体检, 必要时清创缝合, 完善相关检查, 做好入院介绍等, 如需急诊手术应尽快做好手术前准备。在办理入院和相关检查的过程中, 应继续保持急救过程中抢救、治疗和护理的连续性。 (2) 护理记录:做好护理记录, 包括入院前急救及入院后的有关护理记录。护理记录应内容客观、真实、仔细、准确、及时、认真, 如接到呼救电话的时间、到达救治地点的时间、回院入院的时间、途中抢救处理、用药等情况。 (3) 生活护理:在家属未到来之前, 护士应做好患者的一切生活护理, 家属来到之后应向家属交待清楚生活护理的注意事项及抢救途中的经过, 并继续协助患者家属做好生活护理。 (4) 继续做好心理护理:入院后进一步做好心理疏导, 倾听其心理感受, 多与患者谈心, 尽量安慰患者, 以减轻患者的恐惧心理。特别是神经功能和运动功能受损的患者, 患者往往会担心预后, 对治疗失去信心, 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摘要:外伤患者的院前急救为抢救生命的黄金时期。对出诊人员进行严格管理, 提高院前急救水平, 增强护士急救意识和急救能力, 是做好院前急救的关键。我院通过对出诊人员实行严格管理、对患者实施良好的治疗和护理, 无一例因院前急救发生医疗纠纷, 在社会上取得了一定好评。 【关键词】 非外伤性胸痛;院前急救;护理 非外伤性胸痛主要是指包括心肌缺血性胸痛、浆膜性胸痛、食管疫病所致胸痛、神经疫病所致胸痛等[1]非外因造成的胸痛。其中以冠心病引起者最为常见,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常为120要求出车救治及其转运接回的患者之一。有效开展院前的各项诊治和(或)急救工作,是缓解患者胸痛,甚至挽救病人生命的关键。自2009年12月至2010年3月,我院急诊科接120急救中心要求出车中共接回49例非外伤胸痛患者,就其院前急救的配合与护理,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49例患者中,年龄为21~82岁,平均年龄63.21岁;其中男性21例,女性28例。其中左侧胸痛35例,右侧胸痛10例,胸骨后疼痛4例;伴有呼吸困难者26例,伴有血压高者17例,伴有烦躁者15例,伴有心律失常者10例,伴有休克者6例,伴有心衰者5例,伴有恶心或/和呕吐者3例,伴有泛酸者1例。接求救电话至发病时间均在5小时之内,其中1小时之内15例,1至3小时28例,3至5小时6例。医院至现场距离约为400至1500米。接求救电话后急救车均在10分钟之内到达抢救现场。 1.2 结果 49例均安全接回医院。结果证实49例患者中,急性心肌梗死1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1例,稳定型心绞痛6例,自发性气胸7例,肺癌3例,急性心包炎1例,主动脉夹层1例,带状疱疹1例,胃溃疡1例,食道炎1例。4例入院后经抢救最终死亡,死亡原因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 2 院前急救的配合与护理 2.1 出车前各种仪器准备 充分准备急救仪器和药品准备是院前急救的前提和关键。仪器有:简易心电图机、除颤仪、供氧系统设备、简易呼吸机、心电监护仪、担架椅、铲式担架,药品有:肾上腺素针、阿托品针、硝酸甘油针、阿司匹林片、吗啡针、生理盐水等。 2.2 现场病人评估与疾病诊断的配合 2.2.1 重视生命体征及胸痛部位的评估 人员迅速到达现场,配合医生快速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检测生命体征包括有:血压、呼吸、心率、瞳孔、意识状况、胸痛部位、了解胸痛程度等。本组病人中,左侧胸痛者有35例,其中冠心病为32例,其余1例气胸,1例心包炎,肺癌1例;胸骨后疼痛5例,其中冠心病2例,主动脉夹层1例,胃溃疡1例,食道炎1例;9例右侧胸痛中,肺癌2例,气胸6例,带状疱疹1例。提示左侧胸痛者应注意冠心病,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胸骨后疼痛者应注意鉴别心脏、主动脉疾病及上消化道疾病。右侧胸痛应排除气胸[2]。此外,老年左侧胸痛患者应注意冠心病可能。右侧年轻患者应排查气胸。 2.2.2 熟练快速配合医生进行ECG检查及心电监测 ECG检查结果能为医生对病人病种鉴别提供有利依据,因为ECG检查有助于判断急性心肌梗死部位,因此ECG检查是胸痛病人必做的一项检查。操作时要做到快而不乱,护士密切注意心电图是否有心律失常或心肌梗死情况以及病人反应,如出现呼吸、心脏骤停等异常情况,立即提醒、通知医师。护理人员不得离开患者,必要时立即采取人工呼吸及心脏按压措施,以免贻误抢救时间。待病情相对稳定后转运。 2.2.3 实施人文关怀 胸痛由于疼痛而恐惧、精神紧张,甚至有濒死感,要耐心开导、安慰病人,保持病人情绪稳定。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情绪激动可增加心肌耗氧,加重心肌缺血,从而加重病情。因此,护士应运用安慰性语言鼓励病人,消除其紧张心理,向家属适当介绍病情,以便赢得病人和家属的信任。 2.3 现场病人的急救配合与护理 2.3.1 协助病人取舒适体位 气胸患者,协助取半坐卧位,不可过多移动体位;冠心病患者,立即制动,取平卧位,如有呼吸困难者,可取半卧位;一般胸痛患者,协助取舒适体位,注意防护,避免因疼痛而剧烈运动所造成撞伤或跌落伤。 2.3.2 吸氧 有利于改善患者氧合,尤其是对于心脏及肺部疾病患者。应用鼻塞法持续吸氧,流量为5—6升/分,疼痛减轻或消失后将氧流量减少到3—4升/分。 2.3.3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正确用药 尽量使用靠近心脏的大静脉,以确保药物快速发挥作用,及防止出现休克或因路途转运导致针头滑脱、刺破血管而影响补液疗效。 2.3.3.1 急性冠脉综合症的用药配合与护理 现有的文献资料与临床观察均表明,急性冠脉综合症是非外伤性胸痛院外急救的主题。本组病人中就有28例(57.1%)。有效的院前急救,有助于挽救此类病人生命,为下一步安全转运及治疗赢得宝贵时间。主要涉及抗凝、降压、止痛、抗休克、抗心律失常和抗心衰等。本组病人中,21例因出现ST-T段改变(抬高或压低0.1mV),现场给予阿司匹林300mg及氯吡格雷300mg嚼服;11例因出现血压高,给予硝酸甘油针静滴(视血压变化情况调整剂量,不宜降压过快过低);5例患者现场血压测不到,皮肤湿冷,心率快,考虑心源性休克,给予多巴胺针静滴,血压可逐渐恢复至90/60mmHg以上,其中4例入院后经抢救死;5例患者出现急性左心衰,表现为呼吸困难,双肺可闻及大量湿啰音,心率快,血压高,给予速尿利尿、硝酸甘油针静滴后,呼吸困难症状缓解;10例因出现心律失常(均为室上性心动过速),给予胺碘酮针150mg静推并300mg静滴维持,心率可控制在100-120次/分;6例稳定型心绞痛中,3例到达现场时患者已自行含服硝酸甘油片而缓解,3例在转运过程中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后可缓解。药物使用中值得注意的是:使用降压药时,严格控制滴速,使用过程中观察心率、心律和血压变化情况;使用抗凝药物时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观察皮肤有无出血点、血尿及便血);防止因药物外渗而造成局部坏死等。经过上述处理后,28例病人无一例在转运途中死亡。 2.3.3.2 其他胸痛的用药配合与护理 1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血压达190/115mmHg,给予硝酸甘油针静滴;7例自发性气胸患者现场查体发现双肺呼吸音不对称,高度怀疑气胸,给予高流量吸氧后接回;3例肺癌患者中2例出现休克,给予扩容后接回;其余急性心包炎、胃溃疡、食道炎、带状疱疹各1例均生命体征平稳,一般护理后接回医院后确诊,治疗效果良好。 由于本次临床观察中患者均为老年人,不排除是否有肺部疾病,现场不常规给予吗啡止痛避免导致呼吸抑制。其中1例患者胸痛剧烈,难以忍受,伴烦躁,给予哌替啶针肌注后疼痛减轻。 2.3.4 急救仪器的使用与配合 使用心电监护仪时要特别注意贴电极板的位置应避让医生为患者做心电图时夹吸球的位置,并将心电监测仪摆放到医生能观察的地方;协助医生做心电图时要注意避免周围有强磁场干扰,确保电极与皮肤接触良好,导联连接正确;若需现场除颤,应注意周围有无金属物品,提醒旁人退后,不能接触病人身体,充分暴露病人胸部,并确保局部皮肤干爽,正确执行医嘱,选择适当焦耳。 2.4 病人转运过程中的配合与护理 2.4.1 转运前评估 再次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情况,并告知家属转运的目的及可能出现的意外,取得家属同意并签字认可后由医务人员护送转运。 2.4.2 转运前准备 2.4.2.1 病人准备 固定好管道并保持通畅(氧管、输液管等)、用安全带固定住病人,以防路途颠簸造成病人摔伤。 2.4.2.2 转运设备准备 携带监护仪转运时整理好仪器导线;救护车上调节舒适温度,摆放固定好仪器设备,避免路途颠簸而坠落砸伤病人;打开车载氧氣装置。 2.4.3 转运途中的配合与护理 搬运路途中,应注意平稳搬运,在搬动病人时防止跌落。在救护车运送过程时,尽量使病人舒适,车窗拉上窗帘,使光线柔和,避免声光的刺激。 3 小结 针对这种非外伤性胸痛的病例,医护人员应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能力及丰富的临床经验,通过患者症状表现、心电图检查结果对病种能快速做出辨别。在医生询问病情或体征检查时,护士应立即为病人吸氧、建立静脉通道、必要时快速连接心电监护仪,熟练的操作、默契的配合能为患者赢取更宝贵的时间,为院内进一步救治创造更好的条件。另外据资料显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到达医院前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室颤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室性心动过速。因此,对于怀疑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无论是救治还是转运过程中应特别重视心律失常的观察。 参考文献 [1]李毅贤.极限非外伤性胸痛应如何鉴别.中国临床医生,1999,27(5):54-55. [2]郭晓萍,张艳霞,郝爱萍.342例病人胸痛症状临床分析.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11:1142-1142. 作者简介:蒋华(1983.11-),四川,本科,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 心跳呼吸骤停临床上表现主要是:心跳呼吸停止,意识丧失,面色青紫或苍白,脉搏消失,血压测不出。心跳呼吸骤停要求争分夺秒,3-7分钟内开始抢救,主要用心肺复苏术(CPR)。我国每年有54.4万人心脏性猝死,心肺复苏术CPR国内成功率是10%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14—40%【2】。本报告所涉及的5例突发心脏病,发病昏倒时,意识丧失、面无表情、疑似心跳呼吸骤停。可惜义工情急之下,不曾测脉搏和呼吸确认,故不敢断定必属心跳呼吸骤停,其有效率与CPR方法无可比性。虽然如此,依照原始点医学诊断,应属突发心脏病,亦及危险,故报告在此,也有相当意义。 急性脑血管病,又称之为“中风”或“卒中”,包括出血性和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病人突然晕倒、迅速出现昏迷、面色潮红,口眼歪斜、呆滞、言语不利、偏瘫、小便失禁等,部分病人还会出现喷射状呕吐。大多起病急,发展快,病情重,若抢救不及时或措施不当,可能会延误最佳治疗机会致残;甚至会因病情快速进展,危及生命【3】。 癫痫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疾病之一,俗称“羊角疯”或“羊癫疯”,是一种反复突然性发作的脑功能短暂异常的疾病,发作时突然昏倒,全身痉挛,有的口吐白沫。发病率高,仅次于急性脑血管病,据统计我国约有600万人次。癫痫大发作持续状态,若不及时治疗,可因生命功能衰竭而死亡,造成脑持久性损害。 原始点疗法,是近年来临床上新兴的治疗方法,是台湾张钊汉医师研发并推广应用,逐渐获得广大患者和临床医生的关注的新疗法。原始点疗法认为体伤是产生疾病症状的原因,体伤的实质是组织器官运作失调。原始点全身分布具有很强的规律性,每一处疾病的症状,都有相对应的原始痛点;按推温敷原始点并补充温热药食,可以修复体伤,用非医疗手段达到医疗目的,对很多慢性病效果显著,在心、脑血管疾病、癫痫病的急救中也非常快速有效【4】。 广西贵港市原始点公益推广中心,从11月—5月,收集了学员用原始点急救突发性心脏病、急性脑血管疾病、癫痫发作16例案例,现简述如下。 一.临床资料 16例案例,其中急性脑血管疾病3例(都有高血压病史),癫痫8例,其余5例按原始点医学诊断为突发心脏病(因陪伴意识丧失,疑似心跳呼吸骤停)。多在1—8分钟内苏醒。其中15例预后良好,没有后遗症;一例为癌末恶病质病人,急救苏醒后三小时再次昏迷,心跳呼吸停止,判断为热能耗竭,只给补充热源,没有再按推急救,病人安然逝去。严格而言,原始点设定的急救是心脑血管病突发的急症患者,而非经慢性病消耗的虚弱衰竭患者,故将此癌末恶病质患者排除,则本中心学员使用原始点急救所有15个案例的成功率是百分之百。 三年来在上级部门领导下、市120指挥中心的指导下及各兄弟急救站的的协助支持下,我院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以病人为中心,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经济效益第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时刻牢记“时间就是生命,呼救就是命令”的急救原则,较好地完成了院前急救任务及上级交付的临时指令性紧急救援任务。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完善基础建设,加快发展院前急救事业 加强院前急救队伍,更好的满足社会对急救服务的需求。为了进一步加强我院急救医疗工作,建立适合社会需求比较完善的急救服务体系,更好地应对日常急救任务和突发事件,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此,院领导高度重视并实行业务院长亲自主管,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加强院前急救队伍建设,及时更新救护车车辆及车载设备,2011年医院投资170万元购置两辆救护车及相关设备,急救人员实行24小时值班制和首诊医师负责制,每班保持足够的人员和救护车值班,每车单元保证一医一护一司一担架工四名人员,做到急救药品及装备齐全,时刻处于应急状态。急救队伍的加强,对加快院前急救反应速度,提高危急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确保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注重制度建设,规范急救行为,狠抓安全管理。科室积极制定并完善各种规章制度、流程、应急预案及特重大突发事故流程,并组织全体医务人员认真学习医疗急救的各项工作制度:如急救管理制度、出诊制度、危重病人抢救制度、重大事件现场救护报告制度、病人家属签字制度、驾驶员工作制度等,在完善制度的同时,加强监督力度,进行专项检查,逐步规范急救工作流程。院前急救是医院医疗工作的前沿阵地,所面对的人群社会背景复杂,患者病情来势凶险,进展快,是高风险的地方,故此,要求我们时刻绷紧安全医疗这根弦,提高全体人员的法律意识,做好全体人员的医疗安全教育,减少医疗差错,避免医疗纠纷,杜绝医疗事故。 三、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高急救水平。 为不断提高急救医生的业务水平,结合本地区疾病谱,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定期组织工作人员进行急救业务知识学习,让大家熟练掌握急救理论与技术,通过这些学习进一步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同时,积极参加省内及国内各项急救会议,了解相关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还注重对急救人员的技术操练,科室要求急救人员经常就心肺复苏术等十项院前急救常用技术进行演练操作。并进行逐个考核,做到“技能操作人人练,人人操作规范化,规范操作熟练化”,力争为急救患者提供更加快捷、畅通、专业的生命绿色通道。在医院进行岗位大练兵大比武活动中现场徒手心肺复苏医疗和护理分别取得了第一名。 四、加强宣传工作,普及急救知识,提升我院整体形象 科室积极组织义诊,深入到基层医院、厂矿、企业单位、学校、社区等进行急救知识普及,同时通过新闻媒体进行宣传工作,比如我院在铜川电视台对心肺复苏、溺水、气管异物、一氧化碳中毒等疾病进行了现场宣教,为我院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五、存在问题 1、院前急救可控性小,随机性强,人员不够充足。 2、科室新进人员及年轻人较多,业务能力、临床急救水平和应对突发事故处置能力有待加强和提高;个别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较差、责任心不强。 3、人才梯队配制不合理,缺少拔尖优秀技术骨干;加之患者在病人停留时间较短,新技术、新业务及科研开展较困难。 4、人才梯队配制不合理,尤其是医生人数短缺,既承担院前急救,还承担院内急诊病人处置与危重病人抢救,不能保证值班的正常运转,出车较多时,科室留有空挡,存在医疗安全隐患;科室大部分人员未经过专门的急诊专业培训且从业时间短,不能达到相关规定要求,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少。 5、工作人员安全缺乏保证。由于急诊急救工作强度大、风险高、随机性强等性质决定,加之无理取闹、酒后滋事与日俱增,工作人员经常受到围攻、辱骂、甚至殴打,导致身体、心理及精神受到极大的挑战。同时近年来由于恶意欠费、无主病人、三无等患者较多,导致科室工作量增大。 六、2012年工作计划 1、结合科室实际情况,加强院前急救建设,提高院前急救能力,力争做到铜川最好。 2、加强管理,认真落实各种相关文件及政策。 3、继续狠抓医疗质量、医疗安全,改善服务态度,简化就医流程;强化细节与环节管理,定期考核,不断整改,持续改进,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4、加强急救设备的管理,及时维护及保养,使其处于最佳应急状态。充分发挥设备的作用。 作者:作者:关若珊 作者单位:淄博矿业集团公司中心医院急诊科,山东 淄博 255120 来源:医学期 刊 / 护理学与医疗保健收藏本文章 【关键词】 院前急救 特点 护理 院前急救是指遭受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等患者进入医院前的急救,包括现场紧急处理和转运途中的监护。院前急救的主要任务是抢救生命、减少伤员痛苦、减少及预防加重伤情和并发症,正确而迅速地把伤病员转送到医院,须分秒必争,使患者在短时间内得到专业人员的帮助,尽可能降低伤残率和死亡率。作为施救者应熟练掌握它的基本特点,从思想上到工作上都要有充分的准备,以利于圆满地完成抢救任务。 院前急救的特点 1.1 突发性 需院前急救的病员往往是突发的,时间、地点、人员不定,涉及的学科不定。因此,就增加了院前急救的难度。 1.2 紧迫性 突发急症和突发性灾害事故发生后,病员病情复杂、危重,需紧急抢救、就地抢救的人数多。有资料统计,心跳、呼吸骤停4分钟内开始心肺复苏者可能有50%存活;6分钟脑细胞即发生不可逆的损害;10分钟开始复苏者100%不能存活。因此,时间就是生命,必须分秒必争,就地抢救与加强运转途中抢救并重。 1.3 艰难性 艰难性是指灾害发生的病员涉及的学科种类多、伤情重,有时成批出现,一个人身上可能有多个系统、多个器官同时受累,而院前急救条件简陋,急救物品不很齐全。因此,医护人员需要具有丰富的医学知识、过硬的技术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才能完成急救任务。 1.4 灵活性 院前急救常常是在道路、家庭等环境下进行的,而救护车所备的抢救器材和药品有限。因此,在抢救工作中应灵活机动、统筹兼顾。先救命、救急,其他可缓一步的治疗措施,待转运至医院内再进行。否则,就会失去最佳抢救时机,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1.5 关键性 医学急救包括院前急救及院内急救。而院前急救是第一现场的急救,是非常关键的抢救,如果院前急救工作不到位,会直接影响到院内的抢救成功率。如对猝死患者及创伤大出血患者的抢救等。因此,只有院前急救做好了,院内更进一步的抢救才有保障。 院前急救的护理体会 2.1 院前急救对护士素质的要求 院前急救要求护士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过硬的技术操作技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及身体素质。院前急救患者大多是危重病人,首先,如果技术操作不过硬、不熟练,会延误抢救时机或无法实施急救;再者,护士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意外伤害、交通事故的现场有时是很可怕的,如果护士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那么,连自己都被吓坏了的人,何谈救人呢?最后,护士要有很好的身体素质,如果身体条件较差,搬运病人就成为困难,也会造成治疗不及时的后果。 2.2 出诊前的准备工作 2.1.1 准确定位患者的地理位置、所患疾病或外伤情况 以便准确、迅速到达现场,又能备齐所需物品。不知道患者情况而盲目出诊,会因为延迟到达而失去抢救时机,或物品准备不全而无法实施抢救。例如,仅知道患者的地理位置而不知其病情,只带常用抢救药品,到达现场才知道患者是从高空坠落,因不备有夹板、颈托等物品,就无法保证将患者安全转运。所以,出诊前要尽可能地了解患者的情况。 2.2.2 配备必要的通讯设备 以便在途中与患者联系,发现意外情况与医院联系,或者接到比较特殊的病人可通知医院相关科室预先做好准备工作,以便尽快抢救。 2.3 院前急救护理工作要程序化、规范化 到达现场首先要了解环境及患者情况,先确定患者最需要什么样的急救措施,再进行有序的急救护理措施。 2.3.1 体位 在不影响急救处理的情况下,要协助患者将其放置成舒适的体位: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或屈膝侧卧位,这种体位可以使患者最大程度地放松,以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的发生,尤其在处理成批伤员,对轻症或重症患者不能照顾周全时,这种体位具有最大的安全性。放置好患者体位后,要注意给予保暖,如无必要,不要对清醒患者反复提问,要尽量使患者安静休息,并减轻心理压力。 2.3.2 开放气道 当患者意识丧失后,舌根或会厌部肌肉松弛阻塞气道,应立即开放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使患者头向后仰,抬起下颌,清除口内异物(包括义齿)。如患者呼吸暂停,应立即行气管插管,连接简易呼吸器或呼吸机辅助呼吸。 2.3.3 心肺复苏 遇心跳、呼吸停止患者,应立即行心肺复苏。胸外心脏按压必须与人工呼吸同时进行,1人急救按压与呼吸之比为15∶2,2人急救为5∶1。同时,建立并维护有效的通气和血液循环,继续进一步的生命抢救。 2.3.4 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 对于所有需要建立静脉通路的院前急救患者,如有可能,均选用静脉留置针,可保障快速而通畅的液体流速,对抢救创伤出血、休克等危重患者在短时间内扩充血容量极为有利,并且在患者躁动、体位改变和转运中均不易脱出血管外或刺破血管。 2.3.5 院前急救用药的护理 医生只下达口头医嘱,护士必须执行三清一核对的用药原则,即听清、问清、看清,药物的名称、剂量、浓度要与医生核对。切忌出现用药差错,用过的安瓿应暂保留,以便核对。 2.3.6 松解或去除患者衣服 需要在院前现场中处理的猝死、创伤、烧伤等患者,为便于抢救和治疗,均需适当地去除患者的某些衣物,尤其是创伤、烧伤等患者,衣服不仅可以掩盖真实的创口或出血,且有直接的污染作用。 2.3.7 保全患者生命,防止病情恶化 预防后期感染或并发症,迅速为患者做好初步处理,如给药、清创、加压包扎和止血等。一旦病情允许,应迅速将患者抬上救护车,送往就近的医院接受继续治疗。 2.3.8 心理护理 大多数院前急救,病情复杂,症状严重,发展迅速,患者及家属的心态和求医心理复杂多样,最突出和常见的心理反应是焦虑和恐慌,此时患者及家属视医护人员为救星。因此,医护人员要有良好的应急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既要沉着冷静又要迅速敏捷、忙而不乱。首先,稳定患者及家属的情绪,同时快速实施抢救,避免慌乱给患者以不良刺激,对极度恐慌患者可以给予适当安抚及语言安慰,以缓解其紧张。同时,要有良好的应变能力,克服场地、设备以及各种不利于抢救的困难,使患者尽快安全到达院内实施急救。 2.3.9 在转运途中的护理 根据不同的转运方式及患者的具体情况,护理人员要做好相应的护理工作。在转运过程中,要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随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注意搬运时患者的体位,搬运体位不当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例如,颈椎骨折的患者搬运体位不当会导致意外的发生。 2.3.10 转送患者后的交班 要对院前采取的急救措施、患者所用药物、各种管道以及目前状况等做好详细交班,以便院内医护人员有的放矢,争取时间进行处理。 2.4 保证院前急救护理文件的质量 院前急救的护理文件是非常重要的文书,要本着对患者负责,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准确、及时地记录治疗所用的药物、采取的护理措施及详细的病情发展过程,不出现遗漏、涂改现象,保证护理文件的书写质量,完整的护理文件记录会给下一步抢救治疗提供一些必要的数据和信息。例如,在院前急救中用过的药物,当患者入院后再次使用时要考虑使用的剂量问题等。护理记录会给医生提供参考的数据信息,护理文件也会成为医疗纠纷的第一手资料。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及分组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颅脑外伤患者210例, 入院后均行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检查证实为急性颅脑损伤。其中男134例, 女76例;年龄13~74岁, 平均44岁;交通事故损伤156例, 高空坠落损伤35例, 击打损伤15例, 跌伤2例, 其他致伤2例。由120急救车送入院并实施院前急救护理措施的110例设为干预组, 由家属或路人送进医院而无院前急救护理的100例设为对照组。 1.2院前急救措施 1.2.1做好院前急救准备包括急救物品、药品及器械等, 配备高素质的120急救人员, 接到急救电话后以最快速度赶赴现场准备抢救。 1.2.2脱离事故现场把患者从危险环境中移出, 常规予颈托固定颈部。 1.2.3准确评估伤情医护人员到达现场, 对患者进行全身检查, 严密观察患者神志、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 判断颅脑损伤程度及病情。密切观察正确识别患者早期脑疝的表现, 以便及时处理。如患者出现心跳呼吸骤停, 立即进行心肺复苏。观察患者有无开放性伤口、部位、创伤大小及四肢活动情况, 有无合并伤、骨折及内脏损伤、血胸、气胸等。按先急后缓、先重后轻的原则处理伤情。 1.2.4保持呼吸道通畅患者头偏向一侧, 以免舌后坠引起呼吸道阻塞, 迅速清理口鼻腔内的分泌物及呕吐物, 必要时置入口咽通气管或行气管插管, 及时抽吸分泌物, 酌情予吸氧, 维持有效通气, 使脑组织得到充足的供氧。 1.2.5迅速建立静脉通道保持两条静脉通道畅通, 维持有效循环及保证早期药物治疗。对重症颅脑外伤的患者在超早期内使用甘露醇, 以迅速降低颅内压。 1.2.6伤口处理[3]对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进行伤口保护性包扎。对膨出的脑组织, 用无菌碗或纱布圈保护包扎, 以防止膨出物破裂和污染。如伴有脑脊液耳鼻漏, 应保持外耳道或鼻孔周围清洁, 忌冲洗或堵塞耳鼻腔, 以免脑脊液逆流导致颅内感染。合并四肢骨折者予夹板固定, 大出血予迅速包扎止血。 1.2.7安全转运经积极急救处理后, 应及时安全转运患者。搬运过程中固定患者头偏向一侧, 搬运时尽量稳、准、轻, 以降低搬运中二次受伤的几率。颅内压高的患者应将头部抬高15~30°, 以利于颅内静脉回流和减轻脑水肿。提前与医院取得联系, 保证患者入院后及时检查、接诊, 及时手术, 为院内治疗打下良好的基础。 1.2.8心理护理急性颅脑损伤大多为突发性, 患者及家属容易出现恐惧、焦虑心理, 医护人员应及时稳定其情绪, 使家属积极配合治疗。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 SS 13.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行t检验, 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并发症发生率 (表1) 干预组患者气道堵塞、吸入性肺炎、颅内高压、颅内感染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外伤院前急救基础知识 篇2
外伤院前急救基础知识 篇3
院前急救精选心得 篇4
院前急救工作总结 篇5
院前急救的特点与护理 篇6
外伤院前急救基础知识 篇7
2.2两组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比较干预组平均住院时间 (14±1) 天, 住院费用 (13 930±894) 元;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 (20±1) 天, 住院费用 (19 731±685) 元。干预组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小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分别为43.42、53.39, P<0.01) 。
2.3两组预后 (表2) 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评价出院患者近期预后情况, 分为痊愈、中度残疾、重度残疾及死亡四个等级。实施院前急救护理措施的干预组预后情况好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 0.8 5, P<0.0 1) 。
3讨论
颅脑外伤患者病情危重且变化快, 往往来不及抢救而死于现场及转运途中。及时、准确和快速的伤情评估及科学合理的处置、转运等院前急救措施, 可有效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 缩短住院时间, 减少医疗费用[2]。本文结果显示, 干预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 预后情况好于对照组, 住院时间及费用均少于对照组。因此, 在创伤初期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实施院前急救护理干预至关重要, 可为院内综合抢救颅脑外伤的成功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都定元, 高劲谋, 林曦, 等.严重交通伤与坠落伤救治结局比较和创伤急救模式探讨[J].中华创伤杂志, 2000, 16 (1) :46.
[2]朱冬梅.观察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急救护理的效果[J].心理医生 (下半月版) , 2012, 224 (9) :206.
(一)、“120”电话呼救:当发生意外或急病时,患者或目击者,拨打“120”急救电话。
(二)、受理急救电话:急诊值班人员了解病情、事发地址,按需要迅速调派急救资源,并做好详细记录,必要时向上级报告(如:大型突发事件)。
(三)、救护人员接到电话后快速出动,急救人员根据呼救受理人员的指令和病情,携带必要的抢救药品和医疗设备10分钟出车。
(四)、到达现场:急救人员携带急救药品、器材,尽快赶到病人身边,根据病种、病情实施现场急救。
(五)、安全搬运:根据病情,采取正确搬运方式和体位,安全搬运病人。
(六)、确定转达医院根据病情以就近、就急、就能力,尊重病人及家属意愿为原则,确定转送医院。在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发生时,转送病人要服从现场指挥。特殊情况,需要病人或病人家属在医疗文书上签字。
(七)、途中监护:急救或转送途中,医护人员应对病人的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护,最大限度地保证病人途中生命安全。
(八)、抵达医院:抵达医院后将病人送入相应科室,并与接诊人员认真交接病情与处置。
(九)、返回:返回科室后,整理院前急救病历、进行登记、检查器材、补充药品、做好再次出诊准备。
1999年4月18日市救护中心-仁济医院急救专线正式开通,成为全市首家院前、院内联合急救网络。当救护车在驶往仁济医院途中。救护人员用救护车上传呼机直接与救护中心总台联系,把救护车上病人的病情报告救护总台,救护总台随即拨通仁济医院急诊300专线电话,及时将病人院前病情、诊状及初步抢救措施等简要情况告知,仁济医院接到300专线电话后即根据病人的病情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即抢救人员、抢救设备、抢救药物到位,迎接救护车来院。
2.临床资料
1999年4月至11月,共有67位病人通过急救专线电话告知院前病情,抢救信心其中内科病人30例,主要为心肌梗塞、心律失常、哮喘持续状态、呼吸衰竭、有机磷农药中毒病人;神经内科病人21例,主要为脑溢血、中风偏瘫病人;神经外科病人8例,主要为脑外伤病人;普外科病人6例,主要为复合外伤;妇科病人2例,为宫外孕。
3.体会
3.1 急诊抢救的时间是用分秒来计算的。急救专线为急诊医护人员提供了抢救信息,使急诊室在病人来院前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从而为处理危、重、急、伤病症最初阶段抢救的成功赢得了宝贵时间,也为抢救工作及时、正确有效提供了保证这是急救专线其独特的优越性。
3.2 为全市医疗急救网络的建立作出有意义探索国际抢救体系为院外-急诊-ICU为联合一体的系统。而目前我国院外、院内急救常是独立进行的。急救专线为院内、院外急救配合的联系进行做了有意义探索。
急救专线的开通,仅仅是第一步。今年我们在急救专线基础上与救护中心合作建立电脑急救通讯网络,以便进一步掌握病人院前的病情、心电图、抢救措施的动态变化从而争取为每一个病人的抢救机会,减少危重伤病人的病死率和病残率,提高抢救率和治愈率。为建立完善院外、院内联合急救体系,作出我们进一步探索与努力
4、典型病例
99年4月,接到专线电话,告知有一位嘉定医院转来我院重大复合伤的男病人,来院时已处于休克状态。负责抢救的护士立即通知了普外、神经外、胸外、骨科医生到场等候,并立即做好了抢救准备。放射科CT室也做好了准备。病人到院后,立即给予吸O2 、输液备血在半小时内逐步纠正了休克,CT显示了诊断报告,各科医生联合会诊明确诊断,术前备皮、备血一切准备工作就绪。病人17点15分到院,于17点45分已躺在手术台上进行了肝脾破裂急诊手术,经治疗后病人康复。
99年7月下旬,接专线电话通知,一位女病人服下400ML敌敌畏,已有半小时之久,已处于休克昏迷状态。几分钟后即到院,负责抢救的护士立即通知内科医生,急诊护士长与抢救护士一起做好洗胃等准备。医护人员等在急诊室门口,救护车一到达,立即将病人送入抢救室,即给予病人洗胃,抗休克等治疗,两路静脉开放滴注,吸O2等相应的护理措施同步进行。经过2个多小时的抢救后,病情稳定护送病人入病房,康复出院。
★ 新学期新体验作文
★ 新学期作文六年级
★ 新学期新感受作文
★ 又是新学期作文
★ 新学期小学作文
★ 新学期计划-作文
★ 新学期,新气象作文
★ 新学期优秀作文
★ 新学期畅想作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该辖区内自愿参加急救知识培训的876名居民进行了急救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 所有接受培训人员需符合以下条件: (1) 成年人具有小学及以上文化程度; (2) 自愿参与且无精神方面疾病, 与人沟通无障碍;在所有接受培训人员中, 男445例, 约占培训人员的50.8%, 其余女431例, 约占参加培训人员的49.2%;对培训员的要求:具备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护师、主管护师和医生组成, 具有5年以上急诊工作经验, 有良好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心态良好、积极乐观向上, 专业知识过硬。
1.2 培训内容及方法
(1) 对患者的病症情况能进行简单评估的培训, 如神智、呼吸以及脉搏跳动情况等生命体征的初步评估; (2) 事发时如何及时拨打“120”[3]; (3) 在急救医护人员未到之前, 如何进行气道开放术以及心肺复苏初级救生术的培训工作;对因意外事故出现的伤者, 如何进行伤口的止血清理和包扎的培训;给予伤者如何进行简单固定技能和身体搬运方法培训;对于发生溺水事件后, 如何进行溺水急救培训;如何进行烫伤烧伤等事件急救方法的培训; (4) 将急救理论与操作演练进行有机结合,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抽象知识具体和直观化, 使得培训人员能够在充分学习理论知识和救治原理的同时, 更能通过多媒体这种教学手段的优点学习急救操作方法, 并加强现场模拟演练, 要求培训员进行现场操作演练指导并及时纠正培训人员错误。 (5) 对授课以及技能演练时间安排:在每周六和周日上、下午进行分批分组培训学习;学习完后给予培训人员一定时间的提问与相互交流, 加强其对培训内容的融会贯通。 (6) 作好疾病预防和急救宣传工作, 建立社区疾病预防和急救板报宣传栏, 针对气候变化、地区环境等原因可能出现的疾病, 利用社区板报专栏抓好预防与急救宣传工作, 指导社区居民如何进行疾病预防工作以及指导如何处理突发事件。
1.3 考核评定
(1) 书面知识急救小常识测试:自拟《社区院前急救知识测试题》, 共有20道涉及急救知识和技能方面的选择题, 实行百分制, 分别于培训前和培训后发放试卷, 当场发放当场回收, 答对12道及以上者视其为合格, 答对12道以下视其为不合格。 (2) 实践操作合格考核标准:能准确判定有无心跳等生命体征;能准确进行气道开放和口腔异物的排除;能准确掌握并进行人工呼吸;能进行有效地胸外心脏按压;急救姿势正确;包扎手法正确;所有实践操作项目若有一项不符合要求视为不合格。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经对该社区876名自愿参加急救培训知识的居民进行了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测试后发现:进行培训前, 所有接受急救培训人员的书面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合格率仅为33.1%和29.2%, 进行培训后, 自愿接受培训的全部成员书面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合格率上升为94.3%和95.4%, 经培训后, 培训人员的急救知识与技能水平明显高于培训前状况 (P<0.01) , 见表1。
3 讨论
该院通过该次对社区居民进行院前急救知识的培训中发现, 为了提高社区居民遇见突发事件的自救和互救效率, 避免因处理不当而造成的诸多遗憾, 在社区范围内广泛进行院前急救知识培训是完全有必要和可行的。该社区对参加急救培训的人员测试结果显示:进行培训前, 所有接受急救培训人员的书面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合格率仅为33.1%和29.2%, 由此可以看出:未在社区进行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前, 社区居民急救意识和技能当还十分薄弱, 很多居民在遇到需要进行急救的事件时感到束手无措, 甚至连有效拨打“120”都不知道, 更别说其他急救手段了, 而人有旦夕祸福, 谁也无法预知将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 如地震、冰雹、泥石流、交通事故、意外摔伤、突发心脑血管疾病等, 而在急救人员到来之前能否进行有效救治, 这就必须依靠所掌握的急救知识和技能了。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突发急、危、重症患者中因原发病导致死亡的不到10%, 造成其死亡的主要因素往往是因为抢救不及时和方法不当, 因此, 给予社区居民武装急救知识与操作技能, 有百利而无一害。可因当前现状为非医护人员的社会成员急救知识的缺乏, 忽视了及时准确急救的重要性, 普遍采取先“送”后“救”的救治模式, 结果产生了很多不必要的伤亡, 比如大出血患者, 该应采取先进行止血处理后再进行送院治疗, 但却出现了先抢送医院的救治误区;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 本应进行人工呼吸等复苏手段后才能进行送院治疗, 但往往却出现了直接送往医院的情况;骨折和脑血管患者身体的搬运方法不正确等, 所以具备一定的急救知识和掌握正确的急救手段, 是非常有必要的。
该院对自愿接受急救培训的876名社区成员进行集中培训, 通过测试研究后发现:书面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合格率在以往的基础上, 均分别提升为94.3%和95.4%, 与培训前比较有了大大地提高 (P<0.01) 。通过该院的培训, 所有接受培训人员树立了较强的急救意识, 掌握了全面的理论知识, 也具有了较为全面的急救操作技能, 在突发事件中, 所有的参与培训人员都能够对突发事件进行简单评估, 在病情症状较为紧急的情况能有效地呼叫“120”, 能将突发事件的灾难降低到最小的程度;普遍能够掌握气道开放的方法以及心肺复苏初级救生术, 能对伤者进行止血处理和简单包扎, 懂得如何进行简单固定技能, 对溺水、烧伤烫伤也能进行准确的急救等。
实践证明:进行切实有效的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为遭遇突发事件的社区成员生命安全保障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针对目前社区居民普遍急救常识薄弱的情况, 可通过采取多部门合作、统一培训标准、多种培训方式并行的培训策略[4], 有效提升了社区居民的急救水平。
摘要:目的 为了有效保障社区成员的生命健康, 对自愿参加急救培训的社区居民进行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及考核, 使其能在处理危及社区人员生命安全的突发事件中充分发挥作用。方法 在社区内部采取自愿接受培训的方法, 选取培训人员876名, 通过多种宣教活动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培训, 对培训人员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进行问卷测试和判定。结果 进行培训前, 所有接受培训的人员急救书面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合格率为33.1%和29.2%;进行培训后, 所有接受培训的人员急救书面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合格率为94.3%和95.4%, 培训后接受培训的人员急救知识与技能水平明显高于培训前水平 (P<0.01) 。结论 进行有效地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为遭遇突发事件的社区居民生命健康得到保障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关键词:急救知识培训,医疗体系,健康保障
参考文献
[1]高晓红, 周韶晶, 郑本端.社区居民院前急救知识培训的效果分析[J].求医问药, 2011, 9 (11) :208.
[2]古纪欢, 王方剑, 罗小春.对社区居民院前急救知识培训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21) :268-269.
[3]吴巧梅.社区居民院前急救知识培训方法的探讨[J].CHINESE GEN-ERAL, NURSING, 2009, 7 (2) :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