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贝多芬的艺术成就

2024-09-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谈谈贝多芬的艺术成就(通用8篇)

谈谈贝多芬的艺术成就 篇1

摘要:贝多芬是德国伟大的作曲家,他的奏鸣曲在钢琴艺术史中占有独一无二的位臵,他把奏鸣曲这一形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提高了钢琴奏鸣曲的艺术表现力,同时他的奏鸣曲也有着独特的艺术特征,需要我们加以认真的研究和学习。关键词:贝多芬,奏鸣曲,艺术,特征 Abstract: Beethoven was a great German composer,His Sonata occupies the one and only position in the piano art history, he took the form of Sonata development to a new peak, improve the piano sonata artistic expressive force, at the same time, his Sonata also has a unique artistic features, we need to seriously study and learning.Keyword:Beethoven,sonata,art,characteristic

一、引言

1、选题的背景及目的

贝多芬是出生于波恩的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这位年轻的钢琴家高度总结了从巴罗克时期到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欧洲钢琴音乐创作的经验,对人类音乐文化艺术的贡献。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一生创作大量的不朽名作,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与舞曲。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

同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和肖邦《练习曲》一样,贝多芬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是钢琴文献中的核心作品。这套启蒙之作始于1795年,成于1822年,为钢琴学习者、演奏者和欣赏者提供了大有裨益的音乐经验。与任何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一样,贝多芬奏鸣曲为后人的评论、分析、学术讨论提供了无尽的资料。

因此,本文对贝多芬的奏鸣曲的艺术特征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艺术的一种追求,其次也是在对国内外研究的一种补充,希能够在更大程度上对热爱贝多芬音乐的人事更好的了解贝多芬提供多一点的参考。

2、国内外研究状况和相关领域中已有的成果

在国内外大大小小的对于贝多芬奏鸣曲的研究是非常多的,学者多于贝多芬的研究也是多方面的,不仅限于在他的作品中,甚至于他的情感生活、生活习惯、性格等都进行了很深入的研究。这里列举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方向加以综述,从而可以对本文的研究做到一个更好的借鉴和补充作用。

其中,部分学者是对贝多芬的交响曲的一种研究,比如有German Poet friedrich von schiller 对贝多芬交响曲的研究,其在《贝多芬交响曲》1中指出,“贝多芬创作了9首交响曲,在这些交响曲中,交响曲曲式得到了广泛的扩展,并能描绘无限的情感冲突和表现。这 1 German Poet friedrich von schiller.许新译.《贝多芬交响曲》,音乐世界,1998.10 种力量在相当程度上在贝多芬的前两首交响曲中得到表现,而在第三首降E大调(1805年)《英雄交响曲》中变得特别重要。这部作品的组成,包括一个恢宏的充满创造力童的第一乐章,一个以葬礼进行曲曲式出现的深长舒握的乐章,一个热情奔放的谐谑曲,以及一个主题变奏曲式的终乐章。”还有学者是对贝多芬自己人生的一种研究,这种研究在学术界比较多,类似的文献也很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林苗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英雄性”情感特征表现的初步研究》2,其在文章中有指出贝多芬“自幼学习音乐,曾从海顿学习对位法,后来听力逐渐衰退,再加上失恋,此后十余年经历了思想和生活动荡,最终完全失聪,遭受到了命运最残酷的考验。可他凭着自己坚强的毅力克服了种种危机。他振奋精神,继续作曲,为人类留下了最宝贵的音乐财富,他的作品集中反映了对命运的抗争”。还有学者是对贝多芬的音乐和其他音乐家的一种比较,比较多的有舒伯特等世界著名音乐家,比如有庄璇的《舒伯特与贝多芬声乐作品的比较》3中,文章选择了同属 1 8 世纪下半叶西方音乐史上的杰出代表: 贝多芬与舒伯特,以他俩的声乐作品作为切入点,分析了他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阐述了作为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音乐过渡时期的代表者,对两个不同时期的音乐风格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推动了世界音乐的发展。贝多芬与舒伯特的声乐作品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由于作曲家所处的客观历史条件、社会环境以及作曲家对会、对人生认识的角度及本人创作个性的不同,导致了两人作品的种种差异。但通观全局,2 林苗.《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英雄性”情感特征表现的初步研究》Value Engineering.147期

庄璇《舒伯特与贝多芬声乐作品的比较》.黄河之声,2012年,第5期

3可以说,舒伯特继承和发展了贝多芬的声字创作理念,开创了新的歌曲形式,即艺术歌曲的产生,把歌曲的创推到了音乐史上的顶峰时期。另外也有一些学者是对贝多芬的音乐的具体的一个研究,主要针对是他的钢琴曲,亦或是交响曲的某一章等,这样的研究也有很多,比如有侯萌萌的《贝多芬<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初探》4,文章首先对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进行了一个简单的介绍,然后再对具体的研究情况进行了分析和说明,指出了在演奏中应该注意的情况,对演奏者提出了一些相关的意见和建议。

纵观国内外对贝多芬的音乐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对其奏鸣曲研究的必要性,尤其是在在今天这个社会,学习钢琴已经遍布于各个高校,钢琴的学习已经普及,但是大家对于作品的理解和认识都还远远不够明确,这也就不能把一首曲子所包含的情感所完整的表达出来,所以在此研究一下贝多芬奏鸣曲,使演奏者更加完整表达出贝多芬奏鸣曲的感情,这也是研究贝多芬奏鸣曲的价值。

二、正文

(一)贝多芬奏鸣曲创作的历史背景

贝多芬一生坎坷,二十六岁开始耳聋,晚年完全丧失听觉,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到禁止的复辟年代里,贝多芬依然坚持“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写下了很多不朽的音乐作品。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 4 侯萌萌《贝多芬<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初探》,大众文艺,理论研究,音乐 大提高了钢琴的艺术表现力。他集古典音乐之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的音乐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贝多芬以其独特的音乐个性和艺术才能,树立起了一座伟大的丰碑。

贝多芬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2 5 6 部作品,其涉及内容广泛,成就非凡,尤其是在奏鸣曲上的成就,被西方音乐学家奉为钢琴音乐中的“新约圣经”5。

纵观贝多芬的奏鸣曲创作,大致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其早期(1794—1800年)作品几乎遵循了古典奏鸣曲的基本形式,该时期作品集中地显示了贝多芬的古典传统风格,鲜明的个性特点和技法上的创新,突出地表现了早期贝多芬朝气蓬勃、充满自信和勇往直前的英雄主义精神。代表作品有7号、10号、13号、14号、22号、49号等。这些作品艺术品味较高,初步表现了贝多芬的创新意识。贝多芬的中期(1801一1814年)作品,即14首这一时期,他开始以自由的理念来来改变传统奏鸣曲的基本结构框架,从而使形式更好地为音乐主题和内容服务。如作品2 6 号的四个乐章,贝多芬第一次在第三乐章运用了葬礼进行曲,并在作品7 8 号的两个乐章中,从慢乐章开始过渡到快乐章,以致旋律结束。这一时期可以说是贝多芬创作的旺盛时期,在这一时期中,他大胆创新,采用了扩展连接部、展开部与结束部的方法,打破了原有奏鸣曲形式上的束缚,并将幻想风乐章、朗诵调,以及葬礼进行曲等乐章,创造性地结合夸张及力度 5 冯丹,《贝多芬晚期五首钢琴奏鸣曲演奏技法刍议》西南大学,2011级硕士 的对比等技巧运用到奏鸣曲作品中,从而使其作品蕴含的情感更加丰富,使其奏鸣曲的风格更加多姿多彩。

贝多芬的晚期作品几乎都带有浓厚的幻想风格,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摆脱了一切传统的规则。这一时期的作品有101号、106号、109号、110号、111号等,这些作品的结构在贝多芬的心中已变得不再重要,为了吻合内容和情感的表达,他开始运用一种灵活且富有变化的形式来传达生活的哲理性,从而使其作品具有史诗般恢弘的气度和戏剧般非凡的魅力。如作品1 0 1号一改传统奏鸣曲的乐章次序,将谐谑曲改成了进行曲;作品106号贝多芬借用赋格与对立的慢速旋律对比产生戏剧性的效果等。虽然此时的贝多芬个人生活非常不幸,加上双耳失聪,从而导致他创作量不大。但他这一时期的作品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并预示着浪漫主义时代的到来。

(二)贝多芬奏鸣曲的创作风格分析

1、鲜明的时代节奏

贝多芬一生坎坷,屡遭不幸,但自由、平等、博爱的信念,他通过创作音乐作品为理想信念呐喊。这些思想在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尤其表现得淋漓尽致,它号召人们摧毁封建制度的伦理观念,“确立富有正义和善良的人性,高度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潮”6。其奏鸣曲如《月光》《悲怆》《热情》等作品,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其中,最富有丰富时代特征的作品《悲怆奏鸣曲》,其创作经历了暴风雨般的革命时代,这是一个呼唤“自由、平等、博爱”的时代,贝多芬的思想意 6 郑霏,《贝多芬中期钢琴奏鸣曲的结构特征与演奏风格》华东师范大学,2009 识在这个时代中得到煅铸与提升,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在这首奏鸣曲里,第一乐章奏鸣曲式C 小调,4/4 拍子,作者以庄严而悲壮的慢板转辉煌又欢快的快板;第二乐章三部曲式,降A大调,2/4拍子,作者运用的是如歌的行板;第三乐章为回旋奏鸣曲式,c小调,2/2拍子,作者用的是快板的回旋曲。整个乐曲都充满了蓬勃而优美的旋律,洋溢着狂喜的跃进节奏,大胆奔放的幻想展现着贝多芬革命式的激情。其中作品所刻画的汹涌狂暴的音乐形象鲜明概括了十九世纪初期欧洲人民反对封建、反对侵略的英雄面貌,也代表了当时人民大众顽强的斗争精神。还有彰显着黑暗社会即将过去,光明必然到来的《热情奏鸣曲》,作者在第一乐章中以号角型的音调以及几个小节的急速热情的快板,构成了雄性的抒情乐章,表现了英雄在充满信心地向命运、向社会的一切邪恶势力进行着殊死的艰苦卓绝斗争,以及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表现出了了时代潮流奔腾向前的气势。

2、强烈的戏剧因素

强烈的戏剧因素,是贝多芬奏鸣曲中显著而独特的风格。:“贝多芬的奏鸣曲之所以给人以强烈的戏剧性效果”7,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他的音乐时常给人以波澜壮阔的感觉,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是贝多芬擅于突破传统的转调手法,运用等音转换或减七和弦做突然的远关系转调,以增加戏剧性的因素。如他在《热情奏鸣曲》中,其第一乐章从第2 3 小节开始,用f 小调的V 级作准备,接一 7 刘雪莎,《贝多芬对奏鸣曲式的改革与创新》齐鲁艺苑,2009 个V7/Ⅲ,并运其至b3Ⅲ级上到2 5 小节,紧接着他又以小主和弦Ⅶ7 /Ⅱ、Ⅶ/ Ⅴ作巩固,自然地由v 7 转调到b A 大调主和弦上,从而进入新调,由此在形成美妙的和声音响效果的同时又增加了戏剧性因素。

(2)是贝多芬还常用突强或突弱来

增强音乐的戏剧性。如在《悲怆奏鸣曲》的引子部分,贝多芬运用强后突弱,在一开始的主和弦,到减七和弦,后面立即弱下来,给人强烈的戏剧冲突感;同时贝多芬为了造成紧张的气氛,往往在持续的弱奏后,出现突然的强音,如《第九奏鸣曲》作品1 4号之l 中,音乐在弱拍或后半拍上大量使用强音,以此来表现情绪的大幅度波动和强烈的戏剧性。

3、丰富的哲理意蕴

贝多芬所处的时代是欧洲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激烈变革的时期,面对复杂的社会变革,他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感受融入到钢琴奏鸣曲中,这使得他的音乐富有深刻的哲理意蕴。

“如贝多芬的《第3 1 首奏鸣曲》,这是贝多芬晚年创作的一部奏鸣曲,其体现了作曲家在绝望中等待希望的强烈情感”8。在乐曲第一乐章的呈示部贝多芬通过调性的变化来体现自己复杂的情感,比如乐曲开始降A 大调象征着对美好的向往;在第1 6 小节时第一个离调和弦D D 三四和弦使人感觉到迎面而来的紧张感,紧接着在1 8,1 9 小节作曲家运用了离调和弦与主和弦、属和弦的交替,从而 8

武君,《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演奏研究》青岛大学,2009,硕士 体现了其内心的挣扎,再紧随旋律的向上发展,左和弦也呈向上跨越进行,最低音是大字一组的F 1,最高音是小字一组的b1,中间跨越了大字1组,大字组,小字组和小字1 组,从而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气氛,最后贝多芬以明亮的C 音表现了对希望的憧憬。这种旋律的变化充分地展示了贝多芬情感上的丰富变化和思想上的乐观积极,从而显示出他独具一格的哲理性特征。

(三)、贝多芬奏呜曲的艺术特色与演奏分析

贝多芬解放了钢琴奏鸣曲,特别是他晚期的作品为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搭建了一座桥梁,晚期的五首奏鸣曲演奏技术非常的难,但是贝多芬绝不是为了炫耀技巧而作,他是通过音乐的本体,通过技术做为构建音乐的手段来表现音乐。是来自心灵的创作。他将人的本性与情感毫无保留地展现在作品中,每一首乐曲都体现了巨人般的风范。他永远走了历史的前端,表现了时代的进步精神。真、善、美,始终贯穿在他的作品中。“那些集痛苦、欢乐、幻想、友善、崇高作品每一首都到达了最高的艺术境界9”。而正是因为贝多芬音乐当中的真、善、美,才得到19世纪俄国“强力集团”艺术家们的一直推崇,在这些音乐家们的心中,贝多芬是整个欧洲乃至世界音乐文化的最高代表。

1、演奏力度上的艺术特色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力度幅度较大,变化较丰富,这使得他的奏鸣曲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而这与贝多芬在力度对比方面的完善与创 9

张宇,《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末乐章研究》 延边大学,2007,硕士 新是分不开的。

在贝多芬的奏鸣曲中常常可以看到ff/fff或pp/ppp的标记,贝多芬喜欢用这样的力度的强烈对比,表现情绪的大起大落和内心的矛盾。例如《悲怆奏鸣曲》作品l,其第一乐章主部主题前半句用f 后半句用p,两种不同音型的变换加上强弱的对比,从而形成了强烈的力度对比。又如贝多芬早期在维也纳创作的《悲怆》,这首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为4 \4 节拍,C 小调,其引子部分与尾声相呼应,并贯穿曲子的展开部分,以此突出贝多芬丰富厚重的情感,这种情感带有两种矛盾的因素,一种是铺天盖地而来的压力,贝多芬借用厚重的和弦将其表达出来;一种是对光明的无限向往,他借用节奏匀称的和弦表达出来,同时还伴有高音区柔和的八度旋律。这两种因素反复较量,音区上的高低变化使其在力度上形成了鲜明的强弱对比。尤其是在第四小节时,力度低沉、严谨的和弦,继而转为节奏鲜明的快板,从而形成了强烈的矛盾冲突和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了感情的重心,并奠定了发展的基调。因此在发展部分一开始,音与音之间急速推进,使得第一主题的感情显得热情奔放、起伏不平,给人一种紧张、迫切之感;而在进入第二主题时,贝多芬运用两个旋律来表达感情的变化,一个是降e 小调,使其富有轻快感,一个是降E 大调,使其以平淡、稳定的节奏感逐渐达到了高潮,在强烈的两种不同的力度对比中,第一乐章显得庄严而辉煌,从而传达出了悲怆厚重的主题。

2、曲式结构上的艺术特色

贝多芬奏鸣曲的创作在曲式结构上做了许多完善和创新,其奏鸣曲的形式打破了古典奏鸣曲的各种规律,从而使奏鸣曲的形式真正做到了为内容和情感服务。比如贝多芬在乐章次序上的创新。众所周知,钢琴奏鸣曲是西方古典音乐中的一种大型的多乐章的钢琴套曲,自身随着时间的演变,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殊的结构:一般由三或四个乐章组成。三个乐章的形式为:快板——慢板——快板;四个乐章形式为快板——慢板——小步舞曲——快板。第一乐章通常以奏鸡曲式写成。而贝多芬打破了这种约定俗成的传统乐章次序,他为了使音乐形式变得更富有新意,而改变了各乐章的次序和结构规则。如在奏鸣曲《月光》中,在第一乐章里,他把抒情的慢板替代传统的奏鸣曲式,再把富有积极性奏鸣曲式的乐章放在最后一乐章的位臵。在开头第一乐章中,第一主题由序曲开始,其旋律优美,节奏柔弱,第二主题、则由大调占据主要地位,第三主题与第一二主题呼应,最后在月光中,极富浪漫色调地将全曲结束。在最后一乐章里,贝多芬为了表达激烈的感情,将其创作为激动的迟到的奏鸣曲式快板,升C 小调,4 /4 拍,连串的琶音组成的主题显得波涛汹涌,副部加大了控诉般的力量,十六分音符如同暴风雨中的雷声,刚强有力的旋律,在严整的形式下表现出令人惊异的激动。同时,升c 小调分解和弦是第一乐章的基础,又是第一乐章的主部的核心,由此形成整个奏鸣曲的音调、调性、调式、和声方面的统一。

可以说,这种统一性与贝多芬对曲式结构的创新是分不开的。又如降A 大调奏鸣曲0 P。2 6,第一乐章没有用奏鸣曲式,用的是主题与变奏曲,第二乐章是谐谑曲,第三乐章是葬礼进行曲,第四乐章是回旋曲。虽然这首奏鸣曲由四个乐章组成,但其中没有一个是属于奏鸣曲形式的乐章,贝多芬在这首奏鸣曲里完全打破了乐章顺序方面的传统,从而体现了他在曲式结构方面的创新。

3、乐段结构上的艺术特色

贝多芬乐段方面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其曲式连接部的与众不同上。连接部是奏鸣曲式中的附属部分之一,是主部主题通往副部主题的连接部分,将相互对臵的两个主题在材料、调式调性及音乐形象等方面连接为统一发展的整体。连接部在材料的使用上较为自由,常常表现出主题材料的积极发展,具有一定的展开性因素,在陈述结构上也相应表现出非方整性的特征。连接部的重要任务是调性的过渡和转换,通常包括三个阶段:在原调(主调)中逗留的部分、实质性的转调部分、在新调(副调)上为副部做准备的部分。

在贝多芬之前的钢琴奏鸣曲中,一般的连接部结构都比较简单,仅仅采用一些经过式和补充式的写法,因此也只能起到单纯的连接过渡作用,不仅没有独立的主题,其调性转换也相对较少。而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其各乐章的连接部则极具灵活性和适应性,其一改传统连接部简单且直接的过渡方式,使其在曲折且富有变化的同时还形成了相对的独立连接部主题,不仅突出强调了主题之间的矛盾性,还使其奏鸣曲的乐思获得了更多样的发展。

(四)、贝多芬奏鸣曲对历史所做出的贡献与价值

1、对传统奏鸣曲创作结构改革所做的贡献

古典传统的钢琴奏鸣曲大多以最为常见的三个乐章或四个乐章的对比性曲式结构为主。贝多芬早期创作的11 首钢琴奏鸣曲遵循了这一原则: 第一乐章通常为快板;第二乐章以柔板为多见;第三乐章要么是近似小步舞曲的小快板,要么是快板;第四乐章一般是全曲中速度最快、情绪最高的乐章。

但是在贝多芬中晚期创作的作品中,打破了传统古典奏鸣曲中“快———慢———快”的乐章排列顺序。他提出一个主题、一个副题,然后获得一个结论,结论的性质或是一方面胜利,或是两方面调和。他特别运用的赋格曲,使我们获得了关于音响辩证法的足够理由,由于同一主题以音阶上不同的高度三四次地连续出现,由于参差不一的答句,由于这个曲体所特有的迅速而急促的相互追逐的演绎法,因而使硬性的奏鸣典型化成为表白情绪灵活的工具,形成了钢琴奏鸣曲的“贝多芬风格”10。罗曼〃罗兰描述道: “这是艺术和心灵的奇迹。感情在这儿是一位强大的建筑师艺术家,不是在某一个片断或是音乐体裁的结构规律中寻求统一,他是在自己的激情的规律中获得统一。”

2、对创作重点改革所做的贡献

自海顿以来,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奏鸣曲都是把重点放在第一乐章,在贝多芬创作的早期阶段,许多作品沿袭了这一古典模式,第一乐章的结构均明显大于末乐章结构。然而在贝多芬中晚期创作的钢琴奏鸣曲中,许多作品打破了以第一乐章为重点的规则,将创作的重点转向乐曲的末乐章。如《C 大调第二十一钢琴奏鸣曲》,末乐章比首乐章长了足有 239 个小节。

把姊艳,《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的痛苦与欢乐》 西北民族大学,2009,硕士

(五)、贝多芬奏鸣曲对钢琴演奏艺术所留下的影响 贝多芬的奏鸣曲对后期的各种钢琴奏艺术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其影响也是多种多样的,突出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使得钢琴奏扩大音域和增强与扩大强弱音有了可能性

贝多芬赋予了钢琴奏鸣曲以巨大的思想、社会、情感容量,复杂的内涵要求扩大了奏鸣曲的形式。除了最早的六首奏鸣曲外,其余的都是为他那个时代最先进的钢琴而作。从第一首奏鸣曲作品2之1起,贝多芬就运用了F1(大字一组F)到f3(小字三组f)之间的全部音域。到C大调奏鸣曲(作品53),第一次出现a3(小字三组a),那是1803年。创作这首奏鸣曲时,贝多芬已得到了埃拉尔琴行赠送给他的加大键盘的钢琴,而这首奏鸣曲的音域和气势都从额外增加的音中得到受益。f小调奏鸣曲(作品57)又扩展到c4(小字四组c),作品81a更进一步出现降e4(小字四组降e),这意味着那时的钢琴已经有f4(小字四组降F)存在。低音区则扩展到C(大字一组C),共五个半八度。可以看出,贝多芬一直使用着尽可能宽的钢琴极端音区。另一方面贝多芬把当时不能演奏的音乐在乐谱上先保留下来,寄望于将来钢琴改进后再演奏,这可以从他在维也纳时期的作品中体现出来。如作品2-31第一章的84-85小节,作品53第一乐章的229-234小节。当时的钢琴是没有办法弹奏这些音符的。

2、踏板功能的开发与连音演奏法、歌唱式演奏法的运用

在锻造新的音响和风格时,贝多芬创造性地使用踏板,并且为这些用法增加了特殊记号。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比较细致的注入了踏板记号。当需要一种蒙上面纱般的音质时,当拍点音、和弦或琶音需要获得支撑时,当一个声音要突出于其周围的音符时,就会看到他的踏板记号。第一次亲自标明踏板的作品是降A大调奏鸣曲(作品26)。全部奏鸣曲中写了踏板记号的地方,虽只是有限的几处,但弹奏效果之明显和强烈却使人惊异。如《暴风雨》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广板部分,有贝多芬所写上的踏板记号,这是十分必要的;乐章的结束部(第219小节起),贝多芬也写有踏板记号,听来犹如远处雷鸣,动人心魄。更奇妙的是这一乐章的两句“宣叙调”(143小节起和153小节起),贝多芬要求每一整句只用一个长的踏板,这就会造成声音的混杂不清,不少人因难以忍受,就早早地把踏板放掉或换掉。岂不知贝多芬所需要的正是这种空谷回响似的混杂不清的效果。应该理解一点是:贝多芬时代的钢琴最高音都无法延得很长,那时的钢琴的延音性能比现代钢琴性能差。所以,我们在按照贝多芬的指示使用延音踏板时,耳朵的精细鉴别、手指的触健、音量的控制就很有必要了。这样才能正确的理解如何使用踏板从而更好地开发出贝多芬踏板音乐的内涵。

三、结语

贝多芬的奏鸣曲在钢琴艺术史中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他在前辈音乐家的基础上,将奏鸣曲做了许多完善,无论是在创作手法上还是在演奏技巧上都有了创新和发展,把奏鸣曲发展到奏鸣曲音乐的新的高峰。因此,他的奏鸣曲有相当多的特点值得我们去学习、研究,也为我们今后进一步的提高演奏技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参考文献:

1、German Poet friedrich von schiller.许新译.《贝多芬交响曲》,音乐世界,1998.10

2、林苗.《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英雄性”情感特征表现的初步研究》Value Engineering.147期

3、庄璇《舒伯特与贝多芬声乐作品的比较》.黄河之声,2012年,第5期

4、侯萌萌《贝多芬<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初探》,大众文艺,理论研究,音乐

5、冯丹,《贝多芬晚期五首钢琴奏鸣曲演奏技法刍议》西南大学,2011级硕士

6、郑霏,《贝多芬中期钢琴奏鸣曲的结构特征与演奏风格》华东师范大学,2009

7、刘雪莎,《贝多芬对奏鸣曲式的改革与创新》齐鲁艺苑,2009

8、武君,《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演奏研究》青岛大学,2009,硕士

9、张宇,《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末乐章研究》 延边大学,2007,硕士

谈谈贝多芬的艺术成就 篇2

关键词:贝多芬,音乐,哲学

德国是一个盛产哲学家的国家,可以说是世界哲学胜地,德国的历史可以说就是哲学的历史,德国为世界人类精神财富贡献出许多杰出的哲学奇人,在音乐历史上也不例外。贝多芬是典型的德国哲学曲作家,也是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宿有“乐圣”之称,其一生充满不平与坎坷的故事世间流传,贝多芬是音乐历史上的一个突出的传奇人物,为世界音乐历史留下了宝贵的经典精神之作。贝多芬艺术创作特点十分鲜明,个性表现突出、张扬、渲染。贝多芬音乐上的开始形成以及后来的发展及成就,与其生活经历紧密相关,他的一生可以说都是在“战斗”、“挣扎”、“努力”、“奋斗”中过度,其本身就是一部经典哲学著作,西方人说贝多芬的音乐是主观的,巴赫的音乐则是客观的,而恰恰是这所谓的主观,形成了贝多芬音乐哲学风格特点,其主观性不过是由客观现实对其的强烈反映,凝练成贝多芬音乐哲学主题思想。纵横贝多芬音乐,其艺术哲学表现是强烈的、慷慨无私的。贝多芬的音乐哲学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

一、贝多芬音乐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建立

哲学源出希腊语(philosophia),意即热爱智慧。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与总结。贝多芬终身都在追求艺术的真谛,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智慧者与诚实者。贝多芬音乐思想的形成与建立,与个人生活经历分不开,更重要的是受德国哲学文化思想的影响很深,其艺术非常突出的渗透和体现其独特的哲学思想与情怀,因此,贝多芬也被成为世界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其作品的影响力在世界是巨大的,被誉为“乐圣”以及“交响乐之王”。由于受个人生活学习经历以及资产阶级革新等的影响,促使贝多芬个性的形成,使贝多芬渐渐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对世界的认识也更加明确和直接。他的个性常常处在冲突与矛盾中,因此,其个人性格在世界音乐史上打上了鲜明的烙印,大都彰显着贝多芬的个性属于激动的、斗争的等特点,而这些非常明显的表现在其艺术作品中都有显现。

贝多芬个性矛盾冲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世俗以及人类社会不平等的强烈不满与反抗,二是贝多芬激烈的个性外表与内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就是对自由和平与爱情的欲望。对于贝多芬而言之所以外表显现的抗争与激进,则是他对自由和平以及大爱的强烈反应,这也形成了贝多芬最突出的音乐哲学思想,这在许多方面突出的体现出了贝多芬艺术的个性就是十分张扬,矛盾冲突激烈,构成了贝多芬音乐艺术的主体,同时也形成了贝多芬个性人格的塑造。斗争成为了贝多芬的个性标志,而这种标志也体现出了贝多芬音乐哲学。从贝多芬的许多作品中都很好好的体现出了贝多芬这种音乐哲学思想,所以说贝多芬艺术哲学的形成离不开德国哲学文化,同时又受着西方大背景的资产阶级变革的影响,是一个时代的必然产物。其人格魅力必将对整个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和意义,成为世界瞩目的典范。

贝多芬音乐哲学思想的两个方面体现,形成了鲜明的冲突与融合:对敌人以及恶势力的凶猛的斗争、不屈不挠的绞杀,以及对世界充满爱,追求自由与真理。斗争与反抗成为贝多芬音乐艺术表现的主体,人们常常把贝多芬的一生论为战斗的一生、抗争的一生,但这种表现又突出反映出了贝多芬的另一个精神世界,即对世界充满大爱的,是追求自由与真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平的一生的写照。充分表现了贝多芬爱憎分明的性格特征以及贝多芬不屈服的抗争精神,这在其大量的艺术作品中都有很好的写意,例如c小调第8钢琴奏鸣曲《悲怆》这是贝多芬最为杰出作品之一的杰作这首作品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旋律、结构等音乐技术上都渗透着德国民族特有的理性,这首作品带有贝多芬青春无限的悲怆,他用音乐告诉世人,自己已超越现实,摆脱了自身现实的困境,是精神上的胜利者。贝多芬在自身无比痛苦的现实中,孕育出大量的理想之花,这就是音乐,并将这些倍有精神财富的音乐献给人类世界,解救世人、造福世界,因此说,贝多芬的音乐是有着非常强大的感染力、渲染力,是对世人生命力的给与,听其作品无一不是对世人的精神鼓舞与力量的鼓动,所以说,贝多芬的音乐哲学是对世人吹起的一次又一次的冲锋号角,激起人们一次又一次的冲锋陷阵,面对艰难困苦永不屈服,跌倒再爬起勇往直前。这些特征在贝多芬的的大量作品中都有体现,如降E大调第3交响曲《英雄》、C大调第5交响曲《命运》、诸如钢琴奏鸣曲《暴风雨》以及《热情》等作品。这些作品都非常鲜明的体现着贝多芬慷慨激昂,矛盾冲突激烈与静止、平静的交替出现的贝多芬音乐哲学思想的突出特征。

二、热爱生命、崇尚自由

由于贝多芬的生活一直是由艰难困苦的身体折麽中度过,因此,其情绪、性格变化十分明显,被世人认为贝多芬就是一个特别有性格的爱斗的个性,但是,就是这种性格下掩埋而迸发的是对世界人类生活的大爱与和平的追求的深刻体现,他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和平的氛围,这在他的《田园交响曲》中都有表现。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属于标题性音乐作品,从普遍作者写这类题材作品大都会是与抒发田园风光的自然景象为主题,在音乐上大都是抒情的缠绵的等类型音乐特点。但是在贝多芬的笔下更多看到和听到的是生命力的召唤,主题音乐是在阵阵有力的节奏声中抑扬顿挫,有力的书写着田园是孕育生命的地方,倾听其乐更多迸发的是生命的火花,从而展现的是生机盎然、勃勃生机的自然风光。那恰似人们迈着青春的脚步,在田园中感受着大自然赋予人们生命的气息,浏览观赏和深刻感受着田园广泛的地域,呼吸着大自然制造的充足的氧气,感受着生命的气息,这些都很好的表现了贝多芬本人是一位热爱生命、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人类世界的最好说明。

三、热爱生活、崇尚美好

贝多芬十分有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人性的渴望追求,从贝多芬献给伊莎贝尔罗克尔的《致爱丽丝》的钢琴曲中可以看出贝多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诉求,当然,贝多芬的爱情向往是热烈的,从他的作品的滚滚音响走向中可以听出其对美好事物的强烈追求。贝多芬对于生活爱情的美好夙愿是积极强烈的,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即便是抒情的作品也是在激烈涌动与安静中的对比进行和展现,这构成了贝多芬音乐对比的一个鲜明的创作特点。贝多芬在抒情音乐创作中,艺术表现善于在不完全平静的音乐中进行,其音乐的动力永远是滚动的,是在不平静中的不断起伏与滚动。一首著名的《月光奏鸣曲》其反应的月光主题不同于其他作曲家较多应用抒情延展的旋律曲调,而相反的是他敏锐的独到的艺术眼光与艺术思想的准确表达,就是不断闪烁的皎洁的月亮之光的艺术写照主题。这种艺术相对应成为贝多芬艺术作品表现独特的手法,是的贝多芬音乐艺术表现,永远具有生命力,正是这种音乐中的生命力,使得贝多芬音乐形成了自身特都得风格特性,激励和鼓动着一代又一代人类世界不断在其音乐的号角声中不畏艰险、勇往直前。[5]

四、结语

贝多芬是世界音乐历史上最杰出的音乐哲学家,贝多芬的艺术具有鲜明的主题思想,爱好和平的光辉理念,是最具有人性的格调,遵循艺术、尊重科学的典范,其作品是一个个无懈可击的坚实稳固伟大的艺术工程。贝多芬的一生:战斗、革命、真诚、正直、关爱是主流。他的音乐是使人深省,并且会产生深刻感悟。贝多芬的音乐也是一部哲学教科书,具有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渗透其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寻常人无以自拔的苦难。

参考文献

[1][德]马丁.格克.贝多芬(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

[2]崔尹.音乐与哲学——浅谈贝多芬的音乐与哲学.艺术科技出版社,2014.

[3]刘燕忠.如何把握贝多芬悲怆第三乐章的技巧与情感.歌海出版社,2009.

[4]李雯雯.贝多芬作品暴风雨的音乐表现与弹奏技术.教师博览出版社(科研版),2016.

谈谈贝多芬的艺术成就 篇3

在贝多芬创作的32首钢琴奏鸣曲中有两首作品是作者自己命名的,《悲怆》就是其中之一。悲怆奏鸣曲作于1799年,英国著名的音乐家路易·肯特纳认为“《悲怆奏鸣曲》在贝多芬的创作演变中是一个重要阶段。这在这首奏鸣曲中,莫扎特和海顿的影响已经消失。由于生活经历的阴暗面,过去他在青年时代那种充满青春活力的乐观力量已让位给一个成年人的感情,他逐渐陷入于经常的悲剧情绪中”。这种“悲剧情绪”不单来自于他已开始感到的耳疾,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走向成熟的艺术家,他独立的个性愈益强劲的萌生与发展起来,于是不可避免地与社会、人际及至他自己发生冲撞与矛盾。贝多芬在自己的纪念册中曾写到“竭力为善,爱自由甚于一切;即使为了王座,也永勿欺妄真理”。《悲怆奏鸣曲》的诞生,是伟大的音乐家作为生活在世纪末维也纳的一个普通人的心灵历程进入到一个崭新成熟阶段的艺术再现。

许多演奏者看到这首奏鸣曲的名字,再看到第一乐章引子上所标记的Grave(壮板),会以为演奏情绪应该像葬礼进行曲一般。其实不然,这首作品在首次出版时贝多芬曾为其定名为《激情大奏鸣曲》,这个名字对我们掌控整首作品情绪基调是有指导意义的。事实上,本首作品除了第一乐章的引子外,我们很难从音乐语言中体会到“悲怆”,更多的是像火一样的激情、抗争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第一乐章的引子部分应该理解为可能随时会爆发的被压抑的情绪。作曲家通过小调性的引入,附点节奏的运用,和旋进行在模进的方式下逐步推入到减七和弦,来表达情绪上的愤慨。这种手法与贝多芬中后期作品《爱格蒙特》序曲是异曲同工。演奏者在弹奏这部分时,一定要把握节奏,不能过于随意,同时要注意这里的主要和弦追求的是音色上厚重与深度。在第四小节最后两拍一串清晰华丽的过度跑动,将乐曲由c小调引入降E大调,这时的音乐情感披上了祥和安宁的色彩。在演奏这里时,特别要注意的是上声部小指的旋律,就像交响也团中的长笛与双簧管一样悠扬,而低音声部像一幅图画的背景颜色,不安而躁动的情绪一直隐藏在这如歌的旋律之中,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直到引子进入至第一乐章呈示部第一主题的出现。俄国伟大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在他的《童年》第十一章中,写出他的母亲弹奏这首作品时所给予他的强烈印象:“她弹起了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我感到一种悲哀、沉重和阴暗”。可能托尔斯泰指的就是这一段引子所给他带来的第一印象吧。

《悲怆》第一乐章呈示部的主部情绪突然改变(Allego di molto econ brio),灿烂的急快板与壮板的引子部分的音乐情绪形成鲜明的对比,也可以理解为被压抑的情绪得到了释放。这种大跨度的情绪对比是贝多芬的一个音乐特征。第一主题突出了蓬勃而出的被压抑已久的情感,下声部以高速的震音作为铺垫,一次又一次的模进发展就像对命运一次又一次的挑战,充分的表现了贝多芬式的激情,表现出交响乐般雄浑的气势,在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贝多芬的音乐情感表现对浪漫主义音乐发展的作用。第二主题沿用了第一主题的速度,使激动的情感一直继承下来,而由小调转入大调的调性处理使得第二主题增添的明快,具有一定田园般的风格。因此,演奏这里的是时一定要强调手指对旋律跳音的控制,使之轻快,明亮。就像是狂风暴雨后的天空闪现的一丝霞光,表现出作者对自由生活的憧憬。在经过两个逐步加深力度的音阶跑动以及第一主题旋律部分的切入,使乐曲重新回归到沉重的引子动机,加深了压抑而凝重的情感。

第一乐章的发展部继承了呈示部的写作手法,但调性上的不稳定与和声不协和的处理手法,进一步加深了作品的戏剧性冲突,就像是浑沌的现实生活使我们无从适应、无法摆脱。从乐曲第139小节~196小节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特征。演奏者在发展部分一定要把握每一句旋律的逻辑性、矛盾性,将旋律充明确的勾勒出来,同时要将代表复杂情绪的强弱关系和声关系表述清晰,合理的安排好每一乐句在发展部所承担的情感表达,这需要演奏者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甚至我们可以将此段像叙事曲一样表述出来。再现部出现在第197小节,与命运的抗争(第一主题旋律)再次出现,为我们的困惑指引了方向,号召继续抗争下去,第一乐章最后一个乐句要弹奏的果断有力,拍子要稳,不要做任何的节奏变化。本句预示只要不断地抗争,光明、自由的生活就一定会实现。

痛苦和期望,沮丧与反抗,追求与探索的内心冲突在《悲怆》第一乐章中得到了鲜明、形象的反应,这首作品虽然是贝多芬的早期作品,但已经鲜明地体现了贝多芬奏鸣曲的戏剧性、交响性以及英雄性的基本风格。

第二乐章,如歌的慢板(Adagio cantabilc),有本章是贝多芬优美的慢板乐章之一,其风格非常接近德国民歌,曾有人将之改变为合唱作品。流淌在降A大调上如歌的旋律,宁静朴实的风格与第一乐章形成鲜明的对比,如果说第一乐章是一种抗争,那本章就是享受抗争胜利后的祥和生活。在本章节,很多演奏者认为比起第一乐章的技术难度容易得多,但笔者认为,要演奏好第二乐章并不简单,要对音乐的和声功能走向做到清清楚楚,更要有较为深厚的手指独立控制能力和音效想象力,因为本章节的速度虽慢但音乐表现更为细腻。外声部手指的控制,右手上声部的下键要藏势而不缺乏厚重,同时要兼顾乐句气息的流动;内声部手指的控制内敛而平静,就像背景色一样不突兀而又能表达出整体的情绪基调;低声部手指仿佛交响乐团的低音提琴的拨弦;踏板的使用根据曲式段落情感的发展细致的划分层次。贝多芬将对生活的憧憬化成一个个音符,让它们温暖照亮着人们的心灵。

第三乐章是一个快板(Allegro)回旋曲式,这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使用回旋曲式特点和戏剧性结合的终曲,音乐富有急切的渴望,同时具有浓郁的歌唱性。因为回旋曲特性的原因,使得每一次主题的发展都有不同含义的变化。生机勃勃的主题旋律不断发展为轻巧的、牧歌般的、暴风骤雨般的音乐语言,仿佛人们在不断探索追求着田园般的幸福生活。第一发展主题非常具有田园般的色彩,尽管在其中包含了一些利用反复的三连音所体现的斗争场景(33小节~59小节),本段的弹奏重点是手指对旋律音色的把控,要将每一个旋律音处理的晶莹剔透。第二发展主题是用了复调创作手法来表达一个类似于圣咏的合唱段落,要注意这一段多个声部的相互呼应,每个声部的歌唱性都要一一展现出来,随后经过一大段落非常俏皮的下行手指调音,逐步演化为躁动不安的音乐色彩,本段最难做到的是每种情绪之间转换。可以尝试将每个代表不同色彩的乐段单独拿出来进行色彩弹奏训练,再融会到一起来强调鲜明的音乐戏剧性。第三发展主题是由第一发展主题与第二发展主题演化得来的,它继承了歌唱性的本质,又带了一丝淡淡的忧伤。悲怆的第三乐章并没有像第一乐章具有交响乐的激情,也没有凝重的压力覆盖。更多的对田园般生活、自由生活的向往。

《悲怆钢琴奏鸣曲》体现了贝多芬在18世纪末其音乐风格逐步走向成熟,它是体现贝多芬个人音乐风格的一个伟大作品,人们第一次看到了贝多芬在音乐中创造了一个“贝多芬”。阿斯特·奥尔加曾说过“悲怆奏鸣曲皆是对过去的埋葬,也是对未来的庆幸。这部作品比贝多芬所写的其他任何一部作品似乎更能预示新世纪的来临。”

参考文献:

[1] 约瑟夫·马克利斯.西方音乐欣赏[M].

[2] 阿斯特·奥尔加.贝多芬一生[M].

[3] 菲利克斯·胡赫.贝多芬[M].

[4] 克里姆辽夫.贝多芬钢琴奏鸣曲[M].

谈谈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艺术 篇4

一、班主任要提高自身修养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是人们给予教师多么高的评价,同时也是多么重的使命。当初,因为对这个评价的向往,我满腔热情的走上了三尺讲台;如今,因为对这个使命的敬畏,我谨言慎行的对待班主任工作。如果,我不能确保因为自己的影响,给每个学生人生的天平上都增加 “成功”的砝码,那么至少也要保证不因自己的过错,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种下“失败”的种子。时代进步了,社会发展了,现在的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跟以前的孩子比,他们得到的极多,但失去的也不少,这要求教书育人的班主任扮演多重角色,不仅是良师,也得是益友,甚至是心理医生。我们的言行,可能影响他们的一生。于是我时时告诫我自己要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模范;更要学会赏识,学会要求,学会宽容。

1、以身作则

班主任要做好学生的表率,真正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班主任是各项工作任务的中间者和具体执行者。他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都会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记。班主任要注意自身的修养,努力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事给学生以示范,做学生的榜样。因此,可以简单地说: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自已心须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已带头不做。教师的身教作用尤其重要。我要求学生做到的不迟到,不早退,不走课等,我自己先做到。每天,提早二十分钟到校,站在课室门口,等学生的到来,学生亲眼目睹,久而久之,学生他们也不好意思迟到,根本上也就不敢迟到了;每天午休,虽不是轮到我值日,也早一点到校,落班到课室,午休也没有人迟到了;下午放学,迟一点离开学校,督促学生打扫卫生,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知道班主任对班级的每样事情都会过问、检查,学生根本上就不会存在有偷工减料、偷懒等情况。无形中,学生会以老师为榜样,坚持早到校,做好每一样应做好的本职工作,正如慢光甘露,润物无声。这样,文明班评比的卫生检查也不会被扣分,课间操、集会等我都会必到,另外平时无课上时,多加点时间巡堂,与各科任教师多交换意见,及时了解、掌握班上的动态,遏制不良之风的抬头,班级的纪律也会很快好起来的。虽然自己是辛苦些,但一份辛劳,一份收获。一学年下来,我带班多次被评为学校的“文明班”及“先进班集体”。

2、学会赏识:

每当我面对那些所谓的“差生”时,都会不自觉的想起这个“皮格马立翁效应期望效应,把他们和雕塑比,给自己安慰,给自己信心,也让每一个学生都感觉到:老师对我充满希望。学习上找不到突破口,就从品德上找,品德上找不到就从劳动方面找,劳动上还找不到,还有兴趣爱好方面,哪怕是他们的一份作业,一幅画,一首歌,一件小事。总有值得欣赏的地方鼓励。

3、学会要求

只要是自愿当上这“孩子王的”,都是爱学生的。我总认为,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只要爱学生,关心学生,就会受到相应的效果与回报。于是我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不舍得让他们受到一点的委屈,受一点点苦。然而,时间一长,我发现孩子们把这一切都视为理所当然,他们的目光中除了索取还是索取,而且严明的纪律被过分的自由挤到了淡漠的边缘。我猛然间感受到自己的爱,在学生那里变得如此廉价,痛定思痛,其实这些孩子在生活物质方面,已经被关注过多,早就习以为常。学生真正缺少的不是我给他们带去的一份早饭,披上的一件衣服,奖励的一个本子,而是心与心的交流。不是师道尊严的说客,而是推心置腹的大朋友,不是娇惯而是锻炼。班主任在给予的同时,一定要学会要求。4.、学会宽容

人性和时代的特点证明打骂不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在教育中不让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受到伤害,让学生感到教师是在非常真诚地关心他、帮助他。在具体的实施中注意调控好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变痛恨为痛心,发怒为宽容,责骂为劝慰,欧打为抚摸,寻斥为商量,罚站为请坐,冷漠为热情。教育家爱弥尔说:“教育的艺术就是懂得如何引导。”最成功的教育往往是最无痕的教育。孩子毕竟是孩子,很难立长志,只好老师帮着长立志,学生的各种缺点问题,常常是犯了改,改了犯。班主任必须反复抓,抓反复,人无完人,严格要求不等于苛刻要求。全面要求,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学生都是一份宽容。宽容是一种信任、一种激励、一种仁慈。宽容会使孩子们自肃、自律、自策,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相信孩子,用宽容的心去感动他们、善待他们、亲近他们。

二、“勤”于观察,防患未然

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必须良好的学风为基础,良好的学风须有良好的班风作保障。为了培育良好的班风,班主任就要突出一个“勤”字,勤下班,多观察,以便早发现,快解决,防患于未然。

1、坚持每天早、午、晚三到班 查学生到班的的情况,察学生到班后的精神状态。如果有学生迟到、未到或到班后精神萎靡,就要及时查明原因,对确有违纪处理不隔日。对那些有心理压力和思想包袝的学生要及时地予以引导和诊治,使他们尽快地从心里阴影中走出来,以最佳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

2、经常在学生上课时到班上观察 这对那些自制力不强的学生能起到很有效的提醒和临督人用。用学生的话说就是“班主任经常在教室走廊外观察,使我上课时精神紧张些,不敢打瞌睡、开小差、讲小话,只好集中精力学习”。

3、经常在课间休息时到班上观察 这段时间的观察,能了解到班上更真实的情况,对某些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能更好对症下药。

4、经常到学生宿舍观察 这种做法既能督促学生按时就寝,保证良好的睡眠;又能发现寝室的不良现象,及早解决;还能从生活上给学生以关爱,让学生感到温暖,和学生无拘束地交心谈心,对他们的学习、为人处世等方面予以指导,融洽师生关系。

勤观察,早发现,快解决能更有效地优化学习环境,指导学生学习,诊疗学和的心疾,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法宝。

三、建立一支得力的班级骨干队伍 班级管理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依靠班干和学生来实施班级管理。我一直提倡建立一支得力的班干部队伍。现在提倡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尽量照顾到每一位同学,提倡建立一支班级骨干队伍,这个范围比“班干部”要大的多。一个班级的学生,在气质,性格,能力上都存在着个别差异,具有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不同的个性特点,要辩证认识个性差异,仔细了解每一个学生个性特点及发展水平,从不同方面调动个人的积极性。青少年随着身体发展成熟,在心理,生理等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个性也逐步得到发展。班主任应切实关爱每个学生个性的张扬,并加以正确引导,促使学生形成良好个性,成为班级骨干。在班级管理中要有创新意识创设宽松和谐的班级氛围,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让每个学生有平等竞争的机会,让学生身心轻松愉悦,思维活跃,主动探索。班主任应关爱每一个学生,主动关心学生学习,生活上的困难,解决学生纠纷,排除成长中的心理障碍,同时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在班级安心学习,发展特长, 张扬个性。班主任还应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彼此坦诚相待,逐步建立”信得过” 的情感基础,使班级管理为学生个性张扬建立一个良好氛围。是每个学生自觉的把班级管理目标与个人目标结合起来,人人为集体,事事想集体,以班级共性的发展来规范和约束学生个性的进步,以学生的进步来推动班级共性的发展,两者立为共立,通向发展。

四、严格实行规范化、制度化管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有一个良好班风学风, 首先要有效地加强一个学生的常规训练。训练的内容包括《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的常规、课堂常规、集会和出操常规、卫生常规、劳动常规等等诸多方面, 训练可以通过集体或个人、单项强化或全面优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务必使每个学生具有“服从集体,服从命令”的思想,具有自我约束力,形成习惯,保证整个班集体随时表现出“活而不乱,严而不死”的良好班风班貌。然而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制定了详细的班规班约,使学生有章可循,以此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作为班主任必须持之以恒,一抓到底,使班内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学生要产生一种与班主任方向一致的巨大的合力,把老师的要求内化为学生的心理需要,就要培养自我管理意识,建立自我意识管理制度。

学生的自我意识管理,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自觉到自觉发展的过程。中学生的自我意识管理是很不自觉,极不稳定,他们的认知水平虽有,但意志能力较差。他往往以老师的要求为自我要求,以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为自我评价,以学校的纪律为自我约束的纪律。这时的自我意识管理一般都以“他律”为主,作为班主任应充分加强学生自我意识的管理,使之逐渐从“他律”向“自律”方向发展。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要建立完善学生自我意识管理的制度。在班级管理中“严”字当头,整体强化,但仍需把管理与教育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好二者关系,即管理是手段,教育是目的。加强心理沟通,造成融洽的感情气氛;实行民主管理,充分发挥班主任的非权力影响力的作用。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只有这样,才能把教师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心理需要,使班工作得到全班同学的理解和支持,班主任的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协调与科任老师和家长的关系。

班主任只凭自己的威信和力量是不可能取得教育成功的,因此,要大力度的间段性的宣传课任老师成绩、经验,在学生中树立起任课老师威望,。同时必须力争本班科任老师和家长对学生有一致的要求和态度,并时常同他们交换意见,以便能共同管理其班级。我利用每天在英语课上使用的《作业单》与家长进行了每日独特的联系与交流;在每隔一段时间我会将与各科任老师交流后的意见汇报反馈给家长,使家长能及时了解孩子的即时情况;充分利用《家—校联系手册》和家长会这些与家长联系的重要途径;同时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配合学校教育好孩子,使班主任工作能更加顺利轻松。

此外,我还会通过观察、与学生谈心、干部和同学之间互相监督汇报以及听取来自校领导、其他老师、社会的意见等等途径,建立起丰富的信息网络,随时掌握与调控学生的思想行为动向。

六、做好“学生成长档案”和班主任工作总结。

谈谈贝多芬的艺术成就 篇5

第一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党和人民进行28年浴血奋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的成立,使人民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向人民民主制度的伟大跨越,实现了中国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空前团结,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

第二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我们创造性地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们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积累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第三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同时借鉴国际经验,以巨大的政治勇气、理论勇气、实践勇气实行改革开放,经过艰辛探索,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总结90年的发展历程,中国共产党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根本点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始终保持党开拓前进的精神动力;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任人唯贤、广纳人才,以事业感召、培养、造就人才,不断增加新鲜血液,始终保持党的蓬勃活力;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正视并及时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始终保持党的肌体健康。

全党必须清醒地看到,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

勤奋的贝多芬勤奋的贝多芬作文 篇6

在乡下一家旅店里,躺着一位客人。他正闭目欣赏楼上优美的钢琴声。琴声一会低沉,一会高昂;低的时候像珠子在盘中滚动,高的时候像雷声震撼着大地。

“是谁弹得呢?”客人想,突然,一滴水滴到了他的眼睛里,他放开喉咙喊:“来人呐,来人呀!”“什么事,先生?”服务生慌忙走过来。“楼上是谁?往地板上浇水?”客人生气的问。服务员看看地上的水,答道:“上面住是当代德国的大音乐家贝多芬先生!”

“啊!什么!是贝多芬!难怪弹得这样好!”客人一听是贝多芬,怒气立刻消了大半。

“要不要我去关照他不要让水漏下来呢?”

“不,不!你不要去打扰他,我自己去看看吧……”客人轻声走上楼去,透过门缝见贝多芬正全神贯注的弹着。琴边放着一盆水,他正在纳闷,突然,看见贝多芬把手指往盆里一伸,又接这弹下去。

啊!原来贝多芬练的手指都发烫了,需要到冷水里冷却一下。因为太紧张匆忙,水溅了一地,顺着板缝流下去。

谈谈贝多芬的艺术成就 篇7

一、钢琴奏鸣曲的发展历程与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

奏鸣曲的发展也经历了从开创到成熟、再到完善的过程, 十七世纪早期出现了室内奏鸣曲和教堂奏鸣曲, 一百多年以后伟大的音乐家巴赫又对其进行了发展, 创立了以四个乐章形式表现的独奏奏鸣曲。半个世纪之后海顿与莫扎特又将钢琴奏鸣曲的结构形式改进为三个乐章, 之后贝多芬有对钢琴奏鸣曲的表现形式进行了完善, 标志着钢琴奏鸣曲进入到了成熟阶段。

贝多芬是音乐节的奇才, 他的一生创作了无数的音乐作品, 在他早年的音乐创作中, 由于受到了古典主义音乐的影响, 其作品呈现出了明显的古典主义的色彩。或许是上帝特别的垂怜了贝多芬, 给与了他更多的音乐天赋, 贝多芬凭借其对音乐自由的无限追求和创新的意识将钢琴奏鸣曲的创作带向了一个更加崭新的时代, 他的作品包含的内容更加丰富、感情色彩更加浓厚、演奏技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贝多芬终于挣脱了传统的束缚, 将钢琴奏鸣曲的曲式结构走向了自由化的境界。

二、不同时期中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艺术风格

贝多芬的音乐创作风格既秉承了先贤们艺术创作上的优点, 又在前人创作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 并且为后世的音乐创作开创了一条全新的道路。他的创作追求自由, 撬动了古典创作形式刻板的状态。

(一) 贝多芬的早期音乐创作风格.这一时期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受到古典音乐的影响, 其作品具有非常强的古典艺术特点。作为欧洲古典音乐中最为普通的大型、多乐章的作品结构形式, 欧洲古典主义钢琴奏鸣曲呈现出古典主义色彩不足为奇, 贝多芬在这种氛围中成长起来, 自然也会受到它的影响。

(二) 贝多芬中期音乐创作风格.这一时期的贝多芬进入到了创作的丰产期, 由于受到了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 他的作品中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反对社会丑恶、发扬美德的倾向, 在形式方面贝多芬对套曲结构进行了创新, 将自己的创作风格大胆的表现出来。《月光曲》、《黎明》、《热烈》《暴风雨》等十六首作品是贝多芬这一阶段的名篇, 笔者在此仅对《暴风雨》这一作品进行分析, 因为这一作品就像许多著名评论家说的那样:《暴风雨》就是贝多芬, 贝多芬就是《暴风雨》。这一作品充分表现了贝多芬渴望打破传统形式的束缚, 渴望自由的理想。

(三) 贝多芬后期音乐创作风格.贝多芬创作的后期无论是社会环境还是他自己的境遇都处于一种压抑的状况。当时的欧洲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受挫, 贝多芬自己的生活也陷入危机, 经济窘皮、耳朵失聪一系列的打击让他的精神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他的音乐创作受到了极大的打击。但就是在这一时期, 贝多芬以他顽强的意志力创造了他此生最引以为豪的作品, 在他晚期创作的作品中, 每一首都是经典之经典, 内容也更加的理性和安宁。在贝多芬这一时期的五首作品中, 《降B大调第二十九奏鸣曲》最有代表性, 这一作品的篇幅最长, 对于音乐的感悟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这部作品中, 贝多芬将各种音乐表现手法进行了充分的运用, 并进行了大胆的创新组合。这样的创作手法对于演奏者是一种考验, 要求演奏者具有极高的演奏技巧功底和良好的应约领悟能力, 同时对欣赏者来说也是一种历练, 欣赏者需要在煎熬与感动中控制自己的情绪, 可以说这部作品是十九世纪结构最为复杂的钢琴奏鸣曲。

三、小结

贝多芬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为世界音乐史留下了宝贵的音乐财富, 他依靠上帝赐予的天赋与自身的努力将欧洲古典主义音乐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同时也将自己对于音乐的理解尽情的释放出来, 为后世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从贝多芬早期、中期、后期的音乐创作风格中我们窥探了他在音乐上逐步走向成熟、走向巅峰的过程, 也见证了一个伟大的音乐家产生的过程。

摘要:作为音乐历史上的传奇人物, 贝多芬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令世人铭记的作品, 在他的一生中, 其创作风格也伴随着其阅历的增长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 本文中笔者希望通过对不同时期贝多芬的艺术风格特征的描述, 为读者呈现一个真实、丰富的贝多芬。

关键词:贝多芬,奏鸣曲,特征

参考文献

[1]邵义强.古典音乐400年—维也纳古典音乐赏析[M].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4.

[2]刘小龙.贝多芬<庄严弥撒>中的仿古与象征手法[J].音乐研究, 2009.

谈谈教师的形体语言艺术 篇8

一、教师眼神的运用艺术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教师的眼神有着其丰富的内涵和深沉的感情。上课铃响,教师步人教室在讲台上站定,用目光扫视一下全班学生,学生即可安定下来,班长就会主动喊起立。这时教师的眼神应目光灼灼,用自信、热情和富有鼓励的眼神环顾教室,学生受教师眼神的启示,注意力很快就会集中,精神抖擞地进入学习状态。在讲课过程中,教师应流露出敏捷、灵活的眼神,不时地环顾所有学生,及时地调控学生的学习情绪,就会使学习活动有序进行。在教授教学重点和难点时,教师的眼神应流露出聚精会神、信心十足、坚定不移的目光,配合慷慨激昂的情绪,学生就会受到一种暗示,积极思考。提问学生时,教师的眼神应注视学生,流露出鼓励和满怀热情的目光,学生就会受到鼓舞,敢于大胆表达自己的思想。遇到学生违反纪律时,教师应用默默地、严肃地目光注视该学生,用眼神制止学生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此时“无声胜有声”。学生在感到教师给了自己“面子”的情况下会悄然地改正。下课时教师应流露出满意、赞许和继续努力的眼神,使学生获得这节课十分有意义的感受。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流露出黯淡无光,漫不经心,或只看教案或黑板,学生的注意力也不能很好集中,情绪消沉,萎靡不振,教学活动很难开展得好。有一篇散文诗曾这样描绘和歌颂教师的眼睛。有时,它像柔和的月光,静静地泻在全班学生的身上,让几十颗年轻的心在一片柔静的氛围中编织着美丽的憧憬;有时,它像和煦的春风,给犯有错误的学生送去勇气,送去温暖,送去自尊自强的信心;有时,它像跳跃的火苗,点燃无数探索的思想,无数闪光的青春;教师的眼睛,没有贪婪,没有阴冷,没有嘲讽,更没有凶残;教师的眼睛,燃烧着热情,融汇着睿智,流淌着真诚。著名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说:“一身之气在于脸,一脸之气在于眼。”教学是一门艺术,和舞台艺术一样,正确地运用眼神,会产生巨大的艺术魅力。

二、教师表情的运用艺术

表情主要是指面部表情,它是人的心灵、思想、神经的显示屏幕,比如在学生回答问题后,同样说“坐下”,微笑着说对学生是赞许和鼓励;板着面孔说,则是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否定,不满意。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如能针对课堂上出现的不同情况,运用好面部表情语言,可以有效的调节课堂教学气氛,提高教学效果。在面部表情的使用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微笑的运用。因为微笑是一个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的反应,如果经常用在学生身上,也会使学生产生乐观、自信的心态,这必将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课堂上教师发自内心真诚自然的微笑,是那么吸引人,那么美。它会化作一股强大的感召力,把全班学生的心凝聚在一起。“未成曲调先有情”,师生之间拉近了距离,“亲其师、信其道”,感情相融,学生会很快走进你的“光圈”,听从你的指挥,达到教学的最佳状态。

三、教师举止的运用艺术

举止是指人的身体动作,也是表达形体语言的一种信息系统。英国科学家培根说,相貌的美高于色泽的美,而高雅合适的动作美,又高于相貌的美,这是美的精华。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举止得体,高雅大方,不仅能表现自己的修养、气质、风度,而且可以增强教学的感染力。记得一位数学教师在讲授直角坐标系时,一甩手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标准的坐标系,如同用尺子画出的一般规范。一个动作就显示了教师纯熟的基本功。接着,这位教师面对学生,双腿并拢,立正姿式,伸直双臂。教师的姿态和黑板上的坐标系相呼应。“好一个标准的直角坐标系!”同学们鄂然了,第一次发现教师的举止这么美,身材这么挺拔,在第一次接受直角坐标系这个新知识时,就将它牢牢地印在了心里。教师优美自然的举止给教学增添了立体感,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提高了教学效果。

课堂上教师的形体语言,一定要服从教学目的的要求,服从教学内容的需要,与课堂教学的气氛、情境及学生心理需要相统一,还要和教师内心的思想与活动相一致,做到亲切自然、庄重大方,一举手,一投足,一顾一盼,都恰到好处,都要体现教师的风度。只有将美妙的形体语言和简洁明快的有声语言结合起来,才能成为讲台上的“表演艺术家”。

上一篇:评选优秀护士、优秀医生活动实施方案下一篇:帮扶贫困生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