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语文讨论式教学浅析

2024-09-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课标下语文讨论式教学浅析(精选12篇)

新课标下语文讨论式教学浅析 篇1

【摘要】讨论式教学是新课程倡导的参与式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理念。综观讨论式教学的现状,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从精心设计选题、教给学生正确讨论方法、营造宽松讨论氛围、建立恰当课堂评价机制等几方面谈如何开展语文课堂的讨论式教学,以期对语文教学有所借鉴。

【关键词】讨论式教学 策略 【正文】

讨论式教学是新课程倡导的参与式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理念。讨论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已深入课堂,老师们都在潜心摸索并贯彻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使课堂教学不断焕发出生机和活力。然而,综观讨论式教学的现状,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诸如:学生参与率不高;选题随意,缺乏研究;追求形式,不重实效;课堂评价,鼓励泛滥等等。

课堂上运用讨论式教学,是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但并非每篇课文运用讨论式教学都能达到预期效果,同样并非每篇课文用讨论式教学的效果更好。但在近两年的学习观摩活动中,我发现我们教师又走入了一个“怪圈”,不管什么课文都要进行讨论,而且讨论的流程如出一辙,一般是: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学生分组讨论,交头接耳,气氛热烈,场面热闹,几分钟过后,教师要求各组选派代表发言交流,最后教师归纳总结,其实就是公布“标准答案”。很多情况下,这种流程只是在形式上让学生讨论,似乎在让他们发挥主体作用。其实,学生只是无所适从地或者说演戏似地进行表演,为了应付老师的要求,他们像《皇帝的新装》中的皇帝明知道没有穿什么衣服,却在镜子面前装模作样。幸好总有几个聪明的学生,他们被选为代表做最后发言人,由他们来帮助老师完成后面的表演环节。这样的课其实是老师的一种表演课。试想,这样的讨论会有效果吗?

针对讨论式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笔者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谈谈看法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所借鉴。

一、精心设计好讨论议题

讨论的议题要精心设计好。如果讨论的只是单独的一个问题,或者是比较容易明确的答案,那么学生的思维往往只指向一个点,学生可能没有与别人讨论的兴趣和需要。当然如果难度太大,学生无从回答问题,也就无法与别人进行讨论。讨论问题的设计要根据学习目标和要求,设计有交流意义、探究价值的问题,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带动整篇课文的学习。教师应当在大题目下形成基本问题的相关问题链,使问题增多,学点分细,问题涉及面增广,那么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要同时处理一连串相关的信息,他与别人讨论、印证、搜寻、斟酌,以整合出相关答案的需求相应增大。这种情况下的讨论,自动化能力的性质就比较明显了。例如在教学《羚羊木雕》一文,我设计了以下这些问题:这篇文章写了件什么事?围绕这件事,文章写了哪些人,你对这些人各怎么看?你认为怎样处理文章中所写到的 类似事件比较好?你能感觉到作者的感情倾向吗?(待讨论完这些问题后,我再让他们讨论“怎样才能避免这一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这样关于一个中心问题形成相关的问题链后,学生探索的兴趣极为浓厚。

在选定讨论议题时,还应该考虑以下四个因素:(1)要选择与达成教学目标关系紧密的议题。例如,《社戏》中“作者仅仅是为了写‘我’看社戏的一段经历吗?他应该有另外的的意图吧”?《背影》中“‘我’为什么会三次流泪?”„„这些议题都能涉及对作品主题的理解,从而引导学生加深对作品主题的理解。

(2)要选择容易引发争论的议题。如《荒岛余生》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鲁滨逊独自在荒岛上生活,你觉得有意义吗?”,有同学回答“有意义”,也有同学回答“没有意义”,通过两派学生的争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营造课堂讨论的气氛。

(3)应选择学生目前独立理解不了、解决不了的议题。如《紫藤萝瀑布》最后一节为什么写“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这样的议题可能学生一时之间难以回答,需要同学间相互讨论、教师的引导才能完全解答,从而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高层次发展。

(4)应选择深浅程度不一的各类议题。如教《散步》一文时,可设计这样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①课文写了哪几个人物?主人公是谁?②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③“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④怎样理解“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其中①②两个问题较浅,一般同学都能说,第③个问题稍深一些,第④个就是难度最大的,也是理解这篇课文主题的最为关键的地方。这样可让班里语文水平不一的各种学生都能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此外,所有选题都要让学生充分酝酿后再发言交流,这样可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二、教给学生正确的讨论方法

讨论的形式不同,讨论的方法也就不一样。我在讨论式的课堂教学中,特别注重进行讨论方法的指导。如,发言人如何发言?如何仔细倾听别人的发言?如何评价别人的意见?不同的意见如何质疑、辩论?小组长如何组织组员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如何集中意见向全班汇报?对学生怎样准备讨论、怎样进行讨论在方法上给予辅导,包括如何拟定讨论提纲,如何做到论点准确、论据充分、论从史出,如何在有限时间内用简洁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等。并将讨论按形式分为班级讨论和分组讨论,分别以班级和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讨论。班级讨论是指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对若干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结论,使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而小组讨论是课堂教学的通用形式,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围绕一个中心议题进行讨论。分组时指定小组的主持人和记录人负责记录同学们的发言要点,并向全班介绍本组的各种观点。在分组讨论过程中,教师深入各小组,在参与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加以适当的引导。通过这些训练,学生由讨论时的无话可说到争论不休,由不会抓重点与关键到抓出继续讨论的话题,兴趣盎然。如在教《风筝》一文时,等到同学们讨论完这篇课文的一些主要问题后,一位学生居然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文章第8自然段中写“我”去讨弟弟宽恕时,以为弟弟会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啊”,于是“我”就可得到解脱;但他弟弟已完全忘却这回事,只是说了“有过这样的事吗”?照理说“我”的心可以轻松了,但为什么又说“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当时,我真有一种成就感,我已经真正把学生引进了课文。

三、营造宽松的讨论氛围

“讨论”可以营造民主自由的学习气氛。当代语文教坛中,魏书生是营造良好 学习氛围以提高教学质量的高手。有人曾问他为什么上课很顺手,为什么学生学的那么主动,他的回答十分简单:“就是和学生商量,商量商量就顺手了。”这商量,摒弃了师道尊严,改变了教师角色,使师生双方处于平等的地位,学生在宽容民主、和谐自然的学习环境中敞开心扉,互相接纳。在“讨论式”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最真实的感受到自己是教学中的重要角色,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是会思考、有见解的主动者。过去课堂学习的气氛之所以沉闷,就是因为教师完全抢占了讲台,学生无法全员全程的参与学习活动,因此教师虽然口舌冒烟,心力费尽,但也只能落个“诲尔谆谆,听我藐藐“的结果。因此,在讨论式的课堂中,要特别注意:一是变教导者为顾问、伙伴式的服务者,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用爱心为学生创造一种心灵放松、敢于质疑的氛围;二是留足敢想、敢说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精讲,如果还是像过去那样满堂灌、问答式,那么,就失去了讨论的物质基础。在教《第一次真好》一文时,我是这样引发同学们讨论:师:你们认为读这篇文章有没有意思?生:(感到很惊讶,老师怎么会问这个问题)?师:不用惊讶,我们可以来评论文章的好坏,但请你们再看一会儿。生:(阅读课文后小心翼翼地讨论着)。师:请大胆地说,先不用在乎你讲好讲坏。被我这么一说,同学们心理感到很轻松,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有的说,有意思,这篇文章写出了我们曾经有过但不曾表达过的感受(他们自己举例说明);有的说,有意思,这篇文章写得好,写得言简意明;还有的说,写得好,有几个词语特有意思,如“秋日风情画”、“低回”、“具体而微”等。最有意思的是两位同学争论,一位同学说:文章不是很好,篇幅这么短,好像内容不够充实;而另一位同学立即反唇相讥 :你错了,这篇文章有详有略(她举例说明),而且还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多尝试第一次,珍重第一次,让自己的生活多姿多彩。我当时很激动,学生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后来,我还让学生们讨论了“为什么有的‘第一次’不能尝试”?同学们都是踊跃发言,整堂课都处于良好的讨论氛围之中。

四、正确评价讨论的结果

新课程倡导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保护学生的独特体验,这一点我们许多老师都在积极实行,在一定程度上应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然而,透过我们广泛鼓励的背后,我们是否意识到,我们不再教学生分辨是非:“你说得很正确!”、“不错”、“嗯,好!”、“非常有道理!”、“这是你的发现!”„„这些漂亮的话语已经完全充斥我们的课堂。想来也怪,我们的学生不知什么时候一下子都变得很聪明,似乎没有人再有错的时候,是不是过去曾倡导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的 “课堂上是没有错误的”这句话完全发挥了神力,我们的学生是没有错误了。说实在的,现在的公开课上,我发现我们教师极少对学生的答案说“不”。对此我不禁疑惑:尊重学生独特体验没错,但学生的那些“体验”真的都是完全正确的吗?否定学生的回答是否就是不“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呢?我认为教师对学生错误的或者不完全正确的回答的指导恰恰是非常“尊重”的表现。比如,教师可以让其他同学讨论这个同学的回答,反复修改,一步步直到求得正解。我认为这样可以使学生不断地深入思考,“体验”也会更深刻。只有深入理解了文章本身,“体验”才会更“独特”。如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时,面对文中主人公爬坡遇险这一情况,个别学生提出“文中的事情不符合现实”。对于这样的问题出现,如果简单加以肯定或否定,效果都不理想。如果肯定,那么有悖事实;如果一味否定,那么课堂上将失去一个富有想象又有创造力的学生。于是我将学生所提的问题抛给了班内其他同学,学生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在辩论时,刚才提问题的同学发现自己没有细看文章内容,忽略上下文 的联系,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提倡学生求异求新,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赞赏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因而适当的表扬鼓励是促进学生进步的动力。但是鼓励一旦泛滥就未必是好事了。因为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还不成熟,看待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还不强,讨论交流中难免出现谬误,出现是非不分、认识低层面的现象。如果谬误得不到纠正,是非得不到辨别,平庸得不到升华,学生就只能在老师的一味鼓励中沾沾自喜,只能在窄小的空间中自得其乐。在课堂评价中滥用鼓励机制,有可能使课堂成为虚伪做作和浅薄无知的滋生地。

五、选择时机适当运用讨论式教学

运用“讨论式”的课堂教学策略时,也要注意适时而用。并非每篇课文、每个问题都要来个大讨论。讨论必须注重学生参与的过程,因此耗时较多,要让它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抓住契机,适时而用。如果仅仅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就容易流于形式。有的时候,我们需要课堂讨论,一些容易引发争议,适应学生心理及知识水平的,大部分学生有话可说的问题,有时候,我认为不一定要讨论,我在教《最后一课》时,首先提出这样两个问题让学生们独立思考。

1、这篇课文写了件什么事?

2、课文中所写到的哪些内容让文中的“我”感到特别,异乎寻常?问题提出后,每个同学都认真读课文,大概花了十多分钟时间,好多同学都举起了手,回答多数令人满意。在这节课的开始阶段,我并没有组织学生讨论,但是可以说,每个同学都进行了充分的阅读和思考。学生有没有成为学习的主人,关键是看学生有没有在课堂上真正进行思维。如果他们动脑筋了,真正思考了,哪怕一堂课一点声音都没有,但你只要看一看他们的眼睛,看看他们是否会因为教师的启发而不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这样的课堂决不是沉闷的,相反学生会转变。因此教师不要为讨论而讨论,要从课文的实际情况出发,适时组织讨论,并且要注意引导。“讨论”不是漫无边际的放野马,课堂学习必须有目的性,讨论过程也就必须有指向性,因此教师必须相机点拨,适时引导。使“讨论式”的课堂学习策略发挥其综合效应。

讨论式的课堂教学既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也是具有现代意识的一种探索未知的教学方式,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尤其值得研究的一种教学技术、教学艺术,如何使这门技术更精湛,艺术更完美,还须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

参考文献:

1、李微.《讨论式教学中的几个误区》.(《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4期P72页)

新课标下语文讨论式教学浅析 篇2

一、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新课程下的教学内容更加开放、灵活。因此, 我们语文教师的教学手段也应做出相应的变化。首先, 在课堂氛围上, 我们教师应改变过去那种死板的“教师讲, 学生听”的模式, 而应为学生创设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教师不再是单纯地讲解, 而是引导学生一起学习, 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这样的教学氛围, 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陶行知曾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而良好的教学氛围, 正好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教师放开手, 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 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使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所以, 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是有效开展语文教学的前提。我们每一名语文教师都应加强在课堂氛围创设方面的研究, 努力探索适合自己学生、自己班级的方式、方法, 从而开展更加人性化的语文教育。

当然, 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还需要我们语文教师付出真感情。教师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 真正地爱他们, 关心他们。在课上、课外, 教师都要用一颗关爱的心关注每一名学生, 亲近他们。教师要让学生在心理上感觉到教师是自己的亲人、朋友。只有这样, 在课堂学习时候, 学生才能大胆发言、思考, 课堂氛围才能轻松、自由, 课堂教学效率才能高效。

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

过去的语文教学相对来说较死板, 学生死板地听, 教师死板地教, 属于纯灌输式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下, 教师按照固有的教案讲, 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教师学生缺乏良好的互动, 学到的知识也不能灵活运用。新课程意在改变这种教学模式, 突破死板的“一言堂”。教师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 不固守教案,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积极提出问题, 从学生的角度开展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这一点。当然, 学生的自主思考, 大胆提问还需要我们语文教师的大力培养与激发, 因此就需要我们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学生只有具有了良好的学习方式, 掌握了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 才能真正地在语文课堂上开展良好的语文学习, 把以往的被动接受学习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语文教师应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 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激发他们学生的自信心。笔者认为, 语文教师, 应注重培养学生以下几种学习方式。

1. 自主学习、探索的学习方式

许多学生的思想还处在“灌输”的教学模式下, 教师讲什么, 他就学什么, 这样是不可行的, 不仅不能灵活、牢固地掌握知识, 更不利于知识的运用。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自主学习, 自主探索, 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能够摆脱教师的束缚, 自己学习需要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学生思考的环节, 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要不断加以指导, 以确保学生能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 在正确的方向上思考, 这样, 课堂才能真正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思想。把课堂还给学生, 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自己领悟知识, 自己掌握知识, 能够体验到成功感, 进而为学习语文创造更大的学习动力。

2. 合作学习的方式

语文学习仅仅靠自主学习是不行的, 还需要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集体讨论、思考同一问题。在小组中, 每一名成员都可以自由地开展自主学习, 同时, 他们还可以通过谈论交流, 提高思维效率。在合作学习中展开讨论, 每个学生有发言权和表现自己的机会, 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激发了学习的参与热情, 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学习中, 学生们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 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学习他人的优点, 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小组合作学习能改变以往课堂上的“教师讲——学生听”和“教师问——学生答”这种单向的刻板教学方式为学生间互动、师生间互动的多元和多向的信息交流方式。在这种模式下, 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 更有利于课堂氛围的创设, 有利于融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建立。

三、注重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讲授, 更是培养学生情感、语言、思维的有效阵地。语文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思考能力等。我们语文教师, 在教学时一定要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只有这样, 我们的教学才能称之为教育, 学生也将受益一生。在教学之余, 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杂志、报刊、名著等内容开阔视野, 拓展思维, 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课程具很强的实践性, 生活中处处都能发现语文学课的魅力。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做有心人, 才能更好地学习语文, 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比如, 记录民俗谚语, 做社会调查、了解风俗文化等等, 将生活情境导入语文学习中, 促进了语文写作知识的积累, 深入探究语文知识的内涵和外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丰富语文知识, 为学生提供一个缤纷的语文世界。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已成为有效教学手段。实践证明, 集文字、图形、声音等诸多元素为一体的多媒体技术, 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借助它, 学生可以更快、更准确地理解知识。多媒体将抽象知识生动化和具体化, 启发了学生思维, 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浅析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篇3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语文 教学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理念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以“一言堂”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无味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

新课程的进行中,使学生在自主的环境中学习,老师在教学中起到引导的作用,带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新课程下,教育模式发生着变化,由原本的教师教授学生学习的模式,改变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的模式。在新课程的教育模式下,教学方式的改革就是变革,在变中求新,在变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让学生的综合素进行发展,全面的提升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在新课程的开展中,首先要了解下新课程的内涵,对其特征进行阐述,并在实施中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开展。

一、课标下语文教育的内涵

新课程的改革,在学生学习的方式进行了转变,提倡自主、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但在探索新的学习方法中并未否定学习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新课程的提倡,也使一些学校在研究学习方面存在着误区,如为了争取学校研究性学习的奖项,专门成立由少数学生和老师组成小组,以至于撇下大部分学生,这样的做法严重误解了新课程的含义。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育一定要结合学校及班级的情况,在这基础上再进行整改,在学生学习的方式上进行转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从被学习到主动学习進行转换;在学习方式转换过程中,教师为辅,学生为主的学习方式,使教师与学生都参与其中。让学生在新课改下逐步对语文科目感兴趣,并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由此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

新课程改革的下,学生的考试成绩,不在单一的作为衡量学生学习的标准,也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成为新时代的储备人才,不但要适应时代发展,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推测能力、创新能力、自主能力及实践运用能力等,全方面的发展,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这些学习能力的发展需要教师进行引导,结合语文教学中的优点再结合学生个体的差异进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特点

在新课程的标准下,语文教育已是教育科目中的必要科目,是一门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文化组成中的重要部分,其语文课程基本特点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课程教育中,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基本素养,学好语文,为学习其它学科打下牢固的基础,让学生在学习中全面的发展。新课程的开展中,深入的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并对此如何提升小学语文教学采取一些教学措施。以下简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特点。

1、人文内涵的突出

语文教学在新课程的改革下,不能看出这个科目教学内容比其他的科目的教学内容变换较突出,新课程下语文教学更注重于人文的内涵,更强调了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及民族间的智慧,让学生更多、更深刻的了解我国的人文内涵,从中让学生更热爱自己的祖国。如《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等,在语文的课本中带有大量的丰富的人情色彩及民族的色彩,学习中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精神。交流中,让老师与学生之间形成平等,对学生的创新及情感进行尊重。

2.语文教育从实践出发,让学生积极参与

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科目时,其心理已有了较为稳固的语言机制,提供了学生学习条件,这样在熟悉我国的民族文化背景,就相对简单。教师也应提供相应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更加深刻的了解各民族的文化。如,在讲《和田的维吾尔》时,让学生在记下自己对文中不能理解的部分,等讲过课后,在分组进行讨论,从讨论中让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进行新的理解,教师要及时的给学生以补充与引导,让学生正确的面对问题,自主探索问题所在,并提升了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生为主体,以个性为主导

新课程中,教育理念有很大的改变,这样改变使教学的重心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教师为主,学生辅的教育模式,改变为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模式。这样在科目的教育中,教育内容、教学设计及教学方法都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引导学生,激励学生学习,以学生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目标。在新课程的发展中,要求教师不仅要注重学习的共性,也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对于学生独特的学习方法,教师要化解教学中的规范性和归一性之间的矛盾。即使学生的想法天真,也不要立即否定,以免对学生的天性进行扼杀,让学生沉浸在固定的模式中。学生的天真的想法,从另一方面则闪烁着智慧的火花。

在语文的教学中,教学的内容大多数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语文的教学方法是引导学生向作者一样感受身边的生活,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进行聚集,这样积累的越多,越能了解这种情怀。教师是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理解的指导者,让学生根据课本中的情节联想自己遇到这种事情时,要如何的来解决;如果身边有这样的事情,应该如何的进行表达呢。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指引,让学生遨游在这丰富的世界中。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讨发现的问题,从而提升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师教学的质量。

新课标下的语文目标教学 篇4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新一轮教学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开展起来。作为推广了十几年的目标教学在新的形式下又将如何应对呢?针对中小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对照柳斌提出的素质教育的三个要求: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二是让学生全面发展;三是让学生主动地发展。我对新课标下的目标教学做了如下尝试。

一、课堂教学目标的征集和确立

我们依据布卢姆”掌握学习”的理论,来向学生征集课堂教学目标。因为课堂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 一切教学活动的方向和归宿。教学目标的制定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注重目标的优化设计是实现教学优化的重要前提。如果目标不明或者有偏差,教学行为就表现出盲目性和随意性,导致教学效率低、教学效果差。因此,我在制定课时教学目标时一改过去依靠教师用书的做法而是提前两周就向全体同学征集教学目标。具体做法是:要求同学们提前预习,通过请教他人或者去图书室、上网等方法查阅相关资料来确定一篇课文的一个或几个教学目标一周后交上来,我再用一周的时间来筛选正确、具体、适度、完整,既要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又要符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的,又从知识、智能等方面加以考虑,注意具体性、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的教学目标。这样做可以极大的调动全体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二、课堂教学目标的展示和完成

教学目标的展示和完成是课堂教学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展示教学目标的方法通常是叙述法和用幻灯打出。我在实际实施中强调了以下做法:如果是采用叙述法,我则特别指出该目标的确定者;如果是采用幻灯打出的方法,我在制作幻灯片时明确的标明该目标的确定者。这样做的.目的使得同学们有很高的兴趣,都希望自己的目标被选中。这样以来,教学目标的征集活动就开展的很顺利,同时也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目标展示完以后的教学任务分三步走。

(一) 限时快速阅读,整体把握阶段。提倡素质教育并不等于取消考试。特别是具有选拔性质的中、高考,都有时间限制,因此平时的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快速阅读,整体感知能力是很重要的。要做到“快速”,“限时”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因为这样使得学生有一种紧迫感,能集中精力来用最短的时间获取最多的和所展示的教学目标有关的信息,同时划出疑点、难点等。久而久之会形成很好的时间观念和效率意识。

(二) 限时分组讨论阶段。首先还是强调“限时”,好处不在赘述,其次是要求在每次的针对教学目标的讨论过程中,不可放任学生只停留在口头上,要轮流有一个记录讨论结果的同学,这样做可有效的避免课堂一片乱烘烘,而讨论之后无果而终的局面。这其间,教师应走下讲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这样既能了解讨论的情况,又能增加和学生的亲和力。

(三) 分析目标、掌握目标阶段。该阶段通过教师点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来完成规定的教学目标要求。由于教师了解了讨论的情况,所以在点拨和师生互动时能做到心中有数、游刃有余。需要指出的是师生互动时要照顾一些成绩差的学生。生生互动时要善于发现“差生”发言中的闪光的地方,给以较多的鼓励。该阶段重点要突出学生学习的参与性、自主性、探究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篇5

一、过于注重“情感熏陶”,忽视基础知识与技能的传授。

由于传统语文教学过分强调“双基”,使得过去的语文课堂比较呆板。《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重要内容,教师应该注意对学生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因此,新课程下的语文应由过去重知识传授发展到现在注重学生内心灵性生成。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融合。我们应借课文这一载体,努力创设情境,培养和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开启学生的心智,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灵人格。

二、过于重视学生的互动体验,课堂缺乏理性引领和客观评价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体验式学习。为此,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一方面,过去那种在课堂上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的方式逐渐被教师们摒弃;另一方面,凸显学生主体、关注师生交往的“互动”式课堂,越来越成了教师们的课堂追求。于是,小组活动开展起来了,课堂气氛也活跃得很。学生有着前所未有的表达机会。可是,当我仔细观察这些课堂的时候,却觉得有些不大对劲:所谓“自主、探究、合作”,就是自由说话。教师东瞧瞧、西望望,成了旁观者。课堂活动缺乏严密的组织,更缺乏教师理性的引领和评价。热闹的一堂课下来,学生说得很尽兴,但实际上教师却没有真正完成该课的教学任务。

三、过于重视教学形式和方法,课堂缺乏教学智慧

新课改下教师非常重视教学形式和方法的设计。在听课过程中,我发现不少教师的教学设计都很好,形式丰富,手法多样。但总给我一种华而不实、缺乏语文教学智慧和内容的感觉。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探讨 篇6

【摘要】在新的课程改革理论的指导下,小学语文课堂引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摒弃传统的、落后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着力提高学生素质。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小学语文从教经验,【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语文 教学方法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过去传统落后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本文结合笔者多年来小学语文从教经验,提出了一些新课标下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作为新课改的参与者和实施者,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以及评价方式都需要与时俱进,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要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往的课堂都是“填鸭式”教学,不注重培养教师和学生的良好互动,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对学习没有兴趣。因此,要通过交流互动,在师生间建立起平等的、和谐的关系,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理解、宽容和关爱,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知识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最大可能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其自由讨论问题、自由发言、自由支配学习时间,让他们充分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只有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积极的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全方位的参与,才能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和培养学生提问的意识,要努力营造和谐、平等的学习气氛,充分尊重和爱护学生,让他们的行为彻底解放,在毫无压抑的环境中积极投入学习状态,勤于思考,踊跃提出自己的问题[1]。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不能急于否定,不论对与错教师都应给予表扬,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感受成功的乐趣和满足感,从而进一步激励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学会自主学习。

例如在组织学生讨论“谁该为仲永的才能消失负责任?”时,一些学生认为该是仲永自己。他应该跟父亲提出想要学习的愿望,抓紧时间,勤奋学习,而不

应该跟父亲四处吃喝;更不应该卖诗赚钱。教师对于这些同学的讨论,既要适当给予肯定,又要结合文章的学习目标,把同学们引导到作者的写作目的——强调“后天教育的重要性”上来;而不再强调仲永该不该负责。这样既既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讨论问题,又达到了教学的目。

二、从传统教育以教为主体转向以学为主体

传统教育是以教师为主体,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新课标下要求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向导”的现代教育指导思想。新课标推广以后,小学语文教学大力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倡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又要让学生重视接受学习;既要扭转传统的、落后的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又要倡导具有启发性的接受学习,把个人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使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结合起来;既要努力使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又必须切实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学生的个性和人格能够得到健康发展,扭转以前小学语文教学只注重语言训练,忽略学生人格发展的片面的做法;要改变以前只关注几个语文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忽略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造成大量差生的错误做法,要使每个学生每天都能得到进步,获得发展;要以人文精神为基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要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教师要认真学习人文主义的教育理论,要让人文精神充满自己的灵魂,要真正对学生负责,爱护学生。

三、积极探索,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新课程标准》指出:“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2]。”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很有效的现代化教学手段。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现代教育技术的逐步推广,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被广泛引入课堂。多媒体教学手段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智力、提高课堂效率、优化课堂结构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现在的孩子较早接触网络,他们能体会到网络带给他们的乐趣,所以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引人网络上的多媒体,更能让学生愉快的学习,也为教师减轻了一定的教学负担。以前的语文课堂,只是教师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教师自己在“想象”,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老师的“想象力”,学生自己对知识的构建和联想却是非常单调的。然而,多媒体手段能为课堂提供栩栩如生的声音、图片、视频等信息,把学生带进了一个声、像、图、文

并茂的新天地,甚至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虚拟的幻想空间,从而给学生提供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但是网络上也存在一些不利于学习的因素,因此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对待多媒体用其所长,避其所短,让他们能够通过快捷的网络获得对自己有帮助的资料。

四、采用灵活多样的、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因此,在教学实践,教师要努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的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教学方法有很多,例如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情境法、游戏法、观察学习法等。教师要掌握各种方法的特点、作用、使用条件和使用范围,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不同灵活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并进行优化组合,使各种教学方法能够扬长避短,发挥教学方法的整体、综合效应。比如学习《晏子使楚》这篇文章时,应该提前让同学们回家查阅相关资料,提前预习课文,把看不懂的地方勾画出来,待上课的时候给学生们时间自由讨论,引导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从这些问题入手,同学生们一起学习、总结。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也能培养学习的主动性。

五、结语

总之,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涉及到很多方面,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小学语文教育水平,才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以更加科学、灵活的方式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

新课标下语文讨论式教学浅析 篇7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对小学生而言,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良好课堂氛围的营造。方法有很多种,可以由教师进行引导,通过与学生互动的形式在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也可以适当使用多媒体或者实物展示等形式来创设更具特色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新鲜感。还可以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其的关注,督促学生精神更为集中的参与到教学之中。教师可以首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保证课程的顺利开展,并将其中学生会感兴趣的部分以及难以理解的部分进行标注。在实际授课时,可以合理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以及难以理解的内容进行课堂氛围的营造。学生在遇到感兴趣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提问等互动的形式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证学生以一种饱满的情绪面对接下来的学习。而在遇到学生理解困难的部分,需要教师利用多媒体等道具和教具给学生分条缕析的展示课本内容,帮助学生逐层理解课文含义并掌握其中的知识点。这样学生就能够在教师营造的相对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更为投入的进行学习,配合教师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并牢固的掌握每节课的知识点。

例如,在学习《难忘的泼水节》时,教师可以先从简单的节日描写上入手,向学生展示一些有关泼水节的图片,在学生对泼水节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再进行课文的讲解。再引导学生注意作者在文章中倾注的感情,体会到少数民族人民对周恩来总理的热爱,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二、多样化的课程导入

课程导入是授课的第一环节,需要教师予以足够的重视。就小学生而言,只有在第一时间抓住其注意力才能更好的跟随教师完成接下来的学习。课程导入的形式有很多,教师可以根据每节课的内容自由选择。第一种是问题导入,即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进行导入即可,执行起来较为容易,且能够自然的引出教学内容,是实际教学中经常会用到的一种导入形式。第二种是故事导入,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故事的讲述,可以是介绍背景、作者,也可以是教材内容的前言或者后续,能够最大程度上提升课堂的趣味性。第三种是音乐导入,这一导入形式会受到教材内容的限制,需要与教材内容相联系,否则会让学生抓不住教学的重点。第四种是绘画导入,教师根据课本内容以绘画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即将学习的知识,将理论性的知识变得形象化,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力,还可以吸引学生参与到绘画中来。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当在完成完整的教学设计之后对已经设计好的课程导入进行检验,保证自己设计的课程导入是与整个教学过程密切相关的,能够十分自然地引出教学内容,并做到足够的趣味性。教师要保证几种课程导入形式能够交叉使用,不能为了节省时间和减少备课工作量而单纯的选择问题导入式。同时,在选取故事导入、音乐导入和绘画导入等形式时,最好能够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更为形象的向学生展示相关内容,最大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在学习《女娲补天》时,可以给学生讲一些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关于造人、天地的由来等的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引入女娲补天的内容,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到古代神话传说的魅力,丰富了教学内容。

三、丰富授课方式

为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教师可以运用更为丰富的授课方式,可以加入学生参与到授课之中的环节,由教师讲授难度较大的知识点,由学生讲解较为简单的知识点。可以选择分组的形式,将需要学生讲授的内容进行分配,由各小组针对即将学习的内容进行研究,并根据所分配的任务进行设计,在课上将本小组的研究成果展示给其他同学。并且鼓励学生提前进行预习,以改编课本剧的形式向其他同学展示本节课即将学习的内容。让小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改编并亲自进行表演,能够更为深入的理解教材内容,并与所扮演的角色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提高了其解读文章的能力。学生参与到教学之中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抓住需要讲解的重点内容,并及时发现学生参与授课时出现的问题,引导其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以及认真思考来解决,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教师要尤其注意在授课时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将静态的文字和图片变化为课件中动态的动画和视频,理论化的语文知识变得灵活生动起来。特别是在针对高年级学生进行教学时,教师需要合理利用归纳法帮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整合,使分散的语文知识变得系统化,让学生从小学阶段起就养成归纳知识点的好习惯。

例如,在学习《忆江南》这首词时,教师可以把课堂交给学生,由学生提前预习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出其中的重点与难点,讲授给其他同学。在一个同学讲完之后可以由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这样学生就能够和教师进行身份的互换,在准备阶段更为全面的搜集与《忆江南》相关的内容,并牢固的掌握其中涉及的知识点,也体验到了教学的乐趣,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四、优化课后作业

小学生也需要完成一定的家庭作业,但需要控制在半小时之内完成才能保证完成作业的质量。为了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需要教师对课后作业进行优化,而不是不仅仅停留在对字词的字形和含义的记忆之上。教师可以减少传统的纸面作业的形式,将学生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设计成游戏软件,让学生边玩边学习。还可以丰富作业的完成形式,例如,在学习完诗词之后可以让学生对诗词内容进行扩充,将其丰富成为一个小故事。还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课本内容进行课外拓展,自行搜集与每节课相关的资料,并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条件允许下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在与大自然进行了亲密接触的情况下完成相应的作业。要注意部分小学生在理解能力上存在不足,教师在布置一些形式新颖的课后作业时要与家长取得联系,在家长的配合下对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进行监督。特别是一些需要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才能完成的作业,需要或的家长的支持,并在家长的监督下来完成,保证学生能够安全的完成实地考察,并顺利完成课后作业。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的背景下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趣味性是十分必要的,需要教师根据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在教学中营造良好的氛围,并采取多种课程导入的形式,丰富授课方式,同时优化课后作业,从而不断增添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让小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激发其学习语文的热情,并提高其语文素养。这样才能将语文教学目标落到实处,为学生接下来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婷.趣味性的语文课堂——浅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J].中学时代,2014,(17):183.

[2]司水玲.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N].驻马店日报,2011-10-01(003).

[3]高振忠.融趣味性于课堂教学——浅谈新课程语文教学的一些方法[J].现代语文,2006,(12):92.

新课标下语文讨论式教学浅析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 新课标 教育教学 对策 意义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育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其作用在于一方面引导小学生学习语言文化知识,传承中华民族渊源文化;另一方面为小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知识奠定基础;再一方面一定程度上能全面提高国民的基本素质。而创新是新时代的产物,也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创新型人才又是这个时代所渴望需求的,因此对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语文教育尤其要创新,本文将通过以下五个方面做具体分析。

一、改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性

改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首先要从教学目标着手,以往教师多数以应试作为主要教学目标,而忽略了学生对基础文化知识是否真的得以掌握或者灵活运用,所以针对后者,教师应该及时转变教学目标,加强学生基础文化知识教育;其次,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明确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主导思想,即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和身心成长变化,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欢快的学习空间;最后,新课标下要求课堂必须充分体现开放性、平等性和和谐性,小学语文教学尤其要重视。

二、加强情感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情感教育,指的是将情感融入教育教学中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在讲授课文知识时,充分融入感情,体现主人公的心境,让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和体验,就像一场情感旅程,这样会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强化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是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和知识储备,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及时掌握学生所感所想,并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学习中乃至生活中的问题,以增进师生间情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进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以学生为主,要让学生质疑

新课标下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多培养创新型人才,而这里的创新无非是将所谓的常识加上“为什么”,并通过自身掌握的知识去解决或者升华,最终变成自己的观点,从课文上我们知道,历史上的科学家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比如牛顿和他的万有引力定律。而且,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真正掌握知识是一个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教师应该多让学生提问,并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这样才能锻炼学生质疑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不管提问是否有价值,教师都应该给予引导和鼓励,让学生不怕提问。

四、处理好“发散”与“集中”的关系

如何处理“发散”与“集中”的关系,用一句崔老师曾经说过的话可以概括——“我们既反对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也反对教师跟着学生走”。由此可见,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教育教学是多么重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认识到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十岁左右的小学生,基本的是非观、对错观还未完全定型,如果一味发散、求异,而忽视集中、求同,这对小学生正确的主导意识的形成有着阻碍作用。所以,新课标下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鼓励学生求异,尊重学生多元理解的同时,还应该适时集中,将学生认识上的偏差通过师生间的平等交流来消除,不能让学生产生错误的价值取向。因此,“尊重差异,倡导多元”必须建立在符合小学生年龄段特征和实际生活的基础之上,才能真正地实现教学相长的共同目标。

五、搞好知识积累,发挥学生创新思维

知识改变想法,知识改变命运,这是实践中得出来的真理,而且创新思维的形成也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为基础。如果一个人没有知识或者知识匮乏,是不可能产生新奇想法的,而每一次创新活动又是通过这样的想法开始的。放眼历史上的所有发明,发明者都是将相关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才得以实现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从如何帮助学生搞好知识积累入手,极力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多动手多动脑的学习能力,从而积累知识,逐渐形成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總结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创新教育教学任重而道远,同时创新教育教学也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历史课题。小学语文教育教学需要创新为它注入新鲜血液,让它保持年轻活力,时刻为学生营造出健康、文明、和谐的学习环境。当然,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创新这一历史课题离不开教师这一庞大的载体,教师应该明确地认识到,教师仍然是实施教学新对策和实现教学新目标的关键所在,但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必须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并且教师应该以新课标要求为基础,充分体现出教学的开放性、平等性和和谐性,即运用自身职业素养和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以及结合学生各自特点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做到善思勤学。因此,将以上所述创新教育对策巧妙地运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并加以指导和改进,很大程度上能推进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整体改革,从而提高素质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蔡成玲.浅析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J].大观周刊,2012(31):259.

[2]何亮.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学浅析[J].文学教育,2013(03):

116.

新课标下语文讨论式教学浅析 篇9

陕西省神木市第十小学

贺文亮

《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对每位学生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策略,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差异,目的是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分层教学强调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一份宝贵的资源(可供开发),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不能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发展来换取另一部分人的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一、教学对象分层

分层教学的第一步,是要通过全面的了解和调查,对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进行分层。这样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收获属于自己的成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每一个班级,因为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差异,所以学生的认知过程与结果必然不同。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区别对待,实施教育和教学。

对学生进行分层时,教师可以通过语文测试、课堂表现、作业完成等方法,了解学生在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同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基础情况、兴趣程度、家庭背以及一切可能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将学生分为A(特优生)、B(优等生)、C(待优生)三个层次。分层的结果只用于教学活动,不能公开,并且要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调整学生的位置。

二、教学目标分层

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分别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目标分层。A层的学生一般学习习惯良好,成绩优秀,要求他们掌握课本中的所有生字、组词、以及语言知识,能够熟练应用所学知识,还要阅读一些稍具难度的课外读物,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的语文鉴赏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对于B层的学生,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质疑的品质,帮助他们向A层转化。对于C层的学生,主要是培养学生敢于克服困难的品质,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从而养成认真的学习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课本知识。例如在学习语文二年级上册《狐狸和乌鸦》时,A层学生目标要求是要能熟练背诵课文,掌握一类字和二类字生字及词语,展开想象续写故事。B层学生的目标要求是让学生能够有感情的朗诵课文,复述课文故事,明确这个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掌握课后生字和词语。C层学生的目标要求是要学生能够流利的颂读课文,会写一类字并组词,会认二类字。提出了不同的目标,教师激励学生勤奋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争取让每一个学会都能达到自己的分层目标。

三、教学方法分层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遵循因材施教原则,按照分层的教学目标设计与组织教学,实现教学方法分层,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在讲解课文内容,安排朗诵训练,设计课堂提问时要充分考虑不同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具体的做法是:对C层的学生,教师要都会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读一段课文或者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B层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展示一下自学的成果,分组朗诵课文并相互评价。对A层的学生,由于他们基础好,有良好的预习习惯,对新知识已经了解,重点是解答他们的疑问。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要求学生在课内完成,这样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存在的问题,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对于A层的学生,教师要额外布置一些高质量的作业,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质。

新课标下语文讨论式教学浅析 篇10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反思

赵立玉 大罗学校 ***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引起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变革。但无论教学思想如何更新,教学内容如何变化,教学方式如何改进,其最终目的都必须指向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只有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使课堂教学做到更加有效,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这应该引起语文老师们的反思。

关键词:语文教学,有效课堂

课堂是教师展示自己的舞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场所。如何向40分钟要质量,就是我们教师的重要任务。要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留给他们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对此,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这就要求我们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上力求做到:

一、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有效性是指在最短时间内达到的最佳效果。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设计应该一直致力于营造开放、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还课堂于学生。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育学研究也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许多卓有成效的语文教师之所以取得教学的高效率,其诀窍之一正是贯彻教学民主原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我国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

即是典型代表。因此,教学的民主程度越高,学生自觉学习的热情就越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越高。

教学设计是否有效,关键在课堂教学的基点是基于教学的学习,还是基于学习的教学。一切为了学生,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要让学生达到一个应该达到的水平层次。所以教什么内容,为什么这样教,怎么教,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和理解需要来确定。而现实中,有的老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首先考虑的不是学生“会怎样”或“是怎样”解读的,而是自己应该怎么去“教”,这必然会导致教与学的脱离,结果却没有成效。

我有一位同事执教文言文《三峡》时,给学生提出了如下探究问题:

1、在三峡地区我们国家正在建设一个什么工程?

2、就你了解的资料看,这一工程有什么作用?

3、这一工程对三峡地区的生态环境有何影响?

4、假如爆发战争,这一工程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5、你知道我国党和国家三代领导集体是如何关心和重视这一工程的?这几个问题在师生的互动、交流、争论中占了整个课堂的三分之二。这样的“探究”看起来有“深度”和“广度”,也很“开放”,但实际上是曲解开放,本末倒置,将语文课上成了“资料课”、“环保课”、“综合课”。

面对这样一堂课,我们不禁思索,这还是一堂语文课吗?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进行教学设计从而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的吗?

几年来,课改实践告诉我,有效的语文课堂是互动的,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善于捕捉有利于开展下一个内容教学的信息,或针对学生的问题灵活改变我们的教学设计,使我们的教学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精神。

二、学生活动的有效性

课改发展到现在,课堂上已呈现了较多的学生活动,我们必须要关注它的有效性。首先,让学生乐于活动,获得积极体验,这是提高有效性的前提。然后通过教师悉心指导,让学生善于活动,这是提高有效性的保证。

最后,通过评价激励,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这是提高有效性的落脚点。

传统教学中,我们比较忽视学生实践的、感性的、操作的活动,针对这一状况,新课程改革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因而才在课堂上呈现了较多的学生活动。我想,这一变化是可喜的。但是,如果我们将活动停留在表面上,不去关注它的有效性,最终是浪费时间,不能达到“以活动促发展”这一根本目标,就违背了“教育必须有效益观念”这一现代教育的基本要求,并最终会影响到一代学生的质量。

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就应将课堂活动落脚在学生合作探究上。

合作探究是课堂教学很好的学习方式,切磋琢磨,相互启发,可全班讨论,可小组讨论,可学生之间讨论,也可师生之间讨论。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存在着几种耗时低效的讨论现象:一是讨论内容不合理,对没有必要讨论的内容进行讨论,浪费了宝贵课堂的时间;二是讨论时间不足,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余地;三是讨论没有扣紧目的要求,成了“放羊”,听之任之,老师不作为,名为讨论,实为闲扯;四是由于小组内没有明确分工,没有具体要求,使得一些学生等、靠,自己不动脑,参与度不高。因此,如果合作探究讨论沦为形式,只是追求表面的热闹,而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活动效果,那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将是致命的。一堂课内,合作学习什么内容,在什么时间段内安排合作讨论,小组长、中心发言人、记录员、汇报都分别是谁,这些事情教师课前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并安排到位,合作活动才能真正收到实效。

三、对话方式的有效性。

《语文课程标准》引进了“对话理论”,认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比较难,教学有些文言文我就采用了这种方式。

下面是我在教学《三峡》这篇文言文时设计的“对话式阅读” 教学与过程,实践证明能较好地体现了对话式阅读的内涵与特征,学生更是学有所获。

1、创设对话的良好氛围。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三峡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飞奔的船只和凄异的猿啸等自然风景,引领学生亲历课文意境。

2、设置刺激参与对话的话题。(1)《三峡》先写山后写水,是如何写山的?又是如何写水的?为什么要这样写?(2)《三峡》语言凝练,虽然只有几百字,却能绘尽四季景色,罗列山水猿啸,为什么能达到这种效果?(3)《三峡》第二自然段或王命急宣似乎不属于自然描写,这是否与本文写景的宗旨背离?你有什么看法?(4)郦道元写三峡风光,大部分笔墨放在写水,水是课文的重点,那么为什么要先写山后写水?能否调整一下顺序,或者只写水?

3、培养学生在对话中的创造性。通过讨论我们今天应当怎样开发和利用三峡?这一问题,在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创设对话的主导问题。回溯三峡的过去,细看三峡的现在,展望三峡的未来,你想到了什么?

四、课堂作业设置的有效性

为了使课堂作业完成的情况能为教师反馈及时、真实、有效的信息,一般情况下,教师都要求学生当堂完成作业。我是严格按照我校的教学模式进行的,即:三案四环五贯穿。其中三案是预习案、导学案、检测案。时间大致这样安排:预习案5分钟、导学案25分钟、检测案10分钟。要使课堂作业有效,教师就必须得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和授课内容进行合理设计。

1、准确把握作业的难度和梯度。课堂作业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要让每个学生通过作业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把握好作业的难度,设置好不同的梯度。

2、作业内容要立足“文本”。以文本为立足点,让学生练习到应该练习的东西,这样才能确保课堂作业与课堂教学目标的一致性,从而确保课堂作业内容的有效性。

为了让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都能有所得,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优化语文作

业。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除了从以上这些方面进行优化设计外,其实还可以有更多的关注角度,有待于我们更多地探索。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也是一名教师永远追求的目标。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必须革除,但我们不能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新课程的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只有不断地深入学习,冷静地思考,不断的反思,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的走进新课程,使课堂教学做到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中学教育心理学》2008年版

新课标下语文讨论式教学浅析 篇11

关键词:高中地理;有效性教学;思维模式

新课标要求高中地理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要求教师能够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制订具体的教学方案,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技能时,教师应科学安排教学任务,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了解学生的内在需求,以此实现高中地理的有效性教学。

一、高中地理的现状

高中地理教学依据新课程改革的标准进行了相关的调整,但是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教学理念依然摆脱不了传统的限制

新课标要求教师立足教学现实不断创新,以学生为主体更新教学观念。但是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因为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在教学中做不到以学生为主体,依然是以自我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传统教学模式成了地理教学突破创新的桎梏。

(二)师生之间缺乏沟通

实施有效性教学,教师必须明白学生的内心需求,这样才能对症下药解决学生的疑问。但是在传统教学模式和理念下,教师很容易忽略学生的真正需求,原因在于教师不愿意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学生的羞怯心理使他们也不敢在课堂上对有疑惑的地方及时提问,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师生之间缺乏沟通,教师就不知道学生的需求和内心想法,在课堂教学时就会出现以教师自我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教师教学心切,只注重将知识强灌给学生,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情绪,也忽视了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课堂气氛显得死气沉沉。

二、实现高中地理有效性教学的策略

(一)主动提问

高中地理老师的提问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启发性和针对性,一般这种启发性问题都包含了内容性问题和过程性问题。教师要能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科学的教学方案,重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学生的特点为切入点设计教程,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教师要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这种教学目标应该包含教师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师要从学生的特点和自身情况出发,在教案的编写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多种因素,要能在课堂上将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传达给学生,帮助学生有目标地完成教学活动。

(三)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指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的作用。在平常的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多关心和理解学生,公平对待不同性格的学生。更重要的是,教师应该多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惑。在地理课堂上,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能够在快乐的氛围中感受地理文化的趣味。教师只有和学生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学生才能产生主动学习的动机和理解教师教学内容的可能,地理有效性教学才会收到良好的成效。

(四)不断转变思维模式

高中地理老师应努力转变教学思维,才能让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多角度多方面的创新,大胆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此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教学思维方式的转变,能够帮助学生不断深化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为日后沉着面对学习问题打下基础。

三、高中地理有效性教学的具体应用

(一)将教学与地理地图有机结合

在实际的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地理教学和地图相结合,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地理课本上一般会出现大量的插图,插图也是帮助学生学习地理的工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应充分发挥地图的作用,保证学生能将地图的作用应用在实际生活中,保证在后续的学习中能快速获取地理信息解决地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能帮助学生了解地理规律,提高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地理问题的能力,这对高中地理有效性教学也是非常有利的。

(二)地理教学与实际结合

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学習兴趣的重要时期,又因为地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地理知识几乎来源于生活,具有很高的趣味性。因此,教师应该尽量将地理理论知识应用到教学上,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增强实际的应用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思考,比如,面对森林破坏、环境污染问题,要能结合课本所学知识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改善方案。值得注意地是,虽然学生的地理思维还不成熟,但是总能提出有建设性意义的建议,因此将地理教学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

新课标对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教学目标都做了明文规定,特别是高中地理教学要求教师打破传统,实施素质教育。因此,教师要能够依据学生的特点以及学习要求,制订出合理的教学计划,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最终实现现代化人才建设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王俊明.新课标下高中地理教学方法探究[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12):324.

[2]雒瑞芳.新课标下地理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5(1):116.

谈新课标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篇12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 我大胆尝试, 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确立研究点, 激发学生探究意识

探究性阅读, 是针对非探究的接受性阅读提出来的。它需要的不仅是学生参与阅读学习活动, 更是带着强烈探究意识的投入, 所以教师不是给学生提问, 而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与探究氛围, 让学生自主探究。

“学贵有疑。”只有有了疑问, 才会有探究的愿望与动力。所以首先要让学生初读课文, 在对课文初知内容、了解大意的基础上, 能够提出自己的疑问。但是教师也不能完全放任不管, 让学生封闭地自学、泛泛探索, 而应该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身心特征, 指导学生在“有疑”之中确立恰当的研究点, 然后针对研究点, 质疑文本、主动探究, 以平等的身份去审视教材, 并与同学、教师、集体交流。这样, 确定的研究点便于学生腾出较多时间, 围绕专题自主研读;教师则巡回指导, 反馈学情, 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更多的辅导。比如:《凡卡》一课, 学生会提出如下问题:凡卡寄出的信, 爷爷能收到吗?能接回可怜的凡卡吗?作者这样来写结尾好吗?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 通过自主合作学习不难理解, 课文讲的是9岁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 及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揭露资本主义罪恶的主题思想。能强烈地感受到作者对资本主义的痛恨, 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的思想感情。而之后的体会作者如何运用他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去表现主题思想, 是阅读教学着力点, 教师应深入地引导学生体会感悟。在体会到这些内容的基础上, 再指导学生对文本的表现形式或作者表达的思想, 作个性化的解读, 那么, 则是水到渠成了。

2. 发扬课堂民主, 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离开了开放的情境, 学生将无法主动获得新体会、新见解, 也就谈不上探究。整个阅读过程应该是学生自己或在教师指导下的选择, 教师只是伙伴、参与者, 教师应重视学生的独创性, 但又要引导学生吸取他人 (包括教师、学生、书本等) 的已有成果。因此, 我在教学中注重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学习氛围, 引导学生在开放、自主的课堂环境中深入地探究。

首先是让学生独立探究的时间要充分, 使学生对探究的问题有自己的见解或体会。只有这样, 学生在交流中才会有话可说, 而不是千人一面地人云亦云。比如:《草船借箭》一文, 老师引导学生概括出诸葛亮足智多谋、顾全大局, 周瑜心胸狭窄、忌妒心很强, 鲁肃忠厚老实, 曹操多疑等性格特点。但是由于学生有了和文本充分地交流, 于是提出鲁肃并不忠厚、老实。因为他不但对自己的顶头上司周瑜说谎, 不把诸葛亮借船的事告诉周瑜, 而且对来帮助的友人诸葛亮也并不实情相告, 明明知道周瑜在陷害诸葛亮, 破坏大局, 也没有告知诸葛亮, 这算是一个忠厚老实的人吗?若不是诸葛亮神机妙算草船借箭, 那么, 赤壁大战的历史将可能改写了。试想, 没有对文章的充分感悟, 能提出这么一个有理有据的独特看法吗?在充分的探究解读中, 学生已经摸到人物特点的复杂性、多面性, 学会了分析人物的辩证法。

其次是生生、师生、生与集体间的交流。要引导学生听取别人的发言, 在别人的发言中吸取别人的成功之处。

同时, 对学生的评价也要注意发扬民主, 教师要多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 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还要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 既有教师的评价, 又有学生的评价, 而且应该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

如教学《可爱的草塘》一文, 我抓住学生想了解北大荒这个景色优美、物产丰富的可爱的地方的心理, 让学生自读课文、想象画面、畅谈感受, 把阅读的时间和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宽松的阅读环境中, 想象北大荒的美景, 畅谈读后的独特感受。整个阅读过程中, 学生针对自己最感兴趣的研究点主动探究、重新建构文本的新意。集中交流阶段, 有的学生朗诵最喜欢的段落, 有的学生展示自己的想象画, 有的学生畅谈对北大荒的印象……发挥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使每个研究点都具有了自己的特色, 而且有一定的深度。

3. 创设实践情境, 拓展学生创新时空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离开了阅读实践, 学生将没有探究。因此, 教师应根据学校实际、学生需求, 努力开发课堂教学资源及课外语文学习资源, 为学生的阅读探究与创新拓展时空。如在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之后, 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外到图书室、网络去收集有关周恩来总理的故事, 以进一步了解周总理其人。在学习了《海上日出》之后, 可以带学生观察家乡的日出, 写成观察日记。从而使阅读走向广阔的生活, 将语文课程内容与生活紧密联系。

上一篇:图书室借阅计划下一篇:隧道预埋件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