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设计空间设计的植物配置论文
公园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绿地系统,而公园的植物配置是公园空间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居民环保意识的提高,居民对公园中植物的关注度也有所提高。植物作为公园建设过程中的主要参与者,在公园的设计过程中,要与公园的地貌情况相结合,才能达到公园的设计效果,为居民提供舒适的公园环境,进一步促进城市绿色化建设以及城市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植物配置的重要性
公园是居民日常休闲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对城市环境有重要的改善作用。公园中的植物不仅能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起到改善空气质量的作用,还能利用植物的观赏性丰富公园的景观,为居民带来良好的视觉效果。因此,在公园的设计过程中,植物配置是设计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做好植被的配置工作才能使公园的社会效益最大化,为居民的业余生活提供更好的环境。
3公园植物配置原则
3.1生态原则
在公园的设计过程中,植物配置应符合生态建设。公园在空间设计过程中采用的植物要能产生一定的生态作用,使植物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美化环境。在遵循生态原则的基础上种植合适的植物,从而提高植物成活率,节省公园建设成本[1]。公园管理部门要对植物进行科学的管理,进一步提高植物的生态效果,维护公园植物的多样性和稳定性,进一步促进公园的生态建设。
3.2艺术原则
在公园的设计过程中,植物的配置不仅要遵循生态原则,还应遵循艺术原则。在公园的设计过程中,将生态与艺术有机地结合才能使公园的各种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使公园的使用效果达到最佳[2]。例如,将植物与建筑物等其他设施进行搭配,如果公园的建筑物颜色较深,那么公园的植物应选取颜色较浅的;当公园的建筑物颜色较浅时,应采用颜色较深的植物与之搭配,将二者有机的结合,才能使公园的建筑物与植物相得益彰。另外,如果公园有一定的主题,还应针对不同的主题挑选合适的植物。
3.3整体性原则
公园在设计过程中应坚持整体性原则,即坚持整体与部分相统一[3]。公园设计部门不仅要考虑内部结构的整体性,还应考虑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例如,在公园的设计过程中,应将公园所设置的椅子与树木进行搭配,不同树木或不同的植被应种植在不同的椅子周围,同时也可以在椅子周围搭配不同种类的花朵,进一步提高公园空间的整体性。
4公园设计过程中植物配置的具体要求
4.1注重留白设计
设计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设计效果。公园在空间设计过程中,应注重留白设计,给居民一定的想象空间,提高居民的幸福感。植物的配置过程中,植物的种类往往不同,不同的植物间形成虚实结合的效果不同,植物的高度与枝叶的疏密程度也有所不同,这些不同可以使公园的空间效果更美观。公园利用不同植物的不同特点可以在搭配过程中出现透过植物观看另一植物的现象。例如,公园设计过程中选用的植物是柳树,居民可以透过垂下的柳枝观看远处的树木,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居民的视觉效果。同时,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应注重植物间的距离,距离越大,视觉效果越宽阔,距离越小,视觉效果越狭窄。例如,在同一公园水面沿岸种植同一种树木,但树木之间的距离有所不同,距离较宽的树木就会有宽阔的视觉效果,距离狭窄的树木就没有宽阔的视觉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还会为居民带来压抑感,不利于公园的`建设与发展。因此,在公园的设计过程中,要注重留白设计,并且将留白设计与植物相结合,使公园的视觉效果达到最佳。
4.2充分利用植物特征
公园设计部门在设计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植物的特征,根据植物的外观形象进行不同的设计。植物的形态就是植物的外观形象,植物的外观形态主要表现在植物的高度和植物的外观2方面。一方面,在植物的形态中,植物的大小是公园空间设计的主要因素,在公园设计过程中运用不同大小的植物,使大小不一的植物有机地结合,可以进一步提高植物的观赏效果。例如,可以将大乔木作为设计主体,确定主体位置后,对大乔木搭配大小不同的植物,进一步丰富视觉效果。同时,在搭配过程中选用不同的植物,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公园设计者可以对公园的植物进行模拟,进一步提高公园视觉效果,吸引视线。另一方面,公园设计者可以对公园内不同的空间选取不同的植物。例如,在老人活动区和公园的活动区,可以采用高大整齐的树木,达到遮阳的目的。
4.3植物与其他元素有机结合
在公园的设计过程中,不仅应注重植物的种植,还要关注植物与其他元素的有机结合。(1)在植物与地形方面,公园设计部门可以利用地势的高低不同种植不同的植物,进而达到不同的视觉效果。(2)在植物与水方面,在公园建设过程中,一些公园的水资源比较丰富,且面积较大。公园设计部门在设计过程中应将水资源与植被相结合,在沿岸两侧种植不同的植物,使植物和水有机结合在一起,进一步美化公园,为居民提供更好的视觉效果。(3)在植物与建筑物方面,应注重建筑物与植物的有机结合。公园的建筑物一般包括公园管理部门、厕所等公用设施。在设计过程中,只有将公园建筑物与植物相结合,才能进一步加强公园的整体效果。
5结语
公园的空间设计与植物配置是其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做好植物的配置工作,才能进一步提高公园的视觉效果,为居民提供更好的公园环境。本文通过研究植物配置在公园设计过程中的重要性及公园植物配置在配置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提出注重留白设计、充分利用植物特征、植物与其他元素有机结合等植物配置具体要求,提高公园设计中植物配置的合理性,以期为研究公园植物配置起到重要的指引作用,并为公园设计者提供借鉴和参考,使公园的生态效果与视觉效果有机结合,促进公园空间设计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建剑,王亚,张艳,等.“慢生活”理念下的大学校园滨水景观设计探析———以西南林业大学东大沟景观设计为例[J].绿色科技,2017,25(17):9-12.
【2】张祥永,于鲸.基于地域特色的海南乡村道路植物景观设计——以国道223线陵水段景观提升工程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7,21(5):87-88.
关键词:园林植物,配置设计,原则,方式
1植物配置设计特点
植物配置设计是园林规划设计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人们逐渐认识到植物景观的重要性, 尤其是社会开始广泛关注生态问题之后, 在保护和改善环境中, 植物种植开始实现了更广泛的应用。植物种植逐渐呈现出自然性、象征性等特征。从“绿化”到“植物配置”到“配置设计”再到“植物造景”, 植物配置设计随着社会的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2植物配置设计现状
社会经济大发展的同时, 人们的生态意识普遍得到提高, 植物景观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 由于形式主义的影响, 使植物配置设计与科学的发展规律背道而驰, 不合理、不科学的现象在园林建设中屡见不鲜, 使得园林技术不能达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造成植物景观地域性、独创性、民族性的缺失。
3园林树木配置应遵循的原则
3.1 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
每种植物都有一定的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 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 对光照、土壤等环境因子均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在设计种植的过程中, 需要实现生态性原则, 妥善配置、合理搭配才能达到理想的园林效果。设计者应该整体的勘测与详细研究设计场地的环境条件, 坚持适地适树原则, 将树木栽植到与其相吻合的地域环境, 提高树木的成活率, 展现其功能成效。普通乡土植物能被当成城市园林绿化的关键树种, 其在长时间的生长进化中, 对当地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 同时突显出当地独有的地域特色。
3.2 以人为本, 符合功能性原则
注重体现人文精神和文化意境, 选择和利用植物的观赏特性和象征含义, 创造独特的公园人文景观。结合中国古典诗词文化, 用心揣摩, 选择搭配人格化或有一定寓意的植物品种, 营造出园林绿地独特而幽远的意境。同时在空间等方面注意以人为本, 尽可能实现公园园林植物的生态、观赏和人文价值, 和游人的心理、生理、感性、理性需求相吻合, 努力塑造氛围宜人、景色优美的游览环境。
3.3 景观生态性原则
园林树木功能不仅包括供人们欣赏的景观功能, 最为关键的在于可以塑造适宜的生态环境。树木具有吸音除尘等生态功能, 如何将其生态效应全面展示出来, 是景观设计的核心问题。同时从空间和时间关系方面考虑植物配置:空间上, 主次分明、虚实结合、疏密得当, 通过植物高低和地形变化, 产生空间层次变化, 达到疏密相间、自由错落、步移景异的效果;时间上, 既考虑四季物候变化而形成的植物季相、色相变化, 又兼顾长远生长后植物体量变化, 充分考虑植物群落的稳定性,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4 经济性原则
园林景观应在满足使用功能、保护环境、美化城市的前提下, 做到节约成本。遵循经济性原则, 即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改善城市环境, 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在景观设计中应节约、合理使用名贵树种, 选择具有经济价值的观赏植物, 如设立果树专类园以此增加游园的趣味性。合理布置种植密度, 并考虑植物病虫害的转主寄生关系, 尽量减少修剪、灌溉、施药等养护费用。
4公园园林植物配置的形式
4.1 乔木的配置
主要有孤植、对植、行植、丛植和群植等。
4.2 灌木的配置
灌木枝叶繁茂, 可以增加树冠层次, 很多灌木具有艳丽的花果, 配置得宜可使景色更富变化。在高大乔木下适当布置灌木, 丰富植物层次;空透的地方栽植灌木要有一定的高度;路旁栽植灌木, 紧靠路边的, 要幽深自然, 离路边远的, 宜平坦开朗;草地边缘布置大片灌木丛, 能增加空间的宁静感。
4.3 花卉的配置
花卉有丰富的色彩, 能产生欣欣向荣的气氛。规则式一般采用花台、花坛、花境、花带等形式, 其特点是能集中、丰富某一局部景色, 给人以强烈、鲜明、欢快的感受。自然式多采用疏落的丛植形式, 饶有自然风趣。在花台配置花卉时, 必须做到层次分明、色彩协调、开花整齐。花卉的配置多用补色对比组合, 这样能产生强烈的色彩效果, 如用紫色的三色堇与橙黄色的金盏菊配合, 蓝色藿香蓟与黄色波斯菊对比。在草地上栽植大红美人蕉等红色系花卉, 均能收到很好的对比效果。
4.4 攀援植物的配置
攀援植物生长快、枝繁叶茂、花色艳丽, 在墙边、棚架花廊、屋顶、墙面均可种植。如紫藤、蔷薇、爬山虎、葡萄、凌霄和山荞麦等, 能起到遮荫、防尘、隔音、隔热和装饰的作用, 还可用来装饰灯柱、门框, 丰富园景, 是现代园林绿化的一种特殊形式。
5公园园林植物的配置设计
5.1 公园绿化树种的选择
由于公园面积大, 立地条件及生态环境复杂, 活动项目多, 所以, 选择绿化树种不仅要掌握一般规律, 还要结合公园特殊要求, 因地制宜, 以乡土树种为主、外地驯化后生长稳定的珍贵树种为辅。充分利用原有树木和苗木, 以大苗为主、适当密植, 以速生树种为主, 速生树种和长寿树种相结合。要选择具有观赏价值, 又有较强抗逆性、病虫害少的树种, 少用有浆果和招引害虫的树种, 便于管理。
5.2 公园设施环境的绿化配置设计
5.2.1 公园出入口的绿化配置设计。大门为公园主要出入口, 大都面向主干道, 绿化时应注意丰富街景, 并与大门建筑相协调, 同时还要突出公园特色。如果大门是规则式建筑, 就应用对称式布置绿化;如果大门是不对称式建筑, 则应采用自然式布置绿化。大门前的停车场, 四周可用乔、灌木绿化, 以便夏季遮荫及隔离四周环境。大门内部可用花池、花坛、灌木与雕塑或导游图相配合, 也可铺设草坪, 种植花、灌木, 但不应有碍视线。
5.2.2 园路的绿化配置设计。 (1) 主干道绿化可选用高大、浓阴的乔木和耐阳的花卉植物在两旁布置花境, 但在配置上要有利于交通, 还要根据地形、建筑、风景的需要而起伏、蜿蜒。 (2) 小路深入到公园的各个角落, 其绿化更要丰富多彩, 达到步移景异的目的。 (3) 山水园的园路多依山面水, 绿化应点缀风景而不碍视线。 (4) 平地处的园路可用乔灌木树丛、绿篱、绿带来分隔空间, 使园路高低起伏、时隐时现。 (5) 山地绿化则要根据其地形的起伏、环路等, 做到疏密有致;在有风景可观的山路外侧, 宜种植矮小的花灌木及草花, 才不影响景观;在无景可观的道路两旁, 可以密植、丛植乔灌木, 使山路隐在丛林间, 形成林间小道。园路交叉口是游人视线的焦点, 可用花灌木点缀。
5.2.3 广场绿化配置设计。广场绿化既不能影响交通, 又要形成景观。如休息广场四周可植乔木、灌木, 中间布置草坪、花坛, 形成宁静的气氛;停车铺装广场应留有树穴, 种植落叶大乔木, 利于夏季遮荫, 冠下分枝应高于4m, 以便停车。如果与地形相结合可种植花草、灌木、草坪, 还可设计成山地、林间、临水之类的活动草坪广场。
5.2.4 公园小品建筑周围的绿化配置设计。公园小品建筑附近可设置花台、花坛、花境等。建筑物室内可设置耐阴花木, 门前可种植浓阴大冠的落叶大乔木或布置花坛等。沿墙可利用各种花卉境域, 成丛布置花灌木。所有树木花草的布置都要和小品建筑相协调, 与周围环境相呼应, 四季色彩变化要丰富, 给游人以愉悦的感觉。
参考文献
[1]姚伟.公园园林植物的种植设计浅论[J].当代青年月刊, 2015 (5)
摘要:随着植物科学的完善,人们对园林植物的认知越发清晰,园林植物对城市的绿化作用也越加明显,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审美观念的增长,使得传统的园林植物种植已经不能满足现人们的眼光,缺乏艺术气息,“植物造景”逐渐出现在人们的眼前,植物造景的根本其实就是植物景观的搭配,这也是营造艺术贴近自然的根本所在。
关键词:城市公园;园林植物;造景;应用
一、公园园林植物造景的理念
在公园园林植物营造景观时,多数以本土植物为主,外地珍贵驯化后的品种作为辅助。因本土植物经过长期的生长,已经适应当地的气候、土质等,在适应性和抗性上特别高,非常容易存活,而且不会经常发生病虫害等。而相比本土植物,外地珍贵驯化后的品种,在上述的特点中明显不如本土植物,所以用以辅助园林植物的造景,既可以观赏枝叶,又可以观赏树干。
在城市公园植物造景中,不顾植物的生长习性,胡乱种植,只为美观效果提高,经常会发生植物不适应气候,或与其他植物发生冲突,进而导致植物死亡的现象,这对日后植物的养护管理带来了极大的麻烦,浪费资金。在植物造景中,应该考虑需种植的植物生长习性,以及能否适应当地的气候等因素,并且尽可能的发挥植物的生态效应,既要注意乔木和灌木以及植被的搭配,还要形成层次感和多样性,但不能只图美观,而至植物与死地,这违背了生态法则,因此植物造景中生态原则是其核心所在。
二、公园园林植物造景在城市中的应用
(一)提高景观效益
现在我国的城市中,大多都是高楼林立、道路错综复杂、桥梁数不胜数,而这些景象使得人们远离了自然,并且过单调。而园林植物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拥有着自然的特性美,通过运用艺术手法,將植物造景,使得植物的自然美相结合,从而形成让人流连往返的自然景观。而在城市中将公园绿地点缀在高楼、道路以及桥梁附近,就可以使得建筑等设施拥有了生命一般活了过来,丰富了城市的景观,使得其更加的多彩。而植物随着四季变化,在色彩和形态上都会发生变化,更使得其成为了城市环境中独特的风景,凭空增加了城市的美观和其魅力。
(二)利用园林植物创造观赏性极高的风景
红花还需绿叶配,往往公园中单独种植的树木,都会因为附近的植物,使得单独种植的树木格外引人注意,例如白杨树其主干笔直,将其单独种植,附近配以松树,因松树多显得曲虬苍劲,会让人感觉白杨树有一种气宇轩昂的气势。而这些单独种植的树木往往成为了,园林景观中的主体的一部分。
(三)利用园林植物衬托公园建筑
植物的枝叶可以呈现一种不规则的自然曲线。在园林造景中经常会利用其枝叶的特点,衬托出人工塑造的如假山、雕像等基础设施,例如种植常绿树作为雕像的衬托物,通过色彩的衬托,强调该地域的空间,让人们对该低于的雕像印象极其深刻。体型较大并且给人庄严的感觉的建筑物附近,通常选用高干粗枝的树种,显得该建筑物更加的严肃。
三、植物造景在城市园林应用中出现的问题
植物造景毕竟在国内,出现以及发展的时间过短,一些植物造景在园林应用中经常会出现问题,例如色彩的搭配、形式与功能的不统一等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日后园林植物造景长期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植物色彩搭配的问题
在植物造景时,往往会忽视季节变化所带来的植物色相的变化,甚至有些城市中的公园,在树木的选择上,将常绿树作为主体,过分的强调“四季长春”,这就使得该公园缺乏了季节性的美感,色彩过于单调,显得极不协调。总的来讲,植物的搭配千篇一律,显得极为呆板,没有色彩的对比,并且在层次感上太差,最终导致公园无法体现出其独特的观赏效果,说白了就是没有“个性”。
(二)形式与功能的统一问题
上文提出过,不能只是注重,绿化的美观效果,而忽略植物所需求的生长环境,而这说白了就是植物形式与功能的不统一,大多数公园植物造景时,只注重形式,也就是观赏效果,却忽略了植物的功能问题,例如在公园中种植大面积的观赏草坪,这回事的植物难以发挥其应用的生态效应,还会造成管理养护的不便,增加了投入的资金,最重要的是不方便游人的活动以及休息。举例说明,有一种植物叫做蓝桉,该植物在生长时,不允许旁边存在任何植物,这就需要在植物造景的时候了解植物的生长习性,不能因为美观,使得两相犯冲的植物种植在一起。
(三)过于重视绿化移植忽略的绿量
在大多数公园中,基本都是成片的草坪,用以观赏或是休息使用,但却忽略了乔木以及灌木等植物的种植,其实草坪的生态效益远远要小于乔木和灌木。根据相关的资料调查,相同面积的灌木和乔木其绿色枝叶的数量是同等草坪的25-50倍之间,这之间的差距极为惊人,但在我国城市的公园造景设计中,灌木和乔木的种植量却少的可怜。合理的种植植物,对品种进行有效的搭配,才能使得植物生态效益有效提高。
四、结语
生态原则、艺术原则以及以人为本的原则,都是城市公园植物造景的核心所在,根据城市气候环境,土质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科学合理的搭配种植,进而使得公园景观美化,增加城市的魅力,提高生态环境。植物造景在城市的应用中,一定要切记季节的变化和层次感分明以及树木的主次明显。最终使得其具备丰富又多彩并且完整的观赏特色。
【参考文献】
[1]杨玉.植物造景在社区公园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展望,2014,(14).
[2]洪施施.开放式城市公园景观安全性及其设计对策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4,(23).
关键词:园林设计;植物配置;植物造景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物质文化需求的提高,城市化受到了人们的重点关注,植物开始成为城市人口追求的焦点。园林设计是一种能有效改善人们生活环境的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是风景和艺术的结合体。植物配置和植物造景在园林设计中占有极高的地位,它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园林的设计是否成功,本文就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和植物造景展开论述。
1园林景观设计中视觉元素的应用
1.1基础性视觉元素
在开展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对视觉元素是有一定依赖性的。如果在具体方法和手段上表现的过于超前,很难被社会接受。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和现在的工作标准,认为基础性视觉元素的应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第一,“点”的应用是基础性视觉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画龙点睛”的方法进行应用。如在园林内的众多树木当中,可以适当增加一点人文建筑或是通过假山的塑造,促使整体园林更具自然气息,对于园林的长久运营也起到积极作用。第二,“线”的应用,是从“点”的角度延伸而来。线的元素应用是在园林的内部打造出主题化的线路,让游人在参观和欣赏的过程中更好的去感受园林,让身心运动保持在匀速状态。现阶段,很多园林景观设计都会在内部设定“徒步运动线路”,目的在于指导游人运动的方向,晨练的时候达到更好的效果。第三,“面”的应用,是从“点、线”的共同融合角度延伸得到的。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主要体现为不同的功能区域划分,有老年人活动区域、青年活动区域和小孩活动区域,通过这些方法,对游人群体更好的分门别类,减少互相“抢地盘”的现象。
1.2色彩性视觉元素
园林景观设计中视觉元素的应用,色彩搭配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必须贴近大众来搭配,不能按照艺术化标准来完成。由此可见,色彩性视觉元素的应用,能够得到非常自然的效果,减少了刻意勾勒、描绘产生的矛盾现象。
1.3形体性视觉元素
经过上述内容的应用,视觉元素基本上能够发挥出积极的作用。但是,园林景观设计的范畴较多,我们应该更好的实施形体性视觉元素。第一,形体性视觉元素的应用重点体现在各种雕塑的创造和实施。以目前的技术手段来看,单纯应用水泥或是木质进行雕塑,并不能得到较好的效果,可以借助一些框架结构,用花草树木进行雕塑,形成鲜明的形状,同时不影响花草树木的正常生长,由此取得的效果较为突出。第二,在形体设计实施上,应该充分考虑国家的一些传统文化图案、祥瑞动物,这样比较符合国内的文化氛围。
2植物配置和造景原则
2.1植物的选择
在进行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时,第一项工作就是园林植物的选择。园林植物选择对植物造景的影响巨大,选择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是乡土性原则,在进行植物景观配置工作时,首先要考虑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水文地质的条件,为了尊重当地的环境和气候条件,大多数植物都应该选择当地的乡土植物。这些乡土植物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已经适应当地的环境,在植物造景时不容易出现因不适应当地环境而死亡的状况。第二,多样性原则对植物造景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植物景观设计工作中,要扩大植物的选择范围,尽量使配置的植物在造景时丰富多彩。
2.2植物的配置
在进行园林设计时,为了尽可能的利用植物配置给人们以美的享受,必须严格依照科学性和艺术性原则。第一,科学性原则。在进行园林设计时,科学合理的植物配置尤为重要。要本着生态和谐的原则,尽最大努力使配置的植物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相互协调。一方面,要根据每种植物所进行栽植地域的环境条件、土壤条件、气候条件下进行植物造景工作;另一方面,要注重植物与植物之间的和谐统一。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其生长特性是不同的,有些植物在一起可以更好的生长,但有的植物就会出现相生相克的作用,对园林设计的景观工作产生不利的影响。第二,艺术性原则。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实现观赏性、艺术性和生态性三个要素的和谐统一是景观设计人员的最高追求。为了尽最大程度实现三者的和谐统一,最重要的就是遵循植物配置中植物的艺术性原则。植物的艺术性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在植物配置工作中,尽可能多的选择植物的种类,利用其色彩和形态,形成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其次是努力做好观花植物和观叶植物的搭配工作。仅仅注重花和叶之间的搭配还远远不够,还应该注意花的观赏期。在植物配置时,在同一片地域,还应依据不同花的花期做好合理分配,保证不同观赏期的植物搭配在一起,尽可能做到一年四季都可以欣赏到美的花朵和绿叶。最后是利用不同种花的颜色和明暗程度对植物进行搭配,有效形成多种色度的对比。
3植物造景的形式
3.1根据需求开展景观创作
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植物造景工作是创造出一个舒适且优美的自然环境,满足人们的精神享受和环境需求。我国园林设计近些年飞速发展,衍生出不同的园林和其具备的不同功能和作用。例如,城市街头的小游园就是供人们工作之后休息、娱乐和锻炼身体的场所,因此,在设计时必须创造出阴凉舒适的自然环境。我国的皇家园林和苏州私家园林,就注重其自身所处的水文地质条件,遵循其主要功能,并且具有当地的特色。园林设计的初衷是为了满足人们的休闲需求,努力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2依据美学原理开展植物造景工作
我国景观园林中包含很多种不同的景观类型,植物造景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它不是一个个体,而应该与周围的环境和景观搭配起来,达到交相辉映的效果。
3.3注重植物造景的效果
在进行植物造景工作时,要充分了解不同植物的生长特性,从整体把握植物造景的观赏效果。
3.4创造出生动的意境
植物是自然界唯一具有生命和动态的组成元素,在实际设计工作时,也可以运用一些抽象和象征的手法,将植物造景和自然意境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植物和周围环境相互衬托的效果。
4植物配置和造景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4.1植物造景和配置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园林景观设计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景观设计缺乏科学合理性,轻视了植物自身的生态特性;二是植物造景只注重观赏性,忽略了艺术性和生态性;三是只注重观赏性和带来的经济效益,忽略了生态环境。
4.2植物造景和配置问题的解决措施
在进行植物配置和造景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科学合理性的问题,要求进行园林景观设计的设计师要具备统筹兼顾的设计思维,在开展具体的设计工作前对不同的植物类型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在设计时还要特别考虑植物景观所达到的建造功能、环境功能和观赏功能。重点不仅仅只停留在观赏性上,也应该注重其艺术性和生态性。坚持依据当地的水文地质条件、环境条件和气候条件进行科学合理的植物造景工作,充分利用乡土树种和植物。在生态效益方面,要尊重自然环境,保护自然环境,积极追求自然环境的生态价值。
参考文献: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建设突飞猛进,高楼大厦比比皆是,城市公园显得尤为重要。世界上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均十分重视城市公园的建设,且把城市绿化的面积和数量作为该城市环境质量、城市文明及市民素质的衡量标志。公园作为整个城市的形象建设,其重要性不容忽视。目前很多城市在公园植物材料配置上,因生物学和气候因素相互作用,常常达不到很好的观赏效果,再加上建植和管理不科学,植物景观和生态价值大大下降。植物材料的配置在公园建设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如何延长公园植物的绿期,保持植物景观的效果,增加植物的景观价值和美化城市的功能,营造一个四季有景的城市公园景观,是现在许多城市公园发展的必经之路。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园林植物是指栽植或保留于庭园、公园、林间、路旁、水滨、岩际、地面、盆中,以增加景色供人们观赏的植物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植物配置.是以植物材料为主体迸行合理的搭配。合理的植物配置,对生态园林建设.经济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诸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造成城市建筑密集,人均绿地减少,工厂和车辆排放的各种烟尘、废气污染了城市的空气,机械和车辆制造出的各种噪音严重损害了人们身心健康。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城市的“热岛”、“雨岛”、“干岛”、“雾岛”等环境问题,城市生态失调、环境质量下降,人们越来越渴望回到郁郁葱葱、鸟语花香的绿色世界之中去
植物配置成为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植物不仅能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景观设计中还发挥着重要的空间构建功能和美学功能,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视线与视觉感受。
二、园林植物配置的方式
1、孤植。主要体现树木的个体美,常作为园林空间的主景。对孤植树木的要求是:姿态优 美、色彩鲜明、体形略大、寿命长而有特色。周围配植其他树木时,应保持合适的观赏距离。但在珍贵的古树名木周围,不可栽植其他乔木和灌木,以保持它独特风姿。用于庇荫的孤 植树木,要求其树冠宽大、枝叶浓密、叶片大、公园植物配置 病虫害少,以圆球形、伞形树冠为好。
2、对植。即对称地种植大致相等数量的树木,多应用于园门、建筑物入口、广场或桥头的两旁。在自然式种植中,则不要求绝对对称,对植时也应保持形态的均衡。
3、列植。也称带植,指成行成带栽植树木,多应用于街道、公路的两旁,或规则式广场的周围。如用作园林景物的背景或隔离措施,一般宜密植,形成树屏。
4、丛植。三株以上不同树种的组合,是园林中普遍应用的方式,可用作主景或配景,也可 用作背景或隔离措施。配置宜自然,符合艺术构图规律,务求既能表现植物的群体美,也能显示出树种的个体美。
名称 学名 科别 特征
高羊茅 Festuca arundinacea 禾本科 多年生、丛生型草,叶片较粗糙,耐热性及耐寒性均较强。耐践踏性强,抗病性强,观赏效果中等,绿期长。用于管理粗放的场地。
狗牙根(百慕达) Cynodon dactylon 禾本科 叶绿低矮。宜作为游憩、运动区草坪
结缕草 Zoysia japonica 禾本科 叶宽硬,丛生,叶色深绿,草属密集均匀,具较高的弹性韧性。适应性强,喜阳光,不耐荫。与杂草竞争力强,易形成单一连片平整美观的草坪。适于游憩、运动场、高尔夫球场草坪
络石 Trachelospermum jasminoides 夹竹桃科 常绿,
花白色,芳香,5月开花。适于攀缘墙垣、山石、或作盆栽
马尼拉草(半细叶结缕草) Zoysia matrella Merr. 禾本科 叶面宽度约2mm。草色翠绿,草层具有弹性,病虫害少,覆盖率极高,具有较强的蔓延侵占力及竞争能力。适用于运动场、庭园等
麦冬草 Ophiopogon japonicus 百合科 多年生草本,根茎纤细,具纺锤块根,全株呈叶丛生状;叶线形,先端尖细,暗绿油亮;总状花序,花丛生成束,花冠淡紫色。常用于花坛边缘或沿路边。
天鹅绒草(细叶结缕草) Zoysia tenuifolia 禾本科 叶片最细的草种。耐旱性强、耐暑性强、耐寒性极弱,耐阴性弱。冬季低温期呈枯黄现象。
三叶草 Ttifolium repens 豆科 耐半阴,耐寒,喜湿润
(一) 景观美化作用
城市道路绿化改变了建筑物生硬的形象, 植物的形态、色彩和质地的合理配置形成了不同的景观, 并通过其四季生长变化表现出自然的生命力。
(二) 交通辅助作用
植物材料形成分车带绿地、人行道绿地以及环岛绿地等能有效地起到人车分流、疏导交通、规范行人、行车恶作用。此外, 植物造景还可以为行人或车辆提供必要的阴凉, 降低地面温度, 提高道路利用的舒适度。
(三) 生态保护作用
街道两旁的绿色植物能改善道路的微气候, 降低城市的“热岛”效应, 增加空气湿度, 并能通过绿地与周围非绿地之间产生的温差, 形成气压梯度, 造成局部小环流, 促进空气流动, 为行人提高凉爽舒适的感觉。道路绿地还是很有效的道路空气“洁净器”, 不仅可以固氮制氧, 还能有效的减少道路上汽车的尾气、交通噪声, 灰尘烟雾所形成的物理和化学污染, 降低细菌含量。
二、城市道路绿化植物的选用
(一) 道路绿化树种选择应遵循的原则
城市道路绿化树种的选择比较严格, 一般说应具备主干挺拔、冠大荫浓、树体洁净、无飞絮、无病虫害、无毒、无臭、无污染的种子或果实;适应城市道路环境条件、生长稳定、易萌发、耐修剪等特点。
1) 地域性。即选择适应本地生长的乡土树种, 可以生长良好且展示城市特有风貌。
2) 抗逆性。要选取树种中对街道污染大、土质差、感染病虫害多的不良条件具有抗逆性的树种。
3) 品种多样性。一个城市中除突出2~3种主要树种作为展示地域特色外, 适合道路绿化的树种应大量应用, 这样易于创造不同街景, 同时也防止了病虫害的传播。
4) 生态适应性。适应街道这一特定环境的特殊要求, 要求树形优美、树干通直、枝叶茂密、根系发达、果不飞絮、花不污染、耐剪成型、病虫害少等。
(二) 城市道路绿化植物的选择
1. 乔木的选择
乔木在街道绿化中, 主要作为行道树, 其作用主要是夏季为行人遮阴、美化街景, 选择其品种应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1) 株型整齐观赏价值较高, 或花型、叶形、果实奇特, 或花色鲜艳, 或花期长, 最好叶秋季变色, 冬季可观赏树形、枝干。
2) 生命力强健病虫害少, 便于管理, 管理费用低, 花、果、枝叶无不良气味。
3) 树木发芽早, 落叶晚, 适合本地区正常生长, 晚秋落叶期在短时间内树叶即能落光, 便于集中清扫。
4) 行道树树冠整齐, 分枝点足够高主枝伸张角度与地面不小于30度, 叶片紧密, 有浓荫。
5) 繁殖容易移植后易于成活和恢复生长, 适宜大树移植。
6) 有一定耐污染、抗烟尘的能力以利于树木生长。
7) 树木寿命较长, 生长速度不大缓慢。
目前, 国内应用较多的有雪松、法桐、国槐、合欢、栾树、垂柳、馒头柳、杜仲、白蜡等。
2. 灌木的选择
灌木多应用于分车带或人行道绿带 (车行道的边缘与建筑红线之间的绿化带) , 可遮挡视线、减弱噪声等, 选择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枝叶丰满株型完美, 花期长, 花多而显露, 防止过多萌孽枝过长妨碍交通。
2) 植物无刺或少刺叶色有变, 耐修剪, 在一定年限内人工修剪可控制其树形和高矮。
3) 繁殖容易易于管理, 能耐灰尘和路面辐射。
应用较多的有大叶黄杨、金叶女贞、月季、紫薇、丁香、紫荆、连翘等。
3. 地被植物的选择
目前, 大多数城市主要选择冷季型草坪作为地被植物, 根据气候、温度、湿度、土壤等条件选择适宜的草坪草种是至关重要的;另外多种低矮花灌木均可作地被应用, 如棣棠、月季和羽衣甘蓝等。
4. 草本花卉的选择
一般露地花卉以宿根花卉为主, 与乔灌草巧妙搭配, 合理配置, 一、二年生草本花卉只在重点部位点缀, 不宜多用。常用矮牵牛、三色堇、美女樱、盆栽串红及菊花等。
道路植物选择时, 切记阔叶乔木的实用性, 使大乔木真正成为造景的首选树种, 而不该只一味地追求平面图案效果, 将道路绿化全部搞成以矮灌木、整形球、草花、地被、草坪为主的低矮景观, 忽略了炎热夏季遮阴的需求。
三、城市道路植物造景的形式
(一) 景观游憩型干道的植物配置
应兼顾其观赏和游憩功能, 又称为花园绿带, 其中除配置树木、花卉、草坪外还设置园路、休息设施, 从人的需求出发, 兼顾植物群落的自然性和系统性来设计可供有人参与游赏的道路。
(二) 防护型干道的植物配置
基于隔离防护主导功能的道路绿化主要发挥其隔离有毒有害气体、噪声的功能, 兼顾观赏功能。绿化设计选择具有耐污染、抗污染、滞尘、吸收噪声的植物, 如雪松、圆柏、桂花、珊瑚树、夹竹桃等, 采用由乔木群落向小乔木群落、灌木群落、草坪过渡的形式, 形成立体混交层次, 起到良好的防护作用和景观效果。但应注意的是, 在较窄的, 没有车行道分割绿带的道路两旁的行道树, 不宜配制较高的常绿灌木或小乔木, 一旦高空树冠郁闷, 汽车尾气扩散不掉, 使道路空间变成一条废气污染严重的绿色烟囱。
(三) 交通岛植物配置
交通岛一般包括中心岛、导向岛、安全岛等。中心岛的植物造景常以嵌花草皮花坛为主或以低矮的常绿灌木组成简单的图案花坛, 切忌采用常绿小乔木或大灌木影响视线, 也可布置一些修剪成形的小灌木丛。导向岛应以地被植物、花坛或草坪, 不能遮挡驾驶员的视线, 在安全视距内宜选用低矮耐修剪灌木, 丛生花草, 植物配置的色彩也不可过于繁复, 与中心岛的植物配置原则相似, 都要保证行车视距的通透及不能阻挡交通标志。
(四) 交叉路口植物配置
T形交叉路口两条道路中有一条道路前方的视线被封闭, 所以, 此种交叉路口的绿化关键是背景的营造, 可以通过树丛、绿篱的搭配来形成引人注目的屏障式的道路景观。Y形交叉路口在街景处理上, 每条相交道路的前方建筑都能形成一个视线焦点, 也有可能在一个或两个以上的方向形成视线封闭, 在路口可以通过低矮的花坛起到或暗示或强调的作用, 并可保持三角形视距的通透。十字形路口造景时, 可采用规则式花坛来进行路口的美化, 并与街心交通岛或路口中心形成统一景观。立体交叉路口的绿地布置应简洁明快, 以大色块、大图案来营造出大气势, 满足移动视觉的欣赏, 要有足够的安全视距空间, 并突出各种交通标志, 通过植物的栽植来产生方向诱导、强调线性变化的作用, 保证行车安全。此外, 应充分考虑其景观与功能性的结合, 以常绿树与落叶树结合, 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结合, 不同季相特征的种类结合, 不同色彩的植物结合, 以形成丰富的绿地景观。
(五) 高速公路的植物配置
高速公路的绿化由中央隔离带绿化、边坡绿化和互通绿化组成。中央隔离带一般不成行种植乔木, 避免投影到车道上的树影干扰司机的视线, 树冠太大的树种也不宜选用。隔离带内可种修剪整齐、具有丰富视觉韵律感的大色块模纹绿带, 绿地中选择的植物品种不宜过渡, 色彩搭配不宜过艳, 重复频率不宜过高, 节奏感不宜太强烈, 因快速行驶中, 形式色彩的频繁变化会影响司机的安全驾驶。边坡绿化主要是固土护坡, 因此要选择根系发达、易于成活的树种。互通绿化位于高速公路的交叉口, 其绿化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大型的模纹图案, 花灌木根据不同的线条造型种植, 形成大气简洁的植物景观;另一种是苗圃景观模式, 人工植物群落按乔、灌、草的种植模式, 密度相对较高。另外要注意到桥体的阴影对桥下植物的遮挡作用, 所以应选择一些耐阴、适应性强的植物, 如铺地柏、一叶兰、麦冬、蜘蛛兰等。
参考文献
[1]胡长龙.城市园林绿化设计.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关键词:生态园林设计 植物配置 生态系统
0 引言
植物是园林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也是园林中唯一具有生命力的要素,植物可以让风景园林散发出活跃的气息,并带给观赏者一种充满生机的感觉。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有关部门和园林建设专家就以各种非生命物体,如假山、喷泉等作为园林建设的主要景观,但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发展生态风景园林才是未来园林发展的方向,因此,更多的人以植物作为园林景观的主体,使用乔木、灌木、藤本植物以及各种草本素材,通过各种艺术的表现手法,实现了现代风景园林的建设,这种做法可以直接展现植物本身的美,给人一种贴近自然的感觉,并能与周围的城市环境相协调,改变生态环境,同时体现一种自然空间的美感,欣赏价值十足。
1 植物的配置与季相
1.l 配置
风景园林的植物规划应按照植物的生态习性和园林的实际布局来确定,园林植物配置既要符合一般的艺术规律又有它独特的规律,必须根据自然地形和各个景区的特点,全盘考虑、合理布局,才能避免配置陷于杂乱和生拼硬凑。科学配置园林中的植物(乔木、灌木、花卉、草皮和地被植物等),以充分发挥它们的欣赏价值和生态价值,植物配置是风景园林建设的重点。
园林植物配置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植物之间的搭配,认真选择植物的种类和组合,结合平面色彩和立体空间感加强设计;其次是植物与其他园林要素(假山、喷泉、建筑、园路等)的配合。例如,园林建筑物是形态固定的实体,植物是随季节而变的,随年龄而异的生物。植物不仅使建筑产生四季的季相变化,还可衬托和丰富建筑的庭园景色。水池是我国园林中常见的景物,常以它作为构图中心,使园景明净开朗。水中倒影,不论是盛夏或清秋,晨曦或月夜,都可构成美丽的景色。因此,池岸、水边的树木形态和配置,最惹人注意,必须与水景和谐。
园中假山的花木配置,更要严格选择,假山虽非真山,但有“深求山林”意味。植物配置要模仿自然景与假山的大小相称,以土为主的假山,乔灌木可以错综配植,品种可以多一些,构成浓荫蔽日,短枝拂衣,宛如自然的山林情趣。以石为主的假山,为了欣赏叠石和树木的姿态美,花木配植宜疏。
1.2 季相
植物在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外貌,而植物在四季的生长过程中,叶、花、果的外形色彩都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利用园林植物时序景观,必须对植物的生长规律和四季的景观相联系,园林工作者在设计中讲究春花、夏叶、秋实、冬干,通过对植物的合理配置,达到四季有景。我们就可以利用植物开花时、结果时的不同色彩,创造不同的观赏价值。
园林植物的配置还要与季节相协调。例如,北京的春色比杭州的春色来的晚,而秋色又比杭州来的早,而即便在同一地区,气候的变化也会影响植物季相出现的颜色和时间,低温和干旱气候会推迟植物的发芽和开花时间;而红色则需要在早晚温差较大的气候中才能形成,如果霜期过早,叶子就会早早脱落,美丽的秋色也不复存在。土壤、养护管理等因素都会影响季相变化,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人工的方式控制季相变化。为了增加观赏价值,我们可以对盆栽采取特殊处理的方式,以便催延花期或使不同花期的植物同时开花。
科学的园林植物配置可以提高其观赏价值,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增加季节感,让园林中的每一株植物都散发出勃勃生机和艺术品味。例如,春季山花烂馒,夏季荷花映日,秋季硕果滿园,冬季树干叶落等。我们建设风景园林,就是要体现出四季景观的不同,与生态自然更加亲近。所以,在园林的局部景观规划中,通常可以突出表现一到两季的景观,现在普遍使用几种种类或多种植物成片群植的方式。如深圳的黄风铃花、毛杜鹃是春景,曲院风荷是夏景,满园飘香的桂花是秋景,枯黄凋零是冬景。
为了预防季相不明显的枯燥感觉,可以采用花与树木的混搭,不同的花期可以加强其与绿叶之间的协调感,延长观赏期。例如,深圳的园林就是以常绿为主要景观,但加上各种不同时序开花及各种花色的植物,即使一种植物花谢后,该园林仍具有较好的观赏价值。
2 园林设计时植物的配置方式
2.1 观花和观叶植物相结合
配置花木时,可以选择一些颜色鲜艳,对比度强的植物。例如叶色紫红的红叶李、嫩黄叶的黄金叶,翠绿的福建茶等,这些植物作为景观组团都十分合适,树木与花的结合,可以延长观赏期,同时也增加了景色的层次感,四季常绿的植物更具有相当的观赏价值。例如仁面、草坪、阴香、樟树、小叶榕等和大红花、二色茉莉、各色荚竹桃、毛杜鹃、勒杜鹃等和组合。另这些颜色较翠绿的植物,可以选择一些颜色对比较大的其它植物作为配合,效果也会突显。
2.2 注意层次
植物之间的配合将就层次感、注意要有不同颜色的搭配。例如,将不同颜色、高度的花木组合在一起,就能让色彩和层次更加清晰。如0.4cm左右的花坛,lm 高的黄金榕球、3m 高的红叶李、5m 高的秋枫和10m高的凤凰木可以由低到高进行排列,最后组成不同颜色的层次,给观赏者一种清晰分明的美感。
3 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的艺术手法
3.1 对比和衬托
植物的形态各有不同,在实践中,可以运用植物的高低、姿态、颜色等不同的对比手段加强园林的艺术感,衬托出美的植物景观。在树木之间的搭配时,关键是协调,最好不要把颜色和高低差异较大的树木组合在一起,以免产生一种破坏感,影响观赏价值。
3.2 动势和均衡
由于植物各有各的姿态,有的植物形态较规整,如垂叶榕柱、红花继木球、木犀榄球、山瑞香球等;而有的又比较随意,如凤凰木、黄槐、小叶榄仁、桃花心、勒杜鹃、龟背竹、琴叶珊瑚、双荚槐等。在配置时,我们一定要注意植物之间的协调,不论是形态和颜色;同时,除了在外形上合理配置,植物的不同生长周期也是值得我们注意的,避免产生不平衡的现象。
3.3 层次和背景
景观设计应该避免的是单调感,所以,在园林中可以多利用乔木、灌木、花卉、地被植物进行多层次的配合,不同花期和花色的植物可以配置在一起,使整个景观更加饱满。背景树通常要高于前景树,栽植密度宜大,最好组成一片绿色的屏障,色调宜深,最好与前景有较大的差异,以加强衬托效果。
4 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应注意的问题
在配置植物时,首先应以绿地作为配置的基本条件和考虑基础,按照植物的不同生长习性和季节变化搭配植物,配置成乔、灌、草、藤复层植物群落,并遵循植物群落生长规律,科学的进行人工控制,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植物群落系统。园林的植物要适应当地的土地环境,因地制宜可以减少由于引种、迁移、运输而造成的数目死亡率,同时要禁止选择有异味、易导致过敏的植物,还有防止恶性杂草入侵。植物配置的目的就是为了体现一年四季的不同景观,美化园林的四季风景。当进入冬季寒冷季节时,阔叶树进入了休眠期,开始落叶,在植物配置时要注意阔叶树与针叶树搭配的比例,让植物群体在一年四季都能发挥积极的观赏价值。为了保护园林植物,可以在园林绿地中建设开放性耐践踏草坪,为植物提供一个避难所,同时也能让人们感觉到自然的魅力,与生态自然平衡协调,满足人们对绿地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园林建设中最常发生的就是病虫害,因此,管理人员要加强病虫害管理,但要避免或尽量不使用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等化学药剂,保护土壤生态环境,同时也可以采取生物的方法对园林的环境进行保护。
5 总结
总之,风景园林的植物配置离不开美学艺术,也离不开科学的规划,园林是一门交叉学科,其中包含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因此,风景园林的建设发展应与自然生态、社会环境是同步的。风景园林设计不单是植物的堆积,也是一种艺术设计,是园林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宁, 毛伟伟. 关于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的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12).
[2] 富英俊.浅谈园林植物配置[J].园林,2002(6).
[3] 孟兆祯.园林设计之于城市景观[J].中国园林,2002.18(4).
[4] 丁宁.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景观配置的意与匠[J].山西建筑,2006.32(10).
[5] 胡旭明.园林绿化植物配置探讨[J].山西林业,2008(1).
统一调和原则表现在统一性与调和性2个方面。从统一性上来讲,主要体现在植物配置的层次上。设计人员应根据园林的面积和走向设定植物的数量,并优化总体布局,使人产生一种和谐的感觉。另外,在植物色彩的选择上,应统一色调,不要太过鲜艳或者阴沉。从调和性的原则上来看,植物规划应以园林的外部环境为主,使植物映衬园林,这样才能够带给人们平和的感觉。
2.2均衡性原则
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工作人员要掌握好每种植物的生活习惯及他们的生活特点,并对其进行合理的搭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植物种植的成活率,且能够达到预期的美化效果。为了营造优美、舒适的环境,在选择植物品种时,要根据种植环境以及土壤的质量进行选取,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植物尽快适应种植地的生长条件,确保植物的成活率。此外,还需要做好日后植物的养护工作,这样才能使得植物更快、更好地成长,早日达成美观效果,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休息环境。
3.2保证多样化的植物种类
园林植物的多样化设计可以使园林绿化更具有美感,能更好地突出城市园林的立体感。在植物配置种植过程中,应当选取多种不同的习性以及形态的植物进行交叉种植,并且要保证植物的色彩、线条以及色彩的协调性,这样才能突显出园林的多层次、多色彩的特征,才能勾画出一个色彩斑斓的生活环境,使人们随时随地都能够可以感受到原生态的美感。园林的多样性特点不仅可以美化城市环境,还可以吸引各种动物,使动物拥有自己的家园,可以促进动植物之间的和谐共处,实现生态平衡。
3.3乡土植物与常规园林植物搭配
植物配置过程中,应尽量采用乡土树种,便于日后养护管理,又可以减少由引种、迁移、运输而造成成活率低的问题。由于乡土植物的生活习性以及形态特征都已经适应当地的生活环境,比外来的植物拥有更好的适应能力,所以选择乡土植物可以在保证园林设配置的稳定性的同时,开发本土园林植物资源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我国很多地区以及开始实行开发本土园林种植。例如,我国赣南地区种植的榕树、香樟等,都是采用选择当地的植物进行种植,这样不仅可以呈现出当地的植物特色,还实现了群落的生态特点。
3.4根据季节变化,合理选择植物
一年之计在于春,在春季或夏季是绝大多数植物的生长季节,一到秋季时分,很多的植物都会渐渐枯萎了。所以在园林绿化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季节因素,在植物配置过程中,应该选择不同的绿化植物,使生态园林建设没有季节之分,使城市园林无论是秋季还是冬季都能满足绿化需求,使城市园林一年四季都能发挥着生态效益。
3.5观花与观叶植物结合
为了园林绿化具有立体感,让人们的眼球更具有美感,在生态园林植物配置过程中,要注意花朵与植物之间的搭配比例,交叉种植多种且颜色各异的植物,这样人们不仅可以欣赏到绚丽多彩的花朵,还可以观赏到绿油油的树叶。为了突显园林的层次感,在植物配置过程中,可以配置一些形状各异,颜色深浅不一进行交叉配置。例如:在同一片园林中同时种植淡绿色的草木、暗绿色的油松及深绿色的樟树这3种植物结合种植,可以有效展现出了园林的层次感,同时在色彩上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样既给让人有一种舒适的感觉,还可以给人们的眼球有着不同的美感。
3.6注意层次
在园林拼花设计过程中,要注意花卉的层次以及色彩的搭配,合理布局不同的叶色和花色,做好当木的层次与色彩的搭配工作,才能给人们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在植物配置过程中,还要注意很多细节。
4结语
园林绿化设计的快速发展与城市道路建设发展是成正比的,是城市环境改善效果的象征。园林设计者在植物配置过程中,一定要遵循自然规律,合理的布局好植物的种植比例,要与生态学和美学进行有效结合,协调好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新安.北方中小城市道路园林景观设计趋势浅析[J].现代园艺,(22):79-80.
[2]张慧芳.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实践探索[J].现代园艺,2016(22):16.
关键词 园林景观设计;植物配置;应用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27.038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园林绿化工程也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由于园林绿化涉及的植物种类很多,且整体结构比较复杂,所以做好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是恢复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保障。科学合理的种植绿化不仅可以稳定城市绿化生态系统,还可以使城市更具有生气、具有文化艺术感。
1 生态园林及其植物配置的意义
生态园林是以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物种之間的竞争的生态学原理为指导的。在生态系统中,各个植物之间会由于因地制宜的因素自动配置在同一个生活环境,形成一个新的群落,渐渐地会通过长时间的和谐共处,共同享受同一地方的土地空间、阳光、空气,最后逐渐地形成稳定的群落。经过多年从事园林设计工作经验得知,植物的合理配置对园林绿化设计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环节,与普通的农田防护效果、果园配置以及花圃的设计相比,有着天壤之别,园林设计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更能展现出其的艺术感。因此,在园林植物配置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园林植物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以及它们的艺术感的配置,才能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1]。
2 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配置原则
2.1 主题原则
在设计园林配置时,设计人员应当确定好绿化的主题内容,在种植植物过程中,要充分结合主要的需求交接种植乔木、灌木以及花卉,衬托出主题。
2.2 整体优先原则
在城市园林配置过程中,要结合城市的文化历史及城市的自然环境进行绿化配置,并需要遵循自然规律,这样才能呈现出城市园林绿化配置的多样化,符合绿化城市的创建要求。
2.3 适宜原则
在植物配置过程中一定要遵循两大“适宜”原则,即适地适树原则与环境协调适宜原则。适地适树是指:在选取树种过程中,要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土壤质量及气候条件等,否则会影响植物的成活率,从而增加了后期的养护费用。与环境协调适宜原则是指:在植物配置过程中,无论是线条、色彩还是植物的形体都需要结合周边的环境进行合理配置,这样才能满足人们视觉需求[2]。
2.4 经济原则
在城市园林绿化配置工作中,一定要控制好绿化成本的投入,如今我国提倡以经济节约型为目标的发展道路。因此,有部分人提出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应当结合水果树种植相结合,这想法虽是甚好,但是设计公共绿化地区是行不通的,因为这不仅影响了城市的整体美感,还与我国提倡的经济节约型目标不符合。
2.5 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植物配置过程中,要以自然环境为中心,符合生态学系统的要求,对植物进行合理布局。为了植物之间及各个群落之间能够和谐共存,共同和平发展,从事园林艺术配置的工作人员应当要掌握植物生态学的特征,对其进行科学搭配,给人们的视觉带来美感,从而还有利于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同发展[3]。
3 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配置的应用
3.1 合理的配置
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工作人员要掌握好每种植物的生活习惯及他们的生活特点,并对其进行合理的搭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植物种植的成活率,且能够达到预期的美化效果。为了营造优美、舒适的环境,在选择植物品种时,要根据种植环境以及土壤的质量进行选取,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植物尽快适应种植地的生长条件,确保植物的成活率。此外,还需要做好日后植物的养护工作,这样才能使得植物更快、更好地成长,早日达成美观效果,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休息环境。
3.2 保证多样化的植物种类
园林植物的多样化设计可以使园林绿化更具有美感,能更好地突出城市园林的立体感。在植物配置种植过程中,应当选取多种不同的习性以及形态的植物进行交叉种植,并且要保证植物的色彩、线条以及色彩的协调性,这样才能突显出园林的多层次、多色彩的特征,才能勾画出一个色彩斑斓的生活环境,使人们随时随地都能够可以感受到原生态的美感。园林的多样性特点不仅可以美化城市环境,还可以吸引各种动物,使动物拥有自己的家园,可以促进动植物之间的和谐共处,实现生态平衡。
3.3 乡土植物与常规园林植物搭配
植物配置过程中,应尽量采用乡土树种,便于日后养护管理,又可以减少由引种、迁移、运输而造成成活率低的问题。由于乡土植物的生活习性以及形态特征都已经适应当地的生活环境,比外来的植物拥有更好的适应能力,所以选择乡土植物可以在保证园林设配置的稳定性的同时,开发本土园林植物资源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我国很多地区以及开始实行开发本土园林种植。例如,我国赣南地区种植的榕树、香樟等,都是采用选择当地的植物进行种植,这样不仅可以呈现出当地的植物特色,还实现了群落的生态特点。
3.4 根据季节变化,合理选择植物
一年之计在于春,在春季或夏季是绝大多数植物的生长季节,一到秋季时分,很多的植物都会渐渐枯萎了。所以在园林绿化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季节因素,在植物配置过程中,应该选择不同的绿化植物,使生态园林建设没有季节之分,使城市园林无论是秋季还是冬季都能满足绿化需求,使城市园林一年四季都能发挥着生态效益。
3.5 观花与观叶植物结合
为了园林绿化具有立体感,让人们的眼球更具有美感,在生态园林植物配置过程中,要注意花朵与植物之间的搭配比例,交叉种植多种且颜色各异的植物,这样人们不仅可以欣赏到绚丽多彩的花朵,还可以观赏到绿油油的树叶。为了突显园林的层次感,在植物配置过程中,可以配置一些形状各异,颜色深浅不一进行交叉配置。例如:在同一片园林中同时种植淡绿色的草木、暗绿色的油松及深绿色的樟树这3种植物结合种植,可以有效展现出了园林的层次感,同时在色彩上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样既给让人有一种舒适的感觉,还可以给人们的眼球有着不同的美感。
3.6 注意层次
在园林拼花设计过程中,要注意花卉的层次以及色彩的搭配,合理布局不同的叶色和花色,做好当木的层次与色彩的搭配工作,才能给人们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在植物配置过程中,还要注意很多细节。
4 结语
园林绿化设计的快速发展与城市道路建设发展是成正比的,是城市环境改善效果的象征。园林设计者在植物配置过程中,一定要遵循自然规律,合理的布局好植物的种植比例,要与生态学和美学进行有效结合,协调好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新安.北方中小城市道路园林景观设计趋势浅析[J].现代园艺,2016(22):79-80.
[2]张慧芳.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实践探索[J].现代园艺,2016(22):16.
[3]石亮亮.声景学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现代园艺,2016(23):83.
1 郑州市的地理位置及气候特征
郑州地处中华腹地,九州之中,十省通衢。北临黄河,西依嵩山,东南接黄淮平原。郑州是一座平原城市,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均气温14.3℃,年均降水量640.9 mm。年中7月最热,平均气温27.3℃,1月最冷,平均气温0.2℃。
2 月季公园植被现状及景观特点
月季公园设计是按专类公园进行设计的。在建园中,按照中国传统造园手法结合现代园林景观艺术,“穿沿凿池,构亭营桥”[1]。园内地形延绵起伏,曲径通幽。新栽常绿及落叶乔木、各类花灌木及30余万株月季,保留了原郑州市城市园林科学研究所月季品种资源圃及优质大树;用冷季型草坪作地被,已形成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园林景观。
2.1 乔木
月季公园乔木有落叶和常绿两大类,落叶乔木主要有合欢、枫杨、银杏、栾树、柳树、水杉、玉兰等;常绿乔木主要有雪松、大叶女贞、广玉兰等。雄伟挺拔的乔木已成为公园的骨干树种。合欢、玉兰、银杏、栾树等树种更能体现季相色彩变化。
2.2 花灌木
2.2.1 月季
月季是月季公园的主角景观植物,栽植6大类月季30余万株,品种1 200多个,有些品种国内稀有,如:恩内斯、干红椒、战地黄花等。花期从每年的4月中下旬一直持续到来年元月上旬。特别是春天的第一季花,花朵既大又艳且香,最大的花朵直径达20 cm。盛开时节,整个公园花团锦簇。
2.2.2 观花灌木
月季公园以观花为主的灌木较多,涵盖春夏秋3个季节。春季开花的灌木主要有金钟、连翘、红叶李、紫荆、海棠、美人梅、榆叶梅、黄刺玫、碧桃、樱花、木瓜、木香、金银木等,五彩绚丽的春花,营造了“满园春色关不住”的自然景观。夏季开花的灌木主要有月季、玫瑰、花石榴、夹竹桃、紫薇等。大色块的月季种植和零星点缀的石榴、紫薇等,使公园夏季景观娇而不燥,而且月季花期一直能持续到秋末冬初。
2.2.3 常绿灌木
月季公园常绿灌木主要有石楠、海桐球、桂花、黄杨球、法青等,这些常绿灌木的配置,使得公园冬季不枯,平添了几分绿色生机。
2.3 地被植物
月季公园地被植物主要是冷季型草坪,部分林下及背阴处种植麦冬,起到了覆盖黄土和降尘的作用。
2.4 月季公园植物景观存在的问题
2.4.1 植物品种较少
据记载,郑州市现有植物约184科900属1 900多种。月季公园现有植物品种80余种,而且常绿乔木种类较少,地被植物单一。就月季种群来说,目前全世界月季品种已达25 000多个,作为专类园的月季公园现有月季品种数量仅1 200个。
2.4.2 月季栽植模式单一
月季公园月季栽植模式多为大色块片植,边沿用草坪镶边,整体看来缺少层次。
2.4.3 缺少大规格精品树状、树桩月季
大规格精品树状、树桩月季应该成为月季公园的主体,但是公园内仅西门周围有少量的树状月季,缺少树桩月季,专类园的特色不够明显。
2.4.4 月季文化内涵不丰富
月季原产中国,在欧洲得到了大发展,有着二三百年的发展史,从古老月季到现代月季的培育,这里面有许多文化内涵可以挖掘。
3 对月季公园植物景观提升的建议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提高及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要求,打造优美环境、提升公园品位、增添公园文化内涵已成为当前的必需。就月季公园而言,目前,一方面要完善基础设施,另一方面要在植物景观的配置上下功夫,因为植物景观不仅能创造优美的环境,而且能改善生态环境,还能彰显文化内涵。为此,特对月季公园植物景观配置提出如下建议。
3.1 点缀乔木
南广场景区增加常绿乔木;园内沿主游路点缀落叶乔木,起到夏季遮荫的作用。参考树种有广玉兰、银木、楸树、三角枫、五角枫、栎树、椴树或乡土树种楝树、千头椿等。
3.2 丰富花灌木种类
主要增加不同季节开花的花灌木种类。参考种类有:迎春、猬实、溲疏、太平花、木本绣球、素馨、山朱萸、珍珠梅、天目琼花、金山绣线菊、红王子锦带、大花醉鱼草等,既丰富了植物种类,又提升了景观效果。
3.3 增加高品质月季种类
一是增加树状月季、树桩月季;二是改变月季单一成片栽植模式,结合造景配置各种造型骨架,然后种上多季花藤本月季,形成立体景观;三是增加各类月季如微型月季、地被月季等。四是建立月季品种资源圃,收集引进新品种月季,继续开发利用河南野生蔷薇资源,进一步体现专类园特点。
3.4 增加地被植物种类,大力发展缀花草地
月季公园地被植物种类非常单一,除了大面积冷季型草坪外,几乎没有其他地被植物。地处中部地区的郑州,宿根、球根花卉资源非常丰富,可以在开发野生花卉引种栽培的基础上,选择性地挑选一些种类来美化环境。如鸢尾类、玉簪类、萱草类、耧斗菜、落新妇、夏枯草、玉带草、大花飞燕草、二月兰、地被菊等。
3.5 进一步扩大垂直绿化及立体栽植
立体绿化既能提高单位绿地面积的生态效益,增加负氧离子含量,又能遮挡建筑物、墙体等硬质景观,同时还能消减PM2.5,改善人居环境。因此,大面积增添立体绿化和屋顶绿化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城市绿化的重头戏。推荐种类有:地锦、常春藤、金银花、凌霄、葡萄、猕猴桃、紫藤、木香、十姐妹、胶东卫矛、南蛇藤、景天等。
3.6 挖掘文化内涵,探索园林文化建设
运用植物造景,不仅仅是体现植物的外部形态,更重要的是要体现植物的内在涵义和文化特色。纵观历史,植物本身就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随着时代的发展,植物与人类的生活关系也日趋紧密,植物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所展现出的作用和独特魅力也日益宽泛,尤其是透过植物载体所反映出的价值观念、哲学意识、审美情趣等,对植物造景和精神所向等具有极为关键的指示作用。如月季在西方统称为“玫瑰(Roses)”,众所周知,玫瑰不仅代表爱情,更主要的寓意是美好常在。因此,月季公园在植物景观和文化建园方面,应综合考虑植物的外在形态和内在的文化内涵,从而把欣赏植物的姿态之美升华到意境之美。
摘要:对郑州市月季公园植物配置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合郑州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公园文化建设的要求,打造环境优美、生态宜人的专类公园不仅要有硬件设施作保障,而且在植物配置和景观营造上也应下功夫。科学合理地调整乔、灌、花、草配置比例,探索文化建园与月季栽植新模式,从而提升公园品位和文化内涵。
关键词:公园,景观,植物配置
参考文献
1生态园林的概念
生态园林的基本概念,我们可以从3个不同的方面进行阐述:一是具有生态特性,符合一般的生态系统观念,能够净化空气,绿化环境。二是具有园林特性,生态园林也是园林的一种,它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美丽、舒适的活动空间,符合一般园林的基本要求。三是具有科学特性,生态园林是一项较为科学的设计,里面的植物都具备一定特性,有独立的意义。同时也会进行科学管理。总之,生态园林是现代园林建造中的首选。
2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要点
2.1场地的测量与勘察
在园林设计时,应当考虑选地的地质问题,对预选场地进行一定的勘察,充分了解当地的地质。对当地的气候也应做一定的调查,只有符合建设园林的条件,有一定的把握,才能作为生态园林建设的场地。在生态园林的设计中,应考虑当地植物的特性是否与需要种植植物存在一定的共同点,需要种植的植物是否满足地质气候等条件。我们不能为了生态园林美观种植一些不符合气候的植被,导致生态收益较低。在生态园林植物搭配中,以生态特性和美观特性为主。在园林中种植一些能改善生态环境又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植被。
2.2考虑绿地自然情况
在植物配置方面,要考察当地绿地的自然情况,让后结合考察分析的结果,选择一些符合种植的植被。考虑到植被的生长规律,然后,将这些植被进行合理的搭配,形成一个小型的生态循环系统,必要时可以进行人工干扰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3植物的季节搭配
季节的变换,也使得植物在不同地变换。但是有些植物是一年四季几乎长青不变。我们可以考虑在园林中适当地栽种一些长青植物,避免因进入冬季,整个园林呈现“光秃秃”的尴尬场面,使园林看起来死气沉沉,不符合生态园林建设的宗旨。
2.4园林绿化树种的选择
在树种的选择中,也要考虑是否对外界造成影响的问题,例如杨树,春天时候杨絮飞舞,可能会影响到周围的环境,在生态园林中不能种植此类影响他人的植物。园林树种的选择要慎重考虑,避免选择种植以后还需不断更换的植物。
3生态园林设计植物配置时应注意的问题
3.1协调植物之间的关系
两个物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存,双方获利。例如:兰科植物、云杉、桦木、雪松、核桃、桑等植物与菌根具有共生关系;一些植物中的分泌物对另一些植物的生长发育有利,如黑接骨木对云杉根的分布有利,皂荚、白蜡等在一起生长时,互相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另一些植物的分泌物则对其他植物的生长不利。可见在配置植物种类时,也必须考虑到这一因素。
3.2关于植物群落
植物的生长都有一定的群落性,并且有一定的范围。通过研究观察,不同层次的分析可以判断群落的组成,然后分析这些构成的植被,进行合理的分配,保证在不同层次的群落都有一定的良好生长。在植被群落方面,要下足功夫,还可以引进外来适应能力强的物种。根据不同的物种,搭配不同植物群落,能够展现出不同生态系统,使园林的生态系统展现多元化。在植物群落中,还可以进行人工调整,人工修剪等。
3.3植物配置应突出地方特色
在城市园林中栽种的植物应依据地方特色来配置,各个城市由于文化、自然条件、经济、历史等的不同,建造的规模也不同,在植物配置时要融入当地的地方特色,体现当地的自然风格,由于每个地方的环境不同,所处的自然也会不同,只有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才会建造出属于当地特有的人文景点,不仅会为当地增添不一样的人文情怀,同时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4结语
总之,生态园林的建设,不是简单的种植植物就行,还需要科学管理,科学种植。在这方面,我们要多学习,多思考中国园林的精髓,参考外国园林的建设,创造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绿色生态园林。
参考文献
1刘红,邹凤云.浅谈生态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方案[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