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举的近义词

2024-08-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列举的近义词(通用8篇)

列举的近义词 篇1

一、列举词语的解释

逐项举出。草明 《乘风破浪》三:“他列举了资本主义国家钢铁增长的速度来证明不可能之后,又列举现有的条件不够来说明这种不可能。” 马南邨《燕山夜话·老鹰能比英雄吗》:“如此这般驯鹰的方法,书上介绍得很详细,这里不必要一一列举了。”

二、列举词语的近义词

陈列 [ chén liè ]

罗列 [ luó liè ]

成列 [ chéng liè ]

三、列举词语的造句

1、本文列举了日本几家从事空调管道清洁业务的企业。

2、你数学的薄弱部分,我都写在本子里了,还列举了几十道很典型的题目作为例子。

3、他还一字不漏地列举了他们访问过的博物馆,教堂和公共建筑物的名称。

4、这道题我一直搞不懂,直到他列举出了生活中的一个例子,我才恍然大悟。

5、他从批林批孔到反击右倾翻案风,上挂下联,长篇大论的列举着刘老贵的反革命罪行。

6、以百分形式列举每个决策因素的权重,以准确反映它们的相关重要性。

7、朱可夫描写了部队极端缺乏弹药的情形,列举了一些统计数字。

8、武昌兵备佥事冯应京劾奏陈奉,列举十大罪状,陈奉随后诬陷上奏,结果将冯应京降为杂职。

9、俄国人以他们独特的方式记录了详尽的统计数字,而他们的军事史学家们似乎很乐意列举这些数字。

10、我们不惜篇幅,列举《陈六事疏》的大意,意在让读者更进一步了解张居正其人。

11、其所列举的罪状看来都凿凿有据,只是当时勾结为奸,纳贿贪财的一段罪状也可以加之于许多高级廷臣身上,写奏呈的人似乎全米计及。

12、和信赏必罚等一系列举措,牢固树立军令如山,令行禁止,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观念。

13、董沛掰着手指头,如数家珍一般的列举出三个女人,望着古风一脸敬仰的表情。

14、她站起来,列举了这些统计数字,与会者听得目瞪口呆,全场鸦雀无声。

15、他可能列举以前的专利情况,并提出他们的专利申请早于我们。

16、我未尝不可以把一个明媚春天的绮丽风光的全部美妙之处一一列举出来。

17、为了我们理解,老师列举了很多事例。

18、将加拿大的省及地区一一列举出来,并标明它们分别是何时加入邦联的?

列举的近义词 篇2

一、“一字未宜忽, 语语悟其神”——品语言

解读文本提倡多潜心涵泳。涵泳的单位就是语言。叶圣陶先生说得好:“一字未宜忽, 语语悟其神。”在阅读文本时, 总有那么一些句子、词语, 或是标点, 能打动人心, 或是牵一“字”而动全“文”。

(一) 儿歌——朗朗上口皆因“韵”

1. 押韵——儿歌的形

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读一读, 把诗句写成这样行不行:小狗画梅花, 小鸡画竹叶, 小马画月牙, 小鸭画枫叶。看似只在语句上调换了顺序, 并没有改变诗歌的内容, 但大声朗读后却感觉缺失了儿歌的韵味。押韵是儿歌的显著特点。

2. 节奏——儿歌的魂

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比尾巴》一文。儿歌中“谁的尾巴”重复多次, 看似拖沓, 其实读起来很有悦耳动听的节奏美感, 小朋友很喜欢读。其实, 这种有规律的回环呈现, 不仅能产生节奏美感, 而且对学生识字大有好处。

儿歌是低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阅读材料。以人教版一年级上册为例, 教材中编排了很多儿歌和浅显的古诗, 在儿歌中识字、积累……我们在教学中要能看到儿歌的“形”, 抓住儿歌的“魂”, 正确把握儿歌的特点, 恰当处理儿歌的教学, 通过儿歌来激发低年级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二) 词语——一沙一世界, 一树一菩提

词语是语言最小的意义单位。王崧舟老师说过:文本细读要“沉入词语”。在与文本的对话中, 总会发现一些值得我们好好去“品”的词。

1. 抓住关键词, 找准教学切入点

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泊船瓜洲》一诗。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千古闻名, 特别是对其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选用更为后人津津乐道。所以教师在教学《泊船瓜洲》时可能会注重对“绿”字的推敲, 而忽略了对整首诗诗情的把握。但孙双金老师经过反复吟咏, 发现“明月何时照我还”的“还”才是真正的诗眼。“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是说诗人靠家近, 应该还;“春风又绿江南岸”, 是说诗人离家久, 更该还;“明月何时照我还”是说诗人思家切, 但当下却不能还。“还”才是贯穿全诗的一条主线, 才是这首诗的“诗眼”。把诗眼定在“还”字上, 这首诗就定位为抒情诗;把诗眼定在“绿”字上, 这首诗就成了写景诗。显然这是一首写景抒情、思念家乡的诗, 而不仅仅是描写江南春景的诗。诗眼抓准了, 这首诗的基调也就把准了。

对于诗词的解读, 我们应重点抓住最关键的地方来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 体会诗歌的意境, 进行领悟和推敲。

2. 揣摩细节词, 细读品析, 品味语言特色

(1) 析音

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猫》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它要是高兴, 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 把脖儿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 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 跳上桌来, 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踩印小梅花”最为精彩。联系到猫爪子印并不大, 可以把“花”读成儿话音, 才能准确表达意思, 抒发作者的喜爱之情, 这是“音”。再有, “小梅花”就是猫爪子印, 又黑又脏又臭, 为什么在作者眼里却成了艳丽的花朵?为什么猫在稿纸上乱踩, 作品被搞得一塌糊涂, 作者非但不烦, 反而干脆放下写作, 任由它踩, 津津有味地欣赏猫爪子印, 似乎还在闻着梅花香味。这就已看到了“境”——文字里饱含着作者的爱猫之情。作者用什么方式表达的呢?将“猫爪子印”比作“小梅花”, 以比喻的形式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是文“采”。经过教师这样的细节解读, 学生就能入情入境。

(2) 品义

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啊, 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 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 在墙上擦燃了, 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哧!火柴燃起来了, 冒出火焰来了!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 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

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 离开了语言, 就谈不上文本解读。为什么用“敢”字呢?为什么她一整天都不敢抽出一根火柴来为自己暖和一下, 这时候居然“敢”了?再如“终于”用在这里也极有分量。抽一根火柴本是毫不费力的事, 为什么那么艰难, 要用上“终于”?还有, 一根火柴的热量很少, 光亮很小, 安徒生怎么说“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文字的背后, 是小女孩生活的艰辛, 是对光明和温暖的无限向往, 而这些, 是需要教师引领着学生一起去推敲和感悟的。

又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中的《清平乐·村居》。大部分教师在解读这首词时把重点放在理解和想象画面上, 不注意去抓住词眼。其实, “醉里吴音相媚好”一句中的“醉”字很值得去品。因为“醉”除了表面意义上的酒醉之意外, 更多的是对这乡村生活的陶醉之意。“醉”什么呢?醉夫妻和睦相处, 醉孩子勤劳活泼, 更醉这恬淡适意的乡村生活。这样带有人文气息的解读, 一定能让学生了解穿越时空的那种生活和意味。

(三) 句子——含而不露, 露而不俗

到了中高段, 句子的表达形式因其丰富多样而应被我们特别加以关注。如长短句、双重否定句、反问句、倒装句、复句等等。句子的表达形式与它的情感内涵直接相关。下面列举几例。

1. 短句的张力

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桥》一文中有这样一些文字:

黎明的时候, 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 像一群受惊的野马, 从山谷里狂奔而来, 势不可当。

……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一个老太太, 被人搀扶着, 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这篇文章大量采用简短的语句来渲染紧张的气氛。语言极具张力, 加强了故事的悲壮色彩, 让人不禁为之动容。如此简短的语言却蕴含这么大的张力, 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也很值得学生品读和学习。

2. 修辞手法的表现力

(1) 比喻和拟人

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桥》一文, 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增强表现力, 把洪水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2) 对比

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白鹅》一文中, 运用对比的方法来突出鹅的特点。如:用鹅的“引吭大叫”与狗的“狂吠”对比, 表现鹅的叫声“大”和“严厉”的特点;用鸭的“步调急速, 有局促不安之相”显出鹅“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大家风范;通过对狗“躲在篱边窥伺”“敏捷地跑过来, 努力地吃它的饭”“立刻逃往篱边, 蹲着静候”等如小偷般的猥琐相的描写, 彰显鹅的老爷派头。这一系列对比, 非常形象生动, 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

(3) “倒装”句式——突出描写形象

如浙教版第十册《小音乐家扬科》中有这样一句:“扬科听村子里的演奏, 这是最后一次了。”为什么不说“这是扬科最后一次听村子里的演奏了”?为什么要倒过来说?仔细品味后面的情韵, 可以挖掘“倒装”这种语言表达形式所蕴藏的思想内涵。又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中, “这是我的母亲”一句的倒装句式, 对于“母亲”的辛劳形象也如慢镜头般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4) “重复”句式——贯穿全文线索

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中, 类似“不论发生什么, 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的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 反复的出现隐含了全文的线索:这是父对子的承诺, 也是孩子勇敢面对的信念。这句话重复出现, 给人以荡气回肠之感, 同时也是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

(5) 冗长句——带来信息和想象

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冬阳·童年·骆驼队》中有这样一句:“夏天过去, 秋天过去, 冬天又来了, 骆驼队又来了, 童年却一去不还了。”仔细读就会发现, 前面两句话是多余的。它可以直接说:“冬天又来了, 骆驼队又来了。”但是加上这两句, 读起来味道就大不一样:时光流逝, 一去不再复返。像这种句子看起来很普通, 但读着读着, 我们的心就慢慢地跟作者融合了。备课时我们就应该注意从普通的句子中发现不普通的地方, 看似是冗余信息, 但是文学作品中, 冗余信息会带给我们很多信息和想象。

教师如能敏锐地发现这些很有表达特点的句子加以解读, 教学就会变得个性而深入。

二、“作者思有路, 遵路识斯真”——理思路

作者在构思作品时要考虑先写什么, 后写什么, 什么人物先出场, 什么人物后出场。这是作者思考的路线、思维的路径, 我们简称为思路。叶老说:“作者思有路, 遵路识斯真。”我们唯有遵循作者的思路, 才能真正认识作者的意图。在理清作者思路的同时, 揣摩表达规律, 品味精妙构思。当然, 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除了要具有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能力外, 还需要有深厚的积淀与独到的眼光。下面列举三例。

(一) 线索

线索强调的是对文本内部组织结构的概括和思考。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鲸》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 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这篇课文层次分明, 条理清晰, 每个自然段基本上讲了一个意思:第1自然段讲鲸特别大;第2自然段讲鲸是哺乳动物, 不是鱼;第3自然段讲鲸的种类;第4自然段讲鲸怎样进食;第5自然段讲鲸用肺呼吸;第6自然段讲鲸如何睡觉;第7自然段讲鲸的生长特点。概括起来说, 第4至7自然段分别是从四个方面介绍了鲸的生活习性。文本内部的组织结构清晰了, 才能品味语言和表达方式的精妙。

(二) 伏笔

“伏脉”是文学作品的线索, 也可看作是作者的思路。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一面》一文中“我”对鲁迅的认识, 鲁迅的出场都不是一次完成的, 作者在行文中有许多暗示, 如:

书脊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

他是谁?……我一进门的时候就有点疑惑, 现在更加疑惑了……

可见作者从最初看到鲁迅到最后认出鲁迅, 在行文中都流露了自己的心理活动, 这不仅为下文埋了伏笔, 更是作者真实内心的流露。

(三) 悬念

悬念运用最多的是小说, 特别是微型小说。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桥》就是一篇微型小说。小说构思新颖别致, 设置悬念, 前后照应。课文先写老汉将一个小伙子从队伍里揪出来, 让他排到队伍的最后;又写小伙子让老汉先走, 而老汉把小伙子推上了桥, 但就在这时木桥塌了, 他们二人被洪水吞没了;最后写洪水退了以后, 一个老太太来祭奠两个人, 一个是她的丈夫, 一个是她的儿子。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 直到这时读者才恍然大悟——“老汉”和“小伙”原来是一对父子!这虽让人感到在“意料之外”, 但其实又觉在“情理之中”。这样充分利用悬念安排结构, 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列举基本事件的两种技巧 篇3

一、 列表法

例1 有两组一样的牌;每组3张牌,它们的牌面数字分别是1,2,3。从两组牌中各摸出一张牌,两张牌的牌面数之和等于4的概率是多少?

解 列表分析:

第一组牌

第 二 组 牌1

23

1(1,1)(2,1)(3,1)

2(1,2)(2,2)(3,2)

3(1,3)(2,3)(3,3)

表中共有9种情况,而符合牌面数之和等于4的有(1,3),(2,2),(3,1)这3种,所以牌

面数之和等于4的概率为39=13。

二、 画树状图法

对例1,另一种方法就是通过画树状图来解:

例2 求:连续掷一枚均匀的硬币两次,出现一正一反的概率。

解 先画出树状图进行分析。

由树状图知,共有4种情况,符合“一正一反”的有2种,故其概率为24=12。

本题也可采用列表法来解。

巩 固 练 习

1。 下表中,左栏有五个装有一些彩色小球的口袋,右栏有五个愿望。请为每一个愿望找一个口袋,使这个愿望最有希望实现。

口 袋愿 望

A中装着1个红球、19个白球① 取出1个黄球

B 中装着20个红球② 取出1个绿球

C中装着10个红球、10个绿球③ 取出1个白球

D中装着18个红球、1个黄球、1个白球④ 取出1个红球

E中装着10个红球、6个白球、4个绿球⑤ 同时取出1个白球和1个绿球

A B

2。 如右图,有两个可以绕其中心自由转动的均匀转盘A,B。转盘A被均匀地分成4等份,分别标有1,2,3,4四个数字;转盘B被均匀地分成6等份,分别标有1,2,3,4,5,6六个数字。有人为甲、乙两人设计了一个游戏,其规则如下:(1) 同时自由转动转盘A与B;(2) 转盘停止后,指针各指向一个数字(如果指针恰好指在分格线上,则重转),将所指的两个数相乘,如果得到的积是偶数,那么甲胜;如果得到的积是奇数,那么乙胜。

你认为这样的规则是否公平?请说明理由。

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 篇4

一、课题: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

二、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用列表和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本部分内容可分为两层来安排教学。第一层:认识列举法。第二层:学会列举。即:例1作为本单元教学的起始,让学生初步体会列举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然后通过例2的教学,进一步突出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时需要不重复、不遗漏地进行思考。最后让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独立解决问题,帮助他们巩固认识、加深体会。

三、目标预设:

1.使学生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使学生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列举法,感受它的特征,并能正确运用它得到解决问题的全部答案。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有条理的思考,按一定的顺序一一列举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设计理念:

先设计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在学习新知,应用策略的过程中,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产生不同的策略,然后在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灵活应用策略,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法,在有序思考的基础上提升应用策略的能力,充分感受数学方法的奇妙。在后面的练习中,让学生自己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寻找策略,设计表格并有序填写,有层次地提高学生应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我主要以4点为线索来贯穿。首先以录像片段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学校现实情境引发学生自觉的列举活动;其次通过改编的例1,让学生初步体会列举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此基础上出示改编的例2,逐渐增加问题的复杂程度,使学生逐步学会列举的方法,这样一来使例题更切合实际生活,因为花圃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这种提法更富有探究价值,更具有开放性;最后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体验列举,发展、丰富列举的技巧。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谈话:今天老师和你们是初次见面,给你们带来了一份见面礼,想看吗?好,我们一起来看一部短片。2.播放课件:《猜猜职业》 3.提问:刚才的短片中一共提到的了几种不同的职业? 学生回答:5种、4种、6种……

4.教师:看来你们的意见不够统一,那谁能想个好的办法来统一一下答案?学生:把这几种职业记录下来;列举出来;…… 5.学生列举,教师统计。

6.教师:看来通过列举可以解决一些问题,这就是今天我们要一起研究的课题。

7.板书:一一列举。

8.说明:其实它是我们解决数学问题时经常要用到的一种方法。9.补充完整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

(二)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1.教师:我们学校正在创建“教育技术现代化学校”,为了迎接创建组领导的到来,要在学校大门口围建一个花圃,这是我拍摄下来的画面。2.出示课件:摄像画面。(配上声音读题)

同时出示例1改编题:工人师傅用18根1米长的木棒围成一个长方形花圃,你看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 3.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1)学生拿出准备的小棒围一围。(小组或同桌合作完成)(2)教师巡视指导。(3)组织交流围法:

a.提问:谁来介绍一下你的围法? 学生:我们从题中知道工人师傅用18根1米长的木棒围成一个长方形花圃,即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8米,根据周长的计算公式我们可知长与宽的和是9米。所以我围的长方形长是4米,宽是5米。学生:我围的长方形长是1米,宽是8米。学生:我围的长方形长是3米,宽是6米。……

b.引导学生有序分析。

教师:你们的回答都很好,但老师却有点糊涂了,谁能把它说得既清楚又完整些?

学生可能还不太会说,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列表。c.出示表格记录列举结果。

教师:为了保证符合条件的长和宽一个不漏,我们可以借助表格来列举。

d.出示表格,学生填写。

e.交流填表情况。(多媒体展示答:一共有4种不同的围法。)(4)谈话:像刚才这样,按照一定的顺序把问题的答案一个不漏有条理地列举出来,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就是一一列举。那么通过列举你知道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了吗?(5)板书:有条理

学生:一共有4种不同的围法。(6)比较面积,发现规律 a.教师:假如你是工人师傅的话,你会选择哪一种围法?为什么? 学生1: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面积却不一样。学生2:我选大面积的。学生3:我选小面积的。……

b.教师顺势出示: 学生填表。

c.提问:什么时候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最大?(多媒体在表格中添加面积一行:长方形的面积/平方米))

d.引导学生归纳:当周长一定时,围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相差越大,长方形的面积就越小;长和宽越接近,面积就越大。

e.教师表扬:同学们真爱动脑筋,通过一一列举的方法发现了有关长方形的一个规律。这个规律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很有帮助。

4.过渡:请同学们再开动你们的小脑筋为学校出谋划策。因为花圃围好后学校就要去购买花苗来进行装饰。现有三种花苗可供选择:兰花、蝴蝶花、月季花。

5.课件出示例2改编题:学校购买兰花、蝴蝶花、月季花来装饰花圃,最少买1种,最多买3种。有多少种不同的购买方案? 教师:你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2)分类思考,完成列举

你打算先考虑购买几种的情况?我们先来看只买1种有几种买法?我们可以用打“√”的方式来表示不同的购买方法。老师带领学生分析只买1种有几种购买方法,填表。

循序渐进,深入问题:接下去又要怎样思考呢?请你分析另外两种情况各有几种购买方法,并继续用表格完成列举。(教师巡视,指导填表)(3)个别展示,集体交流

指名某小组具体介绍是怎么列举的,同步展示表格列举。

可追问:如果买2种,有几种不同的方法?谁能具体说说是哪几种方法?(多媒体演示在表格中打“√”)答:一共有3种不同的购买方法。(4)引导反思,突出关键

问:刚才我们是分几部分来完成列举的?(先分类,再有序列举)你认为要得到全部答案,列举时要注意什么?

小结:有的时候列举时要先分类,再逐类进行列举。这样做就“不重复,也不遗漏”。(板书)

4、同步练习:小红和小明、小强三人来到美化后的校园进行照相,有多少种不同的照法?调换顺序算一种] 你们打算用什么策略解决这个问题?列举时,打算分哪几种照相的情况?

用自己喜欢的列举方式进行吧!

反馈交流:你是怎样列举的?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情况?

三、拓展应用

1、拍完照片,小明又来到一个学校附近的游乐园,他参加了掷飞镖的娱乐项目:一张靶纸共三圈,投中内圈得10环,投中中圈得8环,投中外圈得5环。小明投中两次,可能得到多少环?(多媒体出示该题)“投中两次”是什么意思。有多少种不同的情况?请在练习纸上自己列举出所有可能的答案。

让学生独立完成列举,并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列举思考的过程。(10+10=20、10+8=18、10+5=15、8+8=16、8+5=13、5+5=10)小结:一一列举时要想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就需要有条理地思考:按一定的顺序思考或分类思考都是有条理的思考,2、玩过飞镖游戏,精彩的动物表演马上就要开始来!上午已经表演了几场:8:00、8:50、9:40和10:30,现在是11:15,我们还能赶上下一场表演开始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下面哪个时刻正好是一场表演的开始时刻?(出示:13:0014:3015:3016:00)

师:按照每间隔50分钟再一一列举出下面的表演时刻,然后再判断。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又认识了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不知道你们发现没有,在用一一列举策略的同时,我们经常还会用到哪些其他策略?(列表、画图)随着你们知识的增长,将来一定会发现更多、更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使我们获得解决问题成功体验,也请课代表把全班同学上课的感受一一列举出来,然后告诉胡老师好吗?

二、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用列表和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本部分内容可分为两层来安排教学。第一层:认识列举法。第二层:学会列举。即:例1作为本单元教学的起始,让学生初步体会列举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然后通过例2的教学,进一步突出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时需要不重复、不遗漏地进行思考。最后让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独立解决问题,帮助他们巩固认识、加深体会。

三、目标预设:

1.使学生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使学生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列举法,感受它的特征,并能正确运用它得到解决问题的全部答案。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有条理的思考,按一定的顺序一一列举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设计理念:

先设计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在学习新知,应用策略的过程中,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产生不同的策略,然后在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灵活应用策略,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法,在有序思考的基础上提升应用策略的能力,充分感受数学方法的奇妙。在后面的练习中,让学生自己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寻找策略,设计表格并有序填写,有层次地提高学生应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我主要以4点为线索来贯穿。首先以录像片段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学校现实情境引发学生自觉的列举活动;其次通过改编的例1,让学生初步体会列举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此基础上出示改编的例2,逐渐增加问题的复杂程度,使学生逐步学会列举的方法,这样一来使例题更切合实际生活,因为花圃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这种提法更富有探究价值,更具有开放性;最后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体验列举,发展、丰富列举的技巧。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谈话:今天老师和你们是初次见面,给你们带来了一份见面礼,想看吗?好,我们一起来看一部短片。2.播放课件:《猜猜职业》

3.提问:刚才的短片中一共提到的了几种不同的职业? 学生回答:5种、4种、6种……

4.教师:看来你们的意见不够统一,那谁能想个好的办法来统一一下答案?学生:把这几种职业记录下来;列举出来;…… 5.学生列举,教师统计。

6.教师:看来通过列举可以解决一些问题,这就是今天我们要一起研究的课题。

7.板书:一一列举。

8.说明:其实它是我们解决数学问题时经常要用到的一种方法。9.补充完整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

(二)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1.教师:我们学校正在创建“教育技术现代化学校”,为了迎接创建组领导的到来,要在学校大门口围建一个花圃,这是我拍摄下来的画面。2.出示课件:摄像画面。(配上声音读题)

同时出示例1改编题:工人师傅用18根1米长的木棒围成一个长方形花圃,你看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 3.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1)学生拿出准备的小棒围一围。(小组或同桌合作完成)(2)教师巡视指导。(3)组织交流围法:

a.提问:谁来介绍一下你的围法?

学生:我们从题中知道工人师傅用18根1米长的木棒围成一个长方形花圃,即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8米,根据周长的计算公式我们可知长与宽的和是9米。所以我围的长方形长是4米,宽是5米。学生:我围的长方形长是1米,宽是8米。学生:我围的长方形长是3米,宽是6米。……

b.引导学生有序分析。

教师:你们的回答都很好,但老师却有点糊涂了,谁能把它说得既清楚又完整些?

学生可能还不太会说,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列表。c.出示表格记录列举结果。

教师:为了保证符合条件的长和宽一个不漏,我们可以借助表格来列举。

d.出示表格,学生填写。

e.交流填表情况。(多媒体展示答:一共有4种不同的围法。)(4)谈话:像刚才这样,按照一定的顺序把问题的答案一个不漏有条理地列举出来,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就是一一列举。那么通过列举你知道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了吗?(5)板书:有条理

学生:一共有4种不同的围法。(6)比较面积,发现规律

a.教师:假如你是工人师傅的话,你会选择哪一种围法?为什么? 学生1: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面积却不一样。学生2:我选大面积的。学生3:我选小面积的。……

b.教师顺势出示: 学生填表。

c.提问:什么时候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最大?(多媒体在表格中添加面积一行:长方形的面积/平方米))

d.引导学生归纳:当周长一定时,围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相差越大,长方形的面积就越小;长和宽越接近,面积就越大。

e.教师表扬:同学们真爱动脑筋,通过一一列举的方法发现了有关长方形的一个规律。这个规律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很有帮助。

4.过渡:请同学们再开动你们的小脑筋为学校出谋划策。因为花圃围好后学校就要去购买花苗来进行装饰。现有三种花苗可供选择:兰花、蝴蝶花、月季花。

5.课件出示例2改编题:学校购买兰花、蝴蝶花、月季花来装饰花圃,最少买1种,最多买3种。有多少种不同的购买方案? 教师:你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2)分类思考,完成列举

你打算先考虑购买几种的情况?我们先来看只买1种有几种买法?我们可以用打“√”的方式来表示不同的购买方法。老师带领学生分析只买1种有几种购买方法,填表。

循序渐进,深入问题:接下去又要怎样思考呢?请你分析另外两种情况各有几种购买方法,并继续用表格完成列举。(教师巡视,指导填表)(3)个别展示,集体交流

指名某小组具体介绍是怎么列举的,同步展示表格列举。

可追问:如果买2种,有几种不同的方法?谁能具体说说是哪几种方法?(多媒体演示在表格中打“√”)答:一共有3种不同的购买方法。(4)引导反思,突出关键

问:刚才我们是分几部分来完成列举的?(先分类,再有序列举)你认为要得到全部答案,列举时要注意什么?

小结:有的时候列举时要先分类,再逐类进行列举。这样做就“不重复,也不遗漏”。(板书)

4、同步练习:小红和小明、小强三人来到美化后的校园进行照相,有多少种不同的照法?调换顺序算一种] 你们打算用什么策略解决这个问题?列举时,打算分哪几种照相的情况?

用自己喜欢的列举方式进行吧!

反馈交流:你是怎样列举的?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情况?

三、拓展应用

1、拍完照片,小明又来到一个学校附近的游乐园,他参加了掷飞镖的娱乐项目:一张靶纸共三圈,投中内圈得10环,投中中圈得8环,投中外圈得5环。小明投中两次,可能得到多少环?(多媒体出示该题)“投中两次”是什么意思。有多少种不同的情况?请在练习纸上自己列举出所有可能的答案。

让学生独立完成列举,并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列举思考的过程。(10+10=20、10+8=18、10+5=15、8+8=16、8+5=13、5+5=10)小结:一一列举时要想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就需要有条理地思考:按一定的顺序思考或分类思考都是有条理的思考,2、玩过飞镖游戏,精彩的动物表演马上就要开始来!上午已经表演了几场:8:00、8:50、9:40和10:30,现在是11:15,我们还能赶上下一场表演开始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下面哪个时刻正好是一场表演的开始时刻?(出示:13:0014:3015:3016:00)

师:按照每间隔50分钟再一一列举出下面的表演时刻,然后再判断。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教学案例列举 篇5

(一)教学观、学生观

案例1

王林平时成绩一般,但总想找个机会能一鸣惊人。期末考试前的一天下午,王林走过教导处门口,看到里面没人,就走了进去,一眼看到老师放在橱里的语文试卷。他想,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正当他打开橱门时,教导处张主任突然走了进来。张主任看到瑟瑟发抖的王林,什么都明白了。张主任严肃地对王林说:“平时不努力,现在偷试卷,真丢脸!你等着受处分吧!”脸色煞白的王林哀求道:“我下次再也不敢了,请不要处分我。”张主任怒道:“没门!”几天后,学校宣布了对王林的处分决定。

请问:张主任的做法对吗?为什么?假如你是张主任,你会怎样做?

他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能改正错误。

案例1分析

错误之二:是没有把学生看作是完整的人。学生案例1分析

在上述案例中,张主任的做法是不对的。这是因为他的做法违背了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

错误之一:是没有把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看待。王林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他正需要接受学校教师的教育和帮助,作为教导主任不能以这种简单的方法进行教育,应该与他一起分析错误的危害,帮助他,同时指出他在学习上应努力的方向,并相信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在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关注学生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抓住教育契机,引势利导,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假如我是张主任,一定不会这样做,当我发现了王林的这种不轨行为后,会耐心细致地和他一起分析这种错误的危害,指出他学习上的不足,提出应努力的方向,并相信他会改正错误。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会关注他的发展,不断帮助他,使其健康成长。

案例2:

在语文课上,李老师按学生不同水平分成几个等级组,定出不同的要求和评价标准,学生自动“对号入座”,如C级组的标准是“语言通顺”,符合要求的就给高分。不少学生高兴地说:“我的作文在小学里就经常不及格,今天李老师给我打了100分,我觉得学好作文还是有希望的!”李老师又及时鼓励达标的同学继续向B级、A级组进军。

请问:上述案例中,李老师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案例2分析

在上述案例中,李老师的做法是正确的。其原因是李老师的做法体现了新课程提出的发展性评价的内涵。

首先,李老师的评价促进了学生的发展。突出了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

其次,体现了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重视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性发展的建构作用。

第三,体现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

第四,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李老师潜移默化地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评价进入学生发展的进程之中。

案例3:

一班的 A老师正在上《为你打开一扇门》一课,突然,从窗外传来一阵急促的“的嘟”——“的嘟”——声,这声音犹如一块巨石落入平静的水面,教室里顿时喧闹起来。紧接着,像有谁下了一道命令:“向左看齐”,所有的学生都向左边看去。这是怎么回事,还没等老师喊出话来,坐在靠窗边的同学已经站起来,趴在窗台上向外张望,其他的同学更是着急,他们有的站在椅子上,有的一蹦一跳,脖子伸得老长,平时上课就坐不住的索性冲出座位,涌到窗前。他们你扒我,我推他,争先恐后地向外张望——原来是两辆红色的消防车由南向北从窗前驶过……

案例3:

教室里恢复平静后,A老师灵机一动,便放弃了原来的教学内容,而让同学把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想说出来,写下来。结果,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涨,说得头头是道,写得也很精彩,乐得老师满脸堆笑。

二班的B老师面对以上的情境板起面孔,维持纪律,让学生回到座位上,继续原来的教学。而学生却余兴末止,沉浸在刚才的氛围中……

B老师不愿意放弃原来的教学内容,否则他认为自己“没有完成教学任务”。

请问:A、B两位老师的做法有何不同?你赞同哪位老师的做法?

案例3分析

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之一就是“变课程的预定性和封闭性为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

A老师突破预定计划而“创造性地教学”,凸现了课程的多元创新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的兴趣、情感,培养和爱护学生的求知欲。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来拓深、拓宽课程的内涵和外延。捕捉了这一偶发事件,把它转变成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 活教材,引导学生看、听、说、写;指导他们学会了正确、全面、有条理地观察事物,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案例3分析

而B老师的教学是一种“插秧式”的教学,这种教学其实就是试图维护严格的甚至苛刻的课堂秩序,即极端的课堂纪律,通过这种方式来确立所谓的教师权威。

B老师

“以知识、学科为本位”,把学生当作“学科人”,而不是真正的“生命、成长中的完整的人”。他力图完成教学内容和任务,剥夺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和权利,忽略了学生的兴趣、需求、情感,不重视学生的生心发展特点,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活动。[案例1] 一位热情而热爱教育工作的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及提供一个更有情趣的学习环境。新学年开始了,他对教室进行了一番精心的布置,教室内周围的墙上张贴了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图画,窗台上还摆上了花草、植物,使课室充满了生机。请你判断,它将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为什么?

[分析] 这位热情的教师出发点虽然很好,但事与愿违,反而产生分散学生注意,影响学生集中学习的效果。根据无意注意的规律,有趣的图画,室内的花草、植物这些新异的刺激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尤其对低年级学生,他们容易把注意转移到欣赏图画、花草植物上,而影响了专心听课。[案例2] 教师在板书生字时,常把形近字的相同部分与相异部分分别用白色和红色的粉笔写出来,目的是什么?符合什么规律?

[分析] 目的是加大形近字的区别,使学生易于掌握形近字。

(1)符合知觉选择性规律:知觉对象与知觉背景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被人知觉。

(2)符合感觉的相互作用中同时性对比规律:红白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学生容易区别形近字。[案例3] 教学生识字有很多技巧,有一位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区别“买卖”两个字时说:“多了就卖,少了就买。”学生很快记住了这两个字。还有的学生把“干燥”写成“干躁”,把“急躁”写成“急燥”,老师就教学生记住:“干燥防失火,急躁必跺足。”从此以后,学生对这两个字再也不混淆了。这些教法有何心理学依据?

[分析] 这些教法对我们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凡是有意义的 材料,必须让学生学会积极开动脑筋,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对无意义的材料,应尽量赋予其人为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记忆效果就好。简言之,教师应教学生进行意义识记。[案例4] 教师在检查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时,其试卷为什么不单纯用选择和判断题,而常常求助于填空、问答题?

[分析] 选择和判断主要通过再认解答;填空、问答主要通过重现来解答。由于再认和重现的水平不同,人的再认记忆优于重现记忆,而且能再认的不一定重现。因此仅靠判断、选择难以说明记忆已达到牢固保持的程度,往往借助于问答、填空等题型。[案例5] 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对学生作业采用“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请运用记忆的有关规律加以分析。

[分析] 这种做法违背记忆规律,也是行之无效的。学生识记的效果和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有关,在一定的时间不宜过多,否则,易引起学生过度的疲劳,降低记忆的效果,同时,“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记忆的信心和主动性,对进一步学习制造一些心理障碍。[案例6] 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列举砖头的用处”时,学生小方的回答是:“造房子,造仓库,造学校,铺路”;学生小明的回答是:“盖房子,盖花坛,打狗,敲钉”,请问小方和小明的回答如何?你更欣赏哪种回答?为什么?请根据思维的原理进行分析。

[分析] 小方回答砖头的用途都是沿着用作“建筑材料”这一方向发散出来的,几乎没有变通性。而小明的回答不仅想到了砖头可作建筑材料,还可作防身的武器,敲打的工具,这样的发散思维变通性就好,其新的思路和想法,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案例1:

如今的孩子很小就接受了各种各样的新生事物,脑子里千奇百怪的东西很多。有时候,他们会在课堂上或课后向你提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比如,你在课堂上讲太阳和月亮,有的孩子便会问:“老师,太阳为什么白天出来?月亮为什么晚上才出来?”对这样的问题还能勉强回答,但有些孩子在课后向我提的问题,真的让我难以回答。比如,有的孩子会冷不丁地问你:“老师,什么叫„酷毙了‟?”“老师,怎样才能当上还珠格格?”我一时哑然。有时我想,或许 我真的是年纪大了,不再适合当小学老师了。问题:面对这位老师的困惑,你认为问题出在哪儿?请作教师素质现代化的要求来回答

答:这位教师的困惑,主要在于他对当今时代社会的新生事物,新鲜词的不理解,换句话说是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跟不上步伐。

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教师素质的现代化。因为教育中的任何活动都要靠教师进行,教育的目标的实现,效果如何都取决于教师。

教师素质的现代化包括: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职业道德素质的现代化,能力素质的现代化。总之,教师素质的现代化是现代社会对现代人的总体要求在教师职业上的特殊反映。案例2:

成都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基础教育办学行为有关问题的通知》中规定:“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近免试入学,任何公办、民办和各类进行办学体制改革的小学、初中不得以考试的方式择优选拔新生,也不得以小学阶段各类学科竞赛(如小学数学奥赛等)成绩作为录取新生的依据。”

问题:你对成都市教育局的规定有什么看法?请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出发对奥赛进行评价。

答:我认为成都市教育局的规定除了进一步规范基础教育的办学,避免教育偏离它的轨道,成了变相教育。这个规定也促进了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实现。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必然要求。全面发展教育由德、智、体、美、劳动技术教育等五育组成。在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前,注重智力发展是当代世界各国教育的共同趋向。奥赛正是发展学生的智力,用知识的精华去武装学生,迎合教育的趋向。但许多人却一味地为了奥赛。只注重去发展学生的智育,而忽视其它四育的发展,厚比薄彼,有所偏废。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知竞赛,而不知其他是不是健全的。案例3:

读者者薛女士反映,转学还不到一学期的10岁儿子小雷(化名)跟过去比好像换了个人。以往由于喜欢做小动作,小雷没少挨老师的骂,结果看到老师就害怕,不得不转学。到新学校后不久,小雷在上课时又忍不住做起了不动作,被老师发现了。新老师什么也没说,只是微笑着轻轻拍了一下他的背,便继续上课了。以后,每次新老师走过小雷身边,如果小雷没做小动作,老师就会对他微笑并点头表示赞许。很快,小雷改掉了坏习惯,还爱上了学习,自信心大增。

问题:请从该案例分析,对待有问题的学生新老师的教育机智。请从小学生的生理及心理发 展特点来分析。

答:小学生身高体重处于两次增长高峰期之间,是相对稳定发展时期。他们的有意注意已开始发展,但无意注意仍占优势,他们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小学生的情感不稳定性以及不善于控制的特点也很突出,特别是小学低年级还是依据他人的要求评价自己。这些都是小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的发展特点。

上面这位新老师正是正确认识到了这点,并机智地运用这个特点来引导小雷,既纠正了他,又不伤害他的自尊心,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情感,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更为重要和紧迫。案例4:

19世纪末,美国西部有个坏孩子,他把石头扔向邻居的窗户,把死兔装进桶里放到学校的火炉里烧烤,弄得到处臭气熏天。9岁那年,他父亲娶了继母,父亲对继母说:“你要注意着孩子,他在我们这里最坏,让我防不胜防,关痛死了。”继母好奇地走进孩子,对孩子进行了全面了解后,对丈夫说:“你错了,亲爱的,他不是最坏的孩子,而是最聪明的孩子,只是我们还没有找到发挥他聪明才智的地方罢了。”继母很欣赏这个孩子,在她的正确引导下,孩子很快走上了正路,后来成为美国著名的企业家和思想家,他说是戴尔•卡耐基。问题:你怎样理解“坏孩子”“差学生”?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什么启发?

答:所谓差等生就是指那些不能达到基本教育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水平较差或发展不平衡的学生。学生都是可教育的,没有哪个学生天生就是不想学好,世界上只有教不好学生的老师,决没有不可教育的孩子。教育的力量是巨大的。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

1、平等公正地对待他们,尊重、理解、信任他们,使他们主动接受教育。

2、一分为二地看待他们,找出教育的切入点。

3、给差等生以高尚的教育爱,转变差等生并不难,使他们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案例5 当代有一位教育专家兼作家这样叹息中国的教育:“要想使中国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好前程,现在中国父母唯一要做的恰恰不再是帮助学校把他们的考分再提高一些,而是保护好自己孩子的天赋别再受学校的侵害吧!”

问题:这段话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你从教育的根本目的出发对中国当前的教育进行反思。答:这段话指出了当前中国教育的弊端,当前中国教育趋向于分数教育(即应试教育),都是以分数来衡量一个学生的好坏,学生已经变成读书机器,而失去了本身拥用的天赋,没有自我了。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必然要求,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部分组成要能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中国教育已经开始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解放人的自我了。

案例6:

2004年《中国教师》杂志对儿童的生存状态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833名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学生中,有4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童年不快乐。主要表现是:受考试折磨、没有自由、压抑、紧张、忙碌。期中考试时学生认为童年不快乐的主要原因。学生的年龄越高越觉得自己的童年不快乐。

一位每逢考试就会犯“间歇性精神错乱“的学生,高考后却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了。后来是他给中学班主任的信揭了谜。原来,为了逃避每月一次的考试排名和在排名中总位居30多名时所遭受到的同学鄙夷目光、父母的数落和自己的失望,他精心设计了骗局,瞒过老师、同学和父母。为了避免他再次“犯病”,学校允许他仅把考卷作为作业来完成,也不参加成绩排名。父母不再苛求他的成绩,转而开始担心他会因学习而熬坏身体。父母丢掉了过重的幻想和期望后,生活也开始变得轻松。自己也没有了来自家庭和排名的压力,心情变得舒展、学习也感到了轻松,学习效果也变得更好。

问题:从调查数据以及上面的案例分析,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

答:从调查数据以及上面的案例分析,我们的教育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就是以发展人的单方面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活动或以帮助学生通过学生选拔考试为根本目的。这就是所谓的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因其把单纯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作为学校的唯一追求而成为片面教育。而且是学生各方面素质发展的最大绊脚石。案例7:

对学生来说,由于知识基础的差异和个性品质的不同,对课程也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比如,新课程提倡的研究性学习,就有很多学生不知所措。一个班少则有四五十人,多则六七十人,要进行有效的合作的探究,难度很大。椐上课教师分析,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有哪些主动性强的学生受益,三分之二的学生是跟着走或跟不上。在众多的课堂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只是那些性格外向的学生,性格内向的学生只能做旁观者。这种善很容易导致学生出现两极分化。

问题:对于新课程改革者遇到这个问题,你认为应该如何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性,采取臬的方法,才能使所有学生在教改中收益? 答:对于新课程改革遇到这个问题,应该重视智力开发与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中,重视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还应重视个别差异。加强个别指导,每个学生已有的经验及其天资、禀赋、兴趣、性格等心理品质差别很大,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案例8:

课堂上有位学生指出老师对某个问题的解释有错误,老师当时就恼怒起来:“某某同学,算你厉害,老师不如你,以后老师的课就由你来上好了!”全班同学随老师一起嘲笑这位学生,该生从此在课堂步能发现问题,不能主动回答问题了。

问题:请你从该实例,评价该老师的做法有哪些不当之处,这种行为违反了哪条教学原则? 答:该老师对待提出质疑的学生,一棒喝退,严重挫伤了该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这种行为违反了“教师主导与学生自觉性相结合”的原则,特别是违反了“创造民主的教学环境”。民主的教学环境,能使学生的思维经常处于积极的活动之中,主动地探索新知,能使学生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从而使启发的效果处于最佳状态。案例9:

从2001年秋季开始,江西省的小学生们告别沿袭了一贯的百分制,实行新型的成绩考核评价机制——“等级+特长+评语”。

目前,山东潍坊市小学已经取消各种形式的统考,废除了“百分制”,代之以“评语+特长+等级”的新的评价标准,严禁以升学率作为考核、评价学校、教师荼的唯一标准 问题:你对江西和山东潍坊市所开展的教育评价改革持什么态度?

答:江西和山东潍坊市所开展的教育评价改革是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需求,废除百分制,使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用“等级+特长+评语”,因材而评价,面向全体学生,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才是教育的目的所在。案例10:

初二的时候,我(台湾作家三毛)数学总是考不好。有一次,我发现数学老师每次出考试题都是把课本里面的习题选几题叫我们做。当我发现这个秘密时,就每天把数学题目背下来。由于我记忆力很好,那阵子我一连考了六个100分。数学老师开始怀疑我了,这个数学一向差劲的小孩功课怎么会突然好了起来呢?一天,她把我叫到办公室,丢了一张试卷给我,并且说:“陈平,这十分钟里,你把这些习题演算出来。”我一看上面全是初三的考题,整个人都呆了。我坐了十分钟后,对老师说不会做。下一节课开始时,她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我们班上有一个同学最喜欢吃鸭蛋,今天老师想请她吃两个。“然后,她叫我上讲台,拿起笔 蘸进墨汁,在我眼睛周围画了两个大黑圈。她边画边笑着对我说:”不要怕,一点也不痛不痒,只是晾晾而已。“画完后,她又厉声对我说:”转过身去让全班同学看一看!“当时,我还是一个不知道怎样保护自己的小女孩,就乖乖地转过身去,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起来。第二天早上,我悲伤地上学去,两只脚像灌了铅似的迈不动,走到教室门口,我昏倒在地上,失去了知觉。从此,我离开了学校,把自己封闭在家里。

问题:请运用德育教育的原则对该教师的行为进行批判。如果你是三毛的老师,你会怎样帮助三毛?

答:有效地进行德育,不仅要掌握德育工作的特点,客观上也需要依据一定的原则来解决和处理好各种各样的关系和矛盾;掌握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卓有成效进行德育所必需的。而三毛的数学老师发现了三毛的错误,没有进行个别教育,直接在全班同学的面前用极端的手段打击学生,没有正面教育,疏通引导,使学生丧失了信心,从此害怕上学,造成严重的负面效果。

如果我是三毛的老师,我会对学生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让德育发挥到最大效果。案例11 开学不久,陈老师发现杨朗同学有许多毛病。陈老师心想,像杨朗这样的同学缺少的不是批评而是肯定和鼓励,一次,陈老师找他谈话说:“你有缺点,但你也有不少优点,可能你自己还没有发现。这样吧,我限你在两天内找到自己的一些长处,不然我可要批评你了。”第三天,杨朗很不好意思地找到陈老师,满脸通红地说:“我心肠好,力气大,毕业后想当兵。”陈老师听了说:“这就是了不起的长处。心肠好,乐于助人,到哪里都需要这种人。你力气大,想当兵,保家卫国,是很光荣的事,你的理想很实在。不过当兵同样需要科学文化知识,需要有真才实学。”听了老师的话,杨朗高兴极了,脸上露出了微笑。问题:分析案例中陈老师在教育过程中主要运用了哪些德育原则和方法?

答:陈老师的方法用得恰到好餐,树立了学生的信心,挽救了一个后进生。从德育方面来看,陈老师在教育过程中主要运用了知行统一原则,正面教育,疏通原则,并在运用中“活化”了原则,以及运用了自我修养法,品德评价法等德育方法。案例12 一位家长在星期一发现儿子上学时磨磨蹭蹭,遂追问是怎么回事,孩子犹豫了半天才道出实情。原来在上个星期二早上,班主任老师召开全班同学会议,用无记名的方式评选3名“坏学生”,因有两名同学在最近违反了学校纪律,无可争议地成了“坏学生”;而经过一番评选,第三顶“坏学生”的帽子便落在儿子头上。这个9岁的小男孩,居然被同学选出了18条“罪状”。当天下午初二年级组长召集评选出来的“坏学生”开会,对这三个孩子进行批评和警告,要求他们写一份检查,将自己干的坏事都写出来,让家长签字,星期一交到年级组长手中。该家长当着孩子的面,没有表示什么,签了字便打发孩子去上学。随后,她打通班主任的电话,询问到底是怎么回事,班主任说:“你的孩子是班上最坏的孩子,这是同学们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出来的。”当她质疑这种方法挫伤脑筋孩子的自尊心时,老师却回答:“自尊心时自己树立的,不是别人给的”,并说他们不认为有什么不对,其目的也是为了孩子好。自从这个9岁的孩子被评选为“坏学生”后,情绪一直非常低落,总是想方设法找借口逃学。问题:请用相关的德育教育原则对该班主任的做法进行批判。

答:该班主任用无记名方式评选了3名“坏学生”,其用意是想以其严格要求学生,让学生引以为戒,想用此对学生进行教育,但这种做法违反了德育原则中“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致使消极因素增长。

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教育中因势利导,长善救失,运用名种形式,不断强化和发扬学生自身积极向上的一面,抑制或消除落后的一面。案例13 开学第一天,新任班主任邹老师走进初二(5)班教室,发现黑板上写着“你也下课吧”五个大字。原来,该班已连续换了两任班主任,原因是该班学生无论是学习、办及卫生以及日常行为规范等方面的表现都极差,前两任班主任就因为在班主任积分上被扣分而失去了当班主任的资格。

问题:如果你是邹老师,你该怎么办?

答:我会在知行统一原则和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的指导下,运用陶冶教育法。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能言传、言教,还要善于身教、情教。这种不言之教主要是以自己的行为举止,对学生深切期望和真诚的爱,以及自己的精神情操来接触、感化学生。这种感化由学生对教师的注目而产生。

案例14 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当年从神学院毕业的时候,他的老师给她写过一则评语:“黑格尔,健康状态不佳。中等身材,不善辞令,沉默寡言。天赋高,判断力健全,记忆力强。文字通顺,作风正派,有时不太用功,神学有成绩,虽然尝试讲道不无热情,便看来不是一个优秀的伟道士。语言知识丰富,哲学上十分努力。

问题:黑格尔老师的评语有什么特点?你认为怎样给学生写评语?

答:我觉得黑格尔的老师的评语,以比较艺术的方式,让孩子和家长知道缺点与不足的地方,这样有利于孩子的进步,这评语从平静的语气,应力求写出“这个人”来,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写给学生看出。

2、写出“这个人”。

3、写“这个人”的“新起点”应运用发展的眼光,通过鼓励的方式让学生交流,对学生的发展和取得成绩表示认同。使学生形成健康的目的,自我认识,更好地把握自己未来的发展,更体现一定“教育性”。

六、教学案例分析的基本策略。

1、整体阅读、提取信息。

2、针对信息、正确判断。

3、联系理论、对号入座。

4、针对信息、具体分析。

5、语言表述、全面准确。

案例1:在语文课上,李老师按学生不同水平分成几个等级组,定出不同的要求和评价标准,学生自动“对号入座”,如C级组的标准是“语言通顺”,符合要求的就给高分。不少学生高兴地说:“我的作文在小学里就经常不及格,今天李老师给我打了100分,我觉得学好作文还是有希望的!”李老师又及时鼓励达标的同学继续向B级、A级组进军。请问:上述案例中,李老师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一)整体阅读、提取信息。

(二)针对信息、正确判断。

思考:李老师的做法是否正确?

教师的做法是正确的。该教师的做法丰富了新课程的发展性评价的内涵。

(三)联系理论、对号入座。

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

1、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激发其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

2、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关注人的发展,强调评价的民主化和人性化的发展,重视被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

3、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

4、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

5、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如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行为观察和开放性考试等,追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6、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7、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而终结性的评价结果随着改进计划的确定亦成为下一次评价的起点,进入被评价者发展的进程之中。在上述案例中,李老师的做法是正确的其原因是李老师的做法体现了新课程提出的发展性评价的内涵。

①体现了评价的激励和调控功能②关注评价的主体性③体现了评价标准分层化④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

(四)、针对要点,具体分析。

1、体现评价标准分层化。该教师的评价体现了评价分层化,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以不同的评分标准衡量不同的学生,促使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

2、体现了评价的激励和调控功能该教师利用了评价的激励和调控功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对学生的进步及时鼓励,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促使向更的目标奋斗,达到这种效果,归功于老师采用的“按不同学生不同水平分成几个等级组,用不同的评价要求和标准”评价学生的方法。

3、评价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该教师潜移默化地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在老师这种方法的激励下,不断地努力,不断地进步,使评价进入学生的进程之中。

4、关注评价的主体性这位教师的做法体现了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重视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性发展的建构作用。

(五)语言表述、全面准确。

在上述教例中,教师的做法是正确的。这样做丰富了新课程提出的发展性评价的内涵,表明了发展方向和趋势。首先,该教师重视了评价的激励和调控功能,促使学生不断进步,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其次,该教师注重了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了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第三,该教师潜移默化将形成性评价与结合起来,使评价进入学生学习的进程之中。第四,突出了主体性。

七、新课程主要理念和教学案例分析。

新课程新理念之一: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强调“面向学生”包含四层含义:

1、强调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

2、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使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要求,获得成功。

3、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强调“面向学生”包含四层含义:强调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4、课程教学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发展特点,关注、关照学生的需要、兴趣、追求、体验、经验、感觉、困惑、疑难等。

案例2:王林平时成绩一般,但总想找个机会能一鸣惊人。期末考试前的一天下午,王林走过教导处门口,看到里面没人,就走了进去,一眼看到老师放在橱里的语文试卷。他想,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正当他打开橱门时,教导处张主任突然走了进来。张主任看到瑟瑟发抖的王林,什么都明白了。张主任严肃地对王林说:“平时不努力,现在偷试卷,真丢脸!你等着受处分吧!”脸色煞白的王林哀求道:“我下次再也不敢了,请不要处分我。”张主任怒道:“没门!”几天后,学校宣布了对王林的处分决定。请问:张主任的做法对吗?为什么?假如你是张主任,你会怎样做? 案例2分析:在上述案例中,张主任的做法是不对的。这是因为他的做法违背了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错误之一:是没有把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看待。王林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他正需要接受学校教师的教育和帮助,作为教导主任不能以这种简单的方法进行教育,应该与他一起分析错误的危害,帮助他,同时指出他在学习上应努力的方向,并相信他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能改正错误。

错误之二:是没有把学生看作是完整的人。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在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关注学生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抓住教育契机,引势利导,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假如我是张主任,一定不会这样做,当我发现了王林的这种不轨行为后,会耐心细致地和他一起分析这种错误的危害,指出他学习上的不足,提出应努力的方向,并相信他会改正错误。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会关注他的发展,不断帮助他,使其健康成长。

案例3:一班的A老师正在上《为你打开一扇门》一课,突然,从窗外传来一阵急促的“的嘟”——“的嘟”——声,这声音犹如一块巨石落入平静的水面,教室里顿时喧闹起来。紧接着,像有谁下了一道命令:“向左看齐”,所有的学生都向左边看去。这是怎么回事,还没等老师喊出话来,坐在靠窗边的同学已经站起来,趴在窗台上向外张望,其他的同学更是着急,他们有的站在椅子上,有的一蹦一跳,脖子伸得老长,平时上课就坐不住的索性冲出座位,涌到窗前。他们你扒我,我推他,争先恐后地向外张望——原来是两辆红色的消防车由南向北从窗前驶过……教室里恢复平静后,A老师灵机一动,便放弃了原来的教学内容,而让同学把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想说出来,写下来。结果,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涨,说得头头是道,写得也很精彩,乐得老师满脸堆笑。二班的B老师面对以上的情境板起面孔,维持纪律,让学生回到座位上,继续原来的教学。而学生却余兴末止,沉浸在刚才的氛围中…… B老师不愿意放弃原来的教学内容,否则他认为自己“没有完成教学任务”。请问:A、B两位老师的做法有何不同?你赞同哪位老师的做法?

案例3分析: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之一就是“变课程的预定性和封闭性为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A老师突破预定计划而“创造性地教学”,凸现了课程的多元创新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的兴趣、情感,培养和爱护学生的求知欲。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来拓深、拓宽课程的内涵和外延。捕捉了这一偶发事件,把它转变成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活教材,引导学生看、听、说、写;指导他们学会了正确、全面、有条理地观察事物,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而B老师的教学是一种“插秧式”的教学,这种教学其实就是试图维护严格的甚至苛刻的课堂秩序,即极端的课堂纪律,通过这种方式来确立所谓的教师权威。B老师“以知识、学科为本位”,把学生当作“学科人”,而不是真正的“生命、成长中的完整的人”。他力图完成教学内容和任务,剥夺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和权利,忽略了学生的兴趣、需求、情感,不重视学生的生心发展特点,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活动。

案例4:某中学对每年新入学的学生都要举办学习方法、学校课程、研究性学习等内容的 讲座,并在拓展型、研究型、社会实践以及部分基础型课程实行走班教学。根据学生的选择,学校将4至5个班级的学生作为一个“班级”,分成ABC层,几个班同时开展同一科目的教学活动,其余教育教学活动则在原行政班进行。各学习层次和教学班级动态组合,一个学期微调一两次。请用有关教学或课程理论对该校的做法进行评析。

案例4分析:学校的做法是正确的,它体现了“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①学校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将学生分层,确定了学生的现有发展基础和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兼顾了学生之间的差异,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体现了评价标准的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要,促进每一位学生的进步,使他们的智慧和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实现自身价值。②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观,体现了课程结构的均衡性和综合性,避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学校开放了校本课程,体现了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放者,改变了以往被动执行的做法。③该案例面向每一位生动活泼、发展、有尊严的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重视评价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性发展的建构作用。避免了传统教学中的“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

案例5:常州实验初中的谢老师在地理课上,展示多媒体课件画面:人类共同的家园——聚落。(课前已要求学生进行了资料的收集、筛选和整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七嘴八舌话聚落”的游戏。游戏规则:尽可能多的说出你所了解的关于聚落的知识或问题,为使更多的同学有机会参与游戏,请不要说重复的知识或问题。课堂上学生们兴趣盎然、七嘴八舌、踊跃发言,叙述了许多列入中外世界文化遗产的聚落,提出了有关聚落的种种疑问。师生互动、共同解决学生的质疑。最后,谢老师展示辩论赛题:正方——聚落应该发展;反方——聚落应该保护。要求学生自行组成两大组进行辩论。在这过程中,正反方唇枪舌剑展开辩论,谢老师担任主持并适时进行点评和表扬。

思考:请你阐述该案例中所体现的新课程思想?结合你的教学实践,谈谈你是怎样实施这一课程理念的?

案例5分析:该案例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设计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基本教学理念之一。

在教学过程中,谢老师注重学生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进行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通过相互合作、交流、辩论,最终形成学生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所有的情境设计,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和“主体性学习”的理念,体现了新课程的预设性和生成性的理念。

案例6:高老师今天收到一封学生的来信,信中这样写到:“高老师,我今天很高兴,因为你终于给我回答问题的机会。这可是我上初中获得的第一次机会啊!虽然这是你不经意的一次提问,但我心理有说不出的喜悦。就在这一次,老师,你终于注意到„我‟的存在,我有了发表意见的机会……我想真诚地对你说一句:高老师,喊响每一个同学的名字吧!”这则案例所反映的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是什么?

案例6分析:新课程认为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关注每一位 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而该案例恰恰违背了这一观点。由此也可以看出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着以下的一些缺点:①重认知轻情感。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而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②重教书轻育人。它忽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③传统的教学重结论轻过程。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它无法展示学生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④传统的教学是精英教育,目的是培养优秀学生。重视那些被认定为是“有发展前途”的学生,把更多的机会让给那些学生,忽视其他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新理念之二: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强了探究式学习的比重。

新课程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传统学习方式转向现代学习方式。现代学习方式从本质上讲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创造性地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

1、主动性——首要特征表现为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

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就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学生意识到学习的责任,就会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有机联系起来。当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有意义的。

2、独立性——核心特征表现为我能学,每个学生,除了特殊的原因外,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显在的独立学习能力,都有一种独立的要求 和欲望。

对待学生的独立学习和独立性,还要有一种动态发展的观点,即教学过程应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新课程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

3、独特性——重要特征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即每个学生都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

新课程强调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一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独特性同时也意味着差异性,学生的学习客观上存在着个体差异。新课程强调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努力实现学生学习的个体化和教师指导的针对性。

4、体验性——突出特征体验是指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

表现为:第一,强调身体性参与。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的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

第二,重视直接经验。从教学角度讲,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从学习角度讲,就是要把直接经验的改造、发展作为学习的重要目的,间接经验要整合、转化为学生的直接经验。

5、问题性——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1)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做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2)特别强调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

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包含的,它们虽是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的,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必须从整体的高度来全面把握现代学习方式的精神实质。

案例7:翠竹中学的殷老师设计的历史教学情境片断如下:

1、教师导入:同学们,我们每天的学习生活都离不开纸,你们知道有哪些种类的纸吗?要求学生每小组推一代表上台展示本组所收集的各种纸张,并说说各种纸的用途。

2、教师设问;我们的祖先在纸未发明之前是用什么材料来进行书写的呢?学生讨论猜测若干材料,答案新奇的给予赞赏。

3、探究:学生四人小组合作用毛笔分别在事先准备好的纸、帛、竹简、陶片等材料上书写一段文字,并说一说帛、竹简、陶片等材料的缺点,感受纸的优点。

4、延伸:教师出示“韦编三绝”、“学富五车”、“留取丹心照汗青”三个典故,孔子、惠施、文天祥三个人物,让学生将两者联系起来,并说说这些典故的来历(主要与竹简的关系)说明竹简作为书写材料的不便,并渗透情感与态度教育。

5、教师从上述书写材料的不便引出“造纸术的发明”,让学生分析“纸”的字形构成、推测“纸” 字的来历,进而引出造纸术的发明过程,让学生自主学习。

6、屏幕播放专题片:纸的生产原理和过程。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了解纸的生产工艺,亲身感知历史。

7、教师提问:当公元3—4世纪中国人广泛使用纸的时候,世界其他国家的人们在用什么材料进行书写?让学生阅读课文小字内容和“造纸术的外传时间表”并看屏幕上“造纸术的外传路线图”。讨论:“中国造纸术的外传对人类文化发展有什么贡献?学生推选代表讲述在课外上网搜集的有关网页资料。

8、做一做:课后各小组用书上介绍的方法进行造纸试验,并进行评比展示。

请问:殷老师的教学设计有哪些新课程的理念?结合你的教学实践谈谈你是如何实施这些新课程的理念。案例7分析:

1、教师通过设计一些对学生来说感到新奇的问题情境,例如“造纸术发明之前的书写材料”、“„纸‟ 字的来历”、“其他国家用什么材料进行书写”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2、设计了较多的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例如在各种材料上书写、上网搜集有关纸的材料、做一做造纸试验等,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并注重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

3、整个设计不仅注重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注重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注重知识探究的方法与过程,注重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案例8:在一堂题为“消费者权益调查”的活动课中,上海尚文中学的张老师让七八位学生事前自由组合,自选合适的课题,然后自行设计实施方案,最后通力写出调查报告。结题会上,学生们根据各自的爱好与特长,对自己参与探究实践的课题进行了充分展示个性的总结。在各小组的发言中,学生们扮演着活动中承担的不同角色:善于归纳总结的做新闻发言人,有亲和力的做形象大使,英语好的则当翻译,而稍稍羞怯的,则扮演小秘书兼摄像的角色。同学们应用多媒体手段,绘声绘色地描述着自己在调查中的经历和体验。同学们的共同感受是,尽管调查中难免一次次地遭拒,尽管胆怯和稚嫩使自己经常词不达意,但毕竟是勇敢地

迈出了走向社会,接触实践的第一步,体验到了克服困难后的快乐。思考:请根据以上案例谈谈你的感想。

案例8分析:探究性学习关注的三个目标:

1、经历探究过程。

2、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培养创新精神。

3、积累知识和方法、培养实践能力。此案例是一节探究性学习的实践活动课。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关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理念,旨在构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过去传统的教育,往往只重视知识的传承,而忽略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以致于许多学生能够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却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显得束手无策。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调动思维、感觉、行动的积极参与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问题来自学生的生活实际才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现代学习方式强调必须创设一种环境,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感悟和体验,进而上升到智慧,逐渐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能力。

案例9:教学设计一:在教学生求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教师讲授如下:连接AC,因为三角形ABC与三角形CDA的三边分别相等,所以,这两个三角形全等,三角形ABC的面积等于1/2底乘高,所以,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等于底乘高,命题得到证明。然后,教师列举很多不同大小的平行四边形,要求学生求出它们的面积,结果每个问题都正确解决了。下课前,教师又布置了十几个类似的问题作为家庭作业。

教学设计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即如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变成一个长方形,然后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并获得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请问:两则教学设计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有何不同?两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案例9分析:第一种是传授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把学生置于知识的接受者的位置上,教师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上,这样做,学生将整天处于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的学习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被消蚀,思维和想象力被扼杀,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被摧残,严重阻碍学生的发展,导致学生主体性缺失。

第二种是探究发现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把学生置于知识的发现者,探究者的位置上,教师将学习内容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引导学生主动、独立地探究学习。这样做,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不断生成,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质疑和对教师案例10:在教学“杠杆原理”时,一教师先出示概念,然后用实验验证,最后让学生做适应性练习;另一教师则先让学生用扁担挑重物,然后让他们自己做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最后得出相关结论。上述两位教师的教学过程有何不同?两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案例10分析:第一位教师的教学过程,重结论,轻过程。将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现成的结论,现成的讲解,没有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结论难以感悟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不可能培养起来。这种教学,排斥了学生的思考与个性发展,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

第二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结论,更重过程,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通过观察、比较、判断、想象,让学生感知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使学习过程成为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学生学会的不仅是课本知识,更掌握了学习方法,养成了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乐于动手、勤奋实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以培养。的超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促进了素质的提高。

案例11:在课堂组织教学方面,大多数教师主要关注两方面:一是将课堂纪律组织好,让学生进入“听讲”的状态;二是把学生的思维“组织”到教师的思维之下,使每个学生能顺利“接收”老师所讲的内容。而有的教师则努力把思维推向自己的反而,促进学生在听课时对教师保持一种怀疑和警惕的状态。在上述两种不同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发展会有什么差异?

案例11分析:第一种教学方式是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教师把学生置于知识的接受者的位置上,教师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上,这样做,学生将整天处于被动应付,简单重复的学习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被消减,思维和想象力被扼杀,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被摧残,严重阻碍学生的发展,导致学生主体性缺失。

第二种教学方法教师把学生置于知识的发现探究者的位置,不断的激励学生发现问题,并引导学生主动独立地探究学习,这样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不断生成,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通过鼓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新课程新理念之三: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新课程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 18 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新课程倡导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等质性的评价方法,强调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

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

1、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激发其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

2、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关注人的发展,强调评价的民主化和人性化的发展,重视被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

3、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

4、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

5、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如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行为观察和开放性考试等,追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6、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7、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而终结性的评价结果随着改进计划的确定亦成为下一次评价的起点,进入被评价者发展的进程之中。该漫画反映了什么现象?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漫画(略)

案例12分析:

1、评价内容过多倚重学科知识,忽视了实践能力、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察;

2、评价方法仍以传统的笔试为主,过多地倚重量化的结果,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评价手段和方法;

3、从评价主体看,被评价者仍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没有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

4、评价标准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

5、从评价重心看,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采用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我认为,作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工作者,应该积极改革评价学生的方式:

1、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2、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的、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而不仅仅依靠纸笔作为收集 学生发展的证据,教师应该关注过程性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发其内在发展的动力,从而真正促进学生思想意识的不断提高;

3、把量化和质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改变过分注重分数、简单地以考试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类的做法;

4、对考试结果做出分析说明,形成激励性的改进意见或建议,促进学生发展,减轻学生压力。

案例13:我是差生行列中的一员,经受着同其他差生一样的遭遇。然而我并不想当差生,我也曾努力过,刻苦过,但最后却被一盆盆冷水浇得心灰意冷。就拿一次英语考试来说吧。我学英语觉得比上青天还难,每次考试不是个位数就是十几分,一次老师骂我是蠢猪,我一生气下决心下次一定要考好。于是,我起早摸黑,加倍努力,牺牲了多少休息时间也记不住了。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期末预考时,真的拿了个英语第一名。当时我心里的高兴劲儿就别提了,心想这次老师一定会表扬我了吧!

可是出乎意料,老师一进教室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问我:你这次考这么好,不是抄来的吧?听了这话,我一下子从头凉到脚,心理感到一阵刺痛,那种心情真是比死还难受一百倍。难道我们差生就一辈子都翻不了身了吗?

思考:阅读案例,请找出现行评价存在的问题,谈谈你的体会。

案例13分析:现行的评价和考试制度与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

问题主要表现在:

1、现行的评价与考试制度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忽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2、评价指标单一,过于关注学业成绩的结果,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查。

3、评价方法单调,过于重视纸笔测验,强调量化成绩,对其他考查方式和质性评价方法不够重视。

4、学生基本处于被动地位,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

新理念之四:新课程 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和反思”。倡导教师评价以自评为主。反思是教师自我适应与发展的核心手段。而自评是促进教师反思能力发展的最佳途径,将有助于教师增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

案例15:青年教师小王一心想提高教学水平,他主动向特级教师李老师学习,经常跟班听课。小王上课时,尽管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甚至教学语言都与李老师相仿,但教学效果就是不佳。小王的努力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为什么?(2007年试题)案例15分析:小王的努力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主要是小王在“如何促进自我成长”这一问题上与新课程倡导的理念不符合。

①小王关注了“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语言,但他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存在,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

②小王在促进自我成长的过程中,一味模仿特级教师,因此就没有做到“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新课程认为,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就要有内在的个人魅力。有了内在的人格魅力,才能优化师生情感关系。“亲其师,则信其道”,教学效果自然会逐步好转。③小王在对待自我上,注重了模仿,但忽视了对自己教学的反思。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而小王正是忽视了对自己的教学反思。才会导致教学效果不佳,也影响了自我成长。

案例16:请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你对这幅漫画的认识。

漫画(略)案例16分析:“扁舟求鱼”的漫画提醒我们一个人不进行反思就会愚蠢错误。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新课程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量高效地进行;教学后的反思,即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教师需要通过不断地进行自我总结和积极借助于他人的反馈,来不断提高分析自身教学的素质和教学能力。否则就会像漫画中的人一样让自己主观自设的错误而引起错误的行为。

案例17: 一年级(6)班《蚂蚁和蝈蝈》的教学接近尾声。屏幕上打出一组量词练习一()蚂蚁 一()甲虫 孩子们小手如林,应答如流。

“一(位)蚂蚁,一(名)甲虫。”在标准答案即将被锁定的刹那,6岁的小男孩发出了不同的声音。闻听此言,孩子们哄堂大笑。

“嘘——”年轻的董老师伸出食指示意,教室里安静了下来。“好孩子!能说说理由吗?”董老师眼含笑,嘴含情,轻抚小男孩的头。小男孩满怀自信地说:“熊先生,狼外婆,动画片里都是这样说的。”“没错!”董老师带头鼓掌,“诗人也是这么说的”。接着,董老师神采飞扬地背了一首诗,一首非常有趣的诗。它是香港诗人西西写的,名字叫《可不可以说》:

“可不可以说/一枚白菜 一块鸡蛋 一只葱/-----可不可以说/一朵雨 一束雪花 一瓶银河/------可不可以说/一头训导主任 一匹将军 / 一尾皇帝?”“孩子们,你们说可不可以?”孩子们听了,又是哄堂大笑。那笑犹如一朵朵灿烂的花,开在每一张脸上,开到每个人的心里。思考:请根据以上案例谈谈你的感想。

答:好,该老师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开关。当一生说“一位蚂蚁!”“一名甲虫!”时,该老师只“嘘—”一声,没有对错评价,只是引导大家一起进入了更深层的思考;当该生说出理由时,教师不看重结果,只是肯定了思考方法,激励学生再阅读。该片断中给我们的启示是:评价是为了学生在现有基础上谋求实实在在的发展,它关注让学生学会更多的学习策略,因此,在注重结果评价的同时,更注重过程的评价。面对学生正确的答案,不忙着肯首表扬,而是引导回顾思考的过程,使最有价值的过程与方法让全体同学共享。面对异类答案,尊重差异,肯定思维过程中的价值因素,给孩子多一点时间,多一点过程,充许异步达标。课堂即时评价并不等于马上评价,教师耐心等待,延缓评价。教师的基本姿态是接纳,即不表示赞同,也不表示反对,而是表示非常乐意倾听。不至于简单评判“对”或“错”,而是展开具体的阅读与思考,寓引导点拨于评价中,给学生以方法的启迪。这样,每一次评价的过程才会丰满,才有一定的意义和份量。

案例18:“测验的时候,有一道题是作文。我看不大懂题目的要求,很想举手问老师,可我不敢,怕老师骂我。老师经常说,要学会审题,考试的时候她是一句话都不会说的,就像毕业 考试一样严格,这样考出来的分数才真实。我只好猜了猜,凭自己的感觉做了作文。结果我还是理解错了,作文被扣了25分!我真觉得冤枉,我不是不会写啊,只不过是走题了!我前面的基础部分不是考得很好么?如果考试没有作文就好了,或者不懂能问也行呀!”A教师认为:案例中的老师,在平时考试的时候不给学生任何指导是对的,因为这样可以给学生一个真实的应考环境,帮助学生应对未来将要经历的毕业考试,所以学生在考试的时候是不能问的。B教师认为:评价应该重结果,更应该重过程,学生学习水平的真实,比分数的真实更重要。所以平时考试的时候,老师可以给学生适当的点拨。A、B两位教师的观点,你是如何思考的?请阐述之。

答:我赞同B教师的看法。我们认为考试是另一种学习。对待考试,我们同样应将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应注重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帮助个体建立自信,寻找改进问题的办法。A教师的做法有背于新课改精神,过于看重结果,这种评价方式是片面的,它很难体现出感性积累、情感体验等许多更为本质的信息。

案例19:老师,请看看我的闪光点老师:今天,我拿到了《学生评价手册》,看到您对我的评价,我觉得非常难过。您是这样写的:原本你可以学得更好,你的好动,使你处处落后于班级同学,老师希望你在暑假中好好反省一下……老师,您为什么说我处处落后于班级同学呢?虽然我有时上课爱做小动作,作业做得慢,我有许多缺点,但是,我身上还是有些闪光点的,您没有发现吗?我竖笛吹得很好,那是我的一个闪光点,老师您一定不会忘记我的笛声吧!刚开始学吹的一年里,我的水平很糟糕。我每天一有空就练,终于有一天,美妙的音乐从笛孔中飘了出来,我成功啦!我不但会吹老师教过的曲子,也会吹老师没有教过的曲子,同学们都惊讶地问我:“你怎么会吹这么多曲子?”我说:“因为我多练,所以就熟能生巧了。”我现在的水平在班级中是数一数二的,我从一只“丑小鸭”变成了一只“小天鹅”。老师,您一定还记得我写的小诗《我的妈妈》吧!

“我的妈妈是老师,学生一批又一批。”那是有一次,您要我们写一篇《龙年畅想》的作文,我写了这首小诗交给您。因为我的妈妈是老师,她常常把没批完的作业和考卷带到家里,批到很晚才睡觉。我觉得妈妈很辛苦,希望她和我们一样“减负”,我就写了这首小诗。您读完后,在班级里表扬了我,还叫全班每人都写一首《龙年小诗》,班级里涌起写诗的热潮;您把写得好的诗贴在墙上,我的诗被贴在了第一页,您知道,我心里有多么自豪啊!我还会朗诵,您让我主持过主题班会;我的双手也很灵巧,我会剪窗花、折飞机、做“糖纸人”……老师,这些好的地方都是我用功练出来的。您能不说我“处处落后于班级同学”了吗?我一定要多加努力,改正缺点,做一个像成人一样的小学生。思考:请根据以上案例谈谈你的感想。

答:该案例中的评价,是传统评价,它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评价功能失调:忽视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本质功能。这样使学生成了失败者,不能够获得鼓励,不能够体验成功的快乐,严重背离了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宗旨。

2、评价内容片面:忽视学生的发展。

3、评价方法单一:重量化,轻质性。

4、评价对象:地位被动,评价双方关系紧张对立:民主很少,忽视评价主体的多源,多问价值,尤其忽视学生的自评,互评和家长参与的价值。学生基本处于被动地位,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鉴于此,我们应引起反思;加强学习,努力吸取先进的教育研究成果,构建能够调动教学双方主动性和积极性,能促进教学双方发挥自身潜质的评价体系和方法。其具有人文精神,着眼于终身教育,立足于经济知识,最案例20:这是一堂口语交际课《春天来了》,课始老师出示春姑娘的神秘礼物袋,告诉孩子们,找到春天的小朋友,春姑娘都有神秘礼物送出。孩子说春天,凡是说得有特点,想得独特,态度自信,善于倾听,积极补充的,都可获得一件春姑娘的礼物——聪明伶俐的小燕子、粉红的海棠花、一片树叶、一朵月季、一只蝴蝶、一只蜜蜂……(都是用彩色纸剪的)。

思考:请根据以上案例谈谈你的感想。

答:这样的评价以儿童喜闻乐见的童话形式给孩子美好的遐想,既激发了学生表达与交流的欲望,又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还再一次凸现春天景物的特点,可谓自然贴切,生动有效。

案例21:“我也不知道自己算不算好学生。平时上课的时候,老师最喜欢点我发言了,因为我书读得多,想象力也不错,敢于说与众不同的东西。可一考试,老师就看不上我了。她常常教训我,考试的时候不要自作聪明,要写自己有把握的答案。遇到什么“默写自己喜欢的成语啦、段落啦、古诗啦,选做一个作文题呀”之类可以自由选择的题目,就要写简单的,自己有把握的,才不会出错。有几篇课文,老师还规定我们统一背哪段,都是字少的,说如果要考默写就默它,不会失分。有一次默写成语吧,我默的都是课外书上来的,我读的课外书是我们班上最多的,但多了一些错别字,结果一个错别字扣0.5分,我辛辛苦苦写出来的成语等于白写,结果只考了84.5分。别小看这0.5分,多了它,我的等第就是优了。老师还把我批评了一通,说这又不是上课,要逞什么能,冒什么险,还说我不听话,不懂考试的技巧,考这个分数是对我的惩罚!我真的想不通,净默书上默烂的成语,有什么意思?看到那些考高分的同学,我心里真委屈。”请对案例中教师的评价行为予以分析。

答:该教师评价内容片面,注重书面知识,忽视学生的综合素养,注重结果,忽视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种传统的不科学的评价使学生丧失了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和积极性。知识本位使教学评价误入歧途,导致高分低能,呆读死记,而且教师过分注重与分数相关的考试技巧,抹杀了个体潜能,忽视了学生的发展。第二,教师评价方法单一,评价的内容要综合化,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又要关注学生在作业和考试中折射出来的思维,尤其更要关注学生创新、探究、合作、实践、情感、与态度等方面,在多角度中审视关注学生作业与考试中飞扬的个性及成功的体验。因此,新一轮课程所倡导的历年是鼓励个性发展,对学生实施因人而异的多曾评价策略,让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样才能够实现评价促发展的根本性目的。

大限度地实现评价主体与客观的统一。其应体现“多元性、主体性、过程性、激励性”等。案例22:课堂上正在讨论问题,其中一位学生已做了回答,教师也许不满意,又叫另一名学生 回答。教师未料到这位学生也答不到点子上,教师马上训斥道:“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懂,讲了多少遍都记不住,牛!坐下。”学生练习时,笔者身旁的一位学生,拿出一份课外练习题向这位教师请教,得到的答复是:“这种题你不必考虑,这是重点班学生做的题”。

答:本例中的教师在进行课堂评价的时候忽视了发展性评价的三个主要功能:检测诊断功能:“评价是对某些现象的价值的系统调查。”全面的评价,不仅能检测实现教学目标的程度,而且能解释成绩不良的原因。调节反馈功能:“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主要关心的是用评价来改进教与学”。评价结果作为反馈信息,可以使教师及时获得教学的真实情况,帮助他在未来的教学中调整、补充、反省或改进。另一方面评价结果以建设性的方式反馈给学生,并使其最大限度地接受,学生能从中获得成功或压力的体验,从而改进学习方法、增强学习自觉。展示激励功能:良好的行为与成果,一经得到确认,将激发更强大的潜能。在多元评价理念的引导下,评价活动实际上是为被评价者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和机会。每一位被评价者的努力和成绩,个性与独特之处,都同样被鼓励与关注。原因是这未教师还在使用传统的教学评价,传统的教学评价有一个基本假设,即只有极个别的学生学习优胜,而大多数学生都属中等。为此评价就把优异的成绩给予极少数学生,其余的只能获得一般或者较低的成绩。这样,无形之中评价就变成了一种甄别的过程。大多数学生成了失败者,成了上述假设的殉葬品。案例23:一位语文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发现了以下造句:想——我想听到花开的声音。活泼——河里的水很活泼。丢——上街时,我把爸爸丢了。爬——牵牛花像个小弟弟,爬在树上。老师不假思索就把这些句子打了叉,理由是不符合人们的表达习惯。

答:这位教师的做法错。从以上四个造句,看出这个学生的表达很具个性,思维活跃,想象丰富。新课程改革倡导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发展性评价的基本特征体现为“多元性、主体性、过程性和激励性”几个方面。多元性体现在全面评价。根据人类智能多元构成的特点和社会对人才多元发展的需求,多元评价主张“多一把评价尺子,多一批优秀人才。”采用多元的评价标准,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和渠道,注重发现并发展个体多方面的潜能。多元化评价,无疑能给更多的学生的发展创设新平台。教育家底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我认为这位学生的独特和个性,应受到鼓励和关注。案例24:《狐狸和乌鸦》教学片断学习了课文最后一段,教师打出幻灯片:乌鸦寂寞地站在一棵树上。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只乌鸦的神态,想一想:看着狐狸叼起肉进洞,她心中会想些什么?

(学生稍加思考,纷纷举起了小手)

生:乌鸦很伤心,心想:哎!都怪我爱听好话,才会上当。

生:乌鸦真后悔:要是我不那么爱听好话,孩子们这时就有肉吃了。

老师正想总结,却有一男生忽地站起来,说:“乌鸦心想:嘿!我长这么大,从没有听谁 夸我羽毛漂亮,嗓子好,今天总算听到了。不就是一块肉么,孩子别急,我再给你们找去。(顿时,教室里哄堂大笑)

------如果你是课堂上的这位老师,你该怎么评价这位男生的表现?

答:如果我是那位教师,对于这位学生活跃的思维,富有创造的激情,一定会说:“你与众不同的见解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因为,心理学家加德纳说过:每个人都具有多种智慧,也就是说人人都具有某方面的智慧,但因学生的个体差异,所显示出来的不一样而已,在他们遇到某个问题时,就会各抒己见。在评价时,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对评价的内容的对与错的判断,应有“宽容”、“先接受”的意识,然后再做有效的分析。“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分析一下,这只乌鸦说这番话的原因好吗?”再次激起众多学生的关注,最后得出:

一、这只乌鸦不知悔改,不可取。

二、这只乌鸦心理素质较强,在困难、失意、失败面前报有乐观的态度,积极面对,这倒是我们生活中所必须的。我相信,这样的评价方法,能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关、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案例25:记述一个引起你思考的发生在你身边的评价案例,说一说你从中获得的启迪。

答:一次课堂上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我正在对学生进行作文联系指导,突然班里穿来一声口哨声,我忍不住问:这是谁发出的声音?教师里顿时静得出奇,学生面面相嘘。48双眼睛齐刷刷地望着我,我继而做出这样的评价:“我想发出这种声音的哪个同学肯定是无意的,我相信咱们班没有哪个同学想故意破坏课堂纪律来影响大家,希望以后注意一下!”然后继续上课。第二天一早,便有张纸条出现在我的讲台上,我打开一看,原来是昨天吹口哨的那位同学在利用这种形式向老师认错,他对老师的这种宽容表示愧疚,并感谢老师维护了他的自尊。

高考备考五大建议列举 篇6

基础是考试的源头,打好基础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全部的基础知识都在课本上。高三阶段的每一次考试皆属于综合性的考察,涵盖高考中必考要点。这是一个对自己非常好的查缺补漏的机会。通常对待试卷,很多同学就只有学生考一遍、老师过一遍,然后就束之高阁,不再利用,其实一份试卷多运用几次,能够抓基础、提高解题技巧、缩短考试时间。

我们先合上试卷,再通过考试来全面扫描课本,尤其是基础知识部分,再联系到试卷。要清晰的通过课本来比照试题,比较考试时做题的思路,无论考试时正确与否,一题一题的过一遍,反复比较,这样不但可以更深刻的掌握基础知识、同时还能无形中把一章章、一节节的知识之间的联系找到,通过多思考多尝试,就能从局部到全局的掌握知识的应用。尤其注意在扫描课本对照试题的时候,把当时不会的、没有把握的、或是猜对的试卷所考察的基础知识的从课本摘抄出来,这部分强化吸收。

我们再强调一遍,基础是最为重要的,不仅在高考中分数比重极大,并且能够直观的在课本上体现出来。基础分往往是高考时绝大多数学生竞争的部分。

二、敢于尝试、善于比较

虽然我们不怎么赞成题海战术,但这阶段做题练题确实是复习的主要内容,我建议大家先把一部分精力放在读题上,也就是分析能力的培养上。很多同学不会做题是因为无法正确理解题目考察意图,这需要同学们敢于尝试。尤其在日常训练时,拿到题先尝试推测该题考察目标范围,然后大胆去求证,不管对错,只要找到正确的方向即可。通过一定量的练习,在今后考试中往往能第一时间把握做题方向,为顺利解题打下坚固的基础。尤其是数学题,一道题往往有多种解答方法,希望大家做出来后再用不同的角度思考3~5分钟,是否用其他方法可行。

另一部分精力放在掌握各种解题思路上。同类的题型往往有类似的解题思路,相同的解题步骤。甚至不同类型的题型都可能存在相同的思路和固定的解题方式,因此我们要善于比较。比如让很多理科学生很头疼的物理大题,其实绝大多数题目,只要前面一步读题做到了,几乎都可以用一个思路来解决。无论是热学、电学、动力学、光学大题,只要按照题目陈述条件罗列公式,代入数据,几乎就能联立求解。

只要日常训练中敢于尝试、善于比较,勤于总结,那么拿下绝大多数题目是不成问题的。

三、检讨得失、防微杜渐

我们见过很多学生其实完全有能力取得更好的成绩,但是在考试中往往无法发挥出他们应有的水平。纵观原因,无非是题目条件看错、抄错、算错、写错等归结于粗心、马虎。或者是答案明明呼之欲出,却想不出来,在考后翻然醒悟。名言网 这科丢5分,那科丢8分,最后一算总分,丢了40、30分。总之自身能力与成绩不挂钩,导致成绩起伏不定,心中没底。其实造成这些原因并不是偶然存在的,有人说是注意力不集中,须知考试时基本上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对待这类情况,我们要注意检讨得失。首先将毛病找出,必须书写于纸上,然后在逐步矫正,并在做题考试时学会边看边默读题目。

当然,还要本着少算少错、多算多错的原则,在平时做作业训练的时候,尤其是选择填空题,要多思考能不能把计算量减少。在做大题的时候,要思考如何降低你的做题风险。大家往往有这样的经验,解法一很复杂,解法二往往很简单。有的甚至思路一模一样,只是代入未知数表达式不同。希望大家重视这些经验。

至于临场脑空白、选择题时选项模糊等情况,究根结底是平时的不严谨,往往导致会做的题做错甚至不会做,这类题无论是考后恍然大悟还是考时模棱两可,站总体丢分很大比例,我们要防微杜渐,本质是基础不够牢靠,还要回归基础,从最底层抓起。

四、放松心态、勇于交流

很多同学有这样的经验,心情愉悦放松的时候,往往对答如流,心情烦闷的时候会感到越来越紧张或越来越别扭,有时听课的时候感觉吸收很快,有时却完全听不进去。这都是心态问题,这需要日常累积。平时上课、做题、做作业时尽量放松,不要与试题结仇,把解题当作解谜,顺利则鼓励,不会则尝试3~5次就放弃,而后钻研思考,最后总结。以不急、不燥、不苦大仇深的心态做题,考试时遇到难题学会先绕路,别抬杠,这样即可做最大化发挥,尽量减少损失。

同时可以把学习变为同学朋友们的交流,勇于求教。一道难题,问3个同学的解题过程比老师讲一遍的效果要好。自己会做的和同学交流心得更能巩固提高技巧,表面上给人解答、提问会浪费双方时间,其实不然,完全可以起到互相进步的效果。

五、依照能力掌控考试技巧

面对试卷时,我们要力求基础分全做对,一般中等题能得多少是多少,较难题尽量尝试,即使做错也不留空。考试试题总是有难有易,一般可分为基础题,一般中等题和较难题。以上策略是十分明智可取的容易题不丢分,难题不得零分。大题有步骤分、公式分,一般高考试卷都给出了可能用到的公式,所以别留空,甚至不小心做出大题来。依照学生自己本身的能力,如现阶段基础不好的重点放在基础。如一般中等题没把握的要把重点放在题型训练上。根据自身的能力,平时训练时,把会做的题考虑周全,没把握的题尽量找准方向,不会的题根据题意列出相关的式子,往往能多考数十分。

不仅要将自身能力作为主导方向,还要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平时做题时,关于分析和思考问题,并积极支总结,探索新方法。不要为了做题而做题,而是要主动积极地追寻在题目和解答之间的必然联系,把题目做活。

从例举论证到列举论证 篇7

文段一:其实诗意的生活也就是去乐观地、积极地、愉快地面对生活, 只有这样才会发现生活的诗意, 反之则只能看到生活中的苦闷与不快。歌手丛飞不就是个赋有诗意的生活的人吗?他自己虽然身患绝症, 但仍然十分顽强与乐观地面对生活, 并坚持帮助他人, 在其中发现快乐与幸福。这不就是一个诗意地生活的代表吗?实际上有很多人像丛飞一样, 但他们没有诗意地生活, 因而无法体会生活的乐趣, 所以也就无法拥有诗意的生活。

文段二:诗意的生活源自人们内心的和谐。季羡林曾说过:“真正的和谐是人们内心的和谐。”试想, 一个内心浑浊不堪的人如何真正生活充满诗意呢?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往往是其内心的真实反应, 故如水般澄澈的林妹妹幽居在潇湘馆, 在那一丛青翠的绿竹下迎风洒泪, 对月抒怀, 吟出一句句新奇精巧的诗;而浑身散发酒肉臭的薛蟠却只懂得猜拳行令, 信口开河胡诌些“一个蚊子哼哼哼”的浑段子。所以说, 内心和谐、充溢着对万物的爱的人, 才可以诗意地生活。特蕾莎修女给每一个穷人带去关爱, 爱让她的生活充满诗意;皮埃尔神父为无家可归者送去温暖, 关怀让他的生活充满诗意;袁隆平院士为饥饿中的人们送去希望, 关爱让他的生活充满诗意。当人们内心和谐, 带着对万物的爱去生活, 人们才可以学会如何诗意的生活。

分析:文段一高考作文记分50分, 而文段二记分60分的满分。文段二文章有鲜明的个性色彩, 材料丰富, 论据充实, 句式灵活, 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文句有表现力。这两篇作文的优劣是一目了然的。其实仔细看文段一的作者也有一定的作文根底, 为什么作文没有评为一类, 怎样润色就能成为一类作文呢?这就是我所讲的从举例论证到列举论证的问题。

一篇好的议论文, 除了有正确、鲜明的观点外, 还必须有充分而有力的论据, 并进行严密的论证。很多议论文都要运用事实论据, 通过举例论证来证明自己的论点。事例必须典型、有力, 要有高度的代表性, 给人印象深刻。这样的事例说服力强。

叙事之后要有精当的分析论述, 从而将摆事实和讲道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议论文除了摆事实, 就是讲道理, 事例之后的精要分析是对事例中所蕴含的精神、意义、启示的直接揭示, 只有将它点明了、点透了, 才能与论点直接挂钩, 有力地证明自己的论点。这两段都运用了举例论证, 举例之后都有分析, 如“只有这样才会发现生活的诗意, 反之则只能看到生活中的苦闷与不快”“真正的和谐是人们内心的和谐。试想, 一个内心浑浊不堪的人如何真正生活充满诗意呢?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往往是其内心的真实反应”, 如果没有分析的话, 那不可能打高分, 为什么第二篇文章能打满分呢?因为第二篇文章一个显具的特点:运用了列举论证。

我所讲的列举论证不仅能够给文章增色, 更重要的是, 能够使说理更加充分, 更能够使人信服, 那么怎样运用列举论证呢?

1. 要了解什么是列举论证, 简单地讲, 列举论证就是多个例子的罗列

2. 积累丰富的素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学生要能够运用列举论证, 必须掌握足够多的例子, 并在此基础上能够给事例分类, 抓住事例间的有机联系。其积累的途径有:

(1) 重视课堂积累。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学过的课文是很多的, 如果注重积累, 那还是有东西可写的。如:讲《屈原列传》这一课,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爱国者的所付出努力、遭受的挫折和他最后的绝望。屈原几乎集中了一个爱国者的所有悲情元素, 使得无论他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还是后来戏剧中的艺术形象, 都有着夺目的光芒。他的题材作为爱国主义题材是非常恰当的, 但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再往深处想想:这题材作为坚守节操, 保持自己高尚的品质,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也是很好的素材。

(2) 阅读课外书积累。现在的高中生, 有很多的课外书可以读, 如《语文读本》, 但大多数学生把阅读当作任务, 不注重分析积累, 结果可想而知。我要学生阅读时, 一般布置三道思考题: (1) 这篇文章写的是谁; (2) 他的主要事迹是什么; (3) 你受到了哪些启发。特别是第三道题, 我会检查, 联想得好的, 我在班上朗读。通过长期的训练, 学生的作文水平提高得很快。

(3) 注重时事的积累, 把握时代的脉搏。汶川地震中出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人和事, 我把这些事迹复印下来, 发给每个学生, 并且和他们一起分析, 这不但对他们的作文有帮助, 而且对他们的思想也是一次教育;还有每年评选的感动中国的人物, 我也会把他们的事迹复印下来, 和学生一起分析。

3. 用好、用准素材

学生如果光有素材, 却不理解素材, 那就会变成材料的堆砌, 毫无美感。所以要把握所运用的素材的内在联系, 能够挖掘素材蕴涵的社会意义。如屈原的题材, 既可以作为爱国主义题材, 也可以作为坚守节操, 保持自己高尚的品质,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题材。汶川地震中日夜奋战的官兵, 可以和青史流传的杜甫联系起来。

4. 注重文章的外在形式

我爱用列举法解题 篇8

例1. 某班同学人数在40到50之间,男、女生人数之比为5∶6。这班男生比女生少几人?

解:5+6=11

因为人数应是整数,所以全班人数应当是11的倍数,也就是说,可能是11,22,33,44,55,……但题目条件又说全班人数在40到50之间,所以只能是44。

44÷11=4(人),每份是4人。男生占5份,故有男生4×5=20(人);女生占6份,故有女生4×6=24(人)。24-20=4(人)

答:男生比女生少4人。

例2. 一个两位数,十位上的数是个位上的数的2/3,十位上的数比个位上的数小2,求这个两位数。

这道题按照常规应是一道分数除法应用题,解法为:把个位上的数当作单位“1”,十位上的数是个位的2/3,十位上的数比个位上的数少2,“2”就对应着分率(1-2/3),所以个位上的数就是2÷(1-2/3)=2÷1/3=2×3=6,十位上的数就是6-2=4,故这个两位数是46。这种方法比较繁难、不如用列举法解:

依题意,十位数∶个位上的数=2∶3,所以这个两位数可能是23,46,69。但题目中的条件告诉我们:十位上的数比个位上的数小2,所以只有46符合要求,故这个两位数是46。

这种解法显然更简便。

上一篇:计划生育工作考核奖惩办法下一篇: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