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的话语(共8篇)
※:心有梦想和希望,读书做人成栋梁;才子佳人入考场,祝福加油给力量:淡定从容不心慌,学为己用莫失常;正常发挥提金榜,美丽人生已起航。
※:紧张无济于事,何不放手去搏。临时莫抱佛脚,自信胜券在握。人生道路万千,咋走都是生活。轻松面对考验,论心不论功过。祝你高考顺利!
※: 高考是风吹草动现牛羊,只要有才不慌张;高考是驾轻就熟来一趟,水到渠成河自淌。祝愿金榜题名不只是进象牙塔,社会熔炉也成钢。祝所有的考生都成功成才成就梦想。
※:考试装备别忘带,证件和笔提前揣;防止堵车提早走,时间充裕不犯愁;注意休息多放松,按时睡觉心宁静;决战高考你最强,金榜题名创辉煌!
※:那些苦与泪,那些艰辛与汗水,那些痛苦与煎熬,只为今日一战,胜则昌,败亦荣!胜利一定属于有准备的人!去吧,朝着胜利前进!高考加油!
※:高考临近,负担减轻,调整心态,发挥水平,放松心情,挑战必赢,十年付出,回报 自己!祝福你高考正常发挥,不求名利不争高低,顺利考入理想大学,加油!
※:高考来临心莫慌,自信满满有力量,保证睡眠精力旺,抖擞精神信心强,轻轻松松上战场,带好证件莫要忘,考试用品要精良,祝你高考顺利,前程似锦!
※:芬芳美丽花正艳,捷报频传歌声扬。功夫不负有心人,千万学子中状元。欢声笑语鲜花献,名校专业志愿填。继续深造学海游,才华横溢事业干。愿你锦绣前程。
※:喜鹊枝头喳喳叫,喜讯传来乐淘陶。群芳竞秀艺超群,金榜题名笑纷纷。苦读十年见成效,梦想实现在今朝。著名学府朝你笑,明朝归来是英豪。愿你前途无量。
※:六月骄阳明艳艳,捷报如雨润心田。汩汩流淌成心河,冲刷焦躁享快乐。金榜题名好儿郎,再入学府才干长。志向高远心飞扬,锦绣前途放光芒。
※:一片祥云天边来,一份捷报似花开。香花绽放笑盈盈,祥云环绕交相映。金榜题名合家乐,同窗好友唱赞歌。今朝扬帆书海游,执着进取再奋斗。愿你的明天更美好。
※:祥瑞霞光辉煌映,捷报频传相互应。考取功名中状元,亲朋同学满门盈。寒窗十年同样情,实现梦想秀前景。学海博识无止境,勤奋学研长本领。祝你如愿以偿。
※:芬芳袭人花枝俏,喜气盈门捷报到。心花怒放看通知,梦想实现今日事。喜笑颜开忆往昔,勤学苦读最美丽。继续扬鞭再向前,前途无量正灿烂。愿你前途无量。
※:青山碧水送清爽,红色捷报快乐扬。全家欢笑满心房,恩师同窗道贺忙。今朝再次入名校,继续扬帆志向高。执着追求知识路,锦绣灿烂好前途。
※:喜鹊枝头喳喳叫,鱼跃龙门真骄傲,高等学府去深造,全家上下乐陶陶,十年苦读有回报,有志之人终欢笑,锦绣前程真美好,实现梦想在今朝
※:全国高考日来到,莘莘学子考试忙;辛勤奋斗十几载,今盼名字题金榜;考前休整莫忽视,饮食卫生记心房;心态良好临考场,沉着冷静莫紧张。祝愿考生考试顺利,战果辉煌!
※:三年汗水勤耕耘,今朝用心播良种。思如泉涌好答题,笔墨飞扬最书情。此时犹如临战场,整装待发试锋芒。一朝金榜题名时,三年心花终怒放。全国高考日,愿你勇夺桂冠。
※:为了梦想,多少年寒窗苦读。每一次跌倒,爬起来更加坚强。把命运握在自己手中,轻装上阵。即使不能圆梦,努力了就没遗憾。祝你高考交出满意的答卷。
※:鹏程万里今朝始,宏图大展正当时,十年寒窗奋展翅,豪情凌云遂壮志,书山勤磨剑锋利,学海苦游花香袭,祝君高考题金榜,前程似锦福迢递!
※:高考是战场,自信满满增胆量,考题面前不慌张,仔细认真答题忙;高考不是唯一路,人生处处是考场,成功未必美名扬,失败未必无下场。全国高考日到了,愿你正确对待,取得佳绩!
※:放平心态应战,仔细认真答题,保持自信满满,维持良好心态,保证充足睡眠,定能旗开得胜,全国高考日,愿你超能发挥,金榜题名,走向自己梦想的大学!
※:莘莘学子辛苦忙,数年辛苦也芬芳。今朝好比征战场,一腔热血满胸腔。万千才思心中藏,文如泉涌书千行。面带微笑出考场,金榜题名心飞扬。全国高考日,愿考生们赢得辉煌成就。
※:高考之际,放松压力。提前进场,以免拥挤。答题技巧,心中默记。仔细读题,后难先易。驱除杂念,循规蹈矩。遭遇难题,冷静梳理。认真检查,多多有益。
※:高考在即,希望所有的高考学子们:轻轻松松进场!仔仔细细答题!认认真真检查!潇潇洒洒交卷!请相信:只要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总会有丰硕的收获!
一、话语与教育话语研究:文献的线索
如同大多数学术新词一样, “话语”和“话语分析”也是欧美思想界界的舶来品, 在接触和翻译西方著作的过程中逐步成为国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时髦概念与方法。因此大致可以判定, 话语研究的相关知识与方法资源, 主要借鉴欧美等国在话语研究各领域的成果。实际上, 在近30年的中国人文社科研究领域, 类似“话语”这样的输入性概念与方法, 可以说比比皆是。不同的是, 在国内学界的努力下, 一些自欧美舶来的概念与方法, 逐渐消化、内化为其相应领域的研究与实践的组成部分, 另外一些则仍只停留在译介的层面, 并因缺乏有效的概念认定、方法认同的过程, 表面上固然甚嚣尘上, 却难免因不够系统和成熟, 难以有效解读中国的教育问题。一定程度上, 作为输入性概念与方法, 话语研究属于后者。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话语” (discourse) 一次频繁开始出现在国内的语言学研究领域。可见的较早关于“话语”研究的文献是《语言学动态》1979年第2期梁达翻译T·M·尼科拉耶娃的《话语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的问题》。不过, 尼科拉耶娃对作为语言学新兴领域的话语语言学持谨慎的批判态度。[2]此后, 在语言学研究领域也出现了明显的转向, 数量不多的关于话语研究的文献, 开始讨论欧美语言学领域在话语研究方面的进展。1982年, 黄宏煦介绍了英国语言学者柯特哈德出版于1977年的《话语分析导论》的主要内容, 借助该书也回顾了英国话语分析的发展历程。[3]莫旭强在介绍居斯塔夫·纪尧姆 (Gustave Guillaume) 语言学理论的论文中, 分析了纪尧姆使用“话语” (discourse) 代替弗迪南·德·索绪尔的“言语” (Parole) 带来的语言学研究的变化:在法语中, 言语仅意味着有声语言, 而话语不仅包括有声语言, 也包括书面言语、手势语甚至个人的内心独白等。正是经过这一转换, 话语将语言学引向了更为广阔的研究视野中, 从而也为研究话语与社会的关系提供了可能。同时, 在索绪尔与纪尧姆看来, 语言存在于人类集体中, 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说话人的头脑中, 语言的运用行为及其结果, 就成为话语, 语言学研究就是通过对可观察的话语事实的分析, 寻找语言的潜在性。[4]
20世纪90年代, “话语”与“话语分析”渐次进入文学、哲学领域。李航较早介绍了米歇尔·福柯的话语理论, 将“话语”进一步理解为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中, 以此确立其社会地位, 并为其他团体所认识和形成交汇的过程。[5]也正是在译介福柯话语理论的过程中, 话语研究开始向整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扩散, 从而开始充分地解释话语本身的社会性。到20世纪90年代, 文学领域的话语研究成果开始出现, 关于福柯话语研究的成果也不断涌现。进入21世纪, “话语”开始成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范式。虽然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 巴兹尔·伯恩斯坦就将话语研究运用到教育领域, 使用了“教育话语”的概念, 但是, 直到90年代末, 国内才开始使用“教育话语”这一术语。较早讨论教育话语的文献, 是刘铁芳的《教育学话语的现代性转向与生成》一文。他批判了1949年以来中国教育公共话语的空疏, 提出了从植入性话语向生成性话语转向的命题。[6]2000年后, 通过介绍伯恩斯坦等人的教育话语理论, 教育话语研究开始逐步兴起。应该说, 在语言学研究领域, 借助课堂话语开展话语分析, 并不算新鲜事。因此, 教育话语研究, 大致也可以看作是语言学领域和相关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话语研究, 同步向教育领域的一种延伸。也许, 可以理解的一点是, 学校教育活动主要以文本、口语、交往等互动形式开展, 其相对固定的场所, 如教室、报告厅等;较为一致的话语行为, 如演讲、课堂讲授、提问与回答等。在教育领域运用话语分析, 解构教育活动内容因素所隐含的话语意义, 显得更为直接, 更具场景化的意蕴。不过, 教育话语研究却不能等同于对教育事实的研究。有学者就指出, “纯粹客观的教育事实是我们无法直接把握或不可言说的——一旦言说即成言语、话语或文本, 我们所能把握的只是作为人们关于这种客观事实的外部表达的教育现象、教育话语或教育文本。这些关于教育的现象、话语和文本并不仅仅是客观教育事实的某种附属物, 而是我们人所能把握和言说的教育事实本身。但是, 教育科学对教育话语和文本的解释并不是主观的臆造, 它仍然要回到与历史的联系当中去, 要在各种教育现象、教育话语和教育文本的相互联系中才能对其做出解释。”[7]
作为当代较有影响的话语分析学者, 费尔克拉夫不仅将话语界定为“对主题或者目标的谈论方式, 包括口语、文字及其它的表达方式”, 而且认为, “话语不仅反映和描述社会实体和社会关系, 话语还建造或‘构成’社会实体与社会关系 (他们之间可以是‘精神疾病’、‘市民权’或‘文化水平’) , 并以不同的方式将人们置于社会主体的地位 (例如, 成为医生或成为病人) ”。[8]就目前我们所知, 人类的世界, 主要是由语言和思维构成的主观世界, 很大程度上是由人类自己塑造的, 我们生活在一个由概念和观念构成的世界当中, 当人们试图将之表达出来时, 其借助的静态形式就是语言, 而动态形式就是话语。同时, 也正是借助语言与话语, 描述和塑造着不同的社会现实。如果说, 话语首要的、核心的功能是表达、传递和沟通, 人们更多地关注, 如何借助话语去表达人们需要、想要表达的内容, 或者按照某种特定表达模式去表达那些固定的、权威的知识。那么, 当人们运用并借助口语和文本, 表达、阐释人类自身的观念、事实和行为, 实现人与人之间、人群与人群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传达各自的信仰、理解与即时的所思所想所做时, 就会发现, 这种表达、沟通的过程, 本身就是在建构一种社会事实与结构。更为重要的是, 某一时代、某一具体时间、特定场合, 人们的口语、文本表达方式, 往往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变迁, 借助话语构建某种强势地位的各种企图, 也会隐藏在话语形态的变迁之中, 要么赢得对话语主线的控制权, 要么将社会的等级、身份、权力结构固化在话语系统之内。同时, 按照上述费尔克拉夫的观点, 话语不仅表达了潜在的思想、瞬间的想法 (当然, 当下我们更多看到的还是纸质或有声文本) , 在一定程度上也参与这种思想和体验的建构过程。也就是说, 话语不仅建构话语主体与话语之间的关系, 也建构话语主体与话语反映的内容之间的关系, 并且会因对后来者的影响, 而成为一种可能影响历史发展进程的力量。
二、近代中国教育话语形成的研究:可能性与基本路径
要借助话语研究方法, 分析可见的一系列近代教育文本在描述近代中国教育的言说方式上的变革, 首先要面临的一个问题是, 是否可以借用“教育话语”这一概念, 来指称中国古代和近代以来, 用来表达、阐述中国教育研究与实践的一系列口述或纸质文本, 包括构筑这些文本的一系列教育概念、观念等。
按照费尔克拉夫的观点 (在一定程度上也源于福柯) , 话语关注历史变化, 关注“不同的话语如何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结合起来, 以建造一个新的、复杂的话语。”同时, 话语既源于并反映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惯, 也反映并建构了社会过程与结构。[9]而福柯则将“话语”界定为人类一种重要的活动, 而历史文化就是由各种各样的“话语”组构而成。[10]可见, 话语本身就是历史的组成部分和建构历史的力量, 即我们所熟知的那些历史文本都可以将之视为话语, 这些话语又在社会变革进程中, 在构筑新的话语系统的同时, 也建构着社会的变革。由此, 我们可以将由儒学主导的文化与历史系统中那些反映、描述和建构教育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言说方式称之为传统教育话语系统;自1840年以来, 在译介西方教育学说和引进西方教育制度、内容的过程中, 这一话语系统被来自西方的教育知识与言说方式占据了, 转变成为了一个可与西方教育话语对接并作为当前教育话语先导的近代教育话语系统。研究近代中国教育话语的变迁, 大致就是分析从传统教育话语向近代教育话语的转变历程, 以及导致这种转变的社会历史条件与过程。
如果可以借用“教育话语”这一概念, 研究近代中国教育言说方式的变革, 就意味着本文至少要分析, 在近代中国教育变革进程中, 今天我们所阅读和分析的那些表达、阐释近代中国教育事实或者构想中国教育变革的文本, 其言说的方式, 包括概念、方式和方法的使用, 是如何逐步形成的。当然, 就必须分析, 在此之前, 中国人反映、描述作为一种社会关系的教育的话语, 究竟是怎样的, 在此过程中, 究竟那些变化、因素或者偶然性事件, 促成了这种转变, 乃至如何同时建构了近代中国的教育实践, 以及在此之后, 这种转变是如何渗透在教育学术语公共话语之中, 并影响着人们对中国教育的认识的。
按照教育史研究的描述, 19世纪60年代开启近代中国改革进程的洋务运动, 其中议题之一便是教育改革。借助官绅、士子的教育改革言论, 特别是洋务运动后举办诸种新式学堂的实践, 包括新式学堂的建立、传统书院的改造、新式学制的讨论与制定、学术与教学的分科化等, 教育史研究构筑起了一个近代中国教育变革的图景, 并且呈现出一个明显的阐述主线, 即作为社会系统组成部分的教育, 在社会整体转型过程中, 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 逐渐呈现出更多的现代特征 (实际上就是欧美特征) , 最终形成和确立了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教育体系与制度。也就是在这一过程中, 中国教育学科得以产生与发展。教育学的阐述主线则呈现为, 教育学在理论和方法两个主要方面逐步走向科学化, 并且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与此同时, 对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变革的研究, 关注的则是基于不同知识背景的教育思想、理论如何在新旧知识的冲突中产生并影响着中国的教育实践。整体而言, 这种带明显欧美教育话语系统印记的言说方式, 使得教育研究对近现代中国教育系统与制度的或描述性或批判性的叙述, 也就一直处于一种现代化或者说现代性的话语系统之中。
无论如何, 我们还是必须面对这样一个事实, 即主导1840年以来的中国教育变革的思想与知识, 主要是通过译介欧美各国教育状况与教育学说逐步构筑起来的。因此, 表达和阐述当时中国教育问题与现实的话语, 不可避免地有着欧美教育话语的印记;在教育实践领域, 也主要是借助对欧美教育学术与公共话语的阐释, 以学习、借鉴欧美教育模式为特征。因此, 分析近代中国教育话语的变迁, 实际上需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 欧美的教育言说方式是如何借助翻译、解释和传播, 为中国学界和普通民众所接受和熟悉, 成为认识并理解教育事实的知识资源, 甚至教育言说的传统方式也借助西方的知识资源, 被逐渐重新“挖掘”出其现代意义, 得以融合在现代中国的教育学理论与知识系统之中;另一方面, 中国教育领域的研究者与实践者, 又如何借用这些文本的言说方式及其概念、方法, 来反映、影响并建构中国教育实践的。实际上, 这里隐含的一个可能的事实是, 在译介并传播西方教育理论、制度、教育方式、教学组织形态与建构近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教育理论、学说、制度与组织方式之间, 存在着一个互动的进程。试图追寻西方教育发展足迹并由此构筑一个类似于西方经济、社会结构的中国“新”教育的努力, 在很大程度上, 同时混杂着政府的权力意志、无数个知识精英所依据的教育经验与假设、普通民众对置身于其中的教育现实的经济与社会地位诉求, 从而使得这一进程明显地表现为一种有趣的结构:政府更关注成为一个现代国家的教育的制度与组织完善, 知识精英更强调教育的社会理想与个体的价值与责任, 普通民众则只能在被赋予更多教育价值的情况下, 被动地卷入教育的主流与社会的结构之中, 并从传统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激励下, 继续着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努力。
其中, 一个极为复杂的情形是, 由于主要借助来自西方的知识资源, 从明末清初开始译介所谓西学, 到20世纪上半叶大量译介欧美各国教育学说和教育发展状况, 中国近代教育话语的形成, 是一个与语言的新词、新术语革新相伴生的过程, 因此, 其产生的一系列文本, 1910年代前, 都是以新词夹杂于文言的形态呈现的, 1910年后, 则多为白话, 新词得以以更直接的形态呈现出来。在这一过程中, 不可避免, 建构一个有利于教育学自身地位的话语系统, 促使教育学界主要在两个方向上发展, 一是大量翻译介绍欧美教育学和心理学著作, 特别是对那些在当时的主要学习对象——美国教育学著作的翻译和介绍, 几乎成了教育学话语系统建构的主要知识资源, 也成为教育实践主要凭借的资源。另一方面, 通过对中国教育历史的梳理, 开始寻找教育现代变革的合理性依据, 以及在中国教育内部, 寻找一些可以追溯的历史渊源。无论如何, 社会的变革绝不会在一夜之间完成, 因此, 这两个路径, 显然也是当时中国教育发展走上继往开来之路的必然选择。
当然, 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 在很大程度上是西方主导的资本主义经济、社会贸易制度侵蚀全球的过程中在中国的具体体现, 同时, 西方也借助这种具有全球性普世价值的经济形态, 在将中国在内的非西方社会卷入这一洪流的过程中, 也毫无意外地将意识形态、思想文化借助其语言优势带到了非西方世界。那些在西方教育模式下学习的中国新知识分子, 特别是有着在欧美日等西方意识形态主导的国家留学经历的中国知识分子, 凭借其留学期间所获得的教育与知识经验, 着手改造中国的学术和教育体制, 无疑在近代中国社会文化、教育变革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 在这些知识分子群体内部, 却又因不同的价值取向与教育与知识经验, 对西方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国教育改革与实践都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并借助报纸、书刊、杂志和公共或非公共的讲演等活动, 或参与政府的教育改革实验, 影响中国的教育实践, 形塑着近代中国的教育话语。显然, 在近代教育话语的竞争中, 近代知识分子既形塑了近代中国的教育话语, 也借助教育话语的力量, 成为近代中国教育的主导者和受益者。
显然, 社会发展的线索是近代中国教育话语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路。毕竟, 在一个整体历史观依然占据主导的今天, 必须看到, 教育变革乃至教育话语的形成, 是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进程中非常微小的一部分, 即便是福柯将历史解构为人类的社会实践转换为话语过程的历史, 但是, 仍不得不承认, 历史所关注的经济、社会、文化领域等所呈现出来的力量, 还是一种塑造的力量, 即便在很多时候这种力量是一种内在的, 是一种借助个体或者群体的力量, 被描述成一种历史事件、言论的进程。也正因此, 实际上, 近代中国历史进程中两股更为宏大的力量构成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张力与合力。一股力量是西方所代表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及构成这一生产方式的诸多要素, 如大机器生产、市场、消费与贸易、个人主义等, 也包括反对这种席卷全球的生产方式的思想, 如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等, 毫无例外都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变革;另一股力量来自中国5000年的传统, 在抗拒中出现了几次主动或被动的变革的尝试, 最终却不得不以一种空间形式上的转换, 消解了传统的时间维度, 将以古汉语为载体的传统文化, 转换成了以现代汉语 (白话) 为载体的现代中国知识系统, 在中国概念、理念、知识中, 西方知识系统以毫无阻碍的进入方式, 开始在中国知识分子思想中、教育知识中占据主导位置。
参考文献
[1]于述胜.探寻中国教育研究的民族话语[J].当代教育科学, 2004, (23) :6.
[2] (苏) T.M.尼科拉耶娃.话语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的问题[J].梁达, 译.语言学动态, 1979, (2) :22.
[3]黄宏煦.柯特哈德《话语分析导论》述评[J].国外语言学, 1982, (4) :7.
[4]莫旭强.研究语言的语言学—介绍纪尧姆学派关于语言和话语关系的论述[J].现代外语, 1984, (1) :8.
[5][10]李航.话语、权力、作者——福柯后结构主义管窥[J].文学评论, 1987, (4) :138.
[6]刘铁芳.教育学话语的现代性转向与生成[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1998, (5) :38.
[7]项贤明.比较教育:话语与权力[J].高等教育研究, 2002, (3) :95.
例1.“外婆的礼物……”
“对了!礼物呢?我完全记不起,要为你外婆准备一份生日礼物。”
例2.他向床走去,走了两步回过头来问马兰:“对了,有一件事我想问一下,十二年前你给我写信时,为什么不说我们曾经坐在脚手架上。”
例3.“实在不行只能这样了。”于、马二人赞同道,“要不名字可惜了。”
“噢,对了。”于观转移话题,“我们来是为一件别的事想跟你商量商量。马青想入咱们作协。”
在上述这些类例子中,“对了”没有概念性意义,不会对整个句子的真值产生影响。我们认为这类的“对了”是汉语中的话语标记,即标记“对了”后提到的言语信息或者话题是说话人在别人的提醒下或者在没有人提醒的情况下突然想起的。如例1中的“要为你外婆准备一份生日礼物”是说话人受到前一位说话人言语中的“外婆的礼物”而触发的。在例2和例3中,“对了”后面的言语信息都是说话人在没有任何信息触发的情况下,自身主观个人思维过程突然想起的信息。因此,从前后语篇关联性的角度,话语标记“对了”可分为“触发类”和 “突发类”。比如,例1中的“对了”属于“触发类”,例2和例3中的“对了”属于“突发类”。下面,笔者具体谈谈话语标记“对了”的话语功能。
一、提示功能
当谈话进行的时候,会话双方都会有一个假设:对方都会传递出足量的、利于正确解码的信息量。说话人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往往会利用最少的手段传递更多的信息,而听话人也会结合说话人的情态、动作和语境,对说话人有限的言语信息进行解码以尽量准确获取说话人所要传递的信息。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话语标记词“对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话语标记词“对了”的标示功能已经在言语信息或者话题的传递和解读过程中规约化了:说话人可以用它向听话人表明“对了”后面的言语信息或者话题是说话人突然想起的;听话人看到或者听到“对了”的时候也会认为说话人是突然想起“对了”后面的言语信息或者话题的。
例4.聊了一阵子,大伟始终没提钱的事情。王丽丽忍不住了,装作突然想起什么似的:“对了,好像我们结婚前,你借过我家张临六千块是吧?”
在例4中,“对了”隐藏了王丽丽事先就有向大伟询问“你借过我家张临六千块”的念头,让大伟觉得这件事是王丽丽突然想起的。因此,在明示—推理过程中,话语标记“对了”的提示功能使会话参与者更加简单有效地传递和解读信息。
二、话题转换功能
突发类话语标记“对了”具备转换话题功能。转换话题功能的实现,原因在于说话人违反“会话原则”中的“相关原则”和听话人遵循了“会话原则”和“礼貌原则”。突发类话语标记“对了”后面的语篇和其前面的语篇在话题或者信息等方面没有任何联系。它是在说话人在个人主观思维过程中突然闪现出来的。说话人违背“会话原则”,抛开正在谈论的话题,突兀地提出个人主观突然想起的事情。听话人在接收到说话人传递的信息后为了能够将谈话顺利地进行下去,会遵循“会话原则”和“礼貌原则”主动改变谈话话题。
例5.“你们这么跟说,他永远不明白。”白度看不下去了,说:“不如干脆说。是这么回事……噢,对了,还不知道你叫什么呢?你叫什么?”
“唐元豹,元帅的元,豹子的豹。”
在例5中,白度突然想起了还不知道对面这个人的姓名,就在说“是这么回事”的过程中临时询问对方姓名。话语标记“对了”后的语篇和前面的语篇没有任何的联系,只是说话人的个人思维过程中,临时突然闪现的想法。由此可知,话语标记“对了”可以引导一个全新的话题,起到转换话题的作用。
三、话题扩展功能
触发类话语标记“对了”具有话题扩展功能。话题扩展包括话题延伸和信息修补。话题延伸是指话语标记“对了”前面语篇中所涉及的话题或者信息触发了其后面语篇的产生,客观上实现谈话的持续进行。从宏观上讲,话题延伸的过程是一个前后触发,接力传递的过程。
例6.马威越听越觉得不入耳,抓起帽子来说:“父亲,我得去找李子荣,他还等着我吃饭呢。”
“对了,马先生,你还没吃饭哪吧?”温都寡妇问:“我还有块凉牛肉,很好,你吃不吃?”
在例6中,温都寡妇之所以想起问马先生“还没吃饭哪吧”就是因为话语标记“对了”前面的语篇中出现了马威的话“他还等着我吃饭呢”。马威言语中的一个信息成为了温都寡妇的话题。因此,话题延伸的特点是触发点和下一个话题之间是紧密联系的,话题接力的过程是平稳的,利于谈话内容朝深度和广度发展。
信息修补指说话人对话语标记“对了”前面语篇的主题所涉及的信息进行修补。信息修补包括自问自答和陈述补充两种。
例7.梁大牙不敢愤怒只敢委屈,嘟囔着说:“杨司令你可别瞧不起人啊。我这个破玩艺儿可不是寻常的玩艺儿,这叫什么来着?……哦对了,叫晒箱。这还是我自己发明的呢。”
例8.致庸站起,客气地吩咐道:“曹掌柜,明日就是我大哥的三七,你现在就让人告诉我四哥达庆,还有众位本家股东,元家、水家的掌柜,对了,还有咱们‘老朋友’达盛昌,明天午时三刻,一起到这里来,领他们的银子!”
例7属于自问自答式信息修补,例8则属于陈述补充式信息修补。自问自答式信息修补的触发点是自己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说话人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突然想到了问题的答案。陈述补充式信息修补的触发点是话语标记“对了”前面语篇中出现的各项。说话人通过列举出来的各项突然意识到相关信息的缺失,随即进行信息修补。
总体上说,话语标记“对了”是句法结构“对+了”演变凝固而成的。它在人们的交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说话人可以用它明示听话人其言语信息或者话题的隐含义,听话人可以通过推理明白说话人的真实意图和目的。话语标记词“对了”的三种功能的地位是不同的。提示功能是话语标记词“对了”的核心功能,话题转换功能和话题扩展功能则是在核心功能的基础上,总结归纳话语标记“对了”后面的语篇和其前面的语篇或者语境的关系而形成的。核心功能并存于话题转换功能和话题扩展功能中,但话题转换功能和话题扩展功能是相互排斥的。
参考文献:
[1]姜向荣.话语标记“对了”的篇章衔接功能[J].德州学院学报,2008(1).
[2]吉益民.“对了”的词汇化和语用化[J].宁夏大学学报,2012(5).
[3]刘炎.话语标记语“对了”[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5).
[4]李艳.“对”类标记词及其叠连用法的话语功能分析[J].暨南学报,2010(4).
[5]罗燕玲.句首“对了”的功能类型及其虚化轨迹[J].宁夏大学学报,2010(2).
3.因为有你,我的世界才会如此完美,爱你是我唯一的理由!iloveyou!吻你!每夜枕着你的名字入睡!
4.生活因你而改变,人生因你而改变,情绪因你而改变,不变的是我爱你。
5.一见钟情是你我的缘份,距离却是你我的阻碍。你我之间能否演预出一场动人的童话?我期待着美丽的结局。
6.我想我真的不够爱你!在你离开的那一刻已开始想你,因为有你让我掀起一片爱的涟漪!当每个人都以不屑的眼光冷漠你的时候,别忘了,我在乎你!
7.不需要太多,只要你抛开一切,说一句我爱你。我等的太久了,感觉好累好累。但......我等你。
8.生活给我出了个难题,送给我这么可爱的你,我该怎么庆祝?生活也给你出了个难题,送给你这么忠诚的我,你该如何解决?
9.见到你不想你,想你又见不到!请相信我,爱你。
10.但愿你的眼睛,只看得到笑容,但愿你流下每一滴泪,都让人感动,但愿你以后每一场梦,不再一场空!
11.被爱是很幸福的,但我愿你幸福一生!
12.不敢说我会等你一辈子,因为我没有几个四年可以去耗费。但相信我会爱你一辈子,因为你给我的没有人能再给我。
13.但愿你的眼睛,只看得到笑容,但愿你流下每一滴泪,都让人感动,但愿你以后每一场梦,都让人感动!
14.亲爱的多保重身体,要知道远方的我在时刻惦记着你,爱我就要好好爱惜你自己!
15.每一天都在变,不变的是我对你的感情和一颗永远爱你的心!
17.你在的时候,你是一切;你不在的时候,一切是你。吾爱永恒!18.宝贝我爱你,我不在的时候照顾好自己;无论有多远,我一定要回来和你在一起。
范文网【】
19.爱你就是爱自己,爱自己就是爱你~~~因为你我本是一体~~~!
20.总想拥有你的一切,或许我是为你而也生。也许我也是为了你而死!
21.我爱你就象你爱我一样,我心中的你就象你心中的我一样,我爱你的方式就象你爱我的一样。
22.窗外月光如水,我的心也如水,但如钱塘江大潮般汹涌不绝!you are in myheart,everyday!
23.我时刻在想你,没有你我吃不下饭,睡不好觉,你在哪里!
24.你知道第一次,你给我的感觉,让我不知不觉得爱上了你,爱给了我......不,是你给了我那初恋触电的感觉......25.投入需要勇气,可一旦投入很难回头。好好工作,好好想我,不要没有信息,不要没有思念。
26.你走了,在我心里丢下一颗种子,我用孤独灌溉它,终于它发芽了。开花,结果,几乎一瞬间,我将果实剥开,发现果核上刻着“我爱你”
2、弹奏出时代的最强音符,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那就是您,我的祖**亲,我高唱颂歌祝福您!
3、祖国是我们心中的灯塔,照亮我们前进的步伐;祖国是我们自信的源头,赋予我们无穷的力量。
4、神州奋起,国家繁荣;山河壮丽,岁月峥嵘;江山不老,祖国常春!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繁荣昌盛!
5、祖国,您让我们挺起腰杆,我们为您添砖加瓦。
6、共和国六十显青春,大中华万年驻辉煌。
7、神州大地繁花似锦,祖国长空乐曲如潮。在这美好日子里,我们最真诚地祝福:祖国繁荣昌盛!
8、我在祖国怀里成长,祖国在我心中扎根。
9、以智慧为笔,以汗水为墨,在时间的画卷上记录赤子情深,在历史的苍穹下书写中国腾飞。
10、祖国是东方的明珠,是亚洲腾飞的巨龙,是地平线上初升的太阳;祖国在你心中,在我心中,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11、我以我心爱祖国,我以我行报祖国。
2) 年年生日,岁岁平安。愿心情如夏日玫瑰,绽放出快乐幸福美满!
3) 这是快乐分享的时刻,是思念好友的时刻,是美梦成真的时刻。祝你新年快乐,佳节如意!
4) 三伏近,夏至到,天气带湿又热燥;注穿衣,防暑邪,饮食调养很重要;晚睡早起顺其然,居室舒适凉宽阔;游泳防暑又健身,养成习惯坚持好;生活品质有提高,工作顺心效率高。
5) 夏日炎炎,骄阳似火;多晒太阳,恐有不妥;紫外线强,皮肤易伤;防晒遮阳,十分重要;养生之道,细微着手;确保肌肤,美丽健康!
6) 工作没有领导不行,电视没有广告不行,消费没有钞票不行,炒股没有胆量不行,这些其实都没什么,关键是冬天到了,没祝福你就绝对不行。记得添衣保暖哦
7) 生活要美好,环保很重要。多份爱之心,责任不可少。齐心力量大,人人要记牢。不为自己想,想到后代要。地球寿命长,子孙乐逍遥。只要做到了,地球才更好!
8)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醒来惊觉不是梦眉间皱纹又一重.在你生日的这一天,只希望你能快乐健康美丽生日快乐
9) 有阳光照耀的地方就有我默默的祝福,当月光洒向地球的时候就有我默默的祈祷,当流星划过的刹那我许了个愿:祝你平安健康,元旦快乐!
10) 夏季雨量多,造成灾害多,上班路途中,远离大水坑,下班路途中,小心刮大风。温馨提示:夏季雨量大,记得出门带把伞。
11) 愿你是清新的海风,鼓起白色的船帆;愿你是坚固的大船,剪开蓝色的波澜。生活的海在你前方微笑,望你乘风破浪,将彩色的人生拥抱,祝你聪明上进!生日快乐!
12) 当晚,众包子追杀粽子,现在谁都知道:绿皮的是卧底!一伙粽子都被赶到墙角,扁得丢盔卸甲头破血流,众包子都打累了,才听到其中一个喊:兄弟们别打了,自己人自己人,我就是发了霉被铺里开除的那个啊。
13) 转动幸运大转盘,转来健康平安,乐享人生;转来吉祥好运,鸿运当头;转走晦气忧烦,神清气爽;转走伤悲苦痛,幸福快乐。反转日,愿君好运!
14) 别动!你已被祝福包围,马上放下烦恼,向快乐投降,你所有的忧愁,将被全部没收,并判你幸福一百年,流放到开心岛,由好运监督执行!
15) 新年之际,给你拜年了!祝你一家和和睦睦,一年开开心心,一生快快乐乐,一世平平安安,天天精神百倍,月月喜气扬扬,年年财源广进。新年快乐!
16) .夏至到,天气热,夏季养生四原则:健脾除湿数第一,注意消暑又清热;补养肺肾很重要,冬病夏治真不错;大家都来学养生,身体健康更快活。
17) 约一缕清风求上天保佑你的父亲健康快乐!是他的辛劳才有了现在的你,也得以让我因有你而感到世界的美好。
18) 夏至到易疲劳,晚睡早起要记牢,慢散步,多吃苦,清淡食,防中暑,多饮水,调体温,心平静,除烦闷,炎炎夏日有分寸,日日舒来事事顺。
19) 携着春的祝福,裹着情的温馨,我们把一份开心一份欣喜送给特别日子里特别的您:祝生日快乐,健康幸福!
关键词:话语冲突,附加性话语,人际缓和效用,话语分析
冲突, 对立, 威胁, 缓和, 和谐是人际交往中普遍碰到的现象。要想让人际关系顺利地进行下去, 必须要化解它们, 将负面的转为中立或正面。化解冲突, 实现语言顺利的交流, 是我们日常交际的最终目的和永恒主题, 这也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有利于交际的顺利进行, 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从而成功实现交际目的, 也能使得社会变得更美好和谐。根据GRICE的合作原则理论, 他提出交际的目的在于传递信息或获取信息, 因此听话人总希望说话人能够提供所期待的相关信息。尽管如此, 在我们平时的交际中, 由于各种原因或受制于各种语境, 说话者可能会附加一些额外信息或附加性话语。虽然从句法角度或听话人的信息需求来看, 附加信息是多余的或者可有可无的信息, 但从语用角度和礼貌原则的角度来看, 附加信息的出现并非多余或可有可无, 相反, 它是有必要且不可缺少的, 在交际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 在言语交际中有其积极的用语功能, 特别是在冲突语境下, 它起到了缓解人际关系的作用。
1 话语冲突语境
1.1 冲突性话语
交际双方在对话, 访谈等言语交际过程中, 因为对某事持有不同观点, 立场等往往会导致争论, 反驳甚至是争吵等冲突对抗的言语事件或言语行为。这里的“争论”“反驳”“争吵”等冲突性言语就被称为“冲突性话语”。“不相容”和“对立”是冲突性话语的典型特征。从Barki和Hartwick (2004) 的研究中, 我们总结出冲突具有三大特性:1) 负面性;2) 分歧性或排斥性;3) 干预性。它们三个特征之间也会彼此影响。
1.2 冲突性话语的两种效应
交际双方在言谈中一方对另一方的指责, 批评, 否认, 质问等可能会引起另一方的冲突回应, 这种冲突性回应话语也称之为冲突性话语。Eisenberg和Garvey (1981) 认为反对, 异议等可以针对某一行为, 请求, 断言等, 并引发听话人的对立性回应。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冲突性话语源自于争论, 异议, 批评, 争吵, 责备, 质问等言语行为, 一般是属于说话人和听话人在认识, 情感, 态度等方面的差异或者对立。听话人根据说话人的回应可以采取以下两种回应措施:
第一, 听话人做出反对, 反驳性回应, 即出现冲突性回应。这种情况下会加剧双方的对立, 如出现观点, 见解等的不同, 或引起抱怨, 愤怒, 不满等负面情绪, 影响人际关系的和谐。这对于人际关系来说属于冲突性话语的负面语用效应。但是冲突性话语也能改善并提升人际关系, 或因冲突消解后加深交际双方的关系情谊等, 这属于冲突性话语产生的正面语用效应。但是一般情况下, 前一种冲突性话语产生的负面效应比后一种产生的正面效应更常见。
第二:听话人做出表示妥协, 接受, 甚至是认可等, 这种情况属于缓和性话语或回避对方的冲突性话语。这有利于弱化双方的言辞冲突对抗, 从而缓解对立对抗情绪。我们可以把这种情况视为冲突性话语引发的一种正面效应。
2 附加性话语
通过GRICE的合作原则理论, 我们可以得出, 说话者和听话者双方的交际目的在于传递信息或者是获取信息, 因此听话者总不可避免地会期待说话者能够提供其所期待的相关信息.尽管如此, 在日常的言语对话交际中, 这种期待并不能都如期而至, 往往会出现一些情况不如我们所愿。
例如以下2个例子:
(1) 杨澜:你的责任感体现在什么方面呢?
陈可辛:我的责任感体现在你们看不到的地方。
杨澜:那你为什么还不娶她呢?
陈可辛:我们的关系, 跟结了婚是没有分别的。我个人觉得, 这个我个人觉得, 我也征求她的意见, 要是她觉得有分别, 我们已经结婚了, 。。。我觉得那些事情是极不浪漫的。
<杨谰对话热点人物:杨澜访谈录>
(2) 周瑞家的又问姥姥道:"今日还是路过, 还是特来的?"
刘姥姥便说:"原来特来瞧瞧嫂子;二则也请请姑太太的安.若可以领我见一见更好, 若不能, 就借重嫂子转致谢意罢了."
<红楼梦第六回宝玉初试云雨情,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 以上划线部分的信息是除了主体必要提供的必要信息之外的附加的信息, 也可以被认为是多余的, 可有可无的信息。因为它超出了对方心里所期待获得的信息。在例 (1) 中陈可辛的附加信息起着辅助说明的作用, 目的是向对方进一步阐明自己的原因, 给观众一种合理可靠的感觉, 从而在观众及对方面前留下一种踏实可靠的形象, 进而构建了其自身的正面积极形象, 维护了其正面积极的面子。在例 (2) 的划线部分是刘姥姥补充的附加性话语, 乍一看好像回答过于累赘, 有点啰嗦, 可以省去, 实际上其附加信息很真确地表达了刘姥姥想进荣国府生活的迫切真实意图。如果省去这一部分附加刑话语, 刘姥姥的真实意图就无法表达出来。从以上两个例子我们可以得出, 附加性话语是在言语交际中, 说话人为顺应当时的各种语境因素 (包括心理语境, 社交语境以及交际双方提供的信息等) , 维护自身形象或者婉转表达自身想法而采用的一种语用策略, 这种语言策略有助于交际的顺利进行。
根据GRICE的观点, 言语交际是一种有特定目的的言语行为, 为了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 我们必须要遵守一些规则。据此GRICE提出了合作原则理论, 在他的合作原则理论中, 他提出了数量准则, 质量准则, 关系准则以及方式准则。这些准则可以解释交谈的目的, 意图或者方向, 违背了其中一个准则即会使得交际无法顺利进行。在其中的数量准则中, 它包括两个方面: (1) 所说的话应该满足交际所需的信息量 (2) 所说的话不应超出交际需求量。根据GRICE的数量原则, 我们可以推出提供多余或者过量信息会导致违反GRICE的数量原则。但是GRICE同时也提出, 在某些特定情况下, 有时即使说话人很清楚他自己违反了数量准则, 但他仍然可以被听话人所理解, 因为他遵守了合作原则。例如:
John:I've got my hands full here at the moment.Could you open the window for me?It is a bit stuffy here. (Edmonson 1981:123)
从对话中我们可以分析出, 划线部分属于添加的额外信息, 可有可无, 严格意义上, 它违反了GRICE在合作原则中提出的四个原则之一, 也就是数量准则。但是, 此处附加的信息却能成功传递交际意图, 能够使听话者理解并去按照说话者所要求的去做。因为它遵守了利奇礼貌原则的慷慨原则, 从而在另一方面遵守并体现了合作原则。
再例如:《泰坦尼克号》中LUCY和MR .ISMAY之间的一段对话:
Lady: Hey, who thought of the name Titanic? Was it you, Bruce? (Bruce is Mr Ismay)
Mr Ismay: Yes, actually. I wanted to convey sheer size, and size means stability, luxury and above all, strength.
Lucy: Do you know of Mr Freud, Mr Ismay? His ideas about the male preoccupation with size might be of particular interest to you.
Mr Ismay: Freud, who is he?Is he a passenger?
通过阅读以上对话, 我们不难发现两个划线部分属于说话者自己附加的额外信息, TITANIC本意为巨大的或者强壮的, 但是MR ISMAY却反复的强调且解释这个词的意思, 他的意图我们不难发现是为了展示炫耀自己的博学多才。尽管如此, LUCY并不买他的帐, 反而嘲讽MR ISMAY故意卖弄学问, 并且引用FREUD的书希望他去看看关于“SIZE”的书的解释。可笑的是MR ISMAY不仅不知道DR FREUD是谁, 而且还补充问了一句是不是这艘船上的客人, 这句话很明显将其故意卖弄学问, 不懂装懂的一面暴露出来。LUCY故意以婉转的方式, 实则是讽刺揭露MR ISMAY, 学识肤浅, 不懂装懂的本性, 虽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方式准则, 但是观众也能理解, 且能起到一定的言语交际的效果。因此, 在此对话中, 附加性话语或过量信息主要是说话者为了自圆其说而采用的一种交际手段。
通过以上分析及描述,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附加性话语或附加信息在言语交际中并不是多余, 可有可无的信息。相反, 它在促进交际的顺利进行, 缓和冲突, 润滑人际关系, 转移话题等等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3 冲突语境下附加性话语的人际缓和效用体现
3.1 缓解人际冲突
由于种种原因, 在言语交际中, 冲突和对抗时有发生且不可避免。这种言语交际往往会造成尴尬或者不和谐的氛围或局面, 甚至会严重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甚至会使会话中断。所以附加信息的使用就是交际者经常用到的策略。
女:打人还不算事儿?
男:咋不是事儿?屁事儿。自古以来清官难断家务事, 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 谁能给谁断的清呢?
《 实话实说——让暴力远离家庭 (2004, 12, 01) 》
在上例中, 男人并不认为打女人是什么很严重的事情, 而认为是屁大一点事儿, 很明显, 这样会对女人的面子构成直接的威胁甚至伤害。但是男人补充提供的划线部分的附加信息对主体信息进行了一定的信息补充, 虽然意思上没有太大的关联, 可说可不说, 但是这句话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前面说的那句话的威胁和不礼貌, 同时加强其说服力。因此, 此处的附加的额外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对女人面子威胁, 顺应了言语交际的礼貌原则, 从而缓解了冲突, 使得会话得以顺利进行。反之, 如果附加信息不被提供, 至少会造成三种后果:一是男人因说“屁事儿”这句脏话, 个人的积极面子及其形象难以维护;二是女人因男人的脏话而面子受到严重威胁甚至心灵受到伤害;三是双方言语交际会因此充满矛盾与冲突, 甚至会发展到中断与失败, 从而两人感情受到影响。
3.2 维护人际和谐, 避免交际尴尬
主持人: 您觉得在我们现场有没有可疑的人?
曹芝刚:还没看出来呢。秃头那个。开个玩笑。
《实话实说》谁来抓小偷, 央视国际 (2005年7月13日)
通过以上例子, 我们不难找出“开个玩笑”是属于曹君的附加性话语, 这一句附加信息虽看似可有可无, 实则有缓解并避免交际的尴尬的作用, 从而维护并促进了交际的顺利进行。曹君的身份是警察, 如果他认为谁可疑, 谁就很有可能是贼。所以, 曹君说秃头的那个人可疑, 那么秃头就有可能会成为重点怀疑对象, 进而会造成那个秃头的面子及人身威胁, 引起听话者或者听众的尴尬。因此, 曹君的附加信息“开个玩笑”可以化严肃为幽默, 缓解现场紧张尴尬的气氛, 同时这一信息也顺应了社交礼貌原则, 有利于对话的顺利进行, 同时曹君的机智幽默的积极形象也在观众面前展示出来, 不仅维护了其正面积极形象而且保证了交际的顺利完成。
3.3 促进交际, 话题重心转移
在各个不同的语境中, 为了达到某种交际的目的, 说话者可以通过添加附加信息从而引入新的话题, 这样使得话题重心从一个方面转移到另一个方面, 从而成功达到交际意图。但是要注意这并不是单纯的我们所认为的话题转移。
史国利:我在出发之前, 那时候我已经51 岁了, 我可以扛一袋水泥上到7楼。
主持人:天啊!那一袋水泥有多重?
史国利:100斤, 一袋沙子100斤, 因为我做的建筑活。
主持人:您在打工的时候就找一些体力活来做, 是吗?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找出划线部分是属于附性话语。史君的附加性话语一方面构建了一种诚实坦率的积极的正面形象, 另外一方面也成功引入了新的话题重心, 即:话题的中心由和身体体力及锻炼方面转移到了建筑工作方面上来。从而成功地将主持人在下一个问话中转移到问体力活相关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 史君的附加信息使话题重心转移, 促进了交际的顺利进行, 在一定程度上也顺应了社交礼貌原则, 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根据以上分析研究可以总结得出以下结论:冲突性话语语境下的“附加信息”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多余的信息。本质上它可以被看成是一种语用顺应现象, 是在特定语境中, 说话者为了能够顺应语境而做出的语言策略选择;附加性话并不是无关, 无用的信息, 而是与听话者的交际目的戚戚相关的。附加性话语的语用功能可以归纳如下:首先, 附加信息有助于个人形象及身份的构建, 可以加强说话者正面信息, 构建积极的个人形象或者补充侧面信息, 从而使会话得以顺利进行。其次, 附加信息有利于避免交际尴尬, 模糊威胁人面子的信息, 确保交际的和谐。最后, 附加信息可以转移话题重心, 使得交际顺利进行。
4 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 附加性话语在话语冲突语境下的缓和作用主要表现在缓解人际冲突, 润滑人际关系, 避免尴尬, 避免冲突对抗等等。文章中出现的附加性话语有时和对方所说话语没有多大关系, 起到转移话题或幽默效果, 要么就是用一些口语附加词起到缓解冲突的效果。目前在话语冲突语境下的附加性话语人际缓和效用的研究不多, 本文只是从一个比较宏观的角度来分析加以说明阐述分析。
参考文献
[1]冉永平.语言现象与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2]李成团.应答语中“附加信息”的语用功能探索[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8, 19 (3) .
[3]朱晓琴.《疯狂主妇》中夫妻间冲突话语的语用分析[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 32 (1) .
[4]冉永平.冲突性话语的语用学研究概述[J].外语教学, 2010, 31 (1) .
[5]杨晓梅.家庭成员冲突性话语的语用学分析[J].考试周刊, 2011 (76) .
最近一直在关注江湖上轰轰烈烈的白韩之争,一开始是韩寒挑事儿,一个回合就把白烨拍出了网络,白老大不甘心失败,将阵地转移到他熟悉的传统媒体,继续组织反攻,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卷了进来,照此趋势下去,极有可能搞成—次改朝换代的文化运动。
有人说,这是两代人的斗争,或者草根和精英的斗争,或者文坛的当权派和造反派的斗争。说的都没错,不过我会提供一种更技术性的视角:白韩之争现在看来还停留在两种话语系统的斗争。只要稍微分析一下,你就会发现,白方根本没有进入实质性的论战,而从头至尾都在揪着韩寒的表达方式不放,在他们看来,文章里只要出现“屁、装X”等字眼,直接就可以判定为有罪了。当然,这也可以看成是白方的策略,因为讲道理实在讲不过,只能先占个道德制高点。
韩寒的话语系统是网络化的,在这个系统里,很多貌{以严重的词其实和原意差距特大,比如,贱、流氓、淫荡可以用来表达亲密无间的情绪;裸体跪求并不是真的要裸体跪求;屁只是轻微的贬义词,基本等同于姑娘撒娇时候用的“你真坏”……但是,对于脱离现代生活、刚刚进入网络界的白烨们,这绝对属于污言秽语、十恶不赦,多看一眼,都会玷污了纯洁的文学的心灵。在他们的话语系统里,《文坛是个屁,谁都别装X》应该这么表述:《文坛宛若虚无,谁都别自以为是》。王朔刚出道的时候,不就被人说成流氓文学吗?多少年过去了,文坛一点没进步啊。
所以,话语系统是横亘在两方之间宿命的鸿沟,白韩之争变成了毫无技术含量的辩论,连一般的论坛口水战都不如,因为根本打不到一起去,以至于韩寒百无聊赖,只好左右手互博,自己写文章骂自己。
【祝福的话语】推荐阅读:
表达祝福的话语09-08
祝福家庭的话语09-18
小朋友生病的祝福话语07-20
重阳节祝福老人的暖心话语07-17
光棍节快乐祝福话语40句06-05
升学宴祝福语简短话语07-04
感恩节祝福话语50句09-27
光棍节祝福话语汇总(通用50句)06-22
关于儿童节快乐祝福话语30句07-16
雷锋的话语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