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的作用 说课稿

2024-06-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意识的作用 说课稿(精选8篇)

意识的作用 说课稿 篇1

时间:2012、3、16星期五上午第二节 地点:高二(8)

授课人:瞿永红

教学内容分析 课标要求

本框题教学内容是依据新课标2.4规定的“阐述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意义”和2.5规定的“解析客观规律可以认识和掌握的事例,印证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把握客观规律“的要求。教材分析

共三目。第一目和第二目讲意识的能动作用。第一目,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和自主选择性,这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条件。第二目,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表现在人的意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还表现在人的意识对人身体心理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要正确发挥意识的作用,就得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第三目主讲什么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以及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教学重点:意识的能动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教学难点:怎样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学情分析

本节课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高二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积累了较多的事例。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会生活处处有哲学。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懂得意识的能动作用;理解人的意识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有着根本的区别;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含义、意义和要求。

能力目标

结合社会和学生身边的事例,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重视精神文明的建设。自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反对唯心主义和在规律面前无所作为的错误思想。

教学策略方法

课前要求:预习教材,提炼知识点,找出重点、难点和疑点。

收集体现意识能动性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事例,并简单分析。

课上要求:通过创设情景,分组讨论,答疑解惑,获得真知。课后要求:哲学回归生活,践行体验。

教学活动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物质。这是否就意味着人类的意识在客观事物和规律面前俯首称臣,束手无策吗?西方有位哲人说过,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那么,意识有什么作用?怎样才能正确发挥意识的作用呢?

自主学习

1、请同学们提炼本课的知识点,找出重点、难点和疑点。

2、收集体现意识能动性的事例,并简单分析。

⑴ 人的意识为什可以认识世界?

⑵人的意识活动和动物的本能活动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⑶人的意识可以直接改变物质状态吗?如果不能,是什么联系了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人类是怎样改造客观世界的?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⑷中医说:恐伤肾,怒伤肝,思伤脾,喜伤心。这说明什么呢?对你有什么启示? ⑸用实例说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

情境创设,探究问题

情景1 黑猩猩的灭火方式和人类的灭火方法

目的:人的意识活动具有计划性、目的性、创造性和自主选择性。它与动物本能的生存活动具有本质的区别。

情景2 先有石头还是先有石头的观念,先有电脑还是先有电脑的设计?这说明人可以创造自然界没有的东西。那么意识在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是怎样发挥作用的? 目的: 意识通过指导实践改造世界。不同性质的意识指导下的实践产生的结果不同。

情景3 2008年“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组委会把一项特别奖授予了全体中国人。组委会认为,2008年,中国人承受了太多的悲伤和喜悦,抗击暴风雪,抗震救灾,举办奥运,神七翟志刚太空漫步等事件,都体现了中国人的坚韧、勇敢和智慧。

目的:重视精神的力量,培养高昂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情景4 白银城市经济转型的思路设计

目的: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课堂小结

作业 成才之路 板书设计

二、意识的作业

(一)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和自主选择性

2、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结论:世界时可知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工具,没有不可认识的工具

(二)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

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1)正确意识指导下的实践,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2)错误意识指导下的实践,阻碍事物的发展

2、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1、含义

2、意义

3、要求

《意识的作用》学案

一、预习教材提炼本课的知识点,找出重点、难点和疑点。

(一)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1、意识活动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结论:世界时可知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工具,没有不可认识的工具

自主提升:意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本质规律的正确认识吗?

(二)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

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__________.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的改造世界,是通过__________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这是意识的反作用。

2、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_______和_________作用.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又对生理过程有着能动的反作用。

启发:重视意识的作用,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

自主提升:意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都能促进事物的发展。对吗?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1、含义: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___________,从_____________的事实出发,进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_________,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南。

2、意义

(1)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_____________(2)是我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要求

(1)要求我们充分发挥____________不断_______、_________ 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要把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3)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_______________,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启发:尊重客观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

自主提升: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意识的反作用。

二、收集事例,并简单分析。

⑴ 人的意识为什可以认识世界?

⑵人的意识活动和动物的本能活动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⑶人的意识可以直接改变物质状态吗?如果不能,是什么联系了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人类是怎样改造客观世界的?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⑷中医说:恐伤肾,怒伤肝,思伤脾,喜伤心。这说明什么呢?对你有什么启示? ⑸用实例说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我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意识的作用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简析。

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内容标准有10个一级主题,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三章第一节《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虽然编排在第6个主题“动物的运动和行为”下,但是本节内容与第3个主题“生物与环境”和第8个主题“生物多样性”密切相关。本章节站在生物圈的高度,对动物的作用进行概括,在整套教材中也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本章节的学习离不开第一单元中生态系统相关知识的铺垫,同时又为第六单元中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奠定基础。人教版生物学教材的编写突出了人与生物圈的关系,本节课对于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生物圈是一个统一整体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节内容看起来知识点很少,主要是动物能维持生态平衡,能促进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三个作用,但是教学素材很多,何以取舍,给老师留有很多发挥的余地,能充分体现教师教学的独特性。

(二)学情分析。

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以及保护生态平衡的意义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而且很多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具有较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此为基础,联系生活实际,精心设计资料分析、问题讨论、图表设计、角色扮演等活动,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爱护动物的情感共鸣,从而使学生对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形成理性和概括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方面

能举例说出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

2. 能力方面

通过资料分析、图表设计等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比较、归纳的能力;通过问题讨论、出谋划策等活动,培养学生表达、交流的能力;通过音像、图片资料的享用,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通过问题分析,辨证地认识动物与人类的益害关系;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员的观点,激发学生关注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参与意识。

(四)教学的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三个作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确立的依据:教材条理清晰,对动物在自然界中的这三个作用进行了描述,版块分明。第一部分“在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中,提供的资料和设计的讨论题比较凌乱,缺乏逻辑性,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所以我对资料和问题进行了重新选择或重新组合。在第二部分“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文字的表述显得单调苍白,我设计了一个活动,让学生把文字转变成图表,使学习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加深理解。第三部分“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教材上提供了图片,但是录像资料更生动活泼,更能满足学生的视觉享受,所以我选用了教材配套的录像。

2. 教学难点

理解动物在生态平衡中的作用;辩证地认识动物与人类的益害关系。确立的依据:这两个难点在知识的分类中属于概括性知识,“是把各种事实、现象以及观念组织起来的知识,它集合了大量的具体事实,描述了这些具体事实之间的关系,经过一定的科学思维方式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抽象知识”。生态平衡是比较抽象和复杂的知识,在教学设计中我通过资料分析、问题讨论、出谋划策、整理归纳等几个连续的步骤,引导学生逐步深入,自主得出结论;在怎样正确对待动物的益害问题方面,在问题讨论的基础上,播放相关录像《动物危害植物》,引发学生的矛盾心理,鼓励学生展开进一步的质疑和思考,对动物对人类的益处与害处形成综合的认识,并能进行理性的决策。

二、教法和学法

我认为,“教”和“学”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发展,帮助学生建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生物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三个理念:面对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我在本节内容教学设计中也有所体现:(1)引导并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动物能维持生态平衡”的教学中,给学生创设情境,提供资料,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鼓励学生自己思考、推理,让学生主动探究。(2)面对全体学生:资料分析、问题讨论等活动可以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使每位学生都有表达和交流的机会,在“合作”中体会乐趣。但是小组讨论往往会流于形式,空洞的说理只会形成肤浅的认识,我想采用学案的形式,对学习的内容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让学生不仅可以说说,而且可以写写画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突出学习的“自主”性。(3)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人类对动物的认识过程也是科学与技术发展的过程,选用的素材中有很多人类对麻雀、狼、害虫等动物的态度转变的例子,启发学生辩证地看待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在学习中有效地落实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STS)的教育,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三、教学程序

(一)导入。

在导入部分列举作家对春天的两种描述,一种是热闹非凡、生机勃勃的,另一种是美国科普作家蕾切尔·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中的一段,形成鲜明的对比,利用文学的感染力激发学生关注生活、珍爱动物的情感体验。让学生选择喜爱的春天,他们会选择有动物活跃的春天,因为动物是人类的朋友,缺少了它们,人类的生活将变得单调、寂寞。但是动物的作用不仅仅是这些,那么动物在自然界中有哪些作用呢?这就提出了要探究的问题。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能说出一些,但是肯定不够系统或者理解不够深刻,教师在展开教学时要尊重学生的经历,好好运用新旧知识的迁移。

(二)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这是第一个知识点,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安排了四个连续的学生活动。

1. 资料分析

资料一:麻雀啄食和糟蹋农作物,曾被列为主要的害鸟。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开展了“剿灭麻雀”的运动。可是现在专家发出了“保护麻雀”的呼吁,这是为什么?

资料二:呼伦贝尔草原是我国最大的牧业基地。过去那里有许多狼,对牧业的发展构成严重的威胁。为了保护人畜的安全,当地牧民组织了大规模的猎捕狼的活动。但随后野兔却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野兔和牛羊争食牧草,加速了草场的退化。想一想,野兔的数量会不会无限增加?为什么?

请你选择其中一个资料,列举该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用食物链或食物网表示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并根据你的图解解释上述问题。

此处选用的资料,是人类对所谓害鸟、害兽态度变化的经典事实,让学生针对自己画出来的具体的食物链,分析各种生物数量的消长关系,知道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处于动态变换之中,对生态平衡形成感性的认识。

2. 问题讨论

以往人们习惯把对人类有益的动物成为益鸟、益兽,加以保护,而把对侵犯人类利益的动物称为害鸟、害兽,不断地猎杀。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在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这个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人类错误的行为进行反思。此处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开展,利用学生的差异性,让不同的观点碰撞,从而形成比较统一的认识。小组讨论不能流于形式,问题过于简单,或者只有唯一答案的讨论,就没有意义,教师预设的讨论题一定要能生成多样的答案,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学会辨别,学会采纳或否决。

3. 整理归纳

通过前面的分析和讨论,结合图片“跷跷板”(生态平衡示意图),你得到什么启示?(你认为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动物有什么作用?)

在资料分析和问题讨论的基础上,给学生一个缓冲思维的过程,结合“跷跷板”的图片,整理思路,自主归纳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4. 出谋划策

(1) 2001年9月,重庆壁山古老城遭受了罕见的蝗虫灾害,铺天盖地的蝗虫像收割机一样把当地近千亩的农田和果树林蚕食得面目全非。请你出谋划策,帮助古老城和其他相邻地区躲过蝗灾。

(2)美国阿拉斯加的涅利钦自然保护区,保护着4000多头鹿。为了使鹿的数量进一步增多,人们把鹿的天敌———狼消灭得一干二净,鹿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10年以后,鹿群的总头数猛增到42000余头,鹿群吃掉了牧场上的草,破坏了整个鹿苑的植被,鹿因缺少食物开始大量死亡,出现濒临灭绝的危机。如果你是一名生态学家,你会给出什么建议?

此处模拟决策的活动,既是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又能激发学生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这连续的四个活动,遵循儿童认知规律,层层深入,同时也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地开展学习。

(三)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在生态平衡中我们强调的是植物和动物,即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但是生态系统中还有别的成分———分解者,即细菌和真菌,非生物因素如阳光、空气、水等。那么在生态系统中它们是怎样密切联系的呢?学生回答。

请你用图表的形式描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将文字转化为图表来学习,能使知识要点一目了然,形象、直观,便于理解,易于记忆,能简捷地展现完整的知识结构,有助于培养和发展想象、联想、推理能力,开发智能。但是对学生来说,也有一定的难度,可以示以范例,给予铺垫,鼓励学生勇于创新。

选派两位学生展示自己的图解。

提问:如果没有动物,这一过程会受到影响吗?可见,动物有什么作用?

这个问题是承上启下的,如果没有动物,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在短时间内还能继续,只不过植物的分解过程,物质循环的速度会减慢,所以说,动物能“促进”物质循环。但是时间长了,也会影响植物的生活,因为很多植物的繁殖离不开动物,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知识点。

(四)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本知识点不是难点,可先让学生举例,挖掘生活、经验中的学习资源。然后播放录像《动物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形象生动的影片可加深学生的体验。补充渡渡鸟和大颅榄树的故事(印度洋毛里求斯岛上,渡渡鸟曾是当地的国鸟,由于肉质鲜美被人类猎杀,于300年前灭绝,后来岛上的大颅榄树的种子不再发芽,生物学家发现,原来只有渡渡鸟吃大颅榄树的果实,大颅榄树种子外坚硬的外壳在渡渡鸟胃中消化后才能发芽),让学生介绍,如果学生不知道,就由老师介绍,同时链接相关网页,让学生了解网络学习的快捷方便。

动物并不总是那么讨人喜欢,比如下面录像中的动物就让人类很头痛。播放录像《动物危害植物》,以往遇到这样的情况,人们是怎样应对的?(使用杀虫剂。)杀虫剂的使用带来什么后果?(寂静的春天)惨痛的经验教训给人类带来怎样的启示?怎样寻求更合理的解决办法?(生物防治)什么是生物防治?(P47科学·技术·社会)

本环节的设计旨在渗透STS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辩证地看待动物与人类的益害关系,尊重生态系统的发展规律。

(五)课堂总结。

请你以动物王国中鲸博士的身份,给人类写一份倡议书,表明动物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恳请人类还以生存的权利,对人类行为提出具体的规劝,并表达愿与人类和平共处,繁荣昌盛的美好憧憬。

《天上的街市》说课稿 篇3

1、教材简析

《天上的街市》是苏教版七年级第六单元里的第一篇课文,它是属于“奇思妙想”主题中的一篇。

本单元编选四位作家从天上到人间,从事物到人物,从现实到未来,驰骋想象奇妙无比。《天上的街市》选自郭沫若第二部诗集《星空》。《星空》写于五四以后诗人最苦闷的时期。当时诗人正在日本留学,其间于1921年4月和次年暑假两度回国。面对当时中国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但五四期间那种勇猛的反抗精神和烈火般的热情已经消退,有的只是“潮退后的一些微波,或甚至是死寂”(郭沫若语)。所以,在《星空》中,诗人流露出较浓重的失望和悲愁情绪,虽然表现了要求奋飞、新生和自由的愿望,但另一方面又包含了逃避现实、独善其身的消极情绪。这是《星空》给人的整体阅读印象。而《天上的街市》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妙世界。(1)《天上的街市》诗内有丰富的想象,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描绘出想象中的理想生活。有写实的诗句,有想象的诗句,而想象的正代表着诗人的向往和追求。(2)《天上的街市》由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又由明星联想到天上的街灯,再由天上的街灯联想到天上的街市,于是想象便在作者一连串的联想当中放飞了。(3)《天上的街市》对牛郎织女的传说的全新诠释,这个反传统的创作,形象地抒发了诗人的理想和追求。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课文自然的联想和丰富的想象。

2.感受语言朴素、节奏和谐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朗读诗歌,感受音韵美。

2.理解诗歌,体会意境美。

3.品味诗歌,感悟情感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的思想感情。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感悟诗歌的情感美。

教学难点:学习联想和想象手法的运用。

二、说教法

教学诗歌,要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精练的诗句中解读出诗歌的丰富内涵来。本节课,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1)设境。适当介绍诗人在创作《天上的街市》(1921年)前后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情绪,以帮助对诗歌内容的理解。(2)诵读。围绕朗读来设计教学,在读中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在读中理解诗歌的意境美,在读中感悟诗歌的情感美。(3)感悟。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天上的街市》有丰富的想象和由此及彼的联想,因此指导学生也要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去品味诗歌的意境和蕴含,去搜索学过的诗歌中运用联想和想象的句子,发挥联想和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天上的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4)比较。把《天上的街市》对牛郎织女的描写与民间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做比较,从两者生活状况的不同上去理解诗人的理想和追求。(5)拓展。通过学习郭沫若《静夜》让学生再次感受到郭沫若式的想象,加深对想象的理解和运用。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配乐朗读。

三、说学法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理解。诵读时注意节奏和重音。(2)想象法。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在自己脑海中构建出天上的街市的具体形象,在意念中创造出一个与诗歌内容相一致的生动而丰富的境界。(3)比较法。比较诗歌与民间传说的异同,比较《静夜》与《天上的街市》之间写法上的异同,了解诗人对自由、美满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四、说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及背景

1.导入语:

同学们,晴朗的夜空,往往星光灿烂,当我们仰望星空时,常常会有许多遐思幽想,我们一些女同学甚至常常把心里话告诉星星,让星星分享我们的快乐、忧愁……89年前的五四运动以后,有一位著名的诗人,他也独自仰望星空,他不仅用眼睛眺望繁星,更用心灵去感受星星,让心灵与天宇直接对话,借那幽幽的闪星寄托了自己的追求和向往,这位诗人就是郭沫若。

[出示郭沫若简介]

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四川乐山县人。我国著名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主要文学作品有诗集《女神》《星空》,戏剧《屈原》《蔡文姬》《棠棣之花》等。

2.简介作者及背景:

当五四运动的高潮过去以后,革命处于低潮,作者面对“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的黑暗现实,心中无比愤怒,思想上一度陷入了感伤和苦闷,他在《献诗》中这样写道:[出示投影片]

啊,闪烁不定的星辰啊!

你们有的是鲜红的血痕,

有的是净朗的泪晶——

在你们那可怜的幽光之中,

含蓄了多少深沉的苦闷!

但诗人并没有因此而绝望,而是执著的追求,我们今天将要学习他的一首抒情诗《天上的街市》,这首诗充满了对自由光明幸福生活的向往。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感受作者与星空的私语(对话)吧。

(二)朗读诗歌,感受音韵美

1.学生自读课文

请同学们结合刚才介绍的背景,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自由朗读这篇课文。

2.指名学生朗读

指名学生朗读并请学生说明这样朗读的理由并作点评。

3.听录音朗读

指出学生朗诵时在感情基调、节奏重音等方面的问题,同时请同学们听录音朗诵,拿起笔来,边听边勾画出诗歌的节奏、重音。

(重音就是突出句中主要思想,强调句中的特殊感情的字词,要加重音,表强调突出。)

4.划出节奏、重音

老师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这首诗的节奏、重音已标好,请同学们对照一下自己的划分,看看有何不同,然后对照课件上的重音、节奏酝酿一下感情,自己自由练读,指名朗读全诗。

(三)理解诗歌,体会意境美

诗是艺术,读诗同样是艺术。人们常说:“三分诗七分读。”刚才我们通过朗读来感同身受郭沫若的脉搏,下面我们将通过文章的学习走进诗人的内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同学轻声朗读课文,讨论解决下面三个问题)

1.这首诗美在哪里?诗人有哪些奇思妙想?

景美,街市美,物品美,人物美,生活美

街市——缥缈的、美丽的、陈列着、珍奇

牛郎织女——骑着牛儿,闲游,提着灯笼

2.诗人借助什么手法勾画了充满诗情画意、令人神往的美妙境界?

(1)点拨联想与想象的区别

(2)思考什么地方用了联想?什么地方用了想象?完成板书

(3)学过的课文,读过的诗歌中举出一些联想和想象的例子

联想: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想象:《桃花源记》高处不胜寒

《浪淘沙》刘禹锡(想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咏柳》贺知章(想象)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古朗月行》李白(想象)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夜宿山寺》李白(想象)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3.发挥联想和想象,请用优美的语言描写牛郎织女天上的生活。

他们获得了自由,能够骑着牛儿,趟过不甚宽广的天河,时时来往,天天相见,他们白天男耕女织,夜幕降临,他们手提灯笼闲游天街,赏景购物,一家四口过得其乐融融,美满幸福。

(四)品读诗歌,感悟情感美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联想想象是可贵的,但情感也是不可缺少的,想象最高扬的时候也是情感最充沛的时候。下面再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配乐),其他同学思考并回答下列两个问题:

1.诗中描写的牛郎织女的命运与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有何不同?

在诗人想象中天河不再成为阻隔牛郎织女的障碍,他们自由来往,无拘无束,过着自由快乐、幸福的美好生活。

2.本课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追求光明自由向往美好幸福的生活。让我们一齐把课文朗读一遍,用声音诠释我们的感受,我们的体会,我们的感悟。

(五)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郭沫若的诗歌以想象奇特诡异著称,甚至有人因此评论他是“文妖”。下面请同学欣赏郭沫若的另一首诗《静夜》,再次感受一下郭沫若式的想象。

[出示课件]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处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

对月流珠。

什么地方运用了想象?它与《天上的街市》在写法上有什么异同?

(六)小结全文

《天上的街市》这首诗风格恬淡,用自然清新的语言,整齐的短句、和谐优美的韵律,表达了诗人追求光明、自由,向往幸福美好的生活的理想,那意境都是平常的,那节奏也是缓慢的,如细流,如涟漪,但就是这平淡的意境带给了我们丰富的想象,让我们的心灵随着诗歌在遥远的天空中展开双翼像鸟儿一样自由翱翔,尽情驰骋美好的梦想。

诗歌因想象而精彩!

(七)布置作业

1.联想想象训练

初冬时节,落叶飘零,看到纷纷坠下的落叶,你会想到什么?走在铺满落叶的乡间小路上,你又会想起什么?

2.推荐阅读郭沫若的诗《夕暮》《海上》《新月》《白云》《偶成》等。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它是教学内容的简缩,通过板书学生能直观抓住要点摒弃繁琐。我的板书整体造型是一只展翅的鸟儿,它寓示着诗歌因想象而精彩。

《磁极的相互作用》说课稿 篇4

《磁极的相互作用》说课稿篇1

一、说教材

《磁极的相互作用》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磁铁》单元的内容,本课是上一课的延续。通过上一节课的研究,学生已经发现磁极相互作用可以呈现两种情况:吸引或排斥,但是由于各小组给无标识的磁铁标注的A、B、C、D并不统一,导致全班的实验结果并不相同,因此也就难以得出实验结论。这就产生了进一步认识磁极还有什么不同和在相同磁极上标注相同符号的问题。本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继续展开对磁铁两极研究的。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引导学生认识磁铁与方向的关系。通过悬挂磁铁,使其能在水平面上自由转动,学生会发现磁铁的一极总是指向南方,另一极总是指向北方,从而构建起磁铁的“南极”“北极”概念。

第二部分:研究磁极到底是怎样相互作用的。有了统一的南北极标志,学生就可以认识到同级相互排斥、异极相互吸引的规律。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单元的教学特点,结合三年级学生认识结构和心理特征,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1、磁铁能指南北方向。指南的磁极叫南极,用“S”表示;指北的磁极叫北极,用“N”表示。

2、磁铁的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互吸引。

过程与方法 :学会有计划地做实验,分类整理实验证据找出规律。能通过实验找到磁铁的南极与北极,探究磁极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

1、培养有计划、有步骤进行实验的严谨态度。

2、感受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二、说教学重、难点

为了顺利达成这些目标,我分析了本课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磁铁有指南北的性质,磁铁的两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教学难点

有计划地做实验,分类整理实验证据找出规律。

三、实验器材准备

为每组准备:悬挂磁铁的小绳,上节课使用的不标志的磁铁,其他形状的没有标志的磁铁

四、说教法、学法

课堂上,我通过设疑导学的方法激励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意愿。运用直观演示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分析归纳中探究磁铁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好习惯。进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说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我共设计了四部分进行:

第一部分:回顾引入。因为本课是上一课知道磁铁有两个磁极,并且这两个磁极有所不同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两个磁极究竟有什么不同的更深一层的科学探究课,因此把上节课遗留下来的问题作为本课的引入能调动学生研究的兴趣和积极性。

第二部分:磁极与方向。在这一部分教学上,我首先引导学生确定教室的方向,目的是更好的让学生知道自己所在教室中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在哪里。根据对三年级学生兴趣与能力的了解,我先做了个简单演示,然后出示实验的小要求让学生自己来玩一玩。为了证明指南的一端是固定不变的.,就要求反复试几次。由于做了记号,学生脑海里很容易形成这个概念,磁铁能指示南北,并且指南指北的磁极是固定不变的。在亲历探究的基础上,教师给予适时的总结,出示磁铁上南极和北极的概念,并能用“S”和“N”表示。学生通过实验,把原本标有AB或CD的磁铁重新标上了“N”和“S”。

第三部分: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在上节课相互靠近没有标明南北极的基础上,学生用自己标明南北极的磁铁再次进行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利用同步探究上的四种情况,教师给出指导性的板书,学生能较轻松地完成这部分的研究。即认识到“同极相斥,异极相吸”这一规律。

第四部分:拓展延伸。讨论一下其他形状的磁铁如何来找到它的南北极。阅读资料库中的《磁悬浮列车》,让学生感受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

《磁极的相互作用》说课稿篇2

1、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三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第四课内容,在上节课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给磁极命名,只有磁极有了统一的命名,才能进一步探究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因此本课是上节课的延续,也是对上节课的完善和归整。由于科学实验是四人一组实验材料,考虑到实验器材不能人人充分使用、这节课实验操作简单等原因,为了培养学生动手自学能力,让人人都能参与到实验当中,我选取了这节课进行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识与能力)

1、知道磁铁能指南北方向。指南的磁极叫南极,用“S”表示;指北的磁极叫北极,用“N”表示。

2、知道磁铁的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互吸引。

过程与方法

1、能利用微课有计划地做实验,分类整理实验证据找出规律。

2、能通过实验找到磁铁的南极与北极,探究磁极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有计划、有步骤进行实验的严谨态度。

2、感受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分类整理实验数据并找出规律。能够找到磁铁的南极与北极,弄清楚磁极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教学难点:

学生能用准确的语言对现象进行描述。

2、说学生

知识储备:

学生在前几课的学习中了解了磁铁的一些性质,为本节课的实验操作奠定了基础。在家中利用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通过观看教师微课,进行实验并不困难。

信息技术水平:

学生已经具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搜集整理一些资料的能力,可以使用网络空间平台完成导学任务和上传作业。

三、说教法、学法

基于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决定采用“课前四环节,课堂五步骤”的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

4、说流程

(1)课前四环节

1、编制两案

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特点编制教案和导学案。

2、录制微课

针对教学重难点结合导学案录制微课。本节课我录制了两个微课供学生观看。(展示两个微课)

3、自主预习

教师将提前录制好的微课,放到学生的学习空间,利用导学案明确学习任务,学生在家观看微课,并利用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在家里自主完成实验探究,并把发现的知识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整理到导学案中。(这个环节的设计,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教学,对于理解能力差的学生,可以反复观看视频,这是优于传统教学的地方。)

4、测评质疑

学生利用自己的学习空间上传完成之后的导学案,把学习情况反馈给老师。上课前老师在学生空间里查看学生导学案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通过微视频学习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课堂五步骤

1、合作释疑

组织学生展开组内交流,将自己观看微课的学习成果与小组同学进行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收获,是怎样完成实验的。

(设计意图:组内交流学习情况,同学之间在交流中解决存在的疑问,也是对自学成果的复习和检验)

2、交流展示

(1)组长汇总交流结果,准备进行全班交流(使交流层面由个人到小组,再到全班)

(2)说一说通过微课实验学到了什么?

南极 S 北极 N 指示南北

(设计意图:利用实物投影展现学生的导学案,让学生利用实验材料边演示边汇报。给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也是全班学生对自学情况的整理和巩固过程。)

(3)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明确同极 异极定义

能够用自己的话说出: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交流展示过程中有两个小组完成的情况很好,大家请看第一个课堂实录截取:学生利用实物投影汇报磁极之间的作用力关系,把自己在家里做实验的过程给同学们进行展示,并把她学到的知识分享给全班同学,她还找来同组的同学帮忙记录,真正的让大家知道,科学实验过程中,应该边观察,边记录,这对他们的实验习惯的培养很重要。)

3、拓展提升

(1)科学与生活密不可分,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磁极间“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原理”将知识学以致用。有的同学提到了磁悬浮列车,并对其原理进行了介绍。

(2)鼓励小组成员交流讨论,结合学到的知识,利用实验盒中的材料,找到其它形状磁铁的南北极(我准备的是环形磁铁和蹄形磁铁),比一比,那个小组找到的方法多。

4、反思总结

有了同学间的交流和展示,课前的疑问部分得到了解决,也有一些疑问没有解决,这些疑问对学生来说还很深奥,教师以作业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或看老师的空间,先简单理解,等将来就会慢慢知道。

5、评价检测

课后,利用我的学习空间将搜集的资料和习题发布给学生,是针对本课内容疑问的自我巩固学习,也是为了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

5、说反思

1、教学角色的转换

和以往的课堂比较,在课堂中我感觉轻松了很多,整堂课中我退出了主导地位,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没有了以往的长篇大论;这节课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探究,去发表自己的意见。

2、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课前讨论和提升环节中,以前不敢发言的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也敢说一说自己的收获,这就是他们的进步,课堂中学生学习兴趣十足,没有束缚的思维更加活跃,在想办法找到环形磁铁南北极的过程中,他们想到的办法很有创造力。

3、微课制作的不足

翻转课堂解放了老师,成就了学生。但是每一节的翻转课堂,课前要有大量的准备工作,编导学案,录制微课,个人空间与学生互动,都要精心的准备。这节课微课的制作上比较粗糙一些,今后我将会多关注一些微课的制作方法,让我的微课简短、明确、更适合学生的自主学习。

我的说课内容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请专家老师们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磁极的相互作用》说课稿】相关文章:

1.磁极的解释及造句

2.磁铁有磁性说课稿

3.《磁铁的磁性》的说课稿

4.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磁极的相互作用》的教学设计

5.《磁生电》的说课稿

6.《电和磁》说课稿

7.《电磁铁的磁力(一)》说课稿

8.磁铁有磁性的说课稿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本框的地位和作用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最根本的观点。只有完整地理解和把握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才能更好地深化第五课的“能动的反映论”原则,即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真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从而形成完整的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形成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结构和内容的分析,结合高二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确立了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过程与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特别是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树立实践意识,积极投身实践活动;培养良好的学风,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难点: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框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谈谈教法和学法。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讨论式教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此,我很重视学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主要采用: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

三、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和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漫画“先耕田?先下田?”,请学生简单分析漫画

提出问题:认识是从哪里来的?是人们头脑中固有的吗?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又是怎样? 设计意图:以漫画的形式,引出“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而轻松的开始新课教学。

(二)开始新课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首先是通过一组有关新航路的开辟的图片和资料来设疑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阅读来理解,并得出结论: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

然后借助一个诙谐故事和毛泽东的一句话,引导学生明确: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由此得出最后结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最后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点拔清楚“认识的来源”与“获得认识的途径”是有所区别的。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而且是本课的一个重点,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讨论分析,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这是本课的另一个重点。通过展示一组美国不同时期的武器的图片,提出问题,引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1)、由于实践的需要,人们发明了蒸汽机,而蒸汽机的发明,从而带动了热力学、原子物理学、生态环境学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提供新的经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2)、利用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望远镜、显微镜、雷达、人造卫星、电脑等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

设计意图:图片能够引起学生的直观感受,可以帮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来思考问题。

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这部分内容,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不需要详细展开。但关于“认识的目的”和第五课学过的“认识的根本任务”这两个概念,学生容易混淆不清。因此,在这里我采用直观图示法,让学生明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把它们辩证地区别开来。

设计意图: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容易混淆,采用图示法可以更加清晰,也便于学生记忆。

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这一部分是本课的难点。因为学生极易模糊检验认识的标准问题,并且难以理解为什么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针对这一情况,首先提出问题,然后向学生展示图片介绍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的过程,以及通过香港和澳门的繁荣发展的实践来证明这一构想的提出是正确的。

接着展示一个事例,即黄鼠狼是不是偷鸡专家,让学生自己分析如何证明黄鼠狼不是偷鸡专家,从而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很抽象,而且学生不容易理解,借助图片和事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对本课知识作系统梳理,概括出总的观点和方法论意义。使这一部分既是一个总结,又为下一步教学埋下伏笔,从而达到承上启下的效果。

(四)课后作业

你的理想职业是什么?采访一个从事这种职业的人,明白自己下一步的学习目标。设计意图: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思想觉悟,落实教学目标。

四、说板书设计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1)、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2)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1)、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提供新的经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2)、实践的发展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

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说课稿 篇6

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化学、必修

一、专题

四、第一单元《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第一节 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学过程、效果分析四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SO2的性质和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危害及其防治,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认识SO2的性质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本节在教材中被安排在《化学1》的最后一个专题,是在学生学习了氯、溴、碘、硅、钠、镁、铝、铁、铜及其化合物等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硫及其化合物。这是对高中化学必修阶段无机化合物知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同时也将为本专题后续章节“硫酸的制备”、“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等相关知识的学习打下伏笔,为《化学2》及后续选修课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因此它在教材中具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高中阶段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的一个重点,也是知识过渡的一座桥梁。

二、学习目标的确立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特点,确定学习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原因、危害及其防治的原理;

2、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3、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SO2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思维的逻辑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了解SO2引起酸雨等环境污染的社会问题,树立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健康意识。

三、学习重、难点分析

基于我对本节教材价值的认识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将教学重点确定为:SO2的氧化性、还原性和漂白性。难点:通过探究实验,归纳SO2的化学性质。

【教学展开分析】

一、学情分析

本节课以“酸雨”为背景,它是当今的社会热点问题之一,也是学生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学习素材,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此内容之前学生已完成了氧化还原反应、部分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等知识的学习,这些内容对SO2知识的学习起到了铺垫和支持的作用。并且学生已经知道硫与氧气反应可生成 SO2以及SO2 的物理性质。高一年的学生年龄一般在16岁左右,思维敏捷、活跃,但不够严谨。比较喜欢动手做实验,但缺乏正确的科学探究方法。因此,必须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加以培养。

在前面的教学中,已完成了许多的探究或验证实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能够胜任本节课的实验探究活动。

二、教法设计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实际,呈现给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素材,这将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对实验事实进行归纳总结,从而获取相关知识,领略实验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验探究精神。为了达到这些目的,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我在教学过程中把多媒体辅助教学、实验教学和引导启发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巧妙的结合,营造出师生互动的和谐课堂。

三、学法指导

本节课是在教师质疑的前提下,启发引导学生提出猜想和假设;制定验证计划;进行实验探究;讨论分析;总结归纳得出结论。在探究活动中,学生之间通过彼此对话、相互交流,以及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共同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能够通过现象分析得出化学本质,再从化学的角度去分析结实实验现象和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现象,即发挥了知识的迁移作用,充分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和播放与酸雨有关的图片和短片,让学生在观看图片和短片中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硫酸型酸雨中硫元素是从哪里来的?

2、硫酸型酸雨是怎样形成的?

通过这两个问题的提出,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之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也能使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

2、通过视频的观看,学生将了解酸雨的形成过程,但要了解这个过程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就必须的先了解SO2的化学性质,从而点出本节课的主题:SO2的性质和作用。

(二)、回顾旧知识,归纳性质: 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硫与氧气反应可生成 SO2以及SO2 的物理性质。引导学生归纳SO2的物理性质,回顾以前学过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的学习方法,由此培养学生构建比较完整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的框架。

(三)、提出问题,实验探究:

问题一:CO2溶于水的会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H2CO3,那么SO2溶于水是否也会发生化学反应呢?其产物又是什么?

1、通过这一问题的提出,学生将会作出自己认为合理的猜想,并解释其猜想的依据。猜想是科学认识上的一种“智慧的火花”,猜想不是无根据的臆想,是从以前获得的知识中产生的一种“直觉”。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努力探索解决新的问题充分发挥了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促进个性的发展。

2、教师讲解演示教材P88实验1,由此让学生认识SO2溶于水所形成的水溶液显酸性,让学生认识到这是SO2 作为酸性氧化物所具有的一般性质。教师从SO2作为酸性氧化物这一角度引导学生思考:

问题二:SO2作为酸性氧化物还具有哪些性质?

通过回忆,学生构建与原有知识—酸性氧化物的联系,从而可以总结归纳出SO2作为酸性氧化物的同性:①、与水反应 ②、与碱反应 ③、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④与盐反应等。这将有利于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网络化的形成。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氧化还原反应等相关知识,观察分析SO2中S元素的化合价,思考问题三:从氧化还原的角度思考SO2是否具有其他的性质?

学生将很容易得出SO2具有氧化性、还原性的性质,并能设计出验证SO2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实验方案,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可行的实验方案加以肯定和表扬,对学生提出的不够严密的实验方案给予一定的鼓励,这将更好的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完成教材P88实验3,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得出结论,并派代表发言,教师对发言进行点评。在此,教师通过SO2的的还原性解释SO2溶于雨水形成酸雨的过程及其PH值的变化情况。这样在教学内容上起到了与情景引入相呼应的效果,又能帮助学生理解酸雨的形成过程,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问题四:SO2的任意排放会导致酸雨的形成,造成环境污染等危害;那么是否说明SO2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就毫无意义了呢?

教师播放食物“化妆品”—SO2在食品加工领域的使用情况,学生通过视频中的解说,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归纳出SO2的特殊性质:漂白性(只能漂白部分有色物质)、消毒性、毒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教材P88实验2,进一步验证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通过这一视频的观看和结论的归纳,可以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通过以上SO2性质实验的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通过对SO2性质进行分类归纳,让学生养成了从物质类别、氧化还原和特性三个宏观角度分析探讨物质性质的思维习惯。

(四)、解决问题:

回顾SO2的用途和对环境的污染,探讨其防治方法。使学生形成用化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解决实际社会问题的意识,培养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体现了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板书设计:

一、物理性质:

二、化学性质

1、酸性氧化物:

2、氧化性:

3、还原性:

《选票的分量》说课稿 篇7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选票的分量》, 选自教科版思想品德九年级第四单元第十一课《神圣的一票》的第一框题。本次说课包括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预期教学效果和板书设计等。

一、说教材

1. 教材地位分析。

围绕人民主权这一主题, 以两会为载体, 将“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内涵从多层次中阐释出来。本部分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承上是指前面学习的“人民当家做主”这一内容, 让学生知道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途径和有效形式, 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启下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基层民主。学习这个内容主要让学生知道怎么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本课学习内容的完成才是对“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内涵的完整阐释。

本课是对学生政治责任感和服务意识的培养, 为学习本单元第十三课《我们的“议案”》了解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责任、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奠定坚实基础。

2. 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 结合初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 我拟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和激发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 培养主人翁意识。能力目标:能够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知识目标:了解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最基本的政治权利, 识记并理解选举的资格, 了解选举的程序, 认识我国民主实现的过程。

3. 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确立依据:只有认识到选举权利的重要性, 作为基本权利参与政治生活, 才能积极参加选举, 学习选举的相关知识, 并用于实践。难点:理解民主的实现过程, 感受选票的分量。确立依据:感受选票的分量建立在参与政治生活的基础上, 对于政治生活学生很少涉及, 缺乏生活经历, 从未参加, 没有与人大代表接触, 加之本课需要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引导和激发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 培养主人翁意识。因此理解民主的实现过程, 感受选票的分量就比较困难。

二、说教法

1. 时事教学:时事导入新课, 连线时事内容。说服力强, 体现思想品德课特点。

2. 情境教学:

情境假设:候选人悄悄给你100元红包, 你的选择是什么?旨在考查珍视选举权利, 慎重负责地投票, 感受选票分量。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3. 讲授法:

(1)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含义; (2) 政治权利内容; (3) 较难易错部分。

4. 多媒体教学。 (略)

三、学情分析与学法指导

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涉及到班委干部、学生会成员的选举, 但对于政治生活的选举缺乏相关知识, 也比较模糊, 需要教师给予指导讲解。故采用以下三种学法指导:

1. 利用学案, 自主学习。

2. 体验探究。

3. 练习巩固。

四、说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特殊的成人礼。焦点人物:刘若曦, 1993年出生, 深圳市高二学生。决定参选福田区人大代表。设计意图及意义:真实, 与学生年龄接近, 很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和关注, 快速导入主题。引导学生关注时事。

2. 新课学习。

环节一, 学案导学:【学习目标】【温故知新】【快乐预习】设计意图及意义: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回顾相关知识, 注重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填写基本知识要点。此设计既符合我校“超前善后”新课堂“先学后教, 以学定教”的要求, 也符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精神。环节二, 现场采访:我心目中的人大代表。设计意图及意义:通过学生访谈再总结出对人大代表的期望和素质要求, 学生之间达成共识。环节三, 身临其境:青白江区大同镇人大代表模拟选举 (师生角色变化) 。 (1) 简要介绍:全国县乡人大代表换届选举工作背景;2010年3月修改后的选举法精神;“我”12月3日要去参加新都区新都镇的人大代表选举。 (2) 选举程序:选民登记:A.设计多个学生扮演人物角色, 考查选民资格。B.发放选民证, 告知入场凭证, 感知选举严肃神圣。推荐候选人:A.分单位团体和选民联名推荐两种方式。B.考查候选人素质。候选人产生:A.选举小组要讨论、协商, 体现民主。B.实行差额选举。代表选举:A.得票超半数, 得民意, 顺民心。B.匿名投票, 负责、理性投票。设计意图及意义:把选举资格、选举的变化设计其中, 学生在参与整个活动过程不仅熟悉和掌握了本课主要知识要点, 也认识到选举权利的重要性, 并珍视选举权利, 感受自己手中选票的分量, 达到掌握本课重点、突破难点的效果。环节四, 情景假设:选举前, 一位候选人悄悄递给你100元红包, 叫你一定选他, 你做何选择?环节五, 时事链接:2010年新都泰兴镇选举现场发“红包”。红包内容:《中国共产党党章》、《廉政守则》。环节六, 漫画欣赏:2011年浙江发布农村换届选举“十条禁令”, 严肃选风选纪。设计意图及意义:这三个环节是紧密联系、环环相扣的。先是假设, 检验学生的真实态度, 紧接着连线时事, 知道了新都泰兴镇“红包”内容, 自然明白用意, 比教师讲授道理效果更好;欣赏漫画, 学生喜欢, 印象深刻, 达到教育目的。

3. 课堂总结。

A.收获园地:学生表达, 教师书写, 共同完成板书。B.实战中考:完成学案【实战中考】, 学生回答, 学生评价及纠错, 必要时教师点拨。

五、预期教学效果及注意事项

1. 导入很快, 很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 并引发学生

思考, 学生利用学案自主学生, 感知本课主要知识要点, 设计模拟选举, 学生积极参与, 主动探究, 感受深刻, 既掌握了重点内容, 也为以后真正行使选举权利作知识储备和演练。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体验认识, 学生不仅“懂”了, 而且从内心上认同这些观点, 进而能够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并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 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统一。

2. 课前准备:

发放选民证、印制选票, 制作选票箱, 筹备选举小组, 分好选区, 编制学案。

3. 模拟选举中候选人的产生过程, 学生操作起来较

难, 有可能选民小组意见不一, 不能及时确定名单, 必要时教师点拨和引导, 避免课堂超时。

4. 适当讲解投票书写要求。

六、板书设计

第十一课神圣的一票

第一节选票的分量

1.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我们最基本的政治权利。

2. 选举的资格: (1) 国籍:中国。 (2) 年龄:18周岁以上。 (3) 未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

3. 选举的程序。

4. 感受选票的分量。

七、结束语

《菱形的性质》说课稿 篇8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菱形》在初中数学中是继矩形之后所研究的第二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既是对平行四边形和矩形的延续和深入,同时也为后面正方形的学习打下基础,教学上存在“温故”和“知新”两方面内容,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和掌握菱形的性质和概念,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2)在操作和观察的基础上,发现菱形区别于平行四边形的主要特征,体会几何说理的基本方法; 同时培养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精神和能力。

(三)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菱形的性质及应用,教学难点是菱形性质的探究和菱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

二、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学完平行四边形和矩形,已具备平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及探究矩形的方法 ,有了一定的活动经验。同时初二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对实验、猜想、探索性的问题充满好奇,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针对本节课的特点,采用“动手实践、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设疑、讨论、引导、归纳等启发式教学。 渗透类比、转化以及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为了让学生有效地掌握本节课的重点,从而突破难点,我设计了八个活动和让学生去探究。

活动一:创设情境

上课一开始,我就通过多媒体,平移平行四边形的一条短边,给学生演示平行四边形到菱形的转变过程,从而引入课题。引入以后,我接着问:那怎样的图形是菱形呢?学生思考,老师再次给同学们更详细地演示平行四边形到菱形的转变过程,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探究,从而得出菱形的定义。

1.菱形定义:在这需要强调两点:第一,菱形是平行四边形.第二,邻边相等。

2.图片欣赏,感受生活(接着我给学生展示了生活中的一些菱形图片)。

学生通过欣赏自然会想:这么美丽的图形有什么独特的性质呢?从而进入到下一活动中。我设计这一活动的目的是:第一,通过多媒体演示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平行四边形和菱形两者之间的关系,引入课题,给出定义。第二,通过欣赏生活中的图形,从中抽象出 “菱形”的模型,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几何美与生活美,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活动二:合作探究

活动二是我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探究,去突破。在这一活动中我设置了两个环节,一是探究菱形的性质,二是探究菱形的面积:

1.菱形的性质的研究

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剪刀和一张矩形纸,引导学生将这张矩形的纸对折两次,然后沿着图中的虚线剪出一个菱形,通过观察折叠等方法发现、讨论、总结菱形的性质,完成以下设置的问题。探究菱形的性质:

(1)边,角,对角线;

(2)你能自己完成证明吗?请写出已知、求证,并证明;

(3)请找出菱形中的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全等三角形;

这里我采用的是小组合作,小组竞赛的形式去完成,在学生折叠,观察,讨论探究中,老师要给他们以引导,鼓励方法的多样性,鼓励从不同角度去探究,让学生畅所欲言,整体感知。从边,角,对角线等方面,有条理的总结结论。

2.探究菱形的面积:S菱形=底×高=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在探究菱形面积时,鼓励学生用不同方法去表示,当发现学生有困难时,老师可适当引导一下,让学生明白首先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所以可用平行四边形底乘以高来求,还可以利用菱形独特的特征将菱形的面积转化为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和,进而发现菱形的面积等于两条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活动能让学生在相互的交流中发现性质;在合作探究中感受化归、类比、转化的数学思想。同时感受到合作的乐趣。

活动三:学以致用

探究出性质以后,就要应用性质,于是在活动3中我设置了两道例题,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菱形,性质的灵活运用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教师要做好引导,给出规范解题格式。所以这一环节采用师生合作探究,老师质疑,学生思考,老师引导,学生解决,能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得以灵活应用,融会贯通。

活动四:巩固提高

通过例题的探究解决,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知识点设置了4道巩固提高题目,限定时间让学生独立完成。

活动五:归纳小结

为了更好的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理清本节课的知识结构,我设计了归纳小结这一活动,让学生畅所欲言,分享与交流,再次给学生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

活动六:当堂检测

为了反映出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也能看出教师课堂教学的效果。我设计了当堂检测。这一活动必须做到:当堂完成、当堂批改、当堂反馈三个环节,主动权主要在学生,无论是练、批、讲、调整都以学生为主。时间控制在6分钟以内.

活动七:挑战自我,拓展提高

这是选做内容,老师、学生都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

〖设计意图〗:给有余力的同学提供拓展的机会,体现出让不同的学生学到了不同的数学,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理念。

活动八:作业布置,分层发展

〖设计意图〗:给有余力的同学提供发展的机会。

教学设想:

1.渗透“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为主,老师引导为辅”的教学理念。

2.把教材用活、把学生教活。教学中要讲求实效,提高教学质量,要学生在探究中真正学会知识和方法.

3.问题设置坡度化,知识的形成探究化,数学思想渗透化。

上一篇:辅导员面试常见问题及准备注意事项下一篇:系统技术规格及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