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业崛起推进县域经济崛起

2024-07-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以工业崛起推进县域经济崛起(精选7篇)

以工业崛起推进县域经济崛起 篇1

经济发达地区的经验表明,县域经济的崛起必须首先是工业经济的崛起。近些年,会昌县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特点的县域经济发展道路。

四大支柱产业构成县域经济基础

1999年以来,会昌县有重点地扶持了一批有技术优势、有规模优势、有发展优势的工业企业和特色产业,形成了以矿产品加工业、食品工业、机械制造业、医药工业四大支柱产业为主的工业体系。2001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产值24198万元,工业增加值4846万元,实现销售收入23446万元,利税1958万元。

1、立足资源优势的矿产品加工业。会昌是个矿产资源大县。现已探明开发的矿藏有锡、盐、萤石、石灰石、稀土等30余种,其中锡金属储量54万吨,列亚洲第一,岩盐储量19亿吨,居江西第二。目前,金龙锡业公司已形成日处理矿石1320吨、年产销金属1000吨的规模;石磊、鹰鹏两家公司形成年产11万吨萤粉的能力,取得了产品自营出口权;华昌水泥厂具备年产8.8万吨的能力;九二盐矿达到年产2万吨碘盐规模,是全国96家碘盐生产单位之一。2001年,矿产型企业产值突破1亿元。

2、依托特色农业的食品工业。会昌作为农业大县,有31万亩耕地,盛产稻米、大豆、辣椒等作物。五丰、华达昌公司形成了年产1.5万吨米粉的能力,目前开发研制了四大系列32个品种的米粉,其中通心米粉被国家科技部列入2001年农业成果科技转化基金项目;制糖厂具备日处理1500吨工业蔗的能力,产糖率达到10.5%,兴昌、家家丽两家企业年产辣椒制品250吨;传统食品酱干已形成年产8000吨的能力,其中“倡寿”牌酱干列入东方航空公司顾客消费产品。2001年,食品工业出口创汇334.31万元。

3、市场看好的机械制造业。1994年,原会昌制革转鼓厂进入全国轻工机械百强企业行列,产品畅销国内29个省、市、自治区,以及泰国、越南、港澳等国家和地区。改制后的裕同转鼓公司研制开发了4M高档程控转鼓,具备年产600台转鼓的能力;金马蓄电池隔板厂跻身产值500万元以上的规模工业企业。

4、锐意创新的医药工业。侨兴制药公司开发了12种片剂、10种丸剂、2种散剂、8种口服液的产品,形成了年产10亿片片剂、1.5亿粒丸剂、1000万支散剂和2500万支口服液的生产线。其中“通脉降脂片”、“八宝惊风散”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为国家二级中药保护品种,“通脉降脂片”、“清火片”分别列入江西公费医疗用药和上海市政府药品采购品种。

实现工业崛起的关键措施

充满活力的工业经济,不仅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就业,而且催生出红红火火的第三产业。目前,会昌县工业规模总量偏小、经济实力不强、工业运行综合质量不高等问题比较突出。实现工业三年翻番目标,工业占GDp的比重要由2001年的22.4%提高到2004年的30%,工业增加值达到32988万元。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抓住六方面的关键措施:

一、帮扶优强企业,大力培植支柱产业。除在信贷、税费、产品销售、政策服务等方面做好协调工作外,还要完善委派管理人员帮扶优强企业制度。按照经济效益、市场潜力、地方特色、“领头羊”产业、高新技术“五个优先”的原则,结合企业的人才需求,委派一些长期在经济部门工作的机关干部到企业任职,从人才智力上扶持企业把产业做大,加快优势企业上特色、上档次、上规模。扶持的重点企业有:五丰、华达昌两家公司开发面式、保鲜、功能性米粉,三年内米粉产量达到3万吨,销售收入达到1.5亿元,利税达到1400万元;金龙锡业公司与中国五矿集团公司实行股份制合作,新上一条生产线,锡金属年产销量达到1500吨,销售收入4000万元、利税达到600万元;石磊、鹰鹏公司年出口萤粉达到15万吨,鹰鹏公司建好4000吨氢氟酸生产线,两家企业销售收入达到8000万元、利税1000万元以上;县糖厂建好3万亩甘蔗生产基地;九二盐矿加入省盐业公司;裕同转鼓公司开发高档转鼓,企业销售收入达到1亿元,利税1000万元以上;引进外资新上20万吨旋窑水泥生产线,年销售收入达到4000万元,利税500万元。今年全县纳税2500万元,工业企业上缴税收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占地方财政收入的“半壁江山”。

二、抓住招商引资切入点,增加工业发展投入。随着206国道、赣龙铁路近年内改建或修建通车,会昌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但四大传统工业产业仍然是县域经济的主体。因此,会昌县要始终把引进外资作为主攻工业的切入点,为发展壮大优势产业注入源源不断的资金活力。一方面,要坚持“四个倾斜”抓好招商引资工作,重点引进一批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企业,三年实际利用外资要达到10亿元人民币、2000万美元以上。第一,坚持领导力量向招商引资工作倾斜。今年起安排6名县级领导各带一个招商小分队,常年住在闽粤、江浙发达地区开展招商;第二,资金向招商引资工作倾斜。县财政安排100万元建立专项基金,各个小分队每年完成实际进资2000万元;第三,人员向招商引资工作倾斜。乡镇、县直单位抽调精干力量组成招商引资专业队,与原单位工作脱钩,全力以赴招商引资;第四,宣传舆论向招商引资工作倾斜。县有线电视台每天在新闻栏目滚动播出小分队招商引资工作进度,县委、县政府两大院设置招商引资公开栏,将带队领导、小分队成员、签约项目、实际进资进行公开。另一方面,结合招商引资,在原有1000亩食品工业园区的基础上,从规划高起点、施工高质量、建设快进度、企业快进园“两高两快”入手,依托县城建好7000亩燕子窝工业园区,三年内确保20家投资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进园,使之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带动区,体制和科技创新的试验区,城市发展的新区。

三、深化企业改革,优化资本结构。从会昌工业企业的实际来看,优化资本结构,应从三个方面抓好企业改革,使各类要素顺畅地流动起来。一是进一步改制、放活,加大国有企业的退出力度。该退的要坚决退出,而且要退够。对目前还有效益,发展前景好的制糖厂、九二盐矿等企业,要通过置换职工身份等方式进行改革,解除企业的后顾之忧,使企业今后发展得更好。二是拓宽企业改革领域。在工矿企业基本实行改制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商业、供销、外贸、物资、交通运输、林业等单位企业的改革。宜股则股,宜租则租,宜售则售,宜破则破,以革促进发展。三是搞好企业内部改革。已经改制的企业,要不断适应市场变化和企业发展的需要,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形成资本经营有法人、工业增值有责任人、企业监督有制度的符合国际惯例的新机制,加快工业资本产权、区位、形态、功能置换的速度,让死资本变活资本,活资本更加活跃起来。

四、调优产业结构,实施工业名牌战略。目前,会昌米粉集团和鹰鹏公司建立了ISO9002质量认证体系,五丰公司“汉仙”米粉连续三届被评为江西省著名商标,“云戈利”服装、“倡寿”牌酱干被评为赣州市知名商标。今后调整工业产业结构,就是要突出扶持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帮助支持企业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所有制强强联合,实行资产流动与重组,精心打造米粉、酱干、保鲜辣椒、服装、医药、转鼓等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促进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以这些产品为“龙头”,发挥名牌的集聚作用,形成一批对县域经济带动力强的拳头产品、支柱产业。同时,结合企业的行业特点,创建既融合革命老区精神和客家文化意蕴,又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文化,丰富产品内质,提高品牌的文化含金量。

五、围绕农业产业化,推动三大产业协调发展。会昌工业要迅速崛起,必须从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展开生产力布局。首先,突出生产力布局中的工业特色。建立和完善企业反哺农业机制,提高工农业的相关度,带动农业产业布局调整和结构升级;其次,以农业促食品工业。食品工业是会昌县的一大优势,农业大县要向工业强县迈进,一定要加快食品工业的发展。为此,会昌县要在稳定18万亩优质稻、3万亩甘蔗、1万亩辣椒、1万亩大豆种植面积的基础上,不断扩大米粉、食糖、保鲜辣椒、酱干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生产规模。目前会昌城乡居民拥有6.2亿元的银行存款余额,当务之急是要创造一种具有相当活力的投入机制,用最活的机制、最简单的办法促进民间资本投入,让民间资本以最小的成本投入,收获最大的利润,从而使传统食品成为民间持久的投资方向,做大做强食品工业;第三,以工业促三产。尤其是要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带动城乡之间的人流、物

流、资金流,促进消费需求,链动三产发展。

六、适应市场变化,创新企业管理机制。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只有通过企业科学的管理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会昌工业要在崛起的大潮中先人一步,顺利实现三年翻番目标,必须在创新企业管理机制上着力:一是创新企业利益激励机制和弹性用人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掘企业的人力资源潜力;二是创新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使企业每个职工都能自觉地承担为企业发展出谋献策的责任和义务;三是创新企业信用机制。结合开展塑造“诚信会昌”新形象的活动,教育企业职工牢固树立“个个是企业形象,人人是企业竞争力”的意识。在遵守法律的基础上,职工按照诚实守信、精益求精的原则进行生产活动,企业之间按照公平公开、互利互惠的原则进行交易,从而以一流的产品、一流的团队精神、一流的形象提升企业竞争力。

以工业崛起推进县域经济崛起 篇2

县域经济, 是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 以县城为中心、乡 (镇) 为纽带、农村为腹地, 以市场为导向, 并且具有地域特色和完备的功能的行政区域性经济, 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单元, 是在一定区域内统筹安排经济社会事业, 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经济系统。

“十一五”时期, 汉川市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近几年来, 汉川市坚持以调整经济结构、增加经济总量为主线, 大力推进各项改革, 努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使得全市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改善,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等均取得了重大进展, 推动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以下具体分析汉川市在“十一五”期间的经济发展状况。

(一) 经济总量快速增长, 经济效益持续提高

2010年, 地区生产总值 (GDP) 实现196.6亿元, 5年年均增长16.9%;人均GDP达到17 360元, 比2005年增长108.9%。

在工业方面, 汉川市形成了集群发展格局, 三大支柱产业 (金属制品、纺织服装、食品医药) 产值逾百亿。在农业方面, 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7.34亿元, 5年年均增长11.5%。畜牧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 实现年销售收入120.5亿元, 比2005年增长279.1%。在第三产业方面, 实现增加值52.04亿元, 5年年均增长14.5%;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6.1亿元, 5年年均增长18.2%。

2010年财政收入实现11.1亿元, 5年年均增长16.4%。通过数据分析, 不难看出, 2010年, 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6.1%。近5年, 汉川市农业产业内部结构日趋合理, 同时,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加, 连续两次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市。

(二)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2010年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亿元, 5年年均增长37.7%。例如, 完成近10家乡镇水厂改造工程, 全市整险加固大中型涵闸, 更新改造汉川泵站等大中型泵站多处, 动工建设城区污水处理厂、城区垃圾填埋厂, 新增绿化面积80万平方米, 完成农业综合开发项目9个, 新增高产稳产农田面积25.5万亩, 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投入近1.5亿元, 城乡电网改造全部完成。

近5年期间, 全市环境保护投入增加, 环境宣传力度加大, 环境管理能力增强,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市5年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超过30%, 超省市下达的降幅水平的10个百分点以上。全市无公害食品基地面积56.6万亩, 占全市耕地面积58.1%, 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5.39平方米, 生态文明水平不断提高。

(三)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2010年, 财政用于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等民生方面的投入达5.7亿元, 全市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口比率达95.2%, 启动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 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80%, 新建经济适用房、廉租住房8万平方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共有1.6万名下岗工人实现再就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2005年分别提高6 616元、3 175元。

义务教育普及率进一步提高, 同时, 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近5年, 全市投入1.4亿元已初步建成了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各类文化体育设施逐步增加, 建成高标准乡镇综合文化站, 文化资源信息共享村服务点等。

此外, 汉川市处于武汉城市圈的核心层, 大武汉对汉川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 其良好的发展基础为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汉川只是整个中部地区众多县域中的一个代表, 纵观全局, 不难发现, 我国中部地区县域经济总体的发展现状如下。

1. 县域经济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已经占据了相当高的份额。

2. 一些发达县域的经济快速发展, 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一个亮点。

3. 全国涌现出了一批县域经济发展的成功模式。

例如, 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广东模式;完全依托市场, 结合市场需求,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民营经济的江浙模式;既依托毗邻日韩的区域优势实施对外开放, 又依托专业化市场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山东模式等。

二、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看到近几年汉川市经济发展成就的同时, 也应清楚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例如: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特色经济发展不明显, 生产技术配套能力差, 加快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矛盾日益显露等等, 尤其是以下问题表现最为突出。

(一) 第三产业发展力度不够

近年来, 汉川市工业发展位居全省前列, 而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产业发展严重滞后, 日益成为制约汉川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瓶颈。

2006年, 到汉川旅游的人约2万人左右, 而重庆市大足县一位农民办的千亩荷花庄园, 一年却招来40多万游客。这足以令百万人口的汉川旅游产业颜面扫地。

汉川旅游业发展严重滞后, 主要原因如下:一是没有选准发展突破口, 全而不精。例如, 刁汊湖生态旅游区, “吃、住、行、玩、娱、购”六要素都有所发展, 但没有亮点, 导致其旅游业整体上没有大的发展。二是没有找到市场定位点和目标客户群。三是没有整合旅游资源, 定位集中发展。四是没有加大宣传力度, 知名度不高。汉川虽想大力发展旅游业, 却并未在宣传上投入足够的人力财力。

(二) 弱势困难群体现状不容乐观

据有关部门统计, 2006年汉川市农村人均纯收入低于750元的困难家庭为7 386户, 共计19 192人;全市符合五保条件的4 067人, 城镇特困职工7 000多人, 五类残疾人4.5万多人。在这些弱势群体中, 很大一部分人在较长时期内很难靠自身能力走出发展困境, 他们生活质量低、生活状况十分艰难。弱势群体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劳动知识和技能缺乏, 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而微薄的收入又难以支撑额外的培训教育支出, 使得这种情况一时难以改变, 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健康、协调发展, 直接威胁到社会和谐与稳定。

近年来, 中部地区在发展县域经济的实践探索中取得了一些显著成就, 但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影响, 还存在诸多问题。

第一, 全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极端不平衡性。从大的区域来看, 发达的县分布在东部地区, 而落后的县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第二, 农民增收的极端困难性, 农村公共物品不足, 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大、素质低、转岗就业困难。第三, 大多数县域产业结构不合理, 第三产业发展明显滞后, 产业发展的难度高。第四, 基本生产要素不足:土地供应紧张, 发展资金匮乏, 缺乏管理技术人才。第五, 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过程过于盲目, 有限财力的低效率投入以及大量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导致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

三、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现实途径

为了推进汉川市的发展, 必须把握住国家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机遇,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与此同时, 由点到面, 我们可以从中部这一整体来寻找解决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的现实途径。积极转化区位, 政策, 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等等优势为经济优势, 改善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状况。

(一) 充分利用区位优势

众所周知, 中部六省矿产资源丰富, 又是中国的能源基地和原材料基地。在中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 中部省份起着“承东启西”的作用。中部地区粮食产量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该地区的山西、安徽、河南、江西等省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 中部地区的发展无疑有利于提高中国粮食和能源保障能力, 缓解资源约束。

中部六省人口农村人口2.44亿人, 占全国农村人口近1/3, 在这一地区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 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将有利于中国“三农”问题的破解, 并通过农民增收最终推动整体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

汉川市位于江汉平原腹地, 紧邻九省通衢的特大城市武汉, 距国际天河机场仅45公里, 水陆交通发达, 区位优势明显。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 应充分发挥毗邻武汉的优势, 增强汉川与武汉、孝感等城市的同城效应;实施多段公路、高速铁路、城际铁路汉川段建设;加强汉江航道疏浚, 实施汉北河整治, 通畅水上交通。在发展经济开发区方面, 应紧紧抓住武汉“1+8”城市圈建设“两型”社会的良机, 着力改善投资环境, 提升园区发展功能, 建成食品加工基地、特色金属制品开发基地、纺织服装与劳保用品制造基地。

(二) 合理运用政策优势

党中央、国务院在2005年的经济工作的六项任务中提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结构调整的重大任务。实施西部大开发, 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中部地区崛起还列入了2006年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 规划明确提出了要增强中部地区粮食生产能力、支持该地区煤炭基地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建设精品原材料基地、构建综合交通体系等内容。 (1)

如果中部地区能合理运用这些政策优势, 那么中部崛起中的县域经济实现飞速发展将指日可待。

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 中央加大了对中部地区的支持力度, 沿海产业加快向内地转移, 湖北在全国交通枢纽的地位开始显现。而省委、省政府强力推进“两圈一带”战略, 作为“两型”社会试点的武汉城市圈, 可以从多个方面争取到更多的国家政策支持。汉川市处于武汉城市圈的核心层, 大武汉对其辐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汉川市应努力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要求, 注重加强政策引导, 针对国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的实际, 不断创优政策环境,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推动县域经济飞速发展。

(三) 妥善处理环境问题

中部六省498个县 (市) 的县域经济发展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 呈现加速发展态势。而且沿海地区正面临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不少高污染、高耗能产业有向中部县域转移的趋势。一方面, 中部县域经济发展对中部崛起乃至中国的经济振兴具有战略意义;另一方面, 中部地区作为我国的内陆腹地, 其发展必须充分考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和资源高效利用的关系, 选择适合自身的经济发展模式。

只有科学处理人与资源、人与环境的关系, 协调好社会生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统一, 合理开发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 才能更利于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作为中部地区的一个代表, 汉川市应以新河、杨林、城隍等蔬菜种植基地为重点, 开展农药和化肥减量化工程;以刁汊湖和东西汊湖养殖业为重点, 开展清洁种植和清水养殖工程等, 创建环境优美城镇, 生态示范区、示范镇和农业示范点。

在水利基础设施方面, 重点加强病险涵闸除险加固、水能资源开发、水生态修复和保护等方面的工作, 逐步实现水资源的安全、可持续利用, 从而构筑安全可靠的防洪减灾、水资源供给、水环境保障的三大保障体系。

(四) 高效弘扬传统文化

中部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人才层出不穷, 是中国重要的科研教育中心, 中华文化在此诞生并一步步走向繁荣。这里诞生了人文始祖轩辕黄帝, 与全球华人血脉相连;这里创造了古老而优美的汉字;这里孕育了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这里占据了中国八大古都的半壁江山……它是民族之根, 是文字之根, 是科技之根, 更是城市之根。浓厚的文化气息是中部省份最宝贵的财富, 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则成为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支撑力。红色旅游、古色旅游, 正在成为中部省份新的经济增长点。只要中部地区能成分运用其各项优势, 一定能后来居上, 与东西部地区齐头并进, 实现全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以汉川市为例, 在弘扬特色文化传统方面, 可广泛开展孝文化活动评选活动;积极参加武汉城市圈内的大型文化活动, 大力推广地方特色文艺精品等。积极规划建设汉川文化产业园, 吸引沿海和武汉文化企业落户产业园, 培育一批龙头文化企业, 并形成文化发展品牌, 有计划、分阶段、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全力调动和激发全市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努力营造艰苦奋斗、勇于创新、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 加速和谐社会的构建。

摘要: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与支撑, 要促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必须了解其自身优劣势, 选择、打造和充分发挥县域经济的比较优势, 形成具有县域特色的优势经济, 从而带动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对于中部地区的某个具体县域而言, 其经济发展模式与中部崛起战略中的的整体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紧密联系, 因此, 通过对某个县域的研究, 由个别到一般, 结合中部崛起战略下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中部崛起,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汉川市发改局.汉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Z].2011-03-23.

[2]刘胜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研究综述[J].经济问题, 2008, (1) .

新能源经济圈加速县域经济崛起 篇3

据勘测,四川以27.5万亿m?的页岩气资源储量高居全国第一,四川省委、省政府把页岩气确定为全省高端成长型产业之首。宜宾则把页岩气作为继白酒传统优势产业之外的又一标志性产业来打造。而正处于两大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核心区块的珙县上罗,更是拥有页岩气资源储量大、衰竭期长、经济价值高和适合大规模开发等优势。

2007年,中石油将首个建设平台井群就定位于此,短短几年时间就创造了“第一口高产稳产井”“自主成功勘探开发第一井”“第一个规模化产区平台”“页岩气民用第一单”和“建成第一条外输干线”等多项全国第一;还创建了首个央地合作开发利用页岩气的新模式等。2014年,珙县片区页岩气勘探开发累计投入超30亿元,产气约1.4亿m?,预计2015年将实现15亿m?产能。这对一度由矿而兴但因经济下行、传统资源型产业备受冲击,自身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单一、生态环境脆弱的珙县带来了强劲提升拉动作用。为加速县域经济底部崛起、转型升级和民生改善,促进页岩气开发利用,把上罗设立为页岩气综合改革试验先导区和建设上罗新能源城就显得尤为必要。

新能源城建设迎来四大机遇

——产业结构调整机遇。当前,珙县煤炭、硫铁矿等资源已步入贡献递减、发展空间受限的运行周期,伴随资源形成的传统产业已呈现经济驱动力弱、关联性小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不相吻合的劣势。页岩气不同于普通化石能源,其纯度高、热值大,不论工业生产还是民用,都十分高效清洁。我国把页岩气开发利用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该能源向上可带动页岩气开采技术研发、装备制造、建材等产业发展;横向关联可带动物流、商贸、餐饮和房地产等产业发展;向下关联可带动高载能产业、蓄能产业、化工和清洁能源发展。因此,珙县要牢牢抓住页岩气这一优质资源,借助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机遇,带动上中下游产业全面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新能源经济圈发展机遇。“四川长宁—威远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和“滇黔北昭通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页岩气的开发利用,将会形成一条珙县、筠连、兴文、屏山甚至辐射昭通、泸州、毕节等的新生经济圈,享受西部大开发和长江经济带等的优惠政策。为此,应在资源主要开采县(区)注册建立页岩气勘探开发股份公司,并给资源地配置相应股份;或协调长宁公司和浙江油气田公司及其上级单位在主要开采县(区)设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公司,所实现产值进入该县(区)工业产值统计。建立对县(区)一级资源开发利用补偿机制:各级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及税费返还、环境恢复保证金、资源税、资源补偿费、增值税、营业税、天然气管道营业税输入地与输出地分成等要向资源地倾斜;聘请国家发改和能源系统专家来珙指导,为地方经济发展出谋划策。

——建设国家资源型(页岩气)城镇创新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先导区)机遇。页岩气开发没有成型的道路可走,没有系统经验和模式可供借鉴。作为资源地而言,唯有立足“底气”,抓住国家把页岩气作为新兴战略产业机遇,不断扩大页岩气勘探先行优势,全面配合推进两大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建设,努力争取宜宾成为“国家资源型(页岩气)城镇创新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上罗成为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先导区,先行先试,率先突破,努力走出一条战略资源综合利用的新路,使上罗成为全省页岩气开发利用新“标杆”,地方经济发展新“引擎”。因此,地方应深入推进财税、金融、产业、土地、能源、生态等相关试点改革,加速人才、资金、资源、要素优化流动,实现资源集约利用和创新发展,最大限度争取新能源及政策“红利”。

——提升资源地民生改善水平的机遇。一是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地方应积极与页岩气勘探开发企业沟通协调,共同筑实页岩气勘探开发区域交通骨架;积极申请解决宜威路姚家嘴至沙河段沥青砼路面改造和巡孝上一级公路工程项目建设;加快完善以上罗为枢纽的交通路网建设,对页岩气勘探开发平台、集气站等重型车辆所需经路道、桥梁、堡坎等由相关企业投资建设。二是加大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力度,加快上罗至洛亥110kv输变电工程等的建设,保障区域居民用电需求和企业勘探开发满负荷作业。三是建立页岩气开发区域民生改善专项资金。从2015年起,通过县级财政出资1000万元,协调长宁公司、浙江公司共同出资建立民生专项资金,用于实施页岩气开采区域民生促进项目。

页岩气产业化面临诸多挑战

由于地质结构、技术水平以及基础设施等的差异,我国的页岩气开发尚处于资源调查和先导性试验阶段。真正实现页岩气产业化仍有多重制约亟须突破解决。

——地方无话语权。目前,页岩气资源配置权属国家,开发勘探权大多被央企垄断,民营企业难以进入,不能形成天然气市场定价机制。对开发企业而言,虽有配套扶持政策与财政补贴政策,但补贴力度与大量开发资本投入要求差距很大,要将利益调整分给地方并不现实。对资源地而言,一直指望新能源能为地方的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带来福音,但实际并无具体权利,这一来,地方政府产业发展和招商引资无作为空间,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成为空中楼阁,这将极大挫伤地方及广大群众的积极性。

——基础设施建设明显不足。珙县页岩气成藏普遍较深,地质地形复杂,人口密集,管网建设从零开始,工业和交通等的基础薄弱,加之下游产业投入大,见效慢。而作为页岩气开发主体的央企及下属企业而言,按传统的管理模式,势必会形成重开发,轻综合利用;重直接效益,轻基础产业;重高增长速度,轻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这样的结果往往是高效清洁能源被粗放式利用,本应体现的价值却打了折扣,甚至浪费资源,贻误发展良机。

——环境和安全风险不容互视。页岩气本身是绿色能源,但其开发过程中会不同程度地产生污染和安全隐患。其污染程度轻重以及采用何种标准量化处理,目前仍难有定论。原因在于页岩气勘探开发利用属新兴领域,各项法律法规政策、环评与监管尚无章可循。另外,随着全社会对环保安全工作日益重视和不断加压,页岩气开采使用的环保和安全风险不容小觑,须提前做好风险评估和相关应对预案,有备无患,为后续相关问题的化解奠定基础。

nlc202309020908

——企地共赢机制亟须完善。页岩气勘探开发利用及其后续发展,必将引来企业和大量外来人员入驻,这些企业及外来人员由于与原住居民相互缺乏了解,加之群众维权意识增强,对页岩气带来的利益期待和政策法规选择性执行,无形中增加了企地融洽难度。由于央企与地方政府职能不平行,加之企地各个层面平等沟通、及时处理相关问题的程序较为繁琐。围绕各自利益难免博弈不断,有的问题很难达成共识。而页岩气全面建成并畅通外输后,企地之间的联系将不再紧密,短暂“蜜月期”过后,留给地方政府的将是更多的环境污染和地质灾害等问题,后续处置难度更大。

科学规划页岩气开发建设

——战略引领,率先实施开发建设的科学规划。当前,页岩气是县、市乃至全省的重大经济增长点。地方要积极主动将页岩气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纳入“十三五”规划,全力争取把宜宾设立为页岩气新能源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把上罗设立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先导区;充分发挥页岩气产业关联系数高的优势,高起点研判布局上罗页岩气产业新城,超前谋划,全力打造勘探开发、综合利用、精深加工为一体的页岩气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先试先行,科学发展;同时,全面统筹推进资源地“两化”互动、三产联动协调发展;聘请高层次的设计院作规划指导,将新的城镇理念融汇入现实规划之中,提前防范“矿竭城衰”“荷兰病”;提前编制地方页岩气近期、中期、远期综合建设规划,超前谋划新城人口规模、生产区域、生活设施、商务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产城相融,工业化和城镇化互动提升。一是抓住天然气市场需求缺口大、弹性小和产业关联系数高的机遇,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资源招商,加强对接,做好服务,力争更多国家允许的用气大户项目降落资源地,缩短建设周期,早日投产。扎实推进分布式能源、页岩气液化和调峰工厂、工业原燃料利用、天然气汽车开发等的产业建设中,以及构建天然气制烯烃产业链、芳烃产业链等。二是周密部署资源就地转化,抢先形成页岩气产业优势,辐射带动其他页岩气区块发展。如逐渐调整地方以煤作燃料的生产格局,直接为陶瓷、玻璃、化工、建材和电力等产业提供清洁能源,减少原煤生产和利用,既节约资源,又保护环境。并且,还要用好川滇黔结合部这一区位优势,加快培育壮大综合产业型、商贸型、农业产业化和家庭农场的区域新型化产业,加快发展资源地连锁企业与电子商务,建立综合性与专业性相结合、多层次的物流配送体系。三是全力建设新城。借鉴“油田、油镇、油城”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参照克拉玛依、大庆等蓝本,凸显城市主题特征,全面打造建设现代新能源城。同时,以宜业为核心,充分就业为前提,科学编制新城在经济发展、产业优化、城镇功能完善和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的具体目标;以聚居点和新农村综合体建设为契机,高质量建设一批功能齐备、体现地域文化元素的农村新型社区,打造更多的代家村、庄稼村,加快省级示范小城镇建设步伐。

——统筹兼顾,资源开发和环保有机结合。一是扎实做好环保基础工作,加快珙县片区页岩气区块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最大化减少页岩气开发对环境影响,加大页岩气开采企业监管力度,设置环保红线,强化作业中压裂液循环化使用、废液无害化处理、完善钻井防渗工程和页岩气放喷装置监测等的管理,确保页岩气清洁生产;同时,扎实做好水土流失治理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工作;加大造林育林力度,加快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花卉林基地建设”“退耕还林生态环境建设”等项目;大力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全面提高清洁能源民用普及率;进一步完善城乡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体系。二是进一步建立健全页岩气勘探作业相关政策。建议国家环保和能源等部门充分结合国情和资源地实际,在学习借鉴美国、加拿大等的污染防治技术和环境管理经验基础上,研究制定适合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的环境管理标准及相关政策,以此为标准,引导企业规范生产和地方职能部门依法监督,保护环境,持续发展。

——造福民生,新城建设和民生福祉实现突破。一是建立相应机制。强化珙县片区页岩气现场办公室管理,实行分片负责,责任到人,集中力量和时段排解民生诉求,召开企业、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村社及群众多方参加的座谈会,统一思想,全力疏导和化解各类矛盾问题;强化警力保障,依法严惩幕后非法组织或煽动人员;强化党员干部监督管理,对各类违纪违法党员干部予以惩治;建立完善群众接访、领导干部下访等机制,及时听取、收集群众合法诉求;建立每周例会沟通协调等的机制,及时通报情况、反馈信息,建立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快速应对各类矛盾问题。二是完善相应政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依法规范区域内临时用地、长期占地、复垦、噪声避让、房损等各类标准,制定《用地补偿标准》,完善《噪音和房屋受损补偿方案》,照章补偿,依法管理;成立页岩气开发项目法律顾问团队,为重大决策、纠纷仲裁、协议制定等法律事务提供法律意见,督促企业尽快依法完善用地和环评手续,规范运作。同时,学习借鉴重庆涪陵区焦石镇等地的经验做法,少走弯路。三是切实改善民生。健全页岩气开发区域内帮扶政策;建立珙县片区页岩气民生改善专项资金,认真收集梳理开采区域内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民生期盼等的项目,努力改善区域内镇(乡)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农村产业发展;加快上罗镇过境公路建设,消除人车混杂和以路为市痼疾;加快县、乡、村道连接线路网建设,逐步硬化和全面加宽村道及农村机耕道;力争早日建成宜毕高速和巡孝上一级公路;积极协调金筠铁路延伸到上罗镇;以上罗为区域发展中心,加强与洛表、洛亥、曹营、石碑、下罗、玉和等卫星场镇的经济联系与分工协作,繁荣上罗—宜宾、威信、筠连、兴文等的客货运输,促进县内镇(乡)和毗邻区县的经济联系和融合发展,形成以新能源城为核心、卫星城镇为辅助的城市延展区。

(作者系四川省珙县县委副书记、县长)

以工业崛起推进县域经济崛起 篇4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主导力量。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加快工业化进程,是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的根本措施,是缓解财政收支矛盾,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多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不懈地大办工业,工业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但发展中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影响着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经过调查分析,对全县工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提出了今后全县工业经济转型的建议。现汇报如下:

一、全县工业发展现状

我县工业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已初步形成有色冶金、白酒饮料、化工建材、农副产品加工四大主导产业发展的格局,涌现出了甘洛集团、建新公司、宝徽集团、金徽酒业公司四大重点骨干企业,建新公司、甘洛集团和宝徽集团进入2004年全省工业100强之列。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在全县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达到34.6%,工业对财政贡献率达到67%,大大提升了县域经济的整体实力。全县工业经济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工业经济增势强劲。2004年,全县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

1 产值81929万元,比上年增长37% ;完成工业增加值25207万元,比上年增长80.9%,工业发展呈强劲的上升势头。二是立足资源优势,建成了一大批工业项目。近年来先后建成了宝徽集团公司2万吨锌冶炼、3000吨合金锌粉、7万吨硫酸生产线、甘洛集团公司日处理200多吨黄金选厂、2万吨铅盐化工生产线、铅冶炼除尘技改、鸿德公司贵金属深加工厂、新天药业公司天然植物提取分离项目、索坤公司10万吨铁精粉生产线、芳香植物公司香精香料提取项目、青河矿业公司嘉陵镇东沟河电站,为全县工业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以民营化为取向的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列入改制的20户国有企业,已有17户全面完成改制任务,3户即将完成改制。企业改制后引入全新的经营机制,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成为推动全县工业发展的主力军。四优化发展环境,招商引资初见成效。通过及时兑现投资优惠政策,实行公开承诺限时办理制度和重点企业政府挂牌保护制度等一系列措施,积极为外商参与我县工业项目建设提供全程优质快捷服务,使宝徽公司2万吨锌冶炼、铅盐化工厂、鸿德贵金属厂等项目如期建成。五是着力培育地方工业的小巨人,重点骨干企业主导作用凸显。甘洛、宝徽、陇酒三大财政支柱已形成,其上缴税费占全县财政收入的60%以上。六是工业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工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相关服务业的发展,为扩大社会就业,提高城乡人民生

2 活水平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全县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目前全县工业发展保持了较高的增长态势,但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影响和制约着今后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全县工业强县的意识不强。全社会大办工业的氛围不浓,尤其是乡镇一级政府在抓工业、企业方面比较被动。二是工业结构不合理。工业发展主要以铅锌资源为主导,农副产品加工业、化工建材业还未真正形成产业优势,多元主导型的工业结构呈未形成。三是铅锌产业精深加工不足。资源向优势加工企业配置难,面临着已探明矿产资源枯竭,后续探矿不足,大型矿产企业向县内其他矿产领域和非矿产业转移步伐缓慢,矿山企业资金外流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四是农副产品加工业不活。县域工业经济缺乏数量多,具有活力的千家万户小企业支撑,现有农产的加工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设备落后、资金缺乏、产品档次低、效益低、抗风险能力低等问题,带动作用不强。五是发展环境不宽松。全县抓工业的责任意识、机遇意识、风险意识和效率意识差,有的部门重管理、轻服务,主动服务,超前服务的意识差。与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相对接,前期工作成熟的工业项目储备少,招商引资力度不大。

三、工业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

虽然我县工业发展面临着一些制约因素,存在着一些不

3 容忽视的问题,但实现工业经济转型也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和有利条件。一是随着工业强县战略的深入实施,县委、县政府对加快工业发展高度重视,全县上下对大办工业的现实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更加明确,必将形成强大的聚合力,促进全县工业经济轻型升级。二是随着区域经济分工合作步伐的加快,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向西部产业梯度转移速度越来越快,为我县更好地利用其资本和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三是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全县工业支柱产业逐步壮大,企业实力明显增强,已形成一定的特色和优势,国有企业改革已基本完成,为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今后工业发展的思路

针对目前全县工业发展中存在问题,结合今后工业经济转型的主要任务,今后全县工业发展思路是:以加快发展的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为先导,以资金和市场为纽带,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以优化环境为保证,以发展有色冶金、白酒饮料、农副产品加工、化工建材、水电资源开发等五大产业为重点,坚持盘活存量和扩大增量并举,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发展接续产业并举,矿产业和非矿产业并举,激活县内资本和引进县外资本并举,走科技含量多、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促使我

4 县工业从规模和质量、速度和效益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产业结构由单一的资源利用向多元主导转变。建成结构合理,支柱产业齐头并进,支柱企业多领域发展,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强的工业发展新格局,进一步提高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五、今后加快工业转型的措施

1、成立工业经济转型协调领导小组,专门负责研究、协调、解决全县工业经济转型问题。由县长任组长,县委、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有关部门、乡镇负责人为成员,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专题研究工业会议,分析工业发展形势,研究和解决加快工业发展的具体问题。把县级领导联系企业、联系项目的制度落实到位,切实解决企业发展和工业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在县经贸局设立工业经济转型办公室,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办公,为工业项目建设搞好协调服务,搜集、论证、储存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市场前景好的工业项目,多渠道引进工业项目。

2、县上建立中小企业投资担保信用服务中心,吸收有实力的企业加入中心,为市场前景好、有信用的工业企业贷款提供信用担保,解决中小企业筹资难的问题。

3、由经贸局、国土局牵头,对全县铅锌矿资源开发进行整合。促成建新集团、甘洛集团、宝徽集团、天洛矿业四大矿产企业的股份制合作,组建以股权为纽带头的矿业集

5 团,对柳林矿区内的铅锌矿产资源进行统一有序开采,以提高柳林矿区资源利用率和矿山服务年限,积极鼓励和引导发展铅锌精深加工产品,新上铅锌合金材料和功能材料,进一步壮大企业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同时积极争取成为上市公司,提高企业的直接融资能力,为今后更大规模地发展和跨行业、跨领域的多元化发展积蓄力量。

4、对重点企业实行重点扶持,促其发展成为多元化发展的企业集团,以稳固我县财政的骨干财源。在引导扶持甘洛集团在进行铅锌产品精深加工的同时,积极鼓励甘洛集团在辉煌时期积极走多元化发展战略,利用自身积累和良好信用,尽快向铁矿、石灰石矿等其它矿业开发、农副产品加工、旅游、轻工业、高科技产业等领域发展。引导宝徽公司在抓好锌冶炼的同时,积极实施锌基合金等下游产品加工,进一步提高产品附近值。引导陇酒集团在稳定白酒生产规模的基础上,走低度、优质、高效的路子,积极开发绿色新型保健饮品,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5、由国土资源局牵头,吸引矿山企业出资,对柳林、榆树境内的铅锌矿资源、对嘉陵境内的黄金资源、对大河、虞关境内的铁矿资源进行风险探矿,以增加后续储备资源。

6、由国土局、乡企局牵头,整合大河境内铁矿资源开发,全力促成正华钢铁5万吨铁冶炼项目建设,配套建设焦炭厂和水泥厂,提高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率,培植新的财源。

7、由水电局牵头,对全县境内水资源现状进行详细普查,查明全县水资源的可开发量,对全县水资源开发进行统一规划,吸引县内资本和县外资金进行水资源开发,做大水电产业。

8、由经贸局、国土资源局牵头,积极和有关科研机构联系,邀请有关方面的专家来我县考察论证开发石灰石资源,论证高标号水泥、重质碳酸钙、纳米碳酸钙、双氰胺等石灰石资源开发项目,引导县内资本或吸引县外投资建设,把化工建材产业真正做大做强。

9、由乡镇企业局牵头,以清吉玉米开发公司、新天药业公司、芳香植物公司三户企业为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积极和清吉玉米开发公司联系,促其尽快完善环保设施,重新启动生产,并利用其雄厚的深加工能力和庞大的销售网络,积极开发下游终端产品。积极和新天药业、芳香植物公司洽谈协商,组织农户为其建立原材料基地,走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的发展道路。

10、由旅游局牵头,对三滩旅游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分块开发,精选田家河旅游渡假村、月亮峡渡假村、严坪渡假村、嘉陵江水上风情游等若干旅游开发项目招商,吸引县内资本和县外资金投资开发,做活旅游产业,以旅游业带动相关服务的发展。

11、由县政府主要领导带队,组织计划、经贸、乡企等

7 有关部门负责人到浙江加工业发达地区参观考察,推介项目,选择一个与我县经济有互补性,加工业发达的县建立友好经济协作关系,达成双方定期相互交流机制,吸引对方投资者来我县投资发展,并带动更多的投资者我县投资。

12、县上调整工业布局,在柳林镇规划建设铅锌产业开发工业区,形成以宝徽公司为龙头的铅锌产业集群;在县城西河以西、制药厂以北规划建设河西工业区,形成以清吉玉米开发公司、新天药业为龙头的产业集群;在伏家镇金徽酒业公司以南,沿国道316线西侧规划建设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区,吸引相关企业来园区开发建设,形成以金徽酒业公司为龙头的产业集群,以提高工业经济的聚集效益,发挥规模优势。

13、县上把招商引资、兴办企业纳入乡镇工作考核目标责任书。公路沿线和川区乡镇每年引进和建成2-3个投资在1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山区乡镇每年引进和建设2-3个5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以进一步壮大全县工业基础。

14、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筛选、编制、包装一批资源开发项目,由县上主要领导带队,到浙江、江苏等地开展招商洽谈活动,积极探索有偿委托代理招商制和以商招商制,和东部沿海有关市县的招商部门建立招商协作关系,委托当地招商部门介绍有到西部发展意向的企业来我县投资。

15、县上采取多管齐下的方式,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对工业发展采取超常规倾斜服务。只要是有利于我县工业发展的项目,在办理各种手续时,由县工业协调办公室负责代办,一时不能办结的手续,可实行先上马,后补办的办法,为投资者提供“零障碍”服务,以良好的投资软环境吸引投资者。

以加快县城建设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篇5

杨一中

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县域经济,难点也在县域经济。县城作为县域经济的“龙头”,在带动地方各项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在突出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同时,优先发展县城经济,全力加快县城建设和发展步伐,以支撑和带动全县经济发展。

切实发挥政策引领作用。要综合运用经济、政治和法律手段,引导和发动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积极投身于县城建设。要充分发挥政策的引领作用,积极制订出台有利于县城建设和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优先安排建设项目和用地指标,做到人、财、物等各种资源向县城集聚。要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取消一切不利于吸引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限制性、歧视性政策,降低农民进城“门槛”,最大限度地吸纳农村人口到县城落户定居。通过政策引领,支持县城拓展城区面积、提升城区品质、培育主导产业、完善城市功能,努力增加县城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和人口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

加快推进县城扩容提质。发挥县城对县域经济的支撑和带动作用,首要的一条,就是要做大县城规模,完善功能,提升品位,全力把县城打造成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平台。一要科学编制规划,明确发展定位。同时,要搞好各类规划衔接,合理引导城市发展的规模、速度、节奏和布局,使城市所有土地的开发和建设置于规划的严格控制之下,保证详细规划成为国有土地有偿出让与转让的基本前提条件,和对各类建设工程进行规划许可的直接依据。二要搞活城市经营,筹集发展资金。坚持市场运作的办法和经营城市的理念,通过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用足用活上级扶持政策、扩大招商引资等。三要加强项目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四要加强城市管理,提升管理水平。

大力培育壮大支撑产业。繁荣的城市,必须以发达的产业做支撑。因此,一定要把产业建设作为县城建设的重要环节来抓,将产业建设纳入县城建设的整体规划,抢抓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促进特色产业、优势项目向县城集聚,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要充分利用农产品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充足、交通便利、信息畅通的优势,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都市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为导向,进一步创造良好环境,鼓励创业,扩大就业,努力引进和打造一批产业关联度大的主导产业、优势行业、规模企业和名牌产品,努力实现二、三产业双重升级,带动城区周边现代农业发展,进而带动人气、财气的聚集,充分发挥其在推进城市化进程、吸纳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县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作者系辰溪县委书记)

中原经济崛起 篇6

中原经济区处于全国东南西北的枢纽地带,是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基础,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18个省辖市、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地理位置重要,粮食优势突出,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是中部崛起的一个重要地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经济发展的大潮流中,中原经济区面临跨越发展的重大机遇,也面临粮食增产难度大,经济结构不合理,城镇化发展滞后,公共服务水平低等挑战和问题。积极在探索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三化”协调发展上争优创先势在必行。

2011年《中原蓝皮书》提出中原经济发展目标

●以中原城市群为核心,陇海经济带和京广经济带为支撑

●以东部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西部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为两翼

●中原经济区将形成“一极、两带、两翼”发展格局。温家宝强调,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着力改善民生,争取在今后十年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能使中原经济区有个跨越的发展和进步。

在中原经济区发展过程中要注重以下几点:

一是要着力提高经济发展实力。提高中原经济区的经济发展实力,靠什么?靠改革开放,靠科技创新,靠全省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二是要注重统筹和协调。对中原经济区来说关键在于城乡统筹,在于实现工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同时推进农业的现代化。绝不能以牺牲农业和粮食为代价。

三是要走新型化和信息化道路。不要盲目铺新摊

子,要立足于高起点。要重视中小型企业和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四是要发挥河南的农业优势。通过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推进农业机械化,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

五是要注重环保、生态、人口、资源。推进“三化”协调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和环境为代价。建设中原经济区要走低碳高效之路

六是要坚持以人为本,重在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

活。

在“三化”上协调发展四大着力点

1、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2、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

3、积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4、坚持走产业城镇融合发展之路。

为此郭庚茂省长提出的六个原则

一是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与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是把重视项目投资与扩大消费、增加出口结合起来,努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均衡性。

三是把加快工业化、城镇化与推进农业现代化结合起来,努力促进“三化”协调发展。

四是把推动自主创新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起来,努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五是把深化改革开放、创新体制机制与促进发

展结合起来,努力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六是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努力增

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

在此基础上要发展中原经济,探索“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还必须要解决四个问题:一是“钱从哪里来”、“人到哪里去”、“民生怎么办”“粮食怎么保”。那么怎样解决值几个问题呢?试分析钱就是经济,要想有经济就必须要发展。人去哪?必须得提供就业岗位,目前第二、三产业就业场景很大,所以要想让更多的农民走出土地就应该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经济发展了,有经济做基础,改善城乡居住环境,解决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就自然而然的解决了!至于粮食问题就要通过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推进农

业机械化,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才能保证粮食持续稳定高产,增加农民收入。

由此可见问题的关键是发展,而在“三化”中城镇化在破解四道难题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把城镇化这篇文章做好了,就会顺利推进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一方面,城镇化把工业集中到产业集聚区,实现土地集约节约使用,可以保证工业项目建设用地需求,同时扩大城市的面积,加快城镇化进程。另一方面,用工业化带动第三产业和服务业发展,实现农村转移人口就业就有了充分保证,农民的经济收入、生活条件就会不断得到提高和改善。人多地少的矛盾解决了,还会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农业的规模效益。

具体对策建议如下:

一是要提升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地位。

――优化空间发展布局。构建以郑州为中心,洛阳为副中心,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7个省辖市为支撑,大中小城市相协调,功能明晰、组合有序的城镇体系。

――继续强化郑州的中心地位。以建设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为目标,进一步提高郑州市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在全省的首位度,使其成为中原城市群的龙头和增长极。

――加快人口和产业集聚。以客运专线、城际快速

轨道交通等重要交通干线为纽带,以郑汴新区为核心,加快发展洛阳新区,发展壮大郑汴洛工业走廊,推进区域内城市空间和功能对接。

――促进“三化”协调发展。以新型城镇化支撑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将中原城市群建成沿陇海经济带的核心区域和重要的城镇密集区,形成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二是要强化陇海经济带和京广经济带的支撑作用。――增强沿陇海经济带实力。加强与江苏沿海经济区、长三角和西北地区交流合作,培育形成郑汴洛工业走廊,壮大能源原材料、现代制造业、汽车等支柱产业,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

――提升沿京广经济带水平。提高京广通道综合运输能力,大力发展原材料工业、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食品工业,形成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加强与京津冀和武汉城市圈进而和珠三角地区的经济联系,构建沟通南北的经济带。

三是要壮大京广线以西和以东地区。

――加快京广线以东地区经济发展。以濮阳、商丘、周口、信阳、菏泽、聊城和皖北四市等10个省辖市为依托,加强国家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培育壮大沿京九经济带。以河南省现有的黄

淮四市为基础,链接毗邻的淮北、亳州、宿州和阜阳四市,扩展河南省信阳农村改革发展试验区,形成一个“4+4”的跨省区的农村改革综合试验区。

――全面提升京广线以西地区的产业层次和经济实力。以焦作、济源、三门峡、平顶山、安阳和河北2市、山西3市为节点,充分发挥矿产资源优势,建成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围绕装备制造优势行业,以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研发为着力点,推动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

综合来看中原经济区有以下独特优势: 一是区位优势。二是人口优势。三是文化优势。四是粮食优势。五是基础优势。六是后发优势。再加上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基础和发展潜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原经济区定能实现五年彰显优势,十年实现崛起,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总体目标的“五新”即:增创粮食生产新优势,构筑“三化”协调新格局,实现改革开放新突破,取得转型发展新跨越,开创和谐社会建设新局面。基本建成科学发展、统筹协调、开放创新、和谐繁荣的中原经济区,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板块。

张景宾

机械材料系机械设计(1)班

以工业崛起推进县域经济崛起 篇7

1 科技企业孵化器在促进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政府支持兴办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目的是扶持小企业的发展, 发展地方经济, 增加就业。中小民营企业通过企业孵化器的孵化, 能够更快、更健康地成长, 从而起到区域经济发展推进器的作用。科技企业孵化器实现了资源的集约利用, 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是中小科技企业成长的摇篮, 能够使小企业形成聚集效应, 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2 我国及河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状况

我国的科技企业孵化器是为初创的科技小企业提供综合服务的公益性科技服务机构。自1987年6月我国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武汉东湖创业者中心宣告成立以来, 国内各种类型的孵化器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显示出勃勃生机。至2009年底, 全国纳入科技部统计体系的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有近600余家 (国家级169家) , 数量仅次于美国, 居世界第二位;在孵企业达4万余家, 在孵企业直接就业人数达72万人, 其中包括1.5万名留学生和46万名科技人才, 累计毕业企业19 896家, 培育出569家年收入超亿元的科技企业和53家上市公司。当前, 河南省有各类企业孵化器18家 (国家级11家) , 在孵企业3 100余家, 孵化场地总面积约150万平方米, 累计毕业企业1 100余家。实践证明, 凡是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较快的地方, 其由中小企业带动的地方工业经济, 也都实现了迅速发展, 如河南省的郑州 (孵化场地55万平方米) 、洛阳 (孵化场地15万平方米) 、新乡 (孵化场地20万平方米) 、安阳 (孵化场地20万平方米) , 这4个地市孵化场地面积占全省的2/3, 近年来这些地方的工业发展在河南省遥遥领先。

目前, 科技企业孵化器已呈现综合技术创业中心、专业技术创业中心、大学科技园、软件园、海外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多元化发展态势, 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的发展, 特别是为企业技术创新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孕育出企业发展新的希望, 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3 濮阳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的实践与发展

高新区十分重视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建设, 于1996年8月启动了濮阳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 1997年11月, 被河南省首批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该中心总占地面积69.2万平方米, 其中一期工程占地面积6.7万平方米, 二期工程占地面积29.2万平方米 (在建) , 三期工程占地面积33.3万平方米 (正筹建) 。该项目是全市建设规模最大、功能配套最为完善的中小型科技企业孵化器。

创业服务中心一期工程建设有标准厂房20栋、综合服务楼1栋、创业大厦1栋、宿舍楼2栋, 总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该中心成立以来, 积极引进项目进行孵化, 协调与工商、税务、科技、金融等部门的关系, 为企业申报项目, 进行营销策划, 协助企业制定规章制度和发展规划, 进驻孵化场地的企业得到了全过程、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每个项目从立项到投产不到3个月, 平均节约土建投资300多万元, 使企业管理者把有限的精力和资金都用在了生产经营和新产品开发上, 从而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截至目前, 该中心累计孵化中小企业90家, 其中已毕业43家, 在孵企业47家。累计创产值14.5亿元, 实现利税3亿元, 解决了3 000多人的就业问题。在孵企业涉及精细化工、数控机床、耐火材料、生物医药等多个高科技领域。在“孵化”毕业的企业中, 贝英数控、新型涂料研究所、威林化工等一批企业已发展成为濮阳市的行业龙头企业。其中贝英数控从50万元注册资金起步, 迅速发展壮大, 已成为国内一家主要生产制造专用数控机床的高新技术企业, 其产品畅销国内多个省市, 并成功打入德国、俄罗斯、印度等国市场。2009年, 该公司实现产值5 218万元, 销售收入3 488万元, 其中出口143万美元, 上缴税金356万元。

创业服务中心二期工程———高新区科技创新工业城, 于2009年4月动工建设, 该项目规划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 概算总投资8亿元, 主要承载电子电器、生物工程、软件工程、服装加工、文化产品、科研、产品包装、医药分装、仓储、物流配送十大行业。其中公共服务区面积1.7万平方米, 规划建设两幢15层以上的科技创业服务楼、科技孵化楼、公共服务楼, 总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 设有公共研究开发中心、信息网络服务中心、投融资服务中心、中介服务中心、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公用服务设施和标准厂房, 主要用于科技工业城入驻企业科技研发、商务办公、职工宿舍、餐饮、洗浴等。

创业服务中心三期工程———惠商工业园正在办理土地征用手续, 该项目总投资6亿元, 规划建筑面积60余万平方米, 建成后, 将是高新区发展中小科技企业的又一平台。

4 促进濮阳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的几点建议

(1) 发挥政府职能, 全力推进创业服务中心建设。把大力发展创业服务中心建设作为促进濮阳市“以工兴市”战略的一个突破口, 政府应在项目立项、资金投入、政策支持、信息服务、税收优惠、财政性扶持等方面给予全程配套支持。同时加快制定创业服务中心发展的管理办法及优惠政策。

(2) 建设一批具有濮阳特色的专业创业服务中心。专业型企业孵化器是为特定技术领域的创业者提供服务的企业孵化器。专业型企业孵化器除了具有综合性企业孵化器的基本功能外, 要有专业化的创业设施、专业化的服务以及与此配套的政策, 通过专业型企业孵化器来建立创业企业用得起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实践证明, 专业型企业孵化器对促进相关技术领域的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培育、产业发展、整合社会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 因此应当将发展专业型企业孵化器作为今后企业孵化器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根据濮阳市的特点建立农业科技创业中心、机械制造创业中心、生物技术创业中心、石油化工技术创业中心等。

(3) 因地制宜, 统筹规划创业服务中心的发展。为促进濮阳市县域经济的发展, 有条件的县区应把孵化器建设作为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内容, 根据当地资源、产业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 最大限度地整合已有的科技和产业资源, 建立起适应当地需要的特色产业孵化器, 发挥对特色产业集群的孵育功能, 扩大创业服务的受益群体范围, 以满足创业企业发展的需要, 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要求。

(4) 建立创业服务中心孵化基金。建立市孵化专项资金, 以解决科技企业在初创期资金短缺的问题, 帮助具有发展潜力的科技企业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主要以无偿拨款、资本金投入和信用担保资金3种方式对在孵的科技企业进行支持。无偿拨款主要是资助各孵化器构筑专业技术平台和对在孵企业的相关项目进行支持;资本金投入主要是对初创期的企业进行投入以弥补社会风险资金不愿介入的不足;信用担保资金主要是通过政府和孵化器等共同出资形成互助担保资金, 专门为孵化器内的企业融资提供担保。同时, 随着孵化器的快速发展, 要着力推进孵化器的融资体系建设, 组建由金融和投资专家参加的孵化器投资理财顾问组, 为孵化企业提供理财咨询服务。

(5)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创业服务中心管理服务队伍。一个成功的创业服务中心, 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管理服务队伍。要建立新的分配机制和分配形式, 充分调动服务人员的积极性, 培养一批能与国际接轨的管理服务人才。依托有关高校, 为孵化器管理服务人员、企业经营者和企业管理人员提供专业培训, 促进科技人才和经营人才的结合, 培育复合型、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

摘要:科技企业孵化器在促进企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介绍了我国及河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状况、濮阳市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的实践与发展, 并提出了促进濮阳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科技企业孵化器,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林德昌, 杨健康, 王红卫.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规模效应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8) .

[2]孔善右.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现状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 2008 (8) .

上一篇:七年级上册语文苏教版下一篇:随遇而安散文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