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信的性质与功能(精选8篇)
严格来说,一封求职信的性质是正式的。因为写求职信的目的乃在于争取一份工作,而且写作的封象是一个公司或公司里某位高级主管,因此我们说求职信是一种正式文件。但是从另一角度来看,求职信是应聘者的权利。应聘者可以写,也可以不写这封求职信。如果他不写,没有人会让为他的应聘文件不完整,因为他寄了履历和自传。如果他写了,那是他强调自己对这份工作的认真态度,也是他除了履历和自传以外,一份和受信者之间,虽然正式但具有私人性质的额外沟通。融合这两层意义,所以我们称一封求职信为半正式的沟通。
了解了求职信的性质之后,我们再来了解它的功能。上面我们提到求职信是主动的、附带的、半正式的,而它的功能在哪里呢?它的功能乃在透过其主动而附带的书写行为,和受文者做半正式的沟通,进而使对方了解此应聘者积极认真的态度,最后达到取得面谈的目的。在此,我们要有一个认识:不管是求职信、履历表或自传,其目的都在被录取。而录取的关键乃在而谈。如果有面谈的机会,就表示有录取的希望。所以求职信、履历表及自传也等于是在争取面谈的机会。我们常在履历表或自传的最后一段看到应聘者写上这么一段:“希望贵公司给我面谈的机会。”便是这个道理。而求职信的功能便在加强受信者给予应聘者面谈机会的可能性。因为履历表和自传的功能乃在叙述自己的背景,是让对方了解自己的基本文件,进而肯定认同自己的能力。
一、高校艺术教育的性质:通识教育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教育始于20世纪初。1903年王国维在《论教育的宗旨》一文中,提出了“完全之人物”的人才培养路径,其中即包括美育。王国维认为,美育一方面可以使人情感发达,达到完美之域;另一方面美育是德育与智育的一种手段。关于艺术一词,学界上没有一个精准的定义,大致可以作这样的描述与概括:艺术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是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与工具,在一定的审美理想和技巧的作用下所进行的一种精神文化的创造行为,是人的意识形态和物质形态的有机结合,是精神世界的物化。艺术从行为活动上看具有两个特征,即实践性和创造性;从学科属性上看,艺术是人文的。艺术教育是以艺术为媒介,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其功能主要体现在艺术实践教育和美育上。艺术的人文属性决定了高校艺术教育,是关于“人”的教育,旨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塑造健全的人格,使学生成为“完整的人”。
艺术教育究竟是职业教育还是通识教育?笔者认为,讨论高校艺术教育的性质,不能脱离一个国家的社会背景。在中国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的阶段,不仅仅艺术教育已经成为一种通识教育,其他众多的人文社会科学专业也从专门的职业教育转变为一种通识教育。我们不需要也不可能在四年的本科教育阶段就培养出数10万计的艺术家,但是我们需要培养有综合素质、人文精神、审美情趣和一定艺术修养和专业知识的人才。这批人毕业以后可能不一定从事艺术职业,也许终身都不可能成为一名艺术家,他们会从事需要一定艺术专业修养的其他社会工作。2006年,在葡萄牙里斯本召开的“世界艺术教育大会”制定了《艺术教育路线图》,指出艺术教育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权,明确地将艺术教育和文化参与提升到人权的高度加以认识。
二、高校艺术教育的功能:立德树人
在西方艺术教育史中,席勒第一个提出“美育”概念,他在1957年发表了关于美育的专著《美育书简》。《美育书简》的另一个标题叫“对于完整的人的感性的与审美的教育”,可以看作是美育概念的概括,即关于完整人的教育和对于完整人的人文教育。“生命意志论”的美学代表人物叔本华与尼采,他们主张审美是人之为人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生存的价值所在。“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只有作为审美现象,人生与世界才有了充分理由”,尼采作如是观。美国理查德·加纳罗与林尔玛·阿特休勒于2004年出版了《艺术:让人成为人》一书,将以艺术为主的人文素质教育升格到“让人成为人”的高度。
教育部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艺术教育对于立德树人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学校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最主要的途径和内容。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目标,是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使命和责任,必须充分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和功能。
(一)人文教育功能
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明确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艺术教育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与内容,具有鲜明的人文价值取向。曾任教育部部长的周远清先生指出,高等教育的文化素质教育即指人文科学和艺术教育,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的积淀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高校艺术教育是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积淀的一个重要途径。高校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即美育。美育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辅助与诱导作用。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指出,美是道德的象征。蔡元培先生也曾指出,艺术教育具有“辅德性”,可以起到“以美导善”的作用。
(二)人才培养功能
林逸鹏先生说过:“高校艺术教育即是艺术的教育,要求学生具有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创新的精神。”高校艺术教育的人才培养功能主要体现在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高校艺术的通识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普及,更多的是体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功能。富有创造力的人的思维必然包括开阔性的形象思维,艺术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提升。形象思维作为艺术教育的目标之一,其对大学生丰富想象、储备知识、积累经验、科研创造均有益。形象思维与人的创造性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形象思维的作用,人类的科学技术会达到今天这样的高度。
(三)文化传承功能
艺术教育是传承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文化创新的重要手段。求新求异是艺术的本质属性。艺术教育,能有效激发受教育者的创新激情和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种创新的内在动力将不仅促进艺术自身的创新,也将通过辐射促进受教育者的科学创新和人文创新,促使受教育者在了解本国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通过文化交流积极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进一步创新本国本民族文化,并推动人类的文明进步[2]。
高校艺术教育,既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更是一份文化的担当。我们所说的文化是“文”化的结果,关于文化与艺术的关系,历来讨论很多。以长城作比,如果把长城比作文化,那艺术则是长城上的一切表现形式,包括每一块砖和每一处垛墙。可见文化是艺术的内核,而艺术则是文化的呈现形式,如果没有艺术的呈现,那些文化注定宿命是:不是永远的忽略,就是永远的遗忘。艺术的发展为文化注入新的元素与活力。艺术的发展也反映了文化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往往是通过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来实现的。
关键词:违约金;性质;功能;问题研究
一、违约金概述
对于违约金的概念,我国法律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不少学者也尝试给违约金下定义。在《合同法》颁布后,关于违约金定义的争议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法定与约定之争。有学者认为违约金是合同当事人预定的,一方不履行合同或履行合同不符合约定条件时,应付给另一方当事人一定数额的货币。另外有学者认为,违约金是由当事人约定或由法律直接规定的,在一方不履行合同或不完全履行合同时,另一方当事人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其二,惩罚性与补偿性之争。重视成文法规范的大陆法系均对违约金概念作出界定,从他们的概念不难看出,其并不排斥惩罰性违约金。而重视判例的英美法系司法判例是形成了对违约金的统一认识,即事先约定在债务人不履行合同时,应向债权人支付一定赔偿数额的款项,可见其只承认补偿性。我国对此也是存在争论的,这也是对违约金迟迟无法下定义的原因之一。
二、违约金性质辨析
在对惩罚性违约金和补偿性违约金的概念认识上,国内存在有差异。其争议在对他们的出发点上,主要存在两种理论,笔者将其概括为目的说和结果说。笔者支持目的说的观点。首先结果说有悖于违约金的预定性,如果在损害发生时才能确定违约金的性质,违约金惩罚性与补偿性的区分将失去意义。此外,按照结果说会得出一种结果就是违约越严重,造成的损失越大,违约金越少惩罚性,越多补偿性。我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第一款规定,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违约时应当根据违约情况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也可以约定因违约产生的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可见,这里的是违约金补偿性的体现。该条第二款规定,约定的违约金低于造成的损失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增加;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适当减少。有学者认为这一款规定,体现了违约金的惩罚性。该条第三款规定,当事人就迟延履行约定违约金的,违约方支付违约金后,还应当履行债务。这里的违约金的性质不因合同当事人的约定而改变,具备当然的惩罚性质,此为通说。
三、违约金功能辨析
第一种观点是担保说。担保说认为违约金是一种担保方式,其主要作用在于担保合同的履行。从法源上看,从古老的罗马法到现代大陆法系各国,违约金被普遍地看作债的担保。违约金设定可以使当事人预知不履行的后果,确保债权的实现。第二种观点是违约责任说。英美法将违约金视为预定的损害赔偿,同时他们对合同实际履行的关注远不如对受害人损害赔偿的关注。因而主要是将违约金作为违约责任形式看待。第三种观点是折衷说。折衷说认为违约金既是一种民事责任,该学说认为以违约金债务人丧失清偿能力后的实际结果来否定违约金具担保属性的理由不充分。担保不是保险,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维护债权人利益的作用,即使传统民法中的担保方式也不能保证债务人到期履行债务。
四、完善我国违约金制度建议
1.尽快界定违约金的概念
正确界定违约金的概念是解决理论分歧的基础也是司法统一的关键,因而各国立法如前所述都以不同的方式对违约金做了规定但关于违约金的法律概念。笔者认为我国应当借鉴两大法系的立法及司法经验,综合我国合同立法的指导思想目的及违约金的相关法律规定及我国国情的实际情况,对违约金的法律概念进行界定。
2.规范违约金的设定方式
约定违约金是指支付条件或数额由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的违约金。约定违约金体现合同自由原则是合同法的精髓和灵魂,反映了商品经济的运行规律,同时也是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的具体体现。我们必须看到,当事人意思表示是成立合同不可少的基本条件,是合同最根本、最有价值的因素,本着充分尊重当事人意愿的宗旨,违约金应该首先是当事人的约定,充分体现当事人意思自治。同时,在意思自治的同时应以法定为补充可循,以法律的形式对违约金设置一个比例或上限。
3.正确认定违约金的性质
合同自由原则应当具有根本性。违约金制度设计的价值目标应为:通过设定违约金,以预防违约行为的发生,维护正常的交易秩序。当因违约造成的实际损失被弥补之后,也就无需过分强调违约金的惩罚性,以其赔偿性为主。当然,强调违约金的赔偿性不能完全否认违约金所具有的惩罚性,违约金制度的特殊性在于它的约定性,当事人可以约定的私的惩罚,这是其与其他民事制度的根本区别。惩罚性条款是当事人基于自愿原则所制定的,即使法律不鼓励但不能禁止,这与民法的“法无禁止即可为”是相对应的,只有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志才有利于市场的发展。
4.合理规制惩罚性违约金
由于赔偿性的违约金是对未来损害额的一个预定,因此其数额是有一个参考值的,即实际损害,对此可以按实际损失的大小进行相应调整,不存在设置上限的问题。而惩罚性的违约金则不相同,其设置就是以惩罚为目的,当事人就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对此就缺乏一个合理与否的判读标准。笔者认为对其设置一个上限是很有必要的。否则,约定过高的惩罚性的违约金可能会导致负面效果与违约金的设置目的背道而驰,如有些人会为了追求高额的违约金赔偿而去故意违约,不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迪力努尔·阿力木.合同中违约金的性质与职能[J].法制与社会,2012(06)
[2]何俊.对违约金的探析[J].当代法学,2002(02)
[3]郭云丹.各国立法上违约金性质比较研究[J].河北法学,2005(06)
[4]吕慧萍.论违约金[D].南昌大学,2007
[5]张蕊.论违约金适用中的法律问题[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作者简介:
孙秋玉(1992.10~),女,江苏泰兴人,本科,江苏大学文法学院,主要研究方向:劳动法与社会法学。
杨华兴
[内容摘要]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是处理道路交通事故的核心环节之一,体现了道路交通管理部门的价值观:安全是基础,畅通是目标。保障这一价值观实现的手段是严格实行道路通行规则。这一价值观应当得到尊重,但其不是认定交通事故当事人过错的标准。应当建立起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标准,在公开、公正、公平的条件下认定事故责任,并为法院侵权责任归责奠定基础。
2004年5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以下简称“安全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第五项规定:“交通事故”,是指车辆在道路上因过错或意外造成的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故。此前交通事故的定义是:车辆驾驶人员、行人、乘车人以及其他在道路上进行与交通有关活动的人员,因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和其他交通管理法规、规章的行为(以下简称违章行为),过失造成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的事故(见1991年国务院令第89号“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二条)。交通事故立法定义层级(提高)和内涵(缩小)的变化,不仅导致了其外延扩展,更为重要的,交通事故处理的原则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主要有二:
(一)2004年5月1日前,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以下简称“管理条例”)和“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处理办法”)为主体的道路交通事故的特别法与“民法通则”等侵权法规范系列的一般法形成了几乎是对峙的不和谐状态,(司法实践的)结果有所谓的“优先适用特别法”,(立法)结果是:2000年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发布第50号令“哈尔滨市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办法”,其他许多省市效法但层级为低,引发了“行人违章撞了白撞”的激烈争论。“安全法”颁布施行,相关法规废止,这种状态得以消除。
(二)从“处理办法”所确立的过错责任原则转变为以过错责任、无过错责任构建起来的一个责任体系(安全法第76条),民法基本原则精神得以体现。
焦点集中在我国道路交通管理机关——公安交通管理部门“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这一环节。
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的尴尬
国家行政机关管理公共秩序、行政事务。因为道路交通秩序的特殊性,警察机关管理道路交通成为许多国家采用的管理模式,我国的实践证明,该模式是行之有效的。交通事故的发生,牵涉到公共秩序,作为主管行政机关,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有义务接警后及时处警,而且有职责加强巡逻及时发现事故。交通事故现场勘查,组织抢救受伤人员及财产,尽快恢复交通,收集肇事车辆性能证据和当事人生理精神状态证据等,都是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职责。由于道路交通参与者众多,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及损失大小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法律就此要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及时固定交通事故证据,为日后正确处理事故,解决社会矛盾奠定基础。这些都是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法定的具体行政行为。
但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不是具体行政行为。1992年12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联合发文“关于处理道路交通事故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法发[1992]39号)规定:“当事人仅就公安机关作出的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和伤残评定不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或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当事人对作出的行政处罚不服提起行政诉讼或就损害赔偿问题提起民事诉讼的,以及人民法院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时,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公安机关作出的责任认定、伤残评定确属不妥,则不予采信,以人民法院审理认定的案件事实作为定案的依据。”该规定体现的原则精神是正确的。
“处理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当事人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后十五日内,向上一级公安机关申请重新认定;上一级公安机关在接到重新认定申请书后三十日内,应当作出维持、变更或者撤消的决定。”此重新认定程序与上述“通知”精神一脉相承,构成了和谐的救济程序。
本质上讲,事故责任认定是事故处理机关在全面客观掌握事故证据的前提下对事故作出的专业评价。全面客观掌握事故证据是该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但对事故作出的专业评价是供当事人和法院参考的依据,没有直接影响相对人的权利义务格局,故不是具体行政行为;尽管法律要求行政机关对此有所作为,但这只是行政机关的一种专业行为。
法理探讨的结果应是明确的,尴尬来自于实践,而且主要是法院的审判实践。法院在审理道路交通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件时普遍地一味采信事故责任认定,而对道路交通管理部门收集的现场一手证据束之高阁;行政机关的价值判断成了法院当然的价值信念。于是,事故责任认定成为交通事故处理的核心;核心自然就是焦点,矛盾就集中在事故责任认定上。一着走错,满盘皆输。地方法院开始突破上述规定,受理不服事故责任认定的行政诉讼案。司法实践的败笔越写越错。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1999年11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088次会议通过)第一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具有国家行政职权的机关和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不服,依法提起诉讼的,属于人民法院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这为不服交通事故责任认定行政诉讼案受理审理确立了法律依据。司法混乱导致了立法混乱。
“安全法”拨乱反正。该法第七十三条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交通事故现场勘验、检查、调查情况和有关的检验、鉴定结论,及时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作为处理交通事故的证据。交通事故认定书应当载明交通事故的基本事实、成因和当事人的责任,并送达当事人。”不过,造成尴尬的原因依然存在。
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价值取向
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的价值观念肯定是道路交通行政主管机关的价值观的体现,其来源是行政管理法规,主要有:“管理条例”、“高速公路交通管理办法”(1994年公安部令第20号)、“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处理办法”、“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1992年公安部令第10号)等。
“管理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立法宗旨规定:为了加强道路交通管理,维护交通秩序,保障交通安全和畅通,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制定本条例。道路交通行政管理机关的职责是实现交通的安全和畅通,畅通是中心,根本是社会主义建设。“处理办法”第一条规定:为正确处理道路交通事故,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教育和惩处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者,制定本办法。所谓的“交通事故责任者”即是第二条规定的“违章行为人”。交通事故的行政处理程序,应当体现“管理条例”的宗旨,除了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民事权益外,还要对事故责任者进行教育和惩处,以便消除违章,实现道路交通的畅通。
为此目的,“管理条例”第六条规定(右侧通行原则):驾驶车辆,赶、骑牲畜,必须遵守右侧通行的原则。第七条规定:车辆、行人必须各行其道(各行其道原则)。借道通行的车辆或行人,应当让在其本车道内行驶的车辆或行人优先通行(优先通行原则)。遇到本条例没有规定的情形,车辆、行人必须在确保安全的原则下通行(安全通行原则)。对这四项原则归并,形成两大原则:道路交通的路权原则和安全原则。其中,路权原则是认定交通事故责任大小的根本原则,在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中起主导作用。“处理办法”第十七条规定:公安机关在查明交通事故原因后,应当根据当事人的违章行为与交通事故之间因果关系,以及违章行为在交通事故中的作用,认定当事人的交通事故责任。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在认定事故责任时,衡量当事人责任的尺度就是上述原则,概括为一点,即:道路通行规则。
“安全法”及相关法规、规章颁行,提高道路通行效率的目标没有变,道路通行规则仅有细小的变化。“安全法”第七十三条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及时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应当载明交通事故的基本事实、成因和当事人责任,并送达当事人。“安全法”事故认定继承了“处理办法”事故责任认定的形式,同时没有否定事故责任认定的标准,即路权原则和安全原则。变化仅为:
(一)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变为交通事故认定书;
(二)明确交通事故认定书作为处理交通事故的证据,而不是别的。
因而可以断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方法不变,原则不变,因为该行政机关的行政职责没变,价值取向没变。我们不能要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承办警察站在民法原则的高度进行事故处理,他们应当只能站在维护道路交通秩序的层面对交通事故进行认定。该变的是法院及有关立法机构,在如何平衡当事人间的利益、如何实现法律体系的和谐等方面实现自身的价值。
“处理办法”就事故处理的行政性规范现在得到了立法机关的肯定,其就人身损害赔偿和财产损害赔偿的民事权利义务规定虽是越权的,在民事基本法缺失相应规定的情况下,由行政法规作出规定以弥补不足,不失为良好的权宜之计。留给法院的,是无奈。1987年1月1日起“民法通则”施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
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于1988年公布,其中没有较为完整的人身损害赔偿标准的规定;几乎同时,“管理条例”施行,其后不久,“处理办法”发布。既然是处理交通事故,法院采用“处理办法”第六章第36—40条民事赔偿标准的规定自然是信手拈来;法院审理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根本目的是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民事权益,适用“处理办法”民事赔偿标准的规定是历史的选择,也被实践证明是总体正确。问题发生在法院无法回避“处理办法”第六章头条(即第35条)。“处理办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交通事故责任者应当按照所负交通事故责任承担相应的损害赔偿责任。适用这一规定自然是顺理成章的。
但适用第三十五条的后果,却使法院民事损害赔偿的归责过程被行政机关的行政责任认定所取代;行政机关的责任认定成为决定当事人民事权利义务的变速器;法院的工作,只是项目数目的加加减减,而且,最终是减法,即在当事人的请求范围内做减法。另外,法院审理案件后所确定的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中,自然就包含了“惩罚”。民事权利受到行政规范的调整,道路交通畅通的公共权利得到扩张。法院以事故(责任)认定书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已将民事法律价值体系畸形化了。
民事侵权责任归责的核心是责任者违反法定注意义务而应承担赔偿责任的过错推导,因而,道路交通主管部门以道路通行规则为标准所作出的事故(责任)认定不能与之等同。
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的定位
“安全法”将“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定位为一项包含了责任认定的证据(民事、行政、刑事?另外讨论),上文所述的“尴尬”不复存在,但问题如故。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以调解处理交通事故民事赔偿,该事故认定必定是最重要的证据,必定采用,若能形成调解协议,即使当事方不履行,该责任认定所确定的价值观将被法院认可。那么,法院直接受理审理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件时应持怎样的态度?立法机关应如何配套立法?
“安全法”在将事故认定书定位为证据的同时,(第73条)规定“交通事故认定书应当载明交通事故的基本事实、成因和当事人的责任,并送达当事人。”显然,实质内容与此前的“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没有区别。其中的“责任”,显然是道路交通主管行政部门对道路交通事故当事人的一种价值判断,标准是道路通行规则和道路畅通目标。从宏观管理层面上讲,该价值观应当得到肯定。但处理交通事故民事赔偿纠纷,都是个案,面对人的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宏观行政管理的价值观将显得多么苍白。产生上述“尴尬”的根源没有因为“安全法”的颁行得以消除,只是缓解。
“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尴尬的根源是道路交通主管部门认定的责任划分经常遭受当事人的质疑,其客观公正性备受怀疑。“处理办法”第十七条第一款规定:“公安机关在查明交通事故原因后,应当根据当事人的违章行为与交通事故之间因果关系,以及违章行为在交通事故中的作用,认定当事人的交通事故责任。”其中,因果关系是第一原则,违章行为作用力大小是第二原则;因果关系的推导,作用力法则的确定,成为事故责任认定的核心。对于这一核心问题,道路交通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所涉了了,有所涉及的,也是粗枝大叶,层级不齐。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标准不透明,是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失去公信力的根源。如果法院一味采纳“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的价值判断,就抛弃了独立审判的原则。路权原则应当得到尊重,基本人权应当受到保护。道路交通事故认定过程公开透明,是实现这两者利益平衡的砝码。砝码最终由法官掌握。
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主要是这四个因素:路、车、气候、人。前三个因素是纯物理学的,不因地域、国别的不同而有所差别;人的因素虽有差别,但人们(包括车辆驾驶人和行人)对前三者的物理性质的认识也应该趋同。道路交通领域的行为规范在不同的地域、国家的趋同性是明显的,交通事故中的因果关系和作用力法则更应趋同。但我国在这方面的立法却差强人意;是科研力量不足,还是主管行政部门不愿意从国外拿来立法?至今,我国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部门规范性文件对此未有明文规定。
1995年2月6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布“道路交通事故处理若干规定”,其第十条规定:“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根据交通事故当事人各方的违章行为在事故中的作用大小,一般按下列顺序认定责任:
(一)违反各行其道规定的;
(二)违反让行规定的;
(三)违反交通规则其他规定的;
(四)违反交通安全原则的。”这是本文作者所掌握的我国自“管理条例”颁布以来这一领域最早的规定,也是至今较好的。但其后的细化
工作却停滞不前,直至2000年,上海市公安局发布“关于本市道路交通事故严格依法定责、以责论处的通告”十八条规定,其时正是“行人违章撞了白撞”论争时期。2000年7月7日哈尔滨市人民政府令50号颁布“哈尔滨市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暂行办法”,其第五条十六项、第六条十二项规定了道路交通当事人负全责的情形,路权至上原则发挥到了极限。各地相继出台相似规定。道路交通参与者所应负的注意义务几乎完全被抛弃。这与民法原则和现代民法发展进程成背道而驰的态势。
以一刀切的方式认定事故责任,构成了对“处理办法”第十七条的背叛。其第二款规定:“当事人有违章行为,其违章行为与交通事故有因果关系的应当负交通事故责任。当事人没有违章行为或者虽有违章行为,但违章行为与交通事故无因果关系的不负交通事故责任。”撇开单方事故不谈,交通事故一般都是双方或三方以上的多方当事人行为构成的。所以,处理交通事故,必须对多方当事人的行为进行鉴别、定性,然后比较、评估,进而确定因果关系和作用力大小。这是严谨的科学思维的过程。必须有这一过程,并且应当向当事人公开。
认定过程是科学思维的过程,应当实现法治化。2005年5月1日施行的“北京市道路交通事故当事人责任确定标准”(试行)(GJBI-2005)在这方面开了个好头。“标准”将当事人的过错行为分为严重过错行为(A类)和一般过错行为(B类)———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且在事故中起主要作用的行为确定为A类行为;促成事故发生的条件,且在发生的交通事故中起次要作用的行为确定为B类行为,并明确了列举的各类行为在事故中的责任大小的排列与组合关系。该“标准”引言规定:“为保障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法、正确地确定交通事故当事人责任,保证交通事故处理工作的公开、公正、公平,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制定本标准。”这正切中了原来交通事故处理中存在的”有原则没标准”状况,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杜绝事故认定中的暗箱操作。从标准的行文分析,三公原则的实现有了基础。
其他有些省市在立法时,没有明确认识事故(责任)认定书属证据性质,进一步强化了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在民事赔偿中定量的作用,违背了“安全法”的宗旨,超越了民事立法的权限,造成了新的不和谐法治局面。
结束语
道路交通领域的通行规则的基础是自然规律、物理性状、社会效率,所形成的交通规则应蕴涵社会基本的价值观,并能为普通民众所接受。应当尽快地建立全国统一的道路通行规则与道路交通事故发生之间的原因力和作用力认定标准。规则标准公开透明,人人应当遵守,并可进行评价;法官应也有此能力,进行独立判断。
带扩散的具有HollingⅢ类功能性反应的捕食模型的性质
建立了带扩散的具有HollingⅢ类功能性反应的捕食模型,讨论了模型的一致持久性,应用特征子空间分解与线性化的.方法得到了模型正平衡点局部稳定性的充分条件,进一步通过构造适当的Lyapunov泛函的方法得到了正平衡点全局稳定性的充分条件.
作 者:周桦 刘佳 ZHOU Hua LIU Jia 作者单位:江苏工业学院,信息科学系,江苏,常州,213164刊 名: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NATUR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9(5)分类号:O175.26关键词:全局稳定 捕食模型 持久性 HollingⅢ类
(一)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课内四基达标】
一、填空。
1.比例尺=()∶()。
2.比例尺是1∶5000,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是()。3.4千米=()厘米 8000000厘米=()千米
14.甲地到乙地的直线距离是110千米,画在比例尺是1000000的地图上的距离是()。
5.在一幅线段比例尺是的地图上量得3.2 厘米长的距离,相当于地面上实际距离是()千米。
6.一个比例的两个内项分别是0.5和8,组成比例的两个比的比值都是2,这个比例是()。
二、判断。(正确的在括号内画“√”,错误的在括号内画“×”)1.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2.因为7a=8b,所以a∶b=7∶8。()3.由2、3、4、5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14.在比例尺是1000的图纸上量得一条小路长1厘米,这条小路实际长1 千米。()5.图上长4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长20千米,则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5000。()
三、选择。
1.下列式子中,是比例的是()
1A.5×7=12+23 B.3.6∶2.4>40∶30 C.12∶4=3∶8 2.下面两个比能组成比例的是()A.10∶14和35∶42 B.20∶10和60∶20 11C.2∶3和12∶8 1A.200
1C.10000
3.一个长方形的操场长108米,宽64米,画在练习本上,选()的比例尺比较合适。
D.0.6∶0.2和4∶4
1B.2000 D.400000
4.一种5毫米长的手表零件,画在图纸上长10厘米,图纸的比例尺是()A.1∶2
B.2∶1 C.1∶20
D.20∶1
四、化简比。
1.6厘米∶480千米
2.4厘米∶12千米 3.9厘米∶54千米
五、解比例。
1.x∶20=30∶6
5532.7∶x=14∶10 12x1.253.75=255 4.2=0.75∶x
六、应用题。
341.1.甲数的5等于乙数的7,那么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
ac2.2.如果两个比的比值b和d互为倒数,那么a、b、c、d这四个数可以组成怎样的比例?写出比例式?
3.3.在比例尺是1∶2000的图纸上,量得一个长方形花园的长是2.4厘米,宽是1.8厘米,这个 花园的实际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4.4.甲乙两地相距160千米,在一幅地图上用5厘米的线段表示,如果在这幅地图上量得乙丙两 地间的距离是7.5厘米,乙丙两地间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
【能力素质提高】
1.一根木料锯成6段要用去10分钟,锯成9段要用多少时间?
2.如下图,甲乙丙三个齿轮咬合,当甲轮转4圈时,乙轮恰好转3圈;当乙轮转4圈时,丙轮恰好转5圈,求这三个齿轮的齿数最少应分别是多少?
【渗透拓展创新】
1.1.在比例尺是1∶6000000的地图上,量得两地距离是5厘米。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两地相 向而行,3小时后两车相遇。已知甲汽车与乙汽车的速度比是2∶3,求甲、乙两辆汽车的速度各是多少千米/时?
2.如下图,先量出小强、小红、小英三人从家到学校的图上距离,然后根据线段比例尺算出他们从家到学校的实际距离。
【竞赛趣题欣赏】 解比例:
一、功能翻译理论的主要观点和代表人物
功能翻译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主要包括赖斯的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威密尔的目的论及其延伸理论和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以及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首先,赖斯把“功能类型”这个概念引入翻译理论,提出了基于原语和译语功能关系的功能批评模式。赖斯的理论总体上来说是建立在对等理论的基础上,其实质指的是寻求译文与原文的功能对等。之后,威密尔摆脱了以原语为中心等值论的束缚,创立了功能派的奠基理论—————目的论。目的论认为决定翻译过程的首要原则是整个翻译行为的目的,翻译的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翻译策略与具体的翻译方法,其中,翻译的发起者决定译文的交际目的,发起者出于某个特殊原因需要译文。继威密尔之后,曼塔利又发展了目的论,形成了翻译行为理论。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区分了“翻译”和“翻译行为”两个概念。克里丝丁·诺德,针对功能翻译理论的不足,提出了“功能+忠诚”原则。功能指的是使译文在目的语环境中按预定的方式运作的因素;忠诚指译者同时忠于原语和目的语两方面,诺德强调忠诚不是单纯的原文与译文的关系,而是译者对译文读者、委托人、原文作者忠诚,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如果委托人要求的翻译目的与原文作者的目的一样,那就没有必要为忠诚问题担心。反之,译者就该尽可能协调原文作者意图、翻译发起人的要求以及译文读者的阅读期待,做到对翻译参与各方的忠诚。诺德提出的以翻译为导向的文本分析模式,该模式将源文分析的文本内外因素进行列举,译者通过分析各因素的重点,决定出翻译策略中优先选择何种功能。不同要素分析重点不同,主要从如何获得该要素信息,获取何种信息为分析方法。诺德以翻译为导向的文本分析模式更加强调了源文的意图,矫正了极端功能主义和“唯目的至尊”的思想。
二、旅游英语翻译性质和特点分析
在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旅游翻译彰显出一定的特点,具有其特有的性质。
(一)旅游英语翻译的性质
1. 旅游英语翻译是典型的功能型的文本翻译
旅游文本包括旅游标示语,导游词,旅游广告,旅游宣传册,旅游见闻等不同的文本类型,种类繁多。根据莱斯的文本类型理论,文本分为信息型文本、表情型文本和感染型文本。信息型文本主要是向读者传递信息,表情型文本则应考虑如何传递其美感,而感染型文本则关注语言表达的效果。旅游文本是传达信息和施加影响,给游客提供景点的信息,使当地旅游资源和人文精神为异域旅游消费者所理解接受,并使其好奇心、求知欲、休闲、益智等需求得到满足,对游客起到指导、宣传、劝导、鼓动等作用的文本(陈晨2013)。因此,旅游英语文本往往具有信息型、表情型和感染型的一种或多种文本功能,旅游英语翻译完全可以定义为典型的功能性文本翻译。根据赖斯的功能类型理论,在旅游英语翻译实践中,寻求译文与原文的功能对等是译者追求的目标,译者应准确判定原文本功能,预测译文功能,根据不同的文本功能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最大限度地实现源文本的各项功能,以达到准确传递旅游信息和游客成功交流,宣传旅游文化的翻译目的。例如旅游文本:市区内有多家百年老药店,其中以晚清“红顶商人”胡雪岩创办的胡庆余堂最为著名。根据目的论,翻译即实现功能。此文本的功能是信息功能,翻译要实现的功能是让游客了解胡雪岩这个人物和他的成就。因此采取直译的方法,但其中“红顶商人”一词,如果译成red-hat merchant,是实现不了翻译目的的,因为游客,尤其是外国游客会曲解胡雪岩这个人物的头衔。因此,译成a top official merchant一目了然,说明“红顶商人”是指和政府高层关系良好的企业人士,实现了原文和译文功能对等。
2. 旅游英语翻译是以翻译为导向的翻译行动
根据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翻译是一种翻译互动,有意图的互动,人际互动,交际行为,跨文化行为和文本处理行为。功能目的论指导下文本处理行为是通过翻译纲要的实现的,翻译纲要包括源文文本功能、译文接收者、译文接收的时间地点、译文文本的产生及接收的目的等因素,翻译纲要指导整个翻译行为,帮助译者实现翻译目的,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翻译纲要内容简单,相对单薄。诺德提出了以翻译为导向的文本分析模式,此模式是通过其文本内外因素分析,将处理文本的行动扩展到源文创作者、源文发送者、源文、源文接受者、翻译过程的发起者、译者、译文、译文接受者等多个方面,译者通过分析这些因素确定翻译策略,并使之符合翻译的目的。诺德的文本分析模式将翻译上升为翻译行动,旅游英语翻译过程完全可以理解为一种翻译行动,整个行动是实现吸引游客,实现旅游相关产品的宣传和推广目的活动过程。如果旅游翻译构不成行动,翻译目的论也失去了其指导意义。诺德的文本分析模式同样适用于译者综合分析判断旅游文本,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的旅游英语翻译,其文本语言特点,发布者的目的,译者的目的,旅客的目的和反应,传播媒介等都是影响旅游翻译的重要因素。
例如一段介绍埃及文化的导游词:历史和文化还不是这个国家最引人注意的唯一事物,还有深深根植于传统文化的人民,还有科普特教堂里的宗教仪式,还有哈默族,莫西族(唇盘族)卡罗族等土著人,他们的生活方式距离我们现代生活太遥远,是我们所无法想像的。
这段导游词的译文通过排比句式,增强语势,提高表达效果,激发旅游者的情感和游览兴趣。但根据诺德提出的文内因素和文外因素,这段导游词发送者官方还是民间?意图是介绍土著人的生活方式还是突出这个国家其他的文明?译文接收者是有着相同背景文化的本国人还是文化差异很大的外国人?译文接收者的身份是历史学家还是普通大众?读者的目的是娱乐还是专业学习?是现场口译还是阅读材料?等等都是整个翻译行动中译者必须考虑的综合因素,结果不同,得出的译文也不尽相同。如果对象是普通外国游客,像哈默族,莫西族(唇盘族)卡罗族这些专有名词不必译出,这样可以减轻游客文化理解上的负担,易于游客理解和接受异域文化。如果是导游的口译,语言应该口语化,“还不是,三个”还有”的排比的运用显然不符合翻译目的。在旅游翻译实践中,应该具体内容具体分析,翻译行为以翻译为导向,权衡翻译行为中可能产生影响的综合因素,而不是“唯目的至尊”。
(二)旅游英语翻译的特点
旅游翻译属于专业翻译,是涉及旅游活动,旅游专业和行业的翻译实践研究。旅游翻译还是一种跨语言,跨社会,跨文化,跨心理,跨宗教的交际活动。(陈刚2009)旅游英语文本种类繁多,相对其他的文本翻译,旅游英语翻译的综合性表现的更加突出,更加明显。因此,弄清旅游翻译的特点,符合德国功能理论的要求,也是提出翻译策略的前提条件。
1. 信息性
根据莱斯的文本类型理论,旅游英语文本往往是一种复合型文本,兼备多种功能,但信息功能是旅游文本的最基本功能,几乎涵盖了所有旅游文本。旅游广告属于感染型和信息型和文本,具有劝说和诱导功能的同时向游客传递出准确的旅游相关产品信息和特点。旅游英语手册,主要功能是向游客准确的传递旅游目的地,旅游活动,旅游服务机构的主要信息。旅游标识语就是在旅途中及旅游目的地给游客看的公示性文字语言,公示内容即信息传递内容。景点介绍是为了使游客了解该景点基本情况,景点管理部门以图,文等形式进行的简要介绍说明。导游词是信息型,表情型文本和感染型的复合型文本,以旅游者为导向,把有关景点的文化信息准确地传递给游客。传递原文的主要功能是衡量译文的决定性因素”(莱斯,1989),因此,旅游翻译实践中,传递原文的主要信息功能是译者的必要任务。
2. 综合性
旅游翻译是一种科学性,艺术,技能和审美,具有20余种特性,包括职业性,科学性,学科性,学术性,实践性等等。因此,旅游英语文本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文本,不仅文本体裁繁多,包括旅游指南,旅游广告,景点介绍,旅游宣传标语等等,而且内容的涉及面广,包括政治,经济,历史,地理,军事,建筑等各个方面,旅游文本的接收者往往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包括本族或者异族。可见,相对其他文本,旅游文本的跨时空,跨文化特点明显。例如景点介绍赵州桥,文本涉及到“弓形拱桥,主拱肩,单孔拱桥”等一系列桥梁建筑专业术语,译文不能生搬硬套,否则不仅外国人理解不了,当代中国年轻人也理解不了。因此要求译者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掌握一定的综合知识,才能应付语言之外的任何领域的问题。
3. 语言简练性
旅游英语文本属于应用型文本,旅游指南,旅游广告,旅游合同,还是旅游标识语,景点解说词等都具备语言简练,表达准确,用词恰当,明白易懂的特点。例如旅游用语:The tourist coach driver is required to lock the door when he leaves the coach.译为:旅游大巴司机离车时应锁上车门。简洁明了,一目了然,最大限度的实现了文本的感染功能。再如一景点介绍:A wealth of variety awaits the visitor to Virginia,from the Chesapeake Bay,the largest and most biologically productive estuary in North America,to the Blue Ridge,one of the world’s oldest mountain ranges.译文:弗吉尼亚自然风光多姿多彩。切萨皮克湾是北美渔产最丰富的港湾,而蓝岭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山脉。一个长句拆分成两句,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最大限度的实现了文本的信息功能。
三、小结
本文在功能翻译理论的视角下,对旅游英语的性质和特点进行分析。根据莱斯的文本类型学说,旅游英语文本是典型的功能性文本,信息功能是最基本的功能,同时可能兼有表情和感染功能,应采取以目的为中心的翻译策略,实现原文和译文功能上的对等。并且,按照弗米尔,诺德和曼塔利的观点,旅游英语翻译是以翻译为导向的翻译行动,这项翻译行动,应该以原文本的功能类型为来源,建立在文本内因素和外因素的综合分析基础之上,不能唯目的至尊。译者不能仅仅关注旅游文本的内容层面,还应该把眼光扩大到“旅游活动”这一更高的层面,同时翻译行动还应该充分考虑旅游英语文本的语言特点,成功完成跨文化交际,以实现吸引游客,旅游相关产品的宣传和推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诺德.张美芳,王克非,译.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释[M].北京:外语研究与教育出版社,2005.
[2]陈刚.旅游英汉互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9.
[3]卞建华.传承与超越: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4]林琳.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两会记者招待会口译研究[D].黑龙江:黑龙江大学,2012.
[5]张美蓉.从德国功能派理论看旅游宣传资料的汉译[D].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3.
[6]谭田田.诺德功能主义翻译视角下汉语旅游文本英译错误分析[D].武汉:湖北大学,2013.
[7]肖群.功能主义视角下的红色旅游外宣资料英译问题与对策[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摘 要:研究超声波处理对猪血浆蛋白电导率及其起泡性、乳化性和凝胶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波处理对猪血浆蛋白电导率及其起泡性、乳化性和凝胶性均有显著影响(P<0.05)。当频率为100 kHz时,在超声时间(0~3 h)和功率(0~300W)范围内,随着处理时间和功率的增加,电导率和凝胶性均逐渐增大,在300W功率下处理3h,血浆蛋白凝胶强度达208.5 g,较对照组提高了62.3%(P<0.05);起泡性和乳化性在超声时间和功率范围内,表现出先增加再降低的趋势。在150 W功率下处理2 h,血浆蛋白起泡性最高为19.8%,较对照组提高了43.5%
(P<0.05);在300 W功率下处理2 h,血浆蛋白的乳化性最高为60.6%,较对照组提高了25.0%(P<0.05);但过长的超声时间不利于提高血浆蛋白粉的乳化性。提示,超声波处理是一种有效的血浆蛋白改性方法。
关键词:猪血浆蛋白;超声波处理;功能性;改性
Effect of Ultrasound Treatment on Functional Properties of Plasma Protein
L? Lu1, CHEN Yan1, QIAO Lianjie1, LING Yunxiao2, WU Mingwen2, CAI Kezhou1,*, JIANG Shaotong1
(1. Key Laboratory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s Processing of Anhui Province, College of Biotechnology and Food Engineering,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fei 230009, China; 2. Huaibei Enbi Feed Co. Ltd., Huaibei 235000, China)
Abstract: The effects of ultrasonic power and treatment time on the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foaming, emulsifying and gelling properties of porcine plasma protein (PPP)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foaming, emulsifying and gelling properties of PPP were significantly changed after ultrasound treatment (P < 0.05). The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and gelling properties of PPP were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ultrasonic time and power. The heat-induced gel strength of PPP ultrasonicated for 2 h at 300 W reached 208.5 g, being increased by 62.3% when compared with that of control (P < 0.05). The highest foaming capacity of PPP of 19.8% was obtained upon ultrasonic treatment at 150 W for 2 h, indicating a 43.5% increase over that of control (P < 0.05). The highest emulsifying capacity was achieved after ultrasonic treatment at 300 W for 2 h. However, foaming and emulsifying properties of PPP were decreased by ultrasound treatment for an excessively long time. In conclude, ultrasonic treatment is an effective method of plasma protein modification.
Key words: plasma protein; ultrasound treatment; properties; modification
中图分类号:TS251.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123(2015)07-0001-05
doi: 10.7506/rlyj1001-8123-201507001
蛋白质作为人体三大营养素之一,在食品工业中是重要的营养来源,同时蛋白质还具有其自身特有的功能特性,如起泡性、乳化性和凝胶性等,作为辅料广泛被应用于多种食品加工中[1]。食品蛋白的改性加工是当前食品科学研究的一大热点,也是获得既安全又具备多种功能特性的食品辅料的一条有效途径。相比化学改性可能会引入新化学基团或者产生次生产物,物理方法改性主要是利用热、电、磁和机械能作用对食品蛋白的分子结构加以改善,具有无毒副作用及对产品营养性能影响较小等优点,是一种更加安全可行的方案[2-3]。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食品蛋白物理改性加工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其中食品蛋白主要集中在大豆分离蛋白[4-5]、乳清蛋白[6-7]、乳球蛋白[8]、花生蛋白[9]、麦胚清蛋白[10]、鸡蛋白蛋白[11]方面,采用的物理方法主要有挤压[12]、微波[13]、超高压[14]、高压脉冲[15]、超声[16]和高压微射流[17]等多种方法。多数物理处理方法存在设备成本高、工序复杂等问题,相比超声波处理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的优点。超声波是一种高频的机械振荡,在超声过程中物料局部小区域压缩和膨胀迅速交替,对物料施加张力和压溃作用,产生“空蚀”,对蛋白质大分子产生机械性断键作用,从而实现对蛋白的功能改性[18],早期研究也认为,超声波处理只对蛋白质的三级和四级结构有影响,对蛋白质的一级、二级结构并无明显影响[20-21]。
猪血浆蛋白是一种公认的优质蛋白源,它除了含有丰富均衡的氨基酸外,还具有优良的凝胶性、乳化性、起泡性和吸水性等多种功能,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低温火腿、糕点、面点、冰激淋等多种食品加工中[21]。国内已有人开展利用美拉德反应改性制备高凝胶性血浆蛋白粉的研究[22],关于物理方法改性猪血浆蛋白粉的研究还未见报道,本实验研究了超声波处理对猪血浆蛋白电导率、起泡性、乳化性和凝胶性的影响,以期为血浆蛋白粉功能提升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冷冻干燥猪血浆蛋白粉(粗蛋白含量79.2%、粗灰分含量8.5%、水分含量8.5%) 淮北恩彼饲料有限公司。
金龙鱼玉米胚芽油(GB19111)购于合家福超市;HCl为分析纯。
1.2 仪器与设备
TA-XT Plus物性分析仪 英国Stable Micro Systems公司;CT14RD台式冷冻高速离心机 美国Beckman公司;HH-S恒温水浴锅 常州国华电器有限公司;FA25高速乳化分散机 上海弗鲁克流体机械制造有限公司;FA1104N型分析天平 梅特勒-托利多仪器(上海)有限公司;AM-501超声锅 济南科尔超声波设备有限公司;DDS307电导仪 上海双旭电子有限公司。
1.3 方法
1.3.1 不同超声时间对猪血浆蛋白功能特性的影响
将猪血浆蛋白粉溶于去离子水中,制备成不同浓度的蛋白溶液,在固定频率为100 kHz、超声功率300 W的超声池中分别超声处理0、0.5、1、2、3 h后,取出样品再按照对应检测方法,检测不同超声时间对血浆蛋白电导率、起泡性、起泡稳定性、乳化性、乳化稳定性和凝胶性的影响。每个处理组至少3 个平行,实验至少重复3 次。
1.3.2 不同超声功率对猪血浆蛋白功能特性的影响
将猪血浆蛋白粉溶于去离子水中,制备成不同浓度的蛋白溶液,在固定频率为100 kHz的超声池中,在超声功率分别为0、100、150、200、300 W时,均超声处理2 h,取出样品再按照对应检测方法,检测不同超声功率对血浆蛋白电导率、起泡性、起泡稳定性、乳化性、乳化稳定性和凝胶性的影响。每个处理组至少3 个平行,实验至少重复3 次。
1.3.3 电导率检测
将8.0 g血浆蛋白粉溶于800 mL去离子水中,分装于100 mL烧杯中,每烧杯50 mL,然后置于超声池中经不同超声功率和时间处理后,取出直接用电导仪测定血浆蛋白溶液的电导率。
1.3.4 起泡性和起泡稳定性测定
参考Yin等[23]的方法,进行一定调整,具体步聚为:将4.0 g血浆蛋白粉溶解到400 mL蒸馏水中,用3 mol/L的盐酸溶液调pH 7.0,分装于100 mL烧杯中,每烧杯25 mL,置于超声池中经不同超声功率和时间处理后,在高速剪切分散乳化机(10 000~12 000 r/min)中分散60 s,然后迅速转移入50 mL量筒,记录泡沫体积(V),按照式(1)计算起泡性。
(1)
将上述均质后的泡沫在量筒中静置30min后,记录此时泡沫体积(V1),按照式(2)计算起泡稳定性。
(2)
1.3.5 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
参考Liu等[24]的方法,进行一定调整,具体步骤为:将4.0 g血浆蛋白粉溶解到400 mL去离子水中,用3 mol/L
的盐酸溶液调pH 7.0,分装于100 mL烧杯中,每烧杯20 mL,置于超声池中经不同超声功率和时间处理后,向上述血浆蛋白粉溶液中分别加入20 mL玉米油,在高速剪切分散乳化机(10 000~12 000 /min)中分散60 s,转移至50 mL透明刻度离心管中,置于80 ℃水浴锅中,加热30 min后,冷却至室温,再2 000 r/min离心10 min,测定此时的乳化层高度,按照式(3)计算乳化性。
(3)
式中:h1为离心管中乳化层的高度;h2为离心管中液体总高度。
将上述均质乳化溶液在离心管中静置30 mim后,测定此时乳化层高度,按照式(4)计算稳定性。
(4)
式中:h1为30 min后的乳化层高度;h2为初始时的乳化层高度。
1.3.6 凝胶性测定
根据凌云霄等[22]的方法,具体调整为:称取2.4 g血浆蛋白粉于100 mL烧杯中,加入去离子水40 mL,用高速均质机分散加速溶解,静置消泡后,置于超声池中经不同超声功率和时间处理,用保鲜膜封口扎紧,再置于80 ℃水浴锅中,加热30 min后,取出于冰水中冷却20 min,于4 ℃冰箱中存放过夜,测定凝胶强度前取出恢复到室温。
测试条件为:测试前速率5 mm/s,测试速率2 mm/s,测试后速率5 mm/s,测试距离为15 mm,夹具为直径1.27 cm的圆柱状平头探头。凝胶强度用硬度,即探头下压过程中的最大感应力(g/cm2)表示[25]。
1.4 数据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Origin 8.0分析软件分析和作图,结果均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显著性分析采用Student,t检验方法,P<0.05被认为差异显著。
2 结果与分析
2.1 超声对血浆蛋白电导率的影响
小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P<0.05)。下同。
图 1 超声时间对血浆蛋白电导率的影响
Fig.1 Effect of ultrasonic time on the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of PPP
由图1可知,超声时间对血浆蛋白电导率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随着超声时间的增加,血浆蛋白的电导率逐渐增大。在超声时间达2 h时,电导率由对照组的1.55 mS/cm增加到2.12 mS/cm(P<0.05),在处理3 h后,电导率达到2.21 mS/cm,显著高于对照组和1 h处理组(P<0.05)。
图 2 超声功率对血浆蛋白导率的影响
Fig.2 Effect of ultrasonic power on the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of PPP
由图2可知,超声功率对血浆蛋白电导率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随着超声功率的增加,血浆蛋白的电导率逐渐增大,当功率增大到300 W时,电导率达到最大,为2.42 mS/cm,较对照组1.48 mS/cm提高了63.5%,差异显著(P<0.05)。
2.2 超声对血浆蛋白起泡性的影响
图 3 超声时间对血浆蛋白起泡特性的影响
Fig.3 Effect of ultrasonic time on foaming properties of PPP
由图3可知,超声时间对血浆蛋白起泡性和起泡稳定性的影响均差异显著(P<0.05),随着超声时间的增加,血浆蛋白的起泡性和起泡稳定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血浆蛋白在处理1 h后,起泡性增长缓慢,在2 h时达到最大为17.5%,此时血浆蛋白的起泡性最好,在3 h时降低为15.8%;而对于起泡稳定性,在处理1 h后达到最高为54.5%,当延长超声时间至3h,稳定性反而下降至42.6%。
图 4 超声功率对血浆蛋白起泡特性的影响
Fig.4 Effect of ultrasonic power on foaming properties of PPP
由图4可知,超声功率对血浆蛋白起泡性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对其起泡稳定性没有明显影响
(P<0.05),对于起泡性以150W处理组最高为19.8%,继续增加功率起泡性呈现下降。可见,超声处理血浆蛋白能一定程度上增加其起泡性,但过大的超声功率反而会降低血浆蛋白粉的起泡性能。
2.3 超声对血浆蛋白乳化性的影响
图 5 超声时间对血浆蛋白乳化特性的影响
Fig.5 Effect of ultrasonic time on emulsifying properties of PPP
由图5可知,随着超声时间的增加,血浆蛋白的乳化性、乳化稳定性都有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但超声时间只对血浆蛋白乳化性影响差异显著
(P<0.05)。在2 h时血浆蛋白的乳化性、乳化稳定性最好,分别为60.6%、59.0%,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25.0%
(P<0.05)、16.1%(P>0.05)。可见,超声处理虽能增加血浆蛋白乳化性,但过长的超声时间反而会降低血浆蛋白的乳化性。
图 6 超声功率对血浆蛋白乳化特性的影响
Fig.6 Effect of ultrasonic power on emulsifying properties of PPP
由图6可知,随着超声功率的增加,血浆蛋白的乳化性、乳化稳定性都有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200 W时血浆蛋白的乳化性、乳化稳定性最好,分别为60.2%、58.2%,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20.0%(P<0.05)、13.7%(P>0.05),但是在300 W时,血浆蛋白的乳化性、乳化稳定性分别为45.9%和47.9%,相比对照组还要低。
2.4 超声对血浆蛋白凝胶性的影响
图 7 超声时间对血浆蛋白凝胶性的影响
Fig.7 Effect of ultrasonic time on the heat-induced gel strength of PPP
由图7可知,超声时间对血浆蛋白凝胶性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随着超声时间的延长,血浆蛋白的凝胶性逐渐增加。在超声处理0.5 h后,血浆蛋白凝胶强度即由对照组128.5 g增加到163.9 g(P<0.05),其后随着时间延伸,增速延缓,在超声处理3 h后,血浆蛋白凝胶强度增加到208.5 g,显著高于对照组和0.5 h处理组
(P<0.05)。
由图8可知,超声功率对血浆蛋白凝胶性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随着超声功率的增加,血浆蛋白的凝胶性基本呈增加的趋势。在300 W时血浆蛋白的凝胶强度最高,为190.5 g,相比对照组120.5 g提高了58.1%,差异显著(P<0.05)。
图 8 超声功率对血浆蛋白凝胶性的影响
Fig.8 Effect of ultrasonic power on the heat-induced gel strength of PPP
3 结 论
超声波处理过程中通过能量传递,能在蛋白溶液介质中产生空化作用,进而对大分子蛋白产生剪切力和温度效应。本实验研究了100 kHz超声波不同处理时间和处理功率对猪血浆蛋白电导率及其起泡性、乳化性和凝胶性的影响。结论如下:1)超声波处理是一种有效的血浆蛋白改性方法;2)超声处理可以导致血浆蛋白电导率明显变化;3)起泡性和乳化性在超声处理时间和功率范围内,先增加后降低,需要注意适度的处理时间和功率;4)对于凝胶性,受超声影响较大,在实验的超声时间(0~3 h)和功率(0~300 W)范围内,随着处理时间和功率的增加逐渐增大。
参考文献:
[1]TOLSTOGUZOV V B. Functional properties of food proteins and role of protein-polysaccharide interaction[J]. Food Hydrocolloids, 1991, 6(4): 429-468.
[2]SUN Dongxiao, ZHAO Mouming, GEOFFREY I N. Protein modification during ingredient preparation and food processing: approaches to improve food processability and nutrition[J]. Food and Bioprocess Technology, 2014, 7(7): 1853-1893.
[3]廖兰, 赵谋明, 汪少芸, 等. 脱酰胺改性蛋白和肽的研究进展[J]. 食品科学, 2013, 34(9): 340-345.
[4]HU Hao, FAN Xin, ZHOU Zhi, et al. Acid-induced gelatin behavior of soybean protein isolate with high intensity ultrasonic pre-treatments[J]. Ultrasonics Sonochemistry, 2013, 20(1): 187-195.
[5]ANET R J, VESNA L, TIMOTHY J, et al. Physical properties of ultrasound treated soy proteins[J].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 2009, 93(4): 386-393.
[6]ANET R J, TIMOTHY J M, VESNA L, et al. Effect of ultrasound treatment on solubility and foaming properties of whey protein suspensions[J].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 2008, 86(2): 281-287.
[7]GRETA K, VESNA L, ANET R J, et al. Influence of novel food processing technologies on the rheological and thermophysical properties of whey proteins[J].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 2008, 87(1): 64-71.
[8]ANET R J, TIMOTHY J M, VESNA L, et al. Ultrasonic effect on physicchemical and functional properties of α-lactalbumin[J]. LWT-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0, 43(2): 254-262.
[9]曹迪, 范远景, 黄婷, 等. 不同改性方法对花生浓缩蛋白结构及功能特性的影响[J]. 食品工业, 2014, 35(10): 186-190.
[10]贾俊强, 马海乐, 赵伟睿, 等. 超声波处理对麦胚清蛋白结构和功能性质的影响[J]. 过程工程学报, 2009, 9(1): 107-112.
[11]CAROLINA A, OSCAR E P, ANA M R P, et al. Functionality of egg white proteins as affected by high intensity ultrasound[J]. Food Hydrocolloids, 2012, 29(2): 308-316.
[12]房岩强, 魏益民, 张波. 蛋白质结构在挤压过程中的变化[J]. 中国粮油学报, 2013, 28(5): 100-104.
[13]孙冰玉, 石彦国. 微波技术提高醇法大豆浓缩蛋白乳化性的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 2010(8): 284-286.
[14]王伟, 李文钊, 杨瑞香. 超高压改性对鸡蛋蛋白液起泡及物理性质的影响[J]. 天津科技大学学报, 2009, 24(3): 35-38.
[15]李迎秋, 陈正行. 高压脉冲电场对大豆分离蛋白疏水性和巯基含量的影响[J]. 食品科学, 2006, 27(5): 40-43.
[16]ASHKAN M, MONHAMMAD E M, ZAHRA E D, et al. Comparison of pH-dependent sonodisruption of reassembled casein micelles by 35 and 130 kHz ultrasounds[J].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 2009, 95(3): 505-509.
[17]CHEN Jun, LIANG Ruihong, LIU Chengmei, et al. Degradation of high-methoxyl pectin by dynamic high pressure microfluidization and its mechanism[J]. Food Hydrocolloids, 2012, 28(1): 121-129.
[18]ARZENI C, MARTINEZ K, ZEMA P, et al. Comparative study of high intensity ultrasound effects on food proteins functionality[J].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 2012, 108(3): 463-472.
[19]JIANG Lianzhou, WANG Jing, LI Yang, et al. Effects of ultrasound on the structure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f black bean protein isolates[J]. 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14, 62: 595-601.
[20]ANET R J, VESNA L, TIMOTHY J M, et al. Physical properties of ultrasound treated soy proteins[J].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 2009, 93(4): 386-393.
[21]PARES D, TOLDRA M, SAGUER, et al. Scale-up of the process to obtain functional ingredients based in plasma protein concentrates from porcine blood[J]. Meat Science, 2014, 96(1): 304-310.
[22]凌云霄, 江城, 郑娟, 等. 响应面法优化红外制备高凝胶性血浆蛋白粉工艺[J]. 肉类研究, 2013, 27(7): 20-25.
[23]YIN S W, TANG C H, CAO J S, et al. Effects of limited enzymatic hydrolysis with trypsin on the functional properties of hemp (Cannabis sativa L.) protein iisolate [J]. Food Chemistry, 2008, 106(3): 1004-1013.
[24]LIU C, WANG X, MA H, et al. Functional properties of protein isolates from soybeans stored under various conditions[J]. Food Chemistry, 2008, 111(1): 29-37.
【求职信的性质与功能】推荐阅读:
城市铁道施工与养护的求职信06-02
求职的途径与方法09-19
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生求职信与求职简历12-02
求职与实习面试的自我介绍10-18
网上求职的技巧与经验11-04
简历与求职信写作09-11
求职信注意事项与10-21
计算机与应用的求职简历表格07-20
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学生求职信12-04
经济与贸易专业应届生求职信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