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角星**的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2024-07-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五角星**的幼儿教师教育随笔(通用11篇)

五角星**的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篇1

一天,我兴高采烈地带着新学到的科学小游戏,走进了教室。我取出五根火柴棒,将每根火柴棒从中间折一下,折成V形,再将五根V形的火柴棒摆成花朵状。我问孩子们:“瞧,火柴棒变成了什么?”“花、电风扇、转盘、风火轮……”我肯定着孩子们的想法。“你们能否将‘火柴花’变成五角星?允许你们借助一样东西帮忙,但只能动一下。”我向孩子们抛出了问题。

第一次尝试

文文第一个站起来,他激动地叫着:“我有好办法,可以用笔拨一下。”他小心翼翼地用笔在“火柴花”中间的空隙处拨了一下,“火柴花”变大了些,但变得有点歪,孩子们笑了起来:“歪了。”

乔宝自信地说:“看我的。”他拿起铅笔,用力地在“火柴花”中间的空隙处拨了一下,“哎呀”!一根火柴棒弹了出来。乔宝呆呆地看着,有点想不通,孩子们则叫起来:“弹出来啦。”

孙孙有点犹豫不决:“让我试试,我用火柴棒来拨。”他拿着火柴棒专注地拨着,可是什么动静都没有,孩子们扫兴地直摇头:“又失败了!”

游戏前我向幼儿提出的要求中有两个重点,分别是“允许你们借助一样东西帮忙”和“只能动一下”。从幼儿的行为来看,他们显然只记住了“允许你们借助一样东西帮忙”,可能“东西”两字容易使幼儿联想到教室中存在的物品,因此,他们想到用铅笔、火柴棒(还有很多幼儿想到用梳子、棉签、牙签等)尝试拨出一个五角星。但是,这些东西似乎只起到代替手指的作用,如果能用手指完成游戏的话,为什么我还要提出“允许你们借助一样东西帮忙”的要求呢?同时,我也发现幼儿不管使用何种材料,他们的动作都是“拨”,这也是手指能实现的动作。显然,幼儿即使想借助不同的材料使“火柴花”变成五角星,但他们的动作却是相同性质的。

面对失败,我思考着,是不是我的要求没有讲清楚,是不是游戏中我没有及时提醒幼儿借助的东西和动作不能和手指的功能和作用相似呢?也许这就是造成幼儿失误的症结吧。

第二次尝试

为了继续激发孩子们游戏的兴趣,我直接告诉孩子们:“看起来,不管借助什么东西帮忙,用‘拨’的方法,肯定不能使‘火柴花’变成五角星。”

听了我的话,孩子们又一次投入了游戏。

讯知恍然大悟地说:“我明白了,拿掉一根火柴棒可能会出现五角星。”讯知拿起这根火柴棒,又拿起那根火柴棒,觉得好像都有点不对劲,最后,他鼓足勇气拿掉一根火柴棒。孩子们激动地凑到前面一看:“哎呀,不像五角星。”

天天乐呵呵地说:“我把‘火柴花’转呀转,转到最后就会变成五角星。”天天跑到前面,双手不停地摆弄,同伴们也来帮忙,最后大家哈哈大笑起来:“这哪像五角星,简直就变成迷宫了。”

小倪笑道:“‘转’这个方法不行,还是钩吧。”说着,小倪伸出食指去钩火柴棒,乔宝赶紧把头凑过去,结果还是悻悻地告诉同伴“没用,也失败了。”

五角星依然没有出现,这一次幼儿把重点放在想出不同的动作上,他们有的拿、有的`转、有的钩……虽然他们的动作依然都是靠手指在进行,但是这一次幼儿似乎知道了第二个要求——“动一下”,并在“动”上动足了脑筋。可是,不管他们怎样“动”,“火柴花”始终不能变成五角星。

幼儿的第二次失败促使我又一次反思自己的指导,第一次失败后,我只告诉幼儿:不管借助什么东西帮忙,用“拨”的方法,肯定不能使“火柴花”变成五角星。这无形中向幼儿强调了要注意“怎样动一下”,所以游戏中幼儿只顾着使用不同的动作来操作“火柴花”,他们完全忘记了“允许你们借助一样东西帮忙”这一操作要求。显然我的不全面提示又一次成了幼儿失败的诱因。看来,这次我得仔细地向幼儿重申游戏的要求,并给予提示,我得告诉幼儿:游戏时必须记住两个要求,“允许你们借助一样东西来帮忙”“使用这种东西时只能动一下,五角星马上就会出现”。

第三次尝试

听了我的提醒,孩子们又一次投入了游戏,他们期待着五角星早点出现。

小毛说:“我知道了,剪一个五角星,放在‘火柴花’上肯定行!”

凌楠说:“我可以拿五根棉签,摆在‘火柴花’外面就是五角星了……哦,不对,那是五边形,不对的。”

我反问孩子们:“假如直接放五角星,还要‘火柴花’干嘛呢?”我又提示孩子们:“这种材料不是固体,是液体。”

越越满脸疑惑地问:“难道是水吗?”

文文豁然开朗:“哦,将水点在‘火柴花’中间的空隙处吗?”

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还是不确定:“这样有用吗,好像不会出现五角星呀?”

安安着急地说:“不用说了,试一下不就知道了嘛。”

说干就干,我拿来了水和棉签,用棉签将水小心地滴在“火柴花”中间的空隙处。在水的作用下,“火柴花”竟然奇迹般慢慢移动起来,两根火柴棒之间“放大”了,一个窄窄的五角星逐渐出现,而且越来越大,最后一个完整而漂亮的五角星呈现在孩子们的眼前。

可能因为有了前两次尝试和失败,也可能是我重点强调了两个要求的缘故,幼儿开始大胆想象。小毛“剪一个五角星”的想法令我佩服,细想一下这个方法倒是满足了两个要求,而且也出现了五角星,只是缺少了实验的过程和神奇的效果。“用棉签在‘火柴花’外面围成五角星”,这个想法也跳出了在“火柴花”中间或旁边拨动的思维方式,拓展到了“火柴花”的外围,这也是一个质的飞跃,小游戏激发了幼儿的思维,犹如一把金钥匙,开启了幼儿的智慧之门。可见,科学游戏中教师的指导语对游戏的成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所以面对幼儿的再次失败,我给出了一点小提示“这种材料不是固体,是液体”,可能一说到液体,幼儿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水”,但是他们似乎还难以想象水能将“火柴花”变成五角星,正是这种疑问让幼儿对小实验充满兴趣,他们带着疑惑观察我的实验过程。当我将水点在“火柴花”中间的空隙处后,“火柴花”的移动令幼儿惊诧不已,在一片惊叫声中,五角星逐渐出现,幼儿折服了,神奇的变化令他们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然,我也为自己的“小提示”而暗自高兴,在和幼儿一起经历了两次失败后,我也领悟到应该如何在科学游戏中对幼儿进行有效的指导,如何正确分析游戏中幼儿失败的原因,如何将幼儿的失败和教师的指导联系起来分析……

第三次尝试,终于成功啦!孩子们在教室里欢呼着……

“哎呀,真厉害呀,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孩子们提出了新的问题。

邱宝好像想到了什么:“哦,如果碗下面有水,碗也会向前移动的。”

“不对。”越越说:“那是因为下面有水,水可以减少摩擦,碗才向前滑。”

小博士麟麟说:“好像是水的张力吧。”

“什么是张力?”几乎每个孩子都问出了同样的问题。

小博士麟麟回忆着:“我听爸爸说过,我也不是很清楚,比如小虫子可以在水面上走呀、跳呀,而不沉下去,还有荷叶上的露珠是圆的,反正是书上看到的。”

“太好玩了,我也要去买这样的书来看。”

五角星**的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篇2

关键词:不公平奖励,幼儿园学生,自尊,引导策略

0 引言

当下幼儿教育教学中的教育管理、班级管理、学生管理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 幼儿园教师为了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以其认为合理的奖励方式运用到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中, 用学生与学生之间得到的奖励差异来激励表现一般的学生, 鼓励表现好的学生继续保持。殊不知这种做法在幼儿的心理上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让得不到奖励或得到奖励较少的学生自尊受到了严重的伤害。幼儿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 在奖惩方面的合理性与公平性显得尤为重要。在培养孩子各方面发展的同时, 尤其要重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而自尊水平正是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当下一些幼儿教师对幼儿心理把握不够深入, 致使一些不公平奖励对幼儿自尊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充分认识不公平奖励对幼儿自尊心理发展产生的影响及如何正确运用奖励方法, 让其在幼儿教学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 不公平奖励及其产生的背景

1.1 什么是不公平奖励

关于奖励前人也有不少的研究, 檀传宝认为奖励是众多教育教学中的一种具体方法, 指通过一种积极的强化方式来影响学生道德行为的教育方法, 意味着对学生的正确认识和行为的肯定和较高评价。本研究对奖励的界定为对个人或者集体好的方面行为和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强调奖励是一种教学方法, 是一种激励性的手段, 它能够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习惯, 使他的行为结果发生根本的变化。然而, 现实幼儿教学当中却存在着这样的现象:教师的奖励只针对那些表现好的幼儿, 却忽视了那些表现一般, 但却在一点点进步的孩子, 使得奖励有失公平, 这就是所谓的不公平奖励。

1.2 不公平奖励产生的背景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赞赏与肯定。”对一个人的物质和非物质奖励正是肯定一个人的具体的方式方法和表现之一。在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中, 奖励的积极意义已被教师和家长普遍认同和运用, 只要稍加留意, 你就会发现, 在我们现在对幼儿的教育中, 无论父母还是教师都在最大限度地运用奖励来改变孩子初衷, 规范孩子的行为这种教育方法。从家庭到幼儿园学校, 奖励几乎已经渗透到了幼儿学生生活的每一个环节。奖励, 在某些方面确实也起到了这样那样积极的作用。那么, 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 是不是所有的奖励都运用恰当, 所有的奖励都是在公正、公平的角度出发, 从而对幼儿的健康成长起到积极的作用呢?

1.3 本研究中不公平奖励及其对象

本研究以上海市嘉定区某幼儿园班级中的老师采取奖五角星的方式作为一种奖励方法为例。在这些奖励当中那些听话、守纪律的孩子获得的五角星会多些, 而调皮、好动的孩子五角星则相对少些;外向、爱表现的孩子五角星多些, 而内向、不爱表现的孩子五角星就少些。孩子们对于五角星每天都表现出极大的关注, 随时注意老师奖励的五角星。班上的孩子所得的五角星有很大的差距, 多则7, 8颗, 少的一颗都没有, 说明教师对孩子的评价角度比较单一, 评价标准也相对固定, 这使得孩子们得不到一个相对公平的奖励, 因此本研究中不公平奖励对象为幼儿学生, 奖励内容为五角星。

1.4 本研究关于不公平奖励对幼儿自尊影响的研究方法

本研究设计了一份问卷调查, 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从幼儿园家长中随机抽取20位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 并从幼儿园中随机抽取20名幼儿学生进行访谈, 以期了解家长和幼儿对幼儿园奖励制度的看法。

1.4.1 调查结果

其中, 95.0%的家长认为五角星对孩子的影响很大, 有100%的家长都认为奖励标准不应该太单一, 100%的家长认为孩子是否得到五角星奖励会影响家长老师对孩子的评价。

1.4.2 调查结果分析

其一, 在这份调查问卷中不难发现, 家长的想法其实都比较一致, 都认为学校在实施奖励方面应更人性化一点, 奖励的方式可以更灵活点。从访谈中那些稚嫩的嘴里能说出这样的话, 应该让我们家长和老师反思, 究竟是什么让孩子产生了变化?一颗小小的五角星起到的真的只是激励的作用吗?孩子们在渴望被重视、被肯定的同时换来的只是别的孩子得到奖励, 自己的努力不被老师发现, 会直接导致孩子的积极性受挫, 从而使孩子的心理产生明显的偏差, 让他们变得失落、不自信, 如果不及时正确引导, 会让孩子们的自尊心受到影响, 也不利于幼儿健康人格的培养。

其二, 通过调查发现, 孩子的成长已经成为每个家庭十分关注的问题, 孩子在幼儿园中表现好不好, 学到的本领和知识多不多, 很多时候是通过孩子得到的奖励来反应。那么, 如果孩子在学校得到的是不公平的奖励, 家长将无法掌握孩子实际成长的进度, 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会产生一定的偏差。

其三, 孩子得到不公平奖励, 会让父母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家的孩子, 让家长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情绪, 觉得自己的孩子不被老师重视, 亦不利于孩子的正确教育。即使孩子在某些方面有特长, 如果不能够及时被肯定和表扬, 那么这种特长也有可能就会被埋没。

其四, 家长都认为孩子由于存在个体发展上的差异, 有的孩子年龄相对较小, 发展上跟不上年龄较大的学生, 但同时他自身也在不断的进步的, 对于这类学生, 教师不该用同一种标准去衡量, 对于奖励的结果, 不该以评比栏的方式予以公布。

2 不公平奖励对幼儿自尊及其心理行为规范的影响

很多研究认为自尊有先天遗传的因素, 但更多是经过后天习得的。儿童的自尊在两、三岁左右便开始出现并在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最初的形式是儿童开始要求自己进行独立活动, 如三岁左右的儿童很喜欢在同伴面前炫耀自己, 以求得到他人的肯定。如果在幼儿的教育当中忽视奖励的公平性以及奖励方法的多样性, 将引发幼儿在学校、家庭当中出现的一系列反常现象, 孩子在不公平奖励中接受教育, 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及幼儿自尊心理的发展。具体影响如下:

2.1 不公平奖励不利于幼儿自尊自信的培养

五角星奖励在孩子心中是一种权威的象征, 他们会以五角星的多少来判断谁是好孩子, 谁是老师喜欢的孩子。孩子得到的五角星多, 会让孩子形成安全感、归属感和成就感, 反之, 得到少的孩子由起初的不开心、失落, 慢慢变得不自信、自卑, 班级中孩子得五角星的差距过大, 无形中伤害了部分孩子的自尊心, 打击了他们的自信心, 阻碍了他们幼小心灵的健康成长。这与教育的初衷相违背, 也是通常被老师所忽略的五角星奖励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自尊是幼儿积极的情感成分, 是最有积极意义的自我意识, 是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衡量标准。自尊感能否得到满足, 决定着幼儿是否充满自信, 可见不公平奖励不利于幼儿自尊自信心理的健康发展。

2.2 不公平奖励不利于幼儿良好性格的养成

有研究表明:缺乏自尊感的儿童很容易形成自卑、退缩、不合群等等不良的性格特征, 有自尊感的儿童则充满热情、积极向上、富有朝气、人际交往主动。正常幼儿自尊感的形成和发展, 对于幼儿的性格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幼儿园的学生刚刚踏入学校这个小社会, 从家庭里父母长辈全心全意的爱, 到学校里和那么多同学一起分享老师和阿姨的爱和照顾, 已经让他们小小稚嫩脆弱的心产生了落差, 如果这个时候发现老师对自己的肯定、爱和关注少于其他同学, 很容易让他们产生失落的情绪。老师对他们奖励的少容易让他们在维护自尊的时候产生自卑, 在渴望被理解被关爱的时候产生自我封闭, 不愿与人交流, 慢慢的性格方面会变得内向, 不爱说话, 不喜欢表现, 从而会对幼儿的性格产生不利的影响。

2.3 不公平奖励对幼儿行为规范的影响

有的幼儿表现在对上学没有兴趣、厌学, 每天早上都跟父母说不想上学, 在父母坚持要送其上学后, 就开始哭, 退而求其次的要求上半天课。有的孩子即使上学了, 回家没有拿到五角星就表现出不开心, 就如某幼儿, 会跟妈妈说:“我在学校不开心”, 问他为什么?他就说今天又没有拿到五角星所以不开心, 再问他今天老师因为什么奖励五角星, 他说“画画, 我画的不好, 老师奖励会画的同学。”这使得孩子对画画更加产生了一种排斥与反感。

教师对幼儿奖励五角星的不平等, 以评比栏的方式公布奖励结果, 无疑会让孩子的自尊受到伤害。在他们幼小的心中自然认为五角星代表的是老师的喜欢, 老师的赞扬, 没有得到五角星的孩子会跟别的孩子比较, 从而产生觉得不如别人的想法, 以至于发生上述厌学、不开心、嫉妒等等现象的发生。有些孩子在一直拿不到奖励后, 会变得不听老师的话, 自由散漫, 不遵守学校的纪律, 有时候会故意做一些调皮捣蛋的事情, 在他们的心理认为反正我得不到奖励的, 也就无所谓表现好与差。可见奖励是否公平公正, 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行为规范。

3 幼儿教育中公平奖励的常见引导策略

3.1 注重奖励频次的适宜性

教师在对幼儿的奖励中通常会出现滥用奖励的现象, 比如上学不哭有奖励, 来园早的学生有奖励, 上课不说话的有奖励, 家长配合教师带去一些学习用品如小夹子、棉签棒、一次性杯子等, 也有奖励……, 这种太容易得到的奖励, 有时候不会被孩子所珍惜, 也会对奖励的滥用产生“德西效应”, 一方面会使奖励变得微不足道, 失去对幼儿原有的吸引力;另一方面, 会使幼儿对奖励产生依赖, 偶尔的一次拿不到奖励就变得不开心、失落, 被奖励所左右, 把为了得到奖励而作为学习的目的, 失去该有的内部动机。

要做到奖励次数的恰当, 首先要确认幼儿有没有内在的行为动机, 如果孩子对做一件事情所产生的结果认识不强, 或者不感兴趣, 那么教师可以通过外在的激励, 来促使幼儿产生内在行为动机, 推动幼儿向前发展。如果孩子已经认识到自己的动机, 那么教师没有必要再去通过奖励来促使孩子发展, 以免使孩子的内在动机发生变化, 影响孩子的主动性。

教育就如同栽花, 没有规律地浇水、松土只会让花朵枯萎, 而按照花朵的生长, 有规律的培育才会使鲜花茂盛。因此, 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奖励这把尺度, 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2 发掘孩子自身不同的特点, 多角度评价孩子

人的发展是多样的, 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能力特质, 很难以固定的方式加以评价。教师在教育当中, 应当要以多元智能观作为指导方法, 尽可能帮助孩子发现、挖掘自身的特点加以培养, 以强项带动弱项, 实现自身全面、和谐的发展。每一个孩子都存在着发展不同特点上的差异, 教师应观察每一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给予他们奖励, 使孩子在奖励中找到自信, 并且相互间发现别人的长处, 相互学习, 共同进步。作为幼儿老师应从多角度进行评价, 发现每个孩子的特点, 让他们都有机会得到奖励。

3.3 尊重孩子发展的不同水平应更注重幼儿自身的纵向比较

在现实的教育活动当中, 教师往往喜欢对幼儿进行横向比较, 这很可能引发幼儿不愉快的感受, 因为在一些孩子得到奖励的同时, 没有得到奖励的孩子会受到伤害。

孩子的个体差异不仅表现在特点上的差异, 还表现在发展水平上的差异, 如班级中最大的孩子跟最小的孩子, 在行为能力上肯定存在差异, 如果以同一时间的表现作为衡量标准, 显然是不合理的。教师应该多从幼儿自身纵向进行比较, 以每个孩子自身的进步作为奖励标准, 让孩子明白自己只要有进步了就能得到奖励, 得到肯定, 赢得自尊, 让孩子在被肯定中开开心心学习。

3.4 注重奖励方式的具体化和个性化

教师对幼儿的表扬应该具体化, 让幼儿了解自己被表扬的原因, 以便让幼儿能更加清楚的了解自己哪些方面做的好, 需要坚持下去, 还能增强幼儿的积极体验, 让幼儿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注, 让他们更加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视的, 从而产生积极的效应。比如, 今天部分幼儿学习珠心算学的很好, 老师发了一个五角星, 对孩子们说因为你们今天表现很好, 所以拿到了五角星, 那么孩子不会知道自己今天具体在哪些方面表现好, 如果老师跟他们说清楚, 因为今天大家学习珠心算, 算的很好, 所以奖励小朋友们, 那么孩子们回家后就很容易回答爸爸妈妈问的今天得到五角星的原因, 也能够让孩子在学习珠心算方面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那么即使部分没有拿到五角星的同学, 也会在第二天的学习中, 有针对性的努力, 如果老师发现了孩子们的进步, 就应该对孩子积极的奖励和肯定, 而不是换个标准去奖励, 那么这些通过努力, 今天有进步的同学, 他们的表现得不到及时的肯定, 就会削弱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在奖励的过程中要多考虑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奖励的形式应多样, 不应单单停留在一颗五角星或一些吃的东西上。避免幼儿对于奖品不感兴趣, 不能满足幼儿的需求, 而使奖励失去激励的功能。针对每个幼儿不同的特点, 教师要用赏识的眼光公平、真诚地关爱每个学生, 给予他们适宜的奖励。如对需要特别关爱的幼儿, 教师可以经常性地拥抱他们、牵牵小手;对于内向的幼儿, 教师可以多跟他们进行互动, 有意识的当众奖励, 表扬他们, 使他们能够变得外向起来;对胆小的幼儿, 教师可以多鼓励他们, 多和他们进行交流, 让他们感受到重视, 变得勇敢起来。在奖励方面, 应多采取精神性奖励, 这样更容易让幼儿得到自尊与自信。教师的一份肯定、一份鼓励, 会成为推动幼儿积极向上的力量。

3.5 注重奖励方式的民主化

一直以来, 奖励的特权都属于教师, 使教师的奖励变成一种权威。幼儿一直处于一种服从与被奖励的位置上, 只有服从了成人的安排才能得到奖励, 这扼杀了他们的独立性、创造性与自主性。因此教师需要注重奖励的民主化, 使孩子们成为评价、奖励的参与者, 将奖励的权利交给孩子们, 让他们在同伴间互评, 这样更容易使孩子发现其他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加以学习。

3.6 注重奖励的公正、公平

在奖励实施的过程中, 公平性和公正性显得尤为重要, 它也是能够有效实施奖励的关键。如果在奖励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公平的现象, 会使奖励失去权威性, 致使幼儿对奖励失去兴趣, 对老师失去信任。通过观察看到一位幼儿指着墙报上自己的照片, 对他妈妈说“我一颗五角星也没有”, 神情显得很失落, 幼儿老师是否忽略了对这一部分没有得到五角星的孩子的关注。难道这些孩子身上真的一点值得奖励的地方都没有吗?让这些孩子在这样缺少自尊的环境中学习, 这应该是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的。教师应该扩大奖励面, 依据每个孩子各自的特点, 奖励孩子, 让他们都能感受到重视和奖励所带来的快乐。

大量的实验研究证实, 自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极为密切。这个不仅包括缺乏自尊与许多消极的可能性如抑郁、焦虑、情绪低落等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且也包括拥有足够的自尊经常与积极、开朗、活泼等等性格密切相关。自尊乃是心理健康的核心, 是心理幸福感的根源。这个核心状态直接关系着心理健康的状况。高自尊由于良好的社会适应性而衍生出心理健康的各种表现, 包括健康的认知、健康的行为以及健康的心态;低自尊由于对社会的适应不良则导致了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及其行为表现。学校是满足学生自尊需要的最主要的场所之一, 学生到学校学习和生活主要需要的是自尊和归属感的满足。如果让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满足, 学生的自信也就建立起来了, 他们也就比较容易找到归属感。因此保护好学生的自尊, 是启迪学生思维, 开发学生智力, 促进教学优化的基础。在注重奖励方式的多变性后, 适时、适度、适宜地给予幼儿精神或物质上的奖励, 在某个层面上对学生给予信任和了解, 尊重他们, 培养幼儿积极向上的心态, 逐渐树立起学习和生活的自信心。在自尊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家庭和学校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学校应充分利用其教育的影响力, 寻找与家庭教育的结合点, 引导家长走出认识的误区, 从而相互配合, 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克服困难, 不断进取, 成长为一个拥有健康心理的人。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2]侯军.正确运用奖励[J].安徽教育, 1999 (5) :12.

[3]郑杰.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10.

[4]梁鑫.青少年学生自尊与教育[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2011, 10 (2) :166-169.

[5]龙晓东.高度的自尊心是走向成功的关键[J].教育探索, 2003 (10) :83284.

幼儿教育的随笔 篇3

一、我做乘客

户外活动时,东昊也如其他幼儿一样哭丧着脸向我求助:“老师,我也要玩扭扭车。”想着这班孩子在碰到问题时只会向老师求助,不觉头脑有些发涨。我慢慢蹲下,问他:“那你为什么不去跟玩扭扭车的小朋友商量呢?”“他们不肯给我玩!”这就是孩子的回答,显然谁都不愿把自己喜欢的玩具平白无故送给他人玩。这时只见玩着扭扭车的烨丹慢慢扭到了我们的身边,我突然来了灵感,对东昊说:“哇,烨丹好像一个司机哦,你愿意做乘客去乘她的车吗?”孩子脸上突然有了笑容,连忙回答:“太好了,我要做乘客!”“想一想,怎样才能礼貌的征询别人的意见让别人同意呢?”这一点我相信东昊的能力。果不出我的意料,孩子们融洽的玩起了出租车的游戏。活动结束后,我针对这一事件及时在全体孩子面前进行了夸大性的表扬,并没有忘记鼓励孩子在遇到困难时自己想办法尝试解决。让游戏贯穿于孩子的一日活动,在运动课程中,我们也应遵循这一点。正如实录中所记录,当幼儿A以“乘客”这样一个角色身份出现时被另一幼儿B所接受,并带动了幼儿B融入了这一情景性游戏中,使本来存在的问题没费吹灰之力就解决了,且还帮助提高了合作游戏的能力。

当然,这里所体现的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是:孩子在遇到困难时缺乏克服的勇气,过于依赖他人。新课程中也曾谈到:我们要给予他们的是这种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勇气,是他们终身受用的东西。孩子在遇事后不知所措,这时老师的角色就是一个推动者和引领者。故在全体孩子面前对这种游戏行为和解决困难的精神大力宣扬,也是对他人的一种鼓励和引领。

针对班级现状,教师的角色定位是核心问题。目前在师幼互动各个环节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与教师的角色定位都有极大的关系。正是由于教师把自己更多地定位为管理者和控制者,因此,在不少时间,幼儿首先是不被允许发起互动信号的,如在进行集体教育活动时,幼儿首先要做到的是安静,而不是和教师发生交流和互动。所以,教师必须按照《纲要》的基本要求,对自身角色定位进行调整。

二、我的“好意”孩子没有理解

那是一次户外活动,我班有几名幼儿在玩攀登架,我发现建邦爬得太高了,就非常着急,对他大声喊:“建邦,快下来”。这时,我发现建邦脸上原本灿烂的笑容僵硬了,缓缓地垂下了头,边偷看我边慢慢地往下爬,目光中流露出一丝恐慌。

“韩老师,我下次不再爬那么高了。”建邦声音怯怯地对我说,从他紧张的眼神中我意识到我已成为他戒备的对象,从他怯怯的声音中我读出了我们之间的不平等。我为我的“好意”没有被孩子理解而不安,我为我的“好意”带给孩子的压力而自责,怀着内疚的心,我把建邦叫到跟前对他说:“建邦是一个勇敢的孩子,我相信你能像刚才一样爬得那么高,但是,一定要握好,注意安全。”亲切的话语抚平了他脸上紧张的表情,消除了她对我的胆怯和戒心,建邦迷惘的眼神不见了,又大又圆的眼睛恢复了往日的光彩。这时,我把孩子们都叫来,一起为建邦鼓掌加油,在我和孩子们的鼓舞声中,建邦又一次敏捷地爬上了攀登架,在一片欢呼声中,我和建邦愉悦的目光交织在一起,这时,我真正体会到什么才是孩子的快乐。

拥抱的力量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篇4

有一次偶然的时候,听见了几个小朋友坐在凳子上聊天,都在讨论老师最喜欢谁。几个小朋友们都争着抢着说老师最喜欢自己,只有坐在旁边的瑶瑶不是很开心的说:“老师已经很久没有抱过我了”当时我是感到很惊讶和不好意思的,小朋友居然会记得老师多久没有抱过她,但作为老师我却不记得了。原来在小朋友他们的心里,老师的拥抱是那么的重要和值得炫耀的一件事情,但却是稀少的。

在听到之后我过去给了她一个拥抱,她很开心也紧紧的抱住了我,和她聊了几句,也表达了我的歉意。这件事情之后我也想了想,可能不只有一个小朋友会这样想,全班20多30个小朋友他们没有说出来,又或许说出来了,刚好老师没有听见他们说出来,可这不代表他们的心里没有这么想过。大概小朋友们除了父母家人之外最想亲近的人应该就是老师了,所以他们也都希望能得到老师的一个拥抱一点温暖。可是老师们却连这一点都不能很好的做到,其实每天都可以空出一点时间,坐下来,坐在小朋友旁边跟他们聊一聊天,不去谈今天哪里做得不对不好,不去说批评的话,只是简简单单的.聊一聊天,再抱一抱他们,相信很多小朋友都会很喜欢很开心。

违规的孩子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篇5

案例一:被推倒的小凳子

那是一个我已经记不起名字的小女孩,她有些邋遢,老是拖着长长的鼻涕,指甲缝总是脏脏的,还时常抓伤、推倒不喜欢她的同伴。作为当时非常年轻的一个幼儿教师.除了对她生活在不良的家庭环境表示感慨同情之外,实在也未能对这个脏脏的、性格有些孤僻的孩子表现出更多的宠爱。有一天早上,我组织班上的孩子进行了一次班级讨论,主要内容是关于在这段时间内,孩子们热衷于把小凳子成片推倒的问题,目的是让大家都意识到这是一个不好的行为,并制定了班规,如果再发现有故意推倒凳子的孩子会作严厉的处罚。一上午过去了,孩子们表现很棒,再没有听见凳子倒地的“嘭嘭”声了。可就在午睡起床后,我突然听见那种让我觉得非常刺耳的凳子倒地声,我抬头一看,那个脏脏的小女孩正飞快地从教室的一头冲向另一头,凳子在她急促的脚步下倒了一大片,我的无名怒火腾地一下冒起,准备厉声呵斥,把这个冒犯班规的`脏孩子拎过来。理智让我停了下来,我想看看她究竟想干什么,接下来看到的一幕让我记忆永久,它就像放电影一样时常在我的脑海里播放——小女孩奔向了一个摔倒在地、正默默哭泣的小男孩,她小心翼翼地扶起了同伴,并柔声安慰着他……我快速扶起倒地的小凳,走过去把两个孩子抱在怀里,轻轻地告诉他们:一定要慢一些,别再磕着碰着了。我也在默默地告诉自己:觉得自己生气时一定要冷静下来,多等等、多看看、多想想。孩子违规多是无心的,我们要原谅孩子无心的过错,多多珍爱孩子那颗纯净的心灵。

案例二:喜羊羊的绝招

另一个故事发生在幼儿运动会上,为了迎接那次运动会,特别是精彩激烈的集体接力赛,我们老师和孩子们早早地卯足了劲。练习奔跑的基本动作、练速度、练交接,准备在运动会上一展风采。接力赛开始了,可谓人山人海——热情的啦啦队、激动的家长们,孩子们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可是让我郁闷的是,也许是太急切了,跑第一棒的孩子在起跑时摔倒了,一下就和其他班拉开了好大一段距离,孩子们突然都静了下来,接过交接棒后拼命地向前冲,眼看只差一小段距离了。这时,一个平时速度挺快的小男孩接棒后做了一个让全场震惊,更让我震怒的动作,他把双手反向后举,弯腰小跑向前,速度一下慢了下来,顿时距离拉得老远,我简直没有心情再继续鼓励孩子,草草收兵,都沮丧地回到了教室。我把那个男孩叫到我身旁。他惊恐地看着我,全班孩子都静悄悄地注视着我们俩。我让自己平静下来。尽量轻柔地问他:“孩子,你为什么那样跑呢?”他紧闭双唇,眼神怯怯的。我提高了一点音量:“你忘了我们平时是怎么练习的吗?”他还是不做声。我忽然意识到一点什么——换了一种关切的语调问:“你是不是觉得那样跑快一些?”他还是没出声,但我听到座位上有一个孩子小声地说了一句:“喜羊羊是那样跑的!”我一下恍然大悟,在这个违反常规的孩子心里,他是多么渴求能借助自己在动画片里看到的超级能量,想象着能帮班级冲到前面,拿到大家梦寐以求的第一名呀!我深深地呼出一口气,为孩子的创新而惊喜,为孩子的美好心愿而感动,还为自己多问了几个为什么而感到庆幸!

问题孩子幼儿教师的教育随笔 篇6

我班的小怡是一个令我们老师头疼的孩子,在集体活动时总是坐不住,自由活动时又经常攻击别人,吃饭时不是饭打翻了就是菜打翻了,面对这样的“问题孩子”,我对她很是失望,每天关注她只是防范他伤及别人,孩子们常表示对小怡的不满。进入中班的第一天,她的表现出乎意料的好,我们还夸她“乖,有进步”。可第二天又开始调皮起来了,一点都不让我们省心,可上星期发生的一件小事让我对她又有了新的认识。

那天下午户外活动时,我为了让孩子们尽快学会中班的游戏操,所以带领孩子们在食堂边上的水泥场上玩丢手绢的游戏,由于跑的太快,一个小女孩不小心摔倒了,这时只见小怡飞快的跑了过去,费力的把她扶起来,一边与她说着什么,一边帮她拍去身上的灰尘,转身又向食堂的窗口跑去,从挂在窗上的口袋里拿了点餐巾纸,一会儿又跑到小女孩身边,用餐巾纸替小女孩擦去眼泪。没想到他帮助别人时是那样细心,一点都不像平时大大咧咧的她。

从这件事中,我明白了孩子都是善良的,有些孩子常常用一些异常的行为来引起老师、父母的注意,只是我们没有读懂他们,误认为他们有“问题”。只要我们读懂他们,再通过家园共同教育,适当的引导帮助,他们会成为同伴们的好伙伴,老师眼中的好孩子,父母心中的乖宝宝。

走进孩子的生活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篇7

刚开学,孩子们在一起学跳集体舞,鞠躬行礼,互相拍手,拉手转圈,交换舞伴……佳宇心不在焉,动作总是跟不上节奏,每做一个动作,嘉怡都要强拉着佳宇去完成。当嘉怡要拉着佳字的手转圈向前行进的时候,佳宇却还停留在前一个拍手动作的状态上,甚至表现出不愿跟随嘉怡变换动作的神情。一时之间,嘉怡显得非常恼火,低头咬了佳宇的手指。顿时,佳宇哭着喊“嘉怡咬我了!”嘉怡恼着说:“佳宇不认真跳舞!我是提醒他!”全班孩子都停下了舞步。

我有些恼火:如此气氛热烈而又情绪愉悦的集体舞蹈活动,居然还会发生这样的纠纷!嘉怡怎么会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的舞伴?事后还丝毫没有愧疚之心,反而理直气壮、振振有词?

把嘉怡拉到队伍之外,对佳宇稍加安慰,我继续组织孩子们跳集体舞。显然,嘉怡是因为不懂得处理问题的技巧而犯错,在她看来,提醒佳宇“要认真跳舞”,这是一件充满正义感的事情,是在帮助同伴。但“咬人”是明显的不良行为,嘉怡必须要得到“惩罚”,对“咬人”的行为进行强制性纠正。我该用怎样的方式让嘉怡获得对自身行为的反省,学习到正确的同伴交流技巧?

嘉怡站在旁边,耷拉着脸,鼓着嘴,一副心有不甘的模样,眼睛不时地瞟向正在舞蹈的孩子们。可是,每一个孩子都沉浸在舞蹈的快乐之中,没有人理会嘉怡。很快,我注意到了嘉怡表情的细微变化,身体放松了一些,人也向队伍靠拢了一些,她用眼睛看着我,似乎想得到我的首肯,进入到集体舞的队伍之中。

音乐停了。我征求孩子们的意见:“谁愿意做嘉怡的舞伴?”

没人回答,有的孩子在轻声交流:“嘉怡刚才咬人了!”也有几个平时和嘉怡比较要好的孩子,露出想邀嘉怡做舞伴的表情,却又迟疑着缩回去了。看样子,孩子们还是有自己的是非判断的。我邀请嘉怡的好朋友瑶瑶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瑶瑶说:“嘉怡,你咬人是不对的,如果你能改正,我就请你做我的舞伴。”

“那嘉怡想提醒佳宇,该怎么办呢?”

“可以跟佳宇讲,要认真跳舞。佳宇会听话的。如果佳宇不听话,还可以告诉老师!”

“嘉怡要向佳宇承认错误,说对不起!”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着,我在一旁观察嘉怡的表情变化。在小班的时候,嘉怡是很少主动跟小朋友说话的,而且,稍有不顺心,就会眼睛一红,眼泪汪汪地噘起嘴巴生闷气。可此刻,嘉怡却显得很“坚强”,两只手不停地卷着衣角,牙齿咬着嘴唇,显然,嘉怡心里还是有点不服气。我想,嘉怡的问题,在于她自我意识比较强,还不太懂得同伴之间的交往技巧。换个角度,让嘉怡了解到佳宇的想法,是不是能帮到嘉怡呢?

“佳宇.你是怎么想的?”我把孩子们的注意力引到佳宇身上。

佳宇已经平复了刚才的委屈情绪,他很爽气地跑到嘉怡面前:“嘉怡,我原谅你!我动作做不好,你慢慢教我!”

嘉怡看了看佳宇,觉得不好意思了:“对不起!我以后再也不咬人了!”

我相信嘉怡的这句道歉是由心而发的,佳宇给了她一个很好的榜样,让她知道怎么样面对别人的错误。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在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的,孩子在与成人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也在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我并不愿意用一个权威者的身份去命令嘉怡承认错误向佳宇道歉,因为我相信嘉怡是有自己的思想的,她能够判断自己行为的对错,因此,我只需要给她冷静思考的时间。

从幼儿生心理发展的角度来分析,嘉怡咬人的行为可能是出于情绪宣泄的需要,她难以应对集体舞蹈过程中和佳宇动作不和谐的状态,因无能为力而感到烦躁不安,又不会用语言与佳宇进行交流,完好地表达需求,心里就有很大的失落感。我们都知道,处于“口欲期”的婴幼儿,嘴比手指要敏感得多,“咬人”是其探索世界的方法之一,他会用嘴去发现一切,并将任何能够拿到的东西都放进嘴里品尝一下,体验各种物品的软硬度、质地、温度和味道。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咬人的行为会逐渐消失,但也有一些孩子会因语言功能发育迟缓而采用咬人的方式表达需求,嘉怡就是用了这样的一个极端方式来表达她对舞伴的合作需求。我想,如果我及时观察到佳宇在集体舞蹈中的动作表现,及时予以提醒,或许,嘉怡就不会在情急之下去咬佳宇的手指。但这件事情也提醒了我:嘉怡需要关注,必须找到合适的情境帮助她获得正向的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嘉怡需要学习的`,是用语言向同伴表达自己的想法,逐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我设计了一个蒙眼平衡桥游戏,让嘉怡戴上眼罩,由佳宇带着,慢慢地走过两米长的平衡桥。刚开始的时候,嘉怡很害怕,却不说话,几次想用手把眼罩取下来。佳宇很有耐心,一直拉着嘉怡的手安慰他:“你别怕,我拉着你的手,慢慢走……”嘉怡紧紧地攥着佳宇的手一点一点往前走,慢慢地放松下来,走了大概一半,嘉怡说:“佳宇,有没有走到头了?”我很欣喜,嘉怡终于说出自己的想法了!等嘉怡在佳宇的指挥和呵护下走下平衡桥,我鼓励他俩互换角色,由嘉怡带着蒙眼的佳宇走平衡桥。这一次,嘉怡很爽快地答应了,她学着佳宇的样子:“佳宇,别怕,慢慢走……”

游戏结束后,我让嘉怡说说自己的游戏感受。嘉怡说:“蒙上眼睛以后,我很害怕,想把眼罩拿下来,佳宇不停地要我向前走,我有点急,又想咬他,老师说咬入不对,不能咬,我就慢慢地往前走,后来就不怕了。佳宇走的时候,我怕佳宇掉下来,所以很小心,等佳宇走到头,我特别开心!”成功的游戏体验,让嘉怡情绪激动,和佳宇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小青蛙跳荷叶的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篇8

在幼儿园,我们为了提高小朋友们的手眼协调能力,总会用各种各样的运动,来辅助帮忙!磊磊这几天在练习乒乓颠球的时候很认真,因为是这学期新教的乒乓动作技能,有些孩子因为动作协调能力弱所以有些跟不上脚步,可磊磊并没有因此而放弃。

今天,磊磊仍旧在练习“小青蛙跳荷叶”,可是小青蛙总是会掉下来,磊磊看看我,一脸的无奈有些无助,我鼓励他:“你的小青蛙可真调皮,总是喜欢跳到地上去做游戏,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让它跟乒乓板做游戏呢?”磊磊很肯定的告诉我:“把他粘在乒乓板上就不会跳到地上去了!”“可是粘住它的话它就动不了了,还怎么做游戏呢?你再想想我们平时颠球念的要领。”磊磊很疑惑的看着我,陷入了沉思中,然后我就去指导其他的`孩子颠球,过了一会儿,当我再转回来再看磊磊时,他已经能颠三两个球了,我为他的坚持不懈感到高兴。

磊磊虽然一开始没有学会颠球,但他有一股不气馁、坚持不懈地精神,我觉得这是当前孩子们要学习的精神。在磊磊没有领会颠球要领时,只是一味地尝试和练习,在与老师的交谈后,记起来平时在与小朋友学习颠球时一直念的动作口诀,这让磊磊有些恍然大悟的感觉,在坚持的练球和尝试中,磊磊的耐心战胜了挫折,终于初步地掌握了颠球的技巧。

五角星**的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篇9

今年我带的是小班,幼儿园放学的时间是4点半,时间一到,就听见教室外面嘈杂的脚步声,那是家长“抢着”来接孩子。这时,文文也拉着姥姥的手准备离开教室。我心想,文文今天怎么没和我说再见呢?想到这我就去问她:“文文,今天怎么没和老师说再见呢?”文文气嘟嘟的说:“,我讨厌你了,我要去彩虹幼儿园。”我当时脸一红,很诧异的问她“你为什么不喜欢老师了呢?”文文恶狠狠的说“因为中午你骂我,还拉我,所以我讨厌你!”当时我彻底怔住了,“我讨厌你了”这五个字直击我内心深处,我做了什么事会让一个4岁的孩子讨厌我呢?我开始回忆中午的时候,吃过午饭我带孩子出去散步,因为孩子刚入园不久,很多孩子不知道怎么排队散步,他们都三三两两地走在操场上,我当时想孩子毕竟还小,对他们要求不能过高,只要跟着我往前走就行了,我这一“撒手”,孩子们就更“放肆”了,文文竟然跑到角落玩起木棍子去了,我大声叫到:“文文,你在干嘛?快过来!”我一边说一边快步走到她面前把她拉回了队伍,并时刻提醒其他孩子排好队伍散步,孩子们似乎意识到我不太高兴,他们也乖巧了许多,我暗自高兴着:看来偶尔吼一声效果还是不错的。

谁知道就是这么一叫,却伤害了孩子幼小的心灵。当时我的音量较大,态度也比较严厉,文文一定吓坏了。文文没来上幼儿园时,再家被宠着惯着,自己想干嘛就能干嘛,而来到幼儿园什么都是受到约束的,上课要坐好不能下座位,午睡要躺好,不能交头接耳……就连散步也要排在队伍里,不能乱跑,这些规则教育使得文文喘不过气来,孩子一下无法适应,再加上我的大声指责,使文文对我产生了反感的情绪。看来我真的错了,于是我第二天,我把问问叫到面前对她说:“文文你觉得散步时可以去完木棍子么?”文文一脸不高兴的摇摇头,我赶紧抱起她跟她道歉:“昨天连老师没有考虑到你的感受,大声批评了你,老师做的也不对,你愿意原谅老师么吗?”听了我的话,文文用力的点点头说:“连老师,我下次不乱跑了。”我高兴的给他贴上了大红点,看到文文甜甜的笑容,我的心也终于在那一刻踏实多了。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篇10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1

幼儿园的孩子们,大多3—6岁,正是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如果能让孩子多听故事,多说儿歌,多朗诵散文,将对孩子以后的口语表达、说话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班的孩子年龄不大,但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听故事。

早上,孩子们到园的时间等等不一,为了充分利用这段时间,不让早到的孩子感到无事可干。每天早上,我都播放故事磁带或音乐磁带。我发现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高,针对孩子们爱听故事的特点,我将听故事这一环节穿插在午饭、睡觉前后和放学前,个多月下来,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孩子们在午饭期间边听故事,边做饭前的`准备工作,一举多得。

孩子们从听的故事中学到了不少的生活常规,自觉性提高了。

孩子们敢大胆举手讲话,并且口语表达能力大幅度提高。

讲故事有诸如以上的好处和功效。我们当老师的又何乐而不为呢?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2

记得我第一次下幼儿园见习时……

早上,我起了个大早来到幼儿园,跟主班老师打过招呼后,便来到洗手间洗手。这时第一位到园的孩子也来到洗手间洗手,小女孩望着我叫“老师”。“哎”我心里高兴的应着。不一会儿小女孩突然瞪着我说:“邓老师昨天才说要节约水资源,洗手时不能开那么大的水,你还开那么大,哼!”我听完她的话后又惊又羞地冒一身冷汗。愣了一下后,我连忙整理一下脸部尴尬的表情。蹲下来对孩子说:“不好意思,我昨天没来听课,不过谢谢你告诉我,我以后一定注意的。你真聪明,老师说过的话都记着呢!”这时小女孩高兴的对我说:“不用谢。”然后蹦蹦跳跳地出去了。真是深受教育啊……在幼儿园里你的一行一举都有这么多的孩子在监督着,可不容得有一丝的错误和马虎啊!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篇11

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中出现的一些偶发事例,往往是教师意想不到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学会控制自己,处变不惊,用机动、灵活的方法,及时地引导幼儿联想,巧妙地转移幼儿的注意力。如教师正在组织户外体育活动“练习听信号走”,天上南飞的大雁引起了幼儿的注意,幼儿兴奋地议论着,对老师的话根本听不进去,教师可暂时中止活动,加入到幼儿行列中,同幼儿一起观察南飞的雁群,并引导幼儿说出雁群的队形,同时告诉幼儿雁群为什么要排成队飞,并告诉幼儿大雁纪律性很强。不能掉队等,还可以教给幼儿“候鸟啊、”南迁“等词汇,让幼儿了解大雁为什么要南迁等有趣的.现象。待雁群飞过,再灵活地组织幼儿活动,如向大雁学习,遵守纪律,听老师的信号走成雁群的队形或其它队形,这样一定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活动效果。

【五角星**的幼儿教师教育随笔】推荐阅读:

苹果里的五角星课文05-24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反思07-07

《苹果里的五角星》优秀教案设计06-06

上一篇:艾滋病宣传活动下一篇:大学生大二个人规划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