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年级政治必背知识点

2025-04-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三年级政治必背知识点(精选12篇)

高三年级政治必背知识点 篇1

1、纳税人

(1)纳税人——是指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2)一个经济单位或个人是否成为纳税人,是由税法的规定和企业或个人所处的经济地位决定的。不同的税种有不同的纳税人。

2、我国的主要税种

(1)增值税:是将纳税人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增值额作为征税对象的一个税种。(2)营业税:是以经营活动的营业额(销售额)为征税对象的税种。

(3)消费税:是对特定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征收的一种税。为什么对特定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征收消费税?p26

(4)企业所得税:是对企业或组织在一定期间内的经营收益征收的一种税。

(5)个人所得税:是指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它的纳税对象、征税范围、意义、税率、特点。P27-28

3、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1)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_依法纳税为什么是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①从税收的作用来看,自觉依法纳税是提高财政收入的有效途径,是国家实现各项职能的物质保障。

②从我国税收的性质来看,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自觉依法纳税,最终的受益者也是纳税人。

③从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来看,即公民与国家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关系,享有国家给予的各项权利,就必须履行国家规定的义务,自觉纳税是公民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地位的具体体现。

④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三个基本特征,也要求公民依法纳税_如何进一步加强税收的管征?

①强化和改善税法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纳税意识。

②进一步完善税制,建立一套适应于我国国情的市场经济税收法律体系。③加快纳税人服务体系的建立,建立一个征税人和纳税人之间责权利相对应的税收征管体系。④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⑤企业或公民要提高素质,增强纳税意识

高三年级政治必背知识点 篇2

新课程实验为高三政治总复习开辟一条科学的途径:引导学生把自己已学的知识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重组, 构建知识应用系统,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复习指向:关注知识应用系统

思想政治课的生命力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 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知识。

回顾历史, 中国古代科技之所以能够长期走在世界的前列, 就在于中国古代科学特别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当代中国之所出不了获诺贝尔奖的大师级人物, 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当代中国人更多地喜欢坐而论道, 从理论到理论, 或轻实践重理论, 或注重考试, 不注重对知识的运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 要改变课程内容“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高考试题逐步转向社会生活实际。最近两年, 福建省省质检卷和高考卷试题都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如2010年福建省高考卷第39题第 (3) 问:让学生想想办法从农民工、买菜大妈和企业家中任选一位谈谈如何提高他们幸福指数。再如2011年福建省质检卷第39题第 (3) 问: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消费方面相关知识劝自己的同学坐高铁不坐飞机和其他交通工具。因此, 高三政治总复习指导学生建立知识应用系统, 让学生学以致用, 既提高自身的思想素养、情感态度, 也提高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策略:构建知识应用系统

1. 立足于现实生活

学以致用, 学习知识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解决社会现实问题, 离开这个宗旨, 任何学习只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1) 关注热点。在引导学生构建知识应用系统过程中应该首先从现实需要出发, 研究社会热点问题, 如我国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分配公平问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就业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经济结构问题, 把这些热点问题利用上课时间和学生一起探讨如何解决, 谁来解决, 根据解决这些问题的主体把考试说明上相关的知识按照从国家、企业、社会和个人等几个方面进行归纳, 帮助学生构建解决问题的知识应用系统, 并让学生养成用系统优化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 这样在考试或在平时生活中遇到问题时能举一反三, 灵活运用。

(2) 结合生活。构建高三知识应用系统应引导学生从关注身边生活小事出发, 让学生体会到政治上的道理就在我们身边, 就在平常的日常生活中。2010年, 我在给学生复习公民政治生活时, 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我亲身经历的案例。5月21日, 晋江一中高三年段全体老师在图书馆集体备课, 校长突然进来宣布:高考后全体老师到上海看世博会, 并请蔡清涵、郑海华老师负责安排。会后, 蔡清涵老师积极联系旅行社, 海华老师负责老师的报名。没过几天, 47个老师联名写意见书, 认为旅行社报价过高, 学校有赚老师钱之嫌。我把这个案例引进课堂, 问同学们该怎么办?同学们七嘴八舌讨论起来。然后, 我告诉同学们我是这样做的:我把清涵、海华和其他几个意见强烈的老师召集起来, 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 最后决定开辟两条路线:一条去张家界, 一条去上海世博会。最后由于时间的原因, 旅行社新的定价比原价还要高, 但老师们还是乐于接受。最后我问同学们如何把公众之事做好, 同学异口同声地回答到应该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和民主选举。这样给同学上了一堂生动地传播民主思想和提高学生管理能力的政治复习课, 提升了学生认知水平和思想质量。

2. 构建知识网络

(1) 系统依据。课程目标是高考命题的总体方向, 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主要依据, 教材和时事是高考命题的重要素材, 这是做好高三总复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构建思想政治知识应用体系时应对照考试说明, 将其中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知识点, 参考教材按照一定逻辑重组成新知识体系, 既便于学生记忆, 减轻学生负担, 又达到让学生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的双重目的。

(2) 结构梳理。梳理知识结构, 是建立知识应用系统的基础和条件。以《经济生活》为例, 把经济活动把相关知识划分成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四个板块, 每一板块从主体、客体、载体三个角度对知识点进行归类, 如“生产板块”应用知识系统建构如下:

●国家: (1) 落实科学发展观; (2) 市场调节、宏观调控、资源合理配置; (3) 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5点) 。

●企业: (1) 面向市场, 遵循价值规律, 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2)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手段, 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3) 诚信经营, 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

●社会:社会公平、社会和谐、全面小康社会、社会保障障制度。

●个人:

消费者: (1)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4点)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 维护合法权益; (3) 消费心理 (4点) 。

劳动者: (1)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平等、竞争、多种、自主) , 全面提升素质; (2) 合法权益和义务; (3) 就业问题 (WHY、HOW) 。

共有词:就业→收入→人民生活水平→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制度: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一般不用, 分析成就或生产力发展时用) 。

●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其中, 生产起决定作用, 消费是目的和动力, 分配和交换是桥梁和纽带 (一般不用) 。

这样的结构, 脉络清晰, 简明扼要, 提纲挈领, 形成一个“以不变应万变”的知识应用系统。

高三政治复习中的几种知识串联法 篇3

【关键词】 中心词发散 原理要求梳理 生活情境引入 热点问题分析 经典试题演练

相对于基础年级生动活泼的动态生成的政治课堂,高三政治理论复习课为了适应高考要求更侧重于理论的系统把握和综合运用,其课堂容量比基础年级多得多,不可能像基础年级政治课那样大量引入或编演生活情境而组织课堂讨论以生成知识、情感、价值观。因此,如何把有关理论知识以一种易被学生掌握且乐于接受的形式串联起来便显得特别重要。为保持高三政治理论复习课的新鲜感,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教师不得不思考如何把同样的内容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学生每一次都能在惊喜中大有收获。以下几种形式是本人在政治课复习中常用的形式(以《经济与生活》为例),与同仁商讨。

一、中心词发散法

在政治课新授课和一轮复习时,课堂容量相对比较小,我们往往以框题为单位,学生应该比较好地掌握以中心词发散的方式来构建学科知识。如:《经济与生活》第一课第二框“多变的价格”中心词为“价格的变动”,本框知识可以简单构建为以下体系(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贯穿其中):

在政治知识系统复习中,我们需要以课或单元甚至以整本书为单位进行知识整合,在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关键词整合框题知识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将更多的知识围绕一两个中心词以一定的内在逻辑串联起来。这种方法,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发散与聚合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更有助于培养与提高学生抓准试题材料中的关键词并迅速准确地联想到课本理论知识的能力。如:《经济与生活》一本书可以“生产”与“消费”为中心词层层设问拓展,如图所示:

以上图示可以视具体情况继续拓展,如:在讲稳定物价处可穿插价格的有关知识;在市场调节处可穿插价值规律的相关内容;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求之统筹国内外经济处插入对外经济的相关内容;在增加收入处插入投资理财的相关内容……

采用这样的形式可以激发逐步提出与解决问题的欲望,更有一种欲罢不能之感。尽管是理论再现课,但因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因而容易吸引学生、启迪学生。

二、原理要求梳理法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我们都知道若能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和方法论把握透彻,解决哲学题几乎是没什么问题的。具体学科在一定意义上其实也是原理和要求的统一,若能将之熟练掌握,其意义是可想而知的。如:

商品理论及要求:

原理: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要求:生产者要提高效率,生产适销对路的优质产品,消费者要寻求物美价廉的商品。

货币理论及要求:

原理: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其本质是一般等价物,是财富的象征。

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具体要求略)

价格理论及要求:

原理:价格由价值决定,并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变动会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具体内容略)

要求:我们要遵循价值规律。(具体要求略)

消费理论及要求:

原理:消费反作用于生产(具体内容略),消费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具体内容略)。

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具体要求略),发展生产,稳定物价,增加收入。

……

哲学原理、方法论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群众史观、人生价值观)。我们亦可以将经济生活的原理、方法论进行类似的对应归类:生产理论、交换理论、分配理论、消费理论。

原理要求法由于内容短小、精悍,因而一方面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学生零散记忆的负担,另一方面又可使学生在遇到相关问题时能自信轻松准确地提取对应知识加以解决。

三、生活情境引入法

人都是社会生活中的活生生的人,任何人都会对活生生的生活感兴趣,尤其是有一定思想的高中学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入生活素材,是课堂的生命所在。演一场非专业的表演、说一段意味深长的相声、来两句逗人的幽默,讲述某人的发人深省的行为,展示几张典型的生活照片……生活情境的引入使紧张的学习气氛得以缓解,同时知识在不经意间得以生成、巩固和运用。

四、热点问题分析法

历年的政治高考命题都会围绕国内外的时政热点。热点应是政治复习的切入点、提升点,做好热点专题复习,可以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围绕国际、国内粮油价格上涨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经济与生活》以下知识的复习:(围绕原因、结果、对策,从国家、企业、公民角度)

1.价格变动的原因、影响

2.如何提高人民生活消费水平

3.粮油价格上涨背景下的农业生产策略

4.国家的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等

在“一题多问”过程中,我们可以尝试“一题多解”、“一问多思”的做法。同时,可适时地针对课堂中发现的学生知识上的缺、漏、弱点及时拓展、补充、强化,从而达到“一而十,十而百”的惊人效果。

五、经典试题演练法

此方式是建立在前几种方式的基础上知识的一种解题实战,亦是查漏补缺,强化考点的常用方法,是对前几种方式的自习、巩固和提升。在分析试题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把握材料关键词、中心思想的能力、切入书本理论的能力,利用材料自主编题的能力。亦要自然融入解题指导,特别要采用合作讨论分享的方式,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增强学有所用的成就感,减轻对高考试卷神秘、紧张心理,以赢得自然、轻松的高考心理,从而使学生在考试过程中正常甚至超常发挥。

以上几种方法虽各有其特点且形式多变,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围绕“九字真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和“五W”(how、what、why、who、where)以层层设问架设、步步深入拓展的形式串联课本理论,并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由于“九字真经”和“五W”始终作为一根红线在贯穿着,其操作实际上是简单而轻松的,意义更是不容怀疑的。因为,一旦学生能将课本知识有机串联起来,在需要的时候,就可以像查字典一样准确而轻松地捕捉到所需知识。很多人都说“高考赢在心态”,如果我们的学生能以多种方式将政治课本理论清晰而系统地展现在头脑中,又何尝没有稳操胜券的优良心态而决胜政治高考?

高三物理必背知识点 篇4

1、确定所研究的物体,分析周围物体对它产生的作用,不要分析该物体施于其他物体上的力,也不要把作用在其他物体上的力错误地认为通过“力的传递”作用在研究对象上。

2、按“性质力”的顺序分析。即按重力、弹力、摩擦力、其他力顺序分析,不要把“效果力”与“性质力”混淆重复分析。

高三历史必背知识点总结 篇5

甲午战争的原因: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国力增强,将侵略的矛头指向朝鲜和中国;

经过:

1)1894年7月25日,丰岛战役,甲午战争爆发;

2)9月中旬,平壤战役大败;

3)黄海之战,日本海军完全掌握了黄海、渤海的制海权;

4)10月,辽东半岛战役,日军攻占了大连、旅顺等地;

5)1895年初,威海卫炮台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马关条约》主要内容:1895年4月,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主要内容: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影响:《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也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甲午战后,帝国主义对华侵略加剧,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1856年10月;借口:英国“亚罗号事件”、法国“马神甫事件”;实质: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其目的是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又称“英法联军之役”。

《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

1)增开牛庄(后改营口)、汉口、九江、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

2)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

3)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自由航行;

4)外国公使驻京,并可在通商口岸设领事馆;5)赔偿英国白银400万两,法国200万两。

火烧圆明园: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占北京,闯入圆明园抢劫,后纵火焚烧了这座中西合璧的皇家园林。

《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1)《天津条约》完全有效;

2)增开天津为商埠;

3)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即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归入英属香港界内;

高三生物必背知识点精选 篇6

每个真核细胞通常只有一个细胞核,而有的细胞有两个以上的细胞核,如人的

肌肉细胞,有的细胞却没有细胞核,如哺乳动物的红细胞细胞。

1、结构

在电镜下观察经过固定、染色的有丝分裂间期的真核细胞可知其细胞核主要结构有。

核膜、核仁、染色质

核膜由双层膜构成,膜上有核孔,是细胞核和细胞质之间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孔道。

核仁在不同种类的生物中,形态和数量不同,它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周期性地消失和重现。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在细胞有丝分裂间期,染色质呈丝状,并交织成网;在分裂期染色质螺旋化化,缩短变粗,变成一条圆柱状或杆状的染色体,因此,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2、功能

高三英语必背语法知识点梳理整合 篇7

指出句中的副词:

1. You are standing near the camera.. Can you move a little farther? a little修饰副词“farther”表示程度 farther修饰动词“move”表示方式

2. Miss Long usually goes to school by bus. usually修饰动词goes,表示频度、频率

3. The two old passengers fell into the sea. Unfortunately, neither of them could swim. Unfortunately修饰整个句子

高三年级政治必背知识点 篇8

原因:列强不满足于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借口:修约遭到拒绝时间:1856---1860年

《天津条约》。条约规定: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十口通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通商口岸

影响: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

二、洋务运动近代化:文明(科技)发展程度,主要指机器生产

内忧外患的形势,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提出“中学(中国的封建制度)为体,西学(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为用”实质上是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的统治。

1、前期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一批军事工业;江南制造总局

2、后期以“求富”为口号,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创办一批民用工业。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李鸿章: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张之洞: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3、为策划海防,建成北洋(海军)、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4、为培养科技人才,创办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出国,开近代教育的先河。

结果(评价):A、洋务运动没有使清朝达到富强(洋务运动只学技术,不学制度最终失败,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失败)。

高考政治必背知识点总结 篇9

2、财政收支的三种情况:收大于支;收等于支,或收大于支略有节余;收小于支。第一种情况意味着财政没充分利用,第二种状况叫做收支平衡,第二种状况就是财政赤字,财政赤字主要借债来弥补,但发行货币也是一种消除赤字的办法。不能笼统地看财政赤字是有利还是有害。一般说来,财政赤字过大会引发通货膨胀,但近年来我国运用适度的财政赤字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平衡总供给和总需求等产生了良好的作用。

3、我国仍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运用财政收支来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4、生产决定分配,生产决定交换,生产决定消费。所以影响财政,税收增长,储蓄增长,家庭收入等的根本原因(基础性)都是国家经济发展水平。

5、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是强制性、固定性和无偿性,这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但其他财政收入形式并不是完全否定这些特征。它们也可能具有其中的某一个甚至两个特征。税费改革是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策,是利用税的固定性特征来让农民减负的。

6、中国人民银行作为领导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国家机关,依法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一一制定货币政策、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促进经济增长。银监会既不是国家机关,也不是企业法人,但是以公共利益为目的的法人。银监会产生后,行使着监管金融机构的职责,形成了出国资委、证监会、银监会组成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使我国国有资产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

7、要弄清债券与股票,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与公司债券,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几组概念的区别。

高二政治必背知识点梳理 篇10

1、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突出地表现为“想”;(不仅能了解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通过抽象思维活动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即“做”;

3、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等。

(二)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1、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原因:

(1)事物的本质与规律隐藏于现象之中,需要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抽象思维能力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事物不会自动满足人的需要,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世界以满足人类的需要;

(3)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克服困难。

2、发挥主观能动性所受的制约和限制因素:

(1)客观因素。包括客观规律,客观条件。(所以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

初一政治上册必背知识点总结 篇11

(1)积极向上;(2)团结友爱;(第一文库网3)共同进步;(4)和谐相处。

2、为什么要创建良好的班集体?

(1)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2)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3)有利于培养兴趣,增长才干。

(4)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3、怎样创建良好的班集体?

(1)有共同的目标,前进的动力。

(2)每位同学各尽其能,发挥所长,奉献集体。

(3)团结协作,互助前行。

4、怎样做学习的管理者?

(1)学会自主学习。

(2)提高学习效率。

(3)科学安排时间。

5、怎样做学习的主人?

(1)了解学习的特点、任务。

(2)明确学习的困难、目标。

(3)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4)制定明确可行的学习计划。

(5)严格按照计划坚持执行。

6、对比贫苦儿童,你有何感受?

(1)我们能够在明亮的教室无忧无虑的上课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2)我们应珍惜学习的机会和权力。

7、上学的机会从何而来?

(1)父母辛勤劳动,省吃俭用供上学不易。

(2)国家创造了许多良好的条件。

初中人教版政治必背知识点 篇12

(1)闭锁心理的含义

闭锁心理是将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自我封闭,不轻易外露。

(2)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意义。

如果封闭自己,只会使自己陷入孤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相互选择的结果。积极交往,友谊之树才会枝繁叶茂;开放自我,我们的性格才会更开朗,人生才能更精彩。

(3)交往中受人欢迎的品质

真诚、友好、善良、负责任等品德,会使我们在交往中具有持久的吸引力、较强的沟通意识和沟通能力,也会使自己在集体中具有更高的人气指数。

2.与友同行

(1)什么是朋友?交友的益处有哪些?

朋友带给我们温暖、支持和力量,让我们感受生活的美好。在人生的旅途上,朋友伴我们同行,友谊照亮我们的生活之路。

(2)朋友从哪里来?

朋友可能就在我们身边。对于友情,需要我们明知而谨慎地把握。

(3)交友的原则

1、交友是一个平等互惠的过程,给予与分担必须是双向的,这样才能做到双赢甚至多赢。

2、人无完人,人各不同。宽容他人,尊重差异,加强沟通,就会交到更多有趣的朋友,获得更为持久的友谊。

3、真正的友谊应该是坦诚的,在原则面前一定要坚定,不能以牺牲原则为代价维持所谓的友谊。

上一篇:二婚婚礼致辞下一篇:爱护大自然的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