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2024-11-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精选8篇)

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篇1

1、幼儿活动水平的明显提高,需要更为丰富充实的活动空间。

中班幼儿的动作能力明显的发展起来,幼儿活动的范围大大扩展,活动的积极性有了极大的提高。

2、幼儿游戏水平的极大提高,需要不断拓展游戏空间。

中班幼儿非常喜欢象征性游戏,他们在游戏中常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特定角色,他们还喜欢伴随着动作和手偶,也喜欢对同一个故事重复讲述。

3、幼儿进一步发展的自主性与主动性,需要宽松、安全的探索环境。

中班幼儿活动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们能够提出自己的活动想法,有主动参与活动的热情与能力,能努力完成自己选择的活动。

4、幼儿同伴交往需求与能力的发展,需要良好的社会性发展氛围。

幼儿的联系性游戏逐渐增多,游戏水平也不断提高。这为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游戏能力与水平有了很大的发展,与同伴的合作性有喜也逐步发展。

5、幼儿想象有意性水平的提高,需要更大的表达与创作的空间。

幼儿的想象在其各种活动中所占的地位非常重要。

6、幼儿具体形象性的思维,需要具体的活动情景与活动形式。中班幼儿是整个幼儿期思维特点表现最为典型的时期,即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最为突出。

7、幼儿操作与探索的学习方式,需要提供丰富的探索环境。

幼儿的学习活动大都建立在操作物体的主动性活动基础之上。操作活动以及探索活动是一种比较适宜的活动、学习方式。

8、幼儿活动持久性的增加,需要在活动时间上给与合理的保证。

中班幼儿的心理活动水平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在一项活动中的持久性、目的性和专注性都有了比较明显的提高。但这种持久性是在幼儿感兴趣的游戏与操作活动中实现的。

9、幼儿心理发展的质变在于认识活动、概括性和行为有意性明显地开始发展。其生理上有进一步成熟,特别是神经系统的发展,兴奋与抑制过程都有较大提高,对事物的反映比过去快,自制力也大大提高。

10、幼儿动作更灵活有条理,好动是这一年龄阶段地突出特点,他们能掌握多种动作技能,且比较协调,小肌肉不断发展,能掌握多种技能,会用筷子、剪刀、会系鞋带等,会用不同材料建构较复杂造型,能有良好的习惯知道保护自己的健康和安全。

11、幼儿能积极运用各种感官,对新奇的事物感兴趣,且有了解周围世界天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开始探究和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变化进行分类比较,思维仍具体形象,往往依靠事物的形象作支柱,通过观察,与周围的人及实物相互作用,尝试解决具体问题的途径。

12、幼儿理解能力增强,会判断是非,喜欢探究发现,爱提问题,有时要求成人对他们的成功加以肯定。特别喜欢玩游戏,不但爱玩,而且会玩,游戏内容情节丰富,可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其好奇心,求知欲,并认识物体的性能,在与同伴一同游戏中,共同分享快乐,体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13、幼儿能依靠自己的具体生活经验理解成人的语言,理解文学作品内容,掌握词汇的数量种类迅速增加,语言较连贯,吐字清楚,能大声表达自己的愿望,喜欢参与并享受多种形式的表演、表现活动,对自身、他人及周围环境有一定理解。

14、幼儿能够运用社会行为规范并初步评价自己的行为,还能在成人的帮助下,调控自己的行为,自制能力开始形成、有初步的责任感、道德感。能关心他人的情感反应,关心同伴,幼儿人际关心也发生重大变化,向同龄人关系过渡,能友好合作,体验自己内在心理活动。

中班仿编活动《奇怪的脸》活动评析

(仿编活动是儿童在文学欣赏,理解文学作品的内容及构成的基础上的一种创造性的学习活动,要求幼儿仿照某一篇作品的框架或某一个段落,调动自己个人经验进行扩展想象,编出自己的文学作品或段落。张雪老师《奇怪的脸》活动中让幼儿在仿编诗歌中几个词语进行替换的方法,是符合中班幼儿仿编能力的。众观整个活动,我有以下几个感受:

一、有序的结构达到有效的仿编。

在以往的仿编活动中,孩子们往往会出现仿编活动流于形式化的倾向。孩子们因为不清楚老师的仿编内容与目的,而变的在活动环节中无事可做。张老师在设计《奇怪的脸》的活动中,较好的采用先复习儿歌—— 儿歌——仿编儿歌的过程。让孩子们明白了原有儿歌的内容、结构,仿编的地方,使孩子们有目的的仿编,最终达到有效的学习

二、充分挖掘文学作品的整体功能

从活动中分析张老师把这个内容分成了三个教学活动:诗歌的学习、艺术活动《画脸》、仿编活动。一个内容通过教师的智慧设计了多个领域的教学活动,深入地挖掘了教育资源,体现出多重的教学价值。不仅发展了幼儿语言能力,也提高了幼儿艺术表现能力及想象力。

三、凸显学习方式的层次性

本次活动教师采用了回忆经验(复习儿歌)——示范学习(请一名幼儿上来,体积仿编)——自主仿编的过程,较好的遵循了中班幼儿语言学习的规律,让孩子们从学习中感受更多的优美的语言、丰富的词汇,在示范中积累仿编的要素与经验,在仿编中运用语言提升自己的经验,发展了想象力,创造性的学习了文学作品。

四、多通道学习的相互作用

本次活动教师巧妙的利用了图谱的方式;爱学习儿歌,了解儿歌的框架,利用对比学习的方法让幼儿了解了儿歌中的“变”与“不变”地方,最后利用自己绘制的作品进行仿编,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多种学习方式的有效运用提升了幼儿的经验。

重构:

1、丰富仿编学习的手段

2、提高仿编的练习频率(利用同伴之间交换作品的方式来提高幼儿的仿编练习机会)

浅谈中班儿歌仿编教学中的几点认识

[摘要]在幼儿园语言教育中,我们应当为幼儿提供尽可能丰富的语言环境,特别在创编儿歌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创设民主课堂,让幼儿有话敢说、想说,有机会说的语言环境,且选材更应符合幼儿的需要,激发幼儿想说的愿望。

关键词:幼儿 儿歌仿编 语言环境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当代有关婴幼儿语言的研究却已发现,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对书面语言产生兴趣,并有可能通过学习获得对书面语言的敏感性。因此,在幼儿园语言教育中,我们应当为幼儿提供尽可能丰富的语言环境,不仅促进他们口头语言的水平,而且锻炼幼儿在不同的场合和不同情况下,使用不同语言的能力,对此本园本学期进行了专门的语言教学课题研究,中班主要是对文学作品中的仿编儿歌进行了专门的语言教学课题研究,中班主要是对文学作品中的仿编儿歌进行研究。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把教学中的成长总结如下:

一、在活动实施中,我们创设民主课堂,让幼儿有话敢说、想说

创设一个民主的课堂,就是让每一个幼儿在这个课堂中敢问、敢说。首先,我们在组织每个活动中,一般都将座位排成半圆形,同时,教师也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和幼儿融为一体,成为他们中间的一员,教师和幼儿都是活动的参与者。让幼儿畅所欲言,不必担心自己说错受到指责和嘲笑,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肯定说得好的幼儿。同时教师要提供幼儿与同伴交流的机会,让幼儿能大方地在集体面前说且声音响亮。如在上“小猴过生日”活动中,教师让幼儿们先讨论“什么动物会送什么礼物给小猴”时,幼儿们各抒已见,大胆的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因为幼儿们都急着想知道自己说的对不对,于是在老师进行木偶表演时,幼儿们又无形中养成了愿意并集中注意力,耐心地倾听别人说话的习惯,另外在课堂上,我们还重视多种多样的方式不断给予幼儿应答,引发幼儿说的兴趣,保持幼儿说的积极性。如在“我是小画家”活动中,我们就采用了边演边讲的方法,我们将小画家的各种小动物、小鸡、小狗、小兔等角色设计成活动的,可任意摆放,让孩子们边操作边讲,他们感到非常有趣,自

己也就有了讲的兴趣。

二、创设了具有宽松、自由、喜欢说、有机会说的环境

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创造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语言环境,本着这样的目标,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各个活动中我们都为幼儿创设了这样一个语言的环境,教师利用实物创设话的情境,即利用活动角布置、桌面材料、实物摆设等,向幼儿提供与活动主题有关的可视形象。如在“落叶”活动中,教师提供了足够的小动物和树叶,布置成了“小动物秋游”的环境,让幼儿在环境中相互交流及获得仿编儿歌的经验。同时通过操作小动物和树进行拼画,并请幼儿来讲讲自己的作品。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不知不觉中幼儿进行了儿歌仿编,达到了教学目的。幼儿有了一定的凭借物,即有了仿编的对象,他们就够大胆的进行仿编。另外,在活动中,我们还渗透了一些蕴含有语言教育任务的游戏,让幼儿在把小动物送回家时,并说成一句儿歌,让幼儿愉快地参与游戏活动时,将具体的、带有练习性质的教学任务落实到幼儿易于接受理解和尝试掌握的教育过程中去。幼儿在游戏中掌握了仿编儿歌的句式要求,有了这样的语言环境幼儿就

喜欢说了。

三、选材符合幼儿的需要,激发幼儿想说的愿望

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物体和事物,最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而贴近幼儿生活的内容才可能调动起幼儿的原有经验,被孩子们理解、引起孩子们的情感共鸣,激发他们想象和说的愿望。因此在活动中,我们的选择都考虑到了有趣的贴近幼儿生活的内容。如在“嘴和腿”活动中,幼儿们的兴趣很高,因为在孩子们熟悉各种小动物特征,更加喜爱它们,教师利用图片吸引孩子们进行观察及相互交流,孩子们情不自禁的说了起来,教师就借机引导幼儿:“一只小狗几张嘴,一对什么几条腿”。因此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如果在选 材时没有很好的考虑到幼儿的需要及年龄的特点就会影响幼儿们的兴趣,达不到教学效果。如在“小动物的家”活动中“房檐是小燕子的家,猪圈是小猪的家”等。对于房檐、猪圈幼儿们都不太了解,因此幼儿们的兴趣不是很高,这就要求教师们的选材,必须能激发幼儿想说的愿望。

四、在活动实施中,采用了“一课三研”的方法

这里的“一课三研”活动是指教研组针对同一活动内容,由同一教师或不同教师进行多次实践研究的活动。在活动中,通过比较不同的教学策略,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研讨教学中的困惑、存在的问题及目标的价值取向等,教师的专业能力将获得较好的发展,如在实施“小雨点”课研中。第一个环节确立活动主题,我们几位老师先共同分析教材,并在课前提出问题,如“活动中师幼该如何互动”,“所采用的教学策略”对幼儿发展的意义是什么等,让教师带着问题去观察、去反思帮助带教老师领会活动中蕴含的教育理念。在此基础上,进入第二个环节,由带教老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和自己班幼儿的实际情况,重新制定教育目标和活动方案,通过反复实践和共同研讨,逐步改变老师们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在“小雨点”活动教学中,我们正是经历这样的过程。在第一全带教老师实施活动时,缺乏了师幼互动,于是我们又共同设计了游戏“下雨了”,让幼儿在游戏中进行仿编儿歌和教师进行互动。总之自开展“一课三研”活动以来,教师们受益匪浅。首先它架起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有效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能根据培养目标选择教材,考虑目标的全面性和适应性,做到明确、具体,有些老师凭借集体的力量,不断学习新理念,反思、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再次激发了教师贩研究兴趣,形成了团结、合作的氛围。

积极开展创意性肢体表现活动,促进幼儿健康全面的发展

在幼儿健康领域中,运动是幼儿阶段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以往认为幼儿运动能力只是从走、跑、跳、钻、爬等基本动作游戏或体操等体育活动中获得的,而忽视了幼儿获得运动经验和运动兴趣的另一条有效途径——创造性肢体表现活动。

一、什么是创造性肢体表现活动呢?创造性肢体表现活动是幼儿通过观察物体的形态特点、变化状态,结合生活原有经验进行思考、想象、创造后再用肢体动作表现出来的一种运动活动。它是儿童借助于自己的身体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尝试运动技巧,体验运用身体表达的那种满足和愉快的过程,因此也就自然融入了“健康”和“艺术”两个领域的目标和内容。其实在幼儿园里,每一名教师也许或多或少的组织过这样的活动,只是没有意识到过去所做的就是在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些这样的表现机会。比如:秋天到了,老师带领孩子们观察树叶是怎样从树上飘落下来的,然后请孩子们表演这个过程,孩子们此时会扮演成小树叶运用肢体,融入自己的感情,表现出落叶飘落时的各种姿态,这就是自然流露的一种自发的肢体表现活动。这种活动不同于我们以往组织的由教师编排动作,幼儿只是机械模仿的律动或舞蹈表演活动。由于在这种活动中孩子们始终处于积极的参与状态,身心都极其投入,而且这种活动常常融于孩子们的游戏和模仿活动中,特别是那些能让他们扮某一角色,或能在听觉、视觉上给他们美感,或趣味性强的活动,深受他们的喜爱。这些活动从满足幼儿的生理需要、情感需要出发,对激发幼儿的体育活动兴趣有很大作用。

二、这种活动的价值在于:有利于幼儿获得对自身、空间、以及自身与空间等方面的运动经验,激发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充分认识自己的身体,不断提高对身体控制和协调能力,强调在活动中大胆运用身体,以自己特有的动作方式表现出自己的体验和情感,使他们的理解、接受和表达情感的能力得到发展,发挥潜能,赋予幼儿在活动中的满足和成就感,提高审美能力,尝试运用自己的身体解决问题,增强身体运动能力。《纲要》在健康领域中明确提出:“运用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提高动作的协调灵活性,组织灵活多样的幼儿感兴趣的活动,体验运动的乐趣”,《纲要》在艺术领域中也明确提出: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激发幼儿表现、创造的兴趣,鼓励幼儿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按照自己的想象和直觉,抒发、表达自己的情感与体验,获得成功的快乐。创造性肢体表现活动正是体现出这两个领域的思想精髓。

三、为了能使广大教师在组织类似的活动中有所借鉴,我们将创造性身体运动的一些组织与实施的具体方法,所运用的教学手段和教师的教育行为等向大家做一详细介绍,希望大家能够在教育实践中共享。

(一)环境的创设

首先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幼儿创设一个能够使他们自由、大胆表现的宽松、安全的环境是激发孩子的创造、表演兴趣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有利于激发孩子的创造灵感、表演兴趣,支持和引导幼儿发展表现潜能,才能增强幼儿的自信心,让幼儿活动无拘无束,进入主动尝试,探索活动的境地。

●精神环境的创设

1.提供时间与机会

在活动中我们不能只让孩子坐在固定的座位上,而是让他们自然融入一种意境,与老师交谈和用肢体表现出来,不规定统一的动作,使幼儿懂得在活动中的动作表现没有对错之分,对孩子的不同表现老师则表示接受与欣赏。为他们提供充足的时间与机会,不仅仅是在组织教育活动中开展肢体创意活动,还可以利用一些随机的时间如户外散步,环节过渡等都可以为他们提供这样的表现机会。

一次,孩子们在倾听着儿童歌曲磁带,当唱到“小老鼠叽哩咕噜滚下来”时,有的孩子将全身缩成一团,从小椅子上滚到地上;有的用双手握拳做成双臂滚轱辘的样子,边唱边做;有的则做成小碎步的样子,围着小椅子跑上几圈;这完全是一种自发的、在自然状态下的肢体创意表现活动。虽然他们不会用更加准确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感受,但他们是天生的表演家,他们用最容易表达的肢体动作表现出对歌词内容的理解。也许有的老师会认为这影响培养孩子安静倾听的习惯,造成了一些看似混乱的情景,可这正是孩子们通过倾听在头脑中反应后,进行自由表达的最好时机。这时老师完全可以成为一名欣赏的观众,并不是以组织者的身份制止这种局面让孩子安静下来。一定要让孩子放开,尝试去做各种动作,才能不断积累他们的经验。

2.教师自身参与和带动

师生关系是幼儿重要的心理环境之一。幼儿园教育应“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体验到幼儿园生活的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强调教师要以自己对幼儿良好的情绪去诱发幼儿积极的情感反应,使师生情感交融,从而使教育效果达最优化。以情感为纽带营造新型的师生关系:平等、民主、合作。在肢体创意活动中教师首先要释放自己,主动融入孩子们的世界,与孩子们在共同的游戏中一起用肢体表现,积极加入他们的活动,孩子们之间也是一种平等和互相学习的关系,没有嘲笑,没有心理负担,这对肢体表演活动是必不可少的精神环境的提供。

在“雕塑”活动中,教师与孩子们共同讨论雕塑的各种姿势,然后用一块较大的布将自己遮住,也成为一尊有姿势的雕像,放置在孩子们扮演的雕像群中,也许你的创意动作在所有雕像群中只是普普通通的一尊,但重要的是你的参与,能够使孩子们信心十足。

●物质环境的提供

1.场地的准备。因为肢体表现活动需要一定的空间,所以在活动前,教师要尽可能的提供给每一名孩子足够的活动空间。在活动中有些活动内容需要孩子移动身体,或是需要在不同的空间做出各种姿态,有的则需要几人配合,所以提供一定的场地是必要的。

2.在肢体创造活动中离不开音乐,音乐的配合与使用是活动中不可缺的要素。使用音乐和音效,使之与动作相辅相成。我们进行简单的动作,如:踢、跳、前进、转身时,如能够配上一些简单的旋律就更能激发幼儿的动感。创造某种心境和气氛,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同时让幼儿感受音乐的节奏,使之控制身体动作随之做出有节奏的表演。

例如:在幼儿园的教室里,将椅子随意摆放,告诉幼儿你将要播放一些音乐:“在音乐播放时请在教室里到处走走,注意不要撞到别人和椅子。当音乐停止时,找到你的椅子,并用身体上的两个部位去碰它。”“你用身体的哪两个部位去碰它呢?”改变方式——用一种有趣的方式坐在椅子上等。

再如:在组织幼儿模仿皮球的动作中配以节奏明显的背景音乐,孩子会在倾听音乐的基础上自然的随音乐节奏控制身体模仿皮球被拍起和落地的动作。在活动中尝试跟随节拍表演,培养控制自己身体的能力。

(二)活动内容的选择

活动内容的选择具有兴趣性,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人、事、动物、大自然的现象等都可以成为创造性肢体动作模仿和创造对象。兴趣是创造的源泉。

另外这些内容还要易于使幼儿通过肢体动作表现出来,因为模仿、好动是孩子们的天性,这些内容不仅可以为幼儿提供一种可以具体想象和表现的素材基础,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延展孩子的想象,使动作有了表现创造的空间。

一次,组织幼儿参观动物园回来后,发现孩子们对动物园里的各种动物很感兴趣,孩子们谈论着不同状态,使幼儿充分了解气球的特点,使肢体创造建立在充分感知体验的基础上。

●课件、图片的使用 课件以及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应用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动态的吸引过程,同时因其具有生动形象性而倍受孩子们的欢迎,是形成有效师生互动的一种辅助教学手段。

在中班组织“魔法鞋”的活动中,教师设计了一个生动的课件,首先从视觉上吸引幼儿的关注点,并从课件提供的画面中展开想象。“一只运动鞋”,人们穿上它可以做什么?“一只舞鞋”穿上它又可以做出什么动作?“一只娃娃鞋”穿上它宝宝可以做些什么?逐步引导孩子们做出各种自己想象中的动作,使活动气氛活跃,孩子参与积极性始终很高。

但要注意在这样的活动中孩子们兴趣高涨,有的孩子不能够很好的控制自己,所以在活动中教师要注意控制活动的节奏,可以在活动中建立必要的活动常规。而此类活动成功的关键即是专注力和想象力。因此可以与孩子共同制订一项规则,就是当孩子们看到或是听到一个信号后如拍三下手,听到一声铃鼓声等都可以作为信号,立即停止自己的活动,使自己安静下来。

在以上三个案例中,教师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方式引领活动的展开,起到一种支架作用。

3.活动的结束部分:约占活动时间的10%-20%。

主要是缓解孩子高度兴奋的心情,放松身体,恢复状态的阶段。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采用播放轻音乐,引导幼儿做深呼吸,用语言引领幼儿使身体的每个部位得到休息与放松。教师还可利用这段时间总结今天的活动,帮助孩子提升、积累身体动作经验。

结束语:在幼儿创造性肢体表现活动的组织实践过程中我们越发感到,在这样的活动中,孩子们获得的不仅仅是肢体的运动的节奏和表现力,而是身心体验、理解、想像、思考、集中、组织、创造、情感、自我表达和交流,他们充分体验到肢体创意活动时的运动乐趣,会对其将来形成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为终身体育作准备。

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篇2

一、从幼儿的角度来思考建构室的环境创设

1.幼儿想要的、需要的建构环境。中班幼儿在游戏中心理活动始终处于主动状态, 能够积极探索各种事物的性质作用和关系。例如:在游戏中能自己想办法出主意;会独立选择自己喜欢的玩具;在学习中积极完成教师要求的任务……这些年龄特点要求教师在建构室的环境创设时, 要充分尊重幼儿的思想, 征求幼儿的意见, 让幼儿做环境的主人。

2.幼儿愿意操作的建构材料。起初, 我们投放一些幼儿能把玩的各种颜色、形状、大小不一的彩色软积木, 及建构区常见的硬积木, 可是发现孩子们搭建的过程很是单一、重复搭建“房子”、“大桥”等。在发现这一现象后, 我们就和孩子们一起来说说自己在搭建时有什么状况, 说说自己的想法。孩子们的想法各不一样:有些孩子认为自己区域的材料总是不够用;有些孩子认为家里的建构材料比较多等。在听取意见后, 我们经过商讨让孩子们从家里带一样自己在玩建构游戏时最喜欢用的材料。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 发现纸牌、方便面桶、旺仔牛奶罐、牛奶箱、牛奶盒、薯片罐、奶粉罐、牙膏盒、纸杯等这些干净的废旧材料是幼儿使用率最高的搭建辅助材料, 于是我们组织幼儿将这些材料带到幼儿园, 教师将罐口封好投放到建构区域中, 孩子们对建构材料的操作性、把玩性大大的提高了。

3.幼儿能够完成、并乐意创想建构主题。在构建的过程中去发现、寻找契机, 如在开展主题《我们居住的城市》时, 孩子们在自己的区域里搭建自己想搭建的东西。这时, 有一个区域的孩子们合作搭建了一座长长的桥, 于是我抓住这个契机问:“这是什么呀?”一个孩子说:“这是我们世茂后面的那座桥呀!”我惊呼:“哇!真的好像呀!你们怎么想起来要搭这座桥的呢?”这时孩子们都很兴奋, 就听有人说:“就是昨天老师给我们看了家乡的桥呀!”于是, 我让所有孩子来参观这个区域, 并及时和大家商量, 一起来搭建一些家乡的建筑物或是能代表家乡的设施, 孩子们欣然同意, 并且热切地讨论着自己的区域可以搭建什么……最后, 孩子们通过自己的交流、讨论, 还有教师的从中引导, 确定了三个区域, 就这样, 孩子们在不经意间就自己决定了自己的搭建目标, 并在搭建的过程中不断创想出新的搭建方式与想法。

二、从教师的角度思考建构室的环境创设

1.有目的的投放建构材料。课程下的每个主题都有各自的特点, 不是一成不变的, 所以建构室的材料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 所以时刻关注孩子们的建构情况, 及材料的使用情况, 适时调整材料是必须要的。如在主题《我们身边的科学》下, 过多不能活动的积木是远远不够孩子们去创造想象的, 所以及时调整增加一些可以活动的建构材料 (圆柱体、罐头、扇形的物体、小圈等) , 更能发挥幼儿的想象, 可以建造出汽车、飞机、火箭等。

2.投放的建构材料要动态生成。由于幼儿发展的动态性, 必然导致教师在投放区域材料时也必须考虑材料投放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如在活动前每个区域的材料是分配好的, 均等的。可是, 在活动的过程中孩子们的搭建水平、创想等都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所以材料的使用情况也不一样。教师要时刻关注幼儿的搭建情况, 做到心到、眼到、手到。在发现区域材料过多或不够使用时及时调换, 确保幼儿的正常游戏, 及创想能够无限制的发展下去。也比如在主题更换时, 建构区的材料也应该有相应的变化, 以支持当前主题的开展。如中班主题《我居住的城市》活动之一“家乡的桥”中, 幼儿已能用材料搭建出各式各样的桥, 然而偶然的一次活动中, 教师发现幼儿将其中的一根支柱拿掉后, 车子会自动往下滑, 再拿掉一根, 车子滑的更快一些了。这时, 教师应及时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材料 (如长短不一的光滑和粗燥的纸板) 供幼儿探索, 以满足幼儿活动的需要。

3.做孩子活动的观察者、引导者、支持者、帮助者。当幼儿自主选择操作材料时, 教师不仅应成为幼儿游戏的好伙伴、好搭档, 还应当成一位细心的观察者, 了解幼儿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要信任幼儿耐心等待, 要学会以多种角色出现给予幼儿适宜的帮助与指导, 要让幼儿充分地活动探索、尝试、发现、交流和分享, 使幼儿在自我学习、同伴间相互学习启发下培养能力获得经验。通过观察和参与游戏, 教师才能从孩子的建构中发现新问题, 产生新思考, 生成新课程, 从而为下一次的材料投放有了新的目标和针对性。

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篇3

[关键词]小班;角色游戏;特点;指导

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以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幼儿喜欢角色游戏,因为在角色游戏中他们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可以最大限度地得到满足。各个年龄段的幼儿在进行角色游戏时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作为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来指导幼儿的角色游戏活动。

一、小班幼儿角色游戏的年龄特点

小班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其活动受外界刺激直接影响,随意性强,因而对周围成人活动的认识过程也是片面的,不完整的。在进行角色游戏时,表现出以下的特点:

(一)角色的扮演离不开形象的玩具材料,并且受同伴的影响较大

小班幼儿思维的直觉行动性强,其活动离不开具体事物,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受到环境中的具体事物的制约,在活动中缺乏明确的目的。例如,见到剪刀、理发器便要当理发师;见到娃娃便要当爸爸妈妈;看见一组的同伴在玩某样玩具或正在扮演某个角色便也想参加。所以说,玩具和同伴都能有效地激发幼儿的游戏动机。

同一年龄段的幼儿思维概括性和灵活性差,在使用物品时会用想象的方法代替物品,因此,往往会出现争夺同一玩具的现象,这便要求教师在准备时应提供各种形象的玩具和游戏材料,引发幼儿展开游戏的愿望,为避免挣抢,同种物品的数量应该增多。

(二)重复个别角色的典型动作

在角色游戏的情景下,小班幼儿往往喜欢重复同一个动作,如当医生的孩子会不停的给病人打针;理发师则是重复地给顾客洗头;产生这些现象的一个总体特点便是角色的情景少,内容简单。游戏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因为幼儿认识能力有限,不能完全感知和认识成人活动的全过程,只对感兴趣的事物和情景产生注意并加以模仿,即使到了小班的后期,内容虽有所增加,但从活动形式上看都不连贯,是分散的。

(三)幼儿经常变换角色,有时出现“角色混淆”

小班幼儿在开展角色游戏时,不会以角色的要求进行活动,忽东忽西(包括被新事物吸引或被同伴吸引),在無压力的情况下,小班幼儿游戏中的这种角色转换时很容易的,也是较为平凡。有些幼儿在游戏中还没有和一个角色身份脱离,就去做属于另一个角色的事,说另一个角色的话,这就是游戏中的“角色混淆”。

(四)幼儿在游戏中缺乏合作性,多数进行的是单独游戏或平行游戏

小班幼儿在生活中或平时的学习中不能清楚地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因而在角色中大多只能反映单一角色的某些活动或是活动的某些环节,这种现象常表现为喜欢一个人单独活动,或者模仿同伴做出和同伴相同的平行游戏。虽然在小班后期出现一些联合的游戏,但也是你玩我的,我玩我的,没有角色之间的实质性合作。

小班角色游戏的指导

(一)明确年龄范围,选定主题,制定细致周全的活动计划

各个年龄段的幼儿在进行角色游戏时,会出现他们所处年龄段的特点,在角色游戏的进行过程中也会出现不同的状况,因此,选择符合幼儿理解能力范围内的主题时十分必要的。

小班幼儿受生活经验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教师在选择角色游戏的主题时应考虑到幼儿平时能接触到的,幼儿较为熟悉的内容,使角色游戏进行时有丰富的内容。

制定活动步骤时,教师应考虑到能否对游戏活动做到心中有数,否则就会造成游戏的放任自流;同时,由于游戏的多变性,备课笔记则需要较大的弹性,以备不实之需。

(二)玩具材料或玩具应数量充足,玩具形象生动、逼真

针对小班幼儿的生理、心里发展所处的阶段性,教师在安排准备游戏材料时,应充分注意到这一点。小班幼儿的模仿性强,看到同伴在玩什么,他也想玩什么,因此,常发生幼儿为争夺玩具而发生的小矛盾。为防止该类事件的发生,准备数量充足的玩具时十分必要的。

因小班幼儿思维的直觉行为性强,所以,玩具应形象、生动、鲜明、逼真;游戏材料应便于幼儿使用;另外,玩具、游戏材料、场地的选择要有很高的安全系数,避免在游戏过程中发生意外事故。

(三)在角色游戏中,幼儿是游戏的主人,教师是支持者和参谋,而不是指挥者

教师是角色游戏的指导者,应从支持者和参谋的角度来促进小班幼儿的游戏活动。在实验和调查中表明,幼儿园角色游戏仍需要教师的指导,问题是怎样指导的,特别是小班幼儿还不会开展游戏,不知如何布置游戏场所,如何担任角色,这更需要教师引导他们参加游戏,布置场所,启发幼儿的思路。例如,引导幼儿玩“理发店”游戏时,启发性的问:“小朋友头发这么长的,怎么办?”或把准备好的道具(剪刀、梳子、镜子等)事先放在玩具架上。总之,要吸引儿童自己提出玩理发店的游戏,然后教师就积极地支持他们开展游戏。

再例如在“娃娃家”中,老师来到“娃娃家”做客,爸爸妈妈非常热情的招待了客人。老师说:“我想吃馄饨,你们家有吗?”爸爸王文涛很为难的说:“我们家没有烧馄饨呀。”“那有什么办法解决呢?”妈妈苏琪想到办法了:“点心店里有,我们可以去买呀。”于是爸爸和妈妈就跑到点心店去买馄饨了。在这个案例中教师作为“客人”进入到游戏中,提出了问题,让幼儿自己去主动寻找答案,使幼儿能更好的进入到角色游戏中去。

(四)角色游戏中,教师应以间接指导为主,帮助幼儿组织和开展游戏

间接的指导方法在小班一般采用语言提问、提示。出示玩具或玩具材料;教师以角色身份参与游戏或影响游戏。

在确定主题后,应启发幼儿先想好玩什么或什么游戏,当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出现主题偏离时,教师可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回到主题上来。

nlc202309040255

在分配角色上,让幼儿自己选择担任什么角色,培养幼儿懂得担任角色;当角色出现空缺时,教师则需及时补充。

在一次角色游戏中,我正在“理发店”旁忙着收拾东西。“小姐,你要理发吗?”一个甜甜的声音在背后响起,我没在意。“陶黎小姐,你要理发吗?”声音加大了,原来在叫我,居然还敢直呼其名,简直“胆大包天”,因为确实忙就没理会。忽然,感觉我束好的长发在背后被一双小手摸着。看来“理发师”看上了我这一头长发,不去美一下是不行的。再说孩子们怎么知道我的名字呢?干脆将计就计趁机调查一下。打定主意我马上放下手中的活,转身笑眯眯地说:“谁是理发师呀?”小女孩林琳站了出来,“我是理发师,绝对给你做好看!”“你是怎么知道我的名字的?” “听冯老师喊你呗,我就知道了。”她一脸神气的样子,小孩的记性真好!接下来一场顾客与理发师之间的自由交谈开始了。理发师:“你得低下头,把头发低下来。”顾客:“你们这儿没有专门洗头用的长躺椅吗?这样不舒服。”其实我是怕她们把头发弄的一团糟。于是林琳叫了涂宇哲、阮愉茜等几个小女孩七手八脚的忙了起来。一会儿,她们就用几张小椅子拼了张洗头躺椅。一切动作都比较专业:拔掉我的发圈,象模象样的抓搓头发。打开假水笼头冲了冲、吹头。理发师:“你想做什么发型?” “你看我做什么好,就做什么吧!”我装很随便的样子。“梨花头好看,我帮你剪个梨花头。”美发师一个拿塑料推子,另一个拿剪刀,两位理发师象模象样地剪起来。理发过程中我们之间的闲聊也更深入了。案例中小女孩要与教师玩“理发店”的区域游戏,教师“放下手中的活,积极的投入到游戏中,很乐意的扮演起顾客来,在“理发师”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合作并引导着幼儿,对于幼儿的问题是“有问必答”,使其在自主的游戏中得到发展。教师的这种引导方式增强了幼儿的自信:“象模象样的抓搓头发”;“越发得意”,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七手八脚的忙了起来”;“用几张椅子拼了张洗头躺椅”;“比较专业”;“左手拿塑料推子,右手象模象样的剪起来。”,充分体现了孩子的自主性积极教师的主导地位。

(五)随时补充或更换教具和内容,吸引幼儿更积极地参加游戏

“在幼儿所熟悉的环境中加入新的材料,往往会对幼儿熟悉的游戏情景形成挑战,促使幼儿尝试新的玩法,发展出新的情节。幼儿往往会对熟悉的玩具觉得“没劲”,此时,若变换一个小小的玩具都会引起他们极大的注意:例如,在“娃娃家”的图书架上放一本书,“妈妈”便会给娃娃讲故事。还有研究发现,若将有些材料在活动区重叠投放,也可丰富幼儿的游戏情节。如在积木区内加入娃娃家的东西,或者在娃娃家内加入积木区的材料,這样,幼儿在两个活动区的游戏行为都会增加。教师也可以不要一次性的将所有的东西都准备好,也可定期在游戏区投入新材料。

(六)游戏进行适时的评价

1.对幼儿表现进行评价,对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幼儿加以表扬,对不时很突出的幼儿加以适当的鼓励。

2.指出游戏中出现的不良现象,例如对不遵守游戏规则,哄抢玩具的现象及时指出并加以批评,使幼儿明白遵守规则的重要性,注意到纪律的约束力。

3.教师对整个游戏的实施情况、幼儿的表现、参与率进行自我评价。从游戏中总结出一些经验,找出在游戏中存在的不足,为下一次游戏的开展提供实践经验。

(七)为开展角色游戏活动,平时生活经验的积累是必不可少的

平时的学习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幼儿热爱生活的积极性,使幼儿在平时的活动中积累一定的感性认识,有条件的幼儿园在饭后、午休后放一些有教育意义的VCD,增强见识;上课使,创造幼儿多说话的机会,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使语言逐渐丰富、生动,也有利于角色游戏中人物的扮演。

同样在“娃娃家”游戏中,蔡洲成今天是“娃娃家”的爸爸,在娃娃家里担任着主导地位。“妈妈,宝宝的肚子饿了,你去烧饭给他吃吧。”“爷爷,洗衣机里的衣服洗好了,你拿出来晒一晒吧。”过了一会儿,“爸爸”又带领全家到点心屋去买点心,去小舞台看表演,去糖果屋买糖果。这样来来回回跑了好几次,不一会儿,又大叫起来:“不好啦!我们家厨房着火啦,消防车快点来呀!”早晨的角色游戏被他玩的热热闹闹,如火如荼。从案例中可以看出,蔡洲成对于生活的经验比较丰富。他能够主动得和其他幼儿交流,建议或者命令“妈妈”和“爷爷”去做什么,而且做的事情也符合现实生活。特别是后面他带着全家外出去买东西,更是现实生活经验的充分反应。蔡洲成是一个比较具有领导能力的孩子,他可以带着其他生活经验比较缺乏的幼儿,使其他幼儿也体验到真是的生活,丰富生活经验。

《纲要》中明确指出:“对幼儿实施环境育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的机会与条件,使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小班幼儿年龄小、情绪波动大、易受环境的刺激和影响,因此,创设自由、安全、宽松、舒适的环境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娃娃家”游戏与幼儿的生活最为贴近,能使幼儿在“家”的氛围中紧张的情绪得到缓解和放松,在游戏情景中再现生活经验。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它要求幼儿运用他们已有的知识,按照他们对角色的理解扮演接色,如果幼儿不具备担任某种角色的经验,那么游戏将会变得枯燥无味以至不能持续,而如果有意识地让幼儿多接触生活,多观察生活,使幼儿有更丰富的生活经验,他们就会在所进行的角色游戏中更加容易融入角色,使游戏内容变得充实新颖。

(八)注意游戏主题的深化

幼儿对游戏主题的深化程度,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去了解:首先看在某一主题中,幼儿发展出了多少情节。如“商店”主题可以发展的情节有:商品摆放、各种物品的买卖、收款、订货、送货等。其次看各情节的深入程度如何?如在“收款”这一情节中,幼儿有没有介绍商品的价格,不同面值的钱是用什么表示的,是否使用“计算机”来算帐;商店里的种类多不多,是如何摆放的,幼儿是否向顾客介绍过这些商品。因此,教师在进行指导的时候,应随时注意幼儿的各个细小的动作,以便日后的随时总结。

总之,角色游戏是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形式,有着生动性、趣味性、教育性和可操作性,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来组织适当的角色游戏,从而促进幼儿幼儿认识、情感和动作技能的发展,加速其社会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李霞.《角色游戏主题的深化与转换》.《幼儿教育》.2000年.第六期.

[2]《幼儿角色游戏的特点》.《学期教育研究》.1999年.第八期.

[3]黄人颂.《学期教育学》.

五大领域中班年龄特点 篇4

健康领域

1、身体健康,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

2、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3、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学习保护自己;

4、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中班 健康:

(一)发展目标

1、知道五官的用处及简单的保护方法,有初步的健康意识。

2、愿意配合医务人员接受治疗。

3、知道一些基本的求助方法,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

4、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活动后能主动收拾整理小型体育运动器械。

5、认真完成动作要求,动作协调。

6、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规则意识,竞争意识。

(二)具体措施

1、营造宽松的环境,鼓励幼儿积极参加体育活动。

2、引导幼儿能根据口令或信号切段分队走,较快地集中、分散,会做徒手操,动作基本到位。

3、指导幼儿走、跑时,上、下肢动作协调,有精神。

4、引导幼儿跳跃时,蹬地较有力,落地时要轻。

5、引导幼儿大胆地钻,爬障碍物,基本做到手脚协调。

6、引导幼儿主动探索球的多种玩法,学会拍球。

7、引导幼儿学会用单手向前上方用力挥臂掷物。

8、引导幼儿平稳、轻松地在一定高度,宽度的平衡板上行走。语言领域: 目标:

1、乐意与人交谈,讲话有礼貌;

2、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

3、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

4、喜欢听故事、看图书,阅读有关的汉字;

5、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中班语言

(一)发展目标

1、能用普通话大胆、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

2、培养幼儿能口齿清楚地与老师、同伴交流;理解故事内容并较连贯说出主要情节;接触多种题材的文学作品,获得聆听的乐趣;适当丰富幼儿的词汇,会仿编儿歌。

3、学习有顺序地看图书,乐意与同伴交流图书的主要内容,喜欢看电视、听录音机。

(二)、具体措施

1、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都要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2、在班内设立语言区,鼓励幼儿特别是胆子小的孩子主动与老师和同伴交流,多鼓励个别幼儿克服胆怯心理,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习大胆与人交往。鼓励幼儿正确发音,口齿清楚地表达愿望,回答问题。

3、在温馨书屋提供多种体裁的图书,继续激发幼儿对图书的兴趣,学习从前往后一页一页地翻阅图书并能将有趣的情节简单讲述出来。

4、会念十首儿歌,复述5个故事。

5、运用故事阅读、儿歌朗诵、自由谈话等形式,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

6、鼓励幼儿运用多种词汇说出 简单而完整的句子。社会领域:

1、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

2、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3、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

4、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

5、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中班 社会

(一)发展目标

1、继续学习与同伴合作活动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尊重别人,学习懂得关心别人的方法,并适当表现,继续体会与人分享的快乐。

2、关爱长辈,接触与自己生活有关的社会工作人员,了解与自己的关系,尊重他们的劳动。

3、初步辨别是非,遵守集体生活中的基本规则。

4、对自己能做的事有信心。

5、了解家乡著名的设施、景观,喜爱参与活动,萌发爱家乡的情感。

(二)、具体措施

1、在一日活动中,注重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技能,在班内创设娃娃家、理发店、医院、银行、饮食店等区域,鼓励幼儿喜欢和同伴游戏,有意识地让幼儿学会分享、轮流、等待、合作。引导幼儿在与同伴和成人交往的过程中,学会基本的礼貌用语,培养幼儿讲礼貌的习惯。让幼儿明白安静倾听的作用,能学会尊重他人。加强个别自控能力差的幼儿的教育,使他们在集体活动时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不乱发脾气。

2、结合主题活动,让幼儿了解各行各业的人们的劳动,并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尊重劳动成果。

3、了解三八、五一、六

一、教师节、中秋、国庆、元旦、圣诞等、春节节日,并知道相应的风俗。

4、及时肯定和展示幼儿的作品,让幼儿学会肯定自己、欣赏自己。

5、通过全园大活动、平行班活动和班级活动,使幼儿乐意参与并体验快乐,激发幼儿愉快的情绪。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培养形成幼儿自信、活泼开朗、大方大胆的良好个性。科学领域:

1、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智欲;

2、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

3、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4、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5、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中班 科学

(一)发展目标

1、尝试探索动、植物和人的特征,让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周围环境及现象。喜爱提问,愿意收集感兴趣的信息。

2、能初步了解自己身体的基本结构及其作用,并知道如何爱护自己身体。

3、形成一定的节约和环保意识。

4、能运用多种感官认识事物的多样性,乐意操作,喜欢思考、提问,体验探索过程的乐趣。

5、获得有关物体数量、形状以及时间、空间等方面的简单的感性经验,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二)、具体措施

1、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引导幼儿点数“7”以内的物体,正确说出总数。

2、帮助幼儿认识“7”以内的数字,理解数字的意义,会用数字表示物体的数量。

3、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引导幼儿感知物体数量的差异,初步学习按物体的某一特征和规律进行“5”以内物体的排序。

4、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引导幼儿认识长方形、椭圆形,感知其明显特征。5.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引导幼儿区别物体间5个量的差异(长短、高矮、厚薄、粗细等)

6、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引导幼儿按某一特征的肯定与否定进行分类。

7、鼓励幼儿自己选择小组活动,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操作活动,并关注自己的活动成果,体验到活动过程的乐趣。

8、引导幼儿正确辨认内外方位。

9、丰富自然角,按季节变化种植花卉、饲养小动物,引导幼儿观察其明显特征,学会保护小动物,培养爱心;

10、通过玩沙、玩水活动,对沙、水等自然现象感兴趣。

11、通过散步观察果园的变化,发现自然环境的明显变化,感知天气和季节的突出特征;

12、感受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艺术领域:

1、能初步感受并喜欢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

2、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3、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中班 艺术

(一)发展目标

1、学习用自然的声音大胆的有表情的唱歌(合唱和独唱),喜欢模仿创编歌曲和动作。喜欢随音乐的节奏和情绪做模仿动作、跳舞和游戏。

2、能发现周围环境中的美,喜欢欣赏美并尝试自己创造美,学会表现物体的基本部分和主要特征,能大胆安排画面。学习集体艺术 活动的规则,体验集体艺术活动的乐趣。

(二)、具体措施

1、创设音乐表演区,摆放乐器和幼儿自制的沙球,培养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通过唱歌、跳舞来激发幼儿自我表现的欲望。

2、利用零星时间(晨间、饭前、进餐时、午睡起床时)给幼儿欣赏音乐,培养幼儿对美的感受力和欣赏力,初步能借助动作、表情、语言等,表达对音乐作品的感受。

3、通过欣赏各种各样的美术作品,激发幼儿对画画和手工制作的兴趣。在绘画技能技巧的培养基础上,继续尝试使用多种工具和材料,如印章、手掌、颜色、纸团、积木等,通过画、折、粘帖等方法来完成美术作品。

4、充分利用幼儿的作品布置教室环境,激发幼儿大胆表现的能力。

5、创设美工区和创意区,让幼儿大胆想象、选择和创造。

6、创建建筑区,让幼儿利用积塑、积木等材料表现日常观察到的美。

中班 美术

(一)发展目标

1、关注、发现并喜爱自然环境和生活中各种美的事物。

2、喜欢参加美术活动,能感受并初步欣赏美术作品中的美。

3、在美术作品中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并从中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

4、能初步感知并理解美术作品的情感和意义,能初步运用色彩、线条、构图、造型,创造性地进行美术表现活动。

5、能使用较丰富的色彩作画,进行简单的布局,表现简单的情节;能塑造出物体的基本结构和主要特征。

6、初步养成良好的美术活动习惯。

(二)、具体措施

1、引导幼儿寻找并发现自然界和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

2、为幼儿创设宽松的活动环境,帮助幼儿获得参与美术活动的愉快的情绪体验,使其喜欢参加美术活动。

3、在生活中引导幼儿初步感受并欣赏形象鲜明的生活用品、美术作品、节日装饰、环境布置及四季景色中的美,并鼓励幼儿用绘画语言、动作、表情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

4、鼓励幼儿运用色彩、线条、形状等大胆进行美术表现。

5、在小班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进一步学习多种绘画方法,体验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魅力。

6、引导幼儿认识红、黄、蓝、绿、橙、紫等8—10种颜色,并逐步学会辨别同种色的深浅,学习用较丰富的颜色作画。

7、引导幼儿学会正确使用多种手工工具和材料,乐于参加各种手工活动,帮助幼儿养成独立取放、收拾整理的习惯。

8、引导幼儿学习用捏、插接等方法,塑造简单的综合体。

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定稿) 篇5

小班幼儿发展特点:由无意识倾听到学习有意识倾听表述的特点是,以自身活动或经历为内容,其中夹杂着一些想象的成分,表述的方式比较简单,我班幼儿特点:部分幼儿来自农村,外地,父母做生意,孩子由老家的老人带大,受年龄和文化程度影响,我发现他们的语言能力存在很多问题,有的幼儿听不懂普通话,不会说普通话,有的幼儿因为有口音或者刚刚来北京对周围生活的环境比较陌生,所以导致有的幼儿不敢在他人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样是因为上面的原因,有部分幼儿没有较好的生活习惯,倾听习惯。

儿歌的仿编是中班语言领域的目标,但是我这个活动的让幼儿仿编的的内容只是简单的水果名字部分,第一,水果是幼儿生活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幼儿非常熟悉。第二,儿歌的整体结构没有变化,幼儿只是在复述的过程中将水果的名称做以简单的改变。第三,就像我前面说的,小班的语言是以自身活动或经历为内容的。儿歌中不仅仅只是水果名词的改变,目标中还包含健康领域的内容:吃东西前要洗手。这也是小班这一阶段生活常规培养的主要内容之一。儿歌的方式是幼儿喜欢的,易于接受的。从而利用这一形式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

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篇6

(一)活动的交往性

1.小班幼儿有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他们喜欢独自操作、平行活动,常常是一个人独自在角落摆弄材料,很少与人闲谈,也很少就操作中的有关问题与同伴交流,就是有交流也是片言只语,很快就结束。小班幼儿的交往范围小,活动中只关注自己,对别人做些什么没有特别的反应,但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也开始关注别人的语言和行动,并作出简单的回应。小班幼儿的交往更多的是以玩具为中介而发生的,但这种交往常常是以负面的形式出现,如玩具被别人拿走而发生争执。

2.中班幼儿社会性交往水平开始从以自我为中心向以社会为中心转移,他们已不再满足于自己玩,而是开始喜欢找同伴一起玩,有强烈的参与同伴游戏的愿望。他们会联合起来玩同一个玩具,即使是玩不同的玩具,在玩的过程中也会主动地把自己的发现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分享。但由于他们的社会行为规则还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因而他们的交往很容易发生冲突,告状、“战争”是常有的事。中班幼儿的交往还出现“强强联合、弱弱相对”的现象,即能力强的幼儿常常在一起玩,并一起很快进入活动,而能力弱的幼儿虽聚在一起,但无从开始,结果是能力强的幼儿玩得津津有味,能力弱的幼儿却面面相觑。

3.大班幼儿更喜欢与同伴一起活动,而且关系较为融洽,往往能把这种关系保持到活动结束。他们常常是边操作边交流,乐意介绍自己的操作经验。他们的合作水平较高,遇到困难时,更愿意通过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一起尝试解决,而不是直接求助于教师。在共同完成同一主题活动时,幼儿分工明确,能自主地协调好各自的分工,如编辫子时一个拉,一个编;装饰乐器时,一个固定好图案,一个粘。

(二)活动的创造性

1.小班幼儿大多具有“从众心理”,他们在区域中的操作活动很多情况下以模仿为主。他们在选择操作的内容、材料甚至是操作的表征上都常常模仿身边的同伴。对材料大多停留在常规性的操作上,不断地重复,扩展性的操作较少出现,如有也是简单的变化,有时则离开了材料的固有功能,只把材料作为随意摆弄的工具。小班幼儿有时也有创造性的表现,只是这种表现是低水平的,往往具有明显的生活印迹。

2.中班幼儿具备了一定的创造意识并能付诸行动。对于同一材料,当他们多次操作后便不再满足于原有的常规性玩法,而是尝试着提出自己的见解。尤其是男孩子,能积极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不断地变换方法和角度进行试验和探索。如动手区中的玩“夹食物喂小动物”游戏,幼儿一开始出现的是重复夹、喂的动作,后来把一筐食品全倒入“小猪”的口中,从不同角度将大小、形状、软硬不同的食物夹出来。

3.大班幼儿的创造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他们更容易迁移原有的经验进行创造性活动。在操作中不会局限于某一种玩法,而是能对几种材料的综合使用或在前一游戏玩法的基础上拓展出不同的玩法。他们会通过互动交流,充实、补充、完善操作内容,共同进行创造性的操作活动。如他们根据教师提供的图示一起探索斜坡的玩法,一开始按图示玩,后来互相交流、讨论、比较,还搭出两面相连但坡度相对的坡面、坡度不一样但相连的两个坡面,玩起了冲斜坡游戏及将物品滑入洞中的游戏。

(三)活动的问题性

1.小班幼儿经常会遇到像游戏人数、材料等常规性方面的问题,或遇到不会使用材料、不会操作等知识性、技能性的问题。由于自我中心意识强,能力有限,他们缺乏解决问题的经验、能力和耐心,容易中断或放弃活动,或改换材料,进行其他活动。对于突如其来的困难不知所措,有畏难情绪,较少采用积极的态度面对困难。如为了让自己能够进入某一区域,而将别人的限制标志拿下,放上自己的,一经制止即放弃区域活动,而转化为观望、闲逛。虽然有时也会试着去解决,但更多的是停留在反复的动作操作上。

2.中班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小班幼儿明显增强,遇到困难不再表现出畏惧或马上放弃,但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当发生常规性争执时,经常采用直接向老师告状、求助的方式来解决;当发生知识性、技能性的困难时,一开始会尝试解决,但解决的办法比较简单,一旦不成功,往往转而选择其他内容的活动。

3.大班幼儿的思维积极、活跃,愿意学习新的东西,喜欢自己感兴趣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内容。他们常常采取“尝试错误法”探索解决困难的方法,试图找出一种比较合适或正确的操作方法,但缺乏耐心,不能认真观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也不懂得在必要时寻求他人的帮助,因此,常常是很久也不能解决问题,最后只得放弃。操作技能有困难时,会自行跳过有难度的部分,寻找比较容易达到目标的操作材料。

(四)活动的自主性

1.小班幼儿的自主性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大部分幼儿能独立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区域和材料,发起的活动大多是自发自愿的,不需要教师过多的指导或控制。活动中有初步的自主支配行为和活动能力,能根据自己的意愿调节活动时间,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操作。对于新材料、新内容或有一定操作难度的材料会出现犹疑,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才能完成。但完成一项操作后,往往不能自主地进入下一项操作,而是出现观望或停止的现象。他们经常不能自主地解决遇到的问题或纠纷而中断活动。

2.中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自主性日渐发展,有了比较明显的自主意识,从对活动材料的使用到游戏同伴的选择;从活动玩法的确定到游戏纠纷的解决,幼儿都表现出了比较鲜明的自主意识和自主决策的能力。如在活动的初始,他们完全是根据自己的喜好进入益智区并选择自己喜欢的玩具和游戏同伴较快地进入游戏,以往所存在的那种张望和犹豫不再出现。他们已逐步摆脱对教师讲解、示范的依赖,探索中的目的性增强,能有意识地根据材料所隐含的玩法进行思考和判断。当完成一项操作后,能独立地转入另一项操作。

3.大班幼儿活动的主动性较中班强,不再满足于追随、服从教师,而是有了自己的想法。活动前已能对自己要做的事情有一个大致的想法,他们的行为少了些盲目性,多了些目的性、计划性。他们能根据分工的需要,选择游戏的伙伴,但在活动中有时会出现不按分工进行游戏的现象。他们愿意自主探索,能通过不断调整找到适合自己能力的操作材料,探索不同的操作方法,使探索活动不断向前进。探索中遇到困难时能通过同伴影响、迁移操作经验、和同伴讨论协商等办法解决。

二、活动的指导策略

(一)促进幼儿间的交往

小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交往是比较被动的、负面的,因此教师的引导和介入非常重要。一方面师在活动前应向他们提出交往的要求,使他们从意识的交流逐步转向有意识的交流。另一方面应导他们向同伴介绍自己的活动经验和发现。同,还可以提供能够激发他们共同兴趣的、需要一玩的玩具,让他们在共同玩耍的过程中进行互动交流。另外,教师应注意及时地解决他们在活动程中出现的问题,以推动他们游戏和交往的顺利行。

为了促进中班幼儿在区域中的交往,教师应解他们在交往中经常出现的“矛盾”“告状”及“强强合、弱弱相对”现象。教师一方面应与幼儿一起讨、制定区域联合活动规则,以此来规范幼儿的行,减少交往中出现的矛盾。另一方面,应巧妙地引不同能力的幼儿进行合理的交流。如教师可以给同能力层次的幼儿发色卡,规定在区域活动中,不同色卡的幼儿必须结伴活动。运用这种方式,自然而然地将不同能力层次的幼儿进行了隐性调配。

促进大班幼儿的交流,指导主要放在交流的有性上,提高交流的水平。教师应创设让幼儿进行流和合作的机会,引导幼儿进行积极的互动和交,共同解决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例如,提供木工、斜坡、球、轨道等需要共同合作才能完成的料。为了操作这些材料,幼儿必须分工协作,这将幼儿学会如何与同伴进行有效的合作与交流,从体验到合作、交流所带来的快

乐,也可获得交往经验。

(二)发展幼儿的创造性

培养小班幼儿的创造性,首先应理解和接纳他不自觉的模仿行为,并挖掘其中的积极因素,巧妙地使模仿成为小班幼儿学习的动机、成长的过程,为创造打下基础。一方面,教师可以用平行游戏来代替说教,使幼儿得以观察、模仿、学习;另一方面,教师在尊重他们好模仿的同时,应创设适当的环境,营造创造的氛围,引发他们生活中的各种经验,鼓励他们在操作游戏时同中求异,进行初步的创造。如:利用辅助材料在原有造型的基础上添枝加叶,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运用简单的问题启发,扩展出常规以外的多种玩法。

中班幼儿创造力的培养,重点应放在投放的材料上。一方面投放的材料应与幼儿的生活紧密结合,以利于幼儿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不断地变换方法和角度进行试验、探索和创造。另一方面投放的材料应体现开放性。如半成品材料,具备了多种组合和变通的可能,可促使幼儿通过自主的探索不断地创新玩法。随着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教师可以尝试阶段性、系列化的材料投放方式,即同一种材料,由易到难不断地提高操作难度,以引领幼儿不断地深入探索和创造。如夹食物材料,可以不断升级为暗箱夹物、管道夹物等,让不断出现的挑战去

激发幼儿的创造热情。

大班幼儿创造力有较快的发展,他们的创造性随时随处都有可能表现出来。教师应注意敏感地捕捉幼儿创造思维的“闪光点”,从中挖掘潜在的创造素材,进而鼓励幼儿大胆地“异想天开”“标新立异”。如同样的操作材料,应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方向、功能等方面举一反三,大胆探索多种玩法和规则。教师还应注意调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启发性的提问,激发他们思维的灵感火花。如,在接水管活动中,教师向幼儿提出:“怎么让水流到每个家庭中?”在这一问题的启发下,幼儿找到了不同的解决办法。有的用细铁丝捆牢,有的用透明胶粘住,有的则以合作的方式解决,等等。

(三)引导幼儿解决问题

小班幼儿的矛盾较多地表现为常规性、知识性和技能性问题,教师应分别采取有针对的解决策略。对于常规性的问题,主要的解决办法是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明确游戏的规则,如减少空间的拥挤,讲清楚操作的程序;对于知识性的问题,应巧妙采用各种启发方式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对于技能性问题,则可以采用适当的讲解示范或平行参与活动的方法,给幼儿以技术上的支持。如动手区的幼儿由于没有掌握包糖果的方法,结果重复了多次也没有把糖果包住,教师就采用讲解示范的方法,使他很快地掌握了方法。

中班幼儿在遇到困难时经常采用直接向老师求助的方式来解决,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为此,教师应当重点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当幼儿求助时,不妨与他们共同思考:“为什么会出错?错在哪里?”并进一步与其讨论“:怎样才能不出错?”帮助幼儿理清思路,初步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使幼儿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给予幼儿心理上的帮助,以鼓起他们探索的信心。

对于大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不必直接参与解决或示范讲解,而是应尽量让幼儿自己去思考、操作,在“试误”中不断地调整,亲身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养成思考的习惯。有时,大班幼儿不能解决问题,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细心观察、分析自己操作的情况,不能发现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师应通过提问或具体操作的方式,引导幼儿认真观察,发现问题存在的关键原因。另外,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通过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

(四)发挥幼儿的自主性

小班幼儿的自主性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还很不稳定,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教师的积极培养。为此,教师应为他们创设一种能感受到的、有自由选择游戏权利的心理环境,鼓励他们自由地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游戏。在幼儿的每一次操作中,不要过多的干涉或评价,而是经常以一个微笑、一句肯定的话语、一个满意的点头,鼓励他们自主地操作、自主地思考、自主地解决问题。如“你可以去玩你自己想玩的游戏“”再来一次会成功的”。这样,他们在每次活动中就会大胆而自主地开展活动,分展现自我,发展个性。

中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自主性、独立性日渐发展。教师应充分发挥区域环境的暗示性功能,为幼儿自主地探索留出空间,尤其在涉及必要的技能学习时,可尝试运用图示、流程图等方法,为幼儿的自主学习提供可攀爬的阶梯,让幼儿通过自主的探索获得必要的技能。如在投放新图书时,教师可以尝试利用图示法向幼儿提出阅读的要求和问题,让幼儿在阅读完新书后在图示表上用简笔画的方式回答问题。这样可以帮助幼儿确定较明确的阅读目的,让他们能带着问题,认真观察画面,寻找画面间的联系,思考画面内容,从而逐渐提高自主阅读的能力。

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篇7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

为了探讨不同年龄阶段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临床特点, 对我附属医院5年来的138例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资料分两组进行分析, 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病历选择

选入我附属医院2003年1月-2008年6月138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83人, 女性55人, 年龄范围30~85岁, 其诊断均符合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标准。

1.2 方法

根据年龄分为两组, 年龄30~59岁组, 平均年龄41岁, 年龄60~85岁组, 平均年龄72岁。对其症状特点、诱发因素、危险因素、并发症及死亡率进行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结果输入SPSS10.0软件, 对两组不同年龄阶段比较进行χ2检验直接得出P值。

2 结果

两组病人心肌梗死分析结果见表1。

注:与30~59岁组比, *P<0.05, ΔP<0.01;心力衰竭≥killipⅡ级;心律失常为:频发室早, 短阵室速, 室颤, Ⅲ°AVB等。

3 讨论

3.1 临床观察发现30~59岁组的急性心肌梗死100%以剧烈持续的胸痛起病, 随着年龄的增加胸痛发生的比例减少, 而60~85岁组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表现不典型, 呈多变性。老年人胸骨后及胸前区疼痛比例显著降低, 而呼吸困难, 大汗而恶心呕吐, 头晕, 神志改变等非特异症状比例显著增高, 这是临床上误诊漏诊的主要原因。分析其原因如下: (1) 冠状动脉管腔狭窄逐渐形成, 心肌长期缺血缺氧, 代偿性侧支循环形成, 急性心肌梗死后不易引起疼痛。 (2) 冠状动脉突然闭塞, 所供血心肌尚未释放足量代谢物前已坏死。 (3) 老年人动脉硬化致痛觉神经功能降低, 痛阈升高。 (4) 某些患者因心衰、休克或某些慢性病等症状明显而掩盖了疼痛。 (5) 糖尿病患者神经纤维变性尤其是交感神经变性使心脏痛觉传入受阻。 (6) 老年人认知能力低, 且急性心肌梗死时射血分数低, 致脑供血减少, 不能准确叙述病情。因此, 当老年人健康状态急剧变化, 尤其是急性左心衰或休克无法解释时, 应考虑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 应进一步做心电图及心酶等检查。

3.2 30~59岁急性心肌梗死的诱发因素常见饱食、吸烟、饮酒、劳累、情绪波动等, 与目前生活的紧张节奏及社会因素有关。这些因素降低了机体心理防卫机能及内环境的稳定程度, 可诱发冠状动脉痉挛, 斑块脱落, 或血栓形成导急性心肌梗死, 也能使心率加快, 血压增高, 引起心肌耗氧量增加, 而导致发病。故减少诱因对于减少30~59岁急性心肌梗死具有一定意义。

3.3 高血压是60~85岁急性心肌梗死多发的危险因素, 有报道证实, 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在高血压患者中有聚集现象[1], 高血压对心血管病的危害程度取决于是否同时存在其他危险因素[2],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高血脂症、糖尿病在30~59岁时期就有发生, 提示急性心肌梗死的一级预防应尽早进行。

3.4 60~85岁的老年人并发心衰、心源性休克的比率明显高于30~59岁组, 考虑与老年人机体衰老脏器储备功能减弱有关, 而心律失常的发病两组差异不大。30~59岁组由于心肌应激性, 自率性强, 易发生心律失常, 甚至室颤。预防治疗心律失常及心肺复苏是抢救青壮年急性心肌梗死的关键措施。

3.5 研究表明[3]老年人心梗死率高, 在急性心梗死亡危险因素中年龄是决定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 70岁以上患者由于年龄大, 冠状动脉多支病变, 症状不典型, 并发症多, 呈现病死率较高的特点。但本文以60岁分组, 两组1周内死亡人数差异不显著, 提示心梗的发生及死亡已趋于年轻化。

综上所述, 由于不同年龄组心肌梗死临床表现特点不同, 医务工作者应该区别对待, 以减少误诊率, 降低死亡率。

参考文献

[1]王薇, 吴兆苏, 刘静.11省市自然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及相关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 (J) .心肺血管杂志, 1998, 17 (2) :81-84.

[2] KaplanNM, stamlerJ, 编著.冠心病的预防-危险因子的处理 (J) .天津:科学出版社, 1992.58-62.

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篇8

【关键词】 关节炎,类风湿;不同年龄;临床特点

doi:10.3969/j.issn.2095-4174.2014.04.001

Analyzing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in Different Onset Ages

DU Hong-lian,CHEN Peng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in different onset ag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rheumatoid arthritis.Methods:According to the onset age,175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were divided into the elderly group (38 cases),the middle-aged group (91 cases) and the young group (46 cases),analyzing their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clinical manifestations,serology antibody and complications.Results:The overall ratio of male and female was 1:4,1:10.5 in the young group,1:1.7 in the elderly group and 1:4.4 in the middle-aged group.The differences of the swollen joint count,tender joint count,disease activity score,C- reactive protein,triglyceride,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and hemoglobin between the three groups were not significant (P > 0.05).The differences of anti 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 antibody,serum antinuclear antibody and rheumatoid factor positive rate between them were not significant (P > 0.05).The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of the youth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elderly group (P < 0.05).The serum albumin of the young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old group (P < 0.05).There was a higher proportion of the complicated osteoarthritis,hypertension and osteoporosis in the elderly group.Conclusion:The joint symptoms and signs of the three groups were similar.There was a highest proportion of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in the middle-aged group.As for the elderly group,male patients were more than the female ones; the complications of the elderly were more than those of the young and middle-aged; the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of the elderly was higher and the serum albumin was lower.

【Keywords】 arthritis,rheumatoid;different age;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nlc202309051507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致残性炎性关节疾病,是以慢性多关节炎为主要表现,且以关节滑膜炎为特征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情反复发作可致关节内软骨和骨的破坏及关节功能障碍甚至残废。患者以女性多见,发病年龄高峰在30~50岁[1]。为探讨不同年龄起病RA患者的临床特点,笔者对本院收治的175例RA患者进行分析,以提高对RA不同年龄起病患者特点的认识,以期早期诊断、

合理治疗。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10月至2013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门诊及住院RA患者175例,男35例,女140例;平均起病年龄

1.2 观察指标 组。老年起病的RA患者ESR高于青年组,老年人多因纤维蛋白原的增高而致ESR增快。Inmaculada DR等[9]研究表明,ESR与动脉血管内膜厚度和斑块形成有关,这与老年人的生理特点相符,在病理情况中可见于各种炎症(急慢性炎症,如结核、结缔组织病等),所以老年RA患者ESR升高不一定都提示疾病处于活动期,因而对于老年组在病情确诊后,立即开始使用既能迅速改善症状又能控制病情进展的联合药物治疗,以改善及维持患者的关节功能,治疗同时应注意患者临床状况,用药时加以考虑,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RA合并血清白蛋白水平下降,尤其是老年起病的RA患者,其具体机制尚不清楚。有研究认为,ALB水平降低与RA疾病本身相关,RA是一种慢性炎性消耗性疾病,加之长期服用治疗RA的药物,引起胃肠道反应,摄入不足故而导致患者缺乏蛋白

质[10]。因此,病程较长者ALB水平可能降低,所以亦不能只考虑年龄。③老年RA患者的特点:老年RA患者更易合并骨关节炎[11]、高血压、骨质疏松症[12]。老年RA患者肺间质病变的发生率稍低,报道差异可能与样本量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老年组并发骨关节炎的患者明显增多,其比例为84.21%,而中、青年组分别为71.43%和43.48%。考虑与骨关节炎随患者年龄增大患病率增高有关。老年组患者大都合并有高血压、骨质疏松症,严重的关节症状可诱发或加重这类疾病,这可能与这些疾病随患者年龄增大患病率增高,老年患者长期用药,以及随年龄出现的损伤与修复之间平衡化有关[13]。了解不同年龄起病的RA患者的临床特点有助于早期诊断,并根据其特点,制订相应的治疗方案,从而达到迅速控制病情以及合并症的目标。

4 参考文献

[1]于金三.白介素-17、18与类风湿关节炎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基层医药,2008,15(11):1809-1810.

[2]Neogi T,Aletaha D,silman AJ,et al.The 2010 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European League against Rheumatism classification criteria for rheumatoid arthritis:phase 2 methodological report[J].Arthritis Rheum,2010,62(9):2582-2591.

[3]Den Broeder AA,Creemers MC,van Gestel AM,et al.

Dose titration using the Disease Activity Score (DAS28)in rheumatioid arthritis patients treated with anti-TNF-alpha[J].Rheumatology (Oxford),2002,41(6):638-642.

[4]张芳,宋冬云.老年类风湿关节炎45例临床特点[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7):1505.

[5]胥国强,杨佳佳,蒲泽宴,等.RF、抗CCP抗体和AKA对类风湿关节炎诊断的评价[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11):1390-1393.

[6]陈海娟,郭琳.老年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0):2316.

[7]陆翔,张莉芸,刘小剑.34例老年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2012,7(3):3-6.

[8]李青,李雪,王永福.老年类风湿关节炎68例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8(4):45-46.

[9]Inmaculada DR,Ken W,Michael PS,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carotid at her osclerosis and markers of inflammation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patients and healthy subjects [J].Arthritis Rheum,2003,48(7):1833-1840.

[10]王银山,刘柏炎,周兵,等.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贫血类型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33):18-19.

[11]魏锦,袁国华,黄慈波,等.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43例临床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4,23(1):27-29.

[12]王磊,曾炳芳.类风湿性关节炎并发骨质疏松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骨科学分册,2004,25(2):99-101.

[13]Schellekens GA,Visser H,De Jong BAW,et al.The diagnostic propertie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antibodies recognizing a 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J].Arthritis Rheum,2000,43(1):155-163.

收稿日期:2013-12-09;修回日期:2014-03-29

上一篇:注册会计师《财务成本》日常练习试题下一篇:电力工程监理安全控制要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