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的鉴赏(共7篇)
自从高考有了鉴赏诗歌这道题,我们就要做许多的诗歌鉴赏题来练习,现在我们就来做一下鉴赏一剪梅李清照的题吧
【原文】
一剪梅
宰相巍巍坐庙堂,说着经量,便要经量。
那个臣僚上一章,头说经量,尾说经量。
轻狂太守在吾邦,闻说经量,星夜经量。
山东河北久抛荒,好去经量,胡不经量?
【赏析】
赏析1
《一剪梅》原题《咸淳甲子又复经量湖南》。此一年应为公元1264(宋理宗景字五年)。这一年,贾似道当权朝内 ,推行所谓“经界推排法”,在江南之地大摊税收,百姓苦不堪言。南宋王朝对内加紧压榨人民,对外则一味屈辱求和。醴陵士人这首词即是这一历史概况的反映。
全词先写宰相、臣僚、太守的“经量”。随之对之发出质问,围绕“经量”,刻画了南宋官场的一种比较深刻的形象。
此词在形式上运用重叠的方式表达了不重复的内容。形式局部不同,内容有所变化。重叠错综刻画人物形象,又抒发愤慨的感情。全词用“经量”两字处有八句,十六字 。这种反复运用同一词语,便是重叠。其它词语也相互转换,形式错落。词中刻画的三种人物形象 :“宰相、臣僚、太守 ”。从他们对“经量”的态度,揭示其性格特征的。“ 巍巍宰相坐庙堂”,指贾似道以“巍巍”,突出其高高在上,不可一世;随之“说着”“便要”,在其独断专横的面目,刻上讽刺的一刀。朝廷里的臣僚的态度是看宰相的眼色行事,为之附和捧场,从头到尾赞成“经量”活脱脱的一副奴才相,“那个臣僚”,非指某一臣僚,略其名而指其实,轻点一笔,颇为不屑。
“轻狂太守在吾邦 ”,指湖南醴陵县所隶属的`潭州(长沙)知州 。他对贾似道布置下来的“经量”是,才“闻说 ”,便“星夜”执行,故说他“轻狂”。各句的词语重叠错综,虽无具体的、细致的描写。但只数语寥寥,却表现出三种形象的言语、行动、神态的不同特点。
明白词的概念, 理解词中蕴含的诗意, 体会词可唱的魅力;借鉴比较文学的教学方式, 比较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总结固定意象。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体会词中感情和婉约的词风, 并背诵。
过程与方法:用多媒体课件感受形象, 教师讲授、学生歌唱、诵读品味语言, 领悟作品内涵, 了解作品有关背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借意象比较两“愁”差别, 知人论世。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 初中时对词的知识有一定了解。有诵读的诗词的经历, 对婉约的词风有所接触。
四、设计策略
设计理念:借鉴大学比较教学的方法, 尝试在高中阶段进行比较教学。
设计方式:以歌曲入手, 提高兴趣。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
中学语文资源网、百度图片、鉴赏辞典、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课时)
教师导入:自古逢秋悲寂寥, 所以曹丕说“秋风萧瑟天气凉, 草木摇落露为霜”, 秋日的清冷衰败常常在诗人心上写下大大的“愁”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李清照的秋愁, 看看两首词中的愁有何不同?
PPT1:“秋风萧瑟天气凉, 草木摇落露为霜”。
(动画展示) 秋+心=愁
(借动画让学生感受汉字的魅力。)
教师回顾有关词的基础知识 (让学生明白词的概念, 分清小令、中调、慢词的区别) 。
PPT2:唐诗后的一种文学体裁, 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每词都有一个调名, 叫做“词名”, 依调填词叫“依声”, 词别名“长短句”。主要区别为:小令, 58字以内;中调, 59~90字;长调, 91字以上。其中, 慢词多为长调。“慢词”, 就是指文字的篇幅体长的一类词, 指依慢曲所填写的调长拍缓的词。
教师播放《月满西楼》mp3, 学生跟读、歌唱。
PPT3:《一剪梅》原词。
PPT4、5:《一剪梅》赏析。
上阕:“红藕香残玉簟秋”写粉红荷花凋谢、精美竹席浸凉的秋天, 暗含青春易逝, 红颜易老。词人轻解绫罗裙, 独自划船游玩。“云中谁寄锦书来?”惦念丈夫。“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月夜思妇凭栏望眺。月已西斜, 她站立楼头, 思夫之情更深。盼望音讯仰头叹望, 产生了雁足回书的遐想。伫立凝视, 月满西楼而不觉。下阕“花自飘零水自流”, 眼前的落花流水可不管心情如何, 自是飘零东流。“花自飘零”, 青春象花空自凋残;“水自流”, 丈夫远行了, 象悠悠江水空自流。“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由己及人, 互相思念, 是有情人的心灵感应。夫妇心心相印、相思却又不能相见。“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相思之情笼心头, 蹙着的愁眉才舒展, 而思绪涌上心头, 内心的愁苦挥之不去。
教师总结:“花”指青春;“花谢”指青春易逝, 容颜的衰老;“水”指自然永恒, 年华如水流逝;“闲愁”指相思。
PPT6“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李清照
“都来此事, 眉间心上, 无计相回避。”———范仲淹《御节行》
教师比较两句:此句是词人对范词的化用。名句也是模仿出来的。
教师总结:闲愁是心中就泛起的相思之愁。
PPT7:《声声慢》学生诵读, 播放录音。
PPT8、9、10:《声声慢》赏析。
“寻寻觅觅”可见词人从一起床便如有所失, 仿佛要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寂寞。“冷冷清清”寻觅无果, 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 感到凄惨忧戚。定下愁惨而凄厉的基调。“乍暖”, 晓寒犹重, 秋风砭骨, 借酒消愁。“雁过也”的“雁”, 是北来秋雁, 正是往昔在北方见到的, 故说“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了。这里虚写作者的乡愁。自家庭院园中开满菊花, 秋意正浓。“满地黄花堆积”指菊花盛开。“憔悴损”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 无心看花, 菊堆满地, 却不想去摘赏。人不摘花, 花自萎。及花已损, 已不堪摘。这写出了词人无心摘花的郁闷, 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守著窗儿”, 独坐无聊, 内心苦闷之状, 比“寻寻觅觅”三句更甚。天似有意不黑使人尤为难过。笔直情切以“怎一个愁字了得”作收, 可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
提问:这愁有什么不同?愁更浓了更重了为什么? (学生交流、互动。)
教师总结:词暗示了词人经历。
PPT11:词人生平 (知人论世) 。
教师启发:《声声慢》有那些物象, 各有怎么样的感情色彩?
(板书。)
花———菊花———憔悴之菊———人的憔悴———年华的衰老———孤独———家愁
雁———音信———游子家园的见证者———乡愁 (雁可北归、词人不可———国愁)
梧桐———愁怨象征
愁———家愁+乡愁+国愁
PPT12:“梧桐树, 三更雨, 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 一声声, 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
教师总结:这句是词人对温词的化用。名句是模仿出来的。
提问:两词的相似之处?感情差异? (学生分组交流, 教师与学生交换意见。)
教师总结:花———惜花伤春———感慨年华的流逝、功业未建;流水———永不停息, 反衬自然的永恒, 人生的短暂;雁———音信———漂泊的乡愁;梧桐—雨打梧桐愁上愁。
比较两词, 相同物象涵盖的感情是相同的。这些有着固定感情的物象, 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工具。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意象的积累。词人的人生经历也告诉我们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兴衰的关联。
PPT13:背诵默写两首词。
六、教学效果与反思
这一课是我为参加市级公开课而准备的, 是改变教学模式的尝试, 想教会学生在比较中, 学会总结。运用多媒体, 感悟词可唱的魅力, 体会“文章憎命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且学生对先比较再总结能有模糊的感知。如何引导学生在学习中, 总结诗词固定意象中所蕴含的感情, 是我们以后诗词教学的研究方向。
摘要: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选取了配有歌曲的《一剪梅》和《声声慢》, 借鉴大学比较教学的方法, 尝试在高中阶段进行比较教学,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诗歌中的固定意象。
陌上行人怪府公,还是诗穷,还是文穷?
下车上马太匆匆,来是春风,去是秋风。
阶衔免得带兵农,嬉到昏钟,睡到斋钟。
不消提岳与知宫,唤作山翁,唤作溪翁。
刘克庄词作鉴赏
刘克庄是一个心怀天下、渴望为国立功的人。但在当时那个腐朽的时代里,他的`仕途却充满了曲折。嘉熙元年(1237)春,词人出使袁州,数月后即因火灾被劾罢官。刘克庄大为不服,写下这这首词以示申说。
词篇一开始即通过陌上行人对词人“下车上马太匆匆”的惊怪,使我们看出这次被解职是毫无道理的。“下车”“上马”其间相距不过数月,故云“太匆匆”。
“诗穷”、“文穷”是诗使人穷、文使人穷的意思。行人们这样发问正说明城中父老对他革职的不解与不平,这从侧面肯定了作者在袁州并无失职,失火不是他的过错。既然人们对他这次解官只当是因为诗穷,因为文穷之故,换言之即非为政有失,则作者被排挤的真相不是昭然若揭了吗?作者借行人之口,巧妙地为自己的罢官作了申诉。“春风”、“秋风”两句点出时间,表明清白,暗指仕途沉浮无常。
下半阕从作者方面立言,是对“行人”关切的回答。那意思是说:不要有什么奇怪,我自已倒落得个清闲。宋时,一般情况下知州兼任本州兵马钤辖和劝农使。知州的实职被夺,也就没有带兵、农的虚衔了,这是一种幽默的说法。“阶衔免得带兵农,嬉到昏钟,睡到斋钟。不消提岳与知宫,唤作出翁、唤作溪翁”这几句说既然当权者不给事干,那就只好从早玩到黑,从天黑睡到吃饭,作一个名副其实的“山翁”、“溪翁”。不能跻身仕途就作浪迹山林的打算,这在封建时代是带有普遍性的现象。尽管如此,我们仍然不要忘了作者其实是用反语发泄牢骚。刘克庄绝不是一个甘心作山翁、溪翁的人。
费玉清
真情像草原广阔
层层风雨不能阻隔
总有云开日出时候
万丈阳光照耀你我
真情像梅花开过
冷冷冰雪不能淹没
就在最冷枝头绽放
看见春天走向你我
雪花飘飘北风萧萧
天地一片苍茫
一剪寒梅傲立雪中
只为伊人飘香
爱我所爱无怨无悔
此情长留心间
雪花飘飘北风萧萧
天地一片苍茫
一剪寒梅傲立雪中
只为伊人飘香
爱我所爱无怨无悔
此情长留心间
《一剪梅》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一部同名电视剧的主题曲, 也是一首很经典的老歌。每当歌曲开头婉转的短笛声扬起, 就将听众一下子带到那种广阔、辽远的境地;当费玉清独特的嗓音响起, “真情像草原广阔……”几乎每个年代的人都能轻声跟着哼那么两三句。
这首歌之所以久唱不衰, 成为经典, 除因热极一时的台湾剧《一剪梅》和清扬优美的歌曲旋律以外, 歌词创作的精美和手法的独特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说到《一剪梅》的歌词, 数来数去只有14句。但这每一句都恰到好处、意味悠长且感情充沛。下面从典型意象的选取以及由此营造的意境和托物言志的手法三个方面来鉴赏一下这首歌词。
被赞为“岁寒三友”“花中四君子”之一的梅花, 具有凌寒不屈、冰清玉洁的高尚品格, 一直以来都是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 也是古典诗词中的主体意象。“一剪梅”在高雅品性的基础上, 强调了梅花的孤芳自赏, 清傲独立, 更显可贵。
这首歌曲以“一剪梅”为题, 以凌霜傲雪的梅花为典型意象, 使歌词在具有丰厚文学底蕴的同时, 更好地抒发了所要表达的情感。“一剪梅”意即一朵 (或枝、树) 梅花, “剪”是动词用作量词, 有种陌生化的效果, 此创造最初出自北宋周邦彦的《一剪梅》:“一剪梅花万样娇。斜插疏枝, 略点眉梢……”后来, 人们取其词的前三字作为调名, 写下了很多名传千古的词作。这首歌词以梅花喻真情, “真情像梅花开过冷冷冰雪不能淹没就在最冷枝头绽放”, 只此几句, 一幅画面跃然脑海:隆冬时节, 于皑皑白雪中, 一枝俏丽的梅花无惧风霜独立枝头, 俏然绽放。这里, 梅花这一典型意象的选用, 既能表现出感情的真挚、坚贞, 又独具画面的美感。
同时, 歌词在意境的营造方面, 也是比较成功的。“雪花飘飘北风萧萧天地一片苍茫一剪寒梅傲立雪中只为伊人飘香”。前三句属渲染烘托, 运用“飘飘”“萧萧”叠词和“苍茫”叠韵, 在使得音韵和谐之余, 突出了天气的严寒、环境的恶劣。北风呼啸, 雪花飞舞, 在这“惟余莽莽”的天地间, 傲骨娇姿的红梅一枝独放, 凌寒不屈, 那是怎样的一种动人心魄的浪漫。最后一句实乃点睛, “只为伊人飘香”赋予梅花以人的感情, 景中含情, 意味悠长。
李清照一剪梅篇1:李清照《一剪梅》赏析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这首词在黄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李清照写给新婚未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她诉说了自己独居生活的孤独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伊世珍《琅嬛记》说:“易安结褵(婚)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作者在词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出具体可感、为人理解、耐人寻味的东西。
词的上阕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写荷花凋谢、竹席浸凉的秋天,空灵蕴藉。“红藕”,即粉红荷花。“玉簟”,是精美的竹席。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萧疏秋意的时节,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表面上写出荷花残,竹席凉这些寻常事情,实质上暗含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人去席冷”之意境。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赞美此句“有吞梅嚼雪,不失人间烟火气象”。“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写其白天泛舟水上之事:词人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轻解”与“独上”,栩栩如生地表现出她的神态、举动。“轻”,写手脚动作的轻捷灵敏,表现出生怕惊动别人,小心而又有几分害羞的少妇心情。正因为是“轻”,所以谁也不知道,连侍女也没让跟上。“独”字就是回应上句的“轻”字,点明了下阕“愁”字的症结。“独上兰舟”,正是她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昔日也许双双泛舟,而今独自击楫,恩爱情深、朝夕相伴的的丈夫久盼不归,怎不教她愁情满怀。“云中谁寄锦书来?”惦念丈夫,望眼欲穿,真是一封“家书抵万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她思夫的迫切心情,突然自现的外在表现。作者借助于鸿雁传书的传说,画面清晰,形象鲜明,它渲染了一个月光照满楼头的美好夜景,然而在喜悦的背后,蕴藏着相思的泪水。“月满西楼”写月夜思妇凭栏望眺。月已西斜,足见她站立楼头已久,这就表明了她思夫之情更深,愁更极。盼望音讯的她仰头叹望,竟产生了雁足回书的遐想。难怪她不顾夜露浸凉,呆呆伫立凝视,直到月满西楼而不知觉。
下阕“花自飘零水自流”,言眼前的落花流水可不管你的心情如何,自是飘零东流。其实,这一句含有两个意思:“花自飘零”,是说她的青春象花那样空自凋残;“水自流”,是说她丈夫远行了,象悠悠江水空自流。只要我们仔细玩味,就不难发觉,李清照既为自己的红颜易老而感慨,更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让它白白地消逝而伤怀。这种复杂而微妙的感情,正是从两个“自”字中表现出来的。这就是她之所以感叹“花自飘零水自流”的关键所在,也是她俩真挚爱情的具体表现。当然,它所喻的人世的一切诸如离别,均给人以无可奈何之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由己及人,互相思念,这是有情人的心灵感应,相互爱慕,温存备致,她想到丈夫一定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二人心心相印、情笃爱深,相思却又不能相见的无奈思绪流诸笔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种相思之情笼罩心头,无法排遣,蹙着的愁眉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其内心的绵绵愁苦挥之不去,遣之不走。“才下”、“却上”两个词用得很好,把真挚的感情由外露转向内向,迅疾的情绪变化打破了故作平静的心态,把相思之苦表现得极其真实形象,表达了绵绵无尽的相思与愁情,独守空房的孤独与寂寞充满字里行间,感人至深。这和李煜《乌夜啼》“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有异曲同工之妙境,成为千古绝唱。
总之,《一剪梅》笔调清新,风格细腻,给景物以情感,景语即情语,景物体现了她的心情,显示着她的形象特征。词人移情入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耐人寻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清照《一剪梅》赏析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赏析】
这首词作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意境清凉幽然,颇有仙风灵气。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起句为全词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调。
接下来的五句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接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两句,构成一种目断神迷的意境。按顺序,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而思及谁寄锦书来。“谁”字自然是暗指赵明诚。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所以有“谁寄”之叹。说“谁寄”,又可知是无人寄也。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无时无刻不萦绕于词人心头。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凄凉无奈之恨。
下片自此转为直接抒情,用内心独自的方式展开。“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锦书未来,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这两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来看,从“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则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下句“此情无计可消除”,紧接这两句。正因人已分在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
“此情封锁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三句最为世人所称道。这里,“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在艺术上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当然,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非一枝独秀。它有赖于全篇的烘托,特别因与前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衬映,而相得益彰。
________________
《一剪梅》写作背景
这首《一剪梅》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当作于11(北宋崇宁二年)的秋天。“花自飘零水自流”这一句,实在是条极不吉祥的预言,像埃及金字塔里那条法老的诅咒,“谁要触动了我,谁就”那样,其应验之灵之准,使得她的一生,那任由沉浮的际遇,那难以自主的命运,果然脱不开“花自飘零”四字谶语。
李清照作此词时,正芳龄二十,是与赵明诚婚后的第三年。花样年华,新婚燕尔,应该是女人最好的岁月、然而,正是从这首词开始,被流水不知带往何方的飘零命运,也就开始了。这位才女,其命运不济的一生,其不知所终的结局,既是一个女人的悲剧,也是一个文人的悲剧,更准确地说,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个无辜女诗人的悲剧。
故事得从11(元符三年)说起,这年正月,哲宗驾崩,赵佶嗣位,是为徽宗。这位在中国历史上数得着的昏君,一上台,便倒行逆施起来。
11(崇宁元年)夏5月,司马光、文彦博、苏轼等人,被藉为“元祐奸党”。
7月,李清照之父李格非,“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宋史》),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顺藤摸瓜,在劫难逃。7月乙酉,定案“元祐奸党”17人,李格非名列第五,罢官。
9月,宋徽宗御书奸党人名,凡百有二十,刻石京师端礼门,以示儆尤,李格非名列其中,充军广西象郡。
1103年(崇宁二年)4月,毁司马光、吕公著等绘像,及三苏、秦、黄等人文集。
9月,令天下监司长吏厅各立“元祐奸党碑”。党人碑刻309人,李格非名列第26。
11(崇宁三年)诏御书所书写之奸党,不得在汴梁居住,凡亲属,无论亲疏,遣返原籍。
11(崇宁五年)春正月,慧星出西方,太白昼见,沼求直言,方有毁碑之举。
11(大观二年)春正月壬子朔,宋徽宗大赦天下,至此稍弛。(据上海古籍出版社令李清照集笺注》)
据说,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有过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不得杀净臣,不得杀读书种子。刻石铭碑,藏于禁中,是否如此,未见正史,不敢断言。但赵姓皇帝对待知识分子,在历朝历代中,尚属礼遇,大体而言,刻薄是有的,残暴还说不上。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做官,做到部长级,国务委员级,副总理级的高层职务,也就只有宋朝的范仲淹、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和苏轼等人达到如此官位。他们出入宫禁,位列中枢,掌握机要,筹谋决策,真正受到帝王重用,那才真叫当官,绝不是当摆设,充玩意儿,起花瓶作用的闲差虚位。有职有权,有威有势,足够让今天已做官的,想做官的作家,或者诗人,艳羡不已。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也非等闲人物,以礼部员外郎,拜提点京东刑狱、作为河南、山东一带的“司法厅长”,“警察总监”,官也做得不算小的。所以,平心而论,混账如赵佶者,尽管修理文人,不遗余力,通过“党人案”,大搞宋朝的政治运动,倒没有开过杀戒,没有砍人脑袋,总算不违祖宗规矩。不过,他先打“元祐奸党”,后打“元符奸党”,雷厉风行,严惩不贷,斗争从严,处理也从严.充军发配,妻离子散,打得大河上下,京师内外,杀气腾腾,鬼哭狼嚎,也是蛮恐怖的。
北宋白神宗变法以来,到徽宗的“双打”,知识分子就不停地被“翻烧饼”,烙了这面再烙那面,烤焦这边,再烤那边,今天把这拨打下去,明天把那拨抬上来,后天,给打下来的这拨昭:写,再后天,又将抬上来的那拨打下去。这过程,正是李格非所受到免官、下放、复职、再谪的政治遭遇。他在哲宗朝元祐年间,因蜀党被起用,到了徽宗朝崇宁年间洛党抬头,又遭被打下去的噩运。
可是,“元祐党人”都是正直的知识分子,都是有才气的文人,而对立面“元符党人”,几乎无一不是小人。知识分子的本性,土可杀而不可辱,辱比杀更能挫折识文断字之辈。宋徽宗这种铭刻在石板上的“元佑奸党碑”,可以算是中国四大发明之外的第五大发明,比西方的耻辱柱,不知早了多少年?当代历次政治运动中,出现过的大字报、戴高帽、“喷气式”,追本溯源,都是借鉴宋徽宗的这一手。
现在已经找不到李格非到广西以后的情况资料,但他女儿却因为是奸党的亲属,在开封的日子,不怎么好过。第一,她不能不挂念谪放远方的老爹;第二,她不能不犯愁自己要被遣送的命运。株连一说,虽然出自秦朝,但是各朝各代的统治者,无不奉为圭臬。宋朝,不可能有“可以教育好子女”的“给出路”政策,但不可能没有以蔡京为首的“双打办公室”,以高俅领衔的“清查奸党工作组”。在中国,只要一搞运动,整人者,层出不穷,告密者,纷纷出笼,检举者,望风捕影,打小报告者,如影随形,立刻就是小人辈出,奸佞纷呈,恶狗满村,爬虫遍地的兴旺景象。一个诗词写得如此出色,人品生得如此出众的女诗人,能逃脱得掉这么多“业余警察”的眼睛吗?
《一剪梅》教案范例(一)
【教学目的】
1、体会作者生平遭遇与文学创作的密切关系。
2、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把握李清照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再造意境的思维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通过解读文句,分析意境,把握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掌握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探究
【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由李清照词作《一剪梅》改编的歌曲《月满西楼》。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细细地纺织,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无穷的词作珍品。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她和她的词也就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当我们偶然回望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寻寻觅觅的美神。 ——梁衡《乱世中的美神》
二、知人论世:
李清照(1084-1155),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作家,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学家。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
其词以南渡为界,前期词写天真烂漫的少女时代和极尽相思之苦的思妇情结;南渡之后国破家亡夫死,其词抒发了伤时念旧、怀乡悼亡的情感,也寄托了强烈的亡国之思。词风大变,转为凄苦悲怆、哀婉动人。
三、吟咏词韵:
明确:《一剪梅》是双调,每段有四个乐句,每句四拍,形式上与七律相近,节奏整齐。所不同的是,它的双数句被分解成两小句,每小句四字。这两小句有时意思直贯而下,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有时意思或相仿或并列,如“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甚至可用叠韵,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读前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要短一些;读后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稍长,以造成悬念,突出下句内容的重要性。从整首词来看,单数句应读得缓慢、悠长,双数句可以读得轻快短促,这就有了对比。
四、整体感知:
1、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试在词中找出“词眼”。
明确:这首词的词眼是“愁”,是李清照写给丈夫赵明诚的,极言自己独居生活的寂寞和相思之苦。主要采用寓情于景和直抒胸臆两种表现手法。
2、这首词主要运用哪些表现手法来抒写愁绪?
明确:寓情于景 直抒胸臆
3、请找出词中的主要意象,并联系所学诗文,说说词人是如何通过意象来抒发心中的愁绪的。
明确:红藕 玉簟 雁 月 花 水
五、缘景明情:
1、“红藕香残玉簟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营造出怎样的意境?
明确:“红藕香残”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季节的变迁,还会使女词人产生丈夫离家日久的感觉使她觉得孤单寂寞。
秋天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暑退秋来,竹席也凉了, 不止是说天气变凉,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跟她独守空房关系倒更为密切,衬托出词人冷清与孤寂。(引导学生从词的主旨和意境角度分析)
2、“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句词是一幅怎样的.优美意境呢?分析“雁”与“月”两个意象。
明确:“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雁”意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鸿雁传书指通信。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月”意象:常寄寓思念故乡,怀念亲朋的美好愿望。
作者:辛弃疾
记得同烧此夜香。人在回廊。月在回廊。
而今独自睚昏黄。行也思量。坐也思量。
锦字都来三两行。千断人肠。万断人肠。
雁儿何处是仙乡。来也恓惶。去也恓惶。
一剪梅·送杨师醇赴官
朝代:宋代
作者:周紫芝
无限江山无限愁。两岸斜阳,人上扁舟。
阑干吹浪不多时,酒在离尊,情满沧洲。
早是霜华两鬓秋。目送飞鸿,那更难留。
问君尺素几时来,莫道长江,不解西流。
一剪梅·咏柳
朝代:明代
作者:夏完淳
无限伤心夕照中,故国凄凉,剩粉余红。
金沟御水自西东,昨岁陈宫,今岁隋宫。
往事思量一晌空,飞絮无情,依旧烟笼。
【一剪梅的鉴赏】推荐阅读: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鉴赏10-13
李清照的一剪梅原文09-13
一剪梅原文及翻译09-17
一剪梅(李清照)课件10-18
《一剪梅·舟过吴江》阅读训练01-04
一剪梅李清照古诗内容01-19
李清照《一剪梅》教学案例05-29
李清照《一剪梅》读后感07-01
古词《一剪梅》李清照教学设计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