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习惯培养课题研究方案(精选11篇)
一、问题的提出与认识
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我国新时期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原则和主要内容,为落实以德治国方略奠定了基础。对于学校而言,“纲要”的成功实施离不开对学生具体素质的培养,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让少年儿童在成长中养成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培养道德责任心。其中,道德责任心的培养尤为重要。
责任心是一个人对其所属的群体的共同活动、行为规范以及他所承担的任务的自觉态度,它不仅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影响到儿童的学习与智力开发,同时,它是一个人日后能够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的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
责任不论大小,都属于道德义务和道德责任的范围。责任无论对人或对社会都是一种庄严的承诺。一个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尽责的人,不能兑现自己承诺的人,就谈不上对别人的守信诚实和在过错面前勇于承担责任;更谈不上对社会、对祖国、对人类未来负责。而我们国家的兴旺发达,社会的进步,正是需要千千万万以国家、社会发展为己任的开创者、建设者。
由于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的教育没能遵循学生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脱离实际,追求“高、大、全”的教育目标,而对学生道德价值观的教育、良好行为习惯、道德责任心的培养与研究缺乏足够的重视,在这方面我们缺乏切实可行的系统的教育内容和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使学校在养成教育方面显得苍白无力。,现在的青少年中,独生子女占相当大的比例。因此,在这种“四二一式”的家庭教育中,父母过分保护,娇宠溺爱,事事代劳的现象十分普遍,孩子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以“我”为中心,习惯于把责任都推给父母,推给他人,久而久之,势必淡化他对自己、对学习、对家庭对社会所应负的责任。,我们认为,对小学生深入进行责任心及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小学德育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本课题立足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入手,研究和探讨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与责任心培养的关系,主要达到以下三个目的:
1.从小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及其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2.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讨小学阶段学生责任意识的形成、范围及培养途径。
3.通过研究,提出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案和不良习惯的矫正方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研究原则
1.主体性原则
人的责任心是由对责任的认识、对责任的体验、负责任的行为等因素构成,它是主体意识的表现,主体意识越强,责任心也会随之越强。在培养学生责任心
及其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学生才会在主动参与教育活动中提高认识,把这项教育变为自身的需要,积极承担任务,主动实践,敢于负责,从而增强责任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渗透性原则
学校教育应当立足于人的完整生命的塑造和健康的人格培养,而习惯的养成教育与责任心的培养就构成了主宰、支撑整个生命的成长、获取幸福人生的决定因素。习惯的养成教育、责任心的培养与健康人格的教育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现象,它无时无处不在,浸入到家庭、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表现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真正的有效的德育,应当在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中通过渗透的方式来完成。
3.实践性原则
人的责任心是在完成一定任务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起来的,它会随着实践活动的变化而变化,扩展而扩展;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是通过生活、学习、社会实践中一次次行为训练、一次次强化而逐渐养成、稳定下来的。光凭说教,不让学生承担任何工作、不从事任何活动,是不能养成任何责任心的。因此,我们在教育中,一方面要从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抓起,对小事的责任心是对大事责任心的基础,抓紧小事不放松,日积月累,养成做事负责任的习惯。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开展各项活动,给学生创造承担责任、体验责任的机会,使之在实践中不断增强责任意识,从而达到教育的效果。
三、研究的内容与方法研究内容⑴ 自我责任心:自主、认真学习,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自己的事自己做,对自己的生活负责。珍爱生命,对自己的生命负责⑵ 他人责任心:心中有他人,对他人负责。⑶ 社会责任心:承担家庭责任,对家庭负责。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对集体负责。讲公德、守规则,对社会负责。⑷ 自然责任心: 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对自然负责。研究方法
(1)讨论理解法
:选择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关诚信、责任心等内涵的古诗文,在学生中开展诵读古诗文活动,利用古诗文好读、易记,诗文典故容易理解的特点,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提出不同要求。背诵古诗文,悟出做人的道理,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
C 情境体验:在思品课、班队活动以及其他课外活动中,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培育学生对父母、老师、伙伴、他人,对集体、祖国、社会、自然的爱心,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使学生的道德认知在道德情感的激励下不断提升,进而变为行动的动力。
D 行为训练:根据低、中、高年级学生不同年龄及心理特点,在学校教育、教学 各个环节中按照本课题研究内容的指标体系,分层次、有梯度地对学生进
行行为训练。每学期的行为规范训练有重点、有要求、有落实、有检查、有总结。
2.个案研究法:主要用于学生不良习惯矫正的研究、家庭教育对责任心及其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的研究。
3.问卷调查法和观察法:问卷调查法用于了解教师、家长对学生责任心培养的看法以及学生责任心水平的前测。教师运用观察法,了解学生有关责任心的行为习惯的表现。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习惯,方案
小学语文教学中, 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其中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但在教学过程中尽管老师在阅读上花了很多工夫, 但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是没有得到很大的提高。我认为要想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必须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开始, 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提高阅读效果。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而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从多方面努力。
一、阅读习惯概念
阅读习惯是指在没有他人的强制下自觉地去进行阅读的一直行为。它体现为热爱阅读、坚持阅读、广泛阅读、有正确的读书姿势、做读书笔记、有良好的读书方法、边读书边思考, 比我们传统的认识要宽泛得多。因此需要我们更加努力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方案
(一) 培养学生专心读书的习惯
在阅读过程中, 要求学生做到专心致志、一心一意地读书, 而不是看着课本却在想其他无关的事情, 以至于看过书后毫无收获, 浪费时间, 再好的书也只能被浪费, 对阅读的兴趣慢慢减少, 阅读能力也逐渐下降。要让学生对自己的阅读有目标和计划, 有了计划和目标, 学生才能更加专心地读书, 有阅读的目标并从中吸取营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提高对阅读的兴趣, 并且有持续阅读的动力, 阅读效果也会更好。专心读书是良好阅读习惯的前提。
(二) 让学生养成多读书的习惯
“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这也告诉我们对于书和文章我们必须要多读。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从书中汲取到营养, 才能将书中精髓内化为自己的, 这样一本好书对我们才会终身受益。只有广泛的读书才能不断拓宽我们的视野, 增长见识, 增加我们在各个领域的知识, 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读书, 不仅我们的文学素养会提高, 我们对事物的看法、表达能力、为人处事能力也会得到很多的发展, 也对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完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 让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在读书时产生疑问的习惯, 边读书边思考, 对所阅读的内容形成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对读书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进行自主解决。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所读内容的印象, 而且学生在产生和解决疑难问题的过程中也学会了自主学习, 对所读内容也有了更高的升华, 学到了书本以外的知识, 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同时学生思考能力也不断提高, 在解决疑问的过程中对阅读的兴趣也有了提升。例如在讲某篇课文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先读课文, 使学生对课文中的字词产生疑问, 并且让学生自己用查阅工具或其他方法解决自己的疑问, 从而使学生深入文本, 提高阅读质量和阅读能力, 激发学生阅读和学习兴趣, 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 丰富自己的思维, 提高阅读效果和阅读能力。
(四) 培养学生进行复习的习惯
温故而知新。我们每个人都有一条遗忘曲线, 学过的知识如果不能进行及时复习就会遗忘。因此, 为了让学生的知识能够长久地保留下来, 提高学习效果, 让学生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是非常必要的。通过经常性的复习, 不仅可以有效防止学生遗忘, 并且在每次复习的过程中读懂以前所读不懂的, 发现被自己遗漏的重要信息, 对之前读过的内容形成自己新的看法, 使自己的思维上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这是提高阅读效果和阅读能力不可或缺的环节。老师和学生都应重视注重阅读之后的复习, 这对于形成良好阅读习惯是非常必要的, 也是知识不断内化和深化的过程。
(五) 让学生养成勤于动手的习惯
如果阅读时学生仅仅局限于读, 就容易走神或一目十行, 从而降低阅读效果。因此学生在阅读时不能只是读, 而是要勤于动手, 画出所读内容重点, 动手收集相关资料, 做好读书笔记。通过这样, 学生才能更加专心读书, 明确自己阅读的重点, 不断拓宽自己知识面, 将阅读过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 并写出自己的所感所悟, 将自己的阅读上升到情感层面, 在阅读中不断深化自己的思想, 就像一位著名学者那样将厚厚的书读薄、读精, 在书中获得更大的收获。
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必须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这样学生才会有更多动力去读书、去思考。
三、小结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阅读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这样, 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有显著的提高。习惯是良好教育的基础, 在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也认为习惯培养对阅读教育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应注重抓学生的阅读习惯, 特别是对小学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老师对学生进行阅读教育, 不仅是使学生学会某一篇文章, 而是要让学生学会阅读, 在没有老师的帮助下学生也可以进行自主阅读, 通晓文章的意思, 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小学生处于习惯培养的黄金期, 因此应抓住时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这需要老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李志格.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J].小学教学参考, 2008 (10) .
[2]周瑛.教育心理学[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 1994.
关键词:小学教学;答题习惯;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286-01
通过考试发现,每次考试都会有学生出现不应该出现的错误和失分,造成学生得不到高分,体现不了学生应有的水平和能力,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发挥应有水平、考出理想成绩,我认为教师在每次考试的试卷分析和讲评时都应该把纠正学生不良的答题习惯作为一个必要课题来做。我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积累,笔者逐渐对“高效课堂”有了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数学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日常的教学实践就是最宝贵研究基地,课堂是高效教学的重心,课堂外的高效也值得研究,尤其是对数学教学。那么,如何充分利用考试来培养学生良好的答题习惯呢?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此的感受。
一、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答题的前提是审题,若是不很好地进行审题,就会在答题中出现失误。因此,我们要想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首先要认真进行审题。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审题能力首先应关注学生的审题情感。
1、让学生认识审题的重要性。通过设计专项审题训练、对比实验,潜移默化有机渗透让学生自觉体验到题目中每句话都隐藏着重要的数学信息,体验到审题的重要性,并经常教育学生养成审题的好意识,认真审题。
2、专注是认真审题的关键。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教育学生专注听题,要集中注意力专心听,坚持做到眼到、耳到、心到(口到);练习课时还可设计“限时作业”专项训练培养学生的专注力。
3、师生共同建立审题常规,树“审题之星”是强化学生认真严谨审题的催化剂。在审题常规中正面导向要求学生做到读题认真仔细、逐一检查纠错等途径切实有效强化学生的审题意识,同时善于洞察和捕捉学生审题闪光点进行鼓励,激起学生的竞争意识,可全班树立“审题之星”横向评比优秀的画“☆☆”,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还可个人纵向比审题有进步也画“☆”。
4、合适的惩罚与激励并行。当学生出现马马乎乎、还未看清题就草草完成了事导致错误的,或重重扣分或罚抄该题2遍或画一个“”,以加深学生审题错误的体验反思,强化其一丝不苟的态度,增强审题意识,养成认真读题、谨慎作业的习惯。
二、答题养成的具体措施
1、语文学科答题的养成
(1)提清要求,教学生学会读题。在课堂教学时,教给学生读题的方法:每题至少读三遍,读第一遍找出数据并标注出来,勾画出问题,点出关键词句;第二遍思考条件与问题的关系,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第三遍确定解题方法。 比如五年一班的耿鑫宇同学在完成一些深难度题时,总有一些畏难情绪,在没有读懂题的时候就喊不会做。老师是不会直接教他怎么做的,只叫他把解决问题的关键词句找出来,思考之后看能不能独立完成,结果每次他都自己完成了,而且思路很清晰。经过多次鼓励和尝试,加之正确的引导,现在他解题能力提高了很多。
(2)教会学生书写作业。为了改善学生的书写方面的不良习惯,我校提出了优秀作业六要素,并强调其中四个:一要写序号,二要带单位,答完整,三要写工整,四要有准确度。我校教育学生,连写答语这样的小事都做不好,怎么能成就大事呢?学生马上说:“就像不扫一室何以扫天下!”道理是懂得的,但做起来是不容易的,尤其是我们村小的学生,以前的书写习惯不好,就连执笔、坐姿这些早该养成的好习惯都是从头开始训练的。与此同时,还利用榜样的激励作用,来提高学生对自身的要求。经常展示书写美观、正确率高的作业,既提高了这些同学的自信,又给其他同学以榜样,激励他们不断进步,争取做到书写工整且美观,有较高的正确率。还可以每月开展“读题比赛”、“写字比赛”等活动。
(3)教会学生会主动纠错。我校让每个同学准备一个错题本,把平时做错了的题先照样子抄下来,再订正在错题的右边,以便对照,过一段时间再把错题拿出来,复习一遍。这样一学期下来,有些同学写了两个错题本,有的先写的多,慢慢地错误就越来越少了。
2、数学学科答题的养成
(1)独立思考习惯的培养。数学是思考性极强的一门学科。在数学教学中,独立思考表现为:无论上课或做作业时遇到问题,学生能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而不依赖于别人求出的答案。具体做法是:
(2)多问为什么。要求学生做题时多问一下“为什么”。想想自己的答案为什么不对?答案是从什么方面考虑的?最后总结出答题规律。
(3)激励学生大胆思考,主动参与,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有知识方面的信息传递,更应有情感方面的信息交流。既让学生学到规定的数学知识,又要让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学习知识,适时的鼓励学生的想法。
(4)加强口算训练。口算是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笔算、估算的基础。口算不借助任何工具,只凭思维和语言进行计算,具有快速、灵活的特点,对发展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都有很大的作用。教师不仅检查答案的对错,而且还要审查做题的思路、推导过程。这样,能使学生由单纯做作业的被动状态变为积极参与作业批改的主动状态,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使口算训练本成了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学生互动的平台。
一、课题的提出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经,是最基本的学习方式。良好阅读习惯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阅读习惯的培养会使孩子终身受益。新课标明确提出学校要确立大教育观,从小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培养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生理学家发现,人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信息是通过视觉获取的,也就是说,是通过阅读获取的。这就意味着,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与学习琴棋书画完全不一样,后者是一种工具性的技能。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使人注意捕捉周围的信息并处理信息。阅读可以大大地丰富人的精神生活,就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阅读是智力发展的指路明灯”。只有经过广泛的阅读和大量的积累,才能真正学好语文。阅读教育也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因为广泛的阅读不仅可以丰富人的知识,开拓人的视野,而且可以开启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培养人的审美品质。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需要,是小学生形成阅读能力的需要,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一个人基本素养的需要!因此,如果我们在孩子早期就注意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将使他们受益终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句。如今不少学生不愿意阅读,缺乏阅读的主动性、自觉性,造成知识面窄,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自觉阅读,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将会使其终生受益。因此我校确立了“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实验研究”课题实验方案。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并对小学各年段学生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从
兴趣上要求小学生喜欢阅读,能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从习惯上要求小学生读好书,好读书,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能力上要求小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开展对本课题研究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是“终身学习”型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三是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四是学校人文化教育的需要。我们的课题研究就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育需要,根据学校的现有资源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年龄特点,从实际出发,重视学生良好阅读兴趣习惯的培养,提高他们捕捉信息、获取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这一研究,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既是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又是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通过实验,弄清学生阅读障碍的形成原因,找出对策,从而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锻炼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陶冶学生性情,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课题研究理论依据
一是《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二是阅读教学的认知理论。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课题研究的目标:
根据本校学生实际,分析学生阅读开展情况,指出普遍存在问题。同时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小学生阅读兴趣培养方法,总结出可行的教学策略及可操作的方案,并付诸于实践。通过培养学生自觉阅读的兴趣和阅读方法的指导及训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良好课外阅读习惯的途径、方法,为今后广泛深入的研究提供某些基本思路或策略,为教学和学生的自身发展提供服务。
(1)分年段开展研究:
一~三年级:“快乐阅读”,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如何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课外能主动阅读。四~六年级:“广泛阅读”,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广泛地收集各类信息,从而迅速扩大知识面,巩固深化阅读习惯。
(2)家校同步开展研究:
师生共读,教学相长。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在学生身上得到启发,加强阅读,修养提高。
亲子互读,创学习型家庭。家长引导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全程参与研究,引导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以身作则,向孩子学习,使家长与孩子、与课题、与学校一起进步成长。
(3)快乐阅读,创新提高。学生乐读,主动与别人交流,不断积累,获得提升。
2、途经方法:
运用行动研究法,建立全员参与全方位育人网络,理论指导和实践训练相结合,引导教育与潜移默化相结合,再学习中运用习惯和巩固矫正相结合。A、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B、发挥学生自主参与作用。C、发挥校园、班级氛围的熏陶作用。D、发挥团体辅导训练作用。E、发挥各种教育活动的渗透作用。F、发挥现代媒体网络通讯远程教育作用。G、发挥家庭教育合力育人作用。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1、通过课题研究,分析了解当前小学生的阅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总结已有的经验,帮助学生形成阅读动机,教会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2、研究如何指导学生正确和选择课外读物,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阅读兴趣。探索针对不同的语言材料进行有效语言积累指导的方法,从而让学生在有限的阅读中吸取更多的养份,提升语言积累,提高阅读能力。
3、创造条件,解决书源,为学生阅读提供可能,在班级内设立图书角,为学生创设读书的良好氛围。对课外阅读经常检查、督促、交流、评价,创建和使用阅读成长记录袋。
4、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指导活动,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和品质。
5、在“教学相长”中提升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厚实文学、文化底蕴,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师文化品味;在研究实践中掌握开展课外阅读的方法,探索课外阅读指导课的类型,提高有效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能力。
六、课题研究方法及对象: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组织课题组成员通过自学、辅导、培训等形式学习相关理
论,利用网络、文献资料广泛收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对学生的阅读习惯现状进行前测与后测,前测将作为确立研究内容和培养目标的依据,并作为基础数据进行保存;后测作为分析研究结果的重要依据,与前测结果对比,分析研究的实效。
3、实验研究法: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确定研究方向,明确实验目标,分阶段有侧重点地开展实验研究工作。
4、课例研究法:开展课例研究(集体备课制定教学设计,开展听课、说课、评课活动等)、开展案例研究(通过教育叙事的方式,进行总结反思,提出新的构想等)。
5、经验总结法:在开展课例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定期交流、总结,撰写科研论文,总结经验,要善于总结和筛选以往的经验,并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总结新经验,以保证课题研究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
6、行动研究法:采用边学习、边研究、边改进、边总结、边提炼的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培养起一支高素质的学生课外阅读指导队伍。
此外还有对比法、个案研究法、行为观察、师生访谈、家长反馈等方法。
(二)研究对象:全校学生。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自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具体的实验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2015年10月)
1、明确本校课题研究的整体方向,学习相关文献资料,选好子课题,制定实施方案。
2、建立课题组。
3、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新课改理论,学习学生阅读习惯、阅读能力培养的相关理论,搜集与本课题有关的信息和资料,拓宽思路,吸取自学习惯指导策略,提高研究水准。
(二)实施阶段(2015年10月——2016年1月)
1、举行开题,学习并修改方案,明确研究任务。调动师生、家长参与研究实践的积极性。
2、收集信息,归纳整理。
①发放学生问卷调查,从学生那里了解他们目前的阅读习惯。②召开教师阅读教学现状论证会,摸清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③将各种信息归纳总结,分析找到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方法。
3、针对教材以及课堂教学情况,发现阅读教学中存在问题,围绕课题完善课堂教学模式设计,探索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指导、培养的途径,形成教学典型案例。
4、阶段性成果展示(各参研人员汇报),根据上阶段的研究情况及经验,推广应用上阶段研究成果,完善已探索的教学模式,探索学生阅读习惯与阅读能力培养的操作策略,形成课堂教学、课外指导及探究典型事例。
5、深入实验班级调研,开展主题教研活动和教学观摩,推进课题的研究与交流。收集有关资料,组织撰写相关的论文和阶段性总结报告。
(三)总结阶段(2016年1月——2016年10月)
1、完善并形成相对稳定的培养小学生阅读习惯的教学模式;在全校进行推广,不断地深入阅读教学的改革。
2、课题组对材料进行总结,整理分析,撰写研究报告,做好结题工作。
3、课题成果展示。
八、课题研究成员
组
长:刘宏涛(小教处主任,小学一级教师)副组长:王雅莉(小学二级教师)成员:王小歌 协研人员:其他语文教师
九、预期研究成果
1、研究报告(课题实施方案、中期汇报、课题总结)。
2、小学生阅读习惯现状调查问卷调查、个案分析等。
3、相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论文、教学案例、活动设计、研究课等。
4、学生阅读成果。(包括读书笔记、优秀习作、小报等)
5、优秀实验教师的课堂教学等声像记录、多媒体课件等。
6、《小学生自主阅读习惯的培养》(成果汇集)。
十、完成本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一)、课题组成员的负责人和主研教师有较高的科研能力。
1、课题负责人研究生毕业,代表县教科研专家参与过多次县级课题结题,课题组核心成员都是从事一线教学的骨干力量,都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教学经验丰富,教科研能力强,朝气蓬勃并积极投身于各种教改实践,科研氛围浓厚。
2、课题研究经验丰富。近两年来,我校顺利完成了一个市级课题,积累了大量的研究经验,同时培养了一支教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3、校长为课题负责人,以中心小学为研究主体单位,教师的参与意识强,积极性高,研究经费也有保障。
(二)、课题的保障条件。
1、基础条件
(1)、新课标明确提出:“培养小学生自主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五年制不少于100万字,六年制少于150万字”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2)、近年来,我校先后完成了县级市级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研究成果在有关会议介绍和相关杂志上登载。这些,为我校进一步开展研究奠定了基础。
2、外部条件
(1)、我校课题的确立,得到领导和专家的指导和帮助,这为课题研究的顺利进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操作的有利支持。
(2)、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生家长迫切希望学校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依次,学校的驾御科研得到了他们的认同和大力支持。
3、内部条件
(1)、课题组成员众多,热情高涨。有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有富有创新精神的中年教师,有充满活力和新观念的青年教师,大家为课题的开展都热情高涨。
(2)、学校班子团结、上下协调、环境和谐。
(3)、学校硬件设备齐全,教育资源充足,能满足课题研究的需求。并能根据研究需要,自筹资金,保证课题研究的正常开展。
十一、课题研究经费:
工作重点:狠抓学生行为养成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
(1)继续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以“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系列教育活动为主题,强化校园、社会、家庭文明礼仪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塑造健全人格。
(2)利用校园电视台、校园网、校刊、板报、橱窗、少先队值周岗等宣传教育阵地,结合学生年级特点进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分层学习,借此指导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营造浓郁的教育文化氛围。
(3)全面科学地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就学生近期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育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综合评价手册的作用。各班建立并完善小芝麻成长袋工作,注意形成班级特色,突出学生成长足迹。继续点评学生的一日行为习惯和班级常规情况,对表现优秀的个人和班集体予以通报表彰,并将成绩记入德育量化评比先进集体的评选中。
总体目标:《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年级目标:一年级知常规,学做事,爱同学,敬师长
二年级爱集体,守规则,爱家乡,护环境
三年级爱科学,学榜样,爱劳动,乐助人
四年级爱祖国,懂责任,讲团结,懂礼仪
五年级知国情,信科学,讲公德,守法规
六年级展风采,懂健康,学自立,重合作
行为规范月重点教育:
九月:校园生活日常规范教育(进校、离校、课堂)
十月:校园生活日常规范教育(课间、午休)
十一月:校园公共常规教育(环境卫生、就餐、)
十二月:校园公共常规教育(个人卫生、卫生间)
一月:总结表彰(校园礼仪之星)
三月:校园集体活动常规教育(集会、升旗、做操听广播)
四月:校园集体活动常规教育(外出活动、竞赛观众)
五月:校园交往常规教育(同学交往、客人交往)
六月:校园交往常规教育(教师交往)
七月:总结表彰(校园礼仪之星)
进校:
每天按规定时间到校,不早来,不迟到。(以校铃为准,迟到记录姓名,累计三次迟到记旷课一节)
戴小黄帽、红领巾,自动排成一队靠学校一侧进入校园。
路队整齐,不说笑打闹,注意交通安全,不骑车。有特殊情况要离队解决,不得妨碍队伍秩序。
家长接送应在校门口50米外或班主任约定处。
见到老师、同学或学校客人应有礼貌,主动鞠躬、问好。(停步、立正、问好)
衣着整齐,符合学校要求。带齐学习用具,贵重物品或与课业无关的东西禁止带入校内(丢失自负)。
到校后立即进入教室,不打闹,不说笑,主动参加早自习。
因病不能到校时,应及时请假。班主任要及时填写晨检记录,上交卫生室。
2015.3加强写字教学培养学生良好写字
习惯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写字不仅仅可以巩固识字,也不仅仅是一项技能训练,它是一个接受文化熏陶、形成良好习惯、培养高尚品质的过程,是一个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学习做人的过程。“让学生写好字,其意义远远超出写字本身。”为深入贯彻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教育“以人为本”的发展思路,落实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正确的写字姿势,并有一定的写字速度,具备正确书写汉字的能力”,特制定本方案。
二、目标要求
通过对学生有计划、分步骤的系统训练和培养,使形成正确的写字观、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1、锻炼学生写字能力。使学生自觉纠正不良写字习惯,逐步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养成在写字前观察、思考和写规范字的习惯,克服在作业中依赖橡皮的毛病,把“写出一手好字”当成自己的一项技能,养成“提笔即练字”的习惯。逐渐提高写字速度,努力使学生的写字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
2、陶冶学生情操。学生从小掌握汉字的写字技法提高写字技能,从写字中发现美,进而去创造美,在创造美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在快乐中修身养性,陶冶情操。
三、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对学生“写”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包括写字姿势、质量、速度),确立阶段目标。
第二阶段:针对“现状”开展活动,向学生提出正确的导向,引导学生确定自己的阶段奋斗目标,各学科渗透良好写字习惯养成教育活动。第三阶段:多形式评价,集体提升。采用方法有:自评、互评、年级评。
四、具体措施
(一)师生共同努力,整体提高写字能力。
1、给其它学科教师及各年级学生作有关写好字的意义和硬笔书法基础知识讲座;全体教师刻苦练字,写出一手正确、规范、工整、美观并有一定速度的楷体粉笔字、钢笔字,并在全校学生中掀起“热爱中华文化,写好母语汉字”的热潮。
2、教师的示范板书、作业批改及评语书写等均要求字迹工整、清楚、端正,一丝不苟,做学生的表率,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作业完成质量”和“作业书写情况”分项批改,等级量化,还可以根据学生作业的不同情况进行激励性的点评,写上简洁易懂、因人而异的批语,如“有进步!”“请注意留天地!”、“这个字要减肥!”等等;各学科书面测试卷应有书写卷面的占分或奖励分值,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学生把字写美观。
3、每天写字课要求做到“四个到位”:即时间落实到位;教师到位;指导到位;评改到位。
4、教师对班上学生建立个体写字合格档案,每周进行一次书写评价,对不合格的学生在平时写字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加强训练,从而提高作业书写质量。
5、强化学生“提笔就是练字时”意识,养成良好书写习惯,各科教师应通力协作,共同要求学生写好字,做到作业整洁。不要再误认为练字是语文老师的事。
6、学生要用好《生字书写本》,写每个字时做到观察、描红、仿影、临写,使字的笔顺、宽窄、结构了然于心。
7、学生可根据自己对书法家的喜好,选择一种楷书字帖进行临摹,教师必须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共性的问题课内解决,个性的问题个别指导。
8、学生做作业时和练字时要一样认真书写,做到练用结合,以用促练。
9、学生之间建立“生生互帮”机制,利用写字进步快的与基础差的同学结成“一帮一、一对红”,以优带劣,以优促劣,以求共同提高。
10、各年级根据年段实际制定年级写字训练方案和评价标准、激励机制,步调一致地推进年段整体写字教学及其质量的提高。
(二)、发挥表率作用,注重兴趣的培养。
1、适当给学生讲一些中国历史上著名书法家苦练书法故事,从王羲之到怀素,从舒同到启功,从庞中华到黄若舟,激励学生写好字。
2、开展多种活动,优化写字氛围,促进学生水平提高。每学期举行写字比赛,评先“星级”写字能手,各班请“能手”介绍经验,给予奖励,形成你追我赶,后浪推前浪的局势;定期举行优秀作业展览;举办一到两次学生书画展;开展写字讲座,参观书画展等。
3、组织家长观看学生作业和学生现场写字比赛,取得家长对学校写字教学的支持。
五、管理与检测
1、学校对各班学生写字质量实行“四个一”的动态管理,即“每天一张写字作业批改;每月1次写字作业达标评价;每学期一次写字比赛,每学期一次写字检测”。通过“四个一”的动态管理,掌握每一个班级学生的写字情况,并把写字评比结果列为班级管理考评项目。
一、小学生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目前语文教学实践中被普遍认同和广泛运用的讲授范式,是基于科学管理的方法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刺激———反应”原理的训练、控制方法论,是在以掌握普遍真理为目的的教学观指导下建构的,强调一种整体能力可以被分解为多个更小的技能。把这些分项的技能拆开来,逐个教给学生,就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按照这种观点的假设,每个项目的技能是可教可学的,所以这些分项技能的总和等于语文能力。语文学习就是一套分层级、分顺序的分项技能的学习。
约翰逊兄弟认为,讲授法的优势在于适合不同的听众和便于时间安排,并且使教师一直成为课堂上所有交流和注意的中心。他们指出,讲授法在显现其适宜性的同时,也同样暴露出它的问题:
1.讲授进行中,教师所讲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会明显下降。
在讲授时学生的注意状态遵循着如下发展模式: 前5分钟是进入到学习状态,接下来的5分钟是迅速同化材料。同化速度急剧下降期间,学生对于剩下大部分内容的吸取速度很慢,困惑和厌倦情绪也伴随出现。到了后期,只能吸引一点点的注意。
2.除了具有良好教育背景、自身聪颖、具有听觉学习取向的学生,其他能够从听讲中受益的学生很少。
3.低水平的事实信息的获取得以提高,但未能明显促进思考和改变态度的提升。
4.讲授法只是一种单向的沟通方式,假定所有的学生都需要同样的信息,用口头方式、统一步调将这些信息进行陈述,学生的问题意识被压抑,是一种非人性化的教学。
5.讲授法容易降低学生对课程和学科领域的喜爱程度,消极的情绪会阻碍学习和对信息的认知加工过程。
教学方法应遵循常式与变式的综合运用,教学方法的变式是教学方法常式的生命力所在。虽然在课程改革过程中讲授法被否定,但仍占课堂教学的统治地位,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方法。
二、改变教学模式、培养阅读能力的策略
1.强化朗读
朗读能增强学生的语言感受力,体味文章思想感情、促进朗读水平、口头表达能力提高,教学中让学生首先知道朗读的规律,才能理解文章思想内容,感受文章情感;然后加强朗读技能的训练,明确感情基调,做标记等。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要求学生朗读时“四到”,即眼、心、口、耳到。根据具体文章内容和教学目标,运用多种朗读方式,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阅读,逐步提高学生朗读水平。
2.强化默读
默读是一种的内部言语活动,默读能力是阅读能力,默读能力的好坏影响阅读能力的强弱。具有良好默读能力的学生,有很好的理解能力、评价能力、识记能力和阅读速度。默读推动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进行默读训练,学生应做到边阅读边查阅边思考。写读书心得,利于学生理解记忆文章内容及其蕴含的思想感情。
3.注重精读指导
精读有助于学生体验文章的情、理、趣,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判断和评价,促进学生的思考能力、创造性阅读能力、思维水平的提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先把精读的方法教给学生,教学生怎么样从整体感知文章内容,领悟文章主旨,以至能够全面概括。对学生加强精读指导,让学生知道他们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目标,从而调动阅读的主动性。
4.培养略读、浏览能力
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阅读时要集中注意力,顺读、默读、程序性地阅读。自觉主动筛选信息,能够有效促进理解文章内容、记忆阅读材料、筛选运用有用信息能力的提高。
5.关注课外阅读,提升阅读品质
关键词: 小学生 数学学习习惯 培养策略
小学阶段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最佳时期,只要贯穿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坚持严格要求,示范诱导,反复训练,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就能养成,良好的数学品质就会得到发展。
一、利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深化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
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直观、生动的形象兴趣较大。针对这一特点,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各种具体的形象或创设生动逼真的情境,让学生在直观的感受中加深理解,感知具体的解题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各种实物形象、生活实际,创设各种具体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例如,在认识人民币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先是用真实的人民币展示给学生,然后带领学生做游戏——模拟超市的游戏,让学生分别扮演售货员和购买者开展活动。在买卖的游戏中,学生既认识了人民币,又掌握了加减法的运算,抽象的知识一下子变得生动起来,这样的小游戏让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参与并认真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重要渠道。
二、培养学生专心倾听的好习惯
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专心倾听老师讲课是学好数学的根本。一般来讲,学生会不会学习,学得好与不好,主要取决于这个学生能不能做到专心听讲。课堂上专心倾听20分钟的收获是学生课后努力几个小时也得不到的。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会倾听。在课堂上,要尽量使用生动有趣的语言,适当引入一些情境故事和数学小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针对小学生自制力差、精神不够集中的特点,教师可以采用一些小手段,把学生的注意力重新拉回课堂。在学生发言或者小组讨论时,教师可以让个别同学做小老师,对他们的发言作出判断,给出建议。如此,可以让学生听得更认真,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培养学生认真独立完成作业和自觉检查的习惯
在学生的作业中最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良好的作业习惯应该包括态度认真、及时检查验算、书写工整、独立完成、富有创见等。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低不仅体现在对问题的分析与解答上,还体现在对解答过程的反思和检验上。在平时的作业中,对一些字迹潦草的学生先进行提醒,再进行适当引导,不要过于相信学生的检验能力,每个问题的检验方法往往有很多种。解方程、脱式计算、填空等的检验都要经常带领学生进行回顾,针对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检验。要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检验应用题的方法,逐步养成“自觉检验的好习惯”。让学生掌握的检验方法是使学生养成自觉检验习惯的首要条件,所以结合教学内容,教给学生检验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把检验作为学生解答问题的必要步骤长期坚持下去,这样学生能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步养成自觉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而且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深刻性和自我评价能力,通过对解题过程的反思,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缜密的思维品质。
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习惯
数学是一门具有很强操作性的学科,每个数学知识与定理都不是主观臆断的,而是在无数次的实践操作中产生与形成的。在操作中学习数学是数学学科的本质特征。数学新课改明确提出“在做中学数学”的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操作中学知识、长技能,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真正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
五、规范书写的习惯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但应要求学生认真计算,而且应要求他们学会规范书写。对书写规范整洁的学生要大加表扬,对书写不太好的学生要告诉他哪里存在问题,应该怎样改正,甚至通过手把手地教他们,而不是简单批评就行了。只要学生的书写有一点进步,就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教师严格要求,学生在书写时就会特别注意将自己的字写得工整、漂亮。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非常神圣的存在,学生会不自觉地模仿教师的一些行为。因此,教师在严格要求学生书写规范的同时,也要时刻提醒自己谨记书写规范工整。教师的言行对学生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教师的书写习惯也会深深影响着学生,教师在要求学生养成良的书写习惯的同时,自己在教学中先要保证书写严谨规范。笔者在教学中一直以身作则,无论是板书还是批改作业,都注意书写的工整美观。偶尔在黑板上的板书写的不够规范的时候,笔者都会毫不犹豫地擦去重写,力求为学生做最好的榜样。
六、整理纠错的习惯
不少学生总是在抱怨自己的数学成绩不理想,那么你肯定少做了一件事,就是把你做错的题整理到一个本子上,每隔一段时间重做一遍。学生做错题,往往是学生对这一部分的知识点掌握得不够熟练。很多时候,这次错了,下次遇到同一道题或者类似题目还是会做错。那是因为很多同学都没有认识到纠错的重要性。所以,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把平时练习中的错题,考试试卷中的错题都整理出来,这就是最好的学习资料。“温故而知新”,学生课后把自己做错的,老师改过的错题重点看看,分析一下错误的原因,避免下一次在同一个地方再次犯错。养成纠错的习惯,有利于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比做一些新题要有用得多。
总之,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在不断启发、引导中,学生才能掌握数学学习方法,养成数学思维习惯。
参考文献:
[1]王天磊.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J].学周刊,2016(21).
[2]黄玲.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及对策[J].基础教育研究,2016(08).
一、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习惯,是日积月累的细节,是一个人由于多次练习或重复,使某一行为方式成为不需经过努力就自然出现的行为。“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习惯,对一个人今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能够提高学习效率,更重要的是奠定了自我学习和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学生能否成才的关键因素。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能保证今后学习的顺利进行,而且还是孩子今后优质工作、生活的根本保证。良好的学习习惯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主要靠后天培养而得以形成,包括学习情感、意志、心理稳定、做事时精神的专注程度,办事的恒心、耐心、责任心等。儿童少年时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为学习成功打下了基础,也为将来干好事业创造了条件。
二、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具体包括以下方面内容:
1、预习:课前主动预习,积极开展自学活动,学会质疑,学会用工具书解决能够解决的问题。
2、听课:认真听讲,不做小动作,不说废话,不东张西望;善于思考,积极发言,大胆质疑,不懂就问;认真做好笔记。
3、小组讨论: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善于倾听,虚心好学;善于交流心得,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
4、读写: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做到一尺、一寸、一拳;口脑手协调一致,集中注意力;注意用眼卫生。
5、作业:保持簿本整洁,格式规范,爱惜学习用品;先做作业再整理书包最后玩;认真独立按时完成作业,仔细检查。
6、订正:发现错误及时订正,错误不再一犯再犯。
7、复习:学会归纳整理所学的知识,看看笔记,默默词语,读读课文,背背优美的句子。
8、课外阅读:每天读书读报半小时;爱护图书;边阅读边思考,学会做读书笔记;广泛查询、收集相关资料,积累课外知识。
三、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措施
1、意识培养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要培养学生的习惯意识。教师可充分利用课内外一切有利时机,让学生明白,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形成,有利于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在头脑中形成“原来做什么事都得有个规矩”的意识,即形成“习惯意识”,使之成为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内部动力,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好基础,提供前提。
2、兴趣激发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少,对五彩缤纷的世界有很强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应力求激发学生对所学学科的学习兴趣,例如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具、丰富多彩的活动、循循善诱的启发、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主动学习。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增强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效果。
3、学法指导
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形成能力、思想品质、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的过程。但是,很大一部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并没有养成,这就要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比如:要培养学生上课记笔记的习惯,就要教给学生怎样抓重点、记难点等记笔记 的方法;要培养学生阅读的好习惯,可把比较科学的读书步骤编成口诀,让学生熟记下来,切实照着做。“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为习惯”。学生一旦熟练掌握了好方法,就会将这些方法灵活运用,良好的学习习惯便会逐渐养成。
4、强化训练
习惯是由多次重复逐渐形成的。中小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大,期望一两次就培养起好习惯既不现实、也不科学。在开始阶段,可用一定时间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按要求进行督查、指导。经过课内若干时间的反复练习,学生初步养成一些良好学习习惯后,可有课内发展到课外,并在学科间迁移。如培养一边阅读一边圈点的习惯,教师可让学生明确圈点的具体要求,并且有意识的进行分布训练,因为一次要求、一次训练,是不能形成习惯的。在学科教学中,要有意识的训练,使之变成学生的自觉行动。
5、权威激励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态度容易受到权威效应影响。在对学生学习习惯施加影响时,可以告诉老一辈革命家、科学家、作家的学习态度和成长经历,让学生时时向“权威”学习,从中汲取力量,在自我教育中发展良好习惯。例如:毛泽东“多思”的习惯与潜心研究、开拓创新的独特性格; 鲁迅 先生“随便翻翻”的读书习惯与看书着迷的个性品质; 华罗庚 教授的“刻苦自学”的习惯与“勤奋出天才”的伟大气质„„用这些伟人、名家的故事激发学生,学生自然明白,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使人终身受益。
6、以身示范
小学生习惯未定,行为准则、习惯养成不仅需要教师的言传,更需要 教师的身教。孔子说:“其身正,毋令则行”。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师不能只在口头上提出一些要求,还要在行动上成为学生的楷模,给学生以很好的示范。例如教师写教案整洁详细,上课时板书整洁美观一丝不苟,藏书都留下圈点划记的痕迹,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无声的示范是最好的说服”,学生看在眼里,自然效仿在行动上。
7、师生平等
“不要把孩子当孩子,而你自己要成为不是孩子的孩子。”教师用学生的心灵,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学生会 乐意与 老师合作,尊重老师的劳动。学生一旦与老师有了感情基础,上课就能认真听课;课间就愿意与老师一起玩一起游戏,有事和老师讲,有心里话向老师说。在取得孩子的信任后,教师可利用这些机会把学生的不良习惯善意的提一提,这样学生既乐意接受也不厌烦。
8、自我督促
教育心理学表明,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克服缺点,改正错误,强化行为,印象既深,效果又好。例如,高年级阅读习惯的自我督促就可以一边读一边想,注意圈、点、批、注,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做好读书笔记,然后在阅读文章时对自己的阅读习惯全面考察评价,发现不良习惯自我纠正,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9、同伴互助
学生与同伴的交互作用,对学生理解、掌握所学内容及能力、习惯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引导学生有意识的观察、了解同学的学习习惯,既能发现同学习惯的不良,又能及时提醒、帮助、督促同学纠正不良习惯。如发现同学修改习作不认真,随心所欲,有同伴给他指出比老师指出其接 受性要好得多。互相纠正时,学生如果把存在的问题和改正的措施等进行反思,又便于更有效地改正不良习惯,巩固和提高良好习惯。
10、家校协同
成功的习惯培养,需要家校协同。否则,就造成学校教育的苍白无力。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必须教育他们自觉的与自己已养成的一些不良习惯作斗争,并用新的良好行为来代替它。如果家校教育协同,不断提醒、督促、检查,有助于帮助学生解决行动中的具体困难。
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有其发展过程。良好学习习惯,对于学生学习自觉化,提高能力,健全心智,张扬个性,成就特长,都具有重要作用。学习习惯培养应成为课内外教育教学指导工作的重要任务。
四、实施步骤
1、宣传发动,提高认识:
加强对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培养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学校学习习惯培养文化氛围。我组通过教师业务学习、集体教研、班会、板报等形式在师生中进行语文学习习惯培养的宣传,使师生认识到良好语文学习习惯培养的重要性。
2、建立组织机构:
为加强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管理,解决习惯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使习惯培养正常、稳步地进行,成立学生学习习惯培养领导机构。
组
长: 程前亮 副组长: 徐永学 成员:
全体班主任老师
五、检查验收
1、检查要求
从本学期开始在各年级全面展开实施。建立由班主任、学科教师、德育处、大队部、教导处组成的教育、监控、反馈与评价机制。
班主任及科任老师负责学生学习习惯的教育与训练。教导处、德育处:负责学生学习习惯的检查。
2、检查形式:采取学生自查合格、学生互查合格、学校考查验收的形式
研
究
方
案(数学学科)
一、本课题研究的背景:
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经指出:“简单地说,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英国教育家洛克也曾说过,一切教育都可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同样,在我国古代也早就有了“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说法。由此可见,从一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并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中小学,特别是小学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要求。
小学是一个人学习的起始阶段,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这一阶段学习质量的好坏,对孩子的一生有着无法估量的影响,一旦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好的学习方法就内化于其中。因此,开展“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课题很有必要,尤其适应当前我市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主动的、自主化了的持久学习方式,往往它成为一个人学习品行的一部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一个人成长中有多方面的作用,它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智力发展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重要手段,它广泛存在于学习的所有内容中,体现在学习过程里。习惯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建立稳固的生理和心理的“动力定型”。习惯是人在较长时间内形成的规律性的行为方式,一旦形成便难以改变。长期有规律地安排学习的人,便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好处:
一、好的学习习惯可以通过生物钟、条件反射自动提醒人自觉地去做应该做的事。比如每天早晨及时起床,自觉地为工作、学习做好一切准备。对于一个有良好习惯的人来说,几乎都是靠生物钟、靠条件反射来自动控制的。如果不是靠习惯,这许许多多看似平常的事做起来就会显得手忙脚乱,甚至丢三落四,以至于使人动辄被动,造成心烦意乱。
二、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发挥下意识的作用。
下意识的特点是直接受习惯的支配。一个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人,他的下意识会随时随地支配他按照平时习惯了的套路做那些与学习相关的事,使之在不知不觉中,事情做得轻轻松松,有条有理。好的习惯一旦养成,便可终身受益。
三、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调动潜意识为学习服务。
潜意识的特点是直接受人的情感和需要支配,受情境因素的影响。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心里已经清醒地意识到,嘴上也在说贪玩不利于学习,今后不再贪玩了,可是鬼使神差地又贪玩了。为什么会这样?这实际是潜意识在支配他,是他的潜意识中有一种强烈的玩的渴望。一个养成了良好学习习惯的人,他对学习有一种亲合心理,他从心底里把学习当成了第一需要,当成了乐趣,不学习便难受。这就是潜意识在发挥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习惯的培养越早越好,孩子越小,越容易养成良好的习惯,最容易保留这种习惯。因此,在小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指导学生学习的一项重要任务。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通过本课题研究,探索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途径、方式方法、目标效果、操作步骤等,从而让学生掌握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自主学习知识,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以便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三、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培养目标和创新之处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1、补充、完善小学生学习习惯评价标准。形成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的行为标准,使学习习惯行为准则具有引领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真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并最终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从细节入手,把学习习惯的工作抓细,抓实,从分年级学习习惯养成训练内容的细化能够看出这一点。
4、创设良好的学习习惯氛围,从校内到校外,从课上到课下,教师都做了安排,时刻激励着小学生去做好。
5、习惯的养成,关键还在于持之以恒的严格训练,在训练中讲清道理,导之以行,这样,长此以往,必然会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一、课前习惯
课前预习的习惯:
基本要求:按教师或教材要求做好课前预习,寻找听课重点、难点,提高课堂听讲的有效性。
培养目标:
1、提前预习课程,每天晚上和上课前,都要对将要学习的课程做简要的预习,了解课程的知识点、重点、难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2、预习时遇到不懂的地方要通过查资料寻找答案,也可以向同学、家长询问,仍然没有解决的问题要标记出来,以便在课堂上有重点地学习。
3、预习时要学会用笔在课本上做不同的标记,如:在重点内容下面标△,在有疑问的地方写上“?”等,以便在课堂学习时多留心。
4、预习时要精力集中,培养自己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
二、课中习惯
1、专心上课的习惯
基本要求: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课堂教学活动,踊跃发言,遵守课堂纪律,积极思考。
倡导中高年级的学生认真做好课堂笔记。
培养目标:
(1).课前做好准备,按要求摆放课本及文具。
(2).课堂上认真接受教师指导,专心致志地参与探索,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3).有疑难问题时,及时举手发言。
(4).要善于合作学习,在进行分组实验、动手操作、课外游戏等活动时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2、善于合作的习惯:
基本要求:
合作前要独立思考,合作中要会交流与倾听,合作后要表述和反思。善于将个体间的差异当作一种学习资源,以达到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协同发展的目的。
培养目标:
(1).乐于将个人的学习活动与集体活动融为一体,互相配合,协调一致。
(2).与同学沟通交流时,要尊重别人的意见和观点。学会表达自己看法,共同解决问题。
(3).主动和同学、老师合作,乐于承担组内分担的任务。
(4).学会赞许同伴,愿与他人一起分享合作的体验。
3、善于交流的习惯
基本要求:善于倾听他人的见解,养成认真倾听、分析、思考的习惯,善于交流,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表述流利,条理清晰。
培养目标:
(1).养成认真倾听、分析、思考的习惯。积极踊跃发言,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并不断修正、弥补自己的不足。说话完整,口齿清晰,声音洪亮,仪态端庄。
(2).与人交流时,虚心听取对方的见解,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不随便打断别人的谈话。
4、勇于质疑的习惯:
基本要求:培养独立思考、细心观察的能力,善于质疑,勇于实践,形成主动探索的习惯。
培养目标:
(1).善于发现,勇于实践,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不懂的问题要主动向教师请教。
(2).培养独立思考、细心观察的能力,养成主动探索的习惯。
三、课后习惯
1、课后复习的习惯:
基本要求:及时复习功课,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习质量。
培养目标:对所学的内容及时复习、巩固,提高学习效率。
2、完成作业的习惯:
基本要求:认真独立完成作业,书写规范,按时上交,及时更正。
培养目标:
(1).按时完成作业。
(2).不抄袭别人的作业。没完成作业主动向老师说明理由,并及时补上。
(3).作业完成后及时放入书包中。
(4).作业发下后及时修改。
3、规范书写的习惯:
基本要求:养成正确的写字和握笔姿势,掌握正确的写字规则和方法,书写规范、工整。
培养目标:
(1).写字姿势正确。做到“三个一”(即眼离书本一尺远,胸离书桌一拳远,手离笔尖一寸远)。
(2).坐势端正。坐得自然,两脚放平,身板要直,头部略向前倾。
(3).执笔正确。五指并拢,斜握笔,手腕关节配合,按笔画发展的方向,上下左右灵活动转。
(4).全神贯注。两眼正视纸面,注意数字和文字的书写。
(5).卷面整洁。书写正确清楚,排列整齐。
4、多读勤记的习惯:
基本要求:多读好书,每天阅读课外读物累计不少于30分钟,读书姿势正确。倡导中高年级学生学会做读书笔记。
培养目标:
(1).每天课外阅读时间累计不少于30分钟。
(2).自己订阅的报刊应及时阅读。在精彩处圈点,记上自己的阅读体会,养成 “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3).边读边思考,敢于质问,不懂的地方向他人请教或查工具书解决。
5、规律作息的习惯:
基本要求:学会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制定个人的学习计划,按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提高课内外学习效果。
培养目标:
(1).在家长、教师指导下制定切合实际的学习、生活计划。
(2).认真执行计划,学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相应的调整,合理安排学习活动,提高课内外学习效果。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1、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2、家庭和学校相结合。
3、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与教师的点拨、引导相结合。
4、知识学习与学习习惯的培养相结合。
四、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评估手段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就是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实践研究,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兴趣,掌握正确高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层次及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的研究,进行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与健康人格的发展探求,使其通过肯学、爱学、乐学、善学、增长知识,提高素质,完善人格,成为和谐发展有能力的人。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是行动研究法,遵循的思路是:
前测、访谈、施测、活动实施、反馈、阶段总结、再实施、结题总结等过程。
本课题的检测和评估手段
实验中期学习习惯量表(教师评定、学生自评):实验后期学习习惯评价表。
班级氛围(环境)问卷。
五、本课题的实施步骤:
1、实验准备阶段(2009年7月-2010年1月)
对学生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做好相关的调查研究工作。组建研究队伍,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确定课题研究的人员分工,制定和论证课题实验方案,确定最终研究方案。明确各人的分工和职责,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加强理论学习,充实教育理论和教科研知识,更新观念、转变思想,树立正确的育人观,为开展实验打下坚实的基础。
2、实验研究阶段(2010年1月—2012年3月)
(1)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扎实开展课题研究。
(2)实验教师定期做引领课、研讨课,分析、总结典型的教学案例。
(3)定期做好阶段性小结,研究阶段性成果,撰写研究论文,形成文字性材料。
(4)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方案,调整课题研究思路,并做好课题的检测工作。
(5)整理课题原始材料和研究材料。
(6)深入分析研究、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形成全面而深刻的研究性成果。
(7)课题组成员上公开课展示课题研究成果。
3、实验总结阶段(2012年3月—7月):后期成果处理,形成结题研究报告,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结题活动。筹备结题,聘请上级主管部门和有关专家听取课题的汇报,接受专家评估。
六、保障措施
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加强指导,并进行及时检查和督促。经过课内若干时间的练习,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形成了,再逐渐由课内向课外发展,加上家长在家庭范围内的监督和规范,再靠孩子多次反复实践,三方面形成合力,良好的学习习惯才会巩固下来。由此可见,孩子自身和家长在良好学习习惯形成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学生方面:
1、制定好计划
让学生尝试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合本人的学习习惯,制定一份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计划。例如:分析自己目前学习习惯的现状,看看哪些习惯现阶段已经养成,哪些尚未达成,哪些安排在下阶段继续努力,从而做到心中有数。
2、做到坚持不懈
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必须经过长期的、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因此孩子们心里必须有这样一个概念,学习习惯的养成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当学习习惯一旦有了雏形的时候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做到持之以恒。
家长方面:
良好习惯的培养需要严格要求。大多数习惯是行为达到自动化后才出现了。在行为向自动化发展和转变的过程中,严格的行为要求和按要求行为是必要的。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对有利于孩子发展的主要方面,都应该有一些基本且严格的行为要求。如起居作息有规律,均衡饮食、合理锻炼、认真作业、物品整齐、清洁卫生、衣着整洁、礼貌待人等。
除了严格,家长还得适时激发孩子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时时鼓励孩子与坏习惯作斗争。将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相结合。
七、预期研究成果
我们将把此项课题逐步完善,健全小学生3到6年级良好的学习习惯评价标准,逐步形成规模化,并不断创新,使之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学生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写出详尽的结题报告,完成教育论文若干篇。
八、课题参加人员
课题组组长:
杨东
通化市教育学院
课题组副组长:
兴华教育集团教研室、各县(市、区)教师进修学校的小学数学教研员;通化市朝小、通钢一小、二小、三小、各县(市、区)实验小学的校长、副校长。
课题参加人员:
一、常规学习习惯培养方法
1.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是学子必须养成的起码的学习习惯。一般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要致力于主攻方向不分神。就是在一定时期内紧紧围绕主攻方向,安排学习内容,除学校组织和提倡的健康活动外,一切与主攻方向相悖的乃至不相关的劳神费时的事情都尽量不要涉足。二是全神贯注不溜号。上课时要全神贯注地听讲,做作业时聚精会神地思考。对于一切与学习无关的事情能够做到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以意封闭。
2.认真审题习惯。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前提,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不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而且能使学生从小就具有做事细心、踏实的品性。教学中的具体做法有很多,如,课堂上教师先示范读题方法,学生边指边读,强调多读,弄懂题目具体有几个已知条件和问题,遇到不懂的及时作上记号,养成用符号标记习惯,同时指导分析对比的方法。
3.会听、看、想、说的习惯。只有一个善于表达自己的人,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才能更有机会发挥出自己的潜力。因此,“四会”中,会说是突破口,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要说就得去想,两者相互促进,所以教师在课堂上,抓住每一个教学环节,促进学生多想、多说。要会想,就要认真听,细心看。抓住了“会说”就能促进其它“三会”。学生说的时候,引导学生说出是“怎样想的”,就是要求学生知其然。如教师要训练学生运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说出图意,从书中的一幅图说出多种说法,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4.认真计算的习惯。计算是小学生数学学习中最基本的技能。一个从小就能慎重对待计算的人,在以后的行事中就不会轻易犯下草率从事的错误。所以,要训练学生沉着、冷静的学习态度。不管题目难易都要认真对待。对认真演算有进步的同学给予鼓励表扬,及时树立榜样。
5.检验改错习惯。在数学知识的探索中,有错误是难免的,正如在人生的旅程中,总是难免有各式各样的错误。因此,检验改错的习惯正是学生必不可少的一个发展性学习习惯。课堂上,教师应针对教材经常设计一些判断、选择、改错等类型题进行训练,丰富学生的知识,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学生在课上回答问题有错误,引导大家争着给予纠正。每当作业本、测验题发下去后,所有学生都应认真检查错的原因,及时改正,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6.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升华,作业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巩固课堂学到的知识,加深对课本知识理解。强调独立完成作业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好机会。为此,数学学科要制定出系统的作业格式要求,教给学生写作业方法,从写数字清楚,书写整齐、美观到格式正确,都有规范要求。
7.预习和复习的习惯。预习可以提高学生课上听讲的效率,改变学生被动学习局面,同时也是培养自学习惯,提高自学能力最有效途径。复习是学习之母,搞好复习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一年级儿童,预习要求是读指定课本内容,然后用图画来表示一些简单数量关系。复习则以读当天教的内容为主,教给学生用尝试的记忆方法,把当天课堂学习知识告诉家长,适当背一些要记的知识。
二、新课改倡导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
1.善于倾听的学习习惯的培养。通过倾听老师解说,倾听同伴的意见,博采众长,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调整自己的学习,使自己的思维更趋完善,从而有效地使自己的学习向更深的层次推进。要想学会倾听,就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那如何训练学生的倾听呢?①教师讲话不重复罗嗦。②重复和确认老师和同伴的语言。③提高倾听的效率。倾听是合作学习当中的一项极其重要的技能,通过多种途径,使学生逐步养成课堂上积极发言、而且能认真倾听别人意见的好习惯,课堂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学生对数学也就有了浓厚的兴趣。
2.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的培养。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提高学习质量,有利于培养人的能力,尤其是有利于增强人的发现、发明和创造能力。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是学子比较高级的修养。要养成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所学的新知识,通过思考找出它与以前所掌握的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使知识形成体系,从而加深理解和记忆;二是对于思考过程中发现的不懂、不理解的问题,及时向别人请教;三是请教仍然得不出正确答案的问题,暂时存于头脑中,日后再继续探索。
3.合作与交流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合作学习中,学生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虽然有与他人合作的愿望,但缺少合作学习的技能。因此,首先,要培养合作意识。在课堂教学中,要有目的地安排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其次,合作前要独立思考。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探究,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认知能力作为基础。再次,要注重交流时说的能力的培养。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
4.质疑与挑战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学生在认知活动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疑惑的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疑问和解决疑问。让学生质疑并不是一个新的教学理念。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疑可谓一切发现和创新的基础。而学生在学习课文中的质疑则是其对教材认识、理解的同时,一种求真求异的思维过程。这一过程体现了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同时也蕴含了强烈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因此,质疑问难对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是学生探究性学习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同时也将影响其终身的学习能力。
5.回顾与反思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反思学习就是一种培养学生发展潜能的学习方式。反思是一个能动、审慎的认知加工过程。学生认知从最初对知识的复制、拷贝到具有个性化的观点认识、思考方式都融入了个人的主动建构之中,而不是传递的结果,这就是反思。反思,可以使学生从旁观者成为参与者,使学生从自身的生活背景、学习起点中发现数学、运用数学、创造数学。曹才翰先生认为“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自我评价水平,这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数学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小学生习惯培养课题研究方案】推荐阅读:
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研究07-01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题研究方案09-11
小学课外阅读习惯培养策略研究11-18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与行为习惯实施方案07-15
小学低段学生阅读兴趣培养策略研究课题方案06-16
小学生如何培养习惯06-20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