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理念下课堂教学反思

2024-10-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理念下课堂教学反思(共8篇)

新理念下课堂教学反思 篇1

在新课程实施中,什么是一堂真正的好课,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课,无疑是广大实验区教师们共同关注和努力解决的焦点问题。尽管这些问题有不同的答案,但笔者认为,在教学实践中多向自己发问,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并在反思中提高,这才是解决好上述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前提。

反思一:课堂上你真的关注学生了吗? 傅道春教授在《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书中提出,教师的教育关注历来是不同教育目标追求的行为表现,它是通过显性行为反映隐性理念的一种方式,通过教师的教育关注,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位教师的心灵世界。

新课程实施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尽管教师们的教学设计很新颖,但学生的学习方式并没有改变,仍然是在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有的教师对学生有创意的想法置之不理,甚至对于学生有胜过教师的独到见解也不予以?? 鼓励。我们往往会听到这样的声音,“这道题就这么答,不能改了”,“教参”便成为问题的标准答案。为什么?因为教师在潜意识里依然关注的是教案,关注的是作为唯一标准答案的“教参”,总希望学生沿着自己事先设定的思路回答问题,在自己事先安排好的空间开展“自主”活动,最后圆满地实现预定目标。岂不? 知,这种教学恰恰把学生的学习引入死胡同——为认同而学习,为标准答案而思考。这些看似正确、深刻、全面的标准答案,实际上限制了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教师们的这些表现说明了什么?说明我们的老师们仍然没有真正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 展”!“教为学服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等新教育理念仅仅停留于口号,谁都会说,其实在教师思想深处并未得到真正认可。因此,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需求,给学生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让课堂成为充满创造和神奇的过程,成为充分展示学生独特个性的过程。

反思二:知识是你直接“给”的,还是经过你的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努力获得的?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管理者和控制者,学生的一切活动都处于教师的监控下,课堂教学是一种“你讲我听”“你问我答”“你给我存”的填鸭式教学。教师庄严神圣、高高在上的权威角色使学生不敢与其平等对话。有人曾对某市lO所学校的2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敢于向教师提问的仅占20%,敢于当面指出教师错误的学生更是微乎其微。可见,不是我们的学生没有疑问,而是因为学生“太守纪律”根本就不敢问,也就根本谈不上有自己的观点、自己的选择、自己的权利。对此,许多专家呼吁,现代学校教师和学生应当是学习的共同体,教师与学生应该是平等的,教师讲课要以学生为对象,学生并非局外人。因此,我们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不应对学生有太多的限制,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并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学会质疑,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好引导作用:首先,要注重创设学习情境,要通过创设各种真实的、基于学习任务的情境,帮助学生认识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其次,要组织好协作学习,教师要通过组织协作学习,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师生、生生互动,从而成为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的合作者:最后,要促进问题解决,教师应抓住学生学习中产生矛盾的地方,设计问题情境,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进行问题解决学习。当学生在学习中出现困难时,教师不是包办代替,而是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线索与条件,帮助学生化解矛盾,促进问题的解决,真正发挥一个引导者的作用。

反思三:你组织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有效的,还是只流于形式? 当下,合作学习已成为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时尚。教学中,教师们大都采用这种形式,让学生合作、讨论,且无论什么样的课都采用,应用次数频繁。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讨论时间给得不够,刚刚分好组,没说几句,就被教师止住安排下一项内容了,合作学习显得匆忙、零乱。这些说明,学习要重视实效,而不能只顾形式,合作学习也不例外。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不能机械地理解,不能认为每节课都要搞小组合作学习,也并非所有的教学任务都要通过小组活动才能完成。班级教学、个人学习仍有着合作学习所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而且是个人难以完成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换意见。教师还必须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指导,如方法多样时、学生思考出现困难时、意见不统一时。关键在于提出的问题能否提供合作的契机,是不是值得讨论的问题。如果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讨论将变成一种形式。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培养学生“三会”:一是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评价;二是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三是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也在交流和碰撞中,一次又一次地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这样,合作学习就不再是课堂教学的点缀,而是一种具有实际意义的扎实、有效的学习方式。

反思四:你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是否关注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传统的课堂教学,重视教学过程中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要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t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笔者认为知识与能力,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是我们应该从传统教学中继承的东西;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是在知识与能力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开发;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理念下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深层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拓展。三个维度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融为一体的,共同构成一个血肉丰满的生命体。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把握三个维度目标有机统一的关系,重视让学生主动经历学习适应终身学习要求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积极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中发现、总结和掌握知识的规律和学习方法,使学生掌握有序、有度、有用的基础知识和适应实际需要的基本技能,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热情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反思五:你在课堂中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与学生共同进行知识建构的参与者,作为参与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化身”,而应是问的发现者和解决问题的合作者为此,教师必须打破“教师中心论”,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课堂教学“文化生态”,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的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究学习才有可能。当前许多教师也越来越认识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他们正从习惯于把问题抛给学生要求学生回答,转向和学生一道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解决,与学生一起分享问题探究中的快乐,这可以说是一个质的变化。

新理念下课堂教学反思 篇2

一、优化初中数学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伴随着时代不断变化与发展,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质量也随之提高。初中阶段的教育是学生成长和成才不可缺少的紧要阶段。数学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思维能力基础的一门文化课程, 在开展教学时要以实践与应用为主, 不要只会传授理论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在新课改实行后, 学校一定要改变以前那种只注重理论的传统教学模式, 要带领学生自己培养积极自主的学习方式与态度, 关注他们的兴趣与特点, 制定出有利于学生全方面发展的数学教学体制。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大量弊端, 我们应该开展新课改教育模式, 应对初中教学进行反思, 不断改革教学模式, 优化数学的教学结构, 促进数学教学课堂效果。

二、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1.恰当的情景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初中的数学课堂不但是发现问题, 而且是解决问题的地方。初中数学与学生各种生活的环境相联系, 若能从学过的知识、学生个人的经验出发, 创设出有用的教学情景则可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因此, 大多数的教师都认为情景创设非常适合现在初中数学的教学, 每堂课都可以创设相应的教学情景, 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方便。但是有的教师认为创设教学情景不一定对每一堂课都适合, 过多的教学情景创设会使课堂教学过于的牵强。

例如, 在学习“代数式的值”这一节时, 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景, 问学生想不想知道自己将来能长多高?并从学生中选择男女两位个子较高的学生, 采用相应的计算公式对其进行预测, 男生以 (x+y) ÷2×1.08来计算, 女生则是以 (0.023x+y) ÷2来算, 其中x代表的是父亲身高, y是母亲的。由此引导, 让学生怀着强烈的好奇心进行计算。教师再对这个结果给予一些引导, 告诉全班学生, 刚刚那位同学求出的数值就叫代数式的值, 同学们用来代替父母身高的x和y来计算时的过程, 就是求出代数式值的过程。

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情景创设的教学方法较为实用。但在进行情景创设时, 要确保创设的情景与教学的内容相符, 不要过度, 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投身于新课堂的学习中, 才可以保证数学教学的有用性。

2.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应贴近生活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把初中数学的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不但能让学生乐意接受, 而且还可以让学生感悟、体验到生活。

新课改理念下,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需生活化, 生活问题数学化。作为一位初中数学老师, 应该积极提倡这样的教学观点, 将其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当中。部分老师认为, 数学问题的生活化虽然让学生畅所欲言, 积极表达自己的情感, 但在一定的程度上偏离了教学的目标。因此, 初中数学教师在将数学问题融入生活化的教学时要适度, 不能脱离了教学的方向。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 要让学生们关注生活当中的数学价值, 而且要确切地把握数学化和生活化的关系, 避免喧宾夺主局势的出现。

例如, 在对圆和直线位置关系的研究时, 教材中有这样一个探究活动, 在纸上画出一个圆, 直尺上下移动, 在移动直尺的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你能不能描述出来这种变化?在进行这个活动的时候, 学生可以与生活中相同的情况进行联系对比, 结合对活动现象的观察, 掌握圆和直线的位置关系。

3.转变教学观念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人为本的新课标理念提出, 要转变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教学观念, 需要开展鼓励性的教学, 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要以教师为引导者, 学生为教学的中心, 给学生较充分的鼓励, 让学生对自己有信心, 对数学学习更有兴趣, 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使学生在学习中取得更好的结果。

例如, 教学平行四边形性质, 当引出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 用两根长度不同的细线在纸上摆出一个图形, 看两根线的四个端点顺次连接起来的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 让学生说自己的摆法。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定的鼓励, 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动手摆出平行四边形, 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从而使课堂效果更突出。

新理念下语文教学的反思 篇3

一、教师为什么要反思?

创新是教育的潮流,自我反省的过程其实也是自我创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教学工作具有双重目标,一是要完成好准确传承科学文化知识的任务。二是要对学生进行操守德行的引导。尤其是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将语文能力转化为谋生、创业的手段,能够面对人生的挑战,面对社会的选择。

1.学生的成长需要教师的反思

教师每天面对的学生是一群具有思想、感情、个性的活生生的人。他们每一个都是身体正在发育、世界观正在形成、知识能力正在积累的生命个体。鲜活灵动的主动性、卓尔不群的独立性、不可预测的发展性使教师时时会对已经完成的教学行为生出遗憾和困惑。而这种遗憾又不是随时、全部弥补得上的。

每个学生都是教师手下的工艺品,尽管教育不能将其塑造得完美成型,但接受教育的环节是影响其价值定位的关键过程。教师的纠偏行正能避免学生陷入险地、遭致败北的命运。语文课在传授知识外,还有着用文学形象的人格力量引导教化少年人如何为人处世的功能。学生需要这种由教师尽可能完美的表现出的人文魅力的影响,需要这种强筋健体的文化内涵的陶冶。生源的减少使享受优质教育的呼声更高更响,要适应学生成长的需求,让教师走向成功,只有在反思中汲取理性的智慧营养。

2.教学工作的不可重复性需要教师的反思

每一篇教材、每一节课程、每一次解疑,都是师生互动中的生命过程,不能够重复出现。如果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缺乏反思意识,对学生求知过程中遇到的个体困难不甚了解,日复一日地机械地陪伴着四十五分钟,那他只能是匠气十足的“教书者”,而不是合格的“教育家”。

语文学习离不开生活实际,关注热点需要教师的敏感意识,包括对时代变革的敏感,对教育发展的敏感,对课程意识变化的敏感,对自身能力与社会呼应的敏感……这种敏感靠以往的经验不足以证实。每一个教师的成长是在实践——经验——反思循环中使自己不断提升而跃上新的层面而品味成功的感受的。尤其是在遇到社会转型期时频频出现的前所未有的教学现象,时反思教训、总结经验绝对是提炼智慧的佳径。

一节语文课后,当你回想着这节课是不是我所希望的?学生是否达到了预定的目标?上课时改变了计划中的那些内容?怎样用教与学的理论来解释这一课?下次是否还有新方法在尝试一下这样的课?善于总结及时反馈的做法是一个优秀教师的好习惯,很多有价值的调研论题正是在这平常的工作中发现,并趋于传统化、理论化。这种真实体验的研究分析才是在适应新课改中有典型意义的人性回归的实效业绩。

3.师生角色的转换需要教师的反思

新理念的教师观和学生观已从固定的施教、受教的角度转换成了互动互助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人本合一的平等地位把语文学习当作共同体验情感激发,领悟生活的审美愉悦活动,在相互沟通、启发、补充的过程中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感受,体会彼此的反思。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享有话语的霸权,一个“标准答案”让学生不会、不去、不愿将心扉打开,仅仅充当着接受知识传递的容器和工具。向来被认为便捷、快速、高效的传授教学法因只重结果不问过程,理应被“新课标”刷新或修改。用积极的信息加工理论分析,让师生对话改变以往的对白,是教育帮助学习者成长和成功的功能性体现。上海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提出:“教学生4年,为学生想40年,为国家民族想400年。”有了这样一种气度,就会使教师积极反思,宽容的接纳各种性情的学生,营造出教师和谐发展的教育氛围。

今天的教育迫切需要呼唤清醒的直抵肺腑的自律与探询,更需要否定自我,拷问灵魂的反思与质疑。因为反思之后,教师回归原点,能够真诚的理解,学生的发展是教师的发展,学生的成功是教师的成功。

二、作反思型教师的方法与途径

教学反思应以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为基础,随时对自己的教学实施有效的监控和调整,使教与学的收获都有新的满足。语文教学的目标追求的是“整体效应”,重在“立人”。“文道结合”的传统观念在新时期有着与时代同步的解读。因为应试还存在,学校的生存,个人的发展都与此有着割舍不开的关系。所以,语文的工具性强调了教师的专业技能,语文的人文性又明确了在培养考场的“得分手”之外,还需要通过听、说、读、写的技能让学生懂得思考,了解人际,知道合作等综合能力,隐性效应的要求需要教师在课改中与学生在一起成长。由此新时期的教师应在下述几方面努力要求自己做到。

1.在学习中提升文化素养

教育专家指出,在现代生活中,一个人在其一生中所学的知识只有10%左右是由学校传授的,其余的90%左右是在工作岗位上不断学习得来的。学习已成为一个人最基本的生存能力。新世纪最大能量来自于学习,新世纪最大竞争也在于学习。语文教师的视野影响着学生的视野,语文教师的素养影响着学生的素养。传统的文学作品需要与时俱进的诠释,新的文学形象更要用跨越自己局限的认识来理解。

“如果你今天不生活在未来,那么你明天将生活在过去”,富含哲理的语言道出一个残酷事实,即学习是终身的事情。教师不再是垄断知识的权威了。学习才有底气,学习才能成长,学习才能保证跟得上学生的需求。向书本学习,向同行学习,向学生学习,在学习中完善和发展自己。

2.在积累中磨砺知识结构

语文学习讲究积累,无公式速成。语文教学亦然,不善积累进步就慢,固步自封成习惯了,就会被学生淘汰出局。所以夯实基础,善于感悟是语文教师在反思中务求做到的两个方面。

夯实基础,仅有“教参”是不够的。课堂上旁征博引,挥洒自如,首先在于他对教材的熟悉。教材的内容和体系,课程的要求与学生的认知程度,教材延伸的思维训练,这些在备课时需要反复钻研,形成个人的认识和体验才能让教与学双方收益。其次是教师的基本功。能说会写是语文学科不可替代的职业要求。一手漂亮的规范字,一篇情文并茂的“大作”,会让学生惊叹之余重新认识语文学习的意义——“润物细无声”。苏霍姆林斯基在当教师时,写出千余篇作文,其中有描述自然景物,有抒发自身情感,有纪录工作体会,这些文章触动了学生的心弦,使他们情不自禁地用笔表达出自己的情感,这就是教师写“下水文”的魅力。

善于感悟是要求教师不机械的依据教参行事,自己的亮点和学生的关注再什么地方交汇,同行的长处是否适合照搬,怎样理解传统模式,生活中的新发现,社会中的新热点……都是语文教学中助于理解和疏通教材的方式、办法。有了这样一种习惯,积累的成功效应就产生了。讲台上追求的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就能显现出来了。

3.总结中炼就底蕴内涵

成熟的教师懂得自我否定。每一次反省,都是对自己价值的修补和完善。如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表现了适当的谦逊,足够的勇气,公正的品质,豁达的胸怀,丰富的情愫;对待学生是否耐心,亲和力、幽默感够不够;学生的反馈如何……科学的理性态度加上认真的深层剖析是成就教师的最佳途径。如果能长此以往,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总结,在总结中增长为师的底蕴,形成自己的教学特点和风格。那么,新时期一名学生喜欢、家长满意、社会敬佩、影响深远的语文名师就非你莫属了。

新理念下课堂教学反思 篇4

作者:曲婷恩

内容摘要:走进新课程,反思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我们究竟给了学生什么?提高了他们的兴趣了吗?挖掘了他们的潜力了吗?启迪了他们的思维了吗?尊重了他们的个性了吗?诱发了他们的悟性了吗?激发了他们的的创造性了吗?反思就是为了超越,反思是把经历变成经验。反思的根本是勇于自我否定,让我们的教学思想在反思中建设,在实践中成长,让我们的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关键词:新课程课堂教学反思

走进新课程,我们是否组织了真正的好课?我们的课堂是否启迪了学生的心智?敢于怀疑自己,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我,不断向高层次迈进是教师们共同追求的目标。面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我们该作出怎样的冷静思考与总结,让我们逐渐成熟,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

反思一:课堂上你关注和爱护学生了吗?

傅道春教授在《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一书中提出,教师的教育关注历来是不同教育目标追求的行为表现,它是通过显性行为反映隐性理念的一种方式,通过教师的教育关注,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位教师的心灵世界。请看下面两则案例:

(一)某教师借班上公开课,课前先调整多媒体投影。这位教师先试放了一张与本课教学无关的投影片,问坐在最后面边角上的学生是否看得清楚,又分别坐在最后边几个边角的课桌旁,观看投影的效果,直到满意为止。这节课上得非常成功。

(二)另外一节课,年轻的教师穿了一件漂亮的裙子。格外吸引孩子们注意的是,裙子上贴着各种颜色的五角星。他们知道,谁认真听讲,谁积极动脑,谁回答问题准确,就能获得一颗五角星,并可以自豪地贴在自己的脑门上。课堂上孩子们学习得特别认真、特别投入。但意外出现了,教师在走动时,没注意从裙子上掉下了一颗五角星。这颗五角星被坐在旁边的一位孩子捡到了。他一颗五角星还没有,他很想拥有这颗五角星,并将它贴在自己的脑门上。然而他最终还是 1

把它交给了老师,他用稚嫩的童音说:“老师,您掉了一颗五角星,给。”很多听课者为之兴奋不已,遗憾的是,这位音乐教师以想象不到的平淡甚至可以说是有点冷漠的口吻答道:“噢。”说完就又贴到自己的裙子上,连声谢谢都没有。就在这节课将结束的时候,这位教师的裙子上又掉下了一颗五角星。拾到这颗五角星的恰巧又是一个连一颗五角星都没有得到的孩子,同样,他也主动地把五角星恭恭敬敬地交到老师面前。然而这位教师竟然说:“下课了。已经没有用了,把它扔了吧!”这个孩子一下子愣住了,他没有想到会是这样的结果。而此时,其他的孩子正兴高采烈地从脑门上揭下五角星,这是他们成就的标志,是他们的智慧的体现。

读完以上真实的案例,我们一定会感慨万端。前则中这位老师的心中真正装着每一个学生,能设身处地地想着学生,不只表现出对教育工作的负责,更多的是显露对学生的赤诚关爱,这样的教师学生能不喜欢吗?后则中那位教师给我们带来的更多的是遗憾,是一种教育的失误。当第一次那位小朋友将捡到的五角星交给这位音乐教师时,这是一个多么好的教育契机呀!如果在这时候,老师能夸一夸这个孩子:“你真是个诚实的孩子,这颗五角星就奖给你了!”然后把五角星贴在这个孩子的脑门上,是多么的合适啊!再看第二个小朋友将拾到的五角星交到老师手里的时候,老师的话,犹如一盆凉水把学生从头浇到脚――让孩子稚嫩的心灵凉透了。那个孩子扔掉一颗五角星,也许同时就扔掉了一颗纯真的童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孩子。明智了地爱孩子,乃是我们教育素养、思想和情感的顶峰。”没有爱就没教育,爱是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观的精髓,更是我们为师者教书育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爱是耐心、信念。陶行知说:“我希望中国的父亲,都学做富兰克林的父亲;中国的母亲,都学做爱迪生的母亲;中国的男教师学做富兰克林的父亲,女教师学做爱迪生的母亲。”

由此引发了我们的反思,语文课堂上我们是否全方位地关注到学生的成长?其实老师们仍然没有在真正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为学服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等新教育理念仅仅停留于口号,谁都会说,其实在教师思想深处并未

得到真正认可。因此,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需求,给学生以更多的关注与爱护,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让课堂成为充满创造和神奇的过程,成为充分展示学生独特个性的过程。

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和爱护并不需要轰轰烈烈,对于我们一线的教师,更多地体现在对学生平凡的细节的尊重上。教师的无意失误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

反思二:课堂是否是和谐的、融洽的、民主的、互动的、共享的、共进的?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管理者和控制者,学生的一切活动都处于教师的监控下,课堂教学是一种“你讲我听”“你问我答”“你给我存”的填鸭式教学。教师庄严神圣、高高在上的权威角色使学生不敢与其平等对话。不是我们的学生没有疑问,而是因为学生“太守纪律”根本就不敢问,也就根本谈不上有自己的观点、自己的选择、自己的权利。因此,教师不应对学生有太多的限制,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并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学会质疑,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

新课程理念下,衡量学生的学习重要的不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发现了多少;重要的不是要学生仅会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有勇气面对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我们的教育应该关注的。因而,我们的课堂应多设计让学生自主提问的环节,设计好激发点,把握好激发的火候,使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而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要学会倾听,在倾听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敏锐地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学生的疑惑、学生经验背景中已经拥有和仍然缺乏的,从而决定何时插入对话,介入讨论,该作哪些补充分析。其次,学生因生活阅历、知识水平、领悟能力、审美趣味、看问题角度等的不同,对文本思想和言语的感知理解会有所不同,让学生相互把自己的观点、看法、思考、疑惑等都说出来,甚至进行“针锋相对”的争论,非常有利于他们学习水平的提高、语感能力的增强、学习品质的锻炼。如教学鲁迅的《风筝》时,可引导学生围绕“我对弟弟的行为是爱弟弟还是害弟弟”的话题展开讲论,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阅读体验。课内多一些“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段”、“你用什么方法来解决”、“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

个人和哪件事”等问题,让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在学习中加强“趋异”“求新”“自信”“冒险”等品质的训练和培养,指引学生敢于认识和研究自己所不知道的问题,善于将新的学习内容灵活变通地纳入已有的认识结构,从而改变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实现自身的超越。陶行知认为:教学民主,解放了孩子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了孩子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了孩子的时间,使他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说过:“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反思三:课堂是注重实效,还是只流于形式?

当下,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语文教学是师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多媒体课件的作用,仅在”辅助“两字,它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课堂讲解,更不可能代替学生的主体阅读。语文的魅力在于语言本身,有些内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而必须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去感悟、领会。若过分依赖多媒体,滥用多媒体,就会在无形中扼杀学生的想象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我们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应辅在学生经验的盲区、知识的盲点、思维的堵塞处、情感的模糊处。多媒体课件的使用,绝不能成为一种美丽的”包装“,而要坚持为学生的”学“服务,以起到启发、诱导、点拨、开窍的功效,追求点”石“成”金“的境界。

合作学习已成为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时尚。教学中,教师们大都采用这种形式,让学生合作、讨论,且无论什么样的课都采用,应用次数频繁。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有些合作学习显得匆忙、零乱,忽略了讨论的质量和效果。如有位教师执教《生物入侵者》一文,上课伊始就给学生布置了”探究“任务。在后来的”讲授式“教学中,教师先后若干次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诸如”课文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问题。课堂上满是”热烈的讨论“,以及组长的”交流汇报“。听课的教师议论纷纷:这些常识性的问题用得着花大力气深入人心”,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呈现出许多新的“面貌”,但这种新“面貌”呈现出的,大多是一种理念实施的形式化倾向。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操作中,我们往往只看到了“讨论”等形式,而看不到其必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其实质就是给学生穿上了所谓的“新鞋”,而继续走接受式学习的“老路”,未能很好地拓宽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课堂教学中这样的“点缀”,虽然具有观赏性,但却于学生无益。

新理念下课堂教学反思 篇5

李强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创造的课堂、生成的课堂。因为知识具有主观性、生成行、开放性。课堂不再是以知识为中心,对知识的分解和按部就班的传授,而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认识。课堂中,教师要把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自由探索的空间,给他们自主生成的机会,真正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一、更新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素质

“师生参与,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是现代教学过程的显著特点,教师素质的提高是教学改革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用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充实自己,努力学习现代教学技能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己提高。努力实施创新教学,逐步完善富有个性的教学方法,及时将课程的理念渗透到教学中,并在教学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设计教学。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所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实施新课程的一个重要条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从根本意义上讲,就是要让学生从“学会”生物知识走向“会学”生物知识。这就对生物教学有了新的要求:

1.教师要善用、巧用教材,将教材作为教学的工具,但不依赖教材,不唯教材是从,以课标为依据,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的准确名称应该是教学材料而非教授材料,是教师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使用的,供学生选择和处理的、负载着知识信息的一切手段和材料。为了激发学生自己学习,新课程删除了“难、烦、偏、旧”的内容,加大了学生的活动内容。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生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高质、高效地进行创造性教学。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一节中,内容比较浅显,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新课程的理念提倡学生在“做中学”,我通过让学生填写概念图,绘制示意图,解读坐标图,描述模式图来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学生真正能在“做”中“学”。

2.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体验、互动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民主、和谐、鼓励、信任的教学气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多种形式的体验中,这样才有利于师生在探究、交流中互动学习,在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例如在初一生物第二章第1节细胞结构一节中,利用分组学习,分组实验,学生自己分析图表,明确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通过动手操作显微镜观察检测花生种子中是否含有脂肪,我大胆放手,支持学生自己鼓励他们动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无定法,教师要探索有利于课程改革的教学模式,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如在学习初二第5章第3节细胞呼吸时,我让学生思考农业生产中适时的露田、疏松土壤等措施的实质是为了什么?粮食储藏时,要注意什么问题?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也使学生将课本知识与生活相联系。

4.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需要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大生物教学的开放性,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条件。善于发现、肯定、总结学生学习中的每一个闪光点及时鼓励肯定,并将这种闪光点转化为学生学习的持久动力。我在所带的6个班中,学期初成立了生物兴趣小组,鼓励他们进行研究性学习,对于教材中的活动建议性的实验以及课标未要求的实验,鼓励生物小组的同学去做,并且自己准备实验材料以及用具,自己配制所需试剂,不清楚怎么配,建议他们上网查找信息。这一尝试,大大锻炼了一部分同学的动手能力及敢于探究敢于实践的能力。

三、布白,给予学生思考的过程

教学“布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不直接把一些学习内容通过讲述、讨论、等方式明确告知学生,而是通过言语激发、提出问题、布置练习等方式留下“空白”,引发学生在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里实践与操作、联想与想象、思考与探究,利用自己的想象填补空白,更好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教学策略。“布白”不是避而不谈,而是引而不发,是铺垫和蓄势。学生的许多智慧火花是在“教学布白”中,是在表面看起来的“冷场”中迸发出来的。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课堂上的思与学应为互动。为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教师会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但问题提出后,得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不要为了心中的满意答案,而急于要求学生回答,甚至自问自答。教师不仅要善于设计问题,更要留出时间空白,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机会,有了这个机会,他们才可能去比较其他同学的发言,比较奥老师的点拨与讲解,菜才会去感悟领会反思自己的思维方式,才会在比较过程中有所提高,思维能力才会有所发展。这段布白让学生在“思”的同时构建了一个“学”的平台。

四、给学生健康、丰富的思想营养

课程标准强调要了解并关注生物科学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STS教育,教师在课堂中介绍现实生活中的生物学知识,给学生补充健康、丰富的思想营养,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例如在学习初二必修一第五章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后,引导学生看科学技术社会栏的酶为生活添姿彩,学生通过阅读,能了解酶在处理果汁使果汁变清亮中发挥作用,能明白加酶洗衣粉为什么比普通洗衣粉的去污能力强,能清楚为什么当你消化不良时可以服用多酶片。

五、重视生物教学信息资源和教学媒体的利用

生物教材中的图片、图形、图表是生物信息的重要载体,教师应充分利用图片、图形、图表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积极利用多种教学媒体,优化生物教学。

六、寻求并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式

课程标准强调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合作式学习。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创造一些学生参与的活动,但是要注意这样的活动不宜过多,一至两个即可,不要本末倒置、喧宾夺主。为促进学生形成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教材改变了传统的注入式写法,也未停留在经典的启发式写法上,而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通过各种途径,寻求答案,在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科学方法上加强点拨和引导。不如有些问题,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探究;有些问题,并未叙述得面面俱到,而是提出要求,让自己手机信息,特别是联系当地和当前实际的信息;介绍生物科学上目前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或存在的争议,体现科学体系的开放性等。

七、我的困惑

1.过程性评价不够

由于初一是首次增设生物课,课程资源缺乏,我们每一位老师都任6个班以上的课,各班也都是大班额,老师难以完全认识每一名学生,这样就很难对每一位学生给出完全公正的过程性评价。而过程性评价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推进课改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保障课程改革的关键之一。

2.现实课程与理想课程的差距

新课程对学生有了新的评价标准,那么如何评价老师呢?当一位教师满腔热情的投入新课改,而对学生检测试题不变,体现不了新课改理念。学生的真实水平没能体现,从而也影响了对老师的正确评价,这样就伤害了老师的课改积极性,怎么办?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观的反思与重建 篇6

[内容提要]基础教育中,在学生观问题上,存在着认识的偏差。为适应新课程所提出“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的要求,我们必须对学生现进行反思和重建,构建起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型学生观。

[关 键 词]新课程学生观反思与重建

新课程改革强调“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和核心理念。在实施新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应确立起正确的学生观,为学生的学习、成长构筑起“平台”。只有正确地认识学生,把握住学生的共性与个性,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有针对性,才能对学生的学习、成长提供有效帮助,从而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与和谐发展。

一、新课程理念下对学生观的反思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学生观的问题上,一直存在着学生必须服从教师的认识偏差。这种认识偏差既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当前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工作者必须走出认识上的误区,树立起正确的学生观。现代社会的学生,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与以往相比,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他们的观念之新、信息之灵、个性突出都为今天的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我们教师必须对现代学生的发展和变化有一个客观的认识。由于青少年思想解放、精力充沛、记忆力好、接受新事物快,他们所掌握的信息量往往超过成年人,在许多方面与成年人有了同等的地位,甚至高于成年人。美国人类学家M·米德从文化传递的角度,将人类社会由古及今的文化分成三种基本形式: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前喻文化是指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并喻文化是指长辈和晚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而后喻文化则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通过对三种文化模式尤其后喻文化模式的深入分析,M·米德令人信服地论证了在急速的社会变迁的巨大推动下,新的文化传承模式出现的历史必然性。具体说,原先处于被教化者地位的晚辈所以能够“反客为主”,充当教化者的角色,是因为古往今来没有任何一代像他们一样经历了如此巨大而急速的变化,也没有任何一代能够像他们一样了解、经历和吸收在他们眼前发生的如此迅猛的社会变革,由于社会文化的多元化趋势,打破了同一文化的标准,青少年也开始了自己的亚文化。社会多元文化的形成,使得青少年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发展,而不必要认同在成人眼里看出来的文化标准,如果我们仍然再简单地把学生看作是不懂事的孩子,甚至否认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体验,并据此来评价学生,就会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激发师生矛盾,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必须对学生观进行反思和重建,构建起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型学生观。

二、新课程背景下要正确认识学生的本质属性

1.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学生作为发展过程中的人,也就意味着他们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在他们身上所展观的各种特征都还处于变化之中,趋向与逐渐成熟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承认他们与成人有质的区别,不能求全责备,更不能施以讽刺、挖苦、辱骂,甚至体罚和变相体罚。要理解他们的不足,允许他们犯错误,更要善待他们,用教师的一颗爱心去温暖和感化他们,只有充分认识和理解这一点,才能以一种培养的观点去对待学生,积极发挥教育的作用。

2.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

应该看到,现实生活的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都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都存在着身体和心理等各方面的发展需要。因此,教育要促进学生心理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为学生将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新课程背景下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育者必须牢固树立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全面的人的观念。

3.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以学习为其主要任务是学生学习的一个特点。这种特点区别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学习,也是学生区别于社会上其他人的特点。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动机、性格、气质和思想基础。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主动探究的人,忌讳教师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思考、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剥夺学生的学习权利,教师应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组织者,吸引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

4.学生是有差异的人

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与他人不同的个性,都处在各自的发展水平线上,都是独特的,在知识、智能、兴趣、特长、性格、个性品质等方面存在着差别。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提倡个别化或个性化教学,就是要尊重学生的知识、智能、兴趣、个性、学习方式等诸多方面客观存在的差异性,承认学生间的差异也是现代科学学生观很重要的基本内涵。

5.学生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人

学生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尊严、个性和心理世界。教育工作者应当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促进学生社会化的责任,在课程的开设及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切实考虑学生的社会性需求和社会性情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体验除了包括兴趣、爱好、愉悦、成功感、理智感等非社会性体验,还包括自尊、关怀、公开、公正等社会性体验。社会性体验是新课程背景下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在学习方式上进行合作学习,体验角色转换,提高人际交往的技巧,学生也是具有责权的个体。在现代社会中,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无论是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评价的设计中都要考虑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的愿望。另一方面,学生作为责任的个体,学校和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换言之,即学校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和管理,要对他们有制约,不能放任自流,使之逐步学会负责。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时刻提醒自己,学生是一个有责任的个体,也是一个有权利的个体。在新课程背景下承认学生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人,是有效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前提,也是现代教育所要求的、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

三、新课程背景下学生观的重建策略

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新的教育理念在不断萌生,而旧的教育思想和行为方式依然顽固地存在。重建是在新旧观念斗争中进行的,只有对旧有观念进行反思、批判,才能孕育出新的观念。我们对原有的学生观进行批判,在扬弃的基础上重建新型的学生观,根据新课程的宗旨和理念,应采取积极有效的策略重建正确的学生观。

1.确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新课程的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教育的内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以往的学校教育注重知识、技能、过程和方法,而新课程除此之外,更加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着力点更多地落在形成的过程中而非结果上。这就要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目中有人”、“心中有人”,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注意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和改善学生的学习心态与学习行为,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并创造获取成功的条件和机会。

2.尊重学生人格,建立起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学生是人,他具有与教师平等的人格,因此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不伤害任何一个学生的自尊心,同时要赞赏每一位学生,教师要设法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过去那种“学生毕竟是学生”,教师处于长者的地位,强调“尊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是“弟子”、“门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要“听话”,尊重教师的权威,这样的观念已经完全过时了。现在新型的师生关系完全是平等的,学生可以毫无顾忌地指出对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意见。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探讨教学的问题,师生双方始终保持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课堂气氛,以求得新的发现。

3.在教学方法上建立起新型的学习方式

要创造一种宽松、宽容,富于活力的教学气氛,构建起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方式,以促进学生和谐的个性发展。新课程改革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提出了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个性的发展目标,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新课程要求教师重新思考学生,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来看待,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合作交流,从而拓展学生学习知识的渠道,拓展学生发展的空间。

4.切实转变教师的角色身份

新课程的重要任务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起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往的学习的平台,学习方式的转变期待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模式的转变始于教师角色的转变。而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这也是确立新型学生观的具体体现。作为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应努力做到这样几个转变:第一,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第二,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第三,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知识的研究者。

5.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来施教

新理念下课堂教学反思 篇7

一、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反思之前, 教师要清楚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和内容。要求如下:

(一) 对学生而言

1.理性的精神。比如在学习初中数学时, 要敢于质疑。2.文明教养。也就是说学生要有一定的礼仪素养, 在学习一门课程时, 要懂得尊重知识, 理解文化。3.专门技能。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 学生可以有某一项或则多项自己特别感兴趣, 且有一定成就的技能。4.自我表达。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要学会自我倾诉和表达。

(二) 对于教师而言

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合作意识 (师师合作, 师生合作) 、客观评价学生。

无论是从学生的要求而言, 还是从教师的要求而言,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教学都需要教师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 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 理解数学。

二、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教师课堂教学反思的实践

(一) 转变观念, 改变以往的教学角色和态度

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年龄差, 因此师生在无形之间就有了一定的距离感。除此之外, 教师日常的教学态度和教学观念也是形成师生距离的重要因素, 比如教师课堂教学比较严厉, 如不让学生坐下、罚抄写作业等。因此, 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时, 要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 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具体的措施如下:

1.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进行教学时, 注重学生的参与度, 例如, 在教学“解一元一次方程”时, 在进行一定的讲解过后, 安排一定的习题, 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解题的方法和步骤, 比如解方程:9x=27;4x=8;3x=9;4x=16等, 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 就会增加对解题步骤和思路的记忆。最为关键的是, 在这个自我参与的过程中, 学生充分发挥了自身的学习主体地位。

2. 改变教师的传统角色定位, 拉进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例如, 在学习人教版第一册第四章“认识图形”第四节时, 教师可以加入学生设计制作长方形的包装纸盒的队伍, 并且可组织评比活动, 优胜者可以获得一定的奖励。

(二) 增强教师的合作意识

这里的合作意识包含两个部分:一是初中数学教师之间的合作, 通过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教学经验交流, 集思广益。所谓“三个臭皮匠, 顶个诸葛亮”, 教师与教师之间在经验互换与借鉴之中, 能够得到一定的感悟和感知。例如, 在教学“三角形”时, 许多教师在进行三角形相关知识点的引申上存在一定的矛盾, 比如不清楚自己该不该向学生引出“勾股定理”, 如果将这一理论引出, 成功的话可以让学生在往后的勾股定理的学习中奠定一定的基础, 反之, 将会让学生在学习三角形时将“勾股定理”与其他相关的概念混淆, 适得其反。二是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时, 有效的师生合作有利于数学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基于此,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 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从而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或是学生自己的一些想法。例如, 在学习人教版“二次函数”的第二节:“用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时, 可以通过这样的例题来进行师生之间的探讨和学习:1.已知二次函数y=ax+bx+c的图像与y轴的交点的纵坐标为1, 且方程ax+bx+c=0的两根分别为-1, 3, 则这个二次函数的表达式为?2.已知二次函数的图像与x轴有两个交点, 且对称轴为x=1, 请写出一个满足条件的二次函数解析式。

第一题考查的是二次函数与根的关系, 解题思路和步骤如下:

图像与y轴的交点的纵坐标为1, 画个草图就可以看出当x=0时y=1

由函数关系式可以得到x=0时y=c, 所以c=1

在这两道函数题目的解题与思考过程中, 师生之可以形成一定的解题思路互动和解题步骤互动, 从而让师生在教学与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合作与交流, 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与乐趣。

总之,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有了新的目标和内容, 教师需要有一定的教学反思, 才能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水平。

摘要:初中数学在新课程理念下有了新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而这些新的目标和内容是对新时期初中数学教育体系的一次自我调整, 为的是促进初中数学教学的顺利进行, 同时, 学生在接触初中数学时也能更好地去接受新的知识点和知识面。但是这些目标和内容的实现需要初中数学教师去进行一定的反思, 以便在课堂教学时能更好地将新课程数学理念进行贯彻。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参考文献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评价的反思 篇8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课堂教学 评价反思

【分类号】G423.3

课堂教学评价是依据确定的教学目标,通过对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过程的观察和信息的搜集,运用科学的评价手段,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和结果做出的价值判断。新课程理念下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不但对教师的教学起到导向、激励、反思、改进的作用,更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同时对课堂教学评价中产生的一些教与学的认识、观点以及做法,需要加以冷静的辨析,理性的思考,科学的选择。

一、新课程理念不能迷失教学目标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的过度强化,从而在认识上产生了一些偏差,进入了误区,能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课就是好课,结果造成了一味的体现新课程理念,却迷失了基本的教学目标,使课堂教学走向形式化、低效化。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课表面上看起来热闹煽情、丰富活动,但细细体会,在课堂教学中重点没能突出,难点也没能很好地突破,一堂课下来,学生没有什么收获,何谈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和学科思维的提高和增长?无论我们用怎样的教学方法去组织教学活动,教学目标就是一堂课的起点和归宿。

“过程以形式为载体,形式以结果为目标”。一堂好课形式怎样,但效果必须是扎扎实实的。有的课堂教学看起来并不热闹,也许挺沉闷,也许很平淡,但学生学到了东西,学生有收获,学生在一点点地进步,这是否比起那表面看去热闹的课更有效。所以,花里胡哨的课未必就是好课,热热闹闹的课未必就是好课,活动频繁的课未必就是好课。一堂真正的好课,应该是扎实有效的,甚至是优质高效的。我们应该以新课标为标准,以教材为载体进行有效的教学。要认真钻研教材,揣摩教材编排、活动安排的科学严谨和精妙之处,科学合理的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同时必须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新课程理念及其实质,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前提,既要转变陈旧落后的观念,又要有自己对教育信念的坚持,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自己的教学机智和教育智慧,让学生在享受过程的快乐的同时,能够有所发展。

二、新课程理念不能抛弃“引导”“讲授”等传统的教学方式

新课程改革实施之初,有很多老师对“引导”、“讲授”等传统的教学方式产生了一种排斥和恐惧心理,不仅觉得教了多年书现在一课改突然不会教书了,还产生了困惑和问题,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还要不要教师的讲授和引导?我想打个比喻进行说明,比如,一个牧羊人在放牧一群羊,他知道哪里有丰美的水草,那么他会怎样做呢?他是由着羊自己走到哪里就放牧到哪里,还是有意识地把羊“引导”到水草丰美的地方?牧羊人没有什么牧羊的理论,但他知道把羊引领到水草丰美的地方是他的责任,因为只有这样羊才能很快吃飽喝足而得到“发展”长大。因此,对于处于学习阶段的学生来说,特别是对初中生来说,其思想和思维远没有达到成年人那样深刻成熟、智慧圆满的高度。只有及时有力的讲授引导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和提升,知识与能力得到丰富和增长,激发起学生更深刻的思考,从而完成对知识的个人建构,这也是高效率的教学活动的基本要求。

所以,谁说教师讲授的课就不一定是好课?教学并不反对讲,不该讲的时候讲了是多余,该讲的时候不讲也是教学的失误。我们在听一些名家大家上课总感觉轻松,意犹未尽。细想来,这也是好课的魅力吧。有经验、有素质的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讲得清、讲得好,三言两语切中要害,且语言生动形象,幽默风趣。他们驾驭课堂游刃有余,使课堂充满趣味,能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和有意义的启迪。在保证目标到位的前提下,把课上得轻松、自然、亲切、有感染力,这也是衡量一堂好课的一个尺度。

三、 新课程理念要把学生课堂“活动”变为思维的“灵动”

有些公开课的表演可谓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欣喜之余也有几丝忧虑:是不是热闹得有些沸腾了?耀眼得有些眩晕了?新颖得有些让人不知所措了?分组学习、匆忙讨论、角色表演、假问题充斥课堂,新八股再次上演。公开课的最大特点是示范性,公开课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它迷人的外衣,更要有既渡师又渡生的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所以公开课应显示它的常态性和实用性,而不是一时的作秀。而今,一些公开课,除了热闹留下来了多少值得回味的东西?当然,我这里决不是否认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公开课,而是主张应坚持因材施教,既推陈出新,又讲究实效,不能走向极端。不是所有的活动情境都能促进学生的思维,也不是所有的教材都适合沸沸扬扬的活动,无效的“活动”有时也会干扰学生的学习。

当然,一堂成功的课一定是动态的,但这种动态,不仅仅是外在形式的活泼,而更在于学生思维的灵动。课堂教学要的不是热闹的场面,而是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思考。它需要教师首先要设计好问题,并围绕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辩论;其次教师要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抓住和提取有价值的问题进行交流互动。一个人的质疑、深思、感悟,其外在表现也许就是深沉、恬静。不要经不住课堂上的沉默,有时学生在宁静的氛围中用心感受,形式上表现为“静态”,但他们的体验是丰富的,他们的思维也是活跃的,能说这样的课堂不是“活动”的吗?只有气氛活跃,而没有屏神凝思和思维交锋的课堂,又能算是“动态”的课堂吗?

所以,学生喜欢的课并不一定是一堂好课,师生互动、学生活动量大的课也不一定是一堂思维活动总量大的好课。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只有学生的思维总量大了,才有可能启动他们智力的发展。

热闹有热闹的乐趣,寂寞有寂寞的收获。希望听课与评课教师不要仅以热闹花哨、学生讨论的热烈度来衡量一堂课的好坏,多一点宽容,允许一些涵盖传统的课型。这样,听课教师的心态平和了,就会留给授课教师施展才华的更为广阔的空间。每个教师的个性品质不同,教学风格肯定也有差异。不要一味地强调活动,课堂教学不是电视中的作秀娱乐类节目,华而不实的教风对教学上尚未成熟的年轻教师是一种误导。

总之,我们要在新的课堂教学评价理念的指导下去实施评价,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去客观的看待评价一堂课,保证评价既不偏离其根本目的,又能促进学生发展、教师素质提高和改进课堂教学实践。

作者简介:王应选 性别:男,甘肃省庆阳市人,1975年出生,

上一篇:本土人才培养研究对策下一篇:课文《分数乘法》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