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文化欣赏论文

2024-10-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数学文化欣赏论文(推荐8篇)

数学文化欣赏论文 篇1

浅印象里提起数学一词,对于我个人来说,数学就是一堆堆死板无活力的公式,像是一个个严肃的战士,需要各种证明来计算我们课本或者卷纸上的问题。幼稚园时候,数学就是数数,简单的计算,简单到用手指头就能计算出结果;小学时候,数学就是不停的计算鸡鸭鹅狗笼子里多少只脚的问题;初中时候,问题变得多元化,但是从此开始了更没有什么趣味的代数和几何,不停的计算来证明,得分。唯一的一点趣味也无了踪影;高中时候,数学变成了高数,每天脑子里的正余弦定理,一切依旧没了趣味;大学时候,学的依旧叫高数,只是名字由高中数学变成了高等数学,依旧对数学提不起兴趣。无意中选修了这门选修课,却让我收获了另一种看法,一改以往的印象,其实数学是需要欣赏的,数学有它自己的文化和趣味,并不是一门枯燥反反复复的计算。

关于数学我这样理解:数学,用公式的话来解释它就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透过抽象化和逻辑推理的使用。由计数.计算.量度和对物体形状及运动的现象中产生。数学家们拓展这些概念,为了公事新的猜想以及从何时选定的公式及定义中建立起严谨推导出的真理。

虽然说,数学存在着各种逻辑与抽象的问题,但是,这些都掩盖不住数学的没,数学的美不在于表面,而在于它的内在,数学的表面枯燥乏味,但是它的内在却是充满了乐趣。数学的美吸引了许许多多的人们来探索,人们喜欢数学,探索数学,其实就是被数学的美吸引。爱因期坦说过:“美,本质上终究是简单性。”他还认为,只有借助数学,才能达到简单性的美学准则。物理学家爱因期坦的这种美学理论,在数学界,也被多数人所认同。朴素,简单,是其外在形式。只有既朴实清秀,又底蕴深厚,才称得上至美。欧拉给出的公式:v-e+f=2,堪称“简单美”的典范。世间的多面体有多少?没有人能说清楚。但它们的顶点数v、棱数e、面数f,都必须服从欧拉给出的公式,一个如此简单的公式,概括了无数种多面体的共同特性,能不令人惊叹不已?

数学的发展无须社会的推动,其真理性无须实践的检验,当然,数学的进步也无须人类文化的哺育。于是,西方的数学界有“经验主义的复兴”。怀特(L.A.White)的数学文化论力图把数学回归到文化层面。克莱因(M.Kline)的《古今数学思想》、《西方文化中的数学》、《数学:确定性的丧失》相继问世,力图营造数学文化的人文色彩。国内最早注意数学文化的学者是北京大学的教授孙小礼,她和邓东皋等合编的《数学与文化》,汇集了一些数学名家的有关论述,也记录了从自然辩证法研究的角度对数学文化的思考。稍后出版的有齐民友的《数学与文化》,主要从非欧几何产生的历史阐述数学的文化价值,特别指出了数学思维的文化意义。郑毓信等出版的专著《数学文化学》,特点是用社会建构主义的哲学观,强调“数学共同体”产生的文化效应。以上的著作以及许多的论文,都力图把数学从单纯的逻辑演绎推理的圈子中解放出来,重点是分析数学文明史,充分揭示数学的文化内涵,肯定数学作为文化存在的价值。

课上我们看了个视频,名字记不住了,但是确实很吸引我们,让我们感受到数学确实很重要,我们在不断的实践,无论哪个国家。这是人类的探索。

数学文化欣赏论文 篇2

一、花木欣赏之牡丹

牡丹, 花开富贵者, 是最受中国人喜爱的传统观赏花卉之一。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就有了关于牡丹花的记载。到了唐朝, 因为天后武则天对牡丹的特殊喜好, 牡丹逐渐被普及栽植。关于牡丹的来源和移植情况, 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是唐代舒元舆的《牡丹赋》, 其序文中云:“天后之乡, 西河也, 有众香精舍, 下有牡丹, 其花特异。天后叹之上苑之有阙, 因命移植焉。由此, 京国牡丹, 日月寝盛。”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武后与牡丹的故事则是:武后冬日游后苑, 花俱听命而开, 独牡丹遵花期不放, 遂被贬至洛阳, 花王之封或始于此。《本草纲目》说:“群芳中以牡丹为第一, 故世谓为‘花王’。”文震亨《长物志》、李渔《闲情偶寄》中的“种植部”, 都把牡丹列为花木第一。

牡丹, 暮春初夏时节开花, 花大若碗, 花色以深红、粉红、白色、绛紫最为常见, 通常以盆栽、切花、花坛方式栽植。

苏州园林中的牡丹栽植基本上采用的是花坛、花台形式, 多以太湖石做围栏。花坛外形则结合所处地势、地形, 灵活多变、不拘一格。

苏州四大名园之留园中, 独立设置的牡丹花台共有四处, 东园一角内还有大片牡丹花丛, 无论从数量、规模, 还是外形构造、用石特点上, 在苏州古典园林中都算是翘楚。“远翠阁”前牡丹花坛独具特点, 所用青石台基为明代遗物, 年代久远。花坛用三层青条石堆叠, 底层台基无雕饰, 朴素无华;上层条石, 四角雕饰书卷纹样, 东西两边分别雕有双鹿、双马、双羊、双兔等动物浮雕, 整个花台共有动物浮雕九对, 纹样古朴典雅, 富有生机。文震亨认为栽植、赏玩牡丹:“不可毫涉酸气”, 现园林栽植牡丹, 唯此处颇符合其所说:“用文石为栏, 参差数级, 以次列种”的做法。此处花台之上, 用低矮竹篱为栏, 单植牡丹。

留园涵碧山房南庭院内也有一处牡丹花台。此处空间面积较大, 南为住宅高墙, 沿墙堆叠湖石, 由南迤逦断续延伸至西墙下, 中立石峰, 配植古树, 有姿态古拙的梅树、高大挺拔的玉兰、枝繁叶茂的绣球等。墙面藤蔓垂挂而下, 富有画意。庭院中间构筑独立太湖石花坛, 花坛中单植牡丹。整个牡丹花台东宽西窄, 若葫芦状, 高出地面约1.5米, 簇拥牡丹腾空而起, 与四周高大树木气势相衬, 更显牡丹花王之相。

在苏州园林中, 以牡丹为主题花卉建造景点的有网师园“露华馆”, 取意李白《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露华馆南正对一低矮粉墙, 上有砖额题字“玉碗金盘”。馆、墙之间以湖石为栏设东、中、西三个花坛。中间为一大型花坛, 栽植数十株牡丹, 配以若干芍药, 暮春初夏之时, 牡丹、芍药先后开放, 花团锦簇、富贵逼人。东侧靠蹈和馆外墙以湖石圈出狭长型花台, 花台北侧靠走廊有海棠一株, 紧邻蹈和馆砖框花窗下依次有牡丹、白玉兰、贴梗海棠、紫玉兰, 从初春到暮春, 花事不断, 绚烂多姿。

二、花木欣赏之梅花

1. 梅花地位后来居上

梅在中国栽植历史极为悠久, 梅是“果子花”, 最早是因其使用价值被古人重视。《诗经·小雅·四月》中有“山有佳卉, 侯栗侯梅”。到魏晋时期, 人们开始着重欣赏梅之花, 中唐到宋元则逐步发掘阐释其丰富的象征意义, 将赏梅提高到了思想文化的层面。在中国文化中, 梅经历了“果子实用”到“花色审美”再到“文化象征”的完整过程, 这是其他花木难以比肩的。

梅, 抗旱、耐寒、树龄老、不易生虫, 花开特早而花期较长, 野生分布较广, 上古至隋唐漫长的历史过程中, 梅树几乎覆盖了整个中华大地。梅花与牡丹、玉兰等纯观赏性花卉相比, 因其果实的经济作用, 具有更广泛的社会基础。唐人爱牡丹, 宋人尊梅花, 到了南宋, 梅花逐渐取代牡丹, 成为“天下尤物, 无问智贤愚不肖, 莫敢有异议。学圃之士, 必先种梅, 且不厌多。他花有无多少, 皆不系重轻。”从此, 梅花超越牡丹, 成为上至仕宦官绅, 下至平民百姓, 最为喜爱、观赏、栽植的花卉。南宋陈景沂《全芳备祖》、明王象晋《群芳谱》、清康熙钦定《广群芳谱》, 均列梅花为第一;民国时南京政府, 也将梅花定位国花。可见, 梅花在中国人心中之独一无二的地位。

2. 梅花栽植主要形式

梅 (梅花) , 花期一月底至三月初, 花色有白、粉、鲜红、浅黄、绿色, 庭院树、盆栽、切花皆可。在苏州园林中, 梅花栽植形式主要有梅林、丛植、孤植、配植几种。

(1) 梅林

怡园南雪亭外的梅林是初春园林极好的去处。怡园梅林地方不大, 却是苏州园林典型的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佳例。一条小径把梅林一分为二, 靠北有长廊相伴, 廊的一端是园内主体建筑鸳鸯厅, 朝南名“梅花厅事”、朝北面向荷花池名“藕香榭”。“梅花厅事”又名“锄月轩”, 悬何绍基“自锄明月种梅花”横额, 园主集辛弃疾词联云:“竹外疏花, 冷香飞上诗句;梅边吹笛, 此地宜有词仙。”廊的另一端是南雪亭。亭东西侧墙上一边是贝叶洞窗, 一边是宝瓶洞窗。朝南的墙上开一八角洞窗, 透过窗恰是满目的红梅绿萼。园主曾在此以茶酒会友, 也是一段佳话。亭上的匾额记下了当年文人相会的雅事:“周草窗云, 昔潘庭坚约社友, 聚饮于南雪亭梅花下, 传为美谈, 今艮庐主人新辟怡园建一亭于中, 种梅多处, 亦颜此二字, 意盖续南宋之佳会。而泉石竹树之胜, 恐前或未逮也。”园主还集辛幼安词为联:“高会惜分阴, 为我弄梅, 细写茶经煮香雪;长歌自深酌, 请君置酒, 醉扶怪石看飞泉”。

苏州古典园林以私家园林为主, 现存园林风貌基本为明清延续至今, 最善于移天缩地入壶中。在有限空间里营造无限意境, 居城市而有山林之感, 在苏州园林布局构造中俯拾皆是。园林空间有限, 无法大片种植梅林, 怡园建园之时就辟出盈亩, 栽植数百株梅花, 在苏州园林中已数大手笔。光福闻名天下的香雪梅海虽近在咫尺, 毕竟无法日日观赏, 于城市中心能有此处梅林就更显弥足珍贵了。就品种而言, 绿萼是梅花中的最受重视也最为常见的。怡园梅林红梅绿萼相间栽植, 绿萼花开时, 花色洁白纯净, 白花青梗淡雅清妙, 一片片晕染出浅白的“绿雪”, 其风姿绰约处, 确如范成大所拟之“九疑仙人萼绿华”。

(2) 丛植

苏州拙政园雪香云蔚亭 (梅坡) 即为丛植。拙政园中部景区山水布局, 呈现出了“一池三山”的面貌。主山“雪香云蔚”居中, 与远香堂互为对景。山呈梯形, 山顶平而山势缓, 遂建横长形卷棚歇山顶“雪香云蔚”亭于山上, 体量适宜、比例和谐。“雪香云蔚亭”, 香雪, 指梅花, 花香淡雅, 色白如雪。梅花先春而开, 不畏严寒, 凌霜傲雪, 虽香异而色同, 因此在古人诗文中很早就形成了“梅”、“雪”相连的独特意象。其中最为著名的, 当属南宋卢梅坡《雪梅》中的“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诗句。云蔚, 《水经注》:“交柯云蔚”, 指山间林木茂密, 枝柯相交。雪香云蔚山南朝远香堂一面, 自东向西环植白梅, 至山西侧成小规模的丛植之势。虽然坡地空间有限, 但若干株梅花散点山坡之上, 更易展示出梅花疏淡萧雅的神韵。于山坡水岸, 坡地植梅, 是古代梅花造景的常见手法, 即梅坡。且梅根不耐水湿, 宜朝南向阳栽植, “湖陂种柳不种梅, 梅花合向阳陂栽”,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于远香堂中遥望雪香云蔚亭, 山间梅枝横斜郁曲, 白梅盛放, 似雪如云。淡淡清风, 吹皱一池春水, 吹来梅香淡雅。“幽人花伴, 梅实专房, 取苔护藓封, 枝稍古者, 移植石岩或庭际, 最古。另种数亩, 花时坐卧其中, 令神骨俱清。绿萼更胜, 红梅差俗;更有虬枝屈曲, 置盆盎中者, 极奇。”文震亨在《长物志》中这样设计了栽梅、赏梅的方法和意境, 雪香云蔚亭差可似之。

摘要:花木是中国古典园林物质构成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花木是园林主营造自然美意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创造山花野鸟、虫噪鸟鸣山野气息的重要物质材料。中国园林的花木栽植, 不但注重花木外在形态的自然天成风貌, 更注重花木的色、香、形, 以及与人内在精神品质的合一色彩。

关键词:园林,花木,牡丹,梅花

参考文献

[1]文震亨.长物志[M].北京:中华书局, 1985.

[2]李渔.闲情偶寄[M].江巨荣, 卢寿荣, 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3]何小颜.花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

[4]程杰.中国梅花审美文化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 2008.

[5]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 编.留园志[M].上海:文汇出版社, 2012.

欣赏多元音乐文化的实用手册 篇3

编者按:本文作者是一名中国留学生,在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读研,主修音乐教育专业。在其所研修的音乐教法课程中,介绍了当前在俄罗斯的一些中小学音乐教育情况。在俄罗斯使用的多种教材中,《音乐》是使用最多历时最长的。作者对这套教材进行了研读,并融入了一些自己的感想,撰写此文。在此把它介绍给国内的音乐教师,打开一扇了解俄罗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窗口。

在俄罗斯,音乐课全称是俄罗斯音乐文化。新一代《俄罗斯音乐文化》是俄罗斯一部较为综合的音乐教材,是为普通学校1-9年级开设的音乐课所采用的。意在使学生认识俄罗斯民族民间文化和世界音乐文化,现代和古典音乐经典之作,衡量文化与历史之间的关系及其独特的个性。这套教材建立在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古典音乐、现代音乐、基础音乐理论等广泛的音乐文化基础上。教材包括教科书、练习册、音像资料、教师用书、文选。

一年级的教材是引领学龄前儿童正确、系统地入门。教材恰当地分为两章节《音乐在我们周围》《音乐与你》。而在二——四年级的教材统一分为七个部分:1.俄罗斯 我的故乡2.丰富的一天3.教堂之歌4.晴朗,晴朗,不要消失!5.在音乐剧院6.在音乐会上7.音乐家需要的才能。编者之所以这样划分章节,是根据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音乐形式而编写,希望教师在正确运用音色这个框架内自由调配。一部分反对者指责编者,说过多注意了爱国主义教育,编者则认为“在当今这个时代,人们在道德与精神上已被侵蚀,文化已经位置偏离”,作为教育者必须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且加以保护,把孩子们的目光重新吸引到文化的发源地上。

在《俄罗斯 我的故乡》篇章中,让学生认识了俄罗斯作曲家,歌唱大自然,歌唱祖国的土地。卓越的教师、作曲家格里格在一次研讨会上感谢教材作者编写二年级的歌曲《我的俄罗斯》创作手法独特,受到学生欢迎。

《丰富的一天》中用音乐的方式让孩子们认识普希金的诗歌,博物馆里的雕塑,参观修道院等。

在《教堂之声》部分中,让孩子们像爱惜自己的宝贝一样,轻轻触摸神圣的教堂音乐,认识伟大的人物如公爵、彼得一世、彼得二世,以及伴随他们的音乐。

民间创作部分《晴朗,晴朗,不要消失!》,告诉孩子在世界上有各式各样不同的民歌,了解本民族的传说、传统节日让孩子忏悔节、相遇春天的节日(和中国的立春类似)。

在《在音乐剧院》这一章节,引领小学生到音乐童话中游玩,交响乐《彼得与狼》,柴科夫斯基的芭蕾舞剧《睡美人》,普洛科菲耶夫《灰姑娘》。

《在音乐会上》这一章节中,和学生一起尽可能多地投身于室内乐和交响乐经典作品中,如:肖邦波罗乃兹圆舞曲、格里格的组曲、贝多芬奏鸣曲。

在不断修改完善中的《音乐家才能》这一篇章中,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学习较高技艺的作品,自己是小小演奏者同时也是一名听众。教材提供了里姆斯基、拉赫玛尼诺夫、莫扎特、贝多芬的作品,还有一些现代音乐和电影音乐。认识学习音乐的过程,熟悉各种音乐活动,成为音乐主人,这和学校音乐教育培养方向相吻合:演奏简单的乐器、参加音乐活动(合唱、独唱)、参与即兴作品创作(诗歌、声乐、器乐)、了解戏剧的主要特点、独立地学习和运用好的音色、学会欣赏音乐作品,增强思维能力。

《音乐》五——九年级让学生掌握基础音乐知识,尝试内心对音乐的体验,把握艺术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作为中学教材,还加入了人类音乐文化发展过程,透过音乐反映人类伦理道德。通过对现代艺术的学习,了解自己民族的音乐文化,知道二者之间是相互的。掌握一种或两种民族乐器,创编作品,学习电影音乐等。

五年级教材分为《音乐与文学》《音乐与美术》两大部分,让学生把这些艺术形式与音乐作品放在一起进行分析,这在与教材紧密联系的练习册中对学生也有明确要求。一些相类似的主题也被予赋更广泛的意义,或是学习不同作曲家的作品,或是将造型艺术作品更多地在教材中运用。

六年级教材在编写过程中采用了交响乐等各种形式。音乐反映的是生活,现实生活的种种问题也可以用声音的方式来表达。让学生学习自然的发音方法,并区分世界文化的不同特点,一起认识其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古典及现代音乐。此时学生正值青春迷惘期,在教材和练习中安排了一系列经典作品,如欣赏《罗米欧与茱丽叶》中的音乐片断,柴可夫斯基《序曲》《幻想曲》,普洛科菲耶夫的芭蕾,著名电影等等,让他们从这些优秀艺术作品中得到启发。

七年级教材以内容丰富的《古典与现代》为主题。在学习《戏剧舞台音乐的特征》《室内乐音乐特点与交响乐》后,了解各个时期音乐风格特点、民族特征和作曲家的特点。分类比较是教材主要的分析作品方法,把莫扎特和普洛科夫耶夫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让学生更深一层感受现代与古典音乐之美。

到目前,编者还在为八、九年级编写教材,不断改革新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在八年级的教材中,学习音乐的发展过程体现在这册书中。从幼儿时期学唱儿歌到逐渐长大学习进行曲,这些在书中都有鲜明例子,在《音乐的多样性》中有具体体现。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年级所选用的音乐都是现当代艺术,音乐喜剧《大神米诺》《或者》《地铁》《幻想歌剧》《巴黎教堂》,或是不同民族风格的艺术形式,如摇摆舞等。

九年级接近完成初级教育阶段,安排《世界艺术文化》为主题的内容。在书中分为两个部分《世界音乐文化中的人物》《传统音乐风格与民族音乐风格的昨天 今天 明天》。知识的学习从很多方面可以吸收,音乐也能帮助处在困惑的青少年走出误区。哲学中常见的问题“在生活中什么是真实、善良、美丽”,用普洛科菲耶夫和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乐(NO.5),现代音乐剧《犯罪与罪犯》就能回答。让学生学习这些音乐知识后,能够积极投入到美好的生活中,积极参加音乐活动。

英美文化欣赏教学内容 篇4

第一课时 教学计划与教学目的说明及英国美国宗教文化 第二课时 英国历史溯源(视频英国史1)

第三课时 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文化及莎士比亚

第四课时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作品及哈姆雷特赏析

第五课时 启蒙运动时期的英国文化

第六课时 启蒙运动时期文学作品及格列佛游记赏析

第七课时 浪漫主义时期的英国文化

第八课时 浪漫主义时期文学作品及傲慢与偏见赏析

第九课时 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文化

第十课时 维多利亚时期文学作品及简爱赏析

第十一课时 美国历史溯源独立运动

第十二课时 西进运动及壮志千秋赏析

第十三课时 汤姆叔叔的小屋赏析

第十四课时 工业革命时期的美国及摩登时代赏析

第十五课时 19世纪现实主义美国文学及哈利贝克费恩历险记赏析 第十六课时 现代主义美国文学及了不起的盖茨比赏析

第十七课时 海明威作品

第十八课时 美国文化的多元性

第十九课时 英语影片中的外国文化

数学欣赏论文 篇5

数学是一门十分神奇的自然科学,我们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她,却发现自己无论在数学这条路上走了多远都只不过是个开始而已。从儿时咿呀学语时板着手指头会数一二三,到初中时接触基本函数,平面几何,再到高中时的立体几何,圆锥曲线,大学里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等等等。一切我们所接触到得对于数学这门博大精深的自然科学来说都仅仅是一点点皮毛,那么我们的数学之路还要走多久?我想答案是要永远走下去,永无止境。我打小时候就非常喜欢数学,一直以来都被数学的魅力深深的吸引着,所以到大学来第一次选课没有任何悬念的选择了数学欣赏,而我在这门课上通过老师和同学的讲课程,对数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自己感到非常遗憾,没有能够上台给大家讲述我自己对于数学的理解,所以论文中就简单的介绍一些关于数学与文学和数学的美两方面的内容,由于我的知识有限,所以参考了一些网站资料。

数学的定义: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透过抽象化和逻辑推理的使用,由计数、计算、量度和对物体形状及运动的观察中产生。数学家们拓展这些概念,为了公式化新的猜想以及从合适选定的公理及定义中建立起严谨推导出的真理。

数学文化

谈到数学文化,往往会联想到数学史。确实,宏观地观察数学,从历史上考察数学的进步,确实是揭示数学文化层面的重要途径。但是,除了这种宏观的历史考察之外,还应该有微观的一面,即从具体的数学概念、数学方法、数学思想中揭示数学的文化底蕴。以下将阐述一些新视角,力求多侧面地展现数学文化。数学和文学的思考方法往往是相通的。举例来说,中学课程里有“对称”,文学中则有“对仗”。对称是一种变换,变过去了却有些性质保持不变。轴对称,即是依对称轴对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保持不变。那么对仗是什么?无非是上联变成下联,但是字词句的某些特性不变。王维诗云:“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里,明月对清泉,都是自然景物,没有变。形容词“明”对“清”,名词“月”对“泉”,词性不变。其余各词均如此。变化中的不变性质,在文化中、文学中、数学中,都广泛存在着。数学中的“对偶理论”,拓扑学的变与不变,都是这种思想的体现。文学意境也有和数学观念相通的地方。徐利治先生早就指出:“孤帆远影碧空尽”,正是极限概念的意境。

20世纪初年的数学曾经存在着脱离社会文化的孤立主义倾向,并一直影响到今天的中国。数学的过度形式化,使人错误地感到数学只是少数天才脑子里想象出来的“自由创造物”,数学的发展无须社会的推动,其真理性无须实践的检验,当然,数学的进步也无须人类文化的哺育。于是,西方的数学界有“经验主义的复兴”。怀特(L.A.White)的数学文化论力图把数学回归到文化层面。克莱因(M.Kline)的《古今数学思想》、《西方文化中的数学》、《数学:确定性的丧失》相继问世,力图营造数学文化的人文色彩。所谓的数学文化即是研究数学发展过程。而我国古代和欧式几何也出现了许过与数学文化有关的联系。

欧氏几何和中国古代的时空观。初唐诗人陈子昂有句云:“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是时间和三维欧几里得空间的文学描述。在陈子昂看来,时间是两头无限的,以他自己为原点,恰可比喻为一条直线。天是平面,地是平面,人类生活在这悠远而空旷的时空里,不禁感慨万千。数学正是把这种人生感受精确化、形式化。诗人的想象可以补充我们的数学理解。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外壳。数学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就是把数学溶入语言之中。“不管三七二十一”涉及乘法口诀,“三下二除五就把它解决了”则是算盘口诀。再如“万无一失”,在中国语言里比喻“有绝对把握”,但是,这句成语可以联系“小概率事件”进行思考。“十万有一失”在航天器的零件中也是不允许的。此外,“指数爆炸”“直线上升”等等已经进入日常语言。它们的含义可与事物的复杂性相联系(计算复杂性问题),正是所需要研究的。“事业坐标”“人生轨迹”也已经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词语。

而《文汇报》2002年8月21日摘要刊出钱伟长的文章《哥丁根学派的追求》,其中提到:“这使我明白了:数学本身很美,然而不要被它迷了路。应用数学的任务是解决实际问题,不是去完善许多数学方法,我们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己任的。从这一观点上讲,我们应该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优秀„屠夫‟,而不是制刀的„刀匠‟,更不是那种一辈子欣赏自己的刀多么锋利而不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刀匠。”这是一个力学家的数学文化观。

和所有文化现象一样,数学文化直接支配着人们的行动。孤立主义的数学文化,一方面拒人于千里之外,使人望数学而生畏;另一方面,又孤芳自赏,自言自语,令人把数学家当成“怪人”。学校里的数学,原本是青少年喜爱的学科,却成为过滤的“筛子”、打人的“棒子”。优秀的数学文化,会是美丽动人的数学王后、得心应手的仆人、聪明伶俐的宠物。伴随着先进的数学文化,数学教学会变得生气勃勃、有血有肉、光彩照人。所以在我自己看来,数学的文化也是魅力无穷的,在研究数学的道路上我们已经有不知多少的先贤走过了不平凡的道路,我们只有掌握了先贤们已经研究的成果,并把这种成果作为一种工具,才能在数学的道路上走的更远,说不定我们回成为下一个数学界的奇葩。为数学文化再添那么一笔~

数学的美

我想,关于数学的美自是不必多说的,数学给我们太多的神奇的东西,比如我们在数学欣赏课上那一道道有趣的发散思维的数学趣题,也如老师上课时给我们放的有关函数变换的视频,那些都是数学美的体现,都是我们被吸引的原因。

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庄子说:“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日本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汤川秀树把这两句话印在他的书的扉页上,作为现代物理的指导思想及最高美学原则。这两句话也是我们学习与研究数学的指导思想和最高美学原则。通过本讲座,我们将展现数学精神的魅力,阐述数学推理之妙谛。但数学之美的面纱是慢慢揭开的,数学推理的妙谛是逐渐展现的。这涉及到科学与艺术的关系,而艺术与科学的联系是天然的。实际上,一切科学、哲学、数学和艺术的研究对象不外乎,天─——大宇宙;地,自然界及其中一切动植物─——中宇宙;人─——最精密、最完善的小宇宙。既然科学和艺术的研究对象是相同的,所以它们必然是相辅相成的两个领域。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说得好:“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正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顺便指出,数学本身就是美学的四大构件之一。这四大构件是,史诗、音乐、造型(绘画、建筑等)和数学。因而数学教育是审美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数学追求的目标是,从混沌中找出秩序,使经验升华为规律,将复杂还原为基本。所有这些都是美的标志。但长期以来,我们忽视对数学的美的教育。讲述数学之美有利于培养鉴赏力。值得注意的是,在历史上,重大课题的选择与结果的评价,美学价值是一个重要的标准。例如,正电子的猜想便是狄拉克从数学对称美的角度大胆预言出来的。他唯一的根据就是从电子运动的方程得出正负两个解。几年之后,这个预言得到了物理学家的证实。狄拉克后来说:“理论物理学家把数学美的要求当作信仰的行为,它没有什么使人非信不可的理由,但过去已经证明了这是有益的目标。”

我们课上讲的那些数学是美的,但是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美呢?

美有两条标准:

一、一切绝妙的美都显示出奇异的均衡关系(培根),二、“美是各部分之间以及各部分与整体之间固有的和谐。”(海森堡)。这是科学和艺术共同追求的东西。希尔伯特说:“我们无比热爱的科学把我们团结在一起。它像一座鲜花盛开的花园展现在我们眼前。在这个花园熟悉的小道上,你可以悠闲地观赏,尽情地享受,不需费多大力气,与心领神会的伙伴一起更是如此。但我们更喜欢寻找幽隐的小道,发现许多意想不到的令人愉快的美景;当其中一条小道向我们显示出这一美景时,我们会共同欣赏它,我们的欢乐也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

对美的追求起源于古代。毕达哥拉斯发现,在相同张力作用下的弦,当它们的长度成简单的整数比时,击弦发出的声音听起来是和谐的。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毕达哥拉斯学派定出了音律。顺便指出,我国在古代也以同样的方式确定了音律。这是人类第一次确立了可理解的东西与美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人类历史上一个真正重大的发现。牛顿的万有引力公式,爱因斯坦的质能转换公式,既是美,又是真。

数学的美表现在什么地方呢?表现在简单、对称、完备、统一和谐和奇异。

为什么我们这样重视美?并把它作为数学发展的动力与价值标准的一个重要因素呢?因为人们常常忽视它。人们只重视实用方面、科学方面,而对于审美情趣、智力挑战、心灵的愉悦诸方面,要么不予承认,即使承认,也认为只不过是次要的因素。但事实上,实用的、科学的、美学的和哲学的因素共同促进了数学的形成。把这些作出贡献、产生影响的因素除去任何一个,或抬高一个而贬低另一个都是违反数学发展史的。

总之,数学的美的,有文化内涵的,是无止境的,是我们需要花时间探索的一门学科。而我们只有学好数学,才能够更好的再数学的海洋中遨游,才能够在各个方面全面的进步。数学给了我们开拓的视野,给了我们聪慧的头脑。最后让我用一首网友写的数学的赞美诗来结束论文!赞美诗

我不知是否有人在寻找一种美丽的学科, 更不知道这些人内心的想法.可是, 如果换了我, 我就会告诉你:

天地间最美丽的学科就是------数学!

你或许会说,数学太枯燥,看着都令人烦躁!No,No,No!数学一点都不枯燥.反而之:

那数字 符号 字母 式子与图形, 这一个个可爱的小精灵, 组成一幅极其美丽的画卷, 令人流连忘返.稍稍一想,只需要用手指尖一点, 那数字 符号 字母 式子与图形, 这一个个可爱的小精灵,就会为你让出一条通向真理的道路.这条道路上, 没有路障, 没有荆棘.你如果肯走这条道路, 你就会发现,你不再把数学当成自己的敌人.那数字 符号 字母 式子与图形, 这一个个可爱的小精灵,似乎就已经成了你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你甩不开它们,你也绝对不舍得甩开它们.到那时, 你就知道,数学实际上一点也不枯燥, 数学很有趣,很美丽!

你或许会说,数学太烦人,看着都令人眼晕!No,No,No!数学一点都不烦人.反而之:

那数字 符号 字母 式子与图形, 这一个个可爱的小精灵, 组成一幕极其简单的景色, 令人流连忘返.稍稍一想,只需要用手指尖一点, 那数字 符号 字母 式子与图形, 这一个个可爱的小精灵,就会为你展示出它们最简洁的一面.这一面中, 没有冗长的数字, 没有晦涩难懂的符号.你如果看这一面, 你就会发现,你不再把数学当成自己的敌人.那数字 符号 字母 式子与图形, 这一个个可爱的小精灵,似乎就已经成了你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你甩不开它们,你也绝对不舍得甩开它们.到那时, 你就知道,数学实际上一点也不烦人, 数学很简单,很容易!

你或许会说,数学太专业,看着都非常不实用!No,No,No!

数学一点都不不实用.反而之:

那数字 符号 字母 式子与图形, 这一个个可爱的小精灵,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都有它们的精彩表演, 令人流连忘返.稍稍一想,只需要用手指尖一点, 那数字 符号 字母 式子与图形, 这一个个可爱的小精灵,就会为你表演出它们与生活最贴切的一面.这一面上,没有过于专业的符号与字母, 没有不贴实际的复杂的公式.你如果肯看这一面, 你就会发现,你不再把数学当成自己的敌人.那数字 符号 字母 式子与图形, 这一个个可爱的小精灵,似乎就已经成了你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你甩不开它们,你也绝对不舍得甩开它们.到那时, 你就知道,数学实际上一点也不是不实用, 数学用途很广泛,很实用!

啊,数学,我爱你!

你就是自然科学这个百花园中最灿烂的一枝莲花!

那数字 符号 字母 式子与图形, 这一个个可爱的小精灵, 会给你描绘出一个美丽的世界.

美丽,不仅仅是我们周围的建筑,学过的几何图形,而重要的是数学是普遍的真理,真理不就是美吗?

在那数字 符号 字母 式子与图形, 这一个个可爱的小精灵所组成的世界里,到处都存在着真 善 美,当然是数学的真 数学的善 数学的美!

世间本不缺少美, 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数字 符号 字母 式子与图形,这一个个可爱的小精灵所组成的世界里, 那无数的数学的真 数学的善 数学的美, 会让你步入一个梦幻仙境.啊, 数学, 我爱你!

你就是自然科学这个百花园中最灿烂的一枝莲花!

数学文化欣赏论文 篇6

东营去实验学校 魏翠苹

教学目标 :

1、了解对联的有关知识,如起源、特点等。

2、学会拟写简单的对联。

3、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教学重点:掌握对联的特点。教学适用对象:七年级学生 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导入

今天我们欣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对联。对联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为我们民族所特有。学习方法的指导

1.由对联与律诗、对偶的区别与联系引入对联的含义

要讲“对联”,我们就得先从诗说起:

律诗有一项规定:一首律诗中,一定要有一联对仗,即严格的对偶。

以崔颢的《黄鹤楼》为例,很明显“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是本诗的对仗句,晴川历历 对 芳草萋萋,汉阳树 对 鹦鹉洲。那什么是对联呢?

对联又称“楹联”、“对子”等,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由对称的上下两联组成的对偶语句。对联是对偶句,但对偶句不一定就是对联,只有这组对偶句意义较完整,可以独立运用,可以书写张贴,才可以称为对联。

2.对联的起源,欣赏古今名联

对联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一般认为起源于五代,成熟于两宋,鼎盛于明清。

最早的对联通常认为是五代的孟昶(chǎng)所作。

下面我们来欣赏几副古今名联:

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风对雨,家对国,耳对心, 极其工整,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书声琅琅。这是湖南岳阳楼的对联,歌咏的是范仲淹。上联写景,气势磅礴。下联抒情,唱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

第二副是湖南岳阳楼的对联,歌咏的是范仲淹。上联写景,气势磅礴。下联抒情,唱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

第三幅对联是关于我们刚学过的《雷电颂》作者郭沫若的故事。

3.以岳阳楼联为例,归纳对联的特点

欣赏完古今名联,我们以岳阳楼联为例,归纳一下对联的特点。

一要上下两联字数相等,断句一致。本联上下各7字,断句为43断句,四面湖山对万家忧乐,归眼底对到心头。

二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三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本联由上联写景转入下联抒情,水到渠成。

四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收」,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说到这个,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古汉语中的平仄与现代汉语中的四声的区别与联系。古汉语中的汉字的声调有“平仄”之分,普通话中的汉字有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注音符号分别用“-”、“/”、“V”和、“\”来表示。

阴平和阳平是平声;上声和去声是仄声。因此可以用拼音声调来辨认字的平仄。本联中上联末句尾字底是上声,也就是仄声。下联末句尾字头是阳平,也就是平声。

拓展延伸

为了更好地体会对联的特点,请完成下列填空 开 创 新 局 面 打 破 体 制 感 时 花 溅 泪 恨 别

总结这节课,我们由律诗的对仗认识了什么是对联,对联的历史,对联的特点,初步领略了我们的传统文化瑰宝对联的魅力。

音乐欣赏与文化的关系 篇7

一、音乐的表现手段与文化的关系

音乐的表现手段比如和声、配器等,都是由声音构成的。这种声音能够对人的情绪起到激发作用,能够迅速地引起人的共鸣,支配人的情感。因此,声音就成为人们用来传达感情的媒介。正是由于声音的这种特征,使音乐具有巨大的情感表现力和感染力,能把人们带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中去。

东方与西方各国音乐的表现手段是不相同的。东方音乐艺术是东方各民族人民根据自己的审美标准创造出来的,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初听一些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我们可能会觉得有些怪异和不习惯,这是因为我们用自己多年形成的听觉和审美习惯去衡量这些音乐的缘故。例如阿拉伯音乐使用的是二十四律,泰国音乐使用的是七平均律,用习惯了十二平均律的耳朵去听它们,自然会觉得不“准”、不美。但如果用这些民旅的审美标准去衡量,它们就是“准”的、美的。

比如印度音乐。600年前,全印度只有一种古典音乐体系。音乐与宗教、寺庙的关系十分密切,绝大部分古典歌曲都是颂扬神祉的。正是在这个时候北方文化开始受到穆斯林的影响,南方仍继续着原有的文化传统,从此开始了新的演化过程。经60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北、南两种高度发展的、相对独立的古典音乐体系。它们来自同一根基,但是几百年来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社会情况、哲学思想,形成了不同的心理素质、审美观和艺术形式。两种音乐也各自适应了当地人民的审美趣味并满足了他们的要求。

只有在我们掌握了理解音乐的工具时,尤其是在了解了音乐在原创及音乐的表现手段上有着极深的文化根源后,我们才会聚精会神地去聆听。研究某一部作品时,我们必须首先熟悉它的特殊音乐用语。事实上,这种用语对任何与作品、演奏 (唱) 或具备音乐素养的聆听发生关系的人来说都是一种方便的捷径。

二、音乐欣赏的主体性与再创造

音乐作品的生产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同样,音乐欣赏也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不同的是,音乐作品生产是在社会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的,而音乐欣赏则除了生活积累以外,还要以音乐作品为依据进行创造,用法国思想家萨特的话说:“欣赏就是有指导的创造。”

音乐是听觉艺术,欣赏想象更容易偏重于视觉画面。所以,表面看来,音乐欣赏似乎只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行为,是欣赏者对外界音乐刺激所做出的反应。实际上, 无论是欣赏之前对欣赏对象的选择,还是在欣赏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心理活动,都表明音乐欣赏并不仅仅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行为,它同时还是一种具有主体性的创造活动。这就是说,音乐欣赏与欣赏者的心理感受与欣赏者的生活阅历、文化背景关系密切,而音响的实体,例如一个旋律,却是以感性事物的方式外在地向人们展示出来的。

现象学的音乐美学认为,音乐欣赏是欣赏者意象活动的产物,欣赏者在欣赏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意识活动填充和丰富了被构造的对象,即音乐作品的本体,这样就使得同一部音乐作品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欣赏者那里显示出不同的面貌。从本世纪60年代兴起的接受美学,特别把研究的重点转向作品的接受环节,接受美学提出,任何作品的本文都具有未定性,它的意义的实现要靠接受环节使之具体化,有待接受者的感觉与知觉经验将作品的空白处加以填充。接受美学关于读者对本文的接受过程就是对本文的创造过程的理论,对于我们认识音乐欣赏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总之,音乐欣赏和其他艺术欣赏一样,都需要欣赏者调动起自己的感情,展开想象的翅膀,按照自身接受的文化特征去理解音乐作品,才能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

音乐欣赏,归根结底是欣赏者主体性的意识活动,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把自己的主体意识渗入到欣赏作品中,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改变着音乐作品本文的面貌。如同“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在音乐欣赏中,即使是同一乐曲的同一表演,不同的听众也会有不同的反应。虽然,人们现在还不能把经过欣赏者主观折射的不同反应用科学的图像或数字的方法显示出来,然而,由于欣赏者的生活阅历、思想感情、个性特征、艺术修养文化传统以及审美趣味的不同,他们在欣赏过程中的不同感受却是可以通过经验内省的方式得到证明的。这正如美国作曲家科普兰所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能使自己感觉到一个主题或整首乐曲所表达的特性。如果那是一首艺术巨作,每当你再听它的时候,不要期待它都意味着完全相同的事物。”

三、音乐欣赏者对音乐的文化诠释

人对音乐的感知过程是和思维过程分不开的。要理解音乐作品,只有依靠思维才能使知觉完整起来,得以深化。欣赏音乐,不仅需要丰富的音乐知识,还需要广泛的文史知识,只有依靠思维才能将音乐内涵的种种因素加以联系和组织,得到完整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

在音乐欣赏活动中,联想、记忆等心理活动总是与思维联系在起的。音乐语言的非语义性、音乐表现内在感情的隐喻性,都使联想活动在音乐审美中具有了广阔的范围。在欣赏声乐作品、有标题性的器乐作品时,因为与文学、诗歌等有关系,所以联想比较明确,比较容易。但在欣赏纯音乐作品时,联想的准确性就比较难于把握,因为没有文字的暗示与说明,只能根据作品中渗透着的作者本人的性格形象、时代印记、民族特点等,进行更高更深的联想。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音乐欣赏是在用文化诠释音乐。因为我们的物质生活、和情感生活都不断地受着周围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一个民族的历史观,他们与神灵之间的关系,生的欢乐与死的悲伤都由他们使用的音乐素材表现出来。音乐应该发出怎样的声音,它应该何时听,它应由何人来表演等,这些问题,都直接地联系到文化背景,简而言之,听者的“耳朵”在很大的程度上受他的文化的制约。

音乐欣赏能力是文化艺术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文化、艺术修养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音乐欣赏能力所达到的水平。音乐是社会现象,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它与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要感知和理解音乐,需要广泛的文化知识,一种音乐形式,一部作品,背后都蕴藏着深广的文化精神,体现着一定时代、民族文化意识。文化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对音乐的感知力、联想力、辨析力和理解力。所以,我们要不断提高文化素质。欣赏主体以何种方式感受音乐,将取决于他自身的文化素质、音乐修养以及欣赏态度。大多数情况下的想象虽然是自由的,但却是有意识的,这种自觉的想象过程属于私人领域,它与个人的特殊经历有关。如果是集体的想象过程,很可能是人们曾经接受过某种文化的共同熏陶。比如在中国的某个特定年代,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东方红》的旋律响起,一轮光芒万丈的“红日”的意象就会出现在人们的脑中。这正是特定的文化在诠解着这首《东方红》。

音乐审美就是对音乐表现手段的直接“接受”和体味。有时你会有沁人心脾之感,有时则“听若罔闻”,原因就在于音乐是否与你的深层的潜在的价值标准或文化底蕴相契合,有没有掀起你内心的波澜,带给你一定程度上的生活感悟。以摇滚乐为例。摇滚乐强调独立人格、强调对时代和社会的感受、强调一种不妥协的精神,在对立的年代里,摇滚乐勇敢地反映了现实,它反抗传统束缚、反抗政治强权、反抗文化专制;在商业的年代里,摇滚乐孤身一击,反商业、反建制、反媚众、反流行,堪称阻挡文化工业化的斗士。摇滚乐一方面作为“问题音乐”,特别关注社会性、重视歌以载道;另一方面作为音乐本身,特别关注原创、重视新风格的创立。摇滚乐刚一踏上国土,国人的回应异常强烈:老年人惊掉了仅剩的几颗牙,中年人隔岸观火似的雾里看花,只有青年人立刻踏上了摇滚的节拍狂歌劲舞。这虽然看似是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对之的态度,实则是文化使然。

清朝后期,中国积贫积弱,终于被列强打开困门。洋枪洋炮被看成是失败的原因,于是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提出一个晌亮的口号“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但甲午海战我们以优势的海防最终败给了倭寇,于是国人猛醒:是我们的制度出了问题,于是“百日维新”亮相古老的中国。“百日”就被扼杀在古老的传统魔掌之下,于是中围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挖掘到了我们屡屡落后挨打的根源———文化的守旧与落后。于是五四运动请进了“德先生、赛先生”,科学和民主成为时尚、潮流,到改革开放,尼采、叔本华、萨特在中国卷起了一股人本主义的旋风,摒弃桎梏,崇尚个性解放蔚然成风。因而摇滚传入中国之时正与文化相契合,才使中国青年毫不忸怩地踏上了摇滚的节拍。年青人用他们刚刚接受的西方文化在解读“摇滚”这一新的音乐形式。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知,音乐就其本质而言,它和其它艺术一样,总是特定文化的产物,是特定生命形态与生命方式的产物;音乐欣赏是用文化诠释音乐是审美丰体自身的文化、音乐修养以及欣赏态度。文化是音乐创作和音乐欣赏之间的桥粱,欣赏音乐需文化诠释。

四、音乐欣赏对精神文化发展的影响

本文是在广义文化的基础上探讨音乐与文化的关系。并只对对精神文化的影响进行探讨。

当我们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总会有这样的体会:我们为作品中的情节、人物、风光以及情绪所感染,不知不觉地走进了艺术家所创造的审美境界,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忧喜、共甘苦,甚至自己也变成了作品中的人物,参与其中的活动。在多数情况下,音乐欣赏的陶冶和教育功能是欣赏者本人意识不到的,他为作品所感染,却很难说出自己的思想境界有哪些提高,但久而久之,不期然地,心灵就得到了升华。

从感性体验上升到理性思考,是由艺术作品内容的丰富性、复杂性决定的,不调动我们的理智,就无法捕捉作品深层次的审美意蕴。毛泽东指出:“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理性思考的过程远比感受体验艰难,许多作品往往需要欣赏者反复琢磨才能得其奥秘。—“用思有限者,不能得其神也。”人们可以通过对具有崇高意味的音乐的欣赏,培养其丰富的情感世界,并且可化解忧愁于欢悦,化暴怒为温柔,使精神获得平衡,情感得到调节与宣泄。贝多芬所说的“音乐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可以况是音乐欣赏的综合效应的最高体现。与此相关,音乐欣赏对人的身心健康所产生的综合效应也是不容忽视的,音乐对某些精神方面的疾病的治疗,电是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实现的。总之,音乐欣赏拓展着我们的知识,从而使我们获得“真”;音乐欣赏陶冶我们的心灵,从而使我们接受“善”;音乐欣赏又给我们以心理愉悦,从而使我们享受“美”。真善美皆有所获,欣赏主体的精神领域就得到充实。从欣赏者个体的角度分析,音乐欣赏充实着欣赏主体的精神领域。而欣赏者又是社会的一员,所以,音乐欣赏是提高社会精神文明程度的重要手段。

我最欣赏数学老师 篇8

我有一个幽默风趣的数学老师。他很会讲笑话。我们班的同学经常被他逗得开怀大笑……

他真的很讨学生喜欢。“腾讯都认证啦!”

在我眼里,老师是个特别会变脸的人。当他批改完我们的作业后来教室时,他脸上都胀得红红的,像个老虎似的特吓人——我们明白,这次的作业又是一塌糊涂……但在老师开始进入讲课状态时,就不一样了——雨过天晴,像往常那样先讲一个笑话,活跃气氛……告别了充满数字问题的数学课堂,迎来了欢声笑语的数学课,这样多美好。

开学已经有两个多月的时间了,我们与老师相处得很和谐。班上的同学都很体谅老师。他要照顾兼任班主任的那个班级,又要看着我们,真是太辛苦了!每到中午,数学老师会抽空来看看我们有没有不会做的题目。可每次我们都被物理、英语几门科目的作业紧紧缠住。数学老师基本每次都是很伤心地离开了教室。

现在就不一样了,我们的好班主任陈老师说,每天中午我们都要先做好数学作业,不然数学老师来不及批改,所以,我们终于有时间好好做数学题了。大家学数学的积极性很高。连我这个数学基础较差的人也有进步了。你说数学老师了不起吧!

数学老师是个很敬业的人。我想,他长时间的操劳已经使他接近衰老了。好多次,在他背过身去在黑板上写字时,我能很清楚地看到他头上的黑发里早已累出了许许多多的白发了。我有的时候真的觉得数学老师太辛苦,有点舍不得老师。可不知道为什么,每到老师讲笑话逗我们笑时,我都会把那些不舍得的情绪通通抛开。

如果我有幸考上好高中,我一定不忘向老师和其他我喜欢的老师们报喜,就说:“老师,我上xxx学校啦!”这样老师一定会觉得很欣慰吧。

我们理解,理解老师操劳了大半辈子,就是希望能教好我们,为我们的未来美好人生打好知识基础。

數学老师很棒!我最欣赏他了!

江苏省东台市头灶镇中学浪花文学社

上一篇:自由-《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下一篇:安委会会议议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