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原始农业的产生

2024-07-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2课原始农业的产生(通用3篇)

第2课原始农业的产生 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了解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的发展过程,特别是房屋遗迹、各种磨制石器、陶器图案、农作物遗迹、饲养家畜遗迹等,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起源原始农耕生活,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史前文明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展示出土文物的图片设置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寻找知识,逐步积累对原始农耕生活的认识,最终通过师生互动探究原始农耕生活的特征。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会应用观察法、比较法,并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让学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远古居民的成就,感受远古先民的高超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学情分析

针对七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征,在教学中运用图片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提高学生认识与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此外,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表现欲强,但学习方法欠缺。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三、重点难点

重点:简述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为代表的原始农耕文明的具体特征。难点:对原始农业文明的特征的概括。

四、教学过程 【导入】

继山顶洞人之后,又有哪些居民生活在祖国的土地上呢?他们是怎样生活的?他们种植什么粮食?他们会建造什么样的房屋呢?这些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讲述的内容。【说一说】什么是氏族?什么是聚落? 1.聚落:早期人类的定居地。

2.氏族:按血缘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社会群体。

3.氏族聚落:按血缘关系组成,固定的社会群体,过着定居的生活,是同一祖先的后代。【自主学习】

半坡聚落 自主学习,通过自然条件的影响和工具的发展这两条线索,从原始农耕、原始畜牧业,还有原始手工业3个角度,让学生了解半坡聚落遗址。(1)原始农耕: 让学生运用考古方法自主探究半坡人以粟为主食,引导学生知道南稻北粟的差异是因为自然条件不同引起的。

根据半坡氏族使用的磨制石器石刀、石锄、石耜冠、石铲、石斧,得出新石器时代的概念。(2)原始畜牧业: 以证据证明半坡人的原始畜牧业中会饲养狗,学生通过分析知道半坡人养狗主要为了打猎,继而推出半坡人在进行原始农耕的同时也保留的渔猎生活。(3)原始手工业: 制陶业:

出示半坡出土的鱼纹陶盆和纺轮,说明半坡原始手工业的进步性。建筑业: 通过对半坡人居住的半地穴式房屋的分析,再次证明不同的自然条件会让人们产生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

(设计意图:进一步让学生运用方法来进行证据收集,推导、判定,自主探究半坡人的农耕生活,较全面地依靠自主探究去感受半坡原始农耕生活。)

河姆渡聚落

(1)原始农耕: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有关河姆渡人饮食的部分,提问:河姆渡人在当时以什么为主食?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河姆渡人以水稻为主食。

教师:运用考古方法讲述河姆渡人为什么以稻为主食。

(设计意图:以考古学常用的方法实证史实,让学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同时通过讲授把考古和实证方法传授给学生,便于学生以后自主探究。)

设置情境,请同学根据出示的图片选择工具种植水稻。

(设计意图:通过对工具的比较,知道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的特征,使学生了解只有工具的发展,生产能力才能提高,社会才能进步。)(2)原始畜牧业:

教师:运用考古方法、艺术形象创作讲述河姆渡人饲养家畜。

(设计意图:以考古学常用的方法实证史实,让学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同时通过讲授把考古和实证方法传授给学生,便于学生以后自主探究。)(3)原始手工业: 制陶业:

出示河姆渡出土的扁圆陶纺轮、鱼塑、扁腹釜、人首塑说明河姆渡原始手工业的进步性。建筑业: 河姆渡人有了更为先进的工具,就有了相对稳定的食物来源,这就要求河姆渡人必须在离耕地很近的地方定居。

教师:河姆渡人住什么样的房子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到答案。河姆渡人为什么要把房子建成这样呢?请结合地理知识来回答。

学生:属长江流域,古时靠近大海,潮湿温热,这样有利于通风防潮。

通过阅读材料和对干栏式房屋的观察,使学生知道自然条件影响远古居民的建筑形制和结构。

模拟河姆渡人在干栏式房屋中的场景,引出干栏式房屋下部可养牲畜。讲述河姆渡遗址——水井

(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到河姆渡人工具的进步和自然条件的影响。)

大汶口聚落

大汶口遗址属于同一类文化的遗址,在黄河下游和江淮地区还有多处,也通称大汶口文化。并强调此时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现象。启发学生思考其中的因果关系。在这里补充“大汶口墓葬贫富对比”。为突破这个难点,可以分两个层次来讲:第一,由于生产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大汶口坟墓中随葬猪头、猪下颚骨的墓占总数的34%,少者一两个,多者有14个猪头。此外,这一时期随葬的物品还有陶器、生产工具、各种装饰品等。这些东西应是墓主人生前的私有财产。第二,私有制的出现,产生了贫富分化的现象。【活动】想象、口述

让学生想象半坡人或者河姆渡人一天的生活,经小组讨论后请两名学生进行口头表述。(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的农耕生活可以掌握一定的考古成果,以学生活动为载体,运用想象力和知识的迁移来使学生进行对考古成果的整合,进而描述出原始农耕生活的场景,深入了解农耕文明的产。)

学生通过上述想象进一步概括归纳原始农耕生活的特征。(设计意图突破教学难点)【讲授】教师小结 教师小结

合作探究:概括归纳原始农耕生活的特征

种植庄稼 喂养家畜纺织穿衣 磨制石器 制作陶器 装饰爱美 建造房屋 定居生活 农业使我们的祖先开始定居生活,广泛地使用磨制石器和钻孔技术,学会了制作陶器和饲养牲畜,提高了生产力和生活水平。世界的其它地方也有与我们过着相似生活的人,比如:美洲也有农耕生活。农业文明孕育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由此而产生了独特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我们的祖先用自己的聪明和智慧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创造了独特的中华文明。(设计意图:深化农耕文明对于中华文明起源的意义)活动6【练习】课后练习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小组合作讨论,完成表格内容。

【学案】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篇2

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一章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课前预习】

1、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可能促使原始人类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种植?

2、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此不同?这两地的原始居民在建造房屋时是怎样考虑的? 【课堂小练】

1、我国很早就出现原始农耕,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国家。

2、(A)上图1是______________居民房屋复原图,上图2是_____________原始居民房屋复原图.3.下面哪些发现与半坡原始居民有关?

①发现了粟的遗物,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②发现了水稻的遗物,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③发现了纺轮,证明已会纺线、织布、制衣④发现陶器上有一些刻画符号,可能是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4.“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据考古发现,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的是()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居民 D.半坡居民

5.2009年11月,被确认为我国发现的最早人工栽培水稻地区之一的苏州草鞋山遗址又有新的考古发现,进一步丰富了其文化内涵。在下列远古人类中,也已经种植水稻的是()A.元谋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6.某历史纪录片《半坡原始居民》,介绍了半坡人生活的历史信息。其中介绍错误的是()

A.生活在长江流域 B.住着半地穴式房屋 C.种植粮食作物粟 D.使用磨制石器生产 7.下图中的文物图片集中反映了某原始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该原始居民应是

()

磨制石锄 骨制箭头 纺轮 刻有符号的陶片

A.北京人

B.半坡人

C.元谋人

D.河姆渡人

二、课前预习:请你为同学们详细介绍我国远古时代你所喜欢的一个传说故事。

第2课原始农业的产生 篇3

1.“三家分晋”与“田氏代齐”的故事发生在下列哪一历史时期()A.夏商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三国时期

2.下列的描述中,哪一项不属于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A.参战兵力多

B.以“尊王攘夷”为口号 C.交战区域广 D.持续时间长

3.商鞅在变法时曾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他宣传这种观点的直接目的是(A.建立君主的专制统治 B.完成国家民族的统一 C.对付反对改革的贵族 D.学习前人的治国经验

4.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措施中,调整生产关系的措施是()A.兴修水利工程 B.推行重农抑商 C.承认土地私有 D.推广牛耕生产

5.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与战国时期的哪一水利工程的修建有关()A.郑国渠 B.灵渠 C.都江堰 D.白渠)6.战国时期与春秋时期相比()A.霸主出现更多,更替更频繁 B.周天子的地位有所提高 C.诸侯国的数目不断增加 D.战争更为频繁惨烈

7.“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材料中没有涉及的内容是()A.变法的背景 B.变法的领导人 C.变法的内容 D.变法的影响

8.战国时期,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请结合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看百家讲坛,品胜败兴衰】

材料一历史进入战国时期,大兼并的残酷现实导致了诸侯国之间弱肉强食的残酷竞争格局……在战国七雄的竞争中,秦国一开始并没有表现出胜人一筹的实力,直到商鞅变法后……秦国最终奠定了统一天下的基础和实力。

(1)战国时期,“大兼并”是通过战争实现的。请说出这一时期战争的特点以及三次著名的战役。

(2)战国中期以后,在“诸侯国之间弱肉强食的残酷竞争格局”中,先后崛起的是哪几个 2 国家?

(3)根据“秦国一开始并没有表现出胜人一筹的实力,直到商鞅变法后……秦国最终奠定了统一天下的基础和实力”,说说商鞅变法带给你的启示。

【读经典著作,析变法举措】

材料二商鞅被任命为左庶长,以颁布《垦草令》为起端,先后两次推行变法。变法内容主要包括: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土地私有制;推行小家庭制度,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推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实行连坐制度,轻罪重刑;统一度量衡制等。——《商鞅变法:不为人关注的另一面》(4)分析材料二,请根据下列提示,写出商鞅变法中相对应的措施。(用原文)①最能体现变法性质的措施—— ②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 ③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措施—— ④损害了旧贵族利益的措施——

⑤加强中央集权,对后世行政管理制度有重大影响的措施—— 【游中华大地,赞祖先智慧】

材料三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是中国古代建造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四川著名的旅游胜地。2000年,都江堰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3 名录。

(5)都江堰是哪一年由谁主持修建的?它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1.B解析:本题考查战国七雄的由来。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故选择B项。

2.B解析:本题考查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战国时期的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排除A、C、D三项。“尊王攘夷”是春秋时期的口号,故选择B项。3.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治世不一道”,是指治世的法则不是一成不变的。“便国不法古”,是指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这句话的意思是无论治理天下 4 还是国家,都不能按照死板的方法去做,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通。商鞅用这句话来对付那些墨守成规、反对变法的旧贵族,故选择C项。

4.C解析:本题考查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措施。A、B、D三项都属于经济上的措施,而生产关系的调整属于上层建筑范畴,排除这三项。春秋时期的井田制是土地国有,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而土地私有是封建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使得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地主阶级的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故选择C项。

5.C解析:本题考查都江堰。都江堰建成之后,使得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故选择C项。

6.D解析: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大部分的小诸侯国被兼并,几个大诸侯国左右着政局,排除A、C两项;战国时期,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已经完全崩溃,排除B项。战国七雄之间的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故选择D项。

7.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题干中的“商君”即商鞅,是变法的领导人;“决裂阡陌”等是变法的内容;“秦无敌于天下”是变法的影响,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择A项。

上一篇:中国的周边战略环境下一篇:古诗文教学中的美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