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伏》所折射的生活哲学

2024-06-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潜伏》所折射的生活哲学(通用2篇)

《潜伏》所折射的生活哲学 篇1

孙红雷说:“这是我所演过的角色中,最硬的硬汉。他不是那种仅仅是表面强大的英雄,他是一个真正的内心非常强大的英雄。”也正是这句话道出了《潜伏》能够吸引观众的关键所在,那些宏大的战争场面,其实用电脑和高科技很容易拼接出来,而如果要想表达出内心更强大的悲痛与喜悦,以及在最危险的环境中保持最安全的状态,那么唯有内心戏才是最吸引人的,《潜伏》几乎没有多水战争的大场面,而正是靠孙红雷以及诸多演员的内心戏取胜,内心的波澜壮阔也让观众仿佛置身于一个又一个宏大的战争场景中不能自拔。

二、环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全部。

来自农村的游击队队长翠平,在与余则成的朝夕相处中,渐渐地去处了很多可以说是在农村养成的与自己扮演城市阔太太不同的习惯,而在城市生活,以及余则成、梅姐和军统所有的影响下,终于改掉了诸多坏习惯,渐渐成长为一个合格的优秀地下党组织。同样,在剧种的晚秋,也可以说是环境改变了她的一生,最初是向往和余则成在一起,但是在地主叔叔的环境生活中,她只能作为一个牺牲品,最后不得已嫁给了自己的师兄,后来又遇到了余则成,并且看到自己的丈夫有了别的女人后,决定一死了解,最后又去了延安,环境的改变,让她的理想和信仰也一步步的改变。环境也会逼迫你去适应,从而快速成长。

三、信仰的力量是巨大,甚至强大的。

无论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他们在为自己的部队效命终生的动因和支持点,可以说都是因为有一个强大的信仰,或者说理想和希望在支持和吸引着他们。尤其是孙红雷在遭遇和目睹了国民党的丑恶嘴脸后,信仰的改变,并且之后一直以共产党的理想为信仰,而也正是这种信仰指引着他一直战斗下去,并且影响了翠平。

四、只要愿意等待,相爱的人总能够走到一起。

晚秋和余则成的爱情与其说是单相思最终结果了,还不如说是“惦记”的爱情最终让她的爱有了归宿。剧情的设计让左蓝和翠平最终无法走到一起,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相爱的人也许会走很多弯路,但是只要相信两个人的爱情,并且一直能够活下去,那么,美好的幸福生活就一定能够等得到。

五、大智若愚的人更需要心理强大的暗示,做到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余则成的表面唯唯诺诺和老好人的形象为他做保密局赢得了众人的信任,即使别人斗的你死我活,可是他依然处于安全和值得信任的境地,于是,不如意者,受到挫折者,想要寻找合作者,都来拉拢他,最后,只要他稍微低来个反间计,一切都在他掌握之中。

六、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

保密局是最危险的地方,其实也是最安全的地方,不然马奎也不会依然选择留在这个城市,寻找机会报仇。往往我们觉得不可能的,都会变成可能,就像最后在飞机上站长评价余则称,你心重,手不狠,不适合做潜伏。而余则成恰恰就是在他身边最大的潜伏者。也许站长有察觉,但是他戎马一生,最终却换来只剩下贪污的金钱,他看透了国军,也看透了国军的灭亡,至于余则成是否是潜伏者,对于他来说也就不再重要了。

七、保持中立,能够让你转败为胜。

余则成的老奸巨猾也正体现在不参与其他人的个人恩怨的斗争中,白白耗费精力,他明白,与其争得你死我活,两败俱伤,不如静观其变,然后坐收渔翁之利。于是,他表面上不参与其他人为了副站长,权利,金钱的争斗,似乎只是默默地为站长做事,但是最后却因为其他人的两败俱伤,他自己赢得了站长的信任,从而成为副站长,更有利于今后潜伏工作的开展,为中共赢得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八、男人的一生都会遇到三个在他生命中无法抹去的女人。

左蓝、翠平、晚秋,这三个女人的集合体应该算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女人了,知书达理、善解人意、有共同的理想和爱好,长得漂亮,在生活和事业上都能够给予帮助,顾全大局„„反正一个人该有的优点她们都有了,当然缺点也就成为了微不足道的。可是,一个男人的一生中也许会遇到这样的三个女人,却永远也遇不到这样的三个女人的合体,所以人生总是有遗憾和不完美。

《潜伏》所折射的生活哲学 篇2

一、小角度折射大课堂

生活中经常有细小的事情发生, 而这些小事背后却往往隐藏着许多大的道理。用生活中的小事来分析深奥的哲学道理, 就会使课堂教学生动起来。

例如, 《生活与哲学》中《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这一节指出:“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 既要看到主要矛盾, 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 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 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 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 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是紧密相联的, 两点是重点中的两点, 决不是均衡论;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决不是一点论。因此离开两点谈重点是一点论, 离开重点谈两点是均衡论, 这都是错误的, 我们要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 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 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哲学文字对于学生而言, 很不容易理解。但如果从早餐的选择来加以分析, 这些深奥的理论就有了落脚点, 更易于理解。

每个同学都离不开早餐, 在他们的人生成长历程中, 每天吃早餐看起来只不过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但实际上早餐选择吃什么, 就蕴含着对立统一的哲学问题。中国常见的早餐包括米饭、粥、鸡蛋、馒头 (面包) 、牛奶 (豆浆) 、面条、米汤、荤菜、凉拌蔬菜、蔬菜沙拉、水果沙拉。这些早餐食物各有优劣, 某种早餐食物中看, 某种食物好闻, 某种食物美味, 某种生态环保绿色营养。如果人们只注重自己的感观或者味觉而放弃生态环保绿色营养, 就会产生挑食行为, 从而影响其身体健康, 这说明他们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 侧重从矛盾的次要方面出发, 而没有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这么多的早餐食物中有些属于主食, 有些属于辅食, 有些是主菜, 有些是配菜, 主次分明。如果只吃主食和主菜, 则会导致营养不均衡, 这说明他们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 只注重抓住主要矛盾, 忽视了次要矛盾, 没有意识到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能相互转化。美食家们往往能给食客开出一副副“良方”, 受到大众喜爱, 一是因为他们能看到每种食物的长项和短处, 而且能结合不同食物的优劣特点巧妙合理搭配, 既做到扬长避短, 又实现了互补互利;二是他们能从顾客需求中发现哪些食物是“重头戏”, 哪些食物又是不可或缺的, 哪些食物搭配起来最讲究, 哪些食物组合起来最美味营养。其实, 这些成功正是是缘于美食家们有意或者无意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哲学道理在饮食中发挥得淋漓尽致罢了。

用同学们最熟悉的早餐生活小片段来诠释哲学大道理, 学生一下就融入了哲学殿堂。趁热打铁, 用同学们校园中的现实小生活再来简化、践行哲学大道理, 学生会产生醍醐灌顶般的顿悟。

作为高二年级文科班的学生, 人生也像吃早餐一样, 是选择营养还是注重口味, 是要吃饱还是要吃好?这些问题其实就是哲学中矛盾的具体表现。它们既可能是成功的跳板, 也可能是失败的根源, 矛盾将会伴随我们的一生, 这就要求我们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请学生对自己的高二人生困难按照难度和重要性分类列出。学生认真思考, 小组合作探究, 组长回答问题, 老师细心统计并分类书写在黑板上。统计数据显示, 高二学生学习困难基本上是第一位的, 集中表现在:听不懂、做不对、学习效率不高、偏科现象严重, 尤其是理科和英语难学, 学习压力大, 没有时间玩;其次是人际关系方面困难:让父母失望, 关系不和, 与老师同学关系不好, 很孤单无聊, 失眠, 异性关系很难处理;再次是生活方面困难:吃饭太挤, 没有空调睡不好觉, 洗澡不方便, 伙食很差。从这些数据中自然而然就总结出一个哲学道理:学习困难就是主要矛盾, 人际关系困难和生活困难属于次要矛盾, 但二者在一定条件会相互转化。这就要求我们集中精力抓学习, 同时不要忽视人际关系能力和生活能力的培养。从生活早餐中的矛盾直接过渡到“高二人生早餐”中的矛盾, 这样的巧妙转换触及学生的切身利益和现实生活困惑, 问题提到他们的心坎里了, 让他们产生认同感, 在给学生提供自由表达观点的舞台的同时, 也实现了学生想说并且有话可说的教学场景, 学生的视野得到拓宽, 思维得到拓展, 情感得到丰富, 能力得到提升。哲学课堂的一个小知识点一跃而成为社会大课堂, 人人都是哲学家, 答案自然也就丰富多彩。

二、小事例渗透大德育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场景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2]回归自然是学生最憧憬的美事, 借助学生生活中的小事例, 教学吸人眼球, 激发兴趣, 引发思考, 启迪智慧, 令人反省, 促人奋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以升华。德育“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被誉为中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 因为哲学课堂小事例生命力的迸发而平坦顺畅。

例如,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这一节的德育目标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认同;注重学生体验过程, 培养学生注重反思、发展自我的人本精神。笔者设置教学情境、精选生活小事例如下。

视频展示《是真的吗》: (1) 米洗得越干净, 稀饭就越好, 是真的吗?播放微视频, 试验表明, 米粒在水中经过一次搓揉淘洗, 所含蛋白质、脂肪、无机盐均会有所损失。因此, 淘米前不要浸泡米, 以防止米粒表层可溶性营养随水大量流失;淘米时要用冷水, 不用热水和流水, 也不要用力去搓;淘米以少丢掉碎米, 能淘去泥沙杂屑为准。 (2) 有人说,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 淘米水也能变废为宝, 是真的吗?现实生活中, 有些人用淘米水浇灌植物;也有一些人用淘米水清洁厨房;还有少数民族用淘米水洗头发, 现在市场上还出现了“淘米水”牌洗发水。

针对这一视频, 我设计了三个问题。

问题一:在学习生活中, 我们要抓大放小, 既要把那些“泥沙杂屑”排除掉, 又要重点保护那些“大米”。直面人生, 以你的偶像为例, 一个好人和成功者的关键究竟在哪里?

同学们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好人要排掉心灵中的“灰尘”“泥沙杂屑”和“碎米”, 拒绝做一个低级趣味的人和坏人;成功者要扬长避短, 发现并发掘自己的亮点, 做大做强, 最终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同时高度简要评价了自己心中的偶像“大米”:姚明有高度, 刘翔有速度, 奥运冠军邹市明有力度, 韩红有美喉, 韩寒有文采, 钱钟书和季羡林国文特优, 何炅擅长娱乐主持, 马云擅长电子商务, 等等, 他们的身上都充满正能量。我们的一生面临多个矛盾, 但不能把过程中所有的矛盾平等看待, 必须把它们区别为很多次要矛盾和一个主要矛盾, 在重于抓住主要矛盾时, 也不要忽视次要矛盾。

问题二:也许我们就是一粒碎米, 要想成为“好大米”被保留下来, 得到精心发展, 我们应该怎样去做呢?

学生一下抓住要点, 通俗形象地表达出:万物生长都有一个共同的道理, 人的发展同植物没有多大区别, 学生学习取得成功都需要一定条件, 就是学生要有这种想法和做法, 还需要老师和同学的帮助。这种启发性教育和心理暗示让学生心领神会, 他们马上转变学习态度, 教育很成功。这充分说明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学生很好地理解主次矛盾是怎样转化的, 也很好地理解了“一定条件”, 这说明解决问题不仅要抓住主要矛盾, 还充分重视和利用了“一定条件”。

问题三:你认为“淘米水”就是一个失败者?

假如我们就是“淘米水”, 应该怎样进行自我评价。同学们讨论后指出开始给自己定性, 有的说自己学习上是失败者, 生活中是成功者;有的同学说在某几门功课上是成功者, 另几门功课上是失败者;还有的同学说自己现在既不是成功者也不是失败者, 答案各种各样。“淘米水”在一定条件下也有自己巨大的价值, 同学们都用自己的实际生活来证明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莫言曾经也是“淘米水”, 小学毕业的他却成功获取2012诺贝尔文学奖, 圆了中国几代人的梦。我们如何看待重点大学热和文凭热?你会怎样去选择, 为什么?学生找出了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 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巧妙地落实和运用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个知识点, 让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去认识和解决问题, 同时培养学生公民意识、合作意识、责任意识和感恩意识, 让学生珍惜自己良好的受教育机会, 深层次地思考自己的现在和未来。

三、小问题提升大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 不在全盘授予, 而在相机诱导。”如何诱导?他认为一要提问, 二要指点。而好的提问和指点, “必令学生运其才智, 勤其练习, 领悟之源广形, 纯熟之功弥深”。[3]因此, 教师要高度重视问题的设计。

如何从生活中科学地提出问题, 活跃反馈问题, 巧妙延伸问题, 进而形成一个“三位一体”的问题机制, 让生活化的小问题既能养眼顺耳动心, 又能拷问灵魂、启迪智慧、意味深长, 这是一个优秀教师问题意识和问题设计能力的目标追求。笔者在《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这节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如下探索。

在我们的成长生活中, 失败不可避免, 被讽刺、挖苦时常可见, 甚至“韩信跨下之辱”和挨打挨骂可能都有过, 你肯定对欺负你的人深恶痛绝, 可有人却说要感谢竞争对手和敌人。你一定很奇怪吧!请戈登给我们讲述他的成长故事, 你受到什么启发?

展示:2012年10月8日, 瑞典诺贝尔奖评审团宣布, 日本京都大学物质-细胞统合系统据点i PS细胞研究中心的长山中伸弥 (Shinya Yamanaka) 与英国发育生物学家约翰�戈登 (John Gurdon) 因在细胞核重新编程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 从而获得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戈登求学时的科学成绩为全班最后一名, 被同学讥讽是蠢蛋, 他的生物老师当年写了一份报告, 也是不看好戈登, 报告称“我相信戈登想成为科学家, 但以他目前的学业表现, 这个想法很荒谬, 他连简单的生物知识都学不会, 根本不可能成为专家, 对于他个人及想教导他的人, 这根本是浪费时间”。追求科学家之梦被认为不可能之后, 戈登转向研读英国古典文学, 并申请进入牛津大学基督学院就读, 之后获准转念动物学, 1960年获得牛津大学博士, 随后前往美国加州理工学院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做博士后研究, 接着返回牛津大学担任动物系助理讲师。1962年, 他在牛津大学发表有关基因的重要突破报告, 首次提出人类全身的每个细胞都有同样的基因。他用成年狗肠内的细胞, 取出基因后, 再植入卵细胞内, 之后培育出复制狗。而当年老师笑他想当科学家的报告, 一直放在他的办公桌上。

在我们的生活中, 都有过很多次这样或那样的被无情批评和嘲笑的经历, 戈登也不例外, 他有过妥协, 更有过抗争, 最后他用自己的理性和努力改变了一切, 一直放在他办公桌上的那份报告成就了他的人生。作为高中生的我们, 假如老师在课堂上不留情面公开点名批评你, 你会怎么办?结合所学哲学道理加以说明。学生受到戈登事例影响, 在老师的指点下, 结合实际和理论知识积极表达, 主要归纳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如果全是我的错, 老师在课堂上公开点名批评是无可厚非的, 因为师生的共同任务是有效完成教学任务, 这个中心绝对不能动摇, 这是主要矛盾。纪律是次要矛盾, 如果不管好纪律, 课堂秩序就乱了, 那时纪律这个次要矛盾就会转变成主要矛盾, 这就严重影响了绝大部分师生的正常教学。既然学生错了, 知错就改, 浪子回头金不换, 老师的批评为他从矛盾的主要方面转变成矛盾的次要方面提供一个良好的条件, 老师的批评是“忠言逆耳利于行”, 我全力支持老师的做法。

第二类:如果不全是我的错, 或者我根本就没错, 我也不会当场反驳老师的批评, 因为课堂教学才是主要矛盾, 纪律是次要矛盾, 不能颠倒二者关系, 否则就大错而特错了。但下课后, 我会去找老师沟通, 去掉“坏学生”这个标签, 矛盾的主次方面绝对不能混淆, 老师如果能接受我的解释, 我认为人无完人, 我不怪他, 还会全心全意支持他。

第三类:如果我的负面影响不大, 老师不应该在课堂上公开点名批评;如果负面影响很大, 老师完全可以采取其他措施约束我的行为, 为什么就单纯一味地批评学生呢?课堂教学才是主要矛盾, 老师首先脱离这个中心, 是他的不对。因此, 我会当场主动解释, 避免老师继续脱离主题。人无完人, 任何事物有利有弊, 老师为何不看我的主要优点, 而侧重盯我的缺陷, 学生就出现一点点错, 老师为何立马给学生定性呢?矛盾的主次方面也就被搞错了, 因此不予支持。

这些回答充分体现出学生能对所学知识活学活用, 很多学生开始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探索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做人之道, 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结语

以学生生活中的小事为引子, 说他们想说的话, 说他们愿说的话, 问他们想问的问题, 解答他们内心的困惑, 语言简单朴素, 问题简明扼要, 答案生活化, 用学生的小生活来解读哲学大道理, 再用哲学大道理指导学生小生活。这种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逻辑思维水平、方式和习惯上的课堂, 立足点虽小, 道理却大, 效果非同一般。

摘要:哲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在哲学教学中, 通过生活中的小事例, 以小事例折射大道理, 讲述其中包含的哲学理论, 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其中小事例的选择十分重要, 既要带有生活趣味, 又要能体现哲学智慧。本文立足现实生活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采取以小见大的教学方式, 增强哲学教学的亲和力和现实感, 使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哲学”, 并领悟到“哲学使人聪明, 使人智慧”, 从而使其喜欢哲学, 积极探究运用哲学。

关键词:哲学,课堂教学,德育

参考文献

[1]钟燕华.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哲学与学生生活的结合[J].课程教育研究, 2013 (20) .

[2]胡晓风.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8.

【《潜伏》所折射的生活哲学】推荐阅读:

潜伏词语的常用同义词07-08

光的反射折射复习教案09-23

上一篇:发说说的句子下一篇:部编三年级上册八单元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