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文化(推荐8篇)
上述价值观演变成为微软招聘人才的6大人才观
1、敬业精神 拥有好的职业道德是在微软工作的基础,这是微软最强调的。职业道德包含了很多内容,正直诚实是其中最重要的要求之一。
2、工作热情比尔·盖茨本人是个充满激情的人,微软人喜欢在激情中高效率地工作。
3、团队精神作微软人,必须学会成为团队的一份子,为团队贡献力量。团队精神是最能将微软的企业文化与微软强大的竞争力、创造力联系在一起的东西。微软公司有近一万个项目组,开发不计其数的产品,每一种产品都凝聚了大量的工作,因此,团队的力量是最为重要的成功要素。
4、快速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的独立工作能力随着技术不断更新,微软也在不断更新,工作中总有新问题出现,如果不能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习,不能独立解决工作中的新问题,也就不适合在这种充满创新精神的公司做事。实际上,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已经成为微软文化的一部分,“不能总是依赖自己的同伴”也是微软的流行语之一,接待少量客人、召开小会的主管常常会自己动手倒水、拿设备,而不是叫下属和同事帮忙。
5、创新精神微软有句流行的话是“努力工作,聪明地工作”。聪明人在工作之前会将手头的工作按照轻重缓急排一个顺序,并且看看那些可以同时做,哪些可以采取更好的方法来做,而不是随便拿一件事就做,做完一件再想另一件。
6、责任心不轻易承诺,一旦答应了就要做到,就要做好。正如微软中国CEO唐骏所说:激情对做科技公司也是一种非常需要的素质。激情不是瞬间的一个状态,而是一种文化。学习摘录
赢得顾客忠诚爱戴,使生意兴隆秘诀,往往就是在应有的服务之外所附带的那份人情,那份发自内心的友善、亲切真诚的关怀。以人为先,生意次之。如果你对人的重视大于你对利润的重视,那么你所获得的利润远超过把利润放在第一位的心态下所取得的结果。这就是优秀企业文化的魅力。
69中广告标题:新闻广告标题(后略标题)、承诺广告、疑问广告、夸耀广告、劝导广告、比喻广告、拟人广告、幽默广告、巧用成语广告、反复广告、数字精确化、双关语广告、历史悠久广告、证言广告、定位高贵广告、悬念广告、比较广告、情感广告、诱惑广告、省略广告、假贬真褒广告、祝愿广告、故事广告、对偶广告、含有名称广告、竞争广告、市场定位广告、典型特征诉求广告、现场表演广告、系列广告、活动式广告、公关广告、巧用品牌名称广告、巧用典故广告、藏头诗广告、强调服务广告、说理广告、巧用名诗广告、强调产地广告、恭维顾客广告、开创者广告、解决消费者问题广告、“最”字广告、否定广告、曲艺广告、改变消费者观念的标题、创意新颖突出的广告、恐惧广告、荒诞广告、逆向思维广告、文字创意广告、文学形式广告、广播广告语、最短广告、排比广告、顶真广告、倒装广告、镶嵌广告、摹绘广告、精警广告、中英文广告、巧用中国名言广告、巧用中国特色的竖排文字广告、中国书法的广告、正话反说广告、巧用谐音广告、含有互联网符号(用语)的广告、仅有标题(无正文)的广告、多行大字号广告标题
竞争广告标题也称挑战性广告标题。在广告设计中把自己的产品与其他同类产品进行比较,从而证明自己的产品(在某一方面或几方面)胜过其他产品,叫竞争广告标题。运用竞争广告标题一定要注意真实性。自己的产品必须确实具有某种优点,同业的产品的确有不足之处,应该由权威机构或消费者证实。如果夸大自己的优点,贬低他人产品,则是违反法律和职业道德的!多年以前,百事可乐就向消费者宣告,他们要和可口可乐一竟雌雄。(待续)
幽默广告集锦
二、滑稽篇
没有了硬币(百事可乐广告)
曼联队和尤文图斯队比赛前,裁判到百事可乐自动售卖机前买可乐,但是他投入硬币后滚出来的百事可乐被走过来的贝克汉姆、因扎吉、戴维斯依次拿走,当他再投一个硬币时,终于如愿喝到了可乐。比赛就要开始了,裁判找遍全身却没有硬币投掷以决定哪方先开球,只好让贝克汉姆和戴维斯用小孩子常玩的剪刀、锤子、布的方法,这一戏剧化的结果让人忍俊不禁。
点评:幽默的广告总是让人回味无穷,当我走在街上口渴时,便会想起这个让人大笑的广告,便会想起那位可爱的裁判,便会自动走向百事可乐销售点。幽默广告需要想象力、知识经验和道德感,足球、投币、剪子、锤子、布是经验的释放,将三者和百事可乐联系起来则是想象力的威力所在。
让人哭的饮料
一个男士喝着饮料,突然哭了起来,原来他想起母亲,因为这个饮料的口味就像是母亲亲手做出来的一样。
点评:男士想哭却又没有泪的样子看起来真是逗乐,一个大男人喝着饮料,却突然想起母亲而伤心难过,这本身就有些滑稽,但是它却深刻反映了饮料味道很正宗,很适合自己的口味,就像妈妈曾经给我们做过的一些饮料一样。该广告滑稽之余,也能给消费者带来一种亲情的感动,可谓情感广告的典范。
偷喝(美年达汽水)
三位光头尖尖、肤色被“调制”得像美年达汽水颜色的黑衣青年,同坐于一排正在行驶中的火车上,他们面前的茶几上,放着三瓶启封了的美年达汽水。火车驶入了一条隧道,车厢全黑的刹那刚结束,左边一位青年面前的汽水变成了空瓶,就在左边这个男青年正诧异地望向另外两个不动声色的男青年时,火车又驶入了一条隧道,类似前面的情形又翻版重现,坐在右边的男青年面前的汽水瓶也变得空空如也。左右两位男青年在对望中似乎发现有所不妥,于是心照不宣,不约而同地出手按住中间男青年的双手,仿佛是要看他再怎么偷喝。此时,火车又驶入第三条隧道,黑暗刚过,只见双手被按住,动弹不得的男青年正用嘴叼着瓶子喝下瓶中最后一口汽水。
点评:这个广告宣传的主题是美年达汽水真好喝。此电视广告运用了“蒙太奇”的手段,使用了光亮冲击力来抓住顾客的视觉注意力。作者将电视广告的场景设置在火车穿越隧道这一特殊环境之中,在光线一明一暗中,乘火车的光头青年中间的那个,像玩魔术一样,将桌上三瓶美年达汽水偷喝完毕。可见,广告通过男青年对美年达的贪婪来反映美年达汽水何等的诱人,广告主题被鲜明地表现出来,滑稽的故事场景将美年达汽水的产品特征深深地刻在观众心里,广告效果十分显著。
三、比喻篇
下岗之后
这是一则为下岗职工特别设计的一则富有创意的公益广告。
图片十分简单:大蒜被掰成了多个小瓣。广告词是:下岗······找到合适的土壤,生命就会焕发新的光彩。
点评:大蒜分成若干瓣后,每一个都是独立的个体,在找到合适的土壤后都会生根发芽,焕发出新的生机。困难重重的企业也是一样,职工被困在一个集体,根本没有生命力,只有下岗后重新寻找合适自己的岗位,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焕发出新的力量。广告采用比喻的技巧,把大蒜这个整体比喻成困难重重的企业,而把蒜瓣比喻成下岗职工。广告受众看到大蒜的“再生故事”,一定会明白下岗职工其实也是这个道理。身边小东西的常识,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可以说,这个幽默广告中的幽默是一种让人回味和沉思的幽默。
四、隐晦篇
幽默中的隐晦技巧是通过“隐藏”表达观点、表现幽默的,露中有藏,藏中有露,最能体现“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这个特点。隐晦技巧因其具有含蓄性,暗藏锋芒,表面观点和实际观点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有大跨度的差距,虚实对比之下往往会显得风趣诙谐,所以能产生十分强烈的幽默感。隐晦技巧的幽默之处在于它不是一览无余,而是给人留下回味思考的空间,这个空间里趣味无穷,想象无限。
隐晦技巧是一种委婉的表达技巧,能帮助你把一些不想直接说的话间接地说出来,让听话的一方在做出延伸或深入判断之后,领悟出被你“藏”起来的那层意思。
隐晦技巧是通过“隐藏”表达观点的,是一经推演判断就能发现真正意图的,如果藏得太密太深,幽默效果就荡然无存了。所以在使用这种技巧时一定要注意藏之有度,要让人们经过短暂的思索后立即能判断得出结论。中国人追求话语优美而含蓄,有含蓄的审美心理,隐晦型广告就有很宽广的发展空间。
交通安全公益广告
由于西方国家车祸多,到处都有警告司机的大牌子。美国伊利诺斯州有一个十字架口旁的牌子上写道:“开慢点吧,我们已经忙不过来了!”署名是:“棺材匠”。
点评:从这句话的表面意思看好像和司机没有多大关系,但仔细一想,不由会被“棺材匠”的话吓一跳,这个路段原来发生过这么多交通事故,死了这么多人。“棺材匠”的话不仅幽默,而且也十分严肃地告诫司机注意行车安全。
怪异的健身房
这是国外的一个健身房广告,画面只有两扇门,一扇是小门,另一扇是大门,小门是健身房的入口,大门是健身房的出口。
点评:这个广告通过门的大小,反映了健身房的特点,进去时身体瘦小,出来是身体强壮。广告通过进出门大小的差异,含蓄地表达了健身房的效果十分显著,幽默中彰显其自信。
六、比拟篇
香蕉上吊
三根大大的香蕉,挂在粗大的绳索上,看来它们要“上吊”了。香蕉们为何如此想不开呢,原来它们抱怨“冰箱已是它的地盘,活着还有什么意义”,这个“它”自然就是左下角的香蕉果汁饮料!
点评:香蕉也要“上吊”,看来经过拟人化后的香蕉脾气还不小,不过也是没有办法,自从有了香蕉果汁饮料后,主人再也不买香蕉了。该广告把香蕉拟人化,深刻而幽默地表现出香蕉的内心世界,从侧面宣传了香蕉果汁饮料的受欢迎程度。
沃尔玛文化的传播渠道
创始人萨姆·沃尔顿,事业始于美国中南部阿肯色州新港。1945年,他和妻子海伦用25000美元在那里买下了一家不景气的本·富兰克林加盟杂货店。五年内,这家杂货店成为阿肯色州最好的加盟店,也是附近及格州最大的杂货行。1950年,沃尔顿在美国阿肯色州班顿威尔镇开办了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廉价商店。1962年,沃尔顿公司开办了第一家连锁商店,1970年建立起第一家配送中心,从此走上快速发展之路。经过40年的艰苦奋斗,萨姆终于建立起全球最大的零售业帝国——沃尔玛。1985年,萨姆 沃尔顿被《福布斯》杂志评为美国第一富豪。19991年,萨姆因其卓越的创业精神被布什总统授予“总统自由勋章”,这是美国公民的最高荣誉。沃尔顿为公司制定了三条座右铭:顾客是上帝、尊重每一个员工、每天追求卓越。
讲故事:北京二商集团文化传播途径
北京二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旗下有30多个企业,光“六必居”“王致和”“月盛斋”等中华老字号企业就有11个。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兼收并蓄、传承创新、独具特色的北京二商集团文化理念。通过讲故事来传播企业文化。
一、讲故事,引导员工树立企业使命故事:从3天到30天的豆浆“革命” 由于豆浆是高蛋白饮品,在传统的生产方式下,豆浆在低温保存的情况下保质期只有3天,产品极易变质。这不仅容易造成浪费,也严重影响着消费者的健康。北京二商集团旗下的北京市豆制食品工业公司对传统工艺大胆突破,创造性地把均质、UHT灭菌、无菌灌装等先进及时引进生产工序,从而达到了使产品口感滑润、容易吸收、保质期长的目的。公司为此投资2000多万元新建豆浆车间,500多万元购置设备,建立了国内首条最先进的自动化包装灭菌生产线。新生产线安装完毕后,在不添加人恶化防腐剂的前提下,其“白玉”豆浆保质期从冷藏3天达到了常温30天。这项突破性的改革,为广大消费者不仅带来了方便、健康,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民以食为天,企以民为天。北京二商集团从“喝豆浆”的故事中总结、凝练出“提升民生品质,引领健康生活”的企业使命,并要求每个企业都应该像北京市豆制食品公司那样,始终坚持以民需为根本,心系民生,关注民需,不断推陈出新,为民众提供高品质的产品,把提升百姓的生活品质、丰富美好生活作为自己企业的使命。
二、讲故事,引导员工坚持企业精神故事:工商联手铸“京酒”。在经济全球化、市场竞争白热化的今天,在商品批发行业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北京市糖业烟酒公司认为,作为一个经销商不能总是一味地跟在厂家的后面转,也要有自己的思想,也要坚持在创新中发展。经过广泛细致的市场调研,他们对消费者的需求一清二楚:中档白酒作为市场消费的主题虽然品种繁多,但质量过硬、适销对路的品牌还比较少;特别是在中档白酒市场缺口仍比较大的情况下,很适宜推出自有品牌,填补市场空白,满足消费需求。于是,北京糖业研究公司立即着手对企业自身及外部市场环境进行全面分析及可行性研究。公司决定以“工商联手”的新方式,用订单式的生产方法,即由他们推出产品的创意和定位,独家拥有品牌,独立负责产品的营销和宣传策划,向厂家下订单生产。在对酒类生产企业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经过多次协商,他们最终与信誉好、质量高、技术精的签过知名酒厂——四川宜宾五粮液酒、厂达成合作意向,由该厂负责生产“京酒”。至此,“京酒”诞生了。1996年11月,“京酒”一经推向市场,便一炮打响,被誉为“京酒现象”,成为大型国有批发企业创新发展的成功尝试。至今,“京酒”已经推出了四代产品,并且由单一品种增加到了一品、三品、特制等系列品种,深受广大消费者好评,也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点滴之间、卓越无限”,核心就是创新,因为创新才能卓越,始终创新才能卓越无限。工商联手铸“京酒”的故事再一次告诉我们:有好的想法的人就是市场上的英雄。北京市糖业烟酒公司因为有了很
好的想法,才有了“京酒”的诞生和企业的辉煌。北京二商集团作为都市型视频供应商,生产经营的品种多、工艺细繁、品质要求高,冷链物流业、现代分销与专业市场所涉及的面广、渗透力强、专业性强。市场无限,创新无止境。在二商人眼里,没有最终的成功,只有永远的努力。他们从“京酒”工程铸造的故事中凝练出“点滴之间,卓越无限”的企业精神。北京二商集团在科技、生产、营销、管理各环节不断挖掘创新点,提升科技先导力、市场拓展力、资本增值力个品牌号召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先后创造出了“白玉”、“京酒”、“京糖”“宫颐府”“大红门”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上信誉度、美誉度高的知名品牌。
三、讲故事,向员工传播管理理念故事:中国知识产权第一案——王致和“一元钱官司”。“王致和”经过三个多世纪的历练,几易其主,但“王致和”那种经百年锤炼的文化底蕴、精湛独到的生产工艺和诚实信誉却得到了传承。目前,“王致和”已由一个小作坊发展壮大成为一个年销售额近6亿元、创利税3000多万元、总资产5亿多元,国模和创立水平在全国同行业名列前茅的知名品牌。“王致和”影响力强,市场占有率高,在中国百姓中具有较高知名度、信誉度和忠诚度,是北京市最大的生产经营酿造调味品的专业化公司。“王致和臭豆腐”以其独特传统风味一“臭”300余年,并非一帆风顺。20世纪90年代初,曾经受过一起诉程长达625天的商标纠纷官司的考验。1992年春节前夕,北京市王致和腐乳厂发现北京市顺义致和腐乳厂有侵犯“王致和”商标使用权的行为,遂向顺义县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经过法院审理,判决北京王致和腐乳厂败诉。北京市王致和腐乳厂不服顺义县人民法院判决,又上诉至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调查审理后,判决顺义厂向北京王致和腐乳厂支付商标侵权损失赔偿费49.6万元。顺义厂不服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又上诉至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经过调查审理后作出终审判决。北京王致和腐乳厂胜诉,并根据当事双方实际情况,判决顺义致和腐乳厂向北京王致和腐乳厂交付赔偿金1元整。1994年11月23日,在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里,顺义厂郑重地将1元赔偿金交到王致和厂长手中。至此,这起一度在京城被多家媒体报道并在全国产生影响的“王致和臭豆腐”商标案,经过艰难的诉讼历程后,终于以北京王致和腐乳厂胜诉而告终。这就是轰动一时的中国知识产权第一案。北京王致和腐乳厂官司赢了,可赔偿金为什么由49.6万元变成了1元钱呢?用北京王致和腐乳厂厂长的话说:“对于一个老字号企业来说,品牌就是金字招牌,就是生命!我们打官司,就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品牌,而不是为了钱。因为钱没有了赚回来,可品牌如果没有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四、讲故事,向员工传播经营理念故事:“月盛斋”——一缸老汤,百年流芳。清乾隆年间,回族人马庆端在北京前门外西荷包巷摆摊卖牛羊肉。由于他做的酱羊肉不仅香味纯正,还有养生价值,受到御膳房厨师的好评。乾隆四十年(1775年)春天,在户部街,也就是现在天安门广场东侧,“月盛斋”羊肉店正式开业,因店址在西月墙路南。故借其墙的月形,起名“月盛斋”也寓意月月兴盛、斋月兴盛。月盛斋熟肉制品口感润滑、味道浓厚,深受当时王公贵族和老百姓的钟爱。据史料记载,清光绪十二年十月十二日(公元1886年11月10日),经慈禧太后恩准发给“月盛斋”四道“腰牌”,作为皇宫内送肉时的凭证。200多年来,具有民族特色的月盛斋清真食品在漫长的风雨岁月中得以传承,就缘于它独特的烹饪工艺。每当月盛斋酱牛羊肉制作之时,一经揭锅,浓香四溢,十里飘香,官民争相购买。但其却规定:每日只做100到200斤,售完即止。商家为什么不多生产,多赚钱呢?为什么会舍此生财之道呢?这是因为月盛斋制作工艺严谨,历来讲求以质取胜。月盛斋传人经过潜心琢磨,创造出一套严格操作程序,以名贵香料为本,另根据季节、肉质及供应对象不同,选取不同比例配方。其中最具特色的,莫过于月盛斋烹饪所用的陈年宿汁,即百年老汤。月盛斋独家秘制百年老汤,富含近百种中药材,营养价值丰富,味道浓厚,回味无穷,为此,乾隆皇帝特赐青花瓷缸一口,专门用于存放“月盛斋”老汤,迄今依然沿用,可见其汤中精
品。月盛斋百年老汤的故事启示人们:质量赢得顾客,诚信创造市场。老字号企业为什么百年甚至几百年下来基业长青,就是由于他们始终坚持质量赢得顾客诚信创造市场。现代北京二商人正是从月盛斋百年老汤的 故事中凝练出了质量、、、、的经营理念。
适应孤独 文:刘瑜意林
前两天有个网友给我写信,问我如何克服寂寞。她跟我刚来美国时一样,英文不够好,朋友少,一个人等着天亮,一个人等着天黑。“每天学校、家、图书馆、健身房,几点一线。” 我说我没什么好招儿,因为我从来就没有克服过这个问题。这些年来我学会的,就是适应它。正如有人所言:“适应孤独,就像适应一种残疾。”
我觉得,快乐是可遇不可求的,但是充实是可求而不可遇的。我的快乐很少,当然我也不痛苦。主要是生活稀薄,事件密度非常低。我典型的一天:一个人,书,电脑,DVD。一个人,一个星期平均会去学校听两次讲座。一周工作日平均跟朋友吃午饭一次。多么稀薄的生活啊,谁跟我接近了都会有高原反应的。
我这人其实一点也不孤僻。生活中认识我的人都知道,我是多么平易近人开朗活泼。有时候,我就是懒,懒得经营一个关系。还有一些时候,就是爱自由,觉得任何一种关系都会束缚自己。当然最主要的,还是知音难觅。我老觉得自己跟大多数人交往,总是只能拿出自己的一个子集,我很难找到和自己一样一望无际的人。
有时候也着急。不仅仅是因为错过了亲友之间的饭局、谈笑、温情,不仅仅因为一个文学女青年对故事、冲突、枝繁叶茂的生活有天然的向往,也因为一个人的思想先锋总是通过碰撞来保持的。我担心,我老这样一个人呆着,会不会越来越傻?
但另一些时候,我又惊诧于自己的生命力。在这样缺乏沟通、交流、刺激、辩论、玩笑、聊天、绯闻、传闻、小道消息、八卦、MSN的生活里,没有任何“圈子”,多年来仅凭着自己跟自己对话,我竟然保持了创造力和战斗力,竟然写小说政论论文博客,而且写得如此饱满热情,我又是何等顽强的一株向日葵。
年少的时候,我觉得孤单是很酷的一件事。长大以后,我觉得孤单是是很凄凉的一件事。现在,我觉得孤单不是一件事。有时候,人所需要的是真正的绝望。真正的绝望跟痛苦、跟悲伤、跟惨痛都没有什么关系,真正的绝望让人心平气和。你意识到你不能依靠别人、任何人得到快乐、充实、救赎。那么,你面对自己,把这种意识贯彻到一言一行当中。它还不是气馁,不是得过且过,不是“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这样的狗屁歌词,它只是“命运的归命运,自己的归自己”这样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
我想自己终究是幸运的,不仅仅是因为那些外在的所得,而且因为上帝给我的顽强和禀赋。它告诉我“浑浑噩噩的生活不值得过”,教我用虚无、骄傲、愤世嫉俗超越那种浑浑噩噩随波逐流的生活,然后教我用是非感、责任心来超越那点虚无、骄傲、愤世嫉俗。
当罗素说知识、爱、同情心是他生活的动力时,我觉得这个风流成性的老不死简直就是我的亲哥。
问题的根源
盖茨和他的合作伙伴鲍尔默把微软的困境视为极其宝贵的机会。表面上看, 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由外界带来的, 是美国政府的诉讼、网络股的大起大落和Linux的出现把微软推进了冬天的冰窟窿。但是经过与各级主管和公司员工的不断沟通, 盖茨和鲍尔默发现, 造成微软困境的原因, 其实都来源于微软自身:第一, 微软一直以来秉持的富有进攻性和竞争性的企业文化让微软官司缠身。第二, 微软自创立以来, 一直支持其高速成长的忘我工作的企业文化正在逐渐消退。第三, 微软管理变革没有跟上公司长期以来高速的成长, 微软的管理缺陷已经在大量吞噬微软的利润, 冬天到来的时候, 这个缺口才被发现。第四, 微软的成长使得他的顾客群极速扩大, 这些新加入的顾客对于微软的产品需求和之前的顾客群有着不同的要求, 而微软对这一改变并不敏感。
确定变革的领导核心
找到了微软为何陷入困境的原因, 接下来就是要展开微软自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变革。变革首先碰到的问题是谁来领导变革?这场变革涉及面极广, 盖茨的能力不足以支持这样一场巨大的变革, 另外, 盖茨对于内部管理的变革有很大的抵触情绪, 他觉得由他领导微软内部变革等于否定自己之前的成绩。显然内部变革方面, 盖茨需要一个帮手, 而与盖茨最有默契的鲍尔默无疑是这个职位的最佳人选。
盖茨和鲍尔默是在哈佛的室友, 两人还一起修数学和经济学的课程。1980年, 盖茨需要一个商业上的帮手, 他想起了鲍尔默, 他开出了年薪五万美元以及5%分红的条件, 希望鲍尔默加盟微软。虽然鲍尔默的父亲希望儿子能够完成硕士学业, 但鲍尔默最终还是中断了学业, 成为了微软的第11个员工。当时不会设计程序的鲍尔默得到了盖茨极大的信任, 他在盖茨办公室的沙发上办公, 晚上就睡在盖茨家里。
为了让鲍尔默顺利推动微软内部变革, 盖茨在1998年7月将微软总裁的位子交给鲍尔默之后, 于2000年1月把CEO的位子也交给鲍尔默。同时, 盖茨给自己增加了一个头衔:首席软件技术官。
接班之前, 盖茨和鲍尔默是主管和幕僚的关系, 鲍尔默提出建议, 盖茨来决策。接班之后, 虽然盖茨会参与部分关键主管的遴选过程并对鲍尔默的决定提供一些意见, 但盖茨的工作中心完全转到了技术领域。管理流程、组织、人员的问题最终由鲍尔默来决定。对于这种合作, 鲍尔默解释说, 他热爱商业流程, 他看到的是森林, 从大的方面把握公司的方向, 盖茨热爱技术, 他看到的树木, 从微观的方向管理公司。
确立微软的新形象新文化
为了让微软走出阴霾, 必须重新建立微软在公众中的形象。被视为和微软无法分割的盖茨承担起这一重任, 通过承担更多的企业社会责任, 以更开放的态度面对媒体赢得了公众的重新认可。
不懂技术、但对管理更为敏感的鲍尔默擅长加强管理的工作。他从确认新的企业文化入手, 开始微软内部的管理再造。然后在确定新的企业文化的前提下, 再展开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管理变革等工作。
变革的第一步是确定新文化的内容。
鲍尔默花了三个月的时间, 与微软的100名资深员工展开对话, 探讨微软的问题和变革之道。他们通过微软遇到困境的原因, 找到微软的既有文化的问题, 然后再确定微软新文化中, 保留哪些既有的文化要素, 改变哪些旧文化。
通过讨论, 鲍尔默决定, 既有的微软文化中, 对创新、探索和创造力的热情、对软件能够改变人类的生活的信仰以及永不放弃, 不屈不挠的精神需要保留。但是随着微软业务越来越复杂, 相互合作和团队变得越来越重要, 所以新文化中必须加入团队合作、开放和尊重的内容。之前公司文化中的侵略性会阻挠新文化中这些要素的导入, 所以必须放弃文化中侵略性这个内容。
变革第二步, 是让公司上下形成共识。
鲍尔默向分布在七十多个国家的五万五千名微软员工解释, 为什么盖茨多年来一直坚持的公司的发展, 现在要转向。因为人们对微软的期望提高了, 微软怎么看自己不重要, 重要的是微软的看法要与别人的观点一致。他告诉同仁, 微软必须建立流程, 避免出现不当的商业失误, 事实上这个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难。他承诺公司会非常重视内部员工的培训工作。他鼓励员工把微软到底是好公司还是坏公司的问题抛到脑后, 广大消费者真正想知道的是, 微软到底怎么服务他的每一个客户, 当下的任务是帮助用户解决每一个让他们痛苦的问题, 比如垃圾邮件、电脑病毒等。
变革的第三步, 是用新文化指导公司的运营。
为了让公司员工相信公司文化进行的变革, 鲍尔默首先从自己做起, 为了强调团队和合作, 他努力改掉自己态度暴躁的毛病, 尽量柔声细语的和下属讲话。为了体现开放和尊重, 虽然心中有一万个不情愿, 他还是主动邀请死对头思科的总裁埃里森, 太阳公司的总裁麦克雷尼一起打高尔夫球。
配合公司文化的改变, 微软的使命也不再是开发顶尖的技术, 而变成了“透过优秀的软件赋予人们力量———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任何设备进行沟通和创造”。
微软的使命改变了, 随之开始的是其产品的变革。对技术不了解的鲍尔默对于消费者的需求更加敏感, 他知道, 微软的企业文化改变了, 微软的产品形象必须随之改变。在这一点上, 他与主管技术的盖茨有了高度的共识。盖茨告诉员工, 客户对于微软的产品依赖程度日益提高, 不允许微软产品有任何的差错, 高可靠性电脑已经是微软需要解决的最大的问题。电脑运算要像电力、自来水和电话一样安全、稳定、随手可得, 所以微软将从可靠性、安全性、隐私性三个方面努力, 坚决克服之前微软产品安全性不足, 容易被病毒入侵, 不够稳定, 经常死机的问题。
用管理固化微软新文化
新文化确立了, 产品研发的重点也确定了, 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用具体行动和管理体系固化新的公司文化, 让公司文化真正落地。
通过与GE等企业关于变革过程的讨论, 鲍尔默总结出一个道理:变革的目标是公司高层负责监督机制, 同时赋予运营单位更大自主权。
在这一思想指引下, 鲍尔默摒弃了微软一直以来的星型 (hub and spoke) 的组织结构, 将所有的业务重新划分成七个以市场为导向的部门, 他们是客户端、服务器平台、信息工作者、商业解决方案、MSN、移动通讯和内嵌产品、家庭娱乐。为了使得这些部门主管更接近客户, 鲍尔默赋予这些部门主管很大的权力, 他们有自己的研发、营销和财务部门, 进行独立的业务核算, 他们可以自行决定部门内的预算、人事和产品。但是相应的, 每个集团必须自己制定自己的预算和盈利目标, 为本部门的盈利负责。这样一来, 七大集团的领导人开始有了成本的概念, 他们开始关注从产品开发到产品上市的所有过程的成本数据。
但是, 授权不是独立, 商业流程的变革不能形成微软内部多头马车的情况, 鲍尔默同时向七大集团派出了财务主管, 他们负责建立财务目标, 制定预算, 衡量所在单位的绩效, 落实总部对集团的监督和控管。
在新文化指导下的人力资源变革主要体现在了招聘、培训和考核的变革上。
由于更加注重客户的需要和感受, 更加注重管理, 微软的招聘专业开始扩展到市场研究, 顾客行为、营销、供应链和人力资源, 那些应聘软件设计的员工也被要求不但善于编程, 而且能掌握外界文化社会趋势的发展, 了解音乐、电影、电子游戏和数码摄影。
配合公司产品策略的改变, 微软专门用了两个月的时间, 耗资一亿美元让8千5百名软件设计师停产, 接受安全软件设计的再培训, 然后再让他们对之前的软件设计程序进行重新检查, 确保微软产品的安全性。为了让微软的员工关注顾客的感受, 鲍尔默开始在对公司600名资深主管的考核中, 第一次添加了有关顾客满意度的指标。
走出冬天
新企业文化指导下的微软, 渐渐走出了冬天的严寒。
从基层看, 微软再造之后, 基层员工还是像往常一样可以对产品的设计发表他们的意见, 盖茨最担心的微软患上大企业病的情况并没有出现。从增长率看, 微软的增长率从2001年历史最低的10%开始有所恢复, 达到12%。从外界观感看, 财富杂志中, 美国最受尊敬的公司的排名, 微软也渐渐回到了昔日前五的位置。同时, 微软的和解要求终于被法庭采纳, 微软避免了被分拆的命运。
“微软”二字已经不单单代表着一个软件公司,它更像是一个技术和人才交相辉映的时代的象征。从2009年1月5日起,《互联网周刊》将连续推出针对微软亚洲研究院的系列报道,带领读者领略微软的技术创新,寻找微软的企业文化,挖掘微软亚洲研究院背后的故事。
一切商业交易行为都放置在网络上,软件和数据无处不在,一个个的信息孤岛最终被打破,终端设备通过搜索就可以检索到任何它所需要的信息,软件和数据从方方面面驱动应用,人类经济的发展将在数字化和计算的驱动下以光速般推进……
这是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马维英博士对未来互联网经济模式的预期,也是微软亚洲研究院努力的方向。十年前,比尔·盖茨一定不会想到,他在中国北京投下的智慧火种能以燎原之势发展成为“世界上最火的计算机实验室”,也难以想象微软亚洲研究院的研究员们创造出超出他预计的惊人智慧和财富,尽管他在1997年访华的时候,就捕捉到了中国经济必然会喷薄发展的讯息。
有人说,微软是一家没有企业文化的公司,但走进希格玛大厦,和那些被认为“最聪明”的人攀谈,你会发现,微软亚洲研究院就好像一所自由开放的大学,“老师”儒雅却不乏激情,“学生”勤奋又敢于冒险,而微软的文化就在他们的言谈举止间逐一流露出来。
砖瓦房旁的希格玛大厦
中国之行,让比尔·盖茨这个传说中的计算机天才,发现了在中国这块土地上蕴含着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第二年,也就是1998年,微软把它基础研究的智囊团投放在被称为“中国硅谷”的中关村的希格玛大厦,微软中国研究院成立。从那时起,微软开始了其在中国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的智慧布局。
“吸引我们回国的因素可以归结为三个词:中国、微软、研究”,马维英笑着对记者说,从他的描述中似乎还能找到当时的激情。1998~2001年,当大批的海外人才纷纷把目光投向国内,开始在这片充满潜力的土地上自行创业的时候,张亚勤、沈向洋, 郭百宁和马维英等一批技术精英选择了微软在中国的基础研究团队。
就在这个团队不断壮大的过程中,微软中国研究院也在2001年11月升级成为微软亚洲研究院。
加入微软亚洲研究院八年了,马维英对当时的面试场景依然记忆犹新,而最令他感触深刻的,还属希格玛大厦旁边的一排排砖瓦房。略显落后的建筑让刚刚回国的马维英有些失望,但希格玛大厦内的朝气和研究氛围深深的吸引了他,马维英相信,他的选择并没有错。
刚回国的时候,研究院里12个单一领域的研究小组已经成立,马维英和无法被分入这些小组的成员自然而然的形成了微软亚洲研究院的“杂牌军”。不同的专业背景让这只特别的“军队”很难找到自己的方向,而急于自我证明的想法让这支年轻的团队背负了巨大的压力,睡不安枕加上水土不服,初到北京的马维英一连病了好几个月。
穷则变、变则通。既然在原有的领域内找不到方向,为什么不开辟一个新的方向呢?把所有人的优势综合起来,马维英选择了搜索。尽管大家对这个领域都很陌生,但尝试给了研究员们新的机会。2003年,互联网搜索的相会,让微软亚洲研究院离世界顶级的研究院又近了一步。
这么看来,“变”是微软体内第一个元素,这种文化或许还可以被称之为“冒险”,微软鼓励冒险。
IT领域的“黄埔军校”
微软在中国一直被誉为IT界的“黄埔军校”,这不仅在于微软的产品横扫了国内大部分桌面,还在于从微软走出的人大部分都成为IT或者互联网领域的领军人物。
为什么能取得如此成就?微软珍惜人才,这在微软亚洲研究院表现的尤为明显。马维英博士把微软的人才战略比作一个循环系统,从第一批世界级的研究员被微软亚洲研究院吸引回来之后,他们就充当着微软的“磁石”。“做研究常常是围绕着‘人’展开的,最优秀的人才会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人才的良性循环”。
马维英喜欢研究,喜欢和最聪明的人在一起,因此他常常和自己所带领的学生在一起探讨问题。每次,马博士都对学生“很客气”,用他的话来说,“我的学生是全中国最优秀的,我相信他们好多都是潜在的CEO、CTO,将来的成就一定在我之上,我们之间通常都会相互学习”。也正因为如此,微软亚洲研究院在学术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近几年来,马维英所领导的团队被SIGIR(国际信息检索大会),这个历来被学术界公认的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大会所采纳的论文量已稳定在所有获选文章10%左右,这比微软其他研究院获选论文量的总和还要多。
“I have the ideal job in the world (我从事着最理想的工作)”马维英常常这样和别人说。因为在这里,马维英的科研热情得到了良好的释放,并能和世界上最优秀的人一起做脑力激荡,激发灵感,最重要的是微软亚洲研究院为研究提供了一个完全自由的空间。这是一套自下而上的创新机制,研究员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想要从事的研究方向,而不会受到任何来自外界的干扰,“研究院是微软对未来的投资”,马维英说。
“惜才”是微软的又一元素,对人才的尊重、保护和培养是微软亚洲研究院乃至微软公司文化中重重的一笔。
赚后天的钱
微软内部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销售部门赚今天的钱,产品部门赚明天的钱,而研究院赚后天的钱。
诸如微软之类的跨国公司之所以能够基业长青,与其瞄准“后天”的战略眼光不无关系。微软亚洲研究院就是微软后天的一个储备,而微软亚洲研究院里的人才就是微软为后天积累的财富。
为了不断积累“财富”,微软亚洲研究院每年都会到全国各大拥有计算机学院的高校举办学术访问,并和大中华地区的十所高校建立了联合实验室,甚至派专家到高校授课,帮助微软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对于人才近乎“变态”的追求和保护,微软亚洲研究院已经有别于其他的研究院,它更像是研究人员自我实现的“梦工场”。盖茨、鲍尔默他们知道,研究员的梦想,就是微软的未来。
马维英坚信,“云+端”计算将进一步让互联网成为一个无缝计算的平台,以数据中心,软件服务和智能计算驱动经济、教育、医疗等人类一切领域,数字经济将以光速发展。而马维英和他的团队正在利用搜索技术来铸造以光速演进的数字经济引擎。
这是微软公司早期的一些员工,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成为了微软公司创业前期的功臣,这些员工加入时的微软还只是一家默默无名的小公司,只有不到200名的员工甚至有些员工加入时微软仅几十名员工。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一群优秀的人才加盟、参与并见证微软公司的快速发展?他们当初是如何被这家叫微软的小公司所吸引?
鲍伯.欧瑞尔(微软工作年限:1977~1993年)
70年代中期,鲍伯和他在TRW公司的旧同事一起创办德州测量公司后不久,由于公司转型,鲍伯决定另找发展机会,1976年,他的一个老朋友告诉他在新墨西哥州阿尔伯克基有家叫微软的小公司,做微机电脑语言程序,这正适合他的爱好。于是,1977年,鲍伯前往微软见工面试。“我比任何人都大10岁”鲍伯笑道。但当他与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面谈后,“别看他们年纪轻轻,对电脑可熟悉了”鲍伯对微软很感爱好,认为微软不仅能充分发挥他的才能,而且前途很好。而且,微软提供的编写电脑程序的工作正是他的喜爱。于是,他来到了微软。
斯各特.尾木(微软工作年限:1982~1992年)
1980年斯各特.尾木创办了自己软件公司色夸亚集团,但后来他与合作伙伴无法就公司前途达成共识,他决定不干了。在公司失败之后,斯各特在三藩市为一家名叫微专的公司做技术咨询,并在项目中开始知道了微软公司,他通过收集来的资料确定微软是一家很有前途的小公司,并开始对微软越来越感爱好。他于是写了一封自荐信给比尔.盖茨,比尔将信转给了当时任公司人事部副总裁的斯蒂夫.巴尔默。而斯蒂夫注重到了他创办的色夸亚集团,并向一位向他提到过这家公司的朋友了解斯各特的情况。于是斯各特在1982年到微软公司应聘面谈。斯各特认为,微软具有新成立公司的所有优势而又没有债务包袱,并且相信微软将在软件应用市场占一席之地。虽然微软给斯各特的工资福利待遇不如微专,但可以提供内部认股,他于是加入了微软担任非凡帐户推销经理,并迅速为微软创建了国际部。
理查德.布罗蒂(微软工作年限:1981~1994年)
理查德在哈佛大学读了两年以后休学去硅谷赚钱,他曾向包括苹果电脑在内的30家公司申请工作,并被来自施乐PARC公司的查理斯.西蒙伊招募到他手下。两人建立了一种毕生的友谊和工作关系。1981年,当查理斯去了微软时,他把理查德也带了去。
罗素.波尔兰(微软工作年限:1980~)
1979年,罗素在华盛顿大学取得了英国文学博士学位,并且懂得如何精练准确地写作。毕业后他想到大学教书,但找到适合的教职很难,于是转行做电脑写作,为西雅图一家银行中心办公室写工作手册。由于手册完成后他所在的写作小组将被解散,罗素必须在年底前找到一份新的工作。
象大部分找工作的人一样,罗素从报纸分类广告中入手。他自己问自己:我到底想做什么?他决定为软件公司写手册。当他看到报纸上一家人才经纪公司登了一份技术写作的招聘广告时,他打了个电话过去,告诉对方自己的工作经验并寄了一份个人履历。
一个星期后,一家叫微软的公司打电话来找他面谈。并在两天后向他发出了工作邀请函,由此罗素进入微软技术出版部。这事发生在1980年7月,当时微软只有40名员工。
内尔.伊万斯(微软工作年限:1983~1994年)
内尔从西北大学获得财会治理和工商治理双硕士后,他先进入了数码设备公司担任信息系统副经理,
1983年,30岁的内尔已经结婚,但此时公司开始走下坡路,内尔面临艰难决择。
一位在微软工作的朋友建议他到微软公司试试,而当时的微软还不到200名员工。由于这位朋友的耐心,微软的人事部人员打了电话给内尔,并快递了一张机票给他,邀请他前往微软面试。
微软给内尔的薪酬计划中包含了“股票认购”。“1983年,微软还是家私人公司,我根本不知道这些认购有什么价值”。内尔反复考虑了很久是否应该去微软。究竟这是到一个生疏地方、在不同行业接受新的挑战。最终他认为,由于当时PC业正在兴起,到微软工作是个好机会。1983年4月,内尔终于决定去微软工作。谈及当时感受,内尔说:“我离开一家资产上亿美元,有10万名员工的大公司,而去了一家资产只有万美元只有200名员工的公司,但我知道这是好机会,我愿意从头开始。”
戴夫.列尔(微软工作年限:1983~1993年)
1976年,戴夫结婚并上了华盛顿大学。1980~1983,他担任标准航空公司的财务总监,1983年,当公司总部搬到加拿大的明尼苏达州后,由于戴夫和家人都不愿搬家,于是决定在本地找一家离家较近的科技公司上班。
戴夫在电话黄页里找到一家叫微软的公司,他就向贝尔维尤商会打听这家公司的情况。因为他觉得微软公司符合他的条件:“离家近,是家高科技公司,只有200个员工”虽然他从来没听说过这家公司,但由于就住在四周,戴夫决定去看看这家公司,结果发现微软正在寻找一个有国际商务经验的人。
1983年4月,戴夫走马上任,担任微软国际财务总监。
艾达.科尔(微软工作年限:1984~1990年)
进入微软之前,艾达在苹果公司任职,1984年,艾达离婚,同时,她带领的一个项目被公司撤掉了,艾达开始在公司内找下一个项目。正是在那段时间里,艾达开始考虑是否到苹果公司以外的公司去找工作。
那年秋天,如今在微软工作的她的原下属杰夫.瑞克斯到三藩市开会,他跟艾达一起吃了顿晚餐。杰夫说微软正在找一位应用部副总裁,问她是否愿意去微软做个见工面试? “我已经好久没有做过见工面试了,为了试一试自己的面试技巧”艾达同意了杰夫的建议。
经过几天的面试和一番思考,艾达开始认真考虑到微软工作。“微软把我引回软件工作中,这正是我想做的。”
明.叶(微软工作年限:1985~1992年)
明在一家叫雪弗莱-俄苏的公司工作8年后,1985年,他决定换换环境。一天他在办公室里写个人履历,一位做打印机推销的朋友问他在做什么?明说,八年了,我也该换个地方了。那位朋友说他知道有人可以雇他。第二天,他接到了微软的电话叫他去面试。并最终成为微软出版部的新负责人。
朗.哈丁(微软工作年限:1986~1990年)
朗从华盛顿大学毕业后,在国家健康学院工作了,然后在爱默生公司防御部工作了1年半,由于女友在外地,他辞职到了西雅图。先是在一家只有3名员工的叫爱克顺的小公司做软件开发员。在这家公司工作以后,开始密切留意微软公司。虽然朗挺喜欢他在爱克顺的工作,但那究竟是家小公司,发展空间太小。于是他决定去微软求职,并成为国际出版部的技术经理。
罗素.斯蒂尔(微软工作年限:1986~1994年)
1,仿真环境
软件环境:
比赛采用微软公司发布的Microsoft Robotic Studio作为仿真平台,以 Aldebaran公司的Nao 机器人作为仿真模型。
仿真平台使用的MSRS 版本为1.5 与Soccer Package 足球竞赛补丁,下载地址为:
http:///操作系统:Windows XP或Windows 7
硬件环境:
服务器:Intel四核处理器,4G内存
客户机:Intel双核处理器,2G内存
2.微软仿真
MSRS Nao仿真比赛是采用微软公司Robotic Studio平台的机器人仿真比赛,Microsoft Robotics Studio使机器人爱好者、研究人员和商业开发人员能够更容易地在多种硬件平台上建立机器人应用程序。
MSRS Nao仿真比赛自2007 RoboCup世界杯开始加入RoboCup比赛的大家庭,国内也在2007全国机器人大赛中崭露头角。MSRS Nao仿真常规比赛采用Nao机器人4对4的竞赛模式,3名场上球员1名守门员,进行两个半场,上下半场各为10分钟的仿真时间,中场时双方将交换场地及仿真机器。在两个半场内进球总数多的队伍获胜。
3、概况简介
微软仿真是集成动作和代码并举的一项比赛项目,由于通过微软软件,可以安装在XP和Win系统(32位)上,使得比赛简单,不需要安装其他系统,操作方便,而且最近几年开始在全国及各省市开始重视,有很大的开发前景。相应的软件及文件很容易上手,持之以恒的精神一定会让你在这里完全实现展现自我的平台!
1、美国有多少辆汽车?
2、将汽车钥匙插入车门,向哪个方向旋转就可以打开车锁?
小张(复旦大学管理学院99级学生):这两道试题并不难,我想他可能只是想考察一下应聘者的应变能力,亦即在短时间内快速应对不规范问题的能力。
孙先生(某大型跨国企业员工):很明显,这是两道答案开放的试题。我想它是为了考察应聘者能否对一个问题进行符合逻辑的创造性的思考,并迅速通过这种思考寻求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至于答案,发问者显然并不关心。
MSN已然走向穷途末路
1999年,IT大佬微软为了和AOL的Instant Messenger竞争,首次推出MSN聊天服务,4年后,其每月活跃用户数就飙升到1亿。此后,这款聊天软件被预装在多个版本的操作系统上,服务遍布全球超过70个国家和地区。
微软官方数据显示,2010年2月,全球每月尚有超过3亿用户使用MSN,发送信息数量超过90亿条。最高峰时4000多万用户同时在线,使用时间占全球网民互联网消耗时间的9.4%。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MSN是白领们的骄傲,是高贵的象征,而后来者QQ简直就是低龄、低收入、低智商、土老鳖的代名词。
然而,此一时彼一时,目前MSN活跃用户仅有1亿多,已回落至8年前的水平。时至今日,虽说MSN依然占据全球即时通讯市场40%的份额,但相比两年前3亿用户60%的市场份额来说,MSN已然走向穷途末路。尤其是在中国,MSN更是大起大落。
易观国际的监测数据表明,今年第二季度,我国即时通讯活跃用户为11.66亿,其中腾讯占63.7%,阿里旺旺占19.8%,飞信占8.7%,MSN仅占4.6%。互联网通讯市场风云变幻,大量用户分流让MSN风光不再。
MSN沦落到这般田地,与其平日疏于维护完善有着直接的关系,用户体验差,登录困难,频繁掉线,传送文件受限制,速度如蜗牛爬行,病毒泛滥,垃圾广告众多,界面缺乏人性化……MSN的这些缺陷一直被用户所诟病。
按理说,凭借微软雄厚的技术力量,迎合中国用户的使用习惯,对MSN作点修修补补不会有什么困难。但事实上,睥睨天下的微软并没有这么做,也不想做。微软依然保持着他作为IT巨头的傲慢,发轫于美国、扬名于国外的MSN似乎仅仅是将中国市场当做一片闲逛的游乐场,完全不把中国用户的需求放在眼里。
而去年年底爆发的大批量充值卡诈骗事件更让中国用户对MSN心有余悸,MSN却没有足够重视,疏于修补,以至今年10月充值卡诈骗又故技重演,客户惊呼上当受骗,将怨恨倾注在MSN上,纷纷指责其防护不力。白领们纷纷转而投身QQ等其他即时通信工具。
业内人士指出,在QQ等竞争对手不断推出离线文件、视频聊天等功能的时候,MSN—度无视互传文件、语音等功能,相关工具的开发和运用没有及时跟进。QQ总是不断迎合用户的需求,而MSN总是强迫用户去适应它,甚至采取“不更新就不给用”等近乎“流氓”的手段,对用户傲慢的态度可见一斑。比如,MSN不乏软件捆绑行为,差强人意。用户下载MSN时,必须要同时安装大小超过100MB的脱机软件包,一不留神,就可能安装多种软件,占用电脑大量内存。
而作为即时通讯软件,MSN时常出现掉线、安装失败等故障,这些技术性问题本来可以通过及时升级来排除,但慵懒的微软熟视无睹,使用户对MSN的信任感大打折扣,更不谈忠诚度了。
此外,移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崛起,又成了MSN的掘墓者。微博、微信、陌陌等社交工具也加速了MSN用户的分流减少。
产品的鲜活性才具有竞争力
一项统计资料显示,微信从2011年推出后到2012年9月,注册用户已经超过2亿,微信还支持100余个国家手机注册,蚕食了国际化MSN的大片领地。MSN的高端白领垄断定位也被微信打破,微信成为众多高端用户的首选。而随着陌陌的出现,基于地理位置的社交又成为一种新潮,它一上市就吸引大量用户的眼球,上线一年就突破1000万用户,周活跃用户已接近500万。
从微软整体而言,近几年来,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时,也缺乏应对措施,陶醉于IT超级大佬的荣耀,囿于Windows操作系统的既得利益,竟被苹果和谷歌甩到身后。微软一直没有清晰而明确的互联网战略,当初收购Skype更多是为了对抗谷歌,因为当时谷歌也要收购Skype,明显微软更有钱,微软能高价拿下Skype。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微软又慢了一拍。
想当年,MSN华丽登场时,小资们趋之若鹜,办公族更是以注册一个MSN号为荣。而在MSN上昏天黑地地聊天,又是白领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有谁能料到,十余年转瞬间,MSN竟成为微软的一块“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又可惜。从全球退出,却还要在中国市场苟延残喘。
其实,微软要想在中国市场整合Skpye和MSN,并非易事。用户实现电脑对电脑、电脑对手机里的Skype App通话都很容易实现,即通过互联网通道,实现双方通话功能。但用户利用电脑向对方手机拨号,或者手机和手机之间拨号,必须统一走通信运营商专门的互联网通道,这可是触及到运营商利益的,并没有免费的馅饼。须知,电信运营商对包括QQ和Skype等互联网产品可是又爱又恨的。
“曾经他有机会和QQ平分秋色的,到今天,我都不明白它为什么会频繁的掉线,为什么不优化在线续传。”一位网友在微博上的一声叹息,代表了广大用户对MSN“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心声。真有点恨铁不成钢的悲凉。
可是市场是残酷的,尤其是在今天互联网产品琳琅满目、日益完善的今天,每一种产品都可以找到替代品,每一种产品都不可能通吃天下,要维护忠诚度本来就不高的用户实为不易。更何况多少年来,QQ、阿里旺旺、飞信、Gtalk等在线沟通工具一个个虎视耽耽,狼奔豕突,一直与MSN拼抢市场,MSN日见疲态,不思进取而“凝固化”。
“国内喜欢QQ,老外喜欢Skype,何况我们还有Gtalk、微博私信聊天、微信等等。”网友的评论切中要害,道出了MSN没落的真谛。MSN被夹在QQ和Skype之间,半死不活的,处境十分尴尬。
互联网时代IT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缩短,企业的创新必须符合用户不断新奇的需求。只有改变短、平、快的模仿思维,不断揣摩用户的需求并投其所好,产品才具鲜活性,才能具有竞争力。
而每一款产品都有一个生命周期,只有不断在产品功能和用户体验上下功夫,才能延续其“青春期”,保证产品有更长的寿命。即便是很时髦的东西,消费者也有审美疲劳的时候,必须与时俱进,经常更新。否则,就是过眼云烟,成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历史过客,冷艳高贵也掩盖不了没落的命运。
从这个意义上说,MSN走向穷途末路也是商业的自然归宿。
Google Apps包含用于公文写作、在线协作以及文本和视频通信的应用,而所有这些应用都以“云”为基础,也就是说软件的所有组成部分都不在办公室职员的电脑上,谷歌对使用该产品的用户收费为每人每年50美元。而微软的Office办公软件套件(不包含电子邮件服务)则必须安装在台式机或笔记本上。在2013年中,商用Office套件的目录价格将为每台电脑400美元,尽管许多公司会通过谈判方式来达成购买量比较大的交易,从而支付一半的价格,但也要高出Goolge Apps多达4倍的价钱。谷歌企业业务副总裁艾米特·辛格甚至曾表示Goolge Apps的目标是抢走微软Office近90%的用户。由于Office是微软的核心业务,如果谷歌实现该目标,则意味着要置微软于死地。
2012年12月28日,微软企业业务总经理茱莉亚·怀特表示,微软并不担心谷歌进军企业市场,因为谷歌并未认真地对待企业应用软件业务。“对外界来说,谷歌就是一家广告公司,而微软非常认真地看待Office业务,微软的产品要精良得多。”
【微软文化】推荐阅读:
微软携手助学12-03
微软认证笔试试题12-15
微软面试题面试官问答07-10
微软ceo领导力09-15
微软面试经历中英文面试06-21
微软公司有趣的面试题10-02
企业文化儒家文化12-02
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11-20
安全文化与企业文化11-20
旅游文化历史文化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