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小学科学四上《动与静》word教案

2025-01-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冀教小学科学四上《动与静》word教案(共3篇)

冀教小学科学四上《动与静》word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2.愿意对物体“运动和静止”的问题进行探究;能意识到对一些物体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

3.能举例说明物体的位置和运动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能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判断实际生活、环境中物体的运动情况,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材料准备:

准备一些展示相对运动的多媒体课件、电扇。

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课时安排:

用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荡秋千 活动目标:

1.能对有关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提出问题。

2.能以不同的物体为参照物判断人或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3.在交流讨论中,能够认真地倾听别人的想法。

4.能举例说明物体的位置和运动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实施过程:

1.引入部分:本课首先由问题引入,“我们坐在行驶的车里观察车外的景物,会有什么发现?”这个问题虽然是简单的一句话,却包含了两个条件:首先必须是在行驶的车里,其次是看车外的景物。首先要让学生回忆坐车时的体验,“坐在车里看见地面上原来不动的房屋和树木都是往后走的”,实际是车在地面上行驶。引导学生探究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兴趣,例如可以提问“为什么会的这种现象呢?”只要达到这一目标,就算达到目的。

2.进入活动的主要部分“荡秋千”。在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后,课文安排了一活动,意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时安排学生在操场上实地进行,一边活动一边分析讨论参照教材的图示进行,秋千上女同学坐在男同学对面静止不动,让秋千上的女同学说对面的男学生对于自己来说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秋千上的同学和地面上的同学,由于站在不同的角度,选择了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答案会是不同的。这时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并一定要说明理由。

3.在以上活动进行的基础上,接着开展课文的第三部分“依照上面的活动,分析戴帽子同学的运动情况”课文展示了3个画面,自动扶梯上、公共汽车上、旋转餐厅里。此部分是上一活动的拓展,引导学生用参照物、位置改变等概念去描述不同情景下戴帽子同学的运动情况。鼓励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说出扶梯上的同学相对于地面上的人的位置改变了,所以说他是运动的;相对于扶梯本身来说他又是静止的。其他两个画面的分析与这个画面的分析类似。

4.在教学时要注意与当地实际的联系,不局限于教材画面的内容。

学生活动:充分讨论交流,能说出“竹排相对于两岸或岸上的树的位置改变了,所以说竹排是运动的;青山相对于竹排或潘冬子的位置改变了,所以青山是运动的。”如果以潘冬子为参照物,竹排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引导学生得出:描述物体运动或静止时都要特别说明是以什么为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结论常常会不一样。

二、分析电扇工作时各部分的运动情况 活动目标:

1.能用参照物、位置改变等要领去分析电扇各部分的运动状态。2.能意识到对一些物体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3.能用相对运动的观点去分析生活中物体的运动状态。实施过程:

1.此活动可在课下进行,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生活实际中遇到的现象和问题。在教学中要适时指导,帮助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并做出正确的,比较完整的解释。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2.在课上的活动中所分析的物体的运动状态,选择的参照物都是把被研究的物体看作是一个整体,看它是不是运动的,参照物是另一个物体。本活动选择研究的物体和它的参照物是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判断同一物体中的某一部分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3.即使是同一物体,它的不同部分运动状态也不相同,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也不同,即使同时得出运动的结论,那么结论中同一部分的运动的状态也不相同,例如教材中提示的,“如果选择扇叶作参照物,电扇的保护网做放置运动”如果选择底座作参照物,它在做摇摆运动“。类似的情况有很多,例如滚筒洗衣机的内外筒之间,分析它们的运动状态,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也会不同。拓展知识 地球静止卫星轨道

冀教小学科学四上《动与静》word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天坛建筑中的声科学知识;会做回声的实验。

2.初步具有搜集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及讲述调查结果的表达能力。3.对天坛里的声科学具有探究兴趣,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科学成就而自豪。教学重点

初步具有搜集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及讲述调查结果的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对天坛里的声科学具有探究兴趣,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科学成就而自豪。

一、教师:

你们知道天坛的位置吗? 讲述:

天坛位于北京市崇文区天坛路,是北京著名的古建筑之一。天坛内的回音壁、三音石、圜丘具有奇妙的传声特征,显示了中国古代在建筑声学方面的杰出成就。1998年11月,天坛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二、研究探索 教学引入

1.观察1 回音壁是什么样的?

人们发现,一个人对着回音壁的围墙说话,其他人将耳朵贴在围墙的任何地方,都可以听到那个人的说话声。2.讨论1 围墙为什么能传声? 学生讨论。3.观察2 三音石在什么地方?

三音是位于回音壁圆心处的一块石头,因为人站在这块石头上拍一下手,就可以连续听到三次拍手的回音而得名。4.观察3 圜丘是什么样的? 学生讨论。5.思考

如果你站在圜丘上的平台中央说话或拍手,就会听到很响的回音。这是为什么?

三、阅读

回音壁是一座圆形的围墙。当人面对着墙壁讲话时,声音会在墙上反射。如前面示意图中那样:声音从某处沿围墙反射传到1,又从1反射传到2,再依次传到3、4……由于墙壁表面比较光华和坚硬,声音在反射的过程中损失的比较小,所以听起来还比较清楚,好像从近处传来的一样。

三音石正好位于回音壁的的圆心处。在三音石上发出的声音会均匀地传到围墙的各个部分,并被围墙反射回来,所以在三音石上可以听到很响的回音。反射后的回音,经过圆心又继续传播,当它们碰到围墙后又被反射回来。一般我们能清楚地听到二、三次的回音。

圜丘上的响声也是回音造成的现象。由于距离近,声音传播的时间快,几次的回音叠加在一起,耳朵来不及分辨先后到达的回音,所以听起来就觉得声音特别响。有机会去天坛公园时,可以亲自体验一下回音壁、三音石和圜丘的传声特征。

四、讨论

在什么环境中能产生回音?

学生思考。

小组交流。

全班汇报讨论。

五、调查

回音能做什么? 板书设计

20.天坛里的声科学

回音壁、三音石和圜丘的传声特征

《7 动与静》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举例说明物体的位置和运动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2、能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判断实际生活、环境中的运动情况,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能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对物体“运动与静止”的问题进行探究。

2、能意识到对一些物体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

二、教学重难点

能利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与静止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提问:我们坐在行驶的汽车里观察车外的景物,会有什么发现?学生回忆坐车的体验,说出自己的发现,从而引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

(二)新课教学 荡秋千

1、“荡秋千”活动:

让秋千上的同学说说自己看到的同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让秋千下面的同学说说看到的秋千上的同学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分析为什么秋千上的同学和秋千下的同学看到的情况不同。引导学生说明理由,即以什么作为参照物来判断的,被判断的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关系。

2、分析戴帽子的同学在自动扶梯上、公共汽车上、旋转餐厅里的运动情况。

3、结合实际,描述物体的运动与静止,特别要说明什么为参照物。

上一篇:幼儿园中班教师个人学期工作总结下一篇:一氧化碳中毒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