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国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基层国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基层国税部门是税收政策的落实和具体的执行者,处于税收征收管理的“前沿阵地”,在征收管理中也会碰到或遇到一些问题和矛盾。
(一)管理局限性不便于精细化管理
一是派出机构少。基层国税部门,征管面积大,派出机构少,一个基层县局要管理3至4个乡镇。县局机关驻地税收管理相对紧些,而未设县局的乡、镇管理上偏松,再加上下属税务所的取消,以至于达不到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二是机构设置上重下轻。机构内部设立的不尽合理,制约着工作效率的提高。如:市局机关内设11个科室,多个部门同时布置工作,如果一个科室下一项任务,基层县局就会有11项工作难以应对,往往对工作效率和质量带来影响。三是部门职能划分过细。职能部门分的过细,某一项工作的实施需多个部门的配合,遇到困难时,容易出现扯皮推诿、推卸责任的现象。
(二)干部年龄老化与工作要求之间的矛盾
基层国税部门的干部队伍呈现“老龄化”结构。近年来,征管模式和征管软件的不断应用、升级,新的知识、理论使国税步入发展的快车道,但是干部年龄老化与工
作要求之间存在明显的矛盾:一是年龄偏大的同志,个人精力、接受能力、记忆能力难以适应工作需要,造成工作上的被动。二是真正能担当工作重任的少,人员更替少,岗位流动不畅,年富力强的人员少,工作上缺乏活力。三是报酬不合理,目前岗位设置是重要岗位由业务精干人员担当,工作量大,出错的机率多,考核扣分多,扣发奖金的就多,以至影响了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三)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与依法治税的矛盾。
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本是税务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但与依法治税又容易产生矛盾。特别是根据历史习惯,我们往往是按照行政区划来发展地方经济,这就容易造成税务部门必须按照当地党政部门的要求来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难以自成体系,做到独立执法。同时,地方政府为发展本地区经济,往往要求在税收上作出牺牲和让步,尤其是对执行税收优惠政策的要求过高,期望过大。有的基层政府或者干脆出台一些违背国家税收政策的招商引资政策,直接干扰税收执法工作,出现税收“三挤”现象,即:以费挤税、以下挤上、以地方挤中央,压着国税给地方让路,以至于出现地方税收过了头。
(四)基层工作人员的负担越来越重。
据统计,现在基层一线征管人员要掌握的税收征管软件系统多达7、8个,而且,上级机关有增加系统的趋势。现在,正在运行的数据综合分析利用平台,每月公布预警信息,基层县局人员必须将预警信息回复,而且规定了评估入库税款额度,县局征管人员要将评估过程制作成案卷。现在,越来越多的资料要求纸质,无纸化办公没法普及,应付系统、上级局布置的临时工作的越来越多,正常开展税收征管的时间越来越少。
二、解决基层国税工作问题矛盾的建议
对于基层县局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矛盾,要以科学的方法和务实的态度来解决,逐步实现制度化、人性化、科学化管理。
(一)良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提高一线干部积极性的做法。思想问题重在预防。解决基层干部的思想问题,一方面要逐渐提高一线干部的政治、物质待遇,让一线干部工作有盼头,没有后顾之忧,同时,思想政治工作也能使一线人员转变工作作风,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增强基层国税干部的公仆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达到相互促进、敬业意识不断提高的目的。
(二)减轻基层人员负担。要把机构、人员管理逐渐向基层一线倾斜,并从实际出发,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对现有的机构、岗责、流程、制度进行清理、整合,使之符合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要求。增加基层派出机构,机关科室职能合并,使国税系统真正符合精简、高效的要求。
(三)充分调动干部积极性。在基层国税干部存在的问题中,有一部分是出于对现实状况存有不满。如:城乡差别过大、部门间差距、利益分配不公等因素导致的。因此,对于基层干部既要讲清道理,加强管理,又要体谅他们的难处,帮助他们解决各种难题,保护和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一是适当拉平经济待遇。同部门、同地区的经济待遇尽可能相同。二是切实解决基层干部的实际困难。针对基层干部的一些实际困难,从关心爱护中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受条件限制不能解决的,要做好说服工作,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促进和谐国税构建。三是促进干部交流。目前,国税部门比较重视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司法调解,执法为民
一、基层司法调解工作现状
(一) 基层司法调解组织网络逐步健全
目前, 博乐市共有调委会186个, 全10个乡镇 (街道、场) 村队都建立了调委会, 组建率达100%。博乐市共有基层司法人民调解员618人, 乡镇 (街道) 人民调委会普遍有成员2-3人, 村 (社区) 人民调委会普遍有基层司法人民调解员1-3人。
(二) 基层司法调解业务范围
基层司法调解工作领域不断拓展。基层司法调解组织不仅调解婚姻、家庭、邻里等多发性、常见性民间纠纷, 同时结合博乐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 主动参与征地拆迁、工程建设、人身损害赔偿等容易引发上访的社会矛盾的调解工作。并从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 积极化解土地承包、工伤事故、生产经营、拖欠农民工工资等社会突出矛盾。
(三) 基层司法调解为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通过博乐市各级基层司法调解组织的共同努力, 基本实现到将纠纷化解在基层的工作目标。2003年以来博乐市各级基层司法调解组织共调处各类纠纷10890件, 调解成功率在98%以上。与人民法院同期受理民事案件数量对比, 人民法院受理案件数量有所上升但总体增速呈下降趋势。据了解2009年1-11月仅博乐市共受理各类矛盾纠纷3154起, 成功调处3144起, 成功率达99%。与去年同期相比, 增加了600件。全市各级基层司法调解组织积极介入社会矛盾纠纷的调处, 解决了不少社会热点难点问题, 有效地避免了群体性上访、群体性械斗、民转刑、民间纠纷引起自杀等事件发生, 降低了越级上访量和刑事案件发案率, 为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新时期基层社会矛盾纠纷特点
(一) 婚姻家庭、邻里、劳动、土地承包、其他传统纠纷仍较为突出
今年这五类纠纷发生数分别为104件、101件、150件、159件, 394件这五类纠纷仍占纠纷总数的0.86%, 与去年相比略有下降。
(二) 土地征用、土地承包引发的矛盾增幅明显
今年因土地征用 (118件) 和土地承包 (159件) 而引发的社会不安定因素32件, 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0.59%, 是目前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一是有的农民对土地政策不了解, 对土地征用补偿费的高低产生分歧;二是有的地方土地征用补偿费分配不均或不公;三是一些农民出路不畅和社会保障困难等等这类纠纷政策性强, 调处难度大, 处理不当极易引发群体信访。
(三) 其他类矛盾纠纷不断增长, (属于治安案件) , 其化解难度大
1-11月份共排查出其他类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303件, 究其原因, 一是群众对自身利益的迫切要求, 引发的矛盾纠纷集中显现;二是季节性、突发性矛盾纠纷呈多发态势, 主要表现在校学生打架、城市交通不畅引发矛盾、农村建房所发生的非正常死亡纠纷;三是一些山林、水利纠纷有所抬头, 如部分乡镇农村遭受自然灾害, 林木损失的情况等。
(四) 矛盾纠纷组织化现象严重
当前博乐市的矛盾纠纷呈组织化发展趋势, 特别是重大的矛盾纠纷都是有极个别人员在幕后组织煽动和操纵策划, 不知真相的群众公开与政府对抗或越级上访。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有过调查得知, 基层地区的基层司法调解工作距党和人民的要求还存在着差距。随着改革不断深化, 利益分配的多元化, 各类人民内部矛盾也日益显现, 矛盾纠纷呈现跨行业、纠纷解决对专业性要求高的特点, 现有的基层司法调解组织工作机制已不能很好适应新形势的变化, 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部分基层单位及领导对加强基层司法调解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在基层司法调解工作开展过程中, 部分乡镇、部门党政领导对于调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还缺乏必要的认同, 基层司法调解参与度不高。尽管乡镇 (街道、场、社区) 和村队基层都建立了基层司法调解组织, 但联合调解工作开展数量少, 部门对基层司法调解工作的支持和参与十分有限。以联合调解为例, 据调研2001年至2010年调解组织受理矛盾纠纷案的数量在一定时期呈总体上升状态, 而联合调解纠纷数量未上升反而下降, 原因在于各联合调委会受理的纠纷大多数牵涉到多个部门, 不易解决;部门与调委会相互配合的责任意识还不够, 衔接还不顺畅, 参与意识不强;部门之间存在推诿、拖延等现象。
(二) 各种调解方式缺乏有机的协调整合, 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大调解机制”
调解方式包括了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和基层司法人民调解, 除了司法调解内容和程式相对单一和固定外, 行政调解和基层司法调解都涉及众多部门和组织的参与。在博乐市, 不同调解方式的整合都未达到“大调解机制”的要求, 主要表现为:一是行政调解方式的协调配合还基本处于各自为政的状况。各行政部门对于一些复杂的矛盾纠纷, 往往是谁管谁发愁, 谁都不愿出头管, 出现纠纷相互推诿, 部门之间没有相互配合共同解决纠纷的大环境;二是基层司法调解的协调配合关系不够明晰的问题, 在调解纠纷中基层司法调解组织和行政部门的工作职责不清, 相互衔接工作制度不配套, 给基层司法调解组织有效发挥作用带来一定的障碍。三是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和基层司法调解彼此间缺乏协调配合的机制。由于三种调解方式彼此间缺乏法律、法规配套规定的联系, 在实践中很容易出现彼此都强调自己的独立性, 相互间难以衔接配合的情况。这就需要党政领导, 综治牵头来协调, 协调还必须有一套常态化的工作程序, 否则就可能出现或是当事人同时寻求多种调解方式来解决矛盾纠纷, 或是有关部门对复杂的矛盾纠纷相互推诿, 无人愿碰。
(三) 基层司法调解的参与和运行还缺乏制度化保障条件
基层司法调解虽然在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中必不可少, 统计数据也反映出其功不可没, 但其参与化解矛盾纠纷在案件来源、经费保障、调解程序、调解的效力、调解人员的培训提升、与司法调解和行政调解的彼此衔接等许多方面还缺乏制度化、规范化的保障条件。
(四) 司法行政与综治、信访相关单位信息难以共享
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在开展基层司法调解工作同时, 对辖区内社情、社会矛盾纠纷进行定期排查、分析、上报。与此同时, 同级综治、信访部门各自有与司法行政同序列的三级矛盾排查、预警体系和机制, 三部门之间相互独立各自为政, 最终归口汇集到综治办或信访局的只是基本数据, 不是矛盾纠纷的基本情况和事实, 互相不进行信息共享, 沟通处理, 造成信息上报情况不一致, 矛盾纠纷处理不及时。
(五) 基层矛盾纠纷调处资源有待整合
从调研情况来看, 博乐市基层司法所大多在职人员与实有编制不符, 有编无人、兼职情况普遍存在。与此同时, 基层综治、信访部门同样面临人员少工作任务重的情况, 基层综治、信访、司法三部门都有担负化解矛盾纠纷的工作职责, 但在从事具体工作过程中不能整合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 造成矛盾调处工作不及时或错失矛盾调处工作最佳时机。在调研中发现, 各乡镇成立的联合调委会, 整合综治与司法资源, 综治办与司法所合署办公取得了良好的实效。
(六) 矛盾调处工作缺乏法律专业队伍支持
在矛盾纠纷调处过程中, 各级矛盾纠纷调解组织工作人员对简单、常用的相关法律法规较熟悉, 但与矛盾纠纷相关的部门法律法规不甚了解, 调处工作不能达到“以理服人”的法律效果, 加之部分当事人对各级矛盾纠纷调解组织处理矛盾纠纷过程中存在“区域利益、部门利益、行业利益”的合理怀疑, 即便矛盾调处成功, 矛盾纠纷调处工作不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四、创新发展博乐市基层司法调解工作的建议和对策
(一) 切实加强对基层司法调解工作的领导和支持
要依照国家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 贯彻各级党委、政府关于基层司法调解建设工作的精神, 从维护社会稳定, 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 进一步重视基层司法调解工作, 切实加强对基层司法调解工作的领导。各乡镇、街道要进一步加强沟通协调, 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基层司法调解工作的了解、重视与支持, 解决基层司法调解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和困难, 逐步建立健全各项保障机制, 为基层司法调解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二) 从源头上预防纠纷, 深化“大调解”意识
今年以来, 城市拆迁、城区改造、农村征地补偿、弱势群体生活保障等关系较大群体的政策问题, 向党委、政府建言献策, 当好政府的参谋。并安排基层司法所参与其中, 尽量少引发矛盾, 不使小矛盾酿成大事端, 有了问题及时化解。
(三) 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网络, 形成“大调解”格局
根据两个排查的要求, 进一步完善纠纷信息员、纠纷调解员、调解小组, 实行调解员调解——调解小组调解——提请民调委员会解调——转乡镇基层司法人民调解委员会解调, 基本做到小事不出组, 大事不出村, 难事不出镇。有效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四) 建立联动联调, 形成“大调解”机制
博乐市推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定期排查、建立台账、情况通报、定期报告、奖惩考核等有关制度。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 同有关部门加强沟通与协作, 合力调处矛盾纠纷, 并对不属于基层司法调解范畴的矛盾纠纷, 及时分流到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并登记造册, 对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苗头, 力争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解决。并就各单位对本辖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情况进行考核。通过每月排查发现热点难点问题后, 及时向乡党委政府汇报, 做到一级抓一级, 层层抓落实的调解机制。
(五) 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促进基层司法调解规范化
依法调解是基层司法调解工作的生命所在,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依法调解、规范调解的意识, 实现调解纠纷程序的规范化, 提高基层司法调解工作的社会公信力。一是调解纠纷的整个过程要坚持公开、公平和公正, 切实保障依法调解, 平等自愿, 尊重当事人诉讼权利三项原则的落实;二是要特别重视提高基层司法调解协议的规范化水平, 必须改进并规范调解协议书的表述方式, 使之与民事合同书在内容和形式上力求一致, 为实现基层司法调解制度与诉讼制度衔接创造有利条件;三是各级司法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各调委会的检查和指导, 特别是加强对基层司法人民调解委员会日常工作的指导, 使基层司法人民调解工作在依法、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规范运作;四是各基层人民法庭, 应配合当地司法所建立工作联系制度, 派出具有丰富法律知识和审判经验的法官, 积极配合当地司法所开展好人民调解员的培训, 提高其法律知识水平和调解纠纷的能力。
(六) 发挥司法行政资源优势, 调动“四支力量”积极参与调解
博乐市公证、律师、法律援助、基层法律服务机构是一支具有法律专业素质和资质的人才队伍基层司法, 调解工作离不开这“四支力量”的参与和支持, 司法行政机关要在积极整合司法行政内部调解资源上, 发挥“四支力量”专业人才优势, 架构起律师、公证员、法律援助工作者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广泛参与调处矛盾纠纷的工作机制, 实现司法行政内部人民调解、法制宣传、法律服务、法律援助等“多位一体”的工作格局。
(七) 发挥治安调解作用构建和谐警民关系
由民间纠纷引发的各类治安案件呈上升趋势, 职工群众依靠派出所解决矛盾纠纷日渐增多, 治安调解已经成为派出所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认真做好治安调解工作、最大限度地将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对维护社会治安稳定、促进警民关系和谐、建设“平安博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形势下基层反贪侦查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案件侦查渠道狭窄,侦查活动经常处于被动局面。
多年来,侦查渠道狭窄一直是反贪部门进一步开展侦查工作的瓶颈,直接导致了整个侦查工作陷于被动的困境。一是案件来源主要依靠举报,成案率较低。通过对近年的举报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举报贪污贿赂犯罪处于不均衡状态,忽高忽低很不稳定;举报线索中质量较高、初查后能够立案的较少,而表面化、感情化、抓不住事、道听途说、举报失实的居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案件线索成了制约办案的“瓶颈”问题。查办案件是情报信息和经验知识的综合运用,但目前反贪工作中经验积累运用较全面,而情报信息的综合利用程度较低,主要表现在案件情报信息的积累不够全面、系统,管理比较分散,分析运用不够深入、透彻,办案时难于做到“耳聪目明”。二是作案手法向隐蔽性和智能化发展,给侦查带来很大困难。经过我们反贪部门多年的打击和查处,一些犯罪分子开始变得狡猾,犯罪活动只在特定人员之间进行,封闭性和隐蔽性较强;甚至在有的案件中,违纪和犯罪的界线难以分辨。同时,在作案时,犯罪分子往往首先建立错综复杂的保护伞和关系网,结成了坚固的利益共同体,造成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实际情况。因此,一般难以掌握第一手材料,就更难发现深层次的犯罪实质,这更使我们处于侦查难的境地。
(二)证据意识不强,收集和获取证据时存在弊端。
一是收集和获取证据不到位,不变证据少,可变证据多。贪污贿赂犯罪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很多案件从犯罪行为的实施到案发,间隔时间长,罪证容易灭失,加之我们办案人员缺乏证据意识,取证不到位。因此造成了实物证据等不变证据少,言词证据等可变证据多,导致被告人时供时翻的情况。二是侦查活动中只强调控诉证据,忽略辩护证据。在取证过程中,一些干警常常以自己的主观需要定证据的取舍,对可以支持自己主观臆想的材料,就收集归案,对不符合自己臆想的证据,视而不见,随意弃置。这种做法,导致其在初步接触案件材料、形成某看法之后,思想僵化,只信控诉证据,不考虑辩护证据是否有理有据,导致案件的罪或非罪得不到合理的排除。
(三)犯罪分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反侦查能力增强。
随着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水平的提高,犯罪分子的反侦查水平也在“水涨船高”,犯罪表现形式更加隐蔽,难以发现和认定。以贿赂犯罪为例,犯罪嫌疑人把收受贿赂与谋取利益的间隔时间拉长,收钱后不马上办事,或者办事后不马上收钱,甚至是在职时办事,离职后再收钱,故意制造一种二者之间没有联系的假象。还有的犯罪嫌疑人收了钱不办事,或不违反程序和规定办事,使得犯罪查证困难,有时甚至难以认定。
二、提高反贪侦查工作质量的相应对策
针对基层反贪侦查工作中存在的上述问题,要寻求加以解决的办法和途径,才能进一步提升反贪侦查工作水平,加大反腐败斗争力度。因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问题。
(一)主动出击,拓宽侦查渠道。
案源线索是办案的前提,没有案源,办案就无从谈起。当前案源线索较少,影响了对贪污贿赂犯罪的打击力度。因此,作为反贪干警不能一味“等案上门”,要主动出击,拓宽侦查渠道。一是加强举报宣传工作。通过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举报的意义、举报范围、举报制度等,通过媒体宣传,使人民群众对举报工作有更深的了解,唉 起群众的举报热情。二是加强同其他单位和部门联系。许多执纪执法单位和部门,在执纪执法活动中,经常会碰到贪污贿赂等案件的线索,但由于事不关己或有其他原因,对这些线索与信息没有加以应有的重视。为此,反贪部门应加强与这些单位建立必要的协作关系,定期交流涉案信息。同时,与侦查监督、控申、职务犯罪预防等业务部门建立案件线索移送制度,发现案件线索、挖掘线索。三是案中挖案。实践中,窝案串案普遍存在的规律,所以在办案过程中要认真分析、科学判断,坚信案中有案,通过各种渠道广泛收集方方面面的涉案信息,运用谋略和技巧,争取在查案中发现窝案串案线索。四是建立自己的线索收集网络。可在有关部门和单位秘密聘用相应的信息人员,及时反馈所在部门、单位的贪污贿赂等案件线索,提供犯罪嫌疑人的家庭情况、社会关系、活动规律、个性特征等情况,为侦破案件提供证据来源或直接提供证据,成案率会得到大幅提高。
(二)以快制胜,初查为先。
孙武在《孙子兵法》之《作战篇》中指出:“兵贵胜,不贵久”,意思是说“用兵作战最贵速胜,不宜久拖”。古今中外,在作战中,凡是实行战略进攻的一方,无不主张速战速决,以避免出现意外或不利因素;反之,实行战略防御的一方,一般都主张持久抗击,以便寻机反击或突围。其实,我们的反贪侦查工作与作战十分相似。我们对贪污贿赂犯罪案件的侦查,其实就是一种主动出击的战略进攻;而犯罪嫌疑人出于不被查处的自我保护目的,必然想方设法予以防御抵抗,以寻求解困的方法。可以说,我们同犯罪嫌疑人的斗争,就是一种“进攻”与“防御”的战略对抗。因此,在反贪侦查中,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分认识“以快制胜”策略运用的重要性,努力为案件的成功查办创造条件。在侦查中强调“以快制胜”,首先得强调重视初查。而初查的关键一是“密”,二是“快”。所谓“秘”,就是得保守秘密,秘密调查。在开始初查时,由于许多情况尚不明晰,为防止泄露案情,始终得讲究一个“秘”字,即严格遵守有关办案的保密规定,从而做到在犯罪嫌疑人毫无知觉的情况下,获取必要的证据,为立案奠定条件,以掌握办案的主动权。所谓“快”,就是以快制胜,防止贻误战机。针对贪污贿赂案件犯罪主体的一些特点,在初查节奏上应强调“兵贵神速、速战速决”。“快”不仅有利于获取证据,而且在犯罪嫌疑人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攻其不备,更有利于案件的突破。
(三)加强对侦查谋略和证据的使用,切实提高侦查水平。
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职务犯罪的特点、规律和发展趋势,及时调整工作重点,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和预见性。要转变侦查观念,讲究侦查策略,摸索侦查规律,总结适应新形势要求的贪污贿赂犯罪案件的侦查方法。要努力提高收集、固定和运用证据的水平,牢固树立重证据的侦查观念,坚持采取由证到供的侦查思路,坚决排除通过刑讯逼供等非法手段获取证据。侦查重心要由偏重于正面接触犯罪嫌疑人获取口供转变到正面接触前的秘密调查上来,把功夫下在正面接触犯罪嫌疑人之前,下在收集、固定和运用口供以外的各种证据上。
(四)注重证据,把侦查的立足点集中在取证上。
侦查过程实际上就是收集和获取证据的过程,收集和获取证据是侦查工作的灵魂。因此,在侦查取证思路上,要强调按犯罪构成设计取证方案,扎实开展取证工作,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有效侦破案件和以后的成功起诉及判决打牢基础。在侦查取证范围方面,首先要全面收集账证、物证、书证,及时转化固定视听材料证据;其次,要及时收集同案人或知情人、证人言词证据;第三,高度重视犯罪嫌疑人口供的及时固定。在取证方法上,要坚持动态取证与静态取证并举,正面取证与反面取证相结合,既要重视口供,更要重视其他证据的印证;既重视讯问、询问、查账等一般静态取证,更要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反侦查活动等进行动态取证。在固定补充加强证据上,一方面要积极探索运用视听技术手段固定证据等办法,采取对首次讯问12小时及关键环节讯问全程录音录像;另一方面,讯问中要在关键环节上反复讯问,认真地综合考察,互相印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得出唯一性、排他性的结论。
(五)提高队伍素质,建设一支专业化的反贪侦查队伍。
一、基层检察院纪检监察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纪检监察工作是整个检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检察机关党风廉政建设和自身反腐倡廉的重要任务。大力提高纪检监察工作水平,不仅是保持检察队伍纯洁性和战斗力的重要保证,更是促进司法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尽管
近年来基层检察机关纪检监察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从大范围来看,执法不公、从检不廉等问题仍然时有发生,与新形势下检察机关自身反腐倡廉工作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存在诸多需要完善之处,笔者结合所在地区基层检察院纪检工作的现状,归纳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干警认识不到位,意识不到纪检工作的重要性
新形势下,纪检检察工作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总体来说此项工作与其它检察业务相比起步较晚,导致部分干警认为检察机关以业务为主,认为纪检监察可有可无,认为纪检监察、反腐倡廉与己无关,大力开展纪检监察工作会影响办案,不利于业务工作的开展。一部分检察干警对纪检监察工作的性质认识模糊,对检务督察的排斥,加上基层内部监督规定缺少刚性,这一系列原因给基层纪检监察部门的工作展开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二)机构不健全,人员配置不齐全,导致监督不力
以笔者所在的基层检察院为例,全院仅有30名干警,由于受现有编制制约,有的干警身兼数职,院小人少,没有设置单独机构,而且纪检组长及纪检监察人员都为兼职,这种情况下他们不得不兼顾多项工作,使得真正投入到纪检工作的时间和精力十分限制,导致很多工作忙于应付。这客观上造成了基层检察院纪检监察工作力度不够,客观上弱化了内部监督的地位和力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监督效果和监督质量。
(三)职责不明晰、机制不完善,致使监督职能发挥受限
以我院为例,由于纪检监察工作起步较晚,各项工作都在摸索中前进,工作机制尚不完善,不科学,不少日常工作没有制度保障,缺乏规范性。同时,基层纪检监察工作还存在定位不准确的问题,导致岗位职责不明确,时常和其他部门的工作产生交叉或重复。从监督制约的时机看,仍旧以事后监督为主,对办案活动监督主要是进行执法检查,调查核实办案人在办案过程中是否有违法违纪行为,而很少去查看办案手段是否合法、程序是否规范,对办案环节缺乏相应的监督制约手段。
二、加强基层纪检监察工作的对策
(一)提高认识,认真开展教育活动
提高思想认识,是抓好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建设的关键。纪检监察工作是整个检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司法体制改革过程中,纪检监察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基层纪检监察部门要认真开展专项教育,打牢思想根基,使基层院检察人员深刻认识到加强纪检监察工作是促进司法公正、维护公平正义的需要、是加强检察队伍建设的需要、是树立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的需要。对此,针对带有普遍性和根本性的问题,抓好经常性教育;针对理想信念问题,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针对法纪观念的问题,开展党纪政纪法纪方面的思想教育;针对心存侥幸的问题,开展正反典型事例教育。要通过潜移默化的日常教育,消除一些领导及干警对纪检监察工作认识上的误区,真正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严格落实。
(二)健全机构,提高专业化建设
一要落实上级要求,建立健全基层检察院纪检监察工作机构,力争提高其地位和影响力。按照上级院及上级部门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工作机构,制定相关工作规章,建立健全管理制度,针对本单位的具体情况,本着以人为本,从严治检的原则,制定一批具有科学性、针对性,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力求使制度达到细化、量化,任务目标明确,检查落实标准清楚,措施办法具体,奖励惩罚有法可依。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各项法规制度的可操作性,从而使监督管理工作达到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二要大力加强专业化建设,不断提高基层检察院纪检监察队伍的整体素质,要注重调配优秀人才到纪检监察部门工作,大力增强纪检监察人员的整体素质,着力建设一支专业化的纪检监察队伍,加强队伍的培训教育,提高专业化程度。
(三)明确职责,创新工作机制
检察机关的纪检监察工作既是执法办案的必要保障,又是全院整体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纪检监察部门和政治处、办公室一样在全院内部是一个相对宏观、具有基本职权即内部监察权的组织协调部门。笔者认为,明确了这个一定位,基层检察院纪检监察工作才能做到职权明晰。这就要求配套制定执行监督办法,对制度落实情况定期检查或不定期抽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同时要严格实施执法办案内部监督相关配套制度、暂扣款物、同步录音录像工作管理方面的监督制度,做到依法、文明、安全办案。在具体工作中还要注重创新机制,完善对执法质量和执法行为的监督和考
评,使考评和监督工作贯穿干警执法办案整个流程,实现执法办案全过程监督,从而实行科学合理的奖惩机制,在年终考评中由纪检监察部门根据全年勤政、廉政情况对各部门和全体干警奖优罚劣,形成激励作用。
结语
总之,在新的历史时期,基层检察院纪检监察部门必须把服务检察工作的发展作为反腐倡廉工作的首要职能,切实发挥纪检监察
2008年06月13日 14:21:07 来源:中国金融界网
一、当前银企对账工作存在的问题
银行方面:
1、部分基层行对银企对账工作重视不够,不能及时按月、季、年同企业对账,有些虽发出了对账单,由于管理跟不上,回收率不足50%。
2、对账人员紧缺,管理不利。据对县农行、中行统计,会计业务量每季按15%递增,而会计人员只递增1.2%。面对众多的户头,仅靠临柜员发放对账单,很难完成对账任务,由于未设立专职对账人员,致使对账工作很难逐户、逐笔勾对,使对账工作流于形式。
3、银行经办人员责任心不强,把关审核不细,不能按制度逐笔记载账务,盲目 处理凭证,造成串户或错账,形成银企账务不符。其次,由于银行会计工作质量与奖金挂钩,所以少数会计人员为了隐瞒差错,采取让单位自己开支票转账冲正,违反了会计错账冲正制度,造成了银行账务记载不真实。
企业方面
1、财会人员素质低,企业财务管理不善。主要表现为有的企业财会人员账务书写不规范,账目管理混乱,不及时记账,凭证回单遗失严重,长期挂账不做处理。
2、企业对银行对账工作认识不高,只注重余额,不注重发生额,更不注重银行记账日期,对发现的问题,不积极处理,不认真填写银行对账单,不及时退回银行对账单,使银行无法核对。
3、财会人员变动时,账务交接不清,遗留问题无法核对。
二、加强银企对账工作的对策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要彻底解决银企账务不符问题,必须从完善制度入手,加强检查监督,实行奖罚挂钩,边查边纠边堵,逐项清理。
1、加强领导,完善对账制度。对账工作是全行性的工作,不能只能看作是会计部门的事,把对账工作必须当作大事来抓,制定措施,明确责任,规定期限,明确规定每月、季、年对账不低于全部账户的60%,每一账户面对面对账最长不超过一年。其次,要配备专职对账人员,规定对账人员应承担的责任,使银企对账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
2、定期召开银企座谈会。积极宣传银企对账的重要性,以引起各单位领导对财务工作,特别是银企对账工作的重视,从而加强财务管理,防止案件发生。
3、积极推广应用计算机对账和账务处理现代化平台。积极推行使用条码查询机,以及时查清未达账务,减轻银行柜台与企业财务人员核对账务的压力,保证银企对账及时。
○ 陈圻忠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加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探索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的有效途径。因此,面向新的形势,如何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监督管理,促进村级机构走上规范管理的轨道,更好地实现村民自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更大发展,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当前农村基层干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在多年的农村工作实践中,笔者认为当前农村基层干部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思想观念滞后,依法办事与创业致富能力不强;民主意识缺乏,落实财务制度不严;以权谋私,在处理村级事务过程中不公不廉;班子不团结,战斗力弱等等。为什么在新时期部分农村基层干部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呢?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现阶段处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的过程中,村级机构的运转不能得到严密的规范和约束,从而使农村基层干部出现问题有了一定的土壤和条件。具体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选人用人观念滞后,选用村级干部模式“单一化”
当前对选用什么样的人当村干部,观念上客观地存在有这样的看法:选老实稳重的人,不容易出现违纪违法问题,但上级下达的各项工作指标和临时交待的任务难以完成;选有点“蛮性”的人,较容易出现工作作风问题,但能“镇”得住农民,布置的工作好开展,乡镇干部下村省劲。一些村民也认为,选老实人当村官,在村霸、恶棍、“钉子户”面前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有“蛮性”的人当村官虽主观、独裁、专断,甚至多占多拿一点,但这种人往往能以“恶”治“恶”,村霸、恶棍、“钉子户”都忌他三分,有什么任务,大家一起沾,相对公平一些。另外,在群众中,对村民直选的村干部只是简单片面地去认识村干部的选拔条件,甚至认为要选拔为已所用的干部,出现“宗族”、“派别”的选举村干部现象。这些选人用人观念上的滞后,便使一些作风不实、投机钻营的人混进了村干部的队伍。、教育培训机制不完善,村干部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一些村干部,特别是新当选的村干部,原来接触不多或没有做过村两委工作,1对村干部应当做的工作不完全清楚;还有一些村干部政策水平和理论水平偏低,组织纪律观念不强,对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也不太了解。目前,让村干部经常受教育的培训机制尚不完善,部分地方针对这种情况也显得重视不够。对村干部的教育培训,过多强调让村干部在实践中学习,而忽视了必要的理论学习,导致了一些村干部政策水平、思想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造成从整体上看村干部素质参差不齐,当遇到处理具体问题或突发性事件时往往形不成合力应对。3、监督机制不健全,对村干部与村集体经济的管理乏力
目前乡镇在对村干部与村集体经济的监督管理上,还不同程度的存在漏洞与形式主义,缺乏监管力度和扎实作风。少数乡镇干部到农村去了解情况,多是听从村干部的汇报,不注重深入群众中去了解群众意见,因此难以掌握村干部工作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对村干部的要求、监督往往流于一般的泛泛要求,缺乏针对性。一些村干部也片面地认为,自己是村民海选的,只对村民负责,对上级布置任务不够重视。同时现行的监督制约机制也不能适应实际需要,如党支部组织如何对村级人、财、物监督的问题,村务公开如何对村级集体财产运营监督的问题,村民理财小组(监委会)如何对村财务、村集体经济监督的问题,等等。这些都需要深入研究解决。、资金监管不力,村级财务管理制度流于形式
虽然当前各村都建立有财务管理制度,成立理财小组、村财务监督小组,且公布上墙,但这些制度执行难,理财小组、村财务监督小组也显得乏力,甚至因人员长期外出有的形同虚设。有的村会计出纳配备不全,或者会计出纳一人兼,没有相互制约;有的村支书或主任自己就管钱管章,很多大数目开支不经村委会集体讨论;许多村没有很好地实施民主理财制度、财务审批制度,对现金、实物管理不严,对集体经济的操作很少接受群众监督,因违反规章制度或工作失职造成经济损失也很少追究当事人的责任。、民主意识淡薄,群众参与管理能力有限
由于农村群众文化素质低,参政议政意识薄弱,村民自治能力也不高,虽然宪法、法律赋予权力,但没有懂得去充分珍惜和行使,从而造成参加管理村事务的方式方法缺乏,措施不力,目标不明确。现在农村党员、青年骨干许多外出打工,长期在外,对村委会的事情不了解,也很少过问,因而对村委会事务不能进
行有效的管理,导致村干部放任自流。所以,民主意识淡薄、群众参与管理能力薄弱也是农村基层干部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解决当前农村基层干部存在问题的对策、更新选人用人观念,用作风好的人
村级干部直接代表人民群众利益,村干部作风的好坏,对维护农民群众利益至关重要。用一些作风不好的人当村干部,短期看,有些工作任务可能好安排一点,但那些作风不正的人工作态度粗暴,往往以权谋私,从而损害干群关系,侵害群众利益,阻碍整体工作的推进。因此,要端正选人用人观念,改革村级干部人事制度,扩大村干部选拔任用中的民主,通过民主推荐、民意测评、民主评议等方式来选用村干部;在村干部中逐步推广任前公示制度、公开选拔制度和竞争上岗制度;建立科学的村干部评价标准,从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评价和考核。同时教育农民认清选举村干部的重要意义,以主人翁的姿态,认真使用好自己的选举权。通过端正选人用人的观念,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当村干部。、创新教育培训方式,提高干部群众的素质
建立让村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的教育培训机制,优化教育形式,改变传统的单一宣教模式,有针对性地解决反腐倡廉教育力量分散、合力不够的问题。围绕教育的工作协调和力量整合,构筑大宣教格局的有效机制,采取日常教育和集中教育相结合的方式,除平时自学外,每季度一集中培训,每半年一集中总结交流,以深入学习和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大力开展执政为民、遵纪守法、廉洁从政教育;加强村干部“富而思源、富而思进”的教育,有针对性地为村干部举办法律知识培训班、农村实用致富技术与创业信息培训班、集体资产管理培训班,从而增强村干部思想政治素质与创业致富的能力。同时引导村干部养成读书看报的好习惯,通过阅读报刊学习党纪党规和有关法律知识,学习正反典型教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筑牢思想道德防线。大力加强对村民的教育,普及民主法制科技知识,增强他们参议村务的能力和积极性。、创新民主理村制度,规范干部权力行为
一是完善《村两委议事规则》和两委联席会议制度,由村两委共商讨村内大
事,本着分工不分家的原则,齐抓共管,共同完成各项工作。二是建立党员代表会议制度,使村内党务、村务、村干部各项工作都在党员的有效监督下,发挥他们联系群众的桥梁作用和在工作中的模范带头作用。三是建立村民代表会议制度,给群众发言权,听取群众的意志和要求,交给群众决策权,发扬人民民主。四是建立村务公开制度,规范公开时间、内容、程序、形式,给群众一个明白,还村干部一个清白。五是建立村干部定期测评制度,每年度测评 2 — 3 次村干部的廉洁自律、团结协作、工作与生活作风情况,测出村干部在群众心目中的份量以及村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距离,强化村干部的工作责任心、事业心。4、改革财务管理制度,强化资金监管
村级财务管理制度执行存在漏洞是引发村干部违法违纪的“温床”,也是激化干群矛盾、影响农村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应针对目前财务管理的存在问题,深化财务管理制度的改革,实行“村帐乡(镇)代管”制度,由乡镇代村做帐并实施监管。这种制度即是以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为依托,成立“农村合作经济财务会计中心”,中心设记帐员,负责村的记帐工作;村级取消会计,设专职报帐员,负责办理收支结算和报帐手续。配强配好村民主理财小组,维护村民主理财小组的权威,独立对各项财务收支进行逐月审核,形成乡镇、村两级双重监督与管理的新型财务监管格局,认真执行村级“零招待”制度,强化对村干部的监督,改变村级财务管理混乱的局面。、创新监督管理机制,构筑真抓实管的责任防线
推行和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与各村支书、主任签订责任书,强化责任考核和责任追究,建立村干部廉政档案,做到与其他重要工作紧密结合,一起部署,一起检查,一起考核,一起落实,切实把各村抓党风廉政建设的情况作为年终评比的重要内容。对不正确履行职责,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出现问题的村干部严肃查处。加大监督检查的力度,采取每月抽查,每季度重点查,半年普遍查,年底综合查的办法,及时、详细地掌握村里的真实情况,并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整改措施,督促改进。乡镇设立举报箱,建立领导干部群众信访接待日制度,认真落实惩防体系,及时听取群众反映的意见,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认真查找,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1存在的问题
(1) 生猪规模化养殖发展不足, 防疫意识淡薄。在我国农村, 由于历史的原因, 一家一户的生猪养殖模式仍然普遍存在, 生猪养殖业“少、散、小”的问题比较突出, 这对防疫工作的开展十分不利。散养户普遍重视生猪疫病的治疗而轻视防疫工作, 另外由于免疫程序不当、疫苗保存方式错误等多种原因, 致使动物免疫后仍然发生疫病, 造成养殖户认为对防疫工作投入了过多的精力及财力却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 反而成为一种浪费, 进而对疫病防疫形成错误的认识。同时因为生产规模偏小, 致使生产过程难以系统化和制度化, 在生产过程中普遍存在滥用药物和添加剂的现象, 对污物的处理难以达标, 养殖场的环境卫生安全存在隐患。
(2) 基层防疫队伍专业技术不足, 工作强度过大。随着畜禽养殖新技术的不断推广, 科技含量逐步提高, 对基层畜牧兽医站工作人员的要求也相应提高, 但基层工作人员大部分都缺乏系统、专业的学习和培训, 且年龄偏大, 业务能力不能适应当前的防疫要求。同时, 随着国家机构的改革, 基层畜牧兽医站的人员编制不能随着工作量的增多而相应扩大, 使基层防疫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过大, 疲于应付日常的工作。
(3) 财政补助经费不足, 缺乏先进的疫病监测设备。在生猪防疫的实际工作中, 疫苗注射后发生过敏反应不能完全避免, 但是在很多地方对于生猪免疫过敏反应或应激死亡没有相应的赔偿, 这就造成了养殖户对防疫工作产生抵触情绪。财政补助经费不足所表现的另一方面则是基层畜牧兽医站缺乏先进的疫病监测检测设备。
2相应改进对策
(1)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生猪规模化养殖程度。各地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对生猪养殖防疫工作的宣传力度, 使养殖户对动物防疫工作树立正确的态度, 使养殖户意识到动物防疫为第一步, 疫病治疗为第二步, 只要防疫工作做好了, 从总体经济效益来看是十分划算的。
另外, 努力提高生猪规模化养殖程度, 只有养殖场规模化了, 才能对生产过程实行全面监控, 从而使防疫工作达到正规化、系统化和制度化。
(2) 加大基层防疫队伍的专业化培训, 增加人员编制。对基层防疫工作人员要定期开展防疫知识的培训和技能大比武, 提高业务能力, 熟悉各种疫病监测检测设备的使用方法, 使其知识储备量能有效应对养殖户遇到的疑难问题。人员编制数量应向基层防疫部门倾斜, 以适应不断增加的工作强度。同时适当提高基层工作人员待遇, 增加基层职称评定数量, 以便拓展基层防疫人员的个人发展空间, 吸引并留住优秀专业人才, 形成良性循环。
关键词:动物疫情;疫情处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S851.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2-0299-1
1 动物疫情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外来病原的侵入
通过无计划和盲目地从疫区引进种动物或动物贩子进入动物舍挑选动物将病原带入动物群,引起疫情发生。比如2007年以前,在上海外动物伪狂犬病、动物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流行的状况下,上海大部分规模场从未实施过该类疫病的免疫,由于引种或防疫意识淡薄而引进病原造成该类疫病的暴发;此后,由于免疫程序不健全.或不能适时免疫,该类疫病继续流行,给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1.2 防病意识薄弱
规模化养殖场消毒、驱虫、灭鼠工作流于形式伪狂犬病等通过呼吸道传播,动物舍内通风和消毒不彻底,病原体通过飞沫传播;动物附红细胞体通过注射过患病动物污染的针头连续使用或蚊虫、螨虫的叮咬传播疫病。鼠类是伪狂犬等病毒的宿主,其在动物场内污染饲料和迁徙,机械的携带和传播疫病。病死动物及流产胎儿、胎衣、死胎随意丢弃,致使传染源长期存在于动物场内,成为潜在的隐患。
1.3 病原的多重感染多
近两年动物病以病原的多重感染或混合感染为主要流行形式,动物病的发生往往不是由单一病原所致,而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相互协同作用而造成的。据笔者调查80% 的发病动物只都是两种或两以上疫病混合感染,且70%以上发病动物只都是以病毒病为主,病毒病又以动物瘟、动物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圆环病毒病为主。同时病原的继发感染在规模化养殖场十分普遍,特别是动物群存在原发性感染的情况下,一旦有应激因素,就很容易发生细菌性的继发感染。
1.4 技术手段落后
在疾病控制信息建设这一块,很多基层地区只有信息管理科有电脑,少数有科室装有电话。这对信息管理很不方便。由于检验设备得不到更新,有些技术无法开展,很难应付当前的突发事件,如有消费者对化妆品质量进行投诉。而防疫部门却不能很好地对相关指标进行检测,不能为老百姓解决问题,这势必会影响防疫站的宗旨,也势必会影响防疫站在群众心中形象,同时也对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机。
2 加强动物疫情处理的措施
2.1 规范疫情处理工作
(1)养殖场成立养殖场疫情处理管理小组。由养殖场疫情处理管理小组负责全养殖场疫情处理,物资管理部等在疫情处理指导下对所管理的物料进行管理。(2)制定制度和流程,规范原始信息及信息传递渠道。造成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是信息的定义和表达不规范、不准确而引起的。因此我们从制度和流程上,对各种原始单据、报表及其他信息载体中的各种基础数据和信息进行规范,并制定养殖场标准。(3)各部门不定期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网上通报,及时解决。(4)加强对相关人员进行防疫队伍信息化的培训,加强各部门员工的沟通和交流。
2.2 广泛开展宣传教育
动物疫情处理首先是动物疫情观念、理念的宣传教育,任何体制创新、制度创新或工作创新,都取决于观念、理念的更新。我们认为,动物疫情处理建设是一项重要的战略,领导层必须从战略高度来思考、规划和推进动物疫情处理建设,把它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努力建构动物疫情处理化体系,促进动物疫情处理的可持续发展。
2.3 坚持预防为主
充分发挥应急防控预案的统帅指导作用,根据动物疫情情况和防控知识,客观分析面临的形势,重点对防控的组织领导、应急体系、现场处置等进行明确。加强防疫队伍的疫情处理技术技能培训,使广大防疫队伍能够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借助于这些疫情处理的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强化各级各类管理人员的培训,使他们能够并且善于利用计算机等信息工具和设备来处理他们的日常管理工作,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和养殖场整体管理水平。
2.4 建立动物疫情信息系统
动物疫情信息系统是以动物疫病实验监测为基础,以动物疫情测报为技术支持,实现动物疫情风险评估和风险处理,以及对动物疫情的动态监测,是一套有效地动物疫病监测体系和可运行的预警管理系统。动物疫情信息系统包括:动物疫情测报系统、疫情预警系统、疫情应急决策系统、评价系统、疫情防控指挥系统、物资管理系统、技术资源管理系统、防疫队伍培训系统、法律政策支持系统。动物疫情数据库主要存贮动物养殖场采集的养殖数据和疫情数据,并对养殖场动物疫情的相关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如当年的动物出栏量、动物存栏量、繁殖动物存栏量;动物养殖密度、动物免疫水平;动物发病数、动物死亡数。
总之,只要防疫人员认清自己所处的位置,依靠科学有效的硬件设施,日常工作中坚持做好基本的防护,并根据就诊患者的临床表现,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和早报告等有效措施,就能很好的防控动物疫情。
参考文献
[1] 于蕾.SARS的消毒与隔离[J].临床肺科杂志,2004, 9(3):308.
[2] 李立明.21世纪我国公共卫防疫生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中国健康教育,2003,19(2):1-3.
[3] 李俊成,聂维忠,李德昕,等.医学媒介生物及其传播的动物疫情研究[J].中国国境防疫检疫杂志,2006,29(增刊): 74-79.
[4] 张家成,赵华宝,林绪勤.郎溪县2006年夏季生动物疫病疫病调查[J].现代农业科技,2006.(10):128.
[5] 陈恢科.从检疫结果看生动物疫病流行与防制对策[J].中国动物检疫,2000,17(11):14.
消防工作,宣传系于一半。笔者结合日常开展消防宣传工作的经历发现,当前宣传工作普遍处于思想不够重视、宣传手段老套、内容陈旧,群众缺乏兴趣等问题。然而,做好宣传工作,是消防工作取得成效的必要条件。如何打破现有消防宣传思想僵化,克服以往工作中的弊端,成为消防宣传工作已成为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消防宣传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一)政府重视程度不够,部门自主协同机制不健全。当前消防宣传教育工作由消防部门“单打独斗”的局面没有改变。政府虽然将消防宣传工作纳入各镇(街道)、部门考核中,却多停留在文件和会议部署,未落实消防宣传责任,工作流于表面形式;相关职能部门消防宣传工作多处于“按上级指示办”、“按考核细则做”,台账式、应付式完成消防宣传任务。今年上半年,辖区只有一家职能部门协调我大队前往开展消防知识讲座和疏散演练,整体缺乏主动性、创新性,并未形成常态化的宣传工作机制。
(二)消防宣传队伍不健全,人员流动性大。任何工作都需要“人”去开展。当前基层消防宣传队伍基本上是由部队内部的有宣讲、写作爱好的干部、战士、合同制文员组成。然而消防宣传工作对人员要求较高,要做到能说会写、能摄影、会协调,再加上部队现役体制,存在宣传骨干留不住,工作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难以形成梯次性、高水平的的消防宣传队伍。
(三)消防宣传形式单一,内容匮乏,缺少吸引群众眼球的“新闻热点”。当前宣传工作不外乎发放宣传单、设摊咨询、发送短信、微信、理论知识培训及消防演练,宣传形式单调、表面化,难以吸取群众眼球;未与当地主流媒体进行沟通协调,整合资源,缺乏针对性、时效性;宣传工作互动性不强,难以激起群众学习消防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反而灭火救援之类的社会热点新闻,得到群众的青睐,导致消防宣传工作方向偏航。
(四)消防宣传缺少连贯性,覆盖面窄,辐射范围小。消防宣传工作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循序渐进、坚持不懈。基层宣传教育工作基本上依附于现有的宣传阵地,安全生产月、119消防月等重大活动日和节点上,时效性短暂,缺乏经常性的、连贯深入的工作,宣传结果也达不到持久目标。再加上,由于基层警力有限,平时宣传侧重于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城区居民,导致消防宣传覆盖面窄,辐射范围小。
二、关于消防宣传工作的几点建议
消防宣传工作是消防监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鲜明的属性,需要公众支持、公众参与,这就需要我们消防宣传工作者明确工作思路,创新宣传方式,全方位多层次广角度开展消防宣传工作。
(一)提高思想认识,群策群力,整合宣传力量。消防部门应积极向政府领导汇报当地消防工作的发展情况,现实动态,积极推动政府定期对消防宣传教育工作实际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对群众掌握消防安全常识进行实地验证,切实树立“抓消防宣传就是抓消防工作”的意识;各部门间应建立长效的消防宣传工作机制,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互相共享资源、优势互补,共同推动消防宣传工作健康发展。
(二)多元化宣传手段增强消防宣传服务性。消防宣传工作本质上是一项服务性工作。要想做好消防宣传工作必须要从公众需求和舆论关注的角度出发,向群众提供服务式的宣传,让群众乐于接受、记住并消化我们所宣传的内容,从而达到我们消防宣传的效果。在宣传工作中,应具有高度的新闻敏感性,善于利用亮点、难点、重点、热点,将宣传转变为新闻,用新闻来宣传;同时配合开展广泛开展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社会宣传活动,努力使消防工作形成一条工作链,保证宣传工作的连续性。创新是进步的灵魂,只有不断创新,不断丰富消防宣传手段和宣传内容,打造消防文化内涵宣传,确保消防宣传持久度和受关注度,切实提高宣传工作覆盖率、渗透率和传播率。比如,可以利用当下较为流行的情景幽默短剧模式拍摄消防故事,从而达到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将消防观念深入人心。
(三)培养建立稳定的高业务素质的消防宣传队伍。消防宣传队伍的稳定直接决定了消防宣传工作开展的效果。消防宣传队伍应整合各方人力资源,各有侧重,发挥特长。由部队现役官兵组成的宣传队伍,要发挥业务水平专业、群众信服度高等优势,把握好宣传的重点、亮点,把知识讲透,将宣传活动办精彩。由消防志愿者组织的宣传队伍则要注重发挥“从群众中来”的优势,依托消防网格化建设,侧重于面上广度的宣传,充分发挥他们的百姓语言和工作经验,创新消防宣传手段,提升消防宣传实效。浅谈当前消防宣传工作中的误区及解决对策
消防工作,宣传先行。消防宣传教育直接关系到民生及社会和谐与安定,是消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消防宣传是提高全民消防安全意识的有效途径,是培育弘扬消防文化、推进消防工作社会化的前提和基础。积极做好消防宣传工作,对提高全民消防安全意识、推动消防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一、当前消防宣传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未形成齐抓共管。目前消防宣传工作主要是由公安机关一家单打独斗,地方各级政府虽然认识到了消防宣传的重要性,但在实际行动中却不能真正把宣传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消防宣传的组织领导还没有很好的发挥,使消防宣传工作处于时紧时松的状态。各级政府的职能部门仍片面认为消防宣传培训就是公安机关的事,对公安机关存有依赖心理,对类似每年一度的“119”宣传活动等重要消防宣传活动象征性地走走过场,效果不明显。
(二)宣传表面化无深度。传统的宣传培训工作只是为了宣传而宣传,在很大程度上注重表面化、形式化,没能在深度、力度和实际成效上下功夫,宣传消防知识方面存在盲区。有的单位开展消防宣传只是敷衍应付,随便设立一个咨询台,挂上几幅宣传标语,印发一些宣传资料,看似热火朝天,其实影响甚微,成了典型的形式主义;有的单位则纯粹为了完成宣传任务,突击搞活动,象征性举行一下仪式,领导到场讲话发言,新闻单位拍拍照片、摄摄录像,具体收到了什么样的宣传效果不得而知,这样宣传工作很难落到实处。
(三)方式陈旧少新意。当前,宣传方式仍然沿袭过去的老方法、老套路,平淡无奇、无新意。宣传忽略区域性经济发展不平衡,受教育人口文化层次差异等客观因素,千篇一律失去针对性的泛泛而谈,“一套讲稿在手,走遍天下大一统”的宣传局面,无法激发群众学习热情,起不到实质性宣传效果。媒体宣传上,社会培训上,局限于举办消防培训、上消防常识课等传统方式,集中、突击宣讲一下有关理论知识,此种单纯宣教型的宣传效果非常有限;直观视觉上,在社会宣传栏、科普教育基地等场所,仍然采取图片展览、灭火表演、火灾形成演示等手段,已经略显程式化,群众参与的兴趣逐渐减小。
(四)宣传队伍素质偏低。当前宣传队伍主要由公安机关、社区工作人员、消防志愿者组成,大部分社区工作人员、消防志愿者等消防宣传人员绝大多数都是兼职,又都是半路出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宣传技能培训,开展消防宣传的方法、技巧存在很多不足。
二、加强消防宣传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健全社会化消防宣传格局。消防宣传工作应是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的重要工作职责之一。公安机关要当好政府的参谋,通过政府发动群众,利用召开消防工作联席会议时机,共同筹划加强消防宣传的计划和措施,将消防宣传工作与其它业务工作统筹安排,强化各相关职能部门沟通协作,通过共同下发文件、制定活动方案、共同组织等形式,实现政府领导、部门联动,扩大宣传影响力,从而带动本地区、各系统、各单位消防宣传工作的开展和落实,以推进消防宣传工作的社会化进程,真正实现要求群众学习消防知识变为群众自觉自愿学习消防知识,形成家家户户既能自我保护又能救助他人的良好氛围。
(二)拓宽消防宣传工作渠道。要建立起有丰富消防内涵的消防文化,消防文化是消防宣传与文化事业的有机结合的结合点,是消防安全理念、消防知识技能和消防守法行为真正融入社会的发展要求,也是统领消防工作的风向标。公安机关要充分挖掘特色消防文化,推出全新消防宣传载体,使消防文化理念深入不同年龄层次、教育程度、地域特点群众的生活、工作、学习等各个方面,从而深化消防宣传内涵,确保消防宣传持续升温,进一步增强公安机关形象,推动社会消防宣传工作的开展。消防宣传工作中也可以邀请一些名人参与,有助于扩大消防宣传影响,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社会舆论工具,注重发挥新闻媒体的优势提高消防宣传的广度与深度,将消防宣传工作渗透到群众工作、生活的角角落落,全方位的开展消防宣传工作。同时加大消防站开放工作也是宣传的主要渠道,敞开红门让群众零距离接触消防,使群众切实提升火灾防控意识。
(三)创新宣传工作方式方法。坚持“六个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实战、贴近一线、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中心工作。多方位创新宣传工作方式方法,根据不同的宣传内容,选择不同的宣传载体,全面提高宣传工作的整体效应,充分发挥互联网新媒体作用,同时还可以通过召开各种类型的座谈会、消防工作通报会,宣传通报消防工作。如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法人、社区居民代表召开座谈会或工作通报会,通报消防工作情况,征询工作意见或建议,实现宣传和沟通等多种效应,密切警民关系,推动公安机关公共关系建设。
一、基层审计机关团组织存在问题
(一)共青团组织战斗力薄弱。由于属编制的限制,近年来基层审计机关未新进年轻干部,因此,28岁以下的团员青年严重不足,人员年龄结构老龄化,极大地影响了基层共青团组织活动的正常开展,现有团员青年的团员意识淡薄,对团的活动漠不关心,团组织的职能难以有效发挥。
(二)共青团的工作内容单一。由于基层团组织的经费不足,导致只搞一些临时性、小型化的活动,存在盲目性、被动性、滞后性而缺乏独创性和灵活性。这种团内活动的单一化和团员青年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形成一定落差,团组织活动不能吸引青年参加,更谈不上服务青年、教育青年。
(三)共青团的工作环境未能改善。当前在基层审计机关中普遍存在着共青团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在部分领导眼里共青团岗位成了“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岗位,共青团工作被重视程度有所下降,团组织缺少应有的地位和待遇,缺少必要的活动经费和场所,导致共青团工作的正常开展受到影响。
(四)共青团的干部队伍下滑。基层审计机关团干部由专职向兼职化发展。团干部身兼数职后,工作精力相对分散,做团工作全靠个人的主动和平时的奉献。有些团干想做一些事情,而苦于对团工作无法投入必要的时间和精力,使工作处于停滞状态;有的团干因业务工作繁忙将团工作停留于表面,停留于应付,工作缺少主观能动性,拔一拔,动一动,不拔不动;有的团干思想认识不到位,想干则干,不想干就推。另一方面,团组织吸纳优秀人才的机制尚未建立,共青团作为“人才库”、“后备军”的优势弱化,优秀人才不愿进入团干部的行列,而在岗位的团干部也不安心,轻视团的岗位,注重业务工作。
(五)共青团团员素质有待提高。基层审计机关青年干部文化素质偏低,有些青年对团组织建设和活动表现出“反应迟钝”,有的漠不关心。一些青年对团的知识不了解,对团的活动缺乏兴趣。
二、新时期做好基层审计机关共青团工作的途径
(一)加强组织建设,提高凝聚力和战斗力。基层审计机关共青团组织直接联系着广大共青团员和青年,担负着服务青年、团结青年、教育青年,把党的要求和任务落实到团员青年的重要职责,是共青团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团的建设重点。要按照有利于党组织加强对共青团工作的领导,有利于团组织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有利于团组织服务青年成长成才的原则,在实践中探索加强自身建设的新途径,克服年龄老龄化,增强积极性,把基层审计机关团组织建设成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坚强集体。
(二)加强党建带团建。基层审计机关团组织应紧密配合党支部工作的部署,主动向同级党组织汇报工作,使党组织了解团组织,及时给团组织指路子,压担子,使党组织将团组织建设纳入议事日程,纳入党的建设总体规划,积极争取党组织的重视和支持,通过出台党建带团建等措施,加强和改进对党建带团建工作的领导,使党建和团建紧密结合。基层审计机关团组织应号召团员青年围绕党组织的工作中心,努力成为党的工作突击队,充分发挥助手和后备军作用,使共青团工作深入到审计工作的每一个细胞中。
(三)加强教育培训,促进共青团工作可持续发展。
1、努力培养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共青团干部队伍。新形势下共青团工作面临的挑战,归根结底是对团员尤其是团干部素质和能力的挑战。团干部是团员青年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其思想政治素质、工作作风、工作能力及言行举止将直接影响团的工作质量。基层审计机关团干队伍建设首先应抓好团干部的选拔工作,实行团干竞争上岗制,把优秀人才选拔到领导岗位;其次是抓好团干部培训工作,要一如既往地坚持抓好政治立场、理想信念教育,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及团务知识和经济知识学习,提高知识素养;再次还要切实注重让团干部通过合理兼职这个有效途径来提高综合素质向复合型人才转变,使团干部的素质技能、工作方法、工作效率能够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适应基层审计机关的需要。同时建立团干部岗位责任制,实行目标管理,严格考核奖惩。
【关键词】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
临床实验室除了满足质量和能力要求外,还要符合生物安全要求。临床实验室的生物安全体系由实验室的管理、人员、环境、设备、供应品、方法等要素构成,它们之间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或相互依存,其目的是为了确保人员安全、样本安全和社会安全。《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1]根据病原微生物对人或环境的危害程度,将微生物检测实验室分为Ⅳ个级别的生物安全实验室。而我们基层医院实验室面对未知疾病的标本,则无法预先判断标本中所带的致病微生物的高危程度,更难确定哪种类型的检测应该在哪级微生物安全实验室中进行。因此,基层医院实验室的设施、建设、设备、操作规范等必须达到二级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标准,以防备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目前,基层医院实验室存在布局不合理、消毒设备落后、工作人员生物安全意识淡薄、生物安全制度落实不到位等现象,笔者经过多方面了解,结合本室情况,浅淡基层医院实验室生物安全主要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1 主要存在的问题[2]
1.1 实验室的设施和设备不符合要求,如实验室的布局不合理,结构老化,废水排放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生物安全柜的安装不达到要求。
1.2 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或制度缺乏操作性,难以落实。
1.3 实验人员配制及培训不足,生物安全知识缺乏,安全意识淡漠、操作不规范。
1.4 缺少实验活动危险度评估和应急体系与预案。
1.5 生物安全管理力度不够,领导层更多的重视质量管理、经济管理、信息管理,相对忽视了生物安全管理。
1.6 医疗废物的处理不够规范。
2 解决问题的对策
2.1 实验室在选址和建筑物间距虽没有特殊要求,也不要求有单独的建筑物,但还是强调要与办公用房的其他公共用房隔离,尽量自成一区或设在建筑物的一端,远离公共活动场所。对功能接近的实验室最好集中布局,尽可能减少对其他区域的影响。实验室的内部布局一般分为清洁区和污染区,必要时应增加半污染区。若为负压实验室,最好在污染区和清洁区之间考虑增设缓冲区,以保证实验室的压力梯度。一般实验室废水的排发的种类不同,采用不同的排水和消毒方式对废水进行无害性处理,才能对外排放。这就要求实验室必须设立独立的污水处理系统。实验室应备有生物安全柜,安装生物安全柜时,要考虑到房间的通风和排风,不会导致生物安全柜超出正常参数运行。生物安全柜应远离门、远离能打开的窗,远离行走区,远离其他可能引起风压混乱的设备,保证生物安全柜气流参数在有效范围内。确保实验室工作人员不与致病微生物接触[3]。
2.2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实验室的设立单位负责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实验室的设立单位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制定科学、严格的管理制度,并定期对有关生物安全规定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目前,对于一个单位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的认识并不完全统一,但是我们应该知道,形式只是为目的服务的,只要考虑到涵盖生物安全的一切要素,紧密联系单位实际,依法建章立制,设计科学、合理、可行、便于管理和使用的制度,达到保证安全的目的,不管其形式如何都是可以接受的。
2.3 “硬件、软件和操作者”是构成实验室生物安全的三要素,而其中人是核心要素。如果管理者和使用者的安全意识淡漠、操作不规范,多高级的设施也发挥不了作用,再好的制度也得不到落实。因此,有计划地开展人员培训以提高实验室相关人员的素质甚为重要。单位应当每年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保证其掌握实验室技术规范、操作规程、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并进行考核,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同时还应当对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健康监测,每年组织对其进行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必要时应当对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预防接种,保证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防止因操作意外感染而导致传染病的传播。
2.4 实验室设计建造之前应进行规范的危险度评估,在实验活动中实行实时评估,并在随后进行定期阶段性再评估。评估主要依据《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4]划分微生物危害程度以及相关背景资料,同时考虑实验室活动中可能涉及的传染或潜在传染因子与预防措施、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经验等其他因素的基础上综合评价,它帮助实验室的设计者和操作者确定实验室的规模、设施和合理布局,评估职业性疾病风险,制定相应的操作程序与管理规程,采取相应安全防护措施、减少危险性事件的发生。生物安全实验室发生意外事件是难以完全避免的,因此在从事某项危险的实验活动之前,必须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实验室感染事故应急体系预案,并通过培训,定期演练,使所有的工作人员都熟知。
2.5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力度不够,直接导致规章制度不完善,给生物安全带来重大隐患 。当地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实验室及其实验活动的生物安全工作,加大对基层医院的扶持和指导的力度。对基层医院要给予一定的经费,改善医院设施和实验室的环境。实验室的设立单位及其主管部门应负责实验室日常活动的管理,承担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检查、维护实验设施、设备,控制实验室感染的职责。
2.6 实验室应根据国家规定的要求建立实验器材和废弃物无害化处置工作程序。應遵循根据我国制定的《医疗废物管理条例》(2003),应当制定规章制度和应急方案;及时检查、督促、落实废弃物的管理工作,对本单位从事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等工作的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相关法律和专业技术,安全防护以及紧急处理等知识培训,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必要时对有关人员进行免疫接种,防止其受到健康损害[5]。
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建立科学可行的管理制度,加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设施和设备的投入,提高检验人员生物安全的防护意识,采取安全有效的防护措施,规范实验室操作技术,做好应急体系与预案,持续不断地对具体过程进行评估、审核和改进,同进制定出更高的标准,确保工作人员身心健康,确保各个环节的完善,防止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对基层实验室目前存在的生物安全问题,当地卫生主管部门、上级医院、上级专业技术人员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保证基层医院实验室的生物安全,要靠大家共同努力 。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24号).2OO4.
[2] 王利平.基层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13):1672-1673
[3] 丛黎明.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与管理[M].浙江文艺出版社,2008.4:12-16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2OO6.1
【基层国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推荐阅读:
基层国税部门作风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07-26
基层环保管理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09-24
浅析我国农村基层自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1-09
基层武装工作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10-27
基层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难点及对策10-09
加强基层国税思想政治建设的思考07-24
如何加强基层国税队伍建设管理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