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四君子
魏无忌为人仁爱宽厚,礼贤下士,士人因而争相前往归附于他,最高峰时门下曾有三千食客。所以当时的魏无忌威名远扬,各诸侯国连续十多年都不敢动兵侵犯魏国。
当时魏国有个隐士,叫侯嬴,已经七十岁,因家贫,做着大梁(魏国都城)夷门的守门小吏。魏无忌听说此人后,前往拜访,并想馈赠一份厚礼,但侯嬴不肯接受。
魏无忌于是设筵席大会宾客,等人来齐后,魏无忌带着车马和随从,空出车子左边的上座,亲自到夷门去接侯嬴。侯嬴为考验一下魏无忌,径直坐上魏无忌空出的上座,还让魏无忌载他去拜访在街市做屠夫的朋友。魏无忌当即驾车来到街市,侯嬴下车前去会见他的朋友朱亥,而魏无忌则手执马缰在一边等待。
一、战国四公子养士大阅兵
兼并与竞争的战国时代, 养士已成为上层社会竞相标榜的一种时髦风气。只要是有实力有抱负的国君、权臣, 无不以尽可能多地收养门客为荣。四公子就是典型的代表。
由上表我们不难看出, 战国时代四公子的养士规模已经蔚为可观, 无论在养士人数还是影响方面都是春秋时期无法比及的。据载孟尝君的封地是拥有万户以上人口的薛邑, 但他在薛邑一年的收入还不足以供养门客。那我们会问为什么四公子要尽其家产供养如此多的门客呢?当然有其历史必然的原因。
1.养士之风得以兴盛的原因
养士者可以通过养士得到很大的利益。孟尝君正是幸得士人相助方能从秦国逃回齐国, 保住性命;而赵国的平原君也同样是因门下士人“毛遂自荐”得与楚国订立盟约而闻名;信陵君因养士名冠诸侯, 各个诸侯以魏公子信陵君贤, 多客, 不敢加兵谋魏十余载, 有保国之功;而楚国的春申君更是因不听朱英之言而被李园所害, 丢了性命。同时《孔丛子·居卫》中也提到, 战国时代, “天下诸侯方欲力争, 竞招英雄, 以自辅翼。此乃得士则昌, 失士则亡之秋也”, 深刻地说出了战国时代养士之风经久不衰的真谛。
2.“礼贤下士, 不拘一格”——四公子招贤纳士依据之原则
《史记·孟尝君列传》中概括孟尝君养士:“其舍业厚遇之, 无分贵贱一与文等”, 所以后文才会有“不鸣则已, 一鸣惊人”的冯谖出场, 为其筑三窟, 得保相位。
《史记·平原君列传》中“平原君杀美妾以求留士”的行为更是做到了礼贤下士的极致。能做到“爱贤士不爱美人”的平原君才能三得相位。
《史记·信陵君列传》“信陵君为人仁而下士, 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为了结交身为看门者的隐士侯赢, 信陵君在闹市中和颜悦色地牵着缰绳, 站在一旁, 等待侯赢和别人谈话完毕, 才请他上车迎到家中。
《史记·春申君列传》中记载:“春申君既相楚, 是时齐有孟尝君, 赵有平原君, 魏有信陵君, 方争下士, 招致宾客, 以相倾夺, 辅国持权”。说明了四公子养士之伯仲、之风采。
二、养士主体解构及历史进步意义
1.养士主体解构
(1) 养士者
——权贵 (身份要求) 。 从上表中我们清楚地看到, 作为养士者的四公子有着“三相一公子”的甚高地位, 说明养士者在身份上的限制与要求。只有王者亲属的血缘优势或者是身居卿相之位的人才有可能成为拥有成千士人的养士者。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 要供养数目不小的门客确实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 以那时的历史环境与形势来看, 也唯有上层阶级的贵族有心情去比富争强。此外, 养士者——品格高尚 (道德修养要求) 。 战国时代的游士对于养士的权贵期望值甚高, 不但要求他们能给予自己很高的物质待遇, 而且要求权贵们能懂得人才, 善于使用人才。信陵君在魏国偷盗兵符领兵解了赵国邯郸之围后, 便留在了赵国。他听说赵国有两个出色的人才:一为毛公, 藏身于赌徒之中;一为薛公, 埋名于酒肆之内。信陵君几次想见他们, 两人都躲了起来, 不肯相见。信陵君打听到他们的存身之处, 就悄悄地走到那儿与两人交游, 相互间处得十分融洽。平原君听说后对妻子说:“我听说你弟弟信陵君天下无双。现在看来只是个糊涂虫, 只知道和赌徒、卖酒的混在一起”。信陵君从姐姐那儿知道了平原君的议论, 感叹道:“平原君的养士原来只是贵公子的豪举, 并不是真正为了寻找人才。”平原君连忙道歉。即使如此, 不但天下之士, 就是平原君的门客, 也都投奔信陵君门下。这告诉我们即如“四公子”这样的权贵, 在道德修养方面都必须格外小心谨慎, 才能招徕人才。
(2) 士人——有特殊技艺与才能的自由游士。
作为被供养的士人, 同样是要有过人的技艺和才能才可以受到养士者厚待, 被拜为上客的。冯谖食于孟尝君, 毛遂食于平原君都是凭借其过人的本领和功劳。冯谖为孟尝君筑三窟, 焚券买义, 保住相位, 故得重用;毛遂自荐成就楚国与赵国结盟, 才被平原君拜为上客。
(3) 养士者与士人关系——“合则留, 不合则去”的双向选择。
战国的游士绝无忠于一国一姓的狭隘观念, 他们有很大的选择权, 可以流动到适合自己发挥才能的地方, 形成“士无常君”的风貌。社会对有特殊技艺的“士”的大量需要, 改变了“士”与各级统治者的原有关系。平原君的一个美人在楼上见有个跛者取水, 不禁哈哈大笑。那个跛者找到平原君要得美人之头。平原君不肯以一笑之故杀美人, 门客离去者过半。手下有人告诉大惑不解的平原君, 不要因“爱色贱士”而失去人心。于是, 平原君只得砍下那个美人的头颅, 亲自到跛者家中道歉。如此, 游士才渐渐返回。
2.养士的历史进步意义
(1) 士阶层个人意识的自觉, 形成人与人相对平等的文化圈。
在这种社会文化环境中, 个人人格上独立的要求得到鼓励和尊重。孟尝君之于冯谖, 信陵君之于侯嬴都体现这一点的论述。士阶层的力量和地位有所提高。
(2) 养士者的道德修养及品格隐性提高。
养士者们在个人修养上都很谨慎小心, 即使有了错误也会自己改正过来。自觉不自觉地, 养士者的品格有了提升。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赵国平原君曾仗势不肯交税, 后经赵奢以大义说之后才交税。还有《平原君列传》中平原君以与赌徒毛公和酒徒薛公相交为耻辱时, 被信陵君以语言与行动训诫, 后能知错, 也是品格的提高。
(3) 形成“士无常君, 国无定臣”的人才流动及竞争风气。
养士之风使得天下人才集中, 同时士人有了更大的自由选择权利。虽然养士有着浓厚的政治的功利的目的, 是权贵们争强比富的手段, 但我们不可否认其确实有进步的方面。正是诸侯们间的竞争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同时也真正地显示出人的伯仲高低。
三、现代历史背景下的“ 养士”
战国四公子养士的时代已经远去, 但我们说通过养士来竞争人才, 集中人才来为己所用的方式并没有随战国时代消失, 而是随社会发展一路走来。可以说三国中刘备, 如果没有许多有才能的贤士相助, 恐怕凭一己之力也不可能和曹操、孙权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吧。只是刘备与所拥有的贤士不仅仅是主客间的关系, 更有着兄弟同甘共苦的大义所在。
同样的, 现代环境下的社会, 是充满竞争与机遇的时代, 唯有拥有与吸纳人才才能让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 在发展的社会中立足。所以就有了许多企业与部门, 甚至于学校, 争相招才纳士的举动, 更出现了“高薪养才”的招致贤人的现象。归结到底, 都是为了自己能够更好更快地发展。
摘要:养士文化是出现于春秋而兴盛于战国时代的一种社会现象;战国四公子是指战国时期以养士闻名的人物。四公子与养士之风渊源有关, 养士之风具有深层历史文化意义。
关键词:四公子,养士文化,养士主体解构及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6.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3]吴兆基.古文观止[M].北京:长城出版社, 1999.
所谓的公子,无非是由于国君碌碌无为,代替国君执政而已。齐国自湣王后国力每况愈下,退化成一个二流强国;赵国仅在赵武灵王时有所崛起,赵惠文王是一个平庸之辈,而赵孝成王就是赵国灭亡的掘墓人,此时具有雄狮之心的平原君应声而出,这是再合适不过了。而楚国的楚怀王、顷襄王、考烈王极似查理一世、詹姆士一世、詹姆士二世三人,一个比一个昏庸,楚国成为六国第一个因战火而迁都的人。在这种严峻的时代背景下,若再无一两个极有魄力的人力挽狂澜,那么秦之统一也太轻松了。
反观秦国,战国后期的国君更容易为读者记住。何者?秦国的战国国君大都个性鲜明,建树独特。国君一人就能使国家机器有效运转,还需要什么“君”干什么呢?
或许有些人认为这些公子影响了国家的前途,其实不然。他们做的仅仅是使社会不退步的工作罢了。然而就这个也鲜有人能做到,或者是根本没有。赵国的平原君是赵国灭亡的溯源。众所周知的长平之战竟是以秦韩之间的交战为开端,平原君缺乏政治远见和战略眼光,贪图韩国的土地,却使赵国精锐尽失。诚然,败仗是赵括打的,然而即使是廉颇参战,在前期作战中也损失了5万士兵,被迫采取防守措施。如果再相持下去,不善于打野战的赵军只会失败。平原君的这个措施实在荒唐。
那些君子们只会收养门客,却缺乏把他们合理分配在各个岗位的能力、观念,更别提在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了。这就形成了这样一个怪圈:国君听君子的,君子听门客的,每个人都在培养自己的势力,缺乏自上而下的高效的行政管理系统,远非秦国敌手。
如果上述还缺乏说服力的话,试比较韩赵两国。韩国起初连与赵国相比的资格都没有,领土、士兵只及赵国一半,而赵却因平原君的一着不慎,丧失了与秦相比的可能性,于韩灭亡两年之后灭亡。这是怎样一种滑稽而可怕的现象。
丝瓜和别的植物一样,先是长出一个嫩绿的小芽,就像个天真的小孩儿,双手扎着个小脑袋,可爱极了。
过了一段时间,丝瓜长出了叶,样子像枫叶似的,分成三叉。小的跟我的手一样大,大的有奶奶的巴掌那样大。仔细一瞧,会发现一些枝条互相缠绕,这就是未来的藤。
又过了些时候,丝瓜长出了一朵朵金黄的花朵。丝瓜花不可能和大得吓人的“花中之王”――牡丹,但也不像牵牛花那样柔弱可怜。它只是一朵一朵地分散在丝瓜藤中,用它小小的身躯为丝瓜添美。你看它嫩嫩的一身黄,花身一皱一皱的,就像浸了盐的海带。花皮向人,边缘向下卷着,像一把撑开的雨伞。它长在丝瓜的尾端中心奇迹般地增添了一点绿意,使它显得楚楚动人、不雅脱俗。
天气渐渐热起来,花慢慢地枯了。后来,丝瓜成熟了,从深绿变成翠绿,原来的小果实变成了有均匀瓜纹的大果实,显得格外文静。
丝瓜作用可大了:消暑,解热洋洋都行,所以我家都喜欢喝丝瓜汤。
随后,郑国国君郑庄公率先崭露头角,灭掉了小国荣国,又打败了周桓王率领的大军!但是好景不长,郑庄公仅在位十年便去世了。此时,齐桓公迅速打击郑国,国力日渐强盛。齐国东败魏,南击鲁,西灭许,一时名声大增。与此同时,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与齐国大战,竟以五千兵力击败了3万齐军,齐桓公郁郁病逝。晋文公(即重耳)励精图治,使晋国名声显赫。晋文公死后,秦国君王秦穆公连续五次败楚,吓得楚王把传国玉石给了周襄王,这就叫“尊王攘夷!”楚庄王即位后,不问政事,苟刻税务,不过三年后,他有励精图治,使楚国强盛。吴越之争的卧薪尝胆都知道,就不提了,以上帝王就是春秋五霸!
三家分晋,礼崩乐坏,战国拉开幕布。齐楚燕韩赵魏秦争霸,多么混乱!
我无聊的吹着空调,看着书。只是略微的一瞥,便看见了那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的君子兰。随风而动的姿态,火红的花簇仿佛一个耀眼的君王,令人不敢直视。
我喜欢这株高傲的花,即使没有那娇艳动人的花朵,仅是它那犹如碧玉琢成的叶片,就已经足够让我有理由喜爱它。
君子兰的花朵不像牡丹花那样富丽堂皇,也不像茉莉花那样芳香浓郁,跟没有月季花的艳丽多姿。它独有的是君王的骄傲。它的夜_苍翠有光泽,花朵向上形似火炬,花_橙,端庄大方,含蓄深沉,高雅肃穆。它那厚实光滑的叶片直立似剑,坚强刚毅,威武不屈。
君子兰原产于非洲南部,生树下面,所以它既怕炎热又不耐寒,喜欢半_而湿润的环境,为强烈的直_阳光。偏偏我家这株君子兰就喜欢直视着太阳。金_的阳光披洒在它的周围,为它平添了一丝灼人的耀眼。仰着高贵的头颅,展着碧绿光亮、光_照人的叶片。那一刻,它宛如至高的主宰者。
叶宽常叶绿,脉络宜分明。金盘托红玉,银蕊发幽情。立似美人扇,散如凤开屏。端庄伴萧雅,报春斗寒冬。
四君子是梅兰竹菊题材的总称, 创作的文学作品, 是一个高尚的道德情操的象征。梅, 孤高也;兰, 孤芳秦静也;竹, 曹节高街也;菊傲霜, 隐士也。中国赞赏四君子梅兰竹菊是达成共识的。
欣赏文学作品, 其中对有名的“四君子”是不可以不进行了解和研究的。 “四君子”是指梅、兰、竹、菊, 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梅清—人与梅花一样孤清。 兰隐—兰草堪于隐者心, 自荣自萎白云深之。 竹雅—宁可食无肉, 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 无竹令人俗。 菊淡—心素如简, 人淡如菊。
二、我对梅兰竹菊的认知
“兰生幽谷, 从方不一”。孔子称之为王者之香。而兰之幽香我似领略过, 它的香气则是沁人心脾, 宛如美事。竹子, 我小时经常见, 现在这不太容易见。清代画家郑板桥所描绘的竹子, 坚韧向上, 竹叶仅仅几片, 但却傲然挺立, 让人联想到竹子高洁不屈的精神。“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诗人陶渊明对菊花尤其偏爱, 过着闲云野鹤的生活。“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梅, 我见过近乎晶莹剔透的, 在嫩枝老干之间, 开些艳丽的小花;冷香四溢, 让人有脱俗的想法。
关于四君子, 对其有诗意的情怀, 是具有深层次的民族文化精神。梅兰竹菊, 代表着春夏秋冬的更迭变化, 中国古代文人称之为“四君子”, 表现了画家、诗人等文人对于生命的思考, 精神世界的追求。梅花高洁, 兰花幽雅, 竹子傲然, 菊花清贞。四君子代表了不同人格的各类意义, 成为人们托物言志、精神寄托的首选。
三、梅兰竹菊的寓意
1、梅花
梅花以其独有的孤傲气质, 在寒冬里 “凌寒独自开”。它不屑与凡花在春天中斗艳, 而是在寒冬大雪纷飞的时节傲然挺立, 在雪中开出清幽、沁人心脾的繁花。
诗人林甫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描绘了梅花不畏严寒、笑立风中的情景。梅品虽高, 却不骄傲, 只在一方小园而且是山间小园实际是空中楼阁中孤芳自赏。古代隐士喜欢以梅花高洁的品性自喻, 深受诗人的喜爱与珍惜。梅花以清癯见长, 象征隐逸淡泊。“雪满山中高士卧, 月明林下美人来。”梅花的冷香, 充满了道德精神与人格的价值, 从而为诗人所珍爱。
2、兰花
空谷生幽兰, 最令人倾倒的是清幽, 它以婉素淡的香气长久保留着自己的本性之美。这是一种“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风格, 兰花不取媚于人, 一般只开在人迹罕至的幽深之地, 开在诗人们的理想境界之中。
画家郑思肖常画“露根兰”, 用笔纯净, 墨色酣畅, 枝叶萧疏, 错落有致。兰花的根茎不着泥土, 隐喻大好河山被他人践踏, 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气节。所以, 诗人爱兰咏兰画兰, 是透过兰花来展现自己的人格襟怀, 在兰花孤芳自赏的贞洁幽美之中, 认同自己的一份精神品性。
3、竹子
竹子在风霜中坚挺不拔的品性, 让诗人们仿佛遇见同道中人, 所以中国文人的家中大多都种植竹子。苏东坡说过:“宁可食无肉, 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 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 士俗不可医。”寥寥数语, 彰显出悠久的文化历史精神已深入骨髓。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 于简朴中见深意, 于寻常处生奇警, 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 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4、菊花
如果说, 春兰空谷自适, 是一种高士遗世独立的情怀, 冬梅斗霜冒雪, 是一种烈士的不屈不挠的人格魅力, 那么, 高士和烈士的两种品格, 菊花都有了。晚秋时节, 斜阳下, 矮篱畔, 一丛黄菊傲然开放, 不辞寂寞, 不畏严霜, 无论出处进退, 都显示出可贵的品质。
咏菊的诗人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屈原, 在千年以后, 菊花作为文人精神人格的象征出现在诗中画里, 诗人所经历的苦闷, 与菊花的品性遥相呼应, 与精神上的安详相契合。因此对于菊花的赞赏, 成为文人自得其乐的精神象征。
四、梅兰竹菊题材的发展
梅兰竹菊题材在唐代之前均属萌芽阶段, 唐宋以后, 尤其是文人画的发展越来越繁荣, 最后到明清时期达到顶峰, 该题材备受文人画家喜爱, 留下了大量的作品。
对于以四君子为题材的佳作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其中对于笔墨的表现, 包含了笔墨的精神内涵和用笔、用墨的形式美;二是文人画色彩样式的意境美;三是不同风格的组合物包含形式美和意蕴美的, 它们共同构成了整个作品的意象美。而梅兰竹菊题材的意象美包含很多方面, 在诗歌中含有自然的传统意识, 在国画的艺术特征的境界里包含了国画尚意、物化的艺术特点。梅兰竹菊这四种植物被加上了很多高尚品格, 所以称为“四君子”, 这些高尚品格对传统墨客的人格培养影响深远, “四君子”已是传统文人心中最高的道德标准。
梅兰竹菊题材发展至今天, 逐渐被人们所遗忘, 究其有缘, 主要是传统文化的流失, 西方艺术观念的影响, 当代花鸟画的发展趋势和其本身发展的局限性所致。对于“四君子”这个传统文化的瑰宝, 我们理应让它的发展更符合时代精神, 在新时代里老树发新芽。
参考文献
[1]郭晓光《中国红中国画》黄山书社出版社2012.5.1.
[2]张曼华《图书奇正论 (中国画论研究) 》中国华侨出版社2007.12.1.
竹子修长挺拔,拂云冲霄,有玉立风尘之表;竹子疏畅洒落,翩翩飘飘,有羽仪鸾凤之姿;竹子苍翠葱葱,四时不易,有坚韧永恒之志;竹子下实上虚,中通外直,有君子表里如一、虚心见性之操。故而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竹既是刚直不阿,高风亮节的代言人,又是谦虚淡泊,潇洒俊逸的化身,博得了“此君”、“万玉”、“管若虚”、“清虚居士”等嘉称令名。
自古以来竹子的直节虚心就受到历代谦谦君子的比附和思慕。唐代大诗人自居易襁养竹记》中,从本固”、“性直”、“心空”、“节贞”四个方面,对竹之于君子的高尚品德进行了归纳。他说:“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正因为竹子具有志坚、正直、虚心、贞节这四种品德,所以古代文人士大夫多植竹于庭,日与相伴,引竹为友。竹子不仅有四德,还具有刚、柔、忠、义、谦、常六品。唐代诗人刘岩夫在《植竹记》中云:“原夫劲本坚节,不受雪霜,刚也。绿叶萋萋,翠筠浮浮,柔也。虚心而直,无所隐蔽,忠也。不孤根以挺耸,必相依以林秀,义也。虽春阳气王,终不与众木斗荣,谦也。四时一贯,荣衰不殊,常也。”此六品乐贤进德,依竹而生,为君而明,因而君子酷爱比德于竹,以竹为师焉。
不唯如此,身兼四德六品的翠竹并非只是道德楷模的标杆,它还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休戚与共,息息相关。刘岩夫曾经对竹子的功用精辟地总结道,竹之“及乎将用,则裂为简牍,于是写诗书彖(tuan)象之辞,留示百代。微则圣哲之道,坠地而不闻矣,故后人又何所宗欤?至若镞而箭之,插羽而飞,可以征不庭,可以除民害。此文武之兼用也。又划而破之为篾席,敷之于宗庙,可以展孝敬。截而穴之,为箎为箫,为笙为簧,吹之成虞韶,可以和人神。此礼乐之并行也”。有了竹子制成的简牍,人们就可以记载和传播文化知识,并传之子孙后代发扬光大。如果没有竹子,那么先贤的精微大道早就湮没无闻,毁之殆尽,后人又到哪里去宗奉文化源头呢?在战场之上,竹制弓箭又可以征讨邪恶,保境安民,为众除害,成为伸张正义的重要利器之一。另外,竹子制成的篾席可以用于宗庙,展示孝敬,教化天下;竹子制成的乐器可以奏之朝堂,闻于乡里,调节内心,协和秩序,成就了五千年中华礼乐文明之邦。倘若嫌此为其大,那么再来观其小,箱箧筐篓,笊箸笥筛,簟席帘挂,篙竿舟筏,衣之有竹布,食之有竹笋,写之有竹管,书之有竹纸,凡此等等,不胜枚举,可以说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可以看到竹的身影。
千百年来,竹子的形象和品德早已深入到中国人的内心世界之中。东晋王子猷感叹:“何可一日无此君!”吐露出自己一天也离不开清竹君子的真挚感情。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他以质朴直白的心灵感悟,呼唤那似竹般清白高雅世风的到来。在深厚的中华竹文化涵养之下,到南朝刘宋时期,戴凯之率先撰成《竹谱》一卷,以飨天下爱竹者,并成为世界上最早的竹类专著,称誉海内外。戴凯之的《竹谱》以四言韵话记载竹子种类,其下自为之注详其细目,文辞古雅,读之成诵,可以说既是一部优秀的竹子分类专著,又是一部优美的六朝韵文佳作。戴氏竹谱产生后,对后世叙竹著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北宋释赞宁《笋谱》、元代刘美之《续竹谱》、李衍《竹谱详录》、明代王象晋《群芳谱》、清代《广群芳谱》等诸书中都能够看到戴凯之《竹谱》的笔蕴,可谓泽被后世,惠及无穷。今之整理再现戴凯之《竹谱》全貌,乃希望竹之挺拔有节,竹之虚怀若谷,中华竹文化的博大精神能够传之久远,永世其光。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菊花犹如一位竣泊而乐观的隐者,从秋高气爽中飘然而至。
在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中,菊以淡泊著称。当百花争艳的时候,菊花并不浮躁,恬淡自如,不为外物所迁。正如宋元之际的著名诗人和画家郑思肖所云:“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这种淡如的品质恰好契合了君子洁身自好,志向难移和定力如磐的情操。菊花又以斗霜傲雪,凌寒不凋而称名。当众芳零落的时候,菊花却不消沉,静静开放,“卓为霜下杰”。郑思肖曾有一名句赞美菊花的铮铮傲骨:“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从此以后,“宁可枝头抱香死”遂成为菊花凌霜不屈精神的最佳写照。在世人心目中,菊花淡泊以明志,凌霜以固心,她岁寒不折,傲立风中,独自盛开,达观自乐,永远都在挺立着高昂的头,舒展着俊雅的神姿。这与隐逸名士百折不挠,遗世特立,志节孤高,不改其乐的高尚情操配合得天衣无缝,浑然一体,故而自晋陶渊明独爱菊之后,菊花遂得“花中隐士”之令名。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然而这只是菊花“出世不折”的一重品格。菊花还有保健轻身,延年益寿,赈济充饥之功效,其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又与奋发有为、济世救民的君子之道相吻合,从而更加引发了古代儒家知识分子对菊花的追捧和比附。两者可谓志趣相投,天赐知音,此乃菊花“积极入世”的另一重品格。
菊花养生的功效也较早受到诗人骚客的关注。屈原在《离骚》中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佳旬。到了曹魏时代,曹丕非常喜食菊花养生,他在《与钟繇九日送菊书》中谈道:“故屈平悲冉冉之将老,思餐秋菊之落英,辅体延年,莫斯之贵。请奉一束,以助彭祖之术。”他把菊花看作延年益寿的最佳良药,希望能像屈原那样餐菊防老,像彭祖那样长生不老。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也曾经宣称:“吾以杞为粮,以菊为糗(qiu,干粮),春食苗,夏食叶,秋食花实而冬食根,庶几乎西河南阳之寿。”也是期望通过食用杞菊来达到长命不衰。北宋诗人欧阳修也有诗云:“共坐栏边日欲斜,更将金蕊泛流霞。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枯时始见花。”全诗未见一“菊”字,但却将菊花独立寒秋,养生延龄之志趣描述殆尽。
菊花一身而兼具二品的性格历来受到文人墨客的赞颂。菊花不争芳艳,不媚世俗,恬淡自然,又能惠民济民,这种“出世超然”与“人世积极”的双重品格,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儒家精神诠释得酣畅淋漓。其坚贞淡泊,豁达乐观的节操最为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所雅重。因此,与其称菊花为“花中隐士”,莫若誉为“儒花”更为贴切也!
两宋时期中国全面走向内在,儒家士大夫的精神境界也提升到新的高标。当此之时,宋人自然不会对修身养性大有裨益的菊花予以忽视,不仅赏梅、赏兰、赏竹相继出现了高潮,艺菊赏菊也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局面。随之而来,菊花专著也大量出现。北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刘蒙撰写出第一部《菊谱》,亦称《刘氏菊谱》或《刘有8部菊花专著相继问世。比如,史正志《史氏菊谱》、范成大《范村菊谱》、史铸《百菊集谱》等。其中,范成大的《范村菊谱》记载了苏州地区的36个菊花品种,能起到与其它菊谱互为参照的作用。可惜的是,两宋菊谱中,胡融、沈竞、马楫、文保雍的菊谱已经佚失不传了,因而整理范成大的《范村菊谱》就显得特别具有文化传承意义。
【学习目标】:
1、知道春秋战国的历史分期;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2、认识到国强要革新,国立靠治业,国兴靠人才的道理。
3、了解城濮之战、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的情况。【学习重点】:齐桓公称霸、晋楚称霸。【学习难点】: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特点及影响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史称“东周”。东周分 和 两个时期。
2、齐桓公任用 为相,积极进行改革,发展生产,以“ ”为口号,扩大疆界,发展齐国势力。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3、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争是
,与之有关的成语是,晋楚争霸持续百余年,最后,打败了晋国,做了中原霸主。
4、战
国
七
雄
分
别是:。
5、战国初年晋国被分为、、三个国家。史称三家分晋。
6、公元260年,和 之间发生了空前激烈,结果 大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 的进攻。
二、合作探究(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
1、思考:“动脑筋”(第31页)和“活动与探究”。你得到什么启示?
2、观察课本第33页《战国形势图》,出示问题组:
(1)七雄的地理位置,有什么特点? 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2)这七雄中,哪些国家变化最大?
三、达标测评(我达标我快乐)
1、春秋的霸主中,最先称霸的人是()
A.秦穆公 B.楚庄王 C.晋文公 D.齐桓公
2、在齐桓公争霸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历史人物是()A.商鞅 B.孙膑 C.管仲 D.孙武
3、晋文公确定霸主地位的标志是()
A.牧野之战 B.桂陵之战 C.城濮之战 D.马陵之战
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春秋时期的霸主的是()
A.秦孝公 B.齐桓公 C.宋襄公 D.晋文公 5、春秋时期,齐晋两国能够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
①政治上,改革内政 ②经济上,发展生产 ③军事上,加强军队建设 ④用人上,都有贤相辅佐 ⑤都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③④⑤
6、“退避三舍”这一典故来自于()
A.城濮大战 B.桂陵之战 C.马陵之战 D.长平之战
7、立志雪耻,卧薪尝胆的著名历史人物是()A.伍子胥 B.勾践 C.孙武 D.夫差
8、战国初期,瓜分晋国的三个国家是()
A.齐、楚、燕 B.楚、韩、赵 C.齐、楚、秦 D.韩、赵、魏
9、“纸上谈兵”的故事来自于()
A.城濮大战 B.桂陵之战 C.马陵之战 D.长平之战
四、知识拓展(知识拓展迁移,开阔视野,提高能力)
1、“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论语》
阅读材料回答:
(1)上述内容反映了什么时期的历史事实?(2)管仲是如何“相”桓公的?(3)管仲相桓公有何结果?
【学后记】
发展的起步颤颤巍巍,不过对当时的一批青年人来说,那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他们怀抱希望,在急切中寻找出路。甚至在官方正式启动改革之前,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为中心的一批学生和不同领域的年轻专家就已经开始讨论国民经济的方向和未来。
被称为“改革四君子”的几个青年人就是在其间站到了历史的前台,他们给国家领导人分析社会经济动向,为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可能的危机提出了预警,作为高层智囊参与了许多改革决策的重大事件。
“四君子”第一次面对中央领导人进行“老青对话”是在1979年年底。当时,翁永曦32岁,王岐山31岁,黄江南29岁,年龄最小的朱嘉明28岁。
回忆起过去的岁月,现在成了“老黄”的黄江南感叹:“初生牛犊不怕虎,什么‘出格的思想’都敢讲。”
从私密派对到体改所
1978年,笔试分并不高的黄江南凭借几篇讨论企业改革的论文,以及不错的口试成绩,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破格录取。当时社科院研究生的水平有口皆碑,在全国高校中遥遥领先。黄江南的同班同学有朱嘉明、陈佳贵等,一共19人,大多在入学前都已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社会研究能力。
这批关心国家命运、又具备专业知识的学子会聚一堂,志同道合,相见恨晚。黄江南、朱嘉明,以及李银河等十来个年轻人组织了一个“私密派对”,讨论各种学术问题,主要是经济和社会问题。当时研究生院还寄居在北京师范大学,他们常骑车到香山,将讨论与郊游结合到一起,兴之所至,还会翩翩起舞。
这些讨论原本是在一个比较小的圈子里进行,后来黄江南认识了翁永曦。翁本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的一个村子当大队党支部书记,1979年,经北京高校毕业生分配办公室重新分配回北京,在《农民日报》当记者。
翁永曦交游广泛,黄江南希望他把一帮朋友也带到这个圈子里来,他们约了一个时间,在《农民日报》开了一个“青年经济问题讨论会”。没有请帖,没有固定的参加者。那一天,他们在屋子里生着火,翁永曦买了瓜子之类的零食,三五十个人挤了满满一屋子,交流氛围非常热烈,趣味相投,意犹未尽,于是相约再组织第二次。
这个讨论会就像一个沙龙。第二次聚会也是一个星期天。他们没有跟学校打招呼,找个借口借用了一个临建板房教室。这一次与会者大概有上百人,很多人慕名而来。虽然有不少生面孔,但凭借着年轻人特有的精神头儿,他们“英雄不问出处,只较武功”,会议也很成功。
第三次讨论会的时候,研究生院已经无法容纳那么多人了。有人自告奋勇借到了北京市委党校的礼堂。最后礼堂都挤满了,连走廊上都是人,这次人数达到千人左右,至此讨论会名声远扬。
之后,由讨论会聚集到一起的年轻人成立了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他们在民间纵论改革利弊,提出自己的政策建议,社科院的学生起到了核心的作用。
后来国家有关部门都来收编这些“游击队”,国家体改委从发展组和其他一些半官方及民间研究组织中选了一些人组成团队,这正是体改所的缘起。
“四君子”
1979年,中央又提出建设10个“大庆”、30个“大化肥”,以及多少个“大钢厂”,又是一片“大干快上、大跃进”的局面。那时,黄江南已经发现了计划经济必然不断经历“平衡—危机—再平衡”的发展规律。
在一次聚会讨论中,他表示,国民经济的结构失调已经到了崩盘的边缘,不是要大跃进,而是到了采取危机对策的时候了。
李银河听完黄江南的分析非常着急,她说:“你的观点非常重要,避免国民经济危机是件大事,一定要让领导层知道,我给你介绍一个人叫王岐山。”李银河认识在国务院政研室工作的林春,林春认识王岐山。
王岐山当时在社科院近现代史研究所当助理研究员,虽然是学历史的,但异常聪明,吸收能力特别强,跟黄江南一谈就理解了他们的想法,马上表示赞同。于是,黄江南和翁永曦、朱嘉明,再加上王岐山,这四个人成了一个小小联合体。“经常在一起聚会,有时候在王岐山那儿,有时在我这儿,我这里的办公室大。”翁永曦回忆。
王岐山提议起草一个报告呈交中央,他们在北京市委党校后面的一间空房子里关了几天,写出了一份报告,他们预测1980年经济将要出现衰退,分析衰退产生的原因,并给出了应对危机的对策。
当时国家计委每年的国民经济预测增长的数据都是6%-8%,4个人在报告中的预测却是1980年农业将出现零增长,轻工业会出现负增长,重工业负增长幅度会更大一些。
王岐山把这份报告交给了国务院分管经济工作的副总理姚依林,姚依林看后觉得很重要,又转给了陈云。陈云在报告上批示说:“一个学工业的,一个学农业的,写了一份很好的报告……”其实,翁永曦不是学农业的,只不过在《农民日报》工作。
这份报告直达最高层,中央领导把黄江南一行找去,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听他们的汇报,并一起讨论是否会出现经济衰退及应采取的对策。
这就是1979年年底第一次“老青对话”,除了高级领导人,参加会议的都是些国务院负责经济工作的干部。
黄江南自认“初生牛犊不怕虎,很狂”,负责报告的理论部分。向中央领导汇报时,这个年轻人阐述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发生的规律,并直言当前已经进入了继三年“自然灾害”那场经济危机后第二次经济危机爆发的关口。
翁永曦负责做最后总结,他用了8个短语:“抑需求,稳物价;舍发展,求安定;缓改革,重调整;大集中,小分散”,提出以调整为中心、休养生息的危机对策。
陈云将“舍发展”的“舍”改为“节”,后来在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中正式引用。这个对话开创了很多个“第一次”。国务院总理华国锋在见面开始就对他们说,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领导第一次在这里听30岁以下的年轻人汇报工作。次年的《人民日报》元旦社论出现了“国民经济潜在危机”的警告,这是国家第一次承认社会主义存在经济危机。
那次给中央领导人“上课”后,王岐山、翁永曦、朱嘉明和黄江南继续在一起搞研究、写报告,关于生态的、农业的、经济体制改革的,谁有些什么想法,就拿出来一块讨论,讨论完之后,他们便一起动手写文章,在报刊上联名发表,比如在《经济研究》上发表的《对我国农业发展战略问题的若干看法》。
因为他们总是一起署名,一开始大家叫他们“四签名”,后来不知道谁改叫“四君子”,这个称呼就流传起来了。
(摘自《时代邮报》)